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精选(九篇)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

第1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重型颅脑损伤;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c)-0118-04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当前报道最高发病率是新西兰的790/10万人年,欧洲和北美介于47~618/10万人年[1]。颅脑损伤后有原发性损伤与继发性损伤,均可导致持续昏迷状态。即便是轻度损伤的患者,往往也伴随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需要医护人员、家庭成员的长期关怀和支持[3]。有文献报道,受伤后的早期功能训练有助于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的苏醒,能够提高预后[4]。因此,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通过评价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催醒效果以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实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1.1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分配隐藏或盲法;②研究对象:重型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格拉斯昏迷评分(GCS)≤8分,伤后昏迷>6 h,或在伤后24 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 h以上者,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③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④结局指标:住院期间催醒率,催醒平均时间,2、4、6周GCS评分,临床预后。

1.1.2 排除标准 排除非随机对照研究。

1.2 检索策略

按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检索策略,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VIP数据库。英文检索词:nursing intervention,traumatic brain injury;中文检索词:护理、颅脑损伤。检索过程未做任何限定,时间截至2012年12月。

1.2.1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员独立阅读研究标题及摘要,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阅读全文,提取研究设计中的具体方法及研究的基本情况并交叉核对。对于不一致信息请其他评价员重新提取。

1.2.2 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依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所描述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包括:采用何种随机方法;是否进行分配隐藏,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实施者、研究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结果数据是否完整,有无失访和退出,存在失访时是否进行意向性分析,是否报告其他偏倚来源,是否存在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Rev Man 5.0软件(Cochrane协作网)。计数资料以比值比(OR),计量资料以均数差值(MD)为效应量,并计算95%CI。合并分析前,首先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水准为α = 0.1,若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1,I2 < 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有统计学异质性(P < 0.1,I2 > 50%),则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如果纳入试验基线一致,可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否则只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检索流程

初检各数据库检索总计83篇,通过阅读标题、摘要,排除重复,初步纳入14个研究,经详细阅读全文后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3个,最终纳入11个研究,包括786例患者。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最终纳入的11个研究基线特征情况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根据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的6条标准进行评价纳入的研究,所有研究均描述为随机分组,但未提供随机的具体方法,所有纳入试验均未提及分配隐藏和盲法,均未有不完整数据报告和数据缺失。方法学质量偏低,Jadad评分为1,属于低质量研究,见表2。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早期护理干预对催醒率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6篇[5,8-9,11-12,15]报道了催醒率,共25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48例,对照组102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96,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催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3.68,95%CI:2.25~6.03,P < 0.01),见图1。

2.4.2 早期护理干预对平均催醒时间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5篇[5,8-9,11-12]报道了平均催醒时间,共22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2例,对照组90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56,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缩短平均催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 -10.21,95%CI:-12.20~-8.22,P < 0.01),见图2。

2.4.3 早期护理干预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4篇[5,8-9,12]报道了临床预后,共26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0例,预后良好、中或重度残疾、植物状态或死亡的人数分别为:58、53、19;对照组130例,预后良好、中或重度残疾、植物状态或死亡的例数分别为28、51、51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1,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植物状态和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0.26,95%CI:0.14~0.48,P < 0.01),提高临床预后良好比例(OR = 2.93,95%CI:1.70~5.05,P < 0.01),但不改善临床中度残疾和重度残疾的预后(OR = 1.07,95%CI:0.65~1.75,P = 0.80),见图3。

2.4.4早期护理干预对GCS评分的影响 纳入的研究中有4篇[6,10-11,13]报道了2、4、6周GCS评分。2周GCS评分共26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35例,对照组131例,各研究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 = 0.04,I2 = 65%),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2周时的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 1.78,95%CI:1.50~2.05,P < 0.01);4周GCS评分共22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15例,对照组111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64,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4周时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 1.25,95%CI:0.41~2.09,P = 0.003);6周GCS评分共30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59例,对照组141例,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 = 0.26,I2 = 0%),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6周时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2.57,95%CI:1.82~3.32,P < 0.01),见图4。

3 讨论

颅脑损伤引起意识障碍的原因为脑干、皮质、轴索、丘脑等的损伤,临床表现为持续昏迷或无意识状态。长时间昏迷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可以导致死亡或病情加重[9]。因此,缩短患者的昏迷时间是减少各类并发症,改善预后的关键。从结果来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早期护理通常采用的刺激法有功能锻炼、言语、音乐、触感、光照以及嗅觉刺激等,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增加脑血流量,进而刺激相对应的神经区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苏醒,改善临床预后[16]。

主要结果显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催醒率,缩短平均催醒所需时间,降低植物状态和死亡率,提高临床预后,但是不改善临床中度残疾和重度残疾的预后。对于这类患者的临床护理而言,可以开展试用。

但本Meta分析纳入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方法学质量问题:①11个研究中均描述随机分配,但未报道具体方法,未涉及分配隐藏,也没有数据完整性报告,以上的缺陷可能导致选择偏倚与不完整资料偏倚。②纳入研究均未报告盲法,这可能导致实施和测量偏倚。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对结果测量者和研究对象施盲,以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导致的偏倚。本研究的局限性还表现在:①纳入部分研究样本含量偏小,影响检验效能。②个别指标在多个研究中数据相同,结果可信度下降。③个别指标报告合并处理后数据,无法提取原始数据,影响论证强度。如果一项研究的分配隐藏不充分,那么可以将试验治疗的疗效扩大30%~40%,低质量研究的Meta分析可能会高估疗效。今后对于此类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报告应采用国际通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CONSORT)”,详尽清楚地描述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准确反应研究内容,规范地报告结果。②详细描述随机分配和隐蔽分组具体方法,报告试验施盲对象。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近期预后。但由于研究资料所限,期待进一步精心设计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该干预措施的利弊。

[参考文献]

[1] Angelic N. The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Lancet Neurol,2013,12(1):28-29.

[2] Yaffe K.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neuropsychiatric outcomes [J]. Lancet Neurol,2012,11(12):1020-1021.

[3] 金钰梅,贾亚平,金成胜,等.居家护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965-968.

[4] Rietdijk R,Simpson G,Togher L,et al. An exploratory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Brain Inj,2013,27(7-8):812-818.

[5] 倪晓玲.刺激性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4):255-256.

[6] 张丽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促醒护理干预临床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0):44-45.

[7] 张金霞.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11,11(30):7352.

[8] 徐艳.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8,5(4):223-225.

[9] 徐艳春.刺激性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2):25-26.

[10] 李秋平.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促醒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8):30-31.

[11] 李连娣,朱文平,吴红燕,等.早期声音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促醒作用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255):1637-1638.

[12] 梁飞凤.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4):134-135.

[13] 纪超,王宝春,段明娟.刺激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效果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36-37.

[14] 郭小叶,车文芳,贺慧兰,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11,26(22):87-88.

[15] 鲍秋丽,修晓青,宋玲丽,等.音乐联合抚触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脑电活动及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1,26(22):26-27.

第2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08月到2011年08月收治的160例高危新生患儿随机进行分组治疗,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干预组实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采取正常的的护理措施。两组患儿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儿比对的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MDI和PDI的对比分析,护理干预组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后,智能和运动的发育指数要明显比对照组患儿高,两组存在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习意义。干预组的患儿在3到8个月的随访中,出现智障的患儿占14例,在1岁的时候都痊愈,没有1例患儿发展成为脑瘫;对照组的患儿出现智障的患儿占26例,其中有2例患儿发展成了脑瘫,两组患儿在预后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让高危新生儿的预后得到改善,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高危新生儿预后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68-01

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围产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新生儿的复苏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提高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针对高危新生儿建立了重症监护的病房[1]。但是高危新生儿是较脆弱的群体,在新生婴儿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最主要的是脑损伤,也是导致幼儿时期致残的主要原因。改善预后对于护理工作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如何对预后进行改善,减少和避免由于脑损伤而导致的后遗症,让高危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进行不断实践探索的主要任务。现在对我院在2009年08月到2011年08月收治的160例高危新生患儿采取的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高危新生儿预后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09年08月到2011年08月收治的160例高危新生患儿随机进行分组治疗,分为80例干预组和80例对照组,对干预组实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采取正常的护理措施。首先对两组患儿进行确诊,对于不符合治疗标准的患儿进行排除。跟患儿的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了解出现智障的可能性,根据家长的意见,对两组患儿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儿比对的预后进行分析。

1.2方法。

1.2.1早期干预的主要方式是:住院期间患儿的病情稳定后让护理人员对患儿的视力、听力和触觉等感知进行训练;出院之后进行护理干预,让高危新生儿进行定期的复诊,医生要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营养饮食建议;让患儿积极地定期参与早期的干预训练,家长要耐心全面的配合。

1.2.2在随访中如果发现可能出现高度脑瘫的患儿要及时的就医,接受正规的综合康复训练。定期的让患儿进行体检,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和合理喂养的指导,配合做系统的干预训练,预防疾病。根据诊断标准,对患儿的智能和运动发育的指数进行测试。

1.2.3对两组高危新生儿的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儿MDI和PDI的对比分析,护理干预组患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后,智能和运动的发育指数要明显比对照组患儿高,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患儿在3到8个月的随访中,出现智障的患儿占14例,在1岁的时候都痊愈,没有1例患儿发展成为脑瘫;对照组的患儿出现智障的患儿占26例,其中有2例患儿发展成了脑瘫,两组患儿在预后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儿的智能发育,新生儿在0到2岁的时候是中枢神经系统最迅速的发育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2]。未成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虽然会受到有害因素影响,生理性的神经细胞死亡增多,但是在脑部的区域还能够再产生新的细胞。在一些情况下,神经元皮层的结构会受到损害,但是对功能上的通路影响不大,能够在功能上得到代偿。以上结果显示,干预组的患儿在3到8个月的随访中,出现智障的患儿占14例,在1岁的时候都痊愈,没有1例患儿发展成为脑瘫。说明了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干预能够对高危新生儿的预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够让高危新生儿的智能和运动指数得到提高,改善高危新生儿的预后,因此改善预后对于护理工作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3]。

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的干预,能够对改善预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新生儿进行定期的随访,采取早期干预的新生儿能够及时发现高危新生儿出现脑瘫,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进行治疗,这样才能更早的赶上同龄人新生儿的智力发育水平。对高危新生儿在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采取早期干预的有效措施,能够减少和预防脑瘫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4]。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首先能够让新生儿的家长进行积极地配合,根据医生的指导,通过有效合理的途径进行干预训练,对训练方案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达到更好地效果。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的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让高危新生儿的预后得到改善,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谷利凤,熊月娥,腾林海,王芝兰.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在促进HIE患儿智能发育中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58(06):58-59

[2]李小洁,姚志红,高永芳.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73(02):73-74

第3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关键词】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焦虑;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8-2752-0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早产儿是指妊娠满28~37周,体重低于2 500 g的活产新生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组调查,早产儿的发生率为7.76%[1]早产儿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喂养和护理比正常新生儿复杂、细致。因此,早产儿娩出后立即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或新生儿观察室接受治疗和护理,造成母婴分离。早产儿产妇一方面产后身体尚未恢复,需要护理,另一方面由于早产儿不在身边,母亲角色缺失而情绪不稳定,又担心早产儿病情、治疗和预后,更加重心理压力,处于严重焦虑状态。因此,护士应采取心理护理、知识宣教,提供信息等护理干预措施,帮助产妇减轻焦虑。鉴此,对52例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分为两组进行对照观察,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儿母婴分离产妇产后焦虑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自2005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早产儿合并焦虑的产妇52例(孕满28~37周,早产儿体重1 000~2 500 g),产妇年龄20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无产后合并症,早产儿送往NICU或新生儿观察室。

1.2 方法:将分娩早产儿产妇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后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期为10天,在产后当日,护理后10天各进行评价一次。采用汉密尔顿(HAMITON)焦虑量表评分,>14分可判断有焦虑,>21分有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并以减分率为效。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因早产儿转送NICU治疗造成母婴分离,产妇失去母亲角色而处于较高焦虑状态,对早产儿病情的担心,孩子不在身边的失落而使产妇焦躁、哭泣、食欲不振而影响产后身体恢复,护士应主动接近产妇,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要加倍关爱产妇,用亲切的态度,细微的护理帮助产妇消除负性情绪,平安渡过产褥期。

2.2 知识宣教:为早产儿产妇讲解早产发生的原因,早产儿常规治疗的方法,早产儿在喂养、保暖、护理方面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早产儿的预后,也可用成功病例鼓励产妇,使其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有助于产妇调整心态,减轻焦虑。

2.3 信息支持:每天把早产儿在NICU的情况通报给产妇,并耐心解答产妇提出的问题,同时可以适当安排母亲探视早产儿,在本组中,为母亲提供早产儿信息支持可以帮助产妇了解早产儿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识别自己的焦虑情绪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明显降低产妇焦虑水平[2]。

2.4 护理:积极鼓励和指导产妇进行护理,每天坚持3小时挤奶一次,6小时按摩,保持正常泌乳,将挤出的奶汁交于新生儿观察室护士喂养早产儿,既有利于增强早产儿免疫力,也可以对产妇起到安慰、激励作用,使产妇感到与早产儿的情感联系,持续泌乳也可为早产儿出院后的母乳喂养做好准备。

2.5 生活护理:为产妇提供安静、单独的休息空间,避免正常产妇与婴儿同室造成的刺激。在做好护理同时,可指导产妇进行一定的产后锻炼,填补空闲时间,促进身体康复。

3 效果评定

在分娩当日两组焦虑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娩后10天评分,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减分率≥50%为显效,≥ 25%为有效,<25%为无效,见表1。

4 护理体会

焦虑是一种与不明确的危险因素有关的忧虑和不良预感,它使人感到不安与不适[3]。早产儿娩出后由于治疗和护理的需要而分离产妇,母婴分离产妇由于对早产知识缺乏了解,担心早产儿的病情和预后,加之对婴儿早产思想和物质上毫无准备或准备不足,产后心理状态脆弱,处于较高程度的烦躁、焦虑状态。,护理人员在产后及时给予疏导,解释,提供心理援助,开展早产和早产儿护理与喂养知识宣教,给予精心细致的生活护理等相关护理干预措施,从实践结果来看,干预组总有效率96%,可明显降低母婴分离产妇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城市早产儿流行病学

初步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1):25.

[2] 吴丽萍,何 仲,韩冬初,等.信息支持对减轻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

产后焦虑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297.

[3] 邹 恂.现代护理新概念与相关理论[M].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医

第4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c)-0113-04

急性脑出血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起病急,病情较重,并发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1]。急性脑出血常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失语及认知障碍,心理压力较大,大部分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加并发症发生,延迟患者的康复,影响了其预后,需积极处理干预[2]。近年来研究发现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早日康复具有正面的效应[3-4]。本研究观察了急性脑出血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状态及并发症改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天台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74例。纳入标准:均符合2004年脑出血诊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5],并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脑出血发生脑疝、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或需手术治疗清除血肿治疗的患者;②以往有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及精神病史患者;③意识不清、失语、文盲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本研究的7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7例。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和教育程度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时间均为4周。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干预:通过多种方式的沟通、交流以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其心理感受,采用支持性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释放心理压力,改善抑郁、焦虑等情绪,稳定并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②认知干预:详细介绍急性脑出血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情况,重要着重介绍急性脑出血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并发症,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心理干预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③康复干预:康复锻炼采用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早期以患肢关节被动运动为主,后逐渐过渡到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下床活动进行肢体的康复功能锻炼,发挥身体残余功能带动肢体功能恢复,先进行站立平衡训练、短距离行走,后逐渐独立行走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抑郁和焦虑症状的评估[6] 分别采用17项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14项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情绪,每项评分0~3分,其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越严重。

1.3.2 并发症的评估[7] 包括压疮、应激性溃疡、便秘、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状态变化

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和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干预4周后,两组HAMD和HAMA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明显下降(t = 2.31、2.39、3.10、3.07,P < 0.05或P < 0.01),且护理干预组干预后HAMD和HAMA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25、2.27,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4周后,护理干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 < 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的危重症,病情进展快,患者颅内压迅速上升压迫脑组织常造成脑水肿,严重可易引起脑疝,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非常高,有必要进行及时治疗和处理,改善其预后[8-9]。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急性脑出血发病率、致残疾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脑出血发病后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肢体或语言障碍,出现抑郁、焦虑、烦躁、易怒等心理障碍,从而降低对治疗和护理干预依从性,影响患者生理功能恢复,出现褥疮、应激性溃疡、便秘、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0-11]。随着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急性脑出血在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患者的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因此,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是急性脑出血治疗与护理的热点问题[12-14]。

第5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评价。

结果:干预组早产儿的体重开始增加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出现腹胀、胃潴留消失、呕吐消失时间也都早于对照组。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积极意义,可以改善其肠胃功能,促进早产儿的发育。

关键词: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9-01

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7周,体重低于2.5KG的活产婴儿。随着医疗技术和环境的改善,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各种消化酶供应不足,很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这对早产儿的智力及其体质发育有很大影响。笔者对收治的早产儿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并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50例,均为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胎龄

1.2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患儿出生后连续3d摄入奶量不增加或减少。②呕吐次数达3次/d或以上。③胃内潴留量24h内超过前次喂奶量的25%。④有明显腹胀(24h内腹围增加1.5cm以上)。⑤胃内容物呈咖啡样,大便隐血呈阳性表现。早产儿出生后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症状均视为喂养不耐受。

1.3 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多潘立酮片囗服给药,剂量0.3mg/kg/次,每天3~4次,同时给予鼻胃管喂养,喂养奶浓度由稀至稠、由少至多,待患儿恢复吸允能力后口饲喂养。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3.1 喂养指导。早期进行微量喂养,经口喂养早产儿选择奶嘴孔以倒置奶液能滴出最为适宜。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自患儿出生后8-24h内给予喂养,初次量1-2ml/次,体重在1000g-1500g,每隔1-1.5h1次;1500-2000g,每隔2h1次;2000g以上的,每隔3h1次,并根据早产儿体重和喂养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每次增加1-2ml,直至20-30ml。奶的浓度据患儿消化情况从1∶1逐渐过度到2∶1、3∶1直至全奶。

1.3.2 非营养吸吮。吸吮动作可促进早产儿胃肠系统的分泌功能。林名勤等[2]研究表明,对早产儿利用胃管进行喂养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胰岛素的分泌,对胃肠道的发育、生长、功能的完善及喂养耐受性的提高均具有良好效果。

1.3.3 腹部按摩。按摩时,护理人员须先温暖双手,右手放在患儿下腹部,全掌接触患儿皮肤,沿顺时针方向由右腹轻推向左腹,再逐渐转向右腹,在右下腹终止,左手沿右手方向依次按摩。每次按摩时间5-6 min,3-4次/d,应缓慢进行,力度以患儿皮肤出现皱纹为宜。

1.3.4 护理。每次喂奶后予早产儿头高足低右侧卧位半小时,高度为30cm可预防早产儿胃-食道反流。

1.3.5 回流灌肠。每天清晨用温生理盐水(30-40℃)约10-15ml清洁灌肠,每12小时1次,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保留10min,顺时针轻揉腹部,直至排出胎便。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和体重开始增加时间。

2 结果

干预组患儿体重开始增加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胃潴留消失时间及呕吐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

3 讨论

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多由胃肠道功能不完善引起,临床表现有腹胀、呕吐、胃潴留等,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的1/3,大便稀薄,且潜血实验呈阳性。早产儿由于怀孕时间短,胃肠消化吸吮功能不成熟,吞咽和吸吮协调能力差,易出现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同时胎龄也较小,一般早产儿有效的吞咽和吸吮能力在33-36周左右才基本完善,而36周以下的早产儿一般无有效的吞咽和吸吮能力,加上体重较轻,免疫系统差,也是导致喂养不耐受的因素。早期的微量喂养,刺激了胃肠激素的释放,促进胃肠功能完善,提高胃排空率,减少了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刺激胃肠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的G细胞释放GAS,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非营养性吸吮能更快地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体重增加加快;腹部抚触促进了早产儿喂食量的消化,减少胃残余量及反流,进而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了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由此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在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难受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总之,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对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关键词:胎盘早剥;影响因素;护理干预

胎盘早剥是指在妊娠20w以后或分娩期在胎儿娩出前位置正常的胎盘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按照胎盘剥离的面积由小到大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胎盘早剥是妊娠中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病情隐匿,起病急,发展迅速的特点。也是产科急诊少见的重症之一,如不能及时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会严重危及产妇及胎儿的生命[1]。本文研究了影响胎盘早剥的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就诊的30例胎盘早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岁~34岁,其中初产妇12例,经产妇18例。胎盘早剥发生时间36w 15例。症状及体征:30例中有28例出现不程度的腹痛、阴道流血、胎心变化,其中2例有典型的腹肌紧张、板状腹。2例无明显症状,仅在产后因发现胎盘有血块压迹而确诊。产前胎膜早破及产时人工破膜呈血性羊水11例,产后检查胎盘剥离三度4例。

1.2护理方法 对胎盘早剥孕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应给予全面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并发症护理[2]。具体护理方法为:①基础护理在生产前,根据产妇的的临床症状加强巡视,密切关注产妇的胎心监测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有羊水过多、胎膜早破的产妇要提高警惕,嘱咐产妇取侧卧位,观察阴道出血量变化情况,对腹痛严重的产妇要通知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配合急救护理。特别是对确诊为三度胎盘剥离的产妇要立即采取剖宫产手术取出胎儿,减少死胎发生率。同时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对产妇进行营养支持。观察产妇的出血情况、宫缩、同时做好胎心监测、生命体征检测。产后注意观察产妇的阴道流血量变化,帮助产妇按揉子宫,促进排除宫腔余血。按时为产妇更换液体,注意调节滴注速度,避免速度过快引起心慌、心率加快等症状。定时无产妇冲洗阴道,跟换床单被褥,保持卫生的病房环境,减少出现产褥感染。②心理护理胎盘早剥产妇因担心胎儿安全、自身不适会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产妇。对产妇进行耐心引导,告知患者胎盘剥离的相关知识,让产妇对胎盘早剥有一定的认识。告知产妇焦虑情绪会影响胎儿,胎儿频繁胎动会加剧腹痛、阴道流血症状。同时让产妇对不适症状提高警惕,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潜在危险因素。对需立即终止妊娠的三度胎盘剥离产妇要进行耐心引导,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救治。③生活护理保证病房内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调节室内温度、湿度、采光度,让产妇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感觉温馨。产前嘱咐患者按时规律饮食,满足机体营养需求。产后顺产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排除宫腔余血。引导产妇进行正确的喂养方式,尽量满足产妇的合理要求。④并发症护理产后容易出现出血、产褥感染、羊水栓塞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产妇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进行抗感染、补液治疗。对剖宫产产妇要观察腹部切口有无出血、感染症状,并引导产妇家属每隔15min按揉腹部,加强宫缩,排除余血。对产妇进行动态心电监测,做好预防并发症急救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

2结果

2.1胎盘早剥的主要高危因素 经过临床总结发现,在三度胎盘早剥患者的主要高危因素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外伤与孕期性生活,且上述诱因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一、二度胎盘早剥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分娩方式和母婴结局 除1例安胎后出院等待足月分娩外,阴道分娩13例(33.33%);剖宫产分娩16例(53.33%);其中1例因胎盘早剥胎死腹中并发DIC而行剖宫取胎术。无孕产妇死亡发生,30例均治愈出院。

3讨论

胎盘早剥的具体发生原因目前仍没有确切的定论,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引起胎盘早剥的重要因素之一[3]。本文通过对30例胎盘早剥产妇观察总结发现,胎盘早搏的原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外伤与孕期性生活、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脐带绕颈、脐带过短等,而且三度胎盘早剥孕妇的主要高危因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外伤与孕期性生活。所以孕妇及其家属应了解孕期保健知识,对胎盘早剥高度重视,按时进行孕期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是减轻胎盘早剥并发症的重要手段[4]。对于三度胎盘早剥,无论胎儿是否存活,均应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防止胎盘继续剥离造成严重失血或休克、DIC等严重并发症。同时进行心理护理消除产妇的不良情绪,增加对胎盘早剥的了解[5]。

综上可知,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轻胎盘早剥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对胎盘早剥的警惕性和应急能力,减少出现不良事件。因此,孕妇妊娠期间应按时进行孕期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后采取对症处理措施,改善母婴结局。

参考文献:

[1]霞.孕妇胎盘早剥症状的护理干预措施[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2):233-234.

[2]何兰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胎盘早剥的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176-1177.

[3]谢爱群.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分娩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803-805.

第7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ICU;下肢深静脉血栓

所谓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DVT,指的是患者的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非正常的凝结和阻塞的情况,血液的凝结和管腔的阻塞导致静脉回流存在障碍,这是一种ICU患者常见的急性病[1]。要防治下肢DVT,就要对ICU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分析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院在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一年内治疗的重症患者60例,其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39例,患者的最小年龄为24岁,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意识清醒的患者有22例,意识模糊的患者有38例,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有8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有12例,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有13例。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值大于0.05,没有对比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法如下所示:护士要向患者介绍下肢DVT形成的危害,在ICU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指导和协助ICU患者翻身,变化患者的卧床,翻身的频率为每2个小时翻身一次。加强ICU患者的静脉输液通路的疏通管理,防止患者出现静脉穿刺,保持患者输液通路的通畅。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模式如下所示:首先,观察组患者同对照组患者一样,进行上述常规ICU的护理,其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包括预防护理和治疗护理。

预防护理过程中,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术前评估,护士要对患者进行下肢DVT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讲解,从而引起患者的重视,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ICU治疗护理。宣传ICU治疗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帮助和指导患者下肢进行活动,保证患者卧床时,抬高下肢,并与病床形成20到25度的角,保证下肢的温度,患者的室温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保护患者的静脉血管,对患者的静脉血管进行干预护理,避免进行有刺激性药物的静脉注射,避免患者出现静脉穿刺,一旦出现穿刺情况,重新建立新的静脉通道。采用浓度为50%的硫酸镁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进行局部的湿敷,红外线照射静脉血管局部出现硬结的患者,照射的频率为每日3次,每次照射的时间持续30分钟[2]。

治疗护理中,观察ICU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等基本的生命体征情况,对患者下肢在同一平面处进行每日至少2次的周径测量,观察患者的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情况。观察患者下肢静脉出现凝血的趋向,给予下肢深静脉出现凝血倾向的患者服用溶栓药物和抗凝血药物,检测患者凝血的时间,对进行了导管溶栓手术的患者,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观察患者在进行溶栓手术之后下肢的温度、颜色,测量下肢的周径[3]。

1.3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并采用X2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统计学差异用p值表示,当p小于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上述常规护理和早期系统护理干预进行护理之后,对照组患者形成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相比,观察组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仅有2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观察组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与对照组形成了明显的差异,p值小于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3讨论

ICU,即重症监护室,在重症监护室诊治的患者,在治疗疾病和恢复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疾病是ICU患者最常见的病发疾病之一,DVT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患者的下肢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下肢皮肤温度升高等,DVT严重者会出现肢体苍白、发绀等情况,甚至是出现静脉性的肢体坏死[4]。

DVT的形成严重影响了ICU患者的病情的恢复,对ICU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要提高ICU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的恢复情况,就要预防好ICU患者下肢DVT,对ICU患者患者的护理就显得越发重要。

在治疗ICU患者下肢DVT的过程中,关键的一点在于及早发现患者的DVT病情,只有及早发现病情才能及早治疗。在ICU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的长期卧床,十分容易导致患者形成下肢DVT,出现下肢DVT疾病时,护理人员要给ICU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做好基础护理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早期系统护理干预,一方面,要做好DVT的预防,另一方面,也要做好DVT的相关治疗工作。护理干预在ICU患者的护理中,有效的防治了DVT,提高了ICU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段文超.术前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心理状态及生命体征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1,14(10):17-18

[2]蒋珊琼.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状态焦虑评定和护理干预[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19(17):7-9

第8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摘要]目的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86例心血管病患者,按照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健康恢复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进行早期干预后,健康恢复满意度(94.22±4.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2.89±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经过早期康复干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健康恢复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早期康复;心血管病;满意度;生活质量

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早期的康复对患者延缓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该文将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86例心血管病患者,对其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86例心血管病患者,按照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5.78±9.07)岁;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5.23±9.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健康教育、护理环境干预、避免心理刺激、控制饮食、嘱咐患者充分休息和适量运动等;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干预,具体包括:①早期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向患者详细介绍患者病情情况、治疗方案、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以及预期预后等;采取发放心血管病健康知识手册,组织心血管病健康专题讲座,提高患者认知度;嘱咐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外出时应携带急救用品,充分休息,忌过度疲劳;②早期饮食干预:高脂、高糖、高胆固醇是心血管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加强饮食干预,以清淡为主,减少盐分摄入,确保营养成分充足,富含微量元素;③早期运动干预: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有氧训练与静、动态抗阻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结合短时期高强度和低强度训练,采取间歇训练方式,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度;运动频率3~5次/周为宜,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以培养患者的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主;根据患者心肺功能,控制运动时间,有效运动时间应≥5min,实际运动时间应≥15min[2];嘱咐患者运动时注意事项,应做好准备、训练和结束活动,防止出现训练意外,加重患者病情。④早期药物干预: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督,将药物摆放在明显位置,告知患者及时、规律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⑤早期家庭干预:做好家属健康宣教和动员,提高家属的家庭护理能力,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1.3评价标准对比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取SF-36生命质量量表,评价干预前后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恢复满意度,使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采取百分制。

1.4统计方法

采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恢复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进行早期干预后,康恢复满意度为(94.22±4.35)分,对照组健康恢复满意度为(82.89±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经过早期康复干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中热量、脂肪、胆固醇摄入增加,运动减少,精神压力较大,生活习惯较差,心血管病发病率逐渐上升。预计至2030年,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去世的人数将达到2500万人[3]。心血管病包括心脏、血管器官以及组织疾病,属于全身性疾病,随着病情发展,会对全身动静脉造成影响,导致血管硬化、心脏结构重塑、心功能降低、猝死等,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研究认为[4],心血管疾病治疗需要长期、有效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以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调节饮食结构,为患者提供充分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支持,恢复患者社会功能为主。早期的康复干预对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控制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该次研究中,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经过早期康复干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干预对改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具有积极作用。观察组进行早期干预后,健康恢复满意度(94.22±4.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2.89±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期康复干预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更受患者欢迎。该次研究主要采用了健康教育、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药物干预、家庭干预等方法。其中健康教育、饮食干预是调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纠正患者健康习惯的关键;同时,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预防患者心理问题,配合家庭情感支持,有利于恢复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生存意志;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的评估,指导患者进行有氧锻炼等,能够帮助患者恢复体能,改善心功能,回归社会[5]。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对健康恢复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慧.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干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230.

[2]陈丽娜,段培蓓,张学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运动疗法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12):1431-1433.

[3]陆晓红.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9):188-189.

[4]吴岳,李庆印.冠心病病人心脏康复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7,31(18):2180-2184.

第9篇: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妊娠;甲状腺减低;调整剂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djustment time and the rule of thyroid hormone dose in pregnant women with 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an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fetus.Methods 60 cases of pregnancy within 2 months of patients,according to their prepregnant whether thyroid reduced disease divided into the early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with 30 cases in each;early intervention patients receive timely levothyroxine treatment,and received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dose adjustment;in the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early pregnancy check found in hypothyroid patients.At the time of discovery began receiving thyroxine treatment.Results Control group in different months of pregnancy thyroid hormone dos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P

Key words: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Pregnancy;Hypothyroidism;Adjusting dose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常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但其对妊娠的不良影响却值得关注[1]。相关研究显示[2],育龄期妇女和妊娠期合并甲减的病例较为多见。如果在妊娠期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胎儿发育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可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就诊我院的60例怀孕2个月内的患者,两组发病史均小于1年。根据孕前是否发现甲状腺减低症分为早期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早期干预组于妊娠前已知甲状腺功能减退,且有生育需求,平均年龄(23.9±2.6)岁;对照组为早孕检查时发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平均年龄(24.1±2.2)岁。

1.2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推荐的参考标准[4]:甲状腺激素处于正常水平低限,将2.5 mIU/L作为妊娠早期促甲状腺激素(TSH)的上限。

1.3早期护理方法 早期护理干预组为妊娠前在接受甲状腺功能检测时发现有甲减,在妊娠过程中监测甲状腺功能,并对其进行护理干预;介绍甲减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妊娠后可能出现的体征、危害,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病史,掌握患者心理动态,病情动态和所处社会环境,并向患者家属介绍根本措施及替代治疗效果,指引患者积极的接受治疗,帮助其消除悲观情绪[5]。

1.4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确诊后立即给予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早期干预组起始剂量25~89 μg,基础剂量加量约为原剂量的1/3,平均剂量增加到(53.2±10.3) μg;对照组起始剂量45~125 μg,根据激素水平增加剂量,加到(68.3±12.4) μg[6]。治疗期间全面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定期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孕晚期要加强胎儿监测防止窘迫发生[7]。

1.5观察指标 药物治疗的剂量;开始进行药物治疗前后甲状腺素的变化;生化;血脂;妊娠不良结局。

1.6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 结果

2.1不同孕月甲状腺激素用量比较 表1显示,对照组不同孕月甲状腺激素用量显著高于干预组(P

2.2游离甲状腺素(FT4)达标孕周 表2显示,干预组激素达标孕周(15+w)显著早于对照组(26+w),差异显著(P

2.3 TSH达标孕周比较 表3显示,促甲状腺素于3个月时下降明显,干预组促甲状腺素达标孕周(10+w)显著早于对照组(16+w),差异显著(P

2.4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两组患者分娩后未发现婴儿异常,干预组平均孕周(39.1±4.2)w,新生儿体重为(3.31±0.32)kg,均为顺产;对照组平均孕周(40.2±3.5)w,新生儿体重为(3.44±0.42)kg,实行剖宫产3例,产钳助产1例,对照组的剖宫产率高于干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妊娠期间应每隔1~1.5个月监测一次甲状腺功能,以便及时发现患者是否需要调整甲状腺素的剂量,对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8]。本研究中甲减的非孕妇女,即早期干预组,FT4替代治疗的起始剂量为(40.2±3.2)pmol/L,但对于早孕检测时发现甲减的孕妇起始剂量为(64.1±3.4)pmol/L治疗,原因是妊娠状态下孕妇对甲状腺激素的需求量增加而TSH控制上线目标值减低,从妊娠第8 w开始,孕妇对甲状腺激素的需求增加,总剂量可增加20%~30%。孕妇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则需要增加FT4剂量35%~45%[9],所以前3个月孕期给予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加大剂量更明显。本研究显示患者确诊后,甲状腺激素的使用量随着孕月数的增加持续增加,且对照组的剂量增加更大。激素剂量早期逐渐增多,孕6个月后增加不明显。早期干预组激素达标孕周(15+w)显著早于对照组(26+w),达标后FT4变化并不显著;促甲状腺素于3个月时下降明显,早期干预组促甲状腺素达标孕周(10+w)显著早于对照组(16+w),达标后TSH变化也不明,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

早期治疗的目标是保证胎儿脑发育的快速发育期甲状腺激素供应,对于高危人群进行孕前筛查,经筛查发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妇女应当在补充FT4,并且血清TSH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劲松,边旭明.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9):697-700.

[2]单忠艳.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进展和争论[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0,5(2):125-129.

[3]蒋芳,高劲松,马良坤,等.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规范激素替代治疗后的妊娠结局[J].生殖医学杂志,2013,22(11):836-840.

[4]解裕豆,高云.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93-96.

[5]路潞,樊雅静,,等.护理干预对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妊娠结局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4):3060-3061.

[6]秦玉珍,刘美艳.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筛查与治疗[J].疑难病杂志,2013,12(6):484-486.

[7]侯维华.浅谈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45):201-202.

[8]张丙梅.78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9):500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