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课外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课外实践报告

第1篇: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18-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高校逐步探索出一些初见成效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4]。通过对这些教学模式及其学理基础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基于课程理论教学的、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组织指导的、学生以课题组形式全员参与的、不主要依托于社会实践基地的低成本分散社会调查模式,是符合目前多数高校实际教学条件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也是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主方向。这一模式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是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社会调查质量的有效监控与考核评价。特别是后一个方面,目前探索出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仍存在论述简略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尚难以有效解决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等问题,这是目前有效构建高校思政课全员性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课题。

笔者在承担“概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从理论上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完善西安外国语大学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良好运行机制与实效的全员性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

一、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制度保障。我们认真贯彻“05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将社会实践教学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探索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开展分别考核的教学制度和培养方案,社会实践教学单独设立2个学分,学生成绩不及格,需按统一补考安排重新进行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方可获得学分,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和师生的重视。

这一教学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基础和组织指导主体两个方面都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一些高校实行的校外社会实践主要由学生会、团委负责,思政课一线教师脱离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弊端,强化了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性特征;第二,师生在一学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已充分熟悉,便于更有效地组织与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第三,实践教学的开展时间长,更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虽然我们设立学分而无实际学时,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完成教学任务,但一学期理论教学期间的社会调查开题论证,寒假开展社会调查,开学两个月写作实践调查报告,足以保证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接受较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培养。

二、确立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结合的组织模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一般在1:400至1:600之间。如果每个学生独立开展调查,任课教师势必负担沉重,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调研进行有效指导,这是多数学生分散社会调查实践模式质量不高,容易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我们探索的优化策略是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适当集中调研选题,求真务实,质量优先,兼顾数量,优化指导,质量和数量获得最佳平衡,保证学生全员高质量地开展社会调查实践。

这一组织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是,教师在每年秋季课程理论教学开始起,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让学生在自然班范围内3至5人自愿结合成调研课题组。组合的原则是,按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分为城市和农村(包括城乡结合部村庄)两种类型调研环境组合,分别适合选择不同性质的调研课题。教师统一发放课题组申报表组织登记。课题组申报时,学生要亲笔签名,并登记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城市具体到区县,农村具体到村庄)。申报后经教师审核确认,不得随意变更。课题组成员寒假在调研开题报告指导下,严格到登记的调研地独立开展调研。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调研资料,共同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这是我们强化对社会调查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把关的第一步。具体调研地的事先选定,能够较有效地解决以往分散调查模式中部分学生弄虚作假,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抄袭自己根本不可能去的调查地的调查报告蒙混获取学分的现象。诚信认真和实事求是是做好社会调查的思想基础,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成立课题组并预先登记调研地,我们向学生强调申报时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考虑,申报后严格执行。如果社会实践教学结束后个人提交的调查资料获取地与课题组申报表中不一致,将视为弄虚作假,成绩按不合格处理。

三、注重从选题到调研报告撰写的全程指导

课题组成立后,教师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2课时,专门就社会调查的内容范围和选题、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的规范、开题报告和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指导以社会调查指南的形式同时供学生参考学习。

(一)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结合的选题指导模式

以往在指导社会调查实践的过程中,一些不合格参加补考的学生就问我们:老师,我们写这么多调查报告有什么用呢,老师会认真看吗?学生的反馈让社会调查指导教师深思。如果学生觉得调查报告没什么用,教师至多就是评个分数,不会认真看,就不大可能认真去做,也谈不上高质量,至多为了获得学分。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社会调研在实践育人、课程建设、师生科研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并有效加强对调研的指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教学改革。每学期教师指定八个以内选题方向和范围(应适合两种类型的调研地和课题组),学生在此范围内自主凝练更具体明确的调研选题。在不断征集调研选题和检验调研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逐年发掘其中一些做得优秀的调研选题展开长期追踪调研,可以积累一批认识省情、国情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从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识国情,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工作能力。

这一选题指导模式是一种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模式。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选题,有两个弊端会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第一,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二学生,没有经过基本的科研训练,他们通常只能提出一些比较宏大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有明确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的调研课题。选题不科学,下面的一切调研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就不存在了。教学中,一个教师每届要指导400至600名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选题都严格把关和指导,至少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和学生沟通交流并最终确立科学选题的工作。以往分散社会调查模式之所以会流于形式,质量和实效性谈不上,选题这个关键性指导工作就是一个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这一教学现状促使我们积极探索集中选题方向这一改进和解决策略。第二,学生自主选题,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通常会十分分散,即使部分优秀学生能提出一些很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选题,以单个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条件,其调查样本的范围、数量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很难对课题作深入调研。这样的课题即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至多在实践育人和课程建设两方面发挥价值,科研和社会价值则很难凸显。教学中面对学生较为单薄的调研成果,我们常对好的选题颇感惋惜。因此,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价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集中选题方向,引入集体调研制开展调研。遍布各省城乡各地的数百名学生共同做几个方向的调研课题,汇小流而成江海,这个价值潜力是不可小视的。只有学生觉得调研很有价值,教师确实很重视,才会认真去调研;只有教师觉得调研有价值,而不只是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才会发自内心下功夫去指导。师生缺乏内在驱动力,单靠硬性的实践教学制度去约束,是一种最基本的消极约束,难以解决社会实践教学提高质量和实效性的根本问题。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有效提高和良性互动,才能真正给社会实践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和价值。

(二)严把课题调研开题报告质量关

科学的调研选题确立后,课题组根据指导要求,共同撰写课题调研开题报告,其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课题研究对象内涵外延的科学界定,调查方法的选择及与其相适应的调查具体内容的设计,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凭主观想象的,通常不会从学理上给予科学的界定,这会直接造成调查具体内容设计偏题甚至离题,严重的会造成整个课题调研的失败。我们要求学生在寒假前一个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上交,教师批阅后利用课程理论教学时间对一些比较严重的共性问题专门指导,并将批阅后的开题报告下发,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后,指导寒假实施调研。科学而规范的开题报告是我们全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又一个关键性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指导工作就基本结束了,寒假只需按照开题报告的调查设计,实事求是地认真实施就可以了。

(三)加强调研报告撰写阶段的指导

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独立调查获取的调查资料,用两个月时间,在五一假前共同完成调研报告并统一上交。在此期间,我们设立社会实践指导咨询办公室,每周一任课教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咨询撰写调研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全程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的最后一个辅环节。我们在课题组成立之后已经对如何撰写调查报告作了专门指导,这一环节学生面临的问题基本就较少了。学生上交调研报告后至6月中旬,教师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评阅和成绩登录公布工作,历时九个多月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四、创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全程质量监控机制

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高质有效开展,受三大关键性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即开题报告的科学论证,在开题报告指导下诚信认真开展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以及社会调研报告的撰写。首尾两个环节都在校内进行,教师都能在教学进程中给予有效指导,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假期校外社会调查实地实施过程这一关键性中间环节如何确保质量就成为一个关键课题。

(一)调查过程质量监控的困境

在教师带队组织的学生专项集体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有效对其进行直接指导和质量监控,但受师资力量、实践经费、实践基地和学生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一实践形式通常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的专利,广大学生无缘参与,难以成为一种全员性实践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自主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式社会实践教学,但由于教师在学生实地调查过程中的“不在场”,其质量监控与实效性始终是一个很难有效解决的关键性课题。

一些高校在加强社会调查过程管理的实践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常的方案是,要求学生填写统一发放的“实践材料内容表”,内容包括照片、视频、问卷、访谈记录[5];或者规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一部分内容是调查过程描述,包括调查时间地点、调查对象、调查照片等[6]。这是目前笔者所见最具可操作性的代表性解决方案。这类方案仍然无法摆脱的缺陷是,其本质上仍主要停留在记录与考评经过学生加工的“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这一实地调查质量间接证据的阶段,仍无法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实际调查深度与质量。因为,让学生描述调查过程,或在统一发放的表格中汇报登记调查相关资料,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描述得绘声绘色,弄虚作假无法杜绝。我们在以往指导和评阅社会调查报告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不少学生在“调查过程描述”部分动辄言自己调查了多少个省,获得了成百上千份问卷,显然不很真实;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按照开题报告论证寒假认真实施调研,截止提交调查实践报告的前三四天才着急想起给教师打电话发邮件,咨询原开题课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另换课题;更有的学生根本没想过咨询教师就擅自变换调研课题应付交差了事。后两类学生交上来的社会调查报告,都有详细的调查过程描述,报告正文部分都有翔实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绘制有形象直观的数据分析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教师单凭报告本身评价,看起来都是扎实认真充实的社会调研。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等类大学生最熟悉、网络唾手可得的课题是弄虚作假的重灾区。教学实践证明,“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的解决方案很大程度地上已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监控学生实地调查过程这一关键性环节,基本上起不到保证与提高实践质量和实效的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实施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这一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复杂。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开展社会调查认识中国国情的先驱与代表,他对社会调查过程及其成果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7]。学生在开题报告指导下深入实地调查并收集调查原始资料,这就是“十月怀胎”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及其收获的调查资料成果,比学生利用调查资料写成的最终社会调查报告还重要。我们并不应该将教学的焦点放在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受到系统而严格的社会调查训练的大二学生,能在基于有限调查样本的社会调查报告中深刻分析什么社会现状,提出什么好的对策建议,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眼光向下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用科学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去认识社会,获取“社会事实”。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态度怎么样,是不是诚信认真扎实地去做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不是经过他们加工汇报的“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或调查单位签字盖章的证明材料,而是他们获取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这正是解决学生自主分散调查过程监督和质量管理难题的关键点所在。学生调查的态度、深度和质量怎么样,比较每个人的调查原始资料,优劣就判然分明了。

在近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在一开始的社会调查制度与理论方法的系统指导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整个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要完成并提交三个作业,即开题报告、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和社会调查报告,并高度重视,将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关于社会调查原始资料的数量要求,我们具体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主要调查研究方法,规定了每个学生调查完成后要上交的最低标准;至于调查资料成果的质量管理,开题报告已完成了调查问卷设计和访谈提纲制定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调研过程只是实施过程。通过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对学生假期自主分散社会调查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和质量监控,是我们近年探索的改进与提高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也是充分挖掘发挥社会实践教学四个方面综合价值的重要载体。原生态的调查原始资料的提交要求,不仅有效“逼着”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并原汁原味地做好资料记录,有效提高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同时,其中涌现出的一些优秀调查原始资料成果,指导教师可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进一步规划跟踪调查,积累资料长期存档。教师教学中可作为榜样与标杆展示调查成果,引导大家向这些优秀学生看齐;科研中可充分发掘利用,发挥其学科建设和科研价值。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一例学生认真实践后的感悟: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12级杨阳(化名)课题组在做陕西农村老人养老现状的调研后写道:做问卷调查时,我们亲自去调查对象家,亲眼看到了每一位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收获颇多……对我们自己,这次实践活动是个锻炼,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学到的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真的增强了!

五、完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我们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对个人的考评与对课题组的考评相结合;评价体系指标完善同时不失简洁高效,客观公正,具有量化可比性和可行性特征。

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考评实行等级制,即将成绩计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成绩合格者计2个学分。等级制成绩考核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将社会实践过程的三大关键性环节作为量化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教师评阅实践报告具有很大的印象性和主观性,也无法充分发挥考评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有效引导学生确立努力目标,有的放矢,认真高质完成社会实践。为了更好地贯彻上述考核评价体系原则,我们应积极探索实施指标完善同时不失简洁高效,更具量化性和客观性的百分制成绩考评。具体实施方案是:过程考核占60%,由社会调查实践开题报告(占20%)和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占40%)两大指标构成;结果考核即社会调查报告占40%,严格按三大量化指标合成总成绩。这三大指标涵盖了社会调查全过程的三大关键性环节,与我们对社会实践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的机制是密切配合的。如此,教师评分更客观,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也很明确,如果自己想做得更优秀,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为了加强对学生假期自主分散社会调查实施过程这一目前全员分散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最薄弱环节的质量管理与考评,贯彻对个人的考评与对课题组的考评相结合的原则,防止少数学生在个人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下的“搭便车”行为,成绩考评中我们不仅将每个学生获取的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的重要性与最终社会调查报告同等看待,并且强调在这一指标的考评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即每个学生如果没有提交调查原始资料成果,或提交的调查资料纯属应付,质量过差,该项指标考评成绩低于24%,不论三项指标合成的总成绩如何,该学生社会实践最终成绩评定为不及格,需重新调查参加补考。

无论对理论教学还是对社会实践教学而言,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始终是评价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教学难题。本文系统总结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对解决目前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有所创新完善,以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河北科技大学课题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2]韦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分析――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

[3]王克.以社会调查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4]孔祥云.“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

研究,2012,(4).

[5]朱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校外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

报,2013,(4).

第2篇: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80-01

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不仅有利于课程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还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教授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现阶段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学大纲顺利完成教学工作,还应当积极对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探究,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以教材单元为指导开设主题活动,强化课内外教学互动性

教师如果以单元教材为指导来组织主题活动课程,能够使高中地理课外实践与单元知识教学同步开展起来,为课内外教学的互动做铺垫。这样,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以进行及时的巩固,随时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继而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教学为例,教师通过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以及教材的基本知识,可以高效率向学生讲述地域特点、各个气候带的分布以及农业特点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推动课外实践活动效果,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省去对本地区地域特点的判断,而在基础知识教学完成后,构建“本地农业探究”主题活动,带领学生去赏析附近的田园风光,让学生观察本地农业的特点,并根据农作物特点来反推地区特点。以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并与课堂教学形成互动,能够强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实际效果。

二、以小组探究为模式指导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已不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更不适用于课外实践活动课。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一同参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巩固,提升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上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单元课程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打开认识地理的新世界,更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无论是GPS还是我国的北斗系统,其定位能力都达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通过百度地图等工具,教师可以很容易获得学校精确的平面地图。为了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我眼中的校园地图”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校园地图”的绘制工作。以地图的绘制让学生对地理比例、方位坐标等知识进行巩固,以学生课外活动的成果来和谷歌地图作比较,让学生感受现代地理科技的魅力,通过课外活动强化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参与性、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三、以任务教学为方法引导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课外实践效率

任务教学法适用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任务教学法结合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的地理课程探究工作,以此保证学生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效率。以“校园地图”主题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在开展此类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制定好任务书,要求学生按地图的比例、地图覆盖的范围、参与人员分工比例的下限进行活动实践和实际的评分。教师通过这种明确的任务指导,来规范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工作,才能真正地保障高中阶段学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的效率,继而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与小组内学生互助合作,共同探究,实现地理课外实践教学的高效率。

四、以任务报告为载体完成实践总结,凸显课外实践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教学效果提升的根源不仅在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对地理实践教学的总结。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也应当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以此来凸显课外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而最佳的载体是结合前期主题活动与任务教学法所得到的任务报告,教师以此对学生的课外实践的效果做出点评,丰富高中地理考核的形式。“本地农业探究”主题活动就是一次锻炼学生完成实践报告的很好的形式,教师结合电脑办公软件为学生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对农作物品种、农作物生产环境特点、所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地域特点的推测思路与结果等进行汇总形成任务报告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报告书进行点评,以此为载体对地理课程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复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出部分优秀作品,作为学生学习的模板,既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地理知识,又以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来推动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共同进步。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结合教材单元主题,构建地理课外实践主题活动;以小组探究和任务教学法,提升学生在地理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效率;借助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报告,对地理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巩固,强化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效果,为地理理论教学与实`教学双优化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第3篇: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1)实习报告是实践过程的重要体现。作为实践教学的受众主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学会通过一定的手段,借助一定的工具,掌握一定的方法,实现特定的目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视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定,一方面,需要考核学生实习结果质量的好坏,另一方面,还需要考核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如GIS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GIS软件设计与实现方法的掌握程度等。其中,实习结果的完成质量可以随堂考核,但对于实践过程而言,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不可能逐一进行仔细检查。实习报告是对实践过程的阐述、分析、综合和总结,是实践过程的重要体现,为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提供了重要渠道。2)实习报告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源泉。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其实习内容将根据学生所学的某个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而定,涉及面相对较窄,且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学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不偏离实习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外延拓展性思考,有助于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纵向上可以扩展各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深度和广度。如缓冲区分析实践教学中,除了实习内容规定的噪声影响范围分析,还可将其应用扩展到洪水淹没分析、城市扩张影响范围分析等。横向上可以提高利用不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缓冲分析、路径分析、叠置分析等应用于商店的选址中。这些实习内容以外的思考或灵感可通过实习报告记录下来,与指导教师互动获取评价或建议,为今后各种创新性活动(各种GIS软件开发大赛)提供思路。3)实习报告是科技应用文的重要基础。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报告是最常见的一种科技应用文。除此之外,科技应用文还包括参加各种GIS软件开发大赛需提交的系统设计书、操作说明书、总结报告等,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涉及的投标书、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项目申报书、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结题报告等,以及毕业阶段每个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必须撰写的学位论文。以上各种类型的科技应用文,是对所从事科技活动的阐述、分析与说明,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并不擅长撰写此类文章。以学位论文为例,大多存在图文不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正确、缺乏创新等问题。实习报告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科技应用文体,其规范写作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科技行文习惯和良好的创新性思维习惯,为今后各种科技应用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实习报告是就业面试的重要砝码。站在指导教师的角度,通过实习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和实习结果质量的好坏,还能看出学生对待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实习报告能够间接了解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事了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同时,从实习报告的行文规范能间接看出一个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因此,在毕业找工作之际,除了个人简历,还可以将大学期间所做的实习报告作为就业面试的重要砝码,为用人单位了解自身实践动手能力提供重要参照。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

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GIS领域国内知名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相关实践课程,尽管这些课程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涵盖了GIS软件操作、GIS软件研发、地图设计与编绘等3方面的核心实践课程。本文以这3种核心实践课程为例来探讨实习报告的撰写规范。首先,实习报告的封面应指明如下信息:实践课程名称、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和提交日期等。其次,实习报告的提纲应涵盖以下内容:实习名称、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结等。1)实习名称,用于概要描述实习内容,字数不宜过多,以20字以内为宜,可作为标题放在实习报告的最上方,也可以作为实习报告的正文放在最前面。2)实习目的,一般言简意赅,直入主题。例如,GIS软件操作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GIS软件的某些功能操作,实现指定应用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点;GIS软件研发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编程语言、某GIS软件基础开发平台,掌握GIS软件工程设计与实现思路;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习目的在于精通制图软件的相关操作,掌握不同类型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绘技巧。3)实习时间,包括完成实习内容的起始时间。另外,还可以在这一部分增加时间进度安排,用于进一步规划实践过程每一个关键步骤的完成时间节点。4)实习内容,是整个实习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实践过程的完整反映,需详细阐述实验环境、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实验环境是指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软、硬件环境。除了实践课程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施、操作系统,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GIS软件、数据库软件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环境还包括编程语言、编译环境、二次开发平台、数据库软件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GIS制图软件等。实验任务是实习目的的具体化,通常通过完成某一个或多个实验任务来达到实习目的。例如,某地区地块拓扑关系的建立可以作为GIS软件操作的一个实验任务;某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可以作为GIS软件研发的一个实验任务;某地区人口结构分布图的制作可作为地图设计与编绘的一个实验任务。实验任务篇幅不宜过长,可略多于实习目的,通常用一小段文字进行描述。实验步骤是指完成实验任务的每一步操作、流程、思路等,应结合技术路线进行说明。从以往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实验步骤的阐述中,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误区,如在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中大量插图,缺乏文字描述;在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中大量粘贴代码;在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仅指出图例设计与图面配置的结果。实验步骤的撰写应把握好度,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面面俱到。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应图文并茂,不必每一个参数的设置都配图,但需用文字进行说明,插图以关键步骤的实现效果图为宜,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表述。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应结合流程图展开,并辅以关键算法的代码。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对于普通地图而言,应先指明地图符号设计和地图注记配置遵循的国家标准、地图综合选取和概况的方法与依据,再插入各种地图符号的设计效果图、地图注记的配置效果图、地图综合前后的对比图等;对专题地图而言,应先分析和比较现有专题资料,再统计分析各种专题数据,接着选择各种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最后以各专题内容的表达效果作为插图。实验结果是指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之后所得结论或取得的总体实验效果,一般以插图或插图加简要文字说明为主。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结果可以是数据编辑处理之后的效果图、执行空间查询分析之后的效果图、二三维数据可视化表达效果图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结果可以是系统运行界面、系统各功能操作效果图、算法执行后的效果图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结果可以是一幅完成数字化或地图综合后的普通地图,也可以是一幅完整的专题地图。5)实结,是对实践课程的整体回顾,是实习内容的进一步凝练与升华,能够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实结的内容包括实践过程的总述、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实践课程的收获与心得、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将来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以及对未来从事相关实践活动的展望等。由于实习内容难免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照本宣科的机械式实践课程学习固然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点,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GIS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充分进行外延拓展性思考,并将思考的内容记录在实结中,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在课外进行实验验证,如GIS软件操作中的缓冲分析拓展综合应用;GIS软件研发中最短路径算法的改进与优化;地图设计与编绘中的自动综合、注记自动配置等。这既符合国家对高校提出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又能真正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将所学的GIS知识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还能为今后的各种创新性活动提供思路。最后,实习报告的图文格式方面应严格遵循科研要求,以养成良好的科技行文习惯。

3结语

第4篇: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土壤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78-0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的根本途径。土壤学是林业职业院校许多专业如园林、林学、园艺等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土壤学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近几年来,我们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成绩评定等环节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土壤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土壤学系列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问题或困难:

1.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专业调整,实验测定方法及实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需要对大纲和备课内容做些调整。

2.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改变,许多专业特别是林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另外有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使得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不能主动认真地完成实验操作。

3.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尤其在野外实习更为突出,使得部分课程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个别实验项目仪器老化、数量不足。

4.土壤学相关课程,如土壤学、植物生态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学、植物营养学等,在实践教学中各自为政,存在实验课内容安排不够系统和协调、野外实习分次去相同地点实习不同的内容造成的时间及经费浪费的现象。

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土壤学及其有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现象,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并不断深入研究总结,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1.实验准备工作的调整

长期以来,在《土壤学》等实验课教学中一直沿用“家长包办式”的教学方法,即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试剂、材料等都由实验员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或实验课本上讲解的步骤完成实验,此种做法的后果是学生对整个实验了解不够,失去许多锻炼机会,在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很难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把“包办式”改为“独立式”,任课教师之间经充分讨论,确定每一项教学内容和方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仪器的准备、试剂的配置等前期工作,再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完成整个实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2.实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创新指导方法,活跃实验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求知、创新的欲望及积极参与的热情。过去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填鸭式”,上课时实验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并演示基本操作后,学生按实验操作步骤看一步操作一步,非常机械地完成实验。此法对操作技能差、不愿动脑的学生比较合适,实验秩序也很容易控制,但对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意识、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直接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实验知识掌握不够深入、扎实和灵活,很难在今后的教学实习和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教学中改“填鸭式”为“讨论式、提问式、互动式”,改“抱着走”为“推着走”的教学方法,督促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内容。基本作法是:要求学生实验前对实验进行书面预习,对不明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解决;实验前老师对主要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重点讲解,对有些操作步骤及现象采用提问、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对内容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例如使学生懂得在土壤质地测定时“土壤中加草酸钠溶液和搅拌的目的是什么”,在水分测定中的计算“分母为什么要用烘干土的质量”,在土壤有机质测定中“为什么要根据土壤有机质大致含量确定称样量”等。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到巡视观察、指导与释疑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另外,对实验操作过程中在实验仪器、试剂、操作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解决。以上改革措施的运用,使学生的实验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学效果发生很大改观。

3.实验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

以前的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期末试卷考试来评定,存在学生互相抄报告和期末搞突击、死记硬背现象,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实验情况,对平时学生实验也起不到很好的督促作用,因此必须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原则是,既注重实验过程又注重实验结果,既要评价平时成绩又要评价综合成绩。改进后的成绩组成及所占比例如下:出勤情况10%;预习情况5%;实验操作表现30%;回答问题5%;实验报告20%;考试30%。另外,实验课的期末考试根据情况采用动手操作和笔试两部分。这样增加了平时成绩所占的分量,可以真正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避免或减少学生只凭考前搞突击复习及互抄报告等不良现象。

4.建立实验情况及时反馈制度

实验信息反馈主要是在下次上实验时,老师把上一次在实验课中和批改实验报告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好坏。信息反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既能使学生了解前一次实验的综合情况,增加经验教训,有利于下一次实验的进行,还能督促老师及时总结实验情况和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三、教学实习的改革

教学实习是土壤学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理论部分相辅相成,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土壤学及有关课程的教学实习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实习经费不足、手段及内容单一、相关课程协调不够、同一实习地点几门课重复进行、带队老师少等,造成的结果是交通费所占比重过大,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实习流于形式,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效果差。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土壤学系列课程教学实习进行了如下改革。

1.协调土壤学相关课程,整合实习资源,提高实习效果

针对相同学生分次去校外同一地点实习不同课程内容所造成的时间和经费的浪费以及指导教师不足和有的实习课程没足够经费到野外实习等情况,我们把《土壤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学》《地质学》等课程实习结合起来,改为一次去相同的野外实习点实习不同的内容,这样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相对充足,实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几门课程专业知识综合考虑,融会贯通,实习效果有了大幅度提高。这样做能节省不少交通费,使课程实习经费相对充足,可以多选几个实习点,实习内容更加丰富。

2.调整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实习一般把土壤分类、分布及土壤形成作为主要内容,但该部分并非土壤学的主要内容,而且须跑野外,花费太高。一般一个班一周的实习经费仅能满足外出一天的野外实习,而其余时间在校内实习,内容安排上也大多不合理。为此,我们结合土壤系列课程的特点,增加校内实习内容,把土壤肥力调节措施、土壤性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等列为实习内容,并开设试验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及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些简单的可操作性强的试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实习中检验了实验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对实验课知识的回顾和再学习。

3.改革主要以外出为主的组织形式,增加实习的灵活性

将传统的实习内容如土壤类型及性质、成土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等由野外实习改为室内多媒体播放与野外观察典型样点相结合,其它实习则安排在校内进行,时间上以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主、占用课上时间为辅,方式上以学生自主开展为主、老师重点答疑指导为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音像资料,充实讲课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上大量的音像资源和自制音像资料,将课堂上不易讲解、或者讲解不清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选取典型的标本如矿物岩石等以利于学生掌握,同时丰富课程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4.改革实习成绩评定方法

以前实习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存在片面、不合理现象,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监督和督促不够。改革之后的实习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和同组学生评定;二是实习报告成绩,由学生汇报实习报告、老师根据报告内容评定。这样既注重实习过程又注重实习结果,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四、改革的效果分析

第一,通过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也使许多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通过改革实习的组织形式,整合土壤相关课程的实习安排,使实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费用有效率提高一倍,师生比提高,可获得更多综合知识,对疑难问题从不同的知识角度讨论解决,使学生获得更合理更准确的解释,实习效果好。另外,减少了由于校外实习而对学生上公共选修课造成影响。

第三,校内实习试验内容的设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施,自己总结,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方式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

第四,对实习结果采用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能使学生互相学习寻找差距,同时对实习内容进行再消化。通过演讲实习报告,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对实验、实习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实验、实习报告的撰写,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纯华.改进土壤肥料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年08期.

第5篇: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广告学》;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71-02

《广告学》是一门交叉边缘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的目标更是具有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广告教育落后于广告行业发展,满足不了广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状况日益突显。面对这样的现实,对《广告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思考是每个广告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广告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由于《广告学》课程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以中国人民出版社的《现代广告学》教材为例,内容多达十五章。因此,如何合理设计教学重点内容就成为实现《广告学》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

现以笔者对2012级市场营销班的教学为例,将56学时的《广告学》课程教学重点内容设计如下:

(一)认识广告(8学时)

这部分是《广告学》课程的基础部分,开启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认识,包括广告导论(第一章)、广告发展史(第二章)两部分内容。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广告及广告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广告的特点及分类;了解中国及国外的广告发展史。

(二)广告管理(12学时)

这部分是探讨广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相关的管理活动,包括广告的宏观管理(第三章)、广告的微观管理(第四章)。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广告法、广告公司的经营管理及广告策划活动的管理来开展。务必使学生熟读广告法,具备广告策划的能力。

(三)广告运作(26学时)

这部分是《广告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习的重点,包括广告运作的一些关键性环节,广告主题的选择(第五章)、广告创意的激发(第六章)、广告艺术的表现(第七章),以及广告媒体策略的策划(第八章)。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广告制作的核心基本知识,能够具备广告制作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广告调查(10学时)

这部分是广告实施的前期和后期工作,即广告调查(第九章)、广告效果测定(第十章),主要包括广告的事前调查的内容和方法的介绍,和后期广告效果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的探讨。由于这部分在其他课程,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所分配学时较少。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运用市场调查的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成本效益的观念。

二、《广告学》课程教学创新方法的探讨

笔者认为,对于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不能走形式化的道路,就方法而论方法,而是应建立在对课程特点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梳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方向的认识基础之上,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深思,再进行行之有效的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介绍几种《广告学》的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方法,以供选择与思考。

(一)课堂内的教学方法

1.演示教学法。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参考优秀教材,运用 PPT课件、广告图片和照片、广告视频、flash 动画、广告样品、新闻事件等进行广告素材的表演示范,对学生产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刺激,增强学生对广告学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借助新闻网站、中国广告网、中华广告网、户外广告媒体网、中国广告设计网等平台,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广泛收集广告素材,使广告课堂教学保持新鲜感和活力。例如,笔者通过在网站查找的Louis Vuitton品牌在中国大陆电视广告为例,深刻阐释其广告主题的确定方法和表现手法,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模式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具体情景下,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教学程式,是教与学的交流、融合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如提问、案例讨论、游戏、辩论、角色扮演、文案诵读等。例如笔者在讲解广告心理时,以“请五位男生用一句话来夸奖一位女生”的游戏导入,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并深刻领会到广告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重要关联。又如,以辩论的形式开展对传统四大广告媒体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各媒体的优劣势的理解既充分又深刻。总的来说,互动教学法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间、师生间的多维交互。

3.分组+任务学习法。此种学习法的具体做法就是依据一个特定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一组通过集体的努力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就完成的结果进行展示、点评或者辩论。这对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此方法运用得当,将在广告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极大的效果。

运用此方法值得注意几点是:第一,教师对任务的设置必须独具匠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例如,讲解广告发展史,可布置让学生查阅中国古代各种广告形式在当今时代的应用的任务。第二,教师对任务的设置许彼此连贯、层层递进。例如,一开始是头脑风暴,作创意筛选,激发学生对广告课程的兴趣;其次有理论型作业,包括读书报告、课题论述和论文写作;最后是整体广告策划,并根据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作出平面广告或者文案广告进行支撑。第三,教师对任务的设置必须完整有序。例如,在每次布置任务时,笔者会详细说明此任务的初衷、考核的主要要点,以及最后的评分方式。在任务展示后,会就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和未达到的方面予以点评,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堂外的教学方法

1.参加专业竞赛。目前,中国比较知名的,定期举办的广告学专业学科竞赛主要有三项,即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和台湾中时传媒主办的中国时报广告金犊奖。这些已经成为大学生广告赛事的翘楚,获得了学界的普遍赞许和认可,吸引了行业的普遍关注,也激发了广大学子的创作热情。

参加广告类专业竞赛实践教学模式可根据每年的中外广告赛事来确定内容和学时安排,组织过程大致包括四个流程:(1)组建广告创作小组,确定参赛选题(1学时)。全班学生根据参赛选题成立广告创作小组,选择大赛给定的策略单进行广告的创意及执行。(2)广告创意说明会(2学时)。各广告创作小组根据确定的参赛选题进行创意阐释,其他小组提出建议,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最后各广告创意小组进入创意执行阶段。(3)广告作品点评会(2学时)。各广告创作小组提交广告作品,并进行创意阐释,其他小组提出修改建议,教师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最后各小组进入广告作品修改阶段。(4)广告作品评选会(1学时)。各广告创作小组提交修改后的广告作品,教师评选并给出进一步修改建议,修改完善参赛作品,将参赛作品提交赛事组委会报名参赛。

2.建设校外实践平台。整合学校、企业等多方资源力量,建设教学实训基地,将广告学教学从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结合学校科技活动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广告公司提供人才储备,同时鼓励大四学生进入广告公司实习,提升广告实践能力。此外,高校拥有师资资源和学生资源,可以积极和广告公司、企业的品牌部等机构洽谈广告调研、广告策划等项目的合作。通过合作项目,让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参与广告实践,这将为学以致用提供最鲜活的教材,也给学生专业学习提供实践机会。

3.举办校内活动。(1)参赛广告作品展览。大学生参加广告学专业学科竞赛,作为教学成果的一种体现,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展示性,举办这些作品的展览,将作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让教师和学生都更有压力和动力,也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展览这一平台进行自我展示和沟通交流,包括各年级间的纵向交流和不同专业间的横向交流,让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专业气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课程一开始即制订计划,让学生知晓课程结束后有展览安排。展览的主题策划、宣传工作、作品输出、布展工作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可以社团活动形式或者学生自行完成,这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2)引进企业项目举办学科竞赛。要有效地提升广告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局限于赛事送上门来,应通过一些举措主动与行业进行横向合作。如邀请企业项目进校园,引进具有区域特色的真实命题,以赛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战平台,并借此契机促使学生与企业进行更广泛交流,更直观了解行业状况,不仅使学生从赛事中受益,也真正为企业需求提供策略帮助,形成优势互补,为地方经济服务。企业项目进校园活动如果能够蓬勃开展,那借助企业的力量达到“以赛带教、以赛促练”的目的,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加速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由于《广告学》是一门不断创新的课程,其前沿理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因而《广告学》这一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上应与时俱进,顺应学科理论的发展,同时符合教学实际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秀莲.高校广告学专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4):82.

[2] 何璇.“广告学”教学模式新探[J].集美大学学报,2012,(3):106-108.

第6篇: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1我校广告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近几年,根据我校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广告学人才市场的需求,广告学专业中所涉及到的实践技能环节越来越受到我校的重视。目前,我校广告学专业共设置了20门专业必修课和19门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中有15门课程含有实验课时,专业选修课中有9门课程含有实验课时(表1)。专业必修课实验学时占专业必修课总学时量的34%,专业选修课实验学时占专业选修总学时量的21%;总实验学时占总学时量的28%。虽然近年来我校广告学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提高了课堂实验教学学时,但从以上数据分析表明,课堂实验学时量在总课程设置中的比例相对较低,实验学时量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创新、实习与实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搭建多条路径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了解广告传媒界的运营、管理模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在项目运作中体验广告业的运营流程和专业技术应用,积累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就业搭建桥梁,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仅靠课堂课时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实践专业技能的需要,因此,除了课堂实践教学外,建设专业课外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2我校广告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

我校广告学专业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行了长时间的探寻、摸索和实践,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加大了学生实践环节的力度,整合了实验教师的团队建设,延伸了课堂教学体系,探索出课外实践教学途径,以实现专业输出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1以实验室建设搭建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在北京市教委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的专业实验室发展成现今占地面积2100m2,各种高中端设备近千套,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的大学生实践平台。传媒教学中心有高清演播室、虚拟演播室、影视广告制作实验室、国际传播实验室、录音棚、新闻网络制作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平面设计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高清非编实验室和绘画创作室11大实验室。有些实验室被公认为达到业界顶尖水平,为我校广告学、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实践搭建了一个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综合辅助平台。过硬的硬件条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2010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根据我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定位要求,以及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需求,我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以“求真求实”为基本实验教学理念,重视大学生基本技能的培训、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创业素质的实现,构建了以课内与课外、教学与教辅、校内与校外集专业实验、实训、实战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平台。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举办展览、鼓励并指导学生拍摄公益广告、承接大学生广告大赛评奖活动、学院专业学术活动、学院大学生专业实践展示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的举办积累了学生的实践经验,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实验教学中心为学院开办的各工作室提供先进的设备资源和教学空间,为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项目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除此之外,中心与业界长期合作,获得较高知名度,在中心搭建了实践基地,如:中国国际广告节评奖基地与协办单位、北京广告协会实践基地、宣亚校外人才培养等基地。

2.2以工作室建设拓展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根据广告学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需要,从2011年至今,我学院陆续开创了摄影、摄像、影视编辑、平面设计、广告竞赛、广告营销等多个供学生实践的工作室平台。各个工作室的负责人是来自广告学系和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师,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工作室作为课堂专业实践教学的辅助系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熟练专业基础技能,扩充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发挥创新能力的平台。经过几年的积累与运作,工作室的规模和机制逐渐完善和成熟,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培训与讲座是为拓展学生眼界,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以及掌握学科内出现的新思想、新技术,学习到前沿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工作室会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或国内资深广告人,一方面定期开设实践类的专题讲座,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有专业前沿知识,优秀广告营销、策划、创意的成功案例、广告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如近期开展了《平面广告图形创意思维》、《影视广告光影艺术》等讲座。另一方面,会针对广告学的课程设置,由工作室的教师或领域内的专家长期为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完善和补充学生应用于实践的专业技能。如长期开展的《版式艺术设计》、《摄像与导播技术》、《优秀广告大赛作品赏析》等培训课程深受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工作室的培训与讲座以学生兴趣为前提,以自愿参与为基础,以知识讲授、实例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结课考核为手段,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扩展和提高。参加竞赛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高校培养广告专业人才的一种教育、培养方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它是与企业厂商的一次亲密接触,是广告创意与制作的一次实战演练,是大学生将所学技能综合展示的一次尝试。目前,具品牌影响力的广告大赛有:金犊奖、金铅笔奖、中国大学生广告大赛、oneshow、白金创意奖和中广协广院奖等。我院把参加广告赛事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外实践活动,广告竞赛工作室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广告竞赛的平台。教师会以赛前培训、赛中辅导、赛后分析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几年,我系有近百名学生获得数十项高级别奖项,如:中国国际广告节长城奖全场大奖;全球华文高校学生广告金犊奖金奖及唯一年度大奖;2013CCTV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脚本类铜奖等。竞赛不仅是学生积累经验、提高技能的方法,更是接触企业、了解行业运作的理想途径之一。项目拟真与对比是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手段和项目流程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的一个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方式。它旨在营造一个真实的项目环境,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与对比过程中锻炼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工作室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业界正在进行的广告项目或新近完成的案例的基本资料和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团队协作、策划制作、汇报演示、项目对比、分析总结等环节完成整个教学流程。比如为某房地产公司即将开发的楼盘做整体的形象策划和平面宣传广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为一个虚拟广告公司,完全模拟真实的广告公司在规定日期内进行广告策划与创作。之后,由学生自己组织各虚拟公司进行汇报演示,模拟竞标。最后由教师分享业界的策划案例,与各虚拟公司的方案进行比较,进行点评。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策划能力、创意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项目运作能力,经验得到积累,自信得到提升,综合专业素质得到加强。项目实操是更高级别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空间,完全与业界接轨,使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正的项目。项目可以从合作单位获得,或由工作室的教师与学生联系商家获得。接到项目后,仍然以项目组的形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与客户沟通、市场调研、策划、创意、设计、制作、汇报、修改、定稿、提交等一系列环节。由于是真实的项目制作,商家有可能反复提出修改意见,甚至要求重新创意制作,因此,这种实践方式不仅使学生在项目运作的各个环节都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调动学生项目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磨练了意志,增强学生面对社会的勇气和胆略。

2.3与业界合作搭建校外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知名的广告公司或传媒企业是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积累实践经验的优秀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实际项目中,了解整个项目的运作流程,积累宝贵经验。一方面,这里有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可以更直观的吸收到广告业务中的工作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正是学生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熟悉广告传媒公司的经营模式,会行业有更深层测的了解。因此,学生在业界实习,不仅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可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进入工作角色。学校可以通过与公司、企业合作的方式,形成教育联盟,使大型的广告公司或企业成为学校的教育实践基地,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操作平台,使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在公司中参与到项目的整个流程和运作,在创意、策划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我学院经过与业界的长期合作,在业内知名单位为学生搭建了校外实践基地,有宣亚国际传播集团、国家广告园区、中国广告协会、北京电通广告公司、《广告人》杂志、中广协广告信息文化传播公司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就业积累丰富经验。我校广告学专业毕业生曹彬同学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与课外实践,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申请去业界实习,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毕业后顺利进入中广协广告信息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并策划、组织、实施了“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长城奖”的颁奖典礼活动,在业界已有不小声望。

3我校广告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效果

我校广告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学生为本,以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设备和技术为支持,以工作室、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培训、讲座、竞赛、拟真、实操项目等实践项目一体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递进式、多层次、立体性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提高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并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锻炼了策划、管理、营销、设计、制作、宣传等实践能力。从近年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竞赛所取得成绩可以看出,课外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3.1专业基础技能成熟

除课堂上专业技能的学习,通过一系列多层次、多角度课外实践环节的设置,在基础性、提高性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课外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摄影、摄像、录音、后期剪辑、Photoshop等课程内容及技术,专业技能日趋成熟,在专业创作、项目运作中,达到了市场对广告学人才专业技能的标准及要求。

3.2专业综合素质提升

在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项目的运作及生产中,是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训、实操的一体化模式,学生不仅充分的锻炼了其营销能力、创意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公关能力、设计能力、制作能力等,而且作为专业人才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均得到了培养,提升了学生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

3.3应用创新能力养成

第7篇: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平面广告;实验教学;财经类;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29-03

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是为了加强平面广告设计的一门实践课程。这类课程在一些老的设计院校是没有的,因在设置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时把实验教学课时加在上面,也就包含了实践课程这一环节了。只有一些综合、理工、文科类院校才这样设置,因这类院校的理论课程大多有课时限制,只能把实践课程当作实验课程单独开设(如理论课程48课时,实验课程48课时等,而不能把这两门课程加在一起上)。而我校的平面广告设计就是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前者主要讲的是理论,还有一部分的实践设计,后者主要是以商业和项目的形式来开展的一种设计实践课程。

一、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的性质

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为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方向的重要专业设计实践课,是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探讨广告的创意设计和艺术表现,以及与社会商家的服务相结合的教学。课程为广告学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针对不同媒体性能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创造和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理论及技能的学习,为将来的广告设计开拓新的探索思路。

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是以商业招贴海报为主的设计课程,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1.掌握招贴海报广告设计的构成及特点;2.能鉴赏和分析招贴海报广告,将好的招贴海报创意融入招贴海报广告设计中,并将客户的需求及自己的创意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创新思想的招贴海报广告;3.设计并制作招贴海报广告;4.能出色地将招贴海报广告设计展示给客户。整个教学的基本要求都能达到:1.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使理论与实际更有效地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2.本实验的内容应包括招贴广告设计惯例所包括的所有内容,并能满足本实验的教学目的,能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综合训练。实验的题目可以选择具有实际背景的项目,但主要鼓励有创意的新项目(新产品、新企业、新市场等),课程设计各部分内容的比例要适当,同时必须按规范完成要求的工作;3.要有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4.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和分析问题,注意培养创新意识;5.对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扎实掌握,概念清楚,运用正确,招贴海报设计规范。本课程内容具有符合社会需求、应用前景广阔、综合艺术表现力较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将专业基础课阶段的学习成果融会、整合、总结和提高,为商业广告设计打好基础,从而指导实践。

二、财经类院校的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特色

上述内容是通常意义上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的使命,但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应该怎么同学校的特色相结合?我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文、法、理、工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多科性、教学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也是广西唯一培养高级财经管理专门人才的财经类本科院校,是广西重点建设的十所高校之一。学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围绕教学中心不断改革创新,逐渐在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等学科专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同类高校中具有明显的整体优势,我校人才质量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被誉为广西培养财经人才的摇篮。这些都为培养具备艺术策划和设计能力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校应基于突出的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优势和背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备较强商业意识的设计策划,以及具备良好管理素质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也就是说,我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设计能力,还要具备商业意识和管理能力。教师应通过教学环节的展开,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旅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我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广西在中国―东盟的文化合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的桥头堡。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两廊一圈”建设,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极大地拉动了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区发展需要具备如下素质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所需知识结构,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熟悉市场行情,具备较强的商业意识、艺术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我校应积极培养设计类学生的商业意识、管理和设计能力。

三、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实践的新思考

现在的市场越来越细分,专业设计公司与企业商家也不断细分。很多企业商家不再是在本公司设立设计部门,而只是聘请懂设计的监理,主要的设计工作都交给专业设计公司来做,以此节省本企业工作人员的开支。实际上,每个公司的设计任务都不是很多,有关设计的工作就给设计公司做,只要有人监理设计就可以。平时比较简单的设计工作本公司相关人员就可以完成,这样就节省了成本。这就赋予了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一种新的身份:不再总是以乙方的形式来接受设计,也会以甲方的身份来监督乙方设计,即设计监理。而企业对设计监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那要怎样去开展这方面的实验实践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甲方与乙方的关系:甲方一般是指提出目标的一方,在合同拟订过程中主要是提出要实现什么目标,是合同的主导方。甲方一般是出资方或投资方,也就是经营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以出资方作为市场的主体,或称主导市场为甲方市场。而乙方一般是指接受目标的一方,在合同拟订过程中主要是接受甲方提出的目标。乙方一般是劳务方,也就是负责实现目标的主体。笔者曾在外资公司设计室工作,在第一个公司的工作是以乙方的形式来做设计,即主要是甲方的公司给出任务,我们按照任务来完成设计。而后来在另一个公司,笔者的主要工作是监理从国外引进的设计稿是否可在国内生产,并能安全运输产品出口。这两个工作都要用到设计的知识,但前者和后者又有很多不同:前者是被动的,也是我们很多院校常常采用的实践形式,而后者是主动的,是主导者,它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有很好的外语能力,因为很多设计工作都是从国外引进,然后再出口的。同时它还要求设计者有更广泛的知识面,如设计的审美、印刷工艺、各种设计形式、安全知识等。作为设计监理,要根据本公司的要求出任务书,选择设计公司,监督设计公司的整个设计过程和各个设计方案,使其符合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和销售策略。作为甲方,设计监理的角色其实有些像建筑公司中的建筑监理,是要为本公司负责的。设计方案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这个责任非常重大。

四、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实践的新形式

为适应市场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平面广告设计实验课程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甲方和乙方的两种形式都要进行一定的实验实践。作为乙方的设计是很多院校常常采用的实践形式,都是常规式的,在这里不作过多论述。作为甲方形式的实践,可让学生选择一个企业商家,了解这个企业的文化和这一行业的国内行情或世界行情,提出要求并出任务书,让另一些学生根据要求做设计。作为甲方的学生要监督设计的整个设计过程和各个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自己的审美视角,并结合企业的文化以及市场需求来选择方案,最终做出方案的选定。

同专门的艺术院校相比,财经类院校平面广告设计类专业的实力并不佳;同综合性大学相比,财经类院校平面广告设计类专业没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作为财经院校,我校一定要借助本校的管理特长来办出平面广告设计类专业的特色。另外,我校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处在东盟区,商业敏感性强,以市场需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等。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强我校平面广告设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我校一定能办出有特色的财经类平面广告设计类专业。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 〔美〕约翰・福斯特.21世纪大师级招贴设计[M].梵非,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 巩姝珊,亢琳,陈晨.广告设计造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

[4] 程彦平.招贴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 陈芳.设计理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第8篇: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1.过度偏重理论,轻视相关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在强调掌握理解基本国贸相关理论的同时,也要求懂得怎样去进行相关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仍是以学科为中心,主要学习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基础理论,而涉及到诸如外贸综合实验、货运实验等这些实践活动却太少。虽然教师在理论上花了很大精力,学生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的理论不能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于外贸工作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根据一些中小外贸企业的反映,现在虽然学习国贸的大学生很多,但许多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外贸人才紧缺的原因。

2.必修课比例大,而选修课相对较少。国贸专业以培养外向型经济外贸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除了有人做国贸理论研究外,还需要许多外贸人才在外贸企业和政府机构从事外贸业务、管理和调研等工作。现在许多开设国贸专业的院校还是以专业基础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和专业共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为主,这些必修课比例太大,使得学生没有针对自己的兴趣和社会岗位需求来培养自己的特长,大家都在学同样的东西。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却极少,这不仅不能根据社会岗位需求来进行差异化培养,也会让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减弱。像针对外贸管理方向的课程如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针对外贸实务方向的国际商务谈判等,很多学校都未能系统地考虑到,就算是开设了也是课时很少,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帮助甚微。

3.课程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经济管理学科是动态的学科,其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更新和改变。当前我国制度改革和政策方针不断调整,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化,国贸专业作为培养外贸人才的重要高地,其课程体系的内容要紧跟时展需求。但目前国贸专业课程内容并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像海关、税收和外汇政策等的变化,都需要相关课程内容的及时同步。另外一些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和实务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也是少之又少,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无法与时俱进。现在许多高校的教材都是长时间不更新,教师也不能及时引进相关的最新知识,所以课程内容已相对陈旧,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单一、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全面的监督与考核。当前,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情况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除了上课点名签到这些环节外,主要的成绩还是由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较单一,会使学生养成前松后紧的“突击式”学习方法,在考试前不积极主动学习,最后再临时抱佛脚。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没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工作以后的发展。国贸专业除了理论学习,还有许多操作性的东西,仅凭一张试卷是无法全面考核学生能力的。对于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学习态度,还有其他诸如创新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衡量,这种考核方式是极其单一不合理的。

二、PBL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国贸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核心课(必修)和专业个性课(选修),还有关于贸易实务的实验教学,涵盖理论与实践知识。在PBL教学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带着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学生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层次思维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等,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作者经过多年在国贸专业的教学探索,针对PBL教学总结了四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提交中期汇报和课程报告。

1.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定一些具体的经济情境,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提出问题,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甚至进行创新的动力。学生们对于感兴趣的问题,愿意积极地参与解答讨论。

2.小组讨论: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独立的小课室进行讨论,一起协作和分工,根据自己准备的资料和问题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个问题中,学生们会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和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合最新发展状况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指出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3.完成小组讨论报告,教师点评:小组经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在综合各成员的想法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讨论报告,形式为PPT,含文字和图片。在集体课上,各小组将展示讨论成果,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作为指导者和激励者,要对学生整个学习讨论过程进行总结点评,对讨论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逻辑,拓展相关理论。

4.提交PBL报告:在完成所有的讨论之后,学期末要提交一份课程报告,是一份完整的分析报告。课程报告是最能体现各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形式,需要小组在长时间内团结合作与不断思考,是对学生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检验。

三、构建基于PBL教学模式下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建立公正合理的多样化考核体系。如何掌握和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综合能力,对于PBL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考核学生的方法一般是除了把上课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外,都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命题,期末的时候统一进行考试,按照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加权求和得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公平合理,但实际并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对于国贸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而且要求内容紧跟时势,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和突击复习的习惯,不能反映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因而,应根据小组讨论情况、中期报告、课程报告和期末考试成绩四方面的情况,从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三个主要方面来进行考核,建立起一个多样化的考核体系。这样,教师对于教学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学生也会增强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监督与管理。

2.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比例。国贸专业应在强调专业共性的同时,从社会外贸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给学生多一些选择。目前国贸专业主要是必修课,对于一些个性化的课程开设很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强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国际经贸形势,开设一些诸如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实务、报关实务和英文资刊选读等选修课,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喜欢的课程,增加了学习主动性。随着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师讲解的内容也会跟着做出一些改变,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要提出一些当下热点国际贸易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些改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动性会得到提升。

3.拓展PBL教师国际视野,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经验。PBL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要求也很高。PBL作为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师应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涉及到多课程甚至跨学科的融合,因而教师的知识量、理论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重大。为了开阔教师国际视野,学校应尽量安排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加深PBL教学交流,在交流中获取前沿的知识。另外,国贸专业是重视实践的一门学科。一些教师缺乏外贸实践工作经验,学校应通过多方式安排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获得实践经验,使教师能在工作中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指导现实问题,从而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第9篇:课外实践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运行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毛泽东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毛泽东》,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