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的作用范文

大学语文的作用精选(九篇)

大学语文的作用

第1篇:大学语文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英美文学 运用

一、导言

当前很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将英语等级考试作为教学重点,过度的对听、写、说、词汇、阅读、语法进行强化训练,将大学英语教学变成了纯碎的语言技巧的训练课程,却忽略了英美文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增强英美文学的教学意识,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英语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能真正的转变成为素质教育。

二、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文学是语言应用的一个方面,它是较高层次的语言运用,文学要以语言为基础结构,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各种含义,语言则要借助文学展现自身的美丽。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名著,也是英语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宝库。文学是一门语言实用艺术,它要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描述社会背景,也要运用语言去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描述情感的细微变化。可以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词汇,文学是文学家们对大众化语言细致筛选和艺术加工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沿用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句子成分分析、语法结构讲解、英语的汉语翻译,它虽然具有量大、目的直接等特点,但是,由于缺少对英语文化背景的关注,在相关知识讲解方面缺少生动有趣的事例。所以,使得英语教学显得非常枯燥乏味,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英美文学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从文学作品中获取更多的语言资源,用近乎生活化的语言学习场景、文学阅读和文学评论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增加大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还能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认识,拓宽学生视野。如学生在英美文学阅读、评论过程中,接触到各种原生态的英语语言材料,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感受英语的魅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借助文学输入,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以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英美文学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英美文学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作品就是大学英语学习中的至关重要的资料库。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够培养出学生语感和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是让学生单一的背诵单词或者典型举行,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学的世界中,陶醉其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在短时间内学习到丰富的语言和风土知识。当前,教育已经市场化,功利性过于严重,教育只是为社会服务,严重阻碍了教育的人性拓展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教学既拓展了教学关于文学方面的知识面,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对真实、善良、美好的领悟,体现出人文精神,并凝聚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促使人的感性、理性思维良性发展。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学教学渗透。由上述可知,英美文学是良好的英语教学资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结合起来,积极进行文学、文化渗透,从英美文学作品中深挖教学资源,利用文学素材创建英语教学所需情景,以拓宽英语教学活动空间,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如在英语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英美文学人物、故事或知识进行导入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选出几个片段做阅读材料扩展学生视野,并通过段落划分、中心思想分析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某位英美文学作家的写作特点写一些文章,或从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小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改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在英语重点、难点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更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学知识与信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为学生推荐更多优秀的文学书籍。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薄发,英语学习重在知识积累,只有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促进知识内化。阅读是最好的知识积累方式,大学生可以从英语文学阅读中汲取英语营养,丰富自身的英语知识,提高自身语言智能。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推荐一些影响深远、内涵深刻、可读性强的英美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都有所认识和了解,使学生通过文学了解英语文化发展脉络、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年龄段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为学生推荐英美文学读物,使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书可读。如教师可以为低年级的学生推荐英美童话、欧美神话读物,给大二、大三的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给高年级学生推荐文学艺术类作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培养课外阅读兴趣。除了从讲义引申文学知识外,老师还应当及时有效地培育学生课外阅览英美文学名著的爱好。首先,老师应着重阅览英文原版的原著,而不是翻译版或缩写版。只要阅览英文原版书本,学生才干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重要性,在言语学习中,不是英语母语的人士所说的言语没有说服力,也没有学习和研讨的价值。为了让学生进步课文阅览质量,学生应尽其所能地去阅览英文原版。其次,老师应辅导学生有挑选地去阅览英美文学名著。英国文学能够追溯到古英语期间的史诗《贝尔沃夫》,那个年代的英语和现代英语有着很大不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即便看文艺复兴期间的莎士比亚戏曲也需求有注释才理解,19世纪许多惯用语在今世英语中现已很少运用。在1000多年的英国文学史中,有价值的著作天然多不胜数,但合适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阅览的书本是有限的。有些著作写作年代久远,就言语来说很难理解;有些著作构思笼统,即便用今世言语编撰也很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因而,老师应当挑选一些挨近大学生思想的以今世英语写作的文学著作介绍给学生,以此作为他们的英美文学著作入门书本,提升他们的爱好,开辟他们的视界。学生对英文原著发生阅览爱好、阅览才能渐渐进步以后,天然会挑选阅览更有难度的著作,这么,老师也就达到了培育大学生课文阅览爱好的意图。

五、结语

各校园能够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育,归入校园重大教改课题,安排课题组人员展开相应的教改研究,讨论教育方针,清晰教育内容,立异教育方法,撰写一套教辅资料,编写一套教育教案,规划完善一套网络系统,战胜单个教师力量单薄、不肯变革的尴尬心情以便广泛推行。鉴于此,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一起,广泛吸取文学和文明营养,使之为学好英语,用好英语做好预备。

参考文献:

[1]刘慧梅.休闲价值观与世界一流大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

第2篇:大学语文的作用范文

一、“人”的观念的初步形成

中学阶段,因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被中学教师、家长变相地定位在高考――为未来生存所虑的“独木桥”,所以,尽管在素质教育要求普遍推行的现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主导着很多中学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追求升学率的教师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共同把学生铸造成为一种考试的机器,而学生则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之下“迷失”了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讲,为生存设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设计更确切地说是强制性地对学生从肉体到精神的一种异化,即在学生的意识中没有“人”和“人性”概念的相对正确的定位。也许这种判断过于严厉,但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人文氛围相对浓厚的大学校园里,众多从中学过渡到大学的学生对“人”的个体认识体现出一种茫然,对个人前途命运现实考虑表现出一种无助。这是一种脱离中学时代老师和家长制约、扶助后的无所适从。所以,在人生应当定位、定向的大学阶段,我们首先要给这些学生补的课就是关于“人”的观念的相对正确而完整的认识。

对此,在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可以说是具有战略性意义,因为它能以其独到的形象性淡化传统的更正学生观念的政治说教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摆正学生对“人”的认知。在该课程的体系中,像陶渊明、鲁迅、史铁生、老舍等著名作家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从他们个人的遭际中获得对“人”的生存概念的体味,而与此同时展开体现他们的品格、胸怀、人性的篇目的解析,这就更能使学生感知到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的现代人文精神,从而体味到真正的“人”的有意义的存在,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等正确的人生情感。这对于纠正学生在心理上有关自我以及他人的认识偏差、缓解中学教育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尽可能地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在不同于中学时期的文本分析中,《大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纠正观念的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政治说教的不足,使学生在短期内建立对自我的基本人生定位,形成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基本认识,它相对缩短了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后的心理断乳期,使他们较早地形成有别于中学时期的关于自我发展的初步方向。这可以说是对初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人”的观念的最基本的更正,是人文素质教育切实推进的有效基础。

二、个人性情的良好培养

现今的学校里,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绝大多数家长往往因其“独”而另眼相待,它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在个人性情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缺陷,反映到学校生活中是自理能力不强、个性倔强偏执等等,这成为他们学校集体生活的拦路虎和将来走向社会的严重障碍。如果不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及时地加以性格重塑,既不利于学生个人自我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高等院校整体人文素质的改观,更不用提未来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一句话,这于学生、学校和社会而言,都会产生难以估计的负面效应。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学,《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建设基本是以文学作品为依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除了基本的技能培养之外,更多的是立足于文学审美。这时的文学审美性作品分析已经不同于中学时代的作品讲解,而是正立足于文本剖析、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和欣赏美的更高层次的教学尝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建设中对学生个人性情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恩格斯曾经说过,他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学到的有关经济学的东西,“比要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充分指出了优秀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社会科学教育功能。在高等院校的非中文学生中展开《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可以系统地全面铺开人文素养中的人格、人品修养教育,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中去学会做人的道理,体味人生的真谛,从而在新的层面进行个人性情的塑造。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的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是说:在教学中除了用必要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之外,还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学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贯之以教师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各项美德的自然外溢,这不仅是对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还是对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独特教育贡献。

古语曰:“腹有诗书气自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性情教育行之有效的一剂良方。

三、社会品格的完美健全

人,是社会中之人。生存在社会空间里,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际。而现代社会又是竞争的社会,在竞争中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踏入社会,步入竞争不是单纯的个人意义上的竞争,更是广泛的社会意义上的竞争。如果每个人仅仅立足于自我而生存的话,那么他作为“人”的意义就没有体现出来,因为他的个人价值没有得到完全意义的发挥,更不用提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所以,我们必须看到对学生进行自我性情气质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品格的塑造更为重要。故在高等院校人文素养的教育改革体系中,要站在社会的高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全面塑造,即对学生展开“以真善美为一体的人的本质实现以及人与环境(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的现代人文理想教育。

从古至今,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甚至科学工作者在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博大的社会人文关怀,这种气质不仅是个人性格品德的展现,同时也是个人胸襟气度的外溢、社会责任的表露,就如屈原、魏征、杜甫、爱因斯坦等等,他们在自己的文章中不仅表现出自我的非凡气度,而且展现出对社会苍生的体恤、对国家兴亡的关注。这是高于自我的“人”的价值的自然流露,也可以说是完美人性的体现,是我们应当汲取的精神财富。

在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中展开相关作品的文本剖析,可以博古通今,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高于自我的人文气质,造就学生对国家、对社会高于家庭的责任情感,从而健全学生的社会品格,有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事业心、社会心、国家心的形成,从而在逐步的成长中树立起一个大我的形象。这是高等院校学生自我素养最终的形成,是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文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范本。

也许,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并不能容纳完整的人生,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并不能彻底改变高等院校学生的人生认识、人文情结,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执教者越来越注重在“现代人文意识”的指导下,更多地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西方优秀文化自由创新的人文理念,这无论是对我们进行新世纪的课程建设,还是对我们进行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改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素质教育改革层面。

第3篇:大学语文的作用范文

一、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工具

记得一位老师曾在他的论文中提出这样的论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将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草原》一课,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流,一只只悠闲的羊儿,仿佛朵朵白花的秀美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样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直观演示,使课堂教学具体、生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尤其是中、低段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而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如在讲授二年级《曹冲称象》这一课时,如果只通过课本上的描述,这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不足以理解曹冲称象的这个过程,而这一段恰好就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可爱的动画图象、条理清楚的过程、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很多孩子在这一难点上有了更好的突破。

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化,还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所描绘的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教学时,可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录像分别再现定格画面。像这样运用录像资料来展现其真实画面,学生能真切地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和壮观,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化静为动,以动激情

小学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用生动的词语描写事物的动态,仅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动词去体会,这动作的内在含义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化静为动媒体画面,能增添情感氛围,以达到情感的传递。因为,多媒体可以传递情感体验的各种示范动作与表情动作,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动态描述语言,变得清晰易懂,在形象的基础上达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记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用动作媒体再现场面情境,增添情感氛围,对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激感等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写“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从这段“拿、背、带、冒、攀、冲”几个动词中,学生较难领会当年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用现代多媒体创设真实画面,再现红军战斗场面,红军战士那种干脆利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就会再现面前,增添了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对红军战士的崇敬及对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热爱。

四、利用多媒体,实现感情升华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引导学生动之以情,悉心品位,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情感得以升华。诚然,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不能摈弃传统教学的精华,要把好教材关和学生关,不应只强调手段多样化,只注重直观、形象来理解与记忆知识,而忽略了抽象思维,组织语言能力的培养。施拉姆说:“只有最恰当的媒体,而没有最好的媒体。”因此,我们只有把握好不同媒体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以志愿军的口气来写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与他们依依惜别,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如果我们的教学也就此收笔,显然就成了败笔。我们在这时用多媒体演示抗美援朝的战斗场景,以及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让学生耳闻目染那扣人心弦的战斗,那潸然泪下的话别。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为了朝鲜人民,多少志愿军战士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不仅志愿军战士视朝鲜人民为亲人,朝鲜人民也难以割舍与志愿军战士在战火中建立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第4篇:大学语文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英美文学赏析 大学英语 教学

英美文学是大学英语专业中一门必修的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大学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也包括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学习,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因为要应对各种考试,例如英语四级,六级;雅思,托福等,专注于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将重点放在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方面,忽略了文化的学习。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饱含着大量的语言资源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英美文学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

一.英美文学赏析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作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和人物形象甚至是文学作品的作者都会出现在英语课文中,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人物内涵那么对于课文的学习就会产生影响。例如在第四册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中《卓别林》这一课,有一段关于乌娜・奥尼尔的描写,“他找到了乌娜・奥尼尔…由于乌娜本人出生在一个被各种麻烦困扰的大家庭…”,对于乌娜是谁以及吴娜的家庭有什么麻烦,学生会产生疑问,但是课文中并有给出解答,而如果对英美文学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乌娜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因为属于移民家庭所以有许多困扰。进行英美文学赏析,会对作家的背景以及作品中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英语阅读,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文学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传达思想反映现实的艺术,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语言资料。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人物情感以及环境等的描写都需要大量的词汇,在进行文学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语言资料,拓展自己的词汇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虽然是来自生活,但是经过作者的加工会变得优美凝练,生动形象,英美文学是英语艺术的结晶,各种作品中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例如诗歌,小说,散文等,还有多样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排比,拟人等,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模仿掌握更多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学习英语,如果只是将精力放在单词和语法上,每天死记硬背,即使通过英语级别的考试,也不能说是真正掌握了英语。阅读赏析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灵活的生活语言,学习语言不同场合,不同方式的使用,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

英美文学赏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无论在是学习什么,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可以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自发学习和探索。在英语教学中,由于语言学科本身的限制,加上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到了大学已经是十多年了,学生有了一定的厌烦情绪,学习效果也已经大打折扣,所以还是一味的进行机械式英语教学,使用定制的教材只会加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反感。文学作品中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进行英美文学赏析可以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利用故事性和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英美文学赏析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智成长,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综合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文学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文学教育是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文学作品可以讲述历史故事,可以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传达思想情感,也可以影响读者的思维品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会影响读者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丰富的主题,进行英美文学赏析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加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感受到作品中积极向上的一面,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说:“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道德”,道德同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因为许多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包含道德教化的内容,伟大的作品中蕴藏着责任感,道德甄别力和人性的判断力,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这一内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的道德劝诱,例如英国女作家夏洛蒂的《简爱》,直接以女主人公简爱积极向上,坚持自我,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生活态度对人们进行鼓励;二是惩善扬恶,例如19世纪英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的产生,马克・吐温,哈代等通过对丑陋现实的无情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讽刺来呼唤道德体系的重新建立,呼吁人性的觉醒。在进行英美文学赏析过程中,充分利用作品,将作者在作品中倾注的责任感以及人性的价值判断力传递给学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感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对于他的学习不仅仅是呈现在表面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一种语言代表着一种民族文化,语言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所以学习语言也是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文学作品作为语言应用的高级形式,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且也被看成是一般的文化形态,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掌握一个民族的习惯风俗,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等。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关于文化的内容,例如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经过20多年的创作才完成的作品,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过程,作品凝聚了幽深神秘的拉美文化与精神意识,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不仅会了解拉美文化,感受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并且会学习他们的自省意识,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刻的反省。文学作品中简练生动语言可以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性格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三.英美文学赏析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作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使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越来越明显,各国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的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的发展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英语教育要重视学生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学生使用英语时,由于受本民族语言的文化习惯,思维定式的影响,在交际情境中常常将母语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特征套用到英语中,这种不自觉的行为成为学生的交际障碍。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生活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中蕴藏的思维定势,而且在逐渐的接触中会对英美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学生会慢慢地培养出英语的文化习惯,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例如英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是谈论天气,交际时特别忌讳询问女士的年龄,而我国的打招呼大多是问“吃了吗?”“要去哪啊?”这在西方文化中时隐私问题,不是可以随意提问的,了解文化后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英美文学赏析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至关重要,不仅会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将语言,文化,知识交汇融合,通过赏析文学作品体会语言的丰富多样,文化的多姿多彩,人性的至真至善,因此要重视英美文学赏析,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马真虎.解析英美文学赏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2):202-203.

第5篇:大学语文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人才培养;人文素质

近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高职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逐步形成了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伴随这一办学理念的持续深化,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高职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下降、人文素养缺失、价值导向混乱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对高职语文在育人环境中的作用做了研究,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高职学生语文能力现状堪忧

在语文能力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行文不注意逻辑,有错别字;还有的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清楚。有人将学生的语文能力概括为两句话:字不成体,文不成句,语无伦次;上课只讲俏皮话,文章只到网上找,毕业难填求职表。这一状况如不解决,将严重地妨碍高职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职语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传承、推广优秀文化的重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精神品格的全面提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真理引颈就刑,从容就义。老子“报怨以德”的胸怀,陶潜“采菊东篱下”的怡然,苏轼“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旷达等,无不充满着的智慧的光芒,他们的作品无不呈现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气质风度,老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怀,杜子美“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之情,无不彰显着高贵的人文情怀。同样 ,西方一大批圣哲先贤,他们的作品所流露出的独特思维、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优秀青年奋勇向前。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既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心理素养的提升,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与氛围,在学生情操陶冶、人格健全、审美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起到积极的影响,于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目的。高职语文教材节选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精华,汲取并传承自古以来的道德标准、知识体系、行为准则和文化精髓,并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与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的信念与追求,把自身长远利益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融合起来。高职语文教材节选的优秀作品,融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美于一体,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性格心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英国著名学者怀特在《再论教育目的》中表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为此,倡导人文精神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而高职语文教学最符合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要求。

3.提升学生的文化鉴别力。在世界发展趋向多元的今天,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叠加与融合将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之下,怎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进行创新,是多元文化发展抛给我们的一个严肃课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但不管未来社会怎么发展,语言与文化永远是区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人民的根本要素。因此,各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自身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以防止自身文化在未来文化的冲撞中被同化。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渗透的渠道越来越便捷,广大学生一旦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而误入歧途。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力和审美力,才能让他们拥有清醒的价值判断,才能远离低级庸俗、虚假惑人的不良文化。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高职语文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乔淑英,郑璇主编.大学语文精读[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大学语文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促进作用

一、前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言语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文化的特点和习俗;文化影响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只重视语言输入和输出本身,却忽略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造成语言学习效率低下,由此造成的语用失误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哑巴英语”的现状,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导入,将文化导入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语用学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的特征。文化随着人类群体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直觉整体性。表现在语言思维方式上,西方语言思维惯性是“线型思维”,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惯性则是“环型思维”。具体到语句上,英语强调句式完整,汉语强调内容达意。倘若用现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来概括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可概括为中国人重“内”,而西方人亲“外”。中国人习惯动态地观察分析事物,西方人则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注重平衡,从整体中推导出个体;西方人化整为零,注重分析,善于从部分中分析整体。中西方语言差别的一个明显标志在于汉语重神似;西方语言重形似,句式严整,结构紧凑。

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这就使得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层面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语言学家Robert Lado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它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语言教学所承载着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双重含义。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切入点和策略

吕必松说:“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3]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导入,就是对语言和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从词汇和多媒体教学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1.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英语词汇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词语的文化内涵。Peter Tru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鉴于此,词汇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文化习得。

宋永培先生曾说:“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核心是词义,因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应当深入到词义与文化的关系中去说明。”[4]词语具有民族性或文化色彩,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意义,甚至刚好相反。例如,表示色彩(如blue,green,red,yellow,white等)和有关动物(如cat,dog,dragon,lion,sheep,tiger等)方面的词汇在中西方文化里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He’d been feeling blue all week.”意为“他整个星期都郁郁不乐”,这里blue理解成“忧郁的;愁闷的”之义。而red flag指“使人生气的东西”,red带有感彩,表达人愤怒的心情,see red就不难理解其“大怒,大发脾气”之义了。cat在中国是受人喜爱的动物,在西方却不受欢迎,特别是黑猫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如英语中有这样一条谚语:A cat has nine lives.意思是猫有九命,泛指某人或某物的生命力很强,这与黑猫可变九次不无联系。而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动画片《黑猫警长》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后,就能在语言输出,特别是日常交流过程中避免或较少出错。

以上这些例子均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词汇的学习受其文化的影响。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导入相关文化,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领悟词汇意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下正确地使用词语,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这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导入文化的方法策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图、文、声、像等表现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完成一系列随机的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关键特性主要包括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交互性和集成性三个方面”(邓星辉,2003)。[2]多媒体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体现在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扩大了教学信息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使得课堂内容生动、具体、富于感染力。

多媒体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意味着将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手法结合在一起,用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教师的一支粉笔、一本书,而是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声音素材,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被调动起来,达到良好的获取信息的效果。利用这种超文本资源教学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多感官地创设真实的文化语境,让学生处于作品所反映的真实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文化信息,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全面的知识提供保障。

笔者调查了所教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吸引他们,引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材料内容丰富,涉及的题材广阔,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为一体,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将抽象化具体,通过画面的呈现降低了思维难度,加深了记忆,变枯燥为生动,使所授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直观形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掌握知识更加迅速。

四、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意义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一种特定文化,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不了解某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语言论》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语言和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只有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才真正有意义。古德诺夫(H.Goode nough)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在文化氛围中存在就决定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在文化背景下学习语言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忽视西方文化知识的导入,语言知识的教学范围也会相当的有限。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涵,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过程。Brown(1986)曾经指出,文化是联系语言和思想的有机整体。大学英语教师要重视文化导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中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英语语教学中有必要导入对文化的阐释,这样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英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得越密切,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就越强。因为语言内容是实现言语的前提和手段,文化则是确保语言有效得体使用的养料。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语言使用不够得体所出现的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可能会引起交谈双方的误解、谈话的终止,甚至是关系的破裂。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是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可见文化导入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更能为其跨文化交际储备足够的动力供给。

五、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词汇语法表层结构的知识灌输,更应该注重语言作为传递思想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言谈、社会语言及沟通的能力才能适应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为此教师须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反映出语言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强调语言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hcourt,Brace. & Company,1921.

[2]邓星辉.基于多媒体视角下的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第7篇:大学语文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朗读;情感;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朱熹曾经指出:“凡读书……只要是多读几遍自然上口,永定不忘。”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了,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去提高教学效果,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朗读有效性的时候,发现琅琅的书声背后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朗读现状分析:(1)朗读目标缺失。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内所含的意韵。

(2)朗读对象单一。在我们的课堂上,朗读课文的对象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同学们,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下面请我们班上的朗诵专家为大家朗诵,大家仔细体会;或者是老师范读。公开课、优质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老师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身上,朗读成为了学习好的同学的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

(3)朗读缺乏情境。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涌现出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出感情。在不作情感激发的铺垫下,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让朗读这种传统的方法重焕青春,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

1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但有的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在朗读时,老师忙于写板书,或者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不注意学生读的怎么样,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更不用说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情感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对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有的课文集体朗读更富气势,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读,做到统筹兼顾。我教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散文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篇文章的朗读,也有其重点句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2赋予学生读的权利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2.1激发兴趣,全面参与: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不可否认,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说话都很低声低气,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试试亲身体会文章内容的机会,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2提高朗读地位。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主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然而在新课程下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互动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使得朗读始终成为教学舞台上的配角。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的读起来,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

3创设情境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3.1老师的情感渲染: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譬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戴望舒的《我用我残缺的手掌》,两文中无不饱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愤慨之情,但90后的学生并不熟悉那一段历史,不清楚祖国所受的苦难,自然很难捕捉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朗读起来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时,教师要及时点发这个情感触发点。在课堂上,我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祖国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屈辱,教室里早已静了下来,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神中流露出愤怒之情,我知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已经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中,激情澎湃,与其说学生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第8篇:大学语文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高等教育 育人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不断了解中外文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还能够提升学生日常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各种事物的理解能力,对于大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语文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育人,在高等教育中,其他各个专业课注重的都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大学语文则注重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成为博学、明理、诚信之人。

一、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

(一)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发挥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特点在于,通过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大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后的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能力,理解能力不健全严重制约着个人的正常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理解能力意味着大学生能够快速正确地理解专业课程的能容,从而获得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提高交流质量等。其次,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为大学生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确切的语句结构,这使得大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最后,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专业研究成果的发表一般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呈现,而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公开,造福社会。

(二)大学语文教育能够提升其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汉语词汇和精妙的汉语语法,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中认识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自己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这样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促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接近美和创造美,最后促使学生成为拥有美和传播美的使者。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语言的人文性特点

人文性是指通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人类文化,这些文化是长久以来人们智慧的结晶,需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不断地进行继承和发展。大学语文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到古典人文知识的精妙,能够使学生在这些古典人文知识中获得奋斗的激情、爱国的热情和生存的智慧,促使大学生站在老祖宗的肩上不断地发展。

二、提升大学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方法

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来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是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承载体,所以,要想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实现其育人功能,就必须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首先,选择符合青年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全面了解,选择能够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鼓舞大学生精神、激发大学生斗志的优质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其次,选择能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内容。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增添各种经典著作的教学,使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人文素质的大幅提升。最后,选择能够提升大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应该对内容加以筛选,使得语文课堂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等。

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很多大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与人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使得大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显得较为隐晦,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使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能够与育人的目的紧密结合、不断地促进其育人功能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综合运用来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并非是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来传播语言和文字,它的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应该更加的广泛。所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的综合利用来实现育人的目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内容来播放内容承载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名家讲坛视频、课文背景资料等,促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提升自己的素质,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角色,需要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育人功能进行加强,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语文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 要: 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班容量过大、课时短少、教学设施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仅靠传统课堂上的教学解决,还要创建校园英语文化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更具灵活性,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良好和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双赢。

一、校园英语文化环境对英语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的理论依据 二、我院校园英语文化环境的创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以听说能力为主的第三次改革。为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我们需改变传统的完全依赖老师在第一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英语环境。我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班容量过大、课时数和时间不足等许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构建一个对第一课堂教学知识进行巩固、拓展、消化运用的校园英语文化平台,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更多学生有机会锻炼自我、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直至超越自我,切实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为此,我以我院刚刚成立的Time English(时代英语)协会为依托、以协会成员的英语水平变化为依据,对我院校园英语文化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具体来讲,在老师引导下,由该协会成员组织并参与校园英语活动,例如:校园英语电台,每日英语晨读,定期的话题讨论,每年一度的“李阳疯狂英语”杯演讲比赛,以及观看英文电影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受试者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英语环境中自主学习,在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通过这一课题研究,以期找到适合我院自身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真正达到大学英语教改目标所提出的要求。

三、校园英语文化环境对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

校园英语环境的创建对我院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模式。环境是指课堂教学环境与校园英语文化环境;主体是指老师和学生身份;模式是指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使课堂教学环境和校园英语文化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我们通过校园广播、英语角、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演讲、英语标识牌等多种形式创设一个立体化校园英语环境,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感受到强烈的英语学习氛围,能够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逐步让英语成为校内校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课堂的教学目的不再是教科书上词汇和语言点的讲授,而是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文化“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通过校园英语文化环境这个平台满足自己的欲望,通过他们与别人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或者亲自查阅资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现教学主体的转换。校园英语环境平台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永远是主体而学生永远是客体、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老师只是学生们的一个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管理者,有时还是一个共同学习者。学生可以参与各种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