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心血管医学论文精选(九篇)

心血管医学论文

第1篇: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2016年12月2日至4日,2016全国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天津举行。在这次会议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刘红旭教授在自主原创研究专题及学术进展分论坛上,作了题为《冠脉介入时代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复杂冠脉病变病例经典》的专题报告。在此之后的2016年12月17日,刘红旭教授又在第5届全国中医院冠心病介入论坛上作了题为《冠脉介入时代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的专题报告。

时隔仅仅半个多月,刘红旭教授为什么就同一个话题在两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与同行交流?本刊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对刘红旭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中医药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

具有独特优势

采访一开始,刘红旭教授首先阐述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留给人类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民族科学与文化的结晶。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诸多杰出的医学家。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并逐渐占据主流医学地位。在此背景下,医学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前途、中医药学与近代医学的关系也产生了诸多不同的主张与见解。一些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主张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比如当时的北京四大名医均主张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同时要中西医交流,团结合作,为人民解除病痛。

他回顾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作出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等的重要指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学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该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学科,为全人类共享。因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发展中医、造福患者的必然选择。

介绍到这里,刘红旭教授话锋一转接着说:介入心脏病学无疑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成果。当前,介入治疗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引入中国内地以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得到了迅速发展。2015年,中国内地冠心病介入治疗超过60万例;但是,尚有一些与PCI手术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无复流与慢血流、缺血再灌注损伤、支架内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CI术后生活质量等。

刘红旭教授进一步介绍说: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大型中医医院的普及,中医药对介入手术患者干预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吴以岭院士和杨跃进教授共同领衔开展了通心络胶囊防治AMI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其结果显示:通心络明显促进PCI术后24内ST段回落,改善AMI急性期和恢复期心肌有效再灌注,减轻无复流。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领导的复方丹参方预处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方预处理具有较强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陈可冀院士2006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报告了第一个前瞻、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中药干预PCI术后再狭窄多中心临床试验芎芍胶囊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臨床研究。张伯礼院士领衔组织的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与阿司匹林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效果相当,安全性更好。邓铁涛教授以自己的临床经验拟方而成的通冠胶囊,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他接着说: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了丹参粉针、丹参酮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丹参类制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围手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之后认为,中医药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实验对于中西医结合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搭建脑心同治平台,

推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

2016年4月16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在北京如期召开,刘红旭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

谈及这次会议,刘红旭教授首先阐释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致死率、致残率居于首位。因此,其治疗和预防便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2015年1月22日,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包括了国医论坛、科普论坛、公益论坛和脑心同治论坛,并在大会上成立了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霍勇教授担任首届主任委员。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在搭建脑心同治理论的基础研究平台、临床合作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正在逐步推进,目前已经在我们医院建立了脑心同治实验室,希望能够不断推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术发展。

他接着介绍说: 第二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设有科学与文化论坛、脑心同治论坛和公益论坛,高润霖院士专门录制了祝贺大会召开的视频。脑心同治论坛仍然是本次大会的核心论坛,并与全国脑心同治学术大会进行了视频互动,将北京的会议盛况传送到全国。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北京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专家、学者进行科学与文化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希望把这个大会打造成北京地区中医、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临床合作、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平台,推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术发展;把它办成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医药学术盛会,办成北京中医药学术活动的精品,办成北京中医药学术活动的经典。目前,第三届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此次大会的新亮点。

中西医并重、内外兼修、

医教研一体的学科发展理念

据记者了解,刘红旭教授供职的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对此他介绍说:我们医院建院之初,便荟萃了北京地区众多著名的中医专家,许公岩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耄耋之年的许公岩教授仍虚心学习西医的诊断技术与检验知识,志在西为中用,使中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刘红旭教授还介绍说,从1990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用了传统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举措成为中医学术传承的关键措施。除许公岩先生之外,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还拥有许心如、魏执真、黄丽娟、柯微君、夏军等多个部级、北京市级名老中医工作室站,在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公岩先生过世前,曾立嘱捐献自己的个人财产,建立了许公岩、夏寿人中青年奖励基金。我在做住院医师时,曾有幸跟随许老查房,也是首个许夏基金的获得者。如今,作为北京市薪火传承许公岩名医研究室的负责人,我衷心希望许老的学术思想能够更好、更广泛地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培养青年中医才俊,造福广大患者,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谈及自己领衔的心血管科,刘红旭教授如数家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目前由心内科诊室、名老中医继承诊室、心血管病房、CCU病房、心功能室、心导管室、心血管病研究室、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重点学科实验室、脑心同治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室、GCP办公室及实验药品库等12个功能结构单位组成。心血管科努力探索发展科研-教育-临床三位一体方法学的创新,包括流派传承的创新、循证医学方法学的创新、中医外治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他进一步介绍说:我们在对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凝练了心血管科学术领域的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凉血清热法治疗心律失常和益气逐瘀法治疗冠心病的治心三法,特别是益气逐瘀法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领域不断创新;拥有三参通脉口服液、参元益气活血胶囊、调脉饮口服液、益气生津袋泡茶、醒脑延寿片、清脑平肝片、清血消脂片、益气生脉合剂等多个医院内制剂,临床应用疗效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心血管科病房同时建立了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绞痛、高脂血症等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血管病诊疗规范,拥有中药离子导入、穴位贴敷、中药泡洗、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诊疗方案。

在开展中医特色诊疗的基础上,该科室近年来还引进并开展了多项心血管病诊疗新技术,包括IVUS、FFR、OCT、冠状动脉旋磨技术、三维标测房颤射频消融术、ICD及CRTD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PDA封堵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非体外循环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手术、Mix手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等,每年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近千例,心血管科在危重症急救水平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们心血管科还成为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协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三个学会的挂靠单位,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逐年提升,并先后与日本草津心脏中心、中国台湾台中荣民总医院、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普林斯顿医学中心等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刘红旭教授说。

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他坦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一个医教研防一体、内外兼修、中西医并重的心血管病中心。未来,我们的心血管科将在本学科多个部级名老中医工作室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的基础上,以本学科重点优势病种为核心,总结、凝练、形成具有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特色的常见心血管病中医诊疗规范体系,并通过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协作平台,推广、辐射、形成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诊疗的特色优势。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机制,构建梯队式骨干人才队伍,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向地全方位培養人才,建立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医特色,构建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模式,在现有的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协作平台基础上,拓展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特色诊疗中心功能;依托大数据等手段,初步建立北京地区心血管疾病慢病管理体系及心血管急危重症监控平台,提升北京地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整体水平。

多年来,刘红旭教授本人也取得了诸多学术成就。他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教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100余篇,仅最近3年间,就被SCI收录10篇;同时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2011年,他凭着中医药治疗AMI多中心十年质量管理及其动态信息监控项目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与此同时,刘红旭教授还担任着卫生部国家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血管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北京市中医125人才1类、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十层次杰出人才。目前他还担任着国家自然基金中医药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职务。

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余,刘红旭教授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其主导的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之外,他还担任着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CISC)、中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中国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中国心脏大会(CHC)、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等国内大型学术会议的主席团成员。

第2篇: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始创于2007年,一直秉承着“开放、合作、创新”的会议方针,经过十载风雨磨砺,“风华正茂”,踏入下一个十年,必对未来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和交流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大会主席葛均波院士表示,希望每年都能和业界同道共聚申城,并约定二十周年时,共同检验东方会是否履行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开创出学科光荣新格局。大会执行主席方唯一教授指出,东方心脏病学会始终秉持着海纳百川的胸怀,精心设计学术内容,并通过各个分论坛力邀国内外著名专家传递学科新动态,邀请了各论坛如血脂血压论坛坛主陆国平教授、冠脉介入论坛坛主魏盟教授、心脏节律论坛坛主李毅刚教授介绍了论坛亮点,以及何奔教授介绍了本届东方会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方面的举措。大会秘书长钱菊英教授特别介绍了大会的筹办情况和论坛设置,结合当下人口老龄化问题,大会特别增加了心脏康复论坛以及护理论坛,努力将东方会打造为中国心脏病学领域的特色品牌。

本次东方心脏病学会议除了有丰富精彩的学术内容外,还组织了多项独家重磅新闻,内容涵盖多个领域,并都将对学界产生深远影响,简要介绍一二。

“一带一路心脏介入培训项目”正式推进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医疗行业的“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国家战略的延伸和重要支撑,也将充实和发展我国与沿海国家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内涵。据此,中国医师协会联合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牵头设立了“一带一路心脏介入培训项目”,旨在推动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和中亚国家建立长期制度化培训项目,促进心血管医师培训和技能提高。301医院陈韵岱教授对“一带一路心脏介入培训项目”做了简要介绍并强调,在人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以达到技术普及和相关紧急医疗体系建设的目标,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医疗卫生行业交流合作,在增进国与国友谊的同时,带动我国医疗器械、药品、医疗培训等行业的发展。

中国心血管博物馆藏品征集工程招募

第3篇: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冠心病;危险因素;证候;证候要素;文献分析

作者单位:13002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Thte correlation of risk factors of coronery heart diseas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CHEN Y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hangchun,13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syndrome characterize type of disease involved in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atherosclerosis which is the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o analyze these disease syndromes variation MethodsSearch for 1970~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CNKI) and Weipu Information (VIP)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journals published in the database which related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yndromes, to analysis the syndrome and elements distribution of such disease Resultsth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was the first type syndrome in atherosclerosis, hypertension, high cholesterol.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phlegm, blood stasis were common in atherosclerosis and hyperlipidemia Yang Kang was the most common elements of hypertensionConclusion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came more common with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clinical preventi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up front for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Risk factors;Syndrome;Syndrome factor;Literature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最大的一组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在多靶点、多层次干预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逐渐显示出巨大的优势,目前中医药不仅在冠心病、心衰等疾病防治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防治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有别与西医药治疗的突出特点正是以辨证论治基本原则为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抓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病机变化,辨明证候是有效论治疾病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基本病机变化及证候分布特点,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预防和治疗防线的前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性的搜集和整理,以期对其证候特点分布有进一步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要求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符合国内外相关诊断标准及指南,同时中医辨证标准明确,要有明确辨证分型。对于上述文献中出现的中医证候进行归类,计算个证候出现的频数,并计算其占各自总例数或例次的百分比。另外对各文献中出现的证候要素依据文献[1]进行归类,主要包括:血瘀(心血瘀阻)、痰浊(痰阻心脉、痰浊阻闭)、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阴虚(心阴虚、肾阴虚)、气滞(肝郁气滞)、阳虚(心阳虚、肾阳虚、心阳不振)、寒凝(阴寒凝滞)、阳亢(肝阳上亢、阳亢)、热(毒)、血虚、水饮等。根据上述证候要素分类提取证候要素,以明确不同证素在上述疾病发病中所占的权重,分别统计该证素出现的频数,另外对复合证候的证素采取分别计数的办法处理,如气虚血瘀证频数为12,则气虚证素和血瘀证素的频数分别计为12。

2结果

共收集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1997~2009年,共132篇;高血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来源于1989~2009年,共389篇);高脂血症(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1977~2009年,共146篇)。

3讨论

从以上对证候的统计结果可见,心血管系统疾病复合证型较多,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血脂疾病单一证型比重略大。但是由于文献中采用的辨证标准不尽统一,因此仅用证型难以直接得出明确的结论。在近年中医证候规范化的进程中,以“证素”为基本单位进行研究已逐渐成为共识。王永炎院士在“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等文中提出了“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证候研究理念。认为应把证候分解为证候要素及其靶位与要素的表象上来研究。象、素、候、证这四者的关系是素由象来表现,候由素来组合,证以可以观察的候为依据[2,3]。因此我们采用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可和接受的证候要素进行比较。因此我们采用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可和接受的证候要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三种疾病的证候分型中痰瘀互结均居首位。证素的分布中,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血症以痰浊、血瘀最为常见,而高血压病除以阳亢最为常见外,痰浊和血瘀所占的比重仍较大。通过对证素的比较,我们发现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中血瘀、痰浊是最常见的证候要素。从上述结果可见虽然中医文献对心血管疾病辨证分型复杂而多样,但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演变仍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探讨其演变规律,对指导临床辨证和用药有重要的意义。

痰瘀互结是脂质异常的主要病理基础,可以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进一步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可以认为痰瘀互结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目前国内医家多倡导冠心病从“痰瘀互结”病机认识的证候论治,我们认为,痰浊、血瘀与冠心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无论是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其发生之前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阶段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均起病隐匿,病程漫长,符合伏邪为病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痰浊伏邪、血瘀伏邪的特征。本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根据任继学教授的杂病伏邪理论,提出“伏邪内藏,营卫不和,逆于肉腠”、“心病伏邪,蕴结成毒”的病因理论,认为伏痰、伏瘀等后天伏邪内藏,蕴结成毒,伏于血络,而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临床期(急性期或发作期)正不胜邪,触动而发(痰瘀阻络);缓解期(稳定期)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痰瘀伏络)。痰瘀之邪,伏于血络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靶标。气虚、气滞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痰瘀伏邪,病性属阴,易阻气机,损伤阳气,导致气虚气滞,痰瘀(伏)阻络之病变。因此针对这一基本病机,本着“以通为主,祛除伏痰、伏瘀、伏毒以救心”的基本法则,采用“益气化瘀,豁痰通络”的方法。以尽早阻断气虚气滞,痰瘀(伏)阻络这条心系疾病的共有通路,从而做到冠心病早期干预,体现“未病先防、已病防病”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斌,王永炎证候名称及分类研究的回顾与假设的提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14.

第4篇: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引起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现在,治疗心血管病的药很多,但是,有的患者虽然坚持服药,效果却不理想,反复发作、顽固难愈;有的反复换药,疗效也不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了解一下引起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血脂、运动减少等。高脂血症,尤其是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冠状动脉事件增加的危险因素,同时,血小板的聚集在心血管的发病中也起着很大作用。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管自身病变,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都能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的诱发因素是血管内皮损伤。可见,心血管的发病除了血液的病变以外,血管自身的病变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代医学对心血管病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在微观世界里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对抗心血管发病的多种因素,包括降脂、抗凝,使用血管紧张素II拮抗剂、抗血小板制剂、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等等。但这些药物只能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去解决一个细节问题。而有的患者只是长期服一种药物,不能解决引起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所有原因,或反复换药却不能与引起自己病情发作的原因相符合,所以疗效差。

中医药的优势在哪里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有两大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就是从引起某种疾病的多方面原因人手。这就使得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从一开始便具备了针对疾病多方面原因进行治疗这一优势。

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医药,它的理论体系是世界医疗体系中最为独特的。它的宏观治疗体系吻合了世界医学发展的潮流,即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心血管病的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活血化淤治法;80年代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芳香开窍、宽胸化痰的治法;90年代出现了益气养阴活血的治法。90年代末期,通心络胶囊首创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冠心病的病机,创造性地将五种虫类入络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通心络胶囊不仅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抗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滞度,还能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的临床实验中,通心络在许多方面优于卡维地络、缬沙坦、抵克力得等药物。在临床上,它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纠正缺血性心电图,防治冠心病、脑血栓。这种中药具有如此广泛的作用,充分说明了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这是中医药非常了不起这处。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病的基石

得了心脑血管病,使用药物治疗是一个方面;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不容忽视。因为绝大多数心脑血管病患者起初发病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1992年国际心脏会议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核心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坚持,可以使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寿命明显延长。

可见,要想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病,就不但要坚持健康的生活力‘式,并且应当能够掌握切合自己病情的药物。

第5篇: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后再狭窄(RS) 是指狭窄冠状动脉在PCI术后于扩张原位所形成的新的狭窄,严重影响PCI 术的效果。

1中医药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现代机制研究

1.1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CI术使用的球囊、金属支架及其涂层药物对冠脉内膜的损伤和过度刺激导致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平滑肌异常增殖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中医药对于血管平滑肌增殖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方雪玲等[1]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杭白菊提取物对小牛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萃提液浓度达到100 μg/mL时细胞凋亡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

1.2保护血管内皮细胞PCI术支架体及涂层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延缓其自身修复是诱发再狭窄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医药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郝群等[3] 用补肾中药对家兔血清进行实验,发现在实验体系中加入含补肾中药的兔血清,则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丙二醛含量明显下降,内皮细胞凋亡率下降(P

1.3改善血液循环高血脂、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黏附聚集都是PCI术后再狭窄的高危因素。中医药通过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削弱再狭窄危险因素。朱明军等[5]将调脂康应用于饲喂高脂饲料及大剂量维生素D3行AS造模的大鼠。观察调脂胶囊对M-CSF的影响,并设正常组、模型组、洛伐他汀组作为对照。调脂胶囊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低于模型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无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调脂胶囊组M-CSF表达明显减少(P

1.4调控再狭窄相关基因内皮细胞损伤后,在相关调控基因影响下,生长因子合成及分泌失衡,特别是平滑肌细胞可释放多种致有丝分裂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加速再狭窄的形成。齐国先等[7]研究了血脂康对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血脂康组c-myc基因水平及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和高脂组(P

1.5抑制炎症PCI过程及植入支架所造成的局部损伤导致血管内膜慢性炎症,血管内皮化延迟。炎症增生无疑是介入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文川等[9]对6种不同的活血中药与辛伐他汀及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酒大黄组和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因子MCP-1,TNF-α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

1.6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细胞生长增殖、心室重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周迎春等[10]将生脉散、越鞠丸、失笑散为基本方组成的中药复方和卡托普利分别应用于结扎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模型大鼠非梗死区心肌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组(中药复方低剂量组醛固酮含量除外,P

2中医对于PCI术后再狭窄的认识

2.1从血瘀论证PCI术使冠心病局部痹阻之络脉得以疏通,冠心病血瘀的病理状态得以减轻,但并未得到根除,加之PCI造成局部络脉损伤,引发新的血瘀。若术后治疗调理不当,新旧之邪,交织为患,正气渐衰,帅血无力,日渐发展,瘀血积渐为甚,阻滞心之络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临床表现为PCI术后RS。所以,气虚络伤是PCI术后RS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瘀血内停,积渐为甚,痹阻心络发为RS。因此,临床上PCI术后RS是一个因虚致实、气虚夹瘀病理逐渐发展的过程。经PCI治疗后,局部瘀祛络通,通则不痛,胸痛等症状消失或缓解,但全身气虚血瘀的症状体征往往不能完全消除。所以,只重视单纯一支冠脉或几只冠脉的再通,而不重视整体血瘀体质的调理,部分患者随着时间推移和术后正虚状况的严重血瘀症状重新出现,甚至逐渐加重,直至出现心络痹阻之胸痛等。

2.2从气虚论证中医认为再狭窄仍属中医“胸痹”范畴。“标实”是其重要病机,但要重视正气不足的内在因素。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瘀实证,但是胸痹总病机是本虚标实,且PCI易致“破血”作用,易耗伤正气,故使本虚证较前可能加重。正气不足,导致瘀血与痰浊有形之邪的形成,再次痹阻脉络,因此,气虚血瘀是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把冠心病归之于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内盛,说明正气不足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气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经脉痹阻,发为胸痛、心悸等病,临床上才表现为“因虚致实”的病证。其次,冠心病常以中老年人为多见。中医认为,40岁以后人体脏腑功能开始衰退,气血虚衰,且随年龄增加而气血虚衰愈甚。再次,冠心病的临床病程较长,少则数月多数十年,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邪气久留耗伤正气,致脏腑功能减退正气日虚,正所谓“久病多虚”。从正邪相争在疾病发展过程的关系看,机体正气不足,难以祛邪外出。《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和血,一阴一阳,相互化生。脉道损伤,气血从损伤之处流散,从而导致正气虚衰,谓之“形损气散”由于气虚,生化无源,无物以生肌,故损伤络脉难以愈合。

2.3从痰浊论证中医整体观认为五脏相关,疾病的发生与五脏失调、整体平衡失调有关。PCI术后致心气虚,进而影响脾气亏虚,脾气亏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聚成痰。 所谓“百病痰作祟”。痰为阴邪,重浊黏滞,阻于心脉,胸阳失展,气机不畅,痰阻血瘀,最终痰瘀互结,心脉痹阻,发为胸痹。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多支病变,复杂病变,血脂高,血黏度高,纤溶系统异常,自由基多。这些血液的高黏高脂状态,在中医看来均为痰湿所致。李松等[11]给予36例辨证为痰浊阻滞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服用具有益气化痰功效的冠心方,结果患者的胆固醇水平较服药前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痰浊也是引起支架植入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显著因素之一,通络化痰可以达到预防再狭窄的目的。

2.4引起再狭窄主要症候要素的比例分布及其规律2005年6月―200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内科和抢救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内科五个中心共收集143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进行观察。王师菡等[12]将引起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证候要素分为实性证候要素与虚性证候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应证组合,具体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实性证候要素排序,血瘀79.72%,痰浊43.36%,热蕴27.27%。虚性证候要素排序,气虚76.22%,阴虚46.15%,阳虚37.76%。冠心病介入术后所占比例大于10%的症候要素排序,气虚+血瘀 78例(54.55%),气虚+阴虚 40例(27.97%),气虚+阴虚+血瘀 29例(20.28%),痰浊+血瘀28例(19.58%),阳虚+血瘀 21例(14.69%),气虚+血瘀+痰浊 19例(13.29%)。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气虚血瘀作为主要证候贯穿冠心病PCI术后的始终。

3补气生肌、祛瘀通络是中医治疗介入术后RS的主要治法

气虚络伤是RS的病理基础,由此而产生的瘀血所引起的心络痹阻是RS的基本病理变化。RS的病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伤与外伤交织、气虚与血瘀交织的虚实夹杂证候。因此,补气生肌、祛瘀通络是防治PCI术后RS的主要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云:治病必求于本。PCI术后RS 是以气虚络伤为本,瘀血痹阻心络为标。瘀血痹阻心络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根据中医“治未病”的防治原则,在防治RS中应当本着标本兼顾,防重于治的原则严格控制再狭窄的诱因。RS是在冠心病气虚血瘀基础上的络脉损伤,瘀血内停,心络痹阻。针对这种本虚标实的特性,要灵活运用气血病证理论和络脉理论,处理好补虚与祛瘀的关系,使补气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真正恢复脉道的通利,改善再狭窄血管状态。

4展望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中药可作用于血管介入后再狭窄的多个病理环节[13]。中医学具有科学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整体治疗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恰当的中药复方制剂能够较全面作用于介入术后的各个病理环节,实现综合性治疗。要实现中医药对PCI术后的综合调治,重点应深入细致地研究再狭窄的中医病因病机,明确中医辨证分型与各个证候的特点[14],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指导遣药组方,改进中药剂型,进行更加深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同时应设计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中医药治疗介入术后患者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让中医药在PCI术后再狭窄干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雪玲,胡晓彤,王琦,等.杭白菊萃提液对于小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J].浙江医学,2002,24(9):526-530.

[2]林薇,赵锦燕,郑良朴,等.不同浓度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大鼠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0,20(5):57-60.

[3]郝群,梁元姣,吴员赭,等.补肾中药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1):1035-1037.

[4]刘萍,章怡祷,张静生,等.中药复方对损伤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54-56.

[5]朱明军,牛琳琳,王永霞.调脂康胶囊对血脂及M-CSF表达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6,27(7):884-886.

[6]李芳莲,范恩学,徐丹,等.中药挂金灯的降血脂作用的研究[J].中国老年病杂志,2006,26(1):91-92.

[7]齐国先,曾定尹,刘利,等.血脂康对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8):514.

[8]徐浩,史大卓,陈可冀,等.XS0601对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细胞凋亡及 bcl-2,p53 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1,9(3):152-154.

[9]文川,徐浩,黄启福,等.活血中药对ApoE 基因缺陷小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4):345-349.

[10]周迎春,吴一芬,张学森.生脉散、越鞠丸、失笑散加减后中药复方干预心肌梗死大鼠心室肌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及血管紧张素Ⅲ型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6,10(23):81-83.

[11]李松,张敏州,邹旭,等.辨证分型治疗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血浆FIB及血脂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89-92.

[12]王师菡,王阶,何庆勇,等.冠心病介入术后证候分析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08,10(6):11-15.

[13]张业伟,崔公让.中药防治血管介入治疗再狭窄的机理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5):353.

[14]丁邦晗,陈方,张敏州,等.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中医证候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2):110-111.

第6篇: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进修医师;神经血管介入;带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69-02

一、引言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近十多年来不断创新、逐渐成熟,逐渐成为神经血管专科医生必须掌握的技术,也已逐渐被临床医师及患者、家属的肯定和接受。由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一门较为新兴的学科,进修医师选择进修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进修学习能学到这门新兴的学科,回到各自的单位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对此,他们常常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急切的想学会神经血管介入的诊疗技术,迫切想亲自动手操作。但是,由于神经血管介入是一项有创的诊疗手段,具有一定的医疗风险和并发症,如果不进行规范的带教及培训,极易引起医疗差错或事故。本文通过对进修医师神经血管介入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规范和完善进修医师的神经血管介入培训。

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理论教学

进修医师通过在基层神经外科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已具备一定的神经外科传统治疗的临床经验,能很熟练的处理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但对于大多数进修医师来说,他们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非常缺乏,他们许多人在进修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领域,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影像结果也几乎不会看。神经血管介入医师的介入操作都在X射线透视下完成,长期接触X射线会对神经血管介入医师造成一定的身体损害,如何克服进修生初学时对介入工作环境的不适应及对X射线的恐惧心理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克服对X射线的恐惧心理后对理论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操作及实践活动都需要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操作是盲目的操作,是极易出医疗差错和事故的,有理论的指导才能更有效、更快的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对脑血管的解剖学、医学影像学要求高,因此,进修医师在进入导管室之前必须完成这些理论、解剖相关知识的学习,可先安排到放射科学习影像两周的时间。同时,带教老师可通过一些神经血管介入的例子讲解把神经血管介入的术前准备情况、手术的大概步骤、术后的一般处理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系统规范的讲解。带教老师应多采用多媒体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讲解,为他们进入导管室之前打下比较好的基础。接着,就尽快让他们多进入导管室观摩学习,使他们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有感性的认识,为下一步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进修医师进修结束后将来回到单位要独立开展工作,因此,培养进修医师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操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带教老师在带教进修生时要注意提高进修医师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疑难的问题时能比较从容应对,少走弯路。

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实践带教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实践科学,单纯理论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它是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体,是一个理论学习—实践—再理论学习—再实践而不断提高,不断循环向上的过程。因此,对于进修生的带教必须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于进修医师在开始操作时很陌生,如果直接就在病人身上操作则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先让进修医师在介入模型上反复操作演练,使他们熟悉和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每一步动作的技术要领,之后再到病人身上操作,这样大大减少之前没经过在介入模型上操作而直接就在病人身上操作所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并且先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操作如消毒、铺巾、介入材料的准备到股动脉穿刺,再到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时导管走行及方向,各导管的使用方法等诊断性介入操作,等到诊断性介入操作熟练后再过度到微导管的操作、支架植入、弹簧圈的栓塞等各种介入治疗。尽量在教学过程中给进修医师们足够的实践机会,使之熟能生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放任进修生自己自行随意操作,而是老师要先做操作上的示范,再手把手、一步一步的带教,经过一段时间的跟台学习、操作和达到一定数量的病例积累后,再逐渐放手让进修医师自己动手做老师跟台的方法,首先从诊断性介入操作开始,再逐渐过度到治疗性介入操作。在整个带教操作过程中,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进修医师们的每一步操作都要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进行,在遇到进修生操作不到位的时候要手把手进行带教,以保证医疗行为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出现并发症。神经血管介入操作是一门精细的技术,实施过程中运用很多的手法和技巧,许多在书上并没有讲解,因此,老师在带教操作的过程中每遇到这些问题时要把自己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一些体会和技巧传授给他们,这样可以缩短他们的学习时间曲线,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进度,让他们更快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例如,股动脉穿刺是进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重要的第一步,穿刺前要先让进修医师复习腹股沟处的解剖,教会进修医师们如何通过手法来确定腹股沟韧带处股动脉穿刺点、穿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导丝及动脉鞘的使用手法、每根血管造影如何调节球管角度等,这样进修医师们就能在进行操作时考虑及注意这些问题,这样就提高了其操作的成功率。在操作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培养进修医师们预见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在病人出现危险或操作上面临困难的时候,要沉着、耐心、处变不惊,多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利用自己手中已有的资源来克服遇到的困难、力争把手术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尽量减少术后的并发症。仔细、耐心的操作及良好的手感对于手术的安全及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很好的耐心及细致的操作,常常使手术难以成功甚至造成严重的并发症[2]。

四、神经血管介入病历及手术记录的规范化书写

进修医师规范化写好神经血管介入病历及手术记录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3],也是培养进修医师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修医师通过反复的神经血管介入病历书写可以帮助他们强化临床思维能力,总结操作过程中的教训和体会,加深操作的步骤、流程,也为以后写论文时积累资源。进修医师通过书写大量的神经血管介入及治疗的病例及手术记录,从而达到对神经血管介入及治疗的临床路径、各种介入手术的方法、步骤等更充分的熟悉,本院的高年资的医师除在操作技能上要教导外,也指导他们认真的书写完成病历,并有责任和义务审修进修生的病历。

五、结语

对于进修医师来说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教学是个全新的内容,是一个传承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要求很高的学科,这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和学,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的目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实践科学,是理论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体,因此,操作的病例数量的累计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进修医师通过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大约100多例操作后,就基本能掌握了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但是,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一门更新很快的学科,近十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过程,也需要不断学习、总结,不断思考和创新。通过高教学质量的神经血管介入的带教,使进修医师具备了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手术操作能力,圆满的完成进修任务。把神经血管介入技术学到手并带回单位,使他们更好的服务患者,带动当地医疗卫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军.本科留学生外科学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759-762.

第7篇: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字】循证医学;心血管;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循证医学是在九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临床实践中迅速发展并且备受广大医学界的关注的一种医学理念,循证医学的核心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客观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病人的实际情况和愿望,把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治疗措施,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一个患者。

二、循证医学与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医学是通过非系统观察的方式来获得一种临床经验,并且我们的医生依靠这些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来指导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医疗实践,以生物学原理评价治疗效果,靠小规模培训来获得。虽然我们的传统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旧是存在一些主观的偏倚性和盲目性,所以,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就显得很是必要。循证医学以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IKO),尤其是它还以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双盲IKO的客观证据为基础,所以我们说循证医学的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和可信性,同时也促进了临床治疗决策的革命性变革,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

三、循证医学思维的必要性

不论是在世界上还是我国的社会上,心血管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并且是多发病,对我国和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威胁。可见治疗心血管疾病非常紧迫。

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树立循证医学思想、培养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对于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造就高素质医学人才、应对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挑战,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在心血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对于临床前期的医学生

我们一直强调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陷于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所以,我们在心血管教学中要多与实际相结合,将治疗疾病方案的循证医学依据和新的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但使其学到心血管领域最新的知识,而且教授了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及时的获得最新的信息,并且积极促进学生之间开展相关的讨论,培养其自学、思考及获得新信息的能力,为其将来能更好的进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循证医学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2.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对于进入临床的医学生

已经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以一种被动或者是灌输的方式来解决。大致方式是,上级医师提出心血管实践中的问题,然后学生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并通过上级医师结合实际的患者情况和学生双方进行讨论、查证真伪,同时就如何应用查询的最新的知识和循证医学的理论指导患者的临床诊治。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国内外的经典讲座,讲授国外著名的RCT的具体设计、结果及对于结果的分析,这样的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我们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避免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结果,更好地处理患者的问题。

五、总结

循证医学是一种新的医学理念,它代表了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医学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充分认识循证医学的本质内涵,自觉地按照循证医学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临床医生要紧跟循证医学的脚步,将循证医学理论的精髓传授予学生,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医学工作者。

参考文献:

[1]Blettner M,Sauerbrei W,Schlehofer B,Scheuchenpflug T,Friedenreich C.Traditional reviews,Meta-analysis and pooled analyses inepidemiology[J].International Epidemilogycal Association,1999,28(1):122—340.

第8篇: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经过新中国几代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努力,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已经形成体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目前认为冠心病属于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病位在心,涉及肺、脾和肾。冠心病的病症结合分析发现: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多属气滞、血瘀、痰浊、寒凝、闭阻心脉,不通则痛,冠心病稳定期则正虚邪实并存;劳力性心绞痛,劳则气耗,病机多为气虚血瘀;不稳定性心绞痛因血小板激活,微血栓形成,斑块不稳定,凝血酶原激活,血纤维蛋白水平升高,其病机以血瘀为主;自发性心绞痛多为阳虚、寒凝、气滞;急性心肌梗死除上述因素外,往往兼有热毒、瘀毒和浊毒内结。

在早期的中西医结合工作中,上海华山医院冠心病协作小组提出了芳香开窍、活血化瘀、宣痹通阳、扶正养阴的辨证论治方法。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着重对活血化瘀治疗理论(代表药物是丹参制剂)以及芳香温通治疗理论 (代表药物为麝香保心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活血化瘀理论和芳香温通理论各有侧重。活血化瘀治疗侧重于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主要在“血”,而芳香温通治疗侧重于冠状动脉血管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脉”,从冠心病不同的病理方面治疗,取得明显疗效,如果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有可能对冠心病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内经》云:“心主血脉”,说明“心”与“血”及“脉”均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们通过“心主血脉”将冠心病发病中的易损血液、易损斑块为表现的易损血管和易损心脏,以及全部病理生理因素作用的易损病人高度地概括在一起,从宏观上阐明了这些因素的有机联系。“心主血脉”能将这些治疗高度地统一起来,具有现代医学的物质基础,从整体上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用“心主血脉”指导中西医结合,要求从“血”和“脉”两个方面同时研究冠心病的治疗。具体体现在研究血管壁的病理改变和中药干预,同时研究血液理化性质的病理改变和中药干预,对具体病理来说,在疾病不同阶段,“血”与“脉”的受损程度各有不同,因而在处理过程中也应有所侧重。

为了充分说明“血”、“脉”两方面对冠心病防治的重要性,我们积极地开展了有关药物的研究,其中“血”的代表药物是丹参,“脉”的代表药物是麝香保心丸。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接触到的大量病例反馈都反映了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上卓有成效,受到了广大医生及患者的欢迎。

自1976年起首先在国内报告了冠心病的血流流变指标异常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动脉变化,阐明了“血瘀”的本质,曾于1978年获科技大会奖。嗣后,在丹参治疗基础上,根据祖国医学气血相关理论,合并应用黄芪注射液,开展动物实验,阐明黄芪、丹参合用兼有正性肌力及扩血管作用,198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研究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并应用各种现代仪器设备进行深入研究,完成“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详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年第6卷第6期),于1989年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美国心血管年会上,一些学者提出了治疗性血管新生的问题,即通过某些药物的治疗增加功能性的冠状动脉分支或侧支循环,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了中药对血管新生的研究。研究发现:红景天、当归、三七等中药及麝香保心丸具有较明显的促血管生成活性,除了能促进CAM(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还能促进牛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形成管腔结构。

麝香保心丸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采用动物实验结合临床研究,探讨了作用机制,旨在探索对冠心病长期治疗的有效性,为临床上使用麝香保心丸进行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麝香保心丸的有益作用不仅在于以往证实的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救作用,而且完全有可能在长期使用中通过对病变冠状动脉结构和功能上的保护能够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建立侧支循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上述研究结果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首届科学技术奖。

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中药现代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虽然对如何现代化的具体方法尚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应源自传统中医理论精髓,使用现代化的科研手段与方法,并肯定临床疗效,药物成分作用明确,并且应当有创新意识和持续发展空间。麝香保心丸作为一种中成药,符合这个标准,另一方面,从丹参的有效成分中提炼出丹参多酚酸,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另一条道路,它作用明确,成分肯定,容易被人接受,但今后对中药现代化,应该贯彻几条腿走路的原则。路总是由人走出来的,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道路上,我相信一定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达到这一总目标。所谓“异途同归”体现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后的道路。

第9篇:心血管医学论文范文

李瑞杰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和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发起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全国各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科室建设、管理和诊疗服务水平,推广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的临床经验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内涵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上述话题对李瑞杰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众专家纵论心脏康复

四月的北京,暖风拂煦,春和景明。在这百花吐艳的大好春光里,我国心血管医学领域迎来了一大盛事――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记者在会议现场看到,出席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开幕式的有在该领域享誉国内外的胡大一、李瑞杰、杨荣臣、高武、连岳寿、王亚煌、袁平等众多专家。在此后举行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选举会议上,陈可冀院士、胡大一教授当选为名誉主委,李瑞杰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吴D教授、吴永健教授、徐浩教授、李军教授、王肖龙教授、杜廷海教授、王晓峰教授、施海明教授、胡镜清教授、袁平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据记者了解,胡大一教授为本次会议带来了题为《心脏康复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与前景》的工作报告。在会议进行期间,胡大一教授还着重指出:心脏康复是一个多赢的体系,其核心是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的统一。它不仅包含了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患者生活方式达标和药物治疗达标,而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综合的、整体的心血管医疗模式。积极的创新模式可使患者降低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可使卫生服务体系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成本增长;可以增加医疗服务效益,提高医疗服务和社会满意度,合理使用和节约医疗资源。发展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事业,是推动医疗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杠杆支点,是实现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推动医患和谐的关键点,更是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型的落脚点。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吴D教授在会上作报告时谈到:现代心血管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已经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使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将现代医学精细化诊疗技术与中医精细化慢病防治优势相结合的心脏康复模式,是中西医防治心血管病的新趋势。要运用中医理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要拓展中医的应用范围,有必要选择有充分基础的中医临床医疗基地,应用专项资金建立具有示范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精细化诊疗平台,从而探索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中医促会心康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姜红岩医生在题为《心脏康复之心理处方的制定》中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合并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很多心脏病人生病后,会产生焦虑、不安心理,这对心脏康复极为不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处方包括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心理压力调节训练、群体治疗和家庭社会支持等。而且,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错误认识和对心脏康复的不了解,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而且讲解往往需要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具有独特优势

在这次论坛上,李瑞杰教授作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探讨》的专题工作报告。在围绕这个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瑞杰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当前,随着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使一些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及瓣膜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控制,但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术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而对于发病前的预防,以及发病后的康复往往不够重视,这导致大量发病后的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与血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因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

谈完上述学科背景,他还介绍说,近50年来,心脏康复在全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欧美国家正逐步走向成熟;而在我国,心脏康复依然是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目前有明确的临床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至37%和心血管死亡率7%至38%,这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瑞杰教授还认为:“中医康复学是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统计学理论,也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几千年来逐渐形成并得到良好发展的中医康复学思想理念和实施方法,具有显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谈及中医康复学的具体方法,李瑞杰教授阐述说:“中医康复学概括起来可分为运动、药物、饮食、精神、物理和环境等6大类康复措施。”同时,李瑞杰教授在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还特别指出:“我国心脏康复医学模式应该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发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的各种优势,同时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它有利于发挥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积极性。在社区、家庭广泛开展心脏康复工作,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医药资源,低成本、高效益地提高心脏康复效果;同时这也是设计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程序的指导思想。”

心脏康复的中西医结合“五大处方”

李瑞杰教授依据我国国情和临床工作体会,参考国外大量心脏康复文献,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结合中医养生及康复学理念与方法,归结出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在采访中,李瑞杰教授系统介绍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具体为:一是中西医结合运动处方,二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三是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四是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五是中西医结合戒烟处方。”

随后李瑞杰教授详细阐述道:“首先说说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心脏康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要素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安全性和效果。有氧运动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有氧运动的种类一般包括走路、踏车、游泳、骑自行车、爬楼梯、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一般为30到60分钟,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时间、真正运动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其运动频率为每周3到5次为宜。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VO2、AT、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等指标,酌情给予具体确定。”

解析心脏康复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处方”时,李瑞杰教授首先阐述说:“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李瑞杰教授继续说,“根据指南,合理选择具有循证证据的药物,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药治疗,再加上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药物处方’。”

关于“营养处方”,李瑞杰教授阐述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人们有害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指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并运用食物进行调理,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在调节血脂、增强免疫、调节血糖、改善循环、调节血压、改善睡眠、耐缺氧、抗氧化、延缓衰老、减肥、抗焦虑、抗抑郁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近些年来,国内外对食物的药效研究和功能食品的开发方兴未艾,这其实正是中医食物疗法与‘药食同源’思想的现展结果。因此,‘中西医结合营养处方’就是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如每日能量的摄入、饮食中的饱和脂肪、盐及其他营养成分的比例等,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指导患者服用药茶、药膳、药粥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血管疾病及其急性事件与人格特征、心理冲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有害的生活方式也与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往往忽略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实际上,我一直认为心血管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应贯穿心脏康复全程管理的始终。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因疾病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以往的生活状态。他们出现的躯体不适,也往往会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对此,李瑞杰教授在解析“心理处方”时强调,“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亲友往往也会感到焦虑,这同样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而中医康复学尤其重视精神摄养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吸收了儒、佛、道、医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修养方法。为了防止七情过度、躁扰神明,气功、瑜伽、禅宗、超觉静坐等修练方法,一直是我国人民行之有效的养生康复措施。在临床实践中,现代心理治疗与中医精神摄养可以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从而形成‘中西医结合心理处方’,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增强心理免疫,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十分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李瑞杰教授接着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戒烟处方’的目标,就是使患者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的危害。”他还推荐了如下措施:每次诊视询问患者的吸烟情况并记录在病历中,劝导每个吸烟者戒烟,评估戒烟意愿的程度,拟定戒烟计划,给予戒烟方法指导、心理支持和(或)戒烟药物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按摩、理疗、足浴、热疗、穴位贴敷等中医物理治疗,并定期随访。

详细解释完“五大处方”的内容之后,李瑞杰教授归纳说:“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比较少,并且缺乏循证医学指导。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及其养生康复学的优势,形成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治疗的新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李瑞杰教授谈及自己供职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时介绍说:“作为本次会议的联合发起单位,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以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王硕仁为核心,聘请西苑医院史大卓教授、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等十余名专家为委员,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整合多学科服务团队,成立了多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心脏康复服务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资深的心脏康复诊疗服务。我们的组织构架涵盖有心脏康复研究室、心脏康复门诊、戒烟门诊、心脏康复评估室、心脏康复训练室、心理科、营养科等,这为提供团队化康复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心脏康复中心从成立至今,为了建立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模式,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得到了心脏康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患者、媒体的广泛赞誉和关注。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心脏康复服务事业,助力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

采访到最后,李瑞杰教授强调说:“中西医预防与康复各有自己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心脏康复综合管理模式十分重要。随着中西医有机的结合,系统、优化的康复治疗方法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提出了心脏康复的新模式。目前,我国心脏康复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希望借助本届大会的影响力,最终能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心脏康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