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场面的作文范文

描写场面的作文精选(九篇)

描写场面的作文

第1篇:描写场面的作文范文

那么,什么叫场面描写呢?所谓场面描写就是对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是从事件中截取的一个横断面,人物活动是场面描写的中心。最常见的场面有欢庆的、热烈的、激动的、安静的、悲伤的、壮烈的、战斗的、劳动的、学习的、竞赛的、抢险的等等。

场面描写也着力刻画画面,但它并不等同于画面。画面是指画幅、银幕等上面呈现的形象,如端木蕻良的《关山月的艺术》:“石岩之下,一枝红梅横斜过来,不枝不蔓,随意点染,画面空白很大,然而却气象万千。”也指某一地域内呈现的自然景象,如王西彦的《人的世界·第一家邻居》:“打开南向的窗子,就有一幅由远山、近村、电杆和瓦脊构成的画面呈现在你的眼前。”以上两段描写之所以是画面,而不是场面,是因为它不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再比如马致远在《天静沙·秋思》中所描绘的景物是画面,而不是场面。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选自《“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这段场面描写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等待英雄杨利伟出场的情景。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的高度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即将实现的激动、兴奋,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无比敬爱之情,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起航的美好祝愿。

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以上这段描写中“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热烈环境的反衬。而对送行人群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方法,最后一句再次点明送行之事。这段文字中,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来着意渲染送行的热烈场面。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有何不同呢?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而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因此,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人物活动”,场面描写偏重于动态描写,环境描写偏重于静态描写。

场面描写有何作用呢?场面描写可以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烘托事物、点明或暗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写好场面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1.在观察时,要注意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特征,注意把观察的视线向横的方向展开,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人、事、景,不能只集中看到一点而不顾其他。2.要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整个场面的状况。就是既要有整体的概括,又有重点的具体描写,一般采用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的方法。

【佳作示例】

在等待上课铃声敲响之前的几分钟里,教室里寂静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此时,过道里已坐满了听课的人。他们中有神情严肃的局领导、校领导,有气宇轩昂的专家,有白发苍苍的老教师,有活力无比的年轻老师,也有本校熟悉的老师。同学们都用专注的目光望着黑板。看着台下几十双陌生的和熟悉的眼睛,台上的老师不禁有些紧张起来。

这是一位学生描写公开课前的班级场景。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表达方式上,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的方式;修辞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排比、夸张的方法,把上课前安静且略带紧张的场面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场面描写是一种较难把握的描写方法,但只要多阅读、多揣摩、勤练习,假以时日,定会准确掌握与娴熟运用。

【拓展练习】

第2篇:描写场面的作文范文

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一、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场面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是特定环境中人物活动的描写,而且主要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因此,场面描写的重点并不在于表现周围的环境,而要求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展示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描写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心理等,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构成一个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

二、分清主次。场面不论大小,往往都是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因此,无论对人物也好环境也好,场面描写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只写一点不及其他。要理清头绪,善于从多方面观察,从不同角度表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还要分清层次,考虑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有层次、有条理地展开描写,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三、点面结合。场面描写既要从宏观上进行面的概括描写,写出整个场面的全景,给人以场面的整体画面感;又要从微观上选择那些能够代表面的点,有选择地、具体地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做到既有全景鸟瞰,又有局部特写,将整体描述与细节刻画综合运用,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以面托点,以点衬面,面上写不透的在点里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这样,既能给人完整的印象,又让人有具体的感受。

四、凸现性格。场面描写,既要写好整个场面的环境、背景、氛围和人物的活动概况,使文章内容丰富,使读者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也要写好典型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等,这样才能突出个别,才能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地把整个场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成功的场面描写,往往能够在描写中通过勾勒、描摹或衬托,以各种方法让人物形象在场面中鲜活起来。

五、营造氛围。生活中,某个场面必然会伴随着某种气氛。进行场面描写时要下大力气渲染、营造特定的氛围,或豪迈、壮阔,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用多种方法营造出场面的气氛,把场面描写得活灵活现,才能感染读者。

六、语言艺术。成功的场面描写要借助语言艺术,通过精选动词、形容词,灵活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场面声色具备,更加逼真感人。

第3篇:描写场面的作文范文

场面描写,就是把眼前能见到的各种景观、事件或活动等如实地描述下来。场面描写有“六衬托”的作用:

一、衬托事件的“好”。美好的事件通过热烈、喜庆的场面描写,更让人感动、兴奋,感染力更强。例如:“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这一场面描写喜气洋洋,衬托出全国人民的大喜事——开国大典即将开始。

二、衬托事件的“坏”。有时坏的或不好的人和事,也常常以场面描写衬托。例如:“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这恐怖的场面描写,衬托了反动派抓捕的事件之悲惨。

三、衬托人物的“好”。通过场面描写表达对人物的赞扬。例如:“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灯,如此而已。”这一场面描写,衬托了办公环境极其简单、生活简朴的总理的高贵品质。

四、衬托人物的“坏”。通过场面描写,有时也能起到衬托坏人更坏的作用。例如:“屋子里也遭到了劫难,连枕头都被刺刀挑破了。”这一场面描写,衬托了反动宪兵的凶狠毒辣。

五、衬托事物的“美”。事物的美好,用场面描写衬托,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周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一场面描写,衬托了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民的好客与热情。

六、衬托事物的“丑”。记叙文中写到坏景象,直接说出来当然可以,但也可以通过场面描写配合。例如:“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这里的场面描写,衬托的是发生在黑暗社会里的一件惨不忍睹的坏事。

本课小总结:

第4篇:描写场面的作文范文

刚刚布置完任务,学生就叫苦连天。有的说,运动会项目那么多,我写哪个比赛好?有的说,600个运动员,我去写哪一个运动员?还有的说,比赛的场面太热闹,我不知从何处下笔。当时,我正好上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既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又是场面描写的好范例。于是,我按如下步骤开始指导。

一、认知场面,讲清“点”与“面”

我上课时说:作文中的场面描写,离不开“点”和“面”的描写,“点”指对群体中主要人物的刻画;“面”指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有“点”的刻画才会使文章精彩,有“面”的描写才会让盛况热闹,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说,“点”一般指场面的中心人物;“面”往往是围绕中心人物而活动的其他人物。

二、研究课文,找出“点”与“面”

因为要写场面,所以首先要知道课文哪些地方是场面描写。于是我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个场面?课文中哪里是写“点”的,写了哪几个典型人物?学生由于有了具体的认知目的,个个热情高涨,在随后的讨论中,很快找准了“点”与“面”,为后面的“写场面”做好了铺垫。

三、课内尝试,说说“点”与“面”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场面描写有了一些印象,我趁热打铁,要学生推选两个大力士,举行了一场“掰手腕”比赛。同学们情绪高昂,人人想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全神贯注,不放过眼前出现的任何细节。比赛结束后,我让学生口述自己观察到的比赛经过,然后找学生评论:哪个同学说得最好?好在哪里?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面”的描写勾画出整幅场景,“点”的描写呈现局部细节,如写两个大力士、写老师,写他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四、学做记者,写出“点”与“面”

运动会正式开始了,还有一部分同学像无头的苍蝇,东看一眼,西瞧一下,不得要领。我问学生:在教室明白了,为什么今天又不知看什么地方了?学生说要看的比赛太多,不知哪个该看,哪个不该看。于是我告诉学生:你看到过体育新闻记者吗,他们是怎样报道运动员比赛实况的?就把自己当做体育新闻记者吧!学生一听来了神,仿佛自己真是一名记者了。于是,60米短跑有人蹲点,跳远有人关注,垒球有人助威,1500米长跑有人看守,最后的接力赛,班上学生几乎全到场了。学生再也不是一窝蜂跑东,一窝蜂奔西,人人找到了观察点。

第二天我要学生交作文,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而愉快的表情。

如,杨寒秋同学写的场面:比赛正式开始了,我来到我最喜欢的短跑赛场,“啪”的一声,发令枪响了,全场为之震动。顿时,“加油,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运动员像一群骏马,昂首奔驰。果然不出所料,戴小珂一路领先,甩开其他对手,大步流星向前跑,处在第一跑道的侯艳几次想超过她,却总不能如愿。刹那间,戴小珂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到前头,终于获得了这次60米女子短跑冠军。

第5篇:描写场面的作文范文

19、牧场之国说课稿

牧场之国这一课是部编本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五年级上册教材已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本篇课文描写了荷兰美丽幽静的牧场风光作者笔下的荷兰是由大片碧绿草原和成群牛羊组成的自然王国,体现出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境。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6的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体会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语句中的情趣,并摘抄积累。3、能体会静态描写锁表下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并能感受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在第二课时重点解决后两个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在教学开始,复习导入,回顾课文描写的四幅画面,引出作者在文中四次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那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并以此作为文章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主线,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让学生分画面进行汇报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从文中提取相关语句来感受荷兰牧场的特点。通过重点词语的体会分析朗读,最后总结出荷兰牧场宁静、悠闲、自由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第五自然段,作者重点描写了牧场傍晚静谧沉寂的特点,在课堂上,我重点围绕又是一片寂静,一切又恢复的平静等词语,让学生通过找关键词,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牧场宁静之美,并设计仿写,让学生加深理解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学完文后,让学生带着对荷兰牧场的印象,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真正的荷兰的特点。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出现四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难道仅仅为了表现这几个特点吗?最后总结,反复强调,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对荷兰牧场安宁、美好、和谐生活的赞美,同时加深读者对荷兰的印象。

完成积累与表达。最后总结。

第6篇:描写场面的作文范文

[内容]

节选自刘鹗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人教版高中第四册)与著名作家叶君健的散文《看戏》(人教版初中第一册)都是描写演唱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珍品。两文在选材剪裁、侧面烘托、描摹声音诸方面各具匠心,各臻完美。

一、选材相似,剪裁不同《明湖居听书》记叙了老残在明湖居戏园听白妞说书的所见所闻,《看戏》描写了首都人民在露天劳动剧场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两文都描写了观众的表现和演员的演唱。但是,前文的描写重点放在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上。作者从白妞的出场到终场,从白妞“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外貌、简单熟练的动作、“一顾一盼”的表情到出神入化的的演唱,完整细致地描写了白妞演唱的全过程。而写观众却很简略,除开头几段外,只有白妞出场时的“鸦雀无声”、演唱结束时的“轰然雷动”和末段简短的评论。后文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热情表现和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完美两个方面。作者详尽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观众观看京剧的全过程。演出之前,以“人海在屏住呼吸”比拟观众的热切期待;演出开始,以“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比喻观众的感奋投入;演出之中,以“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形容观众的凝神静气;演出高潮,以“潮在涨”描摹观众的如痴似狂;演出结束,以观众“像潮水一样”描写观众的仰慕崇拜。作者处处设喻,时时紧扣观众与演员的共鸣来表现观众的情绪。而对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描写只集中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从“轻盈矫健”的台步、“圆润的歌喉”、“优雅”的动作、“婀娜”的身段等京剧艺术的几个方面来表现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完美。

文章内容的详略,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两文作者都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前文的中心在于突出白妞演唱艺术的登峰造极,写观众的反应和评论仅仅为了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无与伦比。后文的中心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写观众的表现不仅仅是为了从侧面烘托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造诣的高深,也是为了体现首都观众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大师的高度热情和衷心喜爱。而对梅兰芳先生的描写,既赞美了他表演艺术的完美,又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京剧艺术的崇高思想感情。

所以,前文对白妞说书技艺的描绘浓墨重彩,而写观众却比较简略。后文写观众详尽具体,而写梅兰芳先生的表演却凝练简洁。由此可见两文作者剪裁的匠心与功力。

二、妙用烘托,同中有异烘托是两文写法上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但两文烘托的侧面、角度同中有异。

《明湖居听书》从剧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以及观众的评论等多个侧面层层铺垫、步步映衬,烘托了白妞的精湛技艺。《看戏》不仅以剧场环境和观众表现来烘托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卓越,还以《穆桂英挂帅》的简单剧情及穆桂英艺术形象来烘托观众和演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两文都通过渲染剧园或剧场的浓烈的气氛来反衬演出的无穷魅力。但前文运用了以动衬静法,而后文运用的是以静衬动法。

《明湖居听书》开篇极力写“闹”:“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戏园里“热闹哄哄”,“什么话都听不清”。而白妞出场时,戏园里“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作者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以嘈杂反衬肃静,以动衬静,有力地衬托了白妞说书征服人心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看戏》开头着力写“静”:“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观众这个“人海”在“屏住呼吸”,还是静静的。这样从不同角度渲染了静谧的气氛,为写梅兰芳先生的精彩表演作铺垫,为写热情观众的涌起作衬托。作者以静衬动,充分突出了观众的热情和艺术家的热情这一中心。

三、描摹声音,各尽其妙两文都直接描写了艺术家的演唱。但是,《明湖居听书》完整细致地描写了白妞演唱一个唱曲的全过程:“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静”,作者不仅描写了演唱的起始—发展—跌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把演唱的每一阶段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这样使读者既可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特点,又可从局部上具体感受白妞说书的美妙。《看戏》则概写梅兰芳先生在一出京剧里的演唱,写“声音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准确地表现声音的层次性和神奇美妙的特点。

两文描摹声音,都能驰骋想象,以形喻声,赋形于声,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转换为有形可见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但是,《看戏》一文设喻单一,而《明湖居听书》一文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看戏》主要从视觉设喻,将“歌词”比喻为“珠子”,“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珠子”“滚”“溅”“落”,形象立体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的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

第7篇:描写场面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场景描写;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13-02

《马丁・伊登》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杰克・伦敦在他文学生涯巅峰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水手马丁遇到罗丝一家之后命运产生的变化,向读者展现了马丁由粗野却敏感时的洒脱不羁到勤奋上进时的艰辛,由功成名就时的迷茫,再至对社会绝望时的悲怆。在这部小说中,杰克・伦敦在描绘人物的同时,也给读者描画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场景。随着场景的变化,马丁・伊登的心态及命运的转变也呈现在读者面前。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描写就是通常所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小说中的场景描写。

一、场景描写与人物刻画

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是主人公马丁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进入银行家莫尔斯家后,自身粗鄙不堪的行为举止与莫家豪华气派的氛围格格不入的动静结合的场景。马丁“笨拙地摘下鸭舌帽。他穿着带有海水气息的粗布衣裳,置身在这宽敞的门厅里,显然是不得其所的……他紧跟在那人后面,肩膀一摇一摆的,两条腿不知不觉地张开着,……他这样摇摇摆摆地迈步,使这些宽敞的房间似乎显得太狭小了,他心里还怀着恐惧,生怕……把那较低的壁炉架上的小摆设给带下来。……在一架大钢琴和屋中央一张高高地堆满书本的桌子之间,空着好些地方,尽够五六个人并肩走过,然而他还是战战兢兢地走过去。他两条粗大的胳膊软弱无力地垂在身子两旁……”。①与引他进门的阿瑟・莫尔斯优雅闲适的仪态相比,马丁的举止是粗野的,连他自己都感到羞愧。面对莫尔斯家中美观的陈设,马丁发现自己与这个场面是如此地格格不入;在见到莫家的小姐罗丝之后,马丁被她的美貌深深打动,并对她一见钟情,因此,他力图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和莫家的氛围融合,但令人遗憾的是,生活经历的不同,文化水平的差异,是他无法与之协调,他那粗鄙却敏感的个性在此展露无遗。

另一个与人物刻画相关的场景出现在小说的第九章中。马丁为了使自己能够与罗丝登对,他进入图书馆借出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进行阅读。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马丁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当他写出几篇小说并满怀信心地投稿之后,马丁觉得自己“特别具有当作家的素质”,②同时将他与罗丝共处的情景与他之前生活中“强凶霸道、下流残暴”的场景一起投射在自己的眼前。③在这幅巨大的的屏幕上,马丁看到了自己与一个美丽甜蜜的姑娘在满是书籍和油画、有着高雅情调和文化气息的屋子里,用正确的英语交谈;同时他也看到了昏暗灯光中的酒吧,呷着烈性威士忌的牧牛郎,听到了色情的粗话,又看到了自己与人喝酒、骂人、、打架的场景;再后来,马丁又回到最初的场景――“不变的光线下,什么都是平静而洁净的”。④在这一幕幕的场景变换中,读者可以看到马丁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个人心态的转变。马丁正在追求一种他梦想中高雅宁静的中产阶级生活,但是他又无法摆脱他真实的生活环境――他自认为污浊不堪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马丁觉得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即辛勤写作获取人生的成功,但罗丝却与他的观点恰恰相反,并不断地给马丁的宏图壮志予以抨击。马丁的成功之路充满艰辛,想融入上层社会,更是难上加难。

二、场景描写与情节展开

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中并没有刻意地进行大段的场景描写,相反,在字里行间一两句话的细腻描写,就能为读者展现一幅幅逼真的画面,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随着情节的展开,这随处可见的场景描写,使读者对马丁命运的变化一目了然,对其悲剧的生命结局产生深深的哀叹。

马丁不断地写作和投稿,但退稿单也总是无情地送达到他的眼前。“他在黑暗中挣扎着,没人指点他,没人鼓励他,处处碰到叫人泄气的事”。⑤他的姐姐葛特露由一开始的兴奋鼓励到如今对他产生怀疑,罗丝由最初的积极建议到如今的没有信心。当马丁将自认为是好作品的小说念给罗丝之后,她的反应是“脸色惨白,眼睛睁得大大的,显得很紧张,两只手紧握着”。⑥“可怕”,是罗丝对这篇小说的评语。当马丁告诉罗丝“生活可并不老是美的”,⑦是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能发现这可怕之中的美感时,罗丝却叫嚷着“下流”。于是,“整篇短文出现在他眼前,一个个字上燃着火,他就着这通明的光辉,寻找下流的地方,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他没有错”。⑧罗丝“愤慨的声调”和“天真无邪的神态”⑨与马丁了然的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丁看到的是“纯洁的罗丝周身散发轻灵的光辉”,⑩一如圣女一般;而他脑海中所出现的细节繁多的幻景,确实是自己所体验、涉猎过的生活中所有的下流事。至此,读者不难看出,马丁眼中天真无邪又纯洁的罗丝实际上是对劳苦大众的生活一无所知却又自视甚高的资产阶级富家女,在二人之前的交往中,一直是罗丝处于“导师”的地位,用自身的资产阶级观念对马丁进行教导;而马丁也一度因为爱情至上而被迷了心窍,竟然对自己的工人阶级出身感到羞愧,所以愿意按照罗丝的计划,向她心目中成功人士的方向前进。直到这一场景之中,马丁和罗丝在对社会的看法才产生了分歧,来自下层社会的穷小子绝不可能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小姐在社会现象上有着相同的看法,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使这两个人即使暂时能走到一起,但随着交往的日久,矛盾也会逐渐产生直至不可调和。

当后来因为马丁生病,罗丝与阿瑟乘坐莫尔斯家的马车前去马丁处拜访时,与莫家高雅宁静迥然不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动态场景活生生地展现在罗丝的眼前:大街上玩耍的孩童将他们的马车团团围住;房东打孩子们的嘴巴,用比往常更吓人的英语对客人道歉,面对万分高贵的客人,她紧张得不得了,更不用说她那卷起的袖子,沾着肥皂沫的胳膊,腰间系着的一只湿淋淋的粗麻袋;由于正在进行中的大规模洗衣工作,厨房里更是忙乱;罗丝转过几个弯又穿过桌子和床铺之间狭长的通道,才来到马丁的房间;而阿瑟则更是因为不小心,踢翻了角落里马丁用来下厨的碗碗罐罐――这是“破题儿第一遭”11 出现在罗丝眼中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看着屋内的情形,她的目光游移;闻着脏衣服的气息,她觉得恶心;头一次望着马丁没有刮过胡子的脸,她大起反感;当听到马丁洋洋得意地告诉她自己的文章被采用又坚信写作之路是正确的时候,她更加失望。即使她后来被马丁的言辞所打动,那也只是暂时的,这种忙乱喧闹的生活画面已经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享受高雅宁静生活的富家女,资产阶级的各种观念早已在她脑中根深蒂固,她是绝对不会放弃现有的一切委身于只靠零星稿费勉强维持朝不保夕生活的穷小子的。小说至此,情节发展已过大半,读者也已经看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裂痕已经出现,而这一场景的描写,只不过是在它之上又狠狠地刻上一刀,加速马丁悲剧命运的到来。

三、场景描写与主题展现

《马丁・伊登》直截了当地再现了作者的个人奋斗史,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进行批判的同时,也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刻苦自学、坚持写作的青年主人公的形象。

马丁头一次进入图书馆时,由于不得门径,只得“在走不完的一排排小说书书架中间漫步”。12 面对高大的书架和大本的书籍,他既“感到自卑,又感到兴奋”。13 当他寻找到关于礼节的书籍时,却“被庞大的礼节大厦吓到目瞪口呆”。14 但是,当他认真看过这些书之后,却被刺激得更加不安。“每本书上的每一页都像一个窥孔,望得到知识的王国。”15 在后来的情节中,马丁利用在洗衣房里辛苦工作赚来的钱,在租来的小房间里生活、睡觉、读书、写作并料理家务。这一场景描写非常详细,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将这个小房间的仄逼、马丁生活的艰苦、读书写作的勤奋,历历在目地展现在作者的眼前。为了读书写作,马丁“一直过着隐士的生活,每天至少完成一般人三天的工作量。……只睡五个钟点,……连续干十九个钟点辛苦的工作。一分一秒都不浪费,……一遍遍地温习”。16 马丁在接触上层社会之前,对书本的认知,只不过是与他的生活完全无关的一个遥远的概念。但是他一旦下定决心要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之后,书本对他来说,就变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书本中所涵盖的知识是他原先生活中完全不曾认识到的东西,对他来说,书读得越多,他的知识越丰富,视野就变得越辽阔。尽管他追求知识的初衷是为了配得上罗丝,但随着学识的增长,他的头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原本所处的社会阶层给他的影响以及此后所接触的人和事,也使他对资产阶级有了新的认识。

当马丁最后功成名就之时,也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市侩本质。在最初的迷茫过去之后,他利用手中的巨额稿费将亲人朋友们的生活全部安排妥当,又拒绝了罗丝重修旧好的请求,他踏上了驶向人生终点的航船。在小说的最后,作者用了大段的文字描绘了马丁自杀的场景。那片深海,就是令他感到迷茫又绝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夜色中,深黑得令人恐惧;那艘载着他驶入大海的轮船,就是给他带来人生的希望同时又使他步入绝望的写作之路;海中咬痛他的鱼,劈啪作响的浪花,就是他短短人生中遇到的各种诘难;而天空中那静静的星星,则是爱他的亲人和朋友,尽管抬眼可及,但又无法走进他的精神境界。所有的这一切,使马丁丧失对生活和社会的信心,在迷茫中找不到出口时,死亡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解脱。

四、结语

《马丁・伊登》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马丁短暂一生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刻苦自学的青年形象,又通过他的的眼睛、耳朵和心灵,给读者描绘了一个看似繁花似锦但实质上藏污纳垢的资本主义社会。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人物对话及场面描写,也就是“人”、“事”、“境”的结合,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或粗俗或高雅、或喧嚣或宁静、或温馨或哀伤的不同场景。在这些场景中,通过文字的描绘,读者可以看到小说中各个人物不同的生活面貌,可以感受到男女主人公感情背后的种种阻力、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可调和的价值观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各阶层的本质和阶级矛盾。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可以从不同层面来深入理解《马丁・伊登》这部小说的主题并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欣赏这部文学杰作。

注 释:

①~16 均依译作杰克・伦敦2006.马丁・伊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赵文薇.有根的探寻与无根的追问――评英美文学中的场景描写[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第8篇:描写场面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5

做事总是有方法可循的,叙事性散文的写作也不例外,我想结合平时的训练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审清题目要求

现在的作文大都是命题型作文,在写作文之前,学生首先要审清题目的含义。

1.抓住关键词

抓关键词就是要学生抓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来审题。例 “又是一个新起点”,“又”“新起点”是两个关键词。“又”说明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新起点”是基于此次事件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来说的。

通过关键词,大概理出写作思路:首先,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生活;其次,经过深入思考后,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再次,经过此事件,自己的思想水平有哪些提高,精神上如何引领自己成长等等。

2.由表及里,抓引申义

许多作文不能简单看题目表面上的意思,往往要深入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1)比喻类:比喻类作文,作者可以试着把题目还原成比喻的形式,例如“……像……”等,以此来判断是否为比喻类的作文。这类作文大都需要学生根据本体进行引申,然后进行构思写作。例如作文《酸酸的泡菜》,这当然不是让学生写“泡菜”,而是从“泡菜”这一事物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心理感受及追求等,只有把本体和喻体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文章的思维空间。

(2)象征类:此类文章,不仅要看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所要阐释的深层含义。例如作文“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灿烂”,难道文章仅仅要写“乌云阳光”吗?看到“乌云阳光”,你会想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乌云”象征自己经历的困难挫折等等,而“阳光”则象征经历过坎坷的生命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挖掘出文章的象征意义,文章读起来才会更有味道。

二、训练联想和想象

丰富的想像力能使作文文采飞扬,学生的思维放飞驰骋,如何训练呢?

1.明确联想和想象的含义

何为“联想”?何为“想象”?只有在明确了它的含义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才能更好地启发思维。

2.基于词语的联想和想象

(1)基于词语的联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些词语进行相关、相近、对比等关系的联想。例如,看到“双休日”这个词,就会想到周末、作业、老师、兴趣班、游戏、公园等;提到“春天”,会想到河水解冻、春暖花开、柳树发芽、万物萌生等;体悟深刻的同学还会想到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要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等。

(2)基于词语的想象

对于此类的训练,学生可由一个或几个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由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可以想到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如 “南瓜”一词,有的同学想到形状、颜色等词,还有的同学会想象自己能像灰姑娘一样,坐上南瓜车到自己向往的地方旅行。

3.基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

词语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于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1)比拟修辞:这类修辞在本体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的联想和想象,把原有的事物写得生动形象,使人读之兴趣盎然。例如:树枝晃动起来。采用拟人的手法,我们可以扩展为:树枝左右摇晃起来,他扭动着身子,挥舞着身上的绿色绸带,又像在不停地向行人挥手。

(2)比喻修辞:就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可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远望山峦,层层叠叠。可以扩展为:远望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像绿色的绸幕镶嵌在远处的天边。加入了联想和想象后,句子是不是变美些了呢?

(3)夸张修辞:恰当地运用夸张,既能使自己的语句非常生动,又可以暗示一定的心理。例如:这时狂风大作,乌云渐渐布满天空,只见天空越来越暗,乌云越来越低,像一只巨大的口袋扑向我们。这是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快,又伴有人们对此种天气的些许恐惧心理。

4.基于场景的联想和想象

语句的联想和想象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扩展到对场景的训练。

云起云落、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面对不同的场景,孩子们会有无穷无尽的想法,就此,我们可以分类进行训练。例如景物描写、劳动场景、学习生活、运动竞技场等。

三、开头和结尾训练

1.内容上首尾点题

我班的学生作文基础都不太好,我在训练作文时,让大部分学生尽量开头结尾都要点题,假如开头不适合点题的话,那么结尾一定要点题。

例如:“母爱,感动”一文,学生的作文开头是:“夜深了,我久久还未入眠,起身眺望窗外,树影婆娑,月光透过树的缝隙照射到地上,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然后转入对事件的描写。我觉得可以对开头再作一下补充:“在这寂静的夜晚,母亲对我的关爱,幸福的、感动的思绪不禁涌上心头……”“景为情设”,写景的目的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补上一笔抒情,既点了题,又能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意境更美了。

2.结构上首尾呼应

首尾呼应会使得整篇文章结构紧密、完整,布局合理。例如,在“就这样慢慢长大”一文中,一位学生的开头是“时光悄然而逝,如白驹过隙,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了”;结尾是 “现在,我已是一名初中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懂得了许多,就这样我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收获” ,而结尾中的“成长,收获”就是对开头的照应和对长大的回答。

3.语言上生动优美

通常在语言上的修饰,我们一般采用修辞手法,把一些平实的语言比喻化、拟人化等。例如“秋天到了,小麦黄了”,学生可以试着修改,如:“一块块麦田组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麦浪掀起层层涟漪,像海面上的微波在不停地晃动。”这样的句子是不是生动了许多?

学生也可以进行分组练习,组内每人出一句,其余同学修改,然后在班级中交流展示,比一比谁修改得好,让学生互相取取其长而补其短。

四、提升细节刻画

细节描写会为文章增色,对此,我们可以多加练习训练。

1.景物描写

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渲染气氛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文中的景物描写不可小觑。

(1)景物描写要匹配人物心理。“景为情生”,环境的描写与文中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物描写要符合作文的要求。如果作文的开头是:“天空越来越暗,乌云也越来越多,窗外的树木随着大风的袭击疯狂地摇动他的身躯,好像随时都可能被狂风吞噬。”这时的景物描写一般对应人物的心情应该是“焦急或焦灼不安”,而不应该是人物喜笑颜开或心情万分高兴。

(2)景物描写要细致生动。景物描写需要学生提升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走在田间小路上,我闻到泥土的气息,看到了草叶上有露珠。”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细腻生动,提升句子的美感以及可读性。可以修改成:“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路边田野里的泥土微微润湿,青草夹杂着泥土的气息一阵阵扑面而来,偶尔会传来路边野花的香味。深秋的早晨,只见草叶上晃动着圆圆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粒粒小水晶。”

2.外貌描写

(1)外貌描写要匹配人物形象。外貌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窥见人物的一些性格特点。描写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等,观察要仔细,要能为文章的主题服务。不能把“一双孔武有力的双手”用来形容颤巍巍的老人和天真可爱的孩童,只能用来形容健壮的中年人。

(2)升格外貌描写。可以采用扩写的手法升格外貌描写。例如,“父亲的双手很粗糙、长满厚厚的老茧,手指上还有裂口”,我们可以进行升格练习,通过现实和想象结合起来展示父亲的双手。可以升格为:“我看到了父亲的双手,黝黑、干裂、粗糙,在我接住包裹与父亲双手接触的刹那间,父亲手上的裂皮刮过我白皙的双手,让我感觉有些许疼痛,父亲那摊开的手掌上,长满厚厚的老茧。”让学生把对父亲双手的描写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会更有感染力。

3.动作描写

在一些文章中,为了表现主题,需要对人物的动作进行一些细部刻画,细心观察,分解人物的动作,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例如校运会上,“只见运动员双脚用力蹬地,身子往前倾斜,随着‘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个个像离弦之箭,挥动着有力的双臂往前奔跑”。这样的画面把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和拼搏的精神很好地刻画出来了。所以,在动作的刻画上,先引导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分解动作,然后再辅之以必要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完美。

4.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不在多或少,而在于使用得是否恰当,能否为文章的主题更好地服务。例如《背影》中:“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句平淡无奇的语言彰显的却是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语言虽然简短,却符合文章表达主题的需要。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人物语言的出现要根据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作者需要考虑斟酌,不可任意而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语言描写,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对作文人物语言的写作水平。

5.心理描写

不少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把握不好,我为此设计了一些场景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例如:上课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老师拿着这次考试的试卷匆忙进来,我心里不停地在想。学生先自主填写人物的场景心理,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慢慢提升自己的心理描写能力。然后再设计一些其他场景来进行心理描写训练,慢慢提高。

第9篇:描写场面的作文范文

【名家佳段】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沈从文《端午日》)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吴瑛《十里长街送总理》)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借鉴点】

从以上三例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场面描写的几种技法:

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场面描写通常由许多人和事组成,所以既要对整个场面作概括性的描述,又应写几个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要把点和面结合起来写,才能使画面开阔,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例如《端午日》的片段就先整体介绍了船上赛手的配置,然后对桨手、带头的、擂鼓打锣的等“点”逐一描写;《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在点面结合的运用上更明显,先对长安街的环境、人群等作整体描述,然后对“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进行分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则先整体描述大家读书的情况,后聚焦到“先生”这个点上。

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场面描写既写场景,又要写人。相对来说,整个场面的全景为略面,人物的活动为详点,前次后主。事件中的众多人物,也要分清主次,应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的神情动作,这样才能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例如《端午日》片段中略写船上赛手的配置,详写“桨手”“带头的”“擂鼓打锣的”的外貌、动作;《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段则以长安街的环境、人群为次,以“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为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在大家热烈读书的场景中,突出描写先生投入读书的表现。

选择顺序,理清头绪。场面描写中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晰,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某一场面的描写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上三例,都是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来安排的:由整体赛手的配置到各类赛手的表现(《端午日》);由整体人群的表现到三类人物表现的分述(《十里长街送总理》);由整体读书场面的描写到先生一点的聚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顺序显得层次清晰,安排合理。

把握基调,渲染气氛。场面描写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热闹的、冷清的、欢乐的、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例如:《端午日》的片段描写各类赛手的外貌动作,展现了龙舟竞渡的欢快场面;《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依靠环境的描摩、人物的特定活动,为全文的哀悼、悲痛气氛作了很好的铺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借助读书内容的庞杂,表现出读书场面的热烈。

【快乐仿写】

No.1成千上万、千姿百态的风筝齐刷刷地跃上了高空,在广场上空汇成了一道流动的七色彩虹,悠悠地飘着。与筝舞蓝天相辉映的是广场的花坛中扦插着的成片的五彩风车,缤纷夺目的风车在晨风的吹拂下欢快地飞旋着,好似在地上编织出一匹耀眼的锦缎。走近细看,啊,风车真美!有翻车鱼拖着旋转的斑斓鱼尾,好似在深海中畅游;有毛茸茸的鸭子踏着两个飞速转动的五光十色的轮胎,仿佛在郊游途中;还有似嗡鸣在百花丛中的天使小蜜蜂,背着一双不断舞动的薄纱翅,穿梭在花海中……

(孔若羽《旋转的风车》)

亮点:选段由远及近,由总到分,有面有点,展现出风车齐舞的场面,语言优美,笔触娴熟,极具画面感。

No.2天黑压压的,空气很闷。雨,已很久没有下了。黄河边上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场法事。圣台上,披头散发身着黑衣的巫师将手中的宝剑乱舞一阵,口中念念有词:“吉时已到,向河神献礼……”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善男信女们纷纷跪下,磕头有声,喊成一片:“求河神赏雨!求河神赏雨!”几个壮汉走到河边,将岸上的“贡品”推入河中。一瞬间,十来头牛羊、数不尽的珍宝以及一对早已五花大绑的童男童女被河水吞噬了……

(周星《下雨了》)

亮点:选段描写了人们祭天求雨,匍匐在自然脚下的场面,既有天色和空气的衬托,又有地点的介绍,既有景的描绘,又有人的刻画,洋溢着一种愚昧而原始的气氛。

No.3“刘翔……刘翔……”赛场上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站在起跑线上的刘翔似乎并没有听到,他边凝神边做着准备工作。一位政府要员走上前去,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些什么,刘翔竟毫无反应,更没有抬头看别人一眼。见此,电视机前的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难道刘翔今天的状态不好?”

(201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满分作文)

亮点:选段是赛场的场面描写,既有整体简介,又有重点描写,特别又加入了“我”的心理描写,渲染出一种热烈而紧张的气氛,显得形象逼真,具有感染力。

【片段升格】

原文呈现

我们(9)班代表队出场了,他们站在内道上,还有四支队伍站在其他位置。“砰”,枪声响起,我们的第一棒缩短了与前面的距离,可第二棒在拐弯处打了滑,第一棒的努力付之东流。第三棒与第四棒都是厉害的角色,他们都速度惊人,不信,你看,第三棒一接过棒,就像一阵疾风一样,将我们的名次提到了第三;第四棒跑得更是迅猛,在第三棒与第四棒接棒之时,我们全班站立起来,为最后一棒加油:“王哥加油,王睿杰加油。”他自然跑得更快了。“超了,超了,耶!”王睿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超过第一,让我们成为小组第一。

(许剑飞《精彩的一瞬间》)

升格建议

选段以校运会4×100米接力赛的瞬间为写作题材,但基本没什么涟漪,激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原因在于:

1.点面结合不够融洽。首句尽管也是“面”的概述,但和后文衔接不够紧凑,甚至其他四支队伍稍有嗦之嫌;在比赛进行中,只注重“点”的叙述,忽略了与“面”的呼应,使叙述笼统空泛,没有亮点。

2.重点突出不够力度。尽管选段分清了主次,但对四个队员的描写空泛生硬,没有抓住其各具特色的动作或者神态特征浓墨渲染,以致重点突出的力度不够。

3.氛围渲染不够刺激。由于纯粹的记叙居多,缺乏与“面”的呼应,选段对比赛激烈和紧张程度的渲染不够突出,也就无法使读者牢牢绷紧阅读之弦。

升格展示

我们(9)班代表队出场了,站在内道上,第一棒是夏天磊,第二棒是倪正鑫,第三棒是高屿辉,最后一棒是王睿杰。只听见“砰”的一声,发令枪响起!说时迟那时快,夏天磊昂着头,就像一支离弦的箭一样,向对手“刺”去!对手也不甘示弱,放低重心,拼命加速。这时,观众席上群情沸腾,都在为选手呐喊加油。木棒传到了倪正鑫手上,只见他双脚用力往后一蹬,一下子就冲了出去。他人小,但跑得可快了,转眼间就缩短了不少差距,我们这边的呐喊声更大了。接着棒子递给了高屿辉,只见高屿辉脸涨得通红,奋力摆动双臂,把我们的名次提高到了第二。高屿辉如释重负地把棒子又传到了王睿杰那里,此时,王睿杰神情专注地接过棒子,镇静而自信地冲了出去,眼看着我们离第一还有一点差距!这时候,观众席上一反常态,出奇地安静,就连广播也停止了播放。所有人都把关注的焦点转到了最后一棒上。只见王睿杰加大马力,紧咬嘴唇,加快频率,闪电冲刺!10米,5米,3米……差距越来越小,离终点也越来越近。突然一声“超了,超了,耶!”打破了平静,就像一块大石头掷入了水中,水花溅起,圈圈涟漪放肆地荡漾开来……

(许剑飞《精彩的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