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早期教育的核心范文

早期教育的核心精选(九篇)

早期教育的核心

第1篇:早期教育的核心范文

建议一:认真阅读理解图画书的三种“语言”

我们研究发现,汉语儿童的早期阅读经历了从图像到文字的发展过程。因此,最适合学前儿童阅读的书面材料是图画书,其中的图画、符号以及文字等都是幼儿前阅读的内容。在图画书阅读中。幼儿可以形成有意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阅读理解能力,为进入小学正式学习书面语言做好准备。

正因为图画书是幼儿学匀阅读的最为合适的材料。因此选择高质量的图画书并将其构建成为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每一位教师开展早期阅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本优秀的儿童图画书应当是三种“语言”,即文学语言、美术语言和教育语言的有效结合,它可以多维度地帮助幼儿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可以帮助汉语儿童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整学习中获得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以及运用的机会。所以,好的儿童图画书应当是文字与图画的美妙结合,嵌置着许多教育信息。无论是在叙事类图画书中还是在科学知识类图画书中,图画和文字都在共同表达信息。幼儿阅读图画书的过程可以是一个与图画书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一个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图画故事并获取信息丰富自己体验的过程。但是,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每一次翻页是否都能真正引发他们的想象,产生如电影般的连续性效果,使他们形成对图画书内容的理解,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己先读懂、读好图画书,对一本图画书的三种“语言”进行仔细分析,是进行阅读指导的必要前提。

“大班早期阅读活动:武士与龙”是上海市徐汇区傅坚敏名师工作室提供的案例。围绕着《武士与龙》这本图画书,工作室的教师们共同阅读了多次。每次阅读后的讨论帮助教师们越来越深入地认识了这本图画书的内容。武士与龙是图画书中的两个主角,故事围绕“比武”这个关键词,呈现了一系列具有行动性的情节发展过程:计划比武一准备比武一真实比武一比武失败一合作阅读一成功举办“武士与龙餐厅”。教师们在讨论中理解了《武士与龙》的内容,确定以引导幼儿读懂画面并认识两个故事角色从挑战比武走向和平共处的内容为重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在分析图画书美术语言特点的时候,教师们发现图画书中“准备比武”和“真实比武”两个部分的内容没有太多语言描述,而是由诸多小画面来表现的。这些都成为幼儿阅读理解时的重要观察对象。倘若幼儿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他们就无法真正串联起故事情节,认识武士与龙“比武一失败一合作一成功”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深入理解帮助他们确定了阅读指导的重点和要点。

我们要提醒准备进行阅读指导的教师们,在保证提供优质图画书的前提下,要注意做到阅读优先、欣赏优先和理解优先,要分析每一本图画书的内容和形式特征。教师坚持自己先阅读,就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达成对图画书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从而把握图画书阅读教育的切入点。教师只有在获得深层次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获得有意义阅读的学习机会。我们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孩子读得懂,教师自己先读好”。

建议二:围绕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进行提问与互动

最近几年,一些涉及幼儿园教师课堂互动质量的研究发现。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课堂互动质量在情感氛围、活动组织和教育支持三个不同维度评价中,以教育支持的互动质量最值得关注(刘畅,2012)。在教育支持的互动方面,教师的提问质量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当说,我们对教师的提问策略已经相当重视,且已取得不少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方面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围绕核心经验提问。这就是说,在一定的教育情景中,教师是否清楚需要帮助幼儿形成什么样的学经验,往往决定了教师提问的质量。

如已有的研究所述,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幼儿通过前阅读,可以接触与学习有关的书面语言信息,获得书面语言意识、行为和初步的能力。幼儿的前阅读核心经验由“良好阅读习惯和行为的养成”“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的形成”“阅读内容的表达与评判”等三个方面构成。就“阅读内容的理解和阅读策略的形成”这一核心经验而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幼儿在3"4岁时“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到5-6岁时“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反映的就是对幼儿“阅读理解”的期望。同时,幼儿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逐渐获得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如预期、假设、比较、验证等,这些策略有助于幼儿准确理解图画书的内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帮助幼儿获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关键意义的阅读经验?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步学会感知、理解图画书主角形象、主角行动以及主角心理状态,那么,如何指点幼儿关注那些图画书的关键信息,进而形成对图画书从单个画面到整本图画书情节的理解,最终完成对阅读内容的完整理解呢?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幼儿前阅读核心经验有的放矢地提问。

上海市宝山区蒋静名师工作室提供的“中班早期阅读活动:长颈鹿好长喔”值得我们分析。围绕《长颈鹿好长喔》这本特别的科学知识类图画书,教师提炼出一个直接导向幼儿阅读理解核心经验的重要问题:“长颈鹿的长,长在哪47”中班幼儿在小组合作阅读中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图画书的关键信息,发现了长颈鹿不仅脖子长、腿长,舌头和尾巴与其他动物相比也是比较长的。在回应教师提问的讨论环节中,教师和幼儿利用该图画书可以从下往上翻将画面连接起来的特点,将长颈鹿的“长”展现在黑板上,从而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到长颈鹿外形上的“长”具有功能上的作用。这样的活动过程虽然看上去没有教师一问到底的热闹,也没有幼儿不断回答的忙碌,但是围绕着该书最重要的科学概念和幼儿需要学习的阅读理解经验,幼儿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我们用第二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孩子读得深,教师提问要对准”。

要形成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过程,教师一定要仔细琢磨自己的提问,注意几点:一是在明确阅读内容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再根据教育目标提出问题;二是尽量不要一次性提出几个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教师一次提出几个问题,幼儿往往只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三是尽量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提出开放性问题。并且所提的问题要能给幼儿清晰的思路,教师的问题越是清楚明了,幼儿思考的空间就越大;四是在幼儿没有完全针对问题进行回答的情况下。教师要给予支持性的互动反馈,比如进一步要求幼儿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会怎么样”等。聚焦目标的提问不一定是有答案的提问,有质量的提问更不一定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

建议三:用真正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方式帮助幼儿习得前阅读核心经验

采用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方式组织活动,让幼儿真正快乐阅读、快乐成长,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来看,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教师在组织图画书阅读活动的时候,或将图画书阅读与图画书故事复述等同起来,或误认为图画书阅读就是看图说话;也有不少教师仅仅采用“问-答”的方式来指导幼儿阅读,将早期阅读活动机械化。早期阅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基本能力,为成为真正的终身阅读者做好准备。从这个目的出发,我们必须考虑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因此,我们用第三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孩子读得久,教育活动要有趣”。

在“大班早期阅读活动:武士与龙”中,教师采用集体阅读、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围绕图画书的内容不断观察、讨论、分享、认识关键信息,从而帮助幼儿初步读懂这本图画书完整的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和幼儿开展了系列的活动。例如,在角色游戏“餐厅”中,幼儿进一步理解这本图画书的人物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在同伴合作游戏中开展“餐厅小报”的前书写活动,更好地认识了这本图画书有关“化干戈为玉帛”的深层含义。在“中班早期阅读活动:长颈鹿好长喔”中,教师借用该图画书自身具有的可拼接画面的特点,或组织幼儿围绕阅读理解核心经验寻找图画书中的关键信息。或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自己的判断和思考。最为奇妙的是,在阅读活动结束之前,在幼儿已经基本理解“长颈鹿长在哪里”之后,让幼儿围绕“长颈鹿到底有多长”的问题,进行共同拼搭长颈鹿的活动,帮助幼儿真正理解这只3.97米的长颈鹿“到底有多长”。

第2篇:早期教育的核心范文

该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分为三个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游戏是什么,它的意义和功能,游戏的发展历史、相关理论,及其对当今教育实践产生的影响。作者还结合了英国最新的法律规定、学习框架和教育实践,探讨游戏在当今早期教育中的角色。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述了计划。在这一部分提供了规划游戏活动的指南,包括制订不同类型的计划及制订计划的各种方法,还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如何实施计划以及评估计划的方法。作者明确指出:“良好的计划是使儿童工作达到专业水准的关键,为儿童安排游戏机会和学习经验对他们今后的教育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各种计划中,制订符合儿童需要的常规作息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常规令儿童感到安全和适应,并使他们有时间去探索、游戏和学习。除了常规之外,早期教育机构中的计划被分为了五大类,分别是长期计划、课程计划、每日或每周计划、具体计划和个别教育计划。作者希望早期教育工作能够理解不同类型计划的作用和价值,能够根据儿童的需要,灵活有效地制订各项计划。同时他还指出,有效制订计划的关键是“儿童的个体需要”“团队合作制订计划”“让家长参与”“让儿童参与”“设置反偏见课程与培养积极的世界观”“灵活性和自发性”“健康和安全”。在实施计划和活动过程中,充分的准备工作,游戏区域的空间布局以及活动时机的把握和组织人员的安排,都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作为计划过程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花时间来监控和评估活动是如何实施的。这其中就应包括一些对儿童进步与需要的观察和测评,从中获得的信息将用于下一轮计划。

第三部分包括了第六章至第十三章,也是本书最为核心与具备实践应用价值的一部分,探讨并展示了部分有助于儿童在不同课程领域学习和发展的游戏机会。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介绍了3岁以下和3至5岁婴幼儿的核心活动。之所以将两者分开介绍,是因为婴儿和学步儿的游戏需要与年长儿童略有不同。其中最关键的区别是,婴儿和学步儿在游戏中需要成人更多的支持和互动,成人是核心活动成功的关键。第七章还介绍了在早期教育机构中最常见的游戏活动,如面团游戏、水的游戏、沙子游戏、绘画、家庭角色游戏、废物塑型和建构游戏等的潜在学习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活动来支持早期学习目标。第八章至第十三章,分别从“人格、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交流、语言和读写能力发展”“数学发展”“认识和理解世界”“身体发展”“创造性发展”六个方面出发,论述了如何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游戏机会。

第3篇:早期教育的核心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管理水平。

1、各学校要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人口素质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口与计生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切实把人口与计生工作摆上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把人口与计生工作纳入到创办优质教育的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坚持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校本年度的整体工作中,并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年度有计划、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正常开展工作,切实保证各项责任目标的有效落实。

2、各单位要认真贯彻中央《决定》的精神实质和各项要求,不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对照年初与教育局签订的《市教育系统2016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目标,严格落实层层签订责任书制度,并认真执行责任书的内容,做到分工配合、责任到人。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副职分管抓、兼职人员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3、市教育局将坚持对各学校落实目标管理责任情况进行半年检查及年终考核,并把人口与计生工作的考核同干部的政绩考核、职级提升和奖惩相联系,同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的评选挂钩,将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进一步推进“人口知识进校园”活动,大力营造浓厚的人口文化氛围。

1、进一步推进“人口知识进校园”活动,认真抓好人口文化阵地建设,大力营造浓厚的人口文化氛围。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区、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国情国策进校园,健康知识入课堂”为主题,加大“人口知识进校园”活动措施的落实。要求中等专业学校要增设人口理论、晚婚晚育、避孕节育等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教育课;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青春期人格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口理论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幼儿园要加大力度开展和推进0-3岁婴幼儿儿童的早期发展。

2、继续将人口知识和人口国情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融入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去,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心理健康》、《生物》等相关课程和校园网、校广播站、专题讲座等多种宣传渠道与阵地,并结合传统节日及各种计生纪念日,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人口计生政策法规、人口理论、生殖健康、青春期健康知识、心理卫生、正确的婚育观、道德规范教育、艾滋病预防及各种计生奖励优惠政策等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学生能正确地看待和分析各种人口现象,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理解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意识,健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使人口与计生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并深入人心,营造文明向上的人文氛围。

三、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探索教育新途径。

1、切实加强领导,全面安排部署,进一步认真落实生殖健康辅导员制度,建立青春期健康辅导员联络制度。各学校要确定并上报1-2名生殖(青春期)健康辅导员名单,并督促认真履行生殖(青春期)健康辅导员的职责,要求有计划、有教案、有讲座稿及其他过程性活动资料。

2、认真履行《州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指导意见》和《自治区中小学人口知识教案》的应用任务的落实。以“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基地”为主阵地,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尝试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调适,并积极探索和拓展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全市各个层次的青少年普遍受到青春期健康知识教育,促进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提高青春期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知识,促进青少年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提高青少年责任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学生对青春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3、州、市计生委与教育局将定期对各学校“人口知识进校园”工作及生殖(青春期)健康辅导员履行职责及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给予综合考核。

四、进一步推进人口早期发展工作,为提升人口素质打好扎实基础。

1、全市各幼儿园要继续加大人口早期发展工作力度,做到有课程安排、有计划、有教案、有措施,有过程性资料、有总结。按照市计生委制定的《市人口早期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各幼儿园要在认真做好3-6岁幼儿早期发展的同时,采取开放早教园、开展亲子活动、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努力将早期发展的范围向全市尚未入园的各社区0-3岁婴幼儿进行延伸和辐射,并将0-3岁婴幼儿的早期发展纳入幼儿园的工作计划。今年新建的公立幼儿园内也要开设亲子园,积极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将其纳入学前教育规划并加大对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宣传倡导力度,广泛开展有利于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各项活动。

2、各幼儿园要继续深入有效地开展“园本”培训活动及相关的课题研讨活动,积极探索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及优化的教育方案,促进早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并建立早教队伍师资库。

3、继续采取多种方式培育优质家长资源,提高家长教育技能,让家长成为儿童早期发展的合作伙伴,有效提高教养环境,实现家园共育,进一步提高早期发展工作的实效性,为提升人口素质打好扎实基础。今年,州、市计生委与教育局将对幼儿园开展创建婴幼儿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情况给予综合考核。

五、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落实教育系统各项计划生育优惠政策。

1、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取《光荣证》家庭优先优惠及奖励扶助政策暂行规定》及市教育系统和本单位制定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在项目倾斜、资金支持等方面优先优惠给予计划生育家庭,并在继续落实好现有奖励扶助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

第4篇:早期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普职沟通;高中阶段;核心素养;学校课程

作者简介:刘茂祥(1975-),男,湖南邵阳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上海中学教科研高级教师,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行政与管理。

基金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示范性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沟通机制研究――基于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视角”(编号:DJA140248),主持人:刘茂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2-0074-07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简称“普职沟通”),既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维度。高中阶段作为各类人才成长的重要分水岭,需要将高中阶段学校(包括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中职校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简称,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思考。在普职沟通的视阈下探讨此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进而分析高中阶段的学校课程改革,有利于夯实不同类型人才(根据人才的社会功能,国际上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立交桥”式成长的基石。立足普职沟通的视角,探讨高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点,进而推进高中阶段的学校课程改革,是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普职沟通是指立足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架设,注重不同类型学生全面素养与优势潜能领域的多元开发,在尊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自育人规律、价值等值的前提下,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阶段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的沟通、衔接与平台创设,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要素的互通与优势的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在此,主要探讨普职沟通视阈下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改革。

一、普职沟通视阈下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分析

无论是未来成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还是成为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夯实怎样的核心素养?高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高中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文化素养和关键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讨论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我国学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讨论,也成为当前教育讨论最为热点的话题之一。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对学生素养研究的过程中,我认为不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与培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不仅要把握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也要认识同一阶段不同类型学生应当培养的核心素养要点。当前对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引领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研究团队遴选与界定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影响最大,《中国教育学刊》中刊载了其团队形成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题”7篇论文[1]。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正式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本文尝试从当前对普遍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过渡到不同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点培养思考,从普职沟通的视阈进行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学生核心素养要点的实证研究。

(一)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认识的信息收集

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式收集信息:其一,在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间,对专家(含部分院士、大学理工科以及人文科教授、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与高级技工)、高中阶段的学校校长、教师合计40余人进行访谈,向他们询问“无论是培养优秀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还是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高中阶段应夯实这方面有潜质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对获得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归类。其二,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机理”问卷设计中,提出了三个开放式问题,每个开放式问题要求写出3-5个核心素养:(1)您认为高中阶段推进优秀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应注重培育这方面有潜质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2)您认为高中阶段推进高层次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应注重培育这方面有潜质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3)您认为无论是优秀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还是高层次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高中阶段教育应夯实这方面有潜质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在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间,共有上海市徐汇区、闵行区、普陀区、崇明区的6所高中阶段学校(包括三所上海市示范性普通高中与三所中职示范校的590多名学生、190多名老师;包括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等30多名专家;包括高中阶段学校毕业校友、各行各业人员等60多名其他人员)提供了上述三个问题的问答,共获得8500余条关于高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信息。

(二)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调研资料归类维度

实证资料与信息收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访谈与调研资料的有效信息筛选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首当其冲的是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普通高中学生,还是中职校学生,尽管两类学校育人的目标与方式不同,但他们同属于高中阶段学生,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应当是互通的。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分析,既要考虑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要求,又要考量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承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以及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育的分水岭阶段的重要性,进行符合学校实践与社会需求的思考。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团队通过对国内外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均涉及社会参与、文化修养、自主发展等三个维度[2],因此对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访谈与调研中获得的信息,既要考虑这三个大的归类维度,同时又考虑高中阶段学校发展的特点与来自高中阶段教育实践第一线的声音,进行归类维度的探寻。

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原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先生通过其50多年的普通高中教育与管理实践,提出了未来高中教育发展的定位是促进学生的志、趣、能匹配[3]。这一观念提出后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普通高中改革的导向之一。在“志”方面包括正确价值观、远大志向、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思想境界等;在“趣”方面包括全面而有个性的知识基础与基本技能,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领域发展取向,对感兴趣领域的好奇、发现、坚韧、自信等;在“能”方面包括创新能力、动手实践、沟通合作、探究钻研、自主学习、思维能力、语言运用、执行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在访谈上海市第三届教育功臣、原上海市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先生的过程中,其在30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中职校的发展应促进学生的道、术、能合一:在“道”方面含有道德品质、对术的诠释之道,良好人格等;在“术”上包括专业或专门技能,职业技能或专业素养,语言(母语与外语)运用、信息素养等;在“能”上应当包括职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应变能力等。在访谈另一位上海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长XJP的过程中,他强调决定高中生未来发展高度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志、趣、能,更在于他所积淀的文化素养与各类能力,能够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进行灵活应对与处置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有效进行问题处置、决策的综合素养体现”。这种“慧”应当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法律素养、身心素养、安全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基于教育实践智慧与高中阶段教育未来发展定位,可以从“志・道”“趣・术”“能・慧”三个方面以及志、道、趣、术、能、慧六个视角进行收集信息的归类维度剖析,并将国际上学生核心素养分析的“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维度整合其中,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关系。

(三)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选择步骤与诠释

依据“志、道,趣、术,能、慧”的归类维度,将上述方式收集的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信息,按照相近词语整合以及出现的频次,选出高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信息,共分为两个步骤,这个过程持续了1个多月的时间。

第一步,先将专家、社会各界人士、教师、中职校学生、普通高中学生五方面的高中生核心素养认识,按照“志・道”“趣・术”“能・慧”三个维度归类中出现频次相对较高的进行初选。基本方式是为促进高中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追求,“志、道”与“趣、术”各取出现频次前3名的素养;考虑到“能、慧”收集的有效素养信息内容多,“能”取出现频次前5-6名的素养,“慧”取出现频次前2-3名的素养,进行列表(见表1)。

第二步,对第一步收集的不同人群对高中生核心素养的认识度较高的内容,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世界各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认识,从“志・道”“趣・术”“能・慧”三大方面进行归类筛选。考虑到我们探究的是高中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是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不必面面俱到,需要抓住高中阶段教育的重点进行分析。正如我们在调研与访谈中,许多人士指出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不宜太多,否则仍然又会变成多而无法实施的情况。为此,选取了9项内容作为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有些内容是对上述一些素养的归并处理,从而形成了普职沟通视阈下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每个核心素养的入选理由、内涵诠释以及归属于“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中的哪一维度,列表分析如下(表2)。

二、核心素养引领下高中阶段学校课程突破口

将高中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可为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育的根基夯实提供生长土壤,也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这两类学校课程改革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普职沟通视阈下两类学校如何围绕“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改革突破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文章。

(一)围绕高中阶段学生的“志・道”进行课程互通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课程建设,有各自的特殊性,如普通高中的学校课程,更注重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基础夯实,中职校更注重某一领域的技术或技能培养。然而,两类学校面对的都是高中阶段学生,都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而在许多课程上可以互通,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志向、责任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围绕高中生共同强调的“志・道”进行课程互通。两类学校的课程互通,遵循的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相互适应(mutual adaptation approach)取向。学校课程建设的“相互适应”取向是: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事先将课程完全确定,并规定精确的课程实施程序;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课程实施的过程是设计者与实施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对方的意图从而相互适应的过程[4]。也就是说,两类学校的课程建设,可以根据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进行相互适应。

在推进两类学校“志・道”教育的课程互通上,对于普通高中集聚的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发展潜质的学生来说,可以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或专业领域休戚相关,将自身的志与社会责任担当、感兴趣的领域探索结合起来;对于中职校集聚的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发展牵制的学生来说,有利于他们在注重自身技术、技能发展的同时,也树立起对社会的责任,将自身发展的志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让自己在“术”的提升中更好地悟“道”。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围绕“志・道”教育进行课程互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保持对高中阶段学生的一致要求。当前,我国中职校的学生道德修养需要加以强化,普通高中学生的“立志”需要与自身感兴趣的领域以及这方面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因此,两类学校围绕学生的“志・道”教育进行课程互通,能够更好地促进这一阶段学生的志向确立与社会责任;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统一要求,以及道德修养培育上的实效性。

对于普通高中集聚的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发展潜质的学生来说,在“志・道”教育上的学校课程互通,能促进这部分学生将自身发展的志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紧密地结合,与自身所追求的兴趣领域紧密结合,并且在自身发展意识上更愿意与中职校学生合作共进。对于中职校集聚的有一部分“精品学生”(中职校喜欢把集聚的具有良好文化知识基础、由有技术学习的浓厚兴趣的这部分学生称为“精品”学生,在占比上不到中职校的10%,但却不能忽视这部分学生的针对性教育与引导,他们当中本身普通文化知识基础不弱,从中职校招入的分数来看,有一批是超过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这些学生一般集聚在中高贯通、中本贯通招收的学生群体中,也不排除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照当前的政策没有所在地户籍或父母不具备引进人才居住证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只能报考所在地的中职校,不能报考普通高中――中存在有优秀的学生)来说,围绕“志・道”教育进行课程互通,也有利于他们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志向、责任与肩负的使命。

两类学校围绕“志・道”教育进行学校课程互通,首先,需要在教育政策制定上,明确在“志・道”教育上形成两类学校互通的课程要求。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两类学校共同组成专家组,汇集各自优势编写课程实施纲要、标准或操作指南,两类学校共同使用。例如普通高中在培养学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处理认知上有其经验与特点,可以精选出相应的课程内容,编写成教材,两类学校共同使用;中职示范校在“人与技术、人与环境”处理认知上有自身特点,可以在这方面的课程建设上整合力量,精选内容编成适合高中生学习的通识教材。第三,注重两类学校学生在学习互通课程中的交流、研讨,形成两类学生相互尊重的氛围。这为今后不同类型人才在一起沟通、协作奠定早期认识基础,明确各自发展的志向确立、责任心树立,都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都建立在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之上的。两类学校通过互通课程的共同学习或相互交流,促进相互理解,获得有利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共通知识储备。

(二)立足高中阶段学生的“趣・术”进行课程统整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围绕高中阶段学生的“趣・术”进行课程统整,具有现实价值。普通高中无论是推进学术型人才早期培育,还是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在“趣”的引领与“术”的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缺陷,比较多地关注学生全面的普通文化知识基础夯实,忽视了对学生感兴趣领域的激活与引导;对学生通过高中阶段学习应当形成或树立的合适阶段专业发展取向缺乏应有的引领,造成许多学生到了高中毕业升大学的时候,却只知道考哪一所大学,却对自己心仪的、有潜能就读的感兴趣专业领域选择表选出茫然,这一点是与国外同类学生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设置几乎是空白的。中职校学生在“趣”的基础与“术”的领悟上有待突破,比较多地关注让学生及早进入与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领域,形成功利性的“趣”,却对学生这方面“趣”的发展应当夯实的普通文化知识基础夯实缺乏应有的关注;对“术”的培养上太多关注实践操作标准、规范的训练,对“术”中隐含的“道”与基本原理缺乏必要的诠释与教育。立足于高中阶段学生完整而有个性的“趣・术”进行课程统整,有利于两类学校集聚学生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课程统整,注重两类学生共通的普通文化知识基础教育,通过课程选择来聚焦自身发展的兴趣与发现自身的潜能匹配,明确“道”与“术”的结合,以及大力推进职业生涯教育,成为高中阶段教育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课程统整地问题是现代课程改革运动的根本问题之一。实际上可以说,现代课程改革运动就是围绕着课程统整地问题展开的。”[5]两类学校的课程统整,并非是将所有的课程进行全面整合,而是对有利于两类学生更好地发展“趣”“术”做出应有的探索,包括引导普通高中生通过多样的课程选择聚焦对某一领域的兴趣与认识自身的潜能是否与之匹配;促进中职校学生应有的普通文化知识积淀,“依据与普通教育沟通的需要设置普通文化课程,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提供了衔接点”[6]。两类学校的课程统整,将促进普通高中学生通过课程统整树立基本理性的、合适阶段专业发展取向选择,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备一定的专业或职业素养;引导中职校在强化“术”的教育同时,进一步悟“道”以及激“趣”。

两类学校的课程统整涉及领域,主要是在两类课程发展课程的互选以及深化延伸上。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可从中职校的有关“术”的课程选学中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趣”,可从中职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认识有利于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经验;对于中职校的精品学生来说,可以从普通高中里选一些有利于自身从“术”中悟道的发展课程。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围绕高中阶段学生的“趣・术”进行课程统整思考与行动,让不同类型学生在专门课程以及感兴趣领域的课程学习上,获得基于现存课程优势上的最大限度地选择,是基于未来创新人才是分领域的,不同潜质的学生应该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发展,让学生获得基于感兴趣领域专门知识学习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提升。

当前一些普通高中为推进有工程型人才发展潜质学生的识别与早期培育,在课程改革上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与高层次理工科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专业学院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形成了有效的衔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看,普通高中也将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7]。中职校也在推进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个重要的导向是强化这方面学生的文化素养、外语能力、科技素养上下功夫。中职示范校在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教育上要尽可能做到广泛性,为高阶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应对未来现代社会生活与专业学习提供必要准备。“因为现代社会生活非常丰富、复杂多样,普通文化课程只有做到知识面广,才能为学生进入现代社会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普通文化课程要尽可能突破原来的语文、数学、外语、政治这种框架,重生涯教育、心理教育、人际沟通、环境教育、两性教育、各地文化教育等内容”[8]。

(三)沉思高中阶段学生的“能・慧”进行课程创生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不仅仅需要创设学校课程互通、统整的平台,更需要创设学校课程创生的空间。高中阶段学生的“能・慧”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是一种学术与职业共生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在当前两类学校缺乏沟通的状况下,这种有利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夯实的“能・慧”教育,更需要两类学校课程之间的创生。正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普通高中与中职示范校沟通的课程建设,没有诸多先例可循,需要把握课程创生取向(Curriculum Enactment),让学生与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创造性教育体验。

两类学校沟通的课程创生,可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素养提升,互相借鉴优势内容进行新课程体系的建构。立足于学习与创新素养,普通高中需要明确创新是基于一定领域,用于推进实践应用,尽管也有理论创新,但最终是推进应用的,因而把握中职校的应用平台,思考学生在感兴趣领域里的主动学习与问题解决,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与创新素养;中职校为推进学校集聚的“精品学生”获得创新素养提升,需要让学生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普通高中对某一技术的理论要点阐述,进行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能更深入地推进创新思维与更主动地学习。如普通高中进行工程技术专门课程建构时,应善于把握中职校关于技术应用的方略进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思考;对于中职校来说,可以在专业技术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之间协调中创设新型的专门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通过某一领域的普通文化知识准备课程的开设来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普通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并列开设;任务中心课程与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交替开设;学科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融合开设[9]。从高中阶段开始给予课程基础保障,为学生的职业性与学术性互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毕竟高中阶段学生未来是往学术型人才方向走还是往应用型人才方向走还不能最终定型,因而在学习与创新素养培育上更多地应关注共通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可塑性。

为促进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与动手、实践能力,在推进两类学校课程创生时,需要注重两共通点的夯实:一是加强对所有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奠定人文情怀;二是促进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与团结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升人际沟通、合作交流与灵活应变能力。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普通高中与中职校都应当应认识到对于高层次的工程型、技术型人才早期培育来说,对于他们的人文素养教育与技术技能素养提升是需要协同发展,两者不可偏废。普通高中在为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奠基上,优势在于奠定这面有志趣的学生良好的学科基础知识、外语基础,能够使他们在今后技术技能发展的深度与视野方面进一步开阔;然而对这批孩子的技术技能素养培育又可能被忽视甚至扼杀。无可否认,中职校在培养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技能素养上有其特点,但在普通文化知识的夯实与人文素养奠基上与普通高中尚有差距。加强两类学校的课程创生,有利于促进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中所需要的动手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

在动手实践能力提升方面,对于普通高中集聚的、文化素养厚实的、有工程型人才发展潜质的学生,需要加强工程技术、职业生活、生涯指导、技术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可以在某些点上深入,甚至让部分学生走出校园,走入中职示范校进行相应的部分课程学习或进入相关企业进行考察课程,都应逐步成为常态,不断丰富学校课程的选择性。中职示范校为促进集聚的精品学生人文素养夯实与有工程型、技术型发展潜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专业志趣与职业能力培养建立在宽广的文化根基上,需要在专业技术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之间寻求某种创生体系,无论是采用顺三角形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还是倒三角课程(专业课专业基础文化基础课)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普通文化课程应当与专业课程并列开设并贯穿始终,并且不断深化两类学校之间的课程选择学习。

无论是普通高中学生,还是中职校学生,都需要加强“能・慧”教育内涵中的信息、科技与媒体素养,立足于共通要求,创设有利于两类学生共同学习的共通课程,提升学生这一必备的综合素养。普通高中在推进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过程中,需要关注他们的信息、媒介与科技素养的夯实。从普通高中的课程资源上看,最为缺乏的就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尽管排有这方面的课程,但大多由于缺乏师资与技术实训平台而搁浅甚至被挪用,这方面与中职校的课程创生要求最为迫切。中职校在引领“精品学生”朝向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方向发展过程中,在信息、科技与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上,最缺乏的就是科学原理与技术原理方面的课程,需要与普通高中就这方面的课程进行创生。两类学校就“信息、科技与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创生,可以朝向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联合开发有利于不同类型高中生通用能力提升的课程。二是对普通高中有工程型或技术型人才发展潜质学生通用能力培养,可将三年学习分成灵活的“2+1”或“2.5+0.5”的学制,建立一个由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教师构成的小组,对相关学生进行半年到1年的通用能力课程的教学,在两类学校之间提供大量的课程创生机会。

总而言之,从普职沟通的视阈思考高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改革,有利于不同类型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育,将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作为整体进行思考,减少条块分割、系统割裂带来的资源浪费与消耗,更好地发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各自育人的优势进行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2]黄四林,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1.

[3]唐盛昌.高中改革方向:促进高中生志趣能的匹配[N].中国教育报,2012-06-01(6).

[4]丁念金.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82.

[5]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

[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2.

[7]Vail, Kathleen. Technology Drive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Reform[J]. Education Digest, 2007,72(8):4-11.

第5篇:早期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程问题教学改革

一、体育课程研究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大学生锻炼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它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体育课程包括体育课、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课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原因分析

目前我院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是一年级开设大体,二年级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大学体育教学分为两个教学模块:《大学体育I》32课时和《大学体育II》32课时。总的来说,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以竞技体育为主,危险性比较大,对学生的终身受益价值不大,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严重脱离。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以女生居多,这与我们现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存在问题有直接关系。传统体育教学重竞技、重技术、重教学、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统一指导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练习,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因此,改革现有的大学体育课程显得十分迫切。通过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学生能通过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从2008年起,我院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立项建设: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改革。改革的方向由竞技体育教学向大众化体育教学转变,重视专项技能与身体素质的有机结合,着力让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意识,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良好习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每学期4课时的体育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同时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向学生面授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运用多种现代体育锻炼方法,扩大学生关于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二是对体育课程的管理和考核形式进行全面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对上课时间、地点,迟到早退的处罚规定,早操出勤的检查作了全新的规定,并要求对学生的特征与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进行评价。

四、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与时数分配的改革

我院大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如下:大学一年级上下学期均开设体育必修课,共64个学时(32+32)。二年级上下学期均开设体育专项课,共48个学时(32+16)。学生在校期间限定必修112个学时7个学分的体育课程,同时必须每年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

1.一年级基础体育课程

即以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基本体育课。其内容主要包括跑步、太极拳、球类等,主要提高学生的耐力、速度、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其中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我院的特色贯穿于全过程,并在全院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和院运动会上进行太极拳汇演和比赛。

课程考核:运动参与15%,运动技能30%,素质45%,理论10%。

2.二年级兴趣选项

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我院打破了原有的系别年级、班级限制,重新组合上课(旨在促进不同年级、不同背景学生的相互交流),同时实行“三自式”开放教学,即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教师。体育专项选修课中,开放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男)、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跆拳道、散打、剑术、长拳、轮滑共13个项目。选修课考核内容设权重:运动参与15%,运动技能45%,素质30%,理论知识10%。

3.体育保健课。

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院对一、二年级开设体育保健课,主要针对少数身体异常和患有慢性疾病后恢复期的学生。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校医核准后方可参加。主要选用对身体保健康复效果较好的体育传统项目,如太极拳、剑术、羽毛球、乒乓球、软排、小球项目,将健身与体疗相结合。通过保健课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几项有益于身心健康、加速康复的保健体育技能和方法。

课程教学内容时数分配是加强教学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各专项课应按适当的原则安排教材内容,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分配见下表:

五、早操、课外锻炼、《国家学生体质标准》

从2007年开始我院全面恢复了早操,我院基础部、学习处、团委一起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学校早操管理与考核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每天参加早操锻炼。

1.早操

1.一、二年级集体做广播操,以院(系)班级为单位,实行定时、定点、定人管理,三年级以跑步、太极拳、操等形式自主选择。早操出勤率与体育课成绩和系部班级评优评先、奖学金等挂钩,凡缺勤次数一学期累计三次者,体育课成绩和《国家学生体质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成绩以不及格处理,补考办法:按每人每天跑2000米,共计20天,由专人监考。

2.课外体育锻炼

一、二年级学生每周必须参加两次课外体育锻炼,无体育课每周不少于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出勤作为体育成绩和《标准》加分依据。

3.《标准》

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必须参加一次《标准》测试,测试的内容分必测和选测项目。

(1)必测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

(2)选测项目: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

六、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

1.高校

(1)高校应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目标与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纲要。

(2)高校必须逐步建立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体系,健全课程所必须的大纲、计划、内容、考试考核及规章制度,要最大限度地设置各种运动课程,以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并完备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材等各种教学条件。

(3)高校应建立体育教学文件,图书资料室。

2.教师

(1)教师应在学习和管理中逐步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法的研究,以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6篇:早期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结核病病人;健康教育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09-1284-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对我院传染病区2005年1~12月140例结核病人,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40例结核病人中,男79例,女61例,年龄2-75岁,羌族1例,占0.7%,汉族1例,0.7%,藏族138例,占98.5%。浸润型肺结核55例。结核性胸膜炎15例,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和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各2例。海拔4000m以上患病率最低,海拔3000~4000m患病率最高。本组病人大部分居住于草原牧区,平均海拔2800~4000m左右,属四川省阿坝州的肺结核高发区之一。

2 结核病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

2.1健康教育是促进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转变的手段。结核病的低发现率一直被认为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难点之一。由于我州地处偏远的高原山区,气候干燥、缺氧、寒冷,昼夜温差大;农牧民生活条件差,多为群居,也普遍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

2.2成诗明等对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469例有症状而没有去就诊的肺结核可疑病人当中,55.4%的人是因为自己不在乎。群众对结核病知识的不了解和对结核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直接影响结核病病人的就诊和治疗。

2.3 Driver等对结核病病人治疗中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结核病人缺乏结核病相关知识。病人对结核病的严重性不了解在引起病人中断治疗的各种影响因素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3 健康教育方式

针对本组病例,在制定健康教育标准计划及内容时,根据病人入院初期、住院治疗期、出院前期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及掌握程度实施集中授课、个别讲解、发放结核防治手册。保健知识手册等。

3.1口头交流: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通过翻译将最基本的、需要掌握的结核病知识在查房、治疗时给病人和家属进行讲解,从而指导病人行为,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此方法简单易行。针对性强。

3.2语言教育:护理人员向病人和家属进行直接交谈及定期召开讲座,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难题。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健康教育全面实施。

3.3书面教育:为病人编写藏语和汉语同步的健康教育材料、结核防治知识、保健知识等,使病人对结核相关知识一目了然,出院时可以带回家给村里的乡亲进行宣传。

4 健康教育指导

4.1坚持服用抗痨药:肺结核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长。一些病人往往因自觉症状消失,或者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明显而停止服药,中断疗程。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反复耐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提前中断疗程,不仅达不到全部杀灭结核杆菌的目的,还易使原来对结核杆菌敏感的药物产生耐药性,变成复治病人或难治病人,治疗时间延长,从而加重精神、经济负担:鼓励病人继续坚持抗结核治疗、不能随意停药,坚持化疗。

4.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自身隔离,以防传染给他人。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避开他人,与他人面对面说话要保持一定距离;室内每天通风2-3次;高原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变幻莫测,在急性期和慢性阶段都应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着凉,降低诱发肺结核及其它疾病的机会:由于,藏族有不食鱼的习惯,指导他们进食牛奶、鸡蛋、虾等高蛋白食物,还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障充分的营养和维生素,提高机体抵抗力,增进机体的修复能力,促进早日康复。

4.3密切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聆听病人的心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和家属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忧虑,给病人带来安全感、信任感,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4.4提高治愈率: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病人和家属对疾病有了正确认识,治疗依从性提高,了解了结核病治疗的关键是“全程、规律、足量、早期、联合用药”,坚持按时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

4.5门诊随访,定期复查:病人出院后每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还要注意保肝治疗。对复查的肺结核病人,配发宣传手册,详尽告知应掌握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对路途较远的病人,开展电话咨询,并做出具体指导。抗结核药物对人体的肝、肾、胃肠道、听力、神经、视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作用。损害初期病人不易察觉。因而复查的目的不仅是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而且也是对出现的药物不良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

4.6对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病人与家属朝夕相处,接触密切。要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只有进行规范治疗,对家人才不会造成危害:同时注意病人是否规律用药,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

4.7患结核病期间应避免妊娠:妊娠期胎儿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既要满足母体本身需要,又要满足胎儿营养、物质代谢的需要,从而增加了机体负担,对结核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待结核病治愈后再妊娠。

4.8针对病人不同心理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我院病人大多来自边远地区的农牧民,来院时症状重且典型。由于基础条件较差,人们生活习惯各异,语言沟通障碍,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治疗依从性差。加之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很多病人都会产生悲观、失望、恐惧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情转归。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针对语言障碍导致交流不便,专门请懂藏语和汉语的通司(即翻译)与之交谈,努力克服语言上的困难,同时增加肢体语言,对心理问题实施有的放矢的情感支持;鼓励病人倾诉内心感受,增进感情交流,与病人做知心朋友,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难题;工作中医护人员以亲切的语言、理解的心情、精湛的技术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对生活自理比较差的病人,医护人员主动细心地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并说服其亲友主动关心病人,以消除负性心理。

第7篇:早期教育的核心范文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不惜一掷千金送孩子上早教课似乎成了一种时尚。

一岁的黄子璇刚刚学会走路,她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妈妈的搀扶下慢慢地走过小独木桥,每次走过去,黄子璇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妈妈和老师也会发出惊喜的称赞。

这是一节早教课的场景。近年来,针对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风行中国各大城市,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不階一掷千金送孩子上早教课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是新手爸妈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早教班”仍然不是很明确。这些婴幼儿早教机构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教育?

混乱的早教市场

黄子璇的妈妈说,孩子是从5个多月开始接触早教班的,当初之所以让她上早教班,就是因为它们的教育理念,真的很吸引人。

记者发现,某些早教机构往往存在不少共性:几乎每家早教机构都打出自己的特色旗号,双母语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剖腹产儿童潜能开发、中国第一早教品牌、国际最大早教品牌、与国外孩子同步等。

一些早教机构声称培养的是超级宝贝、全能宝贝、天才宝贝、精英宝贝、成功宝贝、未来领导人,培养孩子的领导才能、语言沟通、团队合作、生活技能、经济理财、心理修炼、数学逻辑、创意探索等。

一家早教机构的负责人李智慧说,他们前几年刚开业时,一共就5个班,每个班七八个孩子,这两年因为需求旺盛猛增到20个班。

不过,不同早教机构收费标准不一,难为了黄子璇的妈妈,她考察了北京多家早教班。她说,一次课(45分钟到一个小时)90元的“低价”课有,200元一次的课也有,还有上千元甚至数千元一次的高档课、“特色课”,究竟哪个班适合自己的孩子,她也说不清楚。

据记者了解,早教机构都有特定的盈利模式,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由于早教机构未纳入教育部门的监管,工商、税务部门只是监控其经营、纳税情况。监管机构缺失,导致早教办学标准、师资准入、监督考核等制度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虚假宣传、收费不合理等问题频发。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近公布的2011年度中国特许经营投资景气调查显示,儿童教育培训成为“极具成长且投资回报率极高的行业”。

如何早教

“水彩随便的涂在墙上、用手沾着燃料作画、五颜六色的彩纸任意撕、自己动手做饼干等。”张帅的爸爸说,他就是看重这家早教班的这些特点来的,因为城市里的孩子平时在家很受约束,而在这里可以尽情地玩。

张帅的爸爸说,张帅今年3岁了,正是该好好玩的年龄。

“我们70后的一代,小时候虽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选择,但是大自然就是我们的玩具室,玩得无拘无束,很是快乐。可是,现在的孩子选择虽多,可不知道该怎么玩、玩什么好?”张帅的爸爸说。

今年3岁的妙妙每周末都要上两节课,一个是引自美国的亲子课,一个是引自韩国的艺术课。

妙妙的妈妈说,妙妙1岁时就开始上亲子课了,每次上课妙妙的妈妈都坚持陪她一起上。

第一次为人母的她,也不知该如何培养孩子。妙妙的妈妈说,她希望专业的早教班能指导自己,开发自己孩子的潜能,使大脑和身体得到全面的训练。

“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谁不想把孩子培养好,何况,孩子在家也没人陪她玩,去那边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不错。”妙妙的妈妈说,妙妙在这里玩得很开心,天天盼着快点到周末,她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上课。

而2岁的阳阳已去过两家早教班。阳阳妈妈说,第一次去的早教班主要是让孩子做一些游戏,听听音乐,阳阳1岁时,每次上课都不认真,很不耐烦,后来,一听说去早教班,就又哭又闹。

“没办法,我只好又给他换子一家早教班,这个是全英文授课,边玩边学英语,刚开始他还觉得新鲜,玩得很高兴。可是没多久,他又不喜欢去了。”阳阳的妈妈无奈地说。

妙妙、阳阳的妈妈和一起上早教班的家长们经常探讨,家长们都很困惑,孩子在早教班好像也学不到什么,也没觉得孩子去了早教班就变聪明了。

不少家长表示,早教将孩子过早地推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早期教育要以家长为核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0~3岁的婴幼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从事婴幼儿早教工作20多年的杨敏告诉记者,她发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常常有两个误区,家长的误区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度放手,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和约束,另一个就是对孩子管得过于宽泛,什么都不让他自己去做,导致孩子什么都是在等待的状态。

第8篇:早期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 结核病防治 运用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40-02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我国仍是全球22个结核高负担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药高负担国家之一,我国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很严峻,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结核病病程长,疗程长,很多因素影响疾病的预后。我们县、乡、村防痨医生在肺结核病人全程管理中,对患者及家属运用全程健康教育,尽可能促进病人的康复。

1 教育的目的

结核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活动着重在提高广大群众的结核病防治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从而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最终达到控制结核病的目的。

2 教育的对象及方法

2.1 教育的对象:患者及家属。

2.2 教育的方法:其根据健康教育对象的喜好、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形式,展开时间不一、灵活多样的全程健康教育,采用交谈、讲解、指导、电话咨询、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栏目等多种形式。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喜欢通过与医务人员的交谈获得结核病方面的知识,充分发挥了独特作用。

3 教育的内容

3.1 结核病知识教育 首先向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全面的疾病知识教育,介绍结核病的病因、症状、病程特点、治疗和预后,知道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病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分,最常见的是肺结核。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午后低烧、胸痛、食欲不振、疲乏和消瘦,一旦出现咳嗽2周以上等症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有病早求医。让其详知结核病是防有措施、治有策略的,告知延误治疗、不规范治疗的危害,和如何进行规范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有利于康复。宣传国家主要免费政策,初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疑似肺结核患者免费进行筛查,对传染性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费提供治疗期间的主要抗结核药物和全程督导治疗。

3.2 心理知识教育 很多人得了结核病有耻辱感,害怕受到时社会的歧视,均有不同程度不同的恐惧、害怕、焦虑的消极情绪,我们应及时而耐心指导,说明结核病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不要轻视自己,自暴自弃,疾忌医,贻误治疗时机,只要坚持规律用药,结核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治愈后不影响工作、生活和学习,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的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家属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3.3 卫生知识教育 肺结核是传染性疾病,健康人是通过吸入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喷出的飞沫而被感染。教育其在传染期间主要注意和家人隔离,最好要有单独的卧室,光线要充足,保证通风良好。患者所在房间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2小时。患者用过的食具、衣物等耐热物煮沸消毒,煮沸时间为10~15分钟。患者用过的衣物要经常清洗并在太阳下曝晒,以达到杀死结核菌的目的。患者要避免对着别人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等要捂住口鼻,痰要用纸包好焚烧,不要随地吐痰。避免亲近儿童,减少外出,防止传播给家人或他人。

3.4 治疗用药指导 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肺结核病的病程特点,应向病人详细解释坚持治疗原则的重要性,没有按疗程完成正规治疗,极有可能转化为难治的耐药结核,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如何配合督导员督导治疗,做到坚持规律用药。还要让病人了解抗痨药物用法和药物反应,在服用抗痨药应空腹,易在早餐前,1-2h服药,使药物彻底吸收;密切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出现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指导病人巩固期按时复查,解释其重要性,以及提高患者预防保健能力,预防疾病的再复发。

3.5 日常生活与饮食指导 帮助病人掌握更多结核病知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消除对身体不利因素。教育他们发病期间最好不要谈恋爱,也不宜结婚,待肺结核治愈后再考虑结婚,千万不能病情还不稳定就匆匆结婚,以免婚后的夫妻生活、优生优育、家务等等一系列问题,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哺乳期妇女不宜哺乳。对病情稳定的患者,指导病人适当参与适宜的户外活动,听音乐、散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诱发发感冒,要忠告患者戒烟、戒酒。合理补充营养对结核病较为重要,指导结核病人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低脂肪的饮食,注意饮食调配,合理膳食,做到食品多样化,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刺激患者食欲,提高机体免疫力,弥补因疾病所导致的消耗,有利身体组织的修复。肺结核咯血病人宜进食容易消化低温饮食,忌刺激性食物。注意牛奶等高蛋白食品不宜与抗痨药物同服,会降低药物的吸收率。

4 小结

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健康意识的加强,对结核病人的开展健康教育必要性越来越重要。工作中通过全程结核病健康教育运用,以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喜欢与医务人员的交谈方式,确实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防治知识水平和认识,改变了他们的陈旧的错误观念,使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主动配合治疗,治愈率上升,复发率下降,不易产生耐药,减少对人群的传播,对遏制我县结核病的流行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9篇:早期教育的核心范文

(一)科学革命对于通识教育的影响

在中世纪快要接近尾声、迎来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以及牛顿的“经典力学”的产生给了黑暗的中世纪一记响亮的耳光。人们所信奉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被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1543年哥白尼发行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所提出的“日心说”。这对于当时封建神学统治的社会,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随之而来的是牛顿“经典力学”以及物理学的发现。一场声势浩荡的科学革命就此应运而生。而此时的通识教育受到了来自科学革命的影响,两所模版大学“博洛尼亚”和“巴黎大学”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教育及其课程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在此期间,大学教育的重心与本质也逐渐转向于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校课程安排的改变。由学校经典原著的教育转向科学、化学、数学等工程学类的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在此背景下,也逐渐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有学者便提出应该遵循通识教育的行为示范模式,对学校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与训练,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质学者。甚至在近代的美国式的教育中,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也有所体现。他们以“现代文明”的模式为教育蓝本,以欧美从圣经和其他古典思想传统发展而来的论述为重点,要求学生精读各种西方经典著作的原文。西方社会的科学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中,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西方的教育领域。教育在社会大变革的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变革主要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的安排之上。核心课程被转移重心至工程学、理学以及物理学等方面。

(二)三大社会运动与“通识教育”之间的联系

在启蒙主义卢梭、弥尔以及一大批启蒙主义先驱的影响下,欧洲社会在14至17世纪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革命运动。这其中影响最为广泛、震慑力最大的当属法国大革命了。在此之前,英国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权运动———大运动,并由此影响整个美国,致使后来美国发表“独立宣言”。由此英、美、法三国完成了维权运动。而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局之下,欧洲的教育模式也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和内涵。

1.欧洲“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定义也有了新的变化。此时的教育模式逐渐走向定性,成为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并完善了其教育活动体系。通识教育在此时也逐渐被划归为统一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以及教育教学方式。而在此时,一个与“通识教育”相互对立的词———“专才教育”也就此产生。

2.相对于“通识教育”,不得不谈及的便是“专才教育”

“专才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兴起,不仅伴随着“通识教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社会历史变革时期,也同样产生着影响。由于社会三大运动对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得社会变革中急需要学校供应一部分专门型人才以适应其发展。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专才教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经济因素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推进作用

在整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阶段,欧洲经济也正以一种雨后春笋般的生机拔地而起。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阶层的发展,催生了整个欧洲经济的生命力。社会由于变革以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同时教会的势力不断扩充,使得各地大学规模扩大、教育形式多样化。其中最著名的两所原型大学便是(学生大学)博洛尼亚和(教师大学)巴黎大学。这两所大学在通识教育的模版教学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树立了典型模范作用。

1.关于学生型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早期教育的模式早期的博洛尼亚大学,教授们基本上属于神圣的罗马帝国的忠实拥护者,同时帝国君主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这座学院得以迅速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因素之一。在这样早期的办学治学目的的影响之下,博洛尼亚大学的整体性教育也变得带上了一些早期古希腊文明的影子。这其中就不乏宗教教育以及古希腊早期的法律大纲的教学内容。而随着中世纪的漫长演变、宗教势力的逐渐扩大,学校在教育目的上也存在一定的束缚。在黑暗时代,教育课程选择,就有“三科”、“四学”之说。其终极目的也十分明显,即为了基督教教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个人在教会的发展前途。而这“三科”与“四学”的汇总也就形成了博洛尼亚大学早期的教育模版———“七艺”。分别是:辩证、修辞与文法,算数、几何、音乐以及天文。由此可见,在早期原型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立中,“通识教育”的模式已经逐渐形成并传播。在社会经济各种因素作用力和影响力之下,大学教育的课程发生了转变。

2.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因素的增强,城市文明的兴起使得各地的大学教育也不断地建立,并纷纷效仿两所母版大学———巴黎大学以及博洛尼亚大学。而在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以及哈佛大学也逐渐建立起大学模式,同时不断发展其相应的教育形式。随着经济因素作用于大学教育,使得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不再停留在最初的“七艺”上面。大学教育的课程被不断地扩充。由于受到社会各个层次领域的需求影响,学校开始重视对于物理、化学、工程类以及建筑等专业的需求。特别是在科学革命的震慑力之下,学校教育变得异常丰富起来。与此同时,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这样一种最初的办学模式也逐渐被一种“理性化”、“工具化”的模式所取代了。这就是以社会所需要的“专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启蒙主义与通识教育的相互作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