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范文

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精选(九篇)

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

第1篇: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范文

关键词: 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

数学属于基础学科之一,和语文、英语并称为三大主科。可以说,三大主科中,语文、英语都是语言学科,属于文科的范畴,而数学学科比较特殊,属于理科。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得知,很多同学在升入初中后,感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加大,学起来有些困难。实际上,难不难是一个主观感知的问题,并非是数学学科本身的问题。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感觉,我认为很可能与教师的授课习惯有着很大的关联。那么,如何让学生学起数学来不再感到难呢?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告诉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好之”并“乐之”。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前提就是要有兴趣。学习也是这样,尤其是对于大家认为有难度的学科更是如此。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数学学科中,到处都是数字、公式、定理、公理等,如果学生对此不感兴趣,要想学好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我们要给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公式、定理、公理等镀上一层温情,让学生感到温暖,从而感到学有趣味。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了。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首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故事是最打动人心的,在数学课中,时不时地加入一些故事的元素,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比如,讲到圆周率时,我就会自然引入祖冲之的故事。通过讲祖冲之的故事,不仅可以得到圆周率的演变过程,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因为我们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要比欧洲一些国家早了好几百年呢。这就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其次,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与自己也可以动手参与其中相比,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比如,在需要用到一些教具的时候,我就动员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我把它称为“学具”。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学生也可以在下边自己动手操作,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这里的动手还包括另外一些手段,比如,让同学们到黑板上演练并讲授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个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试题的演练,当我们把一些公式和定理讲授完后,总是要通过一些试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让一些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课”,这样的经历使得学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思维,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对我的影响颇大。故事说的是有两座庙宇,一个庙宇的和尚外出办事总要经过另外的一座庙宇,在经过时,另外一座庙宇的和尚一定会出来和其进行斗法。故事就是讲述的这样一个斗法的过程:庙宇的小和尚受师傅的委托下山到菜市场买菜,途径另外一座庙宇,远远地看到一个小和尚在庙门前等待。待其走近后问道:你去哪里?小和尚回答道:脚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另一个小和尚听到这样的回答,竟不断挠头,无言以对,于是急忙赶回庙宇向师傅请教:师傅师傅,我问他去哪里,他说脚去哪里,他就去哪里,我如何应答。师傅说:你可以问他,如果没有脚呢,你又去哪里?小和尚豁然开朗,于是第二天又到庙门口等待。远远看到那个小和尚又朝庙门口走来,于是急忙拦下他问道:你去哪里?结果小和尚答道:风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小和尚没有料到会这样回答,竟无言以对,只能跑回庙中请教师傅给如何应答。师傅很耐心地对自己的徒弟说:你可以接着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将去哪里?小和尚顿时豁然开朗。这次,师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循循善诱地继续引导自己徒弟,如果下次你问他去哪里时,他回答水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怎么应对呢?自然就可以问,如果没有水呢,你将去哪里?然后师傅一一列举了多个例子。徒弟谨记在心,信心满满。第三天又早早等在庙门前,看到小和尚经过时,急忙上前问道:你要去哪里?结果小和尚答道:我去菜市场。小和尚一愣,遍寻脑子中自己师傅的教导,并没有这样的假设与应对,因而一时语塞,无法应对……

第2篇: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范文

1.知识与技能

(1)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图文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教学,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想象、表演、感悟,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和语言的生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感悟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曲《大海啊,故乡》勾起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的回忆,提起大海你的脑海里会想到什么呢?

2.大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赶海》这一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趣)

二、悟“趣”

1.同学们都说赶海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么赶海的“趣”体现在哪儿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追随杨谦的脚步走近他的童年去寻找答案吧!

2.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1)自由读课文组内找出有趣的事情,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

(2)找出“趣”在哪里?把自己对关键词句的体会整理一下,与组内同学认真地交流一下。

(3)要仔细、认真地诵读,把自己的感悟与理解读出来。

3.全班交流

(1)赶海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呢?作者呈现了哪几个有趣的画面呢?你能用三个字来概括出来吗?谁愿意尝试一下?

学生板书: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

(2)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学习心得?(4人分工情况可采用诵读、谈体会、表演、画面展示等)

(3)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A.品读“追浪花”

(抓住拟人句,突出欢乐的心情,指导诵读,再现追浪花的场面。)

难怪我当初要“闹”着舅舅去赶海呢?生活中你有没有闹着要做什么事情的?你愿意表演一下吗?我就是这样闹着舅舅去赶海的,从这个“闹”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B.品读“摸海星”

(“嘿”“抓住了”抓住关键词、做动作、诵读体会,突出摸到海星的惊喜。)

C.品读“捉螃蟹”

(抓住动作、语气词来突出捉螃蟹的“趣”。)

D.品读“捏大虾”

(揣摩字词,抓住动作、生动形象的比喻感悟趣味。)

4.赶海还会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出示文章中的句子: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你能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内容用具体的语言按照“捉螃蟹”“捏大虾”的手法描绘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三、议议

1.赶海的趣事真多,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比如,赛跑时鞋子跑飞了……你记得这些有趣的事吗?

2.谈起趣事大家都津津乐道,返回文本,太阳偏西了,我们的小背篓满满的了,这让我想到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满载而归)

3.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我情不自禁地想到王勃的那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赶海结束了,我一边走一边又哼唱起了那首歌《大海啊,故乡》。作者把这首歌的歌词列为文章开头,引起了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巧妙地引出了下文。文章又以歌词结尾,照应了开头,使全文浑然一体,这种写作方法就叫首尾呼应。

四、作业超市

第3篇: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范文

培养观察力的丰富资源

孩子的观察力是在他们自己的实际体验中获得发展的,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可以培育孩子观察力的好资源。

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也许你在为找不到合适的游戏材料而发愁,举目四看你和孩子朝夕共处的房间,在我们的屋子里就有很多可供孩子观察的好资源。每个居室都装满了琳琅满目的物品,在一片繁杂中快速搜寻出自己要想的那件事物就有赖于高超的观察力了。所以我们的房间里就可以玩观察力游戏。

不过不同的玩法有不同的难度,我们先试试看,让孩子找出屋子中很突出的一些东西。比如问问他“桌子在哪里”“灯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下意识地有目的地在一群事物中搜寻目标事物。

慢慢地,可以提高一点难度。比如准备很多袜子,有爸爸的、妈妈的,还有孩子的,这个游戏可以玩出不同的花样。“找找看,灰色的袜子在哪里?”“那么灰色带蓝条的袜子呢?”或者问问孩子“哪些是爸爸的袜子”。最后一个问题考察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现场观察力,还把他对爸爸的日常了解结合在一起了,孩子在观察后还要有一个小小的判断。

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大自然中的事物千姿百态、富有变化,观察大自然最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还会让孩子形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春天来了,那么和孩子一起去看看哪一棵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子,谁是最先开放的花朵。这样的观察会增加孩子对生活的敏感度。观察自然与美好的事物相联系,还能让孩子有感知美好事物、喜欢美好事物的潜意识,这些品质都会有利于他的成长。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在自然中进行对比观察。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收集到很多树叶时,问问他“两片有什么不一样?”发现树叶外形的不同。

细心观察周围的变化

细心敏锐的孩子会主动发现身边人的变化,有时候你会听到孩子询问你:“爷爷,你的脸上为什么有一个小疙瘩。”“爷爷,你为什么戴着帽子。”身边人的举动和细微变化会引发他的主动关注。这个时候,你可以扩展他的兴趣:“看看爸爸和妈妈的脸有什么不一样?谁是高兴的,谁是生气的?”“爷爷和奶奶谁的个子高?”“爸爸和妈妈谁的衣服有扣子?”

激活孩子的观察力

孩子的观察力在主动生长也需要我们细心呵护与支持促进,其中也有一些小窍门。

保护孩子观察的兴趣

越是活动变化的事物越能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想想看,如果他每次去看同一个东西都有不同的发现,那是一件多美妙的事情。有条件的可以在家里养花、养金鱼、乌龟,让孩子对花、小动物进行长期的观察,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让孩子在主动观察中获得乐趣。

对孩子的观察行为给予鼓励

很多时候孩子和你一起去外面,他会比你先获得有趣的发现:“妈妈,有个大烟囱在冒烟呢,是大黑烟。”你一定要鼓励他:“你真棒,妈妈都没注意到!”孩子会围绕这个现象问大人很多问题,你一定都认真回答他。你的态度会传递给他,他观察到的信息很有用,他很能干可以发现这些信息。

指引孩子发现事物的细微变化

孩子容易被一些突出的事物所吸引,公园里一朵红色的花,一株粗大的树,他们会只关注事物的主要特征忽视了细小的方面。你可以故作惊讶地向他也汇报你的新发现:“你看,这朵花的中间还有很多细细的丝呢”“你看,小蚂蚁的身体前面还有小小的触角呢!”

引导孩子观察时尽量眼、耳、口鼻、手等并用

多方使用不同的感知途径会让孩子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也会让孩子兴趣更浓。也许孩子喜欢吃糖果,让他看看糖是什么颜色的,闻闻是什么味道,摸一摸什么感觉,放在嘴巴里尝尝是什么味道。孩子也会习惯于用更多的方法获得信息。

第4篇: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范文

关键词:目标教学;整合;自主;合作;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理论与探究的相互整合。因为生物学科是以活生生的生物体为研究对象,不像其他学科抽象,学生对生物的学习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太熟悉不过了,因此,教师在生物课上就可以很好利用学生对知识的欲望,利用他们的熟知来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生物技能技巧,进而合作探究。在多年的生物教学中,我就是采用生物的课堂目标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首先,生物教师上一节课,应明白这一节生物课以那些活生生、学生熟知的生物体作为这一节课的教学标本;要给学生介绍哪些生物知识,哪些生物技能技巧;要求学生应掌握哪些生物知识,掌握哪些生物技能;了解哪些生物知识;了解哪些生物技能;培养学生哪些学习生物方面的兴趣;陶冶学生爱护大自然的哪种情操。教师要求胸有成竹,才会有的放矢。

其次,生物教师在设计生物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因人而异。一般在班上我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每小组的课堂目标各不相同,每小组的目标综合起来凸显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因为农村学生受教育、受社会、受家庭等多方面影响,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各不相同,加之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差异,教师不可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学习状况、兴趣爱好了解清楚,教师才能因材施教。

其三,生物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要让学生根据实际状况来选择其学习任务。因为学生自己选择的好处在于:促进小组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小组的协调、监督、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生成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个性的发挥、能力的体现以及学习气氛的渲染。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事做,不至于在课堂上学生精力不集中,开小差。

第5篇: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 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外阅读已不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盲区,也不再是老师们语文教学所遗忘的角落,课外阅读已经和课内阅读一样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但是在如火如荼的课外阅读“热”中,学生收效甚微,本文将就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

一、课外阅读:书本是船,兴趣是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先激趣。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能否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对课外阅读充满浓厚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实际最有效的动力,具体做法是:

1.资料查找法。教材是我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突破口,在上新课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去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事件或作者的其他文章,然后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成人物传记。这种作业既有新奇感,又有创造性,学生大多愿意完成。如在上《孤独之旅》时,布置学生去网络上看电影《草房子》,然后谈谈对桑乔,陆鹤、纸月、杜小康等人物的看法。上课伊始,同学们跃跃欲试,争谈观感,兴趣盎然。又如上《桃花源记》时,我布置一个专题作业“走近陶渊明”,去收集陶渊明的诗歌及轶闻趣事,感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廉、刚正。这样就达到了解作者进行阅读,进而培养兴趣的“一石二鸟”的效果。

2.故事激趣法。教材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如《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夸父逐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等文章直接要学生比赛讲故事,再顺势引导这些有趣的故事就收集在哪些相关的作品中,激励他们去阅读经典名著,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讲故事活动。

3.师生阅读交流法。中学生的特点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缺乏意志力,控制力弱。所以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后,还需采用一些方法,对阅读活动进行巩固和扩大。我常常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和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推荐最近所读的好书,经常在读的同学常常围着我转,热烈探讨读书所得,偶有不读书的同学谈不上话来,会自惭形秽,暗暗补上这一“课”。这样,既加深师生间情感交流,又将课外阅读不断深化下去,也是心理学中关于成就感、探究欲和向师性的基本道理。

二、课外阅读:教师既是引领者,又是权威者

1.制订恰当的课外阅读计划。根据新课标要求,每生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新学期开始,学生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本学期必读书目有哪些,哪些时间完成,选读书目有哪些,需完成的阅读目标是什么,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修改,根据本人实际制定一份可行性计划,张贴在墙上,全班同学互相监督完成情况。

2.加强监管,及时检测。每天将机械的作业量减少,合理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一、二年级每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语文课开展课前5分钟“见闻谈”,可讲故事,可背经典美文、诗词,也可谈阅读感受,从而对阅读内容进行检测。三年级任务重了,要求学生必读15分钟课外书,揣摩文中选材、立意、语言亮点,第二天课前3分钟以默写形式再现原文中精彩部分,这样长期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脑海里积淀许多语言及写作技巧,经过内外创造,涵泳体察,语文的功利性和人文性会大幅度提高。

三、重视积累,内化吸收

1.摘抄展览会。中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付出了努力就希望得到认可。我鼓励大家认真做好摘抄,并写出独具个性的摘抄笔记,每半学期开展一次摘抄展览会,优胜者的摘抄将编入班级的《青鸟》文集中。下面展示的名言粹语和阅读感言就是我从我班同学的摘抄本里选录出来的,这是他们在愉悦的读书活动中同“智者”对话的真实记录。

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

摘抄寄语:阳光于我们是希望,它集快乐、美好、纯洁于一身,为了享受它的抚摸,为了感受它的希冀,我们诞生于世。阳光无形无体,却弥撒大地,轻柔地包裹着一颗颗玻璃般的心,于是,冬天不再寒冷,人心不再冷漠。(陈睿逸)

完美从来都只建造在过去的废墟上。——《袖满香》

摘抄寄语:一度追求完美却不知如何去建造完美的人不是世间的留心者,将过去当成废墟的人是愚蠢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因过去而催化新生,这才是智者的完美。

第6篇: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观念;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6-0187-02

美术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基本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认识到:美术教学是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学科。它可以推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开拓学生的想想空间和审美视野,更重要的是能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感受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目的。

在美术课堂,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喜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发展的主体,作品创作的主体,科学灵动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感受。如何追求高效的课堂效果,构建自主、高效的美术课堂,无疑对从事美术教育的广大教师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势必要不断学习、不断传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提高。把握课堂的真谛,立足课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转化为一种寓教于乐、激发想象、张扬个性、自主探究、开发潜能的过程。因材施教,注重特长,调节变换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适应美术新课程的变化,结合实际与新课程一道前行。

一、观察事物,激发兴趣,从身边寻找美

美术来源于对自然界、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审视和发现。要尽早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一堂美术课上,作为老师是否能够抓住孩子们最常见而又最不被留意的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审美视角激发和调动其学习、创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美术活动的主体,用心的从身边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当下中小学美术课堂教育都非常关注的课题。每位学生都有好奇心,都有求知欲望,我们在用设置的问题来引导着学生逐步的探究实践,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准确掌握每位学生的美学心理和性格特点。另外,课堂问题设置也很关键,无论什么课课堂问题的设置都必不可少,首先要科学设题,既能启发又易于领会,符合各年龄段学生;其次要有新颖感、激发力和探究性,具备引发学生爱学、想学、自觉学习的有效作用;其三活跃课堂必要的氛围和学生的思维。相反如果我们老师不重视课堂问题的设置,一味的对学生照本宣科,这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估计也会微乎其微。尤其是美术课堂上,老师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现实事物,运用合作、比较、概况等等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开门见山的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我们直接传授的东西学生可能很快就忘记了,就不如启发式的引导学生逐步的思考解析问题的好,有些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己探究出来会终身难忘。为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多角度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课堂思维容量,避免美术课堂流于表面的形式与热闹。当然注重问题的设置并不是否定对美术理论常识的传授,而恰恰是理论联系实际,老师传授与学生思考、动手实践的有机结合,使这些既有的课本知识更好的让学生接受。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钻研学习业务,提升思考和研究水平,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审美能力的优秀学生。

二、独立思考,创意思维,从实践中发现美

创造源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和感悟性,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素质在美术教学中是很关键的,一幅画中如果没有思考、没有创意、没有艺术就不能称之为一幅好画。为了在美术课上贯穿对学生观察力、表现力和创意性、艺术性的培养,如果老师设计了一堂”画苹果”的课,首先,该老师让学生观察苹果的形状、色彩,并要求他们指出与哪些物体形状相似?(学生答:皮球、足球.....)然后老师要求他们将自己所说的物体用笔画下来。等学生画完后,老师再将苹果切开又设计出下一个问题,像什么呢?(学生答:月亮、香蕉、镰刀……)老师又要求学生将自己联想到的物体画出来,最后老师作出绘画总结评价,指出那个画的好,好在哪里,那个画的不好,不好在哪里,哪里应该纠正,哪里应该借鉴。这样边提示、边看、边想、边画、边纠错的教学方式,既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同时又巩固了课堂成果。

美术教师还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实际审美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相互学习、借鉴,多表扬、鼓励,少挫伤、批评,教学生学会用审美的视角和心态,看待自然事物和艺术作品。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绘画、手工作品都要给予认真、准确的评价和正面积极鼓励,结合学生绘画的情景,所表达情感的真实性,观察方法的正确性,无论是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都要用“心”。只有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延续学习兴趣。课堂才能达到应有平等和谐、共同进取和预期目的,才能架设师生心灵的桥梁。

第7篇: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范文

什么是人文?人文的特色是“当下自化”,“化”这个字最重要,它代表把我们当下的困境及烦恼都化解。

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能做到这一步就是人文教育的成功。那么,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呢?

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别

首先,一个人要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何在。讨论道德的时候,强调普遍性,现在谈人文的时候,则须强调差异性。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兴趣。这里我们先就比较通俗的,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部分来加以说明。要不然一谈人文,就问你会不会背几首诗,会不会演奏音乐,会几种乐器,很多人都要泄气了,我也不例外。

我们先谈与日常生活比较有关系的。譬如喝酒,很多人都有机会喝酒,这几年红酒文化也很盛行,要学会判断这是哪里的酒,这酒是哪个年份的。有些人闻一闻就能知道,但要他进一步再说得多些,就语焉不详了,这样蒙我们中国人可以,蒙外国人未必可以。

我在荷兰教书期间,有一天看到一个人上电视节目品酒,他的鼻子上居然戴着鼻套。平常我们只看到马和牛装鼻套,现在居然有人也装上鼻套。主持人介绍说,要请他开始品酒,并且解释他的鼻子为什么要装鼻套,因为他的鼻子保险一百万美金,也就是说,他的鼻子如果被人打坏了,或受到什么伤害,甚至摔跤摔破了皮,保险公司就要赔他一百万美金!

他品酒的时候,酒杯拿起来摇一摇,一闻就知道是哪一年份的酒,哪一地区生产的葡萄,那一年下过多少次雨,然后采收之后,放在什么样的橡木桶里面,又放了多久,这些都可以一一说出来。所以,邀请这样的人来品酒,如果他说哪一种酒最好,应该是当年第一名的,大家都没有话讲。

外国人喝酒可以达到这么高的品味层次,以后他到任何地方都是谈笑风生,一生喝酒喝不完,因为大家都会请他品一品自己所收藏的酒。

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有个人叫荀勖,荀勖有一次在晋武帝的宴席上,以竹笋配白饭吃,他忽然对同桌的客人说:“这饭是拿用过的木头烧成的。”

饭是怎么烧成的?古时候都用锅子,底下的木柴是旧的还是新的,跟饭的味道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就嘲笑他,但同时也偷偷派人去打听,一查之下发现真是旧车轮用过之后当木柴烧。这个功夫比外国人厉害吧!他隔着一个锅子居然也能知道是什么木柴烧成的饭。

我们现在可能不会有这样的人了。试问:你这个饭是“大同”电饭锅烧的吗?每一种电饭锅烧成的饭是不是不太一样呢?这个我不太知道,要问专家了,你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专家。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专家只不过比别人多知道一点点而已,但这一点点就是功力所在。

培养生活的趣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对哪一方面特别有兴趣,就要努力比别人多知道一点点,这一点点有时候要靠恒心。譬如,现在很多人都说,自从台湾推出凯蒂猫以后,引起搜集的风潮,但是谁能坚持到最后呢?当大多数人都忘记凯蒂猫的时候,你还继续搜集,那么十年之后你就变成凯蒂猫专家了,拥有各种年代的、各种形态的凯蒂猫,还标出来哪一年哪一地产品,这多么有趣!

任何事情、嗜好、兴趣都可以变成生活上的一种趣味,人文就是让你知道生活里要有趣味。趣味代表活泼的力量,因为人的生命很枯燥,整天就是从早上到晚上,就是一天日夜循环交替,一年就是四季,春夏秋冬轮流上场,一生多么枯燥。

朋友见面的时候,看到的是“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大家见面要说什么话,你还没开口,我就知道了。尤其是父母最不容易跟小孩相处,很多家长到了小孩读初中的时候,就跟我抱怨:“我儿子一回家,我还没讲话,他就叫我闭嘴。”我说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你要说什么嘛!妈妈说的话还有什么营养呢?你要说的话小孩子早都知道了,所以你不必说了。

我们谈到差异性的时候,强调人不能没有嗜好,不能没有兴趣。我现在讲一则“痴祖闲阮”的故事。有两个人很喜欢搜集东西,一个人叫祖约,搜集各种钱币;另外一个人叫阮孚,搜集各种木屐。当时有品评人物的风气,大家就在猜测他们两人谁比较潇洒。搜集是可以,太执着的话就变成好像是恋物癖一样,自己的生命受到局限了。

有一个人晚上去拜访祖约。古时候的人很可怜,晚上没有电,当然也没有电视,大家想想看,没有电视的生活要怎么过?所以祖约在家里每天晚上赏玩他的钱,有各种铜板、各种钱币,以此为乐。听到客人来访,他赶快把钱收起来,因为很多人有好东西都不愿跟别人分享,要把它藏起来,但是来不及藏好,有两个竹箱子就放在身体后面遮住,客人同他聊天的时候,他就移动身体挡一挡,怕被客人发现箱子,神色有点尴尬。后来这事传出去了,说他居然有这样的表现。

再看阮孚,他搜集的是木屐。客人晚上去他家的时候,看见他正在吹火给木屐上蜡,他知道客人到了,就一面上蜡,一面说着:“不知道一辈子可以穿到几双木屐呀!”这种表现很有水平。你搜集东西,但是你也知道,人生拥有许多,不一定可以享受许多。搜集了一房间木屐,真正要全部穿一遍的话,试问你有几只脚?

菲律宾以前有一位总统夫人,叫伊美黛,她曾公开说要告一个记者,理由是那个记者诽谤她,说她有三千双鞋子。她说:“我没有三千双鞋子,我只有一千六百双。”她又不是蜈蚣,需要那么多鞋子做什么?你有一千六百双鞋子,但是你能穿几双啊!她基本上不是买鞋子来穿,她是把鞋子当作嗜好来搜集啊!

像阮孚一样,要问一生能穿几双木屐,话说得多么潇洒,让别人知道他一方面很执着,另一方面也能放得开。他们这些人都各有嗜好,但问题在于是否执着。在这里面可以体验到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美感是无目的的目的性

谈到人文的时候,会提到美感。一个人要孕生美感,基本上必须有一种心态,叫无目的的目的性。美感必须没有目的。你做一件事有目的的话,这件事就变成手段,达到目的之后这件事情怎么做的,并不是很重要。

无目的就是你必须无关心,但是又必须有兴趣。你没有兴趣的话,根本不会去欣赏,但是你有兴趣又很容易变成很关心,就会受到一种束缚。

所以你要养成一种态度,一方面无关心,无关心代表不在乎得失,另一方面又有点儿兴趣,否则为什么有人专门去看木屐呢?另外一个人专门看钱币呢?这表示他有他的兴趣,他的兴趣不会变成他的束缚,这叫无关心而有兴趣,这样才可能走向无目的的目的性。

欣赏一幅画,不是为了得到这幅画,也不是为了了解这幅画在画什么。了解是求知,得到是欲望。我根本没有任何目的,但是看到这幅画又觉得这幅画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好像合乎某种目的。

在人生的过程里,偶尔会碰到某些情况,觉得非常适宜、惬意,在那没有什么其他的烦恼。庄子说,一个人忘记自己有腰,就代表皮带很舒适;忘记自己有脚,就代表鞋子很合适。假如你今天穿新鞋子,就会知道我的意思,总觉得有两只脚在那儿,为什么?因为你穿新鞋子还不太合脚。每一个人可以从这里面去思考,活在世界上怎么让自己感到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觉得在此时此地随遇而安,自由自在。

但是以学习来说,我们还要通过某些功夫的累积,对某些艺术的类别能够深入去欣赏,这才是正途。比如说我们学习欣赏音乐,即使完全不懂音乐,也可以通过某些音乐而觉得开心,但是有很多伟大的心灵杰作就无法接触了。我不是说一个人一定要正式学音乐,我只是说费一点心思让自己静下来,读一点简单的导论,引导自己进入某种音乐、乐派的领域,然后在欣赏的时候,就等于打开了一扇窗,从此以后听到这一类音乐就不会觉得有隔阂。如此才可以走向我们在人文教育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

丰富你的生命经验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能不能变得丰富而活泼,就看他审美的品味能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知道人文方面的困难在哪里,它需要生活经验的配合,假设你现在还在读中学,你感觉不到很多人文的内涵,到了读大学,接受人文教育,你也不见得可以消化,因为你还缺少实际的生活经验,对于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体会还差得很远。

台湾大学外文系一位退休教授,公开提出一个警告,她说读外文系的学生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的离婚率特别高,自杀率也特别高。我当时听了很惊讶,怎么这样讲呢?她说因为外文系的学生十八九岁的时候就要接触世界文学,读各种悲惨的故事,读完毕业之后,生命就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就是“惆怅”啊!

我们常常引述:“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中文系似乎比较好一点,因为我们自己懂中文,在中文世界里面有白话文,有历代的各种文学;读外文系就不一样了,你对于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学世界没有什么时间接触,你把他们的文学名著念下来之后,都是悲惨的故事,像《悲惨世界》《基督山恩仇记》等,我们只随意举一些,你看了之后就觉得,碰到这么惨的遭遇,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一个人到了中年之后,如果没有机会接触这些世界文学,那就谈不上人生的觉悟,这也是很大的遗憾。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去接触,正好可以对照我们自己的生命经验,增加它的深度,提升它的高度。

人为什么到了中年看电影特别容易受感动?那是因为我们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虽然没有那么悲惨,但是可以延伸去想象。延伸想象之后,你不用实际遭遇到这样的事情,但是可以感受到这样的事情所带来的震撼,这在审美经验里面很重要。

生命之丰富不一定要自己去遭遇,可以通过艺术欣赏而得到,如此不会有相同的压力。没有压力但是有丰富内涵,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呀!所以为什么我们在这个时候要看一些好的电影,读一些好的文学、好的诗词呢?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生命经验来对照,对照生命经验之后,使我活在当下这个世界,而所有的可能性都得到伸展的机会。

譬如,我这一生的工作是教书,我现在可以看到二十年后自己是什么样子,因为我看到前辈退休后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同我一样,一辈子做什么行业,退休后的状况自己都知道。看到自己的孩子,就知道将来他会怎么样,而自己老了之后什么处境,现在也知道。这样一来,我的生命就固定了,固定了之后就显得很单调很乏味。

看电影、看小说的意义何在?意义在于给你新的可能性。你不用实际去改变生命,但是你可以通过电影及小说去体验、去感受不同生命里面丰富的内容,把它引进到自己的生命里,让自己的生命产生一种动力,一种活泼的动力。

第8篇: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范文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很多时候,教师在导人新课时无从下手,只好用贫乏的语言讲解新知。学生会认为内容枯燥乏味,记不住知识,学习效果也不佳。我们可以经常利用图片、实物、收录机、幻灯机、录像机等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例如,pep小学英语六年级教材中,在学习雨的故事时,我先利用简笔画画出太阳照射着小河,河水变成水蒸气,然后画出水蒸气变成云,云变成雨的过程。牵着同学们求知的欲望,雨循环的过程形象展现出来,也让同学们记忆非常深刻。在学习餐具、学习用品、水果、食物时,我直接应用了实物教学。我拿起物品介绍:This is aspoon,This is a knife…,也可以用学过的句子问同学们:What's this?Is this a spoon?同学们非常感兴趣,都争先和我对话。这时,我恰当地安排同学们进行各种练习活动。使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语言。

二、交流互动,营造氛围

英语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课不要一味进行知识传授,而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

首先,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教师首先要努力创设学习英语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教师的课堂用语一定要说英语,也要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表达,感受英语氛围。教师不必担心学生听不懂而影响教学进程,可借助手势表情,用明显的体态语言,必要时用中文翻译,天长日久学生自然就会有进步。

其次,教师要安排一定的交际活动。特别是对话课中设计了许多供学生操练的情景、话题和交际用语,我们要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形式多样的操练练习。我们可以通过师生问答、生生问答、分角色表演、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交流语言。如学习一般将来时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定假期计划。然后通过问答和调查等多种形式练习句子。学生不但可以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还可以延伸问Where are you going?When are you going?How are you going?等等。

第三,通过游戏、唱歌、竞赛等方式让学生说说唱唱、写写画画、藏藏找找、听听猜猜。这些活动能够寓教于乐,融言、行、情、趣为一体,使英语课上得有声有色。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地掌握英语知识,并从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赏识鼓励,体验成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赏识是正确鼓励、引导学生全面进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纠正学生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适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丝赞许的目光、一句夸奖的语言、一个肯定的手势、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些鼓励的礼物等。我班有两个学生一直在纪律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无济于事。最后。我对他们也采取鼓励措施,让他俩每节课比比看,谁纪律要强些,就发给谁一张小贴画。比比看最后谁的贴画多。不久,他们有了好转。赏识可以增强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教师和同学们的赞许和期待中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四、应用语言,走进生活

第9篇:大自然有哪些有趣的事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地理 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中经常运用地图,可以加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对于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记忆、培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地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七年级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都会学生阅读地图。

首先,看图的标题。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新教材突出了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图片大量增加,分散到各章节中,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地图,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其次,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

例如我在讲东南亚一节时,引导学生看《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时,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张地形图,通过学习我们要了解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并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先看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例,了解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及范围,并回答我提出问题。学生们非常热情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顺利地总结得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并根据河流上、下游的相对高度推断出上游水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二、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地理课以前,学生对地图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对地图很好奇,如不加以引导很快就消失了。老师要引导他们,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老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甘肃省在中国的什么位置。有时结合时事提出问题。在讲地图时我注意先让同学们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同学们发言很积极,各抒己见。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注意让其区分地图和一般的图画有何不同,适时提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三个基本要素的问题。并逐一认真讲解,打好基础。然后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同学们从兰州乘火车去北京旅游可以走哪些路线,经过哪些省,大概有多远;去桂林旅游向什么方向走,沿途经过哪些大山和大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图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巩固了地图三要素的知识。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没有成功感的兴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三、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