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器乐培训总结范文

器乐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器乐培训总结

第1篇:器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系;训练;构建;理念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一、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想办法,理论联系实际,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就能构建起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第2篇:器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音乐 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一种全新观念、全新方法、全新信息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中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而在于综合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先进的艺术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西洋唱法”也有其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歌曲《大海啊,故乡》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男生齐唱三、四乐句,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室变为舞台,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

三、培养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要做到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是总原则。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

三 、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

四、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秩序渐进。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地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

五、结语

总之,音乐学习能力有了发展之后,学生便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体验,将会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对音乐学习充满自信心。这个时候,便会不自觉的总结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思考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并且进一步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婉侠. 由“音乐能力的培养”引起的思考——当前我国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探讨[J]. 音乐天地, 2007,(06)

第3篇:器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音乐节奏;培养措施

音乐,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人类的心声,节奏感作为组成音乐、给予音乐灵魂的关键,一直以来成为音乐教育者教育孩子的重点难点。就像伟大的作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音乐教育首先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人的教育。”作为一位作家提出的关于音乐方面的这个见解,给我们现在的教学有用的借鉴。如今,很多家长、教师在对孩子进行音乐培养时,忽略了对孩子节奏感方面的关注。殊不知节奏感才是带动孩子兴趣的关键因素,缺乏对节奏感的关注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厌恶父母催促的音乐辅导班等等情况。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呢?

一、增强学生对外界声音的感知能力

一开始接触音乐的学生很容易对音乐产生排斥感,由于音乐节奏、歌谱、歌词都需要学习,一首简单的歌曲在学生音乐教学过程中往往要经过3、4节课的教学才能完全学会。这时,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首先,可以从听的方面入手。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具有节奏感的声音,这种声音不是音乐却能够成为教师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得力助手。如公鸡的叫声总是充满节奏感的“果果果”,枕边妈妈买的小手表总是“滴答滴答”地走着。之后慢慢加强难度,其次,可以从动手的方面入手。如小鸡啄米是一个具有节奏性的动作,妈妈切菜也是一个具有节奏性的动作。多多鼓励学生倾听、观察这些生活中的节奏对孩子在课堂音乐节奏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该重视这个过程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兴趣度

伟大的英国剧作家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和着自己的兴趣来,方可以得益。”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兴趣度是对音乐教师的考验,一些教学经验颇丰的教师往往会采取不同一般的教学方式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孩子们对“节奏感”的理解往往是片面、模糊的,在于这个词本身具有的抽象性。但在具体生活实践中,孩子们对节奏感的捕捉往往很敏锐。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将乐器、舞蹈、歌唱、多媒体混合使用的方式进行音乐节奏感训练。组织学生排练舞台剧,和着乐器配合节奏性的舞蹈步子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在素质化教育的今天,音乐教学作为早期儿童培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应该积极参照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方式,注重孩子节奏感兴趣度提升的教育工作。学生对音乐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学生以后的音乐学习甚至是成长发育过程都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三、在课堂上强化学生的节奏训练

课堂上的音乐节奏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听力训练,二是动作节奏训练。首先,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的训练自然应先从听力方面着手。它是学习音乐、学会唱歌、热爱唱歌的基础以及前提,是发展学生音乐审美方式、促进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与必经之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节奏兴趣。其次,课堂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跟着具有节奏感的歌曲划节拍的方式,展开学生进行动作节奏的训练。在音乐选取方面,一定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简单富有节奏感且比较活泼的歌曲。这样有利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加上音乐教师的划节拍指导引导学生按照音乐曲调的高低升降进行合理的动作表现,有效地促进了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音乐表现能力,从不合拍慢慢达到与音乐曲调的协调一致性。

四、结合具体歌曲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掌握节奏感、教授音乐节奏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具体歌曲演唱中能蛴稳杏杏嗟哪芰Γ不仅要会唱、唱好,还要求学生能够体会歌曲本身的思想达到舒缓情绪,使身心放松的目标。因此,歌曲演唱本身也可以反过来促进教育者对学生节奏感培养的进程。如练习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教育者不仅可以通过配合舞蹈来训练孩子们的动作节奏,还可以通过歌曲本身体现的节奏感,在一遍又一遍的学习、播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有条件的可以在教室配上场景、道具,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孩子们的想像力以提高学生的歌曲领悟能力。在此,可以推荐一些小学阶段节奏感较强,又简单活泼易学的歌曲以供参考:《让我们荡起双桨》《南泥湾》《铜锣湾》《小燕子》《雪绒花》《音乐之歌》等等。

第4篇:器乐培训总结范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经过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形成了规模化、集团化、优质化的现代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一大批的名优学校涌现出来,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这一优势还没有得到全面体现,“分数至上”还是被农村学校视为“生命线”。像“管乐艺术活动”这一美育模式,在城镇学校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农村学校尤其偏远乡镇还不见任何迹象。据笔者了解,本地区还没有一所农村初中建立起铜管乐队,部分城镇学校曾经组建过,但却因种种原因而没有保持下来。

由于诸多原因,本地区的艺术教育比较滞后,艺术活动的开展以唱、跳为主,比较单一,多年前曾经昙花一现的器乐进课堂并无深入,管乐学习是一块有待深入开发的沃土。目前部分中小学校有鼓号队,学校在师资培训上花费了大量的财力而效果平平,人有我有并无出众之处。“无为”不等于“不为”,“有为”不等于“妄为”,如何把被动转为主动?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利用山区学生思想纯真、能吃苦耐劳的有利条件,为学生个性真正得到发展而树立品牌形像,组建农村中学管乐队。

二、前期准备

1.乐器配备

一个编制健全的管乐队有三个乐器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组。由于资金有限,我们的乐器配置达不到规模要求,所以省略了部分昂贵或学习费力的乐器。但要注意保持高、中、低音乐器音量上的平衡,木管乐器以单簧管为主,铜管乐器尽量不要省略圆号。基于以上原则,我们最初选择了24人的小乐队编制,包括:长笛4支、单簧管6支、中音萨克斯管4支、小号2支、长号2支、次中音号1支、上低音号1支、小军鼓2面,大军鼓1面、军镲1对。后来增加了小号2支、圆号2支,现在的乐队音色音量都饱满平衡许多。

2.教材选择

由于学生对五线谱不熟悉,所以我们在音乐课堂采用学生熟知的简谱来进行教学。教学理论用书除自编教材外,主要采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严成努教授编写的《铜管乐教学法》以及山西阳泉师专音乐系李双珍老师编写的《中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指南》等理论书籍,练习曲及乐曲教材采用的是中国音乐家协会高炳点教授编写的《管乐合奏曲集》和《管乐队实用手册》。除了纸质教材外,我们还利用网络搜集电子音像教材,如视频、音频、电子书等。大大地丰富了辅助教材,给队员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

3.队员选拔

在我们管乐队成立之初,有四类学生来报名:第一类是学习好、品行不错、学习态度也端正的学生,这类学生真正想到管乐队来陶冶情操,增加艺术素养,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学习。第二类是文化学科较好但学习态度不是很端正、做事比较浮躁,不能对自己行为很好控制的学生,这类学生只是想到管乐队得到一个参加兴趣小组的名份。第三类是学习一般但品行不错,能管理自己言行的学生,这类学生想到管乐队学点知识和技能以填补自己在文化学科中的不足。第四类是文化学科成绩较差、品行又不太好、也不能静心做事的学生,这类学生来管乐队是为了逃避文化学科的学习或老师对他的惩罚。

在音乐素质相当的前提下,我们在选拔队员时要尽可能地选择第一类和第三类。对于第二类,可设法进行教育,扭转其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如果不行,那便和第四类一样,坚决清退。

4.管理制度建设

要想提高管乐队训练的效率,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组织和管理制度。中学的管乐队主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组建,管乐队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班级,所以必须要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否则很难对其进行管理。一是制定好训练计划,内容包括训练时间、地点、目标、训练曲目等。二是选一名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乐队队长,协助老师对乐队进行有效的管理,辅助老师监督并贯彻乐队的各种管理制度。三是每个声部要选一个业务水平高的学生担任声部长,负责本声部队员的管理和练习指导。四是制定管理制度,保障训练演出有序进行,如乐器、乐谱的管理制度,训练和演出制度,以及训练场地卫生管理制度等。

三、管乐队的训练

管乐队的学习训练过程大致分为“基础训练、重奏训练、合奏训练”三个阶段。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一下具体做法。

1.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乐理及音乐常识的学习,如管乐的形成发展以及简谱的识读;二是基本功的练习,包括吹奏时的呼吸、口型、起音等;三是基本吹奏技术练习,包括连音和断音的吹奏、各种标记的正确吹奏、各种吐音技术、长音练习、音阶及主和弦练习。基本功的训练应该先从呼吸训练开始,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吹奏管乐的呼吸方法开始,有了正确的呼吸,等于成功了一半。正确的呼吸方法不是在几节课里就可以完全掌握的,要把呼吸的要求贯穿于每一次的练习中。我在实际操作中先让学生学习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掌握基本的呼吸和口型,再让他们练习吹奏笛头和号嘴,在练习吹号嘴的同时就把呼吸、口型和起音的要求和技巧贯穿其中。

等笛头和号嘴的声音能吹得干净清晰,就可以结合乐器来练习了,但此时还不能让学生学习抬指,必须在结合乐器的基础上把声音吹得绵长柔和。等所有乐器在不抬指的状态下能流畅地吹出干净的长音时,就可以结合指法表进行指法练习了。从吹笛头到抬指这一过程大致需要二至三周左右(以每天一小时练习时间为保证)。按指法表能流畅吹奏两个八度的音阶才算指法熟练,此时就可以进行基本吹奏技术的练习。

2.重奏训练

当队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吹奏技术,并具有一定的吹奏基本功时,我们应该在基本技术学习中穿插一些重奏训练。重奏训练首先要求吹奏音准准确,即重奏各方的音准要绝对准确;其次是配合默契,即重奏各方在力度、速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时,要做到心有灵犀,如同一人;再次是主旋律突出,即重奏各方在重奏中要控制好力度,时时注意将主旋律突出,不能造成听不清主旋律的音响效果;最后是音色统一,即重奏各方尽量让音色接近,几个人一起吹时要让它变成像一支乐器在演奏。

重奏训练材料选择时要注意选择一些简单重奏乐曲或重唱的歌曲曲目,如《欢乐颂》、《念故乡》、《红河谷》等。在声部的选择上,选择二至三个声部进行练习就可以了。声部太多,练习难度太大,不适合初中学生练习。

3.合奏训练

当所有的队员都掌握了自己乐器的基本演奏技术,具有一定的演奏基本功,进行过一定数量的重奏训练后,就可以进行合奏训练了。合奏是整个管乐队训练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合奏训练的每一个环节。

(1)音准调节

要想使合奏声音悦耳,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所有参加合奏的乐器的音准必须建立在一个标准上。所以,任何乐队在合奏开始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音。

由于管乐队中的乐器大多是移调乐器,而且又以bB调乐器居多,所以管乐队一般采用bB音来进行调音。调音时要么依电子校音器进行调音,要么依发音最低(在所有管乐器的调音管都没有被拔出的状态下发音最低)的那件管乐器的标准进行调音。此外,我们要在合奏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随时注意辨别自己乐器音准的习惯,提高学生随时自我控制、调整自己音准的能力。

(2)乐曲排练

乐曲排练可以说是管乐队合奏训练的核心,是合奏训练的主要目的。所以,一定要用先进的合奏训练观念、科学的合奏训练方法、严谨的合奏训练态度、细致的合奏训练要求去排练我们的每一首乐曲,努力使我们的乐队能演奏几首高水平、高质量、听众喜闻乐见的合奏曲,让乐队得到学校、社会、家长的认可,为乐队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

第一,选择乐曲。在乐曲排练的初级阶段,选择排练乐曲时必须考虑到乐曲的难易程度,必须要选择自己乐队能够承受的乐曲,否则不仅不会合奏出好的音响效果,还会使队员养成不良的演奏习惯,给以后的发展带来障碍。此阶段可以选择《打靶归来》、《欢乐颂》、《友谊地久天长》等曲目。

学校管乐队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演出任务,二是在日常活动中承担仪仗任务,第二方面的任务往往更多、更重要,也最能体现管乐队的价值。所以当乐队已经具备一定的合奏水平时,我们就选择了一些常用的、难度稍大的仪仗用曲进行排练,以保证以后能够顺利地承担各种活动的仪仗任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少先队队歌》、《欢迎进行曲》、《欢送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团结友谊进行曲》等。

第二,阅读总谱及排练。当排练乐曲选定以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真阅读总谱,因为有许多事情必须在排练前根据总谱做出相应的安排,如声部的分配等。我们对总谱的理解、熟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将来的排练效果。因此,在乐队排练前,我们必须对总谱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尽量将它背下来或做到心中有数。乐曲排练的具体步骤是:个人熟悉分谱;个人练习;分声部练习;集体视奏等。不管排练采用什么方法步骤,最后的结果必须是:合奏音准确、声部平衡、对比鲜明、层次清晰、音色统一,演奏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能够引起听者共鸣,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使队员以自己熟练的技艺和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完美地演奏,深刻地表现乐曲的思想内容,给听众一种最美的享受。

四、管乐队的艺术实践及后期成果

在农村初中开展管乐器学习、建立管乐队是可行而有必要的。管乐队成立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包括参加余杭区2010年、2012年及2014年三届艺术节和一些社区演出。这些成绩对于城市学校而言不算高大上,但在我们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学校中却掀起了小小的波澜,使我们的知名度在本地区大大增加。

通过这些艺术实践,队员的精神面貌得到全面改观,变得乐于学习,乐于助人,乐于学习管乐并能持之以恒;大大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培养了主人翁意识;管乐队的整体演奏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为学校创出了成绩,创出了特色。管乐队里的孩子很多都是多才多艺,如俞煜程同学从初一进来就负责打小鼓,一直到初三升学考试的前几天才离队,有时要参加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我区重点高中。

第5篇:器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种手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2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4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师资、硬件设施的缺乏,以及教学观念的落后,导致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很多学校的音乐课还停留在由兼职音乐教师教一些传统的红歌或流行歌曲的现状,这就使得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音乐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策和效果

在30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多种渠道,开阔眼界,拓展视野,积极进修,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和音乐教学技能;利用多种音乐教学手段,使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爱上音乐课,更在县文艺汇演中获奖。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大胆运用于课堂教学,具体可总结为:听、唱、视、记、奏、创六个阶段。

听。音乐是听觉艺术,中学音乐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听身边的声音做起。比如,让学生在早晨醒来就听一听外面的叫卖声、风声、鸟鸣声。不同的商贩,其叫卖的声音也不同,这里面既有韵律的变化,也有音质的区别,还有音调的千差万别。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做一个细心人,学会从生活中用耳朵发现音乐,体会到音乐的美。

在专业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抓基本技能。在学生刚接触音乐的时候就要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感觉,在训练中找到音准和节奏,让他们仔细辨别乐声中的音高,掌控每一个节奏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听力的敏感性,有利于他们把握好音准。此外,教师要注意训练过程不可太着急,要遵循科学训练的规律,从最简单的做起,一直到复杂节奏的组合。二是把基本训练所获得的技能放在歌唱、欣赏、演奏、创作等实际的音乐活动中,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各种音乐要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唱。学生都很喜欢唱歌,有的学生有唱歌的天赋,而有的学生有些五音不全,对那些歌唱表现积极却总是跑调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对他们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要指出他们容易犯的错误,不能让他们养成坏习惯。敢唱的学生往往是创造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可能已经不满足于歌唱别人谱就的曲子,而是想尝试着随着自己的心情来唱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总之,歌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歌唱,学生能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并受到感染和教育,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

视,即视唱。学生只有具备识谱能力,才能独立唱歌、演奏,乃至分析作品、进行创作等。视唱的基础是听觉能力,只有听得准,才能唱得准。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在音高、节拍、节奏、速度等方面进行训练,训练中要求学生做到“三到”。首先是“眼到”,就是能够看谱;其次是“手到”,手能够跟着打节拍;最后是“口到”,能够随着节拍轻声唱和。

记。音乐语汇的积累主要靠记忆,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能使他们把学到的音乐较长久地保存起来,逐步转化为知识积累。 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训练来达到目的:背唱视唱曲中好的(名曲)曲调;背唱中外优秀歌曲;记忆欣赏作品中的名称、作者、主要旋律及表现手法等。

奏。学生在音乐课中不仅要动口(唱),还要动手(奏),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实践表明,增加乐器演奏的班级,学生在音准、节奏、识谱能力、乐感等方面都要优于不学乐器的班级。

选用乐器,以有固定音高的和技术性较低的乐器为好。如笛子、口琴、小型铝板琴、木琴、口风琴等。在教学中,以统一学习一种乐器为宜,这样便于进行集体教学,当然可以适当配上打击乐器。为了丰富音色作合奏练习,在同一种乐器中可有大小不同的规格,如高音口琴、中音口琴、和弦口琴等,这样能避免单调。

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前西德音乐家卡尔・奥尔夫让学生根据指定的节奏写出多种不同的旋律,启发他们把节奏或旋律片段发展成乐句、乐段,让他们自由即兴地演奏打击乐器等,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性,这些都可以借鉴。 对于接触音乐学习不久的学生,可以通过节奏游戏、旋律游戏来开展创造活动,在中、高年级则可以让学生即兴创作简单的旋律,如让他们创作短小歌曲或乐曲等。

第6篇:器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做到

1. 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

2. 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

3.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4. 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总结:声乐教学理念,必须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立足本民族声乐艺术基础,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教学的先进经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自然地、优美地唱歌。

参考文献: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第7篇:器乐培训总结范文

一、培养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意义

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主要是为了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其次则是为了小学这个阶段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节奏感可以引出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也叫主观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音乐节奏感掌握较好的学生,还能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改编创作。其次,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还能从侧面提升小学生的情感,对人生的感悟等等。音乐节奏感的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未来的学习中,小学生能用到节奏感的地方有很多。音乐节奏感教育能够让小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通过学习音乐,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给自己信息和动力。音乐能够丰富人的感情,通过对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能够升华小学生的心灵,还能使小学生的情感变得细腻。最后,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也能培养学生对身体的支配能力、灵活度和平衡能力,在音乐学习中,学生要掌握好音乐的节奏感,肯定离不开身体各个器官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这对开发学生的身心协调能力很有作用。在小学阶段,开发和激励出这些能力,对小学生进入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而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正好可以很好地激发出这些能力。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都能通过节奏感的培养激发出来。节奏感教育主要在小学阶段,利用好小学阶段才能更加有利于小学生以后学习的发展。学好音乐节奏感,也能从侧面对学生未来的生活有所帮助。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措施

节奏感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只有学好音乐的节奏感,才能对音乐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开发出小学生的各种能力。究竟如何去培养和加强小学生的节奏感呢?下面进行进一步论述。

1.激发音乐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初步感知节奏

在小学生的节奏感培养中,重点去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音乐的课程中,老师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去掌握小学生对什么声音比较感兴趣,对什么歌曲节奏掌握较好,然后把这些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入到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教育中去,学生才会对这样的课堂产生兴趣。只有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融入音乐节奏感的学习中去。

比如筷子兄弟的《小O果》,这首流传大街小巷的歌曲,传唱度很高,基本上所有的小学生都会几句,还会跟着节奏舞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放一段《小苹果》,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升,这样才能学习好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老师作为引导者,所讲述的知识才能容易让学生所接受。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

2.强化音乐听力节奏训练,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

在音乐节奏感的教育中,增加音乐听力锻炼,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记忆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而这些都是和节奏感分不开的。所以加强音乐听力的训练也是培养节奏感的一种方式。最美的节奏总是蕴含在大自然和生活之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去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比如火车的鸣笛声,早晨公鸡的第一声啼叫,小河哗哗的流水声音,人们起床的声音,工人开工的声音等等。或者老师带领学生真正出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操场上奔跑的同学发出的叫声,操场边柳树上小鸟的叫声,下课的铃声等。这样的聆听,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还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通过老师对这些声音中节奏的讲解,学生能感受和懂得节奏的含义,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同时,更能增加其听力节奏的训练。

3.将乐器引进课堂,深入挖掘小学生的潜在节奏感

音乐的主体,还是和乐器有关,还是离不开乐器。乐器发出的节奏,能够增强学生对乐器的感受能力,进而了解节奏感。学生对乐器从未见过,就会产生一定的兴趣,能够通过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锻炼了听力,与前面的节奏培养方式起到相呼应的作用。通过对简单乐器的打击训练,能够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节奏感,从侧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能力。

比如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训练,各个小组演奏不同的乐器,训练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合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器乐的节奏。只有这样的节奏感培养训练,才能起到作用。

第8篇:器乐培训总结范文

一、认识我们所教的对象是小学生,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具备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质水平。总的来说,识谱教学是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服务的。

二、绝不能把识谱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应当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工具

有人说“学生不识谱怎么学音乐”?确实,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综观反应,许多人都不是直接通过乐谱去认识、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就像要求幼儿先学会按节奏踏步,才会走路一样;就算是一些有造诣的音乐家,可以从乐谱中直接感受、理解音乐,但他们也是靠训练已久的内心听觉能力来感受、理解音乐的。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这些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学生,如果把识谱教学摆在“首要”位置,那结果只会造成学生的负担,音乐上的“高分低能”,只会“说谱”不能“唱谱”,更会让学生感到识谱是件头疼的事情。这样的机械识谱,不要说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了。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识谱教学的位置,在音乐教学中顺带地进行。

三、把识谱教学融入各种音乐活动中

由于乐谱是音乐的语言符号,是一种教学工具,是培养、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媒介,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音乐活动,把识谱融入其中。

1.在歌唱活动中培养识谱能力。

唱歌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最有利的实践活动,这是由于唱歌时附带使用乐谱较多,而且每个学生都有音乐书,在识谱教学上比较方便,也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练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唱歌的兴趣较为浓厚;在这兴趣的驱动下,将会克服识谱这样的困难问题。在适当的引导下,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当学生已经会唱《国歌》后(未识谱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提问,“歌曲中哪一句是你最容易学会、印象最深的?”很多学生都会选择第一句前奏和最后一句(通常,歌乐曲的首尾乐句是学生印象最深的),然后把这两句乐谱写出来进行分析:这两句都由不同节奏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种是紧迫感的,一种子是信心坚定、勇往直前的,再通过唱歌练习感受,使学生对这两种节奏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在唱歌中通过提取学生印象深刻的地方为识谱教学的前提,也可作为兴趣的升华来积累知识的做法,在活动中融入识谱教学。

2.在器乐学习活动中培养识谱能力。

学生对学习器乐的兴趣也如学唱歌一样浓厚,但器乐的操作比学唱歌要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器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易操作的乐器,如:低年级以打击乐器为主,中高年级可选用竖笛或口琴或口风琴。通过学习器乐演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是因为器乐演奏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演奏器乐活动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谱上,诸如音符、节奏、调号等。我们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视唱曲、旋律、音程、节奏等通过器乐演奏进行活动练习,也可以在学习完一首歌曲后,再用乐器进行演奏活动练习,这样,不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曲谱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识谱能力。

3.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识谱教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人们最容易、最能直接感受音乐的一种活动。学生对欣赏音乐的兴趣也是非常浓厚的,要求也是十分强烈的,当他们还是婴幼儿的时候,已经对音乐(音响)有敏感的反应了,所以,在欣赏音乐活动中进行识谱教学,是一个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做法。如:让学生听音乐做律动,或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欣赏主题性音乐时,可让学生从视、听、唱、想象等方面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曲式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听出各乐段是否相同,各乐段的排序,然后归纳曲式结构、作用等,以此进行识谱教学。事实上,用“听力训练”比“视唱练习”的识谱教学更为妥切。

第9篇:器乐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听音乐 学音乐 习练有术 音乐有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87-02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的“听觉艺术”,音乐滋润着人类生活,音乐集人类万千情感于一身,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质音色的细微区别构成旋律,创造出或高亢嘹亮,或低回婉转,或欢快激动,或如泣如诉等意境,牵引倾听者的神经随之颤动,获得审美享受和人生酸甜苦辣的无尽品味。所以,音乐是人类生活在人的听觉神经作用下的艺术再现,没有听的媒介,音乐就不会被人类所知晓,所学习、所演练,所传承。

一、音乐是听来的艺术,音乐听力需要有意识的、持久的、科学的听觉训练

(一)音乐是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音乐是听来的艺术。据考证,音乐的起源早于人类语言的出现,在古老的洪荒时代,人类如同现在的某些动物一样,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等变化来相互沟通。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在劳动的合作中,合作者彼此间的表情达意成为必需,以形成凝心聚力的统一行动,于是,劳动号子随之产生。人们的劳动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喜悦激动之情需要抒发和表达,需要庆贺和分享,需要彼此鼓励和赞赏,适应这种需要,人们本能地运用随手可及的石器或木器敲打出不同的声音来助兴,乐器从这时有了雏形。再随后,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对声音的美妙、声音的变幻、声音通过不同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音响,不同的音响可以利用来为人们所视听、所动情、所演绎、所感悟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知。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化史中,不断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挥想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创造力,不断地提炼生活中的经验,提炼对声音的体验,发明了民族的特色音乐,发展了世界各民族共享音乐,各种音乐流派、各种乐器交响、各种演绎风格交相辉映成今天的辉煌璀璨的音乐艺术成就。

(二)无论演奏者还是听众都需要通过听觉的训练来欣赏音乐,鉴别音乐艺术效果的优劣

事实可鉴,古往今来凡是优秀的音乐家都具有十分敏锐的听觉,他们在有意或无意聆听的状态下,其听觉器官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艺术敏感性,能够分辨出细微声音的变化在具体的音乐意境中的表现,而这种敏感的听觉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是后天长期训练的结果,正如现在的音乐专业中所强调的必须“视唱练耳”,让音乐家的听力保持在适应从事音乐职业需要的水准。如欣赏和鉴识钢琴演奏:钢琴是乐器之王的定论为世人共识,钢琴乐曲美妙的声音在演奏者的指尖下跳动,流淌进倾听者的耳畔,流淌进倾听者的心灵,是那样的细腻婉转,又是那样的咆哮奔腾;它舒缓人的心情,丰富人的感情,赠送人一幅美妙的画卷,激荡起人一腔美妙的憧憬。但是对于钢琴演奏者说来,对于演奏钢琴的听觉需要在学习中历练,绝非是一日之功。即便是非音乐专业者的大众人群,喜欢听音乐者多多,这里也有“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道理,喜欢听音乐者在听音乐时,一定是引起了情感的共鸣,被音乐的品质和内涵所感动了,听的效果是在“听懂了”的基础上产生的,这里的“懂”表现为“会听”,其“会听”也需要来自多次听的训练的积累,才能够听出门道和被听到的音乐所感染和打动。

二、进行音乐听觉训练需要把握其中的特点与规律

音乐听觉即对音乐的感知、记忆和理解能力,也可以说音乐听觉是指领会、思考、辨识、塑型音乐形象的能力。学习音乐必须从会听音乐打基础,就是要通过专业的科学训练来提高听音乐的能力,由会听音乐到会欣赏音乐再到会演奏好乐曲。那么进行音乐听觉训练应该把握哪些特点和规律呢?可从钢琴曲听力培养,看音乐听觉训练的听音、节奏和感情培养。

钢琴是键盘乐器,诞生于1709年的意大利,扬名于匈牙利、波兰、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美国,并传播于世界,在李斯特、肖邦莫、扎特和克莱门蒂等著名钢琴大师出神入化的演技下,钢琴以其特有的音质和影响能量独霸世界各民族乐器的鳌头,成为音乐界不可厚非的乐器之王。但是,钢琴演奏的初学者的听力培养是需要下功夫的,正如马克思曾说过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一)听音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在听音乐训练中,无论是听基本音级还是听变化音级,都固定用C大调的唱名,即唱名和音名是一致的,也就是所谓的固定音高。此种听辨方法适合训练儿童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听音过程中,应按照先单音、后音程、再和弦这一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每项练习都先用“啊”或“啦”模唱,练好后再听辨具体的音高,练习时由慢逐渐加快,锻炼学生灵敏的反应。

(二)节奏把握的训练和培养

节奏是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长短关系。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被称为节奏型,在音乐表现中具有重大意义。节奏虽千变万化,但经过总结后的基本节奏也就那么几种,节奏训练的目的就在于,使我们熟练这些常用的基本节奏型,通过多读、多听、多记,做到会念、会听、会写、会用。开始训练时,可先一个、二个、三个、四个节奏型听记,然后逐渐增加其长度和难度。在训练的过程中可采用填充(前后节奏都写下来,只留下一部分让学生写)、改错(教师写出的节奏与弹奏有差异,让学生改正错误部分)。

(三)听觉需要从感情的投入和理解上训练和培养

学习钢琴的听觉训练和培养亦需要感情的投入和融汇,如果对于一首钢琴曲目不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蕴,也就是故事或道理,仅仅能够听懂音高和节奏,对于演奏好这首曲目是苍白乏力的。也就是说,仅仅满足于对音乐技巧的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还要会听乐曲音高和节奏的变幻中所表达出的意境,不是就听到的音乐来演奏音乐,而是要听到音乐中的故事和情感,通过自己的演奏,再现这样的故事和情感,自己的感情要被打动,才能演奏出打动倾听者的感情的音乐。首先,演奏钢琴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演练才能掌握的技术,在整个学习和演练过程中,富有情感的听觉能力必须伴随其中。其次,演奏得好与不好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还与演奏者二次创作的能力分不开,其中,很大的成分取决于演奏者究竟在这首曲目中听到了什么,通过倾听歌曲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的东西是否表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胡慧.走进音乐――探索音乐课堂“听”的有效教学[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04):45-46.

[2]万莉琪.理解音乐从“听"开始[J].音乐天地,2014(01):17-18.

[3]周耀群.从“音乐听赏”到“音乐与听众关系”的音乐社会学类型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3):10-14.

[4]赵云泽,涂凌波.音乐在新闻类媒介融合产品中的作用探析――以电子杂志的阅听过程为研究对象[J].国际新闻界,2012(07):65-71.

[5]王樱朴.对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听知觉能力差异的研究――与二声部分辨有关的“听觉格式塔”组织能力和注意分配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01):117-12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