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课教学范文

高中语文课教学精选(九篇)

高中语文课教学

第1篇:高中语文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和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师必须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感悟能力

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要“渊”,更要“博”,仅仅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做到博才众学,触类旁通。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是当前语文教改的要务之一。因此,教师除了广泛涉猎,更要“整合”,自成一家,在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序上不断提高,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有信息知识的量增,更要有“悟得”。要养成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洞察。

只有具备了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素养,才能担负起实施新课程的职责,才能将新理念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适时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悟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作者富有激情的思考,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勾践的“卧薪尝胆”、孟子的“舍生取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及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屈原的忠君爱国、庄子的特立独行、李白的蔑视权贵、陶渊明的平和恬淡、鲁迅的深刻犀利……不一而足,都可以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滋养。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短暂与永恒……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兴趣入手,注意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在情感体验中,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自我的理解。

三、用辩证法指导新课标教材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把阅读、口语交际、作文的工具性的“知识点”和“能力模块”找出来,引导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扎扎实实地练,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陶冶。比如,可以从课文中引出的问题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中确定有关阅读词句的知识点和理解词句、感悟内容、体会情感的能力训练模块,从口语交际教材中确定口语交际的要求与方法,从习作教材中确定习作的要求与方法。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要以文本为纽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并开展深入探讨,借助文本传递的感情,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披文入情,使文本传达出的情感与学生触物的情感体验融合起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以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在教学中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教师的角色和功能发生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以灌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而人文性教学的提出,倡导民主课堂,营造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独特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素材的多元化反应。这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权威主义”,教师由命令者、灌输者变成商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是由接受性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接受性教学中,学生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而提倡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民主课堂”。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氛围,说肺腑之言,说真实感受,说心中疑惑,不说假话套话,不说标准答案,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体现民主课堂,学有用的语文。

第2篇:高中语文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合作 兴趣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的人。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加重学习负担,泯灭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力求教师们从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帮助同学们有效的学习。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语文教师根据学生所在年级不同情况,落实指导重点,合理安排课时,侧重于开展选题比较研究、中期汇报展评和期末结题评估等活动。学生对课题或者项目进行研究的时间主要在课外,尤其是在寒假和暑假等节假日。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愿学、乐学才能学好语文。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探究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方面要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需求。通过有效的组织,利用有效的空间,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语文教材内容文质兼美,设计新颖,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指导重点与分步实施策略

高一年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在学科延伸中落实研究内容,以知识探究为主要类型。具体操作上,可围绕每个模块的语文学习内容,在学生学到某方面知识时,教师指导、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促使学生获得学习经验以至形成学习报告。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查寻资料的方法以及使学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设计和进行的,帮助学生学会寻找解决方案的途径,选择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等。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高二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在学科综合中落实研究内容,以准学术研究为主要类型,让学生学会用汉语言文学去解读高中阶段的知识结构。通过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科相互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人的特征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人格的各种要素才得以产生并结合成一个整体。人的活动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充分越全面;人的活动越深入,人的探究意识就越强,研究也就越透彻。

高三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在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落实研究内容,以创新研究为主要类型,让学生学会用汉语言文学去解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这个阶段,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调查研究、访问等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弱化他们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大自然、关注人生的意识和行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万花筒,生活中可研究的事物无处不在;教师不仅要看学生探索创新欲望 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看他们的思维活动,看他们获取、整理、归纳信息的手段、途径和方法,而且还要看他们的研究成果,看他们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看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意志品质。

三、激活身心.开放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是展示才智、进行创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的天地。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习惯,要用自己教学智慧的积淀和教学艺术的折射,激发学生的内部需要。所以要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开放课堂,就是改变教师对课堂的主宰,面向学生、强调学生参与和自决的过程,教师要尽力创设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性的情境。

在语文课堂中要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就需要师生双方的互动。给学生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和正确有效的学习途径,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共同发展。“互动”不是追求形式化,而是心灵的默契。对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馈等,既要鼓励、尊重,同时又冷静、恰当引导和控制,灵活处理意外事件,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和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养成习惯

合作学习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由于小组成员人数少,同时又由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学生组成,因此,既能避免学生在众人面前发言的胆怯心理,又为学生提供起步低、难度小、时同较充裕的发言机会,满足学生好表现的欲望,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鼓励人人发言,使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局外人和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参与者。在课堂上,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有新的感受、创新想法,就及时鼓励;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排除障碍。总之,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理性调控课堂是确保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五、结束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师带给了广阔的探索空间,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们实施新课标的良好平台,充分有效科学地运用这一平台。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判断和超前的机智去探索发现更适应现代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这一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之以往应该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变,它必将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活力生机,必将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带来颠覆性的发展跨越。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语文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备课心得;总体构想

一、我对语文教学备课的认识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是我在高中教学一周后体会到的,它的微妙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大纲方向

只有明确了这个方向,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心里踏实。

2.抓教材,并且这个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上着眼

所谓广度,就是对语文各项知识(文学、常识、语法、修辞、表现手法、构思立意、表达技巧,甚至历史、地理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且能信手拈来,不拖泥带水,牵强附会。

所谓深度,就是快速的领悟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咬文嚼字的功夫、深钻细研的技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等。

3.抓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先了解他们,研究他们,首先,要知道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理解领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接受能力、自学能力等。其次,要知道他们的性格特点、文化背景、信心与爱好等,这些直接体现着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最后,在综合了解学生各种情况的基础之上,为他们考虑:在课堂上他们需要什么(具体)、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反感什么;哪些理解起来容易,哪些理解起来不容易;哪些是可以当堂接受的,哪些需提前预习、课后巩固;哪些对他们最有效果,哪些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费力不讨好的……

4.抓自己

我有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我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能接受我哪些方面?不能容忍我哪些方面?昨天教学得失?今天该怎样惩前毖后……

综上所述,大纲、教材、学生,都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最后才是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善于揣度的思想家、优秀的组织者、高超的指挥家、出色的演讲家……高中语文,应该有许多值得深研的地方,非花费大量的心血是不能做好的。

二、我教学备课的总体构想

鉴于以上认识,我做了以下总体构想:

1.课堂模式

少讲,尽量把时间控制在15~25分钟,这就需教师在备课时作极其充分的准备,根据大纲要求,针对学生特点,作缜密的部署。

2.以本为本,抓住教材中最主要的,从整体着眼,高屋建瓴

对课程内容思想、主体风格(或格调)、作者构思、写作特点等,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并以此为框架,拉起全文之“纲”,这个,我觉得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3.抓要点

抓住教材中若干要点,钻进去,点燃,让它爆炸,升起来烟雾弥漫,扩散无限,是意境,是张力,是遥远的星空和宇宙;底下是活生生的现实,是什么就是什么,看什么就是什么,是触动,是震撼。深刻、难忘,是支撑天空的大地……

4.问题教学

多设计些课堂练习题为好,因为文学毕竟是相当抽象的精神产物,只想不做,光说不练,容易使学流于一种更为空洞的思维领域、更为虚幻的失重空间、更为迷茫的精神沙漠、更为偏离的边缘地带……在一片扑朔迷离的“烟雾”中,摸不着头脑,或者索性,自顾自地去作心灵的旅游――与其劳神费力,还取不到“真经”,不如驾一片闲云回我的“花果山”或“高老庄”去。

第4篇:高中语文课教学范文

一、论述微课的基本概况

微课是通过制作一些微型的教学视频为学习者解析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一种教学模式。微课的特点主要是: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微课的模式运用在解答语文重点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有效掌握语文中的重点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微课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策略分析

由于微课在实践教学中所具有的优点,教师在高中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微课模式融入其中,?亩?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目标。下面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语文教学导入环节中引入微课模式

导入教学环节是语文实践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步骤之一,它作为整堂课程的开端,在很大程度是是对整个课堂的氛围、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都带来较大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而有效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有效掌握语文知识。

(二)通过微课方式设计语文教学的情景

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中,不仅在备课中做好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且还要在语文情景方面做好设计工作,这就需要教师能在实践教学中有效抓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并能够结合语文知识中所包含的情景而有效提升学生感受语文中所包含的情感魅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模式的方式而更好地让学生在语文情景中感受文章的氛围,从而对学生思想情感和智力发展带来有效帮助。而微课就可以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微课解析语文中的重点知识

微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把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重难点知识通过解析和分解的方式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中的重点,并对提升学生语文理解能力带来帮助。因此,教师在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微课重点解析重点知识,实现拓展学生思维和不断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老人与海》这篇文章中,其中的重点知识是需要学生有效把握文章的思想与情感所发生的变化,教师在处理这一重要知识点中就可以运用微课的方式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式来制作变化的图景,在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微课的方式而将此图景展示给学生。如通过把握文章几处重要转折点,让学生重点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同时结合微课的方式来有效提升学生掌握文章中的转折点,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提升对《老人与海》文章情感的理解,然后为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带来帮助,这是语文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的时候,将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在这篇文章中感受人文关怀,实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发挥微课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微课在知识承载方面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为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将重点知识进行剖析,所以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微课在展示知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特色,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拓展知识接受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雷雨》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的体裁就是戏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展示学习内容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其中的情节,通过这样的方式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补充知识,最后教师可以要求运用表演的方式来感受这篇文章中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人物的特点以及结合社会现象更好地把握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拓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提升高中学生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水平。

(五)微课运用于课外拓展,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语文知识具有较强的工具性,而发挥其工具作用的方式就是能够有效地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在实践运用中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微课则能够运用直观性的方式呈现出语文知识,进而有效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例如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篇优秀的散文而感受作者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价值,然后教师运用微课展示对应的画面,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从而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的动力。

第5篇:高中语文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习题课;精选精练

语文难教,高效语文课堂更难构建,而这只有语文人自己心里明白。因为,毕竟语文更重积累、视野和能力。现在我们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练习了,但练习后的效果不佳。因此,我们要打造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就必须重视语文练习课的教学,语文练习课只有让学生真正练起来,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使语文习题课更高效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摒弃传统观念,树立语文要训练的意识

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强调语感和积累,强调阅读能力。但是,我们发现很多语文水平高的学生语文成绩并不好,甚至语文感觉好的学生语文分数也不高。那是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有误区,以为语文可以不要练习,只要多看书就可以了。其实,你有好的语文感觉,这只是做好语文题的一个优势,真正要提高语文成绩还是要练习实践。没有练习实践,感觉永远是感觉,成不了能力。所以很多学生觉得语文不用做练习,听老师讲就可以了。所以出现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只带着眼睛和耳朵,没有大脑。这样学生只有肤浅印象,没有真正领会,等到考场上真刀实枪,却没了横扫千军的气概,尽管那些题可能老师全讲过,学生们也觉得似曾相识,但分数往往不高。缺乏动手练习,没有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练习课时,老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摒弃传统教法,让学生树立语文是要像数理化一样进行练习才能获得高分的理念,树立动手意识。

二、精确课堂目标,精选有效例题

一堂课我们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习题课更要明确,甚至精确。随随便便拿些习题丢给学生,没有目标,很难有效果。习题课的明确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通过这些习题达到怎样的训练目的,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也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做得多不是不好,如果只是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就不好了。因此,明确课堂目标,或是让学生在某一节课记忆多少个成语,或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或是训练一种思维等等都可。为了达到明确教学目标的目的,选择典型例题是使练习课省时高效的重要环节。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要想让习题课省时高效,教师必须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的难度合适的例题,可以分门别类,专题训练,集中训练,各个突破。比如,对文学类阅读中的散文复习,可以分为托物言志类、文化哲学类、记人叙事类等来训练,其中又可针对具体的考点来逐个复习。

三、精心设计学案,精讲精练提升

挑那些能训练思维的题,反复让学生练。让学生不再有“碰运气”之感。也尝到做数学题的成就感,让学生有征服习题的欲望和渴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练习时,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要对学案进行增减。引导学生分组练习,在小组间交流、讨论,这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当学生在练习之后有了新的收获和体会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平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学生展示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统一讲解。讲解时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让学生听懂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在讲解时要考虑对内容的取舍,只有极少数学生不会的可以不讲,讲了之后估计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懂的可以不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高效,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同的收获。

四、外化思维过程,强化思维训练

外化思维过程就是把对问题的分析思考、总结归纳以及具体解答的推导过程用书面文字(或准确的口头语言表达)反映出来的训练办法,促使教师和学生都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使教师熟知思维质量,真正落实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之更具科学性和严密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只有教授学生方法,进行学法指导,才能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同化,才能学以致用,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比如,诗歌类题,读懂诗歌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教师如何教会学生读懂诗歌呢?比如,《暑旱苦热》一诗中的首句“清风无力屠得热”,出了一个题目让学生鉴赏“屠”字。其实学生早就知道了鉴赏练字类题要阐释字义、手法、感情。但是,这些方法为什么一到考试又忘记了呢?因为没读懂。我是这么去教学生读懂的,主要带学生这样去思维:“屠”的本义是什么?把“屠”的意思代入诗歌读一遍。为什么要让清风杀掉热?清风能杀掉热吗?为什么?结果怎么样?人的心情怎样?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屠”字的妙处,“屠”即“杀”。天气酷热,作者多么希望有阵阵清风驱走这炎热,但清风是那么无力,酷热依旧。可见,作者是多么憎恶这炎热的天气。因此,在教学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会让学生迅速解答一类型的题目。

第6篇:高中语文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预习模式;阅读模式;引用模式;情境模式

将语文的思维带入英语课堂,是近几年争论比较多的议题。我个人认为,语文和英语都属于语言的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即使我们极力拉大英语学习和语文学习的差异,还是会发现学生会将两者联系起来,那么,我们何不整合思维,将语文学习的思维带入高中英语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让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法宝

在语文的课堂学习中,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预习机制与预习反馈机制,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这一点显得比较薄弱。我们应该将语文学习中的这一个模式汲取过来。当然,有的不适用,做适当的改变,可以成为英语学习的一个法宝。

高中生已经有了英语学习的基础,尤其是理解能力等都有所提高。因此学生预习不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且在预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掉。这样就会为课堂教学节省更多的时间,同时提前的预习能够集中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简单而有方向。可以说,如果能够坚持复习,学习成绩就会不断上升。

当然,教师要设置导学案或者导学提纲,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不能让学生手足无措。尤其要告诉学生,预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要记下来一同解决。切不可让学生因为预习中遇到的困难而产生畏惧心理,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设置的导学案和导学提纲不宜太难。

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阅读已成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如今英语课堂的实际状况来看,加大英语阅读的力度势在必行。经典的文章中都蕴藏着很多的知识、道理与文化。通过不断的阅读我们可以培养语感,并且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积累和体验情感,这些都是阅读带给我们的好处。

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来说,阅读是必要的。因为阅读不仅可以解决写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说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高声朗读,也可以低声默读,这样就可以解决发声的问题。避免出现哑巴英语的局面。而且,在阅读经典中,我们还可以与语文教育一样,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引入材料铺设坦途

语文学科是开放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用一些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材料,从而降低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难度。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交代背景,我们会介绍一段历史小故事,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在讲到一些新技术的时候,我们会引入最新的科技发明材料,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教教材,而应该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展教材的宽度,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广阔起来。这样才能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有效。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将历史、地理、科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为我所用。这样既能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的形成,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引用是铺就一个阶梯。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跨度有些大,掌握起来比较难。这就好比将一个很大的困难竖在学生面前,学生跳不上去,若是我们可以将这个困难分成若干个梯度,就能让学生逐步解决困难。引用材料的作用就是将这个困难阶梯式地解决。当然,有些材料的引用可以丰富课堂的形式,可以起到拓展知识的作用。可以成为课堂的剂,学生面对严肃的知识乏味了,我们可以引入一些轻松有趣的知识进行调节,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才会有余力。

总之,引用材料的好处是很多的,但是在引用材料的时候,一定要选精益求精的,符合学生的心理,要适合课堂的节奏,要简洁不能冗长等,说到底,就是要适当,这个尺度老师只有在不断摸索中才能总结出来。

四、设置情境轻松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课本剧表演,可以分角色朗读,设置一些情境,将知识在这一情境中完成,既轻松,又有实际效果。其实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但是,由于教材有局限,更新慢、比较死板,所以就要求教师要花费精力,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情境,不可以单纯依靠教材。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放在某一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中进行。当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境,切不可停留在进便利店、去学校等简单的情境中,这样的内容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从语文教学中学习更多的内容,有待于我们一线的英语教师去探索和发现。将母语学习的优秀经验,发扬在外语的学习中,这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少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时代教育,2012(13).

第7篇:高中语文课教学范文

在我国,语言教学历来存在很多问题,成绩难以判定,但它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语文素养的提高并不是短时期的,它需要长久的阅读和积累,但学生每天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教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领域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推崇,并应用到了实际教学当中。但与此同时,课堂效率底下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得到改善。对于教学的反省,语文老师们应该回到课堂当中,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解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问题,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欲望,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并且要使学生能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所进步[1]。1.1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较多的效果,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个人乃至社会的教育价值需求。总的来说,有效教学就是用一定的教学投入来获得更多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2有效教学的特点

第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的作用,保证了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教学。

第二,创设民主、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气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表现和发挥,并能使学生缓解课堂上的紧迫感,从心理上得到放松,积极向教师提问,主动学习,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第三,有效地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二者缺一不可,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把学生看做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师生得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2.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

在实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就是:首先,要教学生学些什么;其次,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最后,怎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这三方面考虑全面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

⑴明确教学目标,科学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率。目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框架和结构,而且为老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在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应采用以下几点方法:首先,对所要教给学生的课文内容熟悉、明确;其次,教师应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哪个方面的能力;最后,要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的使用教材,教师应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增加或删减教材,或拓宽延伸,或调整重组。同时,不要忘了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探索资料的背景中发现教材的主题及意义。例如,在学习现代诗|雨巷》时,教师应结合此诗的写作背景,或教材中已有的作者简介或他人评价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起讨论,结合作者相关的事迹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2]。

⑵创设教学情境,合理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且根据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主体的各种合作活动与行为,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如思考、探索与讨论等教学手段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合理性及教学效果的预计等,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接受知识,同时促进师生的互动、合作与交流[3]。然后,教师通过所创建的课堂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讲古文《陈情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陈情表》的写作背景,再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李密是前朝有名的官员,可是他却向晋武帝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办法,推辞了晋武帝所奉的官职,难道做官就不能奉养祖母吗?他的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教师利用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指明学生阅读、思考的方向。这种问题情境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握阅读的思路与方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准确掌握文章主旨,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高中语文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法学法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82-01

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不爱学语文,他们认为语文不像理科那样难,没有挑战性,课上不认真学习。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教学实践浅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一 将掌握知识与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改变以往的教师串讲和少数学生参与实践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看图说话和复述课文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把听说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先指导看图――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回答题目――图文对照,用自己的话讲解图意――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情感――按照板书复述课文。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课文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2.强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侧重朗读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教师范读、然后学生仿读的方法,易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表情朗读,将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从而使读者、听者在情感上产生交流和共鸣。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都会被文章内容所感染,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脑并用,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赋予文章新的艺术魅力。如在指导《再别康桥》的朗读时,先是学生自读,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初步体验作品的情感;之后是个别朗读,让学生展示自己朗读的个性;再次是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自己和名家朗读的差距,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情感;最后是配乐朗读,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朗诵,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一种设身处地的感受,对诗歌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达到了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二 让改进教法和指导学法相得益彰

1.以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学法,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法的动态展开。教师在导学、导思、导练中使教的过程成为学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法,能够举一反三。同时,重视揭示规律,总结学习过程。

2.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职学生的学法,要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做保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创精神,这些精神不仅在学法指导中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而且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 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双轨同步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当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双轨同步,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人们学习语文的切身体会,课外活动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新路。

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课内、轻课外”的现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投入到各项活动中。

第一,鼓励学生参加校内社团活动。班级大部分学生参加到书法、绘画、街舞、文学等社团,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在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锻炼。

第二,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城市,了解周边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发展了思维。

第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鼓励学生订阅合适的报纸、杂志。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时间,带领学生到图书室、阅览室,借书、看书,让学生闲暇时有事可做,指导学生阅读,并把遇到的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抄录下来,作为素材积累,为写作做准备。

第四,利用早读课时间开展三分钟表演,内容包括故事、笑话、诗歌、歌曲、小常识等。也可以一条信息或模仿某位电台主持人及某个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第9篇:高中语文课教学范文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堂 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新课程认为,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思、教互动”的有效教学原则,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近两年,我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前自学

自主学习的一条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此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布置自学任务。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可分为两类:一是基础类,如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自读课文,识记字词,疏通文意等。二是文本阅读、思考类,如找出文章的行文线索,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对某个重要情节作何理解。第二类问题要因文而定,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其中一些问题既是课前自学思考题,也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对语文课来说,课前自学,独立思考很有必要。

比如我在教学《包身工》一课时,就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自行解决字词,自己查字典,记忆、积累成语,查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记忆代表作品等,学生忙得不亦乐乎。阅读思考问题是: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再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②从文中找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原因,分条列出,注明段落。两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文本设置,且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肯动脑,都不难完成。

二、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是对学生的自学效果的及时检查,以便教师和学生查漏补缺、矫正错误,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目标。课堂检测可侧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检测字词的音、形、义,背课文等,适当扩展,效果更佳。检测方式:老师命题与学生出题相结合。总之,方法要灵活多样,时间不必过长。目的是多积多记,养成习惯,这是学好语文、提升能力的根本。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理解、思考的学习过程,可朗读、勾画、品味、笔答、旁批等,学生可借助工具书和学案、手中资料,努力完成教学目标。这一环节一定要给足学生时间,切勿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搞表面繁荣。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给予帮助,或记在心中,琢磨引导方法,准备在合作探究阶段集体解决。

四、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理解、思考、发言等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展现个性,表现才能,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的重要一环。所谓合作探究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学难以完成的问题,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切磋、质疑,进行合作探究,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解决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让其他组的同学或老师来帮助完成。老师要注意互动过程的课堂控制,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同见解,当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作点拨、指导,明确答复。有时候,或许学生对老师的回答不满意或持有不同见解,这种情况是允许的,这就又引起师生间的交流。这个过程可概括为:参与――体验――分享或合作――交流――评价。整个过程会出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局面。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有预设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出现突发问题,尤其语文课堂,许多时候学生会对文本质疑,对教材质疑,对老师的分析质疑,这都是正常的。这时,教师要灵活巧妙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能有些问题还会延续到课下。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有合作意识,不必惟书是信,惟师是从。比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老师预设的问题是先研究诗中的景物描写,再探讨诗中的抒情语句。可是在课堂,有一个班的学生对杜甫登高的心情很感兴趣,也很有见解,自主发言,先分析诗人此时“悲”的内容,说得头头是道。面对这种课堂突况,教师不应堵,,应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其实,先研究景还是先研究情,顺序无所谓,只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总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应当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也是学习探究的一员,让课堂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教学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