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滕王阁序全文范文

滕王阁序全文精选(九篇)

第1篇:滕王阁序全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材 《滕王阁序》 注释 商榷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2009年版)第四册第22课《滕王阁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大约在26岁那年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时,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于滕王阁的宴会应邀即席之作。从此,滕王阁因《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滕王阁序》因滕王阁而流芳百世,此序内容之博大、辞采之富赡足可见其出色的文才之一斑!但笔者认为,课文给出的注释并不那么令人满意,似乎可以商榷商榷,本文拟就此择选几例,作一些简单赏析以就教于方家。

1.物华天宝。

[教材注释]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

[笔者观点]这个解释有点别扭。文章第一段是说滕王阁所在之处地杰入灵。“物华天宝”是“地杰”的总结,可译为“(这里)物产精美,(好比)天上的珍宝。”

2.人杰地灵。

[教材注释]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

[笔者观点]课文注释说“地灵”是“人杰”的原因;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为“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似乎是说“人杰”是“地灵”的原因。但课文这一段是二者并举,也就是说“人杰”与“地灵”应为“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改译为“人有俊杰,地有灵气。”

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教材注释]意思是说,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孟学士,名字不详。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词宗,文词的宗主。

[笔者观点]这个注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语序的变化未作说明:“腾蛟起凤”,应为“蛟腾凤起”。二是“之”的用法未作说明:“之”在这似为“音节助词”。三是随意倒装翻译,使得意译成份加重。笔者认为应尽量直译。全句可译为:“(文章的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起飞。孟学士(不愧为)词宗。”

4.紫电清稻,王将军之武库。

[教材注释]意思是说,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葳有锋利的宝剑。这样讲意在显示王将军的勇武和韬略。紫电。宝剑名。清霜,也是指剑。

[笔者观点]这个注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之”的用法未作说明:“之”为结构助词“的”。二是随意倒装翻译,不妥。全旬可译为:“紫电、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兵器库。”

5.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教材注释]意思是说到滕王阁来观赏。帝子、天人,都指滕王。长洲,指滕王阁前的沙洲。旧馆,指滕王阁。

[笔者观点]这两句可不意译,似可译为:“光临滕王(建阁)的长洲,登上他(当年修建)的楼阁。”

6.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教材注释]意思是说,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人们的视野,纡回的河流,湖泽使人看了吃惊。旷,远。盈视,极目遥望,满眼都是。纡,纡回曲折。骇瞩,对所见的景物感到惊异。

[笔者观点]这个注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语序的变化未作说明:“山原旷”即“旷山原”,“川泽纡”即“纾川泽”。二是“其”的用法未作说明:“其”在这儿是“句中助词,无义”,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7.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教材注释]这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人。邺(今河北临漳),是曹魏兴起的地方。曹檀曾在这里作过《公宴诗》,诗中有“朱华冒绿池”的句子。朱华,荷花。光照,发出光辉。临川之笔,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今属江西)内史。

[笔者观点]这个注释连意译都称不上。意思是说,在座诸公写出了像曹植在邺水时咏荷花的名作,作品像谢灵运的文笔一样发出光辉。

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教材注释]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

[笔者观点]这个注释既非直译,也非意译。屈,使……负屈。全句可译为:“使贾谊负屈于长沙,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

9.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教材注释]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意思是说,虽然怀才不遇,但也不放任自流。阮籍,晋朝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笔者观点]这个注释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对语序的变化未作说明:全句即为“岂效阮籍猖狂,穷途之哭。”二是“之”的用法未作说明:“之”在这儿是音节助词。三是随意添加:全句可译为,“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哭泣”。注释中的“而还”为教材编者添加的内容,没有必要。

10.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第2篇:滕王阁序全文范文

??

??昌北机场完全没有虹桥机场的热闹。在虹桥机场飞机在跑道上等待起飞期间,我看到前面有两架飞机先后起飞,而后面排队的还有三架飞机也滑上了同一跑道。机场中的加油车以及地勤维修人员也都在机场里忙碌着,候机室里也是人员涌动,一切都显出大都市的繁华和气派。而在昌北机场降落时,诺大的机场上只有我们这一架飞机降落,也没有看到等待起飞的飞机,这显示出南昌的经济还比较落后。

??

??从机场乖汽车向南到南昌大约需要半个多小时。在南昌我们先参观了八一广场。

??

??看了八一纪念碑。

??

??南昌为中国革命打响了第一枪。南昌也作为一个英雄城,随着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伟人的名字永远载入中国的史册。走在广场上,看着高高的纪念碑,纪念碑上鲜艳的八一军旗和缅怀苦命先烈的大型浮雕,依然可以想见当年的战斗的激烈,也自然追忆起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

??

??从八一广场,沿着一条大街西行,再拐一个弯,就看到了美丽的象湖。在南昌的第二站是参观万寿宫。万寿宫坐落在山青水碧的象湖中央,据说原来的万寿宫遗址并不在此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老的万寿宫被作为四旧破坏掉了,这个万寿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央拨出几个亿修建的,新址就选在了南昌的这块“风水宝地”上。万寿宫是全国最知名的道观,里面供奉的是历史上降水英雄徐逊。在徐逊的神像脚下是一条长长的锁链,链子中锁住的是一条发生水害的蛟龙。在长长的历史中,人们对那些为人们造福的英雄们并不会忘记,而是把他们作为神灵供奉起来,并祈求他们永远给人们带来福分,也寄托他们美好的愿望。

??(在万寿宫前留影)

??

??在南昌的第三站去参观的是腾王阁。腾王阁为我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蓬莱阁之一,为江南三大名楼这首。腾王阁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

???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缨,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腾王阁原是李元婴的别居,为歌舞娱乐休息的地方。开始也许并不很出名,自从唐初诗人王勃写了一首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腾王阁序》而享誉海内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所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千百年来,阁因序传名,序以阁流芳,为南昌凭添了多少风流。

??

??我们看到的腾王阁是第29次重建的,建成于1989年。下面是关于腾王阁的一些资料:“滕王阁自唐初创建以来,迄今已有1300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迭遭废兴达28之多,第29次兴建奠基于1983年,竣工于1989年重阳节。重建的滕王阁坐落在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占地4.3公顷。背城临江,濒临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不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意境。这次重建,采用宋朝式样,突出背城临江的、瑰玮奇特的气势。阁高57.5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阁之外,还有庭园、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无论从高度、体积、占地面积还是从建筑风格来看,滕王阁均可列为全国主要古典楼阁建筑之一。”

?

??南昌的城市很干净,大部分街道显得窄了一些,楼房的样式也比较单调,颜色图案也显得灰暗了一些。街上的姑娘们穿着都很朴素大方,显得干干净净的,少有大都市的浮华和摩登。

第3篇:滕王阁序全文范文

滕王阁感怀

邱明强

当我置身于滕王阁上,面对天风浩荡、烟波浩渺,不禁思接千载,“梦飞唐朝”。遥想当年,也正是这个时节,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王勃应邀前来这里,在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聚会上,才情横溢地留下了《滕王阁序》名篇,留下了“落霞”“秋水”名句。

我慨叹王勃的不幸,他27岁那年在渡海省亲途中溺水而死,一颗俊采之星过早地消逝在历史的天空;我赞叹王勃的有幸,他的名序名句,使他的生命获得了不朽;我感慕历史的垂青,时势造就了生在初唐、长在北方的王勃,机遇安排了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的江南滕王阁,让多情的王勃面对多娇的江山,写出了气象万千、如梦如幻的唐代大景致,写出了初唐人的雍容放达和雄浑豪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少年壮志和青春之歌!

我怀着追思王勃“而今安在哉”的苍茫心境,若有所失地步出滕王阁,回眸滕王阁的刹那间,仿佛有天籁之音在耳际响起:何须上下寻求,应懂“实”中含“虚”与“无”中拥“有”。我蓦然醒悟――滕王阁,不正是王勃的化身;王勃,不就是滕王阁的象征!是啊,自从王勃欣然命笔、展纸写序的那一刻起,历史就把他与滕王阁定格在一起,千百年来何曾分离!

世上许多胜迹,包括滕王阁,历尽沧桑,屡经废兴,其匾额、楹联等如能传承有序,虽经风雨岁月或后代重制,只要用心去感应,我们的目光依然能穿越时空的漫漫隧道,触觉到古人的心迹和手泽。遗憾的是,在滕王阁、在中国文学和书法的历史长河中,王勃没有留下点滴笔迹。倘若有的话,以书法和笔迹学的独特视角,一定能感觉到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从逝去的遥远岁月中透来的气息。

王勃之后,历他名篇名句的文学家、书法家大都留下了墨迹。也许是“江山异代不同时”和“时过境迁”的缘故吧,我总感到墨迹中缺少点什么。哪怕名家圣手也不例外。现今滕王阁中,悬挂着宋代大文豪、书法家坡书写的《滕王阁序》,可以看得出,他当时是怀着恭敬的心情写就的。但那字里行间,内敛紧结有余、放怀拓张不足,很难说是表达了“落霞”“秋水”的壮阔之美和王勃序中所折射出的朗朗英气。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也曾写过《滕王阁序》,其求工求稳、放不开的心态同样显而易见。我不敢妄评历史上的名家书写王勃序句之得失,只是想,自唐以来许多名家的作品,从表象直观,似乎多重法轻意。而往深层探究,所缺的大概正是光射牛斗、气贯长虹、昂扬勃发的精神。

沉思中,我把目光投向滕王阁硕大的楹联柱,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楹柱上镌刻着挥写“落霞”“秋水”名句的手迹,那放怀畅达、横空出世的浪漫轨迹,大处落笔、神完意酣的蓬勃气格,仿佛在不经意间包容了天地。王勃的这一名句,能真正读出性情特别是写出性情的,古往今来,恐怕只有!

遥想千年往事,眺望眼前胜景,正是阁因文享誉,文因书增辉。王勃的诗意、的笔意,是滕王阁之瑰宝,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们的宝光,横贯于古今时空;它们的灵气,散漫于秋水长天……

物华天宝中的滕王阁,单拥有这一古一新“两宝”,就足以让世间的景仰延续千秋、传颂万代!

(选自《湄州日报》2002年11月14日,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后文中的哪一句与此相照应?

答:

2.文中说:“何须上下寻求,应懂‘实’中含‘虚’与‘无’中拥‘有’”, 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答:

3.文中说宋代大文豪、书法家坡和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都书写过《滕王阁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选文2

重游兰亭

王琪森

绍兴兰亭,是个景色秀美、人文丰泽、诗意弥漫之地。春秋时越王勾践曾种兰于此,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之名由此而得。东晋时,书圣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邀请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此修禊雅集,曲水流觞,诗文唱和。王羲之在酒酣神畅之时,以鼠须笔、蚕茧纸写下了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从此,兰亭成为名闻遐迩的书法圣地。那幽幽的兰馨和淳淳的墨香,一直拂郁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记忆之中。由此孕育了独特的兰亭文化,传递了雅集的笔会精神。

如今,又到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光景,我重游兰亭,倍觉亲切。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整个兰亭景区已是今非昔比,呈现了精致、博雅、空灵的特征,集山水风光与园林景观为一色,融史绪艺脉与书香诗文为一体,形成了“一序、三碑、十一景”的格局。而在当年,来自全国的20多位书画家相聚兰亭时,这里仅修复了鹅池碑、曲水流觞、王右军祠等几个景点,透过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还可看见“”后留下的残碑断垣。

当我和友人来到曲水流觞处时,见一位穿着汉服的姑娘正在为客人们漂放流觞,那醇厚的酒香洇润着往事:记得那时也就在这条婉约清亮的曲水边,沙孟海、陆俨少、田桓、钱君、费新我、程十发、冯亦摩等老书画家列坐其次,大家兴致盎然,畅叙幽怀。是啊,这些中国当代书画界的大师们,曾从“万家墨面没蒿莱”中走出,劫后余生,枯木逢春,今又得到挥毫从艺的权利,重又获得泼墨赋诗的雅兴,怎不“漫卷诗书喜欲狂”。他们那爽朗的笑声和舒展的神情,融入了千年兰亭和畅的惠风和清逸的景色,昭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已翻开了亮丽的一页。

在古朴雅致、飞檐翘角的“流觞亭”内,挂着一幅扇形的“曲水流觞图”,向游人生动地演绎了王羲之和友人曲水流觞的场景。

迈过翠竹掩映、绿水相拥的一座石桥,便是整个兰亭的主体建筑王右军祠。池内清波荡漾,锦鲤戏水。池中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墨华亭,亭旁连桥,与环廊相接。廊壁上镶有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集序》刻石,廊阶上供着清香四溢的惠兰,如此浓郁的书香雅韵,涵养着悠长的古意。记得当年初次兰亭书会的开笔处就设在这里,沙老首先挥毫,他以酣畅的气势、雄健的笔力写下了“清响似丝竹,真契齐古今”。钱君以潇洒的笔调写了“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的狂草对联。左笔书法大家费新我以奇崛的笔势写了“名山重秀,书圣千秋”。而程十发则别出心裁,即兴画了一幅《汉姑流觞图》。一时笔歌墨舞、书意飞扬,真是信可乐也。从此,兰亭历届书法节的开幕式和书艺笔会也就都在王右军祠内举行。兰亭,成了中国书法的精神家园。

(选自《王琪森散文随笔精选》)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其用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2.“这些中国当代书画界的大师们,曾从‘万家墨面没蒿莱’中走出,劫后余生,枯木逢春”,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

3.最后一自然段作者通过回忆叙述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选文3

爱晚亭怀古

杜思高

橘红色的夕阳在天边云层里踯躅徘徊,胭脂般的阳光洒在岳麓山浓林遮蔽的山坡上,爱晚亭旁那株高大的枫树以及远处那一层层枫叶,如一团团跳跃的火焰,热烈燃烧。这是冬日的一个黄昏,整个清风峡谷,寂静而空旷。寂静得只听得见风爬过树叶的沙沙声,那是时光蹑手蹑脚行走的声音;空旷得只有林木溪流和云朵,那是诗意在历史上空飞翔的翅膀。爱晚亭上独坐的一代诗人杜牧,那个用一支笔而使这座山扬名的前辈,可曾想到,在1200年后,仍有人铭记他、拜访他。

山脚下,一条窄窄的斜路,沿着曲折蜿蜒、清水潺潺的涧流伸向树木茂密的山林,岩突兀的山峰显得峻奇磅礴。半山腰处,爱晚亭巍然屹立。飞檐斗拱,琉璃卷瓦,大气凝重;石桌石凳,苍褐厚实;廊柱护栏,古朴典雅。登栏远眺,清澈的池塘,起伏的山林,洁白的云朵,远处的人家,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这就是爱晚亭,一个造就千古名句的地方,本身就是这样诗意浓浓。

他来了,山道上,一辆马车驮着诗人,载着他满腹的诗书才华,缓缓地行走着,马蹄笃笃,佩铃丁当。寂寞落魄,这个诗书等身的唐代诗人四处寻找着实现理想的机会。这―次,他是来岳麓山拜访他的朋友的。岳麓山优美的风景让他陶醉不已。至爱晚亭旁,他令书童停车,下车沿着青石小径,攀上爱晚亭小憩。一杯清茶,一樽老酒,此时此刻,这个满腔抱负的诗人,是这样的惬意自在。

一阵晚风,吹动他的缤纷思绪。几盏米酒下肚,他胸中的诗意如同燃烧的红叶一样,飞扬奔涌起来。这个写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晚唐著名诗人高大魁梧的身影被夕阳拉得斜长,满脸被翻飞的诗情烧得通红。他捋了一下俊美的髭须,拿出笔亳,在亭壁上笔走龙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写毕,悄然离去。

时光流逝了1200年,如今,石凳依然古朴,石桌依然苍褐,爱晚亭畔的两株老树也已合抱有余,青苔布身,可诗人却不见了,他的马匹、他的杯盏都不见了。徐徐微风里,不禁令人欷叹息。我曾想,何不在这爱晚亭旁塑一尊杜牧的雕像,供后人瞻仰?及至后来参观了岳麓书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始知湖南人是何等的聪颖。法乎自然,文学的精神已经浸润到人们的骨子里,他们不会去做表面文章。把文学的精神,当做粮食,滋养人们的灵魂,不是更好吗?在以后的日子里,有多少人沐浴着这自然的灵光。当年,与曾在这里韬光养晦,孕育出一生的蓬勃精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诗人的诗歌依然璀璨夺目。如此,诗人仍然活着,诗人的诗歌,不仅属于岳麓山,更属于世人!

与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起,拜谒爱晚亭。沿着台阶,弯下腰去,欣喜地捡拾起一片红叶。挥手作别,霞光万道,那该是诗人燃烧的诗情吧!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12月24日)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爱晚亭位于湖南省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名字取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B.作者从巍然屹立的爱晚亭联想到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

C.飞檐斗拱,琉璃卷瓦,石桌石凳,廊柱护栏,形象地点染出爱晚亭的秀美、迷人。

D.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叠音叠词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的美感。

E.本文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满腹诗书才华的杜牧的缅怀之情,也流露出对爱晚亭旁没有一尊杜牧雕像的惋惜和感叹。

2.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加以赏析。

答:

3.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第4篇:滕王阁序全文范文

南昌城里有江,穿城而过的赣江;南昌城里有河,玉带绕城过;南昌城里有湖,城内四湖(东、西、南、北湖),城外四湖(青山湖、象湖、艾溪湖、黄家湖),人们戏称为“城在湖中,湖在城中”。青山湖畔,抚河边,赣江岸,漫步其间,或观秋水长天,或听蝉蛙低鸣,美不胜收。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以好的心情,也酿出南昌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也许,南昌和水的缘分太深,南昌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游泳、划船,这些水上休闲运动是南昌人的最爱。记得我小时候在赣江边的下沙窝(地名)游泳,把衣服埋在沙里,只顾玩去了。回来天色已晚却找不着衣服,只好穿着泳裤回家。现在想起那时狼狈的样子,还暗暗好笑。而今更多的人被圈在游泳池里,像下饺子一样,以往江河里游泳的感觉已寻觅不到了。

在东湖划船,经常有大红鲤鱼跳上船来,面对这种意外的收获,南昌人的第一选择就是吃。

南昌人好吃是出了名的,俗话说:“有钱没钱吃了再说。”赣菜的口味非常好,但是不算出名。在这里我可要做做广告了,赣菜的主要特点就是辣、鲜,色泽光亮,重点推荐的特色菜当然是藜蒿炒腊肉和南昌炒粉啦,还有煌上煌烤鸭和瓦罐汤。藜蒿系鄱阳湖里特有的一种水草,在《神农本草经》中,藜蒿被列为野蔬上品。藜蒿炒腊肉是每个南昌人都爱吃的一道家常野菜,一直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食后有开胃理气、神清气爽的功效。真不知道是哪位先人第一个把水草翻出来吃,不过看在味道如此鲜美的面子上,还是要拜谢这位先人的。

在吃这方面,南昌人是毫不吝啬的。号称“饮食一条街”的孺子路上到处人满为患,还有丁公路和沿江路一带,也是酒店“猖獗”之地。特别是节假日,街上充斥着醉人的菜香,公路都成了停车场。

南昌人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打交道也是从吃开始。南昌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惯,谁家来了客人,主人都要先煮三个鸡蛋一碗面,叫做“汤”,款待客人。那为什么不给双数或多几个,偏偏要给三个呢?相传有一个秀才连考五年未中,第六年赴考启程时,母亲为了避霉气,讨个吉利,就煮了三个蛋一碗面的“汤”给儿子吃,意思是说吃了这三个蛋一碗面,一定会连中三元。事情也凑巧,这秀才果真中了状元,于是,后人赴考都学着做三个蛋一碗面,讨个吉利。慢慢的,迎接客人也煮“汤”,日久天长,就成了南昌特有的风俗。在以前,三个蛋的面条可是招待客人的佳品,如今鸡蛋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饭店、酒楼才是接待客人的首选,煮“汤”的风俗也渐渐淡出了南昌人的生活。

傍晚时分,在滕王阁上品一杯茗茶,俯瞰赣江,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景,这可是挤在300路公交车上的北京人享受不到的。和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相比,南昌人的生活节奏很慢,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喝茶、泡吧。酒吧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标签,南昌酒吧文化的真正建立是在2001年。随着第一家非迪厅型的酒吧――青年俱乐部的风靡,有文化、有内涵的主题酒吧逐渐取代了一味追求刺激和疯狂的迪厅,成为了南昌酒吧市场的主体,也提升了南昌人的文化品位。夜幕降临,遍布城中各个角落的酒吧如星光般闪耀起来,装点着湖面上的不夜城。

南昌是一座有22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古以来就是钟灵毓秀之地、文化礼仪之乡。丰富的历史文化遗留下众多珍贵的人文印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早已是南昌古城的标志,滕王阁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婴,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洪洲(南昌)任都督,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了。初唐诗人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写下著名的《滕王阁序》,千百年来,阁因序传名,序以阁流芳,为南昌平添了许多风流。

滕王阁自唐初创建以来,迄今已有1300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迭遭废兴达28次之多,第29次兴建奠基于1983年,竣工于1989年重阳节。

现在的滕王阁坐落在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占地4.3公顷,背城临江,濒临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不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意境。这次重建,采用宋朝式样,突出背城临江、瑰玮奇特的气势。阁高57.5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阁之外,还有庭园、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无论从高度、体积、占地面积还是建筑风格来看,滕王阁均可列为全国主要古典楼阁建筑之一。历代文人墨客曾在这里流连忘返,吟诵出篇篇千古佳句。滕王阁与山人纪念馆、青云谱道院、绳金塔、万寿宫等丰富璀璨的历史遗存,构成了南昌历史文化的精粹,向世人展现着南昌博大从容的人文风度。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走进南昌,人们熟知的象山路、子固路、船山路、中山路、渊明路、叠山路、阳明路、孺子路都是江西的历史文化名人所命名的,高楼林立之间,小小的路牌也凝聚着厚重的人文历史。人们在步履匆忙中,却能一次次地温习着南昌的往事,把地方历史文化和街道名称结合起来,给现代人留下了一个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

在外地人眼中,英雄城也许是南昌最重要的注解。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南昌城头升起了第一面军旗,人民军队在这里诞生,从此南昌被誉为英雄城。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广场、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军官教育团旧址、梅岭风景区则是外地游客纪念、游览的好去处。

每个城市都是有表情的,就像每个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一样。社会在发展,每个城市的起点都不同,南昌没有北京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厚,也没有上海的市场繁荣、经济发达,但在这人水相依的城市里,人们幸福的笑脸则是对城市表情最好的诠释。

逢春夏之季,桂花盛开之时,邀三五知己,泛舟湖面,波光粼粼之间,倒映着城市的美丽。湖是一面镜子,见证了南昌的历史,记录着南昌的变迁,也映射出南昌更加美好的明天。

南昌城里有三个世界之最也为南昌人赚足了面子。

1.世界最高的摩天轮

这座名为南昌之星的摩天轮总高度160米,比英国135米高的伦敦眼摩天轮高出25米,其转盘直径为153米,比伦敦眼直径大25米。轮面彩灯由六七千根LED半导体照明器件构成,全部亮灯后除了可以显示一座直径为153米的巨型彩色时钟,还可根据需要设定不同图案。南昌之星摩天轮正在申报吉尼斯纪录,有望刷新最高、最大摩天轮的世界纪录。

2.世界最大的温度计

第5篇:滕王阁序全文范文

关键词:花萼楼;不为人知;原因

花萼楼是唐代长安著名皇家建筑 “花萼相辉楼” 的简称,始建于唐代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兴庆宫(今日西安市兴庆宫公园)之内。 盛唐时代,花萼相辉楼位列四大名楼(即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之前,当时与四大名楼统称为“天下五大名楼”,享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四大名楼可谓是尽人皆知,而当年号称“天下第一名楼”的花萼楼却很少有人知晓,同样经历过辉煌灿烂的岁月,花萼楼怎么就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建造时间

黄鹤楼和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代,滕王阁建于唐初,而花萼楼是唐代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建造的,也就是始建于盛唐。也就是说在五楼之中,花萼楼建楼最晚。虽然花萼楼建成后,整栋楼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但是在其成名之前,其他四大名楼早已被世人所耳熟能详,因此花萼楼没有其他四大名楼历史悠久。

二、地理位置

黄鹤楼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背倚武昌城,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素来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3],优美的诗句精准地道出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

由此可知,四大名楼或临江或临湖,皆交通便利,顺畅通达,游人如织,自然易于名声的传播。而花萼楼位于唐朝帝都长安的皇宫里,相当于今天中南海的紫光阁。显然皇宫不是一般人能随意进出的,自然花萼楼就鲜为普通大众所津津乐道了。所以花萼楼与其他四楼相比由于深居皇宫,只是被一些王公大臣偶尔光顾,缺乏易于流传的群众基础,自然就较容易被普通百姓所遗忘。

三、建楼功用

在功能使用上花萼楼也与其他四大名楼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滕王阁也是古代储藏经史典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代的图书馆,而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也多喜欢在此,致使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们以滕王阁为歌咏主题的诗作数不胜数。

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所以工艺美术家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因此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黄鹤楼随着江夏城的发展,由“军事楼”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鹳雀楼亦是如此,沈括用八个字概括鹳雀楼全景:“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吸引历代文人学士来此登楼赏景赋诗。

花萼楼在功用上与以上四楼大相径庭。它是唐玄宗为感念哥哥让位于自己的德行义举而建,唐玄宗常携弟兄们登临此楼一起畅饮、游玩、谈论天下大事,后来花萼楼成为外交接待、国宴举办的场所。可以说花萼楼承载了大量的政治因素,而其他名楼具有的更多是娱乐的功用,这样花萼楼与其他名楼相比,自然就缺乏群众基础。

四、名人效应

唐宋之际很多文人学士登鹳雀楼赏景,然后留下许多不朽诗篇,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2]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更是堪称千古绝唱,提起滕王阁,使人不由想起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起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起岳阳楼,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很容易便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当中。黄鹤楼更是有这样一段佳话,据《唐才子传》记载崔颢的故事: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1]

李白登上黄鹤楼,放眼远望,顿觉胸襟开阔,然后诗兴大发,正要写诗抒情时,却抬头看见崔颢的诗,觉得美妙绝伦,于是搁笔,黄鹤楼从此名声大振。

而位于帝都长安皇宫之中的花萼相辉楼,则没有那么幸运了,鲜有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为它做宣传工作。事实上《全唐文》中也保留有张甫、陶举、高盖、敬括等人做的应试赋《花萼楼赋》,但是,一则,此五人实在没有多少名气,二则,所作之赋也不易传唱,所以,自然就不为世人所知了。

五、重建工作

滕王阁历经宋、元、明、清,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二十八次之多,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那天胜利落成。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黄鹤楼虽曾被毁多次,自三国时建成以来,屡毁屡建,如今的黄鹤楼经过修复,和原来相比,除地址变化外,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只是更加雄伟了。

代表中国古代建筑辉煌成就的五大名楼除花萼楼外,其他四楼在各朝各代都多次重建重修,而长安的花萼楼自不幸毁于战火以后,千年沉寂,一直没有得到重新修建的机会,这恐怕是花萼楼之所以不被世人所知的重要原因。真希望花萼楼也能得到重修,那样现代人就也能感受到“天下第一名楼”的那令人震撼的雄伟了。

六、结语

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却在不幸毁于战火以后千年沉寂,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虽说花萼楼已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但是其毕竟辉煌过,所以,每一个文史学者都应该知晓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史长卷中,曾有一座融合了政治、历史、文化、外交等诸多因素在内的顶峰级建筑¬——在大唐盛世的皇宫中熠熠生辉的花萼相辉楼。

参考文献:

[1]元辛文房著,李立朴译注:《唐才子传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6篇:滕王阁序全文范文

要想学好古文,理解并吸收古文中的精华,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自如地朗诵出来,是咀嚼理解吸收消化古文精华的最好途径。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有利于提高推测词意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文章语句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更好的领悟古人的创作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经典、传承文化大有裨益,能促进我们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把握节奏” “寻找线索” “把握思路” “了解作者” “解压成语”

背诵是学好古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必不可少的途径。

要想学好古文,理解并吸收古文中的精华,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自如地朗诵出来,是咀嚼理解吸收消化古文精华的最好途径。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有利于提高推测词意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文章语句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更好的领悟古人的创作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经典、传承文化大有裨益,能促进我们人文素养的提高。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成名作,文中从天文地理写到滕王阁的内外景色,由景入情,感怀时事,勾联古今,慨叹人世,整篇文章体现了时代精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特别是文章的语言运用,堪称典范:字字珠玑,精妙绝伦,光彩四射,洋溢着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对于这样的经典之作,学习的最基础要求是背诵。

但背诵何其难!

《滕王阁序》既有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格调,也有文人雅士的情趣与抱负,可谓文质兼美。特别是文中活用古典事例,点石成金,丰富扩展了文章的内涵,透彻简练地表现出作者的创作主旨,是王勃才华的集中体现。但这些也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对初学者来说读懂文章尚且困难,更别说背诵了,针对此难点,我总结出“节奏、结构、意境、心境、解压典故”五步背诵法,可应对一般的文言文背诵。

一、把握节奏:从句子的结构入手。

本文是骈体文,读来琅琅上口。这些文句的韵律节奏感是背诵的切入点。我们了解文中出现的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停顿特点,注意平仄通过节奏来断句、连句。这是流畅背诵的第一步。

二、寻找线索:从语句关键词入手。

例如:背诵“秋日登高”的两段文字,可以通过句中关键词帮助记忆。

第二段:时令(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特征(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造访(俨骖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气势(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形胜(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三、把握思路:从文章的结构入手。

背诵全文,必须把握全篇的文脉结构,这既是背诵的前提,也是理解的需要。初学者通过粗读了解全文的写作思路,把本文辞赋体的结构分成“景”和“情”两部分。从一、二段写秋的美景到三、四段写人触景生情,这是背诵文段的枢纽,反复吟咏,认真领会,融会贯通。

四、了解作者的“心境”:从文中引语、对句入手。

作者所写的文字,是他个人感触和人生际遇的集中体现所谓“知人论文”:王勃少年英才,早期连遭挫折,参与此次盛会,难免在繁华背后怨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他渴望用世的报负和自强振作的意志。在连连的失望之后仍然发出“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的积极人生誓言,寻找心境的发展脉络,体会情绪的起伏变化,是背诵能一贯到底的关键。

五、“解压”典故:

丰富的典故使用,字约意丰,是辞赋类作品的重要构件之一。但同时大量运用典故,成为理解背诵的难点和障碍,如果单靠注解,文字就会枯燥乏味。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既简单明了,又利于引起兴趣的方式。学习中可以自己编写典故词条,通过相关文章内容勾连补充,结合字形、字音、有关的人与事和文章引用的作用与目的来理解典故,就显得有趣多了。

示例:

词条:(处涸辙而相欢):

注音:chu he zhe er xiang huan

出处:见《庄子。外物》:“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释义:以鲋鱼陷入即将干涸的车辙中,比喻人处于贫困的境地。

例句:宋。苏轼《乞开西湖状》:“若一旦淹塞,使蛟龙鱼鳖同涸辙之鲋,臣子坐观亦何心哉!”

点评:“涸辙之鲋”的典故,慨叹处于困境,急待救助的人生境遇。本文化为“处涸辙而相欢”用它表现贫贱不移,处境艰难仍积极乐观的心态。

第7篇:滕王阁序全文范文

“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是曲阜新近推出的旨在弘扬国学的文化旅游活动。按照规则,5月1日至7日上午8:30至16:30,游客只要在10分钟内能完整背出《论语》中的30句,就可免去150元门票,活动引来许多游客学国学、背《论语》,曲阜方面表示,这一活动将进一步调整完善,做到常态化、系列化、规模化。

旅游门票昂贵,一直受到诟病。景点适时推出减免门票,顺应了民意,体现了旅游应彰显的公益属性。但门票怎么减?其中包含着学问与技巧,曲阜推出“背《论语》,我免费”活动,将免门票与文化“嫁接”,使旅游融入更多的文化韵味,堪称好创意、有智慧、金点子,既是一种匠心独具的营销策略,又有利于游客加深对景区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众所周知,曲阜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里,“三孔”景区的许多建筑与文物都洋溢着儒家文化的智慧光芒,脍炙人口的《论语》详细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是孔子思想的代表作,堪称典型国学。通过免门票鼓励旅客学《论语》,理解孔子思想,非常有助于游客加深对“三孔”文物与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使旅游更富有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激发游人学习掌握国学的兴趣,弘扬国学文化。

旅游是经济活动,但更是文化活动,旅游深层的意义应是文化的洗礼与熏陶,然而有多少旅游者领悟到了旅游文化的真谛及古老文物的文化含量?许多国人把旅游仅看做是玩、看热闹,外国游客对中国景点所蕴藏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更是一头雾水。这与不重视旅游文化的宣传大有关联,旅游与文化“两张皮”,只看重旅游商业价值,忽视旅游深刻文化内涵的挖掘,此乃不少景区的短视与肤浅。

第8篇:滕王阁序全文范文

【关键词】 环境保护 语文 审美 反照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63-01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如下说明:“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课堂人文性的凸显,必然要求语文教师从教材中发掘具有现实价值且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内容,运用语文课堂独有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

21世纪伊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际社会和公众所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早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就提议开展全球性的环境教育活动,提出“从小学学龄到成年都应该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的措施。因此在语文教材中发掘与环保相关的话题,并通过语文课堂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不仅仅是新课程对语文课程的要求,更是确保学生终身发展和维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语文教学过程是智育、德育的过程,更应是美育的过程,正如王世德先生所说:“没有美育的教学,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审美修养的人,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能美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育人们优美的感情世界、生活情感和健康生活理念。语文教材既然选的都是优秀的凝结突出了古今中外文化智慧的文艺作品,它们都是审美对象,其美育作用就更为强烈。语文课堂通过循序渐进的系统教育,多方面慢慢渗透,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平衡美、和谐美等与环保有关的审美体验从而形成自觉主动的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的意识,这样的意识无疑也将是长期的、稳定的。

但环保问题毕竟不能高阁束之,也需要我们立即动起来。要想让学生形成主动、自觉的环保观,仅仅依靠教材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如同理性意识的形成,固然重要;但如无感性情感的冲击笔者认为始终稍显淡薄。所以利用显示环保的现状,在学生审美的体验中进行现状的反照,两厢对比之下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让学生觉得环保就在身边和自己息息相关并已迫在眉睫,那环保就不仅仅只是一种理想存在而是主动、自觉的当下的行动。

当然这样的意识渗透绝不能是简单的政治式的枯燥说教,更不能为了环保而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科普教育,“美”的体验与现实的反照是在语文教学中水到渠成中完成的。

教师首先要找到“审美点”。这体现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有效地发现高中教材中和环保话题有关的篇目这是渗透点起点。这类篇目非常多,如《寡人之於国也》中孟子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蜀道难》等大批描绘壮美山河是诗篇,庄子《逍遥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流露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其次要找准“渗透点”。只有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中自行领悟才能让这些环保意识转化成自觉,而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起着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行为中找到“审美”与“环保”相结合的那个点,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笔者在教授《滕王阁序》时就做了如下尝试,原文中描写滕王阁有这样一句话“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许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而难点就在“即”字的解释,书中的注释为“依着”,这句话就可理解成“滕王阁的建筑依着山峦起伏的态势”,不管从语义上还是表述上都存在着不清楚。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提供了《红楼梦》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晶馆联诗悲寂寥》中湘云关于凹凸的评论,让学生体味大观园中“凸碧堂”和“凹晶馆”的妙处,再来体会这“即冈峦之体势”的含义,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这滕王阁建筑群的修建也如同“凸凹”一般是顺着冈峦地势的变化而修建,“即”翻译成“顺着”更为恰当。我趁机追问“顺着”二字体现了古人在建筑时的一种什么理念呢?同学纷纷畅言,有人说是对自然的敬畏,有人说是与自然之景的和谐统一,……

第三,多途径触发反照点。例如上文提到的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给学生带来反差的撞击;同时语文即生活,在利用教材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中的现象以此形成反照进而撞击学生心灵,同样在《滕王阁序》中当大家解读完“潦水尽而寒潭清”后,我布置了作业让大家去观察深秋的长江并进行对照。有学生这样写道“或许‘寒潭清’只在书里,‘漫江碧透’只在诗里,家门口的长江水哪怕在寒冬也只是浑浊,它从儿时记忆里一直留在现在的眼前。曾经我把塑料盒做成帆船放到江里,以为会把我的梦想带到远方,现在我多想把那帆船追回,让我不再有丝丝的负罪……”

[ 参 考 资 料 ]

[1]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

第9篇:滕王阁序全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

关于“文言文”版块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文言文往往蕴涵丰富哲理,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高考中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总分值也在20分以上,由此可见文言文板块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相关的文言文章还呈现数量大、篇幅长、题材丰富的特点,这便给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来了考验。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注重文章诵读、注重基础知识的拓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营造情感氛围这四个层面出发,简要探讨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多加诵读

文言文向来以韵律著称,引导学生对其多加朗诵,可以呈现出文言文的精髓,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中,相关的辞赋骈文诸如《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将进酒》等,适用于学生诵读。以《将进酒》为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李白悲愤抗争、自信狂放的情感虽已在字符中呈现,但想要使得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情感,还在于教师引导其进行正确诵读,通过自己的口舌,去感知诗人内心的情感。

当然,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诵读”,并非真正的诵读。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真正意义的文言文诵读,还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与思考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之前,不能忽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可以为其设置任务。比如,学生在诵读文言文《陈情表》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文中作者所陈何“情”?为何要学陈情?陈情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此,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生读硬背。

二、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拓展

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是教师实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拓展和文言文常识的总结。

这类知识拓展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比如,向学生推介《说文解字》《中华成语典故》等相关书籍,使其对古文词句有更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对于文言文中的部分文学常识,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加以介绍,典型如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左迁”和“右迁”,前者表示官职降级,后者表示官职升迁;此外还有“拜”“除”“擢”“牵”等字,皆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对其加以系统的归纳和介绍,以减少学生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扮演着“翻译官”与“记录员”的角色。这种单向讲授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拓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相关语文老师应该转变以往以自我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精彩的故事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文言文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文学性和故事性,相关文章背后更是充斥着大量的背景故事和典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其加以介绍,可以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比如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勃作完序后随即离去,阁中众人发现“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X’自留”一句中少了一个字。于是众人纷纷揣测,有人说该填“水”字,有人道填‘独’字,却都觉得不够到位,于是当地都督遣人快马追上王勃,讨要该字,王勃的随从向来者说道:“主人一字千金,不能多写了”。当地都督果真携带千金,亲率一众文人前往,请王勃补全该字,王勃故作惊讶:“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众人诧异:“那不是个‘空’字吗?”,王勃说道:“对,就是‘空’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众人恍然大悟,遂有了“一字千金”之典故。如此故事虽然戏剧,但对调动学生兴趣大有裨益,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文中“空”字的妙处,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二)鼓励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心智,鼓励其在文言文板块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具备较大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由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辅资料和发达的网络技术,对相关文言文的基本含义和文章脉络进行自我学习和梳理,当然,在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对其加以必要的总结和点拨,针对文章的重难点词句、思路章法以及作者情感进行剖析,解决学生疑难,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营造文章的情感氛围

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选择将基础词句的翻译和解读作为绝对的教学重点,把文章背后的人文情感放在了次要位置。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要传递出的人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