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微博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微博文化论文

第1篇: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博 危害 舆情

微博在带给人们新奇的传播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传播机制、社会文化方面的争议。笔者认为,从客观的角度一分为二的看待微博,它固然有其积极进步的意义,但也存在“恶”的一面,需要学界和业界及时提高警惕,理性甄别研究,有效加以引导。

笔者分析了微博自身缺陷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微博泛滥后造成的社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微博盛行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文化危害,为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机制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

一、微博自身缺陷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微博自身最重要的传播特点:信息多且简单。虽然这个独树一帜的特点使得微博在很短时间内便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并形成了媒介影响力,但这个特点也是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的自身缺陷。

1、“信息爆炸”使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息爆炸是人们用来形容当代社会各种信息大量出现并加速增长的现象,传播学研究的结果证明,信息爆炸具有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等种种社会弊端。截至2010年10月,仅新浪微博的用户每日发送微博便超过2500万条。与“传统”新媒介(如博客、论坛等)相比,用户编写微博的习惯显然更加随意、即兴,微博内容碎片化现象严重。许多微博用户每天的微博中包含了大量无主题、低价值的信息,既包括对情感的宣泄,如“烦!”“太过分啦!”也包括对自己生活的“起居注”:我在剪头发、我在吃饭、我在喝咖啡、我在等飞机……这些内容对于博主自己和博主的至交好友而言或许有着特殊的含义,但在有效传播的过程中,其受众无疑是极为小众的,对更多博主的关注者而言这是无聊的“唠叨”。

这些信息内容占据了大量的微博版面,不仅侵吞了用户的阅读时间,也降低了用户对微博媒介价值的期许。而个人每天阅读微博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寻找到自己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

2、“简单”而带来的误读误传滋生谣言。微博信息“简单”主要是指微博信息内容一般只能做到对简单事件的简单陈述。因为微博字数被限定在140个字符以内,只相当于两条手机短信的长度,这便导致了在微博环境中试图清楚完整地描述复杂事件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重大、复杂的信息不能完整、准确的以微博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客观上导致信息被歪曲、被误读的几率增大,并由于信息被误读误传而滋生出大量的谣言。

例如,2010年12月15日,某新浪微博用户图片微博,称“上海东华大学食堂电风扇落下削死学生”,并“有图有真相”地配有一张血迹斑斑的现场图片。后经核实,图片所描述为2009年9月,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第二食堂,二楼吊扇突然坠落,致使两人面部受伤。广州日报当时对此事件曾有报道。虽然有关方面当天便对此谣言做出了澄清,但类似这种经过歪曲、加工甚至杜撰的“新闻事件”在微博环境中不胜枚举,而更复杂的谣言很难及时查证,流传开来势必危害巨大。

二、微博泛滥后造成的社会影响

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功能被添加其中,使微博逐渐具有了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趋势,同时也承载了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意义。微博泛滥后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埋没理性思考。碎片化的阅读正在成为趋势,信息只能尽可能的被压缩,甚至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不得不进行哗众取宠的加工编纂。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写道:“人们不仅吸收不到为他们组织综合好的,思想上连贯的长篇读物,相反,越来越多地被一些简短的标准件式的信息所包围,诸如片言只语的新闻以及其他掐头去尾莫名其妙的东西”①。微博由于受字符数限制,本身便不适合用于传递内容深奥、逻辑严谨的文化思想。

在微博环境中,许多学者建立在严谨的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学说、提案被极不负责的断章取义、歪曲、丑化,变成了“雷人”的奇谈怪论,惨遭戏说、调侃、恶搞。精英、大师成了“精蝇”、“大尸”,专家教授成了“砖家叫兽”!理性思考被埋没的同时,各种“段子”大受欢迎。大量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箴言”大行其道,对理性的思考造成巨大的冲击,贻害无穷。

2、退化思维能力。沉迷在微博环境中可能导致大多数普通用户思维能力有所退化。

首先,个人能够接受信息的总量是有限的,用户长时间停留在微博环境中,导致接受信息的传播渠道单一,有效支持思维的素材匮乏,信息结构趋于简单化。

其次,在微博环境中,通过身份认证及大量转发次数等途径,可以轻易地树立起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意见将会得到放大和加强。许多用户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出于获得认同感角度考虑,为了表现得更“合群”,会自发的削弱个性化思维,屈从于群体压力;在表达个人意见之前,往往会选择先观察意见领袖们的态度和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是否一致。久而久之,意见领袖的思维将逐渐替代大多数的个体思维。

第三,美国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在描述受众选择心理时提出了受众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②。这个公式意在说明,人是有惰性的,人在接受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选择省时省力就能获取的信息。而微博环境提供的“语录体”信息恰恰迎合了这种受众心理需要,长此以往将促成产生更为“惰性”的受众,导致思维能力的退化。

3、动摇价值取向。微博作为一种时尚的新媒介,使人们的倾诉欲得到满足,这一点本身无可厚非。但随着人们将生活的各个细节展现到微博上来,一些与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不符的“新风尚”被直观的呈现在广大网民面前。

相信每一位微博用户都曾见到过这样的内容:一些博主将自己的名车、名牌香水、名牌提包的照片发到微博上来,自嘲一句“又败了这么多”;在高档餐厅用餐时也不忘对着玉盘珍馐拍张照片;给自己的名贵爱犬花大价钱做了新造型,当然要拿出来“晒”一下;一时没有图片可“晒”,也可以来一句“忙完了这个月去香港犒劳自己一下”……诚然,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本来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一味强调吃穿用度要讲究名牌、追求享受,并四处炫耀,以此认为高人一等,便是大错特错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说教必然滋生大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助长了歪风邪气,动摇了应有的价值取向。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偏激的网民,不分青红皂白的宣扬“仇富”论,并通过微博催化扩散,同样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舆论号召力。这种偏激的情绪化观点不但无助于解决问题,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

4、扰乱网络舆情。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相关立法还没能跟上媒介的发展速度,加之监测管理方面还存在大量的“盲区”。目前,用户在微博中虚假、不实信息或暴力、信息等行为,只能由微博运营商进行有限的处罚。维护平等、理性、健康的网络环境只能靠用户主观上的自觉责任意识。

微博的这种无序状态助长了微博网络暴力的倾向。某些微博用户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已经超越了正常理性;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触犯着道德底线。

微博的无序状态还使得网络水军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网络水军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通过发帖回帖进行造势。他们活跃在微博上,帮助幕后组织迅速地炒作信息,打击竞争对手,不久之前的“蒙牛陷害门”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这些行为已经涉嫌犯罪,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5、破坏社会和谐。用户通过微博与朋友分享信息、交换看法,这种虚拟环境高度模拟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交习惯,容易使用户将网络世界中的信息与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对等;进而错误的将“网络舆情”与“民心民意”对等,从而使用户对现实世界的社会舆情产生误解。

哈贝马斯指出:“大众传媒所塑造出来的仅仅是公共领域的假象……它只是大众的消费和娱乐休闲的工具”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1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民结构的现状――如网民总数(4.57亿)、男女比例(5.6:4.4)、年龄结构(10-39岁网民占80.5%)、学历结构(高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76.9%)等,便决定了网民不能等同于社会大众,网络舆情不能等同于民心民意。

我们在认可微博积极进步意义的同时,也要客观认清微博的危害。审慎分析微博的缺陷与不足,理性对待其消极影响,有助于为建立科学的微博舆情引导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②胡正荣:《传播学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③石义彬、单向:《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一、网络微博的写作特点

网络微博评论主要是通过专题微博论坛和依托相关网站(如新浪、搜狐)的论坛发表言论,进行思想表述,被人们称之为“网上社区的灵魂”。本文主要针对网络微博评论这一文体特点加以分析概括。总的看来,网络微博评论具有以下写作特点。

(一)自由灵活化

网络微博评论具有灵活性、自由性和新颖性。微博写作者没有职业、性别、年龄等限制,发表评论不被限制,只需填写基本的个人信息就可以在相关网站获得一个ID。微博评论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评论的对象,并可以自行登录或退出,浏览网页微博评论的受众也可以自由跟帖,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表示抗议或是保持沉默。总之,网络微博评论通过网络巨大的虚拟空间而很自由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针对社会、经济、文化、旅游、购物等热点或焦点问题实时进行评介和信息或情感的交流。

(二)个性鲜明化

网络微博评论的作者都是用真实的姓名进行登录,并且附有个人的相关信息和照片等。评论者大多还采用符号图像等形式来配合评论内容,通过网络实时发送评论文本。网络微博评论的对象都是结合现实社会某个方面的话题来展开的,因而与现实语境的评论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写作的风格更具有网络博客的个性化鲜明色彩、个性化鲜明特征,而且评论用语或者亲切、或者严厉、或者夸张、或者戏谑,不像官方所办的网络传媒文本用语那样庄重而严肃。之所以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报纸、电视包括网络官方网站上的评论都代表一个社会团体,具有发言人的权威性,尤其注重传播效应,不像网络微博评论那样仅代表着微博评论者个人的思想观点。而且,网络微博的评论者也不同于网络论坛BBS中的网络,其身份都是隐匿的,而且没有可追踪性,很难有人知晓到底是什么人在发表评论,对于所发表内容的真实性无法得知,网路论坛BBS中的每一个几乎就是一个符号的代表,他们之间的交流就变成了符号与符号的交流,隐蔽性非常强。而网络微博评论者都是光明正大、旗帜鲜明地表述自己的评判,如对房地产税收改革等问题,华远地产的老总任志强就以网络博客的身份多次在各大网站微博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双向互动化

在网络微博论坛上,受众不仅可以阅读,而且可以通过在网站上登录发帖来发表意见,发表的内容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看得见。由于网络传播的互动,网络微博评论者可以随时得到意见反馈。一个观点新颖、简洁精辟的网络微博评论往往可以形成非常强烈的网络广播效应,往往会引来成千上万的网络受众,获得最大化的网络点击率。评论发表者的受众来源、受众数量和受众反应尽管一时间无法准确推测,但是网络点击率却做出了相应的真实的信息反馈,客观上活跃了网络大众文坛,引领了网络大众文化思潮的蓬勃兴起。并且,网络受众在阅读网评后,也将自己的看法以微博评论或者BBS论坛的形式跟帖发表在网络论坛上。这样,网络受众自身就由听者演绎为评论者,由听话一方转变为评论一方;而原来在微博上发表评论的评论者也随之转变为这次评论话题中的受众。评论者与受众之间有着灵活的互动沟通功能,即使是兴趣不同的网络受众群体也可以在不同的官方网站、微博网或网络BBS论坛空间中通过超文本的链接或者下载等方式互相分享信息、展开讨论,可以获得彼此的认同,也可以获得理念和情感的支持和帮助。

(四)即时快捷化

客观地说,传统纸质传媒的优势在于纸质文本的权威,网络的优势又在于永远没有严格审核、印刷加工的程序。比如,二月一号上午十点某一微博评论者在网上完成的微博评论,要发表,如果改成在传统媒介上来报道,那必须通过传统媒介的审核、修改、纸质文本的加工等程序,评论的报道最快也要到二月二号凌晨才能出来,而网络微博评论作者即时在线写作完毕就可以通过网站,运用网络工具实现即刻点击发送,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完成发表的全部过程,省略编审、印刷等具体环节。网络微博评论即时高速的写作与报道是传统报道程序无法实现的,也是无法比拟的。网络微博评论能否在当天即刻发表,取决于网络微博作者的信息捕捉和有效整合信息的能力强弱,以及评论写作和完成的速度的快慢。因此,网络微博评论的写作特点就是具有即时快捷性。

二、网络微博评论的传播效应

网络微博评论从诞生之初就对现实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

(一)网络微博评论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1.网络微博评论给网络微博作者带来相当的言论自由权,让网络评论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大多数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精英的严格把关控制,普通人想要发表评论就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文字表述要求、格式是否规范、思想是否富有见解等。网络微博评论的诞生,一定程度地打破了传统话语权严格控制的局面,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在网络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只要认真写作,就可以顺利地通过网站顺利发表,不受来自传统媒体那种意识形态、文字水平和逻辑能力的严格审查。网络微博作者在论坛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评论,可以随时随意地表达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2.网络微博评论有利于对现实某个问题起到引导与启发的作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与大众搭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网络微博评论从内容、写作态度都更加接近网络受众,从而获得网络受众的广泛认可,获得相应的理解与支持,对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效应。网上微博评论的受众大都是一些兴趣相投的受众做出反应,评论者与受众之间没有无功利性,由于各自的职业、年龄、性别、阅历等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会不同,因此,网络传播之际,好的网络微博评论,往往对现实问题最先做出反应,思维较敏捷,观点也最新颖,可以给网络受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效的建议和很有益的帮助。

(二)网络微博评论也有相应的局限性,导致网络信息传播有消极效应。

1.观点片面,议论偏激,对现实社会的态度易走极端。

网络微博评论中有不少的作者热衷于关注个人琐事,甚至错误地以为越是牵涉私密性的议题就越能吸引网络受众的眼球。一些网络微博评论者为了猎奇,追求点击率,频繁地用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或者口号来引人关注,还发表一些缺乏依据的不实信息,歪曲事实的本来面目,结果招来一些麻烦。还有一些网络微博评论的作者由于写作态度的偏差狭隘,弄巧成拙,导致所写的网络微博评论肤浅无聊,流于哗众取宠。这些不成熟健康的网络微博评论客观上妨碍了网络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削弱了网络微博评论的影响力、感召力,也成为诱发网络受众不稳定因素的来源之一。

2.情绪化的宣泄,缺乏理性的探索。

在网络中,网络微博评论的写作者与参与者众多,来源广泛,思想道德素养的差异也很大,客观上就会出现一些网络微博评论者,在利用网络微博评论这块园地来发表一些含有攻击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网络微博评论者由于观点与别人不同,往往在评论中言辞尖锐、情绪激动,缺乏好的文风和文字素养,因此网络微博评论的论坛一方面为各个层次的网民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佳渠道,但是另一方面却不时产生一些情绪化和宣泄性的微博评论,这种缺乏理性的情绪化的网络微博评论,不仅不能形成有价值的好评论,反而很容易引发网络传播过程之中和之后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网络健康文化氛围的形成,也不利于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3篇: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工作;舆论

一、前言

21 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类将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信息传播方式经历了“门户网站”、“博客”再到“微博”的转变。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革,也必将引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变革。微博,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以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与传统的博客相比,有“短、灵、快”的特点。微博的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人们思想交汇、情感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平台。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但由于微博的许多特点,也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微博时代,如何采取新的途径和方法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微博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微博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人际沟通方式、文化表达方式、社会行动方式,进而改变着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1、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多变

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微博既是一个承载个体话语的私人空间,同时又可能是一个向外传递信息的公共舆论平台,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特别是当信息者和信息内容本身具有高社会关注度时,微博就会成为一个聚拢、吸引社会舆论的公共信息平台。它同其他公共信息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具有更为快捷的传播速度、更为隐匿的传播链条,其传播效应更为不可预期。当微博成为社会舆论的汇聚点时,信息者如何处理好个人私语与公共议题、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就会直接影响到公共舆论的性质和走向。

2、社会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社会心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社会成员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的窗口。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思潮、社会行动都会透过社会心理这个窗口折射出来。微博时代给社会心理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博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凸显。微博中,个体的生活轨迹、情感世界、价值观念通过碎片化的独语得以展现,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们自我意识的强化,人们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和生活方式。其次,微博时代人们的交往需求进一步强化。再次,微博时代社会行动潜藏的心理能量进一步释放。“微公益”的提出和广泛响应说明了这一点。

3、文化环境更加多样

思想政治工作所要传播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微博时代向我们呈现的“微文化”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研判这些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对主流文化的潜在影响,对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量的方面而言,“微民”建构着“微文化”,这个群体的规模决定着“微文化”辐射的广度;从质的方面而言,“微文化”的性质与主流文化有融合、平行和背离三种关系。

三、微博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对策

1、搭建利用微博进行政治传播的新平台

微博成为当下大量社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主流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微博中处于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尚未充分认识到微博带来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尚未真正找到将宣传教育融入微博式传播的良好方式和路径。我们认为,拥有属于宣传教育部门的微博网络和信息平台至关重要,这将使新媒体之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拓展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物理界面和技术支持。

2、扮演引导微博舆论传播导向的新角色

尽管微博舆论高度分散、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依然具有引导的必要和空间,这要求我们积极扮演好引导微博舆论传播的新角色。首先,要建立特色微博网络。这些网络应该主题轻松活泼、议题时尚新颖,具备吸引力大、凝聚力强等特点,能够吸纳大量的用

和会员,并产生介绍陌生者加入的连带效应。其次,要始终保持“微博态度”,习惯使用“微博语言”。要真正使用网络聊天和虚拟交谈的自然沟通方式,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给人的政治说教刻板印象。

3、把握危机处理中微博发生作用的新动向

微博在社会政治危机中的作用令人难忘,值得重点关注。2009年6月13日伊朗总统内贾德以62.63%的得票率赢得选举,但这一结果随即受到反对派及其支持者们质疑,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的骚乱。随着伊朗大选内幕被逐渐揭露,人们发现一些西方媒体和政治势力在微型博客等社交媒体背后推波助澜,美国打着信息自由的大旗,公然干涉别国内政。正如西班牙《起义报》的报道所指出,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微型博客等去干涉伊朗内政,已经成为事实。因此,作为宣传和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在常态情况下,需要通过信息流量、用户数量、社会群体关注度、舆论内容指向和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等指标衡量,对主要的微博网络进行全面识别和分类管理。

四、结束语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好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积极有效地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代、富于创新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解决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

参考文献:

第4篇: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政务微博 、互联网舆论、维护城市形象

一、十八届三种全会《决定》中文化体制相关内容部分回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角。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会《决定》强调的六个紧紧围绕的重点领域正阔步踏上新的征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始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已从“破冰期”挺进“深水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工作,应带头走在体制改革前列,以无畏的担当精神、顽强的毅力和斗志,抓住重点,破解难题,在改革的深水区奋力突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决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容一共分为四点: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其中,第一点“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中提到了: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制度化。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和第四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提到了: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结合这两天所提及的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以及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可以联想到,近来兴起的“政务微博”这种新兴起的政府参与网络舆论的一种新方式。

二、政务微博概念和互联网舆论生态环境

政务微博,是指中国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力行“织博为民”。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迅猛而至,随着微博用户的迅速扩大,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大V在互联网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据统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中10万以上粉丝的超过1.9万个,100万以上的超过3300个,1000万以上的超过200个。8月份以来,有几次重要会议和活动均涉及互联网用户社会责任、打击网络谣言和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等问题,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舆情空前高涨。各种有关打击网络谣言、提升网络名人社会责任意识的信息在网上增多。不少网民也呼吁对于网络这个官民沟通交流的对话平台,官民双方都应倍加珍惜。

从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的《政务微博群体与网络舆论生态研究报告》中的数据看出,通过对政务微博、体制内媒体微博、意见领袖分别随机选取10家,统计8月10日至10月19日以来的微博趋势,用以比对“互联网七条底线”、“依法打击网络谣言”等重点工作开展后网络活跃人群的影响力。通过抽样分析,在网络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大政务微博和体制内媒体微博(党报和国家通讯社)保持高活跃度,整体互动,彼此呼应,积极转发新闻,发表评论,以其权威、严谨的发言主导民间舆论场的话语权,以巨大优势占据制高点,政务微博和媒体声音逐渐得到强化。多数意见领袖的活跃度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三、政务微博运营理念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影响

随机抽取较活跃的10家政务微博,如上海、北京、南京、成都等,此类微博自8月10日至10月19日以来,共微博16548条,平均每家每天23.31条。由此可见,网络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家政务微博均保持高活跃度状态。

以@武汉为例,自7月5日在人民微博、新华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四个平台同步开通政务微博“武汉”6个月以来,共编发微博4300多条,原创信息90%以上,其中原创视频119条。四个平台粉丝听众总数已超过360万,一直保持高活跃度的状态。截至目前已应对7月5日至7日武汉特大暴雨、江汉路小贩“诈尸”、武汉城市建设与地方政府债务质疑、东湖大道路基塌陷等14起突发事件或舆情;对于网民的诉求,积极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取得联系,转发诉求,并督促调查解决,上线以来共回复处理网民重要诉求62件,回复解决实际问题1500余个。

可见,政务微博不仅仅在信息、市民诉求督办落实和城市形象宣传方面成为一个重要平台,更是遭遇各类突发事件或重要网络舆情时的第一现场报道人、第一时间引导者和第一媒介的统筹者。把关注民生信息作为政务微博的主要关注点,是政务微博运营的重要出发点。

四、政务微博新模式探讨:线上线下联动新模式

政务微博除了在网络平台上做好为民服务的工作以外,由线上宣传转化的线下活动更是政务微博推动网络正能量波浪式扩大的一个新方式。“武汉”就充分发挥网络大V和热心网友作用,在全国首先成立了政务微博粉丝团,并组织四次“武汉”粉丝团线下活动,分别走进武昌区、光谷高新区、城管委和汉阳区以及市公安局各窗口单位,带领市民和网友感受武汉发展的成就、了解武汉的历史与文化,共有360余名网友参加。这样的创举或许将成为政府宣传维护城市形象的双效模式。

网络舆论工作的正面引导和治理绝不是要让互联网陷入沉寂,而是要在清朗、阳光的主色调中,营造健康文明、公平有序的舆论环境。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微博是一个大趋势,这是践行阳光党务、政务、增加政府公信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一则短小精悍、网味十足的微博,可以引起有时官方媒体不能比拟的铺天盖地的响应。经过多种科学手段的配套实施,建设一个清朗、繁荣、健康、有序的网络家园的目标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第5篇: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博;泛娱乐化;受众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89-02

微博一词源自英文“micro-blog(微型博客)”,是web2.0时代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1],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可以即时和分享信息的新型互联网工具。微博在我国的出现只有短短的三四年时间,但其用户数增长之迅速让人侧目。截至2011年4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超过1.4亿,预计同年年底将超过2亿;2011年6月15日,腾讯微博用户数量已逾2亿[2],且其用户数从1亿到2亿仅用时4个月。

微博的发展势头之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其他互联网工具相比,微博有着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如随时直播、信息多元、去“中心化”等,但其日益凸显的泛娱乐化趋势也不容忽视,值得警惕和研究。

一、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有些微博主是娱乐界人士,这些微博呈现出娱乐化趋势无可厚非。但微博用户却整体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流微博主娱乐化

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发展初期就是靠拉名人资源作为微博认证用户来聚集人气,而这批名人大部分是娱乐界人士,他们被授予了最初的话语权。据2011年8月27日的数据显示,新浪微博关注度排名前十的依次是姚晨、小S、蔡康永、谢娜、杨幂、何炅、赵薇、李冰冰、陈坤、黄健翔,前九位全部是娱乐界明星。从新浪将关注其他微博的用户由“关注者”改称“粉丝”更能看出其娱乐化倾向之明显,具有明星广播站的性质。由此导致关于明星的三餐起居等无价值信息跟随者众,而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则因乏人问津最终沉入微博的碎片化海洋。

(二)信息内容娱乐化

掌握主流话语权的名人博主身份的娱乐化直接导致了微博内容的娱乐化,其显著体现是微博受众对娱乐八卦消息的热衷。2011年5月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微博私奔事件就是例证。知名投资人王功权在其微博上高调宣布与情人王琴私奔,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围观和疯狂转发,两条微博刹那间被转发万次以上。网民对名人娱乐八卦消息的热衷程度可见一斑。2011年6月谢霆锋张柏芝离婚的消息也是各大微博的热点头条,微博疯传谢贤带谢霆锋之子lucas去医院验DNA,其结果是lucas非谢霆锋亲生。虽然多数网友表示不相信,但其传播之猛烈足见广大微博受众对娱乐八卦消息的热衷程度。

(三)传播方式娱乐化

一条微博有140字的限制,长度十分有限,很难交代清楚一个复杂的事件。这种限制导致微博呈现出“碎片化”甚至“口水化”的特征,意味着一个众声喧哗时代的到来。流行网络用语因其趣味性和低门槛,在微博上也十分受欢迎。以公安微博为例,随着微博的流行,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公安机关等权力机构都开通了官方微博,2010年2月广东省率先开设了国内首批公安微博,各地公安纷纷跟进。公安微博主为了打消受众对公安机关传统意义上的刻板印象,也会用网络流行用语与粉丝交流,如“坑爹”、“伤不起”等流行词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警察形象。

微博传播者身份、微博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娱乐化使得微博受众群起响应,跟随者众,形成一种弥漫整个微博用户圈的浓厚的泛娱乐化氛围。这种泛娱乐化的倾向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受众带来了愉悦,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容易造成微博的庸俗化和内容的空洞。面对来势凶猛的市场化浪潮,我国的各类媒介都不同程度地走上商业化的道路,为了迎合受众猎奇、消遣和寻求刺激的心理,媒介投其所好地倾向泛娱乐化以获取利润。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微博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泛娱乐化的道路,但一味地追求娱乐化,势必会造成微博的庸俗化和内容的空洞。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著名论断:“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其次是会使微博逐渐丧失其作为舆论表达工具的重要功能。微博自诞生以来,解救街边乞讨儿童事件堪称其作为舆论表达工具发挥得最引人注目的一次,但泛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强大导致微博逐渐变成一个消遣的场所,使得微博用户逐渐无视对公众事务的讨论需求,对公共领域的意见亦无法在微博上顺畅地广泛传播。泛娱乐化的日益强大或许会使得微博成为娱乐生活中的玩具,从而渐渐丧失宝贵的舆论表达功能。

二、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成因

微博泛娱乐化倾向的形成与微博自身的特性关联甚密,与我国的网络环境也不无关系。

(一)微博信息碎片化

有学者将微博的特点总结为单一性、碎片化、开放性、整合性、实时性和跟随性[3]。碎片化是微博区别于其他互联网工具的重要特性之一,指的是一条微博的内容不得超过140字符。这种特性降低了写作的门槛,开辟了“全民写作”的时代,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微博的传播内容较为肤浅和流于表面,呈现出泛娱乐化和口水化的特征。海量的娱乐化信息将使得受众注意力分散,减少理性的深度思考,给社会带来非理性的浮躁气息。

(二)商业化因素的推动

在经济博弈的大环境下,媒介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以最小的风险博取更大的收益。娱乐信息浅显易懂,且易为大众接受,使其成为多数媒介获取市场份额的不二法宝,微博也不例外。

(三)网民年龄结构低龄化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30岁以下网民比例占了58.2%。这一年龄热衷于在网络上集体狂欢,使得网络文化彻底走向泛娱乐化。在微博上,低俗虚假信息和披露隐私、色情暴力等内容随处可见,有些微博用户甚至以娱乐至死的心态随意恶搞、侮辱、漫骂和和攻击他人,使得微博上泛娱乐化成风。

三、微博泛娱乐化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媒体把关职责

我国网民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微博传播的秩序仅仅依靠网民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媒体本身对微博的把关职责。事实上在微博中媒体本身的“把关人”功能依然存在,不论在什么平台上更新微博,最终都是通过微博网站作为终端来实现微博的更新和。在终端对信息进行过滤是一种有效的把关方法,微博经营者可以过滤某些词语和句子,在后台删除非法和不符合道德标准的内容,对可信度较差的微博主可以采取封号等处理手段来实现其把关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借鉴论坛的管理模式,请一些类似版主的非职业把关人来协助管理。

用手机的微博可以通过类似手段进行管理。手机微博的通信平台主要是第三方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这些第三方运营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其通信平台上的信息进行过滤。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的存在能帮助预防不道德和破坏行为,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在此道德范围内进行活动。没有界限,就很难确保没有影响和侵犯别人的情况。微博传播由于其日渐扩大的社会影响,也亟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我国目前网络的立法建设远远滞后于网络本身的发展,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网络立法速度。随着web2.0的飞速发展,微博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我国应针对作为web2.0最前沿和最典型的微博传播加以法律法规条文的约束和规范。在立法上可以充分地激发民间的智慧,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基本上都已进入网络,许多人也在热心地参与网络规范的制定。只要借由网络平台对各种立法方案进行辩论和论证,网民必然会充分贡献自己的智慧,形成最能代表时代精神和广大人民利益的法律。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网络文化是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作为代表网络最新传播技术之一的微博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首先必须加大力度发展网络文化技术与网络文化产业,用先进的文化理念作为引导,不断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网络环境的文化品味。其次,在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上,要用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引领网络文化的价值观,形成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只有充实了网络文化的内容,才能让微博走出狭隘低俗的泛娱乐化倾向,将视角与关注点放在更加广阔的中华民族文化上。第三,应积极建设网络文化队伍,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相一致的网络文化人才队伍,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发展环境。最后,应该积极地实施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形成规范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推动代表互联网最先进技术之一的微博的健康发展。

面对微博日趋明显的泛娱乐化倾向,除了依靠微博平台自身的努力之外,还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这不是靠某个部门的努力朝夕可以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沈鹏.重新点燃的web2.0激情―Twitter类网络应用的传播形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

第6篇: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博 学生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57-02

学生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普及,互联网上形形、五花八门的信息和思潮不可避免地对高职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使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出现了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这不仅是对高职学生思想意志的考验,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微薄传播模式下,如何运用微博优势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学生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成为了高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职学生管理部门以及辅导员必须直接面对和努力破解的新课题。

1 对于微博的认识

微博客(micro blog或micro blogging),顾名思义,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等途径向博客消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2 利用微博创新性开展高职学生工作的必然性

2.1适应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

首先,随着通信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已为大学生群体所普遍接受。青年学生熟练的计算机、手机操作能力与网络世界的高活跃度和强参与性等特点相契合,使得微博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这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微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2010年年末开始,各大高校纷纷加入了庞大的“围脖”队伍,微博逐渐成为高校信息的新平台和展示学校形象的新名片。截至2011年2月底,全国已有100多所大学在新浪开设了官方微博(校级),其中“211”高校超过80所。高校官方微博的诞生及普及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微博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及可以借鉴的模式,这就为高职院校基于微博传播模式创新性的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契机。

2.2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随着网络的发展,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充分重视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曾在重要文件以及重大会议上多次表达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可见利用网络,特别是利用微博等网络的新型传播手段和媒介进行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

3 “微博时代”高职学生工作创新模式

3.1利用微博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作为辅导员,在微博传播模式下可以通过注册门户网站微博,或创建自己的微博,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功能齐全,普及率高的特点,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微博的网络在线即时点播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微博即时热点新闻、政策及理论学习心得的网络地址链接,提供理论学习资料网址,使网络上的知识和信息有效的转化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另一方面还通过在微博上针对热门话题发起讨论,由辅导员主持引导讨论,让每一个教育对象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去,畅所欲言,从而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深度交流。其次,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微博即时分享的功能,随时随地的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研究成果、课件等通过微博上传发表,这既是丰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的有效手段,也是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增强其政治学习自觉性的有力措施之一。

3.2通过创建“微博班级”实现班级有效管理

伴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建设辅导员博客、微博已经成学生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必须时刻关注和善于利用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新技术,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为纽带,积极创建班级微博或微群,并通过微博班级”这一平台为学生工作注入新的元素。首先,辅导员要积极推动和引领“微博班级”的建设,比如在“微博班级”建立之初,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就班级微博的主题、风格、格局等进行讨论,使班级成员自觉地融入班级微博的建设中去,把班级微博当作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其次,通过举办班级微博设计大赛,学生微博管理员竞聘等形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有效地提高班级向心力与凝聚力。再次,辅导员在微博班级的建设中应关注细节,关注学生,善于通过微博收集学生以及班级信息,善于把学生工作中的一些重要的有意义的元素即时地上传,善于对每个博出科学准确的回复,通过班级微博真正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激励、共同成长。

3.3利用微博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微博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信息来源,对高职学生的信息的构成,知识的积累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一种良好微博文化的形成,必然折射到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之中,对校园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微博传播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基于微博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适应时展和大学生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的必然之举。具体而言,基于微博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积极利用微博的传播模式和特点,突破传统校园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拓展了校园文化的承载的空间,有效的发挥其作为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以及浓缩窗口的作用。第二,通过微博创新性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举办网上读书活动、网站直播、网络知识大赛、摄影比赛、科技成果展,利用微博与广大大学生分享校园文化活动信息并进行讨论等方式,营造和谐的网络校

园文化氛围。第三,切实加强微博舆论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始终扮演引路人角色,在微博上,“言传身教”自觉发挥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围绕学生普遍关注的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的权威信息,认真回应,通过开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主题时尚新颖、健康向上的专题讨论、博文分享、视频转播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3.4利用微博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辅导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微博的出现无疑为高职院校有效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借助微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料,如博文、视频等,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链接,学生通过登录相关网站可以及时的了解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举办微型心理健康讲座,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心理健康小常识,也可以通过背对脸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留言、评论、主题讨论等多种方式与教师交流、沟通,接受心理辅导,解决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借助微博这一平台,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及时的掌握到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的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和疏导,进行心理危机公关,防范于未然。

4 结论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高职院校创新性的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高职院校基于微博开展学生工作对于促进与学生思想和心灵的交流,实现高职学生工作有效拓展,不断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云岳.高校多校区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1(6).

第7篇: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博粉丝 心理机制 自我认同

席卷2010年微博热潮揭示了一个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2010年9月新浪网的《中国微博元年白皮书》数据显示,60.9%的微博用户使用过新浪微博,50.5%的新浪微博用户每天都在使用新浪微博,新浪微博俨然已是使用率和用户粘性最高的主流微博产品。新浪微博在创始之初,成功地利用“名人效应”打开了微博推广的道路。在众多种类的名人之中,新浪微博首推的则是娱乐明星,这一点在它的“名人堂”、“热门话题”等栏目中可以看出,例如“名人堂”中,列为第一位的是娱乐,涉及影视、音乐、高管、经纪人、粉丝底盘、娱评人和娱记七大分类。

区别于其他新媒体,新浪微博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是通过“关注”和“被关注”来实现的,“关注”这一个动词指的是“即时接受对方的信息”,而“关注你的人”则称之为粉丝。“粉丝文化”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热烈讨论是在2005、2006年“超级女声”节目引发全国选秀浪潮之时,“玉米”、“笔迷”、“凉粉”等具有代表性的粉丝头衔成为一时热门词汇。随着全民微博的热潮,“粉丝”这个词又再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一、微博粉丝新特点:有限参与,松散迷群

“微博粉丝”这一网络粉丝新形态,是在20世纪互联网技术发展浪潮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微博粉丝在具有网络粉丝共通的特点之上,结合微博这一新媒介的特点,产生了新的衍生和变形,体现在其参与的相对有限、迷群的相对松散两点之上。

学者詹金斯在阐述新媒介消费模式下粉丝文化的趋势时,使用了“参与性文化”一词,即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普通公众也能“参与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消费者因此提出了自我要求,即要求“拥有参与媒介叙事的创造和发行的权利”。[1]然而,能够从一个时而内在时而外在于商业娱乐的文化逻辑立场,探索和质疑了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粉丝参与性文化”,由微博诞生的新一轮粉丝热潮中,微博粉丝的参与性却大大低于其他类型。

这种有限的参与性是和微博提供的功能息息相关的。区别于传统博客,微博对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联性,在于其的即时性和裂变式的人际传播模式。当明星讯息后,微博粉丝可主动“参与”的功能包括“评论”和“转发”两项,前者指通过在该条微博下添加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后者指通过向关注自己的人讯息实现更广范围的分享(如图表一)。

由DCCI《2010中国互联网微博与社区调查研究报告》可见,评论和转发功能是用户常用的功能前几位。然而,评论功能仅为粉丝提供了对明星微博内容进行交流点评的渠道,转发功能则只是给予了粉丝自主二次传播的机会。在微博局限的技术机制下,粉丝并不具有自己的内容生产力,微博粉丝依然仅停留在粉丝这一概念的表面,其生产力仅仅局限于点评和转发,并无更大的创造力发挥空间,也没有创造出新的属于粉丝文本。因此尽管微博粉丝在数量上十分庞大,但是否有能力构成自己的文化资本,仍有待商榷。

以同一明星的热爱或兴趣为出发点,可将关注同一明星的粉丝概括为一个迷群。互联网促使粉丝们利用新技术打破地域限制走到一起,粉丝团在互联网上分享多方面的信息、自由讨论甚至举办活动。例如百度开设的百度贴吧,就是线上粉丝部落的一个例子。

将同一类型的微博粉丝作为迷群来考察,也会发现其与传统迷群不相一致的地方。不同于其他的线上或线下粉丝团,微博上的粉丝群更为松散、无组织,因此也不具有一般粉丝团所能提供的社群功能。例如在百度贴吧内,粉丝可以利用发帖功能,通过各种帖子进行交流讨论,撰写与明星相关的文字甚至组织线下粉丝集会活动。而对于微博上的粉丝群,粉丝是作为单独原子而存在的,粉丝只是共同聚在明星微博的评论之中,粉丝之间固然可以相互关注,但关注也是一对一的交流,不存在其他在线迷群内部那种广泛的讨论方式。总言之,倘若将关注同一个明星的粉丝看作一个微博粉丝群,其中的粉丝是作为单个个体参与到其中的。

麦克唐纳剖析网上粉丝群后,对粉丝群进行了等级划分,认为粉丝中存在于“知识”、“粉都层次”、“得到内部消息的机会”、“领导者”和“对地点的控制”的多种层面。[2]这些层级的出现,例如领导者层级,一定程度上是组织聚合了原本分散的粉丝,加强了粉丝群的社群感。

微博上的粉丝群则重新改写了网络迷群中的层级现象,每一个关注明星的粉丝在这一群体中,都拥有平等获取信息和再次传播的权力,粉丝团中的权力集团在微博粉丝团中被瓦解,以往在粉丝领袖下紧密有序的组织活动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粉丝作为个人自主的关注和传播行为。这固然保证了粉丝内部传播的平等化,但微博粉丝群的松散无组织也使得迷群不具有能够创造自己文化的基础。

从对微博粉丝文化特性描述的两点,一是微博粉丝有限的参与性,二是微博粉丝群内部松散的形态,可以看出作为网络粉丝文化的一个分支,微博粉丝仍停留在沟通和交流的表层,粉丝个人和粉丝之间对于文本的参与度都不如其他形式的网络粉丝文化高,更难发挥自身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微博粉丝于明星,相互之间的联系只在于“关注”和“被关注”,问题在于,驱动网民选择持续关注并成为明星微博粉丝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新浪微博基于明星效应而迅速走红的驱动力是什么?

二、微博粉丝热潮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学者詹森曾提出过这一问题,即“做粉丝意味着什么应当与更大的一个问题联系起来――欲望、珍视、寻求、渴慕、敬佩、嫉妒、赞美、保护、支持他人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在微博粉丝时代也同样值得探寻。对于微博粉丝来说,表达他对某一位明星的兴趣点,即表达对他的“欲望、珍视、寻求、渴慕、敬佩”之情就在于选择点击“关注”。然而,处于一个铺天盖地明星资讯流通渠道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微博却依然能激发新一轮粉丝对明星的追逐热情,这就要求更进一步分析微博粉丝使用微博背后的心理机制,以解答微博上轰轰烈烈的粉丝热潮。

(1)获取非官方资本,获得尊敬与快乐

费斯克认为,文化制度也可以通过“教育制度”、“画廊”、“音乐厅”等艺术机构,对“资源进行不平等分配”,从而划开剥夺者和被剥夺者两个疆域。这些从合法社会机构获得文化称之为“官方文化”,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没有获得社会合法性”的大众文化。[3]在这种设定下,粉都出现的原因正在于它作为大众文化可以填补个人文化资本的匮乏,以及拥有文化资本可带来的名望和尊敬。

微博的出现正是催生了粉丝文化成为填补文化匮乏的方式。粉丝们之所以选择持续关注明星或者其他领域意见领袖的微博,是为了通过阅读明星微博内容累积粉丝知识来获取非官方的文化资本,并因此由这些文化资本在有相同爱好的粉丝群中获得快乐和尊敬。粉都文化中,明星相关知识的累积对粉丝文化资本的累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粉丝来说,累积越多的相关明星资讯,越能在迷群中获得景仰和钦羡。因此,官方文化竭尽所能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提供大量有关明星各个方面的材料,但官方材料只是从官方视觉塑造的明星形象,并不能满足粉丝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明星微博应运而生。

截止2010年7月,新浪网的《中国微博元年白皮书》显示,有超过2万的名人获得了新浪微博的认证。新浪微博人气关注榜前十名多以娱乐明星为主,截止2011年六月,姚晨微博粉丝已经超过八百万。

区别于官方媒体,也区别于粉丝自主创立的粉丝部落,明星微博是由明星本人担当自己的狗仔队,自由有关于明星自己生活工作的讯息和片段。例如,号称“微博女王”姚晨目前微博数已超过三千七百条,她在微博上向粉丝道早安和晚安,记录自己的瞬间灵感和感言,也常自己的工作后台照和生活照;主持台湾著名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小S也常在微博记录工作细节和电视或平面媒体上难见到的素颜照。由此可见,明星在微博上的大多都是传统娱乐媒体无法探照到的私生活细节,就这一点来说,明星微博在赢得粉丝关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费斯克称,“迷致力于投资迷的知识,迷文化资本甚至成为在学校里低成就的补偿。”对于微博粉丝来说,直接从明星微博获得其本人的咨询,可以得到一个让他们挑战比他们资深的官方娱乐媒体的机会,他们藉此窥探到明星镁光灯后的另一面,在同类粉丝中获得谈资,以此得到他人的仰慕和尊敬。

(2)伪社会互动关系

霍顿和沃尔在1956年提出“伪社会互动”这一概念,描述了在分裂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中,媒介和受众存在的一直互动关系。即粉丝存在的心理基础就是因为在现实中缺乏所需的社会关系,因此选择和明星的接触来获得影响力和名望,在这种情况下便形成了区别于现实社会关系的“伪社会互动关系”。

审视微博形成粉丝的机制,会发现微博上存在大量的粉丝和粉丝客体之间的“伪社会关系”。正是在这样的关系建立中,微博粉丝发掘了关注明星的乐趣,这种乐趣就在于,微博在明星和粉丝之间架起了一座可直接贯通的桥梁。在以往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粉丝累积有关粉丝客体的知识都是来自第三方提供,例如通过电视台娱乐节目、报纸娱乐版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而现在,只需通过关注明星的微博,粉丝就可以即时的接收明星主动的一切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的微博下进行点评,这很大程度上复制出了一种粉丝“正在与该位明星面对面交流”的错觉。

2011年5月12日赵薇出席某活动并在微博一张其身着紫色礼服的照片。该条微博得到共5376条评论,被转发3676次。笔者收集该条微博全部评论内容,利用武汉大学Rost中文分词软件,对评论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得到评论中不同人称词汇的出现频率(如图表二)。

由以上人称代词可看出,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的频繁出现,说明微博粉丝们追求的是一种和明星进行直接平等的交流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上明星高高在上的神圣地位,削弱了原先存在的等级区分的感觉。粉丝多对赵薇以“美薇”这一昵称称呼,可见微博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更为亲密。第三人称“赵薇”和“她”在评论中则出现频率很低,可见即便粉丝和粉丝直接可以在评论里互相回复进行交流,但真正交流的微博粉丝数目很少,微博粉丝群是以个人原子态呈现的而非群体式。

然而,考察新浪微博形成的社会形态,就可以看出微博上的“平等交流”,只是一种伪社会交往。新浪微博众多名人页面均带有“V”字符号,作为实名认证的方式。新浪加“V”规则分四类:有一定知名度的演艺、体育、文艺界人士,在公众熟悉的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知名企业、机构、媒体及其高管以及重要新闻当事人,藉由此划开了知名人士和普通民众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微博自然分割成了“V”字族和非“V”字的两大阵营。

仍以赵薇新浪微博为例,赵薇从2009年11月3日使用新浪微博后,共1633条微博,其微博评论大多都超过一千条以上,但赵薇本人从未在评论中直接回复粉丝,也从未主动@粉丝或者回复粉丝的@。赵薇主动转发的内容也均来自明星微博或知名人士,例如严歌苓、何炅、亦舒等等。可见,即使粉丝似乎能够在评论中贴近明星的生活,观察他们台前幕后的一举一动,但从本质上依然是虚拟的“伪社会交往”,而粉丝却又沉浸于这种虚拟交往中未曾发觉。

(3)解构明星原本形象,还原“真实人”身份

区别于以集体行为为主的其他网络粉丝群体,微博粉丝群因微博这一新媒体特性,还原成了个人行为。然而,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粉丝的这种活动都可以视为是一种“文化消费”。消费行为,在人类学家佛里德曼看来,是与“认同”息息相关的。“认同”一词,是指“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4]在认同理论之上,佛里德曼认为,世界体系内的消费都应当称之为认同消费,即“消费”行为会作为一个指引和模子,塑造和造就了人的认同。作为个体,选择消费或不消费,选择消费这个而不是那个,一方面是面对资源自我支配权和选择权的运用,另一方面,也由于这样的选择而映照出了人们对自我所追求的价值的认同。

詹森在分析粉丝心理时曾指出,粉都的出现是为了“弥补自主性的个人缺失、社群缺失、不完整的身份、权利和认可的缺乏”。[5]微博粉丝通过对明星的了解和关注,弥补个体在自我认同方面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关注什么类型的名流,是娱乐明星还是文化名人,对他们所发表的微博持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都能形成粉丝对于认同的构建。粉丝在明星身上投射自我的个性,在明星的倒影中构建自我,在自己建构的想象世界里重复消费粉都客体,将自己和明星同置于一个生活空间之中,获得满足同时寻求认同。

正如前文所述,微博上的明星形象区别于镁光灯下的形象,因此引导粉丝建立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在以往传统媒体中,明星是作为全知全能、光鲜亮丽的形象出现的,这种偶像与大众保持距离,塑造是为了借助明星完美无瑕的形象令粉丝体验新的自我。微博却恰恰相反,明星形象正很大程度上向着“普通人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粉丝和粉丝客体明星之间的距离一再拉近,明星通过对自己生活中插科打诨、鸡毛蒜皮的小事进行分享,打破了一贯的完美无暇,还原了作为“真实的人”的形象。

2011年4月29日台湾著名谈话娱乐节目《康熙来了》主持人小S了一条自己的行程,并附上了一张生活素颜照。该条微博至今收到8168条评论,被转发8724次。笔者收集该条微博全部评论内容,利用武汉大学Rost中文分词软件,对评论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得到评论中不同形容词出现频率(如图表三)。

微博评论中1576人将小S的素颜照评价为“好看”,且排在前几位的词汇均为褒义词,对小S本人在微博上自爆素颜照行为表示了喜欢。也有粉丝认为小S此举做作虚伪,评论其“假”,但从数量上对比来看,欣然接受并赞许明星镁光灯下另一面的关注者更多。微博粉丝借助明星这种“回归平凡生活”的方式,在明星身上寻找到自己与其生活的相同之处,并让粉丝对这一全新的、未曾接触过的明星形象着迷。粉丝在微博上关注明星,不仅是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窥视的心理驱使,更暗含一种观看明星如何走下圣坛还原为普通人的过程的心态。在观看的过程中,粉丝不仅将明星重新解读为亲和的、可触及的、贴近真实生活的人,更和自己所关注的明星建立了心理上的亲密关系,并从中寻找对自己生活的认同和意义。

然而,微博作为媒体的一种,也是明星进行自我推广的平台之一,目的同样是获得更多曝光率和支持者。因此,微博明星形象也是一种塑造,只是塑造的方向不同于传统媒体罢了,微博上的明星仍不能真正完全地契合其本真,粉丝将微博明星视为其还原了作为普通人的原本形象并在其中寻找认同,最终也只是镜花水月、徒劳无益。

注释:

[1][2][5]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Fisk.J “The culture economy of fandom” in Lewis, L.A. (ed) The adoring Audience, London: Routledge.1992

第8篇: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自觉;言论自由;微博利弊;应对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10月15-18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专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会上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条件[1]。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有轻重层次的,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水平的质量。思想、言论自由是必须的,但是这个自由是要有一定限度的,犹如“文化自觉”一样,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有一定的“自知之明”:要有选择的传播文化、传播信息,自觉、主动的筛选不实和不法信息,对于谣言要能及时止住。在此基础上,如今盛行的微博,便要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了。

二、微博的发展与现状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之间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终端机、手机、网络等多种手段,以140字内的信息形式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出去[2]。它与博客的区别是:博客需要文字的赘述和修饰性的语言,内容则需要有逻辑的阐述,如此大的工作量成为博客作者的负担,于是“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客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注册一个微博客账号,成为微博用户,只需轻敲键盘,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将信息出去,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第一发言人”,爆料自己知道的“内幕’,并且可以一键转发,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引来更多人的互动。它耗费的时间短,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随时随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出去。目前国内的微博更主要被用于用户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个人言论、喜怒哀乐,它以自由、开放、便捷,门槛低等特点,受到愈来愈多大众的青睐。

在国外,微博客的英文名称叫做Twitter,早在2000年, Twitter就在国外的网站上出现,2008年,Twitter以惊人的速度开始走红。2009年8月,新浪开通了微博,并且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微博网站。2010年,国内迎来了“微博年”,各大网站都相继开通了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薄,网易微博等。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微博注册用户超过两亿[3]。微博传入中国两三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有了如此多的受众,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发表见解、获取信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平台。

三、微博的利与弊

微博是人们尽情表达自己见解的平台,在这里,人们的思想得到了释放,渴望成为爆料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微博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有利于言论自由,是公民表达自己思想和言论的平台。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公众人物,都会有自己的一些见闻感受,然而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主体传统新闻媒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这种需求。在微博里,大众是主动的,可以是新闻人。它的出现,很好的顺应了这个潮流,人们在工作之余,及时把自己的动态、见闻、见解公之于众,供大家评论、欣赏、娱乐。

(二)、有利于政府时时关注民生,了解人们当下关心的话题。我们的政府官员、乃至国家主席,都有自己的微博,可定时在网上与网民进行互动,倾听网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发现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的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及时新闻信息,弥补新闻媒体不及时的缺陷。以前,由于新闻媒体不能及时到位的进行报道和宣传,耽误了很多事故的救援或者解决。微博的随便捷性和对象的无选择性,正好弥补了这个缺点。事故发生时,在新闻媒体还未到来前,一些微博用户就已经及时的把信息出去,再经过无数人的转发,其传播之迅速和覆盖面之广泛,并非传统新闻媒体可及,随着事态的扩大,自然就受到了各部门的注意。

(四)、有利于揭露社会和政府中的一些腐败现象。由于实名制举报容易遭到报复等原因,人们往往更愿意通过匿名的网络形式来进行检举和揭发。当前无数的网民都会关注我们政府的腐败现象,只要发现了腐败现象,大家便会齐心转发,一直发到有关部门出面调查、并且调查结果为止。“微博直播腐败日记”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微博爆料之前,就有多人对日记主角湖北恩施州前公安局副局长谭某进行实名举报,但直到“腐败日记”走红网络,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且进行调查。虽然微博爆料并不是都是真实可靠的,但这样的一种曝光形式,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热点话题,让真正的腐败案件摆在大众的眼前,进而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它也给准备腐败或正在腐败的人敲响了警钟。

“一人一媒体”[4],微博在这个追求言论自由的时代固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它也不可避免的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便捷性、及时性为人们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互动提供了平台,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其门槛低、具有随意性、即时性等特点,也给这个社会带来了不便。

(一)、其方式的便捷性、内容的随意性和离散性,容易产生谣言,误导大众。它140字的限制,使一条微博不能意涵整个要表达的信息,有时省略的内容容易使人断章取义,造言生事,滋蔓难图。另外,任何用户都可以成为微博的发起者,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第一见证者和传播者。而它的“一键,一键转发”功能,使得这些信息迅速的被恣意扩大,这种无过滤性的和传播方式,使得一些不实信息刚开始形成,便已成为热点话题,受到无数人的关注。更有甚者,为了制造噱头,赚取所谓的微博人气,吸引广大“博友”的注意,会将原来不值一提的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进行夸大,隐瞒真相,只言其一,不言其二。

(二)、谣言一旦产生,便会扩大,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出面进行官方的辟谣,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对其自身的名誉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老话也加速了谣言的传播。2011年3月微博疯狂转发的关于日本核辐射对中国的危害,直接导致了“抢盐荒”;另外还有最近的“歼-10B战机试飞坠毁”、“药家鑫出逃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零度’可乐含对人体有害成分”、“金庸去世”等谣言的恣意散播,最后相关单位、部门或者个人都不得不亲自进行调查,然后出面辟谣。可想而知,这些谣言对相关利益者的危害有多大:政府的信誉受到公众的质疑、企业的销售受到影响、个人的身心也受到伤害。

(三)、微博逐渐成为个人、企业和利益群体炒作和“出名”的工具。这类人无法通过正式渠道受到社会关注,因此便将那些拿不上台面,却又自以为“很有价值”的图片和新闻通过微博形式进行,利用公众的好奇心为其传播,进而使自己成为公众焦点和“关注人物”。最近经常会有一些名人在微博上展开“骂战”,骂来骂去,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人气迅速得到提升。

四、规范“微博”秩序,势在必行

微博时代无疑是科技和文明进步的体现,但是我们却不能任由其随意发展,政府、媒体、社会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去改进、完善它,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其发展,使其朝着社会所预期的轨道发展,真正成为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络互动平台。规范微博秩序,发扬微博自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制定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约束。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那些造谣生事者,一经发现,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对于程度轻微者,可以在微博上予以警告;中度者,可注销其微博ID;程度重大者,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黑格尔曾经说过“自由是理性规范下的自由,理性是自由建立起来的理性”。微博的使用,是为了适应人们追求自由的需要,但是这个自由,需要有一个“度”的保障,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政府及时对信息进行公开,以免人们的猜测导致更严重的现象发生。政府对人们关注的热点新闻、话题,要及时公开,以免引起人们的猜测。现代网络如此发达,一味地隐瞒和封锁消息已经不再适用,政府要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除一些机密信息外,应及时地把各种人们关心和关注的信息公之于众。人们对某件事有了真实的了解以后,就不会再妄自揣测、造谣生事了。

(三)、网络行业自行实行监督,提高网络监管技术,对不实内容、不健康的信息予以过滤,阻止其传播。各大门户网站应建立相应的运营机制,不能只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尊重大众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对那些虚假信息进行筛选和屏蔽,使谣言还没散便已被终止。

(四)、在保密基础上网络应实行实名制。尽管微博的昵称可以随意改动,但必须要能够根据相关信息找到现实中的微博主人,以便在信息发生时能顺藤摸瓜,找出信息源头。但是这种信息只能被公安部门所掌握,不可随意为权势者所利用。如此,在合法的基础上,人们便可以充分享有言论自由。同时个人隐私受到保护,即便是揭发官员腐败,也不用担心惹祸上身。但若是故意造谣生事者,公安部门便可轻易找出“罪魁”,对其进行制裁。

(五)、大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主动辨别各种信息,在源头上对信息进行把关。微博迎合了大众娱乐的口味,越多越多的人把它当做与人沟通互动的平台。“谣言止于智者”,要在源头上杜绝谣言的传播,就要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意识,塑造他们高尚的品格。让微博发起者这个主体,自觉地遵守公共道德和社会道德,增强人们的理性思维和“言责自负[5]”的价值观,提高微博内容的质量。

五、结语

微博作为”新媒体”[6],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使它得到长足健康发展,还需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说:“……文化建设,都应该具有时代的担当意识和对人民、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我的经验和态度就是文化化人、艺术养心、贵在引领、重在自觉。[7]”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却能感受到,并且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观念,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文化更加丰富和灿烂。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2][3]baike.省略/view/1567099.htm.

[4]张力,唐虹.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及其发展困境[J].新闻世界:2011(1).

[5]王本朝.微博时代:说话的自由与责任.光明日报:2011年/2/28/第002版.

第9篇:微博文化论文范文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随着微博用户规模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微博作为企业营销平台的价值也逐步体现。本文综述了微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新浪微博”为研究样本,选出了7项指标来构成微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3种微博影响力的影响因子,即微博活跃度因子、覆盖度因子和传播力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博影响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微博影响力;影响力指数

中图分类号:TR39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177-02

一、引言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随着饭否、网易、搜狐、凤凰、腾讯各大门户网站先后推出微博服务,微博文化在中国飞速地蔓延开来。博客和微博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传播媒介和信息载体,微博的存在和使用对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活,各个公共领域的重大事件的传播都离不开微博这一信息传播渠道,因此其影响力的研究也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如今,新浪微博已然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公共信息平台,因此,本文就试图以新浪微博为例,构建新浪微博影响力模型,以期在微博影响力模型的引导下有针对性的提升微博营销能力。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微博的相关研究都还在发展中,现有的文献大多集中在从用户行为或者传播特性等角度来对微博进行研究。国外对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twitter的用户行为和社会化网络特征的分析上。Jianshu Weng[1]在话题相似性影响力的基础上,采用了Page Rank的方法设计出可以应用于计算每一微博用户的影响力评价模式。Meeyoung Cha[2]等在其文章中介绍了三种不同指标下最具影响力的类型和特点,并对其两两进行比较后对其排名。国内关于微博影响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传播学、营销学等领域。王梦莹[3]结合微博传播的特性和信息的分享机制,建立了微博空间品牌影响力指标体系,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量化了微博的品牌影响力。刘清[4]等人甄选出7项指标构成指标体系,采用了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推导出各项影响力指标的对应权重,从而构建微博影响力评价模型。

三、实证分析

在国内市场基于微博的营销实践方面,最为流行的方法是通过粉丝数量来确定微博的影响力,但是单纯地通过粉丝数量这一指标,显然并不能够全面且科学的决定微博的影响力。本文基于微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指标,以新浪微博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微博影响力进行评估。

1、数据选取及处理

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全部来自于新浪微博。通过微博风云收集到微博用户截止2015年3月25日为止的微博数、关注数、粉丝数、被转发的微博数、被转发的评论数、收到的评论数、发出的评论数等7项数据。运用spss19,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标准化结果见表1。

2、主成分提取

运用SPSS19做主成分分析,得到碎石图见图1。

结合碎石图,我们选取前三个成分。在表4中,我们看到第一个成分解释方

差77.959%,第二个成分解释14.806%,第三个主成分解释5.679%,前三个成分

累积解释方差98.444%。

3、因子旋转

针对提取出来的三个对原始变量均有影响的潜在因子,为了给其命名,我们运用SPSS软件采用最大方差旋转,使系数向0和1两极分化,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可以看出经过旋转后负荷系数已经明显地向两极分化了。第一个主成分对X2、X3、X6、X7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第二个主成分对X1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第二个主成分对X4、X5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我们将这三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传播力、活跃度和覆盖度,具体如表3所示。

4、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见表4)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以计算每个观测量的各因子的得分数。

据此对观测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旋转后的因子表达式可以写成: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的统计方法建立较为科学的影响力指标体系,并以新浪微博为例,甄选出七项用以评价微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微博影响力指数计算模型。企业微博影响因素可以提取为三个主要因子:活跃度因子、覆盖度因子和传播力因子。这三个方面可以较为客观科学地反映出企业微博的实际影响力,但是由于收集手段的限制,本文选取的样本数量有限也有一定主观性。

参考文献:

[1] Jianshu Weng,En Peng Lim,Jing Jiang Twitterrank: Fingding Topic- sensitive Influential Twitterers,2010.

[2] Meeyoung Cha,Hamed Haddadi,Fabricio Benevenuto,Measuring User Influence in Twitter: The Million Follower Falla-cy,2010

[3] 刘清,彭赓,吕本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微博影响力评估方法及实证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数学的实践与认识[D],2014(4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