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新课程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新课程教学论文

第1篇: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选修课程;选课机制

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状况来看,各地在选修课程实践中先后取得了不少经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曾出现过学生过早偏科、走班制度不适和跨级选课不当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理念出发,进一步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和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从而促进高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

从高中课程结构来看,课程的多维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在制度上,作为必修课程,规定了必修的学习领域,保证学生对每个领域的相关科目都有所了解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避免学生过早的偏科;作为选修课程,兼顾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及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学习兴趣。在高中新课程选课机制实施的具体环节上,有些省份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学生有时对基础性学科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偏低,致使他们所选的课程随意性偏大、所获得的学分分配过于平均;学生有时选课只考虑眼前某一方面的兴趣或需要,使得他们所选的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学习模块与自己的预期发展方向缺少相关性。究其原因,一方面,选课指导缺位,师生均注重学生在校的近期需要,忽视学生离校的长远发展,从而出现了学生能力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选课操作不当,师生均重视选修课程的数量,轻视选修课程的质量,进而造成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偏差。基于此,形成地方、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动态化的选课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地方层面上,教育管理部门应完善动态化的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督导和管理,加强高中选修课程师资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学生选修课程研修计划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帮助学校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需要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为尽可能地减少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学校应该积极地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进一步强调课程设置说明的科学化和增强选课指导手册的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应不断调整班主任制度、导师制度和辅导员制度,逐渐改进学生咨询制度和学生互助制度,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保障。

在教师层面上,教师需要实施动态化的选课指导。班主任及其他教师都应积极地参与指导学生的选课活动,与学生建立相对稳定而长远的联系,为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在理论上,选修制和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学习为根本旨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作出选择,这是选修制度的基本准则;在实践中,选修制和学分制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取向,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基础和发展潜能进行选择,这是选修课程的终极目标。教师实施动态化的选课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保证必修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保证能够修完必修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应力所能及地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新课程选课机制实施中,笔者了解到,无论在地方层面,还是在学校层面,在形成动态化的选课机制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地方层面,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山东省在总结第一轮新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义》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了课程规划审查、备案与公示以及网上选课管理等多项制度。江苏省作为第二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该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提出了选修模块课程开设指导意见,列出了不同类型学校全面开设选修课程的时间表。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福建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推进状况,要求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模块开设选修课程。

在学校层面,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海南省海南中学开设了所有的学习领域14个科目的必修课、选修课和100余门校本选修课。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天津市新华中学为尽可能地减少学生选修课程的随意性,他们积极地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建立了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在第四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利用领域资源与选修课程链接,编制了281门校本选修课程。

二、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

从高中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的多元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宽泛的领域。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高中一年级后期到高中二年级,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不同科目、不同模块的课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走班制度的建立是必然的。就高中新课程走班制度实施的具体环节来看,在普通高中已经或正在实行的类似于读大学的走班制度曾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上,存在着如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问题;在教师层面上,存在着如专业背景、学术水准、授课科目、课程衔接、时间安排等问题;在学生层面上,存在着如学习科目、学习模块、学习基础、学习用具、学习精力、学习衔接等问题。这些都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其原因,可能会涉及众多方面,不过,从笔者掌握的情况看,行政班管理与教学班管理或两者的结合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强化行政班的塑性管理、强调教学班的弹性管理、加强塑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的协作、建立规范化的走班制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行政班管理方面,学校应强化其塑性管理,保证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相对稳定性,其中实行班主任制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许多学校的做法是,高中一年级必修课的学习、学生的自习课、班会等基本上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活动。进入高中二年级,因学生的学科选择有所侧重,故行政班需进行适度调整。从新课程的实施来看,行政班的管理需要将塑性变化置于一定的可控区间,进一步加强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日常管理和班团活动指导,继续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等,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等。

在高中新课程走班制度实施中,笔者了解到,无论是在行政班管理方面。教学班管理方面,还是在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或班主任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方面,各地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在第一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山东省实验中学实行了班主任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该校班主任主要承担对学生行政班的管理工作,负责本班全体学生选课工作的指导、选择、汇总等。导师主要承担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部分责任,其中包括教学指导和班级管理。又如,在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中,**省杭州二中建立了临时学科班的管理方式,任课教师同时作为该班班主任负责管理工作。浙江省湖州市练市中学为学生创设了“全选全走”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新模式。该校还引入了由班主任、负责心理咨询和共青团工作的教师组成的导师工作制度。导师制的引入,使学生人生规划的目的性和独立性明显增强。

三、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

从高中课程内容来看,课程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特别是高中二年级后期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可能会依据自身的发展和需求选择不同领域、不同时段的课程。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型的跨级选课的实施是不可避免的。就高中新课程跨级选课实施的具体环节来看,目前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不能合理衔接,模块学习与模块学习之间不能实现有效互补,毕业学分与可选择学分之间不能形成和谐关系等,从而出现了学生的跨级选课不当以及他们的选课初衷与学习实效形成较大落差,进而导致了他们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结构性破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课程标准、学科教材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师生有时缺乏对自身发展的正确判断,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发展潜能等估计不足。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新课程的顺利推进,实施开放化的跨级选课是不可或缺的。

在地方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督导,加强选修课程规划及实施的调控,特别是针对高中生在选课过程中所遇到的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困惑,提供必要的调控。教研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加强选修课程教材实施的调控,真正为高中选修课程的质量和效益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措施保障。

在学校层面,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选修课教师的业务指导和教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在学生选课方面,学校应该对他们进行详细、具体的选课指导,必要时面对面地解答学生关于选修课程的疑问和困惑。同时,建议学校发挥家长联席会的作用,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精神,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他们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规划,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

在教师层面,教师需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实施动态开放的选课指导,及时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在指导学生选课过程中,教师应将二者相互搭配,使学生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协调进行。在新课程实施初期,笔者不主张在一定时间段内让学生集中学习必修课程,而另一时间段内让学生集中学习选修课程。经验表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协调进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不至于在必修课程的压力下产生厌学的情绪或偏科的现象。:

第2篇: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多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转变,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的行动研究表明,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利用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教师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情况,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一个或几个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

一、活动元教学[1]

(一)活动元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背景来进行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要改变以往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要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搜集和处理信息;在活动中得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因此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学习活动是能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

活动元就是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抽取出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元素或一个环节来使用,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如课堂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分组和实验室条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某一化学问题进行的活动。

2.每个活动元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活动。

3.每个活动元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活动元模式

活动元模式是指将活动元进行分类,从中抽取出同一类活动元的教学程序,将这些活动元进行抽象、提炼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骤,以利活动元的设计和使用。

活动元模式设计的要点为:

1.活动元模式是由一组同类的活动元,将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骤抽取出来而形成的。如分组实验探究、课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实验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骤:(1)获得任务;(2)实验探索;(3)记录和分析结果;(4)得出结论和反思。

2.一种活动元模式可代表一个或多个活动元。其步骤的提取主要来源于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

(三)活动元模式库

活动元模式库是指按一定规律将活动元模式进行组织和分类。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风格,自己拥有资源的情况以及学生集体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可按如下形式进行组织和分类,形成一个较为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规划。每个项目和其子项均可进行调整。常用的活动元模式库的组织如表1所示,为节约篇幅,我们仅列出活动元模式库的一级项目及其说明。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所面对的学生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建立适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这样才能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小环境建立最优化的教学体系。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取自己活动元模式库中的活动元模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活动元设计,再将一个或几个活动元有机组成课堂活动方案的过程称为活动元教学设计。

(一)活动元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如下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系统流程,以方便教师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

──活动元选取或创新设计

──活动元组合

──各活动情境和任务设计

──利用教学设计模板,组成教学设计案学生情况分析教师情况分析资源情况分析教材情况分析活动元库分析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法

1.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是教学设计。活动元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它仍然将教学的诸要素连接起来考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3]其理论基础源于教学设计理论,其中不同或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目标服务。

设计的重点从设计教师的“教”转移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的“教”的各个环节,就是利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教”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的作业和教学评价等。而活动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从活动中达到教和学的目的,实现课程目标。

建立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是按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并不强。活动元教学设计倡导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在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调用、形成活动元,迅速完成一节课的设计。

强调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的反思和对自己“活动元模式库”的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风格。

2.设计原则

在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时,为达到设计中体现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提出了如下一些教学原则。[1]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中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体现学习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这一设计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方法的关键。

以活动流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以一个一个的活动单元(活动元)来开展教和学的过程的,这些活动流来源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的一个个“活动元模式”,结合系统分析后设计而成的“活动元"。而这些活动元模式大多数是经过检验的,有的是经过了多次优化后形成的。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原则: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合作者、参与者、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足够的资源,设计中要想办法(甚至使用有创造性的代用品)来满足学生进行学习所需的资源。

任务及任务体系合理原则:每节课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组成每节课的活动元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一个任务体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性,使学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关任务,达到学习效果。

3.设计方法

活动元教学设计要按照系统的观点,对整个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分析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的情况,从中选出合适的活动元模式,并组成合理的活动流系列。使用活动元设计的活动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动/探究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或小结活动

案例2:合作学习活动/展示活动/评价活动

案例3:自主学习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活动

4.方案的评价

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评价理论和本方法殊的理论要点和设计原则来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评价因素。

教学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案在培养或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或观测可对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价。

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结果不但要注意最终的结果,还要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作用进行观测和评估。

活动中资源利用促使学生发展的因素:这种设计方案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是否达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对方案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方案,能整合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活动服务。

师生能力倾向优化因素:教学设计是否能将特定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倾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同时对能力倾向的培养也达到最优的效果。

教学思想贯彻因素:活动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个设计是否体现这一因素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活动元教学设计案例和分析

三、展望

活动元教学是课程改革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相信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发现。本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在活动元教学中如何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农村学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动元教学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从“教”的设计转变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这一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设计理论的本土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兴春.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2,56—68.

第3篇: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同时它又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又具体综合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张扬,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课堂也变的更加精彩,但是在这些热闹的背后,也透射出一些浮躁的现象。

一、新课程下语文课堂呼唤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这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中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在新课程中重塑自己。教师角色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应运而生。时下教学目标繁杂、教学内容繁多,教学环节繁杂,媒体介入过多、教学方法花哨已经成为大家争论和探讨的主要对象,从上到下都齐呼"简约"。这些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内容的繁多呼唤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更新,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新的教学设计,呼唤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二、语文课堂呼唤教学弊端分析

(一)时间的封闭

上课铃响后老师进了教室,哄乱的教室一下子变得安静了。学生们一个个抱臂坐好,当老师问到本节课相关联的问题时,学生茫然了,脸上的样子充满了迷惑,有的学生赶紧翻书,而对于课文中的朗读方面,也没做好课前的预习。最终导致效率的降低。

(二)空间的封闭

班级成了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活动受到了限制。而我们现在的班级虽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缩少了班内人员,但在很多地方因为其他原因的存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学生的个别差异未得到老师全面的发现,创造性也未得到发挥。也有个别老师有心把课堂开放,可居于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各方面的限制,使学生不得不把课堂作为主要的生活空间。

(三)内容的封闭

书本只是一个凭借,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内容却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脱离,造成书本是书本,生活是生活,课堂是课堂,社会是社会。必须借助联想从生活中引进资源,利用大脑想像去构建学习内容,把已有经验和经历带进课堂。

教材并非圣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资源丰富,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虽得到了不少的信息,却缺少了对信息的了解、解释、掌握程度,而使得信息不得不成为学生口中谈笑的话题从而白白浪费,教师缺乏信息的整合性。应把学生课内与课外生活相联系,视教材为跳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

(四)手脚的捆绑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抬头挺胸、正襟危坐是成了课堂学习的标准姿势。课文语言生动,情境优美,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甚至手舞足蹈,那么又为何不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其中?古人读书入境时,也时而掩卷沉思,或踱步徘徊,或捧卷吟咏,或……,我们何必捆绑住学生的手脚?实践证明,学生读书时解放了手脚,就更能投入但课文情境之中,更能体悟到课文中独特的东西。

(五)思维的束缚

时间的封闭、空间的封闭、内容的封闭、手脚的捆绑使得思维受到了严重束缚,造成了学生无内容可想,或者不敢去想象。

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有效地语文活动不能单独的默写和背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语文活动有联系的语文情境,是学生产生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度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也可借用生活实例为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二)运用信息反馈与调控,提高课堂有效性

语文教学讲究实效性,如何做到?关键是改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作为教学过程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及时运用信息反馈:如口语反馈,即师生双方通过口头语言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质疑等;通过学生听课表情、坐姿和教师的姿态交流获得的情感反馈,如学生两眼有神,端正聆听、表情冷淡、态度消极等;还有通过文字、图像交流获得的图像反馈,如教师板书、学生练习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反馈并进行调控,使课堂呈现出教与学的最佳状态。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合理的使用多媒体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将多媒体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语文教学生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理解,感情的体验等方面,更能优化语文课堂。通过设计声音、图片、动画,直观清晰的展示新知识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将教材由"静态"变"动态",使学生逻辑思维中的抽象定义实现向形象思维的回归。但是语文课件制作要避免花哨,教学要注意节奏和容量,多媒体还要与教师的板书相结合。

(四)重视学生的语文思想方法和学法的指导

第4篇: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转变观念 信息反馈 调查研究 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激发思维,大胆尝试。

一、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像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指导和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

4.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合理分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集体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

三、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对象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创新

语文是教会我们读书写字、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可以说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在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育中,除了要用语文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力量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思想和认识,掌握正确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新课改的实施让我们意识到语文教育中的很多不足,为了让语文教学发挥人文力量,我们应积极实施语文改革,强化语文教学质量。

一、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在求实中改革创新

语文老师先应认真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确定教学定向和目标,实事求是地展开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改实施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不少专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我们应吸收这些专家的经验,同时改革创新,脱离传统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开放思维,扩展现代语文教学内涵。作为语文老师更不能停滞不前,要积极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力量,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分析研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只有能读能写,才能发挥语文才能,使之持续提高,那么,在新课改教学中也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1.发挥教学方法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采用各种教学办法,为的就是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方法的具体性,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势和弊端,所以不能单一使用某种方法,而是要多样化。其次,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老师要使用自己熟练的教学方法,并掌握多种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情况,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现代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的多样化、现代化为实现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再次,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我们在运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探索。最后,教学方法应多样化,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根本需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启发学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探索中,以便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教学中要能启发学生,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本内涵。启发教学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改所积极要求的,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更自

觉、自主地掌握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语文的教学特征来看,我们在教学中必然要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语文注重理解、实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优化教学方案,挖掘教材深度,实现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组合,开发教学方法中的启发性和多样性,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提高语文语言培养的效率。注重因材施教,传统教学总喜欢一刀切,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直接选择同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态度,在要求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关键。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完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一个大方向,但如何应用,就要靠老师的创新和努力了。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语言必须具备思维与情感,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学好语言,养成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首先,在课堂教学上,老师要有情感的表达语言,丰富语言的艺术性,面部表情要生动,肢体语言要有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进入体验状态。其次,营造语言教学氛围,在上课前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语可以是一段激发学生真切感情的设问,也可以是一段充满感情的朗读。最

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手段能有效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促进教学方法的

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全面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所以,语文老师还要付出辛苦和努力,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第6篇: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从对新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新课程精神认识不足,“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无法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认识不足,加上教师自身的观念落后,未能发现新教材的潜在价值,更无法体现其改革精神;三是教法陈旧单一,重教轻学,包办代替,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四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显然,这样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首先端正教学思想,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创建富有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堂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其次是建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机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再次是注重教法改革,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情境。例如,学习苯的同系物概念时,设计如下问题: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苯的同系物与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符合这一通式的是否都是笨的同系物?这与干巴巴地讲什么是笨的同系物概念相比,学生对“苯的同系物”理解更深刻,其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二、探究教学追求形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重视探究教学,但从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探究教学很不理想。一些学校领导,尤其是决策者,教育观念陈旧,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要表面,不要实际。一些学校把探究教学搞成了形式化,误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都要进行探究,所以,不管内容是否符合,每堂课都安排成探究。例如:探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探究“乙烯的实验室制法”等,大有上课必探究之势,结果浪费了时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一些教师将探究教学搞成了“注入式探究”,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把探究搞成了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等等。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教学探究的重大意义,并认真研究新课标,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努力营造自主、合作、体验和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下列几方面寻找课题:验证或探究性质方面,如关于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氯水性质的探究,对过氧化钠漂白性的探究等测定物质纯度方面,如碳酸钠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探究;实际应用方面的,如加碘盐中碘元素含量的测定探究。因此,学好、用好新课标是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我们要采取多种渠道了解学情,达到对学情了如指掌,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准确,进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根本保证。

三、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三维目标的着眼点,正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行为实施也就必须遵循这些要求。由于“知识与技能”属于结果性目标,即学习结果可以测量与评价,而且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所以,这一目标的确立要准确和具体,从而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进行定性的评价。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体验性目标,由于情感和意志的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作为教师很难预料在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内在情感会出现那些变化,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快乐体验,就可能形成对化学的长久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久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在“离子键”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和对学习兴趣的形成,是通过对所学的“离子键”知识的正确应用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不断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所以,对这些目标的制定要有“全局”观念,要有计划地去完成这些教学目标。

四、教学反馈缺乏针对性

教学反馈是课程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的新课程教学中也没有看到它的重要功能,甚至还存在一些偏见:一是认为教学反馈仅仅靠课后布置作业,所以不认真研究教学反馈的方式方法;二是课堂内不搞教学反馈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学中尽量少反馈或不反馈;三是教学反馈存在随意性主要表现有,偏离教学目标盲目布置作业,把反馈看成是一种装饰性的程式,随意拼凑几个“习题”,以为有题目就达到了反馈的目的。或把反馈理解为终端反馈,缺乏有效的教学过程反馈,使反馈失去了教学调节的功能。其实,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课堂教学应在反馈中反思,在反馈中推进,在反馈中巩固。

实践证明,一个完整的反馈过程必须包含三个要求:预测目标、反馈信息、调节矫正。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反馈的方法,并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备课中首要设计好反馈的内容,明确反馈的目标,提高反馈的针对性;二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反馈,特别是不要仅靠课后作业来反馈,而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反馈,并且注意反馈形式要灵活多样,如提问、讨论交流、问卷调查、小测验……及时掌握反馈,使反馈的效果大大提高;三是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进行反馈。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把握准确的学习信息,才能有效地去调节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果。

五、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只不过是知识呈现方式上的改变,知识点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课堂教学还是原来的一套做法。其实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精心的呈现,老课程只是呈现的方式与新课程呈现的方式有明显的差别。新课程与老课程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或者说是新课程一个突出的理念是,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过程和方法中,知识与技能得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感悟和提升。而实施过程和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得到比较充分互动的是很少的,通常只在某些公开课上能见到。教师们通常担心互动以后会导致课堂秩序难以掌控,有时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更担心课堂上知识和技能目标难以落实。这种想法虽然不无道理,若教师精心备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竟,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互动,如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与小组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等,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情。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不主张只推广一种教学方法。教有规律,但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因人、因环境、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收获,就是好的教学方法。超级秘书网:

第7篇: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趣味化生活化多元化科学化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下面我结合平时教学实际谈一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教学趣味化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怕学,厌学。因而,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善于挖掘教材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二、注重教学生活化

中国有句老话:“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就正好给我们指出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少”就是缺乏,“恨”就是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强烈求知欲要在“用”的时候才会出现。过去我们在教学中有一种习惯,就是先学后用。总是要让学生把一部分知识学完,然后再去用。我们应该尽量想办法把“用”提到前面来。让学生早一些进入需要“用”的气氛和环境中来。让他们先碰碰“钉子”,感到缺乏。让他们从“用”的角度来看待所要学的东西,这样他们就会更加愿意用心学习,就知道所学知识怎么“用”。例如,我们在学习概念时,就可以把学生引导到一个需要使用这个概念的背景境界中去。在他明显地感到需要这个概念时,再来总结出这一概念。这样做了以后,这个概念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突出而又很切实的印象。以后一遇到类似情况,他会立即想到运用这一概念的。所以,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本质就是,先

产生对数学“用”的需求,然后再学数学,“用”数学。

三、注重教法灵活化

课堂教学活动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教师就要进行课堂改革,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灵活应用,大胆探索,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中,还应该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把“练”的重点放在启迪学生思维,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上,把“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心理、思维障碍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检测上。

四、注重指导科学化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换言之,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校正及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五、注重评价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教学评价具有多重性。其一,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不同的评价目的,例如上新课前的评价和新课结束后的评价目的就截然不同。其二,对程度不同的学生体现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三,评价方式与手段灵活多样,体现多途径、多方位、多形式。另外,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学作用,以学生自评为主,培养自我评价和调节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鼓励评价为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总之,切实掌握好上述几点,对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发展,使学生成为为活动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成绩就会稳步提高。新世纪的教师重任在肩,在新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努力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壮阔的课程改革写下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波利亚.数学教育理论.

[3]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

第8篇: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探究;新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逐步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而我国的教育要立足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就得打破常规,去构建一种具有活力、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使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材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造诣,而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它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成果的对应来看,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人文化”了,而是愈加“理性化”了。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的发展。

1. 选题理由

首先,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地区大范围的展开,语文教学也在实施教育中摸索着前进,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实现其交际工具的效用,而它的本身所蕴涵的更多的是实现人的总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转变观念的需要。目前,升学考试还发挥重要的作用,多数学校仍然处在升学第一,为考试而奋斗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虽各学校也都在倡导着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并不熟悉,所以要找到一条能把学校从“分数第一”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就得把学生从“为分奋斗”引向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学校变成培养人才的基地,改变“上大学才是人才,才是唯一出路”、“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

再次,是经验积累的需要。新理念下的探究教学,为我们的教师展示了新的舞台,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为今后教学发展储备资本。

2. 目标确定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联想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自主的意识和钻研的精神,巩固和加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施教方法

(1)引探导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步骤,分环节的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时,设计了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的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的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积极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趣教学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的设计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去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过程中,我带着学生们去了校外的北山,那座山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小的时候,我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宝贝,父母整日看管着,很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我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即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学生们从情景中感悟了这个人生的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的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性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提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下。提出的问题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计划的选择最佳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问得好,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在教的主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存在着语言上的错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有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我把这一段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了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删掉反而觉得文章不够完整。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是冬天的反衬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来……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4)创新教学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在施教的过程中,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确处理了课程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要遵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我从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把课程教材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与学创新的统一。

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时代的恋歌”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我带领学生在文中的后部分“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可以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读书乏味,但可以画画,作指头戏……这样处理合乎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4. 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和引导发现。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重视新教法的引入,使课程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地完成。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所设的问题最有情趣;让学生的理智受到挑战,对自我有更高的期待;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对所学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现知识的个性意义,在这样的情境教学里,他们会学得更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巩固措施

继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在自我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和实施新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愉快的获取新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6. 发展前景

第9篇:新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时代呼唤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新5课标6从理论的、理想的视角体现了高中英语教学的时代诉求。

(一)多维的教学目标

新5课标6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特征,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一门语言工具外,也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0。这就是时代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教学目标)))多维教学目标。即是说,新时期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不仅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发展其自主的、合作的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其文化意识,从而形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由此可知,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为:

1.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水平的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英语学习者的基础,因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的学习,包括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及其综合运用。

2.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是新5课标6的一个重要方面,意味着我们应该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高中英语教学之中。高中阶段是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英语的学习,让其从中获得来自异域的不同信息,可以丰富其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英语是一门外语,学生是在一个非英语环境中学习,期间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想学好英语,学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才能克服学习外语中遇到的困难。这样,英语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反过来,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性格可以促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语言学习当中。大量的外语教学研究证明,解决情感态度问题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关键之一。

3.强调学习策略的培养。通过高中英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另一目标。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外语教学研究所达成的共识之一,就是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同时,培养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4.学生的文化意识的提升。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和沃尔夫(Whorf)认为,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维以及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外国文化的接触和了解,提高了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综上所述,新5课标6提出的多维教学目标就是在整合英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对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进行的定位。在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和包容性[2]。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0这一目标,明确了高中英语教与学的方向:高中英语学习的任务不只是学语言知识,或者单纯掌握听说读写四种英语技能,而是包括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在内的五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只有将这五个方面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才能达到高中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课程目标,也才能体现课程真正的性质。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培养的目标应该基于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交际需求,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能够在与人交往时适切地使用英语;能够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能够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3]。

(二)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模块0化的课程结构

新的教学目标必然有对应的新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高中英语教学的多维目标决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而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的原则是高中英语课程内容选择与重建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时代性原则体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体现时代的特点,与学生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文化发展、科技发展相结合。因为信息时代作为通用语言的英语,为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互动起着桥梁作用,也是我们国家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等的先决条件。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英语课程内容在体现时代性的同时,也需要遵循基础性的原则,就是课程内容要选择那些能够超越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也要选择那些多元文化视域下超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普适性知识,还要关注那些能够有利于每一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知识、能力及态度。高中英语课程,虽是在初中阶段英语课程基础上的延伸,但它仍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应该为高中学生的升学、就业和终身发展继续打好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具备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外语素养。但是,我们在强调高中英语课程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针对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使高中英语课程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能满足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为此,高中英语课程就必须具有可选择性。选择性原则意味着高中课程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4]。另外,按照/模块0设计课程。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他们已能够独立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有能力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发展方向,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而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就可以充分满足高中学生的这种需求,让他们在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中实现个性的发展。高中英语课程由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构成,有5个必修模块(1-5)、6个顺序选修模块(6-11)和若干个任意选修模块(如图1所示)。同时,又采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并规定了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如此,多样化的英语课程既反映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也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三)倡导符合语用学理念的任务型教学活动

根据新5课标6的内容,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当前,强调语用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因其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目标,所以这一理念在国内外得到普遍的认可。根据语用学的观点,/用0是英语学习的核心理念,这需要通过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完成一系列具体的任务来达成。新5课标6所规定的开放性的探究性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型活动,恰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具体形式,它们能够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的机会与空间,尤其任务型活动,让学生通过运用英语完成具体任务,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空间与机会。当然,这些活动中的/任务0是关键,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教学任务时要体现/面向全体、关注个体0的教学理念,任务活动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体现了高中英语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1)课堂活动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非以教师为中心;(2)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而非教师控制话语霸权、学生被动倾听的过程;(3)教学中教师需要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新的知识,而非纯粹的教师传授;(4)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质是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做事情,而非只是机械的知识记忆;(5)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认知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实现学习目标,而非整齐划一的学习模式[3]。

(四)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在课程中起着确定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修正课程、预测教育需求等作用,其为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归宿,亦是整个课程建设的新起点。高中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形成,需要考虑评价主体、评价范围、评价标准等方面。课程评价主体,指对课程做出评价的个人或团体。在我国一直以来的集权化教育体制下,课程评价主体非课程权威专家、最高教育行政人员莫属。虽然经由多年的课程改革,这一现象已有所改变,但由来已久的制度及其影响依然左右着我国课程评价的方向。对于语言课程的评价,须当超越以往只对学生语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的范围,也应该对学生的情感、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评价,还应该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从课程设计到实施整个过程都应该进行监管与评价。具体来说,高中英语课程的评价范围,不仅要对学生所获悉的有关英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评价,也要对教师、英语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个环节。课程评价标准指人们用以确定课程系统的状况,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衡量尺度[5]。课程评价标准在课程评价中起着规范、导向、强化及判定的作用。因而,确立全面、公正、合理的英语课程评价标准至关重要,关涉到课程评价活动能否成功进行。新5课标6指出: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利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通过评价,学生能够认识自我,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教师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通过反思与调整,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能够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发展与完善英语课程。

二、问题:守于故步自封/堡垒0中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与时代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相比,现有高中英语教学与之相去甚远。由于固守于昔日的/堡垒0中,高中英语教学目标单一、形式化,教学内容繁难偏旧,教学方法单调古板,教学评价一元化,所以现有高中英语教学上不能承接大学英语教学对高中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下不能开启已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极大地制约了新时代下英语教学的使命。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还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非追求卓越的大众教育。换句话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一直困于/为升学作准备0的工具价值论的泥沼中[4],仍然是单一的为升学作准备的教育。这种工具论的教育价值观又蔓延至整个基础教育,由此导致现有的结果是:每一阶段教育的任务都是为下一阶段作准备,并最终为升大学作准备[6]。然而,国际视野下的社会发展对高中毕业生的英语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升学要求,就业要求和适应多元文化的要求,等等。现有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越来越高的要求,眼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与新5课标6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在改革势在必行的当下,高中英语教学依然守在昔日故步自封的/堡垒0中:教学目标形式化、教学内容繁难偏旧、教学方法抱残守缺、教学评价单一。

(一)教学目标工具化

与新5课标6对高中英语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相比,现有高中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单一、工具化。为了应试的需要,强调/双基0的教学,即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目标,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功能和话题五个要素,以及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以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目标,突显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忽视了其人文性特征,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作为/全人0的发展,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忽视了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远不能满足新时期高中英语教学需要的。

(二)教学内容繁难偏旧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单一的、工具化的教学目标决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现有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陈旧落后是由知识技能取向的教学目标和/为考试而教0的教育价值观所决定的。现有高中英语教材形式单一、内容单一[7]。以/考试0为指挥棒的高中英语教学,教学内容以考试内容为核心,紧扣考点,教学内容繁、难、偏、旧,多年不变,那些陈旧的教材当中包含了所有的考试内容,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等等,严重脱离时代,脱离学生的经验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观念守旧,对新的教学理念的不理解,导致其对旧教学内容的坚守。很显然,与上文新5课标6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相比较,现有高中英语教学内容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必须更新。相应地,高中英语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必须改变,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单调古板

现有的高中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知识为本,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教学中也大多采用传授法进行教学,也因此未能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3]。一般而言,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记、背,其主体性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也就是说,重视大量背诵和训练,轻视理解、沟通和表达;重视教,轻视学,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受专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大多数英语教师依然固守着旧的教学模式,追逐着高升学率,在对新课程改革的观望中抱残守缺;所以,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单调、古板、抱残守缺的教学方法与时代倡导符合语用学理念的任务型教学活动背道而驰,根本不能适应时代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需要认识到单调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时代所要求的差距,认识到时代呼唤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四)教学评价一元化

从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高中课程与教学评价中采用的是学校内部评价,即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事实上,高中现有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实质为以高考为核心的各种外部评价的简单复制、预演和准备。进入高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教师除为学生的高考殚精竭虑以外,还要应付来自上级行政部门的形形的检查考评[4]。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元化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相应的表现,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学评价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事实上,长期以来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的评价只追求表面的评价效率。片面强调终结性评价,评价被简单化为考试,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片面夸大,直至形成/分数决定论0。一直以来,高中英语教师坚守着/分数就是硬道理0的信条。新的英语课程与教学评价对评价体系提出了根本性改革:尊重被评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评价的激励,改变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评价观念,纠正只注重分数的评价标准,建立动态的、形成性的、过程性的、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三、对策:走出故步自封的/堡垒0)))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时代诉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时代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显然与新要求相去甚远。高中英语教学要变,核心是教师,因为任何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是在课堂上实现的。眼下的形势是,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大多数教师,都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毕业于传统师范院校的教师,专业知识扎实,又有着数年一线的教学经验,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然而,新形势下,面临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他们的知识与理念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即是说,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偏低,导致他们对新课程的不适应,从理念上、理论上的不适应,延伸到教学实践中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另外,由于终结性的评价制度,教师都/唯高考是瞻0。要让高中英语教学走出故步自封的/堡垒0,回应时代的诉求,可能性的对策如下:

(一)变革高考评价制度

新5课标6指出:为了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利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可以使学生认识自我,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成功及其不足,建立自信并能及时调整学习策略;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通过反思与调整,提高教学水平;评价可以使学校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发展与完善英语课程。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也从教师的角度和学校管理的角度对课程与教学的效果进行监督,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然而,高中英语课程在具体实施中的现象却又是一考定/乾坤0的,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的形成性评价制度的倡导声中,昔日高考中的终结性评价还在大行其道,处于新旧评价制度的博弈中。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完善评价制度建设。在一些新的制度、改革措施实施之后,相应的评价体系随之出台,以监督新的制度、改革的见效情况。高中英语新课程从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与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不同,需要新的评价制度去监督,不只是听起来可行的书面文字,更应该是适合于不同学习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同时,新的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反馈体系,以便在政策制定与实施环境、实施者之间有个良好的循环,保证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修订更适切的课程设计方案

从课程编制的过程来看,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这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前提。在高中英语课程的设计中,需要从多维的视角确定课程目标。因为新时期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教育目的不仅关注学生掌握英语这一工具,也要促进其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考虑选取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统一的材质,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将其模块化。同时,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倡导符合语用学理念的任务型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