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推广方案范文

软件推广方案精选(九篇)

软件推广方案

第1篇:软件推广方案范文

档案信息化市场主要由客户、服务商及其提供的产品、服务构成。

1 客户

按照性质,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客户主要可以分为立档单位和档案馆两类。理论上来讲,每个单位都会形成和利用档案,都是该市场的潜在客户,故而其客户分布极广,数量很大。仅以企业为例,截至2007年6月,全国共有876.1万家。当然,服务商一般将具有一定档案管理规模和水平的单位作为其主要目标客户。

2 产品和服务

服务商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硬件、软件、服务三种类型。其中,硬件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字化加工设备等。软件包括平台软件、档案管理软件,而档案管理软件是档案信息化市场的标志性产品,其普及程度和产品质量是档案信息化市场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服务包括数字化加工服务、咨询服务、监理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

3 服务商

除了计算机硬件厂商、网络设备供应商、平台软件供应商、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一般的服务商之外,档案管理软件厂商是档案信息化市场的中坚力量,其服务能力是档案信息化市场发展程度的另一关键指标。当然,也有不少服务商身兼多职,提供硬件、软件、数字化加工、咨询等多业务的集成服务。

二、当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基本特点

1 市场能量初步显现  就在本世纪初,很多档案管理软件厂商的日子还是紧巴巴的,靠几千块钱一套地软件推销来维持运营。“十一五”之后,几百万一个项目的单子日益平常。比如:江苏数字档案馆投入6000万,深圳数字档案馆投入3000万,上海浦东数字档案馆投入2700万,浙江数字档案馆预算投入1500万,中国电力档案管理系统一期软件投入600多万。这种情况让业内人士也吃惊不已。长久以来档案部门都是清水衙门的形象,这个“囊中羞涩”的消费者究竟有多大的市场能量?这里我们不妨根据档案数量做个粗略的估算: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的纸质馆藏有21656.5万卷,假设每卷100页,馆藏的10%需要数字化,每页数字化的价格为0.04元,而数字化、软件、硬件的价格比大约为4:3:3,则仅综合档案馆纸质馆藏的信息化市场就有约21.7亿元。立档单位因为数量众多,理论上其市场容量则要大出很多,笔者了解到有些央企(包括下属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预算达到上亿元。即便其市场规模与综合档案馆持平,全国的市场容量也有43.4亿元。

尽管上述估算很不严谨,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巨大容量。为何貌似贫穷的领域有着如此广阔的市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档案工作分布极广,只要产生信息记录,只要这些信息记录需要以信息化方法加以管理,就存在市场需要。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这个市场仅仅是初步显现自己的实力。

2 与全球档案信息化市场发展同步

我国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快速成长和国际范围内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崛起是同步的。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SOX),旨在加强企业监管,防止类似安然公司欺诈事件的发生。这部被布什称为“自罗斯福总统以来美国商业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法案”对文件的归档留存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上市公司不按照这些法案的规定留存档案,则可能面l临司法诉讼、高额罚款。这使得原来主要在既定行业应用的存档技术变成了所有企业的普遍需求。

2003年3月,Gartnerf出预测,SOX法案颁布之后,文件管理将位列许多信息主管们首要考虑的10个问题之内,并且用“从地下室转移到了总统套房”来说明其升温的幅度。全球的软硬件厂商迅速捕捉到了SOX法案的新商机,IBM、Documentum、EMC、Vignette、HP等世界知名IT厂商陆续以大手笔收购文档管理软件厂商,推出与其原有软硬件产品集成的文档管理产品,并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IDC的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全球存储软件市场实现了连续18个季度的增长。笔者查阅了2006-2007年的相关消息,IDC在其连续四个季度的报告中都指出该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来自归档软件市场,因为企业面临日益增长的遵守法规、应对诉讼和保存电子证据的需求。

3 硬件、软件,数字化三分天下

目前档案信息化市场主要是硬件、软件、数字化三分天下。如江苏电信档案信息化建设总计投入1150万元,分三期进行,其中软件总计520余万、硬件350余万、数字化280余万;杭州市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总计投入800余万,分四期建设,其中软件200余万、硬件300余万、数字化300余万。

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领域中非常有特色的一块服务领域,是带动档案信息化市场发展的重要业务。目前的数字化市场主要可以分为两块:第一,以方便网络利用、保护原件为目的的馆(室)藏数字化,主要面向已经进入档案部门的归档文件。这部分的数字化可以视作存量档案的数字化。第二,以支持电子化业务流程为目的的文件数字化,主要面向在业务活动中需要处理的现行文件,这些数字化文件将来也是档案管理系统重要的数据来源。这部分的数字化可以视作增量档案(文件)的数字化。

4 市场与行政双重作用

1996年国家档案局开始对国内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测评和筛选工作,1997年推荐了首批软件,近年来陆续筛选了一些软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地档案局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本行政区划的范围内推荐、推广有关软件。在强有力的推荐、推广之下,个别地方甚至所有档案馆、机关档案室采用了同一种档案管理软件。不仅如此,不少档案局馆还参与或者组建公司开发档案管理软件,并将之推广。

由档案行政部门大力推荐甚至是开发、销售管理软件的行为,像一把双刃剑,导致区域性或行业性色彩较为明显。一方面,带动了一批档案管理厂商的成长,档案信息化领域中较为耳熟能详的世纪科怡、量子伟业、清华紫光、东方飞扬、珠海泰坦等公司都位列推荐名单之中。另一方面,导致了市场格局具有明显的行政割据特色,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一些基层单位因迫于压力同时购买、应用多种档案软件,造成投资浪费,信息分散,管理不便。

5 不均衡现象明显

档案信息化市场的主要地盘集中在中心城市、高端领域。下大力气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大多位于经济较为发达、信息化整体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或者身处经济状况较好的行业,如电力、石油、石化、金融、保险、通信等,或者有较强的财政支撑,中央、省

市级单位的档案信息化投入普遍高于县级以下单位。

三、我国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发展预测

1 市场将持续升温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决定信息化成效的根本,这决定了档案信息化不仅是档案事业的重点和关键,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信息资源的掌控和应用能力。信息化整体环境的成熟和不断增长的档案管理需求将带动市场的持续升温。以数字化市场为例,“9・11”恐怖袭击、“5・12”大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敲响了数据备份的警钟,将档案数字化,并实施异地保存,是防范天灾人祸对档案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有效方法。这一认识将进一步刺激存量档案数字化市场的发展。而随着信息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采用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工作方式。然而,并非所有业务环节都能直接生成电子文件,尤其是外单位来文,保险合同,银行票据等对外业务中形成的文件,将其数字化,纳入业务系统,可以提升业务流程的整体效率。增量档案数字化市场也将稳步增长。

2 不均衡的现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我国整个计算机市场的明星用户已从大中型企业变为中小型企业,从金字工程的行业转为公共服务部门,竞争的重点将由中心城市向地方转移。而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发展从总体上落后于整个计算机市场的发展,在未来几年内仍将处于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迅猛发展阶段,大量中央级机关、省市级机关、大中型企业、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等高端用户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开始。

3 行政干预将逐步向政策标准引导转变

鉴于体制上的原因,以及对档案信息化业务的陌生,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基层单位对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指导、引导呼声很高,其中推荐一款优质软件的希望最为强烈。在定位为档案界草根的网上论坛――“档案界论坛”(WWW.省略)的档案信息化板块中,咨询档案管理软件的帖子跟帖数最高,其中仍然有用户希望行政管理机构推荐软件。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一线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的咨询问题中,关于软件的最多。在相当长时间内,行业、地方双向的行政割据现象仍将存在。

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当电子文件大量出现和应用的时候,政府机关甚至私营企业也希望国家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指导和帮助,不过其做法多数为政策标准引导,而非直接开发、推荐或推广产品。近年来,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了政策标准的制定工作,《电子文件管理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电子文件管理指南、元数据标准等一批重要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可以预计,行政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方式将由直接干预逐步向政策标准引导转变。

4 整体解决方案需求将增长

时至今日,业界对软件的重视程度已经很高,但有时对其作用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有些单位认为只要档案管理软件好,便可以一举改变其档案工作的落后面貌。但是实践已经证明:没有从天而降的理想软件,在应用软件的同时,改进基础工作同样重要,没有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软件的高级功能也只能是形同虚设。因此,在购买软硬件之余,制度设计、整体规划、方案咨询等服务也是当务之急。但是目前的档案信息化市场中,服务业务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上,上述业务量明显不足。在国内档案信息化投入急速增长的情况下,总体规划和制度建设不足的不良情况已经引起了诸多关注。此外,鉴于信息系统技术生命周期3-5年的现实,持续的增值的技术服务也将成为客户选择厂商的一个要素。总体看来,集成了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首选,其中软件和服务的分量将日趋加重。

5 档案管理软件的功能将延展

第2篇:软件推广方案范文

2007年10月25日微软在国内推出统一通信平台解决方案的正式产品,至此,在整个统一通信领域,可以发现国际上各大IT厂商和电信厂商的身影,这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的电信、软件和互联网厂商的真正融合。

可以说,当前的统一通信是传统电信、软件和互联网三大领域的融合,因此,没有一家厂商能够提供整个统一通信产业链上的全部产品或解决方案,各厂商之间必须要彼此合作才能实现,甚至是以往的直接竞争对手也需要相互合作。以微软为例,它同北电和Avaya就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而北电和Avaya又同时和IBM有合作,与此同时,北电和Avaya、微软和IBM又都是直接竞争的关系。甚至在未来,微软的平台产品也打算与思科实现互联互通。

正是由于各大厂商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在统一通信领域各家所推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功能同质化严重,而个性化方面则显得不足。相信在未来,统一通信领域会呈现出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第一,软件平台化。虽然统一通信平台解决方案包含了传统电信和软件两大类,以思科为代表的传统电信厂商推出的平台解决方案最初是从硬件设备发展而来的,但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思科也正在把产品向软件平台转换,甚至其宣布在2008年将向软件转型,而其他软件厂商更是直接搭建自己的软件平台。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统一通信领域软件平台化必然是一个最终的发展趋势。

第二,与用户业务的深度融合是吸引用户的关键。统一通信解决方案要想得到用户的认可,并被他们所采用,如果仅仅是对以往传统办公模式的改善,而没有真正应用在用户的核心业务系统中给他们带来业务流程的变革,并为他们带来更大利润的话,被用户接受的程度会很低。只有真正与用户的业务系统相结合,并提高其效率才是被用户广泛采用的关键。

第三,在统一通信领域需要更广泛的联盟合作。统一通信作为传统电信、软件和互联网三大领域的融合,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统一通信软件提供商、相关硬件设备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应用软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网络视频会议公司、IT服务提供商、UC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独立软件开发商和行业系统集成商,企业用户等各类公司的共同参与。从目前统一通信领域各家的联盟情况来看,还是不够的,未来必然会有更为广泛的合作联盟产生。

第3篇:软件推广方案范文

关键词:Linux技术;计算机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97-01

为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国内软件行业的自主创新和健康持续发展,我国于2006年4月开始,由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根据该《通知》要求,今后无论是我国境内生产的计算机,还是进口计算机产品在国内销售必须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否则不允许上市出售,并且要求政府部门要起到带头先锋的作用,与此同时,国内的多家生产计算机的生产厂商陆续与美国微软公司签订了价格昂贵的购需合同。而作为物美价廉的Linux技术却被人们所忽略。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计算机教学长期的单一的教学内容结构。

一、高校普及Linux操作系统的必要性

Linux是一个来源于网络、发展于网络,并逐渐成熟于网络的操作系统。1991年,芬兰人Linus Torvalds通过Internet了,其自行开发的一个自由的UNIX操作系统——Linux的消息,从而宣布了Linux操作系统就此诞生。自此不计其数的编程人员加入到开发和维护的队伍中来,使Linux逐渐成长起来,同时,多家软件公司也推出了Linux版本操作系统,得到了世界各大软硬件生产厂商的拥护及喜爱。随着网络的推广,各大高等院校的计算专业学生及系统软件研究人员也将目光对准了Linux的研究和开发,极大地推动了Linux的发展。至今,Linux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可靠性强,稳定性高、性能卓越的高级操作系统。由于Linux有着价格低廉、品质良好与稳定性高等方面的优势,我国各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都越来越多地运用Linux系统软件。如:Linux在在服务器领域,性价比优势更加明显。Linux可安装在各种计算机硬件设备中,比如手机、平板电脑、路由器、视频游戏控制台、台式计算机、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等。我国政府也已经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Linux软件事业,有助于我国自主软件的开发,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并且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一点份额。而高等院校对于Linux的运用推广起着极大的作用,对于该系统的运用,软件专业的学生不仅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对国内软件市场的研发也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我国的信息化产业正在发展时期,急需的Linux技术专业人才,为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步骤更加迅猛,高等院校进行计算机教学结构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的软件发展有微软以及Linux为代表的两种模式。微软的Windows软件体系是采用不开放源码的,学生在学习中主要只能学到如何操作,而理解不到软件的内涵,而Linux是一种开源软件,源码开放,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免费获得,大力推广Linux软件的应用,将中国软件业的发展起着深刻的意义。

二、高校Linux操作系统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为满足国家对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推广,相关部门计划建立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通过示范教学,培养大批Linux专业技术应用人才。同时,为加快推广的速度,部分高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以Linux技术内应为内容的教学。但,大部分学校也仅将此操作系统作用知识介绍给学生,并没有成功的将此转为技术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Linux操作系统教学的现状,各学校应按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改革,以此,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发挥高校对Linux的推广的积极作用,实现提高国内软件市场的积极影响。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现今所有高校大学生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该课程包含两方面内容: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应用实践内容包含: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Office办公系统以及Windows下的网络和多媒体软件应用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影响面较广。若将Linux系统加入到该课程当中,将大大加快Linux系统普及应用的步伐。结合当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情况,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可分为两种:一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添加Linux技术方面的知识。将Linux操作系统基础课程以公选课的形式,鼓励学生全员参加Linux操作系统的各种形式的学习。第二种课程改革方案是全面推广使用最新的Linux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在Linux系统平台下开展实践部分的内容的讲解。使用金山公司的WPS Office for Linux或美国Sun公司的开源软件Open Office等办公软件。以上两个办公套件的具有功能卓越,且免费方便获取的特点。在Linux下,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相关的应用都有成熟的软件支持。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吴华洋老师编著的《基于Linux环境的计算机基础教程》已经面市,在该书中,对该技术有着较为详细的讲解。在外部应用环境以及相应技术力量等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此种教学改革方案明显优于第一种改革方案,且较为彻底。现如今,中小学阶段已经将Windows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已经很成熟,大学生也已经对Windows操作系统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为避免学生在重复学习相同内容的过程的厌烦情绪,也为顺应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校应积极吸引Linux软件的师资以及相关人员的培养,尽快推广以Linux系统为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增加Linux基础的课程内容远远达不到标准的。目前,国家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中,高院应承担起培养国家高新技术人才的重担。全力培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Linux技术研发人才以及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水平,Linux技术应用和推广人才。在教学计划中,将Linux基础、系统管理、网络管理、Shell程序设计、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内核设计等内容带到课程当中,将Linux平台这种新奇的技术,作为重点课程全面推广。

四、结束语

培养大规模的Linux各层次的人才变得越来越迫切,Linux作为开源软件在世界各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信息产品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取得全社会的共识,需要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共同推进。在当前Linux的应用,卷起一股热潮,这股热潮将着信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强,而我国高校关于Linux技术的普及工作尚未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的Linux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只有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才能全面推进加快民族软件市场的运作、进定步保障国家信息的安全,促进Linux产业得到腾飞。

参考文献:

第4篇:软件推广方案范文

后来,与Office的接口成了该公司产品在推广过程中一大卖点。

出人意料的是,微软于2001年宣布收购Great Plain这家ERP公司,显露出微软进军ERP等高端企业应用市场的目标。2002年,微软进一步收购在欧洲享有不少市场份额的ERP公司Navision,在2003年正式推出了MBS部门,位列微软当初七大产品部门之一,拥有一系列完整的多功能而灵活的ERP产品,并同时推出了Microsoft CRM产品。

数千家以微软为技术平台的应用软件企业陷入了两难境地:基于微软技术架构的应用软件受到了微软自身ERP/CRM产品的直接竞争,放弃这样的战略决策无意于另起炉灶,非同小可;而只担当微软的垂直解决方案供应商又显得心有不甘。

继续追随微软或者远离?已成为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

平台优势延伸服务范围

微软早已不是只有Windows和Office产品这么简单的公司了,从微软的几大产品方向来看,可以明显看到其利用自身的技术平台优势,把服务领域逐渐从个人到群体,再到企业级应用的轨迹。

无论是原来的七大业务部门,还是2005年9月20日改组的三个事业部都反映出了这样的延伸趋势。新成立的“平台产品和服务部”下辖微软的核心产品Windows操作系统、服务器和各类工具软件以及与Google“正面交锋”的MSN在线产品,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对PC个人业务的服务为主;“商业应用部”将涵盖Office系列产品以及企业商业软件业务;“娱乐和设备部”将包括Xbox游戏机、电脑游戏、手机和其他手持设备的软件开发等,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对“群体”的服务。

MBS(Microsoft Business Solutions,微软企业解决方案)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微软不是一个普通的竞争者,而是一个拥有海量客户群的软件巨人。它给客户提供的几乎是必不可少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现在又要提供企业级应用软件了。

因此,把微软服务领域的延伸看成是拥有充沛现金的这家世界首富公司“花钱玩票”的说法至少是比较肤浅的看法。而MBS在整个微软管理架构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MBS是我们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微软全球副总裁、大中国区CEO陈永正在三亚的MBS合作伙伴大会上明确表示。

“一套MBS产品能带来其它相关产品数倍销售额的诞生。”一位微软销售总监这样评价MBS给自己带来的实惠,不过要掌握好如何销售ERP这样复杂的系统,并非如Windows、Office这么简单。

平台和各个产品间的关联应用是微软多年来取得成功的法宝。无论对手如何处心积虑,只要在Windows平台上展开的竞争几乎都遭到微软的致命打击,因为只有微软掌握着这场游戏的命脉。

Windows和Office的大量用户在其用户习惯的驱使下当然非常乐意接受在此平台上的任何应用产品,无论是企业门户还是SQL数据库、BI、Biztalk等等都会得到“自然延伸”。MBS部门的产品优势就在这里,如果这些用户真正接受了数据移植等重大课题,把企业级的管理系统也转移到微软平台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更何况有多少应用软件本身就是标榜以微软为技术平台的。这才是让其它管理软件厂商们感觉背上“凉嗖嗖”的原因。

“MBS不是SAP。”微软大中国区MBS总经理郭秀闲女士意思非常明确,MBS不是一家纯粹的ERP厂商可以比拟的,它所能提供的服务是从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到ERP、CRM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提供ERP软件和服务的公司。更重要的是,很多客户对微软产品的期待正是出于类似的考虑。

软件巨人启用江湖老将

一方面是最广大的用户群体对MBS的解决方案有着无限的期待;另一方面,已经在这个领域里耕耘多年的“老江湖”们几乎都转过身来,看看微软究竟将如何从他们手里争取客户。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身为软件巨人的微软也不能一蹴而就。

即使是有微软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但在已经充分竞争的市场要想获得成功也绝非易事,这是对其领军人物的一大考验。如果把微软的平台优势利用好了,自然可以更大的发挥应用产品的优势;但如果应用不好,可能会陷入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

2005年10月,Microsoft Dynamic作为产品技术平台品牌的推出被认为是强化微软企业应用的举措,MBS只作为内部部门的名称存在。尽管这一名称的改变的确为很多内部员工和合作伙伴不解,“好不容易让不少人知道了MBS的品牌,现在又出来了新的名称,在推广上给自己增添了压力”。

“这是比尔・盖茨等高层的意见,是公司整体战略上的决策。”MBS大中国区掌门人郭秀闲在回答媒体对此的疑问时明确表态。“让部门名称与产品名称分开,对品牌集中度集中和推广是有好处的。这并不是什么冒险行为,而恰好可以说明公司高层对这块产品寄予的厚望。”

尽管郭秀闲加入微软的时间不长(2004年10月),但作为首任统管微软在大中华区MBS业务和制造业业务的负责人,郭女士负责微软整个大中华区这两项业务的整体战略和业务运作,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快速制定出MBS与制造行业在大中华区的战略战术、建立起一支精锐的团队,以及发展了既广泛而又颇具专业性的合作伙伴渠道,并与政府及行业相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为开展这一新业务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合作伙伴生态系统

只要合作一定是双赢的局面才行,否则难以为继。因此,所谓追随与否绝对要看获得的回报是否与预期的一致。

“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这是很多公司宣称的经营之道,尽管事实如何,道理没错。对微软来说,强大的合作伙伴队伍是保证其多年成功的法宝。“合作伙伴的成功就是微软的成功”不是一句空话。对MBS来说,合作伙伴策略当然会不折不扣地去完成。

“在中国本土我们客户已超过200家,拥有超过40家的合作伙伴。主要客户分布在制造业、高科技、汽车、工业等行业,也涉及零售消费品业、医药业以及广告业等。”郭秀闲介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众多合作伙伴的支持。

除了国际性的合作伙伴以外,培养本土的合作伙伴也是MBS的重要工作。郭秀闲并不满足已有的20多家合作伙伴的成绩,“2006年要完成60多家合作伙伴的招募工作。”负责合作伙伴招募的陈丁鸿女士透露了她的工作计划。

中国本土软件在经历了一番快速发展后也处在寻找又一次腾飞的机会,如何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部分中国软件商的新选择。

陈永正在MBS合作伙伴大会上所做的表示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他心中的真实牵挂。“每推广一套Dynamic方案,会给微软带来数倍相关产品的销售额。”一位微软中国的销售总监算的是这笔账。尽管有如此高的积极性,但企业管理应用本身具备的推广难度和对管理知识的掌握并非一日之功所能完成。所应有的心理准备必不可少。

自从陈永正到任以后,微软中国的面貌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微软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在很多公开的场合经常可以看到陈永正的笑容,而在为中国软件行业的投资也有了非常实质性的行动,成为中国软件行业的一员的目标目前看来效果不错。

与微软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在业务层面得到了长远发展的目标,在资本层面的回报也相当可观。与微软合作的消息刚一公布,作为上市公司的浪潮股票立刻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连续几个涨停板反映出了务实的投资者对微软品牌影响力的进一步认同。

“哪怕我只从微软拿到了一块钱的投资,那也是在说明我们与国际软件巨头达成的战略合作关系。”一位国内软件公司的老板私下说。这也道出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本地公司要与微软达成合作关系的根本原因。

行事低调的葡萄城(Grapecity)公司虽仅为业内人士所熟知,却是微软在中国最具实力的CRM合作伙伴。CRM产品的推出给众多微软老用户提供了一个整体解决售前销售信息、售后服务等以客户为中心理顺业务流程的机会。

“申请成为微软合作伙伴的企业的确很多,但我们更看中的是他们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能力。”郭秀闲表示,提供一个技术平台给微软的合作伙伴是微软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合作伙伴可以在这上面作增值开发。“全球每年大约有2000多个MBS的行业解决方案诞生,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软件提供的适合本地客户需要的行业解决方案。”

竞争对手的心思

微软进入企业管理应用市场的坚定脚步让这个领域众多传统的厂商们感觉到了压力。

“微软将在中型软件市场上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SAP高层已经明确表示这样的未来竞争格局。甲骨文对Siebel的收购让全球最大的专业CRM公司纳入到了一个更加集成的解决方案系统里面,甲骨文公司作为应用软件公司的又一巨人的形象已经打造完成。

现在的局面可以说是“SAP一马当先,甲骨文、微软紧随其后、众多厂商争先恐后”的局面,未来若干年的局面将更加混乱复杂。

中国的本地软件厂商们的日子的确有些为难了。一方面,中国市场早已经是群雄逐鹿,国际化得厉害;另一方面,依靠财务软件的特殊政策形成的行业壁垒已经不再存在,企业客户深层的需求一时也满足不了,要想真正树立行业领导形象,稳住原有的客户群体变成了当务之急。

“微软一定是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如果说现在还不能算完全的竞争对手的话。”一位国内软件领袖私下里表示。关注微软,研究微软成为了众多国内厂商的领导们的功课之一。“一方面我们是合作伙伴,一方面我们又是竞争对手。”国内厂商与微软的关系近似于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关系一样复杂。朋友和敌人之间,合作联盟之间没有了原先那么明确的界限。

“微软什么时候打价格战?”这是国内厂商们最关心的问题。因为价格战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果说原先的国际化厂商没有赢得的市场和客户,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价格战,姑且先不说厂商是否盈利,或者说绝对的“赔本赚吆呼”,保住的也是一块根据地,而且更不能让竞争对手得逞后形成的“此消彼长”的局面。但面对微软可能形成的捆绑低价策略,这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低档的“狠招儿”!

第5篇:软件推广方案范文

近几年,北明软件在董事长李锋的带领下,无论是公司规模还是技术研发能力,都已经走上了“腾飞阶段”。2013年,北明软件实现了超过20亿元的合同额。今年,他们将努力朝30亿元冲刺。正是这种敢于不断挑战、敢于自我超越的精神,支持着北明软件用10余年的行业累积,换来高达95%的客户满意度。

从1998年在广州成立(原名:广州北大明天资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到2010年的12年间,公司都处在逐步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这一期间,公司渐渐明确了“依靠软件解决方案来拉动行业发展、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的业务方向。在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高校数字校园、信息门户、大型赛会的比赛管理、电子政务等多个领域,都形成了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2010年,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和收购合并等资本运作,先后整合了北大青鸟集团、杭州源合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市震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的有关业务与团队,从一家区域性的企业跃升为全国性的大型IT技术服务商,并正式更名为北明软件有限公司。重组之后,公司对各方资源做了很好的整合,综合实力也显著增强。也就是这个时期,公司确立了“国内领先的IT解决方案及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定位。

推动云计算的落地实施

将云计算定位为北明软件的重点业务方向,是董事长李锋2011年提出的战略规划。经过3年的耕耘,公司已经在云计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李锋看来:云计算替代传统IT架构,已成为一种必然。像微信、支付宝这样基于云计算的创新型应用已经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

北明软件的云计算发展战略是什么呢?李锋把公司的云战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通过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帮助行业用户建设私有云,提供云计算的基础环境和解决方案;二是成为云服务提供商,依托云数据中心提供基于IaaS的云服务,比如帮助客户把原来的系统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上,帮助客户运维数据中心;三是成为云计算运营商,整合云产业链上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业务应用服务,成为产业链的经营者。北明软件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已经在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大型企业得到了应用,同时投资建设了广州市电子政务云中心,向政府机构提供云服务,推动政府机构从投资基础设施向“信息消费”转变。

智慧城市的实践

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两批,共计202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规模推广的阶段。北明软件在智慧城市的多年耕耘也开始收获。

北明软件总裁应华江描述了智慧城市的设想:智慧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整合。由于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广、管理对象杂、技术层次多,所以智慧城市是一项超级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层面,北明软件具有顶层设计、业务规划、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等各个层面的实施能力,而且与国内外的上下游厂商建立了产业链合作关系,能够整合各方的资源,向用户提供从物联网到云计算平台、从信息安全体系到移动APP等各个层次的解决方案。在实施层面,北明软件能够提供大数据中心、统一信息服务平台、城市运行管控中心、信息门户等各个门类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客户搭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中心统一调度的立体化协作体系。在行业领域,北明软件在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交通、市民卡等领域都有成功的案例,借助丰富的经验能够帮助用户规避建设风险。

智慧城市能否真正“智慧”,关键在于大数据。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交通、医疗、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大数据技术通过采集城市运行中的各类信息资源,发现城市运转的内在规律,预判城市发展的趋势,从而帮助城市中的各个参与者做出科学的决策,使得城市的产业布局、政府的决策与服务、企业机构的生产经营、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提升到精细化、实时化、智能化的水平。立足于推动城市走向“智慧”,北明软件广泛开展了大数据技术和行业领域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在数据采集、海量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方面都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解决方案。北明软件目前在政府、医疗、能源、电子商务等行业都在与用户一起探索利用大数据实现创新型发展的途径,推动城市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治理”。

向“管理”要效益

从最初的小规模公司成长为今天拥有近千名员工的大企业,北明软件的管理难度也在加大。公司力求从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这些高屋建瓴的层面着手,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北明软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现代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独立董事的作用,并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建立责权利相结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建立一整套管理严谨、内控严密的制度体系。公司重大决策都通过总裁办公会集体讨论,充分集合众人智慧,体现了民主集中;二是建立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组织,提高企业的竞争效率;三是建立灵活而高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采用目标管理(MBO)和KPI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给予员工充分的施展空间,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并通过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加强凝聚力和主人翁精神,让企业利益与个人发展一体化,实现自主管理。

部门一多,一旦产生信息隔阂,就可能导致公司运营失去协调。为了保证有效的信息共享,公司特别采用了一系列的信息系统来支持和推进公司的管理体系。公司建立了ERP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网络会议系统、电子学习系统、知识库、呼叫中心等自动化办公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另外,研发部门采用专业的项目管理、需求分析、开发平台、测试、配置管理等开发工具,保障了研发过程的高效率。公司还设立了完善的例会制度,对跨部门项目采取矩阵式管理,保障了公司内部在全国的灵活联动。

第6篇:软件推广方案范文

在电子政务已成为目前信息化最炙手可热背景下,这一联盟引起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联盟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这些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企业的产品主要停留在应用软件产品的层次。而国际IT厂商如微软、IBM、Oracle的产品则致力于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且深入到金融、电信、电子政务等领域。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说明国产软件和国产软件企业目前还比较弱小,实力还不够强,不能与国际巨头抗衡;另一方面说明,国产软件的知名度不高,用户对国产软件的发展水平不了解。

联盟的开放性激发了国内电子政务软件厂商的参与热情

以电子政务领域为例,长期以来,构建完全以国产软、硬件系统为基础的完整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根本解决我国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是许多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大声呼吁的,也是政府主管部门一直大力推动和期望的。但是,由于应用案例少、产品知名度不高,无论是用户、还是产业主管部门,都对完全基于国产软硬件系统实现完整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能否真正满足政府业务的实际需要存在着疑问。

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案。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出现像微软、IBM这样可以横跨从系统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到解决方案的整个软件产业链的企业。所以,要推动国产软件企业的发展,促进国产软件产品的应用,必须将国产软件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提高。

打造完整的国产软件产业链,联合发展,共推应用,成为一个务实之举。

呼唤第三方

目前国内有很多各种类型的联盟,纵观这些联盟,会发现其中绝大多联盟往往只是由产业内的同类厂商组成。这些厂商在最初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但由于每个厂商都有各自的利益,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很多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如:联盟的利益谁来主导?如何保证联盟不是代表部分厂商的利益?等等。为了避免以上问题出现,引入权威、中立的第三方机构作为联盟的组织者,确保联盟的“长治久安”,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从技术这一公共资源使用上看,第三方服务是必须的。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认为,如果国内一些软件企业的产品不能达到一定的性能指标,企业和政府就不能大胆采用,这对市场影响非常大,而公共服务平台则可以集中解决这一问题。CSIP作为联盟的基础,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另外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一个体现。联盟的建立将完善国产电子政务软件的产业链,并缩短各企业产品上市和商用的时间。

可以看到,作为第三方的CSIP在联盟中已经不是简单的组织者,而是联盟的支撑者和推进者。CSIP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国家主管部门很强调信息工程建设的监理,和建筑业一样,实际上这是个质量过程控制,而在结果质量控制和验收方面并没有第三方的机构来做。如果有解决方案测试的话,将给企业解决一个资源和公平问题,同时也健全了整个信息化的建设体系。目前,CSIP开始着手和微软、HP的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并参照一些国外第三方相应的标准和指标,比如解决方案的可用性、可靠性、并发性等方面,通过整体测试保证解决方案性能。

对于厂商来说,好消息不断传来。关于目前广为关注的电子政务的标准,CSIP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一方面协调联盟成员按照该标准规划,把相关标准贯彻和传递给这些公司,一方面把标准中没有涉及的现实问题添加到标准的进一步讨论中去,并向标准组提出建议。无疑,联盟成员将率先获益。

倪光南认为,这个联盟与以往厂商间成立的联盟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三方的参与,CSIP不但提供了厂商间交流的平台,而且直接提供了技术上支撑,甚至还提供市场推广方面的支持,因此这个联盟必将更为务实、更具前景。联盟厂商对这种由“公立第三方”组织的联盟方式表示赞赏并寄予厚望,认为此种联盟方式有可能突破电子政务产业链的瓶颈。

链接一

CSIP在联盟中的作用

CSIP建设电子政务支持中心,成为联结企业、用户、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帮助社会各界能够迅速了解国产软件发展状况和最新成果,也帮助国产软件企业更好地把握用户的需求。

建设电子政务优秀解决方案演测中心,汇集电子政务优秀案例,通过模拟部署环境、模拟测试、模拟应用、现场体验等方式,为最终用户提供实际使用各种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机会。

帮助联盟成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开展人才培训服务,帮助联盟成员解决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

即时反映联盟成员的意愿和要求,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配合政府部门信息化的需要,组织联盟成员共同开展重点项目攻关,帮助企业树立电子政务示范项目。

提供公共技术研发环境,帮助产业链上的联盟成员实现协作开发;提供测试服务,帮助联盟成员发现、分析和解决不同产品在集成中的问题。

链接二

联盟成员共同完成的任务

联盟将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对基于国产软件的电子政务应用发展的共识,建立良性的行业竞争规则,共同创造良好的电子政务国产软件应用环境。

促进形成从操作系统软件、系统支撑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到应用系统软件的完整的电子政务国产软件的产业链。

共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新产品开发时,相互支持,相互依托。

联盟将组织成员积极开展基于国产软件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为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提供咨询和支持。

联盟成员将共同致力于电子政务国产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创新,共同提升电子政务国产软件的技术水平。

联盟成员积极支持和参与和电子政务国产软件相关的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开展电子政务国产软件的市场推广活动。

记者手记

联盟的关键是模式

以往,国内的企业联盟大多效果不佳,而且似乎成员越多,效果越差。诸多关于企业间结盟大会,都有高层信誓旦旦,能让人听得热血澎湃,却又总在一年,甚至几个月后名存实亡。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盟友们的动机。例如当年彩电行业结盟,目的就是对抗彩管行业的价格控制,这种“卡特尔”行为,在短期目的达成后往往无疾而终。

第7篇:软件推广方案范文

近日,英特尔、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等多方合作的凌云工程让人们对云计算落地充满信心。

破中小企业困局

6月30日,2011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巡回讲座暨云计算解决方案征集启动仪式在广州拉开帷幕。作为落实凌云工程的一步,主办方将向软件企业征集适合中小企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并择优进行推广。与那些空中楼阁似的云计算项目不同,此项目有用户、有应用、有基础架构、有商业模式,成功似乎指日可待。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处推进处神志雄处长介绍说:“目前广东省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00万户。中小企业在广东省的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广东省迫切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提升中小企业生产力,从而实现企业业务的转型和提升。”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天然的局限性,比如资金不足,没有专职的IT人员,针对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有欠缺等。”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执行董事王晓阳分析说。另一方面,IT厂商的销售渠道也很难直接有效地覆盖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

云计算按需付费、应用灵活的特性恰恰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诉求相吻合。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既能突破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困局,又能使广大IT企业获得一个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凌云工程的设想与英特尔、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的想法不谋而合。

“英特尔将联手众多原始设备制造商、独立软件开发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共同推出符合中小企业IT部署特点、针对云计算环境和应用需求优化的企业计算基础架构,并将其指令集架构、重要特性和相关参考设计开放给诸多合作伙伴,让凌云工程成为真正为中小企业用户构建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英特尔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部副总裁、新兴业务项目部总经理戴伟升表示。

中国电信将为凌云工程提供通信网络支撑和云计算平台支撑。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政企部副总经理汤艾军表示,凌云工程将有利于推动中国电信向基于网络和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黄跃珍介绍了凌云工程的目标:“我们希望每年做5万家中小企业,5年做到25万家;每年吸引200家软件企业,5年共吸引1000家。”

助软件厂商拓市场

凌云工程一方面可以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信息化服务商拓展市场,从而建立健全良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环境。广东汇卡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就是受惠的软件企业。

第8篇:软件推广方案范文

3月末的广州,天气不阴不晴、时阴时晴,让人摸不着头脑。而与天气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广州市黄埔区区委同事们的心情。作为应用国产基础软件的电子政务示范单位,3月26日,广州市黄埔区迎来了科技部、信产部的领导、专家和兄弟单位的同事。

这标志着多年来坚持使用国产基础软件的行动终于取得了成就。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广州市黄埔区发展和改革局、物价局局长、黄埔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建荣特意站在会场的背板前照了一张照片。

而这个成功,不仅仅是黄埔区应用国产基础软件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对于国产基础软

件产业来说,同样意义非凡。

有民族情怀,也有利益

黄埔区最初开始应用国产软件是在2003年,从产业政策、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广州市黄埔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小钢同时也兼任广州市黄埔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决定在电子政务中使用国产的软硬件。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魄力的。内部并不乏反对的声音,主要是担心国产基础软件难当重任。

而在最初应用中,国产软硬件在技术上也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尤其是有些人已经习惯使用其他的操作系统,于是,问题摆在了陈小钢面前:到底怎么办?是在这些问题面前抛弃原来定下的一些方案,还是想办法去解决、去磨合?陈小钢开始在各种场合,大会、小会宣讲要支持国产软件,并且经常培训Linux。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建荣本人是技术出身,因此对于国产基础软件有非常正确的判断,“电子政务的需求并不复杂,国产基础软件完全可以满足!”

坚持终于见了成效。如今,硬件国产NC+软件国产Linux平台的模式已经成为黄埔区电子政务的主流模式。黄埔区信息中心机房里共有38台服务器,至少33台装的是国产Linux操作系统,整个支撑起了黄埔区庞大的电子政务系统,“我们新上的项目也基本上都是用国产产品!”陈建荣这样说道。

如果说当初黄埔区定下使用国产软、硬件的原则,还只是出于决策者的爱国情怀,那么,能够如此坚持不懈地应用到今天,绝不仅仅是肾上腺素产生的激情所致,而是切实地感受到了应用国产基础软件平台带来的利益。

应用国产系统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成本大大降低了。3年来,黄埔区电子政务建设节省成本1000多万元,其中国产软硬件带来的成本节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国产软件甚至比国外软件要好。新华时代副总经理杜莉认为,就数据库产品而言,国内数据库和国外数据库各有优劣,国内数据库小而灵敏,反应速度快,特别适合中小客户使用。

稳定和安全是国产基础软件的另一大好处。机房里装某国外品牌操作系统的服务器每隔一两个月就要重新启动一次,信息中心的系统管理员隔一段时间就要看看那几台机器是否宕机了,每到节假日,更是提心吊胆。2005年春节,系统管理员一时粗心,忘了打补丁,结果就有一台服务器被黑了,而其他国产平台的服务器则安然无事地过了一个春节。

事情虽小,却让信息中心上上下下都尝到了国产软件的甜头。黄埔区的电子邮件系统也是国产的,价格便宜,并且可以支持10万个邮件用户;防病毒软件也是国产的,甚至后来再上远程办公系统时,需要使用VPN技术,为了全部能够使用国产产品,到处去找哪里有国产的VPN硬件和软件。

“推进电子政务成本占了很大的一块,我们除了要考虑直接显性的成本之外,也要把隐性成本考虑进去。”陈建荣这样说道。

目前,国产软件已经在广州市黄埔区全面开花。据陈建荣介绍,目前,黄埔区的国产软件按照政府职能、经济的条件、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块全力推进,下一步还要在残联、民政、物价、城市管理部门应用。用国产软硬件与移动掌上电脑来开发一整套信息化应用,把国产软件在电子政务领域的触角从服务器推到桌面端,再从桌面端跨越到手持掌上

设备。

从应用出发打造产业链

这种思维似乎与业内人士对国产软件的印象大相径庭。国产基础软件高举高打的一直是桌面端产品。这实质是选择了一个最难的切入点,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国产基础软件的推广也是如此。在用户的思想观念对国产平台还不是很认同时,替换很难,而如果从服务器端、从应用层面去推广,从为用户解决了哪些实在问题的角度去推进,然后再逐步扩展到桌面端,就会顺理成章。

陈建荣认为,产品单独的竞争力不够时,只能整合产业链的力量参与竞争。从这点来说,从应用出发打造产业链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应用解决问题,就会把用户绑定在应用上。系统应用的迁移成本很高,一套应用系统从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到前面整个业务系统的建立,涉及到流程业务再造、社区服务一整套应用的建立,如果要更换,没有一两年很难做到,而桌面端的替换成本很低,觉得不好随时可以换掉,花半个小时重装系统就可以了。

其实,从用户角度来讲,他们对于到底采用何种平台、何种技术并不十分关心,相反更在意应用是否便捷有效。很多人在听说黄埔区目前使用的是国产的Linux平台时,都大吃一惊――因为系统运行很好,也非常漂亮。不可否认,很多人对国产软件还是有偏见的,如果事先便言明是国产软件,立刻就会遭到否定,而如果换种方式:先解决问题,然后再说是国产软件,就会觉得国产软件也很好。

然而,对于国产基础软件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国的软件企业,大多是政府通过“863”计划支持积累起来的,企业规模都不大,而且这些企业之间相对独立,自己搞一套技术,仍然停留在产品层面单打独斗,结果是谁也发展不起来。倪光南院士认为,建设一个信息系统,必须提供包含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相应的服务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为此,国产基础软件必须和国产应用软件和服务集成在一起,才能在信息系统中实际应用,并通过应用逐步改进和成熟起来。也就是说,为了发展国产基础软件,要构筑一个包含上下游各种软件和服务的产业链,并提供在具体信息系统中实际应用的机会,没有这样的产业链和生态环境,国产基础软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现在国产基础软件大多数已经达到了实用阶段,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缺乏应用机会,因此它们的成熟度还不够。目前最重要的是给它们以应用的机会,所以广州市黄埔区、北京市平谷区等电子政务领域,以及其他计生领域、卫生领域的试点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倪院士认为,今后应当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单位应用国产基础软件,应当拿出更多的资源、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国产基础软件的应用。

产业链后端不够繁荣

企业与产品概念运行的前提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对于国产基础软件来说,存在的问题是产业链前端发达,而中后端则相对薄弱,尤其是应用开发商数量太少,基于国产基础软件平台的应用方案太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产基础软件在用户中的推广。

应用的繁荣需要有大量的基于国产平台进行开发的应用开发商。没有应用开发商在中间牵线搭桥,用户与厂商之间就会出现断层,即便厂商能够提供很好的产品,

用户也有强烈的使用意愿,但是,如果没有增值开发商做应用开发也是无法实现。这就是产业链的作用。而这恰恰是国产基础软件厂商的软肋,基于国产基础软件做增值应用的开发商很少。以广东为例,基于国产Linux开发的只有5家左右,而基于微软Windows平台的开发商则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

黄埔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成功恰恰在于出色地营造出了一个以国产基础软件为核心的小型生态系统,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国产基础软件产业链。新华时代是一家位于广州的系统集成商,主要业务对象是金融和政府两个行业,而在政府行业主要是基于国产基础软件开发应用,也是国内不多的出色的国产基础软件应用开发商之一。黄埔区电子政务系统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新华时代开发的。尽管新华时代十分看好国产基础软件应用开发的前景,但是仍然认为其中难度很大。

新华时代副总经理杜莉认为,尽管国内厂商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与国外厂商相比,国内厂商所能提供的各种支持差距都还很大。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市场推广的支持方面,都是如此。国外产品会定期召开各种研讨会,不仅促进厂商和应用开发渠道的沟通,同时也为应用开发商和用户之间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另外,还会将应用开发商的解决方案捆绑进自己的平台销售。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则差了很多。不用说定期沟通,有些厂商一年只有业绩的时候才会和渠道沟通一次,甚至有时推出了新版本的产品,应用开发商都不知道。而应用开发商们在怀抱爱国之心的同时,还要考虑生存发展的切实问题。这种情况之下,国产基础软件开发商发展之难可想而知。

扶持一个产业的成长,生态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要,陈建荣说,他希望将来能够在黄埔区建立一个国产基础软件产业园。

在倪光南院士看来,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关系像是“鸡和蛋”的关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现在是国产基础软件不强,国产应用软件也不强,对此,倪院士的看法是,“要突破这个怪圈,首先是要为包括基础软件在内的国产软件提供市场支持。政府采购自然应当采购国产软件和服务,国有大企业的软件采购也应有国产化比率的要求,这是落实自主创新国策的具体行动。有了市场支持,应用开发商就会在国产基础软件平台上开发应用,两者都会愈来愈强,这个怪圈也就可以突破了。”

此外,可以鼓励国产软件厂商组成产业联盟,共同提供解决方案。像外国跨国公司,实力很强,一个企业就能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相比之下,中国软件企业的实力很弱,单个公司无力提供这样的解决方案,但如果若干个中国企业联合起来,就可以拥有类似的能力。例如北京市科委支持的、包含30多家中国企业的长风联盟,就能为电子政务等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所以组成企业联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服务问题不可忽视

服务问题是国产基础软件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从应用开发商,还是用户的角度来说,都希望能够从厂商端得到便捷,及时的服务。新华时代总经理陆长虹认为,转变对国产软件观念的误解,不能光靠喊口号,还需要国产软件厂商拿出真正好的产品和好的技术、好的服务,让用户用得放心、用得安心。

而在陈建荣看来,对用户服务响应是否及时甚至关乎到用户对整个国产软件的信心。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哪怕很小,如果拖了十天、八天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在用户眼里就会放大,变成天大的问题,然后从心理上就会否定这个软件。及时处理问题可以给用户实实在在的信心,同时也给信息化管理部门和推广部门信心,这一点陈建荣感受颇深。

那么,由谁来提供服务?毕开春认为,服务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依托当地的系统集成商;其次,提供软件平台产品的企业也要配合,系统集成商只是解决沟通和渠道的问题,真正要提供售后服务的还是软件厂商。

但是,对于国产基础软件厂商来说,自己本身规模有限、业务有限,并不足以支撑一个遍布全国的服务体系。而国产软件厂商要在全国建立一个庞大的平台,靠单打独斗肯定不行。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服务平台对于这些国产基础软件厂商来说,不啻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从这点来说,国产软件厂商一定要抱团,抱成团产业链才能形成,集成的效应才能形成,大家首先团结起来共同推动产业成长发展,然后才可共享繁荣。

如果这个覆盖全国的服务体系能够建立起来,且发挥良好,对其他尚未采用国产软硬件的用户也是一个鼓舞。

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软件产业中,基础软件处于上游,它是一切应用系统的平台,对于整个软件产业有很大的带动性,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信息安全。所以,中国如果不发展基础软件,就不能建立自主的软件产业体系,这样的软件产业只能成为发达国家软件产业的附庸,而且,中国的信息安全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主动权也都是没有保障的。正是基于此原因,政府对国产基础软件不惜投入重兵布阵。

而从当下的情形来看,应用开发商群体匮乏、服务网络不够完善,产业链后端的这些短板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国产基础软件发展的脚步。尽管在黄埔区电子政务这样的案例中建立了成功应用,离遍地开花仍然很遥远,对于国产基础软件来说,在黄埔区等示范单位的成功仅仅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难的还在后面。

对此,处于市场最前端的应用开发商应当感触最深。新华时代为黄埔区做的系统非常成功,用户非常满意,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但是推广到别的部门时,就会遇到难度。“因为别的政府没有陈局长他们这样的热情,也没有这样大的力度。”新华时代总经理陆长虹这样说道。

陆长虹最常遇到的情况时,用户告诉他,“我们不要红旗Linux,我们要微软。”于是,新华时代就要进行两手准备――用户要微软,就给微软;要红旗,就给红旗。“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碰到第二个政府部门就要国产软件的。很多政府部门的数据库,数据中心,要么早就基于国外品牌的基础软件平台构建了应用,要么就倾向于国外的品牌招标。”这一点令陆长虹十分痛苦。

而接下来的进一步推广中,上文所提到的应用开发商匮乏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将会进一步显现出来,甚至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加尖锐突出,在各应用示范点的成功仅仅是振兴国产基础软件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挑战才刚刚开始。

记者观察:振兴国产基础软件需推拉结合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国产基础软件领域,也是如此。振兴国产基础软件,企业一定是先锋,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此放手。倪光南院士认为,从长远看,企业成为主体需要有一个过程。基础软件领域竞争有明显的垄断特征,只有少数企业及其产品能够生存。目前这个领域基本上被外国跨国公司所垄断。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表明,打破这种垄断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竞争,而必须依靠政府的干预。何况中国的反垄断法还没有出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政府不加以支持,那么单靠中国企业是不可能通过市场竞争打破基础软件领域垄断的。

但是,政府的扶持究竟应该放在哪个环节更能起到作用?政府振兴国产基础软件的决心不可谓不强,力度不可谓不大,有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省级政府采购中,共采购软件41万套,其中国产软件占据了整体采购份额的70%左右。但是,另一方面,国产基础软件似乎总是站不起来,让父母官着实心忧。有人戏言,国产软件得了“软骨症”。

专家认为,基础软件真正到了产业化阶段,到市场端的时候,国家的科研经费不能投到企业做研发,而是应该更多地帮助企业创造一个市场。倪光南院士认为,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中国企业打破基础软件领域的垄断。《政府采购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若干配套政策及实施办法等等,已经或将要构建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使这些政策落实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例如,如何落实《政府采购法》?如何落实关于政府和企业使用正版软件的规定?如何落实国家重大专项中关于“基础软件产品”的支持等等,都需要真正地落实下来。看来,除了在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外,政府的扶持在提供国产软件市场方面有重大作用,例如《国产软件平台体系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以资金支持国产软件的应用示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这样做,就不能打破垄断,有了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再加上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国的基础软件的振兴是能够实现的。

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市场?

笔者认为,每年给出一个产品的采购大单显然不足以创造出一个持久的市场,据说,某政府部门拿到采购的国产操作系统后,直接锁到库房,从此尘封起来。因此,振兴国产基础软件需要推拉结合――政府创造大单“喂”给国产基础软件厂商,是在“推”;真正从用户端产生应用需求则是“拉”。

卖产品只是一次,今天卖了几万套,明年未必还能卖出去,卖几年可能也就过去了,如果用户应用需求被激发起来,就不只是几年的事情了,而可能是10年,甚至50年的长久基业。黄埔区的成功经验便充分说明了以应用促发展是振兴国产基础软件的硬道理。

第9篇:软件推广方案范文

此次大赛是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盟主办,华南理工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承办。大赛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的资源优势,推动信息化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高校学生在创新理念、信息技能等方面的素质。

为支持今年大赛,华为带来了标准的SDN软硬件平台,包括敏捷控制器Agile Controller软件,以及支持标准OpenFlow1.3/1.4的敏捷交换机。在本次大赛中,武汉大学等多支代表队在华为软硬件平台上进行调试,无需在软件模拟器上编程,更加接近真实应用,体验更好。值得注意的是,Agile Controller借鉴业界SDN相关开源架构,比如模型驱动业务架构(YANG/MD-SAL),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增强,同时考虑不同企业客户,不同场景需求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的抽象网络服务能力,提升了南向接口的适配性,增强了接口的安全性,同时在网络可管理、可维护以及可视化上作了大量的扩充,架构上极大地提升了可扩展性、稳定性、安全性和高性能,更好支撑商业应用。

在决赛阶段,参赛学生精彩的讲解、机智的答辩,评委老师进行尖锐、针对性的提问,整个会场时而紧张安静,时而欢声笑语。

在颁奖大会上,华为企业敏捷控制器产品总监顾雄飞发表主题演讲,简明扼要阐述华为SDN技术路线,“SDN是未来网络发展方向,SDN的核心是控制器。华为将大力推进基于敏捷控制器的敏捷网络解决方案,让网络软件化与敏捷化,以应对越来越快的新应用部署需要。”

顾雄飞表示:“与传统网络相比,SDN可以给客户带来五大方面的价值,包括快速业务创新,实时优化网络,简化网络部署,快速提供网络服务,跨厂家网络虚拟化等。华为公司结合自身在ICT领域的深厚积累,积极投入SDN研究与实践,推出云平台、敏捷控制器、网络、存储、云计算等产品,目前能够提供业界最全面的SDN和NFV端到端方案,广泛应用于园区、分支、广域、数据中心、传输等领域。其中,敏捷控制器在架构选型方面不仅可以兼容ODL平台,而且能够与第三方厂商的控制器协同,致力于构建完备的SDN/NFV生态圈,在实现方面完成策略平面、控制平面、管理平面全面融合,属于广义控制器的范畴,使得客户能够真正摆脱网络的束缚,聚焦业务创新。”

在SDN技术方面,华为是强有力的推动者和积极实践者。早在2012年11月,华为基于SSDN架构理念设计的OpenFlow1.0/1.2兼容的网络控制器和Open flow1.2交换机就成功完成ONF测试,奠定了在SDN领域的领导者地位。华为预研的OpenFlow控制器和交换机攻克了SDN领域的多个难题,并在2013年6月欧盟高级网络测试中心(EANTC)举办的业界首次SDN互通测试中,成绩业界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