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自然的启示资料范文

大自然的启示资料精选(九篇)

大自然的启示资料

第1篇:大自然的启示资料范文

1 资料保护有高招 打造双分区闪存盘

首先确保你的Windows 10已经升级到1703及以上版本,版本查看只要启动记事本,点击“帮助关于记事本”,在打开的窗口中确认系统当前为“版本1703(OS内部版本15063.296)”及以上即可。接着插入需要分区的闪存盘,在任务栏搜索框输入“算机管理”,打开该组件后展开“存储磁盘管理”,选中闪存盘右击选择“删除卷”(注意:卷的删除会丢失所有资料,删除前请备份好闪存盘资料),右击闪存盘选择“新建简单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分区容量,比如需要保存资料的分区设置为1GB,则建立一个大小为1024MB的分区(图1)。

剩余操作同上,继续将剩余的分区创建为另外一个分区,这样分区完成格式化后就可以直接使用两个分区的闪存盘了(图2)。

为了更好地保证保存个人资料分区的安全,在磁盘管理组件中选中该分区,右击选择“更改驱动器号和路径”,然后将其盘符删除。这样再次插入闪存盘后,系统不会对上述的分区分配盘符,可以有效保护个人资料的安全,即使对可见分区选择“格式化”也不会伤及没有盘符的分区(图3)。

2 启动安装二合一 打造互不影响安装盘

大家知道现在安装Windows 10的电脑都在使用UEFI启动,重装这类系统的时候也要选择支持UEFI启动闪存盘。不过由于UEFI启动只支持FAT格式,但是该格式最大只能支持4GB以下的单个文件,而现在很多Windows 10安装文件(install.wim)的体积都超过4GB。这样简单使用FAT格式闪存盘就无法装下大于4GB的安装文件,现在通过新版Windows 10,我们就可以打造“FAT32+NTFS”双分区闪存盘,前者用于UEFI启动,后者则用来存放安装文件(NTFS支持最大2TB文件)。

第2篇:大自然的启示资料范文

作为市场部经理,小王经常要和同事、公司电脑交换各种业务资料,有时是在公司,有时却要在外地。不同地方、不同电脑之间交换数据让他烦心不已,幸好近日朋友教会了更简单的资料交换方法,这才让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王的工作日记,看看本本和PC资料交换有什么高招。

4月2日 晴

地点:公司

工作安排:2012夏季市场推介会

资料交换:台式机转移到笔记本

使用交换工具:Mouse without Borders

适用交换环境:局域网

今天的工作是准备市场推介会,一大早小王就赶往公司准备资料了。到了公司才发现,一些客户资料和产品报价数据还保存在公司台式机上,现在急需将这些资料转移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通过局域网设置共享来拷贝的传统方法显然不是小王获取资料的首选,小王早就预备了好办法─预先在台式机和笔记本安装了Mouse without Borders。它可以在局域网共享鼠标、剪贴板,这样只要简单复制粘贴即可完成资料的互换操作。

第1步:在台式机上启动Mouse without Borders,按向导的提示单击yes,然后单击Link连接笔记本(图1)。

第2步:成功连接后切换到Machine Setup,在Secrity Key输入自己设置的密码(8位包含数字和a~z的字母),单击Apply。此时在笔记本也会出现同样的设置窗口,按提示也在Secrity Key框输入上述设置的密码,最后单击Apply(图2)。

第3步:程序默认随机启动,小王如果要复制台式机上的资料,只要使用鼠标在台式机上复制文件,然后将鼠标移动到笔记本打开保存位置再粘贴即可,就像在一台电脑上进行复制粘贴。

4月4日 阴

地点:家里

工作安排:加班赶制市场策划报告

资料交换:公司未完工作文档转移到家中电脑

使用交换工具:系统任务计划+金山快盘

适用交换环境:不同地点电脑

刚刚参加完2012夏季市场推介会,公司老总就要求小王赶快写出新产品的策划书。可是策划书还保存在公司电脑上,在家里怎么继续加班?把策划书保存在金山快盘让它自动同步就OK了。不过这些毕竟是公司机密文档,网上泄密可不好了。其实只要结合“任务计划+快盘”就可以实现安全便捷两不误。

第1步:预先在台式机和笔记本安装快盘客户端并设置自动登录快盘,在台式机的Word里设置好文档保存位置为C:\my目录。接着启动记事本,依次新建两个批处理,保存为cfan1.bat和cfan2.bat,放置在C:\下:

批处理1:

Xcopy c:\my j:\快盘\我的文档 /d:4-4-2012

批处理2:

Xcopy j:\快盘\我的文档 c:\my /d:4-4-2012

del /q j:\快盘\我的文档\*.*”

命令解释:使用xcopy只复制2012年4月4日之后产生的文件到指定目录,批处理1可以保证其他机密文件不会自动复制到快盘,大大加快同步速度并且有效保证其他数据的安全。以后需要复制指定日期的文件时,只要更改一下“/d”后的日期即可(月日年格式)。批处理2则用于将家里加班赶制好的文档自动复制到公司电脑,复制完毕删除快盘文件保证安全。

第2步:启动系统任务计划,设置一个每天17点25分执行的计划任务(假设17:30下班),执行的程序是c:\cfan1.bat,再设置一个每天早上9:00(假设8点上班)执行删除文件批处理cfan2.bat。由于快盘里的文件会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自动同步,现在小王回到家后只要打开本本上的快盘进行同步,即可在家加班继续做策划,同时到了公司后9点会自动删除快盘文档。

4月7日 小雨

地点:火车上

工作安排:出差拜访客户

资料交换:同事电脑资料传输到自己的本本上

使用交换工具:系统自带的创建临时网络

适用交换环境:没有网络环境地点如火车、大巴上

策划书交给老总没几天,小王和小张就被老总派去出差了。在出差的火车上小王才想起来还有部分客户的资料在小张的电脑上,可是身边又没有U盘怎么传输数据?此时系统自带的“创建对等网”工具就帮上大忙了。

第1步:在小张的电脑上(Win7系统)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单击“管理无线网络”,接着在打开的窗口单击“添加”,按提示创建一个临时网络(图3)。

第2步:将网络名设置为“小张电脑”,安全类型选择“无身份验证(开放式)”,勾选“保存这个网络”,剩余操作按提示完成临时网络的创建(图4)。

第3步:在小张的电脑上将需要传输的资料保存在一个文件夹中,同时设置该文件夹共享,这样在小王本本打开无线网络搜索,此时就会找到一个名为“小张电脑”的无线热点,单击“连接”(图5)。

第4步:成功连接后,现在小王打开资源管理器,在地址栏输入类似“\\169.254.82.128”的地址(即小张无线网卡IP地址,可以打开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查看),回车后就可以看到小张的电脑了。打开后按提示输入小张的账户名和密码登录,现在就可以轻松复制所需的文档到小王的本本上了(图6)。

第3篇:大自然的启示资料范文

一、提问

提问是启发性原则最基本的操作方式。孔子和苏格拉底被称为东西方文化圣人、大教育家,他们有个共同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那就是提问,用谈话来展开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注意很多事项,笔者主要强调两点:

1.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难点、重点提出问题。上小学,学到“鸡兔同笼”问题时,一个班的同学几乎都是晕乎乎的,掌握不住解题方法。突然有一天,数学老师非常兴奋,反复问我们同一个问题:“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兔子的前腿都站起来会怎样?”几分钟以后,大家突然一下子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让兔子的前腿站起来。那以后,我用这个办法,口算都能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提出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太难的问题思考不出来,太易的问题不必要回答,都没有思考的价值。什么是太难的太易的问题?这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

二、暗示

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暗示,可以让师生之间产生默契,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大脑保持激活状态,“要我学”启发诱导为“我要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1.语言暗示是最常用的暗示手段。首先,语言要准确,把要表达的意思最简明地表达出来,做到言简意赅。其次,暗示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使受暗示者容易接受。例如:有的同学懒得动脑筋,一碰到难题就问老师,老师使可以用“你能够想出来的”等语言进行暗示,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注意暗示语言的语气声调。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就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说“你能够”,可以激励、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如果用严厉的口吻说出,好像说变成了“你能不能够?”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表情暗示是教师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把某些难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情感,精细地表达出来。教师的表情要适度,眼神、脸形、脸色的变化不可过分、过频,要恰如其分,眼神要温和,暗含期待。

三、为学生的思维削平陡坡

教学实践中好多启而不发的现象,原因都在于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陡坡。比如一些词、概念、原理等到理论知识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节时,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或教学活动高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来时,就出现了思维的陡坡,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就会疆滞下来。我们怎么为学生的思维削平陡坡呢?

1.提供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有些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在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学生逻辑抽象思维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形象的“跳板”,从而降低思维的难度。比如,庞大的宇宙天体,微小的分子结构等,如果教师能借助声、光、电等手段给予学生直观的表现,则会大大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

2.变大问题为小问题。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问题,逐步引导,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最终解决大问题。例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评价奥楚蔑夫这个人?就不如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下面一组小问题: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③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④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⑤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3.提供给学生有关分析问题的资料、背景材料等。问题解决思维过程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其中分析问题是关键。分析问题就是收集问题有关资料,从而找出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留给学生太长的时间去收集资料,再加上中小学生收集资料的手段和能力缺欠,所以有些资料,学生很难获得。这样,一些问题就会因为思维撞墙而被搁置下来。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上能给予学生帮助,学生思维就会通畅起来。让我们举个例子,假如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狮子和老虎谁更厉害?在真实情境中,狮子生活在非洲,老虎生活在亚洲,它们不可能打起来,所以没有一个明确的现实评判依据,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提供给学生以下数据:“成年的雄性狮子老虎为例,狮子体长2.6米左右,体重260千克大约,捕猎时速为70千米;而老虎有三种,东北虎,体长2.8米左右,体重280千克左右,捕猎时速85千米;华南虎,体长2.4米左右,大约220千克,捕猎时速65千米;苏门答腊虎,体长2.2米左右,体重160千克左右,捕猎时速50多千米。”有了这些数据,学生的思维会立刻活跃起来,通过比较分析做出相对准确的评估,可能狮子打不过东北虎,而华南虎和苏门腊虎则不是狮子的对手。

第4篇:大自然的启示资料范文

从事社会性别史研究,特别是关注中国古代妇女历史的研究者们,一方面由于跨学科的理论建设而感到焦虑,另一方面也由于资料的缺乏而感到困扰。大家都意识到,要突破一种根深蒂固的“经典话语系统”,需要把研究的取材范围从“精英著述”扩大到“边缘材料”,这里既包括文献资料的拓展(例如正史之外的档案、地方志、墓志、金石碑铭、诗词、笔记、小说乃至书信、契约、婚帖等文字资料),又包括实物资料(物质的、身体的,等等)、情境场景(发生环境、社会氛围等等)的综合认识及其与文献资料的互补和互证。

本文希望通过个人在社会性别史研究中的点滴经历,讨论考古资料对于我们认识问题的重要意义。我这里所说的“考古资料”,主要是就资料来源而言,指通过发掘得到的资料,包括文字的与非文字的实物资料;具体地讲,主要是出自墓葬遗址的资料。

考古学文化本身反映的是一种复杂的时空综合系统;我们在利用考古资料时,不能仅止将注意力置于一个个单独器物、图像之上,而必须注意“遗物群”构成的社会意义,注意同一背景下不同类型的遗物所共同传达的综合性文化讯息,也要注意遗物与遗址的整体关系。

显然,考古发掘资料的内容及其特质颇不相同。仅就出土于墓葬之中的资料而言,其表达载体有文字与非文字资料之别。女性墓志、功德疏等文字资料,由于其特殊性质,一方面可能较为直接地反映女性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又会竭力向主流话语靠拢,以理念的框架来“规范”当时的现实。这类材料润饰溢美的成份相当突出,清晰地体现出时人心目中对于完美女性形像的理念 [1] 。出土的各类上下公文、户籍、诉讼状及判辞之类官方档案,自然也有不同程度的虚饰成份,但受其用途制约,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可资比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整体背景。帐簿、契约、转帖之类民间世俗文书,尽管同样受到“正统”规范,但其重实用、易操作之性质决定其内容比较接近于社会实际。非文字的随葬物品,其形制、数量、款式、工艺等等所传递的信息,都会有助于我们对于文献以及社会现实的认识与理解。

一、从吐鲁番唐代墓葬出土资料看女性在门户之外的活动

20世纪初期以来,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那与哈拉和卓古墓群以及雅尔湖一带,出土了数万件珍贵的文物文书。其时间跨度上自公元三世纪的西晋时期,下至公元八世纪后半叶的唐代后期。文书中数量最多的是汉文文书,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作为随葬品的纸帽、纸鞋、纸褥、纸棺等物上拆揭出来的,只有少量是作为正式文书完整地入葬的。尽管多数文书残缺不全,但它们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史料,对于研究当时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确切依据。在这批资料之中,不乏有关中古时期妇女社会生活状况的内容。我曾经主要根据这些材料,讨论过公元六至八世纪吐鲁番地区的妇女,尤其是下层社会的妇女介入经济、法律以及宗教活动的情形 [2] 。

我在研究中所采用的资料大致分为两种类别,即墓志碑铭与出土文书。

1、 吐鲁番出土墓志与“理想化”的妇女形像

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各类墓志——包括墓志铭、墓表、墓记乃至柩铭——有数百方。这些墓志,对于研究该地区中古时期的居民状况、风俗习惯、历史地理、语言文字乃至政治事件、制度设置等方面的内容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笔者所查阅过的六至八世纪的291份墓志资料中,纪年最早的为高昌章和七年(537年),最晚的是唐代永泰二年(766年),其中90件传主为女性,另有7件为夫妻合一的墓志 [3] 。从其内容、形制来看,大致可见自简略而繁复的趋势。

文字较为详尽的墓志出现于七世纪前期 [4] 。这些墓志中的大多数,循守着固定一概的行文模式,遣词造句及表达方式极其相似 [5] ,很少提供有关墓主人生活状况的真实信息。公元650年以后,自上层社会女性开始,吐鲁番墓志的内容逐渐显露出丰富化、特性化的端倪。

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男女两性的墓志有许多共同特点,例如早期墓志内容的简略、格式的拘泥,其后比较详尽的墓志中溢美的倾向、用语的类似,等等。而两性墓志最为鲜明的对比,即是所有已婚女性的墓志,无论如何简单,都无一例外地提到她们的丈夫,包括他们的姓名、籍贯以及仕宦履历(如果有的话);而在194份男性墓志中,却只有5份提到了他们妻子的姓氏及郡望 [6] 。此外,在97份女性墓志中,只有20份不仅提到了墓主的姓氏,也提到了她们的名字 [7] 。

对于两性期求标准的迥异,在墓志中反映明显。男性墓志——不论简略的或是详尽的——着重记述其仕宦履历;而同期的女性墓志内容笼统模糊,几乎见不到个性的踪影,只空泛述及她们在家中的服侍诞育、婉娩顺从。

与墓志中反映的情形类似,墓葬中壁画、绢画、木俑、泥俑中所描绘的,都是女性在家庭中活动的场景,其中有姿态闲适的上层贵妇,也有辛勤劳作的下层婢女。从这些文字或图画资料来看,中古时期的吐鲁番妇女似乎是并不跨出家庭门墙之外的。这类旨在传播、欣赏的文字、艺术资料,显然更多地反映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社会秩序与生活方式。

2、吐鲁番文书中所见妇女形像

正如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洛克(Marc Bloch)所说,史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不同资料(“证据”)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一类是前人有意留下来的,另一类则是无意传布开的 [8] 。对于这两类材料的不同性质,我们无疑应该有所警惕。

如果我们不是仅止把目光停留于墓志、绘画一类资料,而是同时关注吐鲁番出土的各类文书、文物,我们会发现,后者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由于大批高昌、唐代户籍文书、赋役文书、契约文书以及其它帐目案卷实际记载着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而不以塑造、昭示女性的“完美形像”为目的,因此较少受到相关理念的影响从而具备更高的可信度。

正是这些文书,为我们展现开一幅与以往想象颇不相同的画面。

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百余件户籍、名籍、田亩簿中,屡屡提及“大女”一词。“大女”是吐鲁番地区特有的称谓。该用语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本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中,即有这一称谓 [9] 。我们注意到这一用语及其含义,主要来自考古资料的启发。1968年在阿斯塔那发掘出的西晋泰始九年(273年)木简,上书“大女翟姜女从男子栾奴买棺一口”云云,这是目前吐鲁番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有关“大女”的文物。1964年自阿斯塔那35号墓(史玄政墓)出土的神龙三年(707年)高昌县崇化乡点籍样,更是令学人瞩目的不可多得之史料。

所谓“大女”,通常是指作为户主的寡妇或者单身女性;也有一些是替代外出服役的丈夫或儿子而临时“当户”“为户”的 [10] 。她们承担着一些赋税责任 [11] ,同时也有一定的机会与外界进行交往。其独立地位,为地方官府与社会民众所承认 [12] 。

目前所存唐代西州(吐鲁番地区)的手实、户籍文书大约90件左右,笔者曾经查阅过其中自贞观十四年(640年)到至德二载(757年)之间的73件。女性户主的比例因时因地而异,大致在户主总数的16%至30%之间。

吐鲁番出土资料所反映的妇女活动以及她们与外界接触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数百件土地、房屋、奴婢买卖契约,粮食、绢帛、钱币借贷契约,土地、果园租赁契约以及劳动力雇佣契约,来自长安的课钱帐历、质库帐历以及出自丹丹乌里克的抵押借贷文书,体现着妇女在这类经济活动中的介入参与程度。诉状牒辞显示出妇女维护自身与家庭权益的努力。功德疏、作斋社约等文书,反映出女信徒们的自发组织及其集体活动。大量的随葬衣物疏,使研究者注意到中古时期吐鲁番民众多元化的。

以上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六至八世纪妇女活动的另一番景象。我们看到下层社会中的一些女性作为户主掌管着家庭生计;一些女性为了家庭的利益,为了维持自身生活,也为了彼此间的互助与精神上的慰藉而跨出了家门。

二、从白沙宋墓“妇人启门”画面看女性“不逾中门”形像的塑造

对于中古时期吐鲁番女性墓葬资料的观察及对其生活的考察使我们看到,家族门户内外界限的象征意义,强烈地存在于时人的理念之中。这种观念的表达,不仅见于唐代西北边陲之地吐鲁番,亦广泛存在于当时乃至其后的中原地区。

成书于宋代的《古今合璧事类(别集)》卷十五《宫室门》“门户”目之总叙中说:

夫门之设,所以限内外,通往来,几出入而时启闭者也。……惟君子之于是门也,由必以礼,行必以义。

既“限内外”,又“通往来”;既是几察出入的关键,又是依时启闭的枢纽。家居庭院的“门”,在中国古代具有鲜明的政治社会意义。在空间结构中,门户具有分界与通贯的双重作用;在人伦关系上,门是重要界线。家门既是家族与社会的分界,也是二者的接触点与连结枢纽 [13] 。认识“空间”与“家”的关系,认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活动范围 [14] ,不能不注意女性与“门”的特有关系。

从考古发掘资料中,我们可以见到描绘女性与“门”之关系的生动形像 [15] 。

50年代初期在河南禹县白沙发掘的一号宋墓 [16] ,是一座建于土洞之内的仿木结构砖室墓。这一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的墓葬遗址,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与后室组成。在后室北壁,有一砖雕妇人开启门扉的形像:

北壁上画绛幔、蓝绶,其下砖砌假门。假门外,面南立一砖雕的少女,垂双髻,著窄袖衫和长裙,裙下露尖鞋,右手作启门状。 [17]

无独有偶,在其西北20米处的北宋晚期(应不晚于徽宗宣和六年)墓葬,即白沙二号宋墓,其六角形墓室之北壁也有一妇人启门形像:

北壁上画绛帐,其下砖砌假门,左门扇微外启,自右侧露出一梳环饰著青衫的女子,面南欠身作欲进墓室状。 [18]

“妇人启门”形像之渊源,至少可以远溯至东汉,在当时的石棺及画像石中已有类似画面出现。例如建于建安十七年(212年)的四川芦山王晖墓内石棺,

棺前额(相当于门区)刻一门,半掩。一女子,双丫,探头出来;门上有题铭;石棺左侧苍龙,右侧白虎,后方刻玄武。 [19]

此类形像唐代已较多见,两宋更为流行,主要出现于墓室壁画、砖雕或佛塔、经幢作为装饰。这一时期目前所知较早的样例,分别出现在陕西长安竹园村唐塔和山东长清灵岩寺唐塔。此后在不同地区(例如今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不同民族(汉、契丹、女真、朝鲜等)的文物中屡屡再现。其形制可分为启左扉、启右扉、双扉半开三种。 [20]

北宋中期,墓室雕饰出现了讲求华丽的新风尚,涉及的题材也较前丰富 [21] 。“妇人启门”形像开始较多地出现于墓葬之中。除白沙北宋一号墓后室北壁彩绘砖雕、二号墓后室北壁彩绘砖雕 [22] 外,洛阳耐火材料厂十三号北宋晚期墓墓室北壁砖雕 [23] 也有该形像出现。此外,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张君墓画像石棺棺身前档正中浮雕上,亦有类似画面,发掘《简报》中说:“门扉半掩,一近乎圆雕的女侍似欲启门而出,犹半遮面” [24] 。

这一艺术题材流行于墓葬之中似非偶然。墓室中的装饰,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是为逝者准备的,也是显示给生者看的。墓室形制,作为墓主人心目中在“彼界”的生活环境,有与“此界”之生宅对应的一面;但显然又不是生宅的再现。墓室装饰的选择多有着特别的涵义。

墓室环境寄寓着墓主对于阴世“生活”的期望。作为审美对象,女性形像有助于渲染柔和温馨的气氛。姿态委婉的妇女与刻划细致的门互相映衬,增添了阴冷的墓室之生活气息与温情美感。但这尚未说明将女性形像与“门”连结起来之可能的寓意。

如果我们把视野展开更远,不仅仅局限于一面面砖雕、一幅幅壁画,而将该形像置于墓葬的整体情境之中观察,即不难注意到,宋代墓葬中的“妇人启门”形像虽然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有一特点几乎无一例外,即多位于墓中正对墓道的墙壁(通常是墓室的北壁),而在多室墓中,则居于后室后壁。宿白先生提出:

此处装饰就其所处位置观察,疑其取意在于表示假门之后尚有庭院或房屋、厅堂,亦即表示墓室至此并未到尽头之意。

并且引证时人创作的词曲、卷轴,指出妇女倚门的形像在宋代颇为流行,被认为幽美动人。 [25]

这一解释,无疑极具启发意义。从对于位置关系的分析入手,使我们了解到这些“假门”实际上指喻着通向后院的门径。但它未能进一步阐释,为什么暗示“庭院深深”的“假门”背后,露出的一定是女性形像;亦未明确指出,为什么女性“倚门”会被认为“幽美动人”。

以位置关系较为清楚的墓葬布局为例,位于内室后壁的假门实际上是指代通向内院的“中门”,则隐现于其后的人物,无疑应是居处于中门之内的。而终日活动于其内,“无故不窥中门” [26] 的,正是宅院中的女性;代表内院之人在门侧显露身影的,当然也应该是女性。女性“倚门”之所以“幽美动人”,正是因为处于深宅大院之中、行动优雅幽秘的女性(主要是上层女性)很少跨出家门,甚至不常得到自门户中露面的机会。这种若隐若现,正是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之处。在妇人“启门”“闭门”“倚门”的艺术形像中,年轻娇好的女性 [27] 身不离“门”,被“门”限制约束,正具有宣示女性活动于门墙之内的意味。

这一艺术形像的寓意,与儒家礼教有关。被要求“正位乎内”的女性,通常被规范于内室、内院,被联系于“闭户”“阖扉”之类行动 [28] 。《周易·系辞上》即有“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的说法;《礼记·内则》中,亦规定了两性“内外有别”的行为空间: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外内不共井,不共??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北宋中期,司马光所作《书仪·居家杂仪》中,更强调了“凡为宫室,必辨内外”的重要性:

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掩蔽其面(如盖头。面帽之类)。

男子夜行以烛,男仆非有缮修及有大故(大故谓水火盗贼之类),亦必以袖遮其面。女仆无故不出中门(盖小婢亦然),有故出中门,亦必掩蔽其面。

这段脱胎于《内则》的说教,特别突出了宅院“中门”的意义,刻意雕凿着男女、内外之间的距离感,令人凛然。

对于女性与“门”具体直接的关系,儒家经典中屡有提及。《仪礼·士昏礼》有云:“(婿)见主妇,主妇阖扉,立于其内”,郑玄解释“阖扉”说:“阖扉者,妇人无外事。扉,左扉。”宋李如圭再释为:“左扉,东扉也。〈士丧礼〉:‘卜葬日,阖东扉,主妇立于其内。’《春秋传》曰:‘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 [29] 这里的“扉”,应指厅堂内室而非后院之门;但这种仪制所强调的,同样是“无外事”,“不出门”、“不逾阈”。看来,对于“妇人启门/阖扉”的塑造,旨在刻画谨守礼制、不逾内外之限的女性形像 [30] 。

不过,出土文物中展现的“妇人启门”形像事实上多彩多姿。不仅或开启或关闭,或左扉或右扉并非一致,她们相对于门的运动也是或出、或进、或窥探,而不拘泥于“足不逾户” [31] 。此类创作一方面不离传统规范的框架,反映着“女无外事”的理念;另一方面画面人物又不固守于门内,或多或少反映着丰富多样的实际生活。因此,这类艺术形像,又并非对于儒家礼制的简单图解。

妇人启门形像在艺术世界中的多样化,所表达内容与儒家经典文献的吻合与差异,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生活牵动的结果。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门户的“内”与“外”之界限难以简单断截,“内”“外”空间历来密切关联而非彼此绝对排斥 [32] 。对于传统社会中的女性(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妇女们)来说,家族门户之“外”与“内”虽然界限清楚,却并非不可逾越。这事实上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个人意愿,而取决于家庭生计的需要与社会经济的强制推动作用。

三、略谈避免对于考古资料的“误读”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通过对于不同类型个案的研究,追求非个别的综合性认识;对于考古资料的运用,也要充分考虑其所能够提供的“综合信息群”:从器物、图像的个体存在到其群体关系,以及所处位置、周围情境所传达出的信息。

阿斯塔那高昌虎牙将军张师儿夫妻合葬墓(86TAM386)的发掘报告中提到二人的安葬方式,说“男尸在里,仰身直肢;女尸在外,屈肢葬,侧身面向男尸” [33] 。葬式背后可能蕴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屈肢葬”显然值得注意。“解读”这一葬式,需要考虑其它相关资料与所处的整体环境。1996年,在考察吐鲁番发掘现场及出土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尽管两性随葬物品内容有所区别,但其丰厚程度的差异主要是不同墓主的等级身份、贫富状况带来的;从墓葬的综合情形看,性别歧视似不居支配地位。而从该墓的墓志记载来看,张师儿死时72岁,其妻则死于99岁。这位夫人很可能因年迈佝偻而只得侧身屈肢入葬。

这一事例使我们想到,即便是进行客观说明的考古发掘报告,在描述中或许也会寓含主观判断的倾向性色彩,构成为潜在的解释前提。只有将个别的发掘资料置于其原本所处的情境之中,结合其它资料综合认识,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误读”的可能。

白沙宋墓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发掘资料,但是,如果不注意到“妇人启门”形像在墓室中所处的位置,不联系流行于时人理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孤立的“妇人”与“门”之精美外观,而不可能真正了解其实质性的含义 [34] 。朱青生在其《将军门神起源研究——论误读与成形》一书中,曾经就此有所思考,指出这一形像除去确系“门区日常活动的记录”外,“也许还有更为复杂的内容”。但他继而说“在确认之前,这种女子在门前的活动也无从释疑” [35] 。

对于考古发掘中屡屡见到的“妇人启门”(或者“妇人半掩门”)形象,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综合分析其寓含的可能解释。目前的一些推想,一方面使我们意识到研究者具备社会性别史视角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对于考古资料进行“解读”,不能限止于个别画面的艺术赏析,而需要考虑出土物之位置关系、“图像程序”(Pictorial Program)、享用需求者或设计者的文化背景、思想传统等诸多因素 [36] ,“解读”物品、图像背后的关联。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完整地认识出土资料所传达出的实际讯息。

参考著述目录:

Bloch, Marc: The Historians Craft,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translated from French by Peter Putnam, reprinted 1992;周婉窈中译本,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

穆舜英:“吐鲁番出土文书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和影响”,《吐鲁番学研究专辑》:页3—6,敦煌吐鲁番学新疆研究资料中心编,1990年。

黄文弼:《高昌?t集》,中国科学院,1953年。

——《吐鲁番考古记》, 中国科学院,1954年。

侯灿:“解放后新出土吐鲁番墓志录”,《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页563-61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陈国灿:《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柳洪亮:《吐鲁番新出土文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1986年新疆吐鲁番古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2期。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中华书局,1994年。

《新疆考古三十年》, 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版本,文物出版社。

《唐律疏议》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

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 龚铣泽译本,中华书局,1984年。

——“神龙三年高昌县崇化乡点籍样にっぃて”,《中国古代的の法と社会》,汲古书院, 1988年。

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

朱雷等:《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

刘增贵:“汉代妇女的名字”,《新史学》七卷四期,1996年。

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高彦颐:“‘空间’与‘家’——论明末清初妇女的生活空间”,《近代中国妇女史》第3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1995年8月。

[1] 参见Beverly Bossler: 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pp.12-24.

[2] 见拙作“Women in Turfan during the 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 A Look at their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Feb.1999

[3] 根据我们的观察,唐代前期夫妻合志的情形较多,后期渐少。参见许曼:“唐宋女性墓志铭研究——以形制为例”,2000年唐宋妇女史课程作业。另外,有些墓志铭,写于妻子去世之时,形式上为妻子所作,但其中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其逝世在前的丈夫的。例如王欢悦妻麴氏(Ast.IX.1.03)与张雄妻麴氏墓志(73TAM206:75)。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显示出性别差异带来的偏倚,同时通过对其内容的比较,也使我们注意到墓志所带有的时代印痕。

[4] 今存新疆博物馆的一方红地墨书墓砖,是当地纪年最早(章和七年,公元537年)、叙事最简略的女性墓表之一,其中记载了墓主丈夫的官职与姓名,却没有提及她本人的名字、乡贯及去世时的年龄。 [4] 同一时期中的男性墓表,存在两类情形:同在章和七年的张文智墓表,履历详尽,郡望、卒年记载清楚;而次年的朱阿定墓表,则有其官职、乡贯而无卒年。

[5] 例如,出土于阿斯塔那110墓的高昌延和六年(607年)张沂子妻高氏墓表与出土于504号墓、去世于608年的张叔庆妻麴氏墓表。

[6] 这几位夫人全部出身于大族:如敦煌张氏、敦煌宋氏、张掖袁氏、张掖巩氏及扶风马氏。

[7] 这20位墓主中,11位出自高昌大族麴氏。

[8] 马克·布洛克:《史家的技艺》,周婉窈中译本,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页62。

[9] 例如,其中一简(EPT40.17)书有“毋伤队卒陈谭”之“妻大女捐年卅四”等字样 [9] 。当时这一词语,可能是指年龄及“丁”的成年女性或已婚成年女性。

[10] 《唐律疏议》卷一二《户婚律》首条疏议即提及“若户内并无男夫,直以女人为户”云云,见中华书局点校本页231, 1983年。

[11] 唐代前期的吐鲁番,国家正税的主要部分“以丁身为本”征敛,但也有一些杂税是不考虑“丁身”而以“户”为单位征发的。

[12] 与此相关,有一个值得对比思考的现象:吐鲁番妇女的墓表、墓志中,多以“某人妻某氏”相称,而较少说到她们的名字。在唐代的户籍登记制度中,家中有男性户主时,作为妻子或母亲被载入的女性,一概只录姓氏而不见其名;而户籍中所登载的女儿们都是有自己的名字的。法律诉讼文书,由于其特殊意义,通常需要登录当事人的姓名;但即便如此,在吐鲁番的辞状类文书中,我们所见到的,也多半是“阿白”(即白姓女子)、“阿麴”(麴姓女子)一类简称。然而,在唐代吐鲁番的经济文书中,凡涉及大女之处,必定记录其全名。这显然与其需要向官方负责有关,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该类妇女的独立性。她们不同于被认为依附于丈夫的妻子,她们直面官府,是家庭事务的正式代表。另外,在吐鲁番出土的民间契约文书中, 作为签署人一方、或者作为担保人出现的女性,也都写有全名。作为人身符号的名字,是否被看重,被正式承认,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的社会观念与人们的社会处境。

[13] 刘增贵“门户与中国古代社会”一文,从空间通道、人群分界、社会表徵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四分,1997年,817—819页。

[14] 对于相关问题,高彦颐在其“‘空间’与‘家’——论明末清初妇女的生活空间”一文中早有讨论,见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妇女史》第三期,1995年8月。

[15] 本节内容受到宿白、齐东方、张庆捷诸先生研究或交谈之启发;同时受益于易素梅2000年“唐宋妇女史研究”课程作业“‘妇人启门’形象试析”一文,特致谢忱。

[16] 白沙一、二、三号宋墓关系密切,构成一组。墓葬装饰富丽,但无墓志出土,出土地券等亦不具官衔,墓主似非官僚士大夫,而有可能为兼营商业之地主。参见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页81—83。

[17] 同上书,页28。

[18] 同上书,页58。

[19] 参见朱青生:《将军门神起源研究——论误读与成形》页240,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有学者指出,该“手扶门扉,半露其面”者,“是人神化了的朱雀形象”,见刘志远、余德章、刘文杰:《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页103,文物出版社,1983年。又如今藏四川荥经严道故城遗址博物馆的汉代石棺秘戏图画像,中间一门将堂室分为左右,“中有一人,一手执门”,有研究者认为“似为一仙童”,据画面观察,似年轻女性形像。见常任侠:《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8《汉画像石画像砖》,图九九及说明。

[20] 参见易素梅:“‘妇人启门’形象试析”。

[21] 参见常任侠:《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5《五代宋雕塑》,页24。

[22] 宿白:《白沙宋墓》,图版肆壹。

[23] 洛阳博物馆:《洛阳涧西三座宋代仿木构砖室墓》,载《文物》1983年第8期,页14-16。

[24] 黄明兰、宫大中:《洛阳北宋张君墓画像石棺》,载《文物》1984年第7期,页79-81。

[25] 《白沙宋墓》页39。

[26] 司马光《书仪·居家杂仪》。

[27] 在“倚门”的女性中,可能有不少属于上层妇女;但出面“启门”者,不一定是家中女性主人。据司马光《书仪》,“女仆无故不出中门(盖小婢亦然),有故出中门,亦必掩蔽其面。”从生活气息较浓的艺术形像上看,不似仪轨中规定得那样封闭。

[28] 妇人所启闭之门,应为内门。《易·家人》之《彖》传云:“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对于“家”之所指,,有不同解释,或以为专指内寝,或以为大门之内。参见于鬯《香草校书》卷三《易》“家人卦”,中华书局,1984年,页47。

[29] 李如圭:《仪礼集释(一)》卷二〈士昏礼〉,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页67。

[30] 所谓“妇人启门”形像,其“启”与“闭”,事实上无从绝对区分。从墓室格局来看,她们所开启的,显然不是通向外部世界之门;她们相对于内门的“走出”,实际上是相对于墓室的“进入”。

[31] 即便同一地区之中,或河南,或山西,妇人启门形式亦多种多样。就目前注意到的图像而言,只有崇宁张君墓画像石棺女侍形像,启门之时,“犹半遮面”,似严守《书仪》规范。

[32] 参见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12-14.

[33] 吐鲁番地区文管所:“1986年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2期,页143。

[34] 对于墓室内、石棺上“妇人启门”的形像,考古报告中通常解释为“墓主及生前生活的反映”。研究者一般亦倾向于“是确切的真实生活情景的记载”、“门区日常活动的记录”。见朱青生:《将军门神起源研究——论误读与成形》页240,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第5篇:大自然的启示资料范文

关键词:启新公司;水泥资本;江南水泥厂

启新公司民国廿三年(1934年)一月《董监会议》记载:“目下东北多事,唐山地点适当其冲,应先有准备,可於南方觅地,另设新厂。”据此,《启新水泥厂志》和《江南水泥厂志》的撰著者,断定这是启新公司资本向南扩张的主要依据。

毫无疑问,通过对启新公司资本南扩的个案分析,将有助于揭示那一时期以天津启新水泥公司为主的北方企业资本向南扩张的真正原因。笔者通过对启新公司、江南水泥厂原始资料的梳理、甄别,认为启新公司董监会议的记录不能作为启新资本向南扩张的主要依据。它仅从侧面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东北市场,在民族工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启新公司的现实生存状况。事实上,启新公司在稍后的运作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将唐山的老厂“迁出”,而是“择地”另办新厂。在南北两厂资本投资过程中,采用南北兼顾,重点投资新厂的策略。启新公司的如此做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上海的华商水泥公司和南京龙潭的中国水泥厂的崛起,势必参与水泥行业内的利润分割;同时,南方厂家的坐大,对启新公司北方销售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冲击。为保证在与他们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1935年启新公司在首都南京栖霞山创设江南水泥厂。

本来,公司的资本运作纯属企业自主行为,但是对于相对饱和的国内水泥市场来说,启新公司要在南方开设新厂,就要以充分的理由向业界做出解释,避免其他厂家相互联合对付启新公司,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27年就发生过类似情况。吞并无锡太湖水泥厂的中国水泥厂,就受到启新公司指责:“在我消减期间,不问国内需求如何,忽然添购新机。”中国水泥厂的这一做法同样也遭到来自华商公司的反对。有鉴于此,启新公司在日本占领东三省的数年后,提出要在南方开设新厂,便打着“北方局势不靖”的招牌。为此,笔者认为,为了对付业内的竞争,确保其在业界的垄断地位,是启新公司水泥资本南扩的根本原因,而日本在东北和冀东发动的军事攻势,则加速了启新公司资本南扩的进程。

一、缘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开始战后重建,水泥制品暂时中断对华输出。国内城市和道路的改造对水泥的需求日益增加,上海的水泥销售市场逐渐形成,大有取代北方市场之势。水泥价格飞涨,从5元一跃而到12元,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国内民族资本对水泥业的投资变得空前活跃。1920年代是民族资本在水泥业的整合时期,这种资本的整合与行业内的竞争是相伴进行的。以上海市场为依托,刘鸿生创办了华商水泥公司;以京(南京)沪间便捷交通和广阔市场为背景,姚锡舟在南京东郊龙潭建立了中国水泥厂。竞争的直接后果是,打破了启新水泥公司在业内的垄断,形成了启新公司、中国水泥厂、华商公司等国内主要水泥厂家的鼎立之势,重新划分了各自的销售范围,这种均势一直维持到1920年代末。

1920年代末,正是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开始对中国加强包括水泥在内的商品倾销。此时国内连年不断的战争,使得原本狭小的国内市场日益萎缩。各厂家为了摆脱经济疲软对自身的不利影响,纷纷寻求自救的办法,突破业内《联业大纲》的种种规定,原已相对平静的水泥业又战火重起。

三大水泥公司以启新、华商两公司为一方,同兼并无锡太湖水泥厂的中国水泥厂,自1926年便展开竞争,至1928年底,双方甚感疲于应付,酝酿三家联业。由于“时适马灰①[注:“马灰”指启新公司商标名。]脱货,彼辈②[注:“彼辈”指中国水泥厂公司。]以为可乘机多销”[1]233,中国水泥厂一方首先跌价竞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双方进行四轮跌价竞争,导致双方损失惨重。

此时国内水泥市场的供求状况,据海关贸易总册1929年份的报告,是年外灰进口“共有98万余桶”,而该年三公司全年生产量为335万桶,销售212万桶,产销相比约为十分之七,总体说来,产大于销。面对如此局势,三公司认为有“合力同心,成立坚固之团体”[1]237的必要,并与1931年7月签订了《联合营业草约》。其中对销数、售价、联业区域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并指出如遇其他国内外同业相与竞销,三公司当共同一致进行抵抗,联业期限为一年。

随着期限的临近,冲突愈来愈明显。华商公司因中国水泥厂袋货销数甚多(中国水泥厂缺乏桶货,以袋货见长,每袋50kg),商请中国水泥厂让销,提出三公司袋灰在江浙平均销售。这一建议,遭到中国水泥厂拒绝。华商公司不顾联业精神,片面撕毁《联合营业草约》,挑起事端,中国水泥厂被迫应战。双方自1933年3月初开展跌价销售,到1936年2月,启新公司与中国水泥厂《联业合作契约》签订,这场纷争才告一段落。

此次由华商公司挑起的争端,启新公司开始并没有立即参与,而是充当调停人的角色,其用意就是让他们在争斗中两败俱伤。启新公司在充当调停的说项中,并没有解决华商公司要求在江浙三家平均销售袋灰的问题,同时也引起中国水泥厂对其说项的极为不满。中国水泥厂方面表示“产额所余尚多,自认采取自由混战主义,不仅运销华北,并表示拟运汉口销售”③。[注:启新公司的《应付华、中跌价专卷》,第824号,津密第23号函。]中国水泥厂这一“混战主义”的“捣乱政策”,使得启新公司在其“根本行销之地”受到打击。以汉口为例,“泰山④[注:“泰山”指中国水泥厂的商标名。]灰来此四阅月,销售虽仅三千余桶……(我方损失)则已达二万余金”⑤。[注:⑤启新公司的《西所给总所信:冶厂向沪运销塔灰计划》,第849号,民国廿二年九月卅日。]华北是启新的生命线,对于中国水泥厂的北侵,启新公司没有坐视不管,指示其南部总批发所(上海)“万不能令泰山在彼处(指京镇一带,该公司大本营—笔者注)获有厚利……亟应在京镇两处力为痛击,以遏其势,使其根本动摇”③;与此同时,启新公司在汉口的西部批发所,则主张用大冶水泥厂“塔”牌运销南京以谋抵制。启新公司上下同时对中国水泥厂发难,不能不说事态的严重。

到目前为止,笔者在现有的资料中,还没有发现能够说明启新公司“在京镇两处力为痛击”中国水泥厂的举措,就是创办江南公司的材料。但是在1933年的秋天,受启新公司委托,以赵庆杰为首的地质勘探组开始往江南一带进行地质勘探。在结束为期近一年的考察后,考察组向公司提出了在南方设厂的三个预备方案:浙江杭州、安徽芜湖、南京栖霞山。启新公司放弃了靠近江浙销售市场的杭州设厂议案以及临近淮南煤矿的芜湖设厂议案,却选择了在邻近首都南京东郊开设水泥厂,当然它更接近位于龙潭的中国水泥厂。

1934年,启新公司以创办“模范农林畜牧场”的名义,首先在首都南京的江防要塞——栖霞山东麓购置土石山和厂基地二千四百余亩,圈定了江南厂的基本轮廓。1935年初,原北洋政府内阁总理、时为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的颜惠庆受委托拜见蒋介石,提出办厂请求。是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批复颜惠庆等人,准予在栖霞山开设工厂。同年5月,江南公司创立会于天津召开,启新公司股东议决,将上年及本年应分之股息、红利、酬劳240万元拨作江南股本,成立了颜惠庆为董事长的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

二、九一八事变对启新公司的影响

启新公司的销售市场是在1920年代民族资本角逐水泥业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1923年秋,华商公司“泰山”牌在江浙一带同启新公司“马”牌水泥争夺销路,启新公司除在该地区加强竞争力量外,不得不另辟途径。鉴于“马”牌质性耐寒,适于在东北地区使用,1924年9月董事会决定在奉天(沈阳)设立“东部总批发所”,其营业范围包括东三省及附近蒙古各盟。拓展后的东北市场占启新总销售市场多大的份额,还没有具体的数字来说明这一问题,但是表1①(注:①启新水泥厂志办公室编的内部资料《启新水泥厂史》第36页。)将有助于我们进行总体上的把握。

1924年启新公司东(沈阳)、西(武汉)二个批发所相继成立,但销量并没有明显的增长(尽管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对启新的产、销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说东北并未成为启新公司继上海之后的重要销售市场。所以,单纯地从销售的角度来看,东北市场的得失对启新资本南扩与否没有太大的关联。

九一八事变使得本身在东北就没有多大销售量的启新公司的销售“一落千丈”。但通过以下数据的比较会发现,1930年代前期启新公司的水泥销量、盈利额,较之1920年代末有着较大幅度的上涨(参见表2②)。(注:②销量根据《第二十届股东会议函件》,启新公司747号;盈利来源于《启新公司史料》中第270页;每桶170千克,每6桶合1吨。)这主要因为继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上海又发动一二八事变,日本对华实施一连串的侵略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也激发起人民高昂的爱国热情,各地纷纷开展抵制日货、提倡使用国货运动,国内各水泥厂家都是这次运动的得益者。启新公司的马灰销量一路攀升,尤其在上海市场,一度出现“我灰销路更旺,供不应求”的景象。此时,启新公司的马灰并没有撤出东北市场,但是由于日本对输往关外的商品采取较为苛刻的税收政策,“我灰出厂既须完纳统税,一到关外,又须另纳统税。一货两税,负担奇重。沿途更有种种留难所费,不资以与免税之外货相竞争……两年来种种设法讫无效果”③。(注:③启新公司的《第二十二届股东常会》,董字第262号卷,民国廿三年一月。)在这种情况下,启新公司于1933年冬派员去关外,与日商开平洋行接洽分销水泥事(该行开滦煤及耀华玻璃,信用昭著)④。(注:④启新公司的《董监会议》,董字第265号卷,民国廿三年一月。)

1934年4月,总事务所致董事部的呈文中指出,结束东店的一切事宜,签订由开平洋行试办内外分销的合同。

令启新深感焦虑的是,1933年5月日本迫使南京政府签订的《塘沽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离冀东地区,日本可以在该地自由行动,即所谓的“非武装区”。这一协定把启新公司的唐山工厂置于一特别区域内,冀东伪组织成立后,规定“(水泥)每桶要征收两角费用,总许你运出它的范围”⑤。(注:⑤启新公司的《我国水泥业概况》(《大公报》),1097号卷,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廿八日。)北方时局不靖,江浙竞争风波未平,如何保证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月的董监会议作出决议,于南方觅地,另设新厂,以便作有备无患的打算,启新资本开始了向南方的扩张。

所以,笔者认为,有些学者认为启新资本南扩是建立在“摒弃原厂扩建的计划”的基础上,这种说法有待商榷。第一,启新公司资本在向南方投资过程中,主要是将1934年、1935年应分的股息、红利以及酬劳等剩余价值直接转变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并没有动用公司的公积金、偿还公司债准备金以及扩充机器厂房准备金等款项。第二,启新公司决策向南方投资办厂前后,一直没有停止对老厂设备更新的资金投入,表3①(注:①启新水泥厂办公室编的《启新水泥史》(内部资料)。)有助于说明这一问题。

三、结语

启新资本的南扩是国内民族资本在自由竞争时代的必然结果。启新斥巨资创建江南水泥厂,试图通过粗放式的经营来进一步走进江浙销售市场,以便更多地占领市场的销售份额,并企图用重拳出击华商公司和中国水泥厂,结束水泥业界多年纷争局面;而且主观上也有出于回避日本及地方伪政权,希望得到中央政府保护的策略考虑。选址首都江防要区办水泥工厂便是在这多重因素之下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一举措是民族资本家睿智选择的结果,但它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资本家在这一不健康竞争环境中不健全心态的自然表露,设厂于斯,无非是希望这个孱弱的政府在外敌当前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保护。有道是:无以自救,何以救人?这是江南厂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民族工业的悲哀! 

第6篇:大自然的启示资料范文

关键词:预防性维护;定期清洁;系统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我们公司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非常高,其中实验室、数采、车间中控系统与设备硬件连接,一旦系统发生故障,维护起来特别困难,而企业计算机数量达几百台,维护工作量大。通过对影响计算机稳定性因素的分析,决定定期开展计算机预防性维护,以较小的代价和时间杜绝许多故障的发生,确保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一、影响计算机稳定性因素

(一)环境因素。环境对计算机的影响很大,它对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和运行状况有直接影响,影响计算机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温度、湿度、灰尘、静电、磁场、电压。

(二)计算机系统硬件故障。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如主板、内存、显卡、电扇、线路老化等产生的故障。硬件故障最直接的影响是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出现黑屏、重启、自行开机等严重影响计算机运行状况,存储设备如硬盘的故障将直接影响数据的安全性,因此,计算机硬件对系统的影响较大。

(三)软件故障。软件故障分为系统故障和程序故障。系统故障通常由系统软件被破坏,文件丢失及硬件驱动程序安装不当造成的。对于应用程序故障,主要反映在应用程序无法正常使用,排除程序自身错误,需要检查程序安装方法是否正确,计算机的配置是否符合该应用程序的要求,计算机中是否安装有相互影响的制约的其他软件等。操作系统可以通过重新安装系统,但是应用软件安装复杂。

(四)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它以不同的方式发作,病毒激发对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直接破坏作用,强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甚至破坏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病毒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极大影响计算机使用效率。如果计算机病毒被黑客用来攻击系统,其灾难后果更加严重。

二、计算机预防性维修保养

对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大型企业来说,如何排除常见故障,充分发挥计算机性能.如何维护保养计算机,确保计算机可靠运行,已成为信息管理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以计算机预防性维修保养为契机,减少系统故障发生率,确保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延长使用寿命。

(一)定期清洁主机及附属设备。

定期清洁主机及附属设备是保证计算机正常、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计算机使用一年左右,显示器就会布满灰尘。打开主机箱,机箱内部电源、主板、风扇、CPU都布满灰尘,如果不注意清洁,灰尘阻塞,导致内部发热、风扇停转、电容受热鼓泡,造成计算机在运行程序时经常死机或则系统崩溃,引起数据丢失。

1.显示器清洁。显示器清洁分三个步骤,用清洁剂清洗显示器外壳灰尘,

然后用软毛刷把散热孔缝隙内灰尘清理掉,最后用软布轻度擦拭显示屏表面灰尘。

2.键盘和鼠标清洁。清洁前先把键盘倒置,轻微抖动,把键盘缝隙间的

杂物倒出,用抹布把键盘外壳擦干净,接着用棉签清洁键盘内部污垢。对于鼠标清洁,主要清洁对象就是鼠标滚动球和滚动轴。

3.机箱外壳清洁。用清洁剂清洗机箱外壳,然后用软毛刷把刷掉机箱接口灰尘。

4.主板清洁。用毛刷清洁主板表面灰尘,用软布沾无水乙醇对板槽进行清洁,最后用电吹风吹尽灰尘。

5.清洁内存条和适配器。用毛刷清洁表面灰尘,用橡皮擦拭内存条和适配器的正反面,最后用电吹风吹尽灰尘。

6.清洁CPU和风扇。卸下风扇,用用毛刷清洁表面灰尘,然后用电吹风吹尽灰尘。

7.清洁电源和风扇。卸下电源用毛刷清洁表面灰尘,把风扇从电源上卸下,用毛刷清洁干净。

(二)系统优化及软件故障对策

1.启动项。去掉多余启动项会加快开机速度,节省内存消耗。注册表修复法、360优化加速、系统实用程序修改法,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最常用的是系统配置实用程序Msconfig中设置启动项。开始>运行>msconfig,首先在启动项中找到要禁止的启动项,再在它前面方框中单击鼠标左键,去调方框中的小钩,然后单击系统配置使用程序窗下的“应用”按钮。

2.关闭多余服务。默认安装完系统后,系统也会开启很多服务,其中很多服务用户根本用不到,这导致浪费了相当多的内存和系统资源,影响系统启动和运行的速度。关闭服务的方法:我的电脑-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设定时右击一个服务,可以选择关闭,手动,还是自动,自动为跟Windows一起启动,手动为需要时它自行启动,禁止为永远不启动。

3.卸载多余软件及驱动。系统速度过慢,很多是由于Windows系统过于臃肿、软件安装过多的原因,需要对软件优化加速。卸载多余软件及驱动在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找到无用的程序直接删除。

4.清理系统垃圾、临时文件及无用DLL。系统垃圾、临时文件及无用DLL小瞧不得,就象日常我们的生活垃圾,日积月累严重影响计算机运行质量,因此借助360、优化大师了、金山卫士等清理有利保证计算机性能。

5.整理磁盘碎片进行整理。过多的磁盘碎片,造成磁头不断地在不同的地方搜索和读取隶属一个文件的数据,降低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和速度及硬盘使用寿命。利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磁盘碎片进行整理,从而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三)计算机硬件故障

经过清洁主机及附属设备、系统优化,计算机性能仍不稳定,这些机器很可能某些硬件出现问题,随时有崩溃的危险,这需要根据故障判断方法进行故障处理,故障诊断一般采用先软件后硬件、先外设后主机、先电源后部件、先简单后复杂原则进行故障处理。

(四)计算机其他预防性措施

1.作好资料归档。管理好计算机随机各种资料、软盘、光盘,其中芯片、板卡、声卡、光驱等的资料和说明书,这些资料对于快速解决计算机故障有很大帮助。

2.对计算机文档、重要资料、图纸等,用U盘、光盘、移动硬盘等其他存储介质作好备份,及时备份是保证计算机数据安全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7篇:大自然的启示资料范文

论文摘要:梁启超历史研究的 “客观研究法”实质上就是以历史客观李实为墓石,以真实史料为中介,在认识上反复深化,从而揭示出历史事实的个性特征与普遍规律,并为现实生活提供 “资鉴”的方法。

梁启超说: “历史者,叙人群进化之现象合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就是说历史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历史进化的规律,从而为现实生活提供 “资鉴”。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提供出历史研究必须客观,要使用 “客观研究法”。客观研究法是梁启超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也最明快、最有说服力地体现了他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倾向。虽然梁启超的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与 《中国历史研究法 (补编)》早已成为历史,但其方法的精华却早已融人后来的历史研究之中。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重温他的历史研究的客观求真方法,仍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不仅是重新认识作为历史人物的梁启超的需要,而且客观、公正地研究历史也仍然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立足点。

一、历史事实之客观性与整体性

历史的客观性表现在它的事实性、整体性。历史的真实一方面是事实之真,另一方面则是本质的真实。事实之真是从单个事实本身来说的,而本质之真则是从历史事实之间联系的角度和整体角度来说的。自然界不用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是客观的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是客观的,是过去、现在发生过的事实。历史不是简单的各民族、人群或各个人的孤立活动史,或其活动的叠加史,而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间的民族、人群或个人通过其文明的创造活动创造出来的、其间存在着相互的差异、联系和影响,并由于差异而相互补充,由于联系而相互作用,由于作用而相互影响,进而共同构成具有内在逻辑必然性的人类社会历史整体。

历史的整体性以历史事件的互相联系和影响为纽带而表现出来。历史的整体性与梁启超关于全民进化的历史观点相互说明而关联。梁启超说,历史事件的发生、各民族的活动,都有环环相扣的关系,“史之为态,若激水然,一波才动万波随。;人类的历史活动息息相关,“如牵发而动全身,如铜山西崩而洛钟东应”。不独各国的历史是 “整个的”,而且全人类的历史也是 “整个的”,世界历史则是各国人民在创造文化、文明过程的总和。历史事件如果离开了人类历史的整体,就不成其为历史事件。“事实之偶发的、孤立的、断灭的皆于纵的方面,最少为前事之一部分之果,必于其横的方面最少亦与他事实有若干之联带关系,于纵的方面,最少为前事之一部分之果,或为后事实一部分之因。历史好像一条长链,环环相接,继续不断,坏了一环,便不能活动了。

不独历史事件不能分割看,就是人类在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志等也不能分割看,而应当当作一个整体看,不仅把思想意志当作一整体看,而且要把历史客观事实与历史思想意志当作一个整体看:

“史绩有以千年或数百年为起讫者,其绩每度之发生,恒在有意识若无意识之间,并不见其有何等公共之一贯目的。及综若干年之波澜起伏而观之,则俨然若有所谓民族意力在其背后。治史者遇此等事,宜将千百年间若断若续之迹,认真筋摇脉注之一全案,不容枝枝节节求也。

梁启超说,数百年或数千年的史实是一个整体,其间各时生的史实是组成这个整体的细胞。将这些细胞各个分离对整体就没有意义,将所有的细胞综合起来就内在地潜藏着整体的生命灵魂。

“社会是继续有机体,个人是此有机体的一个细胞。吾人不论如何活动,对于全盘历史,整个社会,总受相当束缚。”

个人的活动作为一个细胞,不仅受到它自身的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到其它个人活动的影响,其它个人的存在构成个人活动这个细胞的生存条件。个人的活动虽然对于他自己来说首先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全部内容,但这种活动却是受制于整个社会历史条件的活动,并且只有当它以整体人类社会历史为条件时,当它是构成历史有机整体的一个细胞时,它才真正具有历史的意味。

二、史料之“汇集宜求备,鉴别宜求真”

历史的客观事实主要以史料的形式表现出来,史料是研究历史必经的中介环节。历史事实本身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研究不能够以直接的历史活动或事件为研究对象,而只能以记载历史活动或历史事件的文字材料和历史活动留下来的遗迹即史料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事实的模本,而不是历史事实本身。历史事实的真实性,一方面存在于经过鉴别的史料之中,另一方面存在于历史事实和史料的整体联系之中。历史研究的本质对象是直接的历史活动,但现实的历史研究却要通过中间环节——史料来实现。

史料作为人们研究历史的中间环节,本身就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反映,或历史事件的部分遗留物,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或需要经过认识才具有意义的事物。认识的本性决定了史料不可能与认识的本质对象——历史事件直接同一,只能与认识对象的历史事件无限趋近。事实上,在历史研究中,相反的情况经常出现,或是认识的错误,或是认识本身的不全面性与片面性,或是认识者的故意颠倒黑白,或是历史事件的遗物本身就是历史事件的假象,使得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搜集与鉴别成为一种前提性的条件。要求得历史的事实的真相,必须搜集和鉴别史料。

梁启超说,史料有难以保存、易于失散和易陷假伪的特征:

第一,难以保存。思想、行为、事实能够留下痕迹的本来就不是思想、行为、事实的全部,而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在这很少的一部分痕迹并非都有史料的价值。第二,易于散失。由于人们的谨慎态度,对有价值的史料常常需要有证据才认可,如果一时找不到证据,则有价值的史料就可能被埋没,因而有价值的史料很容易丧失;对有价值史料有用的证据,也因多种原因而极容易失散。失散的原因有: 有意隐匿,如清代之自改 《实录》; 有意蹂躏 ,如秦之焚书; 或新著作出而所据之旧资料遂为所淹没,如唐修 《晋书》,《晋书》成而旧史十八家俱废;或经丧乱,史籍沦没,如牛弘所论史书之五种厄运; 或孤本孤证,散在人间,偶不注意,即便散亡。第三,易陷假伪。历史在记录和流传中,由于受人们的主观上的想当然、记忆的混乱或思考问题的立场等的影响会产生讹误,使史料渐渐走了样,最后成为虚伪的东西。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古之风,人们或托古以自重,或在秦焚书之后伪献遗书以售眩邀宠,导致假史料的出现;官收记载每经朝廷有意纂改; 道德卑劣者有意作伪; 史文大多经过事后的增饰而失其真实等。

针对史料的上述特征,梁启超提出 “汇集宜求备,鉴别宜求真”的搜集和鉴别史料的总原则。“汇集求备”符合历史事实的整体关联性的要求; “鉴别求真”则符合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原则。“汇集求备”,就是不仅要像过去史家从旧史记载中搜求史料,而且要按照西方近代史学理论,以“过去人类思想、行为、事实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流至今日者”均为史料,同时充分吸收地质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鉴别求真”,就是要在全面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将所搜集到的史料联系起来,对它们进行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择善而从,使历史研究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三、信史之 “画我须是我”

“吾侪今日所渴求者,在得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和整体性表现在史料上就是史料的完备性和真实性,搜集史料追求全面,鉴别史料追求真实,最后落实在对历史的忠实叙述上。要忠实地叙述历史,首先是研究者应当有一个忠实的叙述历史的主观态度,其次要知道怎样才能够忠实地叙述历史,把这两种结合起来,就能作出梁启超所说的 “良史”、“信史”来,为现实生活提供资鉴。

历史研究的主观态度方面,梁启超称之为史德。史德就是指历史研究者对历史事实应持的一种客观而公正的态度。章学诚说,作史的人,心术应该端正。刘欲说 “是非不谬于圣人”。梁启超说,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忠实公正。史家的思想感情可以寄寓于史学论著之中,但不能以主观代客观,甚至歪曲历史事实。

“善治学者,不应以问题之大小而起差别观。问题有大小,研究一切问题之精神无大小,学以求真而已。大固当真,小亦当真。一问题不入吾手则已,一入吾手,必郑重忠实以赴之。

梁启超认为,凡学问必有客观、主观二界。所谓客观,就是指所研究的事物;所谓主观,就是指能研究这个事物之心灵,即人的思维能力把主观与客观结合在一起,然后才可能有科学或严肃学问的出现。历史研究也有它的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历史研究的客体方面,是过去、现在历史事实; 历史研究的主体方面,是历史研究者心识中所怀之哲理。研究历史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研究者在主观上是否公正的态度问题。正确的态度应是对一切历史问题,不论大小都以求真的忠实心来对待。

史德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是忠实公正,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则是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己”。所谓蔽,指受错误的观念的影响而不能明了辨察事物的真相,或受浅显观念的影响而不能对事物作进一步深人的研究。认识是一个无限深化的过程,是一个主观无限接近客观的过程,因此在研究中应当不要被已有的认识所束缚。这已有的认识可能来自于他人、传统或权威,也可能来自于自己以前的研究、自己的主观倾向或习惯等。他人的认识、传统的信念、权威的说教、自己以前的研究、主观倾向或习惯等都可能是正确的,也都可能是错误的。对于错误的认识,我们固然不能为其所束缚,即使是对于正确的认识,我们也不能为其所束缚;错误或谬误的东西是真理之母,可以通过研究使其向真理转化; 正确的认识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再深化的。“不以人蔽己”即不要为因袭传统的思想所蔽。对前人的说法,既要充分尊重其价值,又不盲从,对则从之,不全则补充之,遇有必要修正的,无论是怎样有名的前人所讲,也要加以修正; “不以己蔽己”,即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要严于解剖自己,“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勇于在研究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进。

“大凡一个人立了一个假定,用归纳法研究,费很多的功夫,对于已成的工作,异常爱惜,后来再四观察,虽觉颇有错误,亦舍不得取消前说。用心在做学问的人,常感此种痛苦。但忠实的学者,对于此种痛苦,只得忍受,发现自己有错误时,便应当一刀两断的,即刻割舍,万不可回护原来的工作,或隐藏事实,或修改事实,或假造事实,来迁就他。回护从前的工作,这种毛病,愈好学愈易犯”。

历史事实是客观而不可改变的存在,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一次比一次、一代比一代更深刻、更全面,历史研究者们追求不断接近客观历史的认识结果,然而这对研究者本人来说却是一个较为痛苦的感情过程。虽然如此,历史研究还是应当不受学术目的以外的事情的牵制,不受主观好恶和恻隐之心的影响,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严格解剖史实,以极忠实而公正的笔调描述历史,才是正确的态度。

历史研究中的客观公正性,要求在具体的行文叙述中揭示出历史事实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个性,也就是在历史研究中揭示出历史客观事实的本质之真来。

吾侪有志史学者,终不可以此自勉,务持鉴空衡平之态度,极忠实以搜集史料,极忠实以叙论之,使恰如其本来,当如格林威尔所云 ‘画我须是我’,当如医者之解剖,奏刀旁素,而所谓恻隐之念扰我心曲也。乃至对本民族偏好溢美之辞,亦当戒。良史固所以促国民之自觉,然真自觉者决不自欺,欲以自觉觉人者,尤不宜相蒙,故吾以为今后作史者,宜于可能的范围内,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决不以为手段。夫然后有信史,有信史然后有良史也。

历史有其本来的面目,客观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一方面,历史事实是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的大部分都是不可能重复出现的各有其特殊性的事件。首先,形成某一历史事件的历史条件必然是独特的,不可能可以重复出现。其二,某一历史事件角色承担者的影响其行为的个人性格、思想观念、意志活动等必然是独特的,不可重复出现或被创造出来或被模仿。其三,历史事件不可能也不允许试验性地按照人为的目的进行重复演练。“画我须是我”,“我”即是客观性和个性的代表物,梁启超强调了历史事实的特殊性或个性的价值,主张在历史研究中揭示出历史事实的个性特征。

第8篇:大自然的启示资料范文

策略:如果你要像《关键第4号》的主角一样要逃难,或者因为什么莫名其妙的原因来到了地球,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熟人。学外星人ET一样,跟一个小孩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他就会领你进入地球人的世界,孩子喜欢你,大人也就不会把你当成敌人,他们会因此好好地爱护你,帮你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误区:不要以为所有小孩都愿意和你成为朋友,如果你亲和力不够,就会把人家吓到。所以要以情动人,走运的话,或许还能在地球处个对象。

参考资料:《外星人ET》、《保罗》、《新外星人》、《冲向天外天》、《天外飞仙》、《地球停转之日》、《外星奇缘》、《关键第4号》

启示备忘:要与人为友――记得剪刀手爱德华一开始是怎么跟当地人打成一片的么?多亏一个好心的妈妈收留了他,又跟家里的女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所以找到一个好朋友相当重要。

定律二:伪装不是坏事

策略:你能变形吗?很多外星人都有变形的能力,你可以把自己的外形变成规整一点的人类,然后慢慢跟真正的人类打交道,等产生感情之后,再跟他们道出真相。切记,不能漏掉三个脚趾头或者长金属指甲这样的细节,要100%变成人类模样,不能有破绽。学会说几个笑话,会显得你更有人情味。

误区:伪装很辛苦,需要有强大的忍耐力和适应能力,如果没有达到这方面的素质,请不要冒然尝试,不妨学学《铁血战士》里外来侵略者的两招:到人少的地方避避,或者干脆隐形。

参考资料:《变形金刚》、《铁血战士》、《异种》、《天外魔花》、《怪形》、《黑衣人》、《戴夫号飞船》、《外星奇缘》

启示备忘:谎言有时也是善意的――如果对方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达标,不妨先哄哄他,然后慢慢告诉真相,换一种方式,事情会简单很多。

定律三:尝试拯救人类

策略:说老实话,人类是一个很困惑的族群。人类排斥异类,却天天做外星球的白日梦。你来得正好。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精神困境,人类的智慧忙不过来,世界需要一个超级英雄。比如,我们希望时光能倒流,让日本免于那场大灾难,万众期待的超能力外星人你什么时候能出现?

误区:超能力者可以拯救,也可以毁灭。只有拯救才能获得人类的信念,毁灭不会。不要上英雄瘾,帮助人们才是正途。(学学我们的超人吧。)

参考资料:《超人归来》、《变形金刚》、《地球停转之日》

启示备忘:做一件好事,是给人良好印象的第一步。发现别人需要什么,给予他人帮助,就算你长着蓝脑袋绿头发,也是贴上了好人标签啊。

定律四:做一个合格的征服者

策略:觉得跟当地人做不了朋友7没有其他外星人那种讨小孩喜欢的亲和力7没问题,你的外星科技比我们的要先进,拿出让我们信服的那一套本事来吧。如果你能帮助我们发展高新科技,我们也欢迎你们星球的人过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形成良好的贸易往来,这也是一种握手言和的好方式。

误区:征服不等于侵占,你可以带你的武器过来搞破坏,但高智商人类可以破解你们的密码,反攻你们的星球。《世界大战》里的火星人很强大,但最终却不战自败,所以要小心。

第9篇:大自然的启示资料范文

【关键词】历史图片 影像视频资料 历史事件 学科兴趣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强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9-01

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就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物、古迹、文字图书,以及经过现代技术处理的漫画、影视资料、记录资料等,在“展现历史学科丰富多彩的特征和空间变迁”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历史知识迁移与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1]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展开研究。

1.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作用

由于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对历史呈现的直接性与直观性,不仅缩短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时间距离,也制造了非常亲密的空间距离,更能让学生在较为切实的体验中激发兴趣。

1.1单独历史事件兴趣激发

虽然历史学科以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与趣味性,能非常容易地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往往由于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性,导致学生在了解基本过程后便丧失兴趣。历史实物图片和影像视频的适时运用,能起到调动、保持与再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教学《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时,显然教材的抽象性与概况性,难以相对长时间地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把香港、澳门、印度、澳大利亚与非洲等地的殖民史料图片或影像展示出来,能从视觉或影像的立体冲击中,让学生继续投入到学习,在把课本知识直观化的同时,积极地探索课本中其他可能出现的兴趣点。如世界上著名的被殖民民族抗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其历史意义等,让把图片或影像视频直接转化为文字性的知识,培养与提高了学生总结提升能力。当然,在运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安排,把相关史料的展示与教学环节结合起来,起到对教学的助推或步骤性作用,避免应急性的盲目和造成的主题偏离。

1.2历史学科学习兴趣激发

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浅显兴趣,向稳定的学科学习兴趣提升,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历史学习效果的积极积累。尤其,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与组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或环节,把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展示出来,在细化与真实还原历史事实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索精神,实现了具有内驱性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动力。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由于时间距离的亲密性,各种史料保存比较齐全,而且关于此类史料的影视作品也较多,因而,教师可以选用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既可以是革命圣地的图片展示,也可以是各种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在这样的史料帮助下,完全可以自主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以此不仅可以激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也可以指导他们以自己任何可能的方式,去搜集与整理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相关历史史料,实现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并以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探索精神被不断地强化与提升。

2.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办法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一般作为教学内容或教学工具性的手段,被教师以适当的时机展示出来,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起到了不同的兴趣激发作用。

2.1重难点启发性运用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对学生而言因为其重要性与难度,就渐渐失去了其趣味性,在教师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冷场与负面情绪的迅速积累。教学中有主要两种运用形式:兴趣再激活性运用。即把相对尴尬或冷场的课堂氛围再度激活起来,让学生的思考积极性继续活跃,为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创设良好的思考氛围。如在教学《收复新疆》时,针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重点知识与收复伊利重要性的难点,学生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左宗棠,就陷入了运用新时期的观点看待特定历史阶段人物的怪圈,依然从封建社会的落后与清王朝的挨打出发,也就不能准确客观地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教师在这种时机,可以适当选择纪连海或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对历史人物评论的方法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启发,促成他们客观与全面地开展历史学习。兴趣主题主导性运用。主要是为了确保学生学习的主题稳定性,避免学生的思考或探究出现偏题或跑题现象,教师运用此类史料加以引导。如在教学《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针对学生在突破中因为网络运用的高频率性,而只针对网络科技展开讨论等,教师要积极地介入展示生物科技与航空航天技术的史料,如展示中国的神五到神九的飞天资料,让学生实现全面地兴趣激发与学习。

2.2知识强化性运用

这种目标的运用,主要用在两个环节中:知识小结环节的兴趣激发。课堂教学中,会根据教材内容的机构,进行不同阶段的知识小结,教师在这样的阶段适当地运用图片或影像视频资料,能起到记忆唤醒意义的知识强化作用,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准确。如在教学《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时,教师在“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环节,运用明清经济发展的史料展示与资本萌芽的史料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其中的差别,也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发展内在驱动之间的矛盾,有着更加全面与科学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单纯地依靠文本知识进行绞尽脑汁的思考,实现兴趣激发下的知识学习与总结的迎刃而解。复习环节的兴趣激发。历史知识的复习,往往是知识归纳、分类、整理与总结提升性的工作,任何的历史事件与人物,都是以一个知识点等面目出现,其过程是琐碎的、枯燥的,因而,教师适当地或者直接运用图片与影像视频资料,按照某种规律为学生展现出来,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复习起到启发作用,也可以潜在指导学生开展高效地复习,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视觉与视觉和听觉并在的趣味。如在开展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教材内容的课时顺序为学生展示相关史料,既有宏观的提纲,也有围观的暗示。

结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历史实物图片与影像视频结合运用的兴趣激发,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实,需要教师继续发挥创造性,挖掘此类史料的兴趣激发潜力创设高效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