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九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第1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

关键词: C语言 典型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

一、引言

C语言具有功能强大、表达力强、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良好的特性,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1]。目前,很多新型的语言都衍生自C语言。因此,C语言也就成为所有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通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但是,C语言繁多的数据类型和复杂的语法结构使得C语言成为了一门既难以学习又不易教授的课程。

二、经典案例分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C语言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以下三点: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轻松的阅读程序,灵活的编写程序。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应用这种模式教学,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等细节的讲解,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这样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枯燥的、容易忘记的、支离破碎的语法规则,不能具体灵活的应用这个概念。

案例是对一个具体情景的记录。经典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通过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其分析研究来得出所要教授专业知识、技能或内在原理。适当地选择案例能将复杂枯燥的语法知识分解到每个生动、有趣、实用的程序实例中。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掌握一些相应的编程思想。

三、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针对具体要求,适当选择案例。

在C语言教学中,依据课程的具体要求,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大小合适、贴近学生兴趣的案例,当然所选择的案例要能贯穿本课程所授课的内容[3],使我们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都隐藏在这些案例中。

2.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

每个案例中隐含着已学过的知识和新的知识,在分析任务时,我们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解“自定义函数”时,教师可引入如下案例:计算数学式P=Mi/K!(M-Ki)的值,其中M=8,K=3[2](P163)。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该任务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在分析这个案例时,我们可以将该案例先分解成:求M!、K!和(M-K)!三个子任务,然后做乘除法即可。这时候我们就发现利用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就要针对这三个子任务重复的写三次求X!的语句组。这样就太繁冗了,有更简洁的方法吗?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提出自定义函数这一概念了,以及函数的定义与调用相关的语法。学生带着问题去听,理解起来更容易。当我们以一种更简单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后,学生就会有发现新大陆的感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经典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法以程序设计为主线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淡化C语言中语句、语法的介绍,并尽量避免过多讲授C语言一些容易引起错误的细节,而重点介绍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在分析程序和程序设计中让学生逐步熟悉语法和应用语句,并把各种编程思想贯穿于算法分析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其中语句、语法等细节问题需要在实验中不断的调试、修改来加强熟练度,很多算法也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实验在C语言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通过经典案例分析熟练掌握典型算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平时学得很认真,对语法、语句等细节也很熟悉,但碰到稍微复杂一点的编程就束手无策。一般来讲,一个较复杂的软件可以按功能分割为若干个典型的小模块,每个小模块最终都成为功能单一,结构清晰,接口简单,容易理解和编写的小程序。只要学生掌握了典型案例的算法,就可以将这些算法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成相应的软件算法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算法熟练掌握,如累加、累乘、排序、查找等,为以后编写程序,软件设计奠定基础,同时对典型案例的算法的熟练掌握,也会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结语

编程人员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编程思维能力和开发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对培养他们的编程思维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软件开发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是教学中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编写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的讲授方案。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侧重于学生“会学”。从二者的内容指向而言,二者有交叉又有很多的不同。

应该说,在转变传统教与学的陈旧低效方式、倡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理论层面)起到了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的作用,对理科教学起到了很多实际效果。但比较而言,导学案教学的泛化对语文学科而言,却是“鸡肋”。

我们看看如今语文导学案教学的一般程序。

导入新课:课前老师印发给学生本课的导学案,上课老师直接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一般2―3个(有时与后面的教学内容不对等)。

检查课前预习:一般是注音、词语理解等语基知识。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都是教师事先整理好,以静态识记性知识方式陈列。

文本学习:一般是给出教师对文本整合的3-5个思考问题,上课时以提问方式进行逐一解决。解决的方法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相对区域并概括整合出答案。这一过程以问题的对应理解区域和文体答案的准确与否作为教学重点。

巩固练习:一般是一段几百字文字阅读附加几道阅读题。

作为一种语文导学案教学的范式,一节语文课如果按照上述学案来组织教学,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的是:学生完成了学案,教师也就彻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这就让我们有了困惑:这种机械单一的问答题式、阅读题式的导学案能够适应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吗?

实事求是地说,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一、简单化教学,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语文教学,学生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系统而相倚的互动。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拥有着相当广泛的知识经验,并将相关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某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文化背景之中,学习知识,习得发展。而导学案教学,是否会让语文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逐渐下降?而且,这样的导学案教学,带来一个怪异现象:不是语文教师也一样可以教语文!

有一节公开课:《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四个问题逐一抛出,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长此以往,有多少语文老师还会去主动深入研究教材,深入备课?长此以往,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需要改革,教学形式需要创新,但如果都去热衷炫目的教学形式,追捧时尚的理念,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那么,语文课会上得越来越好看,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二、公式化教学,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思念北平)?写了北平的什么(动中有静,布置匀调,物产丰富,接近自然)?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不言而喻,这种不带任何感彩的简单教学,是一种低效教学,甚至是无效教学。

这种课较为多见。这种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低位化教学: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没有立体感,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总不免让人担心,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复制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这种教学,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语文学科,本是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一如沂水春风,弟子各言其志,夫子喟然而叹。而导学案教学基本拒绝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和心理交流,说到底,这成了一种没有感情的教学,成了一种没有共鸣的教学,成了一种典型的机械化教学!

对语文而言,一千个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一千个“庖丁”。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文本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通过解读文本而预设的教学内容。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语文课,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文本的思想高度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要达到高位化的认识要求。

教材解读不够,文本的阅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导学案教学,因其千人一面,机械呆板且程式化,严重削弱了文本的阅读价值!

三、问题化教学,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主要是以写为主,也可以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注重整体感知,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他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许多问题,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学什么,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严重变态。

第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C程序设计语言;工程应用能力;三本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164-0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前奏课程,学好C程序设计不仅能够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因此,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非常重要。然而,由于C语言语法规则灵活多样、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强、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再加上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枯燥无味,从而丧失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不仅掌握不了相关的理论,更难写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教学内容上强调算法,淡化语法;教学方式上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读、写、仿、用”的实践过程;考核内容上舍弃传统的以识记为主的形式,选择以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形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

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目前很多C语言程序设计相关的教材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详细的语法,相当于C语言的参考手册,同时,一些考试也更多的考察学生对这些语法的记忆,导致很多老师也把语法作为了课程教学的重点。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把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知识之后,需要用到哪些语法完全可以去查阅相关的手册。把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会导致学生觉得无味、繁琐而厌学。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突出程序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2],强调算法,淡化语法,课堂内容以案例为主,项目为辅。用覆盖课程重要知识点的案例为载体,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案例分为教学案例和仿写案例,教学案例和仿写案例成对出现,每一对案例覆盖相同的知识点,只是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用像“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通讯录系统”等能够覆盖全书大部分知识点的辅助项目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C语言语法规则繁多,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课堂上不得不“满堂灌”,学生面对常量、变量、数据类型等枯燥的概念,很容易产生茫然、畏惧的情绪。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没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思考,再加上三本院校的学生普遍自学能力比较弱,如果不能在课堂上激发起他们的兴趣,那么他们很难在课后去自己学习、练习。

传统的“以教师主体”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2.1 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例中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法。教学中,首先分析给定的教学案例应该如何处理,根据选定的处理方案,用汉语描述出算法,然后再考虑如何把这个算法用C语言描述出来,进而引出要用到的C语言语法知识点,然后讲解这些要用到的知识点。

这样,一方面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完成案例的算法描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引出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目的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学完即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2案例驱动的实践过程――用中学

当前,很多教师在实践课程上都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例子,然而,这些例子大部分都是为了验证语法,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即使完成了这些代码的输入也仅仅是加强了对语法的认识,与实际应用缺乏联系。这样,即使学生能够把例子中的代码运行出来,也很难提高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别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了。为此,我们提出了“读、写、仿、用”的实践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读”案例程序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已经对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且讲述了相关的知识点,实践课程中首先把教学案例中的程序代码发给学生,让学生读这些代码,这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自己对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

2)“写”案例程序

当学生读完程序之后,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不看案例程序的代码,自己独立完整地完成教学案例中的代码编写、编译、调试、运行。中间写不出来时,才可以看一下案例代码,但是不能抄写,直到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经过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可以自己完成整个代码时,就基本上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了。

3)“仿”写新案例

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把相对应的仿写案例给学生(仿写案例的程序代码不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教学案例的代码,完成仿写案例的代码编写、编译、调试、运行。当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学生基本上就能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了。

4)“用”到项目中

就是把案例中学到的知识点用到项目中,比如案例中学到了数组相关的知识,那么就可以把数组运用到“通讯录”管理系统中来存储联系人;学到文件操作知识之后,就可以把“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存储到文件中。通过这种灵活运用,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我们常说“考试是指挥棒”,因此,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重点。之前,该课程期末考核是出一份试卷,内容包括选择、填空、读程序写结果、根据要求写程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更多地考察了学生的识记、背诵能力,很难考察学生的工程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平时的学习过程会更多的偏重于记忆,这导致他们忽略了自己利用计算机编制程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把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期末考试采用分组完成项目,分组讲述、答辩的方式。学期成绩的计算采用下列公式:最终成绩=仿写案例的平均成绩×50%+期末项目×50%。

4 结语

针对C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着手,强调应用,淡化语法,利用“读、写、仿、用”的方法,促使学生在用中学,增强实践课程的效果,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经过探索,该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开便,董振华,等.基于CDIO的C语言程序设计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5(4):116-117.

[2] 徐艳艳,陈志泊,等.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7):87-89.

第4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C语言教学;案例教学法;程序设计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文以多年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实践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教学理论知识,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首先,从教学特点来分析,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它包括汇编语言的特点,又包括高级语言的特点。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来说基础差、接受能力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带来的一定的难度。其次,从教学目的来分析,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基本语句、基本控制结构以及自顶向下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这些内容比较枯燥,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则有助于帮助教师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顺利的达成。

1.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表达、讨论等活动,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借此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同于其它教学方法,不仅包括于教,而且也涵盖于学。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案例教学法的特征主要有:(1)高度的真实模拟性。中职C语言程序教学中的案例是教师依据实践材料和教学经验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样编写案例取自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使得案例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真实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环境。(2)发散思维的拓展性。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不但要针对本次课程的知识点,还要与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体现发散思维的思想。(3)教学效果的导向性。在实施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不要过分的关注案例教学的形式,否则就本末倒置了。案例教学法只是促使教学效果实现的一种方式,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干预,以保证整体教学效果的实现。

2.中职C语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

中职生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刚刚接触学习计算机语言,往往对于计算机语言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语言学习,理论性较强,很难对枯燥的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中职学生中进行C语言案例教学时,要精心选择与中职学生的生活、学习关系密切而又易于被中职学生理解的案例,将案例程序合理地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去,这样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自主地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带着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学习C语言,提高学习C语言的学习效率。比如我们可以将排序中职生语文期末成绩作为案例来讲解C语言中循环嵌套的相关知识以及冒泡法排序算法使用;可以将九九乘法表案例来讲解C语言中循环语句的嵌套的格式以及使用方法。这样选择案例由于来源于生活,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学习的兴趣,使枯燥而复杂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C语言教学整个中职生中的教学效果。

2.1 案例导入

本文以排序中职生语文期末成绩作为案例来讲解C语言中冒泡法排序算法使用;首先教师让学生讲述成绩排序方式,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或者是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排序的过程是,现将学生的语文期末成绩用一个数组A(30)来存放,A(0)存放的是第1个人的成绩,A(29)存放的是第30个人的语文成绩。排序的过程是A(0)和A(1)到A(29)进行比较,找出最小的存放在A(0)里,然后是A(1)和A(2)到A(29)进行比较,找出最小的存放在A(1)中,以此类推,A(28)和A(29)进行比较,找出最小的存放在A(28)中,经过每次比较后,最小的数仿佛是一个个小水泡一样冒出,所以称冒泡法排序。那么如何将排序过程转换成算法,进行程序设计呢?

2.2 对于程序的算法分析

(1)首先定义A(30)一个数组,用来存放中职学生生的期末语文考试成绩;(2)输入每个学生的期末语文成绩; (3)用外循环控制比较数;(4)用内循环控制被比较数;(5)循环体是:如果比较数>被比较数,进行位置交换,否则不交换;(6)用一个单循环控制输出排序后的成绩。

对于上述过程中的循环体中比较数和被比较数的问题,中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必先提出。而让学生在进行编程的过程中独自设计循环体,然后经过程序测试发现循环体的设置是否正确,从而去改变循环体的设计,这样引导教育,使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主动分析、解决实际应用中问题的能力,又能够把以前授课过程中循环语句的格式,以及循环体如何设置等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了兴趣,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C语言学习体系的框架结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起到很大的效果。

2.3 案例教学中的重点

本次案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循环嵌套语句的格式”、“内、外循环设置语句”、“内、外循环体的设置”的格式及执行过程上,同时对将要涉及到的前期相关知识点单循环以及循环体的三种语句while、do-while、for循环等问题进行回顾。

3.中职C语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选择适当的案例

C语言案例是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起点,合适案例选择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决定教学能否成功进行的重要条件。C语言事实上是一种通用的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中职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可以有许多可供选择、参考和使用的相关案例。但选择最恰当的案例是一件比较不容易的事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想到所教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差、知识水平比较低,所以在选取的案例的时候,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这样才有益于于中职学生理解和学习。同时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的选取也不必要局限于课本的例子,因为课本中的例子不完全是为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所编写的。这样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进行广泛的阅读。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既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编写相关案例,也可以从课外专业读物中选取典型案例。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的取材可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但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教师要注意把握的。那就是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案例要可以整个覆盖所要讲授的知识点。

3.2 有针对性的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对于案例教学法本身来讲,它不可能适合与中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所有教学,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应用与选择。计算机教学具有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工具性等特点,因此根据这样的教学特点,可以使用很多种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方法的教学进行选择与应用。

3.3 做好案例教学的结果评价

(1)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中学校的学生在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师授课的内容可能会得出多结论,这时教师如果只根据备课的内容讲解而不去理会学生的其他结论,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中职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兴趣。(2)做好过程评价。在中职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同时对学生得到结论的过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价,从而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凌水明,程慧智.“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的结合运用[J].新余高专学报,2005,12(30).

第5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

论文摘 要:词汇教学是大学外语教学与学习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词汇教学忽视了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割裂了语义与语法的联系,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困难较多。个人教学语料档案的出现,不仅降低了语料库深入教学实际的技术门槛,更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克服传统外语教学存在的不足,改善真实语言的输入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元素,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来看,英语词汇的使用不尽如人意。濮建中(2005)曾就此问题,针对几个英语常用词(reach,attention,same)类连接和搭配的使用情况,在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常用词深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处在较低水平,学习者使用的搭配对于本族语者而言,很多是不够典型,甚至是不能够被接受的。濮建中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还没有注意和重视从地道的目的语中学习词的组合,而只注意单个词的声、形、义以及少量词组的学习;当需要表达某一意义时,许多学习者的记忆词汇中还没有现成的能表达类似意义的地道词块。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不合格词块的大量存在,这也是现代英语教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

究其原因,除去学习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外,教师和教材作为语言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接触语言的质与量。

为此,sinclair提出,以词汇为纲的外语教学就是首先从大型自然语料库中选择最常见的词形,然后学习这些词的最基本的使用模式,再接着学习与这些词最常见的搭配。因此,语料库的介入显得十分必要。

一、语料库与外语教学结合的优势

目前,语料库已经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与外语教学。近些年来,各种类型语料库的建设也是研究的热点。语料库与教学的结合,不仅能促进发现式学习,更能为学习者和教师的语言输入提供大量的真实语料,减少教学过程中与真实语言的差距,有助于学习者语言的内化,减少中国式英语的产生。

技术方面,与教学结合后,教师可以通过语料库实现以下过程:kwic索引,词汇搭配,类连接,扩展语境,语义韵等。kwic即语境中的关键词,其索引可包括关键词及语境。通过检索英语关键词,可提供词汇、搭配或构词法等大量的真实例句。通过分析和归纳,确定特定语境下的具体词汇意义及其该语块内部的语法关系,从而将词汇与语法,单词与语块,语境与意义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词语搭配、类连接和语义韵的学习。这样不仅扩大了语境,还有利于扩大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二语习得的过程,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

而搭配是指“在文本中实现一定的非成语意义并以一定的语法形式因循组合使用的一个词语序列,构成该序列的词语相互预期,以大于偶然的几率共现。”如avoid常与表示消极意义的词进行搭配,比如eye-strain,insomnia,disgrace,scandal等。与搭配相关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是类连接和语义韵。类连接(colligation)是词语搭配发生于其中的语法结构和框架,因此它是较之词汇搭配更高一级的抽象。由于这些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和关键词在文本中高频共现,后者就被“传染”上了有关的语义特点,整个语境就弥漫了某种语义氛围,这就是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上述几个方面都是英语词汇学习的重点,语料库的介入,在提供真实语料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在词语搭配、语义韵等方面进行细化学习,使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个人教学语料库的建设

语料库与外语教学的结合虽然能促进外语教学改革,但二者结合的进展缓慢。究其原因,除了技术障碍外,语料库资源的难以获得,也阻碍了其进程。目前已建成的大型语料库资源虽然相当丰富,但由于版权的问题,与教学的结合受到了很多限制。一些网上语料库虽然免费,但检索例句有限,语境不全,且语料选择没有自主性,也不方便全面应用于教学。

语料库的建设首先要确定建库目的。该研究的建库目的是应用于教学,这决定了语料库的规模不需要很大,而语料的选择也可有所偏重,即在遵循真实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后,可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文本的比例分布、风格和难易程度上有所倾斜。

在语料文本输入计算机后,还要进行一些加工,一般来说是语料的标识和赋码。语料库的标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本性质和特征进行标识,一类是对文本中符号、格式进行标识。赋码一般是对词类和句法的赋码。所谓赋码就是对文本中每一个单词赋予相应的词类码,也可称作语法码。赋码还包括对标点符号的赋码。一般来说是计算机自动赋码,但为了确保准确度,还需要人工校检,主要是针对词类标注。句法赋码,即对文本的每一句话进行句法标注,比较常用的是ucrel小组的概率赋码系统。

三、专门语料档案建设

考虑到语料库建设的难度和技术门槛,笔者建议教师根据需要建设专门语料档案。语料档案针对性、实用性强,可操作,它不要求严格的语料抽样和技术规范;也不强调各种语料间的平衡和整体语料的代表性,它没有太多的限制。具有初步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外语教师皆可将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资源储存为机读文档,按一定的结构编制,组成语料档案库。由于语料档案的建设操作性强,技术起点低,虽不具备专门语料库的许多特征,但实用性极强,并可直接应用于一般的教学,也可代替语料库,进行普通的关键词、词汇搭配及语义韵等的检索,价值不可低估。语料档案完全可以作为个人教学语料库的代替品存在,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语料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言研究与教学的飞跃。语料库技术不仅能为外语教学提供大量真实语言的输入,更能促进学习者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以及语言的内化。但语料库与外语教学的结合却受到了种种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了外语教学的进展。而个人教学语料档案的出现不仅能克服传统外语词汇教学中真实语言输入的难题,更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对词汇深度知识的探讨与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因此推进个人教学语料档案的建设势在必行。它技术起点低,易于操作,实用性强,可直接应用于一般的教学,也可进行普通的关键词、词汇搭配及语义韵等的检索,具有初步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外语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即可建立。建库者不需要具备专门语料库的理论技术知识,方便普及,价值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第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

【关键词】基础日语;课程;教学

《基础日语》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日语语言及日本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了语音、语法、句型、篇章、翻译、跨文化等多个重要环节,加上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一门新的语言,需要有一个逐渐入门、适应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础日语》教学比《高级日语》教学不是简单,而是更难,在诸多环节上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学准备工作

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于教学准备的重要性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一定的认识,似乎不须赘述。然而,我们发现有一些教师教学准备工作做得并不充分,或者说准备的并不是十分得当,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归纳,我们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加强:

(1)应该加强对课程的综合研究,首先是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的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及教学评价、成绩考核的依据,是具有强制性的指导文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原则,测试方法以及使用教材、参考书等方面的内容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对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任课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基础日语》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测试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教学工作与教学大纲的脱节。

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选用的,它同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进行评教、评学的主要依据。任课教师必须熟读、分析及吃透教材内容,要参阅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其他参考书,收集整理能代表本学科最新进展的各种相关资料,熟悉教材内容中的所有重点、难点,理清教学思路。要注意的是,现在作为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通用教材的《新编日语》1-4册,教材内容有些部分比较陈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不断地把新的理论、新的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根据教学目标和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具备弹性化、可操作化。

(2)应该加强教学知识的储备。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基础日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有意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注重知识管理;要自觉地多读一些书,与《基础日语》课程内容有密切关系的书籍就不必说,文化、文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书籍都应该有所涉猎,换言之,作为《基础日语》课程的任课教师,除了日语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之外,还要随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以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驾驭课堂。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有效的知识储备应当是站在一定高度的、通过思考、分析、归纳的知识更新,而不是一般性的知识的吸收和扩充,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拿来”和创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对现有知识进行梳理、储存、分析整合等有效的管理和应用。

(3)应该加强教案编写的规范性。

教案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是教师在对教材及教学大纲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设汁。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备课中所考虑的各种教学活动设想,经过进一步的推敲,使之深入化、条理化和科学化,为讲好一堂课奠定基础。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案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案的构成要素根据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就《基础日语》课程来说,一般由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计划、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法、教学内容、预习内容及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要素构成。我们强调教案编写的规范性,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强调教案构成要素的完整性,二是强调教案和讲稿之间的不可替代性,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至于如何提高教师教案的编写质量,其中有许多技术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和摸索一步一步地解决,本文不再展开叙述,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问题,有的教师是懒得写,有的教师还把编写教案当成一种负担,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这是最要不得的。

2、学习模式转换的引导

关于学习的内涵,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从字形上就对其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所谓“学”即一群孩子坐在屋子里听先生授课,也就是跟着老师学知识;所谓“习”则是在阳光下小鸟展翅练习飞翔,也就是学生在教师授课后自己练习。当然这种学习模式在古人造字时主要针对小孩子的学习而言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接受学习”的比重自然要大于“自主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学习模式是科学的。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学习”模式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摈弃,取而代之,“自主学习”模式已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模式。人们之所以主张这种学习模式的转换,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又为学生自主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更重要的还是因为“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相比更具有优越性。但是,“自主学习”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学习模式的转换,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弱化,不是把教师的责任归为零。在《基础日语教学》阶段,特别是对于日语“零起点”的学生来说,“接受学习”仍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还应该占到相当的比重,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减少这种学习方式所占的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当今“自主学习”一词早已耳熟能详,但什么是“自主学习”,学生们并不一定真正清楚。所以教师有必要要让学生了解到自主学习真正的含义,自主学习的特征及目标是什么,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等等;与此同时,教师也绝对不能把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自己学习”等同起来,而应该采取适合本课程及教师本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例如在日语授受表达方式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查―课堂陈述、讨论―教师点评、小结―课后练习”这种五步教学法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以下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1)日语授受表达方式有哪些类型;(2)日语授受表达方式在使用中有哪些限制条件;(3)日语授受表达方式与日本文化之间有何关联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组织学生来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来进行点评、总结,最后再安排学生进行练习。再比如在教授常用的“格助词”的用法时,可以采取串联法来授课,引导学生把前面所学过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归纳、整理。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规”,重要的不是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法,而在于是否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换句话说,方法是次要的,结果是第一位的。

3、文化元素的植入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基础日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使我们把重点放在诸如语法、词汇、句型等教学环节上,对日本文化缺少必要的导入,忽视了文化与语言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折感。

古人云“学以致用”,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运用语言去实现交际。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们可以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获得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有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运用语言去进行交际的能力,因为交际交际能力得养成除要求具备语言基本功之外,还要求具备社会文化理解能力。

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所出现的错误不是语言形式上的错误,而是文化错误,错误的原因无法从语言学的角度而只能从文化的角度去进行解释说明,语言应用能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语法规则、词汇意义理解等语言要素,而往往取决于对日本这个民族以及日本社会的理解程度等文化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日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就让学生将语言基础知识学习与日本文化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还要注意学生语言运用的得当与否,帮助学生不仅理解语言形式上的意义,还要帮助他们分析其中是否包含有深层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异文化交际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元素是多元化的,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文化元素的植入必须与语言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紧扣教材,不能将文化与语言学习分割开来,为了文化而文化,把《基础日语》课程变成《日本文化》课。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结合语言与文化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外来文化的学习,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一点是我们作为大学外语教师值得深刻反省的地方。如果我们对于外国文化说起来头头是道,而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对学生毫无发言权,那将是十分悲哀的事情,所以,作为外语教师有必要在研究外国文化的同时,注重本民族乃至本地区的文化元素的研究,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张学奇.谈如何提高教师教案的编写质量[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1)

[3]张安德.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4]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第7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

关键词:C语言;传统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0-2420-02

Applying on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about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and Case Study

HE Li-xia

(Yangtzeu University Computer College, Jingzhou 434203, China)

Abstract: C is a programming language which is used commonly, many beginners fi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learn C language becauseit relates to complex concepts and various rules etc.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C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analyses the traditional instructionand case study in teaching pra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Key words: C Language; Traditional Instuction; Case Study

1 概述

现今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迫切地需要复合型人才,又因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是每个高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了,不只是针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是必不可少。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主要开设的是《C语言程序设计》,因为其语言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具有完善的模块程序结构,可移植性好,还兼具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功能特点,因此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已经成为软件开发的一个主流,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并掌握它,本人就就近十年来对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体会进行交流探讨。

2 教学现状

现在C语言教学的模式存在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听,老师讲,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第二种很多人提倡的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学生占主动。

3 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不能一味的用某一种教学模式,对于基本语言要素的学习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更好些,就如我们打造一座建筑,如果你连钢筋水泥等建筑用材都不认识,如何建造出高楼大厦。而对于高级语言要素的教学使用案例教学,因为学生对于搭建程序的所有的基本的要素都知道了,然后通过一个案例,启发学生思考算法,以达到分析程序并最终写出程序的目的!

3.1 传统教学的应用

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都是按照数据类型―基本语法结构―数组―函数―指针―文件这样的内容编排,对于数据类型到数组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本人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初学者,计算机世界中的新术语,新规则,新概念等很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降低这样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新的知识点,不要马上提出新的概念或内容,而是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引出,比如数据类型的讲解,先问学生,通过键盘输入汉字或数字,计算机怎么才能辨别是汉字还是数字呢,而数字又有整数和小数,计算机又如何来区分呢,这样才引出数据类型的概念与用途来,从而告诉学生整数,实数和字符型数据类型!进一步询问学生已经告知计算机输入的是整数,那如果进行任意两个整数的加法运算,从而引出运算符和表达式的内容。然后再以如果是对两个整数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又该如何呢,这样引出选择结构的内容。像这样一种传统教学的方式,如果通过前期学生熟悉知识的导入,再引出新知识的学习,效果是很好的!这样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整个程序搭建的各个要素心里有了印象,下面的内容的学习就用案例教学!

3.2 案例教学的应用

对于前面基础知识的简介要点到为止,不能不停的反复的强调,只要让学生有个印象就可以了,重点还是放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个时候采用案例教学,通过一个学生都熟悉的例子来导入,提出问题:求出一个学生十门功课的最高分,并对分数进行升序排序!

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际上就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算法。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使编不出程序也没关系,至少要先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让计算机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最多的是在十门功课(用数组实现)中找一个参照物,假定是最大值,然后分别与其他的成绩相比,如果比最大值大,就把新值在赋给最大值。而对于排序,一般使用是冒泡法,有了这些算法,再把整个程序写出来给学生看,从上到下分析,哪是前面说的数据类型,变量,以及一些语法结构,怎么样灵活使用,学生就有了更深的印象,这个程序因为全在主函数中写的,显得比较臃肿,然后写一个用函数来实现,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区别,从而引出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两种程序实现如右图1。

4 总结

学习C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用C语言设计程序,C语言的语法规则掌握的再好,如果没有设计的经验和方法,同样不可能设计出有用的程序来。因此在基本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打好基础,为案例教学铺砖添瓦!在设计环节里,要把常用的程序设计方法传授给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把典型的设计方法分别放到不同的案例中,让学生学习到经典的方法、优秀的方法,并能够使用这些方法完成自己的程序设计。将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应用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光明,杨静宇. C语言程序与应用开发[J].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龚民,朱秀兰.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

第8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

一、 咬定“语言”,开展审美性阅读

【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灰椋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灰椋鸟美在什么地方?

生:灰椋鸟归林时场面很壮观。

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气势壮观呢?

生:灰椋鸟归林时队伍“排空而至”。可见灰椋鸟有很多。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许许多多的鸟黑压压的一大片,遮住了天空,向刺槐林压过来,像旋风一样扑来。

师:是啊,成千上万的鸟飞来了,整群整群、一批一批有多少这样的大部队啊?除排空而至,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它们的气势?

生:排山倒海、遮天蔽日、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师:读出这种场面这种气势来。

【案例反思】

语文教学的“根”是什么?当然是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该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排空而至”这个词语,通过形象化的描述、成语积累、朗读体会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对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学生的感悟深入而具体,朗读细腻而感人。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语言值得学生品味、借鉴、学习。比如课文题目,再比如课文中一些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词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抓住这些语言展开多元读写,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文本、教师、编者进行对话,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层感悟。比如,我们在学习《草原》第一自然段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再将学生已学过的古诗《敕勒歌》与之相比较,通过文中具体的词句,突出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再让学生用具体的语言抒写自己对草原的感受。此时,学生已被草原的美丽所陶醉,“柔和、一碧千里、渲染、翠流”等优美的词语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一种力量。“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在与文本语言对话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读写的无穷魅力。

二、 关注“表达”,开展借鉴性阅读

【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生: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你知道这是什么句式吗?

生:排比句。

师:句中的四个“同样”让我们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这句话让我知道了火星和地球之间十分相似,而且我们读起来也非常有气势。

师:你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至少用上三个“同样”,说说你生活中的某种发现吗?

生:……

【案例反思】

语文到底学什么?除了语言文字,还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习得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借鉴性阅读仿写,从而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让阅读教学更为直观,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感悟。该案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了文本阅读,从中找出排比句,品味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也学会了运用排比的方法来表达。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学习排比方法以外,还可以学习其他一些表达方式,比如: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也可以对文本的构段方式进行模仿,比如总分构段、过渡句的使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点面结合等,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习得方法,通过运用更好地促进感悟。

三、 激发“想象”,开展迁移性阅读

【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孔子游春》教学片段

女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一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课文中描写春色的成语中,还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能模仿这样的表达方式,调动诗的灵感,试着接着说一说吗?

粉红的桃花

是她

青青的草地

是她

……

生1:粉红的桃花,是她漂亮的裙摆。

生2:青青的草地,是她飘逸的衣衫。

师:大自然中的景物丰富多彩。你能再从大自然中选取一个景物,继续调动诗的灵感,赞美大自然吗?

出示: 是她 。

生1: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声。

生2:不息的河流是她奔腾的血液。

……

【案例反思】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读写是根,深层感悟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学生的阅读广博,不单体现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也不仅在现有的句段表达方面,还要领悟文本的内涵,展开想象,进行迁移性阅读。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如例文中,教师由扶到放,先品味文中大自然的美,再由文中的省略号出发,联系文中成语,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接着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大自然中选取景物,进行续写。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大自然母亲的美融入了学生语言中,更融进了学生的心里。

其实,对学生进行迁移性阅读的内容有很多。除了例文中的标点符号,还可以关注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补写,从而拓展文本,强化表达能力。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结尾,以之为起点,继续展开想象,进行续写。当然,更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改写,比如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这样的一个个练习,便让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四、 链接“生活”,开展开放性阅读

【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爱如茉莉》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能联系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受吗?

出示:爱是 。

生1: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身影。

生2:爱是妈妈手脚麻木也不肯动的体贴。

……

师:是啊,平平淡淡情最真,平平淡淡爱永恒。品读了本文,相信同学们对真爱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真爱无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我们去寻找真爱吧!

出示:

在我的心里,真爱就是爸爸_______,就是妈妈_____________,就是_______,就是___________……

生1:在我的心里,真爱就是奶奶每次上学前的唠叨。

生2:在我的心里,真爱就是每次作业时妈妈递上的一杯茶。

生3:在我的心里,真爱就是获得进步时爸爸的一个抚摸。

……

【案例反思】

本案例中,学生对于文本中父母之间的真爱有了很深的感悟,借机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品味生活中的爱,也写上一段,然后集体交流一下。学生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了。

生活即课堂,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勾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片段的回忆。比如,学了《师恩难忘》,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老师;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小时候的趣事……

第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范文

(百色市文明小学 广西 百色 533000)

【摘要】在平时教学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有时教师的一段有声有色的描述,可以使得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时一段启发性的话语,可以引来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闪烁。同时也经常看到:有时教师按照课本知识,用枯燥的的语言教学,可以使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语言艺术,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学生再反馈给教师的教学过程将成为教学有效性的标志。

http://

关键词 教师;语言;艺术

优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必须下功夫锤炼自己的语言,加强语言修养,使自己的语言不断规范、准确、明快、流畅、妙趣横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只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的修养,并注意向其他教师学习运用语言的艺术;日久天长,定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使你的课堂更加精彩!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应用好这些语言,才能把教学活动搞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能否取得成功,跟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需要怎样的语言艺术呢?

1.以情激情,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教学语言首先应是教师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教师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充满热情,直接决定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调、表情、眼神传递自己的情感,诱发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促成抽象知识的形象化,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这里同时也包括了被称为无声语言的肢体语言,如课堂上每一个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每一个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常常能给学生一语三春,语半功倍的感染力量。数学课堂上,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大胆归纳,大胆猜想,哪怕是回答出一点点意思,教师应当立即进行表扬。如果学生一点也回答不出来,教师电应当维护学生的尊严,消除学生的害羞心理,让学生坐下继续思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学生以后会在数学课上积极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做铺垫。

2.规范准确、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清晰感数学是一门非常严密的科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叙述、说明、应用都必须使用规范准确的语言。小学阶段由于一些概念还仅仅是描述性的,一些教师妄下定论就容易数学语言的不严谨,真可谓差之毫,谬之千里。一位教师在上“直线和线段”一课时,想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直线的特点,师问:直线从头到尾有没有端点?生答:有。本意是想通过设问强化直线没有端点,但“从头到尾”一词,产生了误导,使答案意思相反,更模糊了学生对“直线”一词的理解。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语言精练,少说废话,才能提高效率,就是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往往也会影响着学生,促进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必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理解。例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直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这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实语来讲解,不能用土话、方言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等。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如说话吐字要清晰,读题语句要分明,坚持使用普通话等。语言干净利落,重要的话不冗长,要抓重点,简洁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3.寓教于乐,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趣味性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培养一定的幽默感和教育机智,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实践也证明,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教师比起缺乏这方面素质的教师,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善于缓和工作中的紧张局面,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从而造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学语言增强了趣味性,首先有利于调节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其次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再是可以发挥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素,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正当师生讨论激烈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我要小便。”全班哄堂大笑。“你去!”老师无奈地说。说完却有了主意:”小朋友,我们一起在心里默默地数,看这位小朋友去了几分几秒?”该生回来后,学生纷纷将自己感受的时间与别人交流。这样的插嘴通过教师别具匠心的过滤,转化成一支美妙的插曲。“幽默”是一种特殊“细胞”,不仅来自“天然”,而且可后天人工培植。教师故意打破课堂上的平板氛围,布下迷阵,运用双关语、反语、故错、夸张、比喻、歇后语等语言技巧,在渲染铺垫到一定火候时,话锋一转,语惊四座,妙语道出出人意料之结果,让学习者在涉猎知识的同时获得艺术的助推。教学幽默与生活幽默一脉相通,是教师从生活中采撷、筛选提炼出来的,让学生产生意味深长、愉悦轻松感觉的言论行为。

4. 深入浅出,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人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运动,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整个活动之中。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本身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等功能,对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作为推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用具有引导性、开放性的有结构的教学语言从不同侧面给予学生质疑的方向,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一起参与、共同研究、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看下面的教学语言:对于梯形,动手折折、剪剪、拼拼,你还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操作,让学生在较轻松的状态下激活原有的相关数学活动经验,“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谈你的初步设想。”引导学生充分假设、大胆猜想,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你们的猜想对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些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1-9’得多少。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小棒看一看。”“如果……怎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用自己喜欢的”,“你认为”等这些具有开放性的,更体现自主性的教学语言,从学生在经验、认知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宽松、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算法,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新理念,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5.真情唤醒,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教师要乐于和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层面上,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乐于发现儿童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用自己的真情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却默不作声。或因为性格内向,羞与发言,或因为基础不扎实,对老师的问题没有把握。怎样让他们大胆、自信地发表见解呢?一位教师这样对学生说:“不要紧,你可以轻轻地将答案告诉老师。”然后,老师走到他身边,侧耳倾听他的悄悄话,当倾听到学生的答案正确时,教师把答案公布于众,并给予赞赏,并适时引导:“××说得多好呀!”下次你自己大声地把答案告诉大家,那样会更好的!”对于答案不足的学生,教师则把答案稍加修正,并充分肯定学生思维劳动的成果:“××说得有道理,其他同学再补充补充吧!”对于错误的答案,教师话锋一转说:“某某同学已经积极动脑告诉了我一个答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全体学生把问题深入讨论下去。“你的答案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如果你再认真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宽容学生的错误,善于从学生失利中寻求成功的一面,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效地使缺乏自信的学生,逐渐树立信心,敢于表达、乐于交流,学会合作,整个课堂充满了平等、和谐的气氛,进而展现自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