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赤壁唐杜牧范文

赤壁唐杜牧精选(九篇)

第1篇:赤壁唐杜牧范文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生于803年,死于853年,二十六岁中进士,先在江西、淮南等节度使手下为幕僚,十年后内迁为京官,又受人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后又一度内调,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原有恩济苍生的大志,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盛唐洽世,他希望国家能安定统一,他反对藩镇拥兵作乱,反对吐番、回纥入侵,反对统治阶级的苟且偷安,为此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的《阿房宫赋》用赋体形式对秦亡的历史教训做了深刻总结,并提醒人们要牢牢吸取这一前车之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显然是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提出当头棒喝。同时杜牧尤喜论兵,有《战论》、《守论》等篇,并为《孙子》作注。但是,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给他带来深沉的苦闷,他晚年离别长安赴池州任刺史时曾说“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深刻地揭示了他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之前登上乐游原,凭吊唐太宗陵墓时,向往贞观之治而又无法实现时的苦闷心情。又因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久经宦海浮沉,所以也有借酒浇愁放浪形骇,纵情声色的一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是说自己一事无成,只在歌妓生活的青楼之中留下一个薄情负心的名声,这话虽为自我解嘲,但也不难看出这正是他放纵沉沦的写照。

杜牧既有政治才干,又懂兵法,只是因为晚唐主昏政乱,致使他徒具“相才”(《唐诗谈丛》)而未能大用,只能把满怀抱负和一腔愁绪倾注于文学作品之中。他在文学创作中是个多面手,“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唯韩、柳、小杜三家。”(《北江诗话》卷二)他与韩愈、柳宗元一样,既善赋诗,又工为文。不仅如此,杜牧还精于绘画书法,曾临摩过顾恺之的维摩像,米芾称赞其画“精彩照人”;其《张好好诗》行书真迹流传至今,后人认为“深得六朝人气韵”(《渔洋诗话》引董其昌语)。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绝句不但占有相当数量,而且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后人所欣赏。清人吴乔说:“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余不能。”(《围炉诗话》)杜牧的五七言古风和七律多叙事述怀之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如《感怀》长诗,谴责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同情人民所受的苦难,自抒报国胸怀,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是,杜牧的七言绝句最为人所称道,他的绝句反映面较广,有表现人民疾苦的如《题村舍》;有抒写怀才不遇的如《赠渔父》;有讽刺帝王淫奢生活的如《宫人塚》;有向往自由和爱情的如《秋夕》等。

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写景和咏史这两类绝句,诗人都写得十分出色,工巧精致,风格俊爽,文笔流转,词彩清新,蕴藉有味;在语言运用上尤见工力,清新流畅,自然凝练,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些诗表现了他才气的俊逸,思致的活泼。当然,诗人也有消极颓废之作,反映他郁闷失意,流连酒色的生活情调。

一、抒情写景诗。

他不但能写出眼前的优美景色,往往还能即景生情、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诗人的写景绝句,大都画面鲜活,情意浓深。有如技术高超的摄影能手,以鲜明的形象表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启迪和享受。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丰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这首诗写山行所见之景。首句说:“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见出山路的高远。“寒山”暗点秋光,为下文枫叶红作铺垫。“石径”是人工铺治的栈道,为下文的“人家”伏笔。次句说:“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生处正是山之深处,几户人家便生活在那云遮雾掩的僻静地方。这对一个在官场中不甚得意的人来说,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诗以“斜径”、“人家”作为淡淡出现的背景,使得整个画面错落有致,远近配合,浓淡相间。然而更为迷人的还在后面。第二句的“生”字特别传神,仿佛让人看到白云在冉冉升起浮动。有的本子又作“深”字,把动词换成形容词,顿使全诗黯然失色,因为“深”字只不过写出了白云的浓密幽深,却难以描绘出白云的动态,更不能唤起人们的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日枫林,红叶覆山,又恰在晚霞辉映之下,更增一层红润的光泽,所以赛过二月鲜艳的“红花”,引得诗人停车驻足把玩。诗人所写的秋景与春色具有同样的魅力,把经霜枫叶与二月春花巧妙地连在一起,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丰富联想。这首诗写秋景不仅没有衰飒之气,而且是一片红火热烈景象,这也正体现着杜牧诗风的“俊朗”、清快流转。“坐”是因为的意思,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一说“坐”为坐赏,“晚”指观赏之久而至晚暮。这首诗虽然只是即景写景,没有什么更深的寄托,但它写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是对秋光的一种赞美,通过赞美深秋红叶,表现了诗人高洁兀傲,不同凡俗的情怀。

再如《齐安郡后池绝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画面上有“菱”和“浮萍”编织成的“绿锦”,又有鸳鸯身披的“红衣”,色彩是多么绚烂;菱叶“透”浮萍,夏莺“弄”蔷薇,鸳鸯“浴”红衣,动作是多么鲜明;“尽日无人”,环境又是多么清幽。诗人赞赏夏日生趣图的形象油然而生。

杜牧的写景绝句中更多的是寓有感慨,蕴藉有思致,耐人寻味。

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诗人另有《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对那些巧取豪夺者为了“买福卖罪”而大兴寺院奉佛表示愤慨,对武宗朝禁佛毁寺之举表示赞赏,对南朝梁武帝“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的愚昧表示谴责。把诗与文联系起来看,诗人感慨兴亡的微意便不难体味了。所以这首绝句表面写景,但暗喻咏史,借暗写南朝诸政权因为崇佛而纷纷灭亡的事,来暗喻唐王朝当今崇尚佛老的弊政,使这首诗情画意的绝句更富有弦外之音。

如果说这首写景绝句命意十分隐蔽,那么《泊秦淮》这首写景绝句的命意就十分明显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只有第一句是着意写景,寒水和岸沙被烟雾和月光笼罩着,这不但是秦淮河景色的真实写照,而且还透露出作者的惆怅心情,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也是眼前之景,但作者将它放在诗中,显然为了抒发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听到这些歌女仍在麻木不仁地吟唱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不禁感慨万分,他的矛头显然是指向那些醉生梦死,贪欢买唱不顾国家命运的当权者,借景抒情的倾向十分明显的。

再如《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诗写黄州秋天傍晚所见之景。一二两句描绘黄昏落日时分的特有景象:在溪桥上所见落日只有“两竿”高,将要贴近地面了。人们习惯说“日上三竿”,这里却移用来形容落日,化为“两竿落日”,出语脱俗惊人。再看在轻烟似的雾气中溪岸的柳树,模糊隐约,成为“柳影”。人说“一缕轻烟”,诗人偏说“半缕轻烟”,越发形容那水雾的轻袅若浮,若断若续。这两句对偶极工,用语极巧。就在这迷茫朦胧的秋天傍晚,蓦地吹来一阵西风,那在水中早已感受到了秋寒威胁的绿荷只得以背相对了。诗人赋予绿荷以人的感情,所写既有姿态,又有爱憎。“相倚恨”状荷叶之茂密,用互相倚偎来抵抗秋天带来的寒意,表现出它们对秋风的憎恨。而当西风肆虐,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绿荷时,它们便“回首背西风”,这是风翻绿荷之状,又表现了绿荷不畏强暴的姿态。写的是绿荷,我们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形象。诗人曾自诉“吊庆参请,亦多废阙”,“俯仰进趋,随意所在,希时徇势,不能逐人”,“自顾自念,守道不病,独处思省,亦不自悔”(《上李中丞书》),诗人不肯趋炎附势的自白也就是背对西风的绿荷的最好注脚。这类写景抒情寓慨融为一炉的绝句含而不露,意境绵邈,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杜牧的这些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这些特色也体现在杜牧那些“咏怀古迹”的“史论诗”中。

二、咏史诗。

他的咏史诗,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内容,和他的《阿房宫赋》一样是为了让人们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因而都能抓住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加以生发,有的还能结合议论,点明主旨,具有较强的史论色彩。他的咏史绝句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他往往撷取史实的一两个典型情景,评论其得失,表示今昔之慨。诗人的爱憎有时直接道出,有时则通过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总之,他能根据不同的人和事采用不同的写法,绝不雷同。

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一首讽刺唐玄宗奢侈腐化的咏史诗。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这首咏史讽刺诗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在艺术手法上,此诗又极为含蓄,它并未加任何评论,也没对转运者疲于道路,死尸枕藉的悲惨场面做任何描写,他单单拈出“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一特写镜头来,让人们在滚滚尘烟和破颜一笑这含蓄的对比中,生发广泛而深刻地联想。该诗不着一字议论,就把他穷奢极侈滥用民力的昏庸荒淫揭露无余,这“妃子笑”的后面含有多少人民的血与泪!又如《汴河怀古》,诗人途经汴河,想起曾经在此动用几万艘以锦为缆的大船游幸扬州,以及更早的西汉大造宫室的梁孝王,他们当年不可一时,如今岂不是烟消云散了吗?

见微知著,杜牧通过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现出大千世界,融写景、怀古、论政为一炉,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

诗人也借咏史以寄托他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题魏文贞》曰:“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唐太宗采纳魏征的意见减轻赋税,达到“天下大治”,因而感叹说:“此征劝我行仁义”,“惜不令封德彝见之”(《新唐书.魏征传》)。杜牧就此事写诗,以生在夏天的蟪蛄(蝉类)哪知冬天的霜雪为喻,说明贤哲不被俗士所知,可惜当时反对魏征的封德彝死得太早,不曾见到贞观年间的太平景象。诗人赞美贞观之治,显然是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在咏史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诗人敢于发前人所未发,独具慧眼,表现了独到的胆识。

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兵败垓下而悲壮自刎,历来赢得人们的同情,可是杜牧却翻出新意,认为胜败为兵家常事,能在失败中崛起才称得上英雄好汉。

就艺术性而言,这类咏史诗虽有新意,富于启迪,毕竟过于直露,缺少余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赤壁》诗,其戏剧性的形象十分感人:“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从沙滩上偶尔捡到折戟,磨洗一番,认出原来是经过六百余年风浪冲击剥蚀的赤壁大战的遗物。一二两句平平淡淡,似无深意,第三句却从反面设想,周瑜破曹是靠东风烧曹军而取胜的,假定没有东风之便,周瑜打了败仗将会有什么结局?真是问得出奇教人意外。第四句答得意味深长,出现在曹操住的铜雀台上的将是大乔和小乔,启人遐想——二乔不是普通美女,一个是孙策夫人,一个是主帅妻子,她们的命运与孙吴的存亡息息相关,胜则安享富贵,败则沦为奴婢。那二乔将被掳掠到铜雀台上供曹操享乐了。这首诗精彩之处不在前两句,恰在三四句的议论,不仅是论史,而且表现诗人自负不平之气。周瑜在赤壁打败曹操,是借东风之势用火攻。三四句强调了东风的作用,自然对巧用天时的周瑜有肯定之意。但这肯定是用假设一种相反的情况来表现的,意蕴就不是单一的肯定了。其中还含有“赤壁的腮利是适逢天缘,周瑜的才能不过如此而已”的意思。诗人反面落笔,含蓄有致,通过富于戏剧色彩的想象,把赤壁大战关系吴国命运的重要性表现了出来。如果不是作此衬托,而是正面叙述描绘,真不知还有什么诗的味道。杜牧好议政论兵,颇有抱负,但却无从施展,也流露出一些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这首《赤壁》堪称咏史诗的杰作。

第2篇:赤壁唐杜牧范文

李杜分为:“大李杜和小李杜”。大李杜:李白(著作:《静夜思》《行路难》等)、杜甫(《三吏、三别》等) 小李杜:李商隐(著作:《无题》等》)杜牧(著作:《赤壁》等) 一个是浪漫主义大师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一个为现实主义圣手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在韩愈《调张籍》中记载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小李杜中李商隐和杜牧两人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3篇:赤壁唐杜牧范文

1、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2、杜牧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赤壁唐杜牧范文

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

环球网校课程推荐: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冲刺班,不能错过的得分秘籍!!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1、大量创作“无题”诗,并对后世特别是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人是(D )

A. 王昌龄 B.王维 C.李白 D.李商隐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C )

A.岑参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3、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 ( A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4、 下列诗歌中属于绝句的是 ( D )

A.陶渊明《饮酒》 B.李白《行路难》

C.王维《山居秋暝》 D.杜牧《泊秦淮》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B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将进酒》的作者是( C )

11、《行路难》中,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反诘与比拟 B.设问与比拟 C.反诘与比喻 D.设问与比喻

1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 B )

A. 欧阳修 B. 苏拭 C 陆游 D、辛弃疾

14、“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15、“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16、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B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 .杜甫

17、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D )

A、陶渊明《饮酒》(其五)B、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杜甫《登高》

18、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 )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19、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 A )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短歌行》(对酒当歌)

20、《蜀相》一诗是一首 ( B )

A、乐府旧题 B、律诗 C、古风 D绝句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李商隐

7、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C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D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9、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C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0、《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 C )

第5篇:赤壁唐杜牧范文

1、小乔(生卒年不详),本姓桥(小乔为后世误传)。中国东汉末年时期的美女,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桥公的次女,汉末名将周瑜的夫人。

2、周瑜风度翩翩的才子形象,与堪称国色的小桥可称天作之合,由此成为后世文艺作品的对象。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激发想象,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小桥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而令“二桥”闻名于世。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赤壁唐杜牧范文

引用名家评语的过程,实际也是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课程资源整合,首先要考虑整合的目的,而且应是学在教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的需要;其次要考虑整合的时机,只有时机得当,资源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否则可能低效、无效甚至有所妨碍;再次要考虑整合的技巧,要讲究引入和利用资源的方式方法,实现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无缝”接合、自然融合并产生“共振”效应。当然,这一切还要以恰当合理的资源选择为基础。古诗文的名家评语,是前人鉴赏古诗文作品的经验结晶,是开启后人解读古诗文作者心扉的重要门径,因而也是古诗文鉴赏教学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好古诗文名家评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应在“巧”字上做文章。

高中诗歌教学课例《先让他读懂再说》(见《中学语文教学》,2005.7)有两处引用名家评语,一是为解读虞世南《咏蝉》的真情并说明“品读意象见真情”,引用了《唐诗别裁》卷四中沈德潜的评语;二是为领会杜牧《赤壁》的真意并说明“不能用读史的眼光读诗词”,分别引用了《彦周诗话》和《历代诗话考索》中观点截然相反的评语。应该说,这两处引用对于印证执教者的“品读意象见真情”和“不能用读史的眼光读诗词”这两个观点有较好的作用,但若从鉴赏作品本身而言,都离“巧”字尚有一定的距离。最大的问题在于,李老师一开始就把结论性的名家评语给了学生,而又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回聚到对作品的解读、鉴赏上。这样做,容易让学生跳过了原初体验作品的过程,把学生的注意力、解读和鉴赏的中心从作品转移到了现有的名家评语上,使自觉、主动的鉴赏活动沦为被动、受制于人的行为,或仅以作品印证名家观点,或仅以名家观点推解作品,甚至可能只是解读、理解名家评语而已,使鉴赏缺乏个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将难以真正形成古诗词鉴赏能力,难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当然,也并非说在鉴赏作品之初不能把名家评语告诉学生,关键要看是妨碍还是促进了学生对作品的自觉、主动、深入的体验。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前就告诉学生这样三段名家评语:“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唐汝洵《唐诗解》),“信手拈来,乃为送别绝唱”(《唐诗选脉会通译林》),“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李东阳《麓堂诗话》)。略作解释后说:“这么一首短短的送别诗,却被众多名家奉为绝唱,原因何在?它到底表达出了怎样的别人难以表达的意思?我们不妨来细细品味、探究一番。”这样的引用和引导,既吊足了学生的学习胃口,又暗示了鉴赏的重点,实在不是一般的课堂导语能比。原因是,这里引用的三则评语虽也是结论性的,但主要是有关作品文学地位的评价,并没有对作品的内容或形式下直接、具体的结论;再加上执教者适时、适当的富有挑战性的点拨,把学生的注意力回聚到了对作品的解读和鉴赏。这样,不但不会妨碍反而强化了学生对原作的自觉、主动、深入体验的欲望。笔者在教学李密《陈情表》时曾引苏轼的评语“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作为开场白,然后设问:“今天我们也来读《祭十二郎文》,我们也会被感动得流泪吗?我们能体会到这个‘友’字的分量吗?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新体会吗?”同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可见,引用名家评语要看会给鉴赏主体(学生)带来怎样的实际效果,要区别对待不同的评语,要注意引用的时机,要通过引申、点拨、启发等方式建构与原作的联系、与鉴赏主体及其鉴赏活动的联系。李老师课例中第一处名家评语,若在引导学生把握蝉及与其相关的清露、疏桐等意象的特征之后用以启发理解蝉之寓意,或许效果会更好;第二处引用的名家评语,观点截然相反,若用它们来引发对杜牧《赤壁》的解读和鉴赏确实比较巧妙,可惜实际教学中仅停留于对两位名家的观点作孰是孰非的比较、判断上,而没有借此深入解读和鉴赏杜牧的《赤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引用名家评语,不仅可以在鉴赏作品之初借以引发鉴赏,更可以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借以拓展鉴赏的空间。曾经听一位老师教学生欣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位老师通过诵读、讨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山村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情趣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体会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也体会到了朴实无华的语言特征,似乎可以就此结束教学了。但是,接着他问学生:“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好吗?”然后讲起《升庵诗话》里记载的一件事:孟集刻本中本诗最后一句脱漏了一字,“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又引清人朱之荆语:“‘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矣。”然后设问:“这‘就’字妙在何处?味是何味?请大家对比着琢磨一番。”于是,教师将学生从宏观鉴赏的层面引向了微观鉴赏层面,课堂兴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就”字的品味,学生体会到诗人对的“亦花亦酒”的充满情趣的感受,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发自内心的亲切情感;深入领会了朴实无华的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感受到孟浩然诗歌“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质。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这位教师适时地引用名家评语并把它巧妙地整合入自己的教学。

第7篇:赤壁唐杜牧范文

爸爸见缝插针,给我下达了任务。

今年春节我学会骑车,之后天天想着的带一辆自行车,可妈妈总是讲骑车太危险,要在我满12岁以后再买。

一天一首唐诗,就会得到我梦寐以求的自行车,这不是太简单了吗?

爸爸为我提供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正好有最着名的唐诗100首,而且全是五言七言绝句。不就四句吗?难不倒我。

头三天完成得非常好。

爸爸去武汉出差几天,回家后地一句话就问:“我走了四天,你要背四首诗给我听。”我看着爸爸无言以对,因为那几天我一首也没背。爸爸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你一点一滴地积累,你就可以做个知识丰富的人。”

是呀,这些道理我们语文书上都讲到过,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我觉得自己应该养成好习惯。

第8篇:赤壁唐杜牧范文

这节课,我以下面4首诗为教材:1.虞世南《咏蝉》;2.韦应物《闻雁》;3.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4.杜牧《赤壁》。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一、品读意象见真情

投影:虞世南《咏蝉》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帽带结好后挂在颔下的部分,蝉的嘴像挂在颔下的帽带。

沈德潜评:“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卷四)

先让学生自由品读,以沈德潜评语作提示,看学生能否从理解意象入手来读懂这首诗。

片刻,学生发言。

生1: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蝉传达只有地位高才能名声远的思想。

生2:我原来也是这样理解的,但沈德潜评“独尊其品格”,使我茅塞顿开,“居高”的“高”的含义在前两句中以“清露”与“疏桐”作了暗示清露和疏桐都象征高洁,所以是“尊其品格”。看来“高”不光指地位高,更指品格高,品格不高,地位再高也不行,品格高而且地位高,他的名声才会远。

(生鼓掌)

师:像第二位同学这样读诗就到位了,第一位同学没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所以没读懂。那谁能把刚才读诗的方法总结一下?

生1:(抢先)诗歌往往通过意象立意。主旨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意象透露出来,联系语境理解意象,才可读出诗中的真情。

师:看来广泛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读诗要做有心人,把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分类及大致含义做一下归纳,这样读懂诗就会容易多了。

二、依“法”方能读得轻松

投影: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师:回忆一下,这首诗在写法上和我们学过的哪首词相似。

生3:似乎是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但写法说不清了。

生4:我记得是“点染”。先点出“去去”,然后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来渲染,想像离别后的孤寂凄凉。

生5:还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出“伤离别”,然后是两重渲染,一重是“冷落清秋节”,另一重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谈谈“点染”修辞吧。

生6:“点”为主,一般为诗眼;“染”为次,是渲染诗眼的。

师:好!那读懂这首诗容易吧。

生7:先点出“归思”,然后用“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渲染,全诗表达了归思之情。

师:看来谙熟诗词技法和修辞,可以帮助我们成为诗词的知音。问卷中有一半以上同学想全面了解这些知识,这不妨作为我们“诗家语探究”的重要课题。

三、不能用读散文的方法读诗词

投影: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为了帮助学生解读,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师:信是杜陵叟写的吗?

(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师:读诗勿躁!用读散文的方法读诗是大忌!诗极精练,散文里许多要说的话在诗里都省略了,叙述呈跳跃性。请再认真读一下。

(一会儿,有生发言)

生8:“昨日山有信”,“遥传杜陵叟”,从字面看,是信中传杜陵叟的话。

生9:从题目可知“我”要回到“高冠潭口”,写信人定住在此地。后面一句“东溪忆汝处”说明“忆汝”的人在“东溪”,不是写信人,应与“怪我还山迟”为同一人,就是杜陵叟。从“只今耕种时”一句看,写信的可能是“我”的家人。

师:不错!那后两联写了什么内容,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10:后两联写杜陵叟的日常生活。

生11:我不同意。是写因“我”不在,杜陵叟只好独自喝酒,也不到高冠潭的树林里下棋,在东溪对着鸬鹚发呆、无聊,盼“我”还山。

师:纠正得好!最后两联形象描写中蕴含的情感要正确把握。其实把握整首诗表达情感的含蓄性是更重要的。试问,家人写信就是为了“遥传杜陵叟”吗?

(有生悟)

生12:信写得很委婉。隔得很远的杜陵叟尚且想“我”,家人对“我”的情意自然在不言中。

师:其实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很普通,其魅力在于叙述的跳跃性和表达的含蓄性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像空间和无穷的回味余地。可以说,诗是茶,是酒。动手改写散文,再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的不同。

(生改写、评读、交流)

四、不能用读史的眼光读诗词

投影:杜牧之《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彦周诗话》评: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措大:士人。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彦周诮杜牧之《赤壁》诗,社稷存亡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是措大不识好恶。夫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

师:对上面这首诗,彦周和何文焕分别持什么观点?

生13:杜牧的诗说,若东风不帮周郎,就会给曹操打败而国破家亡,这样二乔不保。彦周认为这次战争有关国家存亡,百姓遭际,杜牧却只字不提,只怕捉了二乔,可见不识轻重好歹。何文焕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诗人写诗微而婉,不同于史论的直率,杜牧的正意是以二乔被掳说明周瑜的国破家亡。

师:讨论一下,哪种观点正确。

(讨论后达成一致:何文焕的观点正确)

师:不能用读史的眼光读诗。诗家语言近旨远,微言大义。知道了这些,就不会犯彦周的错误了。请搜集有关史论的诗词扩展阅读,加深体会。

课后,指导学生对问卷分析归类,归纳出以下几点:1.诗词常见意象归类及大致含义归纳。2.诗词中的关键语句把握不准。3.品味不出精妙诗句的妙处。4.想较全面了解诗词常见技巧与修辞。5.难以正确把握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6.诗词在思维方式上有何规律。7.如何作诗词鉴赏。8.全面了解诗家语的特点。

学生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二点作为探究课题,并与选题一致的同学组成小组,据课题可能涉及的范围查找收集资料(老师提供了资料索引),分工协作,形成结果,写成书面报告验收并交流。

【教学反思】

1.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式学习,这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指导得法,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这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前提。综合指导课就是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

2.综合指导课是为了促进学习的融会贯通,一般无现成教材可用。教师如何确定教材?首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以问卷调查等形式发现问题,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其次,这种课型是以知识和能力立意的,追求以点概面、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力求教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做到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统一。

3.综合指导课既是教学目的,也是学习过程。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训练读写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并让他们学到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作必要的点拨。

第9篇:赤壁唐杜牧范文

初唐诗人陈子昂有一首著名的咏史怀古之作《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的。诗人在朝中言论切直,但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他怀才不遇,呼唤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而不可得,此诗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那么。如何学习这一类诗歌呢?

一、打通文史,使学生从文学中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文化背景

我一般在学生刚接触咏史怀古诗时,就会给他们上节简单的历史课,比如把历朝历代歌诀抄到黑板上,使他们记下来: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

方便记住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称,而在所有的咏史怀古诗中吟咏多是那些较为动荡的朝代,如吴国、南北朝、隋代、晚唐安史之乱、南唐后蜀、北宋南宋等。我便将这几个朝代的历史大致给学生们介绍一下,让他们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

二、以咏怀的时代和地点分类教学,强化鉴赏,使学生通过类比鉴赏强化诗意理解

像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台城》刘禹锡的《乌衣巷》、杜牧的《泊秦淮》等都是由金陵怀六朝的,咏叹三国时代的有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杜甫的《蜀相》、《八阵图》、《谒先主庙》、《武侯庙》,杜牧《赤壁》等等,学习时可以类比鉴赏。

单拿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的六朝来说,金陵是六朝古都,分别为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初中高中就学过不少歌咏六朝历史的诗歌,例如初中学过的唐人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歌咏六朝灭亡之其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一名句,“后庭花”是指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诗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歌妓出身,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朝堂之上,还常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事。当时杨坚正积蓄兵力,有夺取天下之心,而陈后主并不在意,还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陈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妃同住望仙阁,整日只做饮酒赋诗之事。

由于陈后主昏淫无道,使张贵妃与孔贵嫔的权势很大,气焰威逼朝廷。朝廷中文官武将,也不得不顺从她们的意向。而那些个宦官以及靠阿臾奉承度日之人,更是内外勾结,公开行贿受贿,奖赏与处罚也没有什么标准。结果国家的政纪、法纪全乱套了。 国家灭亡,所以“后庭花”比喻历代帝王败国亡家的预兆(先兆),故此曲被喻为“亡国之音”。而此时杜牧听到歌女在唱“后庭花”,他对国家的命运有了隐忧,这首诗是一位正直忠心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声音。

杜牧的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萎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挞唐朝末年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另外中学还学过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几首诗都是晚唐诗人对六朝历史的感喟,对晚唐历史命运的担忧。还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像乌衣巷、石头城、凤凰台、台城、秦淮,这些事物都是和六朝古都金陵有关的,所以学习时,比较鉴赏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了解诗人,体会诗人写诗心境,使学生从古人身上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

大部分咏史怀古诗不单单咏史,一般都是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比如晚唐杜牧一生不得志,写有《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中有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有对英雄的揶揄,其实更是对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不仅在咏叹吴国灭亡的迅速,更是在为晚唐统治者敲警钟,是在为国家的命运担忧,是忧国忧民的表现。

再例如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他有胸怀大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以在学习他的《登金陵凤凰台》时,就可以让学生感悟李白的怀才不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诗人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诗人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象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