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精选(九篇)

专升本管理学重点

第1篇: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专升本 创新教育管理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79-02

随着学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升本”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省、市自考办的监督指导下,自考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校成人教育部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本校学生参加自考学习的有效方法,极大解决了学生在专科与本科课程之间的学习时间冲突的难题,使学生既能正常学习专科课程又能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本科的课程,这不仅充分贯彻了国家开放高等教育、多种形式办学的精神,而且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更有利于自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升本”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 提高自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1)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发展和相关职业需求,以技能型紧缺医疗管理人才从需求调查结果为基本依据,以提高自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实践能力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自考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制定和完善自考专业的教学计划:从2011年开始,学校成人教育部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把加强自考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免试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应用型只是课程,以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3)根据“专升本”课程的有机行衔接,制定出合理的并且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来。现行的“专升本”教育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中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需求和体现,是沟通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有利桥梁。不仅仅是办学层次的提升,还意味着学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功能的转变。如何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专升本”教育质量呢?经过大量的研究我们发现,做好专科和本科之间的衔接是重点。这种衔接包括专科与本科教学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理论和实践部分的衔接、技能发展方面的衔接等多个方面。我们在制定“专升本”阶段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既不能完全等同于全日制本科阶段的教学计划,也不能不顾专科阶段的基础教育,过多地重复专科阶段的教学内容,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在专科阶段时所开设的课程的专业性质和课程开设程度,采取专业课自订、必修课校订方式,制定出合理的且有一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以此来保证让他们能够在专科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到更新、更广、更深的知识和技能,已达到让他们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实质性提高。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我们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依然定位在社会高层技术人员的层次,因此,对于他们本科阶段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综合学习要高度重视,使得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培养在日后有利于他们的就业,也符合社会对技术人员的高要求。

2 创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管理理念

(1)突出医学专业特点,打破传统的自考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专升本”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往往较复杂,从主观上看,他们求知欲强,学习目标明确,是为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层次,有强烈的自尊心;从客观上看,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教师讲的课不感兴趣。对于学校教学来讲,多数授课教师把专升本的授课当作一个大难题,原因是学生都较系统地学习过医学主干课程,2011级“专升本”学生绝大部分经历了医院实习,如果照本宣科,按本科教材讲授,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合上述情况,学校成教部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任课教师根据“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倡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点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摒弃了传统注入式为指导思想的“填鸭式”强制灌输教学方式。如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生化教研室的教师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性实验课,增加了血清酶活力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及尿常规检测等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缩短了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自考“专升本”的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并承担其相应的医疗岗位工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创新体系平台,更加有利于“专升本”创新人才的培养。

(2)成人教育部非常重视“专升本”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遵循自考生的学习规律,着眼于调动自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其学习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引入,因材施教增强教学实效,考虑到“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专科基础,教师授课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通过与学生代表座谈,发现超过70%的学生考研愿望强烈。因此,确定的授课原则是:内容上以课本为本,以大纲为纲,适当增加学科新进展,以开阔学生视野;方法上总论与各论贯穿,理论与临床结合,突出知识的系统与强化;手段上多利用多媒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目的是,不但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以便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 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手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一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肯定“专升本”学生的优势,通过搭建相关载体,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的融入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积极、自信、主动的姿态融入校园环境和本科课程的学习中,成教部的老及管理人员应尽快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他们尽快了解校园环境,掌握本科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规律;帮助他们积极转变角色,更新观念,修正和改善自己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努力适应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在开学初通过入学教育,做好“专升本”学生的整体教育。“专升本”班内设有心理委员,辅导员、班长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对有心理异常的学生早发现、早解决,使“专升本”学生能尽快融入大学本科生活。“专升本”学生家庭并不都富裕,有的学生家庭比较贫困。在入学之初根据困难程度帮助学生完成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的申请工作,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专升本”学生相比普通本科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学校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保证“专升本”学生的培养质量。引导“专升本”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中找到最合适的位置,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扬长避短奔向胜利。针对“专升本”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要教育和引导“专升本”学生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既增强自信又避免自负。一方面对过去的失利要客观归因,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要坦然面对现实,积极认同自己,“专升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紧缺的,既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教育“专升本”学生以此为目标准确定位,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要明白自己的劣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让他们既发挥优势又克服不足。帮助“专升本”学生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要让他们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专升本”学生能做好专科与本科知识的有机衔接,使他们迅速完成角色转变,从而顺利完成本科学业。

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以惠生、学以达仁”办学理念的统领下,形成了医专特色的校园文化,并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连续多年位于省内前列。学校还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多个国家合作办学或签订友好院校协议,把办学窗口面向了世界。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拓宽知识传播范围,现为“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教育部和财政部中央财政支持的康复医疗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民政部紧急救援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单位促进中心、国际护士专业水平考试项目协作组织成员、吉林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吉林省《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基地、长春市卫生类人才培训基地、长春地区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等。突出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审视和构建“专升本”专业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根据社会卫生服务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确立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4 结语

通过“专升本”创新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提出一些创新教育的新观点,并在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教育的实践,注重开发学生的发展空间,制定和完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优化课程体系上把加强“专升本”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减少部分课程基础上,增加应用型知识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适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的通知[Z].

[2] 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课程总成绩评定办法(试行)[Z].

[3] 全国自学考试考籍管理试行办法[Z].

第2篇: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措施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繁荣,旅游管理学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步兴起,涉及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设计以及企业经营模式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我国相关院校应当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增加教学实践内容,提升本科教师的综合能力,从而带动旅游管理学科的发展。

2.提升旅游管理本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本科教师当前的践能力有待提升,为了培养更好的教师队伍,使学生将理论技能转化为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笔者从以下两大方面说明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特点的需求

从专业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相比于其他专业实践性更强,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还要求其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一旦缺乏实践能力,相关企业的实际工作效果将大打折扣。这一特点迫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必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岗位实践的过程中,学会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2企业与人才双方的共同要求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现象迫使旅游管理专业对教师及学生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才能防止出现从业人员无法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的情况。由于当前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理论知识学习较好,而独立工作能力欠缺的情况较多,企业与人才双方的供求出现矛盾,需要相关学校加强本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与提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3.提升旅游管理本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多数院校对于旅游管理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而相关实践环境与条件较为优越,笔者通过实际情况的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提高旅游管理本科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可行性:

3.1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目标的引导

专业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与本质,旅游管理本科教学的目标促使教师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自身角色规范,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如果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最终只会在学术和科研效果得到提升,而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盲目、薄弱的工作能力。

3.2旅游企业岗位竞争现状的推动

旅游企业之间的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人才所具备的高实践能力逐步取代传统的资金、技术条件成为企业聘请人才的主要标准。为了是学生更好的适应进入企业后的工作,教师当前应当逐步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岗位实践技能的培训上,弥补当前部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差、学校安排实践课程欠缺的现状。

3.3现存实践条件及教育改革的趋势

当前的旅游企业实习及学校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以大型实习基地为主,模拟客房、导游训练室以及教学软件等实践设施较为丰富,这些客观条件促使教师加强对旅游管理实践教育的培训,使实习过程更加真实有效,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下提高有效的实践能力,逐步成为企业和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

4.提升旅游管理本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措施

针对当前本科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重视度低、实践能力差、实践经历少以及考评体系不完善的现状,笔者充分结合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素和指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实践能力的认知起到帮助:

4.1改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相关院校应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定期对本科教师进行集中性的培训学习,使其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了解。传统的教育观念无法适应对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旅游企业,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教育教学动态,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增强模拟训练的示范与指导,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4.2完善教学方法,从管理上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本科教师当前的教学状况很不乐观,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等先进模式激发学生对于实践能力提升的积极性,适当增强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防止学生缺少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环境的能力。同时,相关院校注意将本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晋升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适当降低学术要求,增强实践能力的应用比例,进而培养出本科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4.3健全教学制度,从基础上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应当试图将企业发展、知识创新及人才培养等重要工作结合起来,整合不同的资源体系来实现实践教学的最大效应。院校应当努力创造教师实践与旅游企业的交流学习机会,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完善相关教学制度,通过设立提升基金等奖赏促进本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相应的惩罚制度限制监督教师不利于实践能力提升的行为。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旅游管理本科教师专业实践问题的了解更加深入,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值得肯定的是,旅游管理本科教师对实践能力的提升极益于师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相信在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专业教师的实践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旅游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鹏.旅游管理本科教室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2014.

第3篇: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

 

一、实现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精细化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国是教育大国,但并非教育强国,尤其是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从外延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专升本院校实现行政管理法治化、规范化,为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使用效率、完善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现代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推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高等教育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公平的统一协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有利于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0是处理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处理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的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实行科学管理,其实质是大学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学术治理结构以及相应的运作机制的整合。专升本院校实现行政管理精细化,转变了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完善了高校制度建设,倡导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实施民主管理,协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三)有利于强化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

 

专升本院校实现行政管理精细化,用规章制度规范和约束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意识。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大局的管理思想,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把为学校全体师生服务作为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专升本院校实现行政管理细化,强调人人平等,充分考虑并积极维护全体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在学校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向全体师生等利益相关者公布学校重要信息,使高校管理和决策活动更加公正化、透明化,有利于强化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

 

(四)有利于促进专升本院校绩效管理

 

高等院校绩效管理,是通过对高校发展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等将绩效成绩用于高等院校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全体教职工持续提升工作业绩并最终实现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的管理活动3。专升本院校实现行政管理精细化,建立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体系,倡导行政服务人员服务标准化、精细化,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运行的监督与管理,实施科学的沟通反馈机制,保障了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科学化、透明化,有利于提升专升本院校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专升本院校绩效管理。

 

二、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一)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实行长官负责制且套用机关行政级别,沿袭了科层式体制且其组织结构体现为金字塔式的分层等级结构,其权利由低到高逐级集中。科层制式的组织结构存在管理层级多、队伍臃肿且职能分工界限模糊等不可忽视的弊端。首先,专升本院校管理层级过多体现为:即便仅限于探讨行政职能管理部门的范围内,从书记、院长(校长)首层管理层级开始,下设有副校级、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以及职能部门普通工作人员等共7个管理层级。加之,通过多个专科院校合并而成的专升本院校,每个职能部门都拥有超过10名普通职员,队伍臃肿现象严重。管理层级过多及队伍臃肿的现状,造成信息失真风险增加、机构运行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降低及强化官僚作风的结果。其次,各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多有交叉、管理界限模糊且缺乏合作意识。各行政部门多以部门利益至上而缺乏全局意识,不能从单位整体利益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各部门虽能做到各司其职,但却各自为政且仅完成自己部门职责范围内工作任务,而且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一项工作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经过多次周转才可以完成,这无形中增加机构运行成本且降低工作效率。另外,日常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人员大多习惯于机械式地照章办事,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和创新力。因为僵化的科层制组织中要求职能个体按照一系列的客观标准来处理问题,却不鼓励根据个人判断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缺乏先进科学的行政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组织中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现象。专升本院校缺乏先进科学的行政管理理念,表现为:其一,“官本位”理念严重。传统的科层制的管理方式强调分工、规则,制约以及等级,把“管理”理解为“管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存粹的等级制度下的权威关系,管理者凭借手中的职权发号施令,被管理者只能服从并且执行命令,压抑和限制了被管理者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一来,专升本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官本位”意识凸显,过分强调长官的权威性,唯长官意志是从,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被长官意志取代。其二,部门间缺乏团队意识及合作理念。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部门利益,缺乏全局意识。各部门各司其职,仅仅限于完成自己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与其他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另外,官僚制的行政管理方式缺乏人本精神。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采用科层建制,重机构设置、重权力分配、重章法,却唯独忽视了以人为本。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倾向于刚性管理,为了管理而管理,忽视了行政人员的主动性,导致行政人员习惯于机械式地照章办事,变得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和创新力。专升本院校缺乏先进科学的行政管理理念,已经严重桎梏了现代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由管制向服务转变势在必行。

 

(三)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制约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效能的众多因素中,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当前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中却存在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滞后的现状,表现有:首先,存在着行政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学历职称偏低、行政管理观念落后、服务意识差、专业知识陈旧、知识面狭窄、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不熟练,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现代行政管理方面的优势。其次,专升本院校的管理层忽视对行政人员的定期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限制了行政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打击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行政人员因循守旧、仅仅凭经验办公,缺乏创新意识。面对专升本院校行政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张和行政管理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行政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已经阻碍了专升本院校行政服务水平的提高。(四)行政管理监督评价体系缺失。

 

专升本院校的行政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在监督评价的方式、立法等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监督评级体系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表现为:首先,监督评价执行主体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专升本院校的行政监察机构须接受高校同级党委或同级行政单位的领导,容易受到同级主管人、财、物等其他职能部门的牵制,有时甚至会屈从于其他外部压力的影响,导致监督评价执行部门难以独立开展工作,监督评价工作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缺乏科学完备的监督评价法律法规。目前,专升本院校的行政管理监督评价的立法体系不够科学完备。表现为:法律法规内容残缺不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足,对具体怎么监督评价缺乏详细的描述。最后,社会及舆论监督薄弱。目前,在专升本院校的行政管理监督评价体系中,广大社会群体及群众参与高校行政管理监督评价的渠道不畅通,其知情权、决策权、表决权缺乏有效的表达机制,加之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民意压力”,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作用。

 

(五)校务公开制度不健全

 

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校务公开的内容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全体教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校务公开应该做到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保障全体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但是,专升本院校目前的管理制度中普遍没有制定详细可行的校务公开制度,针对需要公开哪些事情以及公开程度如何等问题没有法制化的标准和尺度,导致在校务公开的内容、公开程度和形式上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另外,专升本院校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仅重视结果公开,而忽视政策公开和过程公开的现象,导致在重要决策过程中难以借助全体教职工的集体智慧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的缺失。此外,专升本院校的校务公开工作中还存在重视形式但不讲求实效的现象。校务公开工作常常体现为口头上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为表面上被动应付的“要我公开”,校务公开工作表面化,只搞形式主义,一味地敷衍了事。

 

三、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精细化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简约扁平化的行政组织结构

 

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膨胀,势必会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专升本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征和实际改革需求,改垂直集权的组织机构为简约扁平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实现行政权力下移,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组织结构扁平化,就是通过破除组织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耸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裁减冗员,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组织结构,达到实现组织灵活、敏捷、富有弹性和创造性的目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强调组织管理层次的简化、管理幅度的增加及权力下放。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成本低、信息传递度快、信息失真率低、管理跨度大等方面的优势。扁平化的行政组织结构灵活、民主,减少了官僚作风,便于组织内部信息沟通,有利于高层领导清楚地了解基层现状,有利于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密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人文管理

 

官僚制的行政管理方式缺乏人本精神的管理理

 

念,已经严重桎梏了现代高等院校自身健康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由管制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势在必行。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各职能部门合理分工及相互协作,以学校教学为中心,充分调动并利用学校内外有限的资源,保障高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完成,并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人为本”要求肯定并尊重每个个体作为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仅要求把学校师生作为平等个个体看待,更要求把维护学校师生的根本利益放在高校行政管理的首要位置。另外,规范化的高校行政化管理并不支持无序的个人自由。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不是不依照规章制度管理高校,而是要把“管理”和“服务”和谐融合,既要求严格遵循科学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弱化行政管理的强制性,又要求遵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

 

(三)优化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选拔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德才兼备的年轻人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且以德才兼备作为选拔的首要标准。要选拔既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具有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所具备的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年轻人,构建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法制化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其次,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培训体系。专升本院校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完善的行政人员培训制度,通过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促进专升本院校行政管理队伍的健康成长。比如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进行岗前培训,进行先进管理理论研究,组织最新的管理制度学习以及开展管理经验交流等,同时,还应该建立行政管理人员轮训制度和年度集体培训制度。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为高校培养一批素质精良、作风过硬、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第三,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完善奖惩机制有利于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专升本院校人力资源使用效益。具体措施有:(1)采用岗位津贴与业绩津贴相结合的收入分配方式,鼓励能者多劳、多劳多得,扭转部分行政人员人浮于事的工作态度。(2)引入岗位竞争机制,并采用奖优惩措施,帮助优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建设民主型、学习型、专业性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从而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专业化、法制化。

 

(四)建立科学完善的行政监督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是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日常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综合考核和科学评价,实现对行政人员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的有效监督及控制,是高校行政管理实现精细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有(1)建立健全行政管理监督立法。专升本院校高级管理层要尽快制定《行政管理监督法》和《学校干部行政监督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使高校行政管理监督有法可依,实现高等教育行政监督法治化。(2)明确行政监督评价主体的责任与权力。专升本院校高级管理层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行政监督评价体系的执行主体及其具体的权责范围,赋予行政监督评价工作更强的可操作性。(3)引入外部监督机制。行政监督评价体系的外部监督包括来自上级行政主管机构的监督和社会群众的监督。其中,针对来自社会群众的监督,高校应给予应有的重视确保信访渠道的畅通,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0。

第4篇: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风控;稽核;培训;稽核规则

一、落实风控工作要求,夯实风控管理基础

以整合、规范、提升为主线,坚持发展和效益并重原则,切实发挥风控办牵头作用。一是组织各部门以及县公司提报风险管理重点问题,汇总编制年度风险控制工作计划。二是成立由公司主要领导人为组长,分管财务领导为副组长,财务部牵头的风委会。组织领导审议本单位年度风险管理工作完成情况,重点业务领域提供问题专题报告。三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通报公司重大风险分布、风险管理报告,加强重大风险事件报送,动态跟踪本部及县公司各单位风险管控情况,推动风险协同防控。

二、以稽核内控制度为依托,搭建依法依归管理机制

一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财务稽核管理办法》和《国家电网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以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促进依法治企为目标,对相关稽核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并结合实际,制定《稽核要点一览表》,建立《稽核要点典型案例库》,通过全面规范稽核管理流程,加强对县公司的业务指导,以稽核为手段力争从源头控制风险。

三、财务各专业各司其职,实现内部稽核有效运转

以“财务市县专业管理事项对应表”为依托,组建稽核工作网络,提升工作效率。市公司设置专岗稽核人员,负责制定本公司财务稽核工作计划,负责财务稽核资源统一配置和调配,组织本公司对县公司日常和专项检查及协调工作,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各项检查工作,跟踪各县公司重大问题整改情况,提炼稽核问题经典案例,对整改情况进行指导、监督和考评。

四、提炼稽核规则,提升稽核深度

本着规则创建岗岗有责的思想,将稽核规则创建融入到日常核算工作,要求各岗位每月提炼本主题经典稽核规则。不局限于国网公司规则框架,根据新系统、新理念、新核算要求的更新不断更新稽核规则。通过对风险提前预警,发现经营中的风险隐患;对控制过程监督,掌握流程运行效果;对结果及时监督,查找经营管理问题;对绩效综合评价,展示经营管理成果,强化在线稽核的检查分析及预警功能,提升稽核深度。

五、制定不同培训方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各级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一是“第一种人”市公司业务专责,采取自主学习为主,分专业强化学习为辅的培训模式。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财务各业务专责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吸收前沿业务知识,提炼本职工作精华,争做指导县公司财务管理的“领头雁”。二是“第二种人”市公司专岗稽核专责,采取自主学习为主,全面学习为辅的培训模式。积累并拓宽知识面和业务面,注重业务交流,细读每个专业通用制度,对各类专业性敏感问题都要自主学习,不断提高综合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三是“第三种人”县公司业务专责,采取指导学习为主,自主学习为辅的培训模式。一是开展国网通用制度全员学习,通用制度全覆盖贯通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硬指标。二是市公司组织安排“岗位授课”,通过视频授课方式进行讲解,营造市县一体的业务融通、业务促进、业务提升的良好氛围。

六、以“四个结合”为依托,拓展稽核范围

第5篇: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专业建设 特色

注:本文是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GH10097);陕西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编号:09BY79)。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其他各项基本建设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走专业建设特色化道路,是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升本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西安文理学院是2003年升格为本科的一所地方高校。自升本以来,学院根据原有的学科专业基础,紧密结合西安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办学特色。本文梳理了西安文理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学科专业发展的路径,总结了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实现内涵升本和专业特色培育上的理论与实践,以期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路。

专业特色培育的现状

1.专业建设现状

西安文理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6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农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形成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相互支撑、交叉和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专业数量适宜,优势互补,结构合理。

2.专业建设基本战略与目标

近年来,通过多次全院教学工作会的讨论、四轮教学改革立项研究,学院明确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形成了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首先,确定了学校专业整体布局,其内容包括:优先发展哪些专业,重点发展哪些专业,是否要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什么,哪些专业要建成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战略方针、建设原则、总体建设目标是什么等等。其次,在选取拟建专业的具体操作上,采取院系申报,学校审批的方式。学院优先选择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步形成特色,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第三,对于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学校在人、财、物等教学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对于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的专业,加强管理,明确院级重点专业建设计划和总体目标。

3.专业结构调整

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高度重视本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积极拓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应用型专业。2003年学院工管类本科专业只有2个,到2009年,工管类本科专业达到11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31.4%;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文理工管等类本科专业28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80%。非师范类本科专业2003年只有3个,2009年增加到18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51.4%,学院逐渐完成了由单一的师范专科学院向综合性本科院校的转型(图1)。

4.特色专业建设

近年来,我院在本科专业数量增加较多的情况下,充分认识到学科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依托优势学科,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专业。2007年确定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英语、会计学等6个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同年,艺术设计专业被确定为陕西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汉语言文学被遴选为陕西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确定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等2个专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确定为陕西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5.专业整合与专业集群建设

根据《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陕西省未来经济社会重点支持的产业和产业集群有20个。学院积极开展专业整合和资源调整,凝练专业建设特色化的方向,明确文化旅游、软件信息、文化创意、高新技术为学院专业发展的重点。通过立项研究,提出了我院专业结构调整的初步方案。目前,西安文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经过西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这将大力推动学院专业特色培育的力度。

专业特色培育的实践意义

1.专业建设特色化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院以“三个符合度”为指导思想,3次修订了本科人才方案,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学院定位和办学实际,符合西安―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方案提出以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均衡发展为重点,以“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和学生选择空间,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按“公民―专业人才―成才―终身学习”四个层次,提出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基本要求,把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专业知识与技能、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健全的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本科生的基本规格。科学设计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模块,构建系统动态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建设特色化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初步构建起体现我院办学定位的涵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的多元、系统、动态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专业逐年级、逐环节实践教学与质量标准的明确,部分专业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要保证在总学分(学时)的15%以上,理工农类专业在25%以上。继续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搞好教师教育、生产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校内外之间教学基地,逐步形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基地。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为我校实践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对规范我校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形成应用型大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专业建设特色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志愿率、就业率是社会对高校办学的重要评价。近年来,学院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第一志愿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部分专业第一志愿率极高。在陕西省二批本科录取的同类院校中,我院近三年文史类专业第一志愿全满,学生报到率高。就业情况也是逐年递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增加。各主流媒体对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社会服务作了大量报道。我们在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的统计后感到,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比较好。尤其提到: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思想品质好、务实、能吃苦、愿奉献;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开拓创新精神好。

专业特色培育进一步的思路

1.加快学科专业一体化,增强专业实力

我院在“十二五”规划中充分体现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一体化原则,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置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中予以统筹考虑。规划突出专业导向,强化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建设、应用性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用的转化力度,将专业优势凝聚为学科优势;同时也强化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力度,促进优势学科转化为特色专业;加强学科专业间的交叉、综合与渗透,发挥学科群、专业群的综合优势,增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共生效应。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师资队伍、构筑创新基地、明确就业导向,围绕“陕西―西安十二・五规划”的产业群,在已有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学科群、专业群建设,实现我院学科专业的逐步一体化、整体化。

2.建立专业建设保障机制,提升专业内涵

落实教育部专业认证与评价制度,通过定期开展专业专项检查,建立专业建设检查评估制度,规范专业建设与管理,促进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推动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保证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提升专业内涵。对新专业建设实行立项管理,保障新专业建设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新专业建设健康、有效、持续、稳步地开展。建立新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新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新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3.加大投入,重点支持,改善办学条件

严格落实学院专业审批与建设的规划和相关标准,设立新专业开办专项经费,合理规划,保证新办专业教学经费的适时、足额投入;重点支持新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购专业图书、期刊,夯实新办专业建设基础。加快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教师继续教育、与行业、企业、政府联合培养等方式,完善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开放办学力度。

4.项目建设,特色引导,形成比较优势

制订新专业建设的项目管理制度,集中人、财、物及政策倾斜,加快专业建设;紧扣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加大与地方合作办学的力度,培育专业特色;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的系统改革,形成专业特色;以高质量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体现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鲍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特色化理论的思考[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5).

[2]鲍锋.西安文理学院重点专业建设现状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3]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2005(12).

[4]殷志云等.地方商科类本科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湖南商学院重点专业建设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5]唐华生等.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19).

[6]包丽颖等.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7]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8]易荣华等.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第6篇: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

我国的物流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物流产业属于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因此发展中需要大量管理型和操作型人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专门为学生传授物流行业的专业课程学习,但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的就业之后的企业反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作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必须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1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物流行业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离不开的重要行业,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物流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属于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新兴产业,工作环节涉及比较多,内容不较广,同时从业人员也比较多,因此物流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缺口,这都是目前物流人才培养的难题。其中人才缺口是最大的难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培养效率,为社会提供大批实践能力强、知识技能丰富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2.1 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指导思路比较模糊,虽然目前社会中需要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目标还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学生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跟其他本科院校相比录取分数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还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都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把人才培养成:供给导向、经济导向、就业导向和实践导向四个方向,按照这四个导向来进行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也没有完全符合社会需求。

2.2 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学校输出人才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高职物流专业管理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首先是数量不足,我国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仅占据了本科院校教师总数的30%,可见,高职院校的教师人数就比较少,同时,再看教师自身具备的职称和受教育程度,高职院校教师的资质都普遍偏低,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资质还有待提升。

2.3 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相对落后

目前,高职物理专业教学存在课程设置落后现象,首先,是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整体的教学规划,虽然课程安排较多,但是缺乏合理的论证,同时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教材中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知识,跟当前的经济市场环境严重脱节。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少,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在课堂中也没有选择专业性较强的教材,丧失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造成教学与适用的两层皮,学生学到的僵化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4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导致学生对专业产生厌倦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受到落后的教学观念还有教学体制的约束,学校对于教育也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导致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升,因此,必须改革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包括现代化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技术等,不断提升新形势下物流管理教学质量。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因此必须创新教学内容,加入跟实际物流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们的就业为导向,才能够有效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首先,要详细分析当前市场的需求还有对于物流人才的素质要求,在根据这些来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要在教学中把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共同成长。在教学中,要适当加入与时俱进的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给学生们提供校企合作的实训机会,能够让学生们通过实践工作来锻炼和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3.2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建立起专业的教学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目前人才培养稳定性和人才需求多边形的矛盾冲突。教学中不仅要提升教学实用性,更要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首先根据物流行业的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组织相应的专业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形成新的教学课堂成体系。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物流专业知识研讨会,互相研究教学方法,探讨教学经验。学校也可以聘请专业的教授以及成功企业开办专业的课程讲座,让学生能够实时了解社会变化,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贴合生活实际,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践工作岗位,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物流专业的规范流程。时下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学校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例如,学校可以引入当前常用的技术和设备,在学校中建立物流实验室,让学生能够了解最前沿的物流知识和物流设备,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学校中建立物流培养基地,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3.3 发展本地特色教育

物流带有一定的地理特性,一般在当地都会具备大型的物流企业,高职院校可以把物流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形式输送到物流企业基地中进行实习,不同的物流企业会呈现出当地的地域性特色。物流体系能?蛭?当前的社会经济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物流人才对于物流体系的建设则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为服务地方经济做出贡献。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物流特点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当地发展储备更多物流专业人才。

3.4 重视就业导向的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学生就业之后基本都是物流的一线员工,大力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之后面临的岗位有:仓储管理人员、运输管理人员、包装、装卸、调配、进出口贸易的报关、配送等,大部分都属于操作人员。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物流工作岗位特点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有综合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等,全方位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教学课程安排也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培养,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由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层次不一,因此可以分模块培养,能力较强的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培养进度不同,能够照顾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能够有效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第7篇: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

2018重庆万州成人高考考试科目导语:2018重庆万州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安排在2018年10月28日至29日期间,

【重庆万州成人高考考试科目】1、高中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1)理科类:语文、数学(理)、外语、理化(物理、化学合卷)。(2)文科类:语文、数学(文)、外语、史地(历史、地理合卷),艺术类专业数学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供录取时参考。2、高中起点升专科(高职)统考科目:(1)理科类:语文、数学(理)、外语。(2)文科类:语文、数学(文)、外语,艺术类专业数学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供录取时参考。(3)医学类(含中医学类和药学类)各专业:语文、数学(理)、外语。(4)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开设的监狱管理、劳教管理专业:语文、数学(文)、外语。(5)公安类院校各专业;语文、数学(文)、外语。注:(1)外语设英语、日语、俄语三个语种,考生可根据招生院校对外语语种的要求选择一种。(2)高中起点升本科和专科的公共课:语文、数学(文)、数学(理)、英语、日语、俄语、史地(历史、地理合卷)、理化(物理、化学合卷)实行全国统考,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制。(3)高中起点升本、专科统一考试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4)艺术、体育等专业需加试的专业科目和考试时间,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并通知考生。3、专科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均为三门: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1)哲学、文史及中医、中药学类:政治、外语、大学语文。(2)艺术类:政治、外语、艺术概论。(3)理工类: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一)。(4)经管类: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二)。(5)法学类:政治、外语、民法。(6)教育学:政治、外语、教育理论。(7)农学类: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8)医学类:政治、外语、医学综合。注:(1)外语开设英语和日语两种语种。(2)专科起点升本科统一考试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3)专科起点升本科统一考试科目试题均由教育部统一命制。除统考科目外,是否再加试专业课,由招生院校自行确定。如需加试专业课,由招生院校向社会公布并自行组织命题和考试。专业课加试规则:除规定的统考科目外,招生学校可在考试院成招办统一组织下根据专业要求进行专业课加试。其中艺 术类、体育类专业必须加试专业课,其它专业是否加试由招生学校自行决定,专业课加试由招生学校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

【考试时间】根据根据以往经验,

日期时间10月28日10月29日9:00-11:00语文外语14:30-16:30数学(文科)数学(理科)史地(高起本文科)理化(高起本理科)公民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专升本考试时间表

日期时间10月28日10月29日9:00-11:30政治大学语文艺术概论高等数学(一)高等数学(二)民法教育理论生态学基础医学综合考生根据报考的专业考一门14:30-17:00外语-

第8篇: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

(一)管理理念比较

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在管理理念及建设思想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个国家文化传统的差异所决定的。中国历代以来具有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重视集体、社会,而忽略个人、个性。但美国文化则重视个人主义,强调以个人为根本,崇尚个性、独立及个体的创造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至深。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强调教师及管理人员的教育者及管理者角色,倾向于把学生作为被教育者与被管理者,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为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致力于维护学校正常的秩序,师生之间关系严谨、等级分明,在价值取向方面以社会为本位,重视集体,在管理理念方面强调宏观把握,重视德育教育,致力于培养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美国文化源自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这种文化类型特别重视个体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人的主体性与理性的价值。受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及创造力,将其基本管理理念定位为“为学生服务”,其管理工作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管理理念便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三大基本任务。首先是保障并促进学生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协助提高其学习能力,提升专业水平;其次便是协助学生确立其学术方向及职业方向,培养其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第三是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包括在食宿、学习、保健、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二)组织机构比较

在组织机构方面,中美两国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结构属于一种典型的直线职能式科层制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类型特别强调学校党组织对学生工作具有集中统一的领导权。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领导关系,所有的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直接对其直线主管负责,为学校的重点及中心工作服务,这就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系统与党的组织系统紧密结合,整体机构设置简洁明了,从而保障上级命令传达与执行的效率,有利于各项管理工作的进行。这类组织形式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使学校管理工作局限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面对各类学生工作任务的急速增长,则显现出难以应对的局面。另一方面,学校党组织并不是直接进行管理工作的机构,直接面对学生展开管理工作的是基层管理人员,包括班主任与辅导员等,但这种集中统一的领导削弱了他们的管理权限及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而上级管理思想的落实也依赖于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及水平。在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的组织结构则非直线职能式,而是趋于扁平化、分权化专业化与灵活化。学生工作队伍的组织机构层次较少,拥有非常宽的管理幅度,其权力及职能的分工非常明确,同时在专业化程度及服务功能方面都明显高于我国。美国高校学生事物管理队伍采用垂直化的管理体制,根据职能进行组织设置,具有明确且细致的分工,管理的方式及形式灵活多样,同时还有专门的学生团队进行自主管理。这种组织结构相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对学生自身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发生违规违纪事件的几率较大。

二、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职业素质差异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程度远远高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职业标准及规范。而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只是初步具有了职业特征,仍未建立起独立而专门的职业规范及标准。这种距离与差异集中体现在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方面,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化以及职业化程度的差异。

(一)知识结构差异

美国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聘任、培训、工作及晋升都具有明确而规范的标准与程序。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心理学以及行政方面的学习经历及相关知识,其知识结构以学校教育及教学管理知识为核心,还兼及教学、管理、心理以及行政各方面的知识,形成一种复合型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这种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恰好与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其要求相适应。在我国,很多高校学生管理人员都缺少教育学或管理学的学科背景,达不到相应的管理水平,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国内高校的高层管理职位往往由一些知名教授与学者来担任。他们或许在专业方面水平过硬,却不一定具备优秀的管理素质与水平,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既要完成重要的科研任务,又要承担繁重的管理工作,往往导致学校管理工作的失衡。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国高校正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班主任与辅导员队伍,使之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对基层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学历层次差异

美国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普通的管理人员至少要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而中高级管理人员则要求具有博士学位。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不仅对学历的要求高,而且对其取得相应学历的专业有着具体的要求。例如,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学生事务管理等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位。普通管理人员若想获得中层管理职位,则必须具有相近专业的博士学位。如果想晋升到高级管理职位,除了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之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一些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部门,还要求其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说,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者必须具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其管理者必须由专业过硬又具有管理经验的心理学专家来担任。我国高校在招聘学生工作人员时对专业及学历的要求则远低于美国,一般是专业不限,在学历层次上一般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虽然高校设有教育学、教育行政学等专业,但实际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从业人员中具有本专业学历的人才比例很低。具有学生干部工作经验是高校管理人员的招聘条件之一。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中兼职人员比例大,并且基层的管理人才流失率较高。专职的管理人员学历水平低,这就影响了管理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水平。

(三)职业水平差异

美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相关专业方面共有一百多个硕士点,为培养高校管理人员提供了坚实的专业保障。高校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专业训练,才具有从事此项职业的基本资格。除此之外,美国还具有成熟且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一些高校的专业部门或相关协会还会为在职工作人员提供系统的职业培训。这些高校教育及职业培训机构不仅传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而且通过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其职业技术水平,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及服务理念,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所受到的专业学习及职业培训机会则相对较少,也缺少相应的组织协会或培训机构为从业人员提供系统的职业培训。很多高校在招聘从业人员时,过分重视其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工作热情及是否党员等因素,而对其专业水平、职业素质等方面缺乏严格的要求。我国高校对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状况的重视,反映出了高校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更多地定位在思想教育与价值教育的方面,而不是以“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与我国相比,美国高校则更重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着力于培养学生工作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专业素质及职业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由此可见,较美国而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职业性与专业性程度都较为欠缺。

三、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专业化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走向复杂化与专业化,其工作性质不仅局限于日常事务管理方面,还将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工作重心转移。美国部分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开始出现与学术事务管理相融合的迹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变化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与学生事务管理相关的专业较少,培养机制仍不健全,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增设一些相关专业的硕士点与博士点,培养并储备专业化、高素质的学生事务管理人才。我国高校通过建立健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制度,才能保障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及人才储备,以提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及从业水平,推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二)职业化

高校教育为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及专业素质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实际的管理能力。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往往在管理工作实践中遭遇各种困难及困惑,在现实工作中面临理论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因此,对在职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或工作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鉴于美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培训机构,我国高校若想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则应该建立相应的培养结构及培训体系。在一套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中,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便能得到职业方面的雄厚支持与帮助,及时充电,深化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水平。学生事务管理培训体系的建立健全,将对这一管理队伍的发展及其规范化、职业化起到重要的保障与促进作用。

(三)专家化

第9篇:专升本管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职教师资;专业点建设

一、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建设背景

1、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改进,但是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兼结构等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院校人才引进矛盾重重,往往优先考虑高学历、高职称,而引进的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理论和经验,缺乏相对稳定性,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三是为了应对各种评估,部分职教为在短期内弥补巨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口而“病急乱投医”,出现大量以“双证”代双师、以“挂名企业能手”代双师的现象。四是在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下,“双师型”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导致他们“能讲不能做”。五是培训渠道不通畅,一是政府财政投入少,教师培训机会少;二是技能培训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专业很难对口。六是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其地位和待遇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积极性难以发挥。[1]

2、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逐步重视职教师资培养,政策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笔者所在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业点所对应的实训实验课程均已纳入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方案,承担了3年及以上部级或省级职教师资培训任务,具备相应的场地、技术人员、相关辅助设施等基础条件,受益面大,使用率高。

3、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条件

笔者所在酒店管理专业在全省已经属于领先水平,为全省乃至全国专业点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基础条件,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规模、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中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二是师资条件,拥有部级教学名师、部级精品课程、部级优秀教学团队等国家质量工程。本专业有专业带头人2名,担任校内实践教学的企业技术骨干14名,培养了专业骨干教师8名,常年聘请的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43名,教学团队“双师”教师的比例达到100%,能很好地满足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和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三是实训基地条件,建造了设施设备较为齐全的旅游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万余平米,校内建有旅游实训中心、旅游信息化中心、创业教育中心,目前该实训基地不仅为在校生提高了实训场所,而且为湖北多家星级酒店员工展开了培训和社会再就业培训,还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权为“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四是课程建设条件,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酒店管理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了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用于教学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建有部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五是社会服务与培训条件,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积极开展了酒店服务师、公关员、美国饭店业AHLA等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从2007年以来,负责湖北省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的师资培训项目,已经240人名中职教师参加培训,50名高职教师将在暑期参加培训。多年来酒店管理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完成了旅游产品规划、酒店员工在职培训、社会再就业培训、中高职师资学生培训、职业鉴定等对外服务项目,对外培训人数逾2500人次。六是经费条件?,学院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监控体系、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制机制、专业文化、国际化等各个方面投入了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目前,投入专项经费已达380万元,专业建设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保证了设备补充、师资培训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开展,保障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前期酒店管理专业点有一定的基础,为本项目建设实施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专业实训设备设施还存在一下问题:

1、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各种层次的从业者,据统计,目前酒店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就业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而目前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已经难以适应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难以满足酒店行业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完善的能满足市场不同层次需求、有一定规模的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已成为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随着酒店数量迅速增长、档次不断提高,酒店高技能服务与管理人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此要满足酒店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需要提高酒店中高级人才培养的比重。目前,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设备设施难以满足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要求,在实训设备设施还需更新和增加。

3、难以满足提升专业方向和品位的需要

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拥有优良的师资和基本实训条件,但随着酒店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全球知名酒店集团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入国内外酒店集团使用的酒店管理系统软件,培训更多的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以满足进一步拓展专业方向和提升专业品位的需要。

4、难以满足提升职教师教学研究的要求

目前职教师资对于酒店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缺乏了解,教学研究停留在原来的客房、前厅和餐饮的服务类课程教学,课题集中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教改型课题,技术型课题研究不够,需加大全真型、生产型酒店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开设酒店管理类教学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发技术型项目,从而提升职教师资教学研究和教学层次。

5、难以满足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目前中小旅游企业在产品研发、营销策划、人力资源开发、物流配送等技术咨询方面有大量需求,现有实训基地设备设施主要功能不能满足中小大型旅游企业要求,需要加大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相关管理硬件、软件投入,全面提升职教师资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研发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内容

1、搭建培训平台,提高职教师资教学能力

依托学院牵头的湖北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湖北省政府2006年批准),将该专业点建成职教师资培训平台,为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提供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酒店管理职业教育质量。

2、搭建技术平台,带动职教师资产业研究

依托该专业点和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酒店管理集团,把专业点建设成为技术平台,通过研究传统酒店转型、服务与经营流程优化、国内外品牌酒店新技术应用等技术型课题,带动教师产业研究。

3、搭建生产型实训平台,提升职教师资研发能力

依托该专业点和我院旅游与旅游职业教育研究所,把专业点建设成为生产型实训平台,为中小型旅游企业提供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再造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提升教师研发能力。

4、搭建资源平台,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该专业点和区域类优质教育资源,把专业点建设成为资源平台,组织职教师资和酒店集团建设共享资源库,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点引领职业教育发展、面向社会酒店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功能,达到年培训、鉴定能力不低于2000人的目标,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

5、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全面保障职教师资基地的建设

完善教师培训文化机制、课程设置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对话机制建设,推进职业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运行与管理方式。实现几个重大转变:在组织结构上,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在育人形式上,由学院单项参与向全方位合作转变;在服务区域经济上,由适应型向前瞻型转变;在资源整合上,由浅层利用向深度开发转变;在社会服务上,由基础型向战略型转变;在机制建设上,由闭合、随机向开放、规范转变的。

四、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效果

笔者主持建设了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是中部地区最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引领性、共享性的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面向旅游企业在职初、中级员工,开展委托培训、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转岗培训、师傅带徒培训、技能提高培训等达到了2000人次;面向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利用技能高考和单独招生考试途径培养学生服务技能,为我省中职学生学历教育搭建立交桥,提供技能培训达到了1000人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及社会其他人员,充分运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场地,大力开展旅游职能技能鉴定达到了2000人次。面向旅游类中高职院校,积极组织技能大赛、行业研讨会和各类方面的师资培训达到了200人次,实际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办学质量。面向鄂西旅游生态文化地区旅游企业,提供小型旅游创业培训、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再造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面向湖北传统旅游企业,依托旅游信息化实验室和旅游发展研究所,共同解决旅游企业的棘手技术问题,优化旅游企业经营流程,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名牌战略从传统服务业向先进现代服务业延伸,产学研合作项目累计金额达到了30万元。本专业点已经促进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与酒店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了职教师资教学能力、带动了职教师资产业研究、提升了职教师资研发能力、提升了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并建立师资培训相关制度,形成了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外知名的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品牌,为酒店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推动酒店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燕: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3+2+3模式”初探[J].价值工程,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