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精选(九篇)

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

第1篇: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

[关键词] 《泰坦尼克号3D版》;演绎;传世爱情

相信,大部分中国人还对1998年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记忆犹新。影片最能打动观众的,则属男女主人公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这种衬托出、演绎出人世间真爱,反映人性美的电影剧作,让观众大呼过瘾,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感基础和大众化的认知特征,在2012年《泰坦尼克号3D版》再次抢滩登陆中国电影市场。这一次的到来,拥有高科技的保驾护航,《泰坦尼克号3D版》顺利地刷新了各项观影纪录,掀起了新一轮票房热潮。更重要的是,观众在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把心都交给了该部影片,这部承载着一代中国年轻人爱情梦想的电影,融入了太多浓烈而伤感的人性之美。本文结合《泰坦尼克号3D版》剧情,在透视爱情故事来龙去脉的基础上,以期再次分析影片中传奇的爱情故事,挖掘影片更多内在的精神和情感价值,给观众和读者以感动和震撼。

一、3D版《泰坦尼克号》的剧情分析

曾经创造出票房纪录并且斩获十一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是20世纪末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影片。该部影片由著名导演卡梅隆执导,拍摄时间历时五年,花费两亿美元。[1]《泰坦尼克号3D版》的剧情与《泰坦尼克号》并无差异,但是如今时代不同,岁月流逝,经典重温,在3D技术支撑之下,电影反映出的现实意义以及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响应也有了新的提升。

《泰坦尼克号3D版》是根据发生在1912年的著名海难事故而拍摄的电影。故事出自一位年迈的老妇人之口,采取倒叙手法,镜头切换自然而奇妙,没有任何的做作之感。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驶向美国纽约,贵族少女露丝和母亲以及未婚夫卡尔一同登上了号称梦幻之船的“泰坦尼克号”。另一边,年轻的画家杰克在码头酒吧里靠一场赢的船票,也登上了这艘船。露丝生性热爱自由,喜欢艺术,她早已厌烦了乏味的贵族生活,从心底不想嫁给卡尔这个除了有钱而一无是处的商人。[2]一天晚上,露丝在船尾准备跳海自尽,被赶来的杰克相救,两个年轻人由此相识,从此便开始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和一段传奇的悲惨海难。影片不仅以感人的故事诠释了人性的魅力和爱情的境界,而且运用拍摄技巧复原了历史上惊魂一幕,为全世界的观众奉献了一道情感和视觉的盛宴。

二、《泰坦尼克号3D版》经典爱情故事解析

《泰坦尼克号》是个神话,而杰克与露丝的爱情则是神话中的神话。观众在《泰坦尼克号3D版》的视觉盛宴中,渴望或找寻这种由真爱产生的爱情魔力。《泰坦尼克号》中传奇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在豪华游轮上发生,有着现实可能性:首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欧洲封建王朝正在走向衰落,没落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社会变革之下,人民更希望打破固有的阶级障碍,追求自由、平等,表现在爱情上,则是渴望自由美好的恋爱;其次,特殊的人物性格,上流社会年轻女性的意识冲突,在《泰坦尼克号》中,出现的几个关键人物,包括露丝、露丝的母亲和未婚夫卡尔都是上流社会的代表,但是在他们内部,彼此的性格差异明显,卡尔阴险、霸道、自私又具有男权主义色彩,露丝的母亲,势力、趋炎附势、热衷于财富和地位,露丝本人,虽然是典型的拥有贵族血统、气质不凡的少女,但是却厌倦了虚伪单调的贵族生活,她想追求自由,如若不能如愿,她甚至会选择死亡来反抗。

(一)邂逅爱情

《泰坦尼克号3D版》中的传奇爱情故事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做了铺垫。“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从南安普顿起航前往纽约,男主人公在最后时刻因为一场赢了一张三等舱的船票,终于踏上了返回美国的航程,而女主人公纠结的处境和内心世界,似乎预示着二人将会有一段故事。杰克与露丝真正的结识是在甲板上,当时露丝因为与未婚夫争执而欲跳海自尽,幽默诙谐的杰克正巧遇上,决意出手相救,这种邂逅具有传奇性,而爱情也在此刻开始萌芽。

(二)一波三折

杰克和露丝传奇的爱情故事,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却包罗万象,有情人能否成眷属,二人能否最终走在一起?剧情给出了答案,作为两个世界里的人,不同的阶级身份,使得杰克与露丝之间的传奇爱情经历波折与坎坷。

没落的贵族与卑微的无产阶级贫民之间萌发的爱情,首先受到了来自露丝母亲的强烈反对,露丝的母亲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没落贵族妇人的形象,她贪恋财富与权势,想以自己女儿露丝的一生幸福换得自己的地位与富贵,为了阻止二人之间爱情的发展,她想尽办法,试图通过不断地羞辱杰克,使他恼羞成怒,进而知难而退;其次受到了卡尔——露丝的未婚夫的强烈抵制,作为钢铁大王的儿子,卡尔生在贵族之中,全身上下都是贵族纨绔子弟的恶习,他看不起杰克,轻蔑的眼神、嘲讽的话语甚至用陷害的卑鄙手段,殊不知,这些波折和坎坷,并没有吓倒杰克。在犀利的“攻击”之下,杰克没有败下阵来,反倒更加珍惜与露丝的爱情,他以自己优雅、大度和绅士般的方式,避免与人冲突,努力融入群体之中,巧妙化解矛盾,博得了包括露丝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好感和信赖,从而使得二人之间的爱情更加坚不可摧。即使在杰克终于克服了诸多困难,与露丝彼此相爱之时,影片中继续设置波澜,露丝父亲生前欠下巨额债务,成为露丝母亲的有力武器,她想借此要挟女儿回到卡尔身边,如此激烈的剧情和感情冲突,为杰克和露丝之间短暂的爱情增色不少。

(三)浪漫唯美

传奇的爱情故事,有波折、坎坷,当然也有浪漫唯美的色彩。如此的反差设置,正好衬托出爱情高贵神圣而不可玷污。

在杰克与露丝坠入爱河之后,两人开始了在船上的“浪漫之旅”:一起去三等舱跳舞,享受自由与惬意,回归到朴实的大众之中;露丝毫不介意地将杰克带进了自己的卧室,脱掉衣服,戴上“海洋之心”,请杰克为她画画,杰克以爱的名义,满含深情地在露丝的身上创作出平生最伟大和最满意的画作[3];船舷上,杰克和露丝展臂飞翔,他们借着爱的力量,冲破世俗的桎梏,浪漫唯美的画面,让观众不禁陷入其中。《泰坦尼克号3D版》在着力描述杰克与露丝传奇爱情故事的同时,突出浪漫的视觉效应,短命的爱情故事,却震撼人心,让人享尽了爱的美好。

(四)为爱牺牲

真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泰坦尼克号3D版》给出了答案,杰克与露丝虽有阶级和出身差异,但是二人却愿意为爱放弃很多,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

爱情是高尚、纯洁而又无私的,杰克与露丝因为情投意合、互相欣赏而最终走到一起。在泰坦尼克号撞冰山沉船的危难时刻,露丝在踏上救生艇后,想到被卡尔陷害而关在船舱里的杰克,毅然重回即将沉没的轮船,放弃了生的希望,历经艰辛救出杰克,誓与爱人共存亡;轮船断为两截后,两人落入海中,杰克将露丝推上了一块漂浮的只能承载一人的木板,并鼓励她坚强活下去,而自己却永远地留在了海底,这种超越生死的爱情,谱写出的是人性之美,生命与爱的赞歌。

三、对当今社会“现实爱情”的启示

《泰坦尼克号3D版》其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而上升到生命与真爱的高度,影片中传奇的电影故事,更对当代的“现实爱情”是一种“于无声处胜有声”的鞭挞,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一)真爱是人性之美

关于真爱,自古以来就受到了文人骚客的赞许和追求,直到现在,真爱依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真爱是人性之美,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正如影片中的一组镜头,当杰克看到露丝想要跳船自杀的时候,尽管两人素不相识,但是杰克依旧义无反顾地出手相救,有人性之美。3D视阈下,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直入心扉,塑造出“海难面前,真爱终将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为真爱而舍弃生命,是一种幸福”。真爱是人性之美,包含着多层意思,露丝和杰克的爱情,高尚、无私,敢于冲破世俗的枷锁和偏见的桎梏;露丝和杰克的爱情有信任基础,这种信任建立在对于爱情的忠贞与笃信之上,纵使有一方被诬陷,对方仍旧可以给予他无限的信任,总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真爱的人性之美,在于无私的奉献,甚至可以为对方无条件牺牲自己,海难降临,杰克把生的机会留给露丝,直到自己为爱消失在海上;真爱的人性之美,还在于她对生者的激励,对逝者的告慰,海难中获得新生的露丝,每每想到杰克就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因为她的生,就是对杰克生命的延续。

(二)真爱无价

岁月可以流逝,经典依旧经典。观众之所以对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如此痴迷,有着深层次的现实性原因。

在当今社会,如此忠贞不渝、感人至深的真爱,已经少见,现实生活中,爱情败给了物质、败给了观念、败给了门第、败给了距离等的悲情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虽然纯洁的爱情不容亵渎,但是却常常事与愿违。在爱情面前,真爱让位于现实,更多的年轻人或者屈从于现实,或者形影孤单迟迟等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事实上,真爱无价,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都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共识。再次品味《泰坦尼克号3D版》能给我们如下的启示:真爱无价,爱情无关地位、阶级和贫贱富贵,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择偶观;真爱无价,要遵从内心的想法和信念,因为爱是一种情投意合,更是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真爱无价,爱是给予和奉献,是两人之间的互相吸引和倾慕,是精神上的相互信赖,而不是一味索取和依赖;真爱无价,对待爱情,不该有任何的偏见,任何的等级之分,任何的自私自利,要将自己融入这份伟大的爱情中。杰克和露丝的传奇爱情,带给了观众追爱的力量和勇气,并给予观众审视真爱的信念和价值标准。

当杰克和露丝在船舷上展臂飞翔的经典场景,在3D技术下,被重新演绎和诠释的时候,浪漫主义的色调达到顶峰,摄人心魄的震撼感油然而生。关于传奇爱情,关于“泰坦尼克号”,关于“我心永恒”,必将继续深植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刘嘉.论《泰坦尼克号》中美的体现[J].文学教育(上),2007(03).

[2] 孔凤华.人性的礼赞,爱情的绝唱——评电影《泰坦尼克号》[J].时代文学,2011(01).

第2篇: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

《爱的教育》中描写了一些平凡生活着却真实感人的小人物。它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一百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歌颂了儿童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1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这本《爱的教育》。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而是将它搁置在一边任其生灰生尘。直到有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它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真正吸引我的,感动我的并不是其极高的文学价值,而是其无处不在的爱——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在这些近乎完美的爱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亲子之爱,尤其是妈妈的爱。

记得有一天,妈妈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为我准备好了热乎乎的早餐。我以为又是我最爱吃的三鲜粉,兴冲冲跑到餐桌一看,居然是我最不爱吃的鸡蛋煮面条。看到讨厌的鸡蛋煮面条,我很是不满,大声嚷嚷起来:“怎么又是这些难吃的东西?”可妈妈却心平气和地说:“你现在长身体,只有摄入了足够的营养,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精力旺盛,认真听讲……”妈妈正在发表长篇大论,我却不耐烦地打断了她的话:“不吃,不吃!鸡蛋煮面条再有营养再好我也不吃!”说完,我嘟着嘴,背起书包“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中午放学回家后,我发现饭桌上全是我最爱吃的菜。早上饿着肚子的我狼吞虎咽吃了起来。正当我大快朵颐时,我忽然发现妈妈比平时吃饭慢得多,仔细一看,这才发现妈妈手指缠着纱布条,还渗着血呢!一问才知道,原来妈妈在切菜时因为担心我上午会饿着,分神了而不小心切伤了手指头。知道这一切后,我还是大口大口地吞着饭菜,但已经不知道这些饭菜是什么味道了……

妈妈的爱,虽然没有《爱的教育》那本书上的爱那样有名,但它一样感人至深,一样完美无暇。

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2对于有些人来说,透过玻璃镜片看世界或许更清楚。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世界上美好的景和物。但是如果生命中出现了一个金色的导航标,会使我们能够更加看清人们内心的深处。然而这个夏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导航标。

《爱的教育》,我的导航标。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常说:爱的教育是个哀伤的故事,流泪是不可避免的。而我,虽然没有流泪,但是我实在非常震撼于这本洗涤心灵的书。

在这本书中,我渐渐走入了恩里克的生活,他的生活,他的学习生活,还有,他的爱。他是怎样去爱的。

有时真的想想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

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梦更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爱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我的金色指航标。我以后度过多彩年华的动力与指引!

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3在这几天里,我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是那么令人感动。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儿童小说,原名是《心》。这本书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的学生中的一百个感动人心的美好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还有老师以及学生的父亲母亲。他们都具有十分高尚的品质。小说写出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非常深厚而极为真挚的爱。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

最让我难忘的故事就是《争吵》这一个故事了。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主人公安利柯和他的好朋友克莱蒂不小心碰了安利柯的胳膊,让墨水溅到了安利柯的本子上。安利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和一时的生气而报复克莱蒂的小误会。放学的时候,安利柯本想拿着尺子教训一下克莱蒂,克莱蒂的一番话让他们又成为了好朋友。这个故事体现了克莱蒂的宽容和大度。

读过了《争吵》这一个故事后,使我深受启发。接下来我讲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吧。

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上小学二年级。在一节体育课上,我和我十分要好的朋友也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争吵了起来。事情是这样的,我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可不小心碰了他的胳膊一下,差点就把他碰倒,他愤怒地责怪了我,还说了粗话。

我忍不住也反了他一句。他顿时火冒三丈,我们俩之后还打了起来。在周围的同学的劝说下,我俩最终分开了。又相互向对方说了声对不起。经过了相互的道歉、原谅,我们还是和好了。我觉得,宽容理解万岁。

读过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不仅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更让我从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4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爱,如亲爱、友爱、师爱……但《爱的教育》这本书,诠释的是一群孩童纯真质朴的爱,在我眼里,比任何一种爱都难能可贵。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名孩童——安利柯。此书以安利柯为中心,写了在安利柯身边的事和人。书里的孩童,都极其富有个性特点:行为高尚的卡隆、活泼开朗的可莱谛、调皮可爱的“小石匠”瓦梯尼、小商人卡洛斐、“小绅士”卡罗·诺卑斯、品学兼优的代洛西……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通过安利柯的所见所闻,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作者以真挚的情感为纽带,凸现了人物高尚的品格,再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带给我们爱与美的享受。全书没有虚伪的说教、没有宗教式的宣传,也没有豪言壮语或口号,而是通过对生活朴实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关心、理解、帮助。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使我感触颇深——小抄写匠:小学生裘里亚家境很困难,父亲为了养活这一家人已经很苍老了,他非常希望能减轻家里经济上的压力,为了贴补家用,他除了日常的公事外,还要当抄写员,常常抄到深夜。裘里亚非常心疼父亲,决定暗暗帮助父亲抄写,一开始还好。

可是过段时间,裘里亚就感到睡眠不足,功课一直到下降,上课有时还打瞌睡,这使父亲对他越来越冷淡,甚至连他生病都不管他了。但最终这个抄写工作还是被父亲发现了,父亲非常懊悔,陪裘里亚睡了一个香甜的觉,原谅了他。这个故事是多么感人啊!一个才四年级的儿童就懂得父亲的辛苦,为父亲分担工作,甚至情愿被误会,被责骂,也要为家里分担。这是多么纯真的一份爱呀!

其实《爱的教育》里面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伦巴底的小侦察员、爱国少年、爸爸的陪护人、少年鼓手、公员勋章、万里寻母记和难船。

《爱的教育》教会了我很多,让我领悟到了爱的真谛。爱要替人着想;爱要懂得分享;爱要敢于承担;爱要学会感恩;爱要……这本书用一个儿童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这世界上的美好和悲伤。让我们更深地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其实往往儿童的话才是最真实的,发自于内心的。

总之,一句话——爱要从心里出发。

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5“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生活之间无所不在:父母对你的爱;朋友对你的爱;老师对你的爱;同学对你的爱可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我对它又有了新的了解。

《爱的教育》运用了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成长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这个故事了到处洋溢着他对父母、老师、朋友、祖国真挚的爱。

《爱的教育》是由100个经典的故事组成的,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故事就是每月故事----《小抄写员》。它讲述了一个贫苦的家庭,孩子很多,父亲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还要抄文件。小弟弟安利柯看着爸爸疲劳的样子,就想帮爸爸抄文件,多挣点钱。可是因为爸爸不同意,所以他只好半夜偷偷起来帮爸爸抄。就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许多,而安利柯却因为长时间缺乏睡眠而导致上课无法认真听讲,回家也无精打采的。爸爸看见了,非常生气,还经常骂他。

弟弟安利柯虽然很委屈,但还是坚持着帮爸爸把工作做下去。直到有一天,爸爸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愧疚万分。

第3篇: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

[关键词]爱;真情;故事;行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42―02

在这个高节奏、高效率、高功利的时代,班主任普遍感到失落、压抑、倦怠,所以他们渴盼理解,呼唤温暖,憧憬着让人间充满爱。小小的课堂,未来的世界;究竟应该如何软化坚硬的师生关系?如何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如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作为一个高中班主任,我总在思考,也总在尝试。

一、用真情感化学生

古人云:“动乎人心者,莫贵乎情。”我想,这里所说的“情”,应该是指真情,虚情假意是打动不了人心的。古人又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以为,“理”大多是抽象的、空洞的、说教的;而“情”则是形象的、具体的、可感的,所以,真情的感化作用更符合十六七岁的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基于此,我对学生,从来都是真诚相见,实话实说,开诚布公。我常对学生说:“老师不是你们的敌人。你们想啊,如果把两者的关系对立起来,老师打也打不过你们,双拳难敌四手,何况你们有四十四双手呢?骂也骂不过你们,众口铄金,你们可有44双嘴,唾沫星子还不把老师给淹没了!所以,我绝不敢做你们的敌人。我只是你们的朋友,一个帮助你们学习的朋友。”坦诚的话语打消了师生之间的隔膜,我班的学生多乐于接近我,见面有直呼汪国洪的,也有亲切喊我老汪的。我以为,这不是老师地位在下降,而是相反,因为,自学生真心接纳老师的那一刻起,老师在学生心中才有地位可言;反之,对于那些始终被学生拒之于千里之外的教师,还奢谈什么教师地位啊。

又比如,我班初组建时,我曾动情地给学生讲了这样一段话:“孩子们,你们在其他人的眼中,也许学业不够优秀,行为习惯不太好,缺点一大箩筐;但在汪老师眼中,你们一个个都是好样的。你看,你们是这么的聪明、靓丽、活泼、可爱,多好啊!真的,我说的都是真心的。我有一个自闭症的儿子,今年已经13岁了,本该上初中了,但自今呆在家里,不会讲话,只会把家里搞得一团糟,可是我依然爱他。在我眼中,他长得清秀,外表十分可爱;而且他很会笑,当他对我微笑时,我忘了生气,忘了愤怒,忘了悲伤,忘了一切烦恼、一切不幸,满眼里只有他,我的儿子,满心里只有怜爱与心疼,这就叫。你们看,我的儿子,一个自闭症儿童,我都觉得他非常可爱,与他比,你们在老师的眼中,能不聪明吗?能不可爱吗?”

听完这番话,我看到许多学生停止嬉闹,慢慢低下头。过后反思,在日渐功利化、物欲化的时代,在分数论英雄的当下校园,谁真正关心过后进生?谁鼓励过他们?谁帮助过他们?谁真正走进过他们的内心?谁俯下过身子倾听过他们内心的呼唤?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这就是爱。爱应是春风化雨,应是细雨润物,应是水的载歌载舞,它虽则温婉,实则强大;虽则纤细,实则绵长;虽则短暂,实则恒久。

用真心呼唤爱的回归,用真情融化心的坚冰,我这样做了,师生都收获了满满一教室的爱。作为一个班主任,这样做,很难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赤诚相见、真情示人,嬉笑怒骂,率出性灵,这不是一个一般人真性情的正常流露吗?这不就是人常说的赤子情怀吗?为什么在校园里这么少见?为什么在班主任队伍里难觅其踪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是多么的可怜!他们只是讨厌成天板着面孔,戴着面具,一张嘴滔滔不绝的宏大且崇高的道德说教,背转身卑微、庸俗甚至猥琐地生活着的班主任:他们只是呼唤一个率真、浪漫、真性情的班主任,他们过分吗?

二、用故事陶冶学生

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体验高尚与尊严、善良与真诚、仁慈与怜悯,学会体认奉献、感恩、宽容、同情、自尊、自信等美好品质,学会感受人间的真情、亲情、友情、同情等美好感情。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借助德育故事。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反复教导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德育故事。他明确指出:“在关于人的美的观念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思想性,忠于信念,不屈的意志、同情心,对恶的毫不妥协的精神。我们通过鲜明生动的、富有思想性的的故事形式,讲述精神美的人物,让人类在过去和我们今天所创造的一切道德财富进入学生的意识和心灵。这些故事使学生思想激动,迫使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基于此,我每周必须抽出时间为学生念一个德育故事,这些故事或承载英才睿智或启迪学生感悟或盈溢世人情感或饱含生活哲理或揭示成功真谛或歌颂理想信念。比起那些宏大空洞、抽象教条的道德说教,学生对这些故事兴味盎然,特别是老师边念边讲的形式,将故事与他们拉进,将深刻的道理浅显化,将高深的理论生活化,将严肃的道德形象化,学生更容易接受。三班的学生都说故事时间是他们精神补钙的时刻。《读者》《杂文选刊》《智慧人生》《青年文摘》还有各类名人传记,是我们经常选念的杂志书籍。一年多的道德美文熏陶后,三班的学生,自卑的少了,自信的多了;冷漠的少了,热情的多了;厌学的少了,勤奋的多了;说谎的少了,真诚的多了;狭隘的少了,宽容的多了;自私的少了,奉献的多了;孤独的少了,协作的多了……当我看到全班同学对在外语课堂上捣乱的何明欢群起而攻之的时候,当我看到全体同学对因多次迟到严重影响班级荣誉的胡志鹏大声呵斥的时候,我知道,班上的正气已然形成,爱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三、用行动教育学生

第4篇: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

[摘 要] 一段刻骨铭心的爱随着男主人公的逝去,永远的珍藏在当事人的心底,伴着她走完剩余的人生路,然而一部《山楂树之恋》让她的爱昭白于天下,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恋人,让所有的读者感叹不已。特定的时代,特殊的爱情,故事让人潸然泪下。本文就自己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对小说的理解做一些评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期有更多的读者对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爱的辛苦和凄凉”有更合理,更正确的判定。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评述

[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117-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59[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爱是一个永远歌唱的主题,可以说,没有了爱,便没有人类生存的希望。时代不同,爱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也不同。《山楂树之恋》是美籍华人艾米在海外华人圈的文学城网站上以贴子的形式连续发表的长篇小说,虽然已经出版三年多了,从电影到小说许多人对其评价不一,但是对他们之间的爱却有共识。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对其更有渲染的作用。今天,笔者看了葛优导演的《山楂树之恋》,心里感到万分激动,在当今一切与时俱进的时代,能看到反映过去时代的纯真的爱情故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这部电影重新带我们到了那离我们“远”而不远的时代。在我看了电影之后,又觉得有点余犹未尽的感觉,非常想看看原著,把故事从头到尾看个明白。读了艾米的原著之后,我对它比看电影有了更真实的了解,因为电影是被编剧改过的,是导演艺术化了的再现美,而读原著是本人对它的理解,在读者的脑海中出现的是本人想象中的形象,是另一副纯爱情图画,也就是本人“导演”的心中的完美之作。故事经典之处在于记述了一个女人亲身的经历,而被人们认为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塑造了一个对感情专一的“完美情人”,令那个时代的人魂牵梦萦。这份纯洁的爱,让人向往,认人泪流满面。《山楂树之恋》的背景是“”的后期,在那特定的时期,不会再有,而这样的爱情,“但愿不再有”(王蒙),这部小说被媒体和读者认为是空前的中国式的爱情范本,的确如此。因为只有中国人对待爱情,深受儒家思想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对爱情瞻前顾后。他们的爱情让人很感叹,也惋惜,读这本书,又觉得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年代,对于他们的爱,现在的年轻人评论不一,觉得不可理解,做为对他们的时代有点理解的笔者,很想分析一下这部爱情经典,也帮助现在的年轻人正确地对待爱情。笔者认为,对于本故事的完整理解,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作一分析。

一、从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小说本身说起

艾米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按照故事的时间发展顺序,以平和的笔调,质朴的语言将一个普通人物的爱情故事描绘的有声有色,再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状况,人们的意识表现以及对婚姻和爱情的观念。她的这种手法属于写实小说,还原了当时生活的面目,正如王伟光(2008)自己的著作中所述,作者对故事不加任何的修饰,在人物塑造方面以两个普通人的爱和周围的生活状态为主,她的这种写法为文学创作中的新写实手法,其强调一种客观的、零度情感的叙述,以文中的主人公的情感为真实线索,客观地再现了主人公静秋本人的爱情故事。

本故事中关键的人物有两个,是“老三”和“静秋”。老三是随勘探队来西村坪驻地的军人,静秋是来西村坪编写教材的优秀高中生,都被安排到书记家吃饭,西村坪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村,有着革命的过去作为基奠,也有可以勘探的资源,看来是个好地方。这 里有一棵被人们神话了的传奇树――――山楂树,而令两个人有着对彼此有吸引力的也是山楂树,而两个山楂树却根本不同,一个是有关中国抗日历史的,一个是有关苏联爱情的民歌。可这棵“树”成了两人的共同隐隐的爱情向往。因此,他们的爱情也就这样从对山楂树:红色的特征和一首民歌,将俩人系在一起。作者艾米就以这种独特的意境为自己的作品创作一种情境,把“情”景化,把“景”情化(陈平原,2003)。本书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对比性大。本小说的成功之处是塑造了两个有个性的,追求真爱的年轻人。不是《红楼梦》中所唱的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奇花仙葩,但人物活灵活现,让人能感受得到,又能读得懂的一对恋人。他们的爱纯洁的没有任何因素干扰,没有现实的物欲影响。一个是高个的穿绿军装的帅哥,有工作、有能力、有地位的军区司令的儿子,体贴、细心的护花使者,善良,对爱无私付出的人。另一个是普通家庭的有着地主成分的背景不好的优秀女学生,而这个女学生也正处妙龄,情窦初开,对于一切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的“出身不可改,道路可选择”紧跟时代思想的女孩子。“老三”,穿得很时新,白衬衣,绿军裤,蓝色的军大衣,三哥本来就高高的个子,这样的打扮更让人觉得帅气,还有会拉手风琴,加上他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关照,让人读了之后更觉“可爱”。“静秋”家穷,要承担父亲出身不好的影响,要替母亲分担家庭的担子,生活很拮据,穿得是哥哥穿过的破旧衣裳,为了省钱,干活打赤脚的女孩子;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表现,努力。她会打球,会拉手风琴,会织毛衣,会做衣裳,又会吃苦头,暑假去干不是女孩子能干的重活,脏活,这样的一个女孩子,有才气、执着、忍辱负重、事事要强,两个人天地差别的身份,却无条件地爱上了对方,两个人对山楂树的共同向往,让他们的爱情有了神话一样的感觉,那种爱实际是冥冥之中就有的。对于他们的爱情,两个人爱得勇敢,爱得执着、火热,在得知他患了白血病时,她勇敢地去爱他,让他没有遗憾地感受到自己的爱,对于自己的心声则是,“我要你活着,你活着,我也就活着。”病重时,他宁可她无忧无虑的活着,也不愿在病重的时候打扰她,在极想见到她的时刻也不愿干扰她好不容易争取的平静生活。而她却四处打听、寻找,想得到他的消息,认为是他得了白血病怕自己难过,躲了起来。

第二,故事表现的时代背景明显,主人公家庭出身对比度大。本故事的发生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后期,对主人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明显。那时正处于要求城里青年上山、下乡锻炼的特殊时期。要求年轻人的思想要积极,要向上,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所以才有“老三”这样亲切的称呼。这个时代要求人们不能有小资产阶级思想,不图享受,不图玩乐,不允许年轻人有“出格”的表现,对爱有一定的规范,所以,静秋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爱情。这个时代,对“老三”和“静秋”的家庭都有影响,老三的父亲也受到影响,挨过批斗,母亲因此而自杀,不过形势已经好转,他的父亲还是司令员。可是静秋就不一样了,她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地主的出身,在“”时期是批斗、教育的主要对象,被下放到农村,一个家庭没有了主要的经济支柱,影响到了日常的做人以及生活来源,所以,在他们爱的路上,二人走得非常艰辛。为了“静秋”有一个平静的生活,能够过着幸福的生活,为了让静秋有个幸福的归宿,老三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为她做任何可以做的事。“老三”始终悄悄地爱着,一个人“看”静秋生活的变好,从学校篮球队,到学校食堂,到农场,再到小学教书,多么无私的爱,而当时特殊的环境,不允许有情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老三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年人,为了追求爱,他时时处处为自己和静秋创造近距离,从西村坪,到第二勘探队,再到K市,一直暗暗地跟着她。静秋由于家庭出身,只能禁锢自己的爱,但内心却是热烈地追求这份爱。当时人们的意识观念对女主人静秋爱的态度影响较大,面对日渐长大的女儿和自家不好的成分,母亲时时处处教育女儿要学好,不能越轨,对自己的行为处处注意,不能和坏人交往,小心别人“欺负”,“占便宜”。静秋的母亲担心女儿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一些令人担忧的侵犯,一直举例子教育她,所以,静秋从思想上对男孩子提防,要么就是她还没有真正的考虑爱情,在没来得及把注意力放到这个问题上时,爱便悄悄地来临。那个年代也不允许她随便看性教育的书籍,也可能是静秋不像其他的女孩子,在这方面比较迟钝,也可能是家庭的影响,她只想着积极表现,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要决心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女孩子,帮妈妈解决家庭负担。因此,她对爱、对性的知识几乎为零。当爱来临时,她很恐惧,认为那是自己有了小资产阶级思想,老三将爱奉上时,却认为是老三小资产阶级生活腐化的表现。而且她对“老三”的家庭出身有着排斥感,认为他是“纨绔”子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真的感情。时代是造就人的意识的根源,“老三”比“静秋”大六岁,在“”开始时已经有了判断力,而且在此之前已经有自己的认识力,从另一个角度判断当时的政治环境,而另一个中学生,国家在意识形态要把她 塑造成一个又红又专的没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革命青年,而因为给自家定的“特殊身份”,不得不让幼小的心灵为当时的政治形势服务。加之母亲对她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严格教诲,所以在她的意识形态里对男性和爱有着排斥的一面。所以,对自己少女时萌生的爱持有压抑的思想。

二、本小说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首先,对现时代的年轻人正确认识婚姻和爱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物欲充斥着一切的当代,年轻人的恋爱观已经改变了,爱情以物质财富为基础(也有以真爱为主的,但是为数不多),讲条件,讲家庭地位,以婚姻和爱情作为改变命运的途径的人为数也不少。

其次,爱情需要付出,不只是索取。它受到喜爱和好评,有一定的读者和观众。所以它的读者具有时代性,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理解的,所有的事情都会发生在一定的环境中,有原因,有结果,但唯独爱情是内心说不出的一根心弦在颤动。不然,这个故事为何如此受人欢迎,关键是反映了真实的时期,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爱情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为了爱人,可以等待,可以忍受压抑的情感,他勇敢,目的明确,为了可以接近所爱的人,总是努力创造环境缩短距离。他们的爱是时代和中国式爱情的产物。静秋确实是那个时代最深的受害者,她的意识中受社会对她的影响深,一个有家庭重担,有很沉重的地主后代的身份,在这个大网的笼罩下,她偷偷地去爱,是正常的,但也不是,她始终保持了女孩子的矜持。所以,这与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观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要大加褒扬,可以说本故事与当代的年轻人爱情观一个很好的对照,看看父母时代的婚姻观,也有助于加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中国人的传统的爱情观不是不好。对待一切问题要以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对待。

生活中的爱情和婚姻并不是等同的,爱情是甜蜜的,婚姻却是现实的。中国式的婚姻和爱情要求有才是完美的,所以,在真爱面前“老三”不是自私的,他要让爱人有幸福,但是把自己的爱给了她,却是一生一世,让“静秋”在心中永远带着她的爱活着,并幸福着。故事是悲剧,如果男主人活着的话,娶了她,有了爱情的结晶,该是多么完美。可是人世间没有太完美的事情。让人感动之余,回味一下“老三”的心里话:“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即使我的一只脚踏进了坟墓,听到你的名字,我也会拔脚回来看看你”。这个灰姑娘遇见白马王子的爱情成了一代人咏叹的话题。但愿这种爱情不再有,但愿所有爱的人能白头偕老。

参考文献:

[1]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2.

第5篇: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

一、 绘本教学与爱心培养

爱心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是人情的基本要素,是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关键因素。虽然爱的概念抽象,但每个人对爱的感觉都是真实而又具体的。年幼的孩子无法理解抽象的爱,但他们可以在被关心、被照顾和被保护中真实地体验到被爱的感觉。引导孩子从小懂得爱父母、爱家人、爱自然,把爱的种子播在他们的心底,等他们长大才会懂得怎样去建立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说:“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可见阅读与爱心培养多么密切。

绘本故事中的情节来源于幼儿生活,很容易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同时产生思维碰撞和好奇心,幼儿对故事有了与作者相似感受时自然而然就想去寻找和发现,从而学着领悟故事中所包含的情感。例如: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采用的是超现实的绘画方法,用儿童的眼光,描绘了一个可爱、幽默而在孩子眼里却是很了不起的伟大爸爸的形象。在绘本教学中幼儿对爸爸的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发现爸爸的很多有趣的特点,寻找和对照生活中爸爸的特点,幼儿感受到了爸爸的好。通过故事和生活的思想碰撞,幼儿感悟到了作者爱爸爸的情感,因为这种情感在实际生活中自己也能感受到正是有这部分幼儿在理解故事后,也尝试着去寻找爸爸的特点,从而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也能感悟到故事中孩子爱爸爸的那种情感。在孩子看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幅幅图中的“我”都在表达“我爱爸爸”。书的最后两幅图是:“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爸爸爱我,永远爱我。”读着、看着,画面上高大的爸爸,把“我”抱在怀里——这是怎样的一幅震撼人心的情景啊。使人温馨、感动、沉思……

二、绘本故事与快乐性格培养

研究表明,3~6岁的孩子是情感、控制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喜悦、愉快的情绪能明显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反之,焦虑、恐惧、愤怒、哀伤的情绪则容易致病。英国的罗素说:“那些觉得生活快乐的人,自己欢喜,同样也叫别人欢喜。” 由此可见,正确培养孩子的情感表达和控制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绘本故事对孩子情感的熏陶是在“有趣”的前提下完成的,因为优秀的绘本作品无不充满着欢快明朗的色调,充满着儿童情趣,使孩子的心浸润在快乐中。例如:绘本《摇滚青蛙》讲述了一个让孩子们看后开怀一笑的故事。一支摇滚乐队中的青蛙乐手们用彩色颜料完成了与众不同的改变,最终展示了快乐的自我。故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青蛙音乐会就要举行了,青蛙乐手们商量应该如何装扮;第二部分是摇滚青蛙乐队的成员们用三种原色将自己打扮成了美丽的七彩青蛙;第三部分是摇滚青蛙乐队的成员们用七种色彩、七个音符成就了最酷的《摇滚青蛙》。故事的情节简单却寓意深刻,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并且成为群体中的一分子,才能发展自我、快乐成长。

耶鲁大学费尔普教授说:“心理上的兴奋可以战胜身体上的不适,所以一个心绪兴奋的人是永远不会有烦恼的。”绘本故事的信息传入大脑,借助有效生物电,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同凡响的心理兴奋。孩子的心情愉快了,内心就会平静,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就会焕发出神采。遨游在绘本故事欢快氛围中的孩子,又怎会不快乐开朗和招人喜爱呢?

三、绘本故事与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

儿童时期是人的性格塑造、情商培养的关键时期。对孩子来说,交朋友是最重要的情商培养,是孩子学习社会性能力的最好机会。孩子能从友情交往中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学到与人交往的智慧,从而更勇敢、更自信、更从容,也会更懂如何维护友谊、珍惜感情。

绘本《乔治和玛莎》通过幽默简洁的文字和直观形象的画面,讲了两个朋友的故事。乔治和玛莎是两只河马,他们各具个性,又会贴心地为朋友着想。作者詹姆斯·马歇尔用幽默温暖的笔调描写了这对好朋友之间的种种趣事,让孩子在快乐中感悟友情的分量和意义,体会维系友谊的智慧,提升与人交往、相处的能力。

第6篇: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

[关键词]影视作品;爱情;冲突模式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亦是影视作品的永恒主题。影视作品的特点是必须通过声音和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中,通过剧中人物的思想和言行及其展开的矛盾和冲突表达其主题内涵。故在以爱情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任何爱情思想的表达都必须是通过一定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情感冲突来加以揭示的。也就是说,影视作品中的观点表达,只能是一种间接表达,而不能如普通文学作品一样直接地讴歌爱情或表达特定的爱情观念和情感。

影视作品的音声形象的表达方式决定了其思想表达的故事性与情节性,而矛盾与冲突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必要条件。幸福的爱情总是相似的,也因其矛盾性的缺乏而缺少影视作品展开所需要的故事情节;不幸的爱情则各有各的不幸,以其矛盾的复杂性和冲突的剧烈性而包含了丰富的故事情节。故影视文学作品更注重描写爱情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在矛盾和冲突中表达出一定的爱情主题、爱情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不同的冲突模式加以透视。

一、婚恋双方情感与欲望的冲突

在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真空中的爱情。现实中的爱情总是包含着纯真的情感追求与现实的欲望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保持二者的相对平衡,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每个现实中的人都正在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也就成了影视作品得以立足的生活根源,只是影视作品会把这种矛盾和冲突更加戏剧化,使矛盾的对立和冲突更加尖锐化,矛盾双方的个性更加鲜明、更加类型化,从而在这种尖锐的冲突中突出自己的主题,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引起受众的反思,起到启迪作用。

这种情感与欲望的冲突往往是通过情感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来展开的。世俗中的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情感追求,这种美好首先表现于纯洁。纯洁意味着超越世俗、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忠贞不渝、地久天长。其次表现于崇高。崇高意味着生死相依、同舟共济、患难与共、风雨无阻、不离不弃。这种纯洁而崇高的美好爱情为人人所渴望,其主题也为各类文学作品所歌颂。但是,基于其表现生活现实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展开故事情节的需要,影视作品更加关注这种美好爱情所面临的现实考验――即真实的生活。

现实生活总是无情的,不以人们的美好愿望为转移。现实中的人总是面临着各种欲望的追求与实现的问题。当这种欲望的追求与纯真的爱情纠缠在一起时,就演绎出了影视作品所期望表现的人世复杂的爱恨情仇。这种纠缠首先表现为欲望对情感的污染。即使是正当的欲望追求,因其是对现实的某种“需要”和“妥协”,从而意味着与纯洁的、超现实的情感追求相矛盾。这种矛盾使欲望的存在成为对情感的一种“染指”,所以欲望与纯情的冲突是永恒的。其次,表现为欲望对爱情的障碍。当欲望与爱情的冲突达到极致,就产生了两者不可兼得的选择,此时的爱情就受到了欲望的巨大的挑战,而在此时也更突显出选择者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婚恋双方在关键时刻的特定选择,影视作品或歌颂纯真爱情的美好,或揭露虚假爱情的丑陋,而其宗旨则是呼唤美好的爱情,鞭笞丑恶的爱情。

二、婚恋双方的社会背景与个性冲突

爱情是发生在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故事,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这就是决定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与品质。婚恋中,连接起两个人的是同一种爱,是共同的爱,而对这同一的、共同的爱,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受与需求。这种不同往往会因为婚姻的一体化而被忽略,因为爱是“我们”共同的,所以一方总是会认为对方应该与“我”有同样的理解和感受。这就造成彼此之间期望与现实的偏差,矛盾和冲突也就伴随着偏差产生了。这种矛盾和冲突又从深层反映了角色双方的爱情观念与价值取向,故影视作品又可以通过婚恋双方的这种矛盾和冲突,展开故事情节,表达出自己意在言说的爱情主题。

现实中的人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每个人的出现与成长都不是完全自我选择的结果,这就决定了人的有限性;人又都是独立存在,无法脱胎换骨,把自我变作他人,这也就意味着个体之人的绝对性。每个人的言行都有自我过去的影子,每个人的现在都担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所以婚恋中的两个人很难达到完全同一。影视作品正是抓住了个体之人的这种有限性与绝对性,设计人物冲突,展开故事情节,借之言说主题。

这种冲突首先表现在每个人独特的社会背景差别,可以是城乡差别、文化差别、经济与社会地位差别等,这些差别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三观”最终决定了人的爱情观。其次这种冲突又可以通过个体之人的独特个性表现出来,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两个相爱的人不可能在各方面完全一致,矛盾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这样由社会背景不同与个性差异所导致的爱情悲喜剧就成为一种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

可以说在这种影视作品中,更多的是把爱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思考,审视爱情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存在形式怎样纠缠于社会生活之中,而这种社会生活不仅有空间的广度,更有时间的长度,与历史血脉相连。这种爱情题材更有深度,其主题更有启迪意义。

三、婚恋双方的价值取向冲突

爱情与婚姻和家庭不可分割,爱情终会走向婚姻和家庭,婚姻和家庭终会消融爱情于其中。当然这不是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只是爱情转换了其存在的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婚姻包裹下的爱情。但这种转换却会使人感觉昔日的爱情逝去了,代之来的是家的牢笼、婚姻的围城。这就需要爱情认识适时发生转向,正确认识爱情与婚姻的价值,而转向缓慢或失灵者必然会发生爱情矛盾与冲突,甚至导致爱情危机。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升起突显了一定境遇中的一类人的爱情品质与观念,形成可以展开故事情节的冲突结构,使影视作品找到了生发的土壤,可以借之表达一定的爱情主题。

婚姻包裹的爱情当然不是原始的单纯的爱情了,具有了更多的复杂的内容,也包括前文已述的两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当身处其中的人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就会想到躲避、逃离,甚至是背叛。正如钱钟书把婚姻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却想出去。这样的过程就展开了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成为影视作品的素材。这样的情节展开的结果很可能是婚姻的破裂,或婚外情的发生。这种悲剧性的结果拷问着爱情的本质,也拷问着人性的本质,是对虚假爱情的深刻揭露,也是对人性沉沦的一声叹息。而这样的情节再继续展开就会是当事人为自我的沉沦而付出沉重的代价,或幡然悔悟发现婚姻的真谛而重拾幸福。这样的情节安排未必真实却合情合理,因为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得到都要付出代价,“舍得”二字是先“舍”后“得”,所谓的“得”只是自己认为自己的得到值得自己的付出。爱情与婚姻的目的是获得幸福,幸福与否是衡量人的爱情追求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故冷暖自知,影视作品通过故事情节演绎出一幕他人的人生悲喜剧,让我们在他人的生活中明了其中的冷暖,从而起到警示与启迪的作用。

第7篇: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

[论文摘要]电视剧《杨靖宇将军》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大获成功的启示是:“红色经典”创作主体的艺术情感价值取向必须具有诚挚性与高尚性,才能以正确的叙述者“声音”艺术真实地讲述典型环境之典型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理想追求的故事内涵。而且,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积极地融入新的创作元素来推陈出新,让昨天的英雄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最终实现其艺术价值。

“叙述即讲故事”[1],“红色经典”首先要吸引人,然后才能打动人,因而创作上必须讲求故事性,把握好叙述形式才能赢得观众。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台隆重首播的鸿篇巨制革命历史题材大片《杨靖宇将军》,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赞赏。其成功经验就是故事性强,情节精彩,叙述形式匠心独运。可见,“红色经典”故事叙述不能为了过分讨好观众而刻意媚俗,不能“戏说古人式”和“以现代人的价值取向诠释”随意胡编乱造,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主体要在营构“红色经典”的故事情境中,表现对“激情燃烧岁月”社会生活内涵的正确认识与感悟,“诗意的裁判”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融进新的创作元素来摆脱“讲故事”的陈旧感,符合大众欣赏趣味。

一、“红色经典”创作主体的情感价值取向只有诚挚性与高尚性,才能以正确的叙述者“声音”艺术真实地讲述典型环境之典型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其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理想追求的故事内涵

叙述者的“声音”就是叙述者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故事。高尚性是指情感的“善”与“美”,美好的情感实际上是创作主体高尚人格对作品的投入;诚挚性是指主创人员把握“激情燃烧岁月”的生活要出自真情而非假意。文艺界当今流行“解构”。消解政治,娱乐至上,嘲讽崇高与理想,不少严肃、高尚的东西被“解构”得支离破碎,一些编导功夫在“恶搞”,使得很多“红色经典”虚假失真,与“火红年代”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剧情根本无法看早已成为“通病”。戏不惊人死不休,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个别人猎奇的变态心理,制造看得血脉喷张,大呼过瘾的收视效应,他们将艺术创作提升到一个登峰造极的畸形层面,打着“人性化”的幌子扭曲人物形象,随心所欲“戏说红色经典”。于是,深入人心的杨子荣唱着酸曲黄调出场,作风散漫,吊儿郎当,捉弄报复战友,还与座山雕的小老婆吊膀子。《红色娘子军》“打碎铁锁链,妇女翻身闹革命”。血与火斗争的残酷荡然无全。《野火春风斗古城》非要削弱原来的“策反”主题,画蛇添足“惊险细菌战”。草莽英雄李云龙经常歪戴帽子,爱喝酒,爱骂人,“冲冠一怒为红颜”,“明知不敌,也要亮剑”,擅自发起牵动整个西北抗日战场的“平阳大围攻”。一个个离经叛道、桀骜不驯、粗俗野蛮、愚昧无知、痞子气加流氓气的“英雄”层出不穷……如此“讲故事”是多么的荒诞无稽。戏说古人可以,但不能任意戏说“红色经典”!难怪观众骂声一遍,难以容忍。

这些“红色经典”遭受“冷遇”黯然收场的弊端是:主创本身情感价值取向欠缺诚挚性与高尚性,导致叙述者“声音”偏颇“不会讲故事”。“我手写我心”,你自己都不相信“红色经典”洋溢的崇高革命理念,你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嗤之以鼻,你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铁杆”信奉者,自然就不会为“红色经典”人物铁肩担道义的英雄行为所心灵震颤,也无法理解他们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你凭主观臆断推测炮制出来的“故事”怎能吸引和感动观众?一个国家和人民要屹立在世界之林,要在地球上生存,绝对不能没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灵魂,必须有一些超越性的价值。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撇开政治教化因素,你可以不信仰共产主义,不关心政治,但是决不能否认“红色经典”人物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和百折不挠的理想追求:不能磨灭英烈们为民族自由解放和国家独立舍生取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誓志为人不为家”[2],革命者为了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艰辛危险的人生道路。那是一种百世流芳的人格、精神和力量,事实上这已经是一座高不可及的丰碑,让所有人都举头仰望,永远教育鼓舞子孙后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缅怀和讴歌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那些自以为高明的编剧,否定了革命前辈甘愿为理想、为真理、为正义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红色经典”的精髓也就消失殆尽,英雄的精气神也就湮灭了。叙述者肆无忌惮“戏说”、“恶搞”“红色经典”的“声音”让正直善良的观众极端反感,他们理所当然拒绝与你杜撰的乱七八糟“故事”产生互动共鸣。

艺术创作主体应该成为人类灵魂的关注者和文明建设的促进者,“拍出杨靖宇的民族精神是我的最高目的”,[3]该剧主创人员都是杨靖宇的崇拜者,他们以敬畏“红色经典”叙述者的“声音”进行严肃的艺术创作。真情来自体验,“高峰体验”是产生真情的最佳境界。拍摄环境的艰苦,使之更加切身体会和感受到英雄超常承受力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因而能够从生活实践出发,更生动、更鲜活、更质感地讲述将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剧情主旨才能真实、张扬、乐观、浪漫,悲壮、英勇!倘若编导随波逐流,以所谓现代人自我价值取向“理解”的叙述者“声音”去“戏说”,必然为广大观众所唾弃!

二、“红色经典”故事应当老树新花,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积极融入新的创作元素来推陈出新,让昨天的英雄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从而使到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得以实现,并最终成功实现其艺术价值

叙述话语是叙述者说出来的话;叙述动作就是以什么方式“讲故事”。它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观众的态度和评价。《杨靖宇将军》老故事里挖掘新看点,剧情融入新元素,以全新视角和形式全方位地讲述抗日志士的战斗历程,完全颠覆当下“红色经典”惯用的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套路,不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刻画真实生动,形象到位,“好看到极点”,[4]自然很容易让接受者从心理上产生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首先,注重“活动画面”自身形式独立审美价值,运用画面艺术把情感的“裁判”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阐发相交融,情、理、境一体化地打造“红色经典”视觉形象的叙述语言。

影视是画面语言艺术,其表层结构特点就是将要告诉人们的东西通过画面话语来实现,把叙述的事情让观众看得到。每一个画面就是一个词句,它将创作主体所有的艺术追求转化为画面语言,通过画面组合“讲故事”。相比新版《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等“红色经典”画面语言普遍单调呆板,拖泥带水,缓慢粗糙,蒙太奇和镜头活动手法落后,内容空洞无物,机械图解革命故事,视觉形象模糊,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活动影像严重失真,该剧画面语言精美绝伦,美不胜收,镜头组接流畅自然舒展,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气势恢弘的枪林弹雨战斗厮杀场面中,融进白山黑水最优美的自然风光,奇景、奇情、奇彩结合,把东北冬天最美丽的景色与残酷的战争场面天衣无缝地融合一体,生动地谱写了一曲回肠荡气的英雄赞歌!尤其是将军生命最后时刻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寇周旋,展开殊死惨烈博斗的战斗场面,把属于精神领域里抽象的东西通过画面变成人物的具体动作、表情和言语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客观的景、物、人、事与主观的情、意、理、志自然组合,巧妙地将“景”与“意”有机统一形成富有韵味的艺术境界。寒冬腊月的深山老林,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山林之王”驰骋莽莽林海,跋涉广袤雪原孤身战斗,一组组战斗画面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啊!一边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高山密林,雾松冰挂,玉宇琼花,晶莹剔透,银装素裹,天寒地冻,奇寒奇景,“江山如此多娇”!一边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孤悬敌后,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天天爬雪山,日日过草地,无衣无食,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全军覆没,以身殉国的奇人奇迹。雪皑皑,野茫茫,“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的将军爬冰卧雪,满脸冰霜,眉毛胡子白花花,以暴风雪为伴,以棉絮树皮蒿草为食,冒寒风,趟冰河,钻山洞,一次次机智勇敢地甩掉日寇的追杀,牵引拖垮众多追击他的敌人,战至最后一人,留尽最后一滴血!场景是人物行为与环境的组合,叙述语言通过逼真的战斗场景表现为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以审美视角的艺术画面述说跌宕起伏的剧情,达到叙事真实和抒情真诚。行云流水般精美的画面语言使得观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耳鼓里不断回响起将军铿锵有力,代表同仇敌忾的中国人民向日本侵略者发出的威严怒吼:“告诉老天,告诉大地,告诉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我们是这里的主人。谁敢上咱们家门口来撩搔,那怕只剩下一个喘气的人,还是一个字,打!”[5]还有,将军倒在洁白的雪地上,高大的身躯直挺挺靠在巨石犹如一尊雕像的定格镜头经久难忘!人们从中获得了故事深层结构的真谛,既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情怀,又在视觉上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全新享受。

其次,“鸳鸯蝴蝶派”多角恋的噱头并非提高收视率的“灵丹妙药”,尊重历史事实讲述革命者纯洁传统,质朴无华的婚姻爱情故事。这样的叙述话语更能很好地真实表现“红色经典”真心英雄的人格魅力,并且更为观众所接受。

“戏不够爱来凑”,“红色经典”创作与翻拍总是免不了落入“革命加恋爱”“滥情”媚俗的故事窠臼。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似乎非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式的三(四)角恋爱就不能叙述成戏。新版《林海雪原》不惜用整整一集的情节让少剑波和白茹谈情说爱;《苦菜花》里朴实的母亲居然冒出一个地主儿子的初恋情人《红色娘子军》浓墨重彩洪常青和吴琼花的战地情怀;《铁道游击队》中刘老洪与芳林嫂的爱情更是大肆渲染的主要戏份。编导们一味把主人公的情感叙述作为创新手法之浪漫,以及求新求变不甘庸常的胆识与追求,其实反而弄巧成拙,有损这类题材影视作品人物形象真善美的塑造。

提高收视率绝非“华山一条路”,本剧在“讲故事”上最为大胆的举动当属“逆流而上”,将无中生有不利于表现民族大英雄的爱情元素全部剔除,别开生面地展现铁血将军平凡的情感生活。他们敢于拒绝为了追求情节好看和曲折离奇而肆意编造感情戏,摒弃损害英雄形象庸俗的“爱情味精”,讲述“红色经典”情感故事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杨靖宇不谈爱情。我们就是要告诉观众,并不是只有通过爱情才能表现英雄的人性化,那个年代的爱情更应该是‘大爱’至上”[6]。无情未必真豪杰!他也有天伦之乐,儿女私情,但是满怀“平靖宇内,痛击日寇”的革命抱负,舍小家顾大家,与妻子儿女老母生离死别。自古忠孝两难全,一张充满温馨亲情的“全家福”紧贴胸前,伴随着将军在抗日救国战场上出生入死,抚摩端详“全家福”思念关内中原的亲人,是他戎马生涯的精神安慰。血雨腥风,战火分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生活是党的生活,他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7]将军率领抗日联军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生存环境,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者,普通的家庭生活都顾不上,那还能惬意地卿卿我我?将军是一个才华横溢雅儒的知识分子,短暂的一生中只有一段旧式的包办婚姻,可是两情双悦,相濡以沫。他深情地给刚出生几天就与父亲分离的女儿起名“躲儿”,以怀念为自己奔走革命而东躲西藏受苦受难的亲人。将军与部下的女战士是同生死、共患难的革命战友情!他的理想是高尚的,感情世界是朴素的。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样的爱情故事才是情深意长,动人心扉!如果罔顾历史事实硬要拌上“战地爱情”,则是对英雄的亵渎。不是说“红色经典”不能言情,革命者只能清心寡欲,共产党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而是战争中的爱情要分清场合对象环境,当然也不能搞成“文革”时期“革命样板戏”的主人公那样不是“和尚”就是“尼姑”。“挥剑斩情丝”,叙述话语非常新颖脱俗,感人肺腑,人物刻画更加鲜活生动,情节更加真实可信,使得长期饱受“滥情”故事疲劳轰炸的观众耳目一新。

再次,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始终大张旗鼓地弘扬“红色经典”典型人物革命英雄主义和至高无上爱国主义精神的完美品格!以此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

故事由一系列的事件组成,情节作为对故事叙述进行艺术处理的结构,是讲述事件过程中所有技巧的总和。“行动元”则指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的行动要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角色即具有生动具体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亦即“典型人物”,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由于人物是事件和情节的动因,故事的第一要素。有些“红色经典”编导借口人物性格过于完美是很大的缺陷,故事有遥远的距离感,令人可望不可及,故而极力强调角色因为缺陷才会让人记住,极端的性格放在生活中是不可爱的,但放在戏剧里才是有魅力的,便一相情愿地给角色添加“缺点”,美名其曰“注入新鲜成分”,用作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去“讲故事”。“英雄也是人”!于是,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要最大化地去掉脸谱化和概念化,增加生动化;对英雄的仰视要恢复到平视,对敌人的俯视要回到正视。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人物形象面目全非,无论新版杨子荣,还是原创张国荣版《红色恋人》等,讲出来的故事统统变成演员的本色演绎,而不是“这一个”的倾情叙述,毁灭了观众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红色经典”英雄形象及其津津乐道的故事情节,导致影迷们由于极其反感角色被过分剥离历史真实的“注水”而逐渐流失。

《杨靖宇将军》的主创吸取教训,承继“红色经典”精神并准确把握历史史实,从观众欣赏要求和电视剧创作规律出发,一直保持清醒的正面叙述视觉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以第三人称隐藏叙述者的身份,从零聚焦全知全能式叙述方位出发,提炼出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去构建故事的深层结构。“今天,把我们东北老百姓敢挺起腰板做人,张着大口喘气,放开声音张扬的民族英雄,最后六天的生命经历讲给你听”[8],伴随着叙述者沉重的画外音,以天上飞机轮番轰炸,地下铺天盖地的日本鬼子铁桶般拉网式围追堵截将军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情节高潮倒叙开场,然后再按照主人公临危受命抗日救国的事件发生、发展进程的“故事时间”展开广阔的叙述,全方位地反映其波澜壮阔捍卫民族尊严的事情经过,还有不时穿插画外音来加强全知全能的叙述效果,最后又以将军壮烈牺牲,纷飞大雪为千古不朽的英灵送葬的尾声照应开头。经过“文本时间”精心谋篇布局地“讲故事”,叙述话语很好地展现“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复原当时的情景,杨靖宇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就表现什么样子”的艺术魅力[9]!极其“生活化”地塑造了革命先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大形象及其伟大精神。

杨靖宇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少数没有争议的英雄!轰轰烈烈的革命人生充满传奇色彩,文韬武略,精忠报国,智勇双全,率性刚毅,铁骨铮铮。高风亮节,气壮山河!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战斗如何残酷,始终忠贞不渝,矢志不移。从带领十几人的游击队到发展统领上万人的东北抗日联军,长期转战林海雪原,在极其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牵制日寇五十万关东军入关。“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即使牺牲后也让敌人震惊,全体日本官兵脱帽致敬,俯首跪地表达对华夏大英雄的衷心敬仰。他没有太多的缺点和性格上的弱点,“这个人无论政治上、军事上、生活上都挑不出毛病,所以我就说杨靖宇是个完人,比较完美的人”。[10]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在于始终坚持一个非常纯朴的信念:“打鬼子,打鬼子,还是打鬼子”,“把侵略者赶出中国”![11]他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心中永远装着别人惟独没有自己,隐姓埋名,背井离乡,舍家弃业,舍生忘死,救国救民。头可断,腹可剖,民族气节是生命,“不图封侯觅雪耻,愿将此身长报国”!他是真正有血性的中国人!真正伟大的共产党人!融国魂、军魂、民族魂为一体,早已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光辉象征!该剧主创人员勇于抵制“注入新鲜成分”的时尚,叙述动作坚决褒扬“红色经典”代表人物完美无缺的人格和无私无畏的革命情操,讲述角色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做什么”与“怎么做”,用主人公的行动把故事核心要素即对敌斗争事件串连编织成情节,以彰显人物“为国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的崇高民族气节为主导因素,推动情节发展和突出对敌我双方人物的影响,乃至对整个故事发生作用的角色地位,这样的行动元,功能和显现性格特征的“角色”功能,再加上演员出神入化的演绎,终于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专家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天地间恭敬你的民族自豪”![12]人们渗入骨髓地从将军身上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的坚强傲骨,为其超常的钢铁意志与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和振奋,为有这样顶天立地,光照千秋的民族大英雄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也越发感慨今天自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现在日本首相接二连三拜“鬼”,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杨靖宇将军》的故事激发爱国心,唤醒民族魂,让后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世世代代,永不磨灭!

“记住他的音容、记住他的身影、记住他的眼睛、记住他的英名”![13]撼人心魄的英雄史诗《杨靖宇将军》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大获成功,获得了第六届金鹰奖最佳电视剧提名[14]。事实胜于雄辩,情节才是电视剧(电影)叫好(叫座)的关键,因为它能给人带来感动和欢笑,毫无疑问普通观众都是冲着情节“追看”电视剧的,所以“红色经典”创作与改编只有“会讲故事”,尽量在满足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重现故事情节及其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并且在尊重历史的同时适当增加“生活化”的艺术真实,“旧瓶装新酒”,让昨天的英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深切地吸引、感染今天的观众,其艺术消费和接受活动才能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普安迪,美国叙述学家。

[2]赵一曼,《抗联:一支有文化品位的军队》,《中国艺术报》第403期。

[3][6]导演李文歧采访,央视网站,cctcv.com/default.shtml.

[4]央视网站论坛,《英雄光辉永不灭》。

[5]台词。

[7]杨子荣靖宇将军这孙马继民,cctv.com/default.shtml.

[8]剧中画外音。

[9]演员巫刚采访,央视网站。http;//cctv.com/default.shtml.

[10]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原中纪委常务书记韩沅,央视《永远的丰碑》。

第8篇: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

以前关于《麦琪的礼物》研究大多偏向于它的艺术手法,或者是它的永恒的主题,很少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的。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描述一对青年夫妇的悲与喜,作者以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纯洁的爱情,让人感动不已。它代表了美国下层人物的悲喜,也包含了作者要表达的“人性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爱的无私奉献。 一、朴实语言,最简单的爱 作者采用朴实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作品强烈的思想内容。整篇作品、娓娓道来,好像向挚友叙述家常一样。吉姆和德拉这对恩爱夫妻在艰难的生活中互为对方舍身奉献的精神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操。女主人德拉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贫民窟似的公寓、寂寞的邮筒、无人按响的门铃、低劣的壁镜,她都能心静如水,坦然面对。但是,几个月来精心筹划为丈夫购买圣诞礼物的计划因为钱不够就要落空的时候,德拉悲痛欲绝号啕大哭。而当她卖掉长发跑遍全城,买到了理想的表链,好像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完全陶醉在极度的快乐中。因为德拉认为给丈夫的金表配上高档的表链,丈夫就可以在任何场合都能体面地看看钟点。丈夫的体面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丈夫的欢颜就是自己最大的追求。这是爱的奉献,这是爱的力量。而且两位主人公在整篇文章说话是于此至少,但表达的感情是非常丰富。让我们再欣赏德拉对丈夫说的一段话吧看看作者如何交错使用长短句使讲话者的情绪溢于言表的:吉姆!”她叫了起来,“别那样看着我。头发剪了,卖了。不送给你一件礼物,我真无法过这个圣诞节。头发还会长的。你不怨我,对吗?我不这样做不行。 二、简单动作,最真挚的爱 一进门,吉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死死地盯着德拉,有一种捉摸不透的表情,爱妻德拉都从来没有见过。当德拉解释后,吉姆没有埋怨,没有更多的言语,他激动地把妻子搂在怀里。然后,从大衣袋里掏出一包东西,把它扔在桌上。那是他买给妻子的全套发梳。这一简单的动作,道是无声胜有声,直接明了,真挚感人,烘托出了这对贫困的恩爱夫妻之间高尚纯洁的感情。小说的最后这样写道: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受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就是麦琪。朴实的言语表达了作者对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爱情的由衷的赞美。 三、丰富细节,最感人的爱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反复讲述德拉数“一块八角七分钱”;然后用“房租”“信箱”“电铃”“名片”等细节描写,突出德拉夫妇的穷困。接着写德拉为无钱给丈夫买礼物而悲痛,“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她的两眼晶莹明亮,但是在#$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她想到了自己的头发,“她又神经质地很快地把头发梳起来。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在那里,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把她内心的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揭示社会现实不靠说教,而是用人物感情起伏的发展变化引为脉络,让我们去触摸、感受人物带有悲剧色彩的思想性格。在那个金钱可以买卖爱情,心理和感情出现畸变的社会中,德拉夫妇之间真挚深厚的爱充满了作家的理想义的色彩。欧亨利用晦暗镜头中的诗情画意,去赞扬德拉夫妇的聪慧,给人的不是消沉和晦暗,而是对美的追求和眷恋,展示了德拉夫妇的爱是至高无上的,催人泪下,是最感人的。 四、巧合情节,最永恒的爱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巧合,但要让读者觉得故事情节真实可信,不能只依靠偶然,巧合必须成为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合理的一部分,而且要通过预示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两位主人公吉姆和他的妻子德拉生活贫困,但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俩都有自己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吉姆的是足以令富有的以色列国王都有妒忌心的三代祖传金表,德拉的是一头可以使美丽的阿拉伯皇后身上的珠宝和饰物都相形见绌起伏发亮的褐色长发。按照过圣诞节的传统习俗,他们应该相互赠送对方礼物,但是我们可以从文中感觉出他们窘迫的生活:尽管德拉已经存了好几个月,但“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她们的家具就只有一张陈旧的长椅和破烂的红地毯。德拉穿的是褐色的旧外套,戴的是旧帽子。吉姆的手表虽华丽昂贵,却只有一条旧皮带来代替表链,他还需要一件新大衣,连手套都没有。 这两次巧合是有目的的,他为读者精心设计的第一个巧合是为第二个埋下伏笔,而第二个则是第一个巧合的必然结果。第一个合情合理的巧合否定了第二个巧合,第二个巧合又特别体现了故事的创新性,独特性及小说的主题,也为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尾打下了基础。当他们两人拿出礼物交换的时候,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但故事情节的巧合“巧”得是那么合情合理。两次巧合不仅表现了主人公面临的现实,也表达出了他们之间深深的、纯洁的、高贵的真爱,互赠的礼物在它们贫贱的生活中闪耀着美丽的爱情光环。多么合理的两次巧合!泪中带喜,悲中含笑。 五、意外结局,最无私的爱 出人意料的结尾欧•亨利很善于把故事的重点和精髓放在故事的末尾。在许多小说中,结尾是故事本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就像爬山一样,爬山者达到山顶后便又顺着山路下山。 但是欧•亨利则与众不同,他的写作手法则是一下子从山顶跳到山脚,故事的结果令人目瞪口呆。欧•亨利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写作手法被称为“悬念式结尾”,这是欧•亨利写作特色中的另一种写作技巧。在他的大多数短篇小说中,主人到决定性的作用。《麦琪的礼物》也是如此。 故事结尾之前,故事情节波澜不惊,读者会认为德拉的所作所为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可是当德拉赠给吉姆表链并要求吉姆拿出金表时,欧•亨利才让吉姆吐露真言:“让我们都把礼物暂放一边吧,它们实在太好了,目前尚不宜用。我卖掉金表,换钱为你买了发梳。”多么符合逻辑,多么有力量的结尾,但它的出人意料却让读者哭笑不得。吉姆和德拉互赠礼物时虽极其可笑,但读完小说的人,谁又能阻止自己苦涩的热泪奔流而下?觉得好笑之余,谁又不为他们命运的困苦感到难过?谁又不为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感动?喜剧的背后让人欷歔不已,看似好笑却是极大的悲剧。这种“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看到了“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的特殊之处极其感动读者,安排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是作者为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以对方快乐为己任的真挚爱情谱写的一曲爱的赞歌;从而揭示出主人公勇于奉献的性格特征和他们之间可歌可泣的纯朴爱情,充分肯定了它的伦理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在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把它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标志来加以歌颂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p#分页标题#e#

第9篇:真实感人的爱情故事范文

在阅读的时光里,我们是轻松愉悦的,我们是享受而惬意的,所以多阅读,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800字心得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800字心得范文1“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亲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爱的教育》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爱的教育》全书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学校的女同学们帮助一个因在扫烟筒时丢了三十个铜板的小少年,并且还瞒着校长——做了一群“无名英雄”。英国哲学家洛克说得好:“我始终认为人们的行动是他们的思想的最好证明。”这个故事中闪耀着的崇高的品质和道德的光辉,给我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而如今的社会上,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她)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因为虚伪换不来真情,冷酷换不来热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义,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尽心尽力的帮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错误,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个字,私利不去,公道则亡。

反之,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真情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真情的温暖。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人间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献爱心,莫谈贫富‘贵贱’,人人可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献给他人一份爱心,留给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让你我心灵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单。只要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真情可以到永远。

愿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800字心得范文2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爱的教育》的书,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这是一本外国的经典名着,我读后深受感动,受益匪浅。

《爱的教育》这本书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生动地记述了一个学年之中发生的各种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这本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十卷,每卷包含十来个故事和一个“每月故事”,一个“爱”字贯穿期间,将爱同学、爱朋友、爱老师、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劳动、爱一切正义之情,凝聚成一股爱的泉流,润泽我们纯洁的心田,浇灌人类未来的期冀。

在这里的人类品德都是高尚的,他们始终为别人着想,曾有一个高年级的孩子看见一个小孩子马上快被车撞了,便直冲过去,孩子保住了性命,可他却被车子轧碎了骨头,校长及时赶了过去,可一看,定了这孩子没命了,他被校长高举过头,此时,所有人都已泪流满面,可这孩子却不慌不忙的用微弱的声音请求校长满足他最后一个愿望,可他天真的愿望就是希望看一眼他自己的书包,并背上书包离开人世。

我常常感叹外国人的生活多么有规律,人与人之间多么慷慨,他们多么无私啊!而我们中国人,这些黑头发黑眼珠就比不上那些蓝眼睛黄头发的人吗?我觉得人人都应该无私,敞开大爱的胸膛啊!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生活中有爱,就会变得绚丽缤纷、多姿多彩。试想而知,如果没有爱,世界将变得索然无味。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比如说父母的爱,当我们在饭前和小伙伴快乐地玩耍时,父母们默默地在厨房煮好饭、做好菜、备好餐具等我们吃饭……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而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爱。因为常见,所以反而不被重视。这本书很贴近我们的生活,书中全是安利柯所写的日记,还有一些家人给他的信。

全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安利柯能从这些日常琐事中发现如此之多的爱,实属难能可贵。但其实,你也可以做到。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家人,看待朋友,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看完《爱的教育》,我受益匪浅。这一个个小故事,都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大道理。我觉得《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不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含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我希望,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爱充满整个社会,让孩子们在爱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800字心得范文3一个小学生的世界活泼泼地呈现在我面前。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现出人们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

此书并不刻意讲究修辞与结构,语言也异常朴实、流畅,但它饱含了对社会中下层艰辛度日人民的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的热忱赞颂,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此书于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我阅毕全书,激荡于胸怀的感情与波澜久久难以平静。不妨说,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扉。

我读完全书,觉得《感恩》这篇文章最感人;读完全文,我学到了许多。

全文语言巧妙,值得我去体会学习;更为我的语言积累下了丰富的底蕴——为我今后的语言道路铺了一块台阶。

本文教会了我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老师其实是恨铁不成钢。老师是神圣的,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他是启发你的心灵,培养你的智慧的人,他在你的一生中差不多和你的父母一样重要。老师是亿万儿童心灵的智慧之父,他们得到极其微薄的报酬,却在培养未来一代的优秀国民而辛勤劳动着。永远要爱自己的老师,永远要以尊敬的口吻来称呼“老师”这两个字,因为世界上除了父母亲之外,“老师”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崇高、最亲切的称呼了。

全文阅毕,我像刚吃饱饭一样;此文沐浴了我的心灵,进化了我的灵魂。爱是阳光和雨露使我的人格更完整。

读完全书,我获得了精神食粮的满足。我体会到了人生哲学,收获了感恩的心,关爱他人,无私为他人奉献……

《爱的教育》交给了我做人的基本人伦常识与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

《爱的教育》整个文学创作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流光溢彩,意蕴深远,使此书超越了时空,获得了普遍的、永恒的价值。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800字心得范文4《爱的教育》这部书是意大利着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他出生于1846年10月31日,是小说家,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他的作品有《军营生活》、《西班牙》、《巴黎游记》、《爱的教育》等等。他从小就酷爱学习和写作,在1886年创作了这部被誉为世界少年最优良的读物之一的《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原名叫《心》。这是他的作品中间算是销行最广的书。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来写的,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反映了社会个阶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感情的处置方法。100多年以来此书一直畅销不衰的原因是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说的是:小主人翁——安利柯,在街上散步的时候,遇见了一个非常瘦弱、脸色苍白,还抱着一个小孩子的女乞丐向安利柯讨钱。他什么也没给这个女乞丐,只是看着她就摆摆手走开了,其实安利柯身上装着许多钱的,他只是不想把钱给那个女乞丐。安利柯妈妈她是这样说的:“你不该这样。一个真正不幸的人伸手乞求时,我们不该视而不见、假装不知啊,尤其是为了吃奶的小孩儿而乞求的母亲,那怀中的小孩说不定正饿着,如果真是这样,那位母亲该是怎样的难过呀!假如你母亲——我,不得已要对你说‘安利柯啊,今天不能再给你食物了’,你想,那时的我,心里会是怎样的难过的呢?”

回想起了他母亲说的话,我想起了以前,曾经站在我面前的、那些要求我帮助的那些穷人,家里也说不定一样有正饿着的老人和小孩正需要我的帮助,如果当时我可以给他们一些钱,或者就一个硬币,他们一定会感激万分,可是我当时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因为我当时认为他们这一些又脏又臭的乞丐根本不需要我们大家的同情。

我希望大家一起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我们一起创出一个爱的世界!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800字心得范文5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是一本小说,又是一部巨著,原名《心》。是意大利亚米契斯的作品。它让我明明白白地懂得了什么是爱。这本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看《爱的教育》时,我常常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瓦多帕的小爱国者”、“英雄的少年鼓手”、“小石匠”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都歌颂了儿童应具备的纯真情感,同时书中也表现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极其良好的环境,培养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其中我比较喜欢“小抄写员”这个感人的故事,主要写小学生朱利奥瞒着父亲每晚帮他抄写邮签,虽然语言朴实,叙述平实,但是朱利奥的懂事与孝顺,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朱利奥是个穷人家的孩子,父亲收入微薄,为了补贴家用,除了在铁路上工作外,他还给人当抄写员来挣钱。每晚,他都要用大大的正规字体抄写几百份邮签到深夜。朱利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每晚看见父亲上床后,就悄悄走进工作间,模仿父亲的笔迹开始抄写。父亲却一直没发现。但由于过度劳累和缺乏睡眠,朱利奥的成绩直线下降。父亲很是生气,但朱利奥没把真相告诉他。终于有一天,朱利奥在抄写时无意中碰落一本书,惊醒了父亲。父亲明白了一切,心中充满无限的怜爱和懊悔,他抱住朱利奥的头呜咽起来。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可敬的精神!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为了帮家里挣钱,帮父亲减轻负担。面对父亲的责骂,他有多少次想把真相说出口,可他没有。就连父亲责骂他,他也毫无怨言。这多么难能可贵!要是换成我,肯定忍受不了,试想一下,要是自己的努力、懂事却换来了责骂,那多委屈呀!谁会希望一向宠爱自己的父亲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讨厌自己呢?朱利奥的沉默与体谅,实在让我感动!

今后,我要向朱利奥学习,做一个体谅父母的乖巧女孩。我也希望人间处处有爱,处处是和谐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