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微生物生物技术范文

微生物生物技术全文(5篇)

微生物生物技术

第1篇:微生物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食品;微生物

1分子生物学的概念阐述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将分子作为一种物质来研究生命的相关现象,比如构成细胞的物质,能够发生何种物理和化学变化。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这种学科代表了人们由探究生命的出现和进化,可以得到生命所表达的重要意义。

2分子生物学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意义

分子生物学的各项研究成果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且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和为全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比如将酶催化产生的反应和原因运用到各类化学工业活动中,人工进行酶的模拟并生成新的催化剂,不仅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还可以在化学工业领域领导新的革命。除了在化学方面有所益处,对食品安全方面也有巨大意义,它能够更新微生物检测技术,提升了食品安全,保障了食品加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和人的健康。

3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

3.1以电泳为主导技术的DNA图谱技术

由于排列顺序不同的DN段会在变性剂浓度不同的情况下发生改变,利用不一样的解链行为,使排列顺序不同的DN段会停留在不同位置的凝胶上这一特性,提出了DGGE技术来检测核酸序列,在被变性剂染色成功后,会在凝胶的各个位置上出现条带状物体。这种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相关企业运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抽离或测定,检测微生物的数量等。J.Theunissen和T.J.Britz等人2004年在南非对含益生菌对食物进行了DGGE技术检测[6];MilicaNikolic等人则在南非自制的山羊奶干酪中进行了PCR-DGGE检测。在DGGE之后出现的NA指纹图谱技术,也叫做温度梯度凝胶电泳,不同于DGGE的凝胶中使用尿素和甲酰胺浓度梯度的方法,温度梯度凝胶电泳使用了温度梯度和在引物的5′端增加3050bpGC片段的新技术。这种新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统计出某一区块内,微生物的数量和品种,还可以检测出其他未知的肠道细菌,虽然Zoetendal等人已将这项TGGE技术运用在了人粪样微生物的探究分析中,但是针对食品的运用还很少。

4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RAPD)

通过将随机的引物进行PCR反应,并加重靶细胞DNA的比例进行分析,这一方法被称为RAPD分析,它能够让研究人员了解DN段的大小和数量,再根据DNA在不同基因组中的差异做出判断。这种方式能够将全部DNA基因定位成目标对象,可以辨识极小的差别,非常适合运用在研究成果少,特点不明显的或是DNA序列不凸显的真菌和乳酸菌的研究中。G.Spano等人利用RAPD-PCR技术发现了隐藏在红葡萄酒中的植物乳杆菌,Walczak等人利用RAPD分析法得出了非生产用酵母菌株与标准清酒假丝酵母菌株具有相近的遗传特质。此外,针对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研究,都采用了这种技术方法。

5基因探针检测方法

1968年,华盛顿卡内基学院的Britten等人研究提出了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也叫做基因探针技术,这种技术的提出为分子生物学的DNA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被使用最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探针是一种具有特定标记的基因碎片,具有检测功能的原理是采用了碱基的配对,通过退火让两条互补的核酸单链成为双链。这种检测技术可以用来检测食品微生物,具有方便快捷,直接有效的特点,使食物免遭致病性微生物的损害。病原体其本身具有特殊的核酸碎片,利用已经做好分离和标志的核酸探针,将与需要检测的样品结合过的标记物进行监测,如果检测的样品中本身就有确定的病原体,那么探针和核酸序列就会有所结合。这种基因探针检测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非常灵敏地检测出不同,而且还具备了组织化学染色的特点,即可被见的特性和可定位的特点,所以能够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性细菌。就现在来说,世界各地都提出了各种能够检测食品微生物的基因探针,比如说Moseley等人提出的生物素标记的沙门菌基因探针,以及Kerdahi等人提出的能够测试出单核细胞增生的李斯特菌的,来自非放射性DNA探针,还有陈倩等人能够检测出ESIEC大肠杆菌的,根据HPI毒力岛基因生成的rp-z探针。另外还有已转变为特殊商品的基因探针试剂盒。美国的GENETRAK公司采用特殊的基因探针对沙门菌、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rRNA进行检验[6],最后得出了脱氧核糖核酸杂交筛选比色法。主要检验方式分为以下几步:

(1)需要一种与细菌rRNA相反的基因探针和一份完成增菌培养的样品,细菌溶解之后与带有荧光素标记的探针互相杂交。此时样品中存在靶细菌rRNA,则带有荧光素和多聚脱氧腺嘌呤核苷酸(polydA)的探针互相杂交将成立。

(2)将包被多聚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polydT)的固相载体测杆与杂交溶液反应,如果polydA和polydT间的碱基出现配对,那么杂交核酸分子就被固体载体获得,并将这种分子培养在辣根过氧化酶-抗荧光素接合剂中,使探针上的荧光素与结合剂溶合。

(3)固体载体首先放置在酶底物-色原溶液,再由辣根过氧化酶与底物反应,最后用酸终止,在450nm处计量吸光度的多少,就能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靶细菌。

6基因芯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基因芯片技术,也就是DNA微阵列(DNAmicroarray),使用微加工技术构建出能将人工产生的基因片段,紧密结合的、排列有序的出现在硅片等载体上。再根据被荧光检测系统扫描过的,和标记样品杂交后的芯片,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检测,得出定性、定量的结果。由于基因芯片技术能够高度地自动处理大量信息,所以能够快捷准确地检测食品安全。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病原体检测的有:Berger等人进行的12株嗜酸乳杆菌检测;Wang等人进行能够具有超强特异性和灵敏度的肺炎链球菌检测;高兴等人对痢疾志贺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肉毒梭菌、肺炎链球菌、布氏杆菌、嗜肺军团菌等16种病原细菌进行检测。但就目前的技术来说,基因芯片的应用还不够完善,首先,基因芯片所需的设备价格不低,制作成本很高,普通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负担。其次,基因芯片的特异性还不够明显,假阳性和假阴性会对实验结果的精准程度产生影响。最后,基因芯片技术在进行过程中,各项数据和参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对可重复性会产生影响。只有不断完善自身解决上述问题,基因芯片技术才能被更广泛地运用在全世界的各个领域。伴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发展,检测食品病原菌也越来越重要,只有更方便快捷地完成食品安全检测,将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这项学科的魅力,研究出真正实用的食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5]陈倩,程伯琨.基因探针检测食品中具有HPI毒力岛的ESIEC大肠杆菌[J].食品科学,2000,21(7):35.

第2篇:微生物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改革;生物技术

以学生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从传统的、基于学科的课程向综合的、基于能力的课程转变。这一根本性变革的动力是基于生物学的巨大进步、社会需求的扩大以及生物技术教育自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要求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实施到教学结果的评估,全程让学生参与其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习惯于从“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参与组织者”,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形成学生主动进行师生间、学生间互动合作式的学习模式。

1当前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教育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偏重于理论科学知识的讲授。

当前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科学知识,这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例如,学生的理论知识都懂了,但让他设计一个实验或者独立进行某项技能的操作,就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还有些学生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只能进行一些高端的研究工作,而忽略了自己也是技术人员,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专业的认知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定位。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生物技术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时应加强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融合。

1.2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现在生物技术专业一个班级人数将近60人,教师每节课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如果要与每名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很少,有时甚至只是与一些优等生进行互动,而冷落了其他学生。同时,互动的形式很单一,基本是教师提问全体学生回答的形式,这种形式看似是全班学生都参与了教学互动,但实质上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回答上来,对于这种形式,学生兴趣不大,有的甚至是应付了事,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旨在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并及时进行交流,将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融合,并扩展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1.3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该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国家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并参考其他相关高校和当地经济需求进行选定的。而课程的授课方式也只是一些常规方式,对于这些课程更适合通过哪种教学方式开展,学生更喜欢哪种教学方式,当前还没有具体探讨。教学方式的选择会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最终会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要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需重新定位自身与学生的角色,并适时转变,创新教学方式,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如果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中都没有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那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效的,不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还是传统的教师占主导地位,最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沦为形式。

2以学生为中心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2.1加大实践环节的比例,加入虚拟仿真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将更多的实践、实验和虚拟仿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发现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并将新技能进一步应用。例如,在时长2小时的微生物发酵产酶实验课上,教师先用10分钟介绍了相关技术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步骤,然后进行20分钟的发酵车间实际生产过程的虚拟仿真,展示这种技术在实践生产中的应用,从而强化实验认知。在学习虚拟仿真过程后,利用30分钟让学生对照各个环节对理论知识进行再理解,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并发表评论,而后再进行60分钟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指出实验过程与生产中的不同之处,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加大实践环节的课堂教学,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2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从中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大量的交流互动不可能在课上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时间、空间等因素,遵循互动规律,建立适宜的互动活动,同时设计的活动要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要注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除了师生互动,还要允许生生互动。教师还可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通过学习通、钉钉等软件与学生建立学习群,对于一些不懂的内容和感兴趣的知识点学生给老师留言,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学生课下也可以直接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同时,老师也要做好教学记录,针对学习情况,主动联系一些学习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答疑。只有把学生的需求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才能形成“自主学习”模式,学生最终才能学会并掌握知识。

2.3针对每门课程的特点探讨合适的教学方式。

针对生物技术专业中不同的课程,应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像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这些课程更偏重于应用,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对于一些与实际应用相关的知识点应讲得详细些,同时可以穿插播放一些与生产相关的视频。课后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自己深入学习,之后可以在课上让他们与同学们分享。还可以设计一些验证性的实验,验证理论和实践是不是一致的。还有一些课程,除了规定的理论和实验学习,可以增加工厂、实习实训、基地实践的内容,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在具体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实际情况,做到切实可行,从而保证有效的教学效果。基金项目:衡水学院发酵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赵晴潇,郑胜,魏群,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生物工程综合实验[J].科技资讯,2020,18(30):84~86.

[2]李立芹,鲁黎明,王西瑶,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探索———以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152~153.

[3]粟海波,黄炜,余利红,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9(8):90~92.

第3篇:微生物生物技术范文

自从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Beckman提出利用微生物提高原油产量的想法,到50年代矿场试验成功,美国对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50年代末到70年代,此项技术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目前,美国和俄罗斯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两大研究阵地,二者都主张将微生物代谢的产物作为驱油剂使用,从而提高石油采收率,但又有所不同。美国侧重于培养筛选菌种注入油藏,在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项目都是成功的,并在两次微生物采油经济评价中,分别使石油产量增加百分之十三和百分之十九点六。俄罗斯主张利用营养物激活原油本源微生物,大量的矿场试验表明这种方式效果十分显著。相较而论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起步较晚,60年代,胜利油田曾经开展过微生物采油的相关研究,但后来很可惜因种种原因没能够坚持到底而中途夭折。进入90年代后,方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无论是理论实验还是实际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总体技术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吕振山等学者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利用DNA在体外摄氏95度时解旋,55度时引物与单链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结合,再调温度至72度左右DNA聚合酶沿着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补链,放大特定的DN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对多种微生物进行基因检测,并对菌种的油藏适应性、增殖地下运移能力、和增采能力进行了准确可靠的认证;微生物驱油的数学模型在雷光伦等学者的努力下也初步实现了准确化和完整化;采油微生物代谢物及其分析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包木太等学者用力甚勤,中国有望后来居上,成为微生物采油技术最为先进的主要国家之一。

微生物采油技术标准

菌种选择标准。菌种筛选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关键,菌种选择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采油效果的实现。目前使用的方式主要有培养基因工程采油菌和筛选自然采油菌两类。就国内情况来讲,早期目标是筛选出能够适应地层环境的菌种,它们可以提供适当的有机营养物,使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产物可以起到驱除地层中残油的作用就可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菌种筛选要求亦越来越高,菌种耐温性得到较大的重视,这是因为耐温性能越好,其适用的油藏范围越广;菌种应耐矿化度,降低营养物成本。油藏环境标准。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进行的,不同的油层条件需要配置不同的微生物溶液,同样采用微生物技术也需要满足特定的油藏环境标准,主要包括温度、深度、压力、矿化度、渗透率等,有学者已统计出选择微生物处理的油层条件,在此列出,以备参考。

未来研究前景

微生物采油技术含量较高,同时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笔者建议:首先,注重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微生物采油应用技术正日臻完善,驱油机理方面的研究尚有欠缺,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其次,微生物采油数学模型的研究亦有待深入,开发模型软件,建立系统的微生物与盐水相互作用研究体系,加强微生物在孔介质中的运动规律研究。再次,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微生物采油技术涉及到生物、石油、地质、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因此,需要有关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共同发展,相互帮助,最终使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得到质的飞跃。(本文作者:张洪林 单位:中油国际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

第4篇:微生物生物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应用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升,人们对生活质量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爆发,其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为食用了存有致病微生物的食物而被疾病感染,所以注重食品安全相关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文中对食品当中包含的诸多文生物进行简要阐释,对现代化新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析。

一、食品微生物

所谓的微生物就是单细胞、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微生物,其群体非常庞大,种类也比较多,日常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包含生产性的食品微生物,比如酵母菌、醋酐酸菌等,食物变质产生的微生物,比如霉菌、细菌等,食源性病原性的微生物,比如肉霉菌、大肠杆菌等。食品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针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深入了解、应用与预防,是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者始终都在做的事情,对现代化新技术的合理探究,检验检测食品当中的微生物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1]。

二、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工作中应用现代化新技术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更加重视绿色、健康相关事业的发展,食品安全是民生为题当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中,现代化新技术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检测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奠定了食品安全的坚实基础。食品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类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是经济发展得以全面实现的动力,是社会实现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重视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现代化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工作中应用的现代化新技术

1生理生化技术

基于生物学相关知识,探析微生物新陈代谢中生成的特殊物质,就是生化技术,其也称之为新城代谢技术,这项技术包含两项内容:生物发展广发以及微量生化法。1.1生物发光法在诸多生物体当中都有比较活跃的一种能量物质,也就是ATP物质,将荧光素酶注入其中会发生反应并散出荧光,基于荧光强度存在的不同,判断微生物的数量,这样的检测方式即为生物发光法。其操作较为便捷,属于常见方式,在对食品进行检测的时候,在酒类、乳制品的检验检测中较为常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实践性,要求相关工作者予以高度重视[2]。

1.2微量生化法

微量生化法是对新技术的统称,其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的分类最为全面,也是广泛应用的一种方式,其中有放射测量法、电子阻抗法、微热量技法等。诸多方式基于情况的不同应用方式也是不同的。电子阻抗法基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对相关数据进行反复检测,其反应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其一般都应用在对酵母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等的检验检测中。微热量技法基于微生物实际生长中的热量散发情况,迪欧热量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探析,其能够对微生物类别进行细致划分。放射测量法就是基于放射技术进行微生物检验检测,因为微生物体内存在碳水化合物,入伙把含有放射性标记标注在微生物上,其在实际生长中会出现较为显著的差别,基于差别进行深入检测、分析,精准判断微生物情况。

2分子生物相关技术

分子生物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检测工作中,分子生物相关技术包含PCR技术和衍生分析的生物技术。

2.1PCR技术

PCR技术的专业性非常强,其能够对微生物种类进行精准检测,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检测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主要原理就是检测微生物体内的DNA,基于PCR技术能够扩大DN段,基于相关技术探析DNA,可精准定位微生物,其有非常强的目标性,不仅能够对食品微生物中的DNA进行检验检测,更能够检验检测大肠杆菌等诸多细菌微生物,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2衍生分子生物相关技术

当今因为频繁爆出的食品安全相关问题,需要积极检验检测食品微生物,相关工作者要对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积极应用,把PCR技术同其他技术进行有机整合,逐渐发展成相关衍生分子生物相关技术。针对PCR技术来讲,其具有极为全面的功能,同时也已经具备了自动化功能,在检验检测食品微生物的时候,可以避免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其对周围环境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

3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能够对水果、蔬菜当中的微生物实施检验检测,主要检测原理就是基于抗原抗体来检验检测微生物,检测方式通常有免疫磁性微球、酶联免疫的吸附方式等。

3.1免疫磁性微球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工作中应用免疫磁性微球技术,其中包含的固化实际能够结合抗原抗体,提升检验检测微生物的速度。此项技术能够重复应用,其能够对微生物种类、数量等进行精准检测,索契,其在食品微生物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同时其在诸多试验操作中的应用也极为常见[3]。

3.1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没脸没免疫吸附技术基于抗原抗体存在的特异性进行深入探析,充分发挥出酶的作用,基于此追中微生物并且明确微生物的数量。因为此技术能够检测分析抗原抗体,其在医学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免疫磁性微球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能够对乳制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验检测,其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免疫学的检测技术当中,因其本身的高效性而被广泛应用在医学探究中,科研工作者正在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当前,免疫层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其能够为检验检测食品安全相关问题提供技术保证,同时其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推动现代化新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工作中的有效措施

4强化提升检验检测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检测工作中不但也偶使用合理、科学的方式,同时要求检验检测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所以,综合检测工作者的真实情况,要制订强化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方案。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工作,对于检验检测方式、流程、标准等相关理论进行及时传授,使相关工作者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掌握更多检验检测技术、方法等。强化提升理论与实际的有机整合,强化提升检验检测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成功积累,能够推动食品安全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检验检测工作者针对不同时期获得的检测结果开展深入探析,获得正确而合理的检验检测结论。

4.1对检验检测工作的管理流程进行有效优化

对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检测材料、设备、方式等进行明确,不能随意进行更改。针对食品微生物开展有针对性的抽检,抽检项目当中包含食品微生物的数量、代谢、成长等诸多情况。检验检测工作者要对检测区域、流程等进行有效规范,同时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检验检测流程。对食品微生物质量检验检测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这样能够为未来检验检测工作开展、实际应用等奠定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其对生活质量与食品安全方面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积极了解并探析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检测工作,能够强化提升食品安全。在整个过程当中探析现代化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其中质朴技术、生理生化技术以及分子生物技术等都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现代化新技术。为了能够强化提升食品的安全性,在未来一定要积极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进行创新与提升,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阮雁春.新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19,(24):24-25.

[2]魏梁.新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5):60.

第5篇:微生物生物技术范文

乳品中主要的有害微生物及其危害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乳品行业发展迅猛,市场上的乳品生产厂家越来越多,但同样存在乳品安全事件频发的问题。根据我国乳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大多都是由污染致病菌引起的。我国的乳品安全防控中,病原菌检测品种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当乳品中存在这些病菌时,人体在食用了乳品以后将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现象,最终引起严重的中毒事件,在危害了人体健康的同时,也对乳品生产企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社会影响非常严重。如果病菌或者有害微生物的含量超标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

乳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技术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在乳品有害微生物检测中,微生物检测技术属于一种相对传统的检测技术,在利用这一检测技术开展了相应的检测以后,人们可以获得乳品中的活菌总数信息,具体的检测过程中,涉及了准平板计数法和显微镜直接观察法。在这一检测技术出现的早期阶段,因为很多乳品企业的条件有限,这一技术一经出现就受到了很多乳品企业的青睐。作为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的有效技术,这一检测技术的整体成本偏低,所使用的相关设备也比较简单,虽然如此,检测时的流程复杂且检测耗时长,最终所获得的检测结果可能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偏差,检测的准确度不够。随着对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的日渐重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缺陷,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开展了相应的技术改良,形成了输水网格滤膜法,采用这一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浓缩靶细菌,将检测样品中的抑制因子全部去除,避免菌体受到破坏,使得检测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并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

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在乳品有害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也相对较多,根据这一检测技术的原理分析,在检测结果获取时,通过单个电极对生物量产生与消耗电荷的检测,也就可以获得乳品内有害微生物的具体情况。基于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原理,这一检测具有全方位性。微生物存在新陈代谢特征,当处于新陈代谢状态时,微生物将会对培养基中的化学性质出现明显的干扰,在此基础上也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检测。当然,在乳品检测时,还常常利用还原实验法来进行,用还原实验法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时,基本上克服了色素生物灵敏度响度较低对检测结果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整体的检测效率,获得的检测结果相对可靠。电导和抗阻法同样属于生物电化学检测,在利用这一检测方法进行有害微生物检测时,大肠杆菌群的检测结果具有极高的精度,但利用这一检测方法时,有关检测人员需在检测之前进行标准曲线的绘制,标准曲线的绘制难度较高,需消耗较长的时间。生物电化学检测技术在应用时,生物传感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检测工具,利用生物传感器中的自动感应模块,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不仅具有极高的检测效率,且整个检测结果的精度高,时间消耗短。

免疫学检测技术

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中,免疫学检测技术主要利用的是免疫学基础理论,细胞因子存在着不同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有效利用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存在着抗原的区别,而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使得抗原对机体所产生的刺激抗体同样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免疫学检测技术出现的早期阶段,机体感染变质程度的检测涉及了以下几种:利用单克隆抗体,对乳品中微生物的抗原进行相应的检测;利用微生物抗原,获得机体形成的特异性抗体信息。近年来,我国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比如,酵联免疫吸附技术、酵联荧光免疫吸附技术等,不同的技术下有着各自对应的优缺点,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为了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有关检测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恰当的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种类虽然较多,且不同的技术有着其各自的适用性,但是,整体的检测流程高度相似,首先利用培养皿对病原菌采取富集培养的方式,随后对最终的培养物开展分析和检测。这种检测方式下因为涉及了培养环节,此环节的时间消耗虽然较长,但后续的免疫检测效率却是非常高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检测结果。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包含了多种技术,主要为:(1)PCR技术,此技术在体外急速扩增特异目标基因,属于一种特殊的技术,在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的过程中如果选用的是这一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样品中的微生物信息,对不能进行人工培养的细菌而言,利用这一检测技术来完成检测的技术优势更为突出,完全克服了传统检测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但PCR下的整个检测流程相对繁杂,每个环节的操作规范性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精度。PCR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可能会受到乳制品成分的影响,因此,为提高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应注重前期的乳制品处理。(2)其他分子生物技术,如分析化学技术、ATP生物荧光技术、液相芯片技术等,这些技术在乳品有害微生物检测中的适用范围较广,技术应用频率较高。液相芯片技术在核算研究和免疫分析中的使用相对较多,这一检测技术在这些领域应用时,所获得的检测结果精度高,更具可靠性,完全可以在高通量多指标状态下开展同步的分析与检测。

乳制品中微生物检测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乳制品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有所提升,相关研究人员积极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进行有害微生物的检测,虽然已有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已经有多种,但是随着检测工作的逐步开展,未来的微生物检测技术还有着广阔的技术发展空间。

现场检测

在乳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过程中,各种检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同样需借助于专有的检测工具和设备来完成,检测仪器越来越表现出智能化、小型化的特征,随着这些检测仪器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的微生物检测中现场检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线检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