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学试题范文

微生物学试题精选(九篇)

微生物学试题

第1篇:微生物学试题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 生物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9-02

生物工程是在20世纪飞速发展起来的,由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计算机等学科交叉结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兴复合学科,被视为人类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生物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等领域,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新世纪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技术之一,生物工程产业也逐步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好的方案。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和变异以及微生物的生态、进化、分类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生物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同步进行经典的微生物学实验,已成为生命科学类各专业本科学生微生物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而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依样画葫芦,使实验流于形式,教学效果较差。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就必须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课题组在多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现总结如下,以期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课教学是微生物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对于培养其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长久以来,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头脑当中,这种观点的存在从主观上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试想学生如果认为某一课程并不重要,他怎么可能去学好它?生物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知识更新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不断更新,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把技能培养看成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在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师都要向学生反复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改变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轻视实验课的观念,为实验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氛围。

二 引入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学实验中有许多实验操作技术,如制片、接种、平板划线分离、涂布等,许多技术又涉及无菌操作,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亲自操作。但由于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如实验室面积大,学生不易听清老师的话;实验器材多,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等),学生注意力经常不集中,不理会老师的讲解。以至于我们经常发现在讲解时反复强调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照犯不误。为了提高老师在讲解示范环节的教学效果,在自治区以及学校教改项目的资助下,课题组根据我系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拍摄了整套实验操作的教学视频,并制成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三 重编教材,改革实验报告制度

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有许多公开发行的教材,但由于各个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各不相同,这些教材对于某一独立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来说并不是最完美的。如某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反复遇到的问题在教材中并未提及;某些实验原理,教材中讲解得过于简单,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针对本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重新编写了教材,教材的编写掌握3个原则:(1)越详细越好;(2)原理性的知识点一定写得易懂;(3)在适当的地方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通过这一措施,我们发现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而不是一头雾水地得过且过了。

在实验报告撰写中,学生通常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实验原理、目的、实验步骤这些“死”内容,而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几乎没有。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验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这一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要求学生撰写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内容,但必须对结果、思考题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实验报告评分。

四 引入考试制度

长久以来,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的配套课程,往往没有考试环节。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如今绝大部分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课都已单独设课,但也缺少考试环节,一般是通过实验报告的优劣来判定课程成绩。缺少了考试环节,学生也就缺少了压力,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会下降,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会降低,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课题组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最后设置了考试环节,每个学生都要单独进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2个部分,理论考试由学生随机抽取10道选择题进行解答,实际操作又分为显微镜使用和无菌操作2个内容。考试由2名老师负责(实验室老师和主讲老师),一人负责理论考试和显微镜使用,一人负责无菌操作。每次考试有2名同学参加,在考完理论和显微镜使用后,进入到无菌操作环节,此时另2名同学进入考场,考试理论和显微镜使用,依次类推。在考试过程中,教师根据制定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为学生评分(见下表,供参考),不及格者重考。通过这一方法,增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帮助。

五 注重“授渔”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不仅要使学习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从实验课内容的设置到教师的教学观念上都忽略了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课题组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的生产情况,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如:环境微生物的分离、残糖和总糖的测定、发酵罐使用等,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和问题进行分析,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开设综合性的实验课程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和“保姆式”的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依样画葫芦。为了提高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课题组在微生物学实验这一课程之外,又设置了微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目前设计了“环境中酵母菌的分离与酒精发酵”和“常见食品中大肠杆菌总数的测定”两个实验。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能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综合实验过程中,学生从最简单的洗刷玻璃器皿开始,逐步深入地开展实验,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学的内容及要求,易于学习和记忆。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一个类似于科研工作的流程,初步培养了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实验进展的能力,对提高他们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大有益处。

七 总结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思维逻辑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最为核心的实验类课程,对于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极为重要。针对如何提高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国内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改革措施和手段,课题组认为目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比较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如前文所述,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因而,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2.学生轻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对实验结果和问题的分析,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长期的训练能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好处。而目前的教学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学生能完成实验就好,因而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3.设备欠缺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包含了众多独立的或有联系的实验内容,涉及许多实验器材。有的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能满足一人一套设备的需求,往往采用多人共用一套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一来,常常会形成一人操作、多人看的局面,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这又是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因此,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建设好实验教学的平台,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冬光、陈宁、陈叶福.关于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7(1):65~66

[2]杨华、路福平、王洪玲.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6(1):56~57

[3]肖美燕、孙万邦.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9):20

[4]毛宁.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1(3):96~98

第2篇:微生物学试题范文

一、命制准备

教材内容及评价标准的分析。在试卷命制前,教师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各知识点应达到的认知水平以及《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学科思想、学科观念和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等。对《课程标准》及其思想的把握,对试卷命制的效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探究和发现去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物质构成的奥秘》涵盖较多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W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初步形成的微观观念也将会贯穿初三化学教学的始终。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越高,就越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清楚地认识本单元在初中教材的地位及与前后章节的联系。

学生情况分析。分析近年中考答题情况发现,对物质和变化的微粒性认识(即微粒观)有待进一步深化,化学用语的使用不熟练,错误普遍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树立“考学为主,考教为辅”的命题思想,达到用考试促进学与教的目的。学生进入初三年级,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思维,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第三单元里学生初步接触了肉眼难以看到的微观世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至于处于思维转型期的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仅看课堂表现是不全面的。要衡量一个学生在本单元的目标达成度,还是要命制合适的单元检测来评价学生。

制订双向细目表。一是注意双向细目表制订的原则。确保试卷有较宽的覆盖面,保证所有的知识点都要考查到位,对于重点、难点,要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以多种形式进行考查,同时要确保试卷的质量,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根据评价标准和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试题整编。二是注意双向细目表的制订步骤。遵循“确立知识要点――确立能力水平层次――排列各部分所占比例――汇总与调整”的步骤进行双向细目表的定制。

二、命题步骤

选取素材。编制试题要依据命题评价标准,紧扣命题内容,围绕命题细目表,严格选择命制试题所需材料。一套试题的素材应该是来源广泛的,可以是网上下载,或者借用他人的试卷,或者是教师教学的积累,本次选题至少有三十套题目。切勿直接选用原题,要经过加工或改编,以符合实际的学情和教学实际情况。同时还需注意课后习题、教材中的插图、资料卡片等,这些也都应是试卷素材的来源。

选题。选择题部分共有15题,主要考查学生微粒的形成等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在题目的选取时要注意知识点的逻辑性:首先考查学生认识物质的粒子性,微粒是客观存在的;其次考查微粒的运动观、间隙观,分子不断的运动、微粒间有间隔,考查方式要多样;再次考查微粒的构成观,考点有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和原子如何结合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电量、质量的关系;最后考查微粒间的作用观,目的是考查在化学变化中微观粒子的变化情况。非选择题部分的设置应与日常的教育教学相呼应,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会关注到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个长期培养的过程,现在学科教学任务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设计的落实方面仍有欠缺,所以在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单元检测的命制中都要注重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调整。题目选好之后要针对双向细目表进行微调,试题拟好后要逐题进行审查、修改,并进行筛选。要注意考点重复情况,简单考点要避免重复,重要考点及热点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重复。检查考查知识点是否有遗漏,如果有,要在相应的知识版块中进行调整。同时,要试答全部试题,调整评分标准。

三、试卷反馈

教师做完题后要预测学生的得分,并与学生的实际测试成绩进行比较,所得数据经教师分析可以为以后的命题提供参考。例如,通过单元检测发现相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说,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不够理想。当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时,能记住一些知识点,但是综合运用原子、分子的观点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不能在给定情景中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还不能真正地理解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运动过程;不会读图,不能通过微观图示来理解微粒的“变”或“不变”;没有建立化学符号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不能通过图示识别微粒,不能把图示转化成符号等。

四、反思建议

第3篇:微生物学试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一道新颖务实的“家电”题

 

题目 微波炉是一种利用向食物发射微波,进而将以微波形式从在的电磁能转换为内能来对食物加热的厨具。因为微波可以深入食物表面内约5cm,因此与蒸烤类厨具比较,具有加热更加迅速的特点。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个微波炉,他听人们讲利用微波炉对食物加热,不仅加热时间短还具备加热效率高的特点。为了验证后一种说法,他决定借助电能表、手表、温度计等器材实际测量一下微波炉在高挡烧水时的效率。

为此他查看了家中微波炉后面的铭牌,上面注明额定输入功率为1200W,他又查看了他家的单向电子电能表,上面注明3200imp/kw﹒h(它表示每消耗电能1kw﹒h,该电能表上面的发光二极管闪烁3200次)。之后他关闭其他所有家用电器,将体积为1L、温度为20℃的水放入微波炉并用高火开始加热,同时用钟表开始计时并记录电能表面的发光二极管的闪烁次数,历史4min,电能表面的发光二极管闪烁了256次,此时取出并测得水温为72℃,请你帮小明计算微波炉烧水时的效率。

微波炉中发射微波的器件叫微波管,若某微波炉内的微波管只有一只,且该微波管只能在额定电压下以额定功率工作初中物理论文,请回答这个微波炉是如何仅仅利用这只微波管实现在不同挡位工作的呢?

近年来无论是中考还是竞赛考试,“家电”题都层出不穷,如电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等等,但一般题目都是有家电之名,而无家电之实,没有什么新意,而本题却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

一、试题注重考察基础知识,知识点覆盖面广,体现了命题的公平、公正原则。

首先,该题的背景是家庭常用厨具微波炉、家庭用电能表、温度计等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这样的情景在城市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见过,而且考生在阅读题目之后不但了解了微波炉的工作原理而且会对所提的疑问产生好奇,所以肯定会积极的主动的去探究。

其次,该题不但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考察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包括:电磁波基本知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家用电能表的一些功能、物理量单位的换算、质量的计算、温度的测量、水吸收热量的计算、电能的计算、用电器效率的计算等等。这些知识点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不偏不难,没有脱离教学双基的要求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所以从以上两点讲,这道试题的命制是公平、公正的。

二、试题突出体现了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小明对别人的说法并没有盲目的信从而是提出了质疑,这说明小明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且还能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物理知识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验证方法:对效率高提出质疑——制定验证计划(查看微波炉和电能表的铭牌,准备温度计、水等实验器材,制定测定微波炉效率的试验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并得出结论。验证过程完整的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三、试题充分体现了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该题从生活中使用比较广泛的高科技厨具入手,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微波炉的基本工作原理,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物理,高科技产品并不神秘。在经过实验探究之后,亲自验证了他人的说法是否正确,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四、试题最后的问题打破了学生的定式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题目最后的问题是所有家电题都会问到的一个常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按照已往的定式思维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电阻来实现微波炉高低挡位的工作,二殊不知串联电阻后微波炉再不能在额定电压下正常工作了初中物理论文,而题目里说的非常清楚要在额定功率下如何实现高低档工作,所以需要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换角度来解答问题,这也是本题的新颖之处。

试题缺憾 如今节能环保依然是我们国家十二五规划及以后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如果本题在设计时能从环保的角度适当的拓宽问题面,如微波炉在使用时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在制造和使用微波炉时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试卷的层次和区分度会更加明显和完整,而且能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的去使用它才能造福于我们人类。

题目解析

4分钟微波炉消耗电能: E=×256=0.08kw·h=2.88×105J

(这一步还有些同学是这样做的:W=P×t=1200×240=2.88×105J,虽然结果与上面是相同的,但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现在是测实际消耗的电能,还不知道微波炉的工作是否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水的质量:m=ρV=1.0×103×1×10-3Kg=1Kg

水吸收的热量:Q=cm(t-t0)=4.2×103×1×(72-20)J=2.18×105J

微波炉的效率: η===75.8%

当然微波炉效率的计算还有其他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第4篇:微生物学试题范文

关键词:防护口罩;重点关注项目;甲醛;微生物

我国目前在防护口罩尤其是PM2.5防护口罩的销售市场高速增长。为监测防护口罩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以更为有效地防止雾霾的侵扰,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标准,主要有GB 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TAJ001―2015《PM2.5防护口罩》和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等。这些标准在口罩的防护效率、泄漏率、防护效果、偶氮、pH值、微生物等方面规定了限值和测试方法,但是通过分析研判这些标准,结合现有口罩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国内出台的口罩防护标准中在甲醛和微生物测试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难以正确合理地评估防护口罩在实际佩戴过程中由于产品本身的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潜在危害。由此,本文提出了在口罩测试标准中需要完善的部分,以更为准确地评价产品的性能。

1 甲醛

1.1 甲醛危害及防护用品中甲醛检测依据

20世纪20年代以来,纺织用甲醛树脂开始在面料整理中使用,在纺织印染行业助剂中添加甲醛,可以达到防缩水、抗皱、防水、防褪色、阻燃等功能[1]。此外,在助剂中添加甲醛还能够满足保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和改善手感等需求。甲醛是一类致癌和致畸性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国家对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进行了严格规定,分别针对儿童、成人非直接接触衣物和成人直接接触衣物等进行了限值规定[2]。

近年来,口罩中采用棉纱布或无纺布制造口罩时,也同样面临着甲醛超标问题。因此,在这两年新出台的口罩标准TAJ 1001―2015和GB/T 32610―2016中均对口罩中甲醛的含量进行了限定。这两份标准中规定甲醛的测试采用GB/T 2912.1―2009《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 第1部分:游离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标准执行,甲醛含量的测定采用乙酰丙酮比色法。但是,尽管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在实际测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会影响到样品中甲醛含量的测定结果。主要问题为:

一是分光光度计的吸光度范围问题,分光光度法中吸光度在0.2~0.8之间时数据采信度较高,被测试试样的吸光度太大或太小,都可能会产生比尔定律偏离。因此在吸光度测定时,还需考虑到吸光度问题,浓度过高时需进行溶液稀释;而浓度过低时,则需要加大取样量,以获得满意的精度。无疑,这会增加测试过程的工作量以及实验室成本。

二是双甲酮的确认问题,在标准中规定,如果怀疑吸收不是来自于甲醛而是受其他因素影响,则需用双甲酮进行确认试验[3]。因此,对于样品中出现的甲醛是否需要进行确认试验,则是由检测人员自行决定。同样地,对于实验室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和人力物力的成本都会带来一定的麻烦。

三是萃取过程中样品的褪色问题,如果在萃取过程中产品出现褪色现象,会污染到萃取液并干扰到检测结果,使得测试结果发生偏离[1,4]。

四是干扰物质存在问题,在萃取过程中,比色法会受到一些化学物质如酚、SO2、胺等物质的干扰,进而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4]。

五是乙醛等物质存在的问题。通常来说,在产品处理过程中加入甲醛进行整理时,会引入到乙醛等物质,而乙醛同样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低浓度的甲醛同样会引起眼、鼻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及支气管炎。高浓度吸入则会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对皮肤也存在有致敏性。采用比色法无法对乙醛等其他有害物质的存在进行检测。

基于此,本文采取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口罩中甲醛的含量,以有效地排除在比色法萃取及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干扰,以更快更准确地测试出口罩中所含有甲醛的真实含量。

1.2 试验部分

(1)仪器与试剂

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器为DAD检测器(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Milli-Q超纯水仪(美国Millipore公司);DKZ-450B型电热恒温振荡水槽(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XS205DU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

甲醛标准品:10500 mg/L,购买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乙腈(HPLC级,德国Merck公司);DNPH(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磷酸(优级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超纯水(18.2 MΩ・cm)。

(2) 标准溶液的配制

DNPH溶液的配制:1.2g DNPH加入到30 mL水和170mL浓磷酸中,溶解后得到DNPH溶液。

取0.1mL甲醛标准溶液,移入装有20mL蒸馏水的50mL容量瓶中,振荡摇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即为甲醛标准母液。随后,在8个1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4 mL乙腈,然后分别加入0.005mL、0.025mL、0.05mL、0.25mL、0.50mL、1.0mL、2.5mL和5.0 mL的甲醛标准母液,立即加入0.5 mLDNPH溶液,摇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放置60min后经0.45μm滤膜过滤后上机分析,制作甲醛标准曲线。

(3) 样品的处理

准确称取2g试样(精确至0.1 mg),放入到100 mL锥形瓶中,加入50 mL去离子水后在40℃水浴中振荡60 min后过滤至锥形瓶中,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将4 mL乙腈、5 mL过滤后萃取液和0.5 mL二硝基苯肼溶液加入到10 mL容量瓶中,蒸馏水定容后,放置衍生60 min后经0.45 μm滤膜过滤后上机分析。

(4)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Eclipse XDB C18 (4.6mm×250mm,5μm);进样量:20μL;柱温:30 ℃;检测波长:350nm;流速:1mL/min;流动相A:超纯水;流动相B:乙腈。洗脱程序:40% A;运行时间10min。

1.3 结果与讨论

甲醛经衍生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后的色谱图和光谱图见图1。其中色谱图上3.5min处为DNPH色谱峰,5.25min处为甲醛-DNPH色谱峰。标准曲线在0.01mg/L~10m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73。

(1)实际样品检测

通过本文所采用方法对4种防护用品分别进行检测,测试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明显可出,4种防护口罩均检测出少量的甲醛,尽管含量低于标准中要求的甲醛检出值,但是当使用比色法进行防护口罩中甲醛的检测时,测试过程中的干扰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判定。与此同时,图2给出了其中一个样品的测试色谱图,峰1为甲醛,峰2和峰3分别为乙醛和丙酮与DNPH的衍生物。在测试过程中,有少量的乙醛和丙酮被检测出,也说明防护口罩中确实是会存在着其他的有毒有害物质。

(2)方法回收率与精密度

对样品进行添加回收试验,共选取两个浓度进行试验,每个浓度水平进行5次重复试验,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见表2。结果表明,加标回收率范围在88.80% ~ 10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 ~ 6.2%。

2 微生物

2.1 微生物危害及防护用品中微生物的限值

雾霾天气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目前已知的雾霾空气中大约有1300种微生物[5],其中有部分已知微生物会引发人类的过敏和肺部疾病。在新颁布的防护口罩标准TAJ 1001―2015和GB/T 32610―2016中均对防护口罩中微生物进行了限值规定,其中大肠菌群和致病性化脓菌不得检出,真菌菌落总数和细菌菌落总数分别不大于100 cfu/g 和200 cfu/g。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佩戴防护口罩的雾霾空气中往往会存在着一定量的微生物,但目前市售的防护口罩中大部分都不具有抗菌性,因此这就会使得在使用过程中附着在颗粒物上的微生物被吸附过滤在防护口罩上。消费者佩戴防护口罩时的局部微环境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温湿度,在吸气过程中就极有可能将微生物吸入呼吸道,从而带来二次污染。鉴于此,针对防护口罩在附着有一定微生物时,在一定温度和时间下,微生物是否还存在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2 试验部分

(1) 仪器与试剂

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水浴锅(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DKZ-450B型);恒温调速摇瓶柜(上海知楚仪器有限公司,ZQTY-70S型);高压灭菌锅(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LDZM-60KCS型);二级生物安全柜(美国Thermo,1300-A2型)。

大豆蛋白胨肉汤(TSB);大豆蛋白胨琼脂培养基(TSA);营养肉汤(NB);SCDLP液体培养基;稀释液;计数培养基(EA),均采购于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菌种:大肠杆菌 (ATCC 11229)。

(2)冻干菌的活化

将冻干菌融化分散在5 mL的TSB中呈悬浮状,在37℃下培养24 h;用接种环取菌悬液以划线法接种到TSA平皿上,在37℃下培养24 h;从培养皿上取典型菌落接种在TSA斜面试管内,在37℃下培养24 h,斜面试管储存于冰箱内(5℃~10℃)作为保存菌。

(3) 试验菌液的培养和制备

培养A:用接种环取保存菌,以划线法接种EA平面皿上,在37℃下培养24 h。

培养B:取20 mL肉汤NB放入到100 mL的锥形瓶内,用接种环取培养A的典型菌落接种在肉汤内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37℃,振动频率为110 min-1,时间为24 h。

培养C:取20 mL肉汤NB放入到100mL的锥形瓶内,取0.4mL培养B菌液加入瓶内培养,培养后菌浓度为107cfu/mL。培养条件为温度37℃,振动频率为110min-1,时间为3h。

试样菌液的制备:用水对肉汤NB进行稀释,调节培养C的菌液浓度为103 cfu/mL,作为试验菌液。

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浓度。

(4)样品的处理

试样的接种:取0.2 mL试验菌液分散接种在小瓶内的试样(试样质量4.00 g)上。

培养及洗脱:将已接种试验菌液的小瓶在37℃下分别培养0h、24h、144h和168h。随后在培养后小瓶中分别加入20mL SCDLP培养基,振荡器振荡5次后将细菌洗下。

菌落数的测定:取1 mL上述溶液分别注入两个平皿内,各加入15 mLEA,室温下放置至培养基凝固后,将平皿倒置放置在37℃下培养48 h,随后对菌落总数进行计数。

2.3 结果与讨论

常用防护口罩主要分为一次性防护口罩和可更换性防护口罩。由于一次性防护口罩使用周期较短,因此本试验只针对4种防护口罩开展了0 h和24 h微生物生长情况培养。对于可更换性防护口罩,则将时间分别设定为0h、24h、144h和168h。

图3给出了一次性防护口罩在0 h和24 h的微生物生长情况,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4种一次性防护口罩在0 h时菌落总数较少,约为5~12 个;经过24 h后,菌落总数有了显著的增加,增长为300~400个左右(表3),充分表明当微生物附着在口罩上时,合适的温度会促进菌群的生长。

可更换性防护口罩的结果也表明了相同的趋势(图4),即24 h后菌落总数增长明显,但144 h和168 h的菌落总数有所回落(表3),这可能是时间较长,部分菌出现凋亡所致。

3 结语

(1)在测试口罩中甲醛的含量时,采用比色法会对最终结果带来一定的干扰,而选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时,则会弥补比色法的诸多缺陷,能够更为准确地给出口罩中甲醛的真实含量;因此,本文建议在口罩中甲醛的测试方法标准应修订为液相色谱法,以避免假阳性样品的检出。

(2)即使新购买的防护口罩在测试时微生物指标是合格的,但是由于空气中存在着微生物,在使用者佩戴口罩的微环境中,仍可以检测到微生物的增殖,从而为消费者带来二次污染。因此,建议防护口罩能够采用抗菌性技术,并且在防护口罩的测试标准中增加抗菌性能测试,以更为有效地保护公众健康。

参考文献:

[1]谢思瑶. 消除纺织品甲醛检测中褪色干扰的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2(1): 45-47.

[2]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S].

[3] GB/T 2912.1―2009《纺织品 甲醛的测定 第1部分:游离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S].

[4]张春玲.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纺织品中游离甲醛含量[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 2007, (4): 11-13.

第5篇:微生物学试题范文

【关键词】微课;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业界瞩。自2012年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的一些网络培训机构不断推出 一些微课比赛,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对微课的理解、制作、应用等。经过几年时间的推进,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国微课程的研究当前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特征、制作技巧等浅层次的探究,对微课的应用方面的极少。因此我们申请研究课题《微课与高中生物自主学习的融合研究》,旨在跟踪、研究微课的使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力争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微课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本课题自2015年7月开始筹备,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确定了微课的内容,及制作微课的注意事项。经过各成员几个月的努力,微课终于在2016年3月份即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陆续投入使用。为了了解微课使用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对使用微课的班级和未使用班级进行包括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期末三次大型考试的纵向分析因为这三次大型考试的试卷难度适中,可信度高。

本次选择2015级学生为调查、跟踪、研究的对象,因为微课的使用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较高,要有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对于2015级新生来说,刚刚经过了文理分科,学习积极性很高,对生物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也有较多的课余时间用来自主性学习。另外2015级学生这阶段学习内容为必修第1第4、6、7章和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学习,知识点繁琐复杂,是高中生物重点、难点的最集中的时期,对学生逻辑思绪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且易遗忘,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感觉力不从心。正是使用微课对课堂学习补充、巩固、提升的最佳时期。

2015级共有26各教学班,18各理科班,其中9-20为12个普通理科班、21-26为8个理科重点班,选择每个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中的部分普通班使用微课作为实验班,部分班级不使用微课作为对照班,排除不同代课老师带来的差异。即9、10、13、14、16、17、18、20班作为实验班,观察使用微课前后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的变化。11、12、15、19作为对照班,用以横向对照分析,以增加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现将成绩分析如下,包括各次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秀率三方面。

实验班9、10、13、14、16、17、18、20各次成绩分析如下:

对照班11、12、15、19各次成绩分析如下

从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在微课普遍投入使用后:

一、学生在学习方面有着很多方面的改善

1.对三次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及格率以及平均分的数据上进行处理、比较,可以看出8个实验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均较大提高,优秀率个别班级也有着明显提高。

2.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各次考试成绩,在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分析,实验班比对照班也有较明显提高。

3.就个人成绩而言,多数学生的成绩逐渐提升。例如9班的李洪运三次考试的成绩分别为78、84、89;16班的李莎莎三次的成绩分别为:58、65、78等。

4.对这三次考试的生物试卷进行分析,各次试卷难度系数相似、可信度高、成绩真实。

因此说明微课的使用,对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微课的使用依赖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反过来也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形成和提高

本次制作的微课主要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重难点,供学生课下巩固知识,补差不缺时使用,所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非常符合W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借助于现在的网络通讯和微机的普及,教师把学习中的重难点等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可以有选择的随时点播学习,达到与学生自主学习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微课投入使用后,由于制作时知识点是经过调查归纳而来,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使用时可以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巩固练习,也可提前预习,学生成绩明显在使用微课有着明显进步。另外由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看到经常使用微课的同学进步很大,也可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促进其他同学自主性学习。所以,微课的使用也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

【参考文献】

第6篇:微生物学试题范文

1.针对性强

高中学生入学时,通过中考成绩已经分化到不同层次的高中学校,高中生层次水平差距很大,所以学习工具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物理的平衡》学习工具,只针对高中学生中的中等学生。

2.课堂教学同步融合

北京地区高中物理教材有两个版本,在开发《物理的平衡》学习工具时,我按照教科版章节开发,同时兼顾人教版教材,力求紧扣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学结构完整。我专门设置了课程考纲解读、引入、自学学案、微课学习等多个环节。本学习工具经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班级反复试验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在线,形成网络版

《物理的平衡》学习工具有硬盘版,并又了网络版,可时时处处直接通过互联网访问。学案、课件、测试、教材等所有教学积件,都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无需下载外部软件,直接Web访问即可。本学习工具的网络版,支持HTML5,自动匹配多终端访问,实现了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图1为其二维码。

4.多平台支撑,形成交互

以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设计《物理的平衡》学习工具。学习工具网络版为网站形式,提供了丰富的交互形式。例如,在线测试,学生可以在线作答单选、多选、填空、连线匹配、排序等多种题目,系统提供在线计时计分,可以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另外,学校物理网站群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交互系统,如物理学习社区,是师生共同学习物理、问题讨论交流的学习论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的专题探究、协作式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图2为物理学习社区的二维码;我校已自主开发建设了慕课平台等。

开发背景

1.智能手机、平板逐渐普及

我国光纤入户,宽带不断提速,宽带费用不断下降。手机网络也从2G、3G到4G飞速发展。据我校统计,远郊区学生家中计算机普及率已经达到95%以上,手机市场已经全面被智能手机占据,手机套餐均有一定流量,智能手C全面兼容HTML5。网络终端多样化,手机、PAD、平板电脑的普及等这一切都为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工具网络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2.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开发课件

当前,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正处速发展期,其具有制作技术程序小、占内存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因此无需专业计算机编程技术就可以轻松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一线教师往往业务很繁忙,制作课件的精力也有限,而快捷技术的发展为一线教师参与课件制作、多媒体开发、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可能,甚至部分教师都可以独立开发。

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的物理网站群均是由本校的一线物理教师开发的,下设物理教研组网、物理论坛(物理学习社区)、教学评价系统、物理教学平台、文件共享平台、课程管理平台、教育云盘、MOOC平台、微信教育平台、选修课系统等。网站群的开发、运行、维护均由一线教师完成,而且是零费用。

3.一线教师构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字资源

一线教师参与或者直接开发数字化学习工具,切合学生的实际,能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结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标。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1.采用网站形式制作

《物理的平衡》学习工具是本校开发的系列课件之一,课件采用Web形式可直接单机运行,也可网络运行,兼容手机、平板多终端访问。本学习工具按照现行教材实际章节进行开发,每一节都包含了课标考纲解读、引入、自学学案、微课辅导、教学课件、核心知识点、测试七个部分;章小结又有单元知识整合、典型题目分析、单元能力测控三个环节,同时附有两个版本教材的电子版。本学习工具的运行可结合平谷五中物理网站群(物理教研网、物理课程管理平台、物理论坛等)一起使用。

2.学习工具基本功能简介

(1)相关知识点链接

物理知识前后呈现网络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需要前面知识的铺垫,尤其在进行自主学习时需要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复习。

(2)课程考纲解读

根据课程大纲、高考考纲的要求,对知识点、考点、三维目标进行细化,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程的目标。

(3)引入

引入,即为本节课创设物理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素养。本学习工具通过问题、视频片段、课件、小实验引入课程。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4)学习任务书

在设计学习任务书时应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基本可以完成任务书的项目。

(5)微课

把教学内容碎片化成较小的知识点,经过一线教师深加工成微课。“微课”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使用方便等特点。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图3为我开发的高中物理系列微课界面。

(6)教学课件

这一部分,教师根据知识点、技能点,将大量的助学课件放在网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由选择课件使用。这样做可以对课堂的知识进行内化,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复习。

(7)核心知识点

这部分是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形成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8)在线测试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建设在线测试题库,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学生需在线完成相应单元指定水平的随机测试,测试成绩可以在线反馈给任课教师,该成绩可以作为原本通过作业批改来评定的平时成绩。在单元测试中,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多次测试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测试结束后,师生均可浏览已测试的试卷与答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测试情况进行复结,图4为在线测试界面。

(9)章小结

章小结设置有单元知识整合、典型题目分析、单元能力测控三个环节,同时附有两个版本教材的电子版。

(10)外置交互系统

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物理学科网站群自2011年开始建设,其中:①数字化物理学习平台使用Claroline进行开发。界面整洁,功能相对集中在一个链接里,对于练习和讲义等,还可以做到近似“全屏”的播放。②物理学科主题社区是论坛形式的,采用开源Discuz!制作,是师生共同学习物理、问题讨论交流的学习论坛。③将公众号与我校微信第三方平台绑定,可以信息、微测试、微考试、投票等。④根据目前流行的手机H5的特点,将物理知识点制作成手机访问的H5小站点,把微信、H5流行的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图5为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H5的二维码。

关键技术处理

1.整体网站设计

本学习工具的站点文件是通过Artisteer生成的。Artisteer是一款网站模板设计软件。该软件可以辅助教师快速设计出博客主题和专业水准的网站模板。它采用独特的方法,不需要任何编码或CSS的知识来设计模板,涵盖了各种背景图片、纹理、照片剪贴画、字体的主题和其他设计元素,能够帮助教师创建自己的模板,但不需要额外的资源。成品模板可以导出为WordPress的主题或内容管理系统模板。

Artisteer比其他网站设计软件如Dreamweaver、FrontPage更方便、快捷。中小学一线教师无需学习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即可上手做出精美的站点。

2.微课制作技术

我制作微课时主要使用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计算机录屏操作的录制。这款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屏幕录像、视频剪辑功能,在后期编辑时能够添加字幕、标注,能自由裁剪,提供丰富的转场效果,能自由变焦,能放大局部画面,并跟随鼠标移动。对物理解题推导板演过程,采用手机加白纸拍摄的方式进行录制。这种方式技术难度低,操作简单。教师可首先选取一部手机或摄像头,把手机支架固定在桌子边缘,将手机固定到手机支架上。打开手机拍摄功能,调整手机拍摄的取景范围到能覆盖整张白纸,并保证纸面字迹清晰,然后教师便可在准备好在白纸上的书写、绘图、演示等操作后开始录制。这种录制方式,有利于传授解题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一对一的授课环境。

3.教学积件转Web形式

通常,Word、PowerPoint、Excel均需要Microsoft Office软件支持,无法在线直接浏览。技术上,通过FlashPaper程序可以将需要的文档通过简单的设置转换为SWF格式的Flash文件,原文档的排版样式和字体显示不会受到影响。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论对方的平台和语言版本是什么,都可以自由观看所制作的电子文档动画,并可以自由地进行放大、缩小和打印、翻页等操作,对文档的传播非常有好处,而且Flash文件在各大浏览器中都具有普及性和强大的可调节性。

4.在线测试制作技术

在线测试是利用QuizCreator开发制作的。该软件是一个强大的Flash试题制作工具,它简单易用,功能强大,支持可视化快速开发,普通教师利用它可以在没有编程基础的情况下,轻松制作出基于Flash的交互式的试题和测试并能进行在线测评。

QuizCreator提供了9种测试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搭配题、排序题、选择填空题、点击识图题、短文写作题。除了丰富的题型之外,还可以在测试题目中加入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如图片、截屏、Flas、说明元素和音乐,使得试卷不再局限于纯文本编辑。该软件还可以设置测试时间、合格率、题目是否随机等。

评价与反思

本学习工具以网站为载体,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检测达标,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物理兴趣的激发、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本学习工具可操作性强,是根据教材实际章节进行开发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辅助教学两方面的需求。同时,本学习工具坚持了自主原创的原则。图6为基于《物理的平衡》数字化学习工具的翻转课堂实践结构图。

本学习工具的网络版,虽然在设计上提供了交互环境,但并没有与学生自主学习进程很好地契合。而慕课的授课形式,突破了传统中学教学授课地形式。在慕课中,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互动,利用各种丰富的学习素材,实现高效学习。因此,我在后续的对本学习工具的改进中,也借鉴了慕课的授课方式,让学习工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幕前幕后

2011年,我由高职学校转到普高教授高中物理。我在大学时就对计算机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转到普高后,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简单的设计。随着自己的不断尝试创新,再加上有着多学科知识积累的专业背景,目前我可以较熟练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现在已经为所在学校开发了基于物理教学的系列网站群(下设10个子站点),形成了我校自己的物理教学资源库。同时,学习社区论坛、微课慕课翻转教学、教育云、手机APP以及微信H5等技术在我校物理学科教学中也得到了不断尝试。

我大学所学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化工工艺,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更不懂编程、色彩、硬件配置等专业理论。我们绝大多数计算机知识,是通过网络、书籍、培训获得的。我凭着自己对计算机的爱好和执着,平时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学习,渐渐地将自己的爱好与教育事业充分融合,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研究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积极为我区、市多所学校进行微课开发、课件制作培训,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广工作。

第7篇:微生物学试题范文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常规实验;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学;药品用量少;污染小;实验安全

微型化学实验,英文名称为micro scale chemical experiment或micro scale laboratory,简写为M.L。美籍华裔化学家马祖圣教授提出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原理和技术。其试剂用量一般为常规实验的1/10至1/1000,仪器微型化和试剂微量化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因而,微型化学实验是指用微量的药品在微型的仪器中进行的实验。近几年化学教材改版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到来。例如,教材P42第4(2)小题“寻找新的催化剂”探究实验:

(2)设计制取氧气和试验其性质的实验方案(下表可供参考,你也可以利用一些其他代用品自行设计其他方案),征得教师同意后实施你的方案,实验后进行小结。

学生设计的方案大体有两种:一种以试管作反应容器,另一种以点滴板为反应容器。两组学生实验后均成功,随后我要求学生对两种方案作比较,通过学生讨论小结出:后者较前者,药品用量少,简便易行,便于实验对比,易清洗等优点。在此基础上我又将学生思维触角伸向生活,寻找替代微型仪器(如盛西瓜霜含片的吹塑板),试验后,效果良好。使用微型仪器实验,可让学生养成节约意识,也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几种常规演示实验的微型化设计

近几年的教学,备课中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尤其是一些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能否使其装置更微型化、实验药品更微型化、实验步骤更简单、实验时间更短等。因此,我在课前实验准备中对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尝试着在保持科学性基础上做了改进。下面结合本人平时教学中如何使实验微型化与同行进行探讨与交流,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设计想法。

例1 “氧气的性质实验”:用燃烧匙盛硫或红磷进行实验,存在的问题是用量过大,燃烧时间长,做完实验后仍有剩余物质,同时产生大量的SO2、P2O5等物质污染环境。对这个实验我将燃烧匙进行改进,取一细玻璃棒的一端烧至半融后用镊子压出一个小凹槽,微型燃烧匙就制成了;再用青霉素瓶替作微型反应容器。实验现象明显,节约药品,污染非常小。

例2 “探究分子运动性质”实验:教材设计实验如下左图所示:在A烧杯中倒入约10mL浓氨水,在B烧杯的蒸馏水中滴加数滴酚酞试液,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一会儿,可见B烧杯中溶液变红色。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便,是比较好的实验方案。但缺点是,由于浓氨水有较强的挥发性,大烧杯口不平,环境中会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为解决以上问题,我设计了一套进行分子运动实验的微型化装置,如下右图所示:在Y形管左支管中加少量无色酚酞试液,右支管中加少量浓氨水。一会儿可见左支管的酚酞试液变红。该实验装置简单,易于操作,实验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便于携带走动。

例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备课时我曾在某省的一道中考题中看到一套制取装置(如下左图所示),当时我就在思考教材中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常规实验的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与搜寻,我发现用青霉素瓶、输液管、注射器、塑料袋、娃哈哈饮料瓶、一矿泉水瓶半截、滴眼液瓶(扎有许多针孔)等仪器可组装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如下右图所示)。

同时在试验阶段,我还尝试着用下列三套装置组合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A B C

利用A和B组合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不能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利用A和C组合来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紫色石蕊试液)及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情况,实验中药品用量少且现象明显。

二、微型化学实验的应用价值

通过具体实验的微型实验与常规实验比较可以看出微型化学实验同常规实验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药品用量大大地减少;实验时间明显地缩短;实验污染大大降低;实验安全性大大地提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由于受设备、药品等的限制,大量的实验都无法由学生亲自实践,而由教师演示完成,影响了学生动手及思考能力的发展。因此,采用微型化学实验来辅助中学化学教学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1)有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4)有利于加强实验的安全性;(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微型化学实验的不足

微型化学实验不是万能的,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仪器、装置及实验规模小,实验的可见度低,如果不采用放大实验现象的补救措施,不宜用于演示实验;(2)微型化学实验反应物及产物的量都小,黏附在容器壁上的药物占整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比值大,在定量实验(粗盐提纯)中因产率过低使实验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3)现行的微型化学仪器主要以塑料制品为主,体现出其方便易于操作等优点。但塑料仪器不耐高温,塑料本身能与一些化学试剂起反应导致其推广应用受到阻碍。

由于上述不足之处,微型化学实验目前在中学化学教学实验中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微型化学实验有它独特的优点,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验的内容、目的、现象和定量要求等进行选择,使常规实验和微型实验相结合,两者取长补短,这样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琳.微型实验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J].安顺师专学报,1996,(2):65~66.

2.朱恩.谈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三个问题.化学教学,2002(4).

3.董葵娜.利用Y型管做几则微型实验.浙江奉化中学.

4.童子荣.初中化学微型实验探究.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

5.王锦化.微型无机化学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制作[J].化学教学,1997,(4):15~16.

第8篇:微生物学试题范文

【摘 要】为探讨微课在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采用随机抽取护理专业两个班为试验组,两个班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微课教学为辅;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比较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的评价,并比较两组学生对同一教师授课综合评价的优良率。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两组无差异性(P>0.05),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对教师授课评价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微课教学为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55-02

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分散、条理性不强,如何提高微生物教学效果是一项值得探索的课题。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一概念,胡铁生是国内微课创始人,他率先在佛山市组织了微课大赛,2012年9月,“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指示,中小学搞微课,高校也要搞微课。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3月又启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由此一个席卷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本研究在护理专业微生物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从2013级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选择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组共123个学生,另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对照组共122个学生,研究对象全部为女生,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和入学成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由同一教师授课,统一教材,理论和试验学时数相同。两组教学方式除微课内容外,其余所用PPT内容、教学方法相同,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

(1)试验组微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根据微课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重要性选择微课教学内容:如细菌形态与结构、细菌生长与繁殖、细菌消毒与灭菌、细菌接种与分离技术、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生物学性状、破伤风芽胞梭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及预防、病毒的复制周期、乙肝病毒抗原与抗体检测意义、艾滋病毒的致病性与防治等教学内容预先制作成微课课件及相关微课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测评、微教案及教学素材等)。

试验组教师上课时录制好教师上课的微课视频,建立微课学习平台,将微课视频及相关资料上传至世界大学城空间,设置权限允许实验班级学生在线学习,要求学生完成相关测试题及在线学习时间,师生可随时进行交流和答疑。

(2)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具体安排如下:课前3分钟回顾上次课重点教学内容,随后以PPT形式讲解新课,并辅以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最后总结本次课重点教学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3.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①实验操作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试卷中微课相关教学内容成绩占40%),两组实行统一考核、考试,考核分和卷面分均为100分。②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评价。③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综合评价:课程结束后,向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几个选项,问卷回收后计算优良率(“好”加“较好”的百分比)。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

二、结果

1.两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试验组学生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

2.试验组学生对微课教学效果评价(见表2)。

一共调查11项内容,从表1可见微课教学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学习主动性、重点、难点内容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延伸课堂教学及师生交流方面都非常有作用(均 P<0.05),但在系统知识掌握方面作用不大,认为作用一般的学生占43.09%。

3.两组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综合评价。试验组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较高(优良率为98.5%),高于对照组学生(优良率为88.43%),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现在传统的讲授法也不是狭义理解为只是教师讲而学生听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授法的基础上教师都会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比如根据教学内容运用举例、病例、谐音、抛锚、情景、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一般使用多媒体。讲授法便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但学生课上课下参与度还是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也不高,相关知识也不扎实,对于一些需直观表达的知识点光靠讲授领悟不透。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从调查中得知微课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学习主动性、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重点、难点内容掌握、延伸课堂教学以及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等作用。但微课教学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需加强对微课的本质的认识,微课不是传统课的压缩,是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二是教师需要精选微课内容,重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及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而不仅仅重视微课制作技术。三是教师除了重点建设好“微视频”外,还要建设好微课教学平台及微课教学资源库。此外,微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次调查中也证实微课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对系统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第9篇:微生物学试题范文

1.1PCR核酸技术

PCR核酸技术是构成分子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也是整个技术中最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项实用技术。PCR核酸技术由三部分构成:PCR-SSCP技术、PCR-DGGE技术及PCR-RFLP技术。a)PCR-SSCP技术是PCR核酸技术的一个重要构成,通过将银染方法技术和荧光检测技术结合研究,对SSCP凝胶DNA谱带结构的高效率方法进行合理优化分析,使整个SSCP凝胶DNA谱带结构获得保障,进而通过检测分析提取的环境样品的试验对应内容,通过提取出环境样本中的DNA组别对整个试验后续过程进行有效分析[1];b)PCR-DGGE技术是对生命物理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按照一定顺序检测生命物质碱基,获得变性试剂解链不同的内容物质反映,对样本进行检测,达到研究目的。可以从环境样本中提出相关样本基因组别的DNA,为后续试验提供样本。按照PCR扩增原理扩增样本DNA数量,保障目标基因组的数量;c)PCR-RFLP技术虽然也属于PCR核酸技术,但与上述两种技术相比有较大不同。PCR-RFLP技术通过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不同位置在特异的位点上结合,进行有关的DNA识别,通过识别试验了解DNA的双链结构,分析整个试验。这项试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通过在被当作引物的物质内,单独添加项目标记,使这个标记项目具有位置的一定性,这项标记可以在后续实验中作相应的类型对比参照,在进行DNA结构切割实验的过程时,需要对样本内采用相应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得到相应的DNA双链片段[2]。

1.2PCR的测线技术研究

微生物环境技术研究需要按照生物学有关内容,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使微生物环境中能偶分离出一些崭新的、有价值的研究群体或不同类型种类的生命特征。因而对微生物环境中各品种、各类别和种类的确定,可以为新微生物群体的发现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使PCR测序技术能够在微生物环境检测中发挥实际应用价值。

1.3基因探针测试技术的研究

基因探针是通过对微生物环境中的特异性研究,对单链DNA的片段进行序列研究,在结合解链的相关操作步骤中,根据碱基结构生物学的互补原理,对微生物环境中提取的样品进行相应交互反应对照观察。在提取的微生物样本中微生物基因探针上进行相应位置标记,可以在微生物繁殖过程中进行有效对比观察,使微生物环境中生物技术的发展获得有效、直观的保障[3]。

2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2.1环境排放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自然环境中存在数量众多的生物种类,生物结构和类型存在很大不同。众多生物的结构微小,不容易被直接观察到,却广泛地生存在生物介质如河流的底泥、污水等处,这些被统称为微生物。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逐渐加重,使微生物的生物学结构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在保障环境治理的同时,也要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了解,通过与环境因素的有效结合,使微生物研究获得有研究价值的资料。要了解环境首先要从环境的生物群上进行研究,要治理环境就要从环境工程的微生物群种中进行研究,选取相应方法技术,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数据。在生活、生产中的垃圾排放要进行管理和规划,控制垃圾排放对微生物生物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保障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生物学良性发展。

2.2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污染物增多,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其中有的化学物质很难被有效清除,对环境的影响有直接的破坏作用,分子生物技术是可以通过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使环境的结构产生一定变化,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新的解决途径。中国的分子生物技术需要根据时展的客观需要,研究微生物修复的相关机制,得到微生物改善土壤和水质的有效性方法,这种降解过程与传统降解过程相比具有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作用。

2.3石油降解技术应用

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能源消耗速度快,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目前环境污染治理与工业发展速度不协调,石油等能源污染问题使环境治理工作的难度加大。石油污染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污染可以出现在石油生产中,也可以出现在海上石油平台,多种多样的污染问题使污染处理困难重重。分子生物技术可以在石油降解工作发挥很大作用,分子生物技术比传统降解技术具有多种优势且成本相对低廉,应大力发展分子生物技术和石油降解的相关研究。

3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