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第1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33-01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切实的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是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不断深究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教学看法,同为抛砖引玉。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和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使得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的制约着作文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传统化,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不能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都在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号而实施传统的应试教育。对于作文这个语文考试中的 “大头”来说,许多老师都十分看重,但是却没有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现在还有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只是采用机械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完全不同,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2、学生写作兴趣不足,缺乏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由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现阶段的许多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足。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由于缺乏想象力、语言天赋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因此写不出好作文,这也就加重了教学的枯燥性和沉闷性,使得学生都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导致了写作教学的恶性循环。如果不改变现在这种状况,学生的写作水平只会停步不前。

二、开展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与学的有效策略

1、教师一定要“教”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无须以“教师讲课”这习惯用语对教师要“教”作浅层次的求证。我们始终主张“教”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如果教师不教,或教的不到位,还需要教师干什么?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与学,首先就要我们教师体现“教”。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标下关于教的要求,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我们“教”的效率。为此,为了体现教师的“教”,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写作积极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了探求知识,发现知识的乐趣。在作文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想更好的体现“教”,那么,我们就应从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积极带领学生探索知识,发现乐趣,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变“苦写”为“乐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2)教给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更体现在学习方式、策略的传授上。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传授学生写作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技巧的传授上,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应注重慢慢的渗透,特别要抓住学生的练习来指导学生写作,交给其写作的技巧,如,如何定靓丽的标题、写好开头和结尾、锤炼词语,善用修辞,为文章增添光彩等等。

2、学生一定要“学”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教与学,既要体现教师的“教”,也要体现学生的“学”,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映,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其次,我们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为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去引导学生“学”:首先,写作素材是写作的根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如何的去积累写作素材,积极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过程中、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去积累写作素材。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展写作练习,使学生真正的处于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其准确的定位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创新教学策略,我们的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4-02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要随之而进行变革。新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大事件,各个教育领域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途径和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新课改的机遇,同时也要积极的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领域的创造性精神,不能够仅仅的局限在课本知识里。在知识的海洋里,让学生尽情去享受、去吸收。

一、改革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的教学一直是坚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上仍然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讲课模式,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只能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外无限精彩的语文世界,知道的“寥寥无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将语文成绩视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为了成绩而学,为了考试而学。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推行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课堂,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创新”二字,教师应该推陈出新,创新课堂,不能将教学方式禁锢在一个框架里,要灵活的运用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在课堂中,初中语文老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讲课的时间,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时间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所有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毫无用处,而且整个课堂会变得没有秩序,缺乏组织性。而如果教师把整个课堂占据,全部用来讲课,那么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将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因此,教师可以把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根据课程内容来调整时间比例,一部分为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另一部分是由学生自己主宰,展开讨论,自主学习,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二)创新教学手段

语文的教学绝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见语文所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适当的扩充语文教学的素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语文视野,陶冶学生的语文情操。例如,在我国举办世博会期间,许多学生通过看新闻、听广播、读报纸了解了相关进展,由衷的感受到自豪和骄傲,因此,他们肯定会有许多感言。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次世博会的话题,开展一个即兴演讲的活动,让学生针对世博会的开展提出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甚至还有些同学去参观过世博会,感受了世博会的精彩,可以让这些同学做个演讲,讲讲自己的观后感。最后还要进行评比,对于演讲精彩的学生,要给与肯定和奖励,而那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会让学生感到一种亲近感,了解到语文的无处不在。这样一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还打开了语文思路,培养了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语文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阅读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都丰富了教学的课堂,教师应该勇于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将多种方法进行组合,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最优方式,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拓展课外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的载体是教学的内容,新课标指出,除终于的教学首先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即课本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教材来进行创新,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一些名人名篇,其作品有高度的欣赏性和研究性,适合初中生的学习需求。而且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体系化很明显,这也很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主体来进行,划分的非常细致,譬如像热爱生命这一主题的,其中就收录了外国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其主体性非常明显。除此之外,还设置了一些综合性的学习栏目,比如一场辩论赛,为家乡的任务立传之类,这些都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丰富了语文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立足点,向课外教学资源延伸。进行课外资源延伸,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筛选优秀的语文教育资源素材。比如说,湘西凤凰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去探访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等等,这些故居中包含了沈从文、熊希龄的作品和轶事,而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他们的文化情怀,提高对语文的认识和对语文魅力的感受。像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就被选为语文教材之中,通过探访沈从文先生的故居,走访沈从文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小城,感受到边城的强大魅力,体味沈从文笔下的小城生活。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会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提高对语文学科系统的认识,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的提出,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的探索,发现更好的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跃娟.基于中学生语文语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0(05)

第3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效率;兴趣

新课程目标指出: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过注重教师的言传为主体模式。强调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舞台尽情的发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强调从中学生的学习实际、爱好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倡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对症下药,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脚步已经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怎样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无限多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任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有了明确的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至关重要,“爱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师比较喜欢,有较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所教的课程特别感兴趣,并特别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要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吸吮知识的乳汁。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和知识点,只考虑把完整的知识讲授和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认真分析本节的教学的三维目标,仔细学习并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研究。根据自己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从导入、设问、活动、训练、课件等环节设计好教学过程。还应考虑与学生交流的语言,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对活动参与的程度、是不是刚上完体育课等等细小环节进行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要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课外知识向课内延伸。如学了《新闻两则》,要求学生深入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观察,去采访,捕捉闪光的人和事,写成新闻报道稿,投给学校的广播站。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新闻写作知识,还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了调查与采访能力。只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生活,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效率的高效。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发展语言的空间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艺术性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能力,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而又井井有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着手开发学生的潜能。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应该在课外开拓发展语言的空间。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赛,或者进行普通话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给学生创造一些开拓语言发展的空间,充分挖掘语言能力的潜能。

总之,我们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真诚关注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这样才能使微弱的星星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为了孩子,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做,知难而上,相信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的改革的步伐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多元评价手段,多给学生鼓励,给他们多一点爱心,相信他们,去赞美他们,我们绝对相信,只要我们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王丽莉.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行为与角色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06(4).

[2]周娣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第4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美育

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了从小抓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美育教学的效果。

一、朗读中的美育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章是非常优秀的,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育资源,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促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首先,利用教师范读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感受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教师要注重用饱满的精神和充满激情的语调在范读的过程中用情感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学习为例,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要去草原看看吗?那我们接下来就借助诗歌中的内容感受美丽的草原风光吧!”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可以引入与蒙古草原相关的歌曲,如《彩云之南》《草原儿女》《辽阔的草原》,在深邃悠扬的背景音乐中阅读诗歌中的内容,将学生带入草原辽阔的情境中。本首诗词有相对应的歌曲,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先向学生播放歌曲,之后进行范读,使学生和文章的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

其次,借助学生自由诵读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内容,在学生熟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搭配音乐朗读的方式,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情景。以《天上的街市》的朗读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夜的钢琴曲》《一个人的时光》等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感受诗歌中语言的魅力。为了提高学生自由诵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学生之间的朗读比赛并进行相互评比,促使学生在听别人朗读和自己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歌中的语言美。

二、通过古诗词展开的美育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素材,开展美育教育。首先,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为了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教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古诗词在字词的使用上是非常讲究的,教学时教师要从古诗的细节入手,促使学生逐步理解古诗词中用词的画面指向,体会古诗词中的语言美和用字美。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学习为例,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思考“绿”这个字的妙处在哪里。若是换成到、吹等词诗词中的效果会产生哪些变化?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春天的美丽景象,让学生在美丽的景色中体会“绿”字使用的妙处。其次,利用课堂活动实施美育教育。为了提高美育的效果,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课堂活动。以古诗表演的活动为例,教师根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古诗的表演。通过古诗表演的方式,促使学生更用心地理解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不自觉间便受到美的教育。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古诗词的优势,提高对美育教育的效果。

三、借助文章插图展开的美育

语文教材中大都绘制了非常精美的插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以《九寨沟》的学习为例,文章中绘制与九寨沟相关的优美图片,教学时教师可以不让学生阅读文章中的内容,而是直接让学生观看文章中的插图,利用插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九寨沟的美,激发学生课文阅读的欲望。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课文中的内容后,要注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水污染、陆地污染、空气污染等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这些图片的同时观看文章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到图片之间的巨大差距。在学生强烈心理波动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讲述与保护环境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如,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并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插图资源,利用图片之间的直接对比,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朗读教材中的优美文章,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文章中的语言美,充分发挥古诗词的优势,并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良好的美育教育。

参考文献:

第5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学 阅读教学 创新人才 学习策略

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更是 良师,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而现代教育学家普遍认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是具有和谐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阅读教学是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与现状

长期以来,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却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还是停留在为了眼前的考试而读,被动地接受老师或教参上对文章的解读。这种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疑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一句话,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思维与方法,变教师的 “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稍微点拨,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活用现有教材。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的步伐,迫切需要进行取舍。(注:现在初一初二使用的新教材这一矛盾已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可初三用的仍是老教材)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讲 《孔乙己》和 《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 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提供更广泛的阅读材料。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

(二)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指点阅读方法

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部头,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 《读者》等杂志,或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又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的,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如鲁迅小说,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从生理与心理都比较适应。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 《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巩固阅读效果

鼓励学生读书,就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并鼓励他们有独到见解,增强他们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课堂上,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 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在结论,而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如在学《出师表》一课时,教参认为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对刘禅一片忠心,可彰日月。可有许多同学认为,诸葛亮的忠就是愚忠,还举了许多刘备与刘禅的不得劲处,认为诸葛亮大可取而代之,那样倒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并由此谈及了历史上的许多人物,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等,倒不是说这些人的忠本身有什么害处,而是他们的忠收到了危害于民族的反作用,观点可能偏颇,但思维活跃,表明学生已在 自主思索了,较之低层的被动接受,这自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课堂外,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比如学生关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一贯的介绍说这是一个爱虚荣的人所得的教训,是一个人的悲剧。可却有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她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拔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参考文献

[1] 刘平安.《初中语文教学》,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11年第2期.

第6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理念; 学习氛围 ;课程设计; 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的学习,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的良好作用。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知识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整体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整合,向综合化道路迈进。提高初中生语文学科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思考、提前思考、积极思考。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导讲解,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以往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提前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差别并不,其实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学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书本教材,进入学习预热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个比较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手法,包括穿插艺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往往形不成一个整体氛围。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并把它制度化,适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以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水平。

二、教师更新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和实践者,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这种理念的发展变化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注重学生的“学”,其次才是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前规划课程设计,注重启发性的发问

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三者应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目前而言,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仍旧偏重“言”的功能,既重视理论性的语言知识、记忆性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应在课程进行之前,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现实环境来科学规划课程设计,由表及里地阐发语文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首先带领学生们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继而再将之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种“文本解读――精神引导”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开掘教材的深度,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积累知识、提升人文素养的契机。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平衡形式与思想性的比重,既关注学生的语文操作能力,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精神素养。

提问环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重要形式,让教学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顺畅地传递并反馈。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提问环节,做到基础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以便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并升华教学知识。这些提问中既包含关于形式方面的问题,也有关于思想内涵方面的问题,重在启发学生对形式与内涵的双层思考,由此完成“言”与“意”的合一。

第7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相较于传统应试教育,我们现在推行的新课改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综合合性人才,更加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应试教育的单一性显然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新课改教育更推崇把教育知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更加强调创新和探究的精神。把情感教育渗透入初中语言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学习初中语文的积极性,这才是初中语文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我们的教育的改革最终目的是,通过好的教学手段,研究并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以新课改为核心,提升学生初中语文运用的能力,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明确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其重要性,对每个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初中语文教学

基于初中语文的普遍形态里的现状,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学过程基本就是一个反复填鸭死板教学过程的进行,导致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少。传统教育更注重分数机制,根据教材制定教案,甚至缺乏的一些可以开放学生思维想像的教育手段,一味的以教师的主观思想来给学生进行授课,不能培养初中生对学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以于以变成打开书本比分数,关上书本就把那些关于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早就全都还给老师了。纯粹是为学而学,而忽略活学活用的理念,把学生教育成一个个认字的机器,缺乏个性和创新的能力,这类学生的未来,根本就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以语文中的作文为例,初中生的作文成了新时代的八股文,其高调的或歌颂或反映或批判的各类文章,完全脱离了初中生该有的真实色彩,让人感觉是一种不符合初中生年龄的早熟思想形态,这样教育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的教育者应该注意不要采用一教一听死板教学法,以自身为学生的朋友为基点,和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让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亲切感,朋友感,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也就能喜欢老师所教学的科目了,教师要学会营造欢乐宽松自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和教师平等交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会真实的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各种体会,让学生自发的产生真正的兴趣,良好的情感教育体会,会让学生终身受用,情感教育的体现施展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助力于学生在今后人生事业学业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完美人生迈进。

(三)发挥教材中情感教育。语文材料中的人物情感代入到学生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教材来真实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相同的场景中,能体验出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活学活用,更加深了学习印象,是一种互学互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来感知教材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印象,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人生导向。

(四)教会学生自信。利用课堂教育,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理解友谊之情和团队的凝聚力,在正常的学习竞争中,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让学生更能领悟到老师对自己的喜爱,同学对自己的赞赏,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意义

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我们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不良现象却在增加,从小培养我们的孩子具备良好情感修养的才能,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现在的家庭都富裕了,孩子的生活也变化了,所以接触的事物都对身心有影响的,整天谈教育,但是从来不注重情感教育,忽略了情感教育,孩子们的思想就会出现偏差,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现在的教育还是注重了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了德育,这是多少年来就存在的问题。在学生情感注入这方面教育的还是少了很多,自然,人情淡漠,亲情淡漠。正处青春期的青少年,加上一点逆反心理,就与父母教师社会视如敌人一样。现在的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孩子需要注入更多的情感教育,才能有助于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正常人。

传统教学以向分数看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者要培养的全面型人才,在重申情商高于智商的今天,我们教育者要理解新教改的意义,把情感教育注入到教学中去,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教育;以情动情,让学生领悟到真实的情感,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道路树立正解的情感观念,教育工作应为培养全面型高智商高情商学生而在教学上渗入情感教育,以使教育得到质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王平.寓德于情,以爱育人――专访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实践者朱小蔓教授[J].教师教育研究,2014(03).

第8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既是人们内心的真是感受及想法,同时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心理评价。通常情况下情感在人与人的交流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初中学生在接受初中教育的过程中,其思想内容及行为均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并且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情感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只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才可以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学习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情感教育现状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文章、诗词进行分析,将文章诗词划分为中心思想、段落划分、语句分析、写作特点等部分分别按照标准答案进行详细讲解,只是教授学生背诵已知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文的文学特性,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语文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无法结合自身的理解去思考文章诗词中的具体含义,这就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固化思维,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会严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一定阻碍[1]。因此教师应在?n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掌握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标准及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以保证学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个人能力。

三、情感教育中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学生的感情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是决定课堂情感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情感素质,并充分掌握情感教学的内容、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情感教学的本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及感知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应组织开展相关的情感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对情感教育本质的理解,引导教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深入研究情感教育理论,并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提高个人能力、健全自身人格的重要性,从而为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在有效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

(二)合理控制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控教学内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为语言、文字、文学教学,这些学习内容大部分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讲授这些语文知识时应充分掌握并了解文学作品的具体含义及文章表达出的丰富情感,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文章的内涵[3]。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应将作者的背景资料、人生经历、创作背景等方面纳入到教学设计范围,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贴近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表达的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4]。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情感教学方式逐渐被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并促使学生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及学校并未真正认识到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现阶段仍然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再加商上应试教育思想得影响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因此,学校应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不断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并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中,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第9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化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教学的激情互动与相长,教学行为的创新,撞击了学生思维的悟醒和灵动等。但这看似喜人的现象并不普遍,可是和城镇教师相比,大多农村教师只能望洋兴叹,举步维艰,课堂教学仍然走不出低效之困。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所谓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遵循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尽可能多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二、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

困境一:现行语文教材,容量大,难度高,有些脱离农村实际,且在农村中学,缺乏图书资源和相应的教学参考书籍,更不用说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教学起来比较吃力,往往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计划,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困境二:新课程理念要求建立高效益观和高生态观,建立民主、科学、和谐及创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建立这种模式,对农村语文教师而言,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虽然也观摩了一些公开课,能手新秀展示课,在试着尝教中,收效甚微,有时还会一蹋糊涂。

困境三:农村中学的学生情况非常复杂。多数学校生源丰富却参差不齐。一方面,小学毕业升初中时一些学习较好,家庭条件优越或有门路的学生,都跑到城里的重点中学去了,剩下的学生大部分属于中等水平。其次,边远的学生又向中心地方的学校涌动,由于师资原因及当地教学水平偏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业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要想在农村中学的语文课上完全运用新课改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相当困难。

困境四:培训学习的时间太少。由于新课程实施短,农村中学的信息又相对比较闭塞,使得大多数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的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新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就要匆忙上阵,以至于慌不择路无所适从。

困境五:农村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存在。越是贫穷落后的地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丑剧演得越烈,大部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升学前还要给学生加班加点分类排队,偏吃另待,大量偏写与印发复习提纲、复习资料、猜题模拟、临阵练兵。有些不属于考试内容的学生又必要掌握的知识废弃不讲,以省下时间来复习。在如此重负面前,老师又有多少精力钻研教改,创新教法呢?学生又有多少时间自主探究,提高综合素养呢?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一)农村教师认识偏差。

在农村初中,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还是不深,认为新课程就是由旧教材变为了新教材,或者认为新课程就是运用现代化设备上课。有些教师尽管学了新课程标准,但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是浅层次的。他们抱怨新课程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行为,那是因为他们的实践还停留在表象上,还没有深入到课程标准的精神世界中。因此,课堂教学是说一套做一套。换言之,新课程理念还只停留在教师的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二)农村教师教法陈旧。

由于农村初中教师缺乏新课程理念,教法陈旧,很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探究的乐趣,教条、机械地照搬照用现成的设计,其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课堂上还是教教材,不以生为本,教者“一堂言”、“满堂问”现象较普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对书后制作叶的书签等活动只作课外作业,不指导更不检查,缺少以多种方式呈现学生学习的结果,没有激发起学生实践探究的兴趣。

(三)农村教师缺乏资源。

由于农村初中缺乏诸如信息技术设备、图书资料、良好的人文环境、活动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我们的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意识,没有利用身边的素材,把它变成活生生的语文资源,只限定在书本的狭窄范围中,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课本是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课堂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

(四)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提问的问题不清楚;有的课堂提问引导的方向偏离了课文;课堂中师生间的问答单向交流多,双向、多向的互动少。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没有思考的空间。有时一些教师虽以引导、启发为主,但师生也往往在短平快的简单问答中分解着课堂,问答只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教师全然不顾及其他学生。

(五)小组合作有形式无内容。

许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四人或六人一组在一起交谈,教师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指导也无从指导。因此,许多的小组分配随意,学生之间由于层次不同,缺少共通的认识和体验,也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加之教师没有任何的要求和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只成了做给别人看的一幅简单的图画。

新课程的实施是时展的方向,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遇到的困境比城镇教师遇到的要难以应对得多。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以客观存在的种种差距为借口,去回避或勉强应付新课程,也不能“等”“靠”外援,我们必须在困境中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快农村语文教改的步伐,借新课程的东风,做好应对。

四、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才是硬道理!”“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它是检阅教学质量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针对现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费时、低效,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个性等弊端,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减负”高效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让孩子的身心在求知的同时全面发展。

(一)树立有效教学理念。

我们农村教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我们才能在教育之道上越走越远。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指导我们教育教学有效高效。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曾经有一位家长问孩子所在校的校长:你说我们送孩子上学是为了什么呢?校长反问道:你认为呢?家长说:我觉得是为了学习未来成功和幸福人生的智慧。家长的话很有道理,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就是人的发展,是使人成“人”的过程,即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于是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师送生接”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以理解为前提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2)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指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静态的、预设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也就是说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大胆改革课堂,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模式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充满喜悦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首先,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语文不是单纯的记忆,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和人生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探索中激发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彻底转变以前的观念,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变“掌握知识为主”为“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语文课堂中,不应让教师占据整个45分钟,而应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以谆谆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并引导学生在些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再次,就是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语文知识不是靠表面就可以参透其中道理的。而学习语文仅靠空洞的说教和乏味的背诵是很难起效的。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二)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又由于部分内容不切农村中学生的实际,导致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以至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所以,我们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以填补现行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7-9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之一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这说明课程标准给语文教育者作出了明确的指向:除了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可参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外,教师可根据本地教学资源、文化氛围、学生特点等,引导学生开发新的学习主题。我们中国人对传统春节,都比较重视,庆祝形式多种多样不说,就长辈对晚辈发压岁钱而言,少的可得几十、多的几百甚至上千,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发“怎样使用压岁钱”这一主题。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结论。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因此学生的兴趣就很高。

(三)针对语文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新旧教法。

新课改使教育教学思想、理论、观点、模式、方法和技巧日益丰富了起来,我们应该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极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坚决反对迎合教流的各种课堂作秀,坚决避免牵强附会、弄巧成拙、重复建设、庸俗低级、喧宾夺主、故弄玄虚、急功近利等简单低效的东西。新的东西要学习、运用,但传统语文教学中“学而不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治学态度;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学态度和策略;“文道结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原则,对提高课堂效率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如书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一些农村语文教师借口时间紧,忽视了这一环节的教学,多数农村中学生写字潦草,不入格。教师如果从“书法”是我园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文士名人都非常重视书法,不忘传统讲起并适当安排一定的练习,学生的书写就不那么乱了。

(四)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学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五)精心设置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一般说来,在记忆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层次的知识,老师可选用讲授法、交谈法和阅读法等,但要尽量避免教师讲学生听“有教无学”等弊端;在思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内容教师可选用讨论法、探究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但也要防止“学大于教”等弊端,因为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疲惫,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应该说,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

(六)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七)培养和加强农村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

近年来,农村语文教师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虽然有所提高,但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还是偏低。他们天生比别人差,而且这么多年来蜗居农村,很少能嗅到外面的春风,变得孤陋寡闻。所以必须重视培养和加强农村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

1.面对现实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主动迎接新课程。

新课程实施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对文化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身处基层,农村教师不可能接受较高层次的业务培训,不能直接接受那些专家学者们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不可能深入到课程改革成功实验区的课堂去体验他们的课堂教学。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等”,也不能“靠”,否则我们将会愧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报刊杂志,如有园内外教育动态的,语文教学研究的书刊、报纸等,用心去品读专家学者、各地同行的专题文章及课改实践者的经验论文,定会“淘”到不少能够指导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有价值的东西。

2.有关部门要改善培训的组织工作,提高培训质量。

农村教师参加一次较高层次的培训不容易,都是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的,对培训的期望值很高。他们都期望在培训中既能够得到新改革理念的熏陶,又能够真正学到一点回去后可以用得上的实实在在的东西。然而,得到参加的全员培训,时间太短,一两天时间,几百个人坐在一处,走马观花,效果有限。而有的培训只是走过场,根本无培训可言。如组织的动画制作培训,没有专人指导,只凭自己瞎琢磨,最后不管你会不会,有没有上传课件,都皆大欢喜,全部合格,根本没有一点实用价值。所以要加大农村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尽量给农村的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研讨会、观摩会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一两名骨干教师参加,尽量减少二级培训的效益损耗,增大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只有让广大农村教师认可和理解各级各类培训的内涵和意义,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主动造就信息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能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从而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高效实用的方法,这样即使是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也一样可以精彩起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