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短篇小故事范文

短篇小故事精选(九篇)

短篇小故事

第1篇:短篇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Pixar;动画短片;创意;内涵;感动

一、用故事带来感动

皮克斯公司(Pixar Animation Studios)和其他动画公司一样都精于幽默搞怪,都能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欢笑,但Pixar更能带来感动:用故事、情感打动观众。

世界动脑动画的领军人物、Pixar的领袖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认为,他们要做的电影不仅要让人笑,还要能让人哭,能激起人们内心的真正情感,他说:“从一开始,我就坚持,是故事而不是技术让观众愉悦。……电脑是工具,服务于故事。”

Pixar的动画师在接受专访时也认为Pixar的CG动画多年来一枝独秀,“是因为他们‘以人为本’:不以超炫的动画特技来唬人,而是通过故事、人物、情感、来感动观众”。

Pixar的成功正源于他们的正确定位。动画需要人文和科技两条堤岸的护航,动画不仅是技术的,更是艺术的,它不仅可以带给人们视觉的冲击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偏离表现生活、传递情感、引发思考、带来感动这一出发点。

绝佳的创意与完美的技术使Pixar成为电脑动画领域的领头羊。Pixar的经典动画长篇,如《海底总动员》、《玩具总动员》、《怪物公司》都让我们目睹了这一杰出公司的风采。而皮克斯动画短篇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Luxo Jr.》,获1987年奥斯卡最佳短片提名,1987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短片银熊奖;《Red’s Dream》获得1988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电脑综合影像奖以及奥地利Prix Ars Electronica电影节的金尼卡斯奖;《Tin Toy》,1989年奥斯卡最佳短片;《Geri’s Game》,1998年的奥斯卡最佳短片;《For the Birds》,2002年奥斯卡最佳短片;《Mike’s New Car》,2003年奥斯卡最佳短片的提名;《Boundin’》,2004年奥斯卡最佳短片的提名;《OneMan Band》,2006年奥斯卡最佳短片的提名。

Pixar的每一部动画短篇都是一种新技术的尝试和展示,如《Geri’s Game》在动画角色的皮肤及服装的材质上的明显改进,《For the Birds》中羽毛的柔化技术等等。但每一部Pixar动画短篇坚守的依旧是它的一贯作风,以故事、人物、情感打动观众,如独寂的老人跟自己下棋,跟自己使诈,商店里打折的独轮车梦想登上舞台,玩具锡铁小兵舍命哄小主人开心,练习绑架的小外星人不断出错考验着指导老师的耐心……

二、富有生活底蕴的创意

用故事打动观众是根本,能编出好故事才是重点。创意是动画的生存之道,能编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故事来打动挑剔的观众,这才是Pixar远胜于其他动画公司的地方。皮克斯一向坚持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人物,而不是照搬老旧的童话或畅销的书籍,20多年以来,精彩的创意不断。

皮克斯的第一部动画短篇《Luxo Jr.》(1986)(长度:2分钟,由约翰・拉塞特编剧、导演)获得1987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拉塞特以杰出的灵感创作了跳跳灯形象,这一形象后来成了皮克斯的标志。片中顽皮的小跳跳灯滚来一只小皮球,大台灯只好陪它玩耍,踢来踢去,小球不胜小跳跳灯的折腾被压扁,这时观众和大灯都以为小跳跳灯要消停了,不想小跳跳灯又滚来了一只更大的皮球。看着台灯一家人的戏耍,观众不觉会心一笑,天下淘气的孩子都一样。《Luxo Jr.》不仅仅是赋予了没有生命的台灯以生命,还赋予了它们活灵活现的形象和鲜活真实的人的情感,片中的亲子之情就好像发生在你我的身边。

1998年奥斯卡最篚短片《Gerils Game》的创意更是让人称道。片中描写孤寂的老人杰瑞和自己扮演的假想敌对弈。执黑子的对手很强势,胸有成竹、见招拆招、神气活现,将小心翼翼进攻的杰瑞杀得只剩一个光杆大王。有趣的是,老人同时扮演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对手,在棋桌的两端不停换位,两个对手不仅表情不同,连外表也有区别,杰瑞是慢腾腾戴上眼镜和试探着出棋的,而他的对手却是不戴眼镜的,还是一个吃子的快手。但真正的奇趣却在后头。失败的杰瑞竟然跟自己扮演的对手玩起花样,佯装因受打击而心脏病发作,痛苦地蜷缩到桌子底下去,就在对手关切地低头张望的时候,杰瑞偷偷地将棋盘掉了个个儿,对手只好在一片迷惑中认了输,诡计得逞的杰瑞露出孩童般天真的表情,得意洋洋地笑出声来。故事的结局就更是出人意料了,获胜的杰瑞从对手手中赢回了自己的假牙,心满意足地安上!原来这一切不过是一个老人在安假牙之前跟自己做的小游戏。

尽管皮克斯的创意让人惊喜,让人叫绝,皮克斯的创意却绝不怪异、不乖张、不偏激、不恶搞、不低俗,表现的恰是平常而真实的生活,是能在观众心灵深处引发共鸣的真实的情感,来源于普通人生真实的经历和体验。

创作于1986年的短篇《Luxo Jr.》出自1957年出生、有5个儿子(最大的25岁,最小的10岁)的约翰・拉塞特之手,读者绝不会怀疑作品内容和拉塞特生活经验的关联。片中小灯的顽皮折腾,扭动的身体,撒娇的神态,大灯陪小灯玩耍的情节以及好奇、吃惊、摇头、无可奈何的神态,会让人忘记它们原本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物品,而进入到跳跳灯的家庭生活,从熟悉平常的细节中感叹所有淘气的孩子都一个样,天下的父母之爱也差不多。

而《Geri’s Game》却是写尽了老境的凄凉,也写活了老人的烂漫童心,片中人物身上凝缩了无数在孤寂中消磨时光的老人的影子。漫长的午后,蹒跚的身影,一个人的棋局,在让观众对、老人跟自己对弈、跟自己使诈的有趣情节报以会心微笑的同时,作品呼唤的是对老人世界的关注,传达的是一种积极幽默对待人生境遇的态度,孤寂的日子可以用欢乐的方式来消磨。真正的动画让人微笑,也让人落泪,让人思考,也让人醒悟,这就是感动,源于生活的感动。

约翰,拉塞特在接受记者访谈时说:“我一直相信没必要对观众说教,但是我电影的核心,是主角们在整个过程中情绪的转换,当观众融入这个剧情,并与动画主角的心情变化产生关联,这时观众或许能体会一些事情,我们只是帮助观众去感受与动画主角一样的情绪,而不是让观众学习教训。”拉塞特在这里强调的是观众与动画主角的心情的关联,是对一种情绪的体会和感受。这种情绪是源于真实生活能引起众多观众的体验和共鸣的。

皮克斯动画师Andrew说:“虽然在美国,我们的观众群还 是小孩,但我不相信动画只是给孩子看,很多大人看了Pixar的作品后,惊喜地发现很多引起他们共鸣的地方。好比《海底总动员》讲的就是一个爸爸学习怎么不过分保护孩子,放手让他成长的心路历程。就是这种认同感驱使我不断地创作动画。”观众认同的正是动画作品所表现的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研究皮克斯的作品创意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创意虽然强调新奇独特,但绝对离不开生活的土壤,离不开艺术家对真实的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共鸣、感动观众。

三、深刻的人生内涵和传统的价值观念

皮克斯的故事不仅以其独特的创意吸引观众,还以其不俗的内涵打动观众,这些故事不是可以一笑了之的东西,而是让人沉思,耐人寻味的作品。

皮克斯动画师Andrew说:“好的动画师是个细腻、敏锐的‘人的观察者’。我们必须了解人的思考及感受事物的历程;懂得台词背后的情感暗涌,而不单只是照搬台词的表面词义。”此言虽然是从动画师的角度说的,但做敏锐的“人的观察者”,了解“人的思考及感受事物的历程”,却是触及动画艺术的本质,任何偏离于此而编写的动画故事,即使技术再高明,也无法掩饰其本质的拙劣。

皮克斯动画短篇和它的长篇大作一样,关注的是所有艺术共同关注的内容,即人性、人生,表现人性,理解人生,诸如成长、梦想、责任、勇气、励志、心态等主题都可以在它的动画短篇中找到相应的表现。

关于成长学习的主题,皮克斯2006年的短篇《飘浮》(Lifted)异想天开地描述一个小外星学员正在学习如何绑架,他选择的目标是一个正在睡觉的无辜的农夫,但是第一次亲自实践绑架课程的小外星人总是出错,不断考验一旁的指导老师的耐心。跟有学习困扰的地球孩子一样,小外星人迷糊,紧张,受挫,沮丧。面对成千上万一模一样的控制按钮,小外星人猜谜式的操作动作,紧张歉疚的神态,委屈的表情,可怜巴巴祈求的眼神,绝望地发脾气,被再次给予机会的狂喜,最后升空的飞碟在小外星人的操纵下跌落地面砸出一圈豪沟的结局,都让人忍俊不禁。作者以同情理解的眼光看待学习过程中有困扰的孩子,同时不失打趣调侃,当然也算不失时机地对现代科技挖苦了一番。

获2004年奥斯卡最佳短片提名的《Boundin’》则是另一则关于成长励志的故事。影片描述了一个突遇厄运的跳跳羊在一只化装成羊的大兔子的开导下学会面对命运的变幻莫测、起伏不定,重新神采飞扬起来的故事。那只小羊原有一身引以为豪的闪闪发光的羊毛,却在一瞬间被人剥个精光,不知所措、无地自容,大兔子教会它在困境中改变角度看问题,学会快乐地跳跃。片中唱道,“生命会有高潮/偶尔也有低潮/当你心情低落就看看四周/你有健康身体/没痛又没病/只要换个角度想/世界多美丽/至于你的舞蹈/加点花招/想再创高峰/保证能成功/先把脚抬高/然后用力的跳/你会发现到自己自在的跳/跳跳/不停地跳/跳到空中/像天那么高/只要努力去做/你一定会有收获”。故事实在非常简单,却传达了理解关怀、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有很强的感染力。

皮克斯的视角触及人生的各种层面。有对小角色的责任和勇气的赞赏,如1989年奥斯卡最佳短片Tin Toy《锡铁小兵》,尽管在玩具的角度看,婴儿像魔鬼一样可怕,但勇敢的锡铁小兵还是认为哄小主人开心是自己的责任,舍命努力地追随着小主人。有对难以突破的人生格局的调侃,如Knick Knack中的小雪人为了到美人鱼的身边使尽各种招数试图冲出自己居住的密封的玩具屋,最后在小屋从高处跌落的过程中抓住机会逃了出来,落入了一个更大的水池,就在小雪人打算欢庆自由的时候,他再次落入同他一起下坠的自己的小屋。小雪人永远进不了迈阿密的椰树林,永远不能和亚特兰大的比基尼女郎牵手,这是一种无奈。有对群体众生相的勾勒,如2002年奥斯卡最佳短片For the Birds(《都是鸟》)中一群正在为各自位置争挤吵闹着小鸟,对后来的一只大鸟先是嘲笑,断而排挤驱逐,最后失去羽毛的众小鸟却是躲进了大鸟的翅下遮羞藏身,影片何尝不可以看作是对人群众生相的暗讽,看做是两种文化的相互对抗和融合也未尝不可。还有对“鬼”由心生、自己吓自己的人物的善意嘲讽,如Mater and the Ghostlight讲述的就是板牙“见鬼”的故事,幽默诙谐地告诉人们恐惧产生于人们自己的想象。

第2篇:短篇小故事范文

妈妈说我出生在风筝节那天,天生就是充满浪漫的孩子,喜欢幻想。后来,幻想就成了我的脚,让我越走越远。在我家的卧室顶棚挂着七八个大大小小的红色葫芦,没事的时候,我喜欢盯着它们看。接着,电娃、水娃、火娃很自然地在我的笔下诞生了,对了,还有一个喜欢喝酒的葫芦爷爷呢!

在我的身边,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就咬笔头,对于这样的人,我想即使他们写出长篇文章来也不生动。因为这是硬憋出来的,没有真情实感,有时为了凑字数,还容易重复说一句话。比如:小刚在园子里捉蜻蜓,捉了一只,放飞了;又提了一只,又放飞了;再捉一只,又放飞了……

也许你要问了,是不是好的作品一定得长呢?当然不是。妈妈给我讲的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去年的树》,篇幅很短,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但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不过,对于有特殊写作才能的同学我建议还是写些长篇文章,就当是马拉松长跑。重要的是,在写作的时候享受快乐,如果不快乐,就不要勉强自己去写。可以写些短篇的,能写出像《去年的树》那样的精品就更好了。

所以,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我的观点是作品好坏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精彩。

单钰晟爸爸如是说:

曾见过果农给果树剪枝。当时不解,让果树多结果子,不是更好吗?果农告诉我,果树结太多的果子不是好事,果子结多了,营养就会供应不足,结的果子相对就会小,而且口感也不好。

时下,见到很多少年儿童都在进行长篇文学创作。如果把作品比成果树,把文字比成果树上结的果子,那么,他们写的长篇无异于树上多结的果子。少年儿童思维活跃,跳跃性强,往往会有超乎常人的想象,但如果没有阅读做基础,他们写长篇的路就走不远,我见过我儿子写长篇,他把长篇的提纲列好后,就开始动笔写,前几章还可以,但后来就虎头蛇尾了。很明显,他的阅读量不足,文字功底还不深厚,才导致这种情况出现。当然,少年儿童可以做写长篇的尝试,作为练笔也是可取的。我给少年儿童的建议是写作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大量品读经典作品,细心观察生活。不要盲目跟风,看见人家写长篇就写长篇。要先从写好每一个短篇做起,写得多了,水涨船高。再写起长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祝愿孩子们都能成长为一棵健康的果树!

第3篇:短篇小故事范文

福克纳的作品一贯以美国南北战争后的没落为主题,体现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矛盾。在小说《夕阳》中,也是以种族压迫为主题。小说并没有单纯地将眼光放在对黑人待遇的不公平的揭露上,而是更深层次的分析了种族歧视对下代人的影响,从而向人们解释了种族歧视的消除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这一主题的完整揭示离不开作者在整部作品中谋篇的叙事策略。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夕阳》的叙事策略,来挖掘作品中所具有的成功的叙述技巧和其特有的艺术价值。

一、叙事与主题的体现

根据现代叙事学观点,所谓叙述时间是指整部作品通过行和页来进行衡量的文本长度。对于短篇小说而言,如何在较短的叙事时间内将小说的多种功能都实现,需要作者进行精心的设计叙述时序和视角,对整部小说进行精心构思。对于作品,故事的发生时间是立体的,而叙事的时间却是线性流动的。

在小说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发生几个事件,但是进行话语叙述却需要按照顺序进行。对于事件的叙事顺序先后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很多优秀的作者,他们经常将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打破,而是从审美与思想倾向的角度进行人工衔接,从而使作品达到预想的美学效果。

小说《夕阳》以一种完全开放的、放射性结构进行叙述。在作品中,叙述事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作者却并不运用直接的方式来介绍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小说的安排并不遵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安排,而是根据文章的主题以及文章想要表达的人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来进行安排。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叙述时间完全是跟随小说的叙述节奏和速度进行变化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时间跳跃性运动。这样的谋篇布局,不仅是对现代主义的时间观念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文章结构和主题渲染的一种良好支配。小说《夕阳》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主要讲述15年前的故事。在小说的开始四个自然段,主要是以一位约24岁左右的成年男子的口吻,通过回忆来描述他童年时期的所有见闻。在第五段以后,小说的故事叙述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跳跃,变成由一个内心充满困惑的9岁男童来进行叙述。这时,如果我们将故事的发生时间和叙述时间完全分开,就会体会出小说开始的叙述语气和故事角色中语气的完全不同。在已经有了柏油马路,人们已经拥有了电灯、汽车和电话的美国,为什么还存在如此严重的种族歧视,为什们直到今天,美国的种族意识还没有完全消失。经过如此长的时间,美国虽然在物质文明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他们的精神道德却仍然是停滞不前的。小说中故事的发生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完全分离必然将引起读者的关注,将我们的阅读时间、故事的发生时间和作者的叙述时间进行全面思考。这种时间上的跨度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空间,让他们更加充分地体会作者的预言意义。通过小说,我们可以理解到,几十年前的福克纳就已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进行了很好的预见,并指出其铲除将是难之又难。这样,我们就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语言与主题的结合

语言暗示是解决观众视角和作品主题的一种矛盾需要。语言暗示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归根结底都会让读者产生疑问,进而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现代主义作家会考虑到读者的参与性,因此会通过这种语言暗示来让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对于暗示,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名字暗示、话中有话、用某一件物体来暗示一种意思等。在《夕阳》中,作者所采用的语言暗示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陌生化”。这一方法也被称为“间离效果”或者“陌生化效果”,源自德国史诗的创作人布莱希特。在布莱希特的喜剧理论中,“陌生化”便是让演员在观众面前显得很陌生,完全感觉到一种意外。简而言之,“陌生化”就是让观众感到可疑且奇怪,进而引发他们的思考。

在小说《夕阳》中,我们将布莱希特中所描述的“演员”变为“人物”,把“观众”变为“读者”,把主动变为被动,于是便有了作者精心编排的“陌生化”的距离感效果验证。如小说中,在描述南茜被斯托费引诱这一事件时,有这样一句话,“黑鬼若吸饱了可卡因,他们将不再是黑鬼”。此时读者心中就会产生疑问:原来的黑鬼是什么?不再是黑鬼又是什么?经过独自思考,读者就会了解到贫困中的黑人为什们要吸毒,从而了解到在早期黑人吸毒的社会历史原因。他们为了摆脱这种受人欺辱的、惶恐不安的贫困局面,他们希望通过吸毒来产生幻觉,让自己也变成有钱的白人富翁,通过这种幻觉来让他们获得短期的精神解脱。这种暗示便将小说的锋芒直指当时的种族歧视。在白人眼中,他们只能看到这种表面现象――黑人吸毒以后的异常表现,而读者却更能体会到黑人的这种痛苦,他们希望改变现实的期望,但却无能为力,吸毒只是一种他们饮鸩止渴的行为而已。

在小说中,南茜所生活的世界是无人问津的,她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甚至在很多次危急时刻,她很绝望地喊道:“我不想做黑鬼,可是我出生是黑鬼,并不是我的错。”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如此写道:“父亲啊,以后谁来给我们洗衣服?”当读到这些时,读者对小说的主题便一目了然,深刻体会到种族歧视对人们的侵害。小说没有安排故事结局,作者是在向读者说明,南茜的窘境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并不是很容易被解决的事情。作者福克纳通过深邃的思想向我们展现了整个美国社会的景象,对于处于苦难中的人们,他表现出无比的同情,并用自己的人道主义为他们呼吁。在福克纳的笔下,很多小说人物都是生活的失败者,他们无法改变生活现状,他们在向世界宣布,他们需要对世界进行改变。

三、首尾与主题的呼应

在小说《夕阳》的开始,文章的叙述者是三个白人小孩中的一个,但是他是以成年人的身份出现的。从叙述的语气来看,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杰佛逊城的物质文明和进步的。叙述者的语气是冷峻的,他并没有将杰佛逊城说成是自己的故乡。这样的选词体现出了作者对这种文明变化的爱恨交织的情感。他用“鬼似的”“肿胀的”和“没有血色的”来形容路边的灯泡,用“令人讨厌的喇叭声”“鬼似的逃跑”来形容街道上穿行的汽车。叙述者在肯定这种城市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发出这样的微词,为了栽电线杆子,有越来越多的遮阴树,如枫树、橡树等被砍掉。从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家乡的物质文明进步带来的不全是好处。

小说以儿童的视角来对主题进行描述。英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珀西・路博克在关于《小说技巧》中讲到,小说中对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解决完全受叙述者角度的支配。叙述视角是作者对小说叙述故事的方式、角度安排,并通过这种安排来更为详细的对故事事件、人物、主题等进行介绍。一部成功的小说与作者所选取的叙述视角是密不可分的,对整部小说的构思和主题表达上都会起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在小说《夕阳》中,作者福克纳选取儿童视角来进行故事叙述。小说虽然篇幅较短,但是作者却对三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了性格上的清楚刻画,被歪曲的黑人形象在他们的内心有着非常不同的表现。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他不能对故事进行清晰讲述,但是他却能对家中的女佣和与她相关的事情进行清晰讲述,并且他还有很多困惑。很显然,这个小孩是非常单纯的,对于成年人的心理,他完全不理解。作品正是通过小孩的这种理解与当时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营造一种讽刺效果。另外,小孩较为肤浅且片面的理解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空间,让他们去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小说中,作者通过康家的大孩子昆丁来对15年前的事情进行描述。在这位15岁的孩童口中,我们知道昆丁和凯蒂对于黑人女佣是非常同情的。尤其是昆丁,他非常不理解父母对南茜的态度,但他能隐约感到其中一定有原因,因为他发现每次父亲送南茜回她的小屋,父亲都会和黑人女佣调情。这样母亲就开始怀疑父亲,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不信任现象便被昭然揭示。在康家的三个孩子中,凯蒂是一个女孩,心肠很软,她对南茜是最为同情的。她充满好奇,经常在大人讲话的时候插嘴,会提出一些很敏感的话题。

四、结 语

作为20世纪美国著名的南方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始终以南北战争后的南方名门没落为主题,从而揭示出美国南方阶级社会中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矛盾。小说《夕阳》以对种族压迫的揭示为主题,但是与其他同类作家所不同的是,作者在主题揭示方面并没有单纯停留在对黑人不公平待遇的批判上,而是从更深的层次和角度揭示了种族歧视对下代人的影响,进而预示种族歧视的彻底清除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小说所采用的叙事策略将作者对美国南方社会的爱恨交织的情感表露无遗,这种矛盾在作品中表现为痛苦、愤恨、向往和幻灭等。作者对当时的腐朽社会、种族歧视充满痛恨,对贫困的黑人无知、有钱人的自私自利深恶痛绝,所有的这些思想都增强了作品的内涵,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唐雪峰.论福克纳短篇小说《夕阳》的不确定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2] 周伟.福克纳小说《夕阳》艺术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3] 孔庆华.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

[4] 白爱宏.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浅谈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That Evening Sun”中的神态刻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1).

第4篇:短篇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文体分析 虚无主义

引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其作品简洁含蓄,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脍炙人口。其作品的创作思想大多来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作品大都反映了悲观的虚无思想。

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写于1926年,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它是一部典型的虚无主义小说,具有典型的海明威风格:文章以虚无思想为主题并大量使用简洁句。为了正确理解该篇小说以及作者的思想,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和篇章等文体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阐明了小说的虚无主义。

一.词汇分析

这篇小说在用词上最大的特点是用词精炼、简约。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几乎无解释、议论性的话语, 没有任何啰嗦、多余的字眼,所用的词都是小说必需的、无法删减的。他避免使用描写的手法,避免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词藻,这种遣词炼字给人一种简洁、清新、干净的味道。

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用词简单而精确,普通而具体。比如小说的第一段描写中,名词和动词的使用较为频繁,而动词较少,副词没有,描述性的形容词较少。这一简洁明快的用词风格,简短而直白,就如同发电报似的,向来有 “电报式”语言之称。

二. 句法分析

1. 叙述中的长句、复合句与对话中的短句、简单句的运用相结合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大量从句对主句进行修饰,对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详尽的补充说明,从而弥补简单主句的不足,有力地烘托了小说中的人物和氛围,让读者对小说中的所处这种环境下的人物有更清晰的了解。另外文章口语化的特点,与小说中的人物的风格和谐一致。对话中句子简短,结构单纯,用词平易,朴实无华,这样的对话在文章中比比皆是。

2.对话中省略句的使用

例: "his niece.” "no, hombre, only to make a joke.” "everything but work…"

这篇小说的对话写的干净利落、清清爽爽,在对话中读者找不到传统文章中导入性和阐释性词语,如带有主观性或者修饰性的话语等。整篇文章中对话部分简约而不简单,看似像一幅简写图,但是说话人内在的思想、感情等都一一涵盖其中,引起读者联想,达到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三. 修辞分析

1.词汇和句式的重复使用

词汇重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整篇小说重复词汇较多,比如:nada(虚无)重复出现21次,nothing(虚无)出现7次,这些词汇的重复,加强了词汇的表现力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达到了充分表达和突出虚无这一主题思想的作用,显示了虚无的无处不在和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另外,词汇的重复,让整篇文章内容联系更加紧密,结构更加紧凑。

2.对比

小说中共出现三个人物,分别称呼为“the younger waiter”,“the older waiter”和“the old man”,自私但又充满自信的年轻侍者,稳重、替他人着想的老侍者,富有而又孤独的老人。小说中的老侍者同情老人,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和老人一样喜欢干净明亮的地方,而年轻侍者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侍者和年轻侍者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两种不同类型人物的对比。这三个人物其实代表三类人:充满幻想的青年,幻灭的中年和绝望的老年,三类人物的刻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主题的刻画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 篇章分析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情节极为简单,讲的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晚上在一个干净明亮的餐馆喝酒,两位侍者在闲聊中等待这位老人离开打烊的故事。故事的开头交代:it was very late…at night…last week…从时间上分析是倒叙,由两个侍者口中引出上周老人自杀这件事,这一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另外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故事,叙述者处在故事之外,客观冷静的叙述它的情节,淡化故事。他的叙述总是客观的

不加作者的主观意念。

根据小说的情节,结构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老人离开餐馆之前和离开之后。从整体来看, 这篇小说并没有夹杂着作者主观性的议论,而是通过两位侍者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来展现,这同时也是这篇小说最特殊之处。作者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完全置身事外,这一方面增强了故事本身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读者从对话中感受小说的主题意义。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看作是故事的回应。“a clean, well-lighted cafe was a very different thing”,明确点明这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即小说中的餐馆的象征意义,对于“迷失的一代”的美国来说是躲避精神空虚的庇护所。

第5篇:短篇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王渔洋;文言小说;结构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王渔洋是清初著名诗人,以其神韵诗歌创作及理论领袖文坛,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学家。他的小说作品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民国三年吴灏为刊印《王渔洋山人说部精华》作序时所说“简而意远,语淡而味涵,适与先生之诗相肖” [1] 。从结构艺术方面来看,王渔洋小说没有铺陈渲染的宏大篇章结构,他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曲折多姿的设计,对小说视角给予多方位的转换,以微知著、以近知远、以微观反映宏观的方式,在对细节、场面的描写中,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在情节设计上,善于截取生活横断面,着重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往往集中一点,突出强调,勾勒轮廓,重在神似,给人一种更精致、更精巧、更精准的感觉。王渔洋小说如同清澈明净的河水,流越历史时空,流淌在文人心间,给后代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滋养。

一、篇幅精致

正如韩I评价其书艺术特色时说的“直书其目,简而足信” [2] 2657 ,王渔洋小说在篇章结构上多短制少长篇。陈文新也说:“王士G限于记述传闻,故略述梗概,不加描摹,依然谨守志怪小说轨范。” [3] 58 短和美的艺术追求形成了精致的结构技巧。王渔洋小说明显特点是“小”,王渔洋的小说篇目大都在百字左右,长的不过六七百字如《剑侠》、《宋道人》等篇,短的甚至三四十字,如《居易录》中“蜀有墨猴”篇,全文仅37字。但却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重在精巧,篇幅虽小却没有影响作品的艺术性,不少篇目写得叙述委曲、层次井然。

如《芜湖烈妇》:

江南初入版图时,有裨将于芜湖掠一妇人,义不受辱,衣服上下,缝纫周密。其夫访赎之,主将坚不许,妇悲愤投水死。至晚泊舟,舵前O@有声,则妇尸已在,次日泊舟复然,以篙逐之,俄顷复至,又次日复然,乃舁而弃之岸。月余,此将在船头纳凉,忽大叫曰:“妇又至矣!”翻身落水而死。①

故事开篇,为我们展示出一个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在人民流离失所、万千人头落地的情况下,一个卑弱女子却义不受辱,通过“衣服上下,缝纫周密”这短短八个字,就为我们粗细条地勾勒出一个图以自保、心思细腻的女子形象,也让我们看出弱女子的可悲之处;通过缝纫衣服又怎能抵过如狼似虎的军人,通过“主将坚不许”五个字,就写出了一个铁石心肠、草菅人命、鱼肉百姓的裨将形象;通过“其夫访赎之”,用“访”和“赎”两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生逢乱世、辛苦寻妻、与世无争、无可奈何的丈夫形象。在这狭窄短小的文字空间里,三个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现在一起,三人的人生命运形成了解不开的死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最终结局是“妇悲愤投水死”。一般的小说故事可能到此就结束了,而在王渔洋笔下却出现了女子死而不僵的离奇故事情节,伴着“舵前O@有声”的情景描写,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恐怖现场感,随着三上船三落水之后,最终女子为保全清白而无奈赴死,也让坏人偿命。这么精彩的故事,在这么短暂的文字停留中得以讲述,全文虽然仅有一百零八个字,但故事却曲折离奇,给我们以深刻的艺术遐想,妇人的形象逐渐丰满,最终故事达到高潮,为我们描述了明清易代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极大灾难。

王渔洋在《居易录自序》中明确表示不欣赏“浮诞艳异之说” [2] 3673 。王渔洋的小说“据事写实,风格质朴,忠实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的传统”,这些小说虽然篇幅简短但故事内容并不简陋,虽然人物偏少但形象并不偏颇,虽然情节比较单纯但故事冲突并不单一。他博取魏晋时期优秀笔记小说之长,随意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和最具感染力、最富戏剧性的片断、场景等,如临其境地加以记叙,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能够延展人无穷的想象力,体现了王渔洋对于语言文字、故事创作挥洒自如、收放灵动的驾驭能力。

二、情节精巧

韩I在《皇华纪闻序》中称:“读《王渔洋集》而知诗,读是书而知史,赞王渔洋真有叙事之才也。” [2] 2657 。王渔洋小说不少篇章写得情节曲折,腾挪跌宕,很有艺术魅力。

如《济宁妇人》:“康熙丙寅岁,济宁南池侧居人王姓者,与众约会武当山进香,既再往矣,归为其妻述咴榔胬鲋状,妻亦欲往,夫以道远艰费难之,妻恚而自经。夫归惊懊,言于众,众为置榇殓之,遂行。比至河南某邑,忽见其妻在路旁大树下坐憩,以为鬼也。”将一个家庭故事讲得一波四折,丈夫武当山进香,意外引来妻子参岳强烈欲望;丈夫以道远艰费阻止她,妻子却意外地生气自杀;妻子自杀之后,丈夫却意外地送尸参岳;抬尸参岳过程中,意外地在河南路遇妻子。故事情节在冷静客观叙述中曲折前进,重要转折处引人入胜、催人急读,最终以路遇妻子而迎来欢喜结局,为我们描绘了一对恩爱有情的夫妻、两个性格倔犟的凡夫俗妇、四段荡气回荡的戏剧冲突,让人不禁心生联想,具有文约意丰的强烈艺术效果。

如《李学颜》:

新城诸生李学颜,闱后于历下候榜,夜梦有人告云:“君名在第十八。”觉而喜甚。榜将发,行过藩司街,旧例,自领解以下皆有官马候赴鹿鸣宴,会按名雁行排列。李径至第十八匹前,抚之曰:“明日即乘汝矣。”顾视圉人,腰间有小牌,书名乃李学颜也。大恶之,果落第。

故事仅有百字,但却波澜起伏、曲折多转、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喜剧气氛,李学颜梦见神人告知“君名在第十八”,自以为是自己高中第十八名,而且由于喜不自胜专门到藩司马厩看自己即将骑乘的第十八匹马。按照常人的发展逻辑,李学颜应当高中第十八名,然而却发现养马的人与自己是同名,也叫李学颜,这时候感到事情有些蹊跷,最后果然是李学颜落第。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君名在第十八”并非“中第十八”,而仅仅是“重名在第十八”,真是一出“金榜题名时,却是重名”的喜剧。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不断铺垫,渐至高潮,却在高潮之时戛然而止,峰回路转,从而激发强烈的喜剧效果。

三、视角精准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这种本质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叙事角度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以全知视角为叙事角度,然而实际情形却要复杂得多。尤其是文言小说,其叙事角度与白话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其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 [4] 75

所谓全知视角,简单说就是作者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对于人物内心和绝不可能为外人所知的隐秘,他可能一一告诉读者。著名的例子是《左传》宣公二年I不忍下手刺杀忠臣赵盾,回来后自杀前的一段心理活动,这种自言自语或心理描写,从写历史的角度看当然是不必要的,但它却有“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5] 272-273 的好处,而这种写法,正是后世小说戏剧所仿效的地方。正史主要面对政治生活的整体世界,需要进行全方面、完整性的宏大叙事,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是必然选择,也就是站在第三人称的立场上对整个社会运行有全方位的记录,因此涉及的都是国家典章制度、重要礼仪、经济运行、重要官员,简言之是一部分“达官贵人、政治大家”的名人事迹汇编。志怪志人等笔记小说,主要面对的社会生活的微观世界、个人世界,是通过个人视角的观察思考,主要是个人见闻尤其是个人的奇异见闻,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就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香祖笔记》卷十中明确提出“小说演义亦各有所据”,主张将小说与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因此王渔洋小说注重真实,强调记叙要可信,所写题材多出于见闻,常标示材料来源。在王渔洋小说里面,对于典章制度、重要活动的描写主要采取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模式,但是由于王渔洋身居九重、高官显贵的独特身份,是这些活动制度的参与者、见证者,又具有第一人称叙事的特点,多种视角混合在一起,使王渔洋笔记小说中这些政治活动的描写生动、活泼、形象,全不似过去史料描写的刻板、原则、抽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除此之外,大量的王渔洋小说都是采取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模式,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甚至加以评论,一些记叙神仙下凡的故事,都以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方式,刻意以这种叙事方式制造真实感,如:“《关壮缪》袁太常密山(景星)言:‘顺治丙申年五月廿二日,关壮缪忽现身广东韶州府西城上,身凭女墙,以右手捋髯,时方亭午,须眉面目,历历可睹。廿三日、廿八日复现,举城官民奔走礼拜,总督尚书李栖凤亲诣庙祭焉。’”以叙述人的所见所“识”为限,作家有意限制自己的叙事权力,这就增强了可信性。所谓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意味着作者只能从“这个人物”那里得到信息,作者不能告诉读者“这个人物”所不知道的东西。

再如《池北偶谈・火神》一文:

武进诸生杨某馆于某氏,其人富而豪侈,每夜饮,必三鼓。一日醉归,见馆中灯火甚盛,从窗隙窃窥之,见案边二烛卓立甚巨,有绯衣人据案观书,意其杨也。明日询之,杨对以实早寝,未尝夜读,然心怪之。至夜,假寐以伺,近三鼓,忽有大声传呼!排户而入,随有二巨烛出地上,已而红焰满室,仆隶杂沓,拥一绯衣人至,据案而坐,取案上书册翻之。杨惧而叫呼,绯衣人若不闻者。将五鼓,绯衣者徐起,径趋杨卧处,众皆从之。忽举床四脚,盘旋室中,复掷之空中者数四。天将曙,又闻传呼声,寂无所见矣。久之,杨始苏,起视门户,扃~如故;问院中人,毫无所闻也。因急谢主人归。归数日,火大作,所居皆烬,始悟所见乃火神耳。杨后中乡试。

在上文中,叙述人发生了转换,开始是主人某氏,他“一日醉归”,从窗隙窥见“有绯衣人据案观书”,“意其杨也”是某氏的心理活动。之后的叙述者和观察者变成了杨生,在第二天的夜晚,他听到了“大声传呼”,看到了“有二巨烛出地上,已而红焰满室,仆隶杂沓,拥一绯衣人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令人恐怖,“绯衣者徐起,径趋杨卧处,众皆从之。忽举床四脚,盘旋室中,复掷之空中者数四”。我们随着某氏、杨生的足迹,通过他们的眼睛见到火神的前后表演。作者仍然是叙事者,但无权对事件进行“全知”的描述,这样写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营造了紧张、突兀的神秘气氛。

除上面的例子外,还可以《池北偶谈・五l大夫》为例,河津畅体元,字汝玉。为诸生时,梦人呼为“五l大夫”,喜为佳兆。及遇流寇之乱,尽剥其衣,闭置空室。时冬月,寒甚,暗中摸索,得数羊皮护体,仅不至死。质明,视之,恰符五数。哑然自笑神之戏己也。后以明经受雒南知县。王渔洋明确写到这则故事来自“毕载积先生志”。由此可见,既交代了故事的来源,又通过叙述视角的适当选取,营造了真实的故事氛围,编织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塑造、读者心理、主题表现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灏.王渔洋山人说部精华序[M].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本.

[2]王士G.居易录序[M]MM袁世硕.王士G全集.济南:齐鲁书社,2007.

[3]陈文新.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J].青海社会科学,1992,(6).

[4]王平.论文言小说叙事角度的特征及演变[J].山西师大学报,2002,(4).

[5]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7.

Structural Art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Short Stories of Wang Yuyang

XIN Ming-y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Jinan University,Ji'nan 250022,China)

第6篇:短篇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 字母 词汇 句型 语篇

故事教学法把英语的字母、词汇、句子、语篇放在生动的故事中学习,在听故事的同时听英语,在讲故事的同时学说英语,故事中动人的情节吸引了他们,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学生才能被教学内容所吸引而兴奋起来。近几年来,我尝试着把故事引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英语教学的学科特点。下面主要介绍故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字母教学中的运用

《PEP小学英语》Book3中涉及到一个四会字母教授的问题,即学生需掌握对字母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字母的书写需定位在四线格中,因此具体的字母应写成怎样,写在什么位置,学生记忆较为困难。在教授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字母的教授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通过“故事”结合“楼层”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记忆,效果较好。形象地将四线格由下往上依次分成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以此教授字母。例如F、f的书写格式教授中,教师可以这样讲:F像一面旗子,它站在二搂之上,迎风飘扬,英姿飒爽;f顶天立地,是所有字母里个子最高的一个,它还不忘在腰间配上一把宝剑,很神气,很威武。在教师这样的描述下,此时字母的具体形态和位置活生生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记忆深刻,且兴趣盎然,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字母中有很多可以采用这样生动的描述。如:K很热情,每次见面都不忘伸出两个胳膊去拥抱他人;k很爱漂亮,出门总不忘在胸前别上个蝴蝶结去赢得别人的赞美;b比较贪吃,结果肚子上堆积了厚厚的脂肪,瞧,它的肚子都凸出来了呢等。小小的字母在此时都富有了生命,带给学生无穷的吸引力。

二、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故事可以将一个个无意义的词组变成有意思的连接。在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记忆。例如在教授单词walking,jumping,running,swimming,flying时教师就将这几个单词串成了一个趣味十足的小故事。一只小猪在漂亮的公园里散步,这个时候阳光明媚,小猪高兴得唱起了Walking,walking,I'm walking.接着它又跳起了绳子Jumping,jumping,I'm jumping.这个时候出现了一只老虎,小猪吓得跑了起来并大叫Running,running,I'm running.老虎也追了过去He's running.I'm running too.小猪发现前面有一条河,他跳了进去游到了对岸Swimming,swimming,I'm swimming.没想到老虎也会游泳He's swimming.I'm swimming too.正在小猪走投无路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仙女将小猪变成了一只小鸟,小猪飞了起来,并高兴地大叫Flying,flying,I'm flying.这下子,老虎可就没办法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鸟飞走。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仅将词汇串连在了一起,而且生动有趣,学生们边听、边演、边唱,在学习单词的同时也运用了语言,一举数得。

三、在句型教学中的运用

故事教学可以利用自然场景或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置于近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这样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PEP小学英语》Book 5,Unit 3中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句型时,我利用“Chen Jie请客”的故事,导入句型的教学。我扮演Chen Jie,手捧托盘,示范课文中出现的单词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这样就把学生引入他们所熟悉的故事情景中。同时,激发并保持了学生参与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在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在课文中出现了简短的语篇。语篇的教学历来是许多小学一线英语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在语篇的教学中引入故事,就好比是利用语篇的结构框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再创造。例如在《PEP小学英语》Book6,Unit 2之My favourite season.B部分read and write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文中Zoom和Zip的小故事,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并引入白雪公主,小丸子,小星,猫和老鼠等学生喜欢的人物,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It's ______.Snow white and Xiao Xing ______.They are happy.I like ______ says ______。

Why do you like?Asks Xiao Xing.Because I can.

此外,运用故事这个媒介,语篇的教学还可以和词汇教学相结合。如在教授词汇going to the cinema,take a trip,read a magazine时可以利用语篇:

第7篇:短篇小故事范文

我以为,这应该是一个中篇,却被作者一路行云流水写成了短篇。这篇小说里,动荡着的是身在异乡的感受,是底层的感受。没有什幺令人读来惊跳的情节,是雨季里由檐际滴落的积水,然后在月光下石板路上弯弯曲曲流下去的那种清冷,是这么个意思。令我感动的是浮在故事之外的那种气氛或者说温度。小说有温度吗?当然有,是寒凉。这篇小说在结构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那个女孩子在一开头出现了一下。中间又出现了一下,中间出现的这一下子,说明了她与“我”认识的过程。在后边她又出现了。作为一个短篇。这样的结构就有了些许特殊之处。读这篇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世相,是用青春的视角,而不是世故的视角,所以让我们在心里有了更多的爱,对这样的一群人,像小牛,像“我”,年纪轻轻的他们,为什么滞留在城市,而且是在年夜,是什么让他们在生活里困顿着?

而且是在万家团圆的时候,这是这个小说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情感问题,我认为,情感大于一切。

年是什么?年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特别的地位,如果它和其他的日子相比,在中国,过年能不能回家这个问题,简直就等于幸福与不幸福。能回家就是幸福,不能回家便是不幸福。这篇小说的时间背景选得很好,如把这个故事放在平平常常的日子里,他便可能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故事。但是,作者把“年”这个特殊的日子揪扯了出来,味道便不一样了。在这篇小说里,“家”是有寓意的,老家的村子是“家”,当“我”这一个孤儿在这个“家”里的时候无论去谁家。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照顾。如果恰恰碰到这家人宰鸡,那么吃饭的时候那两条鸡腿便一定会出现在我的碗里。而他们――这些进城做事的乡下人,怎么说。他们一旦到了城里,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便也是孤儿,而他们这些孤儿在城里所受到的待遇却令人心寒,这就使这篇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讲有了普遍的意义。这篇小说写得很从容,可以说是平静,从容而平静所以才让这篇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哀怨,准确说是没有怨。也可以说是哀而不怨。这是这篇小说与其他同类小说最大不同处。是这篇小说让人们在想:作品中的那些在城里行走的“孤儿”们,谁来怜惜他们?

这篇小说猛看上去有很好的很自然的型态,这么说,是说它行文轻松,但仔细读一下便会发现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是在用心用力。结尾处的电话,一下子让这篇小说变得结实起来,也一下子把对比推向了一个小小的高潮。电话里的爆竹声和“我”与女孩的交谈。让小说的情绪亦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起来。女孩子的最后一次出现,使这篇小说显得完美,仔细想想,这篇小说甚至可以称得上精美,起码是有结构感。

让我感动的,是这篇小说里有一种深宏的东西,那就是对底层的关注和一种别样的隐隐的心痛。也许我们读这篇小说都会感受到这一点。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也许有更多更复杂更令人心惊肉跳的故事,但它们无法具有的就是这别样的隐隐的心痛。

第8篇:短篇小故事范文

命题背景:单词量继续上升,命题思路拓宽

浙江省高考对英语单词量的要求逐年增加,根据《考试说明》,2011年要求掌握的单词量为2700个左右(详见2011年《考试说明》词汇表中带*号者),比2010年增加了100个。

单词量的增加为试卷命题拓宽了思路。观察这些新增词汇,不难发现大部分是名词与形容词,其中有些是专业词汇,如architecture, capsule, comedy, hurricane, motivation, radiation, scholarship, symptom等。词汇的增加不仅扩大了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的考查范围,还可能拓展阅读理解的题材,同时,也有利于书面表达的语言变得更丰富多彩。

对于这一变化,同学们无需太惊慌。因为新增词汇中有不少是派生词,根据构词法便能推测出它们的词义和词性,还有不少是平时常见常用的,同学们应该不会陌生,只有少数新词需要特别加以复习巩固。

2011年《考试说明》中的新增词汇你都掌握了吗?请关注本期刊物中《新增词汇20练》一文。

单项选择:新增单词一定会考

单项选择一直以来都强调在语境中恰当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考点相对基础,由语法、词汇和交际用语三部分组成。

语法知识是这一部分的考点,题量约占一半。主要考点为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各类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情态动词、冠词、代词(重点为不定代词),其次是虚拟语气、倒装、并列复合句、强调句等。

词汇知识则是单项选择的考查难点,题量约占三分之一。主要考点为动词、动词词组、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关联词组等。重点考查同学们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正确选用词汇的能力。要特别指出的是,2011年新增的100个单词一定会在这一部分有所体现。

交际用语的题量为1至2题,重点考查同学们把握对话语境和理解对话内容的能力,以及对话语的交际意义和固定交际用语的掌握情况。

解题建议: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一定要把语境与句意结合起来理解,在把握语境的基础上,坚持“句意领先,语法跟上”的解题原则,避免“纯语法”或“纯词义”解题。

完形填空:难度系数0.6~0.65,约半数空格需联系上下文作出选择

完形填空考查的语篇大多是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短文,通过小故事引出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比如2010年的浙江卷选的是关怀他人的小故事,2011年的参考卷选的是老师如何帮助学生恢复信心、认真学习的小故事。

命题者在挖空时会先从文意通顺、情节连贯和语篇结构完整等角度出发,考查同学们根据主题、情节和句意来辨析常用词汇的能力。由于高考完形填空的总体难度系数一般控制在0.6~0.65之间,所以,根据句子本身就能作出选择的难度偏低的题,以及有一定难度、需要根据短文主题和生活常识才能作出选择的题均在5个左右;需要联系上下文作出选择的题难度适中,会在10个左右。一般来说,挖空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同时关注连词。

解题建议:解答完形填空题,读懂首句是捷径。因为英语短文的首句往往会点明主题,明确了主题就等于找到了解读全文的钥匙。在答题时,务必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衡量,选择最佳答案。这里说的“最佳”不仅指语法上正确无误,还要保证语境和文意的连贯通顺。

阅读理解:预计第一节语篇数量会减少,文学类的长文阅读会出现

阅读理解部分有两节。第二节任务型阅读的考查方式及题量应该会与2010年基本相同,而第一节很可能出现较大变化――根据2011年《考试说明》和参考卷,这一节可能由5篇文章变成4篇文章,其中,A、B、C三篇仍是传统长度的短文,D篇的长度则为其他文章的两倍。但该节要求阅读的词汇总数不变――不少于1800个词;题量不变――共20题,参考卷中A篇为4小题,B篇与C篇各5小题,D篇则有6小题。

高考要求同学们能读懂书、报、杂志、网络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短文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2011年参考卷中A、B、C三篇短文的内容分别为“预防感冒”“看电视的弊病”“临床心理学家不称职”,由此可见,阅读理解选文题材依然注重多样化、生活化,同时体现实用性、时效性、知识性等特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文阅读很可能选择文学类的语篇,2011年参考卷的D篇就改编自我们熟悉的故事The Last Lesson。一来D篇的长度适合节选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二来由于同学们平时较少接触英语文学作品,高考考查文学类选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大家拓展这一领域的阅读面。

阅读理解要求同学们能快速读懂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抓住文中包含的事实、细节,能通过分析、推理、判断把握上下文事实、细节之间的时空顺序、逻辑联系,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作意图、态度、观点和文章寓意,所以考查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以及根据文章进行判断、推理的题目较多,同时也会有考查单词词义、文章结构或作者写作意图等的题目。

高考时,如何应对新出现的长文阅读?请关注本刊2011年6月号“English达人”栏目中《长篇阅读有技巧》一文。

短文改错:命题保持稳定

短文改错选用的语篇与同学们平时的书面表达练习相似,内容贴近生活,篇章结构简单,语言明白易懂,基本上不涉及生僻的语言现象和复杂的语句结构。

从2011年的《考试说明》看,短文改错的命题思路将保持稳定,短文中设置的10处错误均是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单词的使用、句法、行文逻辑等方面。根据句子的长短不同,每一个句子存在的错误数量在1~3个。

解题建议:解答短文改错题时可以先根据首句来把握文章主题,从而确定基本的人称、时态,然后联系上下文语境,逐一找出错误。此外,同学们平时要多进行句子结构分析的训练,提升分析长句的能力。

书面表达:命题背景或许扩大,写作提示越来越简要

近两年,书面表达的命题大多着眼于同学们身边的人和事,围绕“学习”或“做人”的主题,保证人人都能“有话可写”。但2011年的参考卷关注了全球“汉语热”现象,开始“放眼世界”,这是否是书面表达命题背景扩大的暗示呢?

写作提示越来越简要是近两年书面表达命题的一大特点,题目中往往只给出文章必写的要点,但不提供具体的内容细节。比如2011年的参考卷只给出三点提示:描述题目中的信息、分析原因、作简短评论。与过去较为详细的写作内容提示相比,这样的命题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写作的内容可以更自由,语言和句式的选用可以更丰富,虽然增加了难度,但也给同学们留出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第9篇:短篇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短篇小说 人类社会 愚昧贪婪 自然界 和谐友爱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出生于印度孟买。六岁时他被送回英国学习,寄居在哈洛威上尉家里,日子很不快乐。1882年,他从专门培养帝国主义军人的英国联合服务公学毕业后返回印度,在拉合尔市担任《军民报》记者,同时开始了诗歌及小说的创作。1889年,吉卜林返回英国,在这里他作为作家的声望日渐提高。由于他“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1907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936年,他逝世后被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诗人角,在狄更斯、哈代的墓旁。

吉卜林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他一生共出版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尤以短篇小说创作突出,被认为是“英国当时最好的短篇小说家”。他共创作短篇小说350余篇,其中分别于1894年和1895年出版的童话故事集《丛林之书》和《丛林之书续篇》闻名于世。这两卷故事集共收录了15篇故事,其中8篇是以狼孩莫格里为主人公的。

虽说吉卜林长期以来被冠以“帝国主义作家、帝国诗人”称号,在其作品中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思想,认为印度政府软弱无能,无力自治,需要英国政府的指引和教化,以此为英帝国殖民扩张政策唱颂歌,并一度因此声名陨落,但在《丛林之书》及其续集中,他却成功塑造了一个童话王国,通过描写狼孩莫格里的身世经历独辟蹊径地揭露了人类社会的愚昧无知和人性的贪婪、赞美了自然世界的美好和谐和真诚友爱,这点与众不同之处使《丛林之书》超越了一般的儿童故事而具有了一种深度。正如评论家富尔斯说:“莫格里系列故事代表了吉卜林先生的自我、他的理想主义、他对文明的厌烦以及对原始世界的热爱。”

本文将选取《丛林之书》中的两个短篇《莫格里的兄弟们》和《老虎!老虎!》进行分析,论述自然界的美好、人类社会的自私愚昧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故事当中亲情、友情写得委婉动人

狼孩莫格里的父母是樵夫,因被瘸腿老虎谢尔汗偷袭,仓惶奔逃中丢下了他。当幼小的莫格里初进狼窝,他还是“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全身,棕色皮肤……从来还没有一个这么娇嫩而露出笑靥的小生命……他抬头望着狼爸爸的脸笑了。”而人印象里敏捷凶猛的狼爸爸在面对幼小的莫格里时,也表现出爱心和仁慈。“狼是习惯于用嘴叼自己的小狼崽子的。如果需要的话,他可以嘴里叼一只蛋而不会把它咬碎。因此,狼爸爸尽管咬住小娃娃的背部,当他把娃娃放在狼崽中间的时候,他的牙连一点皮都没有擦破。”他对狼妈妈说,“他身上没有一根毛,我用脚一碰就能把他踢死,可是你瞧,他抬头望着,一点也不怕。”

而狼妈妈拉克莎立即将莫格里视若己出,呵护备至,“多小呀!多光溜溜呀,啊,多大胆呀!”狼妈妈柔声说道。当老虎谢尔汗威胁狼爸爸和狼妈妈,要他们交出莫格里时,狼妈妈毫不犹豫地保护素昧平生的莫格里,说,“他是我的!谁也不许杀死他。我要他活下来,跟狼群一起奔跑,跟狼群一起猎食。”“他是在黑夜里光着身子,饿着肚子,孤零零一个人来的……收留他?我当然收留他!”甚至当狼群为是否收留莫格里发生争执时,狼妈妈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她知道,如果事情发展到非得搏斗一场的话,这将是她这辈子最后一次战斗。最后,在老熊巴卢和狡猾凶猛的黑豹巴希拉的交涉下,莫格里凭着一头公牛的代价被接纳进了西奥尼的狼群。

二、在快乐成长的同时,森林里的动物还教给他许多道理

巴希拉在莫格里刚懂事的时候就告诉他,永远不要去碰牛,因为他是用一头公牛的代价加入狼群的。“整个丛林都是你的”巴西拉说,“只要你有力气,爱杀什么都可以,不过看在那头赎买过你的公牛份上,你绝对不能杀死或吃掉任何一头牛,不管是小牛还是老牛。这是丛林的法律”。在关键时刻更有情深意重的伙伴保护他。阿克拉在谢尔汗率领其他狼要杀掉莫格里时,说,“他虽然和我们血统不同,却也是我们的兄弟”,“他跟我们一块儿吃食,一块儿睡觉,他替我们把猎物赶过来,他并没有违反丛林的法律。”“你们却想在这杀掉他!”“我肯定是要死的。我的命值不了什么,不然的话,我就会代替人崽儿献出生命……我答应你们,如果你们放这个人崽儿回到他自己的地方去,那么等我的死期到来的时候,我保证连牙都不对你们呲一下。我不和你们斗,让你们把我咬死,那样,狼群里至少有三头狼可以免于一死。”正是与这些有情有义、真心爱护他的动物伙伴在一起,莫格里才懂得知恩图报。”虽然在谢尔汗的挑拨下,群狼至十年前的誓言于不顾,要将莫格里赶出狼群,莫格里还是许诺,“既然我除了血统以外,算得上是你们的兄弟,那么,我答应你们,当我回到人群里,成了一个人以后,我绝不会像你们出卖我那样,把你们出卖给人们。”他也时刻记得保护他的朋友,“阿克拉可以随便到哪里去自由地生活,不准你们杀他。”

在回到人群中后,莫格里忙着学习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村里的小娃娃常常惹得他火冒三丈。幸亏丛林的法律教会了他按捺火气,因为在丛林里,维持生命和寻找食物全凭着保持冷静;但是他们取笑他不会做游戏或者不会放风筝;或者取笑他某个字发错了音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他知道杀死赤身的小崽子是不公正的,才使他没有伸手抓起他们,把他们撕成两半。而当他最终被人群所驱逐时,他说:“我们绝不伤害这个村庄,因为米苏阿待我是那么好。”正是在动物们的关心教导下,莫格里成长为有情有义的年轻人并得到动物朋友们的拥戴。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映衬出人类社会的虚伪和丑陋

莫格里在狼群中度过了美好、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刚到狼群中的时候和才出生的小狼一样大,但狼长得快,莫格里还只有几岁大,小狼就已经长成大狼了。“狼爸爸教给他各种本领,让他熟悉丛林中一切事物的含义,直到草儿的每一声响动,夜间的每一股温暖的风,头顶上猫头鹰的每一声啼叫,在树上暂时栖息片刻的蝙蝠脚爪的抓骚声,和每一条小鱼在池塘里跳跃发出的溅水声,他都能明明白白地分辨清楚,就像商人对他办公室里的事务一样熟悉。他在不学本领的时候,就躺在太阳下睡觉,吃饭,吃完又睡。当他觉得身上脏了或者热了的时候,他就跳进森林里的池塘去游泳。想吃蜂蜜的时候,就爬上树去取……他已经能在树枝间攀缘跳跃,像灰人猿一样大胆……他最喜欢和巴希拉一块进入幽暗温暖的丛林深处,懒洋洋地睡上一整天,晚上看巴希拉怎么打猎。”

在莫格里终因血统关系回到人类社会中后,他仍然时常梦想过去在丛林里的时光。而他作为一个放牛娃,“放牛是天下最逍遥自在的活儿之一。牛群走动着,嚼着草,躺下,然后又爬起来向前走动,他们甚至不哞哞地叫。他们只哼哼,水牛们更是很少说什么,只是一头挨一头走进烂泥塘去,他们一点点钻进污泥里,最后只剩下他们的鼻孔和呆呆瞪着的清瓷色眼睛露在水面上,他们就像一根根圆木头那样躺在那里……接着,孩子们睡了,醒来,又睡了,他们用干枯的草叶编了些小篮子,把蚂蚱放进去;或是捉两只螳螂,让他们打架;要不他们就用丛林的红色坚果和黑色坚果编成一串项链;或是观察一只趴在岩石上晒太阳的蜥蜴,或是一条在水坑旁边抓青蛙的蛇。然后,他们唱起了悠扬的歌曲,结尾的地方都带着当地人奇特的颤音,这样的白天仿佛比大多数人整个一生都要长,他们或许用泥捏一座城堡,还捏些泥人和泥马、泥水牛,他们在泥人手里插上芦苇,他们自己装作国王,泥人是他们的车队,或者他们假装是受人礼拜的神。傍晚到来了,孩子们呼唤着,水牛迟钝地爬出黏糊糊的污泥,发出一声又一声像枪声一样响亮的声音,然后他们一个挨着一个穿过灰黯的平原,回到村子里闪亮的灯火那里。”

丛林边村庄里的人相对于忠心耿耿、与莫格里亦师亦友的动物们来说,显得愚蠢幼稚:他们听任村中长老和猎人的欺骗,相信巫术;又贪婪可鄙:猎人布尔迪奥贪图政府赏金,向莫格里强索他打死的老虎,遭拒绝后遂回村诬其为魔鬼。

莫格里被村民逐出村庄,回归狼群并靠智慧成为新的丛林之王后拒不承认自己是人。但他虽然在自然社会中体验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与动物交往的过程中得到了关爱和友谊,他的血管里毕竟流淌着人的血液,最终要回归人类社会,就像黑豹巴希拉所说:“你是一个人崽。就像我要回到我的丛林一样,你也最终要回到人们中间。”所以在《在丛林里》(收在1893年出版的《许多发明》里)莫格里长大成人娶了妻,在英印政府里找了一份看林人的工作,和他的狼兄弟一起,帮助林务官保护印度丛林。虽然结局有点煞风景,但毕竟莫格里用他自己的方式守护自己的天堂乐园。

参考文献:

[1]Walter Allen,The Short Story in English,Oxford:Clarendon Press,1981.76.

[2]Cyric Falls, Rudyard Kipling, Folorolt Library Editions,1972.26.

[3]陈兵.丛林法则、认同危机与东西方的融合[J].外国文学评论,2003,(2):22-29.

[4]陈兵.吉卜林与英国短篇小说[J].上懂外语教学,2006,(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