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

第1篇: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

这次学术盛会结束后,本刊记者就我国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诸多热点问题,对黄德嘉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学术盛会,让西部地区青年医师获益

据记者了解,自2006年起,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已先后在成都、西安、重庆举办了五届,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因此,采访一开始,黄德嘉教授首先向记者简要介绍了在成都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的盛况。

黄德嘉教授教授说:“第六届中西部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全国同道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下,于今年7月5日在成都开幕。国内著名专家高润霖、胡大一、霍勇、Yean-Leng Lim(林延龄)、王方正、张澍担任名誉主席。朱国英教授、霍勇教授、张澍教授、林延龄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而在会前培训中,除传统的电生理和冠心病介入培训课程外,我们在今年还增加了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培训课程。大家都知道,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考试、资格认证和准入是卫生部医政司领导下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提高专科医师医疗技术水平,严格准入而达到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目的,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措施。负责心内科专科医师培训项目的两位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和北京阜外医院张澍教授都出席并指导了这一培训课程。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内科的青年医师们在会后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反映,他们从这一培训课程中获益匪浅。”

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会议首日备注瞩目的中心发言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就‘探索中国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模式——修复破碎的医学服务链’,霍勇教授围绕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张澍教授就中国心律失常年度报告,林延龄教授就‘冠心病介入治疗热点和新概念’,葛均波院士就‘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历史、现状与展望’等核心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们在亲力亲为的践行中,分别就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发展建言献策。”

黄德嘉教授进一步介绍说:“会议开幕后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6日上午举行的的高峰论坛上,国内外最著名的专家,包括胡大一、霍勇、林延龄、张澍、张运、葛均波、黄从新、吕树铮、杨跃进、马长生等多名教授,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重点和进展做了精彩的讲演;接下来的2天半会议中,按照计划分为临床热点、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与心衰及TAVI论坛有序地进行着。这些论坛邀请了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到会讲演。因而,多场次的病例讨论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和高血压论坛分别安排了各自领域内结合不同专题的临床和介入病例讨论;在TAVI论坛安排了病例录播和讨论;在临床热点论坛安排了针对普通内科医生和非介入心内科医生的临床病例讨论,并邀请临床经验丰富、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著名专家作点评。病例讨论这一形式为同道和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以展示自己临床决策、处理方法的高超水平和风采;同时,这一形式也是同道们交流、切磋、互相学习的好机会。”

黄德嘉教授认为:“本次大会将继续秉承以往五届会议‘面向基层、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服务患者’的宗旨,以基础培训、专家讲座、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就心血管内科的各种临床诊疗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突出了‘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临床实用、覆盖广泛’的特色,会议内容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办成了一场心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学术盛宴!”

而据记者此前了解,黄德嘉教授在会上就曾经对这次会议做出了一席客观准确的总结,他当时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不仅希望将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理念介绍给与会者,更重要的是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心血管病人的长期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重要问题,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和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将对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学科建设,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聚焦热点问题,修复破碎的医学服务水平

谈及这次学术盛会的具体情况,黄德嘉介绍说:“在会议期间,教授胡大一教授在发言中指出,2011年我国的介入手术达到33万多例,但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基本是空白。这一方面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由于存在‘只治不防不管’问题,大量医疗资源用于疾病终末期的高成本救治,患者反复住院,再支架,再手术,出现心力衰竭后,使用极高成本的双心室同步化起搏、埋藏式自动除颤装置和心脏移植。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大,而病情却每况愈下,这也是产生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医疗模式是对患者‘大修’,而不是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平时,我们买汽车的同时要付费买保修,对人的保健还不如对汽车的保养。而要有效遏制这一趋势,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策略之一。”

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也成为了大家十分关注的项目。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说,早期积极开通心脏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再灌注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患者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患者的远期预后越佳。STEMI患者有4种就诊途径,包括院外发病自行就诊、急救车从发病地点转运、急救车从外院转运、院内发病。我国STEMI患者以更加依赖院内绿色通道与院前急救体系密切衔接的前2种就诊方式居多,因此建立24小时开放的‘胸痛中心’接诊STEMI患者极其必要。”

“同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在心律失常年度报告的最后,还给大家构建了心律学科未来的宏伟蓝图。”黄德嘉教授继续介绍说,“在阐述心律学科的未来蓝图时,张澍教授认为,2011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接下来我国心律失常学科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以下五方面:一是加强心律失常疾病的防治;二是继续保持繁荣的学术氛围,实施并认真完成国家‘十二五’支撑项目;三是充分发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基地的作用,培训出更多合格的心律失常介入医师,培养新一代研究型学术人才和团队;四是完成多个国内指南和共识,延续国际学术精神,让更多的代表性专家走向国际舞台,中国的心律失常学科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五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更多中国医师走上国际舞台, 发表更多高质量的SCI文章。”

接着,黄德嘉教授又陆续介绍了其他几位专家、学者在这次会议上的核心论点。他介绍说,作为国际上广为尊敬和推崇的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林延龄教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患者更有益,因为潜在的致命或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的影响远远大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比起采取溶栓治疗或药物保守治疗,STEMI患者(药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为12小时)采取直接PCI恢复冠脉血流,将提高患者短期或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林延龄教授强调,对STEMI患者的直接血管成形术治疗需要规范化,现如今有效的机械性再灌注是治疗STEMI的最好方法。但是,对这一最具代表性的冠心病,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理论、技术、策略、器械和抗栓药物,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上海的葛均波院士在发言时呼吁,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要落的太远了。葛院士认为,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手术风险高,大量患者因高龄、左心室功能差、存在严重的合并症、恐惧外科手术而放弃外科治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VAI)为这类患者带来希望。

介绍完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后,黄德嘉教授再次强调说:“通过本次会议,我们不仅希望将心血管疾病最新研究诊断和治疗的理念介绍给与会者,更重要的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做好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如何解决心血管病人的长期管理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等重要问题。

引领西部学科发展,

无愧全球“单点规模最大”

据了解,近些年来,在中西部广大医师的努力下,心血管领域的科研和临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而华西医院是当今全世界单点规模最大的医院,也是中国西部疑难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在这样的语境下,黄德嘉教授剖析了西部地区的心血管诊疗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想比之下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他本人的研究方向,详细介绍了未来一个时期,西部地区在心血管领域最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的问题。

涉及这个话题时,黄德嘉教授首先谦逊地说:“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级医院的心内科在学科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与多年来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大批专家一如既往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与东部地区相比,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与医疗相关的经济社会环境明显差于东部,在边远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较低,县以下医院医生缺乏继续教育、更新的知识机会。心血管急诊、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有待提高,适合于西部地区现状的慢性疾病如:心衰、高血压、房颤等的规范管理模式有待建立。”

谈及自己所供职的医院,黄德嘉教授继续说:“华西医院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因而,提高区域内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改进心血管疾病治疗、管理模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在2012年开展了以下几个项目——一是四川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救网络建设和基层医疗培训。我科现已与四川地区40多家县级或县以下社区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我科负责培训基层医院医生,以提高他们诊断处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能力;并通过互联网对他们处理的实际病例进行实时或事后指导和处理建议反馈。经过一年的多次培训和实际病例处理指导,希望提高整个区域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水平,特别对远离城市不能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规范的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治疗,以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目前这一项目已开展,而且进展顺利。二是高血压、慢性心衰病人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培训社区医生,健康教育、定期到社区举办讲座,查房、辅导等方式,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病人管理模式,真正达到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双向转诊,减少社区病人到大医院就诊的人数和频次。目前我科已与成都市2个社区建立了固定联系。三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新技术开展,目前我科已完成3例,获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三个项目也是我科2011年申报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的项目。这个项目预期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完成。”

基于如上情况,黄德嘉教授分析道:“对西部地区而言,在未来一个时期,心血管领域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的有两个方面:其一,对县以下基层医生的培训,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远离城市,提高基层医生心血管急诊的救治水平,包括心肺复苏的操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处理以及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衰、房颤的长期管理等,这对提升整个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至关重要,大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当承担起培训的责任。其二,对已经掌握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的大城市医院来说,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的拓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应建立和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决策和服务规范。临床数据库的合作建设对区域学术水平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领衔“十二五”支撑项目,

全国六十余医院参与

目前,由黄德嘉教授牵头负责的“十二五”支撑项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正在开展中。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希望黄德嘉教授介绍一下此次“十二五”课题的临床意义及目前的进展情况。

对此问题,黄德嘉教授首先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植入性器械治疗(ICD或CRTD——记者注)是目前经临床试验证实最有效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式。但我国目前在ICD/CRTD植入适应证还缺乏大样本的调查研究。基于此方面的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撑项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计划于2015年完成。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508万的研究经费支持,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全国有60多家医院参加。西方国家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慢性心衰患者如果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5%,猝死风险高,植入ICD为Ⅰ类适应证。但日本小样本回顾性研究发现,日本心衰病人猝死风险低;而香港的一个小样本研究结果却与此相反,此研究发现香港心衰病人猝死风险与欧美国家相似,应植入ICD。我们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用于评估中国心衰患者猝死的风险。对今后制定我国心衰治疗指南,合理使用器械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德嘉教授接着说,“这个项目从今年5月开始入组病例,目前进展顺利,入组病例速度达到了预期要求。”

据记者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54年,原为四川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心血管组。在上世纪60年代,即确定了心内科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中心地位。心内科现有工作人员97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9人,博士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90%的医生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85%的护士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自改革开改以来,该科已有22名医生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一到五年。目前,每年有12名至15名医生出国参加国际心脏病学术会议及短期培训,及时将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回来为病人服务。华西医院心内科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家大学医院心脏科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高素质、高学历、保持了华西近百年优良传统的医护队伍,使心内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因此,在简要介绍了上述由黄德嘉教授牵头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情况后,黄德嘉教授谈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的学科建设情况,他介绍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中处于中心地位,为西部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科室目前是卫生部认定的四川省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11年我科完成的心脏起搏器植入和经导管射频消融病例数均位于全国前五位,冠心病和先心病介入治疗较2010年分别增长41%和23%。2011年全年发表SCI论文20篇,影响因子合计88.483,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项,总经费600多万元。今年我科开展了经导管植入主动脉瓣的新技术,并获得成了成功……”

采访到最后,作为一位科室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黄德嘉教授坦率地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医院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为我科在‘十二五’期间的持续发展继续努力,为能给患者提供更优质、周到的医疗服务而继续努力!”

第2篇: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临床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心内科

各临床科室是实习与实训的具体实施单位,其实习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习效果,尤其心血管内科疾病多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急危重症,是课堂教学和临床带教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对该系统疾病的快速、正确诊治往往也是评价内科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以心内科为试点探讨科室实习及管理方法的规范化操作,并推广到临床各科,将有助于研究、改进、规范本科毕业生科内实习管理,进一步提高后期临床实践教学和学生实习的质量。下面就将我科在实习规范化管理方面的一些措施、体会报道如下:

1 集体参与、共同管理是保证实习带教质量的关键。

1.1科主任的职责:主要是领导带教工作,对科室整体带教做出大体部署,并指导、规范其他带教老师的教学活动、监督他们的教学质量;其次是参与带教工作,每周参加一次教学查房或典型病例讨论等,着重理论联系实际及临床技能的培训、并适当讲解新理论、新技术、新信息等。

1.2教学秘书:由具有临床及带教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者担任,是科室内具体负责教学工作的人员。其职责是在科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实习生管理、带教、组织纪律、日常实习教学工作:进行实习生的入科宣教、考勤、带教老师分配、及科室小讲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理论与技能考核等工作的具体安排、实施,并负责科室四大本的记录(科室讲课记录、教学查房记录、教学工作记录、实践操作指导记录)。

1.3带教老师:是实习任务的具体实施者,根据我院的情况包括实际管床的各级医师。直接指导实习生的临床实习工作,包括指导病历书写与修改、医嘱、检查单等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查房教授心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检查、治疗、药物等知识,指导体格检查的手法操作、有关有创检查的操作、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等,随时解答实习生的问题等,各带教老师间还要互通病种,确保实习生实习病种的齐全。

2 重视带教、积极带教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

2.1领导重视: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医教部科长、科主任及老教授对实习带教工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带教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同时对带教表现突出的老师给予荣誉及物质奖励,提高带教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2.2明确实习重要性:使每一位带教老师明确实习带教是教学医院医师的本职工作之一,带教效果评价医院的教学水平及帮助实习生顺利走向社会非常重要。实习是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的必须过程,是实习生毕业后开始临床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实习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初步阶段。因此每一位带教老师都有责任带好每一位实习医生,让他们得到最良好的指导。

2.3开展灵活多样的带教方式:

2.3.1如要求实习生模拟接诊或每天早上模拟查房,先检查并熟悉病人的情况,再与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时积极汇报病情及主动提出自己的诊疗意见等;

2.3.2一些简单穿刺术等操作及部分仪器的使用尽可能放手让实习生动手,老师在旁指导,并鼓励实习生向护士学习护理操作;

2.3.3每周小讲课:科主任、教授、主治医师、高年资的住院医师均由教学秘书安排,轮流给实习生讲小课。每周讲授一个小专题,如“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心功能不全的治疗进展”等, 使实习生学到实用的知识。

2.3.4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死亡病案、典型病例讨论:每周安排一至两次典型病例的教学查房和讨论,要求实习生汇报病例,由主治医师作补充,最后由教授总结,不仅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有利于发挥实习生的主动性,也是培养各级医师的临床思维的好机会。

2.3.5重视中医基本功的培养:在查房带教、病例讨论、科室小讲课等时注意结合临床疾病实际情况,通过提问、讲解、示范等将中基、中药、方剂、中诊、中内等知识融入临床诊疗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对中医药理法方药、疗效等形成感性认识,进一步稳固专业思想。

3 加强实习生组织纪律管理是保障实习质量的前提

3.1建立实习学生档案,由专人负责记录考勤、学习和实习情况,加强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

3.2完善入科宣教,实习学生轮转入科当日既进行入科宣教,帮助学生熟悉科室的情况、工作特点和流程,明确带教老师,并进行有关医院、科室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医德医风、注意事项等教育。

3.3建立平时考核系统,将所要求掌握的内容逐一分解考核,掌握程度分A、B、C、D四级,有三项 C级或一项 D级为不合格;并敦促学生阅读相关古籍、著作、文献,适当布置关于某些方面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完成较好者考核适当加分,并能为将来的临床、科研打下一定的基础。

4 加强医德医风及思想教育有助于实习生成才

韩启德院士认为名医是“精于专业,诚于品德”的医师。诚然医德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思想品德,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在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有扎实、高超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崇高的仁爱之心、奉献意识。因此加强对实习生医德医风及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带教医生要以身作则,注重表率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加强临床“三基”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强实习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实习生树立一切为病人的观念,把解除病人的疾苦作为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而且带教医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医德修养,言传身教,使自身的良好形象成为学生的好榜样;还把医德医风带入实习成绩考评,一旦发现严重医风问题即严肃处理、取消实习成绩;同时加强医疗法规的教育,并选用古今中外医务人员的楷模及现实案例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白医学工作道德的特殊性。

第3篇: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脑出血

   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20%~30%,死亡率较高,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健康最主要的致命杀手。脑出血病后30天内病死率为35%~52%,致残率亦高,可恢复生活自理的患者,在1个月后约为10%,6个月后约为20%,可见仍有大量的患者无法恢复生活自理。目前脑出血的治疗还缺乏特别有效的药物,本文观察应用新一代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2006年8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60例,病程<72h,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卒中不影响本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排除脑疝、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即(1)依达拉奉组(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80岁,平均(62.3±12.1)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19例,额叶2例,颞叶5例,枕叶1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4~30ml,平均(16.8±3.6)ml,入院时欧洲脑卒中评分(ESS)(41.52±20.35)分。(2)常规治疗组(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9~80岁,平均(62.5±11.8)岁,病灶位于基底节区20例,额叶1例,颞叶3例,枕叶3例,脑干2例,小脑1例;出血量3~28.5ml,平均(16.5±3.4)ml;ESS(40.38±19.85)分。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无差异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予以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治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稀释于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每日2次,共2周。

    1.2.2  疗效和安全性评定  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分别进行ESS。根据ESS增分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疗前评分)×100%]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增分率>86%;显著进步:增分率为46%~85%;进步:增分率为16%~45%;无效:增分率<16%。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测。并同时观察依达拉奉药物的不良反应。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SS评分和疗效的比较  见表1,表2。依达拉奉组(治疗组)ESS在治疗后2周、4周时较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显著增加;4周时依达拉奉组(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均P<0.05)。表1  两组治疗前后ESS评分的比较表2  两组治疗4周时疗效的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依达拉奉组有2例在14天内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采用保肝治疗后降至正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减慢滴速后消失,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多年来脑出血治疗以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防治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内科保守治疗缺乏非常有效的手段。近年来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对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和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有益,但手术要根据出血部位、病因、出血量及患者年龄、意识状态、全身状况决定,而且手术宜在超早期(发病后6~24h内)进行,还有很多基层医院无法开展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所以手术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对脑出血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办法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特别是神经内科医生的迫切需要,也是患者及其家人、社会的需要,笔者使用新一代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新一代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脑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和轴突的急性坏死是不可逆的,但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内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在此时间窗内采取适当的干预性措施,可使受损组织恢复功能[1]。依达拉奉是一种具有捕获羟自由基的活性抗氧化剂[2],其血脑屏障的穿透率为60%,静脉给药具有清除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的损伤和凋亡;依达拉奉不具纤溶作用,依达拉奉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及出血时间[3],因此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所以用于治疗脑出血安全可靠。本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治疗2周及4周时ESS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4周时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依达拉奉组出现2例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经相应处理消失,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说明依达拉奉是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的药物。如果脑出血患者能在早期使用依达拉奉,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对降低患者后期治疗费用作用明显,而且在疗效提高后对患者信心的恢复也大有帮助,这也是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依达拉奉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脑出血有效安全的药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