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第1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b)-035-0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围生期低氧导致脑组织低氧、缺血性损伤,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早期有效治疗可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以综合治疗为主。施捷因(GM-1)是一种进口的修复神经病变和神经损伤的药物,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类物质(人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具有保护细胞膜、促进神经生长和恢复神经功能等作用。为观察其疗效,本文中笔者对66例HIE患儿使用施捷因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儿科诊治并坚持随访的新生儿窒息所致HIE患儿66例,均符合《儿科学》(第6版)新生儿HIE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施捷因治疗,对照组使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34例中,男19例,女15例;胎龄(38.4±1.3)周;体重(3 465.5±128.50) g;轻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6例;年龄:出生0.5~21 h,平均7 h。对照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胎龄(38.6±1.0)周;体重(3 452.4±123.50) g;轻度11例,中度16例,重度5例;年龄:出生0.5~23 h,平均6.8 h。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低密度灶。两组患儿病情及病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窒息患儿复苏后出现异常神经症状时即开始治疗,采取支持和对症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治疗组出生24 h后给予施捷因(阿根廷TRB Pharma生产,活性成分是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规格:2 ml∶20 mg),用法:每天1次,每次2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 ml中静脉滴注,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出生24 h后给予胞二磷胆碱125 mg静脉滴注。轻度病例疗程7~10 d,重症病例疗程10~14 d。出生第4~6周,再治疗7~10 d。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有专人每天检查临床神经症状和记录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患者精神状态、原始神经反射、肌张力,有无惊厥、意识障碍、脑干症状,出院时复查头颅CT,并于3、7、14 d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NBNA根据鲍秀兰等[2]提出的操作方法和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新生儿期临床神经症状比较

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时间是指意识状态、原始反射、四肢肌张力恢复时间。两组经不同治疗恢复顺序为意识状态、原始反射、四肢肌张力,其恢复时间:轻度3 d左右,中度7 d左右,重度10 d左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时间比较(x±s,d)

2.2 新生儿NBNA比较

两组HIE患儿在住院期间均进行了3次NBNA评分。轻度3~5 d,中度5~7 d,重度10~14 d。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比较(x±s,分)

2.3 药物副作用比较(表3)

表3 两组药物副作用比较(例)

与治疗组比较,*P

2.4 颅脑CT比较

出生后1个月复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3例脑CT检查异常。

2.5 随访调查

1年后通过电话联系,我院儿科门诊对两组患儿进行随访复查:治疗组无后遗症;对照组1例留有癫痫后遗症,2例遗留脑性瘫痪。

3 讨论

GM-1是唯一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的一种神经节苷脂。GM-1可以通过稳定细胞膜,恢复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直接降低神经细胞内含水量,减轻脑水肿,并抑制Ca2+内流,阻止Ca2+积聚;GM-1可以对抗兴奋性氨基酸(EAA)和自由基的神经毒性作用,通过一系列的药理作用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及再生,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加大恢复的程度。GM-1中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是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类物质,是人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具有保护细胞膜、促进神经修复作用。在新生儿脑病中成功地运用及结合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地控制因缺血、低氧所致的脑水肿,抑制EAA神经毒性及神经细胞凋亡,降低因低氧、缺血所致的继发性损害,修复受损神经细胞,恢复神经细胞功能[3-4]。小儿脑组织在生后是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GM-1除了具有急性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外,对神经组织的发育及分化亦有积极作用。因此,对HIE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注射治疗,并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促进HIE患儿早日改善临床症状,加速脑神经细胞损伤后的修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与胞二磷胆碱治疗比较,GM-1治疗同样有效,且患儿发生睡眠障碍、烦躁、抽搐例数少,可能与GM-1无中枢过度兴奋作用有关。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后遗症少,预后好。因此,GM-1治疗新生儿HIE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取得较好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秦选光,朱宏斌,张凤仙.脑肌苷肽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25-27.

[2]鲍秀兰,虞人杰,李着算.应用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神经测定预测窒息儿的预后[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1):8.

[3]谢贵阳,朱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酶及电解质改变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5):20.

[4]李素,杨少芬,黄韬,等.新生儿窒息118例血清心肌酶活性的测定及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9-30.

第2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临床观察;心血管病;预后;门冬氨酸钾镁

心血管病是指循环系统发生病变,临床中老年人较为常见,常见有高血压、运动猝死、冠心病等病种,进一步发展则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而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1]。据报道,心血管病已成为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国内平均高发年龄为56.6岁,与国外统计的51.9-57.5岁相当[2]。而心血管病患者多因喝酒、缺乏体育锻炼、饮食高脂高糖、抽烟等生活不良方式,疾病易反复发作,预后较差。有研究认为,心血管病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可有效避免该病的高危因素,效果确切[3]。探析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故我院对42例心血管病患者实施门冬氨酸钾镁疗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我院2012年8月-11月84例心血管病患者,入选标准:符合2012年英国心血管临床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4];经胸部CT、MRI、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心血管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57-73岁,平均年龄55.9±6.2岁,平均病程3.65±1.79年。所有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各42例,患者入院时的平均年龄、常见病种、疾病严重程度等基线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服用门冬氨酸钾镁片,1支/次,每天3次;或将20ml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加入250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每天一次。

1.2.2对照组实施常规强心扩血管利尿剂疗法。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3个月后对两组分别随访,了解其预后复况。

1.3药物与试剂门冬氨酸钾镁片(商品名:潘南金;批号:H20080496;厂家:匈牙利Gedeon Richter Hungary),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批号:H20054831;厂家:扬州中宝制药)。

1.4判断和评估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复查CT、MRI、心血管彩超无明显异常;有效:症状明显减轻,但复查CT、MRI、心血管彩超有异常;好转:症状略有减轻,复查CT、MRI、心血管彩超有异常;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复查MRI、心血管彩超无改变。

1.5统计学处理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

3讨论

心血管系统病是由于脂类代谢异常,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的心脏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疾病。该病主要源于高脂饮食过多摄入、抽烟、不当运动、喝酒等因素,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存在生活不良生活方式对其预后该病的反复发作占89%以上[4]。突发性情绪的剧烈波动对病情的进展有直接关系,负面情绪可使病情加重,应激行为可引发各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临床上主要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易疲劳、晕厥等症,常见有心律失常、运动猝死、急性心梗、心绞痛等病种。临床上主要通过胸部CT、MRI、血管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目前该病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心导管消融等微创治疗[5]。

本研究对心血管病人实施门冬氨酸钾镁疗法,低镁低钾时Na+-K+-ATP的心肌酶活性锐减,提供的能量会下降而形成心律失常、肺心病、心衰,严重者多脏器的衰竭,而门冬氨酸钾镁增强心肌代谢力,改善心脏的收缩,对低钾镁血症进行纠正,同时L-门冬氨酸亲和细胞,是Mg2+、K+的载体,将腺苷酸心肌环化酶进行激活。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门冬氨酸钾镁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vs.52.38%,P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2):173-174.

[2]贾克刚,刘晓程.循环微小RNA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10):153-155.

[3]赵东,王振国,李培军等.门冬氨酸钾镁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702.

第3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防治

因为某种原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抵抗,导致身体代谢障碍并且最后引发一些心血管的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统称为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1]。十几年来,身患此病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为了研究发病率升高的原因并且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对过去1年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共有108例糖尿病性心血管病患者在我院住院治疗,同时我们从脑外科和心内科选择没有糖尿病的心血管病患者108例,作为前者的对比。在糖尿病患者中,男性63人,女性45人;无糖尿病患者中,男性68人,女性40人。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为(51.2±14.8)岁,病程为(8.57±4.12)年;无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为(50.3±13.5)岁。有32例糖尿病患者有多饮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的症状,72例患者出现头晕、胸闷的症状,25例患者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12例患者为少年起糖尿病患者,96例患者是成年起糖尿病。67例糖尿病患者伴有冠心病,41例患者伴有高血压;无糖尿病患者中,62例有冠心病,46例有高血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组成等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确诊标准:全部患者的诊断以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作为参照。①空腹时全血血糖超过6.7mmol/L、血浆血糖大于7.8 mmol/L,2次以上的重复结果即可确认为糖尿病。②如果患者全血血糖超过5.6 mmol/L,血浆血糖超过6.4 mmol/L,则需要做耐糖实验。若存在糖尿病症状,必须先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测试[2]。③非糖尿病患者在就餐2小时后,全血糖小于5.6 mmol/L,血浆血糖小于6.4 mmol/L.如果餐后2小时的全血血糖大于7.8 mmol/L,血浆血糖超过8.9 mmol/L,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如果在此基础上患者伴有某种心血管疾病,那么可以诊断为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冠心病的确诊标准是: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后,结果表明动脉狭窄大于50%,并出现胸痛发作的现象。高血压确诊标准[3]:①身体休息时,收缩压超过140mmHg,舒张压超过90mmHg;②在不同日期的至少两次测量都符合上述标准。脑血管意外确诊:突然失去意识,有典型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坏的现象,患者头部CT出现高密度的阴影。

1.3 疗效评定指标 对两组患者检测血清胆固醇的含量和眼底,统计患者出院以后的转归情况。通过数值前后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病情是否转好[4]。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分别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均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对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血清中的胆固醇以及视网膜病变的病例的比较结果,上述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比较,见表1。

3 讨 论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升高,导致多个系统受到伤害的系列临床疾病[5]。糖尿病是多个疾病的复杂组成,由多因素作为介质,引起患者多个器官受到伤害。糖尿病有许多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病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6]。因为此类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不但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还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我们的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必须对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有足够的重视。限于当前的医疗水平,我们还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但是如果我们能进行正确、合理的药物疗法和预防措施,就可以降低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的发病率。

总之,心血管病变和糖尿病相互联系,关系紧密。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五年后就有心血管病变的可能。十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多数冠状动脉都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硬化。所以,关键问题是积极主动的防治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的发生。从以上数据来看,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和患者的肥胖程度、胆固醇含量都有明显关系,我们要实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首先,饮食要合理。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所以饮食要以低糖为原则,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其次,多进行运动。运动过程可以消耗很多糖,也就能降低血糖水平,同时减少胆固醇在动脉管壁的积累。如果这些导致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的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就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磊,何婷婷,肖海鹏.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防治中的作用-证据与正义[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10):727-730.

[2] 李萍,李艳英.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诊治进展[J].山东医药,2009,49(37):105-106.

[3] Gaede P,Lurid-Andersen H,Parving HH,et al.Effect of a 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on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J].N Engl J Med,2008,358(6):580-591.

[4] 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onsion(ESH)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Eur Heart J,2007,28(12):1462-361.

第4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 营养干预;临床护理;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a)-0181-02

据统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提高[1],并且约有80%的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2-3]。因此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应密切观察其临床症状并及时施以治疗和护理配合措施,对降低其死亡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饮食调控及膳食结构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措施,无论病情轻重,都应彻底贯彻饮食调控的方针,因饮食调控可明显减轻β胰岛细胞的负担,从而有效控制血糖。该研究就营养干预及临床护理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标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其主要诊断依据表现为患者连续3次的血糖值超出7.0 mmol/L,血压值不低于140/90 mmHg,心电图检查显示存在心率失常或心绞痛,伴有ST-T改变,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情况。

1.2 临床资料

将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内分泌科诊治的14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有37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44~77岁之间,平均(54.8±4.2)岁;糖尿病病程1~13年,平均(6.2±3.4)年;7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36例合并冠心病,23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11例合并高血压。对照组患者中有38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年龄43~79岁,平均(55.2±5.1)岁;糖尿病病程1~12年,平均(6.1±2.9)年;7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33例合并冠心病,24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13例合并高血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情以及患病种类等方面对比观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具有临床可比性。

1.3 临床症状表现

大部分患者有肥胖、浑身无力等糖尿病典型症状表现。58例患者出现胸痛症状;49例出现消化道受累相关症状,如呕吐、恶心、上腹胀痛28例出现胸闷、心悸症状,5例出现神经毒性相关症状,如头痛、头晕等。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首先对全部患者采用常规化药物治疗。结合患者并发症对患者施以胰岛素降血糖治疗。胰岛素剂量参照每日监测的实际血糖值进行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100)×10×体重(kg)×0.6÷1 000÷2,1次/d[4]。严格控制胰岛素剂量,防止剂量过高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状况。若患者病情较轻,可先通过合适的饮食调控和适当的运动进行血糖控制。若控制方法的疗效不明显,可通过口服药物进行降糖治疗,如60 mg格列齐特缓释片和50 mg阿卡波糖,3次/d[5]。

1.4.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注意观测其生命体征变化,鼓励患者并给予患者能量和情感方面的支撑,消除心理负能量,满足其基本的心理、生理需要。观察组则另外给予营养干预方案,具体方法如下:了解患者的身高、体重、日活动量,测量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等,依据上述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并每周更换一次食谱,使食物品种多元化。主食以粗粮比重最大,多进食高蛋白、易消化、高维生素等食物,并且保障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的摄入比例恰当,做到饮食均衡。以清淡为主,禁忌油炸、辛辣、盐腌等食物,禁烟酒,少食多餐,多饮水,可进食少量水果蔬菜中和胃酸,并注意微量营养元素的补充。护理人员采用一对一交谈或集体讲座的方式向患者培训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常识以及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使其认识到营养均衡对其治疗工作的意义重大。

1.5 观察指标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及舒张压。采用微柱亲和层析法测量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和治疗组营养干预及临床护理前各指标差别不明显(P>0.05),营养干预及临床护理后以观察组更具优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糖尿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和原因尚未得到临床证实的内分泌失调性疾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机体长期处于高糖状态,其机体代谢的异常极易导致血管和心肌发生一系列病变进而引发某些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其中以冠心病较为常见,从糖尿病初期即已开始这种病变[6-7],使得糖尿病的治疗难上加难。据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心血管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意外事件的风险很大,心血管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密切观察和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趋于正常值以避免心脑血管危险意外事件的发生是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因而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使其膳食结构合理化显得尤为重要[8]。在进行饮食调控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患者的营养均衡问题[8]。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摄取适当的营养,既满足机体所需,不造成热量的损失浪费,也防止机体对热量的过度吸收。

该研究中将14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满足其基本的心理、生理需要即可,观察组则另外施以营养干预方案。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其FBG、TC、TG、LDL-C、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水平均比干预前降低,HDL-C的水平均比干预前升高,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更占优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营养干预及临床护理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而对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和其远期康复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熊俊. 关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 2013,4(9):37-39.

[3] 矫杰, 周迎生, 宋士秋, 等. 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现状的调查[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2,31(6):710-712.

[4] 宋月娥. 糖尿病血糖控制48 例健康教育[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4):117-118.

[5] 冯永芬.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治疗与护理配合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10(25):163-164.

[6] 孔祥海, 汉京华. 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外医疗, 2011,30(28):93.

[7] 周云. 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临床因素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5(24):81-82.

第5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耐量;一级亲属;心血管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要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群,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类似均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史,家族一级亲属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均较高,对于疾病的预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通过取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正常一级亲属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糖尿病、心血管病知识讲座、定期检查和随访,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探讨2型糖尿病糖耐量正常一级亲属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方法,为心血管病早期预防提供参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耐量正常一级亲属10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54例,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41~76岁,平均(51.2±2.9)岁;对照组共54例,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40~77岁,平均(52.4±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心血管病知识讲座、定期检查和随访,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固定时间的营养支持,具体方法为:所有患者由我院糖尿病和心血管病专家每周进行一次健康宣讲,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疾病知识的讲解和预防方法;定期对患者各项常规临床指标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戒烟戒酒[2]。实验组给予营养干预,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分别至少0.5kg和0.3kg,对油脂和食盐的使用进行控制,分别不超过30g和8g,在饮食上做到素荤和粗细的搭配。

1.3生化指标检测 利用我院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德林公司生产)采用免疫速率分析法对血清C 反应蛋白(CRP)进行检测;取夜尿利用免疫计数器检测尿液白蛋白对尿白蛋白每分钟的排泄率(UAER)进行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利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进行计算[3]。

1.4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评分 依据我国"十五"课题组建立的ICVD未来10年评估表进行评分,评估未来10年患者患病的风险[4]。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1年后实验组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CRP)、每分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这导致了糖尿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死亡逐渐升高,有研究显示这与糖尿病患者患有心血管并发症具有密切关系,由于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怎样对患者一级家属心血管疾病进行预防已经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要方向[5]。

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糖尿病普遍是由多食多餐,饮食不受控制等原因引起的。在饮食上进行营养干预可有效降低体内糖份的摄入,减少了对机体糖份分解的压力,各种粗细食物搭配有效保证的食物供给。有研究显示油脂和盐的过量摄入可导致心血管内壁堵塞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在营养给予时油脂和盐的摄入量控制在避免心血管疾病过程具有重要作用[6]。

CVD的发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血清 C 反应蛋白(CRP)、每分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元素,对于上述指标的检测对于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具有可行性。

本研究显示1年后实验组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CRP)、每分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具有多项危险因素,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发生率,从而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佩佩.2型糖尿病糖耐量正常一级亲属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6):26-27.

[2]严芳芳,田浩明.2型糖尿病脂蛋白代谢及颗粒异常与心血管风险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4):242-244.

[3]宋璐璐.交感神经激活与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损害[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30(2):73-77.

[4]王凯.每天额外步行2000步可降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发生[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13(6):506-507.

第6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功能社区;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18-02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以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就诊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功能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就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1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75例,女性患者有25例,年龄分布在6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6.5岁,所有患者具有抗血小板药物适应症,来自于医院附近的社区。

1.2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心血管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身高、体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家族病史、性别、血压、吸烟、血脂、糖尿病、肾功能受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剂量、服用的时间、不良反应等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样本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

2、结果

2.1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

根据使用率的高低顺序进行排名,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68%)、氯吡格雷(23%)。抗血小板药物一级预防使用率达到65%,冠心病二级预防使用率达到80%,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使用率达到68%。

2.2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对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具有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以及冠心病,高年龄患者比低年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数明显更多,P

3、结论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具有密切的关系,血小板活化是促使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自身具有粘附、释放、聚集等特性,通过这些生理特性,促使病理性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在于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最终实现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目标。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占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性意义。经过调查研究功能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比较低,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抗血小板药物的二级预防,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双喜. 辛伐他汀联合氯沙坦和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及逆转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 2013(08)

第7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

之所以能够众望所归地连续担任这个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主席,缘于袁祖贻教授另外几个职务——他除了担任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之外,还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内科学系副主任,及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而且,在专业领域,袁祖贻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近些年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有着诸多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袁祖贻教授一直秉持“注重科研、加强交流、服务临床”的治学理念,他“三措并举”地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医院的院务管理、学科建设和举办会议交流等层面,取得了令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诸多成就。因此,借袁祖贻教授赴京出席另一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契机,本刊记者就科研、交流、临床“三措并举”这一理念及其他相关问题,对袁祖贻教授作了独家专访。

在古都的历史底蕴中

光大现代医学学术

采访一开始,记者首先问及了即将在古城西安召开的“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话题。哪知道,袁祖贻教授却“顾左右而言他”,率先侃侃而谈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似乎要给记者“推销”兼“洗脑”。

谈起西安,袁祖贻教授一脸的自豪。他说:“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更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她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都城,有‘十三朝古都’之誉;她还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和中华民族的摇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如今的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还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2011年西安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这座历史名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我给你谈这些,并不是在替西安做广告,而是与我们的话题有着密切的关联。”袁祖贻教授接着才触及了记者所要采访的话题“内核”,“古城西安的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教育优势明显,学术氛围浓厚。能够有幸在这样一座城市中沐浴着历史文化的晨风暮霞工作,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在古都丰厚的科技、文化遗风的基础上光大现代医学学术,是薪火相传、相得益彰的事业。因此,推动我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与防治水平,提高各级医院心血管病的诊疗水平,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也就一直成了我们历届‘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办会宗旨——即将召开的‘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也是一样。”

袁祖贻教授继续介绍说,“注重科研、加强交流、服务临床”,不仅是他个人“三措并举”的治学态度,也是“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办会宗旨。今年的论坛,仍将继续秉承“立足西部、面向基层、更新知识、共同提高” 的理念,在论坛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形式上以基础培训、专家讲座、病例谈论、研究进展汇报等多种形式,就心血管内科的各种临床诊疗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突出“形式多样、临床实用、覆盖广泛、紧跟进展”的特色,本次会议内容涉及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板块上包括有心血管疾病高峰论坛、基础研究论坛、临床基础和介入基础知识培训、冠心病论坛、心律失常论坛、心衰论坛、高血压论坛、先心病论坛、周围血管病论坛、临床热点论坛和疑难病例谈论等。本着坚持学术、强调应用和开放协作的办会精神,将学术进展,临床实践与培养、传播统一起来,服务于一线、服务于临床。大会将设立冠心病介入心脏病学、心脏起搏与电生理、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病、大动脉和肺血管疾病、心血管护理学等专题论坛,全面展现和交流2013 年度心血管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与新趋势,交流方式包括专家讲座、手术转播演示、专家见面会、疑难病例讨论、介入病例演示和卫星会等内容,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莅临讲学,交流心血管病防治、诊断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对心血管领域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追求学术共识,提高临床水平;在举办形式上,将采用专家讲座、手术演示、经验介绍、互动讨论等方式,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

面向基层传帮带,

回眸业内大家的往日风采

在采访中,袁祖贻教授还回顾了于2012年10月份在西安举办的“2012中国长安国际心血管论坛”的盛况。他说:“面向基层,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开放协作,是‘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一大特色。在去年的‘长安国际心血管论坛’上,同样注重了突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临床实用、覆盖面广的特色,为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平台,便于广大同仁、尤其是来自基层医院的医师及时准确地把握心血管领域新动向,建立广泛的合作,推动和促进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发展。”

袁祖贻教授继续回顾说,那次大会是由亚太心脏病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陕西省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办,陕西省医学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协办,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承办的。由国内心血管研究领域的高润霖、胡大一、霍勇、杨鼎颐担任大会名誉主席,袁祖贻教授本人担任大会主席,葛均波、张运、韩雅玲、林曙光、杨跃进、马长生、马爱群、汪南平、陈新义、王海昌、牛小麟、郑强荪担任大会联合主席。那届学术盛会邀请了数十位国内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首古城西安,共同聚焦心血管疾病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全面传播心血管疾病的最新进展。

袁祖贻教授介绍说,在2012年的长安国际心血管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霍勇教授就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强调,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因。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也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工作,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战线前移,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H型高血压的有效控制将成为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尤其是脑卒中预防的基石,医务工作者要发挥更大作用,为尽早迎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拐点做出重大贡献。

在那次大会上,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吴兆苏教授指出,近30年的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我国从事心血管病防治和临床研究的22名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过去发表的有关资料,重点采用国内的循证医学证据,共同编写了《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这对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在诠释PCI术后的困惑与思考时说,为了减少血管并发症,使患者更舒适,经桡动脉途径成了PCI的另一种入路方式。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ransradial Intervention, TRI)后,患者可即刻下床活动,无限制,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穿刺并发症易被早期发现,故易被患者所接受,已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当前TRI实践对我们的要求是在保持手术成功率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围术期血管和出血并发症。相信随着我们对TRI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能使这项技术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心衰学组组长黄峻教授谈到,2012年5月发表的ESC急性和慢性心衰指南对原来的指南作了修订,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全文61页,分15个部分,内容丰富,涵盖心衰各个领域,包括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对心衰的治疗,既有药物的选择,又有器械治疗的评价;并对心衰的病因、并发症及其对预后影响和处理要点,均加以说明。新指南推荐的药物或其他方法均有获益证据的支持,对于慢性收缩性心衰,考虑推荐时主要聚焦于对临床结局如病死率、发病率等预后指标的影响。对每一项推荐均说明推荐的水平和证据的等级。新指南图文并茂,附数十张图和表,包括慢性心衰的诊断流程、治疗流程、急性心衰的处理流程等,很实用。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及起搏学会陕西分会主任委员郑强荪教授解析说,室性心律失常(VA)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等;尤其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往往可导致阿斯综合征、猝死等严重后果,需及时诊断和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至今尚无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如药物选择不当,反而造成失大于得。因此,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需慎重考虑:1.如何把握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适应症:何种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治疗,何种室性心律失常不需治疗。2.如何权衡药物治疗的利弊:何种药物较安全有效,何种药物风险较大。3.如何寻求治疗药物选择的依据:哪些药物有较多的循证依据。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药物的选择至今仍是一大难题,虽在实践中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在治疗上各持己见的也不少,为此应就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现代观念作一论述。

袁祖贻教授认为,为期三天的“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就心血管病防治、诊断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等心血管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与会的国内该领域的大家们的精彩报告,为与会代表、特别是基层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收获。这些业内巨擘的精彩讲座,切实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让基层年轻医生获益匪浅!

记者注意到,“2012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在举办的同时,还第一次同期举行了“亚洲血管生物学会学术会议”。那么,这两大学术会议的历史性碰撞,为去年的学术会议带来哪些新的学术气象?两个学术会议的合作背景是什么?

袁祖贻教授对此解释说,“亚洲血管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由亚洲血管生物学会学会主办、每年在亚洲主要国家轮流召开,2012年正好轮到在中国召开,而历史文化古城西安,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最理想的国际会议主办地之一。考虑到“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在国内、特别是中国西部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亚洲血管生物学会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将会有利于提高国内学者在血管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所以,主办双方就开始讨论提出合作主办本次会议事宜,并最终得以实现。

攻坚克难,呵护三秦父老“心”的健康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作为历届“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主办、承办单位之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其前身是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由原卫生部主管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袁祖贻教授介绍说,“厚德、博爱、精医、卓越”是这家医院文化的深厚积淀,“生命至上,患者第一、爱院敬业、求实创新”该院医务人员的共同追求。这家医院不仅确立了建设“学科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科教型医院”的奋斗目标,还提出了“诚信、质量、科技、和谐”的战略方针,注重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医疗改革新模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健全计划管理机制和问责制,实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充分发挥西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领头羊”的作用,已发展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采访前记者还了解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学科的临床科研实力十分雄厚。根据心血管疾病谱的变化,该院学科逐步形成了以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疾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脏电生理与离子通道疾病以及先心与外周血管疾病为主的研究方向。在全国享有较高学术地位,尤其在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介入心脏病学以及临床心脏电生理等研究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每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为全国各地医院培养了一大批进修医生,并为陕西及西北地区广大基层医院提供疑难病会诊及技术指导。未来几年,在临床方面将加强与兄弟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中青年医疗骨干,积极开展新医疗、新技术,建立和扩大该院的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并积极开展预防和临床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

作为科室的学科带头人,袁祖贻教授详细介绍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学科创建于1954年,在一批又一批专家教授的带领下,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右心导管、希氏束电图技术,并研制出我国第一代人工心脏起搏器;同时积极开展急性心肌梗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将心梗住院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国际先进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支架植入术;率先开展了我国少年儿童高血压易患因素识别与防治措施、盐敏感高血压发病机制及防治等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以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起搏电生理以及先心与外周血管疾病为主的学科方向,并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学科是西北地区集医疗、科研、教学和预防保健为一体,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专科医院,是陕西省心血管专业唯一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还是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机构、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防治基地,2011年又被评为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重点专科。”

袁祖贻教授继续介绍说:“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们的学科拥有了一支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中青年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不仅拥有德高望重、享誉全国的老专家,还有一批掌握高精尖技术、年轻有为的中青年专家。形成了专业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人才梯队。学科建设上长期坚持临床优先、学术为重、人才第一的宗旨,重视科室文化建设,强调团队精神,发挥集体作用,学术团队积极向上,团结奋起,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已经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

袁祖贻教授认为,一个好的学科,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即“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任何一条“腿”坏了就是废人。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袁祖贻教授他常常对科室医护人员说,“如今的形势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辜负了前辈打下的基础。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同行比,我们地处偏僻的西部,‘地利’的因素差了一些。所以,我们只能充分利用‘人和’的优势,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把‘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当成科训,齐心合力,提高科室在全国的知名度。”

另据记者了解,作为学科带头人,袁祖贻教授近些年还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有了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冠心病的发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在发病前综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预防之重,包括戒烟、控制高血压,降血脂、控制糖尿病等,远离心脏“杀手”。未来几年,他还希望建立西部心血管病医生协作网,组织一些多中心研究,在软硬件方面攻坚克难,在呵护三秦父老“心”的健康的同时,也让西部地区广大的心血管病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实处,享受更多的优质服务。

采访到最后,我们又回到了即将开幕的“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话题上,身为大会主席的袁祖贻教授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地说:“我们相信,此次会议将会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与提高;必将是一场丰富多彩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会!我们将以极大的热情诚挚邀请业内同仁莅临古城,参加2013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共同见证心血管界学术盛会的召开。衷心地期待与您相聚在古城西安,携手开创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美好未来。我更相信,古韵古香的长安城的每一个街道、每一条小巷、每一块秦砖汉瓦上都蕴藏着一首优美的诗、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信您将在这里度过一段愉快而充实的时光!”

第8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

虽然目前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治疗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心血管病仍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肾衰透析治疗或肾移植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心血管病常开始于肾衰早期,并在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时加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中冠心病、左室肥厚和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分别约为40%、75%和40%。透析患者每年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为91%,经年龄、性别、种族和糖尿病校正后,其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慢性肾衰竭与普通人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共同之处,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但又有与其特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充分认识和纠正这些危险因素,对于延缓部分肾衰竭的进程,降低心血管病在各期肾衰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贫血

贫血是CRF患者左心室肥厚、心衰和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RF、维持透析的患者,心绞痛发作并非完全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部分是贫血和心肌耗氧量增大所致[1]。慢性肾衰竭初期给予抗贫血治疗是减少心脏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佳方法。若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部分矫正肾性贫血,改善这些病人的充血性心衰,部分逆转透析与非透析患者的左室肥厚[2]。有研究显示,对于肾移植患者,应同时给予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使血红蛋白(Hb)达到12 g/dL,血清铁蛋白

近几年来,人们注意到,虽然铁剂的补充可改善预后,但是胃肠道外铁剂的补充使铁的水平过高,可引起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导致心血管的危险性增加。目前,仍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铁剂补充、铁过量与心脏病的

关系。

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指血浆含硫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Hcy)水平增高,它是心血管病的一个新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又是CRF患者的共同特点,CRF是除VitB缺乏外,非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之一。慢性尿毒症患者常有中度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早期即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机制可能是因为尿毒症期间,蛋氨酸-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关键酶受到抑制,从而抑制了S-腺苷甲硫氨酸的甲基转移作用。

Jungers等[5]从1989~1995年跟踪随访了93名未做透析治疗的CRF患者,发现其中心肌梗死组比未发生心血管病组Hcy明显增高(20.7±1.6 VS 12.8±0.5 mmol/L P14 mmol/L的发生率为83%,正常对照组为30%,经logistic回归显示:Hcy是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性为11.4,对各种变量进行校正后,仍具有意义。

50%~60%经肾移植肾功能稳定的患者,蛋氨酸诱发试验或空腹试验均可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联合给予叶酸5 mg/d、VitB6 50 mg/d以及VitB12 0.4 mg/d而使之正常化。这比不伴肾衰的Hcy患者所用剂量要大得多,后者所需叶酸为0.5 mg/d。目前,对于叶酸和B族维生素是否能降低肾移植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前瞻性研究正在进行中。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肾移植患者检查同型半胱氨酸和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治疗是可行的,但仍被认为是实验性治疗[6]。

3血脂异常综合征

CRF患者易患继发性血脂异常综合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血三酰甘油(TG)、小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微粒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的降低。LDL的亚族即LDL-6或小密度LDL有较高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它特别易在糖尿病肾病或血液透析的治疗过程中蓄积[7]。

Lp(a)已被证实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Lp(a)的增加可发生于轻度肾衰的儿童,虽然升高得不十分明显;Lp(a)是轻度和中度CRF儿童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8]。有研究显示[9],透析的方式可能与Lp(a)增高有关,腹膜透析患者Lp(a)高于血液透析患者,更高于正常组;腹膜透析患者中有冠心病史者Lp(a)较高,其中死于冠心病者的Lp(a)高于死于非冠心病者,心血管病是腹膜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故Lp(a)在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腹膜透析患者血Lp(a)较高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持续蛋白丢失引起的代偿性合成增加有关,与透析时间长短、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其他血脂异常无关。关于Lp(a)是否是腹膜透析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4高磷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hyperparathyroidism,HPT)或用钙和磷代谢异常

终末期肾衰患者有明显的心血管钙化的趋势。动脉钙化使大动脉延展性减弱,削弱了其缓冲能力,这就增加了左心室的后负荷,导致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在肾移植后,这种血管结构的改变以及紊乱仍存在[10]。以上这些心血管的变化可能与高磷血症和甲状旁腺亢进有关。尿毒症所特有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钙和磷代谢异常[11]。高磷血症是透析患者十分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肾小球滤过率(GFR)降至20 mL/min,即逐渐发生高磷血症。②磷的摄入过多。③1,25(OH)D3缺乏后肠吸收磷减少。④与是否用磷结合剂有关。⑤透析不充分。⑥严重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造成骨磷的外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功能在CRF的早期即可发生,这主要与1,25(OH)D3水平低下有关,接近终末期肾衰时,高磷血症成为加重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重要因素。血磷和Ca×P产物升高是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病死亡的重要预测因子。引起血透患者Ca×P产物增高的原因有:①饮食中的钙的摄入。②摄入含钙的磷结合物剂。③从透析液中吸收钙。④骨骼缓冲作用异常。⑤用1,25(OH)D3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了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12]。

由于钙制剂的补充可增加心血管钙化的潜在危险,这就需要我们合理使用含钙的磷结合剂。尽量少用含钙的维生素D制剂。1,25(OH)D3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应先矫正高磷血症。有研究表明,当CRF的血磷和Ca×P分别保持在3.0 mg/dL和 55 mg2/dL2时是比较安全的。目前临床正在寻找无高钙和高磷副作用的维生素D制剂[12]。

钙在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血透过程中,血浆钙离子与透析液钙的浓度直接有关。NAPPide等用3种不同浓度的透析液进行血透,发现急性诱发的高钙血会使心室舒张早期和舒张末期最大速率之比(Emax/Amax)和等容舒张期时间(IVRT)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左室收缩功能未变化,提示高钙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会损伤心脏舒张功能。

5氧化应激[13]

氧化应激在终末期肾衰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它是该组患者非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氧化应激与血管内皮调节功能异常、功能性NO缺乏以及血管壁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常伴有advanced glycation终产物和氧化的LDL的增多。目前对这种非传统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成因及作用未完全确定,尚无一种方法可完全逆转氧化应激,有关抗氧化应激治疗效果的评价仅限于非对照性或观察性的研究。

6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是内皮合成NO的内源性抑制因子,ESRD患者ADMA浓度明显增高,部分与它经过肾脏排泌有关。Boger等[14]通过对80例终末期肾衰患者

ADMA、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SDMA)和L-精氨酸(L-NMMA)浓度测定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在血透前ADMA是正常对照组的6倍(6.0±0.5 VS 1.0±0.1 mmol/L,P

7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微量蛋白尿(microalbuminria,MAU)

肾脏功能不全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独立预测因子。有研究发现[15] ,Scr>1.5 mg/dL的患者比低于此值的患者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大。另外,MAU也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肾功能减退伴有MAU而不伴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MAU的同类患者。MAU甚至可能与是否伴糖尿病也无关。Mann等[16]为探明轻度肾功能不全是否会增加心血管的危险性,对980例Scr>1.4 mg/dL的患者和8 307例Scr

8其他

1)慢性感染和炎症新近被认为是除贫血外,肾功能不全患者特别是透析患者潜在可以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2]。而营养不良和低蛋白血症是引发终末期肾衰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故营养不良和感染可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新的治疗措施只有能正确解决营养不良、感染和心血管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降低CRF患者由此引发的高死亡率。

2)高尿酸血症亦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潜在预测因子[17]。血尿酸的增高与尿酸产生过多或(和)肾脏分泌尿酸减少直接相关,与肾血流呈负相关。肾功能不全早期即可出现肾血流动力学异常,从而引起血尿酸增加。若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高尿酸血症会持续存在。

3)血小板异常Winker等[18]研究发现,CRF透析患者总的聚集血小板、可逆与不可逆血小板、大血小板、血小板的百分比以及每个集合血小板的数量等与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而透析方式及时间与之无关,认为血小板异常是慢性透析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可预测透析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下册)[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61.

[2]Drueke TB.Aspects of cardiovascular burden in pre-dialysispatients[J].Nephron,2000,85(Suppl 1):9-14.

[3]Locatelli F,Bommer J,London GM,et al.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terminats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clinical approach andtreatment[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1,16(3):459-468.

[4]Foley RN,Parfrey PS,Sarnak M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1998,9(Suppl 12):S16-23.

[5]Jungers P,Chauveau P,Bandin O.Hyperhomocysteinemia isassociated with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arterial accidents inpredialysis chronic renal failure patients[J].Miner Electrolyte

Metab,1997,23(3-6):170-173.

[6]Sunder-Plassmann G,Floth A,F dinger M.Hyperhomocys-teinemia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J].Curr Opin Urol,2000,10(2):87-94.

[7]Wanner C,Quaschning T.Dyslipidemia and renal disease;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J].Curr Opin NephrolHypertens,2001,10(2):195-201.

[8]Zwolinska D,Kilis-Pstrusinska K,Szprynger K.Lipoprotein(a)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J].Polski merkuriusz lekarski:organ Polskiego Towarzystwa Le-karskiego,1997,3(15):126-128.

[9]王松.Lp(a)与腹膜透析[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0,20(2):83-84.

[10]Hausber M,Kisters K,Kosch M,et al.Alterations of the ar- terial vessel wall in renal failure[J].Med Klin,2000,15(5): 279-285.

[11]Prichard S.Major and minor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eritoneal dialysis[J].Perit Dial Int,2000,20(suppl 2):S154-159.

[12]Block GA.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elevated Ca×P product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Clin Nephrol, 2000,54(4):318-324.

[13]Kitiyakara C,Gonin J,Massy Z,et al.Non-traditional cardio 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oxi- date stress and pyperhomocysteinemia[J].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2000,9(5):477-487.

[14]Kielstein JT,Boger RH,Bode-Boger SM,et al.Asymmeric dimethylarginine plasma concetration differ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relationship to treament method and atherosclerotic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1999,10(3): 594-600.

[15]Luft FC.Renal disease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Basic Res Cardiol,2000,95(Suppl 1):172-176.

[16]Mann JF,Gerstein HC,Pogue J,et al.Renal insufficiency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the pnpact of ramipril:the HOPE randomized trial[J].Ann Inter Med, 2001,134(8):629-636.

[17]Ruilope LM,Juan Garcia-Puig J.Hyperuricemia and renal fuction[J].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2007,3(3):197-202.

第9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

1 原因

1.1 身体各器官呈退行性变化 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各器官都呈退行性变化,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加之心肌细胞变性,心脏供血减少,动脉硬化明显,引起单纯收缩期血压增高。心脏功能由强变弱,表现为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储备力降低,心排血量减少,出现以左心房、左心室增大,主动脉扩大,弹性降低为主的心脏形态学改变。

1.2 抵抗感染的能力降低 老年人机体在衰老过程中抵抗感染的能力减弱,尤其是患高血压老年人常并发心脑肾并发症。

1.3 心理因素

1.3.1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夫妻关系不和谐、为子女过于操心、子女工作忙无暇照顾、经济因素、以及单身者等。

1.3.2 身心因素 老年人退体之后社会地位发生改变,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一些改变,感到自己是对社会无用的人了,尤其兼有多慢性病疾病者更是表现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1.3.3 应激因素 社会环境和外界的各种刺激或意外事故的发生使老年人精神上受到强烈的刺激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重要因素。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护士不但要有责任心,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因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几种慢性病,临床症状相互交叉,症状不典型,并且有些老年人反应迟滞,对自己的症状表述含糊不清,使心血管病的诊断极其困难.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脉搏、心律、血压的变化,症状表现明显时进行多功能心电监护及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改善心肌、脑细胞缺氧状况。

2.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通过人际交往而影响和改变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以促进健康和疾病康复的护理方法[2]。其目标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用自己良好的语言、表情、体态影响和感染患者,使患者从疾病状态中尽快得到康复。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2.2.1 对情绪稳定型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 要注意保持医患之间的正常沟通与交流,使其继续保持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

2.2.2 对焦虑型也就是对性情急躁、求康复心切类老年心管病患者的护理,要态度和蔼,温和疏导,以真情感动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还应想办法得到患者家属的配合。

2.2.3 对恐惧型老年心血病患者的护理应当给予解释和安慰,积极劝导,平时多到患者身边分散其注意力,并适当地进行有关疾病知识的讲解,使患者逐渐正确认识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放松心情,克服恐惧不安、忧心忡忡心理。

2.2.4 对疑虑型老年心血病患者的护理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必要时请心理专家给予确诊并加以疏导,采取治病与治心的措施同时进行。如果能得到患者单位领导、亲属、心理专家、陪护人员的共同配合效果会更好。

2.2.5 对孤独型老年心血病患者患者,医护人员要多理解他们,平时多关心、多问候、多沟通,多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解除患者的孤独感,使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诉说内心的各种感受。

2.2.6 对任性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一般应当讲明其医学科学道理,以求得其患者配合。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的角色转变。营造良好的温馨氛围,使患者逐渐加强对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争取亲属配合加强对患者的约束。

2.2.7 对依赖型老年心血病患者的护理,应从讲解疾病知识入手,解除其思想担忧,鼓励其尽量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增强其自理能力。

2.2.8 对轻视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要加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说服患者务必听医生的话,遵从医嘱,同时还要教育患者注意自我保护。

2.2.9 对盲目型类老年心血病患者,应当多加开导,多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以及诊断治疗方面的知识,使其逐步理解、接受所患疾病的科学知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盲目迷信,气功疗法,特异功能。

2.3 饮食护理 老年心血病患者在急性期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病室要绝对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探视,护理人员及家属要配合完成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时给予适当的肢体被动活动,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纠正饮食习惯,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为主,无刺激性饮食,少食多餐,嘱患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患者每日摄盐量应低于6 g;超重者还要注意限制热量和脂类的摄入。

2.4 用药指导 老年人以常了漏服、误服药物情况,有时将药物名称、剂量、时间搞混,因此,要给患者标明药名、服用方法、服药顺序,嘱患者不能随便停药,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简单处理方法,嘱冠心病患者外出携带保健卡及保健盒,一旦发生意外能及时自救或抢救。

2.5 运动指导 避免参加比赛类的活动及特别用力的活动,且根据病情选择健身操、太极拳、快走等运动形式。一旦运动时出现心慌、气短、头晕、无力等症状则应立即停止运动,保证休息。

2.6 出院指导 老年心血管病康复后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家属是患者出院后最密切的人,也是最了解患者病情的人。因此,出院前必须做好家属及患者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家属和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每月或每季一次,使患者对疾病加深了解,以增进自我保健护理措施。对年老体弱、理解能力差的患者,加强对其家属及陪护人员的指导,包括紧急情况下的处理。

总之,加强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精心护理和心理安慰,可减轻他们的身心痛苦,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严密的观察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可获得最佳治疗时机。在工作中,护士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对工作认真细心,对患者关心、体贴的护理态度,可获得每一老年患者对医院更高的护理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