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精选(九篇)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

第1篇: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

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文,感受文章风格,体会作者感情。比如,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如果在介绍了两宋之交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李清照漂泊丧夫的创作背景后,播放配乐朗诵,学生会对李清照词中的家国之悲、丧夫之痛和漂泊之苦感受的更加深刻。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一种激越雄壮的情景,让学生热血沸腾,那么在讲解苏轼词豪放旷达的风格时就轻松自如了。在讲解《故都的秋》时,用多媒体展示出秋晨庭院图、落蕊轻扫图、秋雨图、秋果图,通过声音和画面对感官的刺激,学生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也很容易像作者一样深深地爱上北国之秋。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难为易,让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难点变得浅显易懂。比如,《滕王阁序》中第二、三段所描绘的景物让人如痴如醉,写景的手法也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北方的学生,没有去过南方的话,按照自己的在北方秋天生活体验去感受滕王阁的景色,这和原文是有很大的出入,甚至个别同学会感到滕王阁的秋景不过如此,怀疑滕王阁怎么会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如此的经典美文,绝妙的写景手法,按照传统的讲解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滕王阁的秋景的美妙,更不用说培养美感了。如果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滕王阁秋日美景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滕王阁的秋景,就很容易让学生发现它的美,身临其境地感受它的美。在讲解写景手法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图片和声音相结合,就像拍电影一样,有远镜头、近镜头和中镜头,也有全景镜头和特写镜头。随着镜头的变换,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时远近错落有致、上下浑然一体、色彩变化、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和视听结合的手法,并真正的赞叹王勃的才华。

再次,多媒体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语文课程的知识点很零散,尤其是文言文,文言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如《苏武传》,文章比较长,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大多是边讲课文边讲文言知识点,如果学生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重难点。如果教师把文言知识点全写黑板上,又要占去大量课堂时间;一个教师教多个班级的话,还要反复去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换成多媒体教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重难点,学生偶有开小差,还可以看屏幕解决,并且一旦制作成课件可以循环使用。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快捷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情况,像《苏武传》这类比较长的文章,往往需要几课时才能讲完。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时、快捷地检测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迎刃而解了。

第2篇: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40-02

纵观整个作文教学过程,小学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拐点,因为在这个阶段的作文教学中,一旦教学得法,必将为学生以后的作文能力奠定基础。所以,加强与文本对接、为学生搭建读写平台,成为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引领目标。

一、模仿精彩语段,搭建写作框架

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意蕴的经典案例,这些文本中的优美语段都可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参照。对于低学段学生而言,仿写是重要的练笔途径,坚持模仿文中的章法结构、美词佳句练习写作,必将收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同时,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苏教版三下第八课《李广射虎》教学为例,笔者抓住了文中的景物描写“一阵疾风吹过,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段文字,然后再让学生细品句中的象声词“沙沙”,让人形象地感受到风的疾速。象声词在句子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往往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用象声词仿写《春天的郊外》。一位学生笔下的春天是这样的:“‘沙沙沙……’这是春雨的声音,她好像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欢快的乐曲,弹着弹着,小草变绿了,小树长高了。‘呼呼呼……’春风吹来了,柳枝随风舞蹈,桃花、李花、油菜花……竞相开放。‘嗡嗡嗡……’春天的田野里,勤劳的小蜜蜂正在花丛中快乐地采蜜。‘唧唧喳喳……’小鸟们在开演唱会,它们的歌声是多么美妙,多么动人……”通过这样的随堂练笔,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素养一定会不断地提升。

二、添补文本空白,拓展写作空间

留白原是绘画中的艺术手法,现在引用到文学表达中,用来为文本中含蓄的表达服务,大量的“留白”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面对文本的留白,教师要不断尝试利用这些“空白”去唤起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补白”,为补白练笔创造无限的空间。

以教学苏教版三下第七课《菩萨兵》为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笔者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藏族同胞躲红军的情景,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练笔片段:……听了朱老总交待的话,翻译毫不犹豫地带着几个红军战士进了山。刚到山脚,一个红军战士看到几个藏族妇女在河边挑水,连忙跟她们打招呼。可这些妇女一看到红军战士就大惊失色,如同老鼠见了猫,赶紧提着水桶往山里奔去。红军战士们傻了眼,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一个小战士奇怪道:“咦,藏胞们为啥一见到我们就跑呢?”“不行,这里面一定有问题。”一个红军战士接过话茬,“咱们到前面看看吧。”于是,他们继续往前赶。途中,他们接连碰到了几个避让他们的藏胞。转眼间,战士们来到了一个大峡谷,他们正准备在这儿休息,突然,一个眼尖的战士看到一个用茅草半掩的窑洞里藏有许多藏胞,正准备上去打招呼,谁知这些藏族同胞一看到红军和翻译,就立刻搬起东西跑开了,一眨眼功夫跑得无影无踪的……这样的练笔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唤起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填补学生习作能力的不足,长期坚持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编课文插图,丰富写作形式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中选取的文本几乎每篇都配有生动活泼、个性鲜明、意蕴深远的插图,其中有些课文在内容上对插图作了较为细致的描绘,而有些插图的介绍只是随笔带过,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留白艺术来创生教学资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编插图内容。

以苏教版三下第九课《少年王勃》的教学为例,文中有两幅滕王阁的插图,一位教师在课文教学结束后设计了这样的习题: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整修一新”的滕王阁。一个学生这样写:我看到滕王阁大厅正门屏风上挂着装裱一新的《滕王阁序》匾额,可别小看这篇文章,它可是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王勃之手,正是它令滕王阁名声大震、百年流芳。读着这篇序文,仿佛江西近千年的人文胜景、风物人情都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楼阁的第二层,有一幅人杰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名人画像,有陶渊明、王安石、朱熹、欧阳修……最值得一去的要数第五层,只要进了眺望厅,楼阁周围的名胜古迹均可一览无余,清澈见底的赣江从我们脚下流过……这种看图写话式的创编作文迎合了儿童的心理特征,使学生的写作热情更高涨。

四、续写悬念结尾,激发写作思维

儿童的内心世界总是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们的习作教学就是要抓住儿童的这一特质,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很多课文的结尾处都给人留下了预设的悬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结尾,鼓励学生去展开合理的想象,创编自己喜欢的结尾。

以苏教版三上第九课《三袋麦子》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完这篇课文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土地爷爷又把一袋麦子送给了谁?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麦子成熟后,他会对土地爷爷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土地爷爷又会作出怎样的评价呢?请同学们体会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并展开合理想象,把故事续写下去。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习作:土地爷爷先到小猪家,发现小猪不在家,他又来到小牛家,奇怪,小牛也不在家。土地爷爷很纳闷:他们都去哪了呢?他带着疑问来到了小猴家,还未进门,就闻到一股香气,屋里传来阵阵笑声。土地爷爷敲了敲门,小猴打开门看到土地爷爷,高兴得跳起来:“土地爷爷来啦!土地爷爷来啦!”小猪和小牛立刻从屋里跑出来,小牛喊道:“土地爷爷,我们正在庆祝丰收呢。”“小猴给了我们每人一袋麦子,还教我们种地。”小猪嘴快,“后来我们分工一起干,今年收成可好了。”土地爷爷开心地笑了……续写结尾,拓宽想象思维,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思维习惯。

第3篇: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

一、异中求同,掌握同类课文共性

比较是人们将新旧事物相互联系,加以区分的手段。通过比较,人们能够对新事物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新事物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将已经学到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比较与融合,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如教师可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比较阅读。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描绘了兰亭的美景,如山岭蜿蜒、清流映带等。在优美的环境中,群贤皆至,增添了高雅的韵味。猜拳行令,举杯畅饮,“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兰亭的雅致尽收眼底。而《滕王阁序》则描写了山水、宴会之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塞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词句均体现了滕王阁的雄伟壮丽。随后,作者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桂殿兰宫”。在聚会上,既有长辈,也有童子,胜友如云。在如此良辰美景中,有贤主,有文人,作者发出感叹:“四美具,二难并”。此外,王勃从山水的壮阔联想到了自身的渺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感叹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倾吐自己有报国的壮志与决心。而王羲之则从“曾不知老之将至”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感叹人生苦短,天下没有永恒的幸福。幸福可能会破灭,生命也会有终点。王勃与王羲之都有乐极生悲的历程。在对比阅读中,学生能够从类似或者同类课文中掌握规律与共性,提升阅读能力。

二、横向比较,体会作品特点

在比较阅读中,横向比较要求教师以不同作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可对比片段或者整篇资料,还可对比字词或者写作风格等。通过对比来总结作品的共性与个性,由此判断与划分作品的特点,探究作品出现差异的原因。

例如,可对比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过对比阅读寻找作品的特点。两部作品的共性是肯定了生命的顽强,描写了自己从逆境中感悟生命,最终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描述了对生命的渴望,第一天希望看到经常鼓励她,温柔的人们;第二天则希望看到黑夜变成白昼的奇迹;第三天则希望迎接黎明,体会温馨迷人的生活。作者告诫人们应当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事。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作者对自己遭遇不幸后的思考,同时悔恨母亲去世后才理解母爱的无私。两部作品的特点在于《我与地坛》阐述了史铁生的逆境观,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表达了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敬仰。

此外,《我与地坛》描述了地坛在作者生命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母亲去世后,地坛逐渐成了作者的精神支撑,作者更是将其当做了知心朋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采用通俗的语言描写了对三天光明的向往与最想实现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仰。

三、反馈总结,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在对比阅读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与互动,进行反馈与总结,由此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将《归去来兮辞》与《定风波》进行对比阅读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由此得出作品的相似之处或者写作的特点。

陶渊明、坡二人的性格颇为相似,“大济苍生”的理想相同,在政治方面的失意也较为接近。但二人归隐田园的原因不同,陶渊明是自愿辞官归隐,苏轼则是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随后过起了田园生活。此外,二者的精神归宿不同,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败,但是无力改变,选择了逃避,营造自己的桃花源。苏轼虽然仕途坎坷,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只要有条件,他总是竭尽全力。究其一生,他始终是以儒家的精神为主,虽然经历了新旧党之争,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但是并没有消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代表了苏轼的心境。苏轼的归隐是隐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但并不是逃避世俗。陶苏二人在“归田”问题上有不同的体会,反映到各自的诗词中,体现了不同的风格。在课堂上,学生围绕“陶苏二人归隐思想”这一话题,各抒己见,课堂氛围融洽,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4篇: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②用典多,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这也是教学难点所在。指导要点如下:

1.辨析上、下联的关系,掌握全联的意思。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2.了解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本意。

要着重学习事典。事典又称“用事”,多用于比喻,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语典可略讲,其作用是形容、借代,如“白云遏”形容歌声高亢;“北辰”借代帝所即朝廷。

二、教师领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声调美。

骈体文不用韵,但讲究平仄协调。读前可略讲平仄安排的原则: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而以每拍末字为准。例如: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平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注:双句对中还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可以不讲。

应注意的是:①文中有个别句子不合上述规定,谓之“不以声害意”;②“接”“出”“惜”“托”等字古音是仄声,读时用轻声最好。

教师领读后,可指定几位同学依次接读全文。

三、熟悉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境界美。分两步:

1.导入文章境界,点出境界之美。

利用本文结尾使学生了解士大夫游宴中必赋诗的风,介绍王勃平时为文习惯(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起身后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再叙王勃作序故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阎都督闻报“星分”一联后为什么“沉吟不言”?(警句。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给人以山川秀气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想像。注;翼是巨爵座;轸是乌鸦座,分野在楚)②“落霞”一联为什么使他发出“此真天才’之叹?(奇绝。14字写尽赣江的明丽秋色。注:此联要留到最后赏析)

2.运用比较,感知文章的境界美

这一步要着重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三个环节:

(1)复习旧课。先从游宴诗集的序引出《兰亭集序》,然后概述此文内容(叙游宴、写景、抒情和议论、作序缘由),要求有感情地朗诵有关的语段。

(2)比较本文与《兰亭集序》的异同(内容大体相同而详略不同;本文无议论成分),然后弄清基调,依次朗读以下语段:①叙宴会〔热烈、欢快〕:“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及“爽籁”以下三联。②写景(明朗、开阔):第二段。③抒怀(郁愤、苍凉):“穷睇眄于中天……岂效穷途之哭”。④作序缘由(欣慰):最后两段。

注:作者被逐经历可放“抒怀”一节里作交代。

(3)归纳全篇思路。(可略讲)

四、分段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本文情辞声韵之美。

用说说读读的方式进行而以读为主。说,是为了鉴赏,只能是示例性的,要留有余地,重点是前四段,后两段可略说;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要反复练习。说与读相结合才容易成涌。下面只写出启发和点拨的要点:

第一段:①以“台隍”一联为过渡句划层次。②鉴赏前一层(南昌地形之雄和人物之美),要着重品味“带”“射”“星驰”诸语(可参考杜甫句“春星带草堂”、孔稚圭句“干青云而直上”、鲁迅句“但奔星劲有声”),体会作者居高临下的气概和奇特的想像。③鉴赏后一层(宴会之初),要先理出叙事顺序(主人及贵宾到场;众宾欢聚;赞众宾中之佼佼者),再品味“棨戟遥临”(仪从之盛,威严之象)、“千里逢迎’”(众宾纷至沓来之状)诸语;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状态(可自由发挥)。

第二段:①了解“披绣闼”一联在结构上的作用(推出一层新意,由近及远)并划分层次。②鉴赏前一层(初来滕王阁),先理出描写顺序(总写秋景;赴宴;登阁;阁外近景),说说对滕王阁的总体印象(背山临水,宏伟壮丽),再品味“耸翠”(群峰竞秀)、“流丹”(倒影之美)、“无地”(悬空之感)诸语,最后了解烘托手法(水中有汀渚,陆上有宫殿)。③鉴赏后一层(阁上远眺),先理顺序(远处山水、城中江上、雨后),再品味“盈视”(目不暇接)、“骇瞩”(怵目惊心)、“扑地”(参差十万人家)、“弥津”(多不胜数)诸语。④雨后一节为最精彩之笔,要留到最后分析。⑤体会写景的作用(既表现了滕王阁的临观之美,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段:①体会先写宴会场面的作用(由上文良辰美景而引出赏心乐事,渲染欢乐气氛,以示宴会高潮到来;伏下文“兴尽”一语,为抒写英雄失路之悲作反衬)。②体会过渡语段之妙(“穷睇眄”句引出“天高”二句;“极娱游”句引出“兴尽”二句。由欢转悲)。③先结合作者身世掌握抒情重点(“谁悲失路之人”),再分清对偶中的主宾,着重品味“望长安”“天柱高”“奉宣室”三句的内涵(日近而长安远;不得达于帝所;回京遥遥无期),指出这种低回反复写法的好处(可自由发挥)。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抑郁,亦略见苍凉。悲之一。

第四段:①以“所赖”为界划层次(“知命”承上,“安贫”启下)。②鉴赏前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冯、李二事为宾,贾、梁二事为主;要问学生作者是否真的相信命运,共体会“屈贾谊”一联的内蕴(虽非“彰君之过”,却也表现了愤激之情)。③鉴赏后一层,先归纳本层大意(穷困中不变操守;寄希望于将来;决不佯狂避世),而后抓住“穷”“涸辙”“赊”“已逝”“报国”“穷途”诸语,品味作者此时的处境和心境(虽自励,亦难有作为,愤激又深)。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愤激,更见苍凉。悲之二。

第五段:先以“无路”一联从两个方面概括前两段抒情内容,然后叙今日与宴缘由,称颂主人及众宾;最后一联说志愿作诗,表现了作者的欣慰之情。

第六段:由感慨人生无常说到赋诗作序。

五、赏析雨后景象一节。

分两步:

第5篇: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定位

实际上,高职语文教学的正确定位应该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改革的基础。在高职语文课堂上,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也要结合社会来渗透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培养的并不是简单的阅读与识字,而是对于人智育、美育和德育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高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相比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早步入社会,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有关人文的知识,快速的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以确保能够早日融入社会。可以说,语文教育对于高职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也有帮助,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完善学生的性格品德,这也是职业学校在坚持职业特色的前提下对于高职语文课堂的教学定位。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虽然我国早在90年代就提出了新课改,全面重视素质教育的国家方针,但是这并未改善一些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现状。目前许多职业学校为了追求办学特色,更为重视专业课程的教育,加大了专业课和实践课时的比重,这也就忽略了文化课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语文课程的安排,远远达不到《高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课程必须开设两年且总学时达到192小课时以上的要求。文化基础课程在职业学校被冷落边缘化。由于高职学校普遍对于文化课的不重视,所以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能力十分有限。加上学生的素质较差,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高职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情绪不高,学生消极倦怠,这让语文课在高职课堂上成为了鸡肋。

二、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及改革措施

(一)高职生语文成绩

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实施。在2011~2013年三年间对于南方的8个城市进行了高职入学新生中语文科目的3年平均分计算发现。

(二)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通过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来选择教学的方法。语文教育对高职生来说目前吸引力有限。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将教授的课文改编成体验式感受性的阅读素材,这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景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它包括合作、交流、表演等元素。在课堂上运用情景教学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懂得思考和交流。并且教学中加入表演互动元素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活跃度。情景体验式教学是目前各类学校语文教育中比较新颖且常见的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旧式的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的呆板教学模式,它也符合《高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语文教育要突出教育特色,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原则。这个教学实例说明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的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利用教育资源和技术的改进来推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手段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完善,许多老师采用了“微信”、“微博”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等实践活动,可以随时随地的指导学生学习;而有些教师采用了PPT等软件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晰直观的理解教师的用意和目的。这些都是利用高科技手段所进行的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与创新,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三)通过学生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学校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能力,所以通过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联系在一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语文教学的不利现状。为了保证语文课在高职学校教学中不会被边缘化,应该让语文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而服务。例如在《滕王阁序》的学习中,让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搜集有关滕王阁的资料和图片,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编排和制作。在语文课堂上展示自己根据课文所理解而制作的滕王阁视频短片并向大家介绍,在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影像模拟游览滕王阁,在课后选出制作最精良,最符合课文意境的视频短片。这就是利用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来学习语文。一来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二来将语文教学自然的融入到学生自己的专业特长中,一举两得,也体现出语文可以服务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成为师生间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

三、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价改革

(一)多元化评价

目前我国高职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不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来细化制定评价标准,只通过最终成绩来评判学生是不对的。多元化评价已经不仅仅是教师单独的评价结构,而是包括了教师、学生、家长、校外相关人士等多方面多人数的多元化评价结构。这能够对一个学生给出最客观的评价,实现了教育评价的民主化。在作业评价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教师给出的建议进行作业的自主性设置,相比于传统的作业设置模式更加灵活且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多的课业压力。

(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看重最后成绩的评价。它不同于传统的成绩排行榜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而是细致到个人。教师会通过书面测验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书面测验的优势就在于教师能够合理的推测学生对于某一知识层面或技能的掌握情况。它考验到了教师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中某一方面弱点的了解程度,是教师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评价方式。

(三)过程性评价

第6篇: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

1、激发兴趣。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激发兴趣的要义,全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做”的热情。激发兴趣应注意时机的选择,或在课初,或在课中,或在课末。本人以为最好是在上课的初始时刻。如教《勾践灭吴》,可以适当补充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以及范蠡与西施泛舟太湖的美妙传说,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有较充分的认识,又丰富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教《过秦论》,可以简介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来激发学生兴趣。教《鸿门宴》,除简介司马迁与《史记》外,可借楚汉相争的故事梗概以及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激发学生兴趣。上《兰亭集序》,可出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上《归去来兮辞》,不妨先讲讲《五柳先生传》等。总之,激趣的手段可各有不同。为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趣的工作也可放在上课的结束阶段进行,如上《鸿门宴》,在结束前就可提出“从项羽不杀刘邦你看出了什么”“假如项羽杀了刘邦”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等等。

2、吟咏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之精妙,可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涵咏感悟。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可以范读、领读、齐读、散读、默读;也可以读句段,读感情,读意境。这样读了之后,学生心里就产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欲望,也就有了能意会课文的喜悦,也就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如教学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文,该文表达的是作者致力于隐、淡泊名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书生形象,读时不妨让学生扮个超脱先生状,玩味地读,亦可如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读法,摇头晃脑,如痴如醉,用悠长的语调再现当时的氛围,体味五柳先生的人格魅力。对《滕王阁序》的吟诵在进人状态后,我们会深深体味到昂扬的气势、壮美的景致、作者情绪的高昂与低沉、华美的辞彩等等,沉浸其中我们会不愿出来。吟咏诵读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游享受于文言文之中。

3、介绍文化。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古代的人类活动就是靠文言文记载的。如能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介绍古代文化,比如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科举职官、天文历法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礼仪代表着特定时代的一种文化,某种特定的礼仪,其背后是深层的文化底蕴。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要想真正了解这句诗的含义,就需要明白有关朝服的相关制度。在古代,衣服的颜色其实可以表明地位的高低。按照唐代的制度,朝廷命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白居易作为一名朝廷谏官被一贬再贬流放到偏僻江州着青衫做九品小官的痛苦心情;结合前面的“往往取酒还独倾”对应阅读(用“倾”而不用“饮”),更能体会到作者无限的悲怨。再如《鸿门宴》里有这样的语句:“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如果我们对此只是作简单的翻译而匆匆带过,那就不能了解作品深厚的文化意义。按照古代礼仪,室内的席次是有等级和地位差别的:以东向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其次是北向,其次是西向。这里,通过座位的安排顺序,我们可以看出项王根本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而张良更是连坐的资格都没有。由此我们也不难体会出项羽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性格,以及刘邦所受到的轻视。再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人而徐趋,至而自谢日”这样的文字,触龙见到太后为什么要“自谢”?如果没有介绍古代的礼仪习俗,就难以理解。所以适当地介绍古代文化常识,能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现实,也能达到激活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4、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把课文内容做成课件,再现课文场景,引领学生进入课文设定的特殊时空。如教《孔雀东南飞》时,利用电脑技术,把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用视频的形式加以再现,可以变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图象,学生更易于把握课文内容,乐趣自不待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古老的文章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易于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激活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又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把学生自然带人相关情境,之后再展开教学效果会好许多。再如教授《滕王阁序》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滕王阁的壮美景致,展示江天一色、鹜鸟飞翔的画面,学生对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怎会不印象深刻?

5、引进写作。很多文言文作品,都蕴涵丰富的写作空间,如能适当引导消化,可以激活整篇文章的学习。比如教《烛之武退秦师》,可以利用文章中未显示的信息非常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写出这些信息,可以写烛之武夜辞郑伯的情景,也可以写郑伯苦苦等待的焦虑,甚至还可以写烛之武到秦营时的受冷落。又如学完《逍遥游》之后,我让学生练笔写作《我看逍遥游》,许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大大活跃了课堂,还为学生之后作文中的素材运用作了积累。这样的训练,既领会了文章内核,又锻炼了写作,还培养了想象力,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

6、揭示内涵。这里的内涵,是指课文中潜在的、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来的东西,而揭示内涵则是指将这些东西确认出来,使其明朗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毕竟是学生,其预习自学的结果也只能是“有所知”,而不可能“尽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适当点拨,指明内涵,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课文中内涵主要有三类:①关键句。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鸿门宴》中的“竖子,不足与谋”等。②段或篇的思想内容。如《兰亭集序》的二、三两段,《归去来兮辞》的一段和四段。③篇章结构、语言及其他。如《过秦论》的结构艺术、语言特色,《滕王阁序》中的修辞艺术,《鸿门宴》的对话艺术,《廉颇与蔺相如列传》的详略衬托艺术等等。教学中,老师适时适度地揭发内涵,无疑会收到使学生在有所悟但所悟不清的情况下,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的效果。

7、挖掘、升华出一种文化观照。读文言文绝对不能停留在对字词的解释层面上,而应该通过文字的表层意义去理解作品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了解作者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作品也可以通过一个侧面体现作者的思想。如在《赤壁赋》中坡和“客”有一番对话,从表面上看,“客”似乎显得很痛苦,很惆怅,而坡则显得比较旷达。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很不妥当的。笔者认为“客”其实是坡的另一个自我,也可以说作者是把自我分成了两个主体,“客”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痛苦的坡,而文本里的坡则是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坡。这正如一枚硬币有正面和反面一样,完整的两面才是独立的完整的坡。如果不从儒释道等思想深度理解作品、理解主人公,读到的就只能是作品的皮毛,而不能真正地理解被贬谪到黄州的坡的痛苦矛盾的心境。从某种角度说,《赤壁赋》是坡在黄州时期的心灵独白。同样,要真正理解作品,还需联系作者的思想。如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从《庄子》中节选的《秋水》一文,很多教师把作品的寓意定为人不能骄傲自满,应该积极进取。其实《秋水》全文所宣扬的还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天、祸福、穷通、贵贱、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一切都应顺其自然。

第7篇: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

本文基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认为从反复朗诵课文、注重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生活、重视文言文的多元化理解,拓展思维、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措施着手提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水平

1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我国民族智慧。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明,更需要文明去继承理解。要提升民族灵魂,就必须先从文言文学起,将文言文学好了,我们才能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充其量能提高点文学修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施行,语文科目着重于学习其文化内涵。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句子文章含义知识,更要体会到博大精深的文化,提高自身全方面成长。

2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教师问题:受高考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一字一句去教学生去理解,而忽视了文言文本身的内涵。文言文知识是有生命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到的知识单纯的字眼,很难理解一整段话的意思和整段文言文所要表达的内涵,更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2)学生问题:学生的惰性心理。学生对于文言文这看似枯燥的知识提不起兴趣,不愿去学,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散的心理。

(3)教材链接问题:我们仔细回想初中到高中的文言文课文,就不难看出初中到高中文言文的跨越性很大,初中文言文比较简单且注释很多,比较容易理解,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也只是熟记熟背,并没有要求很精细,而高中要求掌握每词每句的含义以及它的用法。所以学生刚接触高中文言文时学习起来很艰难,几乎找不到头绪。

3优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措施

3.1反复朗诵课文: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当培养文言语感。当前,高中文言文让学生倍感煎熬,大多数高中生都觉得文言文太难理解,就这现象该以什么方式去教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先从朗诵着手,能将文言文阅读流利甚至背出来会在之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帮助。文言文也分为不同类别,有的铿锵有力有的温婉抒情,教师依据不同的文言文的类别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1]。例如《滕王阁序》这课文中,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以有力的朗读方式来诵读,必将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展现出来,但是文中抒情语段也很多,“潦水尽而寒潭清”等诗句描绘了清幽、淡雅的风景,此处运用温润的情感来读,将自己化为王勃,探索他的内心世界。

3.2注重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感知:

文化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电视剧《花木兰传》便是根据史书,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改编而成。教材中的文言文也多半是一些经典的事例,比如《出师表》、《空城计》就是通过叙述故事歌颂古人的智慧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会对文言文逐句翻译,对不常见的生词逐字讲解,但这种枯燥的讲解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熟记,效果不明显。笔者通过已有的教学经验,浅谈看法。教师在上下一堂课前先告知学生要讲哪篇文言文,让学生先自行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各种书籍辅助理解,学生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查找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查看相关电影。根据文章讲诉的情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担任编剧、演员、导演、评委、旁白等一些角色,如《廉颇蔺相如传》就可以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言文翻译成台词,还原成情景再经过老师的讲解不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也把课本带进了生活,启发了同学们感知生活的意义,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探知、表演和创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3重视文言文的多元化理解,拓展思维: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学习文言文后一般只赞美主人翁的美德,很少从反面去剥析人物的缺点。例如课文《鸿门宴》,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会告诉学生们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原因是项羽狂妄自大、不听忠言、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是刘邦的有勇有谋、善于用人。辅助时代背景看,后人对此事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刘邦是阴险奸诈的小人,忘恩负义,也有人认为当时项羽不杀刘邦算不得放虎归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特有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为先,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启发他们的独特见解,还可以设定某一问题开展辩论赛,说明论据是文中哪一字句,这样一来不但激发了同学们对文言文深入探究的欲望,活化了人物形象而且在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自然而然,摸索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也会变的越来越容易。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文言文除了字体、文章不易理解,还存在时空的限制,比如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不解读一下时代背景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那么哀愁。时代在发展变化,信息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当然也应该用于教学授课[2]。试想,相比在教室里反复朗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将文言文和动画技术结合,集声音、图相、文字于一体,后者是不是更立体化更容易被学习和接受?创造生情并茂、活灵活现的教学场景不但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文言文和学生们的距离拉近,不再陌生。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可以放一些高昂的、节奏感强且快的战争曲,营造一种紧张的课堂氛围以至于让同学们感觉身临其境更容易理解文章;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除了播放哀伤的歌曲还可以配上图片,比如配波涛汹涌、浪花高涌和风平浪静的大江图片,让同学们体验“大江东去浪涛尽”,待学到“多情应笑我”的句子时可以配一张头发花白的来人等着滚滚江水发呆的图片,情景再现可以让那种饱经沧桑但情怀仍在的风韵展现的淋漓尽致[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全身贯注地体验文化的熏陶还可以让文言文对同学们产生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结束语

高中文言中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去了解文言文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勤于诵读课文善于思考勤于理解词句意思,利用课外时间去增加文言文知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想办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会在不同的课文灵活运用文言文词句,真正的理解文言文知识,通过学习领会到古人源远流长的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李朗平.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课外语文,2013,14:134

[2]陈佳.试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02:168-170

第8篇: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

(一)"梁惠王是个好国王"

教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般三个课时左右。学生能读顺,能解释词句,教师就有天大的功劳。

教完,问学生词句使用特点,基本能答个八九不离十。问梁惠王是怎样一个人,学生一致答曰:好国王。理由很直接,对待河东灾民的移粟移民。课堂上的问题,引起我的注意。过后问其他班的学生,与我的学生无甚区别。在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被我们引导到只关注考点的境界。会词类活用,会句式特点,还应该会点什么吧,我们在教什么呢?我们已经习惯了放弃"文化解读""价值判断"深层思考。孟子的论辩艺术,设喻技巧,不会不说吧,说了怎么就没弄懂呢?简单地把知识当作表皮标签贴在文章外面,当然不会。面对梁惠王这种东西,孟子完全可以公开痛斥之,私下牢骚之,劳神费心地设喻启发,是希望他能有所改变,"社会良心"是士子的重要职责。梁惠王就是"违农时""数罟入洿池""斧斤不以时入山林"昏君,国家执行的是"养生丧死有憾"霸道。魏国的现实就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如果学完《寡人之于国也》而没能得出这样的价值判断,可以说教与不教一个样。检验教的结果的方法很简单,大家可以试试。

(二)渔父是高深莫测的隐者

教《渔父》,一般说来,教《屈原列传》后,学生对屈原的坎坷命运与高洁品质是会有所认识的。但是,拿这种认识去学《渔父》很可能有问题。

《屈原列传》渔父问两次屈原答两次,两文问答的文字几乎相同,意思完全相同,表现屈原流放的原因,"淈泥扬波"的现状,怀沙自沉的决心,《渔父》中多一段渔父表情(莞尔而笑)、动作(鼓枻而去,遂去,不复言)和歌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这一角色在《屈原列传》中的最重要作用好像是引逗,如相声中的捧哏,引申屈原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

《渔父》多了歌词后,渔父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捧哏转而为逗哏,阐发脏水不脏人的道理,身份也随之变化,成为高深莫测的隐者。这一点,教师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虽是同时代作品,取舍不同,角度不同,结论是有差别的。

(三)王勃开出了处世良方

教《滕王阁序》当然要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色,当然要赞叹"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决心,够了吗?当然不够。因为,对王勃的理解也太肤浅了。

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苦尽甘来,今天吃苦是为了获得明天的快乐;忘记了告诉学生,苦尽苦来的道理;苦尽甘来是例外,苦尽苦来是常规。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要建立的主旨逻辑应该是:天下阳光灿烂,你的头顶可能是一片阴云,天下政通人和,你可能命运坎坷。"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是也,这一解说仿佛将人生命运放在宿命的框框里,四面高墙,无有出路。其实不然,王勃给"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决心开了个大豁口,共计四条:

第一,"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必须认识命运不公的客观性,这是哲学的。

第二,"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在黑暗中不要悲伤,这是心理的。

第三,"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到达理想的路途遥远,不定哪天借到外力,可能一步登天,不排除偶然性。

第四,"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要怕,不管什么年龄层的人,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都来得及到达目标,这是方法论。

这四条路,走下去不得了。要走下去,难,也不难。

在酒席上,说说美景,留下佳句,已经了不得;二十多岁的人说的都是七老八十的话,太神奇了,太让今人羞愧了!他真的不需要再活下去了,已经到头了。 (接上页) 对《MasterCAM》课程与《数铣》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MasterCAM》课程前期是以绘图为主,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读图和绘制二维图、三维实体和曲面,后期主要是学维刀路和三维刀路加工编程。数铣课程前期是以学习对刀和手工编程指令的编写和加工。后期主要是学习比较复杂工件的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主要应用CAM软件绘制工件图和刀路编程,再将程序输出并传输到机床进行加工。由此看来,《MasterCAM》和《数铣》课程后期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所以两门课程后期是可以进行整合成一门课程的。两门课程整合后,学习项目会比较完整。MasterCAM软件虽然有加工仿真模块可以检验加工时有无干涉、过切和少切等错误,但是不能检验程序的加工参数是不是真的已经合理了,加工结果是否达到了尺寸要求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等,就要进行实际加工后才可以看到效果。两门课程整合后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加工参数在不同情况下是如何设置才符合实际要求。

两门课程整合后还解决了两门程之间脱节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完《MasterCAM》课程后,再学习《数铣》课程时,很多学生把大部分知识都忘记了,当要用到《MasterCAM》部分的知识时,老师又要重新讲一次才能继续往下学习。这样就导致了时间的浪费,影响教学进度。两门课程整合后,不但节省了重复学习的时间,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新知识。同时,也解决了数铣课程因为机床数量少,一部分同学在操作机床时,其他同学就没事做或者只能在旁边观看的情况。课程整合后,没有轮到操作机床的同学或小组就可以进行《MasterCAM》课程的其他项目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选择性也多了, CAM知识比较差的同学可以多用一点时间学习CAM知识,数铣知识差的同学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学习数铣知识。与此同时,CAM老师与数铣老师同台上课,也达到了两门课程的老师的专业知识的互补。

五、小结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MasterCAM》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项目教学法,既突破了传统过时的教学模式,又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最关键的是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

参考文献

[1]原靖.《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Pro/E》课程中的应用》

第9篇: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

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德育情感的培养

多年来,语文教学常常涉及到“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等问题。这本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力、赏析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我们总习惯于训练学生进行简单判断、抽象概括和空下结论,而忽略了教给学生如何去咀嚼、品味、感悟文章蕴涵的内在美,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的情趣。新教材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过性,形成健全人格”。也就是说,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德育目标的培养是相互相成、不可分割的。

如鉴赏《滕王阁序》这篇佳作时,德育目标的培养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让学生理解王勃“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至德至孝的儒家思想;二是让学生了解南昌市的人文地理概貌,滕王阁因人因文而闻名天下并作为部级风景名胜区的情况,清楚古今联系及滕王国的价值。李密《陈情表》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真挚:李密自幼丧父,母亲适人,“祖孙二人,更相为命”。而时下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处境实在悲惨,李密在这个时候提出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在情理之中。连高高在上的“至尊天子”晋武帝都被打动了,我们的学生会无动于衷?《报任安书》则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正确对待自身所受的屈辱,要象司马迁那样,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完成自己的理想;《阿Q正传》揭示了人的劣根性,学生在完成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人格“自轻自贱”的解剖后,会给以后人格的自我发展予以补充和借鉴;《我若为王》批判了国民的奴性意识,引导我们的学生自强自立;《剃光头发微》揭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强权意识余毒之深,鼓励我们的学生要有一种“大路不平旁人踩”的主人翁精神;而“祥林嫂”和“水生嫂”两个女性的对比,也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既能毁掉“祥林嫂”这样有顽强生命的人,也能把“水生嫂”这样的家庭妇女培养成坚强的革命战士,那么,“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生活。

二、新教材督促教师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力争一专多能,轻松地传授多学科的知识

当今的学习科目分得越来越细,并且出现了学科边缘化的现象,有的学科划归那一家都说得通。如:《教育心理学》《物理化学》《天体物理》《美学》《文献学》《古代星象》《太空生物学》《周易研究》等等。他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但懂得本专业,还要对其他的非专业学科有相当的涉猎,才能胜任。就拿我们的高考来说吧,要求考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有的题型要求学生同时用各科知识综合才能解答。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讲到先秦散文,你不知道庄子的逍遥游属于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不知道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是古典的朴素唯心主义思想,不知道孟子的“人性本善”跟荀子的“人性本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儒家思想,不知道韩非的法家思想是秦的强国之本,你怎样对比分析“诸子百家”?不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不懂得“商鞅变法”“齐王纳谏”的政治方略,不懂得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你怎么能把散文的历史背景讲好?讲到唐诗宋词,你不懂“一骑红尘妃子笑”里的旅途艰辛,不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里的政治时局与作者的无奈,谈何上课?不懂得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天文知识,怎么讲《孔雀东南飞》里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怎么讲《滕王阁序》里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不先去了解有关“黑洞”的物理常识,怎么讲《宇宙的未来》?

三、新教材要求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去解读课文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历史局限。”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要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节:

师:我们把悲剧人物杜十娘拉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来思考:杜十娘能否不死,如果你是杜十娘,会沉宝投江吗?

生甲:我如果是杜十娘,我不会傻到像她那样沉宝投江,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我可以象电视剧《鹿鼎记》中韦小宝的母亲描述的远大志向那么做:选取一块最繁华的地方,开一个最大最大的妓院,自己当老板。

师:这种选择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但是我们要了解一下杜十娘的身世:杜十娘是苦难人家的孩子,因生计所迫才被家里从小卖进妓院。从杜十娘所表现的善良和同情弱者的性格来看,她还愿意再去坑害象她一样的良家女子吗?

生乙:我会先择携宝单独离开,然后找机会报复孙、李二人。让他们得到惩治。

生丙:携宝离开,然后找一个地方投诉孙、李二人。

生丁:携宝离开,另找一个诚实可靠之人托付终身。

生戊:携宝单独离开,然后找一个清净之地过隐居生活。

师:以上同学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珍异生命,不会象杜十娘那样随便糟蹋自己,这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但是你们所说的生存方式有些还值得讨论一下:报复,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出钱买黑帮组织,他们不抢财抢色那才怪;投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被当作玩物,遭遗弃是常便饭,没人会买你的帐,后面两位同学的说法比较现实;找块清净之地隐居下来,另找一个诚实可靠之人托付终身,然后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资历助弱势群体。小日子过得也还是悠然自得的。

……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把典型人物放进现实生活去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经验,立足于现实,充分地再现小说中典人物的生活环境,揣摩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新教材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

新教材要求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已不是“填鸭”。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也会不满足于已有的教材,他们认为以往的语文教材是封闭式的,连贯性差,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新教材的要求应该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我拿这一思路用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效果还不错。

《宝玉挨打》位于高三第六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四篇幅文章都选自《红楼梦》,要求学生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体会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高三下学期的主要任务是高考,学生早就丢在了九霄云外。怎样笛动学生鉴赏小说的积极性呢?我思考了好一阵子,于是特地租借了《红楼梦》的电视剧光碟,在上课时把《宝玉挨打》选取段放给学生看,学生的那股认真劲,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碟片看了二十分种,接下的是二十分种的激烈讨论。 讨论之一:

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挨打”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心理。

生甲:贾政是一种狠铁不成刚的心理,又怕忠顺王府找他的麻烦,所以要狠狠地教训。贾母疼爱孙子,认为教育儿子是应该的,但不能用这种蛮狠毒打的方阖。

生乙:宝钗认为老子教职工训儿子是应当的,但又关心心疼遭打的宝玉,所以假借送药来规劝。戴玉是出自内心的真情,所以悄悄地来,“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生丙:王夫人也责怪宝玉,觉得他该打,但不该打这么重。这毕竟是他的心肝宝贝。王熙凤最会逢场作戏,她做的一切都是给老太太和王夫人看的,根本不关心宝玉的死活。

师:还有两个人物也不能少,他们就是贾环和袭人。他们对宝玉怎么样?

生丁:贾环年纪虽小,但在母亲赵姨娘的熏陶下,处心积虑的要致宝玉于死地,是一个阴险小人。

生戊:袭人虽说是丫鬟,但她认可了宝玉就是她的终身依靠,又加上贾母的许诺,她是一心为主。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到,我来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

(板书)

围绕“挨打”这件事所表现出的“众生相”:

贾政——怕忠顺王府,听信谗言——痛打

贾母——至高无一的统治者——痛惜

王夫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母亲——哀痛

王熙凤——公于心计,精明能干的管家少奶奶——干练

宝钗——志同道合的知音——关心

贾环——处心积虑,夺嫡除玉的庶出小人——阴险

袭人——护主求终身的奴才——痴情

小说鉴赏方法之一:从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入手。

诗论之二:

师: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是人物的矛盾冲突;本文有哪些矛盾冲突?

生甲:贾母与贾政的冲突;贾政与宝玉的冲突;贾政与王夫人的冲突;贾环与宝玉的冲突。

生乙:还有王夫人与金钏的冲突;薛蟠与宝玉的冲突。

师:这些矛盾冲突没有主次之分吗?

生丙:有主次之分,贾政与宝玉的冲突,贾环与宝玉的冲突是主要矛盾;其余的都属于次要矛盾。

师:分析得很对,由此可知同学们是真正走进了课本。

(板书)

主要矛盾:贾政——宝玉

贾环——宝玉

次要矛盾:贾母——贾政见

贾政——王夫人

王夫人——金钏

薛蟠——宝玉

小说鉴赏方法之二:从分析主要人物的矛冲突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