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

体育科学导论全文(5篇)

体育科学导论

第1篇:体育科学导论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生命

1、生命化体育教学的诠释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随着体育科学的建立而出现的自然现象,也是一个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中国最早的《体育教学论》著作中(王伯英等著),对体育教学的定义:它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体育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揭示体育教学质量。关于体育教学的权威定义:第一种:所谓体育教学,乃是指学校教育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得以积极主动地通过掌握技术技能、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及自然或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第二种:体育教学是一种以体育教材为中介使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掌握体育知识及技术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以促进其身体、心理、社会等适应能力且使之得以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有学者从生命的角度,将教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绕过人的生命直接企及知识目标的教学;第二种,利用人的生命为有效掌握和发展知识技能服务的教学;第三种,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人的生命自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学生命化应该是以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生命的价值取向。本文生命质量是指自然生命的质量(基本身体形态、生长发育与体质状况等)、精神生命质量(态度、情绪、意志品质与价值观等)和社会生命质量(自我实现程度、社会适。

2、体育教学生命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生命化特点更为凸显。体育教学不仅将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学生精神层面的生命,教学中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如顽强意志力、探究意识、协作能力等,即学生社会生命的提升。在体育教学中,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能够协调发展和完善。体育教学的鲜明特点即实践性,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身体运动,体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是一种动态过程。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动”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主要特点,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智慧都在“动”中得以体现。

第一:体育教学环境是动态的、开放的。

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而言犹如空气和水,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学环境作为学生主体直觉背景,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生命源于自然,生命发展需要空气、阳光。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自然中呼吸自由的空气,享受阳光照射。体育教学环境需要物理环境是复合的,需要场地器材等等这些与阳光、空气、水、树木与草地等自然环境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也是复合的,空间变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动态变化。体育教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与激情在体育教学动态中的释放。

第二: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主要活动形式,老师通过自身内化的知识与技能展示给学生,用内化的生命价值,唤起学生活动的激情与兴趣。通过师生的互动,身体交流逐步把学生学习的技能知识转化为生命的价值,为学生生命的完善与发展投入资本。

3、从教育角度审视体育教学师生关系

毋容置疑,体育教学和生命关系密切。师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由于近代体育思想都是以学生为关注对象,而忽视体育教学中另一有生命的群体—体育教师。从以下三方面讲:

一、体育教师不能等同于“运动员。”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一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某些项目体育技能而且水平很高,面对这样一个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如何实施体育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技能更优化,这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技术水平高的大学生会用“高水平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巨大挑战。

其二,体育教学注重生命科学性。

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所承担高度安全责任意识是其它课程教师无法体会到的。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超重儿、心肺功能与体质差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因运动量不适而出现异常现象,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发生,高度责任心与安全意识每时每刻都让体育教师坚守着课堂。这对于体育教师是一种无形心理压力。

其三,教学中的困惑。

长久以来因“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好多人眼中体育课就是简单的“蹦蹦跳跳”,不用备课、不用批改作业,没有任何含金量。以至于体育教师在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与职称晋升方面有时无法得到认可。这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伤害。以上体育教学思想,虽然用“快乐、健康、天性”来表述但仅仅是生命的一种表达,不代表生命的全部,体育教学生命化是生命发展与完善更深、更广的内涵。任何一个学科教学定位从生命角度审视体育教学,是人类回归生命的要求。冯建军强调教育中几个方面:“人文教育的失落,缺失了生命的另一半;教育与生活的割裂,丧失了生命的意义;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泯灭生命的灵性;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培育无根的生命;压抑规训,自由的生命;生命不能承受病理性教育之重。”狄尔泰从历史文化哲学视角解读生命:“自然我们解释,生命我们理解。”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意义。基于传统体育教学对生命意义理解肤浅,从生命深度发出对体育教学回归教育本义的呼唤。

4、总结

体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象形字角度来诠释“体”即“人”与“本”的结合,即体现“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生命意义在于对教育本义的回归。关注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并非单纯看见生命的存在,而是挖掘体育教学中个体生命潜在的精神能量。体育教学中存在两个有生命的个体,一个是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占据主体地位;两个有生命的群体:教师与学生,都需要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不仅要注重他们自然生命的发展,更要注重他们社会生命的发展与完善。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层面上的公平与和谐。

参考文献:

[1]丁留国.学校如何实施生命教育[M].文教资料,2006,(5).

[2]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5).

[3]英,洛克著.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

[4]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5]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6]张伯苓著,王文俊等编,张伯等.教育言论选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7]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第2篇:体育科学导论范文

关键词:职教园;体育生态;内涵;特征

“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相适”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以规模化职业教育模式出现的职教园立足区域经济,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各地职教园的建设不仅为区域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创造了展示的空间,也为各具特色的体育生态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因此,通过对职教园体育生态的内涵、特征及其建构意义进行探索,将对职教园区的体育生态资源在利用、优化、拓展方面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1职教园体育生态的内涵

就职教园的本身属性而言,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既赋予了地方职业教育强大的生命活力,又推动了区域经济快速的发展,在这个系统里面,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支,以体育教师、体育服务者、体育管理者三大功能团为纽带,围绕职教园学生、产业园区职工以及周边社区体育爱好者,提供体育服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可谓自成一体。职教园体育生态由职教园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以及外部环境共同组成,涵盖核心生态、扩展生态、完整生态3个层次的内容。核心生态指的是教师、学生、场馆运营中心等软性条件以及场地设施等硬性指标,为职教园体育发展提供人文支撑和物质保障;扩展生态包括同项目的竞争、不同项目的挤压或共同发展,以及职教园其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等;完整生态还涉及到职教园体育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宏观要素,如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科技状况、政府对职教园发展的扶持政策等。从结构上看,职教园体育生态通常呈现出“三层一心”的外观形态,以体育教育为中心,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则环境等因子,通过体育与经济、科技、人口等社会因子的共生,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特色产业园区的共生,实现体育生态圈内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以及信息的传递交流,满足了职教园区内外人们的精神、社会、生物等多种需求,见图1。从功能上分析,职业教育依托区域发展的特点,以及职教园区根植于一定区域发展的成长属性,职教园体育往往以职业院校、产业园区和公共社区中区域体育环境为依托,承担起职教园内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的责任、沟通互动和居住休闲的任务,以及区域内经济增长和就业保障的使命,逐渐使得职业院校、产业园区、公共社区围绕体育形成了“一景三区”的格局.结合职业园体育生态的结构与功能,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人工复合体,“在既定的时空内,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人们或者是受到职业教育园区体育辐射的人们在其体育环境之中借助能量、物质、价值等要素的流动实现信息传递,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整体”。广义上,职教园体育生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在人与自然交互的系统中以体育及其结构层次作为主体形态,以体育教师、学生、园区体育锻炼者及体育管理服务部门为衔接纽带,通过提高体育参与者健康与运动成绩作为支撑,围绕职教园教育多出人才、多出成果这一中心而构成的多维体育网络平台。狭义上,职教园体育生态是指高职、中职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时直接或间接地与同伴互动,以及在使用体育设施,如运动场地(自然、人工)、器材,或者是接触运动技术、锻炼的方法、比赛、规则、训练时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本质上,职教园体育生态是以人的体育行为为主导,以社会环境为依托,以自然条件为补充、以资金注入为命脉,以职业教育体制为经络,以辅助培养健康的职业人才为目的人工生态形式。

2职教园体育生态的建构意义

2.1有利于职教园教育资源的优化。地方政府是职教园建设的决策者,也是园区内院校教育资源共享协调者。政府相关部门在引入体育生态资源建立机制时对体育生态资源进行优化管理,能够极大地推动职教园教育资源的利用。一方面,职教园建设依托快速发展的地方经济、丰富的地理人文资源以及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能够给职教园体育生态资源利用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促进学生群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职教园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树立体育生态资源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生态资源的认识,带动了职教园区学生去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待职教园体育生态的建构,它都能够推动教育园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挥资源的群聚优势。2.2有利于职教园体育生态资源内容的拓展。职教园是一个集科学化和网络化于一体与社会高度融合的体系,合理利用园区内体育资源,符合当今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不但利于体育在园区有序发展的运行中均衡发展,也利于推动教育园和区域体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职教园体育生态资源内容的拓展符合当代青年的兴趣,对大学生的创新理念、抗挫折能力、团队意识、拼搏精神、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职业对其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职教园从整个全局出发,取别人之长、避自己之短,倡导“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体育生态理念,利于园区体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园区学生学习别人的经验,实现职教园区体育发展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王玉龙,吴杰.职教园区学理基础探究[J].职教论坛,2013(13):17~19.

[3]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体育科学导论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动力;有效策略

体育教学动力的力量源泉是出自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对象和活动主体,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动力与学生学的动力各自形成体育教学动力的分动力,两者的合力构成了体育教学动力。教学要素理论所包含的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教学评价等是体育教学动力的内部因素。而政策、资金、家庭、社会关系与环境等组成体育教学动力的外部因素。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动力与学生学的动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不断推动促进体育教学活动向前发展。教师教的动力与学生学的动力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一种乘积关系,其中任何一方的动力表现为零时就会直接导致体育教学动力的消失。体育教学动力的周而复始持续运转必须依赖于教学过程中分动力运行的各种载体,载体间的配合运转促进体育教学动力的生成与发展。矛盾是存在于事物中的固有现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纷繁复杂,教师教的矛盾与学生学的矛盾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构成体育教学动力的主动力;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其他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体育教学中的次要矛盾,由此所产生的动力是体育教学动力的次动力。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现象,与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的矛盾也是体育教学的次要矛盾,这些矛盾运行所产生的动力构成体育教学动力的助动力。可见,体育教学动力是由教学中教学要素间相互运行所产生的分动力所构成的合力。

一、明晰教与学的双边关系,确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身份

体育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学校教育活动形式。体育教学动力的生成与发展是由教师与学生双边作用力相互促进而发挥效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须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身份予以明确,强化各自在教学活动中所承担的具体职责、任务和目标,有效构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通桥梁,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合一,实现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体育教师与学生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对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完成都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把主体属性、主题知识、主体职责、主体任务、主体目标、主体评价等分别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规范,使其明确在体育教学中的责权划分,从而促进体育教师教的动力与学生学的动力双向作用,共同合力形成体育教学动力。

二、优化教学内外部环境,分解动力形成与运转要素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来自内部教学要素的影响,以及教学范围之外的复杂多样环境的影响。要形成并发挥体育教学动力,就要分解体育教学动力的形成要素与运转环境,充分优化内部动力与外部环境,促进教学有序运行。第一,要分解提炼体育教学内部环境要素,将体育教学内部环境产生的动力进行分解,这主要从教学要素的视角予以操作实施,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反馈与教学评价多个方面构建体育教学内部分力要素体系。第二,要全面整体化调控和优化体育教学的外部环境,从认知观念、知识基础、行为方式与情感态度等个体行为,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生态等宏观环境进行分解提炼,从而加速体育教学系统中不同内外元素之间的有序运转和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动力的凝聚与整合。

三、融汇教学分力,构建教学保障体系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育教学动力是由多个分力共同组建运行而成的力量体系。要促进体育教学动力的最大化,就需对其内在分力系统进行逐一培育,构建起体育教学长效运行的保障体系。体育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种保障路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组织的体育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制度保障体系,构筑学校体育教学实时监控机制和反馈机制;另一方面要从体育教学内在系统出发,全面提高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自我教学保障,从心理认知、行为准则、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互动、教学目标等方面构建教师与学生的体育教学保障内容,加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促进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与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与传播。

四、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提升体育学科实力

良好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激励。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理念下,要强化体育教学的客观、科学评价,尤其是过程与结果、进步度与达成度、诊断性与终结性、知识技能与参与情感意志、量化与质性等评价的有机结合。要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加以区别,在探究中找出属于体育学科的独特评价体系,大力发挥体育教学动力的教育功效,提升体育学科的整体实力,全面推动体育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健全人格塑造中的学科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晓敏.精神动力及其育人功能[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第4篇:体育科学导论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锻炼动机考学难度课程设置就业状况

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竞争力略显羸弱,暴露出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1]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上升,改行现象频繁出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实际的需求结构失衡,在体育学所包括的其它4个专业相比并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契合,与产业发展紧密接轨,与健康中国深度融合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等等,都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2]社会学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升学以及就业问题的思考,从武术馆校学生的锻炼动机、运动员参赛目的、升学难度、本科课程设置、就业状况5个维度出发,主要讨论学生升学难、在校期间课程设置不科学、毕业后就业压力大以及专业不对口等现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平型关文武学校、蓝天文武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在习武的动机、考学目的、毕业后择业方向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相应文献资料。查阅关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单招考试规则、学生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就业状况等书籍、期刊,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问卷的形式对被试样本进行数据收集,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制量表,通过问卷星、邮件进行问卷发放,共计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96%,有效率100%。

1.2.3访谈法

通过邮件、电话的形式,对平型关文武学校以及蓝天文武学校的校长和教练进行采访,从中了解中学生习武锻炼的动机。通过打电话的形式,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获悉本科生的学习状况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利用IBMSPSSStatistics23.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KMO值检验、可靠性分析都符合后建立各维度相关系数矩阵,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发放情况

以平型关文武学校与蓝天文武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校长和教练了解信息,以该馆校初一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100份(每所学校50份),回收问卷100份;山西师范大学大一到大四在校生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有效问卷100%;对山西师范大学2016、2017年两届毕业生为样本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2份。回收率84%,有效率100%。经过IBMSPSSStatistics23.0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KMO值检验、可靠性分析。通过问卷回收进行整理,信度检验结果为:0.755,效度检验结果为:0.812,说明回收的192份问卷都符合研究条件。从表2可知:信度系数值为0.755,大于0.7,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良好。针对“项已删除的α系数”,任意题项被删除后,信度系数并不会有明显的上升,因此说明题项不应该被删除处理。研究数据信度系数值高于0.7,删除题项后信度系数值并不会明显提高,综合说明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从表3可知:分析KMO值;如果此值高于0.8越趋近1时,则说明效度越高,此表KMO值为0.812,大于0.6,意味着数据具有效度,适合做相关性分析。最终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说明研究项信息可以被有效的提取。

2.2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简介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属于体育学中教育学类,本科生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证书。主要培养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毕业后能够在武术、散打、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专一性人才。本科期间学生主要学习武术套路、散打、舞龙舞狮、传统体育养生等理论知识,且对这些方面进行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在日后择业时可选择武术教学、训练、竞赛、裁判、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作为培养目标。

2.2.1招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的高校及专业要求

2018年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具备本科招生的院校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51所院校,比2016年统计中新增院校有湖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2所院校。由原来在招收学校当地考试变成到指定单位统一考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与专业技术考试2大类,理论考试设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四门课,每科150分,满分600分;技术考试有武术套路、散打、中国跤,不同专业各具体设置,满分100分。最后取文化成绩30%加专业成绩70%,择优录取。具有一级运动员与运动健将等级资格的考生,同等条件下,文化成绩最低录取控制线可降低30至50分不等。

2.2.2武术馆校学生对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了解与期望

根据问卷调查以及与当地武术馆校校长、教练员的电话访谈,了解到大多数考生是为了避免参加普通高考被淘汰而又想上本科院校才选择习练武术,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单招的要求了解甚透,而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了解的很少,甚至有些考生存在盲目性,有跟风的倾向,只是为了完成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对考学做了一定的了解,按照自身兴趣爱好把自身的升学、就业做了适当的规划。

2.2.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该专业主要设置的必修课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导论、中国武术史、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医学基础、针灸推拿、运动康复、运动训练、教练员、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套路、散打、武术养生方向、舞龙舞狮等课程。其中大一大二2学年的课程居多,占总课程的70%左右,大三开始准备论文开题与实习,大四第一学期实习,第二学期写论文。在问卷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学校专业课设置的不太合理,每周2节专业课4个学时有点偏少,一个学期下来掌握的学习内容不是很多,一些简单的基础课在考学前就已经掌握,在大学重复学习的现象稍有存在,且上课方式单一、老套,上课场地与教材略有陈旧。学生在实习就业中正常课堂能够顺利的进行,然而遇到身体特殊的学生或训练中有队员受伤需要应急处理、训练量大需要及时调整等情况无从下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课程单调与缺失,应强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服务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研究[3];因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非师范专业,学生从教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须增加考取教师资格证的科目;应增加文化课成绩所占比重,增加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加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让学生在运动训练、疲劳恢复上进行实践教学,掌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技能等等。

2.2.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实习与就业

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实习,第二学期回校撰写毕业论文,实习单位主要在武术馆校、散打与跆拳道俱乐部当中,还有一些在中小学做体育教师。从专业技术看,在实习单位,学生对本专业课的教学基本可以完成,但只要稍微拓展其它课程,就会觉得捉襟见肘。有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应该放在大三,这样便于早早的了解自身的不足以后还有时间去学习和提高自己。大四第一学期实习,刚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未来得及再次给自己充电就马上就要毕业了。影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社会、个人、家庭这三个因素,调查显示,占有比例最高的是社会因素,最少的是家庭因素。说明该专业在时代背景下与其它社会中的体育项目相比不具有优势;个人存在的问题是单一的专业技术具备,广泛的体育基本知识还有欠缺;家庭因素所占得比例最小,说明在择业竞争中用人单位主要是要求个人能力,如有自己创业的学生创业成本也不是很高,所以家庭因素影响最小。

2.3系统性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对策

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由准则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础层中学生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对本科民族传统体育系的了解;本科在读生对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中认为的不足及毕业生面对的就业环境和心理角度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从武术馆校的校长、教练到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全面了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个学科,学生在中小学的时候要明确训练目的,多元化的培养,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涵养,让学生明白不只是为了升学,而是有更多的教学、训练细节需要去系统性的掌握。在学生本科在读期间,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创新上课方式,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根据社会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建设。增加实践操作课,学会训练受伤应急处理与训练后疲劳恢复等科学训练方法,由教学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鼓励大学生考研、当兵、创业等多元化发展观念。学生毕业后找工作过程中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转变理念,不能因为专业不对口或者薪资待遇不高而迟迟不愿就业。从自己原有的专业技术向相近且容易就业专业转变,如:健身房与跆拳道馆及各行业体育俱乐部等。

3结论

(1)中学生考大学存在盲目心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学难;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学内容需要调整,导致出现毕业生就业面较窄的社会现象。(2)与往年相比具备招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逐年在增加,入学考试更加严格,考试内容没有变化。(3)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学科人才培养应在服务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进行强化。

参考文献:

[1]陈扬.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5):122-125.

[2]王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问题、使命与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3):64-68

第5篇:体育科学导论范文

化工学科的学生从进入校园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就业之路,在就业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主要分化成了两类。第一类学生以考研为学习目的,占学生人数的60%以上,这类学生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争取学院有限的研究生推荐名额,在大四以前,他们认真学习所有能影响专业排名的课程。以河南大学化工学科为例,免试推荐的名额只有不足5%,争取到名额的学生一般都在班级名列前茅。这些学生非常注重考试成绩,其学习特点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高中的学习方式,即搞题海战术,学得很累,而对于专业素质和专业思想的培养不是太重视,部分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另一部分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考研的那几门课程上,其他与考研不相干的课程(在他们看来如此),几乎都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尤其是实验和实习,在他们看来非常占用时间,更是应付了事。第二类学生以就业为目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有的是因为家庭经济负担较重,也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心甘情愿想要了解社会,了解化工企业的现状,下决心先工作一段时间再说。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以及对知识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而我们的培养方案模式僵化,在人才培养的结构上缺乏层次,不立体,成为工程教育的首要问题。

其次,年年出榜的中国高校排名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指挥棒,致使每个院校都采取了优先发展科研的办学思路,与之相适应的是各种科研激励政策不断出台。但是,从国家各个政府部门下发的科研经费有着向少数榜单上排名靠前的院校,向科研实力人物汇聚的趋势,绝大数的教师无力争取。于是,高校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陷入了想搞科研没有经费,但又不甘于全心全力从事教学的尴尬境地。试想一下,这样的一支教学队伍,怎样应对目前立体的、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再次,我国高等教育的高度计划性和市场需求的高度选择性一直是对无法解决的矛盾。事实上,从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初,教育工作者就意识到我们的培养方案与市场的脱节,并开始思考市场需求到底是什么?培养方案的不足在何处?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了解国家的化工行业的相关政策,以及现代化工企业的需求。阻碍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没有制定培养方案的自主权,因为害怕一旦放开,中国高等教育将出现失控的局面。最后是教学理念的陈旧,认定知识的传授就是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从一个个基本概念的剖析,到一个个数学公式的推导。可悲的是,我们的学生也适应了,换种知识的传授方式就感到很吃力。例如我院的一位教师,她在讲授《化工基础》课程的时候,喜欢训练工程的思维方式,即先给出一个具体的化工案例,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对这套教学方法充满了好奇,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感到不适应,因为他们很少主动思考问题,一般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他们在下面按部就班地接受,到了后来,他们简直要抵触这种教学方式。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育出来循规蹈矩的学生。

2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的设想与实践

怎样才能增加培养方案的层次性和灵活性,使之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协调,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呢?学院一直把上述课题当成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个课题开展了系列教改探索,现把我们取得的一点研究成果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针对在校大学生思想动态,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研究生录取院校的随访,我们认为化工学科的学生至少需要采取两种培养模式。河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平台三大块。公共平台包含政治、英语、体育、数学、物理、计算机,专业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基础化学及相关实验、化工原理及实验、化工制图、化工仪表自动化及实验,专业平台课包括化学工程的后续专业课程。我们尝试将专业平台课做成两个模块,一个为考研模块,另一个为就业模块。考研模块体现化工理论及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并强化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如开设化工前沿讲座、科研指导、化工数据处理、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近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等课程。与之相对应的选修课模块,则考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开设的生物工程导论、材料科学概论、能源工程导论、环境科学导论、精细化工导论、高分子材料导论、等等。就业模块在保证化工理论完整性的基础上,适当压缩总学时,增加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学时,旨在强化其化工基本技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