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建设职能范文

经济建设职能精选(九篇)

经济建设职能

第1篇:经济建设职能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市建设;经济功能;发展

黄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3SSK0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是让世界瞩目的。同时,中国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速度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工业化的浪潮造就了中国一座又一座的新兴城市。正如马克思曾说过的那样,究其根本,维系经济和工业高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必然是市民的素质和企业员工的素质。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美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如何,素质高低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而知识是怎么来的呢?显然不可能是来自于天生的,而只能是靠后天的教育。所以可见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教育对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黄石市,一个拥有着一百多万人口的老牌工业城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毗邻武汉,隶属于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当前,借着中国工业现代化建设的东风和中部崛起的机遇,黄石市提出了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发展目标。那么,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该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奋力发展呢?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恪守的行动准则,当然,这也是历史经验教训总结的结果。所以我认为,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时刻把握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鄂东特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有大职教发展的战略构想,就要不断提升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识,就要让政府、企业、市民认识到进行职业教育是一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自觉。为此,要调整我市职教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职教体系,重点解决建设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培养土生土长的高素质员工;要进行大职教的系统化建设,使职业教育职前职后系统化,高中低级培养系统化,终身职教系统化,形成黄石市独有的网络化、系统化的大职教体系,从而促进鄂东特大城市的发展。

1 建设鄂东特大城市 需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识

鄂东特大城市的建设愿景: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繁荣昌盛;信息畅通快捷;社会文明友爱;环境协调宜人;教育公平科学;风俗典雅多趣;市民乐观向上;生活幸福安康。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政府、企业、市民正确的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

1.1 政府应正确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1)政府应认识到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一样,都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为了现代化社会的繁荣和可持续性发展,职业教育就不能被忽视。在未来社会里,高技能人才作为基础人力资源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2)政府应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功能与建设鄂东特大城市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就越来越离不开职业教育,马克思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这个道理。职业教育的功能通常有利于提高城市待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也有利于促进湖北省的城镇化建设,职业教育使人们具备必要的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黄石市努力发展,逐渐实现了老牌工业城市的现代化转型,城市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企业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黄石市出现了,企业下岗职工、城市待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待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关系到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发展进程。为此,要努力提高城市包括农村的整体教育水平,同时加大力度发展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对市民进行文化科技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人口的综合素质,努力将我市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1.2 职业教育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其实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用人要有预测、有计划,依托职业教育,重视订单培养的价值,降低培训成本,争取最大的用工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职业教育是市民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保障

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的自我实现也越来越成为市民的需要。所以这就需要人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成为完善自我、发扬个性、丰富生活的手段。

2 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职业教育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再生产劳动力。

职业教育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职业教育除了有培养人才的功能以外,还具有选拔、分配人才的功能。促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将不同能力、不同职业倾向的人导向合适的职业岗位,使其个人能力、个性特征、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从而达到促使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从而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益。

有利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优化。所有的教育都具有再生产劳动力的功能,但职业教育相比其他各种教育方式而言,更直接,更有效,目的性更强。当今的职业教育可以说已经成为社会生产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职业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向受教育者有目的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并且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经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在能力、意识以及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事实证明,经过职业教育的劳动者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能力较强,而且在生产劳动中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安全意识。

3 借力职业教育 助力鄂东特大城市飞速发展

黄石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令人惊喜的,它为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它与黄石市的经济地位和发展相比仍不相称.因此,还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战略举措。

3.1 合理布局,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努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黄石市有必要优化中职的区域布局,分片办好地方职业中学,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2)扩大高职规模。黄石市正在走一条新工业化转型的道路,拥有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瓶颈,目前黄石市高等职业学院较少,且学科有限,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我市整个职业教育体系。(3)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培养高层次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专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还需要本科以上的技术型人才。鄂东特大城市的建设过程在这一点上将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要建设成现代化的特大城市,必须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离不开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所以黄石市应该整合全市的高教资源,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

3.2 加大职教投入,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

目前黄石市的经济实力与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是不相称的。近年来黄石市的GDP呈现上升趋势,财政收入明显增长。但就我市的职业教育而言,政府对其的投入还十分有限。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向重视普通高中一样,同等的来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其二,制订相关的保障措施,努力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落在实处。其三,进一步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联合办学的力度,促进城乡职教一体化,努力提高本地人口的职业素质。

3.3 多元化发展,全面构建职业教育终身体系

(1)职校与企业的订单式培养工程。加强企业和职校的沟通与联系,了解企业的用人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训,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在校学生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2)职校与企业合作的半工半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导向,以岗位为导向。强调的是企业与职校的互动。预先营造企业的氛围,利用企业精神与文化来影响在校学生,预先熏陶和培养了企业需要的人。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在校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企业的需要 。(3)企业内训需求与职校培训相结合。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设配、技术以及管理要求都会发生新的变化。这就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从而使其具备新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新的环境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职业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委托职业学校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员工进行各类培训,使得企业员工的素质得以提升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并且最终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

3.4 优化管理模式,减少行政干预,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通常不同类别的职业学校是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在管理,但因为各分管部门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同,所以指导思想和经费渠道也不同。这就难免会导致各个职业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从而导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散和浪费。 总之,黄石市的现代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支点作用,提高职工和市民的职业素质,为黄石市的腾飞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 罗海丰,陈泽龙. 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三维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8(5)

[3] 马树超. WTO与高职高专的终身教育功能. 新职教[J].2001,(12)

第2篇:经济建设职能范文

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立足于此,党校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助推中原经济区破浪前行。

一、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党校要把服务工作大局作为培训干部、提高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出发点。一要强化理论武装。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灵魂。只有思想理论上的成熟,才能真正做到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既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还要加强党史知识教育,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二要注重能力培养。能力素质是领导干部素质的根本。要针对党员干部最关心的经济热点问题、民生难点问题、社会疑点问题和理论前沿问题设置教学内容,特别要瞄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设置一批新的专题。通过这些专题的讲授,努力提高党员干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出谋划策、献计献力的自觉性。三要拓宽培训渠道。在抓好主体班培训的基础上,加大短期培训力度;利用“周末党校”、“网络党校”、远程教育等新的培训载体,不断扩大党校教育培训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四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为主线,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形成专题讲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课堂研讨、“菜单式”教学并举的教学格局。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不但要提高党员干部在校学习的效果,而且要发挥其引领、表率作用,推动他们所在单位和部门的学习,使学习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成为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二、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党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针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论证,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一要牢牢把握科研方向。要以国家出台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契机,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深层次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搞清楚,并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二要积极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打破机构性质、区域空间、学科壁垒等限制,建立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党校科研组织机制。要扩大学术交流,开展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开放式研究意识,建立党校与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使外部资源成为党校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要建立协作攻关机制,针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亟待破解的矛盾和难题,跨学科组织科研力量,攻关,打好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三要高度重视成果转化。要健全研究成果报送制度,开辟上报成果的“直通车”,使新情况、新经验、新观点、新建议能及时进入党委政府的决策视野。借助各类媒体,创设各种平台,以决策参考、调研报告、组织论坛等形式,及时最新研究成果。

三、发挥理论宣传、思想武装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可以形成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一要强化正面宣传。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和政策解读工作,深入开展“科学理论进基层”活动,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解疑释惑,引领全省上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投身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洪流中去。二要创新宣传形式。要创新引导方式,实现由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向互动式、渗透式、感召式、启发式方向转变;摒弃照本宣科式、传声筒式、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方式,实现由以播(讲)为主,向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的转变。三要注重宣传效果。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传播规律,认真关注广大干部群众的需求。把宣传重点放在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上,用群众的语言述说身边的变化,做到用事实说服人、用真情感动人、用道理教育人。把宣传落到实处,让群众明白从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可以得到的实惠,从而实现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与群众心声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济源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

第3篇:经济建设职能范文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领导干部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同时也向领导干部考察工作提出了挑战。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倡导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联系领导干部任期目标,通过对相关的经济指标等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对其任期工作业绩作出评价,能够达到客观、公正地确认其经济业绩,全面评价考核领导干部任期业绩的目的,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同时有利于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防止短期行为。

(二)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立足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落脚点在于查明个人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而且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一般较长,往往能够发现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易发现的问题,有利于揭露和惩治腐败分子。此外,经济责任审计着眼于防范,健全了监督制约机制,有利于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使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增强了纪律观念,促进了廉政建设。

(三)核实家底,客观公正地鉴定前后任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立足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一方面能够摸清家底,有利于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明确工作思路,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明确了离任者的经济责任,事实上也就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改变了“新官不理旧账,旧官一走了之”的不良状况,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特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能,又是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其他审计工作作为审计部门的法定职能,通常与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没有直接的关联,这是经济责任审计有别于其他审计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密切相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责任审计无论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评价的方法等方面都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有着显著的不同。诚然,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毕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查清了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政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等问题应当负有的责任;查政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

(三)经济责任审计由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共同组织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首先由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提出审计意见,经过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同意后,再由组织部门书面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机构接受组织部门的委托后负责具体实施。在具体审计过程中,组织部门有义务协助和支持审计部门完成审计工作,审计部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抄报有关部门,作为监督管理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参考依据。同时,需要追究被审计领导干部责任的由有关部门做出必要的处理。可见,经济责任审计不单纯是审计部门的工作,而是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共同承担的工作。

三、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权力制约与监督的作用

审计机关具有制约与监督权力的法定职责。在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中,经济责任审计无疑以丰硕的成果,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一)在项目选择上,突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对象

如掌管资金分配权和资金使用量大、群众反映多的地区、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审计过程中,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重大经济决策为重点,以落实经济责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突出对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权的审计

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对经济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从最初的可行性调查到决策过程、决策形成、决策实施、决策效益等各个环节,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过程民主、决策结果科学。

(三)注重审计成果的转化提升

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从体制上、机制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从标本兼治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用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制、规范的运作、严密的程序来保证政府权力的运行实现公开、公平和效率。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政府问责制度的逻辑关系

在新的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重要手段,包括了为使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和促使问责制度逐步推行等两方面的重要内容。全国 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期间曾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促进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和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制度”。

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已成为政府治理的普遍理念。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问责制”已成为整治官场失职、渎职和腐败行为的重要手段,每每出了重大事故,常常要被“问责”,不少行政长官因此而承担了“连带责任”。因此,“问责制”又被称为“高官问责制”,往往是对中、高层领导人在技术上本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承担责任。

由此,审计部门需要通过严格履行《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职责,认真总结推广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熟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的路径,通过与效益审计的有机结合,围绕领导干部的决策和行政行为加大审计力度和创新绩效评估手段,建立决策、效益、效率评价体系,切实保证审计质量,创新审计成果,推动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建立健全行政责任追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和行政效能评估制度,确保干部履行责任的目标最大化。

五、建立政府问责制的目的、意义与作用

(一)政府问责制的相关理论

何谓政府审计问责制?简单地说,就是对于政府审计结果中涉及的个人或组织使用资产的流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一种社会交待和责任追究体系。换句话说是用“问”的“制度化”来保证“权责对等”的一种机制。

由于所谓的问责制是指政府应该是一个能够接受公众问责的政府,因此政府既要为公众负责,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又由各级负责任的公务员来履行职责。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承担应由它承担的责任,所以政府必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管,以保证责任的实现。

根据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理论,问责制的基本原则是权责对等。在人民赋予政府权力的同时,政府也接过了责任。政府的责任对象是人民,而不能或者不肯正确履行责任的领导干部,就不配再成为契约的当事人。所以对于审计报告所查处的问题,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行政与刑事责任,部门主管的行政与政治责任也不应当豁免。

(二)政府审计问责制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1、政府审计问责制有利于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有权必有责,权责要对等”,是问责制的一个基本原则。该制度凸显了一种理念,并非只有贪污受贿才会受处罚,如果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同样会因失职而受到责任追究。这样,各级领导干部才会不得不转变观念,从以往“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转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上来。

2、政府审计问责制有利于改革人事考核和人事任命制度。通过对领导干部失职、失误行为作出硬性的制度约束,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让不能、不肯或未能承担应有责任的官员不再持有相应的权力,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的官员淘汰机制。同时,该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干部从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的转变,即谁用的干部谁管理,谁用的干部谁负责,需要的时候还要承担连带责任,这就促使干部选用和任命坚持德、才标准,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促使其廉洁执政和为民执政。

3、政府审计问责制有利于强化受托责任的执行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问责制能够克服执行人的搭便车或者机会主义的行为;二是问责制能够影响执行人的动力机制,他被迫或者出于明智的自利动机来认真履行受托责任;三是问责制能够影响执行人的博弈行为,从而影响受托责任的执行效果。

4、政府审计问责制有利于依法履行经济法治功能,即“审计法治”。审计是法治的手段和表现形式。法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行政权的分权和制衡。法治国家均实行对行政权力的控制,即行政法治。政府审计是对行政权力进行经济控制和监督的有效方式,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掌握了行使行政权力的权力,审计对经济行政行使履行监控职责,保证前期立法过程所制定的法得以贯彻实施、审计的意志和权力即法的意志和权力,审计机关按照法的规定履行法的意志。问责制度是现代政府强化和明确责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

六、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关于政府问责制的思考

(一)着眼于领导干部决策能力的审查

在当前体制、机制仍然呈现权力相对集中、制约监督滞后的情况下,基层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直接体现着工作、领导能力和政绩。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鉴证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政绩,必须围绕决策确定审计坐标和方位,在空间上寻求审计视角,用较高的敏锐度去捕捉政绩以及存在问题的信息和佐证,既要肯定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能力和绩效上的不足,这样才能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最大化。

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疏于决策成本和行政成本的计算,成本意识淡薄,缺少约束力,把成本大账算在集体兜里,“三拍”决策、盲目决策、想当然决策等现象不时存在,审计查出的不计成本决策导致重大损失浪费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些现象与情况,既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决策之中,又体现在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范围内。因此,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必要把领导干部的决策纳入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决策中引伸到绩效评估,以促进成本意识,加大成本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决策水平,科学评价政绩,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绩效管理,实现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

(二)着力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落实

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领导能力和工作业绩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行为又关联着所在部门和单位的效益和效率,其责任有着明显的结果导向、服务至上的作用,也是提升部门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如何,体现着部门的公共责任和谋求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的水平,是部门公信力的重要尺度。决策成本和行政成本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责”与“果”是该成本的客观反映,并成正比例增长。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应把着力点放在经济责任的界定上,促使领导干部主观上全面考虑承担的责任,客观上认真履行责任。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仅依据账项判断和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就不能全面性地对被审计对象的决策和行政责任作出评判。因此,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有必要对领导干部决策、行政能力和政绩的责任加以认定,并作为坐标的方向定点和轴心认真加以评价,防止领导干部为打造 政绩工程,或因为领导的个人偏好,不切实际地盲目决策,置国家财产与人民利益于不顾,从而使领导干部认清权力之上的责任,有效提高决策水平。

第4篇:经济建设职能范文

【关键词】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思路,分析

职业道德建设是任何一个学校的宝贵财富,职业道德建设能够带动教师的精神思想,激发其专业潜能,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背景下应该更加注意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为推进市场经济向前发展而服务,教师已经不单纯是知识的传递者,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为培养经济接班人做好准备,将眼光、专业与思想道德水平都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建设

文化形式是学校内部的各种事物,如教师渡假,培训学习机会,先进事迹报告等。教师从这些活动的形式中,去体会学校的文化内涵,用这些突出的事迹来打动和引导教师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同时增强教师的信心。价值导向是整个学校在是非判断的标准上的统一,对错是否明确,看待问题与处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否得到认可,如何去努力,往哪个方向努力,都是价值导向的关注点,根据学校的价值观,教师有一个参考和处事的惯性。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职业道德建设能激发教师的使命感。不管是什么学校都有它的责任和使命,学校使命感是全体教师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学校不断发展或前进的动力之源。要想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增强教师培养经济类人才的使命感,就要加强教师的经济敏感因素,将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与教育质量相结合,让教师看到教育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二)职业道德建设能凝聚教师的归属感。职业道德建设的作用就是通过学校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个梦想,追求一个经济发展的强国梦。

(三)职业道德建设能加强教师责任感。学校要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件宣传教师责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给全体教师灌输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队意识,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学校是全体教师共同的学校;国家未来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位教师个人的未来。

(四)职业道德建设能赋予教师的荣誉感。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领域,多做贡献,多出成绩,多追求荣誉感。培养出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效力的有力人才,是一位教师的最高荣誉,应该赋予教师这种崇高的追求。

(五)职业道德建设能实现教师的成就感。一个学校的繁荣昌盛关系到每一个学校教师的生存,学校的繁荣是教师长期发展的基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积极努力的进取,荣耀越高,成就感就越大,越明显。

三、职业道德建设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学校一般都非常注重职业道德建设,但职业道德建设中通常政治性都很强,如何能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融入新的元素,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建设,值得我们不断的摸索。

(一)职业道德建设政治化。很多学校都能看到职业道德建设的影子,但都过于带有“赤”色的印记。在一些学校的细节处,休息区等,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类似标语一样的警示语。没有亲切感,没有感觉,无法触动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不是真正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失败的职业道德建设。

(二)职业道德建设口号化。职业道德建设容易把职业道德建设等同于空洞口号,大部分学校都视职业道德建设为空洞的存在,对其已经比较麻木,所以职业道德建设成了完成任务的应付差事。

(三)职业道德建设文体化。很多学校容易将职业道德建设看成是组织一系列的活动,活动形式娱乐化、表象化、甚至有的较为低俗化。这种形式是把职业道德建设当成业绩指标来安排,去完成任务,这种也是职业道德建设失败的典型。

(四)职业道德建设表象化。有些学校,学校领导本身都不了解自己学校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什么,或者理解很泛泛,是一种空洞的思想。这种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就在于,没有透过问题看到本质,没有真正的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职业道德建设,将职业道德建设表象化了。

(五)职业道德建设僵化。职业道德建设是什么?应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指引。但有些学校把职业道德建设理解成学校规章制度,是按章办事的依据,那是根本认识上的错误。职业道德建设不是僵化的概念,应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需求,是热情的,创新的。

(六)职业道德建设营销化。学校在树立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一种对外的文化。这种文化更多的被当成营销的一种手段,职业道德建设实际上是目标、价值、信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学校行为的基本核心和指导思想,仅仅流于职业道德建设外表上的概念而忽略其核心价值,那么职业道德建设对学校没有丝毫的协助。

四、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思路

第一步:组织专门负责此事物的小组,要重视组织委员会的成员,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利及支持,从不同的层次选择适合的人。第二步:分析职业道德建设导向的目标,总结学校的现状,同时,参考其他学校的职业道德建设,总结出适合本学校的职业道德建设内涵。第三步:重视科学、发展、创新并重的理念,总结出学校的品位、学校的形象工程、如何发展,如何让教师身在其中体会自豪感。第四步;设计适合自己职业道德建设的活动,在策划时,要多听、多采访,让教师融入到活动策划中去,积极的组织真正符合教师需求,又对教师思想确实有益的内容。

学校在以上部分设计规划完成后,应该首先实施学校视觉形象系统的应用,通过视觉形象系统的实施,可以使学校形象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渗透到教师工作的各个细节,让教师首先体会到工作的感觉,同时,规范的理念会让教师在工作时更注重自身的修养;活动中,教师会感到新奇有趣,激发竞争意识;先进的表彰活动也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让教师在轻松的氛围下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学校管理层需要有一支勇于变革的领导团队,能够不断更新和改变职业道德建设(即职业道德建设的再定位),塑造尊重人才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业道德建设在学校战略执行、核心能力营造中始终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5篇:经济建设职能范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政府职能转变;战略意义;途径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以河南为主体,由豫鄂皖晋鲁冀6省25市组成的经济区域。该区域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中部的发展以及对其发展的支持。作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至关重要的政府部门在新的历史阶段也面临着转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非凡意义。

一、政府职能

1、政府职能的概念与内容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正确地认识政府职能,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的重要前提。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不同的社会形态、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政府职能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以市场为主,从共性上看,政府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消除市场中的外部性问题;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分配;稳定宏观经济环境;等等。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政府职能的特别之处。一方面,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度,市场还不够完善,因此,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完善市场体制提供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政府应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问题。具体地说,现阶段我国政府主要职能应包括以下内容:经济调节职能、市场监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当然这些应该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政府的主要职能。

2、政府职能转变及其本质

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要求相应的改变。因此,所谓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对政府职能从内容、范围、手段和程度上进行科学的界定和规范,使政府成为精简统一、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高效廉洁的政府。具体包括五层含义:其一:政府职能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政府职能是有区别的,各个时期具体政府职能有所不同。其二: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政企、政社、政事要分开,政府社会管理权力分化。其三: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政府管理权限的改变。要将地方应有权力下放给地方,将经营权还给企业,将社会组织的权力分给社会,将事业单位的行政权力收回政府、管理权力放给单位。其四:政府职能的转变,最重要的是指政府管理方式的转换。要变计划管理为市场管理,变单一管理为综合管理,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指挥命令为调节服务,变管理为治理。其五:政府职能的转变,实际上也是指政府能力的转换与提高。政府能力是指政府要制订一个切合实际的政府政策并使之有效推行。政府能力的转换与提高,同时也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发生转变。

3、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1)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仍然存在。

一些政府部门在行使职能时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普遍存在。在经济管理领域,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过于繁琐,极大地降低了政府和企业效率;政府与企、事业单位间的关系不明朗,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和资源的认识不足,保护力度不够。在社会管理领域,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不科学,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合理有序发展;在管理手段上忽视协调、民主和劝服,过分依赖行政管制手段;在管理过程上,各部门之间扯皮、争功诿过的现象存在,使一些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没有有效地承担起来,一些不该由政府过多插手的事务又进行了过多的干预。

(2)政绩至上及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然存在。

一些地方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浪费严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而一些真正对老百姓有利的民心工程得不到政府重视,不能及时开展;一些地方领导片面追求眼前短期的经济利益,为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保驾护航”,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当地财政收入的短暂增长,从眼前来看这确实能够制造出一个漂亮的GDP 数据,但它实际上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构建和谐社会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与中原经济区良性发展背道而驰。

二、加快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1、政府职能转变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选择

随着中原经济区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快速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政府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全面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处理好社会中各方关系,协调各方利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选择,能够在整体上协调中原经济区建设。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能够为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上项目、拼速度,导致出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生态环境矛盾加剧等突出问题。只有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原经济区高效发展。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经济、政治等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政企部分、政资不分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现代化的规范企业制度就难以真正建立;如果行政性垄断与地区封锁不彻底打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就难以真正形成;只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才能有效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稳固的政治经济体制基础。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

1、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要求政府从各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服务型政府的内涵至少应包括四个层面。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条件。在中各级政府要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切实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政府职能作为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公共服务职能更为重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明确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制度是服务的保证,要通过制度设计,加快形成政府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政务公开机制、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监督体系。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政府应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做“精明的导航员”、“公正的裁判员”和“忠实的服务员”。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2、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各项政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做到令行禁止。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对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执行有力,绝不允许各自为政。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快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3、努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

各级领导干部要遵守党对其要求的各项规定,并自觉接受纪检部门的监督。要把查处违法违纪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任务。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作用。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各项制度,特别要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的管理制度,增强制度约束力。要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禁止高档装修办公楼,加快公务接待、公车使用等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公费出国出境。切实精简会议和文件,特别要减少那些形式重于内容的会议、庆典和论坛。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转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公共职能履行主体多元化,就是把部分公共职能转移给企业或非营利组织,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分担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也意味着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扩张。如果政府全盘地承担因中原经济区构建的要求而带来的职能的扩张,容易导致政府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政府职能履行成本的无限增加,这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符。因此,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转变政府职能客观上也减轻政府压力,提高政府效率。

5、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未来中原经济区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将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决遏制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突破资源、环境对中原经济区的瓶颈制约。(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扬铭:《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载于《商业时代》2007年29期

[2]何畏:《政府职能转变分析》,载于《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1 期。

[3]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4]唐铁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9,(8).

第6篇:经济建设职能范文

[关键词] 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创新途径

[作者简介]李建明(1957—),男,江西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和教育学研究。(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江西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项目编号10YB142)阶段成果。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经济发展史上重大的里程碑。对实现江西中部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及江西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建设方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包括南昌、鹰潭、景德镇3个市、38个县、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土地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其经济建设目标是:用20年左右时间,举全省之力,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力打造"光电技术、生物医药、航空、新能源、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优质钢材深加工、炼油及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加工"等产业基地;同时加快旅游、金融、商贸、物流、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轻纺、会展、功能陶瓷、服务外包、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强力推进中部崛起的宏伟目标。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实用型高职人才需求预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涉及维持生态、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协调城乡、改善生活、繁荣文化等一系列内容。建设的重点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人才是经济建设和企业生存与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随着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优质钢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生态旅游等主体产业的发展,经济区内成千上万个专业技术性岗位将急需大量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科技训练的实用型高职人才。有专家预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20年左右时间,其主体产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上百万与之相关的各类实用型高职人才。江西只有培养和储备大量实用型高职人才,才能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江西高职教育和实用型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办学层次处于本科和专科之间,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西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江西高职教育和实用型高职人才队伍建设还不容乐观。江西高职教育总体投入不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陈旧,适应市场的能力比较薄弱,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对接。部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出现偏差,专业设置滞后,结构不合理,专业老化,专业的质量、结构、特色、成效不能适应江西当前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的需要。一方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之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电子通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实用型高职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的高职毕业生又因为专业问题难以被市场接受;再一方面,现有高职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强。高职院校这种忽视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既无法办出专业特色,也影响专业的规模效益,其结果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长此以往,必将制约江西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必将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创新高职教育和实用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基于江西高职教育和实用型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转变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定向培养大量实用型高职人才,是今后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远大目标。因此,江西高职院校要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经济区建设相关的生态、工程、交通、经济、管理、农业、人文等各种专业需求,科学设计实用型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区产业集群对于各类特色人才的需要,努力开创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具体途径是:

(一)优化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重点。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往往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为了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对特色人才的需要,江西高职院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全面优化学科建设,倾力打造一批特色专业,以新兴学科和特色专业求生存、求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高职院校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于人才市场需求,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则,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用战略的眼光,建设一批适应生态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学科、交叉学科,打造一批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并且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同时,按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从现有的办学条件和新的服务面向出发,对现有专业进行梳理调整,努力拓展专业方向,彰显专业特色,提高专业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师资、设备、管理等资源共享。

(二)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彰显特色、提高办学水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江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师资队伍结构失衡、教学力量薄弱,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比例太低;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观念陈旧、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部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落不到实处。这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培养目标极不相称,无疑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为此,江西高职院校要改革长期以来“闭门造车”的办学弊端。要面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敞开校门,校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一支稳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切实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

(三)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实用型高职人才培养基地

当前,江西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全面推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双方联合构建实用型高职人才培养基地,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实用型高职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以特色专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专业改革。

要科学设计高职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努力完善课程设置,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积极推行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环节,“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学生顶岗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按照“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密切关注新知识、新技术的进展情况,不断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新的课程体系之中,使专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江西高职院校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高职教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9,(12).

[2]麻智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基本构架[J].企业经济,2008,(8).

[3]晏磊.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探析[J].求实, 2009,(2).

第7篇:经济建设职能范文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工会服务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载体,调动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助推企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工会必须以创新为灵魂,以职工为主体,以激励为手段,强化培训,选准载体,突出重点,完善机制,规范运作,才能保证活动实效,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仅供参考。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讲话一

同志们:

为了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夯实“三基”工作,继续深入开展200x年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今天,塑件化工厂召开200x年班组建设工作暨经济技术创新表彰动员大会。刚才,塑件化工厂工会总结了去年基层班组建设工作,提出了200x年班组建设和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安排意见,部分先进单位作了经验交流,会上,还了今年的经济技术创新项目,xx厂长对200x年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作了动员。这对今后继续开展班组建设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会议取得的成果也为完成今年生产任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明确加强班组建设、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重大意义

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班组建设,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又是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和“依靠职工办企业”方针的必然要求。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层组织,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推动班组建设是工会为企业生产大局服务的重要切入点。班组建设搞好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可靠保证,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基础。因此,要把班组建设工作抓紧抓好。一季度,公司可能面临亏损局面,为了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任务,也为了职工自身利益,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下大力气挖潜增效,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所以,各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激发职工参与热情,发挥工会职能优势,搭建经济技术创新平台。

200x年,我们确定了32项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经各专业活动小组和广大职工的联合攻关,完成了30项。其中有的项目节省了上百万元的费用,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去年塑件化工厂组织的群众性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全年共征集合理化建议1989条,经整理归类,实际采用率达56%,采纳率和实施率均好于往年,为塑件化工厂降低消耗,完成生产任务作出了贡献。今年的经济技术创新项目共有61项,集中在生产和辅助车间,内容包括了节能降耗、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等几个方面。希望各单位揭榜后,尽快成立专项小组,组织攻关,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二、各单位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广泛发动群众,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各单位要加强领导,要把它作为确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落到实处。单位党政领导要增强组织职工、动员职工、依靠职工和服务职工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积极性,广泛发动职工为生产献计献策,鼓励生产技术骨干积极参与,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努力攻关。要从人力、物力各方面给予攻关小组大力的支持,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三、要抓住三个载体,提高班组建设工作水平

一是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推进劳动竞赛活动为载体,充实班组建设内容。以争当“创新工程示范岗”、“创新小组”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班组建设融入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和班组劳动竞赛中。

二是以提高职工素质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提高班组建设水平。职工素质的提高,是班组建设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要结合生产实际,开展职工操作技能比赛和机、电、仪通用工种的职业技能比赛。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职工中推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是以普及创造学知识和创新创效活动为载体,提升班组建设质量。把普及创造学,提高广大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和创新创效,作为班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广大职工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技意识、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联系班组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操作优化等实际,为班组培养技术骨干打下基础。

四、要结合“质量管理年”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把班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加强班组建设、实施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需要全体职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爱岗敬业、辛勤劳动,需要和目前正在开展的严细管理年活动、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要大力宣传职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创新创效、优化操作的好人好事。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目的是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装置的运行质量,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装置的平稳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设备运行完好率等。要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不同层次的职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比如:要提高装置的产品质量,就要精心操作,严格控制工艺指标,加强监控力度,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要组织工艺技术人员查找原因,及时调整;要提高装置的开工率,就要组织操作人员开展劳动竞赛,组织技术人员对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的“瓶颈”问题进行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要提高设备运行平稳率,就要成立特护小组,对于关键设备、大机组的维护要责任到人,让基层操作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发挥一线操作维护经验多,熟悉设备的长处集思广益,解决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要注重实效,要重点解决职工身边发生的影响生产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以调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有丰富多采的形式,让职工乐于参加;要有层次性,让不同的人都有成就感。对于操作工人,要善于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发挥他们熟悉装置的优势,在他们中间广泛开展小指标竞赛;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要发挥他们的理论优势,鼓励他们参与技术改造攻关项目。

同志们,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我们的共同任务,各部门各单位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完成项目,这次会后要向职工传达会议精神,并且立即行动起来,结合单位实际,抓好项目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为塑件化工厂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出贡献。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讲话二        同志们: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增强职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科技发展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实现职工成长成才,企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深化与发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意义重大,成为企业工会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提高三种认识,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向纵深发展。

(一)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职工建功立业的积极举措。在煤矿企业面临传统工艺逐步退出市场,机械化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新形势下,职工原有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与企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工会能否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破解这个难题上来,能否引领职工将注意力集中到解决这个难题上来,对企业发展、职工发展、工会自身发展至关重要。

(二)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对职工在企业生存发展权利的根本维护。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提高职工素质、体现价值的重要载体,企业要从多方面给职工搭建成才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实现职工潜能开发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发展我成才”。

(三)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有利于发挥职工主力军作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育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实现队伍高素质化;有利于发挥工会组织的服务职能,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抓住三个重点,保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作。

(一)紧扣企业中心,构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大格局。确立“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实施、部门配合、职工参与”的工作机制。创建评价体系,实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常态化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突出工作重心,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工作实效。一是利用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调动和发挥职工的潜能和智慧,努力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对煤矿企业来说,就是要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设备技术等企业工作的重点、难点,抓好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充分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提高职工现场处理隐患、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献身煤炭事业。二是将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坚持全员参与、全员管理、全员培训、全员创新、全员发展;坚持活动与管理一体化推进、与项目一体化实施、与指标一体化考核;坚持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创新活动的切入点、落脚点,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弥补薄弱点。

(三)拓展创新领域,保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常抓常新。一是强化市场意识,以效益为中心,经营活动延伸到哪里,创新活动领域就拓宽到哪里,把活动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二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既要涉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也要覆盖思想、覆盖企业文化,凡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益的方面,都要纳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拓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领域。对煤矿企业来说,既要在岗位技能、产品质量、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上创新,更要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等方面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坚持三个结合,保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服务

企业中心工作一是坚持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职工岗位练兵、岗位成才相结合。技术革新、劳动竞赛、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是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新的形势下,煤矿企业更要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如“五比”(比施工进度、比安全效果、比生产成本、比工程质量、比经济效益)、“五小”(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三绝”(绝招、绝技、绝活)等活动,要求职工从精通岗位技能做起。二是坚持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相结合。用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化解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的“疑难杂症”,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升级,为企业效益提高、和谐稳定做出贡献。三是坚持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知识型职工相结合。以小改小革、科技攻关、经营管理、文化理念为课题,开展职工欢迎、企业需要的各类技能学习和岗位培训活动,为职工提高技艺、岗位成才构建平台。对煤矿企业来说,就是要善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实现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企业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以创新为灵魂,以职工为主体,以激励为手段,建立“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实施、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规范运作,才能保证该项活动深入、持久、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实现职工队伍素质技能又高又强提高,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讲话三

同志们:

为了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夯实“三基”工作,继续深入开展200x年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今天,塑件化工厂召开200x年班组建设工作暨经济技术创新表彰动员大会。刚才,塑件化工厂工会总结了去年基层班组建设工作,提出了200x年班组建设和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安排意见,部分先进单位作了经验交流,会上,还了今年的经济技术创新项目,xx厂长对200x年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作了动员。这对今后继续开展班组建设和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会议取得的成果也为完成今年生产任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明确加强班组建设、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重大意义

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班组建设,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又是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和“依靠职工办企业”方针的必然要求。班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层组织,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推动班组建设是工会为企业生产大局服务的重要切入点。班组建设搞好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有了可靠保证,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基础。因此,要把班组建设工作抓紧抓好。一季度,公司可能面临亏损局面,为了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任务,也为了职工自身利益,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下大力气挖潜增效,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这些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所以,各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激发职工参与热情,发挥工会职能优势,搭建经济技术创新平台。

200x年,我们确定了32项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经各专业活动小组和广大职工的联合攻关,完成了30项。其中有的项目节省了上百万元的费用,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去年塑件化工厂组织的群众性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全年共征集合理化建议1989条,经整理归类,实际采用率达56%,采纳率和实施率均好于往年,为塑件化工厂降低消耗,完成生产任务作出了贡献。今年的经济技术创新项目共有61项,集中在生产和辅助车间,内容包括了节能降耗、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等几个方面。希望各单位揭榜后,尽快成立专项小组,组织攻关,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二、各单位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广泛发动群众,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各单位要加强领导,要把它作为确保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落到实处。单位党政领导要增强组织职工、动员职工、依靠职工和服务职工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积极性,广泛发动职工为生产献计献策,鼓励生产技术骨干积极参与,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努力攻关。要从人力、物力各方面给予攻关小组大力的支持,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三、要抓住三个载体,提高班组建设工作水平

一是以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推进劳动竞赛活动为载体,充实班组建设内容。以争当“创新工程示范岗”、“创新小组”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班组建设融入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和班组劳动竞赛中。

二是以提高职工素质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提高班组建设水平。职工素质的提高,是班组建设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要结合生产实际,开展职工操作技能比赛和机、电、仪通用工种的职业技能比赛。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职工中推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是以普及创造学知识和创新创效活动为载体,提升班组建设质量。把普及创造学,提高广大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和创新创效,作为班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广大职工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技意识、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联系班组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操作优化等实际,为班组培养技术骨干打下基础。

四、要结合“质量管理年”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把班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加强班组建设、实施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需要全体职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爱岗敬业、辛勤劳动,需要和目前正在开展的严细管理年活动、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要大力宣传职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创新创效、优化操作的好人好事。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目的是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装置的运行质量,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装置的平稳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设备运行完好率等。要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不同层次的职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比如:要提高装置的产品质量,就要精心操作,严格控制工艺指标,加强监控力度,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要组织工艺技术人员查找原因,及时调整;要提高装置的开工率,就要组织操作人员开展劳动竞赛,组织技术人员对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的“瓶颈”问题进行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要提高设备运行平稳率,就要成立特护小组,对于关键设备、大机组的维护要责任到人,让基层操作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发挥一线操作维护经验多,熟悉设备的长处集思广益,解决运行中的实际问题。要注重实效,要重点解决职工身边发生的影响生产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以调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有丰富多采的形式,让职工乐于参加;要有层次性,让不同的人都有成就感。对于操作工人,要善于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发挥他们熟悉装置的优势,在他们中间广泛开展小指标竞赛;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要发挥他们的理论优势,鼓励他们参与技术改造攻关项目。

第8篇:经济建设职能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 职业道德 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然而,《纲要》贯彻实施10多年了,还不时出现各类食品安全问题,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呢?探讨这一问题,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市场经济丰富了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

(1)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它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自然经济乃至计划经济体制下狭隘的行业界限,打开了各行各业优势互补、相互竞争的新局面,从而为新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机遇,注入新的内容。

(2)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经济。它要求尊重市场主体的自,遵循等价交换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及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这种机制有利于冲破和剔除传统职业道德中蕴含着某些等级特权观念、贵贱尊卑、封建宗法观念,激发了从业者敬业乐群、锐意革新、奋发进取的职业道德风范。

(3)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它要求通过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要求各行各业在处理与社会、他人以及行业的关系时应遵循行业法规和行为规范,有利于从业人员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使职业道德建设有健全的法规作依托。

2.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原则下,常常会发生人与人之间残酷无情、不择手段的斗争。在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同时,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倾向和、唯利是图、弄虚作假等不道德行为。在商业领域中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的现象时有出现;在文化生活中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东西屡禁不止;在党和政府内部出现了少数腐败分子,他们贪污腐化、,败坏了社会风气。

职业道德领域设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人们对利益关系的重组不能正确看待,导致了思想道德观念的混乱;二是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而导致职业道德观念淡化;三是社会宣传舆论缺乏明确定位和正确导向,导致少数人产生了畸形的道德价值观。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都归咎为市场经济原则运作的结果,因为这是由于某些人违背和破坏市场经济运作原则而导致,它是封建腐朽思想和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利用市场经济的有利土壤和体制转换中的漏洞,乘机滋生泛滥的结果。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职业道德建设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是对各行业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各行业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合理运用自己手中的职业权力,努力塑造良好的形象。因为个人的形象代表着集体,集体的形象又影响着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又影响着经济效益。

当今世界上许多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都十分注重职业道德建设,他们把有无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看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例如,创造海尔管理法的优秀企业家张瑞敏,他的管理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注重职工的道德文化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在全体员工中树立讲质量、讲信誉、讲商业道德的良好风气,赢得了国内外顾客的赞誉。事实证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从业人员自我完善的需要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广大从业人员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生活中度过的,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在本职工作中的表现,是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例如,党的好干部任长霞、牛玉儒,优秀工人代表徐虎、李素丽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奉献,表现出了崇高的理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此,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将外在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从业人员的深刻信念。进而将这种内在信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自觉改造、主动锻炼、反复认识、反复实践、不断追求、不断完善,形成稳固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信念,达到较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需要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假如全社会所有行业人员都讲求职业道德,遵守经营、竞争、质量道德,把自己良好的诚信服务奉献给社会,将有利于人们的道德陶冶和整个社会风尚的改善,有利于解决目前一些地方和行业滋生的物欲横流、人情淡薄的问题。

一些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证明,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两个文明建设相脱节的有效载体。例如,山东济南市对全市窗口行业职工进行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使窗口行业的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还有利于企业或单位自身的生存发展,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从业人员才能够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只有各行各业都遵守职业道德,人人都爱岗敬业,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1.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防止道德思想滑坡,首先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职业道德建设实践,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在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先进的示范、激励和带动作用,培养人们的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业精业意识。

其次要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歌颂和揭露、扬善和惩恶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基本手段。尤其是当社会职业道德水准令人忧虑之时,敢于揭露、鞭笞丑陋现象,往往能起到呼唤人们的道德良知,引起强大社会舆论谴责的震慑作用。事实表明,对假丑恶的社会现象和不道德的职业行为加以揭露和舆论监督,常常能起到“表彰”所达不到的作用。例如,近年来我们查处了张敬礼、、、等败坏官德的坏典型,党的形象并未因此而受损,社会也未因此而致乱,反而表明我党高举反腐倡廉旗帜,顺了党心民心,也增强了各级干部职业道德修养的紧迫感。如果各级思想理论阵地、宣传舆论机构发挥敢于面对现实的道德勇气,在加强舆论监督中把握导向,理直气壮地讴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无疑有助于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

2.要制定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

事实表明,在一些富裕发达地区,腐败、欺诈、渎职等丑恶行为比一些贫困地区更甚。说明职业道德进步不是经济发展自发的结果,而是人们在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中自觉活动的结果。只有当人们提出一整套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原则、标准,才会在社会上形成新的职业道德舆论、环境和氛围,才会形成人们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行为,才会形成新的职业道德关系,实现职业道德的进步。

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在各行各业制定和形成一套符合各行业特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使人们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发扬什么,限制什么。通过建立标准化、可操作、易检查的行为规范,使人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断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品质,改善社会风气。

3.要善于运用行政、法律的力量促进职业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中的法制建设,将为道德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托。法律与道德共同起着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法律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道德则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二者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的。健全而又完备的法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尤其在当前职业道德建设极为关键的时刻,法律的威慑力量更是不容忽视的。在我国,情大于法、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公的现象比比皆是,违反职业道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裁和纠正,使职业道德建设步履维艰。

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要善于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对于那些以职谋私、以业谋私构成犯罪的从业者必须绳之以法;对那些弄虚作假、不送礼不办事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不仅要给予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不能免除行政和法律的制裁。

综上所述,在人们呼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提高对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探索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开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国友.试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建设[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1).

[2]罗伟立.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3(02).

[3]谭春强.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J].建设监理,2009(10).

第9篇:经济建设职能范文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扩散效应;工学结合;专业集群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意在通过示范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全国11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动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建设必须符合教育经济学中的某些规律,而且国家对其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其建设理论也是源于经济学中某些理论。

一、从经济学角度解读“高职示范校建设”的相关政策与理论

(一)高职示范校建设目的——“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源于发展经济学。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在地理上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在地域上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的地区称为“增长极”。通过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带动周边更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增长极”的正面效应,也称之为“扩散效应”。高职示范校建设就是要先建立一批示范校,让他们成为区域高职教育和经济的“增长极”,然后通过对这些院校成功经验的推广、资源的共享来提高我国高职教育水平,同时通过示范院校的建设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拉动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正如周济部长所说的要“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这就是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扩散效应”。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征——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做中学”(1earning by doing)思想,其核心观点是人的理性认识总是有局限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性认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深化理性认识。现实中,由于目前企业的技术引进普遍超前于学校的教学内容,所以学习相关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来补充校内理论教学的不足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学习,学生会很快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为以后快速适应企业的需要提供保证。因此,我们在“工学结合”模式中一定要理解其核心思想,不能受传统的所谓“2+1”人才培养模式的约束。传统“2+1”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顶岗实习,而“工学结合”模式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延续,学生在企业是边学边工作,因此不仅应该有顶岗的机会,而且还应该选择企业部分骨干员工对我们的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并籍此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模式。

(三)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的“专业群建设”

专业集群也是示范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来源于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进行产业集群建设的直接经济效用则表现为范围经济和协同效用。所谓范围经济,就是通过扩大业务范围来缩小成本,直接减少群内的交易费用,这个和规模经济是有明显区别的;而协同效用就是通过发挥集群中核心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辐射作用来帮助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专业集群建设时,一定要把握以下原则:专业集群中,参与集群建设的专业之间,有没有共享资源,从而实现范围经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专业集群中,作为龙头的核心专业是否具备辐射其他专业的核心能力,并籍此实现协同效用。

二、从经济学角度认识“高职示范校建设”计划的意义

经济学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教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最终也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出最大化”。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认识“高职示范校建设”计划的核心思想,有利于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要求,从而实现国家推行这项计划的目的。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示范校建设计划的目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国家推行这项计划最根本的目的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高质量的人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能拉动人才的需求。所以高职示范校建设,不是投资的示范,而是理念、改革和管理的示范。

(二)深刻理解示范校建设的标准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一种优化分析的方法,包括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示范校建设标准的问题,我们可以牢牢把握示范校的核心思想——“教育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并且通过会计以及管理的方法来评价示范校建设前后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有利于正确处理“示范校”与“非示范校”建设问题

正如前面所提出的,示范校的建设关键在于形成高职教育的“增长极”,进而通过这些“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来带动非示范校的发展。但是“增长极”理论明确指出“增长极”尚未达到规模之前,它主要是吸引其他地方的资本、人才和技术,这就削弱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实力,加大了区域间的差距,这是“增长极”的负面效应,即“回浪效应”。在示范校建设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国家的教育资源肯定会偏向于这些学校,“增长极”理论告诉我们在强调示范校建设的“扩散效应”的同时,还应妥善处理这个过程中的“回浪效应”。

高职国家示范校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改进的过程。正像新古典派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所定义的创新——“创造性的毁灭”一样,高职示范校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大胆地改革,同时更需要建设者深刻理解与把握这项工程的核心思想与精髓,严格把握教育经济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设规则,从而实现国家提出这项计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云.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解读与评审过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

[2]王志勇.打造精品凝练特色跻身示范追求卓越[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金潇明,李树德,文益民.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及特征探析C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贺修炎.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6).

[5]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述评[J].南开经济研究,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