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走势范文

医药行业走势精选(九篇)

医药行业走势

第1篇:医药行业走势范文

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受中医古籍启发找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与其他两名科学家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正如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所述,青蒿素是中国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此次获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近年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正不断加快。自2009年开始,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多次发文,着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寄望中医药服务及产业,能与国家经济实力发展同步,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医已传播至171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越南、阿联酋、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以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保体系,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院校。此外,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组织签订了83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而“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更是为中医药“走出去”创造了巨大机遇。

中医药服务及产业呈现多元化、国际化发展势头的同时,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其“走出去”的道路并不顺畅,医药卫生政策法律、文化认同差异、贸易标准壁垒等因素长期困扰国际市场的开拓。

对于中医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靠的是临床疗效,疗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靠的是传承创新,传承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关键;靠的是人才队伍,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走出去,更要练好内功。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最好的例证。

多措并举力推“走出去”

《财经国家周刊》: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做了哪些工作?

于文明: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随着服务业的跨国转移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服务贸易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医药服务贸易作为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原始创新潜力巨大的民族健康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医药局与商务部一方面,通过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支持国内机构在海外设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另一方面,支持国内有关机构或企业与境外机构合作在海外设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例如,先后支持天津天士力集团与澳大利亚康平医疗集团合作在悉尼成立高水平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施道丁格家族合作设立的魁茨汀中医医院拓展业务等。

此外,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打造知名品牌,自2013年起,我局联合商务部启动了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机构)和重点区域建设工作。去年5月,遴选出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三亚市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首批19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

《财经国家周刊》:自2009年开始,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多次发文力推中医药国际化,请具体介绍并评价近几年国家推动中医药“走出去”行动的实施效果。

于文明:近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以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工作方针、卫生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以加强双边、多边政府间合作为平台,以鼓励、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为基础,以构建中医药话语权、主导权为着力点,在医疗保健服务、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产业合作、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积极开展多边双边合作,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东盟以及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在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例如,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国际疾病分类代码第十一版”(ICD-11)增设传统医学章节,确定了以中医药为主体兼顾其它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框架,组织完成内容编写并颁布,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医学体系、开展国际研究和临床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并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成功确定了“中医药”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的永久名称,了5项中医药国际标准,30项已经立项,并制定了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

第三,积极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发展。2013年我局与商务部联合启动了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建设工作,遴选出首批8个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19家机构(企业)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为探索破解中医药服务贸易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扩大中医药影响力做出积极努力。

第四,注重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使中医药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通过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部长论坛中医药体验展示、组织中医药代表团赴比利时、安哥拉、毛里求斯开展“文化中国・中华医学”海外义诊、支持北京、上海、湖南等地与境外大学合作成立中医孔子学院等方式,向国外民众传播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

第五,大力支持民间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例如,支持境内外各级各类中医药、传统医学行业组织和学术机构开展世界中医药学术大会、世界针灸学术大会等盛会;支持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神威药业等国内医疗、教学、研究和产业机构与境外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

目前,我国已与外国政府及有关国际组织签订了83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和近百个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双边政府间协议,涉及医、教、研、产等多个领域,合作内容包括学术互访、信息交流、科研合作、建立中医中心等。

深层次障碍仍待破解

《财经国家周刊》:国际中医药市场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我国的中医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主管部门如何引导国内企业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需求扩大中医药贸易?

于文明:国际传统医学市场上,特别是传统药品市场上,亚洲国家一直占有较大份额。而近年来,欧美国家以其先进的研发、充足的资金和发达的市场销售网络,也开始进军传统医药的市场。比起日本、韩国等具有传统医学的国家,我国的中医药产业虽然具有原创优势,但是在国际化、产业化水平上处于劣势,国际市场推广能力不足,且国际化人才比较缺乏,对国际市场的规则把握亟需提升。

从企业方面来看,虽然我国中药企业的实力相较从前有了很大提升,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已经从2001年的3家增长至2011年的30多家,但由于我国中药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国际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此,我局一直在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扩大国际市场,特别是在欧美国家注册。例如,自2014年欧盟全面实施传统草药注册法令以来,我局多次与驻英大使馆沟通协调,并先后与商务部、食药监总局、科技部等部委,以及中医药协会、学会、企业等进行座谈,商讨应对方案。此外,我局还立项支持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举办传统药欧盟简易注册培训。

《财经国家周刊》:有评论认为,中医药“走出去”面临的一大瓶颈是,国外的医保体系不认中医药。你怎么看?日前国内药学家屠呦呦因找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颁诺奖,这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有何启发?

于文明:目前中医药在全世界已得到广泛应用,疗效已被多数民众认可。据世界卫生组织及相关机构数据统计,中医已传播到171个国家和地区,针灸在103个国家使用,海外各类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30万,中医医疗(含针灸)机构达8万多家。

部分国家已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如瑞士已通过全民公投,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疗法纳入全民医保,捷克也已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试点,新西兰卫生部于2007年正式立法将针灸纳入全国医疗保健系统。但大多数国家目前虽已有医院设置中医、针灸科室的尝试,但仅仅是非西医治疗的补充,纳入医保尚需漫长的过程。

学者屠呦呦因受中医典籍启发找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这再度说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最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而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人类所面临的健康威胁已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于这些病原体不明确、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中医整体的、多靶点的、多层次的作用和调节,更加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医药人一定要增强自信,充分挖掘研究中医药宝库,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借力“一带一路”

《财经国家周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都有中医药或是传统医药的使用历史。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中医药出口35.92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药类产品出口19.39亿美元,超过了一半,同比增长22.79%。如何进一步挖潜,最大程度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

于文明:“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我国新常态下的三大战略之一,是我国实现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抓手,而中医药作为我国独有的特色资源,在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国家从高层政要到的热点、“一带一路”政府间卫生合作的重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外交工作的亮点以及“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中的要点。

近年来,我国已同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港澳台地区签署了83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签署这些协议的国家绝大多数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充分说明中医药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关注的领域。借助这一国际合作平台,我们将从以下5个方面加快中医药国际化步伐。

一是协调有关部委于国家层面成立“一带一路”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策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探讨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形势,为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协调相关部门设立“一带一路”中医药专项基金,为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调动中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建立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三是利用实施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的契机,积极参与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对长期制约中医药“走出去”的困难进行重点破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年设立首批共17个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遴选了国内23家对外交流合作具有良好基础的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文化机构作为专项建设单位,支持其开展“一带一路”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药产品国际市场标准化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国际化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等示范项目建设。 于文明表示,中医药要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关键是要完善自身,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

第2篇:医药行业走势范文

近年来,医药行业频出,各项政策密集落地,未来的行业形势走向如何?医药企业如何面对新的政策做出新调整?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指数及解读一直被业内认为是医药行业的晴雨表。以下是xx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医药产业增速持续高于GDP

此次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市场需求旺盛,终端规模持续上升,医药行业持续高增长。20XX年我国医院终端购药市场规模达到12246亿元,其中化药市场规模7696亿元,占比达到60%以上,中药3848亿元,占比30%,生物药是869亿,占比 7%。政府近几年在卫生的投入逐年加大,从2010年的19980亿元一直发展到20XX年的36999.85亿元,卫生费用在GDP中的比重也是稳步提高。

广阔的市场容量是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XX年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容量将近4500亿元,其中医疗服务市场容量是 21400亿元,占比将近50%,药品市场容量约占40%,器械类占3%。未来在药品价格改革影响下,药占比将逐渐下降,医疗服务占比会相应提升。

医药工业增速高于GDP增速。自从2011年以来,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工业整体水平(高35个百分点),远高于其他的工业产业。并且医药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从2007年占1.5%到20XX年占2.2%。

结果可以看出,我国GDP走势和医药行业发展走势相近,在2011年之前的阶段十年,甚至放大到二十年,增长速度都比较快。近几年来增长速度逐渐往下,在缓慢下降。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雪蔚认为,2017年增速还会进一步降低,主营业务增速预计在11%左右,利润总额增速约7.5%左右。医药行业依然保持较高的行业利润率,一直在10%上下,远高于工业总体水平,工业整体水平不到6%。预计2017年依然保持相对较高的利润率水平,2017年下半年会有所提升。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分析认为,近十年来医药行业稳定增长,到去年为止,整个医药产业药品生产收入总金额在2.45万亿,今年预计2.7万亿左右。到去年为止,整个医药产业药品生产收入总金额在2.45万亿,今年预计2.7万亿左右,总量增长很快。

明后年,如果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医药行业压力会比今年大,于明德认为,一是医药行业周边行业压力大,二医保费用控费要求强烈。这将导致今年、明年、后年医药行业增长幅度比较低。大家应对可能面临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充分准备解决、克服困难,要千方百计通过转型、升级改变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竞争能力。没有积极的出路,永远不可能走入低谷。于明德说。

2.中成药发展向好

榜单显示,从经济规模看,行业景气排名是化学制剂、中成药、原料药、生物制品。从利润水平来讲,排名是化学制剂、中成药、原料药、生物制品。从榜单分析,中药饮片、卫生材料、生物制品、中成药未来成长性好,制药机械、中药饮片盈利能力强。

华雪蔚分析认为,2017年及十三五重点发展的子行业将是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剂,中药饮片和卫生材料分别在大健康产业驱动与在生物创新技术驱动之下将具可预期的成长性;制药机械则可能成为潜在的行业盈利黑马。

中成药跟化学制剂类似,主营业务收入指数和利润总额指数跟行业整体水平保持一致,并且呈上涨态势,利润率高于医药行业整体水平。从榜单上看,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品和原料药位居利润总额前四位,只是在排序上略有差别。虽然中成药的主营业务收入规模逼近化学制剂,我国对中药发展政策强力扶持,中成药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未来中成药发展会更好。中成药有望超过化学制剂。华雪蔚说。

3.寻找转型升级突破口

于明德认为,我国医药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转型升级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目前中国医药产业过剩,走向欧美市场必须通过国际最高水平的药品许可,这需要中国药企提升药品质量,加强研发,走在国际化前列的药企,未来不可限量。生物技术将改变现在医药产业总体结构。很多重大医疗技术的突破都需要新的生物药品配合,基因药物、新型疫苗、单抗体药物等领域要密切关注,投资生物技术。

世界卫生资源的70%投资在吸烟、喝酒、营养、运动、肥胖、血压、糖尿病、高血压等健康因子,这些创造了医药产业新的发展契机。在新契机中,对于家政生活服务、医生卫生康复护理这些方面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要想转型升级药企还应勇敢拥抱互联网。中华海峡两岸医疗暨健康产业发展协会副理事长乔培伟认为,在互联网+新生态下,产业布局是企业战略地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应该思考如何创造客户价值、如何经营客户、如何拓展新通路、如何传递产品价值、如何运用新科技、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第3篇:医药行业走势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出口;市场营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 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 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

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第4篇:医药行业走势范文

2011年末,安徽省各市相继确定了首位产业,阜阳市则将医药产业确定为全市的首位产业。占据阜阳市医药产业规模70%以上的太和县,顺理成章地将生物医药推上了全县首位主导产业的位置,同时一举成为阜阳首位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和主战场。

“主导产业是工业发展的最有力支撑,2012年以来,太和县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太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超说道。截止2012年,仅太和经济开发区就集聚了各类医药企业40多家,其中产值亿元级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培育中的高新技术企业15家;规模以上医药类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2亿元,税收2亿元。

在产业规模取得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也丝毫没有落下。“省级太和县生物医药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生物医药)示范基地”、“安徽省太和生物医药和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多项桂冠也于2012年前后陆续落户太和经济开发区。

于2006年整合成立的省级太和经济开发区,仅用6年的时间就将一个县域主导产业上升到省级产业基地的层面,不得不说,他们创造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太和式崛起”奇迹。

依商兴工,区位优势明显

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的太和县,拥有172万亩耕地和171万人口,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但就是这样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县,蕴含了医药工业发展两个重要的初始条件:原材料与人力资源的优势。

“中国薄荷看太和,太和薄荷销全国”,太和县本就是中国著名的药材之乡,并且毗邻亳州这一全国中药材交易中心。近年来,太和立体交通网络业已形成。近水楼台先得月,坐拥原材料基地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太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无疑借力颇多。

近年来太和县贯彻落实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战略,返乡就业人员大量增加,太和县内20余家各类培训机构,已实现年培训技术人才6000多人,基本满足了开发区企业对适用人才和中级人才的需求。

“虽然这几年来,工人的工资翻了一倍,可是相对于上海这些沿海地区,还是低很多。”走访位于太和经济开发区的安徽一帆香料有限公司时,公司总经理祝飞这样告诉《决策》。相对廉价的、充裕的劳动力,无疑是太和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的重要优势。

相对于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优势来说,太和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崛起的更大推力来自于其“全国最大的医药购销集散地”的商业物流优势。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从太和走出的一批跑单帮的‘药贩子’,成为全国最早出现的药商。”太和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国庆向《决策》介绍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十多万太和人陆续走进医药购销领域,逐步建立起庞大而细密的市场网络。”

如今,太和医药商业已有“买全国、卖全国”之美誉,以华源物流为龙头的100余家物流企业蓬勃发展,2012年,太和医药市场销售额达到150亿元。作为全国最大的医药购销集散地,太和能够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节省远程原料采购和销售网络搭建的巨额中间成本,从而吸引众多药企巨头纷纷落户太和。

机遇降临,区域政策叠加

2011年,包括太和在内的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2年开始,皖北地区“三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正加紧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是已经确定的中原经济区“三挂钩”政策,为破解地方政府建设用地难题指出了路径。

随着国家、省、市区域政策相继叠加,太和获得了基建配套、招商引资、科研创新等各个方面系列优惠政策的多重照顾。太和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尚小雷向《决策》介绍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惠举措时,就曾特别提到,“对工业项目,在土地、建设、税务等方面,实行免、缓、减相结合的优惠措施;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太和传统的商业和区位优势终于等来了与政策机遇对话的机会。太和人没有错过这次机会,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跃居太和以及阜阳首位产业的位置。同时太和作为阜阳首位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和主战场,又将获得省、市两级政府更多的关注,从而走进一个政策倾斜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

药企巨头,相继落户太和

“第一家入驻开发区的企业就是医药企业”,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伟对开发区内的企业可谓如数家珍,“截止2012年,我们开发区共集聚了悦康药业集团安徽生物制药、贝克药业、华源仁济药业、一帆药业、哈博药业、海神寿业等40多家医药企业,连国内制药业龙头广药集团也正在谋划进入太和。”

在太和经济开发区的医药企业聚落中,2002年落户的安徽贝克联合制药有限公司,是太和县医药产业“以科技创新求发展、靠广聚人才兴企业”的典范。来到太和经济开发区后,《决策》第一时间走访了贝克联合制药公司。

贝克人深谙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道理。从对引进的产品和生产工艺进行完善创新,到对购买的国外专利技术进行再研发,直至实现专利技术、产品的自主化,贝克联合制药逐步打破了外国医药企业的垄断地位,成为特定产品全国标准的制定者。

从2002年至今的10年时间里,贝克联合制药引进手性合成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以研发抗艾滋病、抗乙肝药物为导向,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康庄大道,完成了从起始原料到终端制剂的产业结构整合,初步形成了抗乙肝、抗艾滋病药物产业链。

据了解,太和县县委、县政府设定的“十二五”末太和医药工业产值、商业销售收入“双500亿”的目标,其中有100亿的份额就落在贝克联合制药的头上。“按照我们自主研发的新药替诺福韦(抗艾滋病和治疗乙肝原料药)的销售形势,再加上两个世界新分子药(目前处于临床报批阶段)若能顺利投产,对于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是有信心的。”贝克联合制药负责人对于企业的未来信心满满。

贝克的自信源自企业强劲而稳健的发展势头。据悉,安徽贝克联合制药已顺利通过改制设立、上市辅导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中顺利挂牌上市。

在太和经济开发区内,类似于贝克联合制药这样的靠自主创新踏上崛起之路的医药企业不在少数。《决策》在走访园区另一家中国百强制药企业――悦康药业集团安徽天然制药有限公司时了解到,悦康药业集团投资15亿元正在兴建两家新的子公司,其中年产2000吨头孢类原料药项目7―ACA,采用国际最新的生物方法生产,且产能居全球第一,建成后将直接推动太和成为国际头孢类药专业生产基地。

然而一个完整的医药产业链条,除了医药制造企业之外,还少不了销售、物流、设备、包装等配套企业的参与。

工商并举,产业集群显现

由太和医药经营企业与中国华源集团强强联合成立的安徽华源医药有限公司,主营医药销售和物流业务,2012年销售额突破120亿元,连续10年保持全国单体销售额第一,公司销售行情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

2011年4月8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视察太和经济开发区,就曾亲临华源医药公司,并指出“华源医药物流园的华药会是国内最大的医药交易展会之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太和县也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医药集散中心之一。”

据统计,2012年,太和医药市场整体销售额达到150亿元,以华源物流为龙头的100余家物流企业蓬勃发展,共同构建了全国最大的医药购销集散中心。

不仅如此,《决策》还从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还了解到,神健化工医药设备、仁济印务、华康药品包装、远景药用包装等多家医药器械制造、医药包装企业都已在开发区内投产或基本建成。他们作为太和生物医药产业的配套企业,很好的延伸了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也从侧面印证了太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之大和纵深之远。

不难看出,太和县医药产业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初步实现了依商兴工、工商并举的重要转型,形成了医药生产、研发和医药物流协同发展的相对健全的医药产业体系。一个以药品生产为核心,以药品销售为龙头,以医药包材、制药装备为补充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辅之以太和全国医药物流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太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雏形已备。

服务升级,从“保姆”到“父母”

正如前文所说,太和经济开发区用6年的时间将一个县域主导产业上升到省级产业基地的层面,并成功培育出一个出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听起来多少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作为医药产业“太和式崛起”的主要幕后推手,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对于开发区内的数百家企业来说,开发区管委会就相当于园区的“大家长”。“要像呵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呵护我们的企业”,这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种对待企业如对待亲人一般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不仅让管委会赢得了园区企业的一致好评,也显著增强了开发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开发区软实力的提升增色不少。

打造服务型政府,不仅要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做好铺垫和服务工作,更要为成功入驻园区的企业做好长期的、高效的、优质的行政服务。这是很多开发区疏漏或者没有处理得当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从保姆式服务向父母式服务转变”,赵伟给出了太和人的答案。

与要什么给什么的被动“保姆式服务”不同,“父母式服务”更强调服务的主动性,这就要求管委会能够未雨绸缪,想企业所未想;同时主动上门服务,节省企业成本。赵伟谈到服务工作时,用“白加黑”和“5加2”来形容管委会的工作方式,管委会对自身的要求就是“不对企业说不,要像父母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企业。”

《决策》在走访园区企业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良好口碑。华康药品包装有限公司是开发区内一家医药配套企业,主要生产医药包装纸箱、纸盒和药用胶囊,公司总经理康蕾在与《决策》交谈中表示,管委会曾出面组织园区内部药企和配套企业的正面对接,促成产业链上下游的无缝对接,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沟通成本。

而在贝克联合制药、悦康制药等药企巨头入驻后,一众国内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选择落户开发区,开发区内原先不同类型企业间或杂处的现状难以跟上发展的新形势。为了营造优良纯净的投资环境,更好地为医药企业入驻提供服务,太和经济开发区又规划新建12平方公里的医药产业园及医药孵化器项目,项目包括研发中心、培训中心、检测中心、公共实验室、生物制药园、西药制药园、医药包材产业园等多个专业性园区。

“医药产业园及医药孵化器项目的建成,将为园区的企业节省大量科研试验、人才培训等公共成本,同时其本身也是吸引更多医药企业落户太和的一大卖点。”赵伟对《决策》说,“目前园区已投产和在建制药企业共有40家,全部建成投产之后,制药产业将在太和真正形成集群发展势头。”

未雨绸缪,规划产业发展

围绕打造“全国闻名、特色鲜明的医药之都”的综合发展目标,太和县委、县政府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即2015年,努力实现全县医药工业产值500亿元、医药商业销售额500亿元的“双500亿”奋斗目标,同时力争跨入部级生物医药和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行列。

为了达成目标,同时保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去年太和县经济开发区委托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编制出台了《太和县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及《太和县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针对《规划》,《决策》专程拜访了《规划》的参与编印方,开发区设于合肥的智囊机构――太和经济开发区合肥发展中心。据中心副主任吴猛介绍,太和经济开发区合肥发展中心于2012年正式运作,旨在充分利用合肥人才密集、信息密集的优势,解决中高级人才不愿迁往太和的突出瓶颈问题,建立高层次专家顾问团队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从而为太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并打造太和经济开发区和医药产业园在合肥乃至全省的重要展示窗口。

“太和医药产业经多年蓄能,发展势头迅猛,集群效应显现,已到厚积薄发、乘势起跳的关键阶段,前景光明。”中心副主任,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徐冲教授谈及太和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规划时表示,“但在今后一个阶段将面临整体产品层次还不够高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孵化器项目建设,是摆在开发区面前的当务之急。

“目前,太和县医药产业发展格局良好,初步形成了以药材种植为基础,以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制剂生产为核心,以药品销售为龙头,以药品包材、制药装备为补充的完整产业链。”《规划》编制者之一,安徽经济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周云峰对《决策》说道,“但是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多为西方国家专利到期而承接的转移技术,人才引进难度较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将是太和经济开发区实现远景奋斗目标可能面临的几个挑战。”

针对《规划》展望的太和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愿景,以及在发展中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太和县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提出了继续强化医药产业的战略地位、打造行业龙头推进医药企业“五十百”工程、扶持优秀医药中小企业发展、强化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建设、积极推进医药产业科技体系创新和开发区转型升级等几个方面的应对策略,获得了众多业内专家的肯定。

第5篇:医药行业走势范文

周亚伟(世中联新型给药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大世佳研究中心副主任)

车明凤(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办公室中药保护一处处长)

李磊(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主任)

主持人:

林垠

本栏目以医药同仁关注的经济热点为幕后故事,以有传奇色彩的医药企业、企业家、老板个人及业内形形的经济现象为话题与嘉宾对话。由平凡的人与事来剖析医药经济的实质现象,讲述业界精英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鲜活事件。

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与交流,走近嘉宾的内心世界,让每位嘉宾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读者共享!

正值新年伊始(农历正月初三),本刊记者就中国医药经济新一轮发展趋势与嘉宾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访谈)。根据我国入世的承诺,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对外资实行几乎是全方位开放,外商可以在我国从事药品采购、仓储、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这对药品经销商来说,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转眼之间,中国加入WTO已经过去两年多时间,回首我国医药行业,似乎是那么平静,但是实际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05年中国医药又轮回到了“零”的开始。中国医药经济的全球化具有一种兴奋和乐观!中国医药企业如航母面前的小舢板,经济实力的确非常有限,但2005年中国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将会越演越烈。新药研发正值阳光灿烂季节,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保健品等研发大战将给医药产业带来可喜的变化,市场成熟品种改型剂将不断升温,并会给生产企业带来更多实惠!5GP给医药行业写满了风险,在漂亮的厂房(车间)、店堂里硬件投入超前软件投入软肋,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品种”、“人才”、“资金”匮乏,企业债务日益拮据等,这些将会给整个行业留下反思,探索新的出路……西天的真经何时功德圆满。

目前,我国正是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国策转型期。医药行业也不例外,“科学发展观”将成为2005年的主旋律。

林垠:2005年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兑现后,中国医药可以堂堂正正参与全球化经济的竞争。中国医药竞争是否乐观?市场经济走势如何呢?

周亚伟:中国加入WTO已经两年多时间了,回首这两年多来给中国医药带来的影响,似乎是那么的平静,但是,实际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在世界排名前25位的制药跨国公司已有20家进入了中国,正整装待发。国内传统连锁药店的扩沿也加快了,连国内的物流中心的建立连锁也十分激烈。辉瑞、葛兰素史克、默沙东等名声显赫的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在天然药物研发领域里展开合作。2005年国内医药企业日子喜忧参半,谈不上乐观。

车明凤:参与经济全球化更需要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必须高度重视提高企业避免和防范风险、危机的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但提高竞争力需要政府来营造适宜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政策环境。个人也好,企业也好,全都如同生物一样,没有适宜的生存环境就不可能发展壮大,如果环境过于恶劣,甚至生存都会产生危机。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不但是企业,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认清形势,不但要解决现实的企业生存问题,更要着眼于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要知己知彼,要了解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环境和资源状况,要弄清对手和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走扬长避短走适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的中医药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世界上最系统最完整的,是国际传统医药中最璀璨的明珠。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医药在中华文化中已深入人心,在中华民族中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基础。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这种人文基础的典型体现。2003年SARS期间,广东省中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佳绩,使中医药这颗明珠再放异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中医药著作达数百种、收载名方多达十几万种。我们有一万多种中药材,每种药材还有不同药性的炮制品即饮片。对于中医来说没有开不出方子的病征,因为中药饮片对于中医处方来说,就如同汉字之于诗词,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这是无人能比的巨大优势。

但遗憾的是,对如何保护和开发中医药这座巨大的钻石宝藏,我国尚未制定出一个宏观的可行的长远规划。我们的中药处方被国外研发机构无偿使用的现象日趋严重,相当多的人把保护中医药的希望寄托在国际通行的专利制度上。然而,专利制度是为鼓励创新设立的,仅适用于创新技术领域,是一项保护强者的制度。目前我国的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开发国际水平,创新天然药物的实力也难以与日本等国匹敌。

我国加入WTO以后,有些人认为保护中药只有专利一条道可以走了。为此,我仔细研读了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协议”),读过之后才发现,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可预见性原则和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互惠互利原则、公平解决争端原则、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而且有不少人只是听说过但没读过TRIPS协议。实际上无论TWO的其他文件还是TRIPS协议都不禁止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具体政策,但这些政策措施不得违背WTO基本原则,这就如同宪法与普通法的关系一样。

美国政府为鼓励制药企业研发高风险、高成本、低回报的药品,也设立了与专利状况无关的保护药品市场独占权的行政法规。可享受市场独占权的药品为新化学体、补充的新药申请和通用名药;孤儿药可获得7年市场独占权,儿童用药可获得6个月的市场独占权。

在保护中医药知识的问题上我们并非只能束手待毙,之所以无计可施,我感觉是因为调查研究工作没有做到位。实际上我国早在1992年就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公约第8条(J)款即可作为保护传统医药知识的国际法依据。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的还有《巴西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暂行条例》,以及泰国的《传统泰药知识法》。

《传统泰药知识法》将泰药的传统处方分为三类,按照分类区别管理。一类是广为人知的普通处方,在国内任何人都可自由使用。一类为私人处方,这类处方经注册后,他人若要使用必须获得所有权人的许可,这种处方独占权在权利人生前和死后50年内有效,其保护力度与著作权等同。一类是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的国家处方,也就是有重要利益或特殊医药价值的处方。泰国公共健康部有权宣布某一传统泰药为国家处方,宣布后该处方的所有权为国家所有。凡将国家处方用于商业目的的生产或研发,都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对严重的侵权行为可给予刑事制裁。

1999年9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专利法常设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哥伦比亚代表团提出了一项议案,建议在《专利法条约草案》中增加一条新规定,其内容为:①一切工业产权保护均应为保护国家的生物和遗传资源提供保证。因此,对有关内容授予专利或进行注册时必须确保这些内容系合法获得。②如果要求给予保护的商品或服务利用了成员国的遗传资源或是利用其遗传资源产品制造或开发的,则每份文件中均应写明准予使用该遗传资源的合同的注册号,并应提交该合同的副本。这项提议获得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但是在保护的理念和方式等问题上各国有很大的分歧。为此WIPO于2000年12月正式成立了”关于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艺术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专门研究《生物多样性公约》与TRIPS协议和传统知识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2001年4月召开第一次全体大会,至今召开了7次大会,并起草了《关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合同性协定的知识产权条款实施原则》。

2001年11月,WTO多哈部长级会议通过的《部长宣言》已要求TRIPS理事会审视TRIPS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系,研究TRIPS协议与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化保护的关系。欧共体及其成员受理事会委托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于2002年9月向TRIPS理事会提交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可以认为WTO也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也在积极寻求在遵循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和利益分享原则”的前提下实施TRIPS协议的方法。

我国是传统知识大国,更是传统医药强国,但是,我们在如何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上的建树却不多,究其原因我觉得,这很可能是多头管理的结果。由于各部门仅考虑自身职责和利益,在缺乏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这种状况是必然结果。最近有关部门正在开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广大中药研发、生产企业正拭目以待,希望新的条例能承载起促进中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任。但能否如愿,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尤其是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惟有高瞻远瞩才能不负众望。

李磊:外国资本的进入,使我国无忧无虑过日子的药店,感到竞争越来越激烈。本来就只有市场20%份额的零售药业(医院药品销售占80%),利润微薄,导致部分零售药店被迫倒闭。以广东为例,2004年200多家药店“关门大吉”。目前香港资本在内地抢摊药品零售业,据悉,香港药业的主要负责人表示,在今后2-3年内将在内地连锁药店扩到1000家以上。其中计划在贵州省内增加300家,东北地区200家,湖北省300家,华东地区300家。香港资金除外,其他外资公司也在悄悄进行药店布阵。欧洲制药行业联盟代表团主席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副总裁雷彬先生也曾表示,他们将与中国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合作,进军中国药品零售市场。

林垠:5GP给医药行业写满了风险,部分(GMP、GSP、GAP、GLP、GCP)漂亮的厂房(车间)、药店等硬件投入超前,软件投入无实力支撑,呈现出后劲不足,部分企业债务绕身。耗资近2000亿元人民币的GMP认证导致目前过剩的生产力能否给整个医药行业留下更多的反思……

李磊 :2004年是不寻常的一年,以GMP、GAP、GSP为主要内容的的规范质量认证,24种抗生素整体降价,多方争执后招标采购新政策出台,医保目录更新,药品包装材料政策调整等各种政策的相继谢幕或开场,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历时数年斥资1000余亿元进行全面的GMP认证和24种抗生素整体降价等政策的强制进行实施,对医药产业的发展究竟是喜是忧,评论还为时过早。但通过GMP认证后40%的医药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造成1000多个亿的生产能力过剩;抗生素整体降价后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利润达降50%~91%;医药上市公司首次出现整体利润下滑,同比下降4.15%,2004年上半年4850家统计性规模企业同比利润下降21.5%;长沙、北京几个大城市老百姓在公布新医保的目录后竞在市场上买不到他们所需要的药品,这一系列的问题无疑都在考验和挑战我们的医药产业政策和企业承受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医药产业已进入“低价格、低档次、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低迷时代,各研究机构及各级管理部门静下心来真正地审慎产业发展政策,理清产业发展思路,透析产业生存现状,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研究企业摆脱生存阴影策略,引导企业发展创新,搭建各方沟通平台,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构筑“企、研、销、投”合作交流渠道是一种职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

无论大、中、小企业,在当前的产业发展背景下,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对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对企业向何处去,能走多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走一步,看一步”、如“先搞GMP认证,后谋发展”的战略决策已让许多企业“生不如死”,这是我们常提出“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路就一定是死路”。

二、尽管GMP认证许多制药企业陷入了固定资产投入过大的困境,不能自拔,但现实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来带动企业的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搞“短、平、快、老、普”等产品是走不了多远,市场太残酷,可是现如今许多企业已没有太多的资金来投入新品开发,事实上2006年相当一部分医药企业将为没有投入新品而投入固定资产而悔恨不已,不得不含恨退出医药产业。这是我们常说的“品种决定发展,产品带动企业”。

三、许多企业资金也不缺乏,品种也有一定储备,但由于对医药产业的发展定位模糊,总认为是一个劳动密集的生产型行业,一些年产值一、二个亿的生产企业,人才结构极不合理,仅2、3个大学生,而整体素质和发展观念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拼设备、拼价格”已不是今天的竞争手段,靠中专、高中生去跑市场,已让市场去接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是不可想象,“学术推广、知识营销”已不是概念,而是智慧加专业的诠释。然而大多数企业特别是西南、东北、西北地区的部分企业人才相当匮乏,加之危机意识、观念不到位,将会葬送一批过了认证也有品种的企业。

周亚伟:2005年医药行业的金融危机初显端倪,并令各方投资者(银行资金、民间资金、股民资金等)都很失望。GMP、GSP、GAP等的认证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加之近几年股市低落,如上市公司三九医药2004年度亏损已超过3个亿,其债务额为30多个亿。随着企业债务危机一天天显示,2005年带给企业的恐惧和不安日益加剧!但整个医药行业逐步呈现成熟、科学、合理的好势头。

林垠:我国新药研发企业重复的局面何时结束?中国医药企业低水平仿制药品的路子何时结束?科技含量高的新药研发出路何在?

周亚伟:我国所谓新药研发企业目前有近2000家。2005年随着国家“科技发展观”的实施,鱼目混珠的研发企业将逐步减少。目前我国真正从事新药研发,具规模和能力的研发机构十分有限,其药品研究水准、规范化程度等参差不齐,各自为政,常常是低水平重复研究。据上海统计,目前从事研发的研究所、公司、学校、医疗机构及合同研发组织(CRO)等已不下400多家。2005年研发机构也是整合时代,部分研发机构在整合竞争中被迫倒闭。国外企业目前专利到期的,2005年世界领先100种药品中有50多种,目前众多的研发企业在传载品种,尤如“电脑的组装”并且专利意识淡漠。

目前,我国能够进行高技术开发研究的企业不多,对高技术开发研究的认识也不足,过分信赖仿制,缺乏二次开发能力。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企业生产的化学药品97%为仿制药品。

2005上半年将是仿制药的高峰:①为GMP企业仿制;②为GMP的生产能力而仿制,但随着新药审评政策的陆续出台,监管力度的加强,仿制药品将呈逐步降温的趋势。中国医药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但在目前最有实力的16家国际大型企业均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面对如此竞争的格局,中国医药唯一的出路就是研制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药品。2005年第二个高峰就是品种改剂型的不断升温:①在市场较成熟的传统处方类,无质的变化,但从工艺上改,如颗粒剂、胶囊剂等;②创新而改,一般为二类新药,但它的研发成本高、时间长,一般为5-8年时间。临床前药理、毒理试验,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等需要较高的资金支持。

2005年各级政府政策帮助到位,经过企业自发的资本运营,组织起一个可综合利用的社会资源。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研究机构有自己的优势,真正实现技术创新,未来的新药研发阳光灿烂……

李磊:仿制药品节约了大量的研制新品种的资金,走了“多快好省”的仿制路,使得目前整个医药市场不正当竞争特别突出,导致药品销售市场的“价格大战”。加上企业宁愿花巨大的资金进行产品推销,却不愿投入资金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提高。例如,在中药企业中专利申请的企业很少,2002年申请专利的比例为0.6%,低于各技术领域2.4%的平均值。

林垠:2005年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国外资本的不断进入,目前,国外医药前20家抢摊设点,这将激发国内医药企业迈向“全球化”的势头,医药行业各路神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005年国内医药行业重组、整合、先做大再做强的大片将会不断上演。医药行业新一轮机遇与风险并存?

周亚伟:风向这回真的变了。2004年12月中国联想集团成功的收购了IBM.PC。这次收购除了媒体的大面积报道外,还在于这是中国资本在国外上演的并购大片。中国医药行业在外资进入的压力下,中资并购、重组接二连三,2004年并购重组平均每周超过一次,总并购数量为43起。2004年又频频出击,2月,国药集团经过激烈争夺,最终从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手中接过了其持有43.33%股权,成为一致药业(000028)的大股东,结束了包括上药、丽珠、东盛等6家药企对一致药业的拼抢。9月。国药集团旗下的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以7.5亿元的现金出资成为云药集团的新股东,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国资委各持有新组建的云药集团50%的股权,在与复兴、华源以及华润对云药的争夺中胜出。同样作为中央大型国有企业的华源集团,在并购哈药集团、云药集团的计划落败之后,并没有动摇华源集团成就国内医药航母的决心。11月,华源集团终于将北药集团用11.33亿元揽入怀中。目前,华源旗下的上药集团以山东鲁抗集团的重组谈判,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除此之外,华北制药携手帝斯曼、中信集团控股哈药集团、华润集团收购东阿阿胶等一系列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案例也惹人注目。可以预测:2005年还将会有更多投资公司(非医药资本),中型上市公司等的资本进入医药行业。2005年为国内外资金投入的并购、重组时代。其并购、重组模式让过去的先栽树、后摘果实的投资模式置换为直接购买果园的投资模式。

第6篇:医药行业走势范文

医药行业表现强势

在分析医药行业时,通常将其细分成化学原料药、生物制药和中药3个子行业,它们由于自身特点不同,表现也略有差异。截至7月15日,上证指数累计上涨7437%,而医药行业的3个子行业分别大幅跑赢上证指数23.54%、32.9%和24.13%,远远强于市场平均水平。

预计在未来,随着市场风格的转变,资金的避险需求增加,化学原料药子行业具有的防御性特征可能会充分展现。另外,由于医改配套政策,如基本药物目录等将陆续出台,相信受益于医改的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将得到市场的关注。生物制药行业在3个子行业中表现最强,这主要与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的集中爆发有关,流感概念股中有部分公司基本面较为优良,看点颇多。随着这类公司估值压力逐渐释放,后市仍然值得积极关注。中药保健品行业,从长期来看,目前的估值处于历史平均水平,相对较为合理。如果大盘继续强势上扬,整个行业将有望随大盘同步上涨。

估值优势并不明显

目前,上证指数已经站稳了3100的整数关口,大盘强势特征明显。炒股的主要思路有二:第一,寻找行业的估值洼地。个股和行业上涨的最大理由就是估值上有优势,通常情况下,估值洼地最容易吸引大资金介入,风险小而收益大。第二,寻找业绩增长明确的公司。上市公司2009年二季度报表陆续披露,从中寻找二季度业绩大幅增长的公司,逢低介入是最适当的时机。

从估值角度看,由于目前上市公司赢利能力处在相对低谷,因此市盈率普遍偏高,用市盈率(PE)来估值并不能反映市场正常的估值水平。这里主要用市净率(PB)和市销率(PS)作为标准对个股和行业进行估值,因为这两个数值波动小,敏感性低,更能反映目前的真实水平。对于医药行业的3个子行业而言,将目前阶段的PB和Ps分

别与历史上平均的PB和Ps进行对比,如果偏低则表明行业估值仍然有优势,否则估值优势就不明显。下表的数据表明,3个子行业中,中药及保健品行业刚好处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相对合理;而化学及原料药以及生物制药则处于历史平均估值水平的上端,估值优势并不明显。

因此,目前阶段整个医药行业并不属于市场上的估值洼地,由于股价已经相对合理,走出独立性行情的可能性相对较小。预计后势整个行业同步于大盘的可能性较大,在大盘相对较强时,涨幅同步于大盘;在大盘相对较弱时,走势有望稍强于大盘,显示出明显的防守型特征。整个行业的主要机会将集中在2009年中报大幅增长的医药股。表2为医药行业2009年中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30%以上的个股。

寻找有补涨潜力的品种

在医药股里面,除了上述提到的2009年中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30%以上的股票值得关注外,还有一条思路就是寻找涨幅相对偏小,股价仍有优势的品种,宜积极跟踪。通常情况下,在分析一个股票时,需要对该公司进行合理的估值,也就是合理的股价是多少。这里把合理的股价定义为中枢价值,中枢价值空间就用来衡量现在的股价与合理的股价相比,是低估还是高估。如果一个公司股价相对低估,涨幅相对行业偏小,理论上它就存在一定的补涨要求。按照这个标准,医药行业里面有补涨要求的股票有8只(见表3)。

若考虑到整个行业的成长性,医药行业的看点仍然非常多。从2009年中期开始,以基本药物目录制度正式实施为标志,医药行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用于医疗服务的投资将不断增加。在抗肿瘤等高端领域,高价药品由于需求刚性,仍然保持快速增长;而在一些需求弹性较大的领域,进人基本药物目录的品种需求将会得到提升。因此未来几年,医药行业仍能保持20%左右的稳定增长,高端专科用药和品牌普药生产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OTC市场年增速维持15%以上。

从投资逻辑上考虑,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寻找投资机会:

1、把握维生素E、A、B2的上涨趋势,关注新和成、浙江医药等;

2、制剂中高端刚性的专科用药,如恒瑞医药、恩华药业、人福科技、华东医药等;

第7篇:医药行业走势范文

[关键词] 市场营销 两大市场 中医药

中医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资源,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该行业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

但中医药行业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科技研发力量薄弱,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促成了中医药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在激烈的挑战与美好的机遇之中,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市场发展战略将可以牢牢把握住源源不断的商机。

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中医药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虽然中成药多年的发展,90%以上都是靠内需拉动,但中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理应由全人类共享。另外,从经济意义讲,国际市场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富的顾客需求,这是中医药向国外市场大力拓展的推动力。同时,国内市场的需求存在饱和度,达到一定限度时,中医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遭遇“瓶颈问题”。虽然中药产业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而且2006年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首次超过10亿美元,比2000年出口额增加近1倍,年增长率为两位数,但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展极不平衡――如果中医药能走向世界,很多发展问题便迎刃而解,并会激发中医药市场更强劲的生命力。

开拓国际市场本无厚非,但问题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在国内,国外除极个别国家外,中医药得不到合法承认,了解和使用中医药的人不多,市场不成熟。

此外,市场经济的实质在于市场,如果丢失了国内市场,我们就无法建设中国的市场经济。营销之父科特勒曾提到,获得新顾客的成本可能是留住老顾客成本的5倍。[5] 国内是一个大的临床实践及研究基地,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稳固后台。在发展国际市场寻找新顾客的同时要留住并最大限度满足老顾客,立足本土成熟市场。在此基础上,选好进军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突破口。发展国内市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中医药人才市场对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和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中医药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医药行业也趋于多样化扩展。对照国内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和建设中医药强国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中医药学科前沿动态,符合中医药现代化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更需要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具有多学科知识,能适应跨学科工作,适应社会能力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中医药文化和道德背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同时还应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专业方向,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擅创新的复合新型中医药人才。

2.发展中医药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中医药专项旅游这个全新的、充满商机的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

通过开发中医药专项旅游,既可以挖掘民间名老中医、祖传秘方、偏方等中医中药;可以根据各地中医药特色,建设中药材园、中医药主题公园、中医药特色产业街、食疗药膳建筑等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和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游客的健康保健意识,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较为稳固的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创造新型营销手段,各方协同努力,使中医药在不久的将来真正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杰出的贡献。具体从“一个注意,四项战略”进行论述。

本土中药在洋中药猛烈抢摊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可谓是“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内忧”源自四方面:一是医疗领域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二是中医药的服务领域缩小、贡献率降低、医疗服务功能下降;三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的流失;四是我国生产的中药科技含量低,形成了好原料、粗加工的药品贸易格局。

内忧不除,必招致外患。各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进入了一场中医药研究竞赛,并利用中国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中成药经典方剂资源优势、极为丰富的中草药原料优势、廉价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具有13亿人口庞大的医药市场优势等等赚中国人的钱。同时,预先设置好各种技术壁垒,阻止中国的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并籍此来瓜分国际中医药市场。进口中国廉价的中药原料或中介体,经精加工或分成小包装,附以人家国家的品牌,形成高附加值的洋中药或功能性食品,不仅在国际市场挣钱,还返销中国,挣中国百姓的钱。甚而,在中国投资设厂,用中国的组方、原料、人工,利用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生产出低成本高利润且是本土化的洋中药,一个需求充分的大市场在缺乏关注的状况下被瓜分。近年来,“洋中药”纷纷在中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获准专利数已高达1万多项,占中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同时这些跨国医药集团还到世界各国申请中药专利。他们运用内外夹攻的战术试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医药工业。

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相比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洋中药”,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既要守住国内市场的大营,又要冲击国际市场,其结果必定是本国内部地位动摇,竞争国际市场举步维艰。

这种两难困境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系统结构的调整和法制,营销等相关理念的深化。

二、“四项战略”

1.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即政府职能中的“灯塔效应”,以一灯之光照亮中医药进军国际市场的暗途。

首先,国家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家标准对提高中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

其次,中医药出口企业在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

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2.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4.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入”,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中药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省略/reports/2006087zhongyao.htm

[2]吴仪: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作用//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15/092533.shtml

[3]中药饮片国际营销.省略/shi/List_528.htm

[4]吴仪在2008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强调:增加补助 全面覆盖 不断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satcm.省略/zwxx/gzdt/20080220/112022.shtml

第8篇:医药行业走势范文

“多、小、散、乱”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显著特征,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化企业数量少,市场集中度低。从产业链布局来看,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原料(包括化学原料、中药材)、医药成品(化学药、中药、生化类)、商业流通和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衍生产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

显然,医疗体制改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到流通环节,以及最后的终端消费需求,都会进行制度性的重新安排,从而造成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

从相关政策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的医药行业整顿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打击商业贿赂和药品价格持续整顿上,2007年的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研发、生产以及终端需求的体制安排。我们认为,在多次治理整顿的综合作用下,医药行业已经实现了从“乱”到“治”的转变。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变化带来的利益,各环节、各细分行业是冷热不均的,对于某些环节而言可能会是颠覆性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整体上市场是在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企业的竞争地位会不断强化,并不断受益于这种行业政策的变化。

医改,依然是2008年的关键词1

2007行业在调整中改善

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转暖趋势已经确立

由于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以及国家发改委对产品降价,2006年,医药行业在走过了行业低潮后,于2007年进入了行业复苏。

从中经网的行业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07年8月份,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已经出现了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双双走高的局面,并且增速在逐步提升,其中中药饮片和生物制品行业增长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长。这种双高的增长特征为行业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医药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似乎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需求推动:内需和出口。2007年1-8月份中西药类批发零售商品总额1369.2亿,同比增长25.5%,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份医药商品出口总额48亿美元,同比增长33.4%。

受益于医药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善,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都有明显的降低,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盈利状况的改善。

二、2007年:行业在调整,洗牌在延续。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2007年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调整对医药行业带来的是根本性的影响,是一次制度的重新安排,是对整个行业的重新洗牌。

近期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变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严格了新药的界定标准,以前更改剂型、更改包装、更改规格的方法将不被认定为新药,将真正具有技术含量的新药与没有创新的药品分离开来。并且对抗肿瘤、艾滋病等四类药物实施特别审批程序。我们认为新办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激励企业从事原创药物研究的热情,那些真正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会从中受益。

2、新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开始执行。与老标准不同,新《标准》提高了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软件管理,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新标准将使药品生产的过程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督,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中小制药企业将会被淘汰,预计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起,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工作全面启动,中药饮片生产行业面临2008年1月1日的GMP认证大限。据目前的统计,全国已注册的11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中,已经通过GMP的只有200多家。而按既定的认证时间表,大限到来,必定会淘汰掉一批不合格的中药饮片企业,但对规范中药饮片产业而言,这才只是一个开始。

3、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此次广告整治的重点和目标是:严厉查处虚假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的行为;严厉查处药品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疗效以及医疗广告保证治愈的行为。通过集中整治,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促使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广告秩序明显好转。

4、“一品两规”的招标采购。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医院因为采购数量上的限制,基本只能从新药和优质优价的产品里面采购,减少了仿制药的医院生存空间。此办法对于一些以仿制药为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质优价产品的小型药企是重大的打击,将会逐渐退出市场,让出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行业将趋向集中。

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的调整都存在根本性的影响,整个行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在进行调整,但归结到一个共同表现,就是整个市场在趋向集中,那些具备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2008年:行业持续景气,需求结构变化

正如前文分析,作为供给端,行业在调整中不断洗牌,市场在向优势企业集中,供给结构在发生变化。

但医药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终端市场却依然保持了旺盛的需求,这种旺盛趋势可能会在2008年进一步强化。我们预计,2008年的医药消费需求不仅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而且这种需求结构也会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而出现结构性变化。

2008年医药行业需求终端格局存在几个方面变化趋势:

一、高涨的药品需求拉动医药经济持续增长

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的改变是拉动药品需求的三大重要因素。

首先,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医药消费需求。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医疗保健支出往往随着收入的增长较先得到满足。我们相信,随着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会直接引致居民保健意识提升,医疗保健需求上升,从而拉动药品支出。

相比较而言,农村人均医疗支出的绝对数较低,存在更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三农问题”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消费需求必将逐步释放出来,将带动占中国人口56%的农村医疗市场规模的扩大。

其次,城镇化会带来用药需求的高涨。根据历史数据来看,城镇居民卫生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4倍,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扩大城镇人口卫生需求规模。预计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呈快速发展趋势,年均增幅有望达到1到1.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47.5%,将达到1998年世界城镇

化47%的平均水平。

最后,人口老龄化是卫生消费支出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3.2倍,而且老年病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慢性病,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必将会刺激医药支出的增长。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已经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IMS预测,2015年中国医药总费用达到38000亿元,其中药品消费达到11000亿元,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大国。

二、新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虽然具体医保方案尚在讨论中,但基本可以判断,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变化将引起医药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极其深远的变革。

1、新医改不断扩大医保覆盖面。新的医改制度覆盖主要来自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和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设,这样医保覆盖从原有的仅就业职工范围,扩大到了一般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从而实现了全民医保。

目前全国有80多家城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试点,2008年开始全面推广,将要覆盖80%的城镇居民,预计2010年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将新增大约3.5亿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居民医保。根据现有的财政补贴方案,我们估计至少每年能新增2000亿的医疗费用供给。

2、新医保制度建设带动相关配套服务行业。首先,医疗体系的建设必定要增加大量医疗诊断设备,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对各类型医院的设备配备有了明确要求;而这必将对相关医疗设备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次,作为医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药分家”原则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作为医院用药药物配送职能将进一步强化,至少南京医药的“药房托管”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有益的尝试。

三、新医疗改革改变医疗需求结构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医疗资源的分布和医疗费用支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结构,20%的三级医院占据了80%的医疗资源。我们预计未来几年这种畸形结构将逐步被纠正。

总体来看,有三种变化趋势:

基层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含乡村卫生室等)等公立基层医疗服务单位是建设全民医保后的最大受益者,主要定位在普通病、常见病。

中档医院将加速分化。原二甲等中档医院目前地位尴尬,预计将出现分化: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将会转化为三甲医院。部分效益差、规模小的医院,可能会被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是其他服务机构。

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今后三甲医院的主要职能将是诊疗疑难杂症、大病重病和教学研究上,随着基层医疗单位的职能得到恢复和强化,双向转诊实施后,三甲医院50%以上的门诊患者将被分流。

总体来看,我们预测,随着各级医院职能的转换,未来高端医院门诊占有率逐步下降,但大病、重病患者更加集中,总用药规模不会下降,并且将进一步向专科药(主要专利药、品牌药)集中;而在基层普通病症治疗和预防的职能强化后,第三终端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普药、常用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008年上市公司投资主线分析

正如前面的分析,2008年,医药行业持续景气可以预期,随着需求供给结构的变化,各子行业冷热不均。我们认为,在整体看好医药行业的同时,可以从结构性变化中去寻找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2008年从以下五个角度去寻找投资主线:

1、关注具有极强的新药开发能力的企业。在第一终端中,尤其三甲高端医院当中,由于用药需求结构的变化,预计专利药、特效药类企业将充分受益,重点关注恒瑞医药、康缘药业、双鹭药业等;

2、关注普药类公司。“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限价定点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明确了这类普药企业将在未来医改中受益,在第三终端将大有可为,重点关注双鹤药业、西南药业等;

3、关注中药品牌企业。“医药分家”使得OTC销售显得尤其重要,而在OTC第二终端,品牌依然是决定公司的重要因素,中药品种尤其适合OTC销售模式,关注云南白药、太极集团等;

第9篇:医药行业走势范文

作为这一波行情的领涨板块――基建板块起着重要的风向领航作用,铁路建设龙头中铁二局(600528)股价翻番后的方向选择、市场反应都会是观察的指标,可紧密跟踪基建板块各行业的市场表现,抓住今年最大的一次投资机遇。

农业也值得投资者后市关注。在消息面上,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投资安排,会议推出了十项措施,涉及农业的内容包括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11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实施四项措施中,最后一项提出进一步加强支持林业生态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会议确定,到2010年,基本恢复林区生活条件和基本生产能力,受灾林农和林区职工得到妥善安置,灾区恢复重建取得显著进展。

在期货市场上,由于美元在近期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势特征,使得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集体走弱。随着石油的不断创出新低,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也是逐步盘底,受此影响,本周国内多数农产品期货价格多以下跌为主。近期不断受到资金关照出现大涨的郑州白糖期货,由于没有基本面的支撑,本周出现了大幅下跌。

农林指数在这一轮行情中是价量齐升,涨幅较大,农业板块整体表现明显超越大盘。分子行业看,林业由于受到消息面的刺激,走势强于其它子行业,其中龙头股永安林业、景谷林业前期在行情中开盘便封于涨停,带动了行业中其它子行业都出现了较好的表现。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及明年国内粮价与国际接轨,对于种植业来说是长期的利好,本周以北大荒为代表的种植类品种也都出现了较好的行情。其它子行业相比林业及种植业来说整体走势略弱,但仍强于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