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文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精选(九篇)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第1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文

旧哲学对世界的理解是抽象的。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是确立了以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世界的实在性。这不仅是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也是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正是通过这种全新的哲学观和思维方式,马克思超越了旧哲学对世界的抽象理解,真正将哲学理性思维与人类的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将理性思维的真理性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将实践理解为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客观活动,意味着对哲学功能的全新理解。在这种理解中,现实的生活世界不再以抽象的形式呈现,哲学理论也不再玄远。因此,在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的变革中,哲学功能的转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不解释世界,关键在于怎样解释世界,在于为什么要解释世界,而这恰恰取决于这种哲学对哲学功能的预设。马克思之前的一切哲学都无例外地将哲学仅仅视为穷究世界之理的学问,无论它们对世界是“从客观的形式去理解”还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都不可能不陷于对世界的抽象解释。现实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历史地发展着的,而单纯的解释就是说明和分析,是不可能以活体为对象的,因此,对于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来说现实的生活世界在其视野之外。旧哲学之所以不能理解“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页。)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从来就没有打算这样做,在于它们对哲学功能单纯的解释性预设。旧哲学只是想解释世界,因此,它就只是把自然看作僵死的解释对象,而把人看作是独立于自然存在的解释者。在这样一种视域中,人和自然是相互分离的存在。由于作为主观者的人站在作为客观者的世界之外,世界也就只能以两种可能的方式获得理解:一种是纯客观方式的理解,即“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另一种是纯主观方式的理解,即从人“抽象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页。)毫无疑问,只要哲学没有打算在头脑之外说明头脑,它就不可能不受到头脑的束缚。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相信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到黄昏时才起飞,相信只有当对象成为一种客观性存在时才能为哲学所把握,因此,旧哲学也就不可能在建构生活世界中发挥作用。马克思哲学观中的革命因素首先在于它对哲学功能的革命性预设,在于它不满足于哲学解释世界的功能,因此,它必然将哲学理解为照亮人间未来之路的普罗米修斯之火。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马克思自己对哲学所作的说明,即哲学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活动才能证明自己的真理性和存在的价值,才能证明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这其实包含了马克思对哲学功能的预设,并且其哲学观的确立也有赖于这一预设。马克思并不是为了比前人更好地解释世界而进行哲学变革的,从一开始,他就将变革哲学的目的与改造世界的目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能够撇开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寻找思维的此岸性,使他能够看到以往的哲学家们所无法看到的实践的价值。马克思从来反对将哲学理解为一种建构抽象世界观的活动,在他看来,哲学如果不为解除人间的饥饿而发挥作用,它就不可能是什么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设想,如果马克思没有将自己的理论活动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他就不可能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而实现哲学观的变革。马克思哲学观的科学性、真理性和生命力,就在于它为自己所设定的改造人类生活世界的革命性目标。这决定了它不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概括与反思而解释世界,更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不断地批判而建构作为现实世界否定形态的理想世界。马克思说:“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48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里,“实践的”一词的基本含义在于强调了他的现代唯物主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非其他。由此可见,马克思哲学观的确立与他对哲学功能的革命性理解是分不开的。

理论之所以能够改变现实的生活世界,首先在于它将生活世界作为批判的对象看待,对其持批判的态度;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亦在于它关怀时代的命运,以建构理想的生活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在他的原始文本中系统地阐明过自己的哲学观,他的哲学观是在对现实生活世界从未终止过的批判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无论“回到马克思”还是“重读马克思”,都不仅是为了更准确地解释其原始的文本,而且是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能,是为了重新找回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精神。生活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今天的生活世界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生活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继承马克思,因为任何一种哲学所体现出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都不等于具体的批判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具体批判可能会过时,可通过那些具体的批判而体现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却不会过时,只要它借以建立的现实生活世界尚存。所以,人们是否可以在今天坚持马克思哲学观的关键,必将通过对如下问题的回答而显示结论:19世纪的马克思所批判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否依然存在?即作为批判对象的这一现实生活世界是否依然是现实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多重批判纬度

勿庸置疑,马克思毕生都在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但他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没有看到20世纪之后市场经济所经历的一系列改变。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全面看待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并认真地从其具体批判中探讨他哲学的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以今天的立场看,马克思在19世纪对资本主义所作的批判,其实是对早期形态的市场经济社会的批判。总体上说,这是一个由多重纬度、多种批判共同构成的总体性批判。在这一批判中,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虽然影响深远,却也只是整个批判中最为外显的部分;对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虽是最深刻的内容,却也只是整个批判的一个深度切口;而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总体性的社会批判才具有更为深远的内在意蕴。当年马克思针对早期市场经济社会所作出的有些具体结论可能的确已经不再适合于今天的现实,因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意味着作为批判对象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巨大改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马克思对早期市场经济社会的批判并非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单一政治批判,亦非对这种经济制度的单一经济批判,而是包含着多重纬度的社会批判和历史批判。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奠立在实践观的基础之上,并包含了对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全新理解的哲学批判。换言之,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所作的社会历史批判是他对生活世界的总批判,因而是以哲学的方式而不是以具体科学的方式批判现实的世界。不理解马克思哲学观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哲学观的独特性和它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不理解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判,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马克思哲学观实践转向的真实含义。

马克思政治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制度。这一批判显示了他对早期市场经济社会中具有强烈阶级对抗性质的现实政治生活之本质的揭示、反思和改变的诉求。借此批判,马克思所要达到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建立一种能够促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只有把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当作精神武器,才能改变现实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其自身和一切人的解放;同时,哲学也只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成为起到促进人的解放作用的真正现实的哲学。正因为马克思把哲学活动看作是一种现实的批判活动,他的哲学观与他的政治批判之间的联系也是现实的。他说:“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7页。)应当说,和马克思的其他批判目标相比,其政治批判目标是最为具体的,是对实践活动最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批判。一方面,在这一批判中,作为具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社会主体条件,它的存在第一次使历史主体的活动和历史发展之间的互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在早期市场经济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最为现实的客观条件,它的存在以及它所导致的尖锐阶级对抗将历史主体与历史发展之间的互动变成了现实的历史运动。因此,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成为他所有批判中最为尖锐、最为直接、最具穿透力和最具实践价值的批判;而且,人们往往也最容易将这一批判看作是马克思对现实生活世界进行批判的标志,最容易从这一批判出发理解马克思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的批判。与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相比,他对这种政治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早期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所作的经济批判更为深刻,也更具有持久的价值。直到今天,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等理论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但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否可以和市场经济的经济形态相剥离?即在理论分析的意义上,对资产阶级统治所作的政治批判是否可以与对市场经济所作的经济批判相剥离?对于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模式来说,这种分析本身无疑就是用超阶级的原则取代了阶级分析的标准,因而是不可取的。可是,当与意识形态对垒的坚冰被逐渐打破之后,当多种模式的市场经济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不容质疑的现实的今天,我们将必须直面这种分析。当然,对于我们所作的这一剥离来说,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显见的驳难: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批判是建立在对市场经济的经济批判之上的,因此将两者剥离开来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整体性的割裂。对此,我们可以找到历史的和理论的例证为自己辩护。正如在现实的历史过程定的经济结构并不绝对地导致唯一的政治后果一样,在理论上一种特定的经济分析也不绝对地导致唯一的政治理论。例如,在历史上,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既产生过英国的立体,也产生过法国的共和政体;在理论上,从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中既可以推断出洛克式的市民社会模式,也可以推断出孟德斯鸠式的市民社会模式。同样的道理,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从他对早期市场经济的经济分析中推断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结论无疑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唯一可能的道路,也不意味着马克思对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所作的经济批判只能得出政治革命的结论,马克思在不同的著作中所作出的不同论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将马克思的经济批判同政治批判剥离开来,并不是想要说明马克思经济批判的超历史性,而是为了强调它作为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在这里,我们更是为了强调,市场经济并非只能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因此,马克思的经济批判,以及以之为基础的整个社会批判所指向的生活世界依然存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所作的政治批判和他对市场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是具体的,它们分别代表了马克思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这些批判只是他对作为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社会历史批判的不同侧面。只有当我们从马克思对整个市场经济社会的总体性批判中,才能真正把握住马克思理论中所透射出的历史感和哲学批判精神。

三、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之维

作为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本身就要求以之为对象的理论批判的具体性,可是,具体的理论批判也总是因其具体性而具有较强的历史性。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社会所作的社会批判,是一种以现实的实践为基础的历史主义的批判。这一批判纬度并不以特定历史时期内的阶级关系为分析基础,而是以人的整个活动以及活动的历史变化为分析基础,因而并不直接指向特定的阶级对立及其所代表的政治关系,而是指向一般的人类活动方式的转向所造就的现实生活世界——市场化进程所导致的整个社会生活状况。这一社会批判也不同于对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所作的经济批判,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市场交往关系的分析,而是要通过这一分析考察整个人类社会关系的异化及其克服途径。如果说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和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批判因其依据于早期市场经济的经验而遭到一些当代西方学者的质疑和冷落的话,他的社会批判则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地关注和尊崇。当然,无论冷落还是关注都只是一种表象,隐藏在这一表象背后的深刻原因是,马克思哲学观中的社会批判纬度是以更为全整的人类生活世界为批判对象的,是建立在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因而也蕴含着更为深远、更为本真的哲学批判精神。马克思对早期市场经济所作的经济分析和对早期资本主义制度所作的政治分析中的许多具体结论已经成为思想史,但是,他对市场经济社会中人的生活世界所进行的批判却仍然在书写着未来的思想史。

第2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 经济数学整合 空间革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11-02

1.研究背景

1.1对翻转教学和世界大学城的认识

翻转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将面对面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学习模式。它起源于2007年的美国化学老师乔纳森窑伯尔曼和亚伦窑萨姆斯在化学课的尝试。2011年萨尔曼窑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 Talbert有多年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他们所总结的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式较好地呈现了国外翻转课堂的操作过程。国内学者王红尧、赵蔚等翻译了国外学者的翻转课堂结构模型图[1],如图1。

图1 翻转教学模式图

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是一个实现翻转教学的重要平台。时代的发展迫使教师从“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中逐步向“PPT加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迈进,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永远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被动的。学生在课外难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这就使得“PPT加黑板加粉笔”模式进一步向“微课、慕课、网络公开课、世界大学城视频课”等迈进。见下表1。

表1 经济数学教学模式进阶表

近年来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与高职经济数学教学的方式的相对滞后明显不协调。世界大学城的引入使得经济教学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可称得上是一场真正的“空间革命”。事实上,当我们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开放课件赞不绝口之时,已运行两年目前国内外最大的开放课程平台――“世界大学城”正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大学城就是免费的教育平台、学习平台、工作平台、艺术平台、娱乐平台,就是一个知识和智慧的殿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空间平台设置一定的栏目,然后将学生课前需要学习浏览的经济案例、数学史知识、教学课件、表格化教案、课堂练习、课堂自测题等教学资源放置于相应栏目,由学生课外自由点击浏览预习相关知识,还可以给老师留言说明自己自主学习中的疑惑。课中老师根据学生的留言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课后查看学生留言和作业来完善教学资源或者在大学城相应栏目与学生互动交流,巩固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管理、随时随地教学、随时随地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建立自主学习的机制。

1.2 世界大学城与经济数学教学的关系

随着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的发展,它对经济数学教学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将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与经济数学教学整合做好,就可以逐步改变经济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活动少的现状,也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经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其自身却抽象、严谨,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是一门枯燥、乏味、难学的科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多方面限制,老师无法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学生对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困难。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经济数学教育,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把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变成主动参与的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的引入,带来了经济数学教学的革新,并且成为经济数学教学的强有力的工具。那么,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在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什么效果呢?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2.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在经济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1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感觉经济数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经济数学的动力。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与经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经济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因此经济数学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可让这一考虑水到渠成。在经济数学教学中,运用空间资源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学习效率。

2.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

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使用基于一定的网络环境,只要网络畅通,那么学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互动。例如在讲“积分的在经济方面的应用”时,就可以打开我的世界大学城空间资源里面的“推荐图书”、“阅读材料”能栏目,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经济案例体会如何运用积分知识解决经济问题,这种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真实案例发现并进一步掌握经济数学知识的教学法更为有效。

3.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在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各种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与经济数学课堂的整合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课件、题库良莠不齐,教师使用世界大学城空间长久组织教学的意识薄弱

由于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与经济数学教学的整合刚刚起步,各方面条件不很成熟,空间资源大多来源于网络,虽然空间资源比较丰富,但能适合经济数学教学的东西比较少,题库良莠不齐,并且雷同习题、试卷占一定比例。

受系统和人为两方面原因的限制,在使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方面,多数教师使用世界大学城空间长久组织教学的意识薄弱。也许公开课、观摩课会用一下,但是平时每堂课都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资源组织教学的意识就略显淡薄。

3.2教师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

有的教师在利用世界大学城中的课件组织教学时忙于将更多的东西呈现给学生,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读题分析思考的过程。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导数的计算》这一节时,巩固提高一环节中,用了5张幻灯片,各种各样练习题的种类。为了完成教学,练习题的答案只是由学生一起回答,电脑出示,没有任何过程。表面上这节课运用了世界大学城的空间资源,学生反应也不错,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情形。一堂好课不能只追求先进,学生抄题读题的过程也是为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准备过程,幻灯片不能代替解答。

种种问题说明,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与经济数学教学整合还存在不足,教师的认识还不到位。而如何能充分发挥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优势,将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有机地融合到经济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关键在“恰当”。世界大学城空间技术再先进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精要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都不是计算机能完全替代的;教师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被观察的事物上,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在整合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冲出“以书本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另一方面,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同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课件制作技术,使自己能恰当地运用、制作适合教学内容并能突出重点、有利于突破难点的课件。

4.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组织经济数学教学的实施

4.1建立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目标

考虑到经济数学的抽象性和课时的有限性,我将建立世界大学城的目标定位为充分整合经济数学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一个集视频分享、在线学习、作业交流、博客互动等功能强大的终身学习空间,实现经济数学教学的空间飞跃。具体空间设置见下图3。

图3 我的世界大学城空间设置图

4.2世界大学城空间栏目设置及利用

种花是为了在视觉和感官给他人以美的享受,使其留恋往返。但是再美的花,赏花时间过久,人就容易疲劳。因此,我结合《经济数学》这门课的综合性、抽象性的特点,充分了解经管类教学对象的专业需求,设置了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两大模块。课内资源主要包括:我的简介、我的教学、趣味逻辑。课外资源主要包括:我的推荐、科学探索、职业规划。设置这些资源目的在于利用校内外各种综合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具体教学模型图见下图4。

图4 利用世界大学城组织经济数学教学模型图

4.2.1课内资源设置与利用

(1)我的简介设置个人简介、家乡简介、学院简介。介绍个人一些基本情况和我院的优势资源(图书馆、创业平台、社团协会等)。这个栏目主要是开学初第一堂课用,旨在加强师生交流、推进招生宣传!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并成长!

(2)我的教学设置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公告栏、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课件、阅读材料、辅助练习、学习指导、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栏目。这个栏目中的公告栏设置预习提示、作业点评、调课通知、光荣榜等,贯穿本门课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基本教学资料第一堂课使用用,旨在介绍本课程的地位及知识体系及教学安排;教学课件可以借助空间中的课堂魔方用于课堂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也可供学生课外复习使用;阅读材料,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济数学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素养,随时链接;辅助练习包括教材配套练习题及详细解答(建设中)、各章自测题、专升本真题。方便学生巩固课本知识;自测题,方便学生课外自测;专升本真题为优等生提供深化的空间;学习指导电子书指导疑难知识,发博客点拨难点,学生可以跟帖发表学习感受,师生和谐互动,通过互动,化难为易,让经济数学这门学科真正服务于专业、应用于生活;作业批改――及时公布作业批改结果(excel形式),督促学生及时上交作业。

(3)趣味逻辑设置逻辑小故事、生活中的经济数学等――辅助《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变“经济数学无用”的观点。(贯穿整个教学,但又是花絮)

4.2.2课外资源设置与利用

(1)我的推荐设置 经管必读图书(经济数学类、经济管理类、经济统计类等)、一分钟速算、经济数学建模、经济数学荒岛历险记、经济数学轶事、专科升本、英语角、资源共享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缓解学生大脑疲劳,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原来如此设置《原来如此》和《学法说法》――“原来如此”选自CCTV10频道的一档以实验体验为特征的科普栏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学法说法”选取大学生犯罪的视频,使学生懂法、守法。

(3)职业规划设置百家讲坛、时尚百搭等――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了解职业人和大学生着装方面的区别,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早就业、就好业!

课外资源主要供学生课余时间浏览,包括课前和课后。课内课外是相对的,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交互式使用这些空间外资源,才能真正利用好空间,享受到空间资源给教学带来的便利!

4.3利用世界大学城组织经济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4.3.1教学要做到三手准备

世界大学城需要一定的网络环境,网络又需要电源支撑。为确保教学正常进行,建议教案、U盘和空间三手准备,防止网络故障给教学带来不便空间模板醒目清楚为宜,不要过于花哨,否则分散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注意力!

4.3.2主次分明切忌手忙脚乱

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组织教学无疑是一种创新,但是创新不能丢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主次分明、创新与传统结合、传统中体现创新、创新中包括传统,如果手忙脚乱,鼠标乱点,不但使自己忙中出错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经济数学课堂提倡使用表格化教案,还可以让屏录技术走进经济数学课程,进行经济数学公式的编辑和运算。

总之,21世纪是世界大学城空间时代,世界大学城空间快速增长与世界大学城空间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人们的认知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组织教学就是一场颠覆性的空间革命,他不仅可以缩短师生距离,还可以将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资源运用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变革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值得我们全体教师学习。最重要的是,搭建世界大学城这样一个创新的教学平台,让我们身边的资源能有效利用!实现经济数学教学上真正的的“空间革命”。

参考文献:

第3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文

恩格斯指出:“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一方面,因为它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注: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页。)这条道路就是辩证法现实化的道路。只有把辩证法现实化,才能破除体系的禁锢,在现实生活当中张扬出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本性。但是如何实现辩证法的现实化,马克思在手稿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成果。”(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在这里,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这是因为黑格尔通过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是外化和对外化的扬弃”,两者的共同点都在于把自身理解为一个辩证法的扬弃的过程。那么黑格尔所“抓住的劳动的本质”就是一个辩证法的扬弃的过程,“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所以在黑格尔的哲学里,辩证法被诉诸于“抽象的精神劳动”,即观念或精神。而马克思的劳动已经不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即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的生产劳动,这样,马克思就把辩证法诉诸于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的本质看作是一个辩证法的扬弃的过程,从而走出了一条辩证法现实化的道路。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惟一著作”。但费尔巴哈作为一个哲学家,也只是“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他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而是简单地把黑格尔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注: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页。)。费尔巴哈没有“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与此相反,马克思找到了一条真正地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马克思通过转换辩证法的承担者,把抽象的精神劳动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劳动,辩证法以生产劳动为载体,运用于现实生活领域,使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产生了现实的效果。由于黑格尔把辩证法诉诸于抽象的精神劳动,所以“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等于自我意识”(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马克思把辩证法的承担者转换为生产劳动,就必须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就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出发。这样马克思就把黑格尔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的辩证法转变为关于现实世界的运动发展的辩证法,从而使辩证法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批判的、革命的意义。

随着辩证法的现实化的路径的拓展,马克思的视域也发生了转换。马克思认为:“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这是说,就它还在感性上不同于它自身所隐藏的神秘的意义而言,与这些抽象概念分隔开来并与这些抽象概念不同的自然界,就是无,是证明自己为无的无,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马克思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外在的自在的自然界是“存在着的无”,同时马克思也认为“被抽象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

马克思既不研究自在的自然界,也不研究抽象的自为的自然界。他的研究视域是现实的生活世界。所以,恩格斯认为他和马克思的哲学“只是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世界观,既不是关于自在世界的世界观,也不是关于自为世界的世界观。如果把世界观理解为关于自在世界的世界观,那世界观就变成了“观世界”,即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如果把世界观理解为关于自为世界的世界观,那就变成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恩格斯所谓的世界观是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世界观,我们只有把世界观理解为现实生活世界的世界观,才契合了马克思哲学的原意。现实生活世界的世界观,就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的哲学就是想达到人与自然界的真正的统一,从而实现人类的解放。马克思认为,“通过工业——尽管是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人要达到与自然界的真正的统一,就必须扬弃异化,这种扬弃了异化的状态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101、101、102、118、116、8页。),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在黑格尔的哲学里,“思存关系”表现为概念逻辑与意识中的存在的关系,或者说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关系。但马克思认为“人类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这样,马克思就把哲学从天国拉回到了尘世。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之后,“思存关系”就变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辩证法也就由“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变成了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等,也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把辩证法诉诸于生产劳动,找到了一条辩证法现实化的道路,这样马克思就把辩证法应用到了现实的生活领域,形成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换言之,马克思辩证法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形态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的哲学中,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的,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辩证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第4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无产者;联合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唤“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二国际、共产国际的努力,曾经取得明显的进展,也使人们看到了希望。但二战以来,随着共产国际的变化和原苏联解体,这种联合的迹象越来越罕见,也很少听到这种联合的声音了。难道无产者的世界性联合只是马恩主观的一厢情愿,根本不具备客观的必然可能,或者新出现的知识经济根本不需要或者排斥这一联合,一百多年来无产者的多次国际性联合还能否继续下去,在资本强势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们不得不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世界无产者联合的历史与现状

资产阶级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打开了世界市场,开辟了真正的世界历史。资本冲向世界各处,建立自己统治的神圣王国,也把无产阶级在世界各国呼唤出来,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所有劳动者归拢入无产者的行列之中。迫使无产者在大致相同的劳动条件下,相似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共同的命运,催促他们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联合,组成为阶级。

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宣言》写作的前提基础、目的和使命就是努力促成世界无产阶级的真正联合。《宣言》本身就是德国工人团结同盟的产物。后来1864―74年成立了由欧洲主要国家工人阶级组成的国际工人协会,“这个协会成立的明确目的是要把欧美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马恩在宣言中详细论证了无产阶级世界性联合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各种可能的形式与渠道,他们集中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世界无产者的真正联合,把这种联合看作为导致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准备。马恩积极探索和研究推进各国无产阶级走向联合中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努力强化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团结组织,给各国党的领导人提出各种建议,力求把这一团结提升到较高的程度。

在《宣言》精神的影响下,国际无产者的团结联合,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恩格斯去世后,又建立了复活了的国际工人协会,后来称之为第二国际,指挥和协调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1889―1914年第二国际领导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工人阶级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策略,发动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启发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协调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行动,其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1919年3―1943年6月第三国际以共产国际名义,以原苏联共产党为主干,最多曾领导了60多个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后由于二战时具体的国际环境而解散。

二战后,原苏联共产党也与战后产生的二十多个共产党执政国家的政党相互协调,有一个协调性的组织,由于苏共“老子党”对东欧国家和其他政党的专制控制,引发诸多复杂的问题。中苏决裂后,该组织也进入了特殊的运转状态。至今,列宁建立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中国、朝鲜、古巴、越南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执政的共产党政党,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少有往来,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相互间的联系比较松散,经常性的联合组织也不多见。

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社会党国际还存在着。主要由各国的社会党、或社会组成,到2007年6月还有161个政党和组织的成员,北欧是社会党政策主张的典型样板。他们通过非暴力手段的和平斗争,争取议会多数、争取立法改革、争取组阁执政,通过推行广泛全面的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社会分配格局,限制资本的疯狂扩张,减弱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实现社会的整体富裕和社会成员的“共富”目标。这些曾经被指斥为修正主义的理论、政策主张,今天看来,很值得我们研究。对社会党的这种国际联合的性质与作用,也应进行认真的分析。

战后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给无产者的联合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二战后知识经济浪潮冲击下,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迅速加快了知识化进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与就业门槛调高,各民族国家激烈的发展竞争,整体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市场化进程异常迅猛,迫使工人阶级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

工人阶级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学修养的整体提升,对增进工人阶级的国际性团结是一种积极的推进因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知识信息既具有共享性,又具有产权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同时,各民族国家与社会组织对稳定的强化和对经济成本的考量,倾力于减低商品成本与价格,进行激烈的发展竞争,也不利于工人阶级的组织与团结。各国内部以及国际间工人及其政党的组织与团结、联合面对新的挑战,整体上处于思考和探索之中,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对工人阶级的世界联合所起的作用比较复杂。以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为名义和旗帜,使工人阶级自身的成长与团结处于十分特殊的状况。

总的来看,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探索,历尽曲折和磨难,在现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受到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表面上看这种联合目前还是不怎么明显,不怎么庞大,不怎么有力,也没有那么多很有影响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也不怎么鲜明。但是,不能改变的依然是“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各国工人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进程中科学技术素养的提升,对先进知识经济生产力的创造与掌握,必将酝酿起国际工人阶级更加牢固、更加坚强的世界性联合。

二、无产者国际联合的现实困扰

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历史上曾出现过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为什么没有接着出现第四国际、第五国际呢?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断凸显,给无产者的世界性联合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困扰。

首先是资本主义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后工业化社会的过渡与转变,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阶段性的质变。基本经济结构发生阶段性的变化,产业工人的知识化进展急速,知识分子大批涌入产业工人队伍,导致工人阶级的主要部分和主要精力转向知识科技领域,白领工人剧增,蓝领工人数量减少,一线生产工人比例降低,与市场研究、科研开发、售后服务的知识工人收入拉开,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科技创新,而知识创新本身具有一定范围的分散性、独立性、个体性、突发性和排他性,这些自然消减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协作与联合,成为影响世界无产者大联合的第一个基本的困扰因素。

第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经济恢复和稳定发展阶段,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了时代的主题,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形态的发展竞争日益剧烈。这一背景下,和平、稳定、发展成为世界压倒一切的声音,成为各个国家高举的旗帜,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退居后位,民族国家的恢复发展,提升实力,稳定和平,法律秩序,呼声日涨,压倒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分化了无产阶级的组织力量,消解了无产阶级内部的联合要求与团结组织的趋势。经过战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得到巨大的提升,知识经济把资本的世界霸权提高到新的阶段,资本的强大,有力地压制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团结,他们还通过各种措施分化工人,拿出部分利润分给部分工人,搞小股权转让,扩大社会福利,扩张民族国家的功能,力图扼杀无产阶级的任何联合与团结。

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战后的前一阶段是为应付资本主义世界冷战而强化了的国家机器的高度集中专断,集中一切力量反对帝国主义,后一阶段是各国为赶超跨越发展而积极探索自己民族的独立发展之路,反思和纠正过去曾经过分强调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国际团结的贡献的倾向,把独立自主办好自己的事当做主要的方针,各国都在努力走自己的路,积极推动改革,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应对日益激烈的世界性发展竞争,难以顾及他国的事务,甚至国内的工人阶级也要服从国家资本、民族资本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世界性的无产者联合一直没有机会再次提起。

第三,无产阶级世界性联合的主观愿望有时被压抑,时有减弱,理论指导出现弱化倾向。从主观的角度看,战后各国无产阶级世界性联合的主观愿望已大大不同于马恩那个时期,不再那么强烈。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注力于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反思如何防止世界性战争再次爆发的可能,尽量把法西斯主义消灭于萌芽状态,没精力考虑无产者的团结与联合。

第二国际虽经解散,后又恢复。他们主张非暴力的和平斗争,争取合法的议会多数,争取组阁权,主张通过扩展社会福利政策,改善工人阶级的生存条件,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北欧瑞典、挪威、冰岛、丹麦就是这种社会主义主张的典型样板。

好长时间我们曾批评这种主张为修正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的背叛,现在看起来这种批评有些简单武断。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只能是实践。至少从现今的实践来看,第二国际后期的主张与马恩的理论并没有被实践所否定,反而拥有相当的力量支撑。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今天还存在的150多个政党与组织的社会主义政党国际,排除于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之外。

第四,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形式,仍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世界无产者的个体,企业工会,行业协会,地区协会,政党,国际协会,多国政党联盟,国际产业工会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无产者的实际利益,都是有必要存在的无产者的联合方式。怎样的联合组织形式才是最为合适的,才是真正的世界无产者的联合,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答案。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无产者,工会,阶级,政党,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得好,也无定论。运用民主集中制和法制化形式使共产党确保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先进性、纯洁性的尝试仍在探索之中,失败的教训仍然经常重复。政党、政权脱离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危险随时都会发生。在一些国家,共产党员与无产者的政治意识淡化,民主欲求削弱,政治泠淡症扩张,市民社会的加速不是推进而是在消解着民主化的进程,远没有形成对政党政治的有效保障与制约机制。

总之,对世界无产阶级的真正联合与团结的困扰现实的存在着,必经正视这些困难。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世界无产者要不要联合,怎样联合,对此必须认真反思,寻找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化解无产者走向联合大道上的各种矛盾和现实困难,创造条件,向马克思一百七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一伟大目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庞元正.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J].哲学研究,2009,(7).

[4]孙跃纲.发展哲学概论[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4.

第5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的发展 理论创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的。这个命题是恩格斯提出的。他在1887年给一位美国女士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因为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事实为最后依据,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当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不稳定的。马克思站在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所创立的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历史经验的,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基本观点包括:以人类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为基础而得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当时在西方一些国家正在成熟起来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的本质的全面的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中必然要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理论,关于建立能够担当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学说等等。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必须以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为其坚实的基础。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社会历史上,越到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占位置越加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无论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无论无机世界还是生命现象,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新的认识并不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世界观,而恰好是为这种世界观提供了更有力的论据。利用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新成果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应该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在世界上很广大的地域内成为现实。但是有两个必须引起注意的历史现象。其一是社会主义并不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中诞生,它诞生的地方倒是在资本主义欠发达的国家,或者甚至是很不发达的国家。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中建立起来以后没有能长期保持,在苏联这样的重要国家中既唱了社会主义的凯歌,又为它奏了挽歌。这里先讨论前一个现象。

中国在历史条件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反对了社会上存在的一种中国特殊论,这就是认为中国的国情是绝对的特殊,因此完全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远不能说已经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也不能说已经完成。还要用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来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完全胜利。还要通过实践,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中国处于其中的世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界,是政治格局和经济格局剧烈变化的世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且懂得世界和中国的相互关系。我们就必然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脚踏实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由于时代的限制,任何理论所揭示的真理都不可穷尽。真理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所揭示的真理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历史时代变迁了,社会经济实践变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必然随之发展、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内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获得重大发展的沃土。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雄辩地验证了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事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其现实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为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是武装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产生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巨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既符合规律,又顺乎民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觉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南,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去,成为一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创造性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得人们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观察社会问题,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制定的基本纲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脚踏实地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于马克思的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实质。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世界观回应。如何理解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重要理论问题。从哲学上考察,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及其态度,而世界本身是变化发展的,如何看待发展以及采取何种态度则是世界观所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因此,发展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发展观历来就是世界观。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观,在逐步探索、发现并在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认识阶段,吸收了发达国家“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综合发展的理念合理内核,特别是发展的本质就是提高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趋向的理念。在实践和理论、历史与现实的映照和反思中,开始形成了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都必须让人民来共享和分享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原则,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思想,而且丰富了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实践创新决定了理论创新和世界观创新。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是因为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思维方式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转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已经无法应对全球化所造成的困境,也无法破解面临的种种发展难题。在当前改革攻坚阶段,遇到的矛盾问题,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能力,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发展的具体规划部署入手,而且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如果说马克思科学发展观的人学依据是人性的全面性和丰富多样性的话,那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学依据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丰富性来看,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设既符合时代特征、又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并能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新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平发展合作的和谐世界。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解决发展难题,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英.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2]陈先达.论与时俱进与理论创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4).

[3]张先贤.遵循规律,努力推进理论创新[J].探求,2003,(1).

第6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文

作者简介:宗建亮(1955-),男,江苏扬州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5级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贵州财经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李天德(1949-),男,河南郑州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导、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等,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研究;熊豪(1980-),男,河南洛阳人,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05&ZD006)《世界经济周期与非周期波动与中国经济预警机制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课题项目负责人李天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导、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028-04 收稿日期:2007-10-23

一、相关研究综述

石油危机或剧烈的价格波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国家间经济波动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如美国战后的经济周期、几次经济危机,多数是和石油危机相关。据OPEC估计,油价每上涨10美元,会使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0.25%。在OECD和IMF资助下由IEA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油价从25美元/桶上涨到35美元/桶时,总体上将使同期OECD的GDP减少0.4%。

自1970年的石油危机引起世界经济危机后,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研究得到高度的重视。国外研究观点认为,石油价格波动会导致世界经济波动,因此更多研究集中在油价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反应方面。Hunt、Isard、Laxton(2002)和Huntet.al(2001)在研究的基础上从三方面利用IMF的多国模型(MULTIMOD)实证模拟了油价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是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对持续不同时间的油价冲击的反应,二是对比分析实际GDP和通货膨胀率对短期和较长期的油价冲击反应,三是微观经济个体对改变他们真实工资产生非对称反应的过程,该研究进一步解释了Hook(1996)和Hamilton(2000)研究发现的存在与油价和宏观经济行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Hunt等人的研究还表明,不同国家对油价的冲击有明显不同的反应,基于油价变动而采取的国别货币政策会影响到油价上升对经济的冲击作用。Bemake.Gerher和Watson(1997)发展了一种基于VAR技术的、能够把一个给定外生冲击引致的总体经济影响分解到对具体部分影响的方法,并利用其研究了石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生的油价冲击引致的经济衰退不是完全源于实际的油价上升,内生的货币紧缩手段是重要原因。由于各国际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供给结构的差异,也有从分析油价对具体经济发达国家影响进而评估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效用,如Jimenez-Rodrigue和Sanchez(2004)利用计量方法把油价对实际GDP的冲击分析扩展到几个OECD国家和G7国家,研究发现除了日本外的所有国家的产出增长率与油价的上升呈负相关关系,对GDP的最大负作用出现在冲击后第四个季度,除了法国和意大利在第三季度外,而且所有冲击效应在三年后完全消失;油价上升100%对GDP产生累计负作用具体到美国和德国是5%左右。意大利是4%,法国3%,欧元区整体是2%,加拿大是1%。目前就石油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分析很少。孙执中(1991)讨论了第三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三次石油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和波长等。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更多地是由世界经济内在因素引起的,由其引致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何判断世界经济的某次波动是否周期性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加以判断:第一、某次带有全球性或对世界主要大国有极大影响的因素发生的时间在合理时滞范围内是否有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形成;第二、这次事件或因素与本次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形成有无因果关系,由此推断此次事件或因素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形成的影响。油价波动如何影响了与其有同步关系的世界经济波动周期,可采用比较方法分析,因为在1971~2005年发生的大的石油价格波动有三次,同期有多于三轮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故可以对比受油价影响的三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余下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在形状图形上的区别,以期发现这种影响。需要说明的几点:

第一、考察第一个标准时,考虑石油价格波动是通过对影响具体国家的经济而作用世界经济,因此在时间序列上分析波动轨迹时要考察石油价格波动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选取的同期世界主要大国经济波动关系;第二、采用基于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等方法分析第二个标准;第三、本文采用数据均为真实数据,石油价格数据是以1973年为基期且剔除汇率及通胀影响,经济数据以1980年为基期;经济数据均来自IMF2007年3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WEO),石油数据来自IEA。

三、三次石油危机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在时间上的关系

(一)、本文以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和瑞典为样本,其经济增长率数据见表1,图1为八国经济增长率走势,图2为世界经济增长率和石油价格波动走势。

(二)、结合图1和图2分析,1970~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显示有六轮周期性波动(峰―峰判断),在每轮周期波动内,所选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波动显示出高度的同步性,故可判定发生了六轮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即1971~1976、1976~1984、1984~1988、1988~1994、1994~2000和2000~2004)。对图2的比较,发现在时间上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石油危机有关联。1973~1974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同期发生(1971~1976年)了第一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这次石油危机正发生在世界经济的衰退阶段(1973~1975);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1980年,且发生在第二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衰退阶段(1976~1982);始于1990年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在第四次世界经济的衰退阶段(1988~1991)。石油危机产生前的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到石油危机的形成的累积效应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衰退阶段正好吻合,故可判断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石油危机在发生的时间

上存有同步性。

四、石油危机或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影响的分析

显然,石油危机或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是存在的,我们通过理论和实证,从油价波动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影响。

分析采用真实的油价变动率(ROIL)和世界经济增长率(RWORLD)。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率受油价变动影响的滞后,故采用滞后两期的世界经济增长率(RWORLD2)。

第一、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虚拟回归,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表明变量OILR和WORLDR均为平稳的。

第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依据ACI和sc最小准则,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故分析二者Granger因果关系时滞后阶数取2,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关于油价增长率不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243,表明在98%的置信水平下,可认为油价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油价变动率确实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对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波动的形成有影响。

第三、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此处借助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来进一步考察影响路径。VAR模型考察变量间关系时不受先验经济理论的限制,直接通过时间序列数据本身的特性进行研究。

选取RWOLD2和ROIL建立VAR模型:

其中,C;为常数项,bjk代表各变量的系数,uit为各变量残差项,P为滞后项,根据ACI准则和SC准则取3。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若u。发生变化,不仅导致各变量的当前值发生变化,而且会通过当前值影响其未来取值。脉冲响应函数可以描述这些影响的动态轨迹,显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怎样通过模型影响到所有其他变量,最终又可反馈到自身的过程。

结果显示,由于初期受油价上升导致开支扩张,世界经济增长率受油价变动率冲击后第一年即刻就有弱的正向反应,到第二年后变为负向反应,且强度在逐渐加大,在第四年达到最大,第六年后影响逐渐减弱并消失。这表明油价变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具有先增强后减弱的递减趋势。油价变动率受世界经济增长率冲击后第一年就有正向反应并在第二年后达到最大,此后减弱在第四年转为负向反应,第七年反应消失。

五、结论

以上分析证实了石油危机或价格波动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波动关系,由石油危机或价格剧烈波动引发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变动也必然会引起表现其波动规律的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改变。通过上述分析、对图2的观察及对比受油价冲击的三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与余下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石油危机或价格剧烈波动加深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

三次石油危机均发生在所在轮次世界经济衰退阶段,而受石油危机冲击的三轮世界经济衰退阶段波幅均比余下轮次的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波幅大。第一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1973~1976)期间,世界经济增长率从1973的6.9%降到2.4%,降幅高达4.5%,第二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1976~1984)期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幅高达4.1%,第四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幅为3.1%,第三、五和六轮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降幅分别为1%、2.3%和2.3%。

第二、石油危机或价格剧烈波动拉长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周期

第7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文

然而,在会计方面,20世纪却也留下了一些值得会计界认真加以思考的及一些很值得深切反省的历史教训,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记取历史教训,方能端正未来会计发展的历史航向,为21世纪会计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站在历史的基点之上,也须认真审视世纪之交会计环境的变化,与预测新世纪信息与知识发展的基本态势,以明确新世纪会计改革的历史使命。

百年往事并非过眼烟云,它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对会计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方面,人类的会计思想通常滞后于会计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会产生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思想认识方面所出现的偏差,会造成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的限性;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又而然会在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产生失误,最终必然形成为一种必须认真加以反思的历史教训。

(一) 关于财计组织构建与运行中的"官场病"问题

历史地考察,官僚组织体制在中长期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包括这种组织体制中的财计部门在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同政府组织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企业的官僚组织体制又确实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患发"官场病",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并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官场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它已严重约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阻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及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果。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通过企业管理组织体制改革及财计组织改革,在克服官僚主义病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20世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官场病"问题,也未能在主要方面消除"官僚主义"对财计组织的不良影响。具体讲,(1)在正确处理集权与民主、集中与分散关系方面,错位现象依然严重;(2)在企业上层组织机构中,真正以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专家、专家集团取代企业中身兼数职的财阀;(3)在解决大型企业上层的以集体领导取代过度集权的个人独断专行问题方面,还需要经历一个艰巨的深化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过程;(4)当可何将"受托责任"的管理精神充分体现在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责任中心、责任层次与责任环节之间形成系统的经济控制关系,尚需进一步调整与改革原有组织布局;(5)在财务、会计组织改革方面,尚须解决决策行为控制系统、决策速度、决策准确性及提高决策成效问题;(6)在企业财计组织进一步改革问题,尚须考虑与机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协调一致的问题等。

(二) 关于企业财计组织工作行为准则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在认识到市场经济建设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经济这一实性问题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财务与会计两项工作都是具有深刻性意义的工作。为体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一根本精神,政府与会计界也正是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有的放矢地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与财务、会计行为着手,来解决市场经济管理问题的。尽管20世纪已开始将财务会计规范的制订引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并初步解决了由"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这一根本转变问题,然而,在系统化、法治化管理方面却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首先,在处理根本法--相关经济法--财会专业法规这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尚缺乏深刻认识,在上还缺乏一体化安排,因此,不仅在实现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然,这一问题将是未来适应经济全求化要求相应推进会计全球化工作方面的一个障碍。最后,尽管自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在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会计规范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并且它的影响已逐步扩大到80多个国家,然而,从总体上讲,国际性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它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对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所提出的要求,故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与世界统一的停滞后状况是进入新世纪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关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向国际惯例靠拢,确定一国之内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确定改革方针,切实进行经济与会计改革,以解决本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然而,必须注意,要端正本国经济与会计改革的航向,其关键在于端正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防止产生负面影响。从主要的方面讲,(1)应当认识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平衡的,其中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2)必须明确会计作为一项工作是严格存在国家界线的,客观上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各种差异,而且因所处会计环境的不同会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 ,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只能建立认真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维护与保障本国的经济权益;(3)应当明确,即促进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从宏观方面讲国家依然是经济利益的主体,而从微观上讲,企业依旧是经济利益的主体;(4)应当正确认识国际惯例,所谓会计的国际惯例既不是仅仅体现某一些国家的特点或会计发展的成就,也不是仅仅体现某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及其政策,而它应当是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交互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共同确认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方面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术与。20世纪后半期,无论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一些力求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均在会计国际协调认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诸如在会计准则制订方面的照搬现象、会计教材编写方面的西化现象,盲目强调本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现象,以及超前提出实现会计全球化的现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负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面向新的世纪必须深刻反思与认真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关于会计与会计教育改革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缩小国与国之间知识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及至会计管理差距的一种国家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脚手架",而通过教育与再教育所取得的知识则如同人体流动着的血液,因而,教育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及社会地位。就会计教育而言,尽管会计教育在20世纪已取得显著进展,它也改变了人类以往数千年会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然而,从大的方面考察,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会计教育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处于停滞状态。(1)会计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它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更新换代的要求;(2)会计教育采用新技术不足,它已影响到现代会计教育的质量;(3)会计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局限性,会计教育的专业面向狭窄,它已不符合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对综合性较强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4)会计教育较为严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今后急需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5)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趋支配下,现代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工作者毕生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就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与学校在支持后续教育方面十分不够,对于会计工作者终身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并且有不少已开展手续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进行过程尚处于不规范状态。

(五)关于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们已从两基本方面认识到,一方面信息是每一经济发展时期的生命线,是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要素,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会发生丧失,信息也会产生失真与失灵。并且由于这种信息的失真与失灵现象是世界性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人们面对这种现象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一般性对待,而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既从当前,也人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以防止因信息失真与失灵带来整个市场经济的失录与失控。就会计信息失真与失灵而言,20世纪之所以依然严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力,或无法可依,或有法却缺乏威慑力度,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过各中"人治"凌架于"法治"之上;(2)经济体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的国家,极易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产生漏洞,最终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失灵;(3)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健全或监督配合不力。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实行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制度,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税务、审计及证券机构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可以讲,在20世纪大多数国家尚未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故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相当艰巨的改革任务。

(六)针对举世发起的绿色革命与世界性的绿色回归运动进行反省,20世纪会计工作失控与会计研究工作不力方面应当进行检讨的问题

20世纪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危机,最为严重的便是生态环境危机,它日趋严重的后果将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乃至人类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已采取部分措施力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未能真正从思想上、理论上及在经济发展实践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故生态环境危机依然越来越重。从会计方面加以反思,尽管有有关生态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不以这一职业群体的意志为转移,不少关键性问题也不是它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可以单独加以检讨的问题(1)人口失控中的会计责任。在成本控制方面,涉及对活劳动消耗的控制,会计界未能始终坚持"尽可能节约劳动时间"的基本准则及在成本计量中未能坚持"必要的活劳动消耗"控制的基本原则。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成本失控问题,而任何一个企业也未能完全解决好优化劳动组合与优化管理组合这一根本性问题。(2)能源与资源消耗失控中的会计责任。与上述原理相同,在成本中的物化劳动构成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失控问题,在这方面会计界应负有一定责任。(3)在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责任。当今,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从中悟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即"污染对其他人有不利影响,污染者一般不必赔偿他们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对环境危害造成损失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是软弱的、不可补偿性的,它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无法得到体现。会计研究人员尚未能从企业与社会相关联的重要方面寻到建"绿色会计理论"的支点,也未能解决"环境成本控制中处于被动状态。故应当讲会计界在这方面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4)客观上会计控制是实现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个高尚的职业群体也是未来"实行双重战备,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同一性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性方面。然而,在20世纪,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却缺乏一致的行动,因而,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未能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一性关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见,为担负起"环境成本"控制责任,国际会计界应当组织、有纲领地采取一致行动,拓宽会计控制的范围,改变会计控制的历史局限性。

当然,百年回首在需要审视与反思的一些大的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故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须得从总体上加以。一方面应把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起来进行会析,、,以提示共历史运行,让历史的光辉照向未来。另一方面又须针对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环境变化,对未来会计的基本态势作出分析、预测,让对历史--现实--未来的会计问题研究融会贯通,以据此切实作出新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让国际会计界从历史起向未来。

(一) 走向宏观世界--21世纪会计全球化发展态势展望

自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便开始了经济全球华的历史进程,到19世纪末便形成全球化了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而自20世纪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便出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而打破了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局面。由于20世纪后期信笺与知识经济出现,专家们认为旧的全球化已经结束,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因此,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新的经济全球化将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向前发展。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支配下,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总体上已实现了由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又在20世纪突破了经济发展界域,使全球化扩展到其他方面。如就文化发展而言,"文化性质从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主体正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再如上已逐步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与霸权主义的模式,而在"多元化"并存状态下,将世界引向和平与发展。从经济方面讲,20世纪也已在基本的方面实现了由民族经济向世界化经济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在世纪之交处在更加迅速的进展之中。从发展趋势考察,21世纪世界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将是在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支配之下进行的,而且这种一体化或曰全球化又将是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与世界性文化发生撞击为基点进行的。而无论如何未来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推动之下的"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都地强有力地改变着未来的会计世界,而这种改变首先又集中体现在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方面,它促进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迅速向宏观经济世界推进,其发展方面在于:(1)依据会计控制的历史空间必然与经济扩展的历史空间相一致的运行规律,在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会计的发展将必然要体现"以大制大"的管理战略,相应地,逐步地拓宽其控制领域,并通过建立健全宏购会计控制体系,使会计的发展向全球化推进;(2)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国际化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下,专家们不仅已有了建立世界经济共同体的设想,而且已从多方面考虑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全球性社会"来解决全球性经济管理的问题。固然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同步演化的情况下,有关建立"全球社会"的构想尚属一种超前性的思想与行为,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解决全球性经济控制问题确实已迫在眉睫,故当今类似联合国之类的国际性组织应切实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应着手解决筹建一种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作用的国际经济管理组织,并在其组织系统中确定会计、审计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从国际会计界方面讲,也应当相应考虑构建国际会计控制体系的问题,以在宏观方面实现对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控制。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控制体系--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最重要使命

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突破国家界域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也早已超过国家界限,因而,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便必须全球采取一致的行动。当今,人类所感受到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未来,人们深感忧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与他的同事罗姆班德在题为《21世纪我们必须谈判解决的问题》一文中官道:"人类能够度过21世纪吗?"提出这样惊世震俗的问题,意味着下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艰巨性。从通过经济控制达到参与环境控制的目的来考察,会计界在下世纪肩负着重要使命。(1)世界银行在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下世纪制订一种适合于全球的衡量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其中又建议围绕着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建立包括多种指标在内的"信息框架",而建立"信息框架",实理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便落在会计界的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中,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2)针对21世纪生态环境控制,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还提出建立"绿色GNP"的切实设想,有鉴于这种构想所设定的目标在于把"与资源损耗和污染成的环境有关的成本从GNP"便成为会计工作者与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3)由于建立有效的环境体现制改革与财务、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都应服从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要求;(4)除以往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之类的文件外,还须围绕生态环境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规范,诸如国际生态环境控制专门准则、生态环境保护公共道德准则,以及建立适合未来宏观会计管理与微观会计管理两方面要求的特别环境会计准则等。

(三)建立与健全的专家经营管理决策组织体制,实现化、民主化与高效率决策,21世纪必须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专家在企业组织的上层、中层及基层单位经营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新世纪,改革企业官僚制化最有效的办法将是以各类专家优化组合而成的专家集团取代原来的官僚化集团,其主要精神当体现在:(1)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当由专家担任;(2)企业的总经理与分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副总经理须一律由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专家担任;(3)类似财务长、会计长、内部审计长之类的重要管理岗位当选择优秀专家担任;(4)财务、会计、内部审计方面的专家以往仅处于参与决策的地位交应得到根本性改变,他们将是确定企业上层、中层乃至基层主要经营管理决策事项的重要成员。

(四)在21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变化,必将促使会计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改革,也将会在一定程序上改变会计的理论体系与体系

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变化将是根本性的:(1)它促使经济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方面;(2)它改变了以往以大最消耗人力、原材料和能源为基本手段的生产经营状况,转而依赖于知识创新、智能开发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3)这个时代,衡量生产效率的标准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率生产标准转变到以知识生产率为标准的方面;(4)在这个时代,知识、信息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比货币资本、实物资本更加重要的资本;(5)由于上述根本性变化必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学与会计学原理的一些主要的变化,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与具体问题与具体问题均有待会计学界展开研究,以在会计理论体系重构与调整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支配下,21世纪围绕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协调企业同市场的关系,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必将在新世纪经济管理工程建设中密切配合,协高一致,在企业--市场一体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在智力资本起支配性作用的时间,财务管理工作者将必须经过调整旧的财务指标体系,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以解决企业--市场一体化管理问题;其次,密切配合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进行财务会计的改革;再次,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适应,系统解决不定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问题,管理会计工作也将通过改变适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要求;最后,体现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新的内部控制关系。

(六)适应21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变化要求,将在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切实解决会计控制系统的构建问题,使会计工作进入化、科学化控制时代,以实现快速决策与高效率决策

(七)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下,21世纪的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为转移,朝着"综合化教育"与"大教育"方面发展,其中会计教育也将朝着"综合化会计"与"大会计"教育方向发展

专家们认为,21世纪将是信息与知识经济及教育并驾齐驱发展的世纪,教育将既是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21世纪新经济增长点,而大学教育则将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就会计而言,(1)未来的会计教育将以培养高智能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计划将充分体现拓宽会计人才的知识面,按照管理"通才"的标准进行培养;(2)将建立会计专门人才终身接受教育的制度,以始终保持会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3)推行会计教育普及将成为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的另一战略目标,通过多层次、多面向、多渠道及多种方式的专业教育,让会计基础知识真正一种社会性知识,以进一步发挥会计人才的社会性作用;(4)从会计教育提高方面讲,会计专业的学位教育将在专门人才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5)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与相互长入发展趋势下,会计作为边缘学科的特点将会越来越明显,会计将最终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专业。

(八)21世纪审计发展趋势将是(1)强化企业各层级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大支柱;(2)注册会计师审计将紧跟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继续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3)开展跨国环境审计,推进社会责任审计与环境经济效益审计继续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此外,在新的世纪,对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特种经济业务处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以及质量会计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也将成为现代会计学发展的重点。同时,随着大科学、高新技术及大经济与信息、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将会不断出现,现代会计发展的前景也将会越来越宏伟,会计学发展领域也必然会越来越宽广。

反思与展望在于满怀信心走向未来。就全局而言,国际会计界当联合采取行动,面向新世纪确定改革进取目标,把21世纪会计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就而言,会计界当以世纪经济所确定的基本目标为依据,以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改革为重点,把企业财务改革与企业会计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制订21世纪的《财务与会计改革纲要》,推动财务与会计改革工作的持续发展,使中国的财务与会计工作、研究工作、教育工作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迎接伟大的"依靠与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正昂首阔步起向未来,带送五光十色的历史宝藏,人们举起创新发展的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千年过去,新的千年到来,幸运的60亿人共同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在守候、在盼望、在期待;度过了一个世纪,又迎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处在热情洋溢的欢庆气氛之中,在迎候、在呼唤、在等待。谁讲千年难遇,如今,我们将在新旧世纪更替的一瞬间为新时代来到剪彩;谁讲千年难有一回,而今,60亿人一起举涉跨过世纪、越过千年,决心在环球上再现"青山绿水,兰天碧海"。

建设伟大的"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绝非"浪漫经济学"思想的复归,创造"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气象崭新的国际经济社会,在于彻底改变20世纪经济发展中那种"一味追求增长逻辑"的"超越浪费的时代"。在21世纪,绝不能再让经济发展中的放纵主义思想继续支配世界,也决不允许quot;工业化的好大狂"行为继续存在。应当注意,20世纪留下来的两个大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会造成就出"一个没有方向盘的世界"?为什么会让"国民生产总值(GNP)拜物教"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宏观经济计量与考核方面又为什么会出现基本上"把社会效益排斥在外"?应当明确,以上两大问题正好击中20世纪经济发展中的要害,它也正是20世纪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历史教训所在。应努力奋斗,建立"信息与适应经济时代"新的文明形态,以新的产业群体取代旧的产业群体,以一下全新的经济世界取代旧的经济世界。实现对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的科学控制,全世界的工作者、管理工作者、会计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应建立专业联盟关系,携手齐心共创未来的经济世界。

第8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文

单单就信息技术来说,它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带动了传统行业的改革和网络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但是像信息爆炸、信息病毒、信息罪犯、信息渗透等都对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很强的冲击。虽然这并没有对自然产生直接的环境迫害,但是它直接的影响了我们的精神生态。毋庸置疑,生态危机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危机,是这个异化时代的危机。从哲学角度看,当代人的危机就表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出现了失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共长。按自然规律办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放眼“人类纪”时代就是要立足于社会关系去认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纪”前提下,主体“人”是要立足于社会进步去实现自然生态的良性发展,这就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人类纪下的生态重建———发展生态理性经济人在“人类纪”的环境应对中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生态重建”问题,高兹认为,经济合理性是对“经济生产率最大化的追求,在于以尽可能高的利润,以最大化的效率生产尽可能大量的物品进行销售,而这一切则要求消费和需求的最大化,只有这种最大化才使增长的资本量的利润的获取成为可能”。在个别企业水平上对生产率最大化的追求从生态观点看表现为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从经济观点却可理解为增长的源泉: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推动了革新,这无疑会促进利润增加,经济增长。从生态观点看来,节约(产品耐用、低能源消费)减少了在GDP形式上可测量的财富的生产,在微观经济水平上则表现为资源浪费。因此,生态重建必然要求生产和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标准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即经济合理性从属于生态合理性,技术革新要为生态重建服务,而不是为经济合理。目前,人们更多地对社会持有经济理性,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经济人就是经济理性的主体,经济理性所表达的人性私欲,贪得无厌,注重的利益最大化都会体现在经济人身上。而这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需要对经济理性和经济人进行反思,寻找出一条能够把经济视角和生态视角统一起来,人和自然统一起来的道路,那就是发展生态理性经济人。思想的改变是首要,生态理性经济人必须承认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自己也是生态有机体的一员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再在此基础上思考经济利益,完善传统经济人的理性和利益观,构建起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兼备的生态理性经济人,才可以达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知识维的角度来说理性经济人就是要追求科学技术范式的生态转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对科学技术范式进行生态转换。科学技术不应只是人类发现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科技工作者不应只是为人类服务,也应该为自然服务,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是自然的代言人,更应该是自然的守护者。人类、自然与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人类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之一。

不可置否,人类活动正成为影响和改变地球的主导力量。生态科学与哲学、人学的结合是生态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学越来越具有了人本意蕴和哲学内涵,开始走向生态哲学。在之前已经从环境问题中探讨认识“人类纪”时代的重要性,现在大自然所呈现的美是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是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我们也正是要通过对真善美真正含义的阐释及相互关系中,来探讨对“人类纪”有关问题的哲学担当。求真我们作为“人类纪”的主体,主要任务就是“求真”。哲学的大智慧正是体现在求真的过程中,只有对真的不懈追求,才能在光明前途的指引下坚持走完曲折的路。人在对于“真”的问题上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无穷的,它首先追问的就是是否具有“存在”的意义,对于“人类纪”这一个新型概念,是否“存在”就是它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其次“真”是在针对对象本身的规定性上来探求其意义。“人类纪”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特定的事物即“在者”。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了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规定性正是说明“人类纪”下所面临环境问题就是“真”的,无可否认。再次,“这是真的么”是在对于对象的表象和对象的思想以及其表象和思想关系的论述。如果说我们正视了“人类纪”这个问题,就是说明我们正在进行对“真”的追求,说明正确地再现了“存在者”,这是对我们自身也就是实践主体提出的对求真的要求。而“真”所提出来的要求就是要用实践来解决,唯有行动才能将空想变为现实。“求真”更是指达到真理的境界,就是主义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充分的接近和适合于客体的必然性。这就需要我们把“人类纪”放在真理问题上也就是客观理性问题上进行分析。真理观更需要我们从广阔的视野来理解,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真理,怎么对待真理,如何确定真理的正确性,这都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所以还需要将其与“善”、“美”结合。

求善“善”作为可以和“应当”相似的问题必然会引出“价值论”问题,但是我们在寻求“善”的原因时要从多方面来分析善的原因。更要从“人类纪”的发展角度看到我们人的实践其实就是一个“趋善”的过程。哲学本身是来自于生活的,理应去表现生活、理解生活、说明生活、批判生活、引导生活。处在“人类纪”时期更需要我们有广阔的视野和意境来体悟和感受世界。“人类纪”时期“伦理”的规范也对“善”提出了要求,人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而“伦理”是维系社会性存在的最主要因素。从价值论角度来看,在“人类纪”时期人们的实践目的或实践主体意图的产生与建构,要以对外部客观对象的认识为基础,受客观对象内在本质规律所制约,同时也包括了实践主体自身对于价值趋向的要求。在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中必然伴随着对价值范式的修订和重建,所以,“求善”更是对“人类纪”提出的强烈要求。最后,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看,人类正是在这种对外部世界的重新安排与创造中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超越,不断地使外在于人的自在世界转化为属人世界,并使属人的感性世界也不断地革命化或趋善,愈来愈符合人的生存与发展,愈来愈符合人性的要求。因此,“人类纪”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求善”与实现善的历史,是外在于人的自在自然向属人世界转化与演进的历史,也是属人的感性世界无止境地趋善的历史。马克思设想人类未来所要实现的就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这就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原则。

作者:邢志梅 陈薇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第9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范文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日益加快,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看重我国的作用和影响,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世界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作为一名机关人员,更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切实发挥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模范意识。

一、在思想上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报纸、刊物、上网等形式,学习党内知识和当前国家时事、大事,学习“*”重要思想、新团章的章程、团的十六大精神和领导讲话,并在行动中认真去践行。

二、在学习上,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充实文化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掌握扎实的本领,真正做一个有用的知识分子,努力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