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精选(九篇)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第1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语文教学一直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对教材上的知识要求学生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仅教科书是无法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丰富多样的要求。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尽可能地充分开发我们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呢?我们认为路子只有一条:就是全方位地改革语文教学,向改革要质量,向改革要素质。

一、改革教法,诱导成功

在课堂教学的教法改革上,我们主张一法为主,兼用多法。关键是教师在教法的选择和组合上,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讲与练的时间比例及练习的设计上,要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板书及提问的设计上,要新颖和富于启发性,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记忆新知,有助于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每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要力求全面理解抓住本质,掌握要领;通过试验,取得成效,然后组织推广。例如低年段语文的支架式直呼音节的新教法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先派教师到市教师进修学校学习新教法的要领,然后回校同科组的10位语文教师反复揣摩直呼音节的教学要领、步骤,并采用循序渐进、分步过渡直呼及教顺口溜、儿歌、趣味拼读、看图摆音节等多种形式强化训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再其次,是讲究科学,坚持精讲巧导。没有艺术的教学是低质乏味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而不讲科学的教学更是盲目粗劣的教学,是肯定要失败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体现艺术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力求做到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

二、改革活动课程,培养综合能力

语文活动课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从这一理念出发,当前对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其一,要克服活动课“非语文化”现象。自从我国新的课程计划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将“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以来,由于对这一新型课程的本质尚未了解,把“语文活动课”上成班队活动或竞赛活动,从计划、教学设计到活动实施都缺乏语文训练意识,严重偏离了语文活动课的轨道。为此,要通过学习对语文活动课的本质属性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抓住语文中“言语交际性”这一重点,力求活动课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我们要求各年级的语文科组组织设计符合语文活动课这一本质属性的活动课例,进行交流观察,探讨语文活动课型的教学设计规律。其二,加大语文活动的课外延伸。形式有如下四种:一是吸收性语文活动。以听、读为主要形式,如听广播、看电影、电视,读书报和摘抄、剪辑等。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如普通话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日记展览、演讲、语文学法经验交流、小记者采访、编抄报、作文比赛。三是综合性的大型活动──举办读书节。我校每年举办一届,已经持续十年了。内容有:书签制作、书面设计、小报设计、书法、日记、周记、警句、格言、剪辑以及明信片设计展览;也有读书、诵书、演书、讲演、复述、讲故事、快速作文、钢笔、毛笔字的即席挥毫。四是鼓励课外写作,出版学生习作选。如我校通过“鲁迅写作组”及“小记者站”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的采访与写作活动,学校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分别出版了介绍学生学法的《钥匙集》,学生作文的优秀习作选《小花集》,并将出版学生所写的各类日记选《童心集》。

三、改革考评方法,激励创新精神

第2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在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语文水平。有效教学是综合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不止是保证了教学质量,而是在时间、效果和成绩上整体得到了提升。有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自助学习动力为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自主学习的优势。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寻找有效教学开展的途径,有效教学的研究仍然是新课改落实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于应试化

小学生面临着考试的考验,教师也面临着升学率的压力,因此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应试化,太注重语文单词和语法的学习,而忽略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课本按部就班地教学,缺乏对语文知识点的系统解读和重点突出,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接受了,接收到了什么程度,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也并没有重视这些环节,仅仅认为上完课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2.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从者,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学习状态,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除此之外,有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越多,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所以常常将课本的内容“一锅炖”式的抛向学生,,从而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增加的难度,在这些知识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仅仅需要了解或者是超纲的,教师事无巨细地对其进行,不仅会错过一些重难点,还会造成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后果,出现拖堂或者教学计划滞后的后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课堂设计遵循人文性

新课标背景下,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日渐突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知识,不断提高语文应用水平,创建人文性课堂教学。在有效性教学的影响下,教师开始越来越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并得到解答。在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时,人文性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顺利走出挫折所带来的影响并积极迎难而上。

2.情境创设遵循科学性

语文有效课堂的开展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也不是随意进行的,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要能够辅助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而不是扰乱课堂教学的进度。

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1.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当前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一些教师能够在学期内完成教学计划并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一些教师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是不同教师教学水平差异所带来的结果。比如在学习阅读理解时,高水平的教师会将文章通篇讲解给学生,在加强理解的前提下分析题目和做出解答,而水平不足的教师只是讲解问题多涉及的段落,学生常常一知半解,即使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题型,也仍旧无法做出正确的分析。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就要积极进取,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和参加技能培训,向行业的骨干和精英咨询授课经验等等。学校也要定期举办小学语文教师的交流会,邀请专家前来演讲,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和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

2.应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创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创设教学情境来说十分有利,教师可以应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现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3.适当加入相关知识拓展

小学语文重视语句、语法和写作的教学,每一节课都涉及不同的教学内容,从时间上来说这些知识是相对独立的,但是从语言的构造来说他们又是彼此相同的。教师要想真正让学生学懂一门语言,就必须将小学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这就增加了知识拓展的必要性。除此之外,一些小学语文课文或是语文名著的节选,或是一段历史的表述,建立知识拓展,增加其他节选的阅读和历史背景的介绍,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建立健全鼓励机制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因为教育机制的规定,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穿插有各种各样的测试考试,这是对学生一段学习成果的检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这些频繁的考试打击下去。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批判性言语也会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建立健全的鼓励机制,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帮助学生减少与教师的陌生感。其次,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对于答对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

5.有效地整合语文教学内容

有效地整合语文教学内容,构建一个一体化的语文教学框架,首先,教师要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总结一节课堂中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流程,表明重点突出的知识点,注明要进行知识拓展的地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灵活运用已经构建好的框架,不能照本宣科,不顾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融合起来才是有效教学开展的最终目的。此外,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授课形式要简洁,授课内容要重点突出,具体化、灵活化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表面上看,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在满足语文课堂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用最少的时间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从深度层面上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工作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双重提高。因此,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是需要坚决落实到实际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4):328.

第3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学习;思想转变;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48—01

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我国适时地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是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的保证和必要前提。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在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实施策略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望同行斧正。

一、教师由教学的主体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新课标理念“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和规律识字,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正确、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而《语文课程标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地转变教学观念,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和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如,笔者在教学新课时,首先启发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互动解疑,最后通过教师小结等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

让学生认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伙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和思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为高效的学习。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语文教学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人人有交流、发言、展示的机会,才能达到人人有收获和提高。

三、 语文课程由工具性和思想性转变为实践性和综合性

第4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应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有动力去创新,去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大部分教师已率先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开放型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以此观点对照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那种把学生当着等待灌输的容器的“满堂灌”、“填鸭式”且置之不论,就是那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又有多少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人呢?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就首先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能够了依据;其次,通过对教师定期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实现了两个转变,即(1)师生关系的转变,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朋友关系。(2)教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知道者;评价方式的转变,出现了教师、学生、自我等不同的评价方式。这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

五、因材施教大胆创新

在新课改的今天,学生的课堂不再是那几十平方米的教室,他们拥有的是新型的生活大课堂,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将来也会展翅翱翔;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一同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小学语文教师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只有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多,从而使他们今后走入社会,走向世界,去领略外面的精彩。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是一次挑战,但它同样给了我们一次锻炼机会。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知难而上,鼓励创新,追求特色,相信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会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国书《基础教育》教研版

[2] 《小学语文教学》1997年

第5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一直以来就受到教师、家长、学生的重视,但如何学好语文,真正使其成为我们交流、阅读的重要工具,却一直是困扰着教育界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刚刚进入学校,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同时也有着恐惧的心理,对于那些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事物,则会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为考试而教学的方式,想方设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愿意学习语文,而不是简单地为考试而学习。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与新课改之间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了极大的改革,因此,教师要切实找出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地努力加以改正,从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1.教学观念落后,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观念的落后一直是阻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学生虽然年纪较小,但接触的事物和信息是以往同龄孩子的数倍或数十倍,其在内心和思想方面也较为成熟,加之其成长环境较为适宜,自尊心、自我意识更强,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观念上做一改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独立性估计不足,导致教学中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模式,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够重视,导致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热情洋溢,学生在下面兴趣索然;二是忽视教育的目的性。依然将应试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忽视语文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作用,将认识几个字,能否了解课本的中心思想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三是忽视语文的文化性。仅仅将语文看做是一门识字课,而忽视了语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的作用,降低语文的文化属性,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由于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导致依然采取黑板、粉笔的传统模式,即使在上级反复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情况下,仅仅将会使用ppt、幻灯片等作为多媒体的全部,没有将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加以应用。而就学生而言,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从网络到平板电脑,从安卓系统到iPad等等,这些最新的科技产品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我们在课堂上却依然还使用着传统的方式,其教学效果则可想而知。

3.自身素质不高,难以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而在现实的工作中,往往出现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不过硬,导致教学质量难以让人满意。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儿童心理并不了解。对儿童心理学的学习是加强与学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二是对高科技发展掌握不够。对最新的科技成果不了解,导致教师在硬件技术的掌握上不熟练,不能有效发挥高科技技术设备的效果,在软件上不能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

二、提高新课改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将应试教学的观念转变为真正的素质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将认字能力教学转变为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将现代的语文课转变为传统文化的教学。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从语文课的教学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重点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加强对学生心理学的学习。知道学生所思所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能够熟练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能够通过小学生喜爱的动画、Flash等方式,将死板的文字灵活化,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三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的思维方式,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将学生放在主置,教师放在组织者、指导者的从属位置,在课堂上通过积极引导和有序组织,使孩子能够将课堂变为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朗读、背诵等多种方法,考试、竞赛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占言.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之美[J].辅导员,2009(11).

第6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新课标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与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其提供自由延伸的空间。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标理念为前提,不断拓宽教学思路,以全新的、迎合学生心理的教学风格实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

一、以新课标理念为教学根本

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倡导的是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及个性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提倡的是自主创新,为教师提供更开放的平台,使其充分发挥教学经验及学科能力。对于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立体化的视角看待这项改革。首先,在教学观念方面,要更改固有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开放、民主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主动交流。其次,在教学机制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教研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打好教学改革的基础建设。最后,在教学实施方面,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在改革中归纳总结,消除教学弊端。

如果教师对于课标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就会造成教学思路片面追求人文精神的塑造,忽略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整个教学方向会脱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本质。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隐藏教学意图,使学生在无痕迹的状态下轻松融入教学氛围,以真实、自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吸纳学科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感悟。新课标要求的是多元化的教学,提倡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形式,建立学生与学科之间的关联,尊重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兼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出现人格上的不良倾向时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以开放课堂作为教改方向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明确阐明教学开放性的教学要求。因此,为学生营造充满知识、乐趣与激情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方向。只有开放性的课堂,才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地自由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放性课堂,不仅仅要开放教学形式,还要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式、讨论式的课堂,直接进行有效的师生对话,在互动交往中,使学生加深感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对学科的理解能力。在加强课堂讨论的同时,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在以教科书为依准的前提下,开发课外书的广阔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同时,教师要懂得开拓教学空间,使教学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记忆,获得思想启迪。

总之,开放性课堂就是献给学生“交流、感知、开放、对话”的课堂,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及交流活动,学习新知识,感悟新思想,掌握新技能。语文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更贴近情感教育,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要深挖学习资源,使他们成为爱学、会学的人,深厚学生的语文学科底蕴,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达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

三、以深入浅出作为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育的承载体,教学改革能否完全落实,关键在于教职人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科特性。教师要深耕教学资源,全面扩大知识层面,并且将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点通过自身的过滤与分析,达到删繁就简,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看齐,完全规避形式化的教学现象,让学生听得懂、悟得出,才能使学生全面吸纳学科知识,在小学阶段打好学科基础。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反映的不仅是学生对于学科的掌握能力,更反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因此,语文教学存在其他学科没有的独立特性,如果仅仅采用单调的教学方式讲解,就会使课堂变得乏味无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刻。教学方法如果应用过度,头绪又会错综复杂,不但教师辛苦,学生也是糊里糊涂。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到简而有效,表达有调理,情感要真实,知识要丰富。教师不能紧盯教学任务,把学习过程缩得过紧,而要将以往的结论性教学转化为过程性教学,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从简单的入口进入学习环境,进而在过程中掌握知识。要掌握深入浅出、层次递进的教学弹性,让学生自己发掘其中的真意,使语文教学发挥重要的学科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将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理念的实践者,是教学传播的载体。要深入落实新课标理念,仅仅通过课程标准及管理机制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作为教材的具体实施者,需要全面转换视角,用发展的眼光正视改革实施过程中已经或即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改革、提高素养,以新课标理念为教学规范,以开放课堂为改革方向,思考语文教育的学科特性,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第7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06-01

新课程改革提出:我国中小学课程要从课堂、教材、知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要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我们认为可以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入进行研究。因此,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习惯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1.小学语文教学开放性的主要内容

1.1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再只是简单按照课程的顺序来进行知识点的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来制定相关的教学主题。比如,让学生收集某一主题的成语故事、文学掌故,先分小组讲述故事,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人给全班讲述,评出全班的最佳故事手。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这样才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老师可以将与小学语文课程相关的内容与课程结合起来,丰富教学的内容,丰富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1.2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老师可以改变单一的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老师可以将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习,学生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点。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应的视频来帮助知识点的讲解,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学习的压力。如在带领大家学习《迷人的张家界》时,借助录象、地图象模象样的导游起来:带领大家参观了张家界的美丽风景,并讲述了几个优美的故事,这样同学们对闻名遐迩的张家界风光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1.3 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开放性。老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导者,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主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老师只给出正确的指导,学生要自我摸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不断地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下阶段的学习。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

2.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途径

2.1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2.1.1 教学资源的开放性。语文课程不能仅通过教材的讲解和学习,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场景。因为,毕竟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有限的,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教材充分掌握以外,而且对于教材相应的课外资料也要有所了解,并将课外资料有效的融入相应的课文讲解中去,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提升学生知识方面也有着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准备学习"狼狈为奸"成语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对于成语来源的典故通过上网或者是翻阅资料的方法进行自行查找,在查找过程中对成语背后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这对学生们成语的记忆和理解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不但对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和素质有着良好的提升效果,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2.1.2 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而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造就了再进行同一知识学习时,不同的学生对不同学习方法的适应的不同,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以集体教学为主,一名老师、几十名学生。这就意味着全班的学生只能接受教师指定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不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倡开放化的学生方法,给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开放性学习空间,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2 小学语文教育理念的开发化。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极爱学理念主要就是,根据考试的标准,对小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点内容划分,这种模式主要是以考试为主,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以及语文素质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放性教学应是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理念,确保语文教学的使用价值,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融合相应的教学知识,字、词以及句的应用和认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死记硬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新时代,小学语文有着新的教学理念,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就是要通过课程让小学生对我国的寓言精髓以及传统美德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本质学习要求就是通过小学语文教材和生活相结合,进行思想和寓言的学习与传播。

2.3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开放化

2.3.1 课堂教学的新鲜度的保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环境的要求往往比较高。由于小学生们年龄小,而且比较喜欢灵活多变、生动形象以及趣味性强的东西。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新鲜的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着良好的效果。此外,可进行野外授课等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开放式的教学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3.2 形成教导和学习之间的开放化。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二大主体,他们直接的关系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所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只是教师的受体,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感受不够重视。这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感受应加强关注,多多给与学生鼓励和关系,尽量平衡师生关系。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愿意学习语文知识,使教导和学习形成开放式的互动,提高教学的质量。

3.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教学,不仅符合时展的需要,还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好习惯的有效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注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

生自主的开展学习,勤于思考。学生也要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利用开放式教学的优势,实现学生健康学习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 陈江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成功:教育, 2013 (03).

第8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55-02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中乃至对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为此阶段正是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思维体系逐渐形成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重视学生们在当前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在制定课堂教学内容时,必须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安排,循序渐进。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有三个阶段:学会教学――学习反思――尝试研究。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的偏差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活动而言,就是要教会小学生们更好的和他人进行语言上的交流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对两点进行综合把握,大多数老师对它的理解还处于一种盲目效仿的皮毛阶段,没有领会其精髓,生搬硬套,对简单相关问题之间的对比,缺乏科学合理性、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能够满足语文教学开展本身的要求。只求把课堂搞热烈,气氛搞活跃,让学生有话可说,避免冷场课堂极尽鼓动之能事,行章就草,浮光掠影,虚情假意掩饰了语文课的真正内涵,实现通气掩盖了学生的本真发挥,绘声绘色抛却了学生的个人感受。

2、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误区

对于教学语文活动的教师而言,语文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自身语言素质能力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在这一点上教师在表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们的感受,而不能只是单方面注重个人的表达,可以或理性地解剖文章,或激情的与人物共鸣,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结合学生们能够的思维点进行有效融入,而不是找几个具有辐射性的问题广泛讨论,草草了事,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提出往往容易是基于成人的角度进行提问,这就造成学生们理解和回答上的思维困难。

3、教师对学情估计的不足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必须要明白既定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是呈变化性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词、句到整片文章的阅读是一个逐渐增长提高的顺序过程,也是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能力变化;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许多教师在较高年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对教学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将重点内容进行段落讲解就草草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对每个阶段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情况估计不足,即使是小学生高年级在知识领悟接受上,也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4、教师课堂评价浮于表面

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许多教师大部分都是简单的一句带过,但是语文学科是一门丰富的语言交流表达学科,简单的评价无法形成对学生的激励。同时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各行己见,但是如果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也应当有策略地指出,有凭有据,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不应只从概念上理解,必须要结合实际开展的情况从根本上对其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对学习有困难者给予点拨,给表现优秀者在表扬的同时,帮助存在问题的学生知道他们尽快跟上正常的教学,延伸学生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建构知识、技能与文化心理。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改进策略

1、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然要有一定具体的执行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可以是来自国家的或者是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最终的教学目标实现问为主的,使教师使用教材教授的知识技能更具实用性,还能成为评价教学的依据。因此,作为教学者必须科学、合理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规划,要考虑到学生们各个阶段的学习接受能力变化,确定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按照新课标要求,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2、选择有效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语言、心灵传递的过程,而小学学生正处于好动、好学的阶段,对许多陌生新鲜的事物都十分好奇,迫切的想要与外界交流,而这个时候正是语文教学者发挥语文魅力的时候。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中小学,听与说课堂教学中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安排中,听和说是十分重要的,积极让学生们提高改方面的能力,可以有效的让学生们的语音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获得较大水平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重视听说训练。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训练。例如,就听和说的练习在实际的教学中互相穿插交互。并坚持日常训练,关键要让学生养成倾听习惯。

3、落实有效的教学环节

一要教师要制定一定的阶段性教学计划。二要注重语文学科知识掌握的特性。这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过程。三要将课堂主动权留给学生。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味就不要过多的限制他们的参与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避免“一言堂”的现象,让学生们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4、有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过程对于教学者而言十分重要,如果不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那么后期再改进时,学生们往往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阶段性的对当前开展的教学活动总结经验、系统思考、捕捉问题、形成参照、改进缺点、发扬优点、综合分析,指导自己的教学。对于难点部分要额外单独的进行重点叙述

结论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从简单的字、词、段落到最终的通篇文章理解掌握,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学者要根据学生们表达出来的感受和变化进行及时的关注,并通过一定的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们的看法,做出调整,从而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9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90-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轰然兴起,新课程标准也悄然出台了,而且渐入人心。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首先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目中有人”的教育。然而,以此观照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那种把学生当着等待灌输的容器的“满堂灌”、“填鸭式”且置之不论(实际上还存在着,而且不少),就是那些所谓“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又有多少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灵性的人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某些“启发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勿庸置疑,教师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工夫,教学环节往往经过反复推敲,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那真可谓“精雕细琢”,不厌百回改,其中不少课也确实称得上漂亮、精彩。然而,这样的课,细一审察,不难发现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走,他们忙于应付老师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提问,有的甚至连这人的回答为什么错、那人的回答为什么对也搞不清楚。试问,他们在课堂上还有什么主动性可言?充其量是老师手里的棋子而已。语文学习应该重诵读、感悟,但是我们常见一些课堂上充斥着各种问题,用回答问题来替代诵读与感悟,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满堂问”的教学形式显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还有常见的问题是:某些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思路或“教学个性”而人为地肢解课文内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尽管大家都认为教师应当拥有个性,应当拥有解读课文、选择教学方式的自由,这诚然是不错的。但张扬个性必须以尊重美的原则为前提,如果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教师的个性不管怎样突出,都只能算是耍花枪,故弄噱头,不足道也。语文课堂仅局限于一些细枝末叶的问题,仅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没有或很少美的感受与陶冶,那么,审美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我们从“发展学生个性”这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的角度来审视课堂教学,严密的课堂结构、烦琐的提问,消磨了学生的个性,阻扼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提问的答案往往是单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入“我毂”,教师总是费尽力气引学生“入毂”.学生“入毂”了,教师就以为大功告成。常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的理解,不像数理化题目的答案那样精确唯一,而常常在正确与更正确之间选择。再说,教师脑子里的答案许多是从参考资料上拷贝而来,这些答案是否唯一正确呢?有没有别的理解呢?在我看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鼓励学生“旁逸斜出”.教学应该有思路,但这里的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能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作出调整。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生机,才有活力。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孕育了语文,同时也为语文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然而,观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由于课堂时间、空间及学习内容的封闭,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个性得不到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