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精选(九篇)

心血管疾病的急救

第1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不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在各类疾病中的病死率居于首位[1]。因此,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关键是采取及时的急诊急救,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院前的急诊急救指的是在心脑血管患者进入医院之前给予患者必要的医疗救治,是医院急诊医疗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工作包括院前的出诊准备、现场的紧急救护以及转运过程中的救治和监护三个内容。院前急诊急救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心脑血管疾病的特征

心脑血管疾病包含心脏血管与脑血管疾病,一般是由于血液黏稠、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和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等引起的心脏、大脑和全身组织出现缺血性或者出血性疾病[2]。该疾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等特点,而且复发率较高。据医学统计,在我国,每年死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就约有300万人,极大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在冬春季节交替期间,因为冷暖无常,这个时期出现冠心病、脑出血、猝死的患者人群较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突然,且病情发展快。一般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不宁、心率不齐、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恶心呕吐等症状,主要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且患者在夜间胸部刺痛感更甚。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是缺血性中风,表现为偏瘫、失语、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吞咽困难、肢体无力、记忆力下降、视物不清、小便失禁、恶心呕吐、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主要包括脑血栓和脑栓塞等[3-4]。

2心血管疾病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和致命心律失常。(1)急性冠脉综合征又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缺血而引起急性发作的综合征。院前的急救药物主要采用硝酸酯类的药物,目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2种药物,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一种可靠的用药方案,疗效显著;另外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也被用来作为救治的药物。据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夜间10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与在日间服药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更高,因此在使用这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时,在夜间服用效果更佳。盐酸替罗非班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够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CD40L、血清MMP-9表达减弱,对心脏缺血事件有预防的作用[5-6]。在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如果患者无禁忌证可以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溶栓治疗。在利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中,如果是冠状动脉内注射,则比单纯的静脉注射更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心肌血流灌注;而且对于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之前早期使用盐酸替罗非班与术前即刻使用效果更佳,对术前靶血管血流和术前术后的心肌灌注的改善效果更明显。(2)急性心力衰竭的初始治疗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或者面罩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后给予利尿、给予强心剂治疗、扩张血管等。如果在初始治疗之后患者的病情仍然未得到缓解,则可采取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和血液净化等方式治疗。目前还有一种新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技术即心脏再同步治疗,分析近几年来的医学资料,与心脏再同步起搏器相比,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上效果更为显著。另外,基因及干细胞治疗目前已经投入研究,但对于其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探讨。(3)对于致命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关键是先治疗原发病以及及时消除各种发病原因。胺碘酮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据实践表明,在常规药物治疗中加用胺碘酮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少。近年来,一种自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逐渐被引入临床治疗中,并且成为致命心律失常患者非药物治疗的首选方案,对预防心脏性猝死有着重要的意义。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医学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代表,但是在我国还未完全推广[7]。

3脑血管疾病治疗研究

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脑出血患者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血压升高引发的脑血管破裂,当发生脑出血,脑组织中血肿分解的产物会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使血脑屏障受到破坏,促进脑水肿的加重,引起颅内血压升高,以及使局部脑血流量发生变化等。脑出血患者一般在发病前3d左右会病情恶化,因此对于脑出血患者,早期就应该接受治疗。一般临床上会采取手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疗效比内科治疗更具有优越性,但是另一方面,传统的开颅术具有很大的创伤,患者恢复较慢,而且在治疗期间,也要配合内科治疗。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下,微创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微创血肿清除术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一种可靠方法。另外还有一种微创手术即立体定向软管血肿吸引术,具有快速定位的特点,利用该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壳核出血,不仅能够降低病死率,而且并发症少,远期预后良好,住院时间也得以减少[8-9]。(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作脑梗死,是很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主要有血栓形成、脑栓塞以及腔隙性脑梗死等。据研究,大多数的脑梗死患者是因为动脉受到血栓堵塞而引起的,在脑梗死中,血栓形成大概占其半数以上。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中,关键是可逆性缺血组织(半暗带)治疗时间窗,根据相关文献显示,将重组织型的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静脉溶栓时间窗时间延长到4.5h,表明了溶栓治疗中最为关键的是使血流恢复,与此同时根据情况适当地将基底动脉血栓溶栓治疗时间放宽[10]。一些学者提出了个体化溶栓方案,即将部分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时间窗延长至9h,但对于该方案的可行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在改善了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之后,能够复流缺血区域,保护患者的缺血脑组织,并促进闭塞血管的再流通,从而有效预防通畅后的并发症发生。

4心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措施

4.1做好院前的急诊准备

医院在接到患者的急救电话时,医师要询问患者发病时大致的症状和既往病史,根据描述判断是否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并嘱咐患者停止任何活动,简单告知家属基本的自救方法,并禁止剧烈摇晃及搬运患者。对于出现脑出血的患者会出现昏迷症状,叮嘱患者的家属需要保持冷静,让患者平卧,及时清理患者的呕吐物,如果患者不存在颈椎外伤,应将头部偏往一侧,避免出现窒息。

4.2现场的紧急救护

急救人员应在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赶到患者所在现场后立刻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瞳孔的变化,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给患者摆好合适的,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顺畅,及时将患者鼻腔和口腔内的分泌物清除干净。对出现昏迷的患者,如果佩戴假牙的要将假牙取出。对呼吸功能异常的患者行气管插管;必要时给予患者口咽通气管进行通气;为防止浑身抽搐的患者咬伤舌头,可在患者口中置入开口器。及时给予患者吸氧,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如果发现患者神志不清、高度紫绀和痉挛时,需要即刻实施心肺复苏;密切观察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如果停止搏动,按压患者的胸部,左手掌根应放于患者胸骨中下方三分之一处,右手的掌根则叠放在左手背上,将手指翘起使之与胸壁分离,伸直双肘关节,双肩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处,手和肩保持垂直并用力按压患者的胸部。在实施胸部按压时,部位要准确,力度保持适中,因此需要急救人员具备充足的经验,避免在急救过程中出现失误而使患者遭到危险。

4.3转运和转运途中的病情监护和救治

对于危重患者,在急救过程中,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与其讲解疾病的知识,让患者和家属消除紧张和恐惧。因为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家属全力配合。在转运途中,不能出现剧烈颠簸,要保证动作轻柔并且车速应保持平稳。急救人员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输液管和氧气管,待安全送到医院后迅速进行抢救。在心脑血管发作期间,很多的患者是因为未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救或者是目击者未采取及时的急救,而使得患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医院的急诊部门已经对急诊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然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诊急救仍然是临床一个重点研究话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尤其是对于高发的老年患者而言,该疾病的风险更高[11-12]。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急骤,而且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病,因而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疾病急救的重点就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医院必须具备一支具有较高急救意识和经验的救护队伍,才能确保在接到急救电话之后迅速赶往现场,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因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较重,如果等到送到医院再进行治疗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危重症患者在进入医院以前就要及时地进行救治,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救人员需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出诊准备,在3min内出车,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在现场给予患者紧急救护,如果不能确定患者的疾病,则要采取中性的治疗,如降颅压,保持患者的血压稳定[13-15]。在转运途中严密监护,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防出现不良情况。根据实践证明,在院前给予心脑血管患者积极有效的急诊急救能够明显减少患者的脑水肿、心肌缺血以及组织血流灌注等症状,及时控制组织器官进一步损伤,因此能够在患者入院前稳定病情,有利于患者入院后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魏伟,刘小华,黄兴.662例昏迷患者内科急诊抢救回顾性研究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269-270.

[2]周桂芝,张雨翠,贾秀萍.城乡医院急诊死亡病例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5,36(12):51-55.

[3]黄晓鸣.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39):513-514.

[4]郑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6):112.

[5]郭洪峰,田波.Hcy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4):37-38.

[6]王明飞,肖晓兰.某城区635例院前死亡病例分析和院前急救探讨[J].中国病案,2014,15(6):33-35.

[7]蒋玉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急诊救治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4,35(12):2642-2643.

[8]张峰海,武卫,郑旭东.优化院前急救网络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6):881-883.

[9]赵艳,胡玉丽,刘艳敏,等.2013年襄阳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4,15(11):693-694.

[10]AmbrosiP.Homocysteineandpost-angioplastyrestenosis[J].NuteMetabCariovaseDis,2003,13(6):391-397.

[11]BushnellCD,GoldsteinLB.Homocysteinetestinginpatientswitha-cuteischemicstroke[J].Neurology,2002,59(10):1541-1546.

[12]JegerRV,RadovanovuCD,HunzukerPR,etal.Theyeartrendsintheincidenceandtreatmentofcardiogcnicshock[J].AnnInternMed2008,149:618-626

.[13]呼晓雷,周继朋,陈小平.AGXT2与ADMA代谢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31(5):601-603.

[14]刘坤杰,赵洁,孙艳红,等.叶酸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0):2813-2814.

第2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38例急诊患者。男性267例,女性171例,年龄最大84岁,年龄最小的小于1岁。>20岁39例,占总数8.9%,21~45岁118例,占总数的26.9%,46~60岁114例,占总数的26%,60岁以上的167例,占总数的38.2%。

1.2急救方法与病情评估 患者就诊后,医护人员迅速接诊,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及病情评估。根据病情初步分为急、危、重症患者如:心脑血管等各个系统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的生命体征明显异常,随时有可能危机生命者。一般急诊:各种疾病的急性发作或者创伤造成的痛苦,但是生命体征尚稳定者。再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的原则对患者进行施救,如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对病情危急医院无法处置的快速转上级医院。对呼吸、心跳已停止的患者,予以常规心肺复苏,给予基础生命支持30min以上,无效宣布死亡。

1.3统计方法 根据急诊患者病种多少及各年龄段进行统计,分为意外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急腹症、醉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小儿急诊(高热惊厥为主)、其他等八类。并对相关原因进行讨论。

2 结果

2.1急诊患者疾病谱分布情况 本组208例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92例,冠心病56例,脑血管以外42例,其他心脑血管疾病18例。112例意外创伤中,摔伤及撞伤42例,打架伤32例,割伤19例,烫伤10例,其他外伤25例(见表1)。

2.2病情及治疗结果 根据上述病情评估,本组危重病例61例,占总病例的13.9%。一般急症377例,占总数的86.1%。死亡12例,占总数2.7%。由于医院技术力量和设备限制,转诊32例,占总数的7.3%。其他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轻症患者在急诊观察治疗,稍重患者收入院进一步治疗(见表2)。

3 讨论

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导致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增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车辆增多,各种交通意外撞伤及突发事故的不断发生,使医院急诊能力的建立和完善显得格外重要。

3.1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急诊患者疾病谱主要以心脑血管疾病及意外伤害为主,占73.2%,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就占47.6%。这主要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一系列原因,导致我国城市和大部分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尤其以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为突出,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增高,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此,提高群众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医院对此类疾病的急诊处置能力尤为重要。

同时,我院急诊患者中意外创伤的比例也高达25.6%。由于我院不是市“120”急救分站,医院的技术力量及设备均有所欠缺,在本院的意外创伤中,主要以社区常见的伤害为主,如摔伤、撞伤、电击伤、刀割伤为主,相反以交通事故为主的创伤患者较少。摔伤、割伤、打架伤等多为中青年人,因此,针对社区居民、工厂工人、打工的农民工、学校师生开展伤害预防的教育,如对驾驶员的安全培训,交通安全等多项专题教育,加大对建筑业农民工安全意识的培训。提高个人的伤害预防意识,加强个人自我保护,尤为重要。

第3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1临床资料

200307/200703我院急救中心出急救车8429次,其中发生院前死亡436例,占入院前急救5.17%,其中男性316例(72.48%),女性120例(27.52%);年龄12~97(平均52.89)岁,其中≤20岁22例(5.05%),21~30岁56例(12.84%),31~40岁82例(18.8%),41~50岁63例(14.45%),51~60岁61例(13.99%),61~70岁66例(15.14%),≥71岁86例(19.72%). 接警时间段在00:00~08:00的94例(21.56%),08:00~13:00的88例(20.18%),13:00~18:00的158例(36.24%),18:00~24:00的96例(22.02%). 救护车院内反应时间2 min,救护车到达现场反应时间1~88(平均14.26)min,急救半径0.5~65(平均7.87)km,现场急救处置1~120(平均33.79)min. 现场急救处置中入院前死亡436例均有心电图检查(100%),气管插管329例(75.46%),胸外心脏按压389例(89.22%),电击除颤387例(88.76%),现场吸氧、补液389例(89.22%). 死亡疾病包括:内科疾病284例(65.14%),其中心血管疾病79例(18.12%),脑血管疾病63例(14.45%),猝死48例(11.01%),呼吸系统疾病50例(11.47%),癌症晚期22例(5.05%),中毒16例(3.67%,其中一氧化碳中毒13例,有机磷2例,酒精中毒1例),消化道疾病5例(1.15%)和血液病1例(0.23%). 外科类疾病共152例(34.86%),其中车祸62例(14.55%),刀砍伤19例(4.36%),坠楼28例(6.42%),电击伤13例(2.97%),砸伤11例(2.52%),自缢7例(1.61%),溺水10例(2.29%)和烧伤2例(0.46%).

2讨论

医护人员尽早到达现场抢救处理是减少院前死亡的关键,在本文436例院前死亡患者中,除家属拒绝抢救及死亡时间较长者,均进行心肺复苏,其中26例(5.96%)获得Ⅰ期复苏成功,转院内继续抢救,比深圳资料报道的2.4%略高[1-2]. 此26例患者均在10 min内到达现场,开始心肺复苏,均给予气管插管、静脉用药、电击除颤、吸氧等救治,并在转院内治疗的途中持续抢救及监护. 在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中,抢救反应时间最长达120 min. 在此436例院前死亡患者中,只有5例在医务人员未到达时由目击者在现场实施简单心肺复苏,特别是因电击伤、溺水、自缢、一氧化碳中毒等院前死亡的患者均未实施早期心肺复苏,而这些患者相对年轻,心肺功能较好,若早期及时心肺复苏,能挽救部分患者生命,但现场目击者均缺乏急救意识,丧失了宝贵10 min. 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创伤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可为医务人员赢得宝贵的院前急救时间,降低院前死亡率[2-3].

入院前急救死亡以13:00~18:00死亡人数居多,其原因在于13:00~18:00时段外伤患者发病率较高有关,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死亡时间以18:00~24:00居多. 年龄分布中,内科疾病死亡者以60岁以上患者居多. 死亡436例中,男女比例为2.63∶1,其中外科疾病中,男女比例为4.47∶1. 死亡原因前5名分别为外科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猝死和呼吸系统疾病. 尽快完善交通配套设施,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建设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减少外科疾病的死亡. 在内科死亡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及猝死仍占死亡原因中的前三位,提示家属对于有心、脑、肺等疾病患者要加强护理,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求救,并建议掌握初级心肺复苏技术,为医护人员抢救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李东曲,李远建,王野,等. 成都市120急救指挥中心393例院前死亡病历分析[J]. 急诊医学,2001,22:279-280.

第4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以往实施院前急救的患者620例,其中脑血管疾病患者178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234例,昏迷患者138例,其他疾病患者69例。其中男性急救患者320例,女性急救患者32例,男女比例持平。由于患者病种不同,故而产生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在其患者家属知晓并同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临床研究及观察,以下将根据不同的病种进行急救分析。

1.2方法

根据观察需要院方自行设计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种等先关信息在内的院前急救观察表。根据620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登记,以便医疗研究。现以昏迷患者为例进行观察分析。昏迷是一种意识障碍,患者意识水平下降,一般呈现睡眠状态,生命体特征存在,但是对外界刺激并无反应,不能随外界的召唤而苏醒。在患者昏迷时对其进行立时救治,防止病情的恶化或因救治不及时而产生神经系统的后遗症。保持患者的呼吸畅通,去除患者上呼吸道堵塞物,如食物残渣及分泌物等,一避免患者窒息。如患者呼吸停止则给予患者使用简易呼吸机,以保证患者的生命体特征。急救时要对患者进行血压、血氧、以及呼吸、心率等常规项目的检测,患者心跳停止则进行简易治疗以期心率复苏。除昏迷患者外其他患者则根据病种的不同,进行不同急救方式。基本急救原则如下;快速掌握患者的病发原因,给予患者初步的病症诊断,以便采用有效的急救方法。观察患者的反应变化,并在鉴定患者病种时,同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以便进行相关的有效治疗,以此维持患者的生命体特征。若患者心脏停止跳动,则可根据情况给予人工呼吸、心脏复苏按压或气管插管等心脏急救措施。最后在移动患者时,要注意防止患者的管道脱落。

1.3急救效果判定标准

虽然内科疾病的病种繁多,但是对于其急救的效果判定,则是通用的三个判定标准,即,显效、有效与死亡。显效:患者的呼吸困难状况改善,其血压、心率等项恢复正常。平稳渡过危险期,接近正常状态。有效:患者的呼吸困难状况稍有改善,其血压、心率等项好转,其他等项有所好转。死亡:急救无效,患者无呼吸、无心率,其他生命体特征消失,患者死亡。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应用x-±s表示,计数数据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脑血管疾病患者178例,急救后存活165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234例,急救后存活230例。昏迷患者138例,急救后存活125例。其他疾病患者69例,急救后存活65例。示范案例昏迷患者的急救措施有效而合理,值得推广及借鉴。其他内科疾病的急救措施同样具有借鉴及推广意义,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如下表)。然后由于内科急救是保证患者存活的重要医学方式,故而内科急救的方式方法仍需要提高,以保障患者的存活率。

第5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转运及安全管理方法。方法2009年11月―2010年3月450例心脑血管和严重创伤危重患者实施院前与院内转运。结果450例危重患者均得到安全转运,无患者在转运过程发生意外及医患纷纠。结论加强护士急救技能和专业培训,掌握救护及转运管理原则,加强转运安全管理,可确保患者安全转运。

【关键词】危重患者;转运;安全管理

急诊承担着运送患者的重要任务,分为院前急救转运与院内转运。院前急救转运的意义在于能迅速把急救医疗送到事故的现场,送到急危重患者的身边,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无治疗期(从患者发病至获得治疗的时间),使患者在第一时段内就能获得高质高效的专业化医疗急救。院内转运是指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经过急诊初步处理,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转入专科病区进行进一步治疗。院前与院内转运均可能导致急诊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轻度至重度的改变,且可能造成不同程度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和严重创伤疾病是急诊近年来抢救最多的疾病,本院2009年11月―2010年3月对心血管、脑血管、创伤性疾病共450例危重症患者实施院前或院内转运,成功率为100%,现将实施转运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2009年11月―2010年3月实施院前与院内转运的心血管、脑血管、创伤性疾病、急性中毒共450例,968例次的转运,其中男235人,女215人,年龄最大95岁,最小的3岁;出诊最远的距离是130公里,最近500米,转运时间最长2小时,最短5min。

1.2转运情况

(1)院前出诊转运情况:通过120或患者家属呼叫院前出诊的有158例次。(2)院内检查转运情况:需仪器急诊作检查的有359例次。(3)院内住院转运情况:经过紧急初步处理或检查后病情允许下送住院部各科室的有327例次。

1.3 病种分类情况

本组450病例中:心血管疾病169例,脑血管疾病131例,创伤性疾病118例,急性中毒42例。其加上心血管病例中呼吸心跳停止46例、心功能不全、心衰40例、各类心律失常28例、各类心梗30例、各类心脏病15例、心肌炎10例;脑血管疾病中脑血管意外108例、高血压危象18例、其他5例;创伤性疾病中重度脑外伤并脑疝20例、多发损伤50例、胸外伤22例、四肢脊术骨折12例、内脏破裂5例、刀伤9例。有机磷中毒20例,一氧化碳12例,其它中毒10例。

2 实施方法

2.1院前转运

(1)评估由急诊科派2名医护人员,其中1名是有重症监护室经验的医师,另1名是熟悉重症监护工作程序和院前急救的护士或救护员。医护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强调现场急救处理,积极抢救后转运。转运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是否实施转运,确定转运后向患者家属说明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征得同意。(2)转运仪器设备准备转运时急救车需各除颤/心电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便携式血氧饱和度计、便携式负压吸引器、微量注射泵、便携血糖仪、喉镜、氧气筒、夹板、颈围、腰围及各种急救药物等。(3)转运实施过程决定实施转运后首先根据病情进行一些必要的预处理措施如呼吸道护理、面罩给氧、气管插管,增加静脉通道、深静脉穿刺、以及适当的镇静镇痛药。转运途中按重症监护病房的要求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必要的治疗措施及专科特殊处理。

2.2院内转运

(1)转运前准备及护理急诊重症患者病情有复杂、凶险、变化快,转运途中可能发生脑神经、呼吸、心血管及胃肠系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以及输液管脱落、药物给予延迟等。因此,对于重症患者的转运应由主管医生经过全面评估和讨论后作出决定。(2)转运过程护理转运途中,护士位于患者旁,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等。(3)交接管理到达接收病区或检查科室的交接工作,患者被安全转入院后,交接双方护士应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皮肤状况、管道、抢救措施等。

2.33种疾病的转运方法

2.3.1心血管疾病的转运 (1)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呼吸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患者需经急诊初期急救,呼吸循环相对稳定才可转运。(2)转运准备如为院内转运,首先急诊护士通知相应科室做好接诊准备;其次急诊护士准备好急救药品、吸氧袋、除颤器;检查静脉通路及呼吸道通畅情况,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转运时直接用抢救床转运患者,避免搬动患者;患者平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头部在后,下肢在前,以保证在途中能随时观察病情变化[1]。(3)实施转运转运途中护士在患者头部保护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无躁动,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的连接,各项指标的变化,避免脱管堵管;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做好转运记录;保证静脉通路畅通及急救药物的应用。

2.3.2 脑血管疾病的转运 (1)风险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呼吸节律、有无影响的潜在危险因素、血氧饱和度、途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性安全隐患等。为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昏迷者要注意呕吐、误吸、痰堵窒息情况,必须先行吸痰、给氧,防止加重脑缺氧[2],病情急定才可实施转运。(2)转运准备及时通知检查和相关科室做好接诊准备,护士备好相应的抢救设备和物品,并再次检查患者呼吸道及供氧情况,患者头偏向一侧,减少搬动,并确保呼吸道通畅。(3)实施转运 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神志、血压、呼吸及颅内压等情况,并掌握降低颅内压药物的滴数,监护血氧饱和度,做好转运记录和交接班,并随时做好吸痰和其他抢救准备。

2.3.3创伤性疾病的转运(1)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创伤的部位、出血及用药情况等。患者创伤部位止血并经过包扎、固定,生命体征稳定才可实施转运措施。(2)转运准备:此类患者经过初步急救之后大部份需急诊影像检查和手术,联系检查和手术科室,做好准备,并准备好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物品。(3)实施转运:在转运此类患者时必须医护配合下小心搬运,将患者的头、背保持平直,特别对颈椎、腰椎骨折患者,必要时用硬板担架,避免拖、拉、抱,以免加得损伤,途中确保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神志及血压呼吸的变化,注意出血情况,做好转运记录和与相关科室的交接班工作。

2.3.4急性中毒的转运

(1)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理变化、中毒的程度类型及加重的症状,用药情况,此类病人要尽快明确毒物的种类和进入体的途径、时间、剂量,才能及时对症救治。立即将病人撤离有毒环境,更换有毒衣物、清洁皮肤、吐、洗胃等泻泄除毒物,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转运。(2)转运准备;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接诊准备,再次检查病人的呼吸道畅通及管道通畅、用氧情况。患者应偏一侧,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3)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用药后反应,躁动者要加强安全护理,做好转运记录与交接班,并准备好抢救准备。 3结果

450例心脑血管、创伤性和中毒危重症患者得到安全转运,为患者进一步救治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无患者在转运边程发生意外及医患纠纷。

4体会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民众对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急诊患者情况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急诊患者的院前和院内转运工作量不断增加,患者在转运中的风险及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由于急诊危重病人突出了急危的特殊性,随时随病恶化和生命危险的存在,急诊能否安全转运到目的地是急救工作的重点,是关系到抢救成功的关键,应该重视转运中的危险因素。我们对发生危险事件危重患者进行病种分类,根据院前与院外的转运安全程序,经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准备及针对各病种的转运前评估情况,采取相应的转运措施,使转运危险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顺利完成患者的安全转运工作。我们要从搬运患者转变到监护转运,形成一个移动ICU,重症患者的转运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同时体会到要顺利实施安全的移动ICU,对护士的急救能力和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强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以下素质:(1)熟练掌握危重症患者急救流程,按照流程对患者实施救护。(2)掌握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原则,严格遵循危重患者抢救原则。(3)熟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潜在病变先兆,在转运前更好地评估病情,及早发现病情变化。(4)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吸痰供氧、各种穿刺法及套管针、留置针的使用。(5)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心电图机、洗胃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6)熟练掌握各种监护技术,正确调试各种监护参数,如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等,认真做好各种记录。(7)熟练掌握各种止血、包扎、固定技术较好地对各种外伤进行救护。(8)熟练掌握危重患者的摆放和搬运方法,确保患者不再受到二次损伤和病情加重。(9)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做好各种管道护理,首先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气管导管脱落,及时吸痰供氯,保持胸腔引流管、尿管、胃管、静脉通道的通畅,确保抢救及时用药。(10)严密观察病情,在转运途中如能善于和及早发现病变先兆极其重要,尤其是患者的神智、瞳孔、生命体征、缺氧、出血、疼痛、和药物反应等的早期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防止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医学发展的今天,“移动ICU”早已不是多年前的一个梦想,已经成为重症医学专业人员应该认真组织、建设和落实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第6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急救及急救成功后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106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及在急救成功后根据疾病不同时期特征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结果:在经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及30-60d的康复护理后,60例患者治愈出院,36例症状得到改善,7例无变化,3例死亡,有效率高达90.57%。结论: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及急救成功后精心的康复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急救;康复护理

脑血管意外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中,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较高[1],在我国分别为:219/l0万,719/10万,116/10万及80%、41%。该病大多发生在院外,病程进展快,因此做好院前急救及急救成功后的康复护理工作对减少患者并发症,降低患者致残及死亡率极为重要。本研究总结了一套有效的脑血管意外急救及康复护理方法,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06例,其中男67例,女41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8岁,平均年龄69.8岁,初次发病48例,再次发病58例,发病时间最短10分钟,最长14小时。其中脑出血42例,脑梗塞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高血压脑病19例,短暂性脑缺血5例。出现意识障碍78例,偏瘫93例,失语42例,瞳孔变化41例,呕吐69例,大小便失禁54例。根据院前急救时患者及其家属的主诉(代诉)、病史、入院后头颅CT或MRI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

1.2.1院前急救

1.2.1.1电话指导

接到“120”调度指挥后,急救人员在三分钟内出诊,出诊后护士及时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了解患者病情,做好电话急救指导。嘱患者家属保持镇静,使患者取平卧位。对昏迷的患者,应解开衣领、腰带,将其头偏向一侧,禁止喂药、喂水,及时清理呕吐物、分泌物,防止窒息。

1.2.1.2现场急救

急救医护人员在到达现场后,应立即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病症作出初步评估,给予吸氧,必要时应用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应用留置静脉针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快速而通畅的液体流速,避免患者转运过程中液体外渗。

1.2.1.3安全快速转运

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告知患者家属病情,必要时办理签字手续方可转运。转运途中应重点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瞳孔变化,持续急救措施并电话通知急诊科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以利于患者进一步抢救治疗。

1.2.2各时期康复护理

1.2.2.1急性期康复护理

首先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取正确的体位,脑出血患者床头应抬高15°至30°间,1周内应完全卧床休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卧床4至6周,复发者延长至8周。尽量减少探视及不必要的搬动,更换床单和翻身叩背时要轻,慢,稳,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缺氧患者应及时给氧,并及时清除患者气管内分泌物。其次进行早期床上活动指导。对于偏瘫患者应进行早期运动,以防肌肉废用性萎缩的形成[3]。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肌腱伸展和关节曲伸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痉挛,同时经常变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压疮的形成。最后对于有意识障碍、排尿排便困难及尿潴留患者,应每天冲洗膀胱,防止尿路感染。

1.2.2.2恢复期康复护理

①心理护理:脑血管意外患者可能伴有思维及意志活动低下等心理变化,因担心遗留后遗症,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消极、悲观、烦躁及焦虑等,这些都将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因此,在积极康复治疗的同时需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树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做到细致,及时热情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同时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多安慰患者,解除患者思想顾虑,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要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赞赏的语言,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唤起他们对肢体康复的欲望,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争取早日康复。②康复训练护理:当患者神志清楚后取偏瘫良肢位,增加患侧知觉刺激输入,使整个患侧肢体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定期对患肢进行按摩,手法应轻柔、缓慢,避免造成疼痛。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帮助其开展床上主动运动训练,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其训练方法有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床上移行等。在训练过程中应反复强调患者相信自己肢体可以活动,教会患者以健手为着力点,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动。若患者健手肌力达5级,可予手抓床边栏杆,健足插入患肢膝关节向健侧或患侧翻身。后逐步过渡至坐卧练习,增加脊椎和髋关节的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为站立行走创造条件,能站稳10~15min而无疲劳感时即可开始步行锻炼。护士站于患侧,患者健手扶手杖,嘱患者先出手杖,迈患肢,向患侧移动身体重心,护士辅助患肢膝关节支撑重力,再迈健肢,反复练习直到独立行走。

2结果

在接受30-60天的康复护理后,60例患者治愈出院,36例症状改善,出院半年后追踪调查,有12名患者生活已完全自理,7例重度功能障碍的患者效果不明显,3例死亡。

3讨论

脑血管意外是指各种脑部血管病损,主要是动脉系统的破裂或闭塞导致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梗塞,造成急骤发展的脑局部血液循环和功能障碍;其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4]。其是一种死亡率及残疾率高的疾病。死亡率和残疾率的降低与早期及时识别和急救有着密切关系。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是一个比较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是一项需要医患配合的工作,同时也极大考验患者毅力。若医患配合好,患者毅力大,效果往往明显,反之则差。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康复护理的同时还应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康复训练的方法、技巧,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便出院后继续进行康复锻炼,同时还要不定期的进行追踪调查,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指导,使患者增加信心,保证患者健康恢复的更好,更好的提高其生活质量。在脑血管意外急救和康复护理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对其病情的观察尤为重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作出相应处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总之,在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同时,护理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应当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熟练掌握疾病的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护理要点,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建玲,王力,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6-17.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第7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关键词】 急性昏迷;病因;急求;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96-02

昏迷是意识障碍的最严重阶段,意识清晰度极度降低,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1]。昏迷病人意味着“脑功能衰竭”,它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一旦发生就会很严重,病死率高达20%,死亡的病因很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感染疾病、大量失血、内分泌障碍、代谢障碍、中毒、电击、中暑、低血糖、高血压等[2]。医务工作人员怎样在短时间内迅速收集病史,准确的判断病因施行抢救,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更能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本研究选取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急诊科接收的急性昏迷患者86例,对全部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昏迷的发病病因,以及治疗措施,总结以下经验,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自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急诊科接收的急性昏迷患者86例,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22-83岁,平均(49±8)岁,发病时间0.3-10h,平均(4±1.7)h。

1.2 昏迷分级标准 所有的患者按GCS来确诊昏迷程度。Glasgow法是根据病人的肢体运动、语言及睁眼诸反应来评分,以便动态观察和记录成曲线,评分标准:正常15分;轻度昏迷12-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4-8分;脑死亡低于3分。轻度昏迷患者33例,中度昏迷患者28例,重度昏迷患者25例[3]。

1.3 诊断和急救 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诊断,详细询问送诊人员患者的相关病史和本次昏迷诱发的直接因素;确定患者的昏迷分级;仔细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获得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既往病史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既往有脑血管病疾患的患者,立刻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既往有心脏病、糖尿病、肝肾病,进行相关的检查;对不明原因中毒者,针对呕吐物、排泄物送检,同时进行洗胃。以上所有检查,均与抢救措施同步进行。

2 结 果

本院救治的86例急性昏迷患者中,治愈45例,好转18例,瘫痪1例,死亡22例。心、脑血管疾病32例,占37.21%,因送院及时治愈出院25例,7例由于没能及时送到医院抢救而死亡,死亡率为21.88%(7/32);中毒24例,占27.91%,18例病人治愈出院,6例患者因一氧化碳中毒为得到及时抢救死亡,死亡率为25%(6/24);代谢类疾病14例,出院10例,占16.2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死亡4例,死亡率为28.57%(4/14);器官疾病衰竭9例,占10.47%,死亡4例,死亡率为44.44%(4/9);感染性疾病3例,占3.49%,死亡1例,死亡率33.33(1/5);外伤2例,因脊柱受损瘫痪1例,占2.33%,无死亡发生;病因不明2例,占2.33%,无死亡发生。

3 讨 论

近年来,昏迷的发生率显现逐年增高的态势,急性昏迷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导致急性昏迷的病因的比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昏迷可由于不同的病因导致形成,主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影响,投射功能被阻断,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不能维持,或是大脑皮质遭到广泛损害[4]。一旦发生昏迷,其后果都是很严重的,更需要我们及时的对患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抢救。

临床医护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临床技能应对以挑战,不断加强对急性昏迷此类疾病的认识和处理。在取得全面病史、正确诊断和一系列复杂检查之前,就应迅速完成对患者的最早处理,以防止患者各器官脏器继续遭受损害而危及生命[5]。急诊处理的原则是先救命、后辨病。救命是抢救患者的首要目标,只要在这一目标实现后我们才可以继续实行后续的治疗。因此维持生命体征,避免各脏器不断的损害,对急性昏迷患者初步的诊断,施行正确的救治,这些都是急诊急救缺一不可的环节。

本次研究发现,在86例昏迷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32例,占37.21%;中毒24例,占27.91%;代谢类疾病14例,占16.28%;器官疾病晚期9例,占10.47%;感染性疾病3例,占3.49%;外伤2例,占2.33%;病因不明2例,占2.33%。从数据上来看,导致昏迷的主要原因还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地增长,而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老年阶段;由于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的改变,独居老人逐年增长,当老年人发生突发性昏迷时,往往因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而延误病情,再加上老年人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死亡的概率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患者[6]。

总之,医务工作人员应在短时间内迅速收集病史,对急性昏迷患者应早期、正确地做出诊断,同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抢救措施,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会芳,朱四民.急性昏迷患者65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168-169.

[2] 毛明伟.急诊急救急性昏迷患者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3,23(12):66+68.

[3] 刘净,张世清,王慧斌.急诊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0,53(8):617-618.

[4] 黎明.急性昏迷患者82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9(9):64-65.

第8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突发性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春节期间高发疾病之一。

发病症状:患者会突然出现胸闷、心慌、气短、胸部疼痛等。

心血管疾病预防:在春节期间不要熬夜、过度饮酒,尤其是老年人不能过度操劳,情绪不要过于激动,要多吃低脂低盐的食物。洗澡前后要多饮水,洗澡水不要过热(温度不要超过45℃)、时间不要太长。

急救措施:患者一旦发作时,应立即使其平卧,不能枕枕头,尽量少搬动和不要随便背患者,同时要拨打“120”向急救中心求救。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家里应备好急救盒,在医生指导下储备急救药品,并让家人学会使用各种药品。解开患者的领扣、裤带,有条件的要吸氧,注意保暖。

脑血管疾病

春节期间同样多发的还有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一样,脑血管疾病多发于天气突然变化时,一般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40以下的也时有发生。

发病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头疼、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严重意识障碍等。

脑血管疾病预防: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少吃油腻食物,控制血压,避免激动和过度劳累。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劳累及情绪有关系,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表现明显。

急救措施:患者出现这种症状后,家人不要随便搬动患者,应让其平卧,不要枕枕头,要把头偏向一侧,并拨打120。

烫伤、烧伤

烧伤、烫伤后,患者要立即脱离热源、火源,手部、脚部等部位小面积烧伤、烫伤者可以用凉水冲洗或冷毛巾冷敷,要保持创面清洁,不能在伤口上乱抹东西,否则容易污染创面,加重损伤。

急救措施:如果受伤部位起水疱,不要轻易把皮去掉,可将水疱用针扎个小孔,慢慢把水疱中的水排出,要保持皮肤的完整。大面积烧伤、烫伤(指受伤面积达30%以上)者不能用凉水冲洗,避免造成休克,应立即送到医院。

鱼刺刺伤、鱼刺卡喉

在春节餐桌上,鱼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但是,鱼刺也困扰了很多喜欢吃鱼的人,吃鱼时,不慎将鱼刺卡在喉咙里,会引起很多麻烦,如果引起炎症,说不定要长期求医。

急救措施:较小的鱼刺,有时随着吞咽,可自然滑下去。较大的或扎得较深的鱼刺,无论怎样作吞咽动作,如果疼痛不减,喉咙的入口两侧及四周均看不见鱼刺,就应去医院治疗。当鱼刺卡在嗓子里时,千万不能让患者囫囵吞咽大块馒头、米饭等食物。虽然有时这样做可以把鱼刺除掉,但有时这种不恰当的处理,不仅没把鱼刺除掉,反而使其刺得更深,更不易取出,感染发炎就更麻烦了。

意外骨折、摔跌伤

第9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关键词:昏迷 急诊内科 诊断 治疗

昏迷为急诊常见病,病因复杂,短时间内诊断率低,病死率可达20%[1]。笔者对我院近1年来急诊内科收治的71例昏迷病人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对昏迷病人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探讨规范有效的诊治方法、提高其抢救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急诊内科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71例昏迷患者为回顾对象。71例昏迷患者中男41例,女30例;其中年龄18~40岁者26例(36.6%),41~60岁者15例(21.1%),61~83岁者30例(42.3%)。7 5 例患者从发生昏迷到就诊时间20min~6h,平均(3.4±0.8)h;其中GCS

评分[2]轻度昏迷者27例,中度昏迷者29例,重度者15例。

1.2 诊断方法

(1)询问患者家属或目击者患者昏迷前状况、昏迷时间、过往疾病史等,并快速进行体格检查、监测患者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迅速判定患者昏迷程度,结合其昏迷特点、原发病灶等做出初诊断。(2)根据患者原发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最有效的最快捷的辅助检查方法以确诊。如患者合并有脑血管疾病,应快速给予颅脑CT检查;如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快速进行心肌酶谱、血常规等检查;如患者有肾脏疾病,则立刻检查患者尿常规、血肌酐等检查。对原因不明患者,应快速进行排泄物、呕吐物等化验以尽早确诊(3)在诊断同时应进行紧急抢救,如快速止血,对合并气胸患者给予负压置管等,以快速有效地稳定病情,有助于后续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抢救 入院后立刻给予常规抢救治疗,包括心电监护;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等以确保患者呼吸通畅;迅速开通静脉通道以确保补液、扩容等治疗能顺利实施;常规吸氧以确保患者血液中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或在正常水平,减少缺氧所致组织损害;快速进行血、尿等常规检查以帮助临床医生快速诊断并抢救。

1.3.2 紧急情况抢救 昏迷早期优先处理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1)心跳、呼吸停止。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对呼吸衰竭患者立刻进行机械通气治疗。(2)恶性心律失常、严重传导阻滞。立刻给予药物复律,药物复律同时可依患者情况采取电复律。严重传导阻滞患者可给予临时起搏器治疗。(3)休克。对休克患者立刻开通静脉道并给予扩容治疗,同时联合应用活化血管等药物。(4)血压较高,收缩压180mmHg以上、舒张压110mmHg以上者,应怀疑有脑溢血所致昏迷可能,立刻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等利尿治疗,并同时给予营养神经元的药物。(5)病因明确的中毒。立刻进行洗胃、导泻等以排除体内毒素,并给予特效解毒剂治疗。如有机磷中毒患者快速给予解磷定解毒,酒精中毒及阿片类药物中毒者快速给予纳络酮解毒,金属汞中毒者快速给予二巯基苯磺酸钠解毒。(6)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对合并糖尿病患者通常可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发生昏迷,对明确该类昏迷患者应快速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7)肺性脑病。对肺性脑病昏迷患者应快速给予抗感染、机械通气等治疗,并快速纠正患者电解质、酸碱等紊乱。

2 结果

71例患者经急诊常规抢救、紧急情况抢救等处理后,抢救成功60例,抢救成功率84.5%;死亡11例,死亡率15.5%。死亡11例患者中因脑血管疾病死亡者5例,占45.5%;因中毒死亡者3例,占27.3%;因酮症酸中毒死亡者2例,占18.2%;不明原因死亡者1例,占9.0%。

3 讨论

3.1 昏迷早期诊断

昏迷即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功能被强烈抑制的结果,属于严重的意识障碍。昏迷患者病情都相对严重,尽早诊断是成功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因素之一[3]。昏迷发病原因较多且复杂,临床诊断的第一步即快速判断患者属于全身性疾病还是颅脑疾病,前者包括中毒、代谢紊乱、肺性脑病等,后者包括脑梗死及脑出血等。后者诊断相对简单,因为脑梗死等颅脑疾病通常伴发高血压,患者发病较快,病情急,往往有偏瘫、眩晕等,同时还可出现便失禁、喷射状呕吐等,入院时体格检查可有神经病理检查阳性、瞳孔变化等[4]。而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早期急诊诊断需依赖患者心肌酶谱、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急性中毒等有明确中毒史、中毒临床症状较为典型;代谢紊乱疾病如酮症酸中毒等,通常患者有糖尿病史,充分了解患者服药规律与否等即可做出诊断。此外,患者年龄也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信息,如患者年龄在20~40岁,以中毒所致昏迷可能性大,而对60~80岁患者多数以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所致昏迷为主。

3.2 昏迷治疗原则

在提高昏迷患者早期诊断率同时快速给予患者正确恰当的治疗是患者抢救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5]。急诊内科对昏患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即快速解除患者昏迷病因。在对昏迷患者的常规、紧急情况抢救中,急诊医生尤其应确保患者呼吸、循环平稳,对呼吸机麻痹等患者,应果断地给予机械通气治疗以确保后续各抢救措施顺利进行,使患者快速脱离危险。

总之,急诊内科目前主要根据患者昏迷病因进行诊断与治疗。对昏迷患者尽早做出正确诊断及尽早给予正确恰当的治疗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劳剑辉.24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诊治体会[J].医学信息,2011,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