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1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

一个科教之家的家庭对联李践行 我父亲李鉴澄一生从事科研事业,母亲杨国香一生的多数时间在做教育工作。母亲已于98岁时辞世,父亲今年迎来了百岁生日。 我们这个科教之家有姐弟五人,平时各忙各的,当父母过生日时大家才能聚齐。聚在一起谈论各自的工作和自己小家的情况。谈论最多的还是父母的生日,常常是你一言我一语就凑出一副对联、半行小诗,作为送给父母的贺礼。这些对联和小诗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都围绕着家庭实事,倒也能为祝寿活动平添不少乐趣。现在将我记得的抄录下来,供大家品味: 携儿女走南闯北,不愧巾帼英雄母 操家务茹苦含辛,换来天伦欢乐情 这是1994年母亲90寿辰时子女写的。我的母亲毕业于南京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上海万竹小学任教,与我父亲结婚后一面坚持工作,一面照顾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家,为护送紫金山天文台的贵重仪器设备先行转移。母亲独自承担起家庭重担,在战乱中她携带幼小的子女和年迈的老人,从上海历经千难万苦来到昆明,一家团聚。在此期间她曾在昆明川滇铁路子弟小学和重庆科学仪器厂子弟小学任教。解放战争的炮火尚未停息,首先解放的东北地区百业待兴。1949年2月东北解放区的领导到南方招聘人才,父亲带头报名。当南北交通一恢复,即于1950年6月赴长春,在东北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任研究员、《东北科学通讯》月刊任主编。母亲负责携带子女由南方搬迁到长春。1957年我的父亲调北京天文馆工作,先行出发,又是母亲于1958年负责携带子女由长春搬迁到北京。她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丈夫、子女、家庭和社会。 巧手烹淡饭,精心沏粗茶。 菜肴生百味,香气飘全家。 这是1999年母亲95岁寿辰时子女写的。当时我母亲已经做不动饭菜了,但大家一提起妈妈做的饭菜,就觉得口齿留香。我的母亲在外工作兢兢业业,在家操持家务井井有条。即使是粗茶淡饭,她也要精心烹调,合理搭配。父亲的高寿与母亲的科学膳食密不可分。 天文台地震台台台建功立业 大家庭小家庭家家兴旺发达 这是1994年父亲90寿辰时子女写的。父亲1930年在余青松所长领导下,积极投入和参与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紫金山天文台的创建工作。从图纸的设计、绘制、土木工程的监理到设备的安装调试等每一项工作,他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建起亚洲一流的天文台。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护送紫金山天文台的贵重仪器设备来到昆明,在凤凰山上又建起了天文台。两座天文台是老一代天文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是老一代天文工作者艰苦创业的纪念碑,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发祥地。父亲参与了建设两座天文台的全部过程,他所进行的开创性工作功不可抹。解放后,他在东北工作期间,先后参与创建了长春和绥化地震台,恢复了哈尔滨、大连地震台的日常观测和研究工作,因此我们说“台台建功立业”。 今年是我父亲百岁华诞,我们送的对联是: 松钦鹤羡天文一代常青树 德厚功高寿星百岁不老人 父亲在1982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受到表彰,被誉为天文界老前辈九老之一。事隔20年后,其他几位前辈都相继故去,惟有我父亲健在。“松钦鹤羡的常青树”在天文学界传为一句佳话,也是我们做子女的骄傲。父亲为人热情,同行都愿意与他交往,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活跃的学术群体。90多岁时,他还能参加老同志杯围棋比赛,是当之无愧的“寿星百岁不老人”。

来源:《光明日报》

第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微笑;背景;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46-01

背景:教育实习时,我选择试讲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第二课时。课文主要讲述了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在废墟中挖掘近39个小时,救出自己年仅七岁的儿子的这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上课,我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快速浏览课文,然后选择了班里的五名同学。开始分角色读课文了,选择的第一位同学读旁白,声音特别洪亮。好心人的劝说也是恰到好处。可是,当旁白读到第二句时,那个“直直”两字是那样的突出,发音也很重,我当时给他做了范读。接下来,是父亲的话。可是,孩子还没张口,就开始笑了,不由得把其他同学也招笑了。“天哪,这可是地震中的父亲啊!这些孩子太缺少同情心了吧?”“停,XX同学,请你想一想,这是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话啊?”我引导着轻声问。孩子很快便回答了我――在地震中。“那好,请你再把刚才的话读一遍。”这一次,孩子读的很投入。可是,不知怎么回事,接下来的凡是关于父亲的话,每当那个学生读完,其他同学就会笑。最后,读书的那个同学又不禁笑着读完了最后一句。那一瞬间,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惭愧,脸到耳根一下子都变红了。望着坐在旁边的指导老师,我恨不得有个地缝钻下去。这一幕,完全是出乎了我的意料的。是不是我的情感引导没到位?眼看,第一组分角色朗读快结束了,我心里有了想法:问题出在哪里,就在哪里定位。既然引笑的是父亲的几句话,那我就让同学们多读多感一下。我期待着这一做法之下带来的转机。

师:同学们,听完五位同学的朗读,从大家劝阻的话中,你知道其他人为什么放弃了么?

生1:事态严重,时刻都会发生危险,可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生2:大家认为没有希望了,所以都放弃了……

师:危险时刻都会发生,面对好心人的劝阻,父亲是怎样说的?谁来读读父亲的话。

投影: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生:照读,读得没有什么语气。

师: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没有语调的变化。

师:你想怎样读这三句话?父亲在说这三句话时,心情有什么变化?读出来

这次的引导,似乎真得给了我不少宽慰,有了一定的效果――以这种方式来读父亲的话,站起来的同学们没人笑了,而且读出了坚定痛苦的味道。几位学生读得时候,我那种尴尬的情绪,才渐渐地消散。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二次“笑场”现象紧接着又出现了。那个时候,我认为,父亲的话让学生们感悟了,而且读得都很好,刚才的那个分角色朗读如果再让他们读一遍的话,是否会有变化,会有发展?我当时的给自己的回答是肯定的,可是事实却给我了打击。这一次,我没有随意叫同学读,在选择父亲的角色时,我叫起了他们班读书最有感情的一个。这一次,扮演父亲的这位小女孩儿一开口就深深感染了我,读得真是太好了。但是,当女孩儿话音刚落的一刹那,接着她要往下读的一位男同学却又开始发笑了,这下,全班又热闹了。之后的每个角色,似乎像是受到了传染,每个人读得都是那样兴奋。而那时的我,近乎彻底崩溃了。我强忍着心中的那股怒火,等待着他们把课文读完……

师:同学们,你们想看看洛杉矶地震的真面目吗?

生:想

我出示视频,学生们渐渐被视频中的镜头所感染,各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短短的三十秒结束了,同学们的情绪还在震撼中,我紧接着说――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做什么?他遇到了哪些人?他们说了什么呢?

这一次,我叫起了刚才那组同学,提示他们带着自己刚才闭眼时的感受,再读一遍。

读完了,课堂里安静极了。那一刻,我深深地呼出一口气……

问题

那堂课结束了,此刻,再回想起我的那堂课,那种尴尬与难堪似乎还没有消散。但可能当时只顾得应付自己的尴尬和难堪了,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我后悔当堂课后没有问问同学们为什么笑,为什么看完视频后又不笑了。

反思

第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

霍英东:“南沙开发之父”

南沙地处广州最南部、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西连中山、番禺,东与东莞虎门、深圳、香港隔海相望,是珠江三角洲A型区域的几何中心,是粤港合作的桥头堡。

1978年,中国内地开始改革开放,与香港一衣带水的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敏感地意识到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他的心中一个梦想在升腾。

霍英东看中了南沙临近珠江出海口的优越位置,想将它变成珠三角的中心,成为连接香港和广东的新兴海滨城市。他的梦想是,把南沙作为粤港合作的纽带,将香港交通、科技、服务等领域的经验和技术引入内地,结合内地丰富的资源和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不久前,本刊记者专程前往南沙采访霍震寰先生。在南沙大酒店,霍震寰凭窗远眺烟波浩渺的两岸风光。20年来,跟随父亲开发南沙的情景历历在目。

回想1987年第一次随父亲到南沙考察时的情景,霍震寰依然记忆犹新。“尽管从香港到南沙直线距离只有38海里,但是我和父亲从香港坐船到澳门,再坐车到广州,经过4个渡口到达番禺,颠簸了3天后,才到达南沙。”呈现在霍氏父子眼前的南沙,处处是滩涂、淤泥、荒田、旧屋……“光着脚的小孩子从未见过汽车,不会避让。”然而,这一切丝毫没有改变霍英东一心要开发南沙的初衷。

自此,年过花甲的霍英东只要身体允许,每个星期都风雨无阻地率领各路专家、学者赴南沙召开现场会议,解决各种难题。跟随霍英东近20年的工作人员杨结说,从霍英东率先拉开南沙大开发序幕起,15年内,他到访南沙近800次,投放启动资金超过40亿元,因而被称为“南沙开发之父”。

依照霍英东的规划,南沙建设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搞交通,修桥、筑路、建轮渡,包括港前大道、进港大道,部是他亲手策划与政府合资修建的;第二阶段是计划完成多个项目,包括建南沙资讯科技园、南沙大酒店、南沙物流中心、新客运港码头、珠三角世贸中心大厦、香港中华总商会大厦、英东中学等;第三个阶段是把南沙建设成现代化海滨新城。

“父亲十分讲究交通,他首先做的就是打通珠江东、西两岸的陆路和水路。”霍震寰说。

其中,建设虎门轮渡是霍英东先生的一大创举。它首次连接珠三角东、西两岸,使南沙成为交通枢纽。当时,有专家在此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悲观地预测,虎门轮渡每天最多不过3000车次,投资必将亏损。但是,霍英东力排众议,坚持做下去。1991年5月1日,虎门渡轮建成通航,其车水马龙的景况完全颠覆了专家的预测。由此,也让霍英东看到,内地改革发展势不可挡。

无论用过去还是今天的眼光来看,虎门轮渡对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对广东的发展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更为今天广州城市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1992年,霍英东建设的另一个项目――南沙客运港,同样为往来南沙与香港两地的乘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的客运港自2005年5月开始代替旧客运港运营。南沙新客运港开通了多班高速客轮往来于南沙与香港两地。它不仅提升了南沙的知名度,更让南沙在连接香港与内地的位置举足轻重。

除了经济上的贡献,霍英东在观念上敢于打破体制的限制,给内地改革带来了一股新风。

“当时,老父亲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超前的。”霍震寰这样评价父亲,“比如,修路修桥、收取过路过桥费、给工人发放奖金等等。当时许多人认为修路的投资风险太大,银行不敢贷款。但是有了霍英东的示范效用之后,银行开放对基础设施贷款业务,广东的道路越修越好桥越修越多。”至今,广东人一提起交通,都会不约而同地称颂霍英东为他们带了的福气。

但是,开发南沙对霍英东来说充满了艰辛,其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体会得到。让霍英东坚持下来的是邓小平。“老父亲与邓小平在中山温泉爬小山时,邓小平说,‘不走回头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这句话给了全中国人改革开放的底气,特别是给了我们一家人极大的信心。”

正因为霍英东对南沙不计成本地执著投入,南沙才逐步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南沙是我的一个梦,是一个可以观察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小窗口。”霍英东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霍英东先生已经在几年前去世,他留在南沙的梦、留在内地的观念与精神,正由儿子霍震寰传承。

霍震寰:“从未放弃拓展南沙”

有“小小霍”之称的霍震寰,不仅有着和父亲一样宽大智慧的额头,还有着和父亲一样的自强与吃苦精神。为扎实推进南沙的规划,霍震寰一样每周至少要来一次南沙,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二十几年来,南沙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投入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新思想不断交集的过程。

2002年,广州南沙开发区成立,加快了南沙的发展和建设,南沙东部一系列项目启动,南沙的道路、交通、医疗等配套基础建设日趋完善。日本丰田、美国通用等一批国际大型企业已经入驻,南沙深水港码头、南沙港高速路、地铁4号线等项目正在投入使用。

2003年,南沙资讯科技园作为部级的高新技术园区,在粤港合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霍英东集团和香港科技大学合作成立了一批研究中心进行研发和中试工作,正在台作建设霍英东研究生院为科研机构提供必需的人才储备,又成立了博士后服务站为引近人才搭建平台,南沙资讯科技园的建设为香港及内地的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发基础,提供粤港人才的输送中心,成为未来南沙发展的引擎。

与此同时,在南沙建设中医药国际化基地的项目正在推进,该基地的建成将推进粤港的中医再培训、中医药服务和贸易的产业链以及中医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形成。“我希望它能为中医药的国际化起到促进作用。”在医疗方面,霍震寰希望香港的医务人员将来可以直接在南沙开诊执业。

2010年,借着亚运会的东风,霍震寰又斥资3亿元建造南沙游艇会。他用手指着东边的一个工地说:“那就是南沙游艇会,2011年7月就要竣工。它是南沙的一个新名片,南沙将打造成为游艇产业中心,未来将成为华南海上商务、休闲、度假领域的领航。粤港两地的游艇挂将两地牌照,在这里自由航行。”

而有关南沙的好消息更是纷至沓来。2010年4月,《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2011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又明确将广州南沙新区开发定位为“打造服务内地、连接香港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潜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

在霍震寰看来,要想实现这一愿景,作为“先行先试”合作区的南沙,要拿出当年广东在改革开放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在各方面进行大胆的突破。

“我特别希望在南沙建设教育培训基地,引入更多的大学、培训中心进入南沙。”为此,霍震寰一直建议内地放宽香港的大学进入内地开设分校的限制。“它带来的益处是,―方面可以为内地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另外也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协助内地的教育加快与国际接轨,提升内地教育的质量。”

面对新一轮粤港合作的浪潮,基于多年粤港合作的实践,眼下霍震寰思考的是,如何“引爆”它(粤港合作)的能量。

“1983年,父亲与广东政府合作建设的白天鹅宾馆堪称粤港合作的光辉典范。它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改革起到了助推作用。”霍震寰认为,这其中最精彩的段落就是广东分享了香港带来的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为广东发展现代旅游业奠定了软件基础。

“我不要做一个能赚钱的宾馆,我要做一间能够在改革开放里面起到窗口作用的酒店。”父亲那句坚定豪迈的话语―直在霍震寰的耳边回响。“父亲做到了!这更让我意识到,香港和内地充分利用和分享经验的重要。”

第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

随和而严谨,正是陈保胜教授的学者之风,即使在短短的采访中,也给记者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从农民到博导,只凭认真二字

本刊记者:您是工农兵大学生,现在是博导,我对您的成功经历越来越感兴趣,请您谈谈您的求学经历?

陈保胜:是的。我是于1970年作为当时的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进了同济大学,从一个种了八年地的农民到一名名牌大学的学生,我是很幸运的。我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优异,初一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我从小也有崇高的理想,想当一名工程师,想当一名医生,想当一名作家等等。但是由于家里极度贫困,兄弟姐妹多,家里我是老大,加上父亲的一场重病,我初中没毕业就被迫离开了学校,13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因此刚进大学时我的基础很差,什么都不懂,连什么叫函数都不知道。但我很努力,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笨鸟先飞”这些真理。我很少玩,有时连吃饭,上卫生间还在背外语单词。有一次走在路上在背外语单词,结果撞到了一棵树上,我说了声“对不起”,我还以为撞到了人。我利用三个月课余时间,做完了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我自己感到高兴的是,这些习题我一题都没做错;在一次全校高数统考的试卷中,我还判断出老师的题出错了。几年大学生活中,我的成绩门门是优。由于我的成绩优秀,毕业以后,才得以留校任教。后来,我又读了研究生。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我一步一个脚印,一直走到现在。

本刊记者:您是怎样当上博导的?

陈保胜:博导,通常必须是教授,又是学科带头人,几年来有一定的成果,还必须要有科研项目和一定的科研经费,才能当博导。

我是中国建筑学会综合防火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防火与区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防灾专家组成员;近年来,参与过我国多部有关防灾法规的制定、审定工作;参与和负责过几百个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和经营工作;并编著了几部有关建筑防灾方面的著作,其中有《建筑安全学》、《建筑防灾设计》、《城市与建筑防灾》、《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等;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已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并多次获奖。根据这些工作上的成绩,担任了博导。

博导,不是什么职务,不是什么级别,只是多做工作而已。特别是在学生写论文期间,导师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找课题、找经费,指导学生完成论文。现在凡是招一名博士生,导师要承担1万元,另外还要承担调研费;这所谓的“与国际接轨”。国家不给项目,不给一分钱,这个“轨”好接吗?项目与钱要全靠导师去找,导师的压力也很大;理工科还好一点,文科更难;因此,现在人们并不羡慕博导,这也是有些博导不愿多招学生的原因所在。

我们的管理层有个错误的想法,总认为学生在为导师做事,导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学生的费用;那么导师为学生付出的劳动,所增加的工作量,又有谁来给予回报呢?现在学生把导师称作“老板”,把师生之间一种高尚、纯洁的关系完全商品化了,我非常反感。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的确有部分导师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这毕竟是少数。但作为学生永远不要忘记你是学生,如在学习期间就要想挣很多钱,这在国内外都没有例子。

本刊记者:您的学生评价您是很好的老头,很奇怪的老头,从我和您的交往中,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您怎么样评价自己?

陈保胜:我并不奇怪,我很普通。不同的是我的经历比一般人多得多而已。我种过地、当过兽医、当过干部、演过戏、当过编剧、拿过枪、倒过马桶、教过书。我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做任何事情只要凭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就没有做不好的。我很自信。只要我想去做的事,我一定要成功,而且一定要最棒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是老师,老师的工作是很神圣的,我经常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误人子弟。

我从小吃惯了苦,这倒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条件。1990年,江苏太仓地区发生了地震,我坐公交车,连夜赶到灾区,24小时没吃没喝,加上累的原因,最后晕倒在马路上,我醒来继续干,取得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后来我把资料整理后,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文章。

本刊记者:听说您对人生有很多的感悟,很尊敬师长,您是怎样做到的?这方面的问题您可以谈谈吗?

陈保胜:是的,经历多了,看到的多了,想的也就多了。人生是很美好的,但是,人生有个基本点:即“人性”。打个比方:做人如开车;开车应该顾前顾后,顾左顾右;做人也一样,应该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人家;人与人之间多讲点宽容,多讲点谅解,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我一生中没和任何人红过脸,要得到人家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人家。人的一生中想不被人家误会和不受委屈是不可能的。我写过《做人如开车》、《大海的胸怀》、《人生如茶》、《人生的'三度'》、《人生的'三步'》等等很多小文章,我自己也正是这样做的。我救过几个人,帮助过很多相识和素不相识的人,我不是什么英雄,这只是做人的基本点。

我一生最尊重的一是父母、二是老师。在我的笔记本上有两句话:“赐我身者父母也,赐我才者老师也”。父母给了我们身躯,老师给了我们智慧。做人要知恩图报。在我一生可以这样说,我没带给父母任何一点使他们感到不开心的事,多年来,母亲的一切我都满足她了;虽然我也年过花甲,我每次回家总是和她老人家窝在一起,有说有笑;在她病重住院期间,我对医生说,只要可以把她的病医好,要我身上任何地方的一块肉,我毫不犹豫;可以这样说,我没有对她留下任何遗憾;只是父亲去世较早,在我追悼父亲的文章中有这样两句话:养育之恩我还没报,留下的遗憾我怎能消。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花了近30年时间,找我中学时代的老师。2008年2月,我来回开车1400km,找到了初中时代的班主任,一见面,两人拥抱在一起,当时的场面,见到的人无不感动。

前几年,我还去找了40多年前给我父亲看病的医生,因那时我家很穷,为了给父亲治病,把家里仅有分到的一间屋子卖了80元,可父亲的医疗费高达200元,还差医院120元;这位好心的医生,在小年夜,安排了我父亲逃离医院;我见到这位医生,二话没说,双膝跪倒在医生的脚下;那位医生说:“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像你现在如此地位与身份,如此知恩图报我没遇见过”。

以博学精专攻,为建筑避震不懈努力

本刊记者:您的专业是建筑结构,但是您自己涉猎了建筑的很多其他领域,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陈保胜:是的。我们当时的专业叫“工民建”。我认为建筑这一行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技术人员,靠单一工种的设计,我认为面太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人家懂的,你应该懂;人家不懂的,你也要懂。只有这样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对我的学生要求:学技术,首先要学做人;然后要四懂:即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法律;在当今社会犹为重要。也许是我口出狂言:建筑、结构、构造、施工、经济等以单项而言,我和谁都不去相比,如把这些全部综合起来看,谁都不要与我来比。

我自1975年参加工程实践,参与和主持的全国各地大小工程多达几百个。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宴会厅和上海厅的改建设计;主持过上海松江裕盛豪园小区的设计;承担过国内属于较大的大雄宝殿布金寺大殿项目,整个大殿的建筑、结构、装修、施工管理全由我一人承担等等。近期还承担了山东庆云北海公园等项目。

我还承担过上海合流污水处理、上海高架道、大众汽车二期工程的审计工作。现在我可以做到,只要我参与某个项目,我就可估出这项目的造价,准确率在90%以上。这也是现在市场所要求的。

本刊记者:您目前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陈保胜:我现在的主攻方向是“城市与建筑防灾”,这是一门边缘学科,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幅员辽阔,每年各种自然灾害举不胜举。我们的工作是要对人的生命负责。尤其我国是多地震国家,我国占世界7%的土地,却承担了世界33%的强地震。地震不会把人震死,地震使房屋倒塌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一点,即使灾难来临,也可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大降低,因此,我们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我的工作首先要感谢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现任院长吴志强教授,他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他也早就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我从事此项课题的研究已有20多年。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以后才一个月的6月12日,上海《星期三》报记者对我作了一次专访,当时我说了两个观点:一、除汶川大地震之外,我国今年的强地震至少还有三至五次;二、以后几次的震级一定比汶川的小。当时记者听了感到很惊讶。现在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

现在我提出了地震使建筑破坏的三种形态的理论,强调了要防止地震使建筑产生“瞬时破坏”,因为,只要不是“瞬时破坏”,就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本刊记者:您是国家和上海防灾减灾专家组成员,在防灾减灾方面,你们具体做什么工作?

陈保胜:我们这方面的工作范围很广。我既担任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同时也参加工程实践,帮助一些单位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以及参与国家有关这方面的法规制定和修定工作。特别是在建筑防火技术与法规方面我国还有很多空白点,现在我们正在编制全国《古建筑消防技术条例》草案以及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消防技术条例》草案,计划两年内完成。

本刊记者:请您谈谈什么样的结构对抗震最佳?木结构还是混凝土?

陈保胜:地震造成建筑倒塌,如何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与选择什么样的结构形式与材料直接有关。我国许多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河北正定开元寺;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正殿;佛光寺东大殿;山西应县木塔;北京故宫;宁波天童寺的大雄宝殿,山西的一大批古建筑等等,千百年来均经历过多次强地震仍然傲然屹立。包括为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在这次“5.12”强地震中主体结构保存完好,这一切应归功于我们祖先“以柔克刚”的建造思想:柔,赋有弹性;柔,允许变型。这种理念我们堪称“建筑版太极拳”,加上木材本身其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为这种“以柔克刚”建造思想提供了物质条件。“以柔克刚”的建造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在当代建筑的建造中,这样的建造思想仍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大多选择了以木材为主的有机材料作为结构主材,而且发展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技术成熟程度最高的独特结构体系――柔性的框架体系。我国木结构技术的发展,迄今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大多表现为穿斗式结构,柱子之间用多重穿枋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结构的结构整体,超越了现代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即墙虽然倒了,而其主体结构不倒;也不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同时,其柔性的卯榫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应变恢复能力。在这次“5.12”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结构整体性也很好,抗震性能很强,因此,现代建筑的高层建筑往往是采用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

本刊记者:听说您办了几家公司,您是如何兼顾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陈保胜:哈哈!知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再上升到理论。实践还可以锻炼人。我自1990年协助我的朋友,搞的第一家中外房地产公司以来,已经协助和参与好几家房地产公司的策划与管理工作,都比较成功。我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至于如何安排?我认为有两点:1)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也是体现一个管理者的领导水平;一个单位,要靠健全的规章制度;2)时间要靠挤,要有股“钉子精神”。多年来,我很少有休息日。

我的设计公司,主要给将要毕业的或刚毕业的学生一个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著书而传世,其中甘苦唯己知

本刊记者:您一共出了16本书,想请您谈谈您出版的书?您是怎么做到的?

陈保胜:书是写了不少。可以这样说,每本书的完成,都有一个不寻常的小故事,也包含了我的全部甜酸苦辣。

我的书稿基本上都是在晚上完成的。其中有一套《建筑构造资料集》上下二册,有几千幅结点插图,都是手工画的,而且这种图画得我自己都感到很满意;书稿拿到建工出版社,出版社的同志看了如此漂亮的插图无不感到惊叹。那时我一天最多睡3~4小时,有时两天没睡都有。后来此书号称与《建筑设计资料集》是姐妹篇,印了6万册,还得了北京市优秀图书二等奖。此书的出版,也丰富了我自己的很多知识,也是我至今对各种构造很熟的原因所在。

一本书的资料要靠平时积累;同时要善于捕捉题材。

1992年3月5日,文汇报发表了一则题为《为高楼大厦“树碑立传”》――记《中国建筑四十年》主编陈保胜的文稿,并刊登了我的巨幅照片。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赞扬和关注,鲜花与掌声也随之而来,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人对背后的猜测。洋洋百万字巨著,中英文对照,配有大量的彩色照片,特别是教育部为支持该书出版,专门向全国发了文件,这在出版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谷牧副总理、叶如棠副部长同时为个人著作题词,实属罕见。那时我还是一名讲师,一个小字辈,没有内部关系,没有靠山能行吗?有人把我与陈立夫联系起来,也有人把我与时任国务委员的陈慕华联系起来,因为陈慕华的弟弟陈慕榕正好在我家玩。所有的猜测完全是子虚乌有,完全是没有根据的。也有人自己不去做又怕别人去做,也有人说我“拉大旗扯虎皮”,但又有谁知道我背后的甜酸苦辣呢?

话还得从1989年说起,一天,我在图书馆看书,看到了一本《新中国十年建筑》,心里很感慨。二十年、三十年、已到了四十年,我们应如何来看待建筑事业四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如何来看待四十年的成就与教训?我当时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去写,我要去回顾与总结。好心的人劝告我,千万不要去碰这条高压线。因为,建筑界历来很复杂,不同的看法,不同观点的争议是经常的,弄不好,吃不了兜着走。我一旦认定,就不管这一套。那时我每月才45元工资,只有唯一的一架135相机。我拿出了所有的积蓄,花了800元再买了架富士卡相机,花了两年的所有假期,欠了7000元债,单枪匹马,走遍全国各地收集资料。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拍亚运村的一张照片就花了4个小时,一天没吃没喝,为了节省开支,在车站凳子上过夜是经常的事。一次在深圳,到香蜜湖去拍照,因边防通行证忘了带,从早晨8点一直折腾到晚上6点。8月份的天气,在一个山沟里,10个小时,饥、渴、热的难受程度可想而知。

资料收集了不少,信心也增加了不少。凭着试试看的心理,我跑进了建设部,找到了时任副部长的叶如棠,并请叶部长为书题词。叶部长对书的出版提出了重要意见,并愉快地接受了为书题词的请求。反正已在部里,不妨一试,再找一下时任副部长,也是我敬仰的我国建筑大师戴念慈。他的秘书出来很有礼貌的答复我,要我第二天到戴部长家里,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泪流满面。我是一个无名小卒,堂堂的部长叫我到他家里,我是好人还是坏人,难道部长就不顾忌吗?整整一晚上我无法入睡,书的最后定稿,是根据戴部长的意见。但是非常遗憾,未见新书问世,戴部长就离开了我们。得到了两位部长的支持,犹如一夜春风,我一不做、二不休,又跑到了教育部。最后,教育部答应我向全国发文支持该书出版。在深圳的一家饭店,我遇到了谷牧副总理的儿子和著名歌星韩红,我提出请总理题词的请求,我都如愿以偿。我很幸运,真的很幸运。

北京回来,我春风得意,全身都是劲。接着全国各地支持该书出版的信件如雪片飞来。唯一的问题我是如何保质保量,按期脱稿,才不辜负大家的希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日夜赶稿,连吃饭和睡觉都顾不上时,一件件事如泰山压顶一样向我压来。我的亲戚得了尿毒症,需要我安排医院和照顾。他出医院第二天,我太太进医院,原以为是小手术,手术过程发现是恶性肿瘤,被告知可能最多能活6个月,最好打算动二次手术,也许会造成终生残废,我犹同晴天霹雳;太太出院不到一周,已83岁高龄我的大妈因琐事服毒;大妈去世不到一周,也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刚从前线回来的小弟要结婚,因父亲去世较早,我是家里的长子,按照农村的习惯,里里外外的担子都得我挑;谁又不知我太太的病情,书稿天天在催;我真的尝遍了什么叫千斤重担,什么叫人间甜酸苦辣。

第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67-01

阅读教学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由于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实质把握不准,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浅对话或者对话流于形式的现象。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找准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支点,设计具有实效性的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真正提高对话的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对阅读教学话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话题设计的覆盖面要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阅读话题有多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内涵就有多深。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覆盖面较广的阅读话题,引领学生与文本全方面对话,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真正回归儿童的本性阅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了解鲁迅先生,笔者设计了一个内容涵盖面较广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写过许多文学著作,被誉为‘民族魂’。这篇课文中就写了关于鲁迅的几件事,请大家睁开眼睛去看、竖起耳朵用心倾听,说说你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描写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读完课文以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小学生对名人天生有一种崇拜心理,这种崇拜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助力。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话题时,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话题成为学生深入阅读的源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树立全方面了解鲁迅这个人物的思想认识,达到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话题设计的启发性要大

学生在阅读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或者某个情节时,其学习兴趣往往会很浓厚,思维的闸门也被打开。因此,在生本对话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处,结合精彩的用词、绝妙的点评、标点符号的妙用来设计话题,启发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笔者紧紧围绕课文中句子“1.他们痛苦并大喊……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2.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继续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挖到38小时”,结合其他人在地震后寻找孩子的不同处理方式与父亲的“一直挖”,设计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没有希望了,都离开了?而这位父亲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没有离开?他这样坚持下来的理由是什么?”在这个极具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不仅感受到了父亲心中的坚持,也了解到了儿子心中的坚持,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才使得更多的孩子获救,从而由衷地感受到了这对父子的了不起,深化了学习效果。

三、话题设计的穿透力要强

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设计中大都安排了一两道有一定探究价值的习题,但是这些问题的深度不够,往往不能有效拓宽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生本对话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从那些穿透力较强的话题入手,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达到提升对话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需要,笔者设计话题让学生思考:“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在这样一个有针对性的话题引领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如从插图及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描写中,看到了一个机灵勇敢的闰土;从闰土和“我”的初次见面中,看到了一个害羞、拘谨的闰土;从捕鸟、刺猹、看瓜等语言描述中,看到了一个能干的、见多识广的令“我”佩服的闰土……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既拓宽了学习思路,升华了思维,又有效提高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果。

第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先导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将知识索然无味地灌输给学生,有时甚至将我们自己的理解也强加给学生,长此以往,我们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会自主思考,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少教多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少教”即启发性地教、创新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积极学习、自主学习。“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二、选择教学策略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

1.规划科学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多学”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撰写教学目标前,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位置,把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一位教师制订《桥》的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读书和进行交流,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4)能找出并说说课文表达上的特色,与同学交流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并通过课堂练笔迁移写法。这样预设和表述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多学”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在短短的几分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内容上,导课是个关键,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文《美丽的小路》时,在导课环节这样设计:

教师出示课件(画面的情景是: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动物王国走一走、看一看。听说那儿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和美丽的风景呢!大家愿意吗?好,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向着目的地出发吧!瞧,我们面前出现了什么?小朋友们,能说说你看到的小路是怎样的吗?(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说通顺、说明白。)

师:多美啊!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还有着有趣的故事呢!这个故事就是《美丽的小路》。(全班齐读课题)到底是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

这样的设计使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带领学生感受美丽的小路,通过看看、说说,在美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既贴近一年级孩子的心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改变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艺术有效地质疑,是促动学生“多学”的主线

“少教多学”的基本理念体现在课堂上,就是主张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动力,以“质疑”为中心,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用一个词先来形容对父与子的印象,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我适机抓住这个词并板书,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读完一遍课文后,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深。在学习完本课生字后,我再次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句子反复读几遍,并思考: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描写父亲和儿子动作、外貌、语言的句子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和儿子的勇敢。在和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时,结合学生的感悟,我引导学生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通过适当点拨旁人与父亲的不同表现的对比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重点句,让学生体会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最后,学生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第7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

在华县的南山大道上,这条路的尽头就是一片青山,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植被非常漂亮,但是仔细一看,山上有一块岩石的颜色却有一点不一样。

走了一段很长的山路,记者才找到一块颜色不一样的山崖,从脱落的石头上,记者随便捡起一块,发现这个山崖的表面好像被涂上什么颜色一样。

在这个山脚下记者还找到一块塑料,上面沾满油漆,用手一抠全部能脱落下来。

在310国道华县段,记者发现了好几处这种被涂抹成绿色的山崖。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这些山崖大多是一些采石场遗留下的,而上面的绿颜色是后来被人为喷上去的。

有人认为这种手段不科学,有遮掩乱采乱挖的嫌疑;还有的认为这即便是一个补救措施,也没有起到对当地环境美化的作用。而当地官员却认为,这是国内最先进的经验。

【素材点拨】

把被破坏的山体涂抹成绿色,这不是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而是掩盖环境保护不力的失职行为。这种行为更像是一场政治秀,一个面子工程。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当地的百姓。相关部门应该转变职能,有所作为,在对植被和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保护的同时,一定要采用科学、严谨的方式。

【适用主题】

生态建设绿色生活人与自然环境保护实事求是……

新生军训猝死大学生体质堪忧

9月8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10级新生军训第二天。当日上午,感到身体不适的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大一女生张溯,在回宿舍休息途中出现呕吐等症状。张溯当即被送到医院救治,随后被宣布“脑死亡”。医生诊断称,其病情主要有“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无独有偶,9月10日,湖北经济学院大一男生徐迅也在军训第一天猝死。

湖北大学对该校2005级、2006级、2007级学生体质检测的结果显示,健康标准合格率分别为85.65%、83.75%、74.85%,呈逐年下降趋势。该校体育学院副院长曾吉昨日介绍,近年的检测结果与前几年相比又有所下降。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状况并不局限于一所高校。“从1988年开始,学生体质下滑就没有停止过。”湖北经济学院体育部副主任郝英昨日表示。

武科大中南分校今年新生军训开营式上晕倒几十名学生,这种情况往年也有,今年尤其多。郝英认为,应试教育环境下,高中体育缺失。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未完全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执行,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体素质。

湖北经济学院学工处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徐迅的档案中,其高考体检结果上无既往病史。

“高考前的体检水分比较大。”曾吉说,“在不合格就上不了大学的现实压力下,体检结果基本上没有不合格的。”

【素材点拨】

大学新生军训猝死的悲剧虽然只是个案,但是反应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应该引起我们沉重的思考。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缺席共同造成了这一生命的悲剧。我们过于功利性的学业观、事业观,成了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年轻的学子、稚嫩的肩膀怎么能够担起这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呢?

【适用主题】

压力健康不可承受之重生命质量生命在于运动……

为生活而节能

日本人热衷于节能技术。三菱地产最近正在开发一套办公室节电系统:要让每个人的电脑都可以任意控制办公室每个灯泡的亮度。用这套新系统,该亮的地方亮,不该亮的绝不亮,大约可以省电70%。

但比省电更吸引我的是,这套系统还有一个功能按钮,叫“寂寞”。点了一下,然后,整个办公室的灯全都亮了,而且是最高亮度。“员工晚上一个人在办公室加班,会寂寞,会空虚,这样点亮所有灯,或许能让自己心情好起来。”系统开发者说,“节能的前提,是让日子过得舒服。”

【素材点拨】

节能让生活更舒服,这是一个美好的以人为本的环保技术理念。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类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绿色科技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了一条最优化途径,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适用主题】

节能绿色生活以人为本技术让生活更美好……

彻查“特招门” 韩国绝非小题大做

韩国现任内阁中任职时间最长的部长柳明桓辞职了,辞职原因仅仅是因为他的女儿获得了“外交部高级公务员”特招机会,而且,就在他宣布辞职的前一天,他已经向公众表示道歉,强调自己并没有为女儿应聘走后门,不过依然表示要对此事负责,并称女儿将不会为此到新的岗位工作。韩国总统李明博3日为此也表示,要求彻底调查事件真相。就算柳明桓感到委屈,也要用最严格的标准让此事有个公正结论,并给全国民众一个说法。但是,强大的舆论并没有因为当事人的道歉及韩国总统的“彻查事件真相”而平息,9月4日,柳明桓宣布辞职,但质疑声依然越来越大。现在,韩国行政安全部更是采取了更大的调查举措,过去10年中高官子女获特招的400多人都将接受考验,甚至已辞职的人都不放过。

柳明桓女儿“特招事件”引发了连锁效应,不仅自己未能成功上班,而且还连累了自己作为外长的父亲,连累到了内阁的公信力,连累到了包括外交部在内的数百名高官。随着事态的发展,很可能会有更多高官被迫辞职,一旦真的被查出有问题,还会受到更严厉的惩处,而韩国内阁的公信力也将有可能受到更大影响。在这一问题的背后,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无疑是舆论的作用,哪怕是再大的官员,只要涉嫌利用公权操作不透明,只要公众有不满,都有可能受到应有的惩处。

【素材点拨】

“特招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大批官员的被迫辞职,让我们感受到了韩国政府打击腐败的坚强决心,韩国此番小题大做,说明了韩国相关部门对于民意质疑的无比重视,但更重要的却是对于公信力及相关法规的高度重视。与我们国内的情况实在大为不同:一些国内官员频频利用特权为自己、为子女亲属、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涉嫌为子女高考加分、招录等机会滥用公权的不在少数,公众对此反映强烈,但却很少有真正为此辞职的。显然,“韩国外长为女儿‘特招’辞职”确实是给我们上了一课:无论是国内对官员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程度,还是舆论监督对整个社会监督的重要影响,都是国内需要好好学习的。

【适用主题】

反腐败公信力民主政治反思问责制……

(陈军荐稿)

国家发改委称全民限电错误

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9月3日起,河北安平县企事业单位、公共设施及普通百姓,每隔两天停电22小时。对此,国家发改委6日表态,称该做法为“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错误措施”,并要求河北省核实情况,妥善处理。目前安平县已恢复正常供电。

据了解,大限电政策之下,安平县普通居民苦不堪言。一些居民表示,节能减排是一项好政策,但不应该连老百姓的生活用电也一并限了。限电之后,一些认为“不值当”买发电机的小商户干脆关门歇业,而居民家中的电脑、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都成了摆设,甚至一些居民连厕所都不敢用了。同时,安平县从事电气焊、车辆修理、经济快餐等行业的商户,停电时也只能望“电”兴叹,学校的电教设备歇业之后,老师也只好回归传统式教学。

居民马先生认为,依靠无差别的限电实现节能降耗,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根本无法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限电后,安平县卖得最火的商品就是发电机,一些服务性企业根本不可能因为停电而歇业,只能在限电时靠发电机撑着,烧柴油时冒着黑烟,既没有节能,还增加了空气污染。

【素材点拨】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硬性指标任务,安平县政府不顾本地的实际情况,不顾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对全民进行限电,这种荒唐的做法是对民生的极端漠视。为了政绩就随便牺牲民众的利益,这样的政府只会令百姓心寒。

【适用主题】

民生 以民为本 官本位转变职能……

纽约亿万富翁市长两双工作用皮鞋已穿10年

现年68岁的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博格是个身家超过180亿美元的亿万富翁,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上排名第23位。和许多一掷千金的富豪不同,家财万贯的布隆博格却十年如一日地过着“抠门”的生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总共只有两双工作用皮鞋,而且已经穿了整整10年!

布隆博格的两双皮鞋均是经典款式的黑色休闲皮鞋,大小是9EE号(美国尺码,相当于41码)。他在2001年当市长前,就开始穿这两双皮鞋,至今已穿了10年。布隆博格十分爱惜他的鞋子,平时两双鞋子轮流穿,隔一天穿一双。而一旦鞋底磨破变旧之后,并不丢掉,而是拿去找修鞋匠修补一下,或者更换鞋底再继续穿。

如今两双皮鞋上的商标都已磨损得无影无踪,以至于布隆博格自己都记不得是什么牌子。纽约皮鞋专家认为,布隆博格的两双皮鞋中至少一双是由皮鞋公司“Cole Haan”制造。该品牌专卖店的一名售货员也称,这双鞋应该是该公司多年前推出的一款名为“Dennehy”的守旧派鞋型,零售价为328美元,但目前已停产。

尽管拥有一辈子都花不完的巨额财富,但布隆博格却极其节俭朴素,无论在个人开支或者政府财政方面都很节省。罗瑟举例称:“比如买一杯咖啡时,他总是向店员强调选分量最小的给他。他只买他想要喝的饮料,只买他需要的东西。”

【素材点拨】

亿万富翁市长两双工作皮鞋穿了10年,这样的新闻对于中国的一些富人和官员来说简直就像是天方夜谭,不可想象。对于财富的态度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中国的一些富人招摇过市、一掷千金的做派,政府官员挪用公款的行为与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博格相比,实在是高低互现,不言自明。

【适用主题】

节俭生活态度财富观文化差异低调与高调……

(陈勇荐稿)

昂贵“星级”公厕遭百姓质疑

重庆市上周开始对当地公厕进行星级评估,还要求未来新建厕所都得“上星级”,必须符合安装空调、厕所周边要有绿地花坛、室内墙壁采用大理石材料等条件。星级厕所建设起来价格不菲。重庆前天挂牌的首个“五星级”公厕耗资80多万元人民币建成。据了解,占地150平方米的公厕中央空调24小时恒温,大厅中央还有一座欧式水晶灯悬吊,墙上挂有液晶电视。对于星级公厕标准制定后是不是会“烧钱”的质疑,重庆市环卫局设施设备科负责人说:“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变化,厕所的环境也应相匹配,这个细节体现了城市品位。”

除了重庆,中国各地近年来也都在打造五星级厕所。为迎亚运,广州今年3月首次按照国家标准评出10座旅游景区五星级公厕,要求全年室温26摄氏度。中国目前最贵的“五星级厕所”位于湖南南岳大庙,耗资197万元。

然而,由于如厕者文明素质低,加上公厕的管理和维修水平差,星级厕所命运一年不如一年。海南2006年在全省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完成150座星级旅游厕所建设。然而今年3月,有记者到海口首家“星级厕所”采访时发现,这间于2004年耗资70万至100万元的厕所,空调已不能使用,一扇门已被卸掉,烘手机已坏,小便池的冲水感应器好多已不能用,而能使用的冲水箱由于水压太小,一些大便冲不走,令人恶心。

【素材点拨】

我们的地方政府总是在一些面子工程上一掷千金、不遗余力,要是把这些财政开支用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计、为民工程、市民文化建设上岂不是更有意义。厕所达到“星级”就标志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到达星级了吗?这是一种可笑的逻辑。星级旅游厕所的被破坏,不也说明了与其在厕所上下功夫,不如在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上下功夫来得实在的道理吗?

【适用主题】

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市民素质全面发展……

作假已成中国之痛 78.8%的人认为全社会应零容忍

9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报道《民调显示99.5%的人曾遇作假,不该引国人戒惧吗》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表示,“全民遇假”的背后是“全民爱假”甚至“全民造假”。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再次针对“作假”话题,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48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8.8%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假已成中国之痛,全社会对作假“零容忍”。 本次调查显示,72.9%的人承认自己参与过作假,其中35.6%的人“曾有意参与”,36.3%的人“曾无意参与”。 “对于作假行为,不能单一地看,这是整个社会链条出了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人觉得成功就是有钱有权,于是为了追求财富地位不择手段,不惜投机甚至违法。9月7日的调查显示,当遭遇作假时61.7%的人选择“忍了”。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原因所在:65.8%的人“担心举报没用”;56.7%的人表示“对作假处罚太轻,不值得”;49.8%的人“担心打击报复”;47.9%的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36.6%的人认为“不影响自己的利益,不关心”。

【素材点拨】

当造假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念面临全面崩溃的时刻.如今文凭造假,学术造假,商业造假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进步和发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我们的社会将因为失去诚信的规范而陷入全面的混乱,我们的社会要健全打假机制,对造假行为进行监督和严惩,使社会这辆列车在诚信的轨道上正常、高速行驶。

【适用主题】

造假与打假社会风气诚信从我做起……

(王先妮荐稿)

不回故乡的朱基

国务院前总理朱基退休已七年有余。自退休之后,他刻意保持低调,与人交往的最大原则就是不谈工作。因此,朱基很快就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但无论如何,朱基极其曲折坎坷的经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工作风格,始终让世人难以忘怀。

朱基的祖籍在湖南乡下,家境败落后,他的父亲朱希圣迁居长沙。朱基尚未出生,父亲就因病去世;九岁时,母亲也因贫病而死。朱基成了孤儿,家族亲人三伯父朱学方负起了抚养他的重担。据说,朱基17岁那年曾回过一次乡下老家。1947年,朱基考入清华大学后,再未回过老家。在任总理时,他老家的乡亲们盼望他能够回去一次,可一直没能成行。他从总理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老家的干部更是盛情力邀,但朱基最后还是没有返乡。

【素材点拨】

朱基不愿回故乡并非对故乡没有情感,而是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名声和晚节,绝不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自己的影响为亲友以及家乡人谋取私利。“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这是刻录在西安碑林上的一则明代官箴。可以说,朱基确实做到了。但愿每个官员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适用主题】

名人人生价值名誉操守为官之道做人与处世……

新西兰强震零死亡

新西兰南岛9月4日凌晨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两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但迄今没有传出人员死亡的消息。新西兰民防事务部长约翰・卡特当天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会面后对媒体说,没有人员死亡“实在是太幸运了”!这种“幸运”并非出于偶然。一来,新西兰人口仅有437万,居住分散,震中地带人口密度不大。二来,新西兰应对地震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历史上新西兰曾因地震严重受灾,1931年发生在北岛内皮尔的里氏7.9级地震和1942年发生在惠灵顿地区的里氏7.2级地震,分别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基于对地震的反思,新西兰在抗震减灾方面不断摸索,现已形成一套实用的经验和做法: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房屋建筑方面加强立法,严把质量关;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

【素材点拨】

强震,猛于虎。经历过汶川、玉树大地震痛苦折磨的人们至今心有余悸。而地震灾害难测、难防、难抗“三难”的困惑,是人们挥之不去的阴影。纵观新西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我们切实感受到,防震抗震减灾并不是束手无策的事情。人定胜天,只要措施得力,政府狠抓,居民配合,就能与强震魔鬼抗争。我国幅员辽阔,地震灾害频繁,更要向新西兰学习,强化建筑质量,深化宣传教育,细化抗震减灾办法,让生命不再成为强震的牺牲品。

【适用主题】

灾害民生生命以人为本人定胜天偶然与必然防范胜于救灾……

(叶茂樟荐稿)

像彼得・巴菲特一样做“富二代”

彼得・巴菲特是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儿子,他小的时候,父亲沃伦虽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名声显赫,但也已经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功商人。

那时候,沃伦总是非常努力地工作,每周都要工作6.5天。这种精神让年幼的彼得感受到父亲工作的艰辛,于是刻苦读书,不愿意给父亲增加压力。小学四年级时,学校举办飞机模型比赛,需要家庭自费购买模型。为了参赛,彼得来到父亲的公司,做了15天的清洁工,用这些收入为自己购买了一架飞机模型。这使沃伦明显地感受到儿子的自强。

彼得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沃伦的一位朋友提出要帮彼得进入哈佛大学,彼得却拒绝了,他对父亲说:“我不想投机取巧,也不想靠您的关系得到一些特别的帮助。更何况一旦行使自己的威望为我提供方便,您实际上是在削减自己的威望。”

后来,彼得靠自己考入了斯坦福大学,学习他感兴趣的音乐等课程。大学毕业后,他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为了生活和追求梦想所需的经费,彼得先后做过广告公司的业务员、快餐店的外送工等,从来不会问父亲要一分钱。凭着自己的努力和音乐才华,彼得最终成了一位知名度颇高的作曲家和音乐人。

2006年,沃伦・巴菲特宣布把85%的个人股份捐赠给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作为股神的儿子,彼得不仅没有提出获赠的要求,反而也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

回顾自己的富二代生活,彼得・巴菲特常常这样感慨:“一个人如果成天无所事事,那么父母给再多钱也不够挥霍;而如果学会了独立和坚强,则完全不需要父母给钱。”

【素材点拨】

时下,“富二代”几乎成了一个贬义词,提起他们,人们常常会想到纨绔子弟、飞扬跋扈、败家子、骄奢无度等词语,众多生活中的“富二代”的确没有给人们留下正面的形象,但是彼得・巴菲特这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却让人刮目相看,他没有吃父亲的“老本”,而是凭借的努力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适用主题】

富二代自强独立影响……

美国新生上哈佛

我的同事思杜・鲍威尔的儿子雷蒙被哈佛大学录取了,因为成绩优秀和具有极出色的社会服务记录,雷蒙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有一天,思杜告诉大家,孩子很快就要去上学了,他刚刚和主管商量过,打算下周三在公司里请大家吃一顿午饭,到时把儿子也请来,以示庆贺。午饭完全是雷蒙自己准备的,很丰富,也很讲究营养搭配,大家都夸他的手艺好。我有一点不理解,为什么离开学时间还有一个多月,雷蒙就要上路了。雷蒙说:“我准备向父亲借五百美元,一路上搭便车,在餐厅打工,沿路再到一些社区做调查,同时我也能有一些收入。”

两个多月后,思杜拿着他儿子雷蒙从学校寄来的照片给我们看,自豪地说:“雷蒙在路上走了32天,调查报告得到了教授的高度评价;不仅那五百元钱一分没花,除去路上的花费,还挣了一百多元钱。”雷蒙一路上的照片,大部分都是在社会调查时与被调查的对象的合影,看着雷蒙那张诚实、厚道带点稚嫩的脸,我感慨万千,这就是哈佛的学生啊!!

【素材点拨】

美国新生雷蒙上哈佛,自己准备庆祝午餐,自己一人前去报到,沿路做社会调查,不仅未花家里一分钱,还靠自己的劳动挣了一百多美元。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它却真实地发生在同一时空的美国。运用这一素材,我们应该侧重分析雷蒙这样“成功”的原因,而这原因应该从雷蒙本人和他父母两个角度来挖掘。雷蒙本人的自立自强和他父母的教育理念是雷蒙“成功”的内因和外因。因此青年人的自立自强和父母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写作时思考的重点。

【适用主题】

第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

面对卜一,传媒界也震惊了,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与卜一合作成立了第一动画工作室,并签下了360万元的三维动画片约,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对卜一进行了跟踪采访。

卜一是谁?

勤奋而执著的天才少年

1981年10月31日,在沈阳市202医院,卜一降生了,卜一生在一个军人之家,祖父是前进报社社长,父亲卜丹是惟一一个双先进连的连长,母亲是军医,外祖父也是军队的领导干部。

卜一天资聪颖,性格怪异,父亲在大山里带兵,母亲一个人带他,他可以在母亲用椅子加木条做的小栅栏里一待一上午,不哭也不闹,只是不停地用小手拆装着积木和变形金刚。卜一不喜欢电动汽车等成型的玩具,他喜欢把所有能拿到的东西拆开来重新组装。

卜一的绘画才能是两岁半时被发现的。有一天,祖父领他上街,走到一辆大吊车前,卜一不走了,呆呆地站在那里看大吊车,回来就在纸上像模像样地画了一辆大吊车。祖父一生喜爱绘画,在军界小有名气。发现孙子具有绘画才能,祖父欣喜异常,当即就铺纸蘸墨,教卜一画国画。

1987年,卜一的母亲从辽宁省丹东市调到长春市。上小学后,聪明的卜一深得老师的喜爱。小学二年级时,东北师大美术系孙吉安教授到北安路小学选学生,只选两个,卜一就被选中了,成了孙吉安教授关门授画的弟子之一。跟孙吉安教授学画仅半年,卜一的画作就在全国、省、市画展中屡屡获奖。那时,电视台正播放动画片《变形金刚》和《七龙珠》,卜一一集不落地看,然后就模仿电视上的图像画连环画。一段时间后,卜一竟画出《变形金刚》和《七龙珠》两本连环画,他把这两本连环画装订好,封面用塑料布封好,摆在那里,跟真的连环画一样,被小朋友们争相翻阅。

卜一在绘画方面显示出的才能,引起了卜家极大的关注。卜一随母亲来到长春市的第二年,卜一的父亲卜丹就转业来到了长春市。

从小学到高中,卜一一直生活在绘画中。

大学一年级就想创造财富

2000年9月,卜一以专业课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东北师范大学,成了美术学院电脑美术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入学之初,卜一满腔热情,但很快他就失望了。高考前,他曾有一年多的时间一边学习高中课程备考,一边跟东北师大教授学绘画,还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行过短期学习,因此,大一课程一开,卜一明显感到“吃不饱”。一段时间,卜一很痛苦。

有一天,卜一在电脑前正玩游戏,突然脑中电光雷火般闪过一个念头:与其这样消磨时间,不如研究制作三维动画片,既可以向动画高科技挺进,又可以挣大钱。被这个想法激动着的卜一关掉电脑,去找几个要好的同学,想同他们联手做这件事。几个要好的同学个个摇头,觉得他们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又没有相应的软件,肯定搞不成。卜一又去跟老师讲他的想法,老师诧异地瞅了他一会儿,说你要是能搞出三维动画,能耐可就大啦。听这话,卜一感到老师话中隐隐透着嘲笑与怀疑。卜一的心被刺痛了,他与生俱来的执著劲儿又上来了,他下决心非自己研究制作出三维动画不可。

他到书摊上买来能买到的所有《CG》杂志、《数码设计》杂志、无数张好莱坞大片影碟,又到书店买来有关CG方面的书。研究CG,就离不开《MAYA》一书,可这书一套就600多元,卜一眼睛眨也不眨就买下来了。卜一这样突然增加开支,引起了父母的警觉,当他们知道卜一把这些钱都用来买书了,就放心了。虽然这些高科技的书他们看不懂,但知道儿子在干正事,在研究三维动画。在卜一的要求下,他们拿出8000多元为卜一买了一台品牌电脑。

资料备齐了以后,卜一就扑到书堆里没日没夜地研究,并不时地在电脑上操作。2000年年末的一天,放寒假在家的卜一脸色通红地从自己屋里出来,对在客厅里看电视的父亲说,爸,你来看一下,我成功了!在儿子的电脑前,卜丹看到儿子在电脑里建起了一幢栩栩如生的大楼,儿子弹指一敲键盘,电光石火在大楼底部一闪,整幢大楼慢慢坍塌,烟尘四起,响声隆隆,宛如真的一般。卜一抬脸望向父亲,只见父亲满脸都是成功的喜悦。

研究成功以后,卜一要把他的三维动画成果变成财富,他关上电脑,走出家门去找商家。很快,卜一就揽到了为一个住宅小区设计制作三维环艺动画浏览图的活。接下活后,卜一把自己关在屋里没日没夜地苦干两个月,终于完成了片长4分钟的小区三维环艺动画浏览图,此图逼真的动画效果让商家非常满意,商家以每秒钟500元的价格给卜一支付了报酬。大一刚读了半个学期,卜一就结结实实地掘到了一大桶金。

2001年3月,卜一决定创作一部三维动画片,从编写剧本、角色设定、主题音乐、视觉效果、渲染等都由他一个人做。制作这样一部动画片有价值吗?对CG一窍不通的卜丹没有盲目向儿子发问,他一头扎进儿子购买来的杂志堆,看有关CG方面的信息,他看到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200多位专家,耗时4个月,耗资数百万才制作出一部片长5分钟的三维动画片《青娜》,他也看到了美国一个大学毕业生耗时三年半,制作出一部近10分钟的三维动画片《f8》而被誉为好莱坞的荣耀,他知道了儿子制作的动画片,就是在制作美国大片中、张艺谋的《英雄》中那些奇妙、宏大的特技镜头,这项工作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人能独立完成。卜丹震惊了,他知道儿子在做什么了。为了鼓励卜一,卜丹为他特配了一台两万多元的双CPU电脑。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2001年7月,卜一正式开始了创作,为了让卜一有个安静的环境,卜丹在儿子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作为卜一的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卜一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卜一编写这部名叫《玛雅石》的动画片的剧本,绘制了300多幅原创图画,无数的分镜头稿,效果图稿,建模、渲染,破解了数以百万计的软件命令,攻破了《MAYA》3.5。

在儿子挥汗如雨制作《玛雅石》时,父亲卜丹已形成了推出儿子卜一的思路,他要将儿子推向北京,推向中国CG界。

卜一拼命工作着,手指累得张不开了,不得不用毛巾热敷。春节来了,卜一只是年三十回家吃了一顿年夜饭,初一早晨就又回到了工作室。正月初八,卜一拎着一只足有15公斤重的大皮箱回来了,脸色苍白,满脸疲惫,卜一终于制作出了片头3分钟长的《玛雅石》。

一部《玛雅石》震惊京城,大三生签下360万动画片约

按照父亲卜丹的计划,卜一定于2002年正月初十携《玛雅石》片头及所有资料闯北京。三维动画片《玛雅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154年10月的玛雅村,一场侵略战争正在进行,只有找到传说中的“玛雅石”才能拯救世界,男女主人公高德尔和维利亚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玛雅石,给世界带来了和平,并一直守护着它。

坐了一夜火车,卜一踏上了北京的街头,他在火车站前稍一迟疑,就去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电视台有关人员看了他带去的片头光碟和资料非常震惊,当即就同他定下了采访的时间,正月十三,卜一去《CG》杂志社,《CG》杂志当时就采访了他,并从当期起开辟跟踪卜一创作《玛雅石》专栏,并以“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为题在CG界展开讨论。正月十五上午,中国教育电视台对卜一进行了专访。正月十六上午,刚坐火车回到长春家中的卜一又接受了《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杂志的电话采访。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吉林电视台等吉林省的媒体也纷纷对卜一进行了报道。

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媒体的宣传,使卜一更加坚定了信心,他更加夜以继日地工作了。2002年5月,卜一从《CG》杂志上看到国家文化部定于2002年8月26日在北京举办日本媒体5年成就展,国际三维动画大师河口洋一郎要来北京。一向非常沉稳的卜一不禁激动得跳了起来。河口洋一郎是世界级大师,亚洲三维动画第一人,卜一非常崇拜他,极想见到他。从那天起,卜一给自己制出时间表,一定要在8月26日之前完成《玛雅石》,带着这部作品去北京见河口洋一郎。

2002年8月18日,历时13个月,长达44分钟的三维动画片《玛雅石》终于完成了。为了慰劳卜一,也是为了抢时间,8月19日,父亲卜丹带着卜一乘飞机飞到了北京。

父子俩这次进北京,去了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学院、中国民族报社、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所到之处,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中央电视台动画部有关人士看完卜一的《玛雅石》和有关资料后,对卜一在北京的活动进行了全程采访,北京广播学院动画学院副院长石民勇教授看过卜一的《玛雅石》及有关资料后,激动地将北京动画学院全部的教学资料都拷贝给了卜一。《中国民族报》用了一整版的篇幅对卜一进行了报道。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还为卜一制作了专题片《01,01,上》(第一个01为第一部,第二个01代表高科技,上是卜一的名字)。

8月26日上午,令卜一激动的时刻来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卜一终于见到了他崇拜已久的河口洋一郎大师,高挑清瘦的河口洋一郎先生在众人的陪同下,完完整整地看完了卜一的《玛雅石》,并一页一页仔细地翻阅卜一带去的资料。之后,河口洋一郎握着卜一的手,感叹着说:在日本搞CG这一行,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成就很少见。河口洋一郎通过翻译询问了卜一的一些情况,邀请卜一有机会去日本交流。

第9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

广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乡,享有“女皇故里”的美誉。

广元,在“5・12”特大地震中遭受惨重损失,经济损失约1200亿元,受灾群众上百万人……

在广元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关键时刻,与其有着12年结对帮扶历史的浙江省作为对口援建极重灾区青川的省份,举全省之力,集精兵强将,千方百计展开援建帮扶行动,留下了一个个让广元人民深受感动的故事……

妈妈,我在浙江过得很好

“妈妈,浙江的老师同学待我们可好了,不但处处帮助我们融入当地生活,还特意让食堂弄了大家爱吃的川菜。你们放心吧,这几年我们在浙江一定会过得很好。”“我们就怕你们远离家乡不习惯,有这么多好心的浙江人,真是谢天谢地了!”7月中旬,近300名暑期回到广元的职中学生讲述经历,让一个多月来牵肠挂肚的家长们彻底放心了。

作为对口援建省,浙江教育系统在灾后重建的第一时间即作出反应并制订具体计划:用1至2个月时间,帮助广元市特别是青川县受灾学校实现全面复课;用2至3年时间,帮助广元市完成受灾学校重建任务。同时,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向广元地区捐赠8.1万套课桌椅、3000块黑板、3000张讲台。鉴于广元职业教育学校设施损失惨重,浙江省主动提出3年内接收3000余名中职学生来浙就读,今年转移就读的灾区中职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

记者了解到:继5月下旬首批中职学生入浙就读后,今年9月又有近600人前往学习。广元市教育局同志感叹:“浙江对我们帮扶力度太大了,不仅捐钱捐物,还不遗余力帮助恢复灾区教育事业,真是从孩子抓起啊!”

背景:据悉,浙江近期用于广元的教育帮扶资金达3.6亿元。浙江省教育系统还将在全省范围内抽调优秀教师,组建赴广元支教团,以帮助灾区学校尽快复课。

恩人,你们究竟是谁啊

在广元,这是一个广为流传但又有着多种版本,感人肺腑却又颇显神秘的故事。

“5・12”特大地震后,3位浙江女士在亲赴极重灾区青川,感受触目惊心灾难后,毅然发动亲朋好友奉献爱心,居然为广元募集了价值2000万元的物资和现金。然而,关于3位女士的身份却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温州身家过亿的女企业家,有的说是宁波跨国企业的高管……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只是因为几位浙江女士坚决不允许向外界披露她们的情况,才使得绝大多数广元人至今对其身份来历不得而知!”7月15日,从亲历此事的广元市直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苟英明女士处,记者终于找到了准确答案。

5月15日,正值抢救生命最关键的时刻,灾区余震不断、道路阻隔、山体滑坡频繁……3位杭州女性冒着生命危险赶到受灾严重的青川县关庄镇,希望参与抢救伤员的工作。在灾区一线,她们目睹伤员救援艰难、灾区缺钱少物的惨状后,流着眼泪对当地干部说:“灾区人民遭受的苦难太大了,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你们渡过难关!”

“从5月下旬到现在,3位爱心女士在各界朋友的鼎力支持下,已经为广元灾区募集了超过2000万元的帐篷、衣物、药品、发电机等急需物资和现金,这对我们抗震救灾真是雪中送炭啊!直到今天,她们依然执意拒绝媒体采访,理由就是行善只为表达爱心,而不是为了让别人铭记回报,但这样的话广元人民连她们究竟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啊!”说到动情处,苟英明书记声音变得哽咽起来,明亮的眼中泛起了泪光。

背景:“5・12”后,浙江社会各界对广元倾注爱心,全力支持,到7月15日,广元市已接受捐款捐物5.24亿元。

佩服,他们交出了合格答卷

“你们太辛苦了,我们又实在拿不出啥子好东西,就请大家尝尝老腊肉和香肠吧!”“不行呀,你们本来就受了灾,我们不能给大伙增添负担了!”广元的许多安置点上,时常出现受灾群众自发慰问浙江援建人员的感人场面。

邵利平是长城建设集团的作业班长。5月底,长城建设集团接到紧急任务:赶赴广元为受灾群众修建活动板房。邵利平担心人手不够,于是主动拉上妻子马志燕一块奔赴灾区,硬着心肠将一对年仅5岁的双胞胎女儿托付给了父母。在烈日炎炎的南河工地上,夫妻二人一个操作切割机,一个拿起铆钉枪拼装固定彩钢板,俨然是一对最佳搭挡……小两口现在只能隔几天打打电话以解牵挂之情,令他们欣慰的是,孩子虽小却很懂事,非但不哭不闹还在通话时劝父母:“灾区小朋友没得房子住好可怜哟,你们给他们多修些房子哈,我们在家一定听爷爷奶奶的话!”

“5・12”大地震时,浙江中天集团项目经理林国金正在都江堰市住院,亲身感受到地震造成的的巨大灾难。5月底来到青川后,林国金和同事们顶烈日、冒大雨,夜以继日修建活动板房,一心只想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安置房。6月18日,林国金的老父亲不幸去世,家里一天十几个电话催促回去料理后事,可他依然强忍双重痛苦坚守在工地上。7月15日,在竹园镇安置点工地上,记者见到了一脸倦容的林国金,听到了这位中年汉子朴实而滚烫的心里话:“自古忠孝难两全,我在灾区多修点板房让更多的人早点过上正常生活,倘若父亲在天有灵也一定会支持我的!”

年近花甲的浙江省建投集团副厅级干部、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陈天民来到广元后,不顾自己年龄偏大又有糖尿病,坚持吃住在建设工地,每天凌晨2点以后才休息,几次晕倒在施工现场,醒来后仍坚持继续工作。

宁波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谭朝光担任朝天区援建负责人后,没日没夜奋战在工地上,每天工作达15个小时以上。按规定,谭朝光7月初就应该轮换回浙江,但他以熟悉情况为由坚持留在朝天,表示在全部活动板房安装任务完成之前绝不离开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