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精选(九篇)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

第1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考生失误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基础知识掌握久牢固、准确。

在37道选择题中,考查“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的试题占近1/3。在这些题目中难度低于0.45(含0.45)的共有4题,依次是第2(0.42)、6(0.42)、12(0.28)、18(0.45)题。识记性题目考查出现高难度的原因并不是试题命制偏颇,而是由于考生对历史知识记忆页“牢固”、“准确”的缘故。如第2(韩、赵、魏三国的都城)第6(女真族换铁的用途)、和12(袁世凯借款的目的)、第18(《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规定)小题考查的内容,都在教材中有直接而又清楚的表述。第41题是考查考生概括归纳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表达能力,考生失误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遗漏史实。如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唐玄宗重视官员选用考核,完善科举制;第二是史实混淆。如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倒置,安史之乱写成七国之乱、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政策的混淆不清等。第42题中的“积极作用”,标准答案虽基本照搬教材内容,但考生的答案仍遗漏了很多知识点。第43题形成图一的原因分析,因对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记忆不清,造成大量失分。

二、缺乏将再现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技巧转化为正确的解题能力。

在选择题中,因考生比较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低下,使这类题成为选择题中难度最高的题型。如第29(巴黎工人六月起义与巴黎公社起义的异同)、第33(俄国十月革命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共同点)、第36(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题,难度依次是0.44、0.14、0.39。在材料题中,考生的比较判断、归纳演绎、定量定性分析能力欠缺。如第39题没有对西汉、东晋、唐代、北宋三个时期的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第40题对背景和措施的回答不能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演绎归纳,造成答案要点缺漏,整顿背景中没有提及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整顿措施概括不全,遗漏了许多要点。在问答题中,考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低下。如第43题,一部分考生把握不住三幅图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抓住“德国自身及欧洲大国政策对德国政策的变化”的两条主线来分析原因和归纳概括出答案。

三、缺乏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在材料解析题的第40题中,对意义的回答多数考生只答了对当时经济恢复的作用,答案没能作延伸和创新,指出整顿的深远意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在问答题第42题中,一些考生不能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洋务运动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而是拘泥于洋务运动的内容作答,不能通过这些内容深刻、辨证地分析积极和消极作用,更难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在第43题中,很多考生难以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要表现是:第一,不能利用三幅图形成历史空间概念。第二,不能从宏观上审视和抽象概括欧美在此历史空间范围的对德政策。第三,对欧美大国的理解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欧美大国即欧美资本主义大国,不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从总体上看,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运用主体知识才取正确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做到在新情境中独运用知识,获得创新能力。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现实性、具体性和规律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多样性和统一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十大特性”,高考历史学科能力考查要求的“四项十条”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这些特性规定的。历史知识的特性和“四项十条”要求决定着备考者的复习方向,从目前考生答卷存在的问题上看,要想取得高考理想的成绩除针对历史知识特性和学科能力考查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复习外,还应吸取考生答卷的经验教训,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略。

一、要切实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掌握。

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主体知识掌握的质量和运用的程度能够反映其历史学科能力的高低。为此,在学习中应提高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做到牢固、准确、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深化巩固教学内容是掌握历史主体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备考者成绩的优劣,关键是是否学会了学习。高考命题依托的是高中教材,围绕历史知识特性研究教材构成,设计掌握学习的模式就显的尤为重要。

第一, 以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系统论对历史知识进行感知、领会、记忆、再现、运用和创新。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客体既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又是构成系统的一个要素。同时任何一个客体即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又可分为子系统,而子系统又有小系统构成,中学历史学科系统是由单元构成;单元由章节构成;章节由正文、补充文、绪论文、史科文等要素构成。我们复习的过程实际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过程,也是利用系统的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形成知识网络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较长时间不能被遗忘;二是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结构,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提取和迁移;三是这种知识间有机联系和网络结构,在解决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的反映联想,组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备考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的理解把握上。复习的目的是在于复习者头脑中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其结构网络的形成应立足于章节,着眼于单元和教科书整体,通过结构网络模型确认知识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 从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确认专题知识内容。

在高考命题的各类题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专题知识的考查。历史复习教学中往往重视大专题(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国际关系、国别)的知识罗列,忽视小专题的确认和把握,小专题应从不同跨度和不同角度中随时确立。对专题知识内容的复习也应运用系统的方法形成网络结构,并确认重要知识的坐标。掌握专题内容首先应确认构成专题内容的知识要素,其次是揭示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实质,明确知识坐标的基本特征,最终在头脑中固定高质量的知识。

第三, 增强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比较学习的意识。

分析比较题在高考中占有一定比例,并且散见于各类题型中,是提高命题难度的重要题型。在复习中应对网络结构系统中的相同、相近和相反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专题阶段性知识内容和专题阶段性特征的比较,提高对历史概念掌握的层次和质量,增强辨别能力,达到对历史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第四, 重视历史地图的学习与运用,直观准确的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强化空间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对历史地图的考察呈日趋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考生忽视历史地图的学习及学习方法不当,出现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角度是位置、形势和路线,考查空间历史知识的确认和思维创新能力。在复习时应研究历史地图,挖掘隐性知识,研究图例,记清重要位置,重要名称;比较不同时期的地图发现隐性知识;还应特别重视地理因素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这样依托教材的重要内容,再造历史地图就显的尤为重要。总之,历史地图含盖的知识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在学习中努力挖掘力争全面准确牢固地掌握每一幅地图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并且再造历史地图,达到迁移历史知识的目的。

一、进行强化训练,使知识、技能、技巧转化为具有心理定势的能力。

有人认为:“学科能力的提高和训练数量的关系是一个类似正态函数关系”,但这里只是强调训练数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形成能力的质量还必须注重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 明确各类题型中的命题题型、命题角度。

目前高考命题采用三大题型。选择题题型主要有最佳选择、材料选择、组合选择、排序选择、填图识图选择、逆向选择等;其命题的考查角度主要是对主体历史知识的背景、原因、条件、经过、性质、特点、影响和结果的考查,其次是考查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证历史的能力。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材料解析题从设问的不同形式上可分为传统型、开放型两类,其材料选取多为原始资料、数据图表、前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述材料等。两类题型作答虽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考查的能力角度基本相同,无非是分析认证、概括提炼、抽象延伸和理论升华。问答题的命题题型较多,命题角度多样,但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是概括说明、分析比较、观点评述与论证等。分析、概括、评价成为主要题型。深入研究各类题型的特点,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探寻答题规律,使知识、技能、技巧转化为能力。

第二, 审明题意,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

第2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历史材料;解题策略;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材初中历史考试中广泛的被出题人所应用。这类体型有效的考察了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考量了学生对历史大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其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首先要对材料大致掌握知道材料的历史走向,其次要明确出题人的处理思路,再次要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答案,最后将答案自行整理合理安排进行作答。这类体型可以充分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策略

历史材料题一直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类体型是考试经常考察的项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体型。其作答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如果考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盲目作答,那就会大大增加题目的难度。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解题策略。

1.熟悉历史解析题材料

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科学合理的材料类方法,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材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按照问题类型大致可以将材料分为三个部分,译文、文言、白话。译文是出题人将原材料分析加工之后呈现给学生的题目样式。出题人在翻译这类材料时有意识的造成差异,答题的要点往往就存在在这些差异之中。文言材料难度大,出题人会精挑细选一些历史事件的文言记录版,有意识的删减有机的结合形成一道高难度的材料解析题。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有深厚的语文功底,理解能力强。即使学生自身对出题人给出的题目不了解,通过强大的理解能力也能给出相关答案。白话的材料便于学生阅读,其难度在于从材料中挖掘信息。

2.明确解析题阅读目的

出题人精心准备的每一则历史材料所考察的目的都是不同的,教师要认真分析整理出题人的考察方向给中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是学生能够独立的找出出题人的目的,并带着目的进行阅读[1]。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在材料的结尾往往会出现出题人的目的,也就是学生的答题方向。如根据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教师一定要强调明晰阅读目的的重要性。学生会因为忽视列问题的细节而丢失分数。

3.按顺序阅读明确思路

教师要对学生解决历史材料分析题提出明确的阅读顺序和解题思路。一般考试时考生答历史材料分析题都是先从阅读问题开始的。先读问题明确材料涉及的几个历史问题的大题范围,带着这种目的进行作答。在答题时按顺序阅读,先从客观分析材料的题开始作答,主观性强的问题放在最后完全阅读了一遍材料之后再作答。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根据中心思想作答。

二、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教师在教授学生合理的解题策略之后,就要训练学生科学解题技巧。学生在将题中的答案信息完全提炼出来之后需要技巧性的答案。

1.紧靠教材层次分明作答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答历史材料解析题时一定要反复强调材料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的将材料重视起来,明确学生立足材料的答题意识。

不论出题人给出的材料是什么样的,材料都是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落脚点。考试时学生作答也要以教材为基准在教材的基础上作答。学生要做到从材料中来回到教材中去。学生作答的最基本点事明确材料中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答题方向。只有观点准确了答案才能正确。学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在写答案时要明确的指出这项答案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有明确的答题方向让学生的答案一目了然。将一整道题分为多个小点进行作答,化繁为简,化整为零降低题目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抓分能力。

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在答题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清楚的答题方案会让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有抓手,不至于漫无目的的作答。

2.多角度精炼作答

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技巧时一定要注重学生找准答题角度的培养,一定要养成学生多角度答题的习惯。出题人出题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不会按照单一的角度出题,这类题目本身考察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答题一定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不要错过任何角度。答题按照时间顺序的从先到后、空间的从左到右、由表及里等顺序作答。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精炼答案的能力,在的答题时出题人所给的答题空间是有限的。如果考生的答案内容繁杂分点不明确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一定要学会详略得当的精简答案,得分点一定要突出尽量安排在一眼就会被人注意到的地方。学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标注好序号,将重点内容尽量写在前面。

历史材料解析使整个历史考试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答题思想。让学生在见到这类题目时头脑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反应出相应的作答思路。教师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该种问题的答案不是写的越多就会得到越多的分数。解题时一定要明确出题人的意图,理清答题思路,找好答题角度,对从题中获取的信息进行与教材相结合的合理分析,最后分层精炼的作答。

参考文献:

[1]李华.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策略与技巧[J].新校园(阅读),2015

第3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考历史 选择题 材料题 问答题 答题规范化

2015年高考就要到来了,广大考生都在积极复习备考,模拟考试也隔三差五地进行。在这关键时期,我想提醒广大考生,不但要弄清基础知识,还要培养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做好选择题,关键是审题

1.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要求考生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水平。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具备前提条件后,再辅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

2.认真审题,对选择题尤其关键。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领会题意和要求。

3.审题的钥匙――正确解读“命题用语”。(1)明确题目结构,注意题干中的各要素。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弄清时空范围。(2)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3)注意题干中叙述的转义。(4)注意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确”、“不包括”、“无关”、“都属于”、“共同点”、“相同之处”等。

二、关于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有一个主题。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浏览材料,尽可能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主题,这样才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在阅读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材料分析题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和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然后对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可在试卷上动笔答题。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唆,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三、关于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近几年全国文综卷第41题是问答题,12分,多数考生解答此题时得分率不高,无从下手,下面讲讲解题技巧。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地运用。考生能否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回答什么,能否对试题进行深入发掘,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要注意什么:(1)审要求。审题首先要明确试题具体要求,学会分析试题结构成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示语、限定语、主干语、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以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2)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断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题大致分为论述题、论证题、比较题三种题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题型对提高答题的针对性是有益的。另外一道题如有几问,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3)审题意。例如:简述工业革命的后果,并据此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政治领域内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列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该题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评书题。题目表述明确、严谨,三问之间联系密切、浑然一体,试题合理淡化纯知识记忆的要求,但对审题能力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要求很高。审题难点在第二问,要找准时空界定,时间为19世纪30到60年代,空间是世界,但限定于政治领域。审题关键在于抓准“据此”二字,“指出”二字是提示考生答案要高度概括。(4)审答题重点审题要注意试题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重点也不同。确定答题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第4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考历史;开卷检测;策略

在当前对基础教育学生进行课业“减负”的浪潮下,全国许多省市纷纷对当地的中考进行了改革,在保留语、数、外进行高分值和重点考察外,对其它科的考试方式和分值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变,如出现了理化合科为理化综合,政史合科为文科综合。其中很多省市还将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进行开卷检测,时间总为60分钟。在这种中考形式下我们如何进行有效应对,以提高历史学业检测的成绩;在平常学习以及复习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在考试检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应试技巧?下面就此谈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迪或帮助。

一、端正思想,重视历史。

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中学阶段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它,就必须端正思想重视它。

从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看:历史知识也是一种常识,是我们生活中应当必备的。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可以让我们学会辩证地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从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使我们学到人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如果历史知识不够丰富,就会弄出很多笑话,贻笑大方,如果不懂历史,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失去很多乐趣,甚至连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都看不懂。为了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应当学好它。

从学业检测来看:初三历史学业检测考试将以开卷的方式进行,很多同学因此就产生了误解,认为历史考试就是翻书抄,平常学不学无所谓,反正到了考试把书和相关资料带上抄就行了。显然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首先从时间上来看这就是不可能的,历史检测考查的内容很广它涉及到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以及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跨度大、内容多、体系杂,共有六本教材,而检测考试的时间与政治科目合起来一共才几十分钟,如果平常没有积累知识想通过翻书来完成考试的话,从时间上就是不可能完成的。况且现在考试考的相当灵活,注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概括、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能力,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能直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的会非常的少。所以在中考检测中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那么就必须转变观念,端正思想,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

二、注重常规,提高效率。

历史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常规状态的学习,如果平常没有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消化与吸收,寄希望于考试前夕的突击,那不会有明显效果。《荀子・劝学》篇里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整合教材,提炼知识。

在历史学习中尤其是后期的复习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教材的整合,从中提炼出主干知识,也就是梳理知识框架,进行相关历史专题知识的归纳与学习。可以先为每一课的内容编制知识框架、再为每一单元的内容编制“知识树”,再把横向和纵向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这就形成了知识网络,构成了专题。它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有利于我们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如中国历史可以分为这样几个专题: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统一与分裂、近代屈辱与抗争及近代化过程、中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世界历史可以分为:世界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格局、三次科技革命等几个专题,而国家关系方面就要注意中美、中日专题。

在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构建专题时一定要注意与现实社会当中的热点话题联系起来,因为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所学知识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现在考试也偏重于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开卷检测,注意技巧。

在开卷测试中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一)检测前我们要对每本书的目录及知识框架要做详细了解,要清楚了解每本书的起止内容,以提高查找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二)注意做题顺序。由于检测时间相当紧,拿到试卷后在正式答题前先浏览试卷,注意了解哪些不用翻查资料就能做答而哪些比较陌生需要翻查资料才能做答,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正式答题时,先做不用查资料的再做查资料的题。

(三)认真审题、注意答题。历史检测主要有三类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探究题,无论做哪类题都要做到细心,读清题。

(1)做选择题时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1、对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肯定、否定,以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与外延。2.对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时代特征;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做选择题的方法主要有:筛选法、排除法、简化法、替换法、直接联想法、题干还原法、猜测法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做选择题要珍惜第一印象,所以,没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否则会越改越错。

(2)探究类试题就是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分析、整合,来考查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探究类试题具有以下特点: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注重史实与现实充分结合。它的命题趋势近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材料型:列出一个或几个材料,材料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围绕材料来考察相关的历史知识。它特别注重考察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图表型:给出几张图片、几幅漫画,或者是一份表格。用以考查学生分析数据、“图说历史”的能力。

五、注意检查,避免失误。

第5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考试,学生解答的历史材料题总是失分的“重灾区”。 每次考试质量分析都会发现,无论题型如何不同,材料呈现形式如何变换,也不论试题难易,很多学生对解答历史材料题总是“束手无策”,而且学生在解答材料题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同质性和普遍性。教师如果没有采取有效对策,这种情况即便是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也不会发生根本改观。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和做法,谈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及解答史料的能力。

一、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中的常见问题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少学生在提取材料信息、阐释论证历史问题时往往只是简单地从材料中摘抄信息,只会直观现象描述,不能对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提炼概括总结,无法深入到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规律性认知和本质探索;对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只会机械运用,不会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具体分析;思考问题角度单一,不善于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发现问题。

2.胡子眉毛一把抓

有些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时,忽视试题设置的限定条件,甚至脱离材料要求胡乱作答,泛泛表述,回答问题缺少针对性、逻辑性、层次性。

3.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

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一些学生不能捕捉有效信息,理解题意偏差、回答问题出现方向性错误等等,究其原因是学生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对文言文的阅读。

4.基础知识不扎实,表述欠规范

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表述问题时,时空人事记忆错乱颠倒,关键词句不突出,史论结合缺乏逻辑性甚至自相矛盾,语言组织能力差,不会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准确表述。

二、提高历史材料解析题能力的应对策略

“岁岁年年题不同,年年岁岁错相似”,以上几点是学生在解答历史材料题中的常现问题和错误。学生对如何改正这些问题,有效提高历史材料题解答能力感到无奈和迷茫,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答好历史材料题。

1.教师要充当实践的先行者

“欲教人者先教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教育理念。这个理念对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现在的高考试题既是考学生,同时也是在考教师,因此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出更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平时要多关注一些和历史专业相关的教学杂志,对于上面介绍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录等,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反思。

2.基础永远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通过对全国、各省市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来看,虽说其试题类型各异,提问方法多样,试题涉及内容五花八门,但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却是其共性。同时,学生理解、分析史料能力的提高也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所以掌握基础永远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教师在平常授课中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础知识,不要盲目追求做题、搞题海战术而轻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要教授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与技巧。

3.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素质

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题设置,相当一部分是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素养也成为备考的当务之急。学生对文言文、外文翻译史料、外交辞令等材料存在较大的阅读障碍,以致学生在表述问题时总是词不达意、表象肤浅。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史料专项训练之外,我还有意识地创设学生阅读的机会和环境。还可从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指导学生要利用目录形成整体印象;要通过章、节、子目,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它的基本结构和层次;要通读与精读相结合,即先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概貌,然后对全文中一些重要的史实、结论、规律、观点等精细研读,得其精髓;要读与思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要多想想材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内涵与外延、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方法上的指导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普遍提高。

4.加强审题与提炼信息能力技巧的指导

学生审题与提炼信息能力技巧,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视相关方法的指导和能力培养,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与技巧。我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

(1)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学生要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限定条件,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2)指导学生要善于从材料中数据信息的对比、变化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主要适用于图表、数据类型的材料。要注意观察数据对比发生变化的程度、趋势,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3)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标题、时间、引文出处和注释,这些地方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它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把握材料的主题、背景、作者、基本内容和思想、答题的方向。(3)要指导学生从材料的关键词句中获得信息。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就等于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尤其是结论性的、解释性的、破折号、省略号后面的词句。这其中可能就蕴藏着问题的答案和思考的角度。(4)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或是教材的内容,或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材料与教材间多少有联系,而且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

总之,我们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总结我们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地思考应对策略,适当地对学生加以指导训练,适时地引导学生积累经验,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课;上课40分钟;提问技巧;做题方法;

初中历史中考时采取开卷考试,许多人都认为历史简单易考,平时不用学,只需考试时临场发挥,翻翻书就够了;但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及中考历史成绩来看,开卷远比闭卷难多了,而且每年成绩也不容乐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复课中达到“高效”,在中考时取得理想的成绩,让在中考升学中比重不大的历史成为“拉分”学科呢?这是我们每个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对历史复习的几点思考,恳请批评指正。

第一,一定要利用好“上课40分钟”。由于历史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小,根本不可能指望学生在下课后去学历史,所以能不能利用好“40分钟”,是历史复课能否实现高效的关键。

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会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开端”等等;

二要注意每个阶段特征,比如中国古代史战国时期的特征就是社会变革,明清的特征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危机,世界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等;

三要多研究中考题,在复习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能会怎样考,可能会跟哪些知识综合,都尽量要跟学生提到,在复习到后边知识点时时,可以把前边的知识再回顾一遍。比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以及各个朝代的民族政策等。

四要注意对一些重点知识应反复强调,对这些知识不能指望学生下课去背,但又必须要掌握,如果我们上课时强调的多了,学生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第二,一定要注意“提问”技巧。在中考时是开卷,很多学生都认为不必要记知识点,但找准关键词却是做材料题时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在提问时就要注意“变通”。对一些时间、人物、意义、口号等等,直接说出来答案让学生判断是哪次历史事件。比如提问、辛亥革命,我们不直接提问两次运动的口号,而直接提出关键词“变法图强”“民主共和”让学生判断是场运动,直接提问“中华民族由失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以及在考试时经常出现的一些表述“陷阱”,以及学生经常犯的一些错误等。给学生树立“平时不注意记,考试翻书都翻不到”的意识。

第三,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现在学生基本上一碰到题,就要翻书,有些学生,甚至都不看题,就在书上乱抄一段就作为答案,结果往往浪费时间,浪费笔墨,却一分都得不到。以下是我自己研究中考说明,总结出的一些做题方法,仅供参考。

1.选择题分虽少,却是提高成绩很快的一个途径,做题时切记“细心”可先看选项本身是否正确,若错可直接排除。

(1)组合型选择题,最好用排除法;(若遇到自己没见到过的内容,不必“心急”,可不看;只看自己会的!)

(2)选择题选时找准“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且多以“时间”为主!

(3)若选项中出现“彻底”“根本”“完全”或“初步”“已经”等等之类的词,一定不可放过,而是要认真“推敲推敲”。

2.非选择题鼓励学生应敢想,但一定不可“胡思乱想”,而是有根据的去想”。

(1)看到题时,先看问题:

①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题,答案可以在资料中找到一部分,在材料中也可找。

②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等等)”这类题,那你就别费心在资料中找答案了,应直接从材料中分析,甚至可以直接找答案。

(2).从一些问法上看:

①若问题是:“某个朝代(或某个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兴盛(衰败)的原因”这类题,多半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来分析。

②若问题是:“某个地方称为什么的中心的原因”此类问题,一般可从其地理位置,经济,历史沿革等方面来分析(当然,可在材料中找到答案的除外。)

③若问题是:“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的特点”此类问题,在材料中找出与其特点相关的“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了。

④若问题是:“分析……的影响(注意既要答其积极影响,也要答出其消极影响)或历史作用”此类问题,一般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

(3).看图题一般都是很“单纯”的题,你看到什么就答什么就是了,而不要想多了!

(4).图表题最重要的是要看“时间”和看标题、看变化(横向、纵向)

(5).最后一道综合探究题应先看清楚这道题的“主题”,答题时应时刻围绕其“主题”来答。

6.开放性题答题要根据材料来答,切不可“胡思乱想”!并要突出主题

第7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摘要高考新课标卷已经诞生了两年。对于历史学科,如何面对新课改后的高考复习值得我们深思。基于此,笔者在对近两年真题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之上,初步总结了高考历史部分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关键词新课标;复习;技巧

从这两年的新课标卷历史学科的材料题上看,出题者试图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了学生通过读图、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语言组织和书面表达能力。与2010年的材料题相比,2011年试卷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将原分值为37分的材料题拆分为两道题,而新增加的论证探讨开放性试题将更加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将结合2011年高考真题来论述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一、注意审清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根据问题种类选择解题思路

审题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将问题的关键词用笔做好标记,以便在读材料时能准确定位答案。其次,看清题目最前面的限定语,如是“根据材料”则只需在材料中寻找答案,经过提炼转化即成标准答案;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那么最终答案还需加上课本上的内容。最后,注意问题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问背景(条件、原因)、问内容(特点、特征、观点等)、描述事件或其过程、问意义(作用、影响)、和比较异同。实际上,中学采用的教材的编纂体例以及老师授课流程都采用这种基本模式,不难分辨。

二、根据材料后的问题对其进行解读,根据时间、空间、衔接词语、段落、分号等因素将材料分层,并用笔画出关键词语

如段落较长,则可能一至三句话为一层,段落很短就一两句话甚至一段就是一层。阅读材料时,除了厘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的解题切入点,还要特别注意用引号引用的词语或句子、数字、事物和现象的列举等,这些皆可能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三、根据问题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已经学过的课本知识,将课本与材料紧密结合后进行组织答案

描述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用词准确,将最想说的话写在前面,书写答案时要有序号、有段落。

四、解决论证探讨开放性试题时,要注意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贴近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如2011年41题要求书写历史小论文,需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建议用辩证法中的联系的观点看这道题,或者运用全球史观的历史理论方法,千万不要局限某些权威著作的观点,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后能用较丰富的史料来支撑自己主要观点即可。

以下是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第一问: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照“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管理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二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第8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考历史评析题;答题技巧;方法思维;逻辑层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44-01

近年来,历史评析题成为高考历史试卷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题。这种新题型,旨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答题能力。对于这类题,有许多学生拿不了高分,甚至失分严重,针对这种现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认识,并对如何做好评析题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历史评析题或历史评论题,指出题者给出一段材料,材料反映或直接表达学者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的看法,然后让学生评价材料或某学者的观点。就题型的本质而言,它是议论文。

这种题考察学生基本历史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阅读史料并能从史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史论结合的能力及史学观等,考察全面,题型典型。学生易出问题的大多在这类题上,对于这类题型,必须要有清晰的做题思路和方法。

一、自身要有坚实的历史基础,正确的史学价值观,敏锐的历史思维洞察力

看到题目,基本上要做到胸有成竹,言之有物。以评析20世纪史是美国的世纪为例,看到题目,就应该想到,不论从正面评析,还是从反面论述,应该运用的史实,从几个方面论述,应做到心中有数。权衡之下,根据自身情况,找准一个观点,去评析论述。

二、观点明确

通过多次考试改卷发现,很多同学观点不明确,或错误,或模糊,或没有说完整。

比如,有些同学答题道“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虽未错,但你的全面的观点是什么,没有下文。

再以评析20世纪史是美国的历史为例。题目已经非常清楚,考生只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行,切忌写成“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这样就很难论述,而且这种评论严格来说是错误的。20世纪史是美国的历史,又不是美国的历史,怎么去阐述。

所以,做评析题的关键观点必须明确,一般应答“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或者“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然后将作者观点在概要地阐述一边,一般30到50字左右。观点不明确,分值要下降3~5分。

三、论据充分

有的同学在论述时长篇大论,但都是干干的骨架,如评析20世纪史是美国的世纪,从1900年到2000年,按照时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都说美国强大,没有课本里的史实,得不了高分,一般最多得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分数。“20世纪史是美国的世纪”。

比如,从经济方面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完成二次工业革命,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世界第一。

一战之前,世界经济中心以由伦敦转到纽约;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开辟国家干预经济新时代,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避免了美国走向法西斯道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了物质基础。

二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其黄金储备占到世界黄金储备的一半以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美国开始的知识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史实详细,得分点明确。

四、逻辑严密

在对观点评析的过程中,一般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评论,必须紧扣观点,层层递进或点点到位,切忌文不对题,不知所云。

同学论述20世纪史是美国世纪时,提到美苏争霸,美国多次处于优势,此论据说服力不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免不了美苏“冷战”,如提及,最好用两极格局瓦解,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加以阐述。既然能想到美苏争霸,就应该论述20世纪史不是美国的历史。美苏之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资本主义阵营内部,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五、结构严谨

针对有些同学答题时,始终都没有分清段落和要点的情况。要求考生同写议论文一样,分三段式答题。第一段明确观点,第二段分成若干小段,条理清晰的分层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一小段的第一句话最好是你的论据的概述。最后一段,用“综上所述……”或者“所以……”等重申自己的观点。

这样答题,既有助于自己理清思路,又便于批卷老师改卷,往往能够得到较高的分数。

六、字迹工整,书面整洁

第9篇:高中历史答题技巧及方法范文

第一轮注重基础知识的再现和记忆,理清线索。教师应根据中考的命题范围,逐章节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帮助学生弥补以往所学知识的漏洞,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教材。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会阅读教材。阅读教材先读目录。后读单元题目、课题、每课的小标题,了解历史线索,快速查找知识,迅速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最后抓住中心词。同时要注意教材中的细节,如课文中的小字、注解、阅读卡、文献资料,这些材料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过程非常重要。二是学会构建知识体系。中考历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所以学生要能重组教材,纵横串联归纳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如可以将中国现代史分为“新中国的成立及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含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三部分。

第二轮通过专题复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提炼关联知识点的能力。在学习基础知识后,教师可进行专题复习,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全面把握教材,使点、线的知识以网络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简明的知识框架结构。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分为这几个专题: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共的发展历程、三农问题、国共关系、、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和平崛起和外交政策。

近年来,中考较多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设计试题,在这一轮复习中要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问题链接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过去一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