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精选(九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

第1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

看到这篇课文,我不由想起了那件事情:那次,妈妈带我去逛交流会。我蹦蹦跳跳的,可高兴了,一会跑到这儿,一会跳到那儿。妈妈提醒我说:“慢点,人很多,小心走丢。”我漫不经心地回答了一声:“知道啦。”后来,我告诉妈妈我要去看书,妈妈爽快的答应了。我到书摊前,哇!好多书啊!沉浸在书海里真是件幸福的事情!咦,十五分钟过去了,妈妈怎么还没来啊?难道妈妈抛弃我了?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找了起来。我转了整整一圈,都没找到妈妈。我鼻子一酸,伤心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心里想:哼,你不要我,我也不找你,我去找爸爸!正当我准备走的时候,耳边又响起了那个熟悉的声音:”欣欣!欣欣!”原来是妈妈在找我,我顺着声音传来的那个方向看去,妈妈正焦急的喊着我,满脸汗珠。她快要哭出来了。很明显,她的脚很痛,但她还是一路小跑着,边跑边喊着我的乳名,我的鼻子又是一酸,眼泪又一次的夺眶而出,我不顾一切的冲了过去,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我看见,那酸酸的东西也正从妈妈的面颊上悄无声息的落下来……

后来我才知道,妈妈为了找我,脚都磨起了泡,而我却……想到这,我又一次的哭了,因为在看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之后我才明白,妈妈爱我爱的太深了,为了我而付出的也太多了……

父爱、母爱是什么?是指南针、是依靠、是幸福、是靠山。当你迷失方向时,只需他们在前方轻轻呼唤着你的乳名;当你失败时,只需他们对你说些鼓励性的话语;成功了,他们会警告你,让你不要骄傲,继续前进;遇到危险了,他们会在身前为你抵挡,抵挡住那可怕的危险。

第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留守”的缺失将会伴随着他们成长中的每一天。在外打工的父母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据调研,88.3%的留守儿童只能靠电话和父母联系,而没有机会见上父母一面。在他们当中,53%的人跟爸爸妈妈通话时间不到3分钟。有64.8%的人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和自己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而8.7%的儿童甚至从来就没有和父母联系过……

这样的数据让人惊讶,而在没有爱的世界里成长,即使物质富足,也并不快乐。一半以上的孩子表示向往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起在城市生活,但也有不少孩子,已经因此与父母产生隔阂。面对留守儿童这一巨大的社会问题,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有不少公益组织和企业致力于此,改善留守儿童的世界。

小小明信片,联系你我他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我现在听话了懂事了,危险的地方不去,危险的事情不做。你们放心,明年过年你们回家来吧。”这是鱼田小学四年级学生谭启伟在明信片中写给他父母的话。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谭启伟”有着相同的心声,“我想见爸爸妈妈一面”,“我想和你们一起过年”,这是留守儿童最朴素又最真切的愿望。

在安居与冷暖之外,情感上的缺口也是留守儿童们最需要的,哪怕只是一张小小的明信片,所费不多,却能带来爱与关怀。

央视主持人陈伟鸿的伟鸿教育基金,就致力于此,陈伟鸿发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爱的背包”公益项目,通过向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捐助“爱心背包”,强化对他们情感的关注和呵护。

贴好邮票的信封、“童话大王”郑渊洁的《鲁西西传》、手电筒……“爱心背包”里的物件都充满感情,项目发起人陈伟鸿说,“这是一个特别的礼物,送去孩子们与父母维护情感的纽带、课外读物以及生活必备的贴心工具,让广大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在陈伟鸿的努力之下,价值300万人民币的小背包陆续派送出去,包括酷派、喜临门等在内的认捐企业将随同鸿基金工作人员赴西南边远地区进行项目调研并派发“爱心背包”。为当地最为突出的群体―留守儿童特别设计了学生、老师、家长各一联的安全明信片,将孩子们与外地务工的家长搭起情感桥梁的同时,老师还能将孩子的安全情况告知父母。

全国各地,还有各种各样的公益组织,为了留守儿童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成都,心益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要针对留守单亲儿童开展工作,他们调查发现,留守单亲儿童往往比普通留守儿童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益心在当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中设置驻校社工,通过家访、陪伴等手段,有效补充学校教育的缺失。通过社工爱的陪伴,缓解留守儿童因家庭压力和变故带来的心理影响,帮助孩子们处理复杂的情绪变化和人际关系。

在劳务输出大省安徽,阳光小学是全国第一个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寄宿学校,校长陈万霞用一片爱心为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在这里入学的儿童都有类似的境遇,关爱,是他们最渴望的。

在河北严山县,进德公益基金会通过推广养殖技术惠及留守儿童,受益于该组织的养殖户,每户都要拿出一只羊,成立专项资金,帮助当地的留守儿童。

方舟工程,护卫安全

2012年,一个名为方舟工程的公益项目在西北启动,这个项目关注的点具体细致,以儿童安全成长为主题,以安全教育公益项目为内容。通过一系列的专家培训、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校园安全演练,最终形成对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像所有的公益项目一样,这个项目的愿景听起来很宏大,但真正执行起来,却是慢工夫,一个点一个点地跑下去,一个校园一个校园地执行起来。

位于滇川黔三省交界的鱼田小学,是方舟工程的第一站。在云南省昭通市鱼田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贫瘠,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鱼田村的两所小学中,6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看管,隔代的祖父母们无力教导孩子,不少学生成绩不理想,打架斗殴、戏水玩火也很常见,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校舍和宿舍的条件也不理想,存在安全隐患。这就是方舟工程西部校园安全实地问诊的第一站。

方舟工程组织的专家走入了鱼田小学校园,在考察内外环境。教学环境、食品卫生、器材设施、防火规范、交通安全都在专家们的关心范围之内,针对鱼田小学校园环境,教学楼楼梯的勘测开始了,隐患部位要定期加固,无法及时修复的部分让孩子们尽量远离,安全演习排上了行程,自我防范和危险自救时刻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

在鱼田小学之后,许许多多鲜活的互动活动开始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重视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安全问题,贵州、青海、云南上百个县市之中,方舟工程开始落地,根据当地环境,实实在在做事。

在陕西西安鱼化小学,消防支队搜救犬中队的消防员和户外专家给800余名小学生带来了最有趣的安全防范及自救常识课程,完全在同学们的意料之外,狗狗第一次走入课堂,为小学生们展示搜救犬演练,通过一系列户外知识教习让孩子们掌握在户外活动遇到危险时的自救措施。

在云南省禄劝县茂山镇茂山中心学校,方舟工程组织学生们进行地震逃生演练。禄劝县地处横断山脉的断陷带上,地壳运动剧烈,地震、滑坡是常有的事。此次培训,不仅携手地震局地震救援队的相关专家进行针对性的地震应急演练,还为学生们带来了保护生命的“安全标配”。在禄劝县茂山中心学校校长杨剑兵看来,因为学校的地理位置,针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应对措施是必须的,但限于条件,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给学生们进行地震安全逃生知识的培训,效果也并不明显。针对这一情况,方舟工程将此次回访之行定位于地震知识培训和地震应急演练。

地震逃生演练开始,警笛声一响,学生们迅速戴好阻燃头巾、抱头蜷身,躲在课桌底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沿着事先规划好的逃生路线,有序撤出教室,奔向操场安全地带,等待危险解除的信号。经过演练之后,全校上千名师生全部撤离仅用时1分钟左右。这,对于处在地震高发地区的留守儿童,无疑是危难时刻的傍身技能。

在方舟工程准备的安全背包里,除了国际标准逃生配件阻燃头巾,还有安全雨衣、青蛙报警器、安全手册,都是针对茂山中心学校的需求而准备的。而音乐人常石磊作为“安全大使”教唱儿童安全歌,用音乐与孩子们交流安全心得。

告别害,了解身体的红绿灯

除了大环境上的安全隐患,留守女童所面临的害也是个严峻的问题,妈妈不在身边,羞辱往往难以启齿,只能就此忍下去。社会新闻上频繁曝出的侵害事件,还只是留守女童遭遇中的冰山一角。要改善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捐资助款就可以的,还要和心理专家一起,走访到最基层的课堂上,以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鼓励他们增强防范意识。

第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

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社会生活的画卷。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过程。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文章所承载的价值观不易于学生内化。如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讲了德国人种花都把最美的花朵朝屋外给别人看,描述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表达作者季羡林对这种景色、风俗习惯的赞美。孩子学习时,往往不把街头美景与个人行为结合起来。笔者教学时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德国人家家朝外种花,种给别人看,到底是赔了还是赚了?”孩子们一听到“赔了还是赚了”这个话题都兴奋“算帐”了。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更好地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境界。如《蓝色的树叶》教学中可设置话题:“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怎么做呢?”,《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中设置话题:“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不辞辛劳回国效力,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设置讨论话题“居里夫人用自己全部的青春、容貌为代价,提炼出0.1克镭,推动了世界科学的发展,自己却一生贫困、寂寞,因镭早逝,你认为她这样做值得吗?”

诸如此类,设置恰当的话题让学生讨论、辩论,其过程中不同的见解可以有效地推进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助于全面看问题

小学生由于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还不够,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时,也往往凭感觉的多,理性分析的比较少。有些课文是可以设置适当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父亲在地震后挖出自己的儿子,是不是所有地震后的人都如此幸运呢?显然故事中的事件是特例。上完课文后,就可以设置话题讨论:“真正地震时,也许很多事实并不像课本中的人物幸运。也许某个父亲竭尽全力,挖出的是儿子冰冷的尸体;也许某个父亲拼命挖掘,余震再来搭上自己的性命,家人再雪上加霜……你怎样看待文中那个父亲的行为呢?”《唯一的听众》中,那个老教授不仅关心爱护孩子,而且懂得用方法去关爱。教学时设置话题:“老教授说自己‘耳朵聋了’,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中设置话题: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学过课文后,你会怎样看待父母的做法?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有助于引发深入思考

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时,有些内容学生间也颇有争议,如果设置一些话题让学生争辩,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学《将相和》时,针对课文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设计三个论题:A、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为什么?B、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C、廉颇有没有罪?这三个问题极富两可性,正反两方都可以列出一些依据。这就激发了学生研读课文、思考论题、积极争辩的兴趣。再如《那天》设置说话训练:后如果父亲选择留下汽车,你认为有哪些理由?再如学完《草船借箭》一文后,抛出话题:“题中的‘借箭’可不可以换成‘骗箭’?课文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教师根据课堂生成顺势引导、点拨,不仅碰撞出了“创造的火花”,还使大家对课文有了更深地了解。诸如此类,易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地方,都可作为说话训练的练习点。

第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

一、导语创设情境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从精彩的导语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美的钥匙。它不仅开感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秘的角落。”优美精致的导语,可烘托出特异的情感氛围,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每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各个环节的导语,创设出一种相对应的情境,通过巧妙的语言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珍珠鸟》一文中,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想认识吗?”板书课题,教师接着提出问题:读完课题,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珍珠鸟是怎样从怕人到亲近人的?它和作者感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在学生充满好奇、情绪兴奋之时转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教师深情叙述道“同学们,记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这是少年时期立下的誓言。青年时期的他,为了寻求真理远渡重洋,并写下了‘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豪言壮语。就是这样一位怀揣着救国救民理想的人,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在他任总理期间,他仍然为了民族的复兴,中华的振兴日夜操劳,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总理平均每天只休息3个小时,3小时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今天我们就随作家何其芳的笔,走近,走进他一夜的工作。”因的形象距离现在的孩子有些远,这样的语言可以在孩子们的心中建立初步形象,奠定情感基调,激发进一步阅读的期待。

二、讲故事,谈感受创设情境

《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讲述的是194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在学习这一课时,首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揭示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力量,避免了惨祸,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一对父子在地震灾害侵袭时,用深深的爱创造了一段奇迹。此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读课文,并初步感受父爱。

三、画面、音乐创设情境

《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这一课的“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音乐是启动人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而音乐是最好的情绪牵引者,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老师引领同学们诵读古诗文时,配以优雅舒缓的古筝曲,整个课堂定会充盈着古风古韵。当老师有感情地描述迷人风光时,用优美地轻音乐做背景,学生听时,是怎样一番身临其境地感受。若学生朗诵充满豪情地文章时,配之以激情澎湃地音乐,学生在这乐声地引领下,更能把自己地感情流露出来。而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也能更好地积淀情感,从而有感而发……像学习《月光曲》一文时播放同名曲,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艺术的魅力;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那送别的文字配以哀乐,没人不为之动容;学习《梅花魂》时播放《我的中国心》,使情感得到升华,使爱国心在心头久久萦绕……

四、表演创设情境

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表演,不仅能够丰富朗读形式,增强朗读效果,还能够动态地、活灵活现地展示课文内容,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学生对于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学习课文时又不可能让学生滔滔不绝于那个三国鼎立时期,那些众多的人物,那些极富魅力的故事。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也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机会,在学完《赤壁之战》一课后,我组织学生上了一节“大话三国”的活动课。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把自己早已知道的和最近看书了解到的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讲给大家听,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评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更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表演情境的创设,融合了读、思、演、评于一体,学生充分地参与了学习的整个过程,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再现创设情境

第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

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理解与宽容》这一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解与宽容他人行为”的理解,我在讲课别提到了当时引起社会反响很大的“小悦悦事件”,当时,报纸,电视和网络纷纷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很多学生也知道了这件事,当时社会上对路过的十几个路人见死不救的行为,是一片痛骂和遣责之声。作为教师,如何结合课文知识,引导学生来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和反思,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不是要让学生记住社会上一些阴暗面,只简单辨别对错,而应该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分析探讨社会问题。对这个社会热点,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你经过,你会去救小悦悦吗?”,“经过的十几个路人不救小悦悦,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救人的陈贤妹,你认为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接下来就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然后我把一些同学的观点进行总结、分析,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小悦悦事件只是个别事例,社会上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对十几个没有救小悦悦的人,我们不应该一味痛骂和遣责,相反,我们应反思自己,多问为什么?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的行为,这样把课文的知识点与社会热点问题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二、关注社会热点,提高课堂实效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在这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中,每天可以有很多新闻素材供我们选择,其中的很多素材蕴涵了很深的哲理,饱含着很多思想教育的火花。只要我们就地取材,用心收集,结合课文知识点,加以很好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思想教育的契机。2012年6月16日,我国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升空。这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这么重要的一个新闻,学生肯定是很关注的,所以在第二天上课时候,我布置了几项任务,专门在课室的黑板报里出版“神舟专栏”;注意报纸、电视新闻或者网络新闻,把三位宇航员每天在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活动的情况在板报里记录下来;查找相关资料,把“神舟系列飞船”的资料在板报里作报道。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增强了作为中国人,为我们伟大祖国拥有这样的科技能力,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

一、利用典型事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懂得生命的重要

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一个的心理活动所组成的,生命的本质就反映在心理上。一个人的价值也是在他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深度决定的。由于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新形势下的学生面临着生活、学习、升学以及将来的就业等诸多的社会压力,加之社会上存在的那些花红柳绿的负面影响,使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经常利用一些典型事例来疏导学生受创的心灵。比如,张海迪等一些残疾人,他们身残志不残,精神饱满,能负重任,取得了超出一般正常人所取得的成绩。课文《生命・生命》也就展现了生命的完美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它的中心意思是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地流逝,还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其中在写到飞蛾时有这样一句话:“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由此可见,包括飞蛾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都非常珍视自己的生命。

既然小昆虫也竟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 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学习和了解,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从客观上认识自己,从根本上明确走向社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是生命。

二、利用文本资源,通过感悟让学生体味生命价值

小学语文教育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学科,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人文理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彰显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使语文学科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语言感悟让学生体味每一个人自身的生命价值。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价值的资源,不失时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新形势下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出生在独生子女或者双生子女家庭,他们都享受着几代长辈的宠爱,加之国家政策的不断宽松,家庭环境越来越优越,出生以后便享受着幸福之乐。可是过多的呵护使他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不理解爱中还曾经经历了什么,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感悟亲情的心。所以我们首先要将“生命”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学中对话交流的重要话题,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认识自己,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热爱生命,以正确的态度享受生命。

在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描写亲情的,如古诗《游子吟》,这首诗用几十个字的篇幅通过对母亲为将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场景的描述,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十分真切感人。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感受到母爱是深沉的、伟大的,哪怕是一件极小的事,哪怕是一个平凡的举动,那背后蕴藏的爱都是无微不至的,足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这样的课文很多,如《慈母情深》等等,都能让学生理解每一个生命的诞生、每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不容易,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周围时时刻刻都有关心着他们的亲人,从而学会自己、呵护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拓展教学途径,经过实践让学生有珍爱生命的平台

生命教育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触及心灵、熏陶灵魂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源外,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这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在河边居住、会游泳的学生谈谈在水里被淹的感受;又指名学生谈一谈,假设当你溺水很久的时侯忽然被人救起,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有什么感想;再在课堂上表演课文情境。这时不少学生会感受到此时拯救别人生命的勇士太伟大了,同时也会感受到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生命值得尊重!

四、挖掘现有教材,在生成中让学生自觉激励人生

课堂教学是人的活动,是很多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思维,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的情感……这种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的不相同性。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叙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牢记对儿子“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承诺,历经千辛万苦,经过38个小时,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其他同学的感人故事。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主人公是怎样实现他的诺言的,更好地感悟人物品质,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父亲在地震前给孩子说了什么?(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在地震发生后,当父亲初看到学校成了一片废墟,他感到悲伤而绝望,可是后来是什么原因又使他坚持寻子决不放弃呢?(他想起了自己说的话: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父亲在废墟中寻找儿子时别人是怎样劝阻的?他的态度又如何?这令谁人感动?(略)

4、在父亲连续挖了36个小时后模样是怎样的?这令谁感动?(略)

5、父亲连续挖了38个小时,救出孩子和他的同学们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略)

第7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

的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学科课堂教学,十分需要动态生成性教学,这是由思品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思品课堂教学的育人复杂性所决定的。注重思品课堂教学的适时动态生成,需要教师更理性地去理解去实践。在科学预设的前提下,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知识、方法、资源,方能使思品教学切实提高实效,让思品课堂呈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最大限度地发挥思品课程的育人功效。

1.精心预设,促进动态生成

思品教学的动态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充分预设的精彩生成。因此,思品课要生成精彩,提高课堂实效,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精心预设。但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从“以教定学”转变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充分备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所有因素。只有这样,预设才更有深度和广度,也更利于课堂教学生成精彩。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在我放完有关课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说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疼爱自己时,一位女学生面无表情地自言自语:“爸爸就不喜欢我。”女学生的说话声音虽然很细微,但我还是留意到了。于是,我乘机追问她:“你爸爸为什么不喜欢你呢?能告诉老师吗?”这女孩木然地说:“爸爸总说我是个小丫头,长大后要嫁给别人。”面对这样的回答,我及时捕捉住了这一生成资源,发动同学们帮助这位女同学一方面找到爸爸疼爱她的平时点滴,一方面讨论如何让她的爸爸改变看法。思品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说真话、诉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同时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生动情境与鲜活的课程资源。

2.伺机挖掘,丰富动态生成

思品课程资源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思品倾向和社会认同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这就说明基于生活取向的思品课程,所追求的必须是一种真实化的教育,需要教者善于挖掘这些动态生成中产生的生活化资源,诱导学生运用既有道德水平加以分析、判断与探究。

如在执教《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一课时,针对部分农村家庭学生不孝敬长辈的现象,我预设故事引入,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这时,从教室后面传来学生轻微的讨论声:“我妈让我不要对奶奶好。妈妈说我小时候,奶奶从来没有抱过我……”我立刻关注到了这一鲜活资源,和蔼地问这个学生:“老师刚才听见了你的话,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能告诉我吗?”那个学生思考了会儿说:“我妈跟奶奶吵过架,有时我帮奶奶做点事,她就会骂我。”“前两天,他奶奶还买苹果给他呢。”有同学立即插上话来。我又问:“你想对奶奶好吗?”孩子点点头。面对此番情景,我没有立刻告诉他该如何做,而是引导全班同学:“他是个孝顺老人的好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妈妈也能孝敬奶奶呢?你们能帮帮他吗?”同学们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产生了很多办法。这不是预设的目标,却使得全班学生用在这生活经验中,无意间进行了孝敬长辈的自我教育。

3.捕捉反馈,推进动态生成

虽然教师精心预设了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思品教案,但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动态信息,并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精彩生成和推进。

在上《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当讲到地震灾害时,我播放了汶川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思考: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痛苦时,大多数学生都结合看到的视频画面发言。可有一位学生流着泪说:“那些地震中死去的孩子太可怜了,我要把我的零花钱存起来寄给那些受伤的孩子……”面对这位学生的生成性话题,我没有让之稍纵即逝,而是带头鼓掌表示赞赏,并夸奖:“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老师、同学和你一起帮助那些孩子。”学生们的爱心在这动态生成中油然而生,如此赞赏与评价无形中增强了思品学科德育实效性。

4.科学评价,妙用动态生成

思品教师不能受预设教案的限制,而要扣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评价时要适度赞赏学生敢于探索、质疑、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所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尝试分析、探究且解决。如此教学评价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且具有真实生命力的。

在教学《父母的难处》这节课时,我请来家长和学生一道上课,设置场景让家长与孩子对话交流。可就在这时,一位父母离婚的学生趴在课桌上哭泣。面对此即时生成性资源,我没有因学生“干扰课堂”而批评这位学生,而是亲切地走过去给了他最温暖的拥抱,用自己的行为替代了“语言评价”,让这个孩子在得到老师关爱的同时,也树立了生活自信心,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

第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

中学课程的实施方法,有其共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个性化的一面。健康课程的实施,既要遵循一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又要拓展视野,展示其特殊的教学方法。作为课程,我们必须遵循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引导者这样的一般前提,在此基础上,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采用一些更为新颖且有效的方法。笔者在多年的健康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总结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先测后讲法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中学生不得不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因此,考试焦虑也是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的章节。如果仅凭教师的讲授,学生对此很难有充分的认识,有考试焦虑的学生也无法自我矫正。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该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了先进行量表测试,后讲解传授的方法。操作中,先使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对学生进行考试焦虑测试,根据TAS的结果分析,得出考试焦虑较低水平、中等程度、较高水平等不同类型。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了自身的情况,在“如何应对考试焦虑”的方法指导中,教师有了针对性,学生也能有目的地接受教师的方法引导。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的单纯讲授教学。

二、小组活动法

引导中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是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其中,与父母的关系是学生和家长都很困惑的问题。青春期少年正处在“心理断乳”时期,独立的人格正在形成中,而很多父母还是以对待“孩子”的眼光看待他们。中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常常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针对这部分内容,采用小组活动授课方法。活动设定一个典型事件:父母趁孩子不在家偷看了孩子的日记。这件事,明显错在父母,但作为孩子,如何处理这一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小组活动中,四人一组,一名扮演父亲或母亲,一名扮演孩子,两人作为旁观者,让他们展开对话,学生以坦诚的交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旁观者也帮助孩子阐明了理由,父母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作为父母的本能和爱的动机。最终,孩子理解宽容了父母,父母对孩子的认识得到提升。通过小组活动,让中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中,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这比教师简单的说教有用多了。

三、现身说法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反面典型的说服教育功能也是巨大的。在健康教育课程中,让正面典型传授经验,让反面典型阐说教训,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三教材第一章就是《拒绝,远离》,为了上好这堂课,笔者准备了图片、视频等材料,但最终感觉效果还是一般,学生们对吸毒没有感性的认识。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出面,联系戒毒所,找到一位愿意为大家现身说法的吸毒青年。当看到吸毒青年年轻而瘦削的身体上的累累伤痕时,当听到他满是忏悔的哭诉时,学生们被震撼了,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发出了绝不碰的誓言,有的学生还准备做一名拒绝的义务宣传员。有了这一经验,笔者在以后的《不吸烟,不嗜酒》《近视的预防与治疗》等章节中都采用了这一方法,请深受吸烟危害又欲罢不能的教师讲吸烟的危害,请深度近视的学生反思自己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和近视后的痛苦……这些人的现身说法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他们不仅没有受到学生的歧视,反而赢得了学生的同情和尊重。这些都使学生能准确地评判美丑,表达好恶,主动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实景演练法

第9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件范文

(一)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情感具有动力功能,也就是说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用积极情感调动、激活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在动力。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应该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教师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情感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师生感情的和谐融洽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的人。”这告诫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 像父母一样去关爱他们,呵护他们,跟学生一起做游戏、游青山、看大海,谈未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学生的敬意,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寓理于情,以情明理

没有无德育的教育,没有无情感的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寓理于情,力求让抽象的理论闪耀出七彩的情感,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1.语言带情,说活事理。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精神讲授每节课,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激烈,或深沉凝重,使学生们的情绪随着语调而变化。如讲《人们当家作主的国家》时,我挥动着拳头以悲愤怒吼的语调叙述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60多年以来对我中华民族围追堵截,想亡我中华,学生听得个个紧握拳头,流露出愤怒的目光,这时我点明了“落后就会挨打,贫穷就会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中国龙腾飞啦,人们当家作主,综合国力不断增强,GPD位居世界第二”。我兴奋地讲述国防、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笑容。

2.故事寓情,感化学生。我在上《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内容时,适时地补充了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在大地颤抖、山崩地裂的瞬间,从废墟断壁中,挺立起一个个坚强少年,有在废墟下唱起国歌鼓舞同学的许中政;以乐观坚强打动国人的“可乐男孩”薛枭;敢冒余震危险徒手救助同学的马健;年仅9岁的林浩,更是用小小的双肩扛起生命的重量,救出了压在一起的同学……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 ,形象的手势像磁铁般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少年所表现出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勇于救人、乐观顽强所感动。

3.媒体信息传情,形情交融。正确地使用辅助教具,能增强说服力和感召力。我在上《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组关于父母的图片:父母为了生计疲于奔波的场景;父母等待考场里的孩子那焦急、期盼的眼神;父母在孩子取得进步后喜极而泣的激动画面……当这组图片放完后,下面很多学生早已是泪流满面,他们的心被这些画面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幕幕是那么真实地发生在每天的生活中,只是他们从未去思考过他们的父母是如此的不易,教师在孩子们真挚的情感中开始了这神圣的一课。

(三)以情唤情,以情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