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精选(九篇)

微生物培养基报告

第1篇: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49-02

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都是在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亚于其理论课程。该实验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与纽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独立科研能力和素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因而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在很多高校以往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讲解、演示、实验注意事项等完成实验[1]。这种方法只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思考的独立性。

2.教学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包含无菌技术、染色技术、纯培养技术、显微技术这四大技术[2]。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通常将这些实验技术分散在相对独立的实验单元中,各单元之间缺乏方法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以联系性、全面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实验内容多采用验证式模式[3],该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事倍功半,导致学生到了工作岗位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能将已学过的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串联起来去设计实验方案和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考核。由于实验课学时比理论课学时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实验课当作理论课的“附属课”,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程对于微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实验课程的评分依据一般以学生课下完成的实验报告为主,造成学生只看重实验报告而轻视实验操作的不良后果[4]。此外微生物学实验多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存在抄袭甚至篡改数据等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研品质。

二、项目研究目标

研究型高校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此,开发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中的作用将成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教改项目在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和服务的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项目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采用模拟科研课题的方式,将分散独立的实验课程内容串联成有着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针对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展开实践和探索。

1.探索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首先由教师将一系列独立单元实验设计成围绕为解决某一模拟课题而展开的系列关联的实验环节;然后学生遵循框架式实验内容,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实验对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并学会对不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教师从总体上剖析模拟课题的目标与实验内容设计的思路,学生在反观已开展的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探讨其他可行方案,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看待模拟课题,对实验课题如何入手、如何安排获得基本认识。

2.综合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教师围绕某一专题通过课堂集中讲述或提供实验技术录像的方式,分别阐述针对同一目的的不同技术方法,并设定不同的背景条件或者给予不同的实际样本。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及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多种技术方法,对教师提供的一系列不同情况/样品进行自主选择适用方法并开展实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例如:以“微生物的生长和控制”为专题,对不同的微生物(原核、真核),不同的培养基质,不同的细胞浓度(极低、高浓度),围绕生长测定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半自主设计小型方案研究理化因素(pH、温度、碳氮源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结果,初步掌握培养条件优化的方案。

3.设计式研究。在这一层次上,采用“学生自主实验”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上,分组开展独立课题研究,自主进行方案设计、内容安排、时间分配及相互配合完成整个过程,并获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或后续研究规划。例如:以“产特定目标产物的目的菌株的筛选”为研究课题,通过生境分析明确采样地点,自行采样,查找或自行设计快速检出方法,进行富集和选择培养,比较获取相对优良的产生菌株,并进行初步鉴定和简单的培养优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一个真实的实验研究过程的锻炼。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还应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因此实行实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很有必要[4]。教师要加强对实验课程的管理和考核,要严格规范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除了在课堂上做好操作演示外,要随时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一次实验课能够完成的基础性实验,指导教师应当场检查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结果,发现问题当场指出,并评定课堂表现成绩,并要求学生当堂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将根据实验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每个单元实验的综合成绩,这样避免了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假和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发生。对于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要求提供详细的原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报告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学开放性实验的探索与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18-122.

[2]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58-59.

[3]季淼,叶明,杨柳,王颖.工科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6):977-979.

[4]刘晓红,曾驰,缪礼鸿.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94-8396.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2013年本科教学改革项目(JGB2013078)。

第2篇: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对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培养高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所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所以其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重视基本技能训练

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高技能型、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检验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检验人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仍然是实验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1]。微生物检验规范的、过硬的基本功训练,是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的重要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2]

微生物实验室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查,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而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应确保操作人员、周围环境不被微生物感染或污染。2004年l1月12日,由总理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公布施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由此可见,重视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加强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个人安全防护知识同样非常重要。因此,每个学生应掌握规范的微生物操作技术,具备控制生物危害的意识和能力,熟悉接触病原微生物后预防感染的方法。

三、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既要求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的学科,所以实验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微生物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着知识,使实验室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所以应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将过去“以菌论病”的实验方式改为“以病论菌”,并设计模拟标本,将临床常见标本的处理过程引进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实验,将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细菌的分离和纯化、菌落特点、菌种鉴定、生化反应、药敏实验等知识点设计为连贯的综合性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制备培养基,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科研的思维和思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基于其生动形象、教学效果好的特点,值得向实验教学推广。与教师的亲自示教相比,太多学生围在带教教师身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把规范操作做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组织学生观看,还可滚动播放,或边观看边操作,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弥补了示教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五、实验报告的书写

书写实验报告是学生梳理思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学生对实验的总结。实验报告以讨论为主,让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实事求是,正视问题,纠正错误的实验操作,认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这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

六、实验技能考核

实验技能考核设计得科学合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更能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实验考核应重视实验思路的设计、操作技术是否规范和实验结果如何,结合平时实验课表现和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加大实验考核在期末考试中的比重,体现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微生物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只有不断深化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职场能力的高职高专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汤丽霞,覃志坚,何印蕾等.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2):324.

第3篇: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02-02

我校在十几年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在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理论知识虽然牢固,但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弱等,使得学生到社会工作以后,都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同时,在21世纪,高校中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外,也应该具备良好的独立实验能力。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

一、方法的制定

在制订实验课教学计划时,将整个实验课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阶段进行常规实验课教学。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实验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实验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实践能力,为第二阶段的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为应用试验阶段。根据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加以运用。实验题目是教师拟定的,其目的就是将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以培养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改革方法的实施

1.上好理论课。理论课是实验课的基础和前提。食品微生物学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理论课的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理性认识,学习进行实验的理论基础,减少了盲从性。理论课上,在讲好重点、指出难点的同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近期与微生物学有关的科研动态等问题,给学生以启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重点指出一些现在还没有解决的而学生又感到比较贴切、比较现实的问题,引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掌握理论、培养兴趣是理论课的主题思想。

2.实验基本理论思想的培养。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文献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实验室安全、实验态度、实验数据处理等问题。我们特邀请有关教授在此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室工作概念。

3.应用实验。应用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二阶段,依据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而设计的。应用实验难度是按照学生所学的实验技术而确定,同时,这些题目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我们也允许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有意义、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进行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老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实验报告。在做实验之前,要求同学们写出预习报告。每完成一次实验都应及时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要包括实验的意义、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所用的仪器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并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实验改革的效果与分析

1.通过实验改革,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拓宽了知识面。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一些问题来自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只能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开阔了视野。

2.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运用许多实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某步骤操作出现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实验的进程、实验的结果。因此,学生非常重视实验技术,同时在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等操作中,又多次运用这些实验技术,使得学生对实验技术的运用更加熟练,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3.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自己查阅资料解决。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学生应付考试的弊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4.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在完成了实验以后,有些同学还会向老师提出进行其他实验的要求,这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事情。我们通过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鼓励同学们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不但有了利用课余时间的场所,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养成了做事认真、工作严谨、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

四、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结果和深度参差不齐。在实验进行中,部分同学对待实验的态度是积极的,因此实验认真,实验结果较好。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采取应付的态度,实验结果不理想。在实验报告中,大部分实验小组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贴切,有一定的深度;也有个别小组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上不着边际。

2.工作量加大,仪器设备、耗材和指导教师不足。在实验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实验员都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如在实验开始阶段,帮助学生查阅资料、解答学生疑问,批改并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实验进行阶段,指导教师经常要到实验室,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观察、辅导,督促学生的实验进度,处理紧急情况等。实验结束后,要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逐个进行评审。同时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需要量增加。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锻炼,学生在理论课上学到了许多知识。但是,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这些情况单靠期末考试说明不了所有的问题。为了有效防止出现“高分低能”现象,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检验,使学生不但主动地、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不会感觉到所学无所用,而且学生还学会了主动学习,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对学生进行科研、工作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检验和培养的良好途径,也锻炼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工作能力。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是成功的,通过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独立实验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得到加强和提高,是一种较好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对教学的进行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邓云龙,肖长根,唐秋萍,等.换位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实验[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44-45.

[2]艾丽华,罗四维,于双元.科研创新指导下的研究型课堂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8):18-19.

[3]何燕婷.高校研究型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7):170-171.

[4]李梅,陈永强,李清春,等.独立学院微生物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5):765-767.

第4篇: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61-02

Abstract: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Foshan Universi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experimental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are briefly introduced. Meanwhile,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are deep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f my school,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t also c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course;Teaching method;Reform

h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高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1-2]。随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2017年教学大纲的改革中,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课的比重已得到了提高。而现有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无论是实验内容、开课方式等已不能完全满足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改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的首要目标。

1 现有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方法

1.1 教学内容 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设在第4学期,实验总学时为12学时,应开实验个数为5个,其中必开实验3个,分别为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个体形态观察,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选开实验2个,在微生物细胞的计数、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和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定5个实验项目选择2个进行开设。每个实验项目学时为2~3学时不等。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成绩2个部分组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设置在本专业环境综合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开设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等实验课程。该实验室现有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设备主要有生物培养箱、显微镜、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洁净工作台等。

1.2 教学方法 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以基础性实验为主,该课程实验与其他基础化学实验相关性并不是很大。虽然该实验课程只有12学时,实验项目较少,但实验相关较高,我们对实验课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使该门实验课各个实验不但具有连贯性且容易掌握。课程安排特点如下:(1)将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实验和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个体形态观察实验合在一起上课(共4学时),因为如果实验课只做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的观察这个实验,学生刚学会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对个体较小的细菌等不好观察,他们更容易观察到个体较大的酵母菌、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2)合理安排实验顺序,按照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顺序进行实验,前一个实验的成果可以作为后一个实验的材料,使各个实验的相关性更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存在问题

2.1 实验场地及设备不足 目前,我校没有专门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场地,与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合用一个实验室,实验场所较为拥挤。另外,微生物实验对实验场地的洁净度要求较高,现有实验场地卫生条件不满足,且实验台上堆放较多较大设备,导致学生实验操作空间狭小。现有设备中生物培养箱、显微镜和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数量可满足实验要求,洁净工作台只有1台且已陈旧,不满足细菌的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实验的要求,目前该实验仅靠酒精灯来保证无菌实验条件,导致学生做该实验经常失败。

2.2 实验内容及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2013年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由原来的54学时减少到48学时,因此实验课的学时很难增加,只能维持原有的12学时,现有的实验内容大都是基础性实验,并未突出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仍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课前准备好仪器和试剂,在实验课上用20min左右的时间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内容及实验指导书上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开展实验,课后按照实验指导书并进行简单实验数据及图形处理后完成实验报告,以至于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印象不够深刻及理解不够充分。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独立开课,完善考核机制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离开了实验教学,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3-5]。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逐步完善实验教学。独立开课对于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目前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为12学时,若独立开课,可增加到16学时(1学分),实验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增加3个实验项目,丰富了实验课程内容。独立开课加强了实验课的自主性,不再依附理论课的内容及考核办法。合理的实验考核机制可以让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程,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3.2 采用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验操作 教师传统的口头讲解,很难给学生留下感性认识,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直观、形象且生动[2,6]。大部分微生物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通过多媒体展示可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如微生物的观察实验,通过多媒体对各种微生物的形态进行演示,使学生充分了解其形态,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

3.3 改革实验报告编写方式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结果与大多数实验结果不同,它的成果通常为观察细菌的示范片,绘出形态图,或者制备好培养基以及细菌的接种、染色等[7-8],这些结果不是通过数据处理及作图反映而出来,而是以学生的观察、体会为主,并用照片把成果记录下来。因此应该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编写模式,采用Word版本或者PPT版本,更加生动的将实验报告展示出来,由于实验的相关性,可以将整门实验课程作为一个整体的实验报告进行编写。这样的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实验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又可以加深对整个实验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金华,唐S,宋波.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3-24.

[2]孔芳,高勇,薛正莲,等.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4):145-147.

[3]聂文杰,潘昊,宋世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学理论,2015,26:142-143.

[4]李晓楼.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措施分析[J].轻工科技,2013,9:166-167.

[5]李晶.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12.

[6]马伟文,朱能武,施召才,等.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考核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182-185.

第5篇: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交叉教学 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5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HU Yuanliang, FENG Yanli, TU Juming, HONG Wen, WANG Wei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of biological experiment demonstration center, including laboratory access system, curriculum content, small-class teach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involvement of students in preparation experiments,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etc. These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reform measures improved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optimized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promoted self-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resulted i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system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工作,多次颁发文件,要求高等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①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工作,以推动高校加快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2009年,湖北师范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关键基础学科之一。微生物学实验作为实践课程,将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科研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和提供方法。③作为基础课程,微生物学实验涉及专业多,范围广,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共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将其列为一门2学分课程,单独开设。此外,环境工程等专业,也开设有微生物学实验。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实验内容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开展课前培训,实验室实行准入制度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任课教师都是在教学进程中强调实验素养和操作要求。但是,笔者发现,尽管教师再三强调,仍有许多学生置之不顾。比如,仍然将琼脂等杂物丢入水池,随意取走他人的实验用品且不归原位,将试剂纯或消毒酒精灌入酒精灯,仪器用毕不填写记录等。一旦被教师询问,学生往往找借口。

针对上述情况,在正式开课之前,我们对所有拟进入实验室上课的学生进行现场培训,讲解实验室的布局、结构,仪器用途以及实验室要求等。培训时间1学时。培训结束后,发放试卷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首次上课时,由学生易卷修改,教师进行监督抽查。未达满分者,取消该学生本学期的上课资格。以此,强调实验基本素养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实验室基本操作要求的理解。

实践证明,实行准入制度之后,学生的不良操作习惯大为改善。实验结束,仪器用品归位井然有序,水池被琼脂堵塞的现象再未发生。

2 优化教学内容,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经典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以基本操作为主,如: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油镜的使用、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法、微生物大小测定、微生物计数,微生物形态特征观察,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等。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微生物学实验调整为2大模块: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5个,每个实验3个学时,共15学时,分别为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革兰氏染色法、微生物大小及数量测定、微生物形态特征观察(菌落形态和微观形态)以及发酵罐的使用。综合性实验2个,大肠菌群数量的测定(6学时),苯酚降解菌的分离/乳酸菌的分离(时),后者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及学生意愿等,二选一。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由教师讲解接种,梯度稀释,涂平板,划线分离,菌种保藏等基本操作技术,并让学生学以致用,完成实验的设计及操作。

此外,中心还开设了专门的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有2-3个实验,以微生物实验材料,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于两个星期之内,在微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此段时间,实验室不用预约,全天开放。

近年来,随着高校质量工程的实施,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成为发展趋势。⑤教学内容的调整与设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导向,改变过去的被动接收和机械操作的局面,将讲授的操作技能,及时应用于实践当中。新的内容设置,增强了学生对实验目的的理解以及对操作技能的把握,操作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革新教学模式,探索小班教学及同堂交叉教学

微生物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区别较大,它既与理论课教学进度有关,又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⑥大量的学生,丰富的教学内容,有限的课时,加之技术方法革新,均存在诸多矛盾。⑦因此,精心安排实验,最大程度利用实验室资源,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⑧为使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班教学,交叉教学以及预备实验学生参与制等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般大学班级人数为35人左右。传统上,采取的分组方法为1个班作为1个教学单位。这种分组方式,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人数过多,仪器设备使用过度集中导致资源不足,课堂纪律较混乱,教师精力被分散难以掌控课堂局面等。经调整后,每个班分成2个教学单位,每次同堂实验人数最多不超过24名学生,通常控制在18~20人之间。实行小班教学之后,教师易于掌控课堂,显微镜、超净工作台等设备利用率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传统教学中,1个教学班同堂上的是同1个实验。如:配制培养基,所有的学生都在配制培养基。这样导致所有人都在使用同一种药品,都要使用同一个摇床。任课教师只有调整策略,多名学生使用同1个摇瓶等,减少了同学们的动手机会。基于此,实验室探索了同堂交叉教学模式。所谓同堂交叉,即多个不同的实验同时开展,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对应1个实验。如4个基础性实验,学生被分成4组,每次上1个实验,下次上课再轮转,如此反复,直至每个同学完成。2个综合性实验,学生被分成2组,完成1个实验之后,彼此再交换。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资源配置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效率以及同学们的动手机会,基本上可以做到1人1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同堂交叉,不同的学生实验顺序不一,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甚至是课前,彼此间可以交流实验心得,互相指导。

此外,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准备工作由教师主导完成。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不知道一些摆在实验台上的材料是如何得来的,对其用途也一无所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⑨调整之后,实验准备过程中,如一些药品试剂的配制,无菌水的制备,器具的包扎,倒平板等,均由学生亲自参与。若准备不足,其后果自己承担,考虑不周犯了错误,印象是最深刻的。以此,培养同学们安排实验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4 建立有效的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⑩改革前,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一部分,成绩以评时表现和实验报告为主,不受重视。单独设课后,单独评价并组织考试,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其总评成绩由如下几部分构成,平时成绩30%,笔试成绩40%,操作考核30%。

平时成绩30%,即30分,包含2个部分,平时考核和实验报告,各占15分。开课前,实验室白板上张贴考核表,注有同学们的座位号、学号及考勤等信息。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迟到早退、上课纪律、预习报告、实验记录、操作以及实验后清理个人实验台的清理情况等。违反规定,1次扣1分,对于同一个问题多次违反,扣分依次加倍,直至15分扣完为止。虽然实验课程注重动手能力,但是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也是重要的考核内容。课前培训,教师系统讲解实验报告撰写方法,要求实验原理及步骤不可整段抄袭,要善于总结归纳,言简意赅,核心内容为实验记录、分析和讨论。

笔试成绩,与微生物学理论课相同,采取百分制,分别有判断改错、选择、填空、简答、综合设计题等。为了区别于理论课考试,重点考核实验步骤的细节,操作目的及意义,如细菌涂片,涂片要注意什么,如何检测大肠菌群产酸、产气,伊红美蓝平板典型大肠菌群特征,梯度稀释。

操作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技术要领的把握以及操作的规范性。内容以一些小实验操作为主,如显微镜观察细菌装片,梯度稀释涂平板培养,无菌操作等。每次3名学生入场,由任课教师指定一项内容进行考试,现场评分。

5 总结与展望

上述改革措施历经多年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实验室准入制度,促进了学生良好实验素养的形成。小班教学和同堂交叉教学,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最大化配置,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预备实验参与制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元化考核体系,对学生实施监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规范,课堂秩序井然,实验效率高,自身能力得到了系统训练,为良好实验素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1)同堂交叉教学,对任课教师是一个挑战,基础实验需要4个学时才能完成1次实验,且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良好的实施。(2)实验报告雷同率较高,学生反映学习任务重,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如何写一份精彩的实验报告,这可能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面临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3)实验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随微生物学的发展,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及方法。

总之,我中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仍处于探索与完善之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良性循环并动态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SJ201202)

(下转第108页)(上接第106页)

注释

① 孟建宇,李蘅,陶羽.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4):541-542.

② 邱昌恩,邹烨.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4):101-105.

③ 姜明,弥春霞,马怀良,陈欢,王}.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33-9434.

④ 赵银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体会.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40-142.

⑤ 张秀红,胡青平,张丽红,李琪.微生物学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设置与实践.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13-115.

⑥ 张玲,贺新生.建立科学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62-63.

⑦ 高冬梅,李莉,田琳.依托重点实验室开设环境微生物综合实验.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36-137.

第6篇: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与临床联系紧密,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课的学习,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形”,对病原微生物有感性的认识,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基本技能。为了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对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好的效果。

1 传统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教师小结。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方法,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来验证理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验内容偏重于验证理论,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开设的实验课内容多为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创造性实验几乎没有。这种传统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弊端,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的实验课教学是一种从属教学,相对于基础理论课而言,学生不重视。多数实验课不进行考试,学生就会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不珍惜实验机会,投入到实验课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对较少,缺乏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验课上,无菌观念不强,取菌液时滴在实验台上也不消毒,白大衣随意放置,上完实验课不消毒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饭,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重视不够。

2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优化实验教师师资配置

我校微生物实验课均由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带教,有专职实验教师做实验的准备及带教工作,教研室的教师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每次实验前都做预实验,对新进的试剂和菌种加以检验,对每一个实验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保证了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定期进行实验课的总结和讨论,随时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正,不断优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以学生为出发点,力争使每次实验课既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2 重视基础实验,培养学生扎实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技能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领域涉及面广、实验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独树一帜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强化学生的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基础实验中,我们安排了细菌的接种培养技术,细菌的革兰染色法及抗酸染色法,油镜的使用,药敏实验,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消毒灭菌的方法等,在实验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无菌观念培养。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以监督,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及使用仪器的方法,熟练掌握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2.3 引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同时,验证并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微生物实验进行到一半时,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我们安排了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包括血液标本细菌学检查,尿液标本细菌学检查,痰液、粪便和脓汁的细菌学检查。通过这些模拟的临床标本,要求学生从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培养开始,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生化、血清学及毒力方面的鉴定,测定所分离到的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全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完成。这一过程使学生既巩固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贴近临床工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实验室定期开放,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也可由带教教师提出思路,然后共同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如今年9月份,带领学生做了关于手、实验室地面、桌面和空气中细菌的调查,而且不同实验室之间还做了比较,在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后又做了比较,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一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而且加强了学生的无菌操作及消毒意识,学生们纷纷表示,细菌真是无处不在,以后实验室用品一定和生活用品分开,实验操作时防止污染,实验后仔细洗手消毒。除此之外,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带领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加,使学生了解一个实验课题,从选题到设计再到实施的整个过程,加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增加了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后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2.4 加强与临床检验科室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

针对很多检验专业学生提出所学的实验内容到临床检验能否用上的问题,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学习。有专门的临床检验工作人员进行讲解,从临床标本的采集分离,实验鉴定,仪器分析等,到最后出结果指导临床医生的治疗。学生不但了解到各种临床标本的检测方法,而且还可以学到多种检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极大的缩短了以后进入临床实习及工作的适应期。学生了解到检验工作的程序及其重要性后,回到学校后学习起来便会有的放矢,极大的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2.5 建立有效的实验室考核机制

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3]。以往,实验课成绩是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但有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完成实验,为了应付考核,有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所以单凭实验报告不能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课情况及实验实际的能力。我们重点改革了实验课的考核方法,在第一节实验课上就明确告诉学生实验课考试的方式,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与以往的方法比,现在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端正了,大部分能积极完成实验,认真的书写实验报告,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实验课平时表现占20%,实验报告占30%,期末笔试占20%,基本操作占30%,以小组为单位有自主设计实验的可酌情加5~10分,实验课不及格者,不准许参加理论课的考试,这样做即可做到实验课考核的公平公正性,也可彻底扭转学生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错误作法,从而使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6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鉴于近年来微生物实验室研究与实践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我们加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 。由于使用的微生物并不都是灭活或减毒的,有很多实验是要以致病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所以实验室制定了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实验物品的回收和高压灭菌,实验菌液等不能直接导入下水道,学生带到实验室的物品放置特定区域,不要接触实验台,白大衣脱下后直接放入袋中,回寝后与生活用品分开。师生在保证生物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并杜绝实验室微生物可能造成的生物危害。

通过对微生物实验一系列的改革,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巧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4],真正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贯彻到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完善微生物实验课,才能更好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琼华,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6):22-26.

[2]彭宜红,曹杰,朱永红,等.抓住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110-111.

第7篇: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采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48-01

1 前言

在临床医学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由于新感染病的出现、耐药菌的涌现、常见感染病原谱的变迁和易感人群的不断增加,使得感染性疾病并没有象人类曾经所预料的那样随着抗感染化疗时代的到来而逐一销声匿迹。相反,近年来感染性疾病又重新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新时期,我国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如何顺应形势的发展,积极帮助临床做好感染性疾病的救治工作已显得十分迫切。

2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则

发现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二、三级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应低于70%。 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之前采集标本。 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它杂菌污染。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至细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或伤口拭子,宜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 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细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

3 标本采集质量对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影响

标本采集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患者自行采集和医生采集。提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一定要进行正确采集标本。标本采集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感染而产生误检,直接影响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检验诊断。

3.1 血标本的采集:对于寒战患者和间歇性发热患者,尤其是间歇性菌血症患者,应该在其体温寒战期或上升期进行采集血液。采集的血量儿童一般采集1~5mL,成人一般采集8~10mL。为了有效地提高其血液培养的阳性率,采集血标本时应该掌握好其采集血的频率、部位、容量、时间等因素,另外,还应该在24h内,从患者不同的身体部位采集2~3份血样。

3.2 脓标本的采集:应该将脓标本的采集置于用抗生素之前,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无细菌生长的情况发生。因脓标本分为两种,分别是外源性和内源性,采集外源性的脓标本时,选定脓标本采集部位的时候应该选择深部的脓肿部位。采集标本完之后,马上就送到检验部门进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细菌中途死亡的问题。而相对于采集外源性的脓标本而言,采集内源性的脓标本更加困难,需要在在无菌操作下进行病理切片,

3.3 痰标本的采集:应该患者需要不断地进食,那么自然患者口腔内的菌群会随着摄入变质的食物的数量增加而增加,所以在痰标本的采集时,务必要嘱咐患者避免使用牙膏,用干净清水漱口来清洁口腔,避免出现杂菌导致误检的情况发生。在采集痰标本之后,应该马上用无菌器皿封装,快速送往微生物室进行检验。对咳嗽乏力或昏迷病人,可用吸痰管经鼻腔或口抵达气管腔内吸引痰液。用纤维支气管镜可直接在病灶部位采集高浓度的感染病原菌,但不能完全避免咽喉部正常菌群感染。 痰标本不能及时送检者,可暂存4℃冰箱。室温下担搁数小时定植于口咽部的非致病菌呈过度生长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明显降低

3.4 尿标本的采集:为避免尿标本的采集的过程中受到污染,应该要嘱咐患者认真清洗尿道口和外阴,在睡前少饮水,最好为晨尿中的中段尿。。因尿内含有大量有利于细菌生长的营养成分,所以应该尽快送检,控制在采集尿标本之后的一小时之内,这样才能够避免出现误检。

3.5 其他标本采集:采集厌氧菌培养标本时,务必要清楚厌氧培养适合于哪些标本;对于采集大便标本而言,应该将性状与颜色都较为特殊的部分直接放入无菌容器内。

4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心得体会

4.1 积极向临床医师和护士宣传微生物检验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概念。比如血培养技术改进原理,特别在提高阳性率、缩短培养结果报告时间等方面的优越性;真菌显色培养基在念珠菌快速培养和菌种鉴定中的价值;快速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仪。临床医师只有在正确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意义后,才会积极应用于临床工作实践,即增加了标本的送检率。 同时,还应该指导临床开展微生物标本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采样与运送方法。微生物检验项目的选择、标本 采集和 运送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标本的检验质量,是我们能否准确及时的将检验结果反馈给临床的重要保证。

4.2 及时更新和评估检验方法、操作规程,提高检验质量。微生物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生机、不断发展的学科。近几十年来,感染的病原谱和耐药性发生许多变化,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也在 不断创新和完善之中,因此定期更新和评估检验方法十分重要。

4.3 协助临床正确阅读和分析微生物检验报告单。近年来,不少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医院感染的病原 谱和 药敏谱发生 很大变化。以往罕见的微生物频频出现在检验报告单上,药敏试验的方法、受试品种、结果解释也又不少改变。临床医师对利用临床微生物检验资料发生了空前的困惑。微生物室应积极与临床沟通,帮助解决临床医师在判读微生物检验和药敏结果报告单时的困难。指出正常菌群、污染菌和感染菌的鉴别与判断;检验报告为少见菌或罕见菌的意义;细菌培养阴性时的可能原因;药敏试验结果判读标准和局限性等。

参考文献

[1] 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3-126

[2] 李秀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4,(08):120-125

[3] 刘爱芬.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04):121-124

第8篇: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

论文摘 要:环境微生物实验是环境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基础,提出了以“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实验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实践经验,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与体会。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并在研究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1]。环境微生物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抽象思维,总体而言枯燥乏味。所学知识虽与专业相关,但学生尚未接触科学研究,所学内容离日常生活较远,学习目的性大打折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微生物课程类似,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一定课时量的实验教学,以其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例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微生物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调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且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一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本文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为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以其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提供系列应对策略。  

  

1 先立观念  

微生物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其研究对象是形体微小、分布广泛、无处不在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尤其是在进行某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整个实验的重点。尚未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不能深刻注意到与其它学科实验的差异。其它学科实验的操作是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的,而微生物学实验尤其是研究工作中,许多实验操作是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的,以保证不受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学生尚未养成不良实验习惯之前,就必须让其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就针对整个课程周期内的行为规范要求做一次详细说明,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术。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操作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操作会引起实验的失败。结果表明,缺少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无菌操作概念则相当薄弱。因此,我们强调先立观念。大学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微生物,在最初阶段就让学生知道整个课程的基本规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2 互动教学应贯穿整个实验教学  

常规的实验教学,通常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即,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各自分组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此处,教师的课前讲解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前提与基础,是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本次实验流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工作者十分关注如何能提高教师讲解的效率以扩大学生的理解[2]。笔者发现,若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到实验课中,同样十分有效,它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实验课的互动教学法是以何形式出现的呢?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问答式”、“答问式”、“师生讨论启发式”、“实验结果展现”、“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1)“问答式”与“答问式”。“问答式”即在讲完实验理论后由教师针对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回答。如“细菌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步骤等。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的效率,还能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可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解答;“答问式”则通常在“问答式”之后,即要求学生针对实验提出若干个问题,由教师回答。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操作,直至出现问题后才会找老师解答,或甚至不问。而这种情况对于实验操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前把整个过程弄明白,不留疑问的进行后面的实验,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笔者发现,从第一次课程点名鼓励提问,到后面几次课的踊跃提问,宽松的互动问题环节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教师认为比较简单的一些操作,所以先前并未讲解透彻,而学生却一知半解。当他们提问后教师解答,则能让整个实验的进行事半功倍。因此,让学生习惯并喜欢“答问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方法。  

(2)“师生讨论启发式”分两种形式,即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通常在课内完成,即在学生在实验期间,与老师的交流。如此,使学生学到较多实验知识与技巧。并且,教师可在下课前集中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纠正学生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书面形式,则是要求同学在完成课内的实验操作后,实验报告除了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思考题外,还应有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以往,学生撰写报告往往把实验原理、材料、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等简单地罗列,未能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尤其是鼓励将操作步骤以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而非从资料上抄下来大段大段的文字。此外,鼓励其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实验取得与预期相符结果的,分析成功的关键和经验。对于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教师在批阅过程中逐一点评。笔者在评阅实验报告时常遇到以下内容:“本次实验失败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制备时琼脂浓度过低”;“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到了纤维素降解菌”。这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想法,能促进今后课程开展的及时改进。  

(3)“结果展现式”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在“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这一实验。这个实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各种微生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一个互动实验室平台,即教师显微镜下的视野能直接投影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看到,每组学生用的显微镜视野也能切换到大屏幕上去。如此一来,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做的微生物装片情况,各组之间的情况大家也一目了然。在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时,学生对看到显微镜下的物体常有误认。实验中,常常有学生把杂质当作了细菌细胞,需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看到了真正的细菌细胞。在互动教室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对每一个成像进行分析辨认,从而轻松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各个小组制作的真实菌体。另外,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就实验现象差异进行讨论,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笔者曾对学生做了调查,90%以上同学都十分认可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与全班分享。  

(4)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部分的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但实验教学大多数仍保持着固有形式,如板书等。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生动地将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介绍给学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即每次课程均会播放一段教学视频,如“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玻璃器皿的包扎”、“细菌的接种”、“革兰氏染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微生物操作技术的细节要求,培养出微生物操作技术更为扎实的学生。或者在“污水中常见微生物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后拍摄照片视频录像,并对影响资料进行标注,如添加标尺、调节曝光时间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将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应逐渐成为当前形式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3]。  

3 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关系  

3.1 验证性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结合  

微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设置相对应的实验。实验项目来自实验指导书,书中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说明,所做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学生只需照做,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即可。整个过程缺少了能让学生好好动脑思考的环节。虽然,实验项目的选择都是从众多实验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大多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会搞不清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学的必要。如果,教师将其中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串联,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后,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期刊,分组写出试验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所需器材的准备等。同时,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观察结果时互相交流讨论。如“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这一实验中,可告诉学生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750.12-2006中的多管发酵法,由学生自行去网络资源中查找具体的资料,制作实验方案,由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  

3.2 研究性与开放性教学的循序渐进  

虽然,上述研究性实验项目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设计能力,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还可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即3~4个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选择某位专业指导老师,开展一个结果未知的研究项目,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4]。如“化工废水中某降解菌株的筛选分离”、“水体藻类对某化合污染物的响应研究”等。课题组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随时对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和把关。教师除平时进行指导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便于指导教师详细掌握各组的实验进度、存在问题等,并指出努力方向。实验结束时,每名学生写出正式规格的实验研究论文,由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备案。  

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普遍实施,我们针对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的一些“互动”改革,仍是初步探索,期望能对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2] 祝伟,何冬兰.浅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180~182.  

第9篇:微生物培养基报告范文

我校自1998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了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开展了环境微生物实验课教学,近年来我们对环境工程微生物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

1实验教学改革

l.1实验课程的设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2001-2006年之间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36学时)的一部分,占其中的4学时,实验项目2个。实验内容较少,教学方式单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验训练,不能充分掌握实验技能,在后续的实践及科研中感到比较吃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认识,2007年开始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独立成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共16学时,1学分。

1.2修订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实验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既能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要兼顾微生物在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培养基的制备、器皿及培养基的灭菌、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微生物的培养及分离等实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操作,学生必须扎实掌握,但在实验微生物种类的选择上也要照顾到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微生物,比如普通生物学中较少涉及环境工程微生物中比较重要的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本人自2007年起,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实验知识和实验技术的传授,同时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实验教学。将实验项目拓展到8个,并出版校内讲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实验指导教材;2011年9月,将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出版了校内讲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修订版),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项目增加到10个,并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学时数和实验类别等。

1.3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以往简单的学生实验、编写报告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贯穿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编写报告、实验考试等全过程。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是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讲解和实验手册的步骤进行操作。我们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并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仪器、材料、步骤等),做到对所做实验心中有数。实验过程中从准备实验器材、配置试剂到实验结束每一步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起到辅助、监督和示范作用。每个实验都设置有相关思考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实验,实验课程中进行讨论、验证或课后进一步查找资料来解决这些疑问。

1.4改革教学手段

微生物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感性认识不多,这使许多有关微生物的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视频实验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教学短片,向学生展示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或科研中的应用,通过屏幕清晰形象准确地展现每一个步骤,如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消毒灭菌技术,斜面、液体、平板接种培养方法等。采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优点,结合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讲授和示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因此,我们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网站,制作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图库,完成了课程试题库建设,该网站成为适合学生自学的网络平台。

1.5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方法。实验课程考试方式是综合考核(实验+闭卷考试),实验主要考核项目有预习情况、操作情况、数据的记录及处理、实验报告的质量等,该部分占考核成绩的70%。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操作关键点,该部分占30%。

2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特点

2.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的全过程

实验室的前期准备工作很重要,工作量要比实验课程多许多。让学生参与到前期准备工作中,不但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还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课分组进行,每组实验结束后,做好后续整理工作,比如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和生长曲线绘制实验,测试完毕要将实验菌种和器材进行灭菌后清洗,然后每组分别准备出下一个实验自己小组所需的器材,要对培养皿、试管、镊子等消毒灭菌,配置各种试剂,这个过程使学生学习到完整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

2.2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更新推动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不断向前发展,实验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重组、PCR技术也在环境工程得到应用,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对这些实验技术在环境工程中运用很少涉及,为了紧跟时代和学科发展的步伐,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我们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将分子生物学的部分内容写进教材,如2011年进行实验教材的改编时,将电泳、凝胶成像、PCR基因扩增等实验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2.3增强不同实验间的连贯性

过去实验内容多为孤立、连贯性不强的项目,各实验之间的内容重复较多,学生难以系统地把握微生物学实验,对此,我们调整了实验内容,将原来独立设置的实验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实验体系,比如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实验一)培养出的微生物可进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练习(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三)后的微生物进行数量和大小测定(实验四)以及生长曲线的测定(实验五)。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实验体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系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惯性,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的创造,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4结合多媒体实验教学、更直观展现实验内容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各种微生物需要在光学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下放大才能看到。由于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便于更好地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变化过程,针对这点我们在多媒体课件中放入大量宏观及微观图片,并建立了污水处理指示性微生物图库,从而更直观更丰富的反应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

2.5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增加本科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是为了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加实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活跃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创新性实验项目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有限的启发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项目选题、实验设计、项目实施、结果处理、项目报告评审等均由学生解决。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设计实验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在实验项目的安排原则上不做范围的限制,只要是实验室条件满足就予以安排,创新性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找出成功或者不足之处,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如2013年我校的科技创新项目:微生物处理高氯酸盐的研究、利用餐厨垃圾发酵废液培养产油微生物及其油脂提取技术的研究和餐厨垃圾与玉米秸轩混合干式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研究等;2010年的科技创新项目:2-MIB降解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复合生物填料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和体育馆有害微生物研究。每个项目由3-5名本科生,1名指导教师组成。学生自由组织,编写项目申请书,提交申请,申请通过后实验室提供场地和实验材料,项目完成后进行答辩验收,验收由3-5名评委进行,优秀的项目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

2.6完善的考核手段

合理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对实验技能不够重视的倾向,他们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但却可以写出很好的实验报告。为克服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在本课程中建立了一套有效的考核手段,除了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成绩(占70%),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还增加了闭卷考试(占30%),将实验中的重要内容或者操作的关键点灵活转化为试题的形式进一步进行考核,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关键点的掌握。

3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不断改进,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减少了重复操作,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效率,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技能,增强了科研意识及专业信心,通过实验环节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7年至2012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进行了5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连续3年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本科教学网评中排名前10%。2010-2011年,“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成为校第五批优秀课程建设项目,2012年11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被评为我校第十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为了配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出版了2本配套讲义和1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分别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技术》(2007版和2011版,校内讲义)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4结语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已进行了多年,很多学校也进行了不少教学改革探索,目前国内文献或会议报道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有让学生尽量多的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完善教学内容、增强实验连贯性、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重、结合多媒体教学等。本论文的特点在于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增加了网上教学交流及多媒体教学的比重,采用了更加完善的考核方式(实验操作+闭卷考试),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引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教学中,进一步适应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技术的要求;本文的创新性在于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项目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