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精选(九篇)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

第1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学习反思;知识建构;归纳总结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有六册教科书的知识要整理复习,还有大量的题目要完成,学习压力很大。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尤其是在记课堂笔记、错题笔记和知识点整理等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如何减轻九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其学习效率,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尝试。

一、基本概念

一般意义上,“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具体讲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以及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描述、体会和感悟。“建构”,即学习者通过反思完善知识建构,促进自身发展。所谓“反思建构”,它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复习,不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简单的再次呈现或题海式练习,而是一个梳理、提炼的过程。反思建构的主体是学生,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我们依照课时学习思考小结、单元学习反思整理和学期教学内容,以总结的方式把“反思建构”分为课时总结、单元总结、学期总结。

课时总结:是指一课时教学行将结束时,对整课时学习的回顾小结,或是联系课堂学习的内容再次强调学习的重点、难点等。课时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过程,更是学生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参与学习、有效学习的过程。

单元总结:是指在学完一个单元的所有课时后,教师根据单元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单元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引导梳理、澄清该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使知识组织化,同时借助错题归类,强化知识建构。

学期总结:是指整册教材学习结束后,对学期知识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对解题思想和方法进行专题性的指导。通过总结有针对性地加强知识技能的巩固,最终达到提高熟练性的目的。

二、反思建构的实施策略

(一)课时总结:及时反思,当堂整合,落实每堂学习内容

1.逐层引导,递进反思,促进数学方法的有效整合。思想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它呈现的方式是隐蔽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方法的教学要靠平时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已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学生要获取重要的知识,更要体验学习、研究的方法。课堂上讲解完例题或探讨完一个知识点之后我们会引导学生进行题后反思,思考本题用到的基础知识是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本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方法在其他问题中是否也用过,等等。学生一旦懂得反思,就懂得如何解决相关的问题,就能在解题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许多灵活、简捷的解法是通过反思而得到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在反思中得以提高。

2.抓住课堂,做好笔记,促进数学知识的信息整合。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提高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我们认为数学课堂笔记可以完全和书本相结合,把笔记记录在教科书的相应位置。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语言的形式更多,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并且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比文字语言更简洁,形象。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1)学会将文字语言及时转化为数学符号。教材上的定义、定理、公理等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实现文字、符号、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

(2)能将课堂习题的解决方法及时记录。对例题和习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在题后及时反思,并将解决的主要思路、方法记录在相应的题后。

(3)养成能把平时学习的知识串联的习惯。现在一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其显示的知识点、方法、思想等都能找到与本章或其他章节相应内容的联系,因此笔记的设计要有连贯性。

3.归纳整理,巩固交流,促进数学心得的深度整合。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中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我校每节课40分钟的课时安排,我们一般把课时总结控制在3~5分钟。有了以上两个步骤的充分准备,课时总结就水到渠成了。我们会留2到3分钟让学生根据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和重新组织,然后请1~2位学生进行笔记整理后的口头小结,其他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对照自己的笔记再次整合,使自己建构的知识不断与数学知识靠近,最终达到一致。

(二)单元总结:归纳反思,梳理纠错,理清每章知识结构

单元总结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法,是阶段性学习的主要标志,也是连续性的纽带。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所学的知识汇集起来,进行整理、综合和概括,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检查单元教学效果的方法,又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为达成以上单元总结预期的效果,在具体实施中澄清归总、错题归纳可作为单元总结的基本要求。

1.澄清归总时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但是要保证每个学生能进行反思。单元总结课是单元学习行将结束时的归总阶段,我们需要指导学生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回顾单元知识要点,从“点―线―面”逐一进行分析整理,使之纵成线,横成片,从而使单元知识结构脉络分明。同时,为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能力发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在单元总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把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归总为知识提要,列出反映知识间相互联系、相互对照的简表,等等。这样不仅能达到澄清归总单元知识的目的,让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实践中成为可能。

2.单元总结采用错题归类来强化知识建构,确保数学思想渗透到“问题解决”中。到了阶段性复习时期,错题整理本将是学生重要的复习资料。如果学生学会错题整理的方法,错题整理在后继学习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它可以进一步对错题进行分类,系统化,从而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复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调动。在复习教学环节,我们利用“错题整理”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做学习的主人;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归类整理错题,修正知识建构,编制纠错本;阶段复习时,结合纠错本,寻找学习薄弱处,确定复习要点,巩固强化知识建构。

进入九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重,时间较为紧张。为减轻学生的负担,要求学生每周周末做一次错题笔记整理。为了引导学生针对错题进行有深度的反思,可以将错题笔记的形式固定成一种格式,形成一个表格打印出来。教师在批阅完作业或试卷后,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指导性的题目,让学生按以下表格的要求进行错误订正。

让学生将错题剪下来贴在相应的区域,并针对错误步骤进行订正,反思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再利用教师面批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指导学生在解题后,画一张清晰的解题思路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三)学期总结:诊断反思,物化知识,解决每册问题要义

学期总结的实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行教材为载体,师生对整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回顾、梳理、交流、反思的过程。经过教师的有效组织,引导学生梳理和整合出一学期所学数学知识最为核心的理念、原理、策略及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最终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主的认知结构,用这些基本的知识框架统率其他知识。为了更加有效设计学期总结,我们提炼概括了两条学期总结的操作要点:

1.聚焦专题,逐一反思,全面梳理知识网。在学期总结中,我们让学生从整体上回顾一学期所学内容。再现一册书的内容,绝不是盲目随意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通过知识梳理后的专题聚焦来明确总结的重点,更好地加强学期总结的针对性,提高效率,减轻学业负担。

一是全面整理,编织成网。如在复习“直线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这样一张表,把表中的空格填完后,就是一次系统的总结,这张表便于对比、区别和类比。

二是专题整理,深化学习。专题有知识型和方法型之分,知识型的专题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其应用”“函数最值问题”等,方法型的专题有“转化与化归”“分类与讨论”等。因此,学期总结时在梳理回顾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及实际学情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罗列后再串联聚焦到一个个专题。通过聚焦专题、分块总结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视野去整理总结分散在课本中的同一知识点,学会纵向有序的比照、练习,熟练掌握,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这样的学期总结不仅清晰有序,而且因为专题的聚焦而使同一知识点集中放大再现,综合运用,达到突破难点、强化重点的目的,建构起一个个完整清晰的知识链。

2.知识物化,借助“题典本”建构知识网。知识物化是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以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所指的物化主要是学习内容的文字化。学习内容的文字化,即把学习的重要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后续学习过程的复习和巩固之用。

在具有较完整的笔记本和纠错本的基础上,再构建“题典本”――记录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例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积累了很多数学题目,把这些题目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体系,有助于复习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同时,留给学生梳理归纳的时空,教给学生反思建构的方法,引领学生主动回顾反思、有效总结,学会通过总结把书本“读薄”,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智慧地学习,更加有效地学习。同时,无论哪一个阶段的学结,都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和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只有人人参与了总结学习的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摘 要】对于数学我们可以将其规划为: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的概念。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大致可以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两类。作为重点学科之一,初中数学更是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所在,所谓“基础打不好,根基学不牢”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初中数学的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本文将针对如何学习好初中数学展开讨论,通过讲述积累知识、合理规划和主动复习等方式方法,提供给广大学生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规律;总结

一、概念

“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的概念”可以称之为数学。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划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两大类。我们小学、初中和高中时期所进行的是初等数学学习,步入大学时期以及更高层次的学习时便是高等数学。伴随着高考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的数学学习也越来越得到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初中数学学习是打好数学基础步入更高学府的关键所在。而很多同学都会和家长老师反应在学习数学时,感觉比较吃力,很多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原因就是初中数学相对于浅薄的小学数学来说,难度相对提升幅度较大,知识点和难点也更多一些,所以要想学好初中数学,正确有效的方法是关键。

二、学习方法

1.积累知识,运用规律

其实数学学习并不困难,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够很轻松的学好数学。在数学学习中要掌握正确的规律和学习方法。

首先,要打好基础,掌握规律。有时我们在做题中遇到难题时,我们会去问老师答疑,老师看过题目之后,就会知道这道题应该用某些方法去做,好像并不用经过太长时间思考,便可以立即解答出来。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出题人也是按照规律来进行提出问题的。因此,只要能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好规律所在,在发现问题时也就会迎刃而解。用最少的“东西”去证明最多的事物,那些最少的“东西”就是最精华的基础知识,正如建造大厦混凝土架构一样。而基础知识都在课本之中,因此如何利用好课本,总结吸取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本上的许多知识都是前人研究并且总结出的精华,因此我们要接受消化并且读懂他们,有些时候甚至需要死记硬背。其次,重视课堂笔记。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养成做学习笔记的习惯。将课本内的一些重要概念、公式、难点等记在笔记上,并且经常温习。每天在做习题之前,要把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预先预习,养成习惯。尤其是做练习题遇到困难时,作业中往往不会出现课本中的例题类型,因为课本中的例题一般都是最基础的类型题,有时不能完全做到对比消化。如果自己又不注意对此进行落实,日子长了就会造成损失和遗漏知识的后果。每做完一个类型的习题之后要加强反思。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不一定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来解开更多的习题。知识和规律运用的多了,便灵活了。熟悉并贯穿知识,就能找到规律的基础,总结知识经验。

2.合理规划,调整状态

初中的学习节奏也是很紧张的。每个学生都要投入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要想能够迅速的学好数学,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长远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详细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并及时作出合理的微量调整。

在学习中,要善于利用课上的学习时间,认真听讲,做好课上学习记录,对于不懂或者不是很透彻的问题和知识点,要及时通过同学或者老师进行学习并做好课后复习。在回家后和复习的时间中,要合理利用分配好,确保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及时调整状态。

在课余时间,要精心挑选课外学习资料,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初中数学考的是学生解决新题的能力,不论自己老师的水平有多高,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善于使用课外读物,积累更多的知识。从练习册中获取其他的学习和做题方法来充实自己。当然,不能选择知识点太偏的学习资料,倘若可以独立脱离校内教学和自己老师的局限性,定会事半功倍。

3.主动复习,善于总结

在学习中进行章节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时老师会给学生做总结,做得很详细、深刻和完整。而初中生,学习的知识会更深入,更丰富,所以步入初中我们更要给自己做好总结,该干些什么,准备做些什么,老师并不会一一具体指明,不会给你做太多的总结,而是讲到哪就考到哪,节奏比较紧迫,学生复习的时间也较为紧张,因此初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要加强。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高主动性,善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并且完成习题之后要加强反思。善于反思自己做过的题,总结经验,举一反三。类型题一般都会为做题者留下一条路,通过规律,可以找到它。把它作为一条基础路,然后去寻找一条更广阔的新路,要懂得随机应变。

要善于做好总结,因为题目会做了,但也不一定完全做得准确,有时会因为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对此我们做出总结,比如一看到求值域,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定义域,就会减少犯错的概率。学习的同时,总结出自己的规律并铭记于心。规律是需要靠自己总结出来的,就算别人给你总结好了,你也应该再总结一次,这样它才会成为你自己的经验。我们的数学就建立在许许多多总结出的规律之上。熟悉它,掌握它,拓展它。通过做题和复习,重点总结出,这道题目内容中蕴含的类型以及使用方法,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科学联系的网络系统。

三、结论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要有心理压力和顾虑。任何其他的学科也是一样的,是一个慢慢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但要记住一点,这个过程是我们能否学好数学的重点过程。除了本文中所提的学习方法,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自己优质的学习兴趣,掌握和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并很好的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雷俊鞭.浅谈数学学习方法.学园,2009.10

第3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总结;学习习惯

一、问题提出

在教学中,笔者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没有课后主动总结习惯的学生成绩都不太理想。这一部分学生不善于总结反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Copy”初中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由于知识点较少,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就可以考到高分。而高中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只有课后主动反思总结的学生,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三角函数》那一章,关于诱导公式的记忆,很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掌握的情况非常差,甚至到了高三,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要是善于课后总结的学生,肯定能发现它们共同的规律:“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看象限的方法是“正弦上(x轴上方),余弦右(y轴右侧),切一、三象限”。理解这两句话,可以准确地掌握任何一个诱导公式。

2.对老师的“盲目崇拜着”

这类学生在做题中遇到难题,不是认真思考,主动探究,而是希望老师板演整个过程,结果每次考到同一类型的题目,还是有很多学生不会。所以只有学生学会解题后反思总结题目的类型,总结解题方法才能真正掌握这类题目。

3.课后的自我复习中,没有整理笔记和试卷的习惯。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树立好高中数学学习的信心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必须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个人的远大理想。建议学生阅读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了解他们学习成长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克服困难的经历。也可以让一些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谈谈他们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培养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质疑、思考、归纳、应用和课外学习。如何养成这些习惯呢?可以试着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坚持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前提。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②课堂上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认真听课,思考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好课堂笔记。③用自己的方式归纳总结新课中的数学方法,将所学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④课后一定要及时的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运用使知识由会到熟。⑤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续,指的是阅读相关资料,参加学科竞赛,还有和老师交流心得体会等方面。

3.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数学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不同的学习环境。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多参与一些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等活动。在学习中多注意问题的不同解法和举一反三的训练。

4.归纳总结常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重点掌握的数学思想有: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和变换思想等。比如求函数f(x)=lnx+2x-3零点个数的问题,本题考察的就是典型数形结合思想应用,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只需要把函数f(x)=lnx和f(x)= -2x+3的图像在同一个坐标系画出来,观察图像交点个数即可。有了数学思想后,还需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在数列已知递推公式求通项中:Ⅰ.形如:(函数f(n)可以是项数“n”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或指数函数),求通项公式的方法是“叠加法”;Ⅱ.形如:(函数f(n)可以是项数“n”的指数函数或者关于“n”的一次式的比值),求通项公式的方法是“叠乘法”;Ⅲ.形如:(A≠1,A、B为非零常数),求通项公式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构造等比数列;Ⅳ.形如:(A、B是非零常数),求通项公式的方法是“倒数法”构造等差数列进行求解。

5.针对个人的学习情况,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第4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教学实施 知识网络

初三化学总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考复习课只是知识的重新回顾或再记忆,化学课堂变成了习题的“海洋”,学生的能力止步不前或进步不大,使复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初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建议等方面尝试进行总结。

一、教学目标分析

初三化学总复习,首先要明确复习的目的,通过复习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只有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教学才具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才能高效。化学总复习应着力解决三个问题:

1.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新授课教材的组织是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章节内容,为了循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知识螺旋上升的原则组织实施教学,知识的排列方式是纵向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所以总复习就是要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但是如果采用与新授课同样的学习方法,把所学知识简单罗列,这样的教学会枯燥无味。我认为,对于知识的回顾,应采用横向联系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所学的知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的构成和组成等几大块模块进行复习,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实际上,模块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能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长时记忆,在应用时易于提取所需信息,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大有益处。

2.注重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最为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初三化学总复习不应该是知识的简单回顾和整理,而要把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复习教学中,教师应统领化学思想方法并加以概括、提炼,让学生逐步形成对化学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逐步养成运用化学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意识,在问题的解决中领悟思考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认为初中阶段,常用的化学思想方法有:迁移法,概念法,类推法,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等,一般性的思维方法有: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分类,归纳,猜想等。只有让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化学思想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

二、教学模式归纳

1.一轮复习,预习为主

很多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对于基本知识部分的复习,常常把每一章节的概念进行罗列,按填空题的形式编制成讲义,让学生自行完成,老师上课时核对答案,这样的做法总觉得效果不够明显,因为过一段时间学生又遗忘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第一轮进行知识回顾时,以学生预习为主是比较好的复习方式,但预习的方式可以作一些变化,根据一轮复习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目标,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先复习每章的内容,再把每一章的内容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画出每章或多章的知识结构图,根据需要可以画条形图,方框图,辐射图等等,然后再细化每一个知识点,把有关概念编制成填空题要求学生完成并记忆,然后再设计典型例题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二轮复习,讨论探究

大多数教师二轮复习都是以专题为主。我认为:二轮复习以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交流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理由如下:首先,大多数专题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思想方法,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在师生研讨的思维碰撞中,能够多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对化学问题的认知水平,真正做到通过专题的研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三轮复习,讲练结合

三轮复习,往往成为了“习题的海洋”,各大名校的模拟试题,压轴试卷等拿来就做,超量的练习成为老师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我认为:三轮复习,作为对前两轮复习效果的检验,适当做一些练习是有必要的,但越临近考试,时间越紧,有针对性的练习则更显得更加重要,三轮复习不仅要精选试卷,更要根据本地区考试的特点,对常考的化学思想方法做到精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透,讲深,讲细,更不能以练代讲,做到讲练结合。

三、教学实施建议

1.注重基础,突出联系

初三化学总复习适当做一些综合题,适当提高题目的难度是对的,但是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因为“三基”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是发展化学能力的保证,没有了扎实的基础,发展能力就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从全国各地的化学中考试题来看,基础题占60%――70%左右,“三基”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适度训练,突出方法

很多一线化学教师普遍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总复习只需要做大量的练习,学生的解题能力会自然提高,于是复习课堂变成了“题海战”,每个同学手中资料成堆,初三总复习演变成课上老师满堂灌,课后学生拼命练,学生生理疲劳,心里疲惫,思维混乱。我认为,初三总复习阶段,学生应该加大训练量,但不能只追求数量,更应该追求质量,特别是二轮的专题复习,例题和习题一定要精选,以近几年中考题中的典型试题为素材,突出学生对化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力争做到做一题,会一片,通一类,在化学思想和解题方法上着力对学生引导,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合理的分类、总结,多在思维的提升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检测,突出自主

经过第一轮基础知识的整理复习和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为学生的第三轮有目的的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中考命题的特点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模拟检测,一方面可以强化前两轮复习的成果,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积累丰富的考试经验,为中考的顺利进行打下心里基础。具体做法是:精心选择有针对性,与中考试卷结构类似的高质量模拟试题3――4套,检测要按中考要求进行。考试结束后,对试卷认真讲评,主要讲错因,讲方法,将规律,讲考试的解题规范,讲考试的评分标准等,对考试的结果要认真分析,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主动纠正在模拟检测中暴露的问题,以良好的心态,最佳的竞技状态走进考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5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 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八年级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七年级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

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七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七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 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七年级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第6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所谓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如阅读、作文、查字典等方法;二是引导学生明了各种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能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方法获得了后一种认识,这些学习方法才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获得迁移,才能真正具有使用价值。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呢?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农村语文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结论,而是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当几个孩子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过程的作用。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学习方法上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了。是把方法“灌”给学生,还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规律?答案当然是后者。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悟”出方法,才能掌握得牢,运用得灵活。

3、示范引导,举一反三。有的课文结构鲜明,写法类似,我就以某一段为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悟”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它段落。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写水和写山两个段落写法上是相似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写水部分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这一部分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体会到,是用首先抓住写水的特点的词(静、清、绿),再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及为什么这样写,然后体会一下作者用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的方法学习的。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去自学写山的部分,收到良好效果。

4、总结积累,鼓励运用;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学习方法有一般的规律性,也有其特殊性。由于学生的气质、智力、基础存在差异,在学法的适应性上也有差异性,所以在总结课文时,我总要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说说自己采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好,并把这些方法分类积累起来,以便运用时信手拈来。

第7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习段评估;教师的评估;学习性评估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并对成绩进行记录和报告不仅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个人经历的重要且必要的成分。”[1]为了确保评估能够反映现代教育的重要成果,体现公平性、可靠性,发挥其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学习段评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也有学者译作“对学习的 评价”及“学习的评估”)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本文从缘起、原理和方法三个方面对其展开论述,以期对当前我国学生的学习评估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教师进行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学习段评估兴起的背景

学习段评估缘起于传统总结性评估的不足、评估“用户”们的观点以及教师的评估的优势。

研究者对总结性评估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外部测试的使用,尤其是对基于单一的测试结果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等外部“高利害”测试表示了担忧。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研究者就已获得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频繁的“高利害”测试对课程和教学会产生负面影响,并且逐渐意识到测试和考试的低可靠性。[2]21世纪初期,英国评估改革小组(the Assessment Reform Group)就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综述,结果不仅发现测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不良影响,而且进一步确认了测试对教师和教学的负面影响。[3]具体表现为:第一,当通过测试具有高利害性时,教师就会采取知识传递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有利于那些喜欢通过程式化掌握信息的方式的学习的学生,却不利于偏爱创造性学习方式的学生。第二,外部测试对课程有限制性的影响,这会导致测试时只关注科目内容,而牺牲了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第三,“高利害”测试通常会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测试,高度关注学生的测试表现,而忽略其它成就。第四,教师能有效地训练学生通过测试,即使当学生没有掌握测试预期测量的理解能力或高阶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学生也能通过考试。第五,教师自身进行的评估也主要关注评估的终结,而不是评估的学习促进功能。据此,很明显,基于纯粹外部测试的总结性评估导致实际教学内容(即测试题目所体现的内容)与当今多变性、技术性世界对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理解性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素养要求之间的不匹配性,窄化了学习观。同时,也抑制了学习性评估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阻碍了评估对学习的改善功能。

评估信息的使用者――家长、学生、教师、高等教育机构和雇主对总结性评估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家长更关心评估信息能帮助儿童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不是其排名。同时,他们希望总结性评估能涵括更为广泛的学习成果,并认为教师实施的总结性评估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自尊的发展。[4]学生一方面认为,总结性评估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关心多样化的学习经验,要求评估内容的多样性。而且,他们指出,教师的判断存在偏见,但是清晰的评估标准和教师们之间的合作可以减少该类偏见,重要的是,教师进行的总结性评估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估的机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5]教师非常关注总结性评估内容的全面性,而不只是方便于测试的内容,并且认为,有效的评估实践要能为学生提供评估自身学习的机会,发展独立学习能力。然而,教师既不信任其他教师的判断,也不信任测试分数,因为存在为了通过考试而强化训练的嫌疑。[6]高等教育机构和雇主指出,他们用以选拔学生的依据不只是学生已取得的测试成就,还需要有关学生是否有能力进行学习和对学习负责的信息,以便他们能从将来的学习或培训中获得收益,坚持学习。当然,高等教育机构也不信任教师的评估,因为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入学机会会自行夸张分数。[7]上述评估信息用户们的较为一致的观点就是,希望总结性评估能涵括更多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依靠测试这种评估方式,并要求发挥总结性评估改进学习的用处。而且,教师进行的总结性评估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存在信度问题,然而,却也有改进的办法。

通常认为,评价服务于某一目的的评估的有效性有四个指标:效度、信度、影响和资源。对于任何评估而言,其首要的特质是有效性,即确实评估了其预期评估的内容。其次,评估必须提供可靠的资料数据,尤其是对于“高利害”评估而言。而且,鉴于教育系统成分的相互依赖性,还要考虑评估对系统内其它要素的影响。当然,评估的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适度平衡,有的评估可能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师生的时间。根据这四个特质,对通过教师进行的总结性评估和通过测试进行的总结性评估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优势要明显强于后者。具体比较情况见表1。[8]

能反映课程的完整的目标;没有考试的焦虑以及不用进行测试训练,学生可在常规学习中展示其所能;效度取决于教学中提供的机会。

被认为不可靠和存在偏见;所做判断要求调解;经过适当的培训能够达到与测试相似的可靠水平。

反映和加强所教学的内容;能运用学习性评估的证据;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估的机会。

因为额外的责任,可能增加教师的负担;培训和调节要素;较少的外部测试意味着更少使用商业测试;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教师的时间从准备测试中解放出来。

通过测试的总结性评估

全部目标的一个样本;被评估的目标的一个样本;确保基于同样的试题和任务对所有的学生做出判断。

抽样意味着有很大比例的学生会被归错类;需要一定的外部任务或测试确保学校之间比较的自信。

导致训练测试的内容,教学测试技巧,引发课堂评估的终结性氛围;学校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学习认证机构规定的具体内容。

占用大量的教学和学习时间;学校实施外部测试需要大量的成本;分离了评估者和教师的角色。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英国的哈伦(Wynne Harlen)对传统的终结性评估进行了改造,创生了评估的新形态――“学习段评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学习段评估认为,应该将教师的判断也用作对学生学习进行报告和认证的基础,以确保对外部测试的信心。同时,将学习性评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即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融入其中,这既实现了学习段评估促进学习的功能,又迎合了当今教育改革的意图:加强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和评估。这消解了测试的消极影响,迎合了评估信息用户们的需要,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评估的优势。当前,英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践行学习段评估理念,尤其是在英国,几乎各教育阶段的、高利害或低利害的评估中都将教师的评估整合其中。

二、学习段评估的原理和方法

自学习段评估理念提出以来,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新西兰教育督察办公室(The Education Review Office)认为,学习段评估就是在规定的时间(given time)总结和报告学生成就的过程,其中,应该给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和学生提供有关学生进步和成就的可靠和合理的信息。[9]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如果将其脱离具体的学习段评估背景,会使人误认为这就是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协同其他地区合作开发了“加拿大西北部教育合作草案”,明确提出运用学习段评估。他们认为,学习段评估是一种用来确认学生的所知、展示他们是否实现了课程成果、证实他们的能力、并且就学生将来的安置做出决定的策略,并向家长、其他教育者、学生自身、雇主等提供成就证据。[10]这个定义将学习段评估看作是一种策略,基本明确了评估内容,既有知识、也包括技能、能力等,这有别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对知识的关注。但是,这个定义没有完全体现学习段评估的特质,且操作性不强,教师难于实施。

据此,可以给学习段评估下一个更为具体、全面的描述性定义。学习段评估,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宏观目标以及与宏观目标相一致的具体课时目标,综合运用包括测试在内的多种手段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成果的证据,并根据课程表现标准和学生标准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一方面,实现其在特定的时间总结学生成就的目的,以向家长、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雇主等报告学生达成的学业水平,其中,教师的判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实现其及时改善学习的目的。总之,从传统总结性评估到学习段评估的概念进化,体现了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择优筛选”到“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负责”的“全民问责”的评估改革走向。

(一)学习段评估的两大目的

学习段评估兼具鉴别、报告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学生学习两大目的。这两大目的彼此交融,不可分割。

1.鉴别、报告学生学业成就

该目的有时亦称为“认证目的”,着眼于通过多种手段、尤其强调运用教师的判断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一定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宽泛的目标要求,进而将此结果报告给家长、教师、学生、高等教育机构和雇主等,以此证明学生的学业水平。

2.促进学生学习

学习段评估与教师进行的学习性评估相结合,开发了清晰、具体的课时目标以及相关的评估标准,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并根据评估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判断已取得的学习成就。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图景,及时解释评估结果,提供描述性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其付出更多的学习努力,让学生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取得学业上的进步,进而形成能力成长型的心理动机。同时,学习段评估也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自我评估、同伴评估的机会,有利于深化其对学习目标、评估标准的认识,提升其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认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最后,学习段评估要求学生和教师合作,从学习性评估中挑选合适的证据用于报告学习成就,这可以深化学生对一般性评估标准的理解,掌控总体性学习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将评估信息看作是一种学习助益,而非一种标示优劣的标签。

(二)学习段评估的过程和特点

1.学习段评估的过程

学习段评估体现了新的评估理念,实施时应理解并运用其中的关键环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实现上述两个目的。关于学习段评估的过程,见图1。[11]

根据图1,可以看出学习段评估包括四个环节:通过测试、任务或常规教学活动,生成证据;挑选、总结证据;根据课程标准,判断成就;报告成就。

第一个环节:通过测试、任务或教学活动,生成证据。与传统的总结性评估的唯一测试证据来源不同,在学习段评估中,学业成就判断的证据来源于测试、序列常规教学活动或特定任务。其中,一定的测试和特定的任务可保证评估的信度,这仍然是学习段评估所需要的。同时,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也是证据来源,它可以提高评估的效度,学生也因此参与评估。教师和学生首先理解、掌握一般性学习目标(例如,发展调查技能),将其分解为许多具体的课时目标,并据此设计学习活动,实现课时目标,从而最终达成总体性目标。同时,教师将学习性评估融入日常教学,设计评估标准和任务,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学习评估,或将评估活动与学习活动整合起来,互为彼此;学生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从而生成了全面的学习成就证据,如知识和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问题解决和其它高阶思维技能等。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借助学习性评估,利用这些证据,实现具体课时目标;另一方面,有些证据将被师生挑选出来,用文件夹收集好,用于特定时间段的成就报告。

第二个环节:挑选、总结证据。在学习段评估中,用来报告成就的证据所涉及的是一般性学习目标,而非具体的某一学习目标。在报告成就的规定时间,教师和学生从第一个评估环节生成的、源于常规教学活动的证据中挑选出最适合于报告成就的证据,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就有关学生一般性目标的发展情况,对这些证据进行总结。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从与具体学习目标相关的判断到与一般学习目标相关的判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相加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解释证据,判断成就。为了确保教师的评估的信度,需要根据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评估标准对挑选、总结出来的证据进行解释,从而做出基于标准的判断。而如果教师受具体学生的情况影响,按照学生参照标准进行解释,则会造成偏见。因此,需要采取某些有效的方法对教师的成就判断进行一定的调节。最后,报告成就。

2.学习段评估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学习段评估的主要特点。第一,学习段评估以教师的判断为基础或以外部测试为基础或以两者的结合为基础,而不像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只借助测试获得的证据对学业成就进行判断,在确保信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评估的效度。第二,学习段评估并不是作为常规学习的一部分的循环活动,只是在需要对成就进行报告时才进行评估。传统的总结性评估相当频繁,几乎每个教学单元或每周结束时都要进行,这给教与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学习段评估只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其中的“段”为某一课程结束时,或学年结束时,或中考和高考时,其它时间尽量借助评估促进学习。第三,学习段评估既实现了总结、报告学习的目的,又实现了促进学习的目的,这与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将鉴别和选拔作为唯一目的不同,它迎合了所有的评估都有促进学习的功能的理念。第四,学习段评估与学习性评估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估的机会,这是有效的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在传统的总结性评估中,学生几乎被置身于评估之外。第五,学习段评估与宽泛目标的成就相关,这些目标通常以一般化的术语进行表述。

(三)学习段评估的机制和方法

深入理解学习段评估的过程和特点,发现其蕴藏着两个关键机制:教师的评估和学习性评估。

1.教师的评估

所谓教师的评估指的是,教师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证据,并基于他们的专业判断,对他们的学生的学习成就做出推断,并在规定的时间报告成就。此处,收集证据的方式的“系统性”远不及测试的要求严密,其证据来源于常规学习、项目报告、具体的作业、实地任务或展示等。而且,教师的评估局限于对自己的学生的评估。[12]然而,虽然教师的评估的效度要优于测试和考试的效度,但在某些情况下,与测试和考试的信度相比,其评估信度较低。而且,任务(即证据来源)和标准(证据据此转化为等级、分数)的具体化程度是影响其信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影响方式是,通过具体程度不同的任务和标准相结合形成的不同评估方法来影响其信度,评估方法不同,效度和信度也不同。据此,可以通过教师的评估方法来提升评估信度,并确保效度。

将任务和标准两个维度结合,可形成1、2、3、4四大领域的评估方法,具体见图2。

首先,关于教师的评估的效度与评估方法的关系。对于教师的评估而言,评估任务的具体化程度是将其包含在评估系统的核心原因,任务越具体,评估中能体现的学习成果越少,教师的评估就失去了其效度意义。而且,如果没有限制完成任务的条件,只是将教室转化为考试场所,并因此失去了教师评估时使用常规学习活动的优势,那么具体化任务也没有任何意义。在领域1和领域2的评估方法中,任务被高度具体化,效度取决于选择评估项目设计时制定的任务以及标准与任务的匹配度,而不是教师。在领域3的评估方法中,任务和标准都具有一般化,教师虽然控制证据的来源,但是,由于标准的非具体性,造成了教师选择任务的困境。然而,在领域4中,具体化的标准能帮助教师选择评估任务,实现评估的高效度。因此,领域4的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师的评估的效度。

其次,关于教师的评估的信度与评估方法的关系。领域1的评估方法的任务和标准都高度具体化,这种评估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但是,此时,教师担当的角色是管理和实施他人制定的评估工具,也即实施外部测试,而非自己在进行学习段评估。在领域3评估方法中,任务和标准都不具体,采用这类评估方法,其评估信度特别低。如,最初在Vermont和Texas实施的档案袋系统即属于此领域的方法,教师自由选择置于档案袋中的内容,并根据一定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学业。这种低信度归因于任务和借用一般化术语表述的标准之间缺乏匹配性,以及教师运用标准的不一致性。因此,人们试图通过具体化任务的手段(领域2)来提高其信度,但这仍然无法将信度提高到足以用来报告个体成就的水平,而且,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只关注那些规定的任务的风险。然而,在领域4的评估方法中,标准非常细致、具体,而任务却极为一般、宽泛。运用此领域内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其信度特别高。“主题轮廓”是其中一种具体的方式。其它的研究也证实,当标准被具体化时,教师就可以做出高信度的判断。因此,领域4的评估方法有利于教师的评估的高信度。

由此,领域4中的评估方法,即评估标准的高度具体、清晰和任务的一般化能为教师的评估的信度和效度提供基本的保证,是教师进行学习段评估的基本方法。因此,用于进行学习段评估的方法不仅有传统的测试或考试,教师可以根据领域4中有关对标准和任务的要求,创生出许多具体的评估方法,用于评估学习产品和学习过程,如,展览品、表现、展示、表演、档案袋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评估标准只为可靠的教师的评估提供了潜能,其仍可能会产生偏见。这主要是缘于教师可能对评估标准理解不透彻,或标准本身不够清晰,致使其将与学生表现无关的信息等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影响了评估的信度。因此,需要对教师的评估进行调节。调节的原则是,让教师在评估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及给予教师更多的机会对评估过程和评估产品进行调节。当前,评估调节的主要方式有:调整分数,教师协议,运用范例,开发实践团体。然而,实践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个体使用范例对自身的评估进行调节,以提高评估的信度。

2.学习性评估

学习段评估要实现促进学习的目的,理论上而言,这需要追问两个问题:用于报告成就的证据能被用来帮助学习吗?用于帮助学习的证据能被用来报告成就吗?

首先,第一个问题:用于报告成就的证据能被用来帮助学习吗?传统的用于报告成就的证据通常来源于测试,一般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呈现结果,信息极具笼统性,而且也无法及时获得。而能起到帮助学习的作用的证据需具备细致性、及时性。于是,布莱克等提出了以下总结性评估的形成性使用的方法:运用测试题目使学生巩固理解和帮助复习;让学生参与设置试卷问题;让学生给自己和他人的测试打分等。[13]然而,这些情况只发生于教师控制的评估中。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和学生讨论已评分的试卷的方式使用外部测试,或从评估成绩中看出学生能力发展的变化,并据此制定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利用评估的结果进行反思。但是,在实践中,这几乎不会发生,实际上也很少发生,因为这种评估通常都发生于某一个学段结束时,距离下一次的教学和学习或许还有一段时间,教师可能并不会真正根据评估结果设计教学,学生也已经不在校园,无法及时反思、利用。即使教师运用测试对学习进行反馈,也有严重的局限性,会出现“为了测试而教”的危险,以及以频繁收集的用以报告成就的证据代替用以帮助学习的证据。

英国评估改革小组提出的学习性评估的十个原则为判断评估是否具有帮助学习的功能提供了标准:它是关注学生怎样学习吗?它是结构性的吗?它能激发动机吗?它能促进对目标和标准的理解吗?它能帮助学生知道如何改善吗?它能发展自我评估的能力吗?它意识到所有的教育成就吗?[14]显然,服务于报告成就的证据无法满足这些标准,当然,也就无法达成帮助学习的目的。

其次,第二个问题:用于帮助学习的证据能被用来报告成就吗?用于帮助学习的证据主要源自课堂上常规的持续性活动,是有关于学生个体的具体课时目标的成就,对证据进行解释并做出判断的标准则是学生参照和与具体目标相关的标准参照。而用以报告成就的证据则与宏观的学习目标相关,对其进行解释并做出判断则必须基于与这些宏观学习目标相关联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但是,具体课时目标与宏观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根据学生具体课时目标的达成情况来推测其一般性目标的实现度。据此,只要对用做帮助学生学习的证据进行适度总结,并基于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对其进行重新解释,那么,此证据也可用以总结、报告成就。也就是说,用于帮助学习的证据能被用来报告成就。

在学习段评估中,实现将用于促进学习的证据来报告成就的思路就是,将学习性评估与学习段评估相结合,平时进行学习性评估,需要对学习成就进行总结、报告时,再进行学习段评估。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过程见图3。[15]

用于总结、报告成就的证据和促进学习的证据都来源于序列相关的学习活动,即图表中的a、b、c、d等。学习活动左边的箭头表示来源于活动的证据与具体的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学习性评估循环使用这些证据帮助学习,以便达成具体的课时目标。学生在学习性评估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理解学习目标和质量标准的操作性意义,以便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教师也会及时提出针对个体学生的反馈建议,改进教学计划。据此实现评估改进学习的作用。

学习活动右边的箭头表示将证据用于报告成就。但是,并不是所有来源于学习活动的证据都将用于总结、报告成就,教师和学生将共同从学习性评估生成的证据中挑选出最适合的证据,然后,对其进行综合思考和概括,才能用于报告成就。挑选的方法为:基于评估标准与成就水平的对应性,通过检视学生学业成就最有可能达到、明显不能达到、明显能达到的水平的相应评估标准,就能挑选出最佳证据。这个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评估的机会,他们逐渐理解了那些与具体课时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宽泛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其对具体学习目标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由于挑选证据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成就报告时学生达到的水平,而不是说明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取得的进步,因此,需要对挑选证据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一定的调节,以防止因为将与评估标准无关的信息考虑在内而造成对标准进行不同的解释或偏见。

3.证据双重使用的案例。[16]在8年级学生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正在学习不同的材料传递热能的情况。在一段时间,他们在调查被用于制作物体表层的不同材料的隔离特点,教师提供给他们金属容器,他们将水放在该容器内,并用布将该容器外部包裹好。将温度计置于水中,用来测量这个装有水的容器的温度变化。但是,要设计这个调查,需要做出几个决定,如:放入容器内的水的起始温度为多少?在温暖的实验室而不是在寒冷的室外进行这个调查能获得有用的结果吗?如何确保比较是公平的?做出这些决定需要学生运用有关传导的知识、知道热能传递的其它方式,还需要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公正的比较。

在他们进行计划时,教师引导他们注意设计调查时应该关注他们资料收藏夹中收藏的一份材料,这是在他们的前期讨论中产生的。当学生计划和实施他们的调查时,教师观察他们的行动,并且倾听他们的讨论,偶尔也会要求小组学生解释他们做某事的理由。在就他们的发现进行报告的阶段,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收集证据,并将其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热能是如何传递的,以及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

因此,在上课期间,教师会通过提问、通过要求学生给出论述和行动的正当理由、通过要求学生解释调查计划的某一部分如何帮助其实现目标来回应其所听到的和看到的,以引起对所做决定的再次思考。换句话说,教师正在使用证据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也会对学生所要求的帮助做好记录,以便在随后的学习中能进一步跟踪。

在学年结束时,必须对学生取得的成就进行报告,此时,教师审查那些来自本节课以及其它科学课的证据。教师对来自具体活动的证据进行整合、总结、思考,以便对每个学生的一般性概念和探究技能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总体性判断。在对此进行准备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时间检查他们各自的资料夹,就如何收集和使用证据获得结论以及结果的解释,要求学生对他们后面的调查和以前的调查进行比较,然后,挑选出最好的学习例子。

通过提供课堂时间给学生挑选证据,教师就能和个体学生进行交谈,以确保他们理解了挑选证据的标准,并正确地使用。然后,教师对照标准(criteria,描述性的)检查这些证据,这些标准对应着相应的成就报告水平(standard,判断性的)。最后,部门领导对这个结果进行审查。在部门调节会议上,对作为样本的三个学生所收集的证据进行了讨论。

三、对我国评估制度改革的启示

在真正直面英国等国家教育界声势浩大的学业评估转向时,不难看出,转向所带来的主要冲击在于评估理念,但这种冲击似乎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这种结果与预期的偏离主要源于根深蒂固的竞争性评估目的的存在,无论是基于常模参照,还是基于标准参照,无论是以考试为手段,还是以日常作业为途径,评估都带有竞争性的特质。在竞争性评估体制下,反馈直接指向的是等级性学习成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对评估信度的高度重视致使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无法实施,评估设计的窄化和为了测试的教学将注意力抽离了对学习者的进步的关注,通过事先设置的奖励来激发学习者动机的方法与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性评估理念相违背,竞争性评估的巨大资源需求也很可能会挤压用于学习性评估的资源。由此,遮蔽了教师的评估和学习性评估功能的正常发挥,难于从根本上实现评估促进学习的目的。但无论如何,英国的学生学习评估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吸纳、借鉴。

第一,倡导学习性评估理念,借助评估改善学生的学习。评估的最终目的应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获得有关学生学业成就判断的结果。根据布莱克和威廉等人对形成性评估的研究结果,英国评估改革小组提出了学习性评估思想,利用评估促进学习,认为评估领域的未来应该是“为了学习的评估”,而不是“对学习的评估”。基于此评估思想,哈伦等人提出的学习段评估理念,即以促进学习为主要目的,只在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认证和报告。此评估理念关注学生全方位学业成就的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重视学生内部动机的养成,发展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观念。就我国目前的学习评估现状来看,总结性评估相当频繁,“月考”现象严重,而且,评估方式还是以考试为主。然而,这只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判断,评估的目的在于得到一个评分,而不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评估内容只能关注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结果的可比性,而无法顾及其它的学习成果,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它高阶思维能力,这是我国需要进一步予以改善的地方。

第二,将教师的评估纳入学生学业成就认证和报告的体系内,将总结性评估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结合。通过对比教师进行的总结性评估和通过测试进行的总结性评估,英国研究者发现前者的总体性优势要强于后者,而且前者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评估方法、专家调节、教师培训等方式得以补救,据此,将教师的评估也用作学生学业成就的报告。学习段评估理念采纳了此做法,为了向各评估信息的使用者报告学业成就,用于获取证据的方式不仅有测试和考试,还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如表演、展示等收集的有关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证据,两者结合起来共同用于报告学生的学业成就,以使评估更为公平、合理、全面。反观我国用于报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估,还是以通过考试收集的证据为主导进行判断。虽然,自新课改以来,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提出鼓励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估,但是,一方面,基于教师和学生本身的评估素养,实践中很难真正实施,而且,课程标准中的评估实施只是以建议的形式呈现,只是一个理念,缺乏操作性;另一方面,即使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评估,也没将其评估结果纳入学生学业成就的报告中。对此,我们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教师的评估,以实现真正的评估公平和可信。

参考文献:

[1]Harlen,W..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essment for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purpose[M]// Gardner,J.Assessment and learning.London:Sage,2006b.

[2]Satterly,D..Quality in external assessment[M]//Harlen,W.Enhancing Quality in Assessment.London:Paul Chapman.1994.

第8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考 冲刺复习 初中英语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02-01

新课改下中学英语教学要求我们在中考复习方面有更好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中考冲刺复习的过程中,针对性的提出教学的方案,完成教学的目标,以适应中考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结合近几年的中考特点与方向,提出初中英语中考冲刺复习的相关建议。

1 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近几年中考的特点与方向分析

通过对学生日常练习的把握以及前面的大大小小的模拟题的测试,不难看出:学生普遍得分率不高的环节在选择题上,尤其是在完形填空上。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考英语笔试部分共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块。其中客观题包括:选择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三小部分,分值分别为15分、10分、20分,主观题包括:基础题的展示(根据汉语写单词)、词形的变化、选词及选词组填空、阅读填空(阅读短文填空和首字母填空)、书面表达五小部分,分值分别为5分、5分、5分、20分、15分。目前情况下选择题的设置很少是单纯的考查语法等基础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侧重体现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且越来越多的突出在交际情景中和真实的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英语素养,强调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2 中考英语冲刺复习教学建议

2,1 进行“最后”的总结工作

不管在哪一个时期,总结工作永远是最为关键环节。通过总结工作,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更加熟练且系统化,学生思维高度得到提高,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更加完善。

一方面,教师引导并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学生也应该自觉进行总结工作。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总结或复习以下内容:(1)错题类。尤其要对那些比较典型或者自己掌握不好却经常犯错误的题目做出重点标记,并重点进行反复性的记忆与掌握。(2)典型题、必考题类。该类题应该重点总结、必须总结的题目,亦是重点复习、必须复习的题目。(3)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类。对于自己常用的解题方法或者自己理解的比较好的方法做重点标记、进行掌握。通过这样“最后”的总结方法,可以帮助和学生再一次系统化的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深入提高其解题能力,优化应对中考的思维。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进行总结工作。教师的总结工作主要包括:(1)学生笔记本上总结的几类题。教师的总结工作中应该包括该部分的内容,不同的是,教师总结该部分内容的侧重点与学生不同。教师更加侧重典型题、必考题类和新型题目或新型解题方法,更加侧重于错题类题目的分析。通过该项“最后”的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多多重复此内容,加深学生印象(2)学生掌握的答题方法的详细统计。从横向来看,总结学生比较熟悉的答题方法,从而得出教师课堂讲解题目时间分配表。从纵向来看,统计学生个体对于答题方法掌握程度,针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辅导。

2,2 讨论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祛运用于冲刺复习课堂

练习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均有其独有的特点,所以英语教师要在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学习状态等因素的条件下,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到中考英语冲刺复习课堂上。在该时期的课堂上,教师引入多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多的共享好的解题方法,并且在高度紧张的复习氛围中深深地融入英语语境与英语环境中,而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该阶段的学生的理解,恰到好处的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给予学生一个轻松、高效的中考英语复习冲刺课堂,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本段时间的学习,同时有助于学生在中考实战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达到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的效果。

2,3 “同步课堂教学模式”辅助中考英语冲刺复习

负责带中考班的英语教师以及学校负责管理的教师可以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教学组。构成一个简易的类似于同步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同步课堂教学模式”中,主讲教师、课程负责教师及技术教师共同完成中考英语冲刺复习的教学备课、上课等环节,助课辅导教师负责监督学生学习和监督管理学生等辅工作。教师们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分工协作,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的贯彻落实。将这样的“同步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各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必备的条件,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关键。但应注意的是,该同步课堂的模式比较适宜于中考冲刺,英语复习课的基础知识串讲,像练习课、解疑辅导课等还是以面授教学为宣。

2,4 中考英语冲刺复习教学注意事项

第9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4.21

正文: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下面我就以下几个环节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预习环节

预习环节,教师在操作时,应结合教材实际情况,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设计各科各课的预习导学方案。同一科任老师集体备课,是统一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因为通过这样的集体统一备课,每位教师都把自己的优长展示出来,集思广益后,就可以拿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二、课堂环节

教师的课堂教学的两大模式:

1、朴素教学法

在传统课堂环节,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五个方面,才能挑战高生产力:

(1)是原生态、详细地呈现思维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包括细节、要点、注意事项等都要一览无余地向学生讲解清楚,讲解到位,绝对不要概括性地讲,不要跳跃性地讲,不要出现跳跃性思维。

(2)是多角度、详细地讲透题目内在的逻辑关系,深刻揭示题目的内在规律,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弄懂吃透,务求甚解。这是学生能否举一反三的又一条件。

(3)是积极引导学生做好互动交流、展示、反馈、思考、点评与总结的巩固提升工作。

(4)是引导学生画出本节课所学内容或一些重要例题的思维导图。每篇课文或每节上完最好都要求学生以此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5)课堂训练,一定要大容量、快节奏,把学生的能力和效率不断推到极限。在授课环节,授课的内容最好也是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拿出统一的蓝本。

2、所谓"高效课堂"模式

(1)预习自学或学案导学--(2)合作交流(小组互助学习)--(3)展示提升(此环节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教师可以穿插讲解、点拨、总结)--(4)反馈测评(当堂训练,此环节教师也可以穿插讲解、点拨、总结)。采用这种课堂模式的一般要求是老师讲解的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课堂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训练、总结)。

三、作业环节

对于作业环节,老师在操作时,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1、一定要不断要求和提醒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并且要按及时复习的方法步骤进行,即一、回想;二、复述;三、精读课本;四、有效记忆。

2、团队合作精心建立系统的高效的校本题库--布置校本化作业。

3、最好布置差异化作业。教师不单要布置校本作业,而且要布置差异化作业,这样才能够达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够充分发展。

4、统筹、调控好各科作业量。学校每个年级的各科作业量都要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协调下,根据各科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制定好各科的作业总量,控制好各科的学习与作业时间。

5、要指导学生做好"题后反思"的工作。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要求学生对指定的经典题目、好的题目、难的题目进行题后反思,并且要把反思的过程写在作业本上。

6、 强化效率意识,每次布置的作业都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学生做作业速度一定要快,要有效率意识。

7、 四、复习环节

教师要在学生及时、定期和系统复习的环节做好引路人和指导者。

首先,在及时复习上,每节课上完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在课间要用两分钟时间进行回想本节课的所学,回想漏掉的把书或笔记打开迅速再浏览一下。

其次,在周、月、单元定期复习时,教师要布置好一下五方面工作:1、本阶段基础知识识记,关于这一点,要明确化;2、本阶段教材归纳总结;3、本阶段习题的归纳总结;4、对本阶段的错题难题进行再次复习;5、对本阶段所学知识的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重点突破。教师在布置后,要做好检查与指导工作。

另外,习题与教材的归纳总结也可以以单元(章)为单位进行,关于这一点可以根据各科实际情况进行决定。习题和教材的归纳总结在周、月复习时这两方面可以暂时不做,把它们换成预习或别的一项作业。

在定期复习这个环节,老师的工作任务就是三个方面:一是布置(要求),二十检查(可以由学生替代完成),三是指导(提供参考模板)。

第三,系统复习,关于这一点放在归纳总结环节中来做。

五、归纳总结环节

教师除了指导与要求学生做好周、月、单元的归纳总结外,每学期在期中与期末考试前还要指导与要求学生做好教材(采用从大到小的演绎法)、习题、学习思路(采用从小到大的归纳法)的归纳总结工作,使学生对每科教材的知识结构,每科习题类型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和每科的学习思路都了然于心,掌握学科的内部规律和学习的规律。

六、错题难题管理环节

老师除了要求学生建立好"错题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错题集",让"错题集"发挥更大的效用。特别是对没有理解而做错的错题和难题,一定要要求学生画出题目所涉及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并用箭头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七、试卷分析环节

每次考完试后,教师都有要求学生对批改后的试卷进行分析,首先进行考试失误分析;然后进行试卷逐题分析;最后写出考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