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精选(九篇)

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

第1篇: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笔记 过程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62-01

1 历史笔记的现状

大多数历史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笔记习惯的培养,但着眼点却只关注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学生历史学习中思考、感悟、交流、讨论的笔记关注不够;只关注课堂的笔记,不关注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笔记,重视了“历史课堂笔记”,不重视“历史学习笔记”。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把笔记当作任务、课堂笔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较好笔记习惯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是不少学生的尴尬境地。以下试结合我班学生的历史课笔记的几种类型作一简要分析:

1.1 标注教材型笔记

这类笔记做起来较容易,上课相对轻松,主要功能是帮助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选择这种形式的听课笔记,有划划写写在书页旁边的,有用不同颜色涂出相应文字的。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这种笔记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认真听讲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批注学会看书,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信息,对后续的复习也有一些作用。但整本书划划写写的,有时会重点不够突出。不能反映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方面明显不足。

1.2 知识结构型笔记

这类笔记基本上较好地囊括了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清晰而详备,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有些教师喜欢用各种示意图、表格来呈现历史知识结构,相应的表格式、图示式的笔记在本质上仍是属于知识结构型的。)在课后历史学习和复习的某些环节中,可以用看笔记代替看教科书,达到“把书读薄”的要求。从笔记的过程看,这类笔记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是随堂记录的,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调查发现,做这类笔记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形成习惯后,多数学生也不会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部分学生笔记速度较慢,需要课后结合教材和其他同学的笔记加以补充。这类笔记无论从历史知识掌握的角度,还是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都对学生历史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这种笔记仍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往往对历史问题的质疑、探究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

1.3 问题重点型笔记

比较而言,这类笔记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记录了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不仅能反映听讲的情况,还能反映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说明这类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听课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调查发现学生中这样的笔记比较少,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笔记知识点太少,参考答案记录不够,不利于阶段性复习。

综合考察以上四种类型的笔记,总体上还是基于听课的,体现的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历史学习方式。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笔记作为经典历史学习方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看书的笔记、基于思考的笔记、基于讨论的笔记、基于探究的笔记等都付之阙如,这方面做得最好的问题重点型笔记,也是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

2 开发笔记在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下的新功能

2.1 使笔记成为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载体

从笔记的功能看,要让笔记不仅成为复习巩固工具,还要成为保证听讲、启发思考、记录过程的载体。从笔记的内容看,要改变只记知识点、提纲、知识结构的传统,增加笔记的内涵,特别是要记录阅读所得、听课所感、思考所悟,反映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从笔记的形式上,可以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分栏目笔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知识结构、问题探讨、错题集锦等笔记栏目,记录历史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使笔记成为自己复习巩固的好帮手,也成为历史思维发展的成长记录册。

2.2 使笔记真正成为辅助学习的一种方法

很多历史老师规定上课必须记好笔记,有时还要加以检查,很多学生因此把笔记作为一项历史学习的“任务”来完成。有不少历史成绩好的同学笔记比较“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笔记本,把很多重要的内容、问题标在课本上,但他们上课时从容听讲,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些还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记了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学习非常主动。这一现实告诉我们:笔记不在于形式问题,不要把笔记变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笔记本的具体形式有硬性要求,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束缚了手脚。历史学习的一项“看家本领”就是会记笔记,要从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笔记:包括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记录思考和讨论中思维的火花……,笔记一旦成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终身受用学习方法。

第2篇: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

一、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即通过由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的图表,使知识形成结构、体系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图表相较于文字而言更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对于其发生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国际和国内、根本和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下表:

二、讲故事法

历史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很多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时,可以让学生扮演首相、国王和议员,理清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在学习“雅典民主政治”时,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时的一名公民,分析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享有的权利等,体会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四、记笔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可以深化学习内容,理清思路,加深记忆。历史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善于记笔记,他们总是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记笔记不能一记了事,课下还应对照课本认真整理笔记内容,直到全部弄懂为止,并经常翻看复习,温故知新。

五、提问法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新知识认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认真听课、认真温习、认真做作业,许多知识点已熟记在心,但还会有一些难点仍未解决。这就要求学生不耻下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去掉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

六、阅读课本法

要学好历史,就要会快速、科学地阅读课本,取得学习历史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明白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恩,什么内容可粗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并设计有层次性、有针对性的问题,以疑激学、以疑促学。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阶级分析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在分析某一历史人物的本质、意图,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本质时,要先确定其阶级立场,看清其反映、维护的阶级利益,再给其定性。在利用阶级分析法学习历史时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不能被表象所迷惑;第二,不能教条化。历史是发展的,人是会变化的,因此在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八、跨学科学习法

第3篇: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素质教育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涵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历史观。而课堂教学是我们目前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最为主要的形式,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整理搜集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料,同时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其中既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这样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除了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同样也要在课前进行认真地预习工作。而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例如,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给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在下节课上课之前,通过提问或者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检查。

二、重视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一节完整的课程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同时,围绕着新授内容所设计的导入内容还可以起到引入新知识,做好铺垫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就一定要重视导入技巧的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技巧包括图片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等,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导入内容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使得导入环节发挥应有的功能。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开元盛世》这部分的内容,就先给学生介绍了杜甫的《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透过诗句的描写,学生可以看到当时繁荣富庶的盛世情景,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引出今天的新课“开元盛世”,学生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双向地沟通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就是缺乏这种互动,很多时候,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由于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教师都无法获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凭借主观的经验加上统一的教参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这样才能够迅速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努力营造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努力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围绕着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影视剧片段,在看完这个片段以后,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形成很多的问题:王昭君是谁?为什么她要出塞远嫁到匈奴?当时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到底怎样?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情境的感染之下,可以自发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占据主动。

五、指导学生科学的记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记笔记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工作。然而,看起来很简单的记笔记,其中也蕴含着大学问。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提起笔来记笔记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课,而一认真听讲就顾不上记笔记,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技巧的表现。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脉络,以供自己将来复习巩固知识所用。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无需把所有的内容都动笔记下来,而是简单地把一些知识重点、知识脉络给记下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除此以外,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脑袋也不能闲着,而是要对教师所讲地知识进行思考,要学会“一心二用”。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讲课的速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在边思考、边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听懂课、听好课。

高效的历史课堂是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升整个历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谭红艳.试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8期

[2]刘追湖.论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1期

第4篇: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

但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味注重培养能力,忽视了对重点知识掌握的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等。“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不记忆核心知识,何谈能力的提升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前提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在新课导入上做文章。一堂课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普法战争”内容时,笔者先简短讲述了“埃姆斯急电”的故事情节,然后着重指出:“普法战争爆发是路易・波拿巴的扩张野心同俾斯麦利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发生了冲突,而‘埃姆斯急电’仅起到了导火线作用。”由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导入时,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时事、图片等,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误导学生。

2.在课本插图的讲解上下工夫。课本插图很精彩,可以起到烘托气氛、调动学生兴趣的作用。例如,在讲“1848年欧洲革命”内容时,导入新课后,笔者先让学生看插图《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之后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他在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由此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所学知识。

3.在重点知识的掌握上下力气。针对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例如,在讲“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它们对俄国的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②这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门见山,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节课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相联系。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教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关键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记忆的一般原则: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注意同类知识的联想扩散等。对于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时间轴记忆法、情节记忆法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归纳法、串线法、规律法、理解法、谐音法、联想法、歌诀法、浓缩法、图表法、图示法、比较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记忆,看哪种方法记忆效果更佳就采用哪种。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在讲“中国古代文化”内容时,可按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刻、科技著作等线索进行归类。通过归类,能对学生巩固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让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如在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相关知识时,可把他一生的革命活动整理如下: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后来又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3.歌诀记忆法。一般来说,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王等,很难记牢,这时则可编歌诀以加深记忆。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时可编歌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来帮助记忆。

4.规律记忆法。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学习中国史还是学习世界史,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如学习重大历史事件时,可以从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

5.浓缩记忆法。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文字或数字概括出历史事件和概念,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内容,可将其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点(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三、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5篇: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极其强烈的。因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由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内容更感兴趣,所以高一的历史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时事热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通史类或者专题类的书籍

教师可以介绍《全球通史》《大秦帝国》等书籍,也可结合时事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旧制度和大革命》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稳固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这种错误理解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构建知识的体系。首先,在章节上整理单元重点知识线索,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要突出该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因为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近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打破教材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可以参照学情和初中教材对高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一课时,由于内容多,理论性强,有很多政治经济学概念,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把这节课学好呢?我发现教材材料丰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把本课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美国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用James一个虚构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创设了四个历史情境贯穿全课:第一场景讲了James失业,继而又找到工作;第二场景讲了James在70年代再次失业;第三场景讲James在福利政策下的生活,并让学生分析福利政策的利弊;第四场景讲了James在90年代末生活的改变,每个场景都配有相关探究性问题,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方法

第6篇: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新课改 教学策略

在教育部门“五严”要求下,各所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教师授课时间都大受限制,而历史学科在教学中所占时间就更为有限了,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独立自学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

新课程理念下提倡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会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有研究表明,学习策略与学习能力有关,学习策略的形成及改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还能直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教学必然成为新世纪教育教学的一个高级目标。

在此,我就如何进行历史学习策略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学习策略研究开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对人工概念学习的研究工作。布鲁纳认为,概念形成过程因其富有策略性而表现出人的主动性。他们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则其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极大的增强。自此,学习策略一直与“学习如何学习”和“学习如何知道”等相关联。

近几十年来,学习策略的研究发展很快,不同研究者提出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学习策略,在这里仅选择一些适合历史学科的学习策略做简单介绍。我在高中分班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不选择历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是对历史本身不感兴趣,而是害怕记忆众多的历史知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的策略显得尤其重要。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为了在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这也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策略。比如我们为了将某一历史时间维持在短时记忆之中,会口头重复这个时间,这是对新记材料的维持性复述策略。而对于某些复杂的历史内容,我们需要依据“遗忘规律”组织自己的复述,以将新学的材料保持在长时记忆之中。

二、精加工策略

复述策略是一种识记策略,其作用仅是保持信息,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信息加工策略。而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是在理解基础上信息加工策略。在历史学习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画线法。画线法在历史学习中运用普遍,画线能使学生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重要的信息。有研究表明,如果画出文中重要的和相关的信息,学生就能从课本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学生谨慎使用画线,并且只画自认为重要的信息,这一点很重要。尽管画线这种方法应用广泛,但学生往往并不觉得它有多大益处,教师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不能决定什么材料是最关键的,只是一味地划。当要学生每段只画一句最重要的句子时,他们确实能记住得多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决定哪一句是最重要的句子需要较高水平的加工。所以,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画线法的训练。

下面是一些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1)划出背景中的关键词时间。

(2)事件发展中的关键点,比如开始、转折、结束的标志等。

(3)列出背景和影响的序号。

(4)在重要的内容前面加上星号。

2.笔记法。笔记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不及墨。研究表明,学生借助笔记既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维持学习注意力和兴趣,又有助于概括新的知识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记笔记能够促进学习过程中主体的深加工,有助于学习者从外部控制转向自我内部控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在复习的时候只依靠笔记,造成笔记与课本相脱节,没有真正发挥笔记的作用。并且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单纯的“记”。所记内容没有经过大脑的识别。所以历史老师在强调记笔记的过程中,更要教会学生怎么记好笔记,怎么用好笔记。

3.卡片法。将要记录的内容写在卡片上,既有利于归类存放,又有利于存取、批注。它广泛应用于零散资料的收集,是非系统性自学最适宜的笔记形式。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但是一旦制作完成,使用起来就比较方便,并且效果较好。

做卡片应做到:

(1)一卡一“题”,即记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内容,否则,几个方面的内容混记在一张卡片上,分类就比较困难。

(2)在卡片的左或右上角,标明分类号、材料性质等。

(3)在卡片下方正中打孔,用线串卡成整,便于保存与查找。

(4)可以选择做一个系统、成套的卡片。比如人物史的一套卡片,改革史的一套卡片。

使用这种方式提取知识要点时应注意:(1)同笔记法配合使用,在认真记好笔记的前提下将那些意义性不强的、容易遗忘而又重要的知识点记到卡片上;(2)要和复述策略配合使用,依据遗忘规律进行复习,方便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对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

温斯坦和梅耶提出了两种有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和制作结构网络图。这些策略能使历史材料变得更具系统性、组织性、形象性,结构更明确,脉络更清晰,使记忆材料的内容简单化、精练化,学生能更好更容易地把握材料,提高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可利用性。

1.列提纲。列提纲是以简要而关键的语词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水平的类别之下,以此对材料进行简化。提纲一般是材料中的精华部分,它可以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在历史教学中,这种方法一般是教师展示给学生的,学生被动接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种技能呢?

在教列提纲技能时,教师可先提供一个列得比较好的提纲,然后解释这些提纲是如何统领材料的,下一步就可以利用各种不完整的提纲,逐步对学生进行训练:(1)先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要求学生填写一些支持性的细节;(2)提供一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要求学生填写所有的支持性细节;(3)提供一个只有支持性细节,而要求填写主要观点的提纲。如果进行适当的练习,学生就能学会写出很好的提纲。

当然,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进行训练:(1)向学生传授列提纲的技巧;(2)要求学生独立列提纲;(3)教师提供自己事先列好的“样板”提纲;(4)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学生的提纲哪些地方不如样板好,如何改进。我在教学中一般较多选用后者。

2.制作结构网络图。结构网络图就是关系图,用以图解各种知识点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也就是先提炼知识点然后图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结构网络图就是一种很好的知识组织方式,而制作结构网络图的过程就是组织材料、建立记忆检索框架的过程。

在作关系图时,应先识别主要知识点,然后识别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再用适当的图解标明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网络图比列提纲更简明、形象,更能体现上下层次之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如因果关系等)。制作结构网络图通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全面了解材料,识别主要知识点;

(2)把材料分成各个组成部分,找出每个部分的联系或关系;

(3)把各个部分按照它们的联系或关系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历史教学中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但是,学习策略的教学受到其自身的学习特点的制约。无论是学习策略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都必须适应学习策略的学习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一般知识的教学。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所能教会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教给学生一些现成的学习方法,或让他们读一些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书,而不是在持续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教授与训练的监控机制实施、练习,许多学生经过训练后,可能学会了某些学习方法,但仍然依赖于过去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而不会选用这些学习方法;或者不知道根据学习情境特点的变化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而是教条地套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一种学习方法还有一个适应性的问题。不同的方法可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和材料。因此,学习策略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

参考文献:

[1]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2]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第7篇: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

【关键词】历史阅读 兴趣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41-0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就历史课而言,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培养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各种新知识和信息,从而为提高学生今后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人有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方法的指导,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学生最容易产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1)精心设计问题由学生解答。在课前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实际性和迷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对照问题思考解答,当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解决问题时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经常如此,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行为,阅读兴趣就会大增,同时还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兴趣。历史课本由于篇幅所限,很多问题不能深入叙述。在每节课中可以结合课文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课外历史知识如影视、小说甚至野史等,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或其它的历史读物中了解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阅读质疑,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历史的素养。

二、注意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历史的阅读能力培养,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那就是要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如果不强调这一点,很可能学生就抓不住历史阅读的中心了。

(1)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知识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掌握整体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以掌握历史重大事件为中心。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掌握历史的重大事件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历史事件的原因往往和同时代的其他事件相结合。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 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 ,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做到对事件掌握的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结果和影响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3)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理论武器。历史的史料非常多,各种观点都有,因此如何分析判断历史问题成为阅读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三、指导学生历史阅读的方法

阅读也是一门科学,虽然语文课有教学生阅读方法,但历史阅读的方法与语文又有所区别。因此平时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如何阅读。

(1)教师的阅读示范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讲授新课时,教师作阅读示范,通过反复强调和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应该如何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如何弄清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最后掌握整体知识结构;如何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语句、段落;如何认清哪些是史、哪些是论;如何掌握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性质、影响等等。

(2)教会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线。必须准确记忆的用双实线表示。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

(3)抓住历史关键词和历史概念。关键词和历史概念本身就包含了许多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就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该知识点。如:“新思潮萌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思潮:思想潮流而不是其它潮流;二是思想的特点是“新”而不是“旧”;三程度是“萌发”而不是发展或广泛传播。再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点出了其性质,与原来思想有差别;“早期”点出了发展程度依然较低,尚不成熟。等等。这样分析就能准确把握本知识点的内容要点,从而有利学生了解所阅读的历史知识。

第8篇: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

一、明确历史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一旦目标确定,将会产生学习动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基本教学目标贯穿始终。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有爱国思想的学生会不断学习历史知识,积极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英雄人物事迹。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典型的历史事件中体现着明显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在近代史虎门销烟部分,民族英雄林则徐身上集中体现着爱国主义情怀。同样,一般的历史事件中也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为祖国的国防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优化导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就要巧设教学情境。而导语设计是巧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优化导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三国鼎立”这段历史时,首先播放了《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主题曲,并让学生在听完录音后谈感受。通过这段导入内容的听和说,把学生带入“三国”的情境中,仿佛一个个历史人物浮现在他们眼前,一段段历史故事呈现在他们面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即将下课的检查中,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已经深刻理解并记住了。

三、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同通俗的生活故事结合起来

将史实融进故事中,将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化,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初中阶段的历史内容,主要是一些历史线索和梗概,针对这种教材特点,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把历史知识用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记得在讲述马克思出生的大事年表时,笔者是这样讲述的:“马克思‘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一巴掌又一巴掌”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一常见现象同马克思的诞生时间结合起来,就很容易记住。“呜呜地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把这一现象同马克思对资本家的揭露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对资本家揭露的深刻。这样把枯燥的历史事件同通俗生动的生活故事相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容易记住历史事件,也记得牢固,理解得深刻。

四、把历史事件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讲起时事就来劲。笔者意识到,时事政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尽可能地将历史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结果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爱听讲了,原来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记得在讲《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这一内容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将台湾的现状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疑问:现在的台湾是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学生显然对这一时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异口同声地回答:“还没有。”时机成熟了,于是笔者便因势利导,开始讲割让台湾这一历史事件。这样把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第9篇:高中历史知识点笔记范文

第一,看历史书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历史书,既包括我们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也包括历史文本资料(历史刊物等),还包括相关的历史学习网站中的资料。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书种类繁多。要想学好历史,除了进行大量的阅读外,没有捷径可循。我一般看历史书的方法是:先看目,了解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其次看前言,了解成书的缘由;最后看正文,知道书的内容以及作者对相关史实的观点。在此过程中,要精读重要的历史书。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历史书仅需简单浏览、了解就够了。精读的书要慢读、细读、反复读;对于需要泛读的书可以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快速地从书中汲取有用的信息。

在平时看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力做到“五到”:目录要看到,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全貌;单元前言要看到,把握具体学习模块的概况;正文要看到,要细读正文里大量的知识点和评价;活动思考题也要研究到,熟悉和研究知识是以哪种方式转化为试题的;最后就是看到教科书后的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大事年表是对正文的补充。

第二,课堂听课的方法。我听课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听,思,记,悟。“听”就是听讲,听的时候要思维集中,把握老师和同学讲话的要点和关键之处。“思”就是思考。一方面思考课堂上听讲的内容哪些需要记忆和学习,另一方面思考课堂上的内容是否掌握住了,有无疑问和困惑。“记”既包括在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包括对知识要点做笔记。我的历史听课笔记内容包括板书提纲、学习重点、老师对教材的拓展和挖掘等。笔记要简洁明了,以便自己日后进行整理和复习。所谓“悟”,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老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观察学习其他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第三,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搜集历史资料前,应首先确定时间、地域和内容范围。其次,寻找获取资料的有效渠道。我比较常用的渠道:一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多读书,多思悟;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三是在旅游过程中多看、多听、多问。要根据对学习的重要程度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以便在学习中使用、查找、联系。

第四,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老师经常强调,历史学的要求就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我们在运用手中掌握的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前,首先,应对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的鉴定,要鉴定材料的来源、材料的真假、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等。其次,在使用历史资料作证据时,应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要选用多且不同来源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最后,要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

第五,做历史练习的方法。我这里所讲的“练习”主要是做书面作业。通过练习,可加深对已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练习可及时发现自己在历史学习上的不足。发现不足要及时弥补,弥补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我做习题的一般步骤为:第一步,审题,即“获取和解读信息”。 第二步,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即“调动和运用知识”。 第三步,正确表述事物和现象,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第六,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记忆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比如:边学习边记忆,先理解后记忆,有效重复。此外,还可以把学到的新的、比较陌生的历史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比较熟悉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或者将其纳入到已有的历史知识网络中去。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