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选(九篇)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第1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 传统民间艺术 文化特色 美术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74

Cultur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YAN Chunting

(School of Art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splendid culture,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Chinese grassroots groups working people in long-term life and the practice gradually formed, which has a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rt forms, local customs and aesthetic sty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arts, elaborated traditional art TCEs and styl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art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olk a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t; cultural values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 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方所演变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各不相同。如凤翔民间美术,凤翔处于关中西部,凤翔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五大木板年画之一。凤翔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年画、泥塑和脸谱等,其受到当地文学、宗教的影响,在一些传统节日中,表达出幸福、健康、美满等具有美好祝愿的意义。泥塑被凤翔人称为“泥货”,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工艺,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泥塑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再经过绘制毛稿、翻坯、打磨、绘图、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凤翔泥塑的形状、花色多种多样,在过去,泥塑是在热闹的节假日用来相互送礼的礼品,因此凤翔泥塑多以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为主。凤翔泥塑的样式主要包括十二属相、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等,并各自有不同的意义,如坐虎样式的泥塑则表达着健康和勇敢的寓意。凤翔泥塑不仅在当地传播较广,还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都享有盛名。

第2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学科建设

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用来表现民俗文化、民俗生活的造型艺术,是民间艺术、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其使用对象的角度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相对于宫廷工艺美术而言的;从工艺美术发展历史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相对于现代工艺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世人关注,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也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逐渐进入了很多艺术院校的课堂,不仅丰富、完善了原有的美术教育体系,对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文化创作的主体看,传统文化通常涵盖三个方面,即宫廷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其中,宫廷文化和文人文化一直作为所谓的“正统文化”被历代官方重视,如,在古代艺术史、美术史上,我们常见到的就是这种现象。民间文化是社会普遍文化,孕育了宫廷文化、文人文化,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正是社会广大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实用性的造型艺术,是广大群众物质创造活动的结果、智慧的结晶。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一些民间传统的工艺美术正在迅速消失。而部分缺乏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滋润的年轻人,追逐时尚的潮流和物欲的满足,对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美术缺乏认知和认同,甚至排斥传统,其心灵状态和生存意义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鉴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抢救、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民间文化,为民族的发展寻求文化根基。高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很多高校相继开展了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课程,而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需要从专业建设方向上确立一个长远的保护机制,通过民间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专业的保护、传承人才。设计艺术学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无论是就学科建设的时间看,还是就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看,都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所以,为早日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学科,艺术设计学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加快改革发展。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发展规划的制订、专业方向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实践环节的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等一系列内容。而在调整专业方向上,从现有的资源和社会需要看,民间艺术设计可以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通常说设计为生活服务,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正是民间的匠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适合社会生活的工艺品,所以,实际上,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也是设计艺术的组成部分。而且设计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关注民风、民俗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只有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出发点、适合适用于民风民俗的设计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也才会取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尝试培养一部分学生从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专业方向。这个方向的设立,不仅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也适应了设计服务市场需要的目的,还可以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培育专业的人才。所以,对于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民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而对于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建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索。

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设计艺术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

在设计艺术学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可以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以补充和完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品类极为丰富,包括传统的陶瓷工艺、金属工艺、家具工艺、雕塑雕刻工艺、剪纸工艺、年画工艺、玩具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具有环保、节能的价值,其造型与装饰、色彩与材质、工艺技术、构造原理、设计与装饰原理、文化寓意与哲学理念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在当代的许多著名设计案例中可以看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对于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它是对设计教育艺术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完善。首先,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的设计专业教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中国戏曲艺术中的脸谱文化与服饰文化的象征寓意,民间文化中的奇异造型所体现出的想象力,等等,这些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内涵,可以为当代设计提供源头活水。其次,这些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品为当代的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如各民族的服饰、民间雕刻、民间玩具等设计案例,其设计思路、设计元素都可以为设计者所借鉴。但从目前的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看,很多直接运用西方的文化元素或者照搬西方的产品设计概念,可见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反映出部分年轻人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缺乏认同和兴趣,与民族文化形成了心理隔膜,陷入了知彼而不知己的畸形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中的缺失日益显现出弊端。当然,西方的优秀设计作品应该受到肯定,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本土文化、学习西方设计的方法和文化资源,西方的每一项成功设计也是艺术家在吸取本土文化资源和外来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创新发展。那么,对于置身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一方面,要积极、大胆地汲取国外设计的方法和经验,对其接纳、消化、吸收,从而实现洋为中用;同时,必须认知、认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才不会舍本逐末。因此,在设计学科中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设计专业教育才会更具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多元化、民族化设计观念的年轻设计师。也只有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纳入设计教育体系,挖掘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升当代设计产品的内涵。因此,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的开设,将会为建设更具有时代性、特色性、科学性、民族性的设计艺术学课程体系提供有效补充,是当代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新趋向,这样才能逐渐消弭民族文化缺失的断层,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其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据调查,在很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培养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有的说是人文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正是提高学生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学通常包含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史、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和民间工艺美术设计创作等内容,涉及美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人文学科,这些学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我国民间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学生在学习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认真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刻认识本民族在历史和当代所创造的伟大艺术成就,了解民族文化常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和提高技艺的同时,自然地丰富了文化内涵,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实在。

三、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为设计艺术学科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在学科科研方面,可以开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建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基地,开创艺术设计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新局面。科学研究工作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开展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将成果引入教学,为学科与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根基。近年来,很多高校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进而运用于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吉林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教师结合其所处地域的特点,分别开展了满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萨满剪纸工艺、高句丽壁画等科学研究项目,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于设计、美术教学,使学生逐渐体悟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构想,并设计出了具有民族意蕴的作品。河南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民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获批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依托中心和基地的学术力量,分别开展了“以设计带动河南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研究”“河南泥玩具对现代吉祥物设计的启示研究”“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从设计艺术的角度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途径”等专项课题,并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子课题《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河南卷》的调研、编撰工作。2015年,郑州轻工业学院又被遴选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试点院校,并于2016年初至今,承担了四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普及培训工作,目前已进行了四期(木版年画工艺、剪纸工艺、陶瓷工艺、民间泥塑工艺)的培训。在培训中,依托设计艺术学科,根据培训主题,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并引导设计专业学生参与,逐步加深学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感悟、理解和热爱,最终达到引导学员、学生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走民族化设计道路的目的。综上所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至少可以在课程建设、专业方向、学科科研三个方面为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所以,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建设民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加强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科学研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这既是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又是对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补充、完善,也是时代文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颜新元.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在高等美术学府、艺术研究院开设“民俗艺术研究与设计”专业的设想.美术研究,2005(4).

第3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在我国历史文化的酝酿下,由多民族美术文化相融合产生的,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特点。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对现代环境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民间美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入手,对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传统民间美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为居民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我国居民的审美取向与行为方式。因此对如何将传统民间美术中蕴含的文化精髓以及民族情感,融入到现代环境技术设计中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随着西方文化逐渐对我国艺术思想以及思维方式造成影响,对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传统民间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融合过程,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间美术从民间衍生而来又根植于民间。传统民间美术是我国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以及源泉,是艺术心理的发端。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部分,不仅包含了我国传统艺术语言以及文化符号,而且凝聚了我国人民最为纯粹最为质朴的艺术思想。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态,具有多变性以及独特性的特点,其美术造型风格多样、造型各异,且自身艺术思维方式较为独特,审美意识具有我国的民族特点。面临着现阶段中国传统本土文化逐渐迷失的问题,对传统民间美术中的精华元素、人文精神以及民族情感进行挖掘与提炼,并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地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语言,从而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的高品质生活空间,满足我国居民的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性新型学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环境艺术主要指的是构成人类生存空间并进行美化的系统化设计,是对生活环境进行规划的设计过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人文、生态、经济、艺术等多个方面[2]。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对于推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也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这就需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不仅要尊重文化传统,还应当顺应时展趋势。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1)艺术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居民对精神文化提出了相应的需求,要求社会环境中各种物件体现出相应的整体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整体性艺术,对空间关系、形体关系以及色彩关系都有所把握,具有统一性艺术化特征。

2)现代化特征。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单一性的设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因此绝大多数设计师在开始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在赋予现代环境技术设计一定的声光设计效果的基础上,为现代艺术设计赋予了现代化特征。

3)情感化特征。现阶段国际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方向逐渐向情感化设计偏移,简单来讲就是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关注居民实际需求,集中力量进行人性化设计。在情感设计基础上对设计手法进行探索与创新,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符合时代需求的同时,设计出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4)民族化特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单方面强调设计的现代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也导致我国居民失去相应的民族文化寄托。因此现阶段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逐渐开始将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进行融合,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赋予相应的民族化特征[3]。

三、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造型上的应用

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元素主要起源于我国人民的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是人们通过对生活进行总结从而绘制出的图形与图案,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并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从传统民间美术的视角进行分析,造型运用是较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造型与图案可以满足人们差异性的观赏与使用需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运营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艺术设计可以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艺术进行创新的同时,结合实际设计需求,从而推动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传统民间美术讲究意形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造成了积极性的影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拓宽其现实作用与历史意义。与此同时,传统民间美术中的各种意象与符号也都具有深刻蕴味与意义,这种意象与符号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2、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应用

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应用是二者相融合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设计作品纹样、色彩等传统民间美术方面的视觉传达。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当建立在尊重艺术精神基础上,在融合的过程中既应当考虑传统民间美术色彩、造型上的视觉表达,尊重原有艺术形式的秩序与韵律,也应当深入考虑对艺术设计气韵的营造。在融合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象上的拷贝与复制,而应当借由传统民间美术创造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意味的形式。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应当对整体设计的韵味与气质进行把握,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民间美术的灵魂,从而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灵动性。

3、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创新运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通过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符号进行提取、转化与重构,从而突破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定式,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演绎。尽管传统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但其在审美情趣等方面仍与现代元素有所差异,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合理的加工。并通过对传统民族美术元素进行解构与重塑,使其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5]。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应用应当结合现代化元素进行合理的改变与创新,从而有效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当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同现代化设计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冲突时,应当明确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滞后性,在有机运用的过程中将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化先进设计理念进行融合,从而有效地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4、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地域元素

地域性与民族性是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考虑,通过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且符合区域性文化环境的设计作品,从而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6]。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应当体现出地域性的风格与特色,还应当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进行考虑。将地域性元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塑造出既符合传统民间美术审美观,又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产物。传统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元素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演化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认知,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将传统民间美术的地域元素加以应用,在充分联系设计实际的基础上,对地域性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进行融合。

5、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材质上的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环境设计工作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冲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原有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创造具有自然性特征的新空间是设计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在选取设计材质上,可以借鉴传统民间美术的造物造景经验,充分利用设计材质的自然属性,对设计材料的自然美感进行有效地提炼[7]。这就要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当地特有的材料以及人工资源,在尊重地域性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对特有资源进行有意识的开发与创造,从而拓宽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民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艺术内涵需求越发强烈,将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可以为民众的艺术情感带来寄托,并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水平。

作者:李盖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

参考文献

[1]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04:226-227.

[2]皮佳.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5,22:137-138.

[3]袁磊.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184-186.

[4]胡悦.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何静.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大众文艺,2014,02:87.

第4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一、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发展状况

(一)人员组成与组织结构上杭县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的组织形式以艺人所掌握的技艺为纽带,自由结伴或成立一个民间艺术团,然后应村民邀请到处表演。每个艺人都掌握着一种或几种表演技艺。他们共同完成一场演出——表演传统艺术或现代艺术。据上杭县文化体育出版局资料显示,上杭县目前有43个民间职业团体,这些民间职业团体包括花灯队、舞狮队、船灯队、民间乐队(鼓手班)、业余木偶剧团及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等。其中以表演传统艺术为主的小型民间艺人组织共有32个,占上杭县民间流动艺人组织的74.42%,表演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大型艺术团11个,占上杭县民间流动艺人组织的25.58%。调查中发现还有一种流动艺人群体,其成员不固定,由流动艺人临时组织,不属于政府文化部门管辖。这三种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在人员组成和表演风格上各有特点。1.以表演传统艺术为主的小型民间艺人组织这种小型的民间流动艺人组织规模小,人数在4~12人不等,成员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年龄集中在40~70岁,组织偏向老龄化,年轻人只占少部分。组织结构稳定,人员固定。该种民间流动艺人组织主要以表演当地传统艺术为主,包括木偶戏、花灯、畲族山歌等。艺人出于对传统艺术的喜爱而组织走到一起,一般成立民间艺术团,每个艺术团会选出一个团长,平时遇到有人邀请艺术团去演戏时,一般由团长出面先与请戏人商议好演戏事宜,包括演戏时间、日期、戏价等,然后团长再通知其他演员做好准备,并商定演出时间一同前去表演。表演所得收入由团队演员均分。这些小型流动艺人组织中有一小部分组织是专业化演出,成员以演出为生,但大多组织是业余演出,成员平日以务农为主,偶有人请才外出表演。研究者调查的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属于这一形态。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由5人组成,成员都在43岁以上,年纪最大的已76岁。他们表演一般在传统民俗节日,以村为单位演出。2.表演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大型艺术团上杭县另一种民间流动艺人组织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大型现代表演艺术团,艺术团成员在30~40人不等。成员包含各年龄段的演员。所表演的节目众多,既有现代民众喜闻乐见的一些节目如小品、话剧、现代歌舞等,也有传统的打船灯、舞狮、舞龙等。组织内成员流动性比较大,成员每年都会有很大变动。这种大型艺术团一般由两三个艺人对艺术团负全责,会有团长、副团长。艺术团每年自主招募新演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应邀到各地表演。艺术团演员不是每次演出都参加,视具体情况确定演出人数。所得收入由几个负责人将演出成本包括车费、伙食费、购买道具等费用扣除后,根据每个演员的演出情况按劳分配。艺术团演员除了几个负责人外,都以外出打工加演出的方式生活,演出时间较为集中。研究者调查的湖洋之春艺术团属这种大型艺术团,现有演员37人,多为中青年,年纪最小的演员17岁,年纪最大的62岁。他们演出时间集中在春节,平时基本不外出表演,演员以外出务工或务农为主,且请他们去表演的大都以村或乡为单位。人员流动性很大,据该团团长介绍,由于没法给演员发固定工资,演员留不住,每年都得招人,并且需要重新培训,成本很大。3.临时组织的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经调查,上杭县民族地区还存在一种自由的、临时组织的民间流动艺人群体。这种临时民间流动艺人组织主要是为了演出而临时组成,表演完了组织也就散了。表演节目为民乐演奏,主要是丧事上演奏的音乐。这种组织俗称鼓手班。在各乡镇都会有一些吹鼓手(方言中对鼓手班成员的称呼,缘于演奏乐器主要为喇叭和大鼓),根据当地风俗,每当家里亲人过世,在出殡前一天需要请鼓手班到家里演奏一整夜以缅怀过世亲人。每次演出由8~10个人组成,吹鼓手都是一些中年人,他们一般是专业演出。每当有人过世,过世者家人便会联系某个吹鼓手,接到“活儿”的吹鼓手再挑选自己熟悉的吹鼓手一同演出。每次演出的人员不固定,吹鼓手自由组合,所得收入接到“活儿”的那个人多分一点,其他人平分。这种临时性组织没有固定的人员组成。研究者调查的庐丰畲族乡属于此类,该组织大概有十多个吹鼓手,他们常常在各地奔波,非常辛苦。这三种流动艺人群体组织在成员数量、成员年龄结构、组织形式、表演节目、收入分配方式上都不相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也不同,相对而言,表演传统艺术的小型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大于大型民间艺术团和临时组织的鼓手班。

(二)从业动机与职业预期1.从业动机从业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从业活动以满足需求的内部心理活动,其内容涉及从业人员人生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对未来追求等多方面。流动艺人从业动机关系到艺人是否能够很好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艺术,也关系到流动艺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据调查流动艺人的从业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更好发挥自我积极性和创造性。调查发现,有57.42%的流动艺人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从事这一职业,他们对艺术有着热爱。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刘团长介绍,他学木偶戏已经三四十年了,当初学木偶戏时只是单纯想学一门技艺,以便谋生。后来在表演中喜欢这个行业,每天都要摸一摸小木偶,亮一亮嗓子心里才舒服。木偶戏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二是传承。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得以传承。调查显示有23.17%的流动艺人是为了把传统的文化和艺术传承下去,他们认为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不应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消失,即使自己生活贫困一点也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三是赚钱。艺术表演的过程也是赚钱谋生的过程。民间流动艺人为了生活而外出表演,但是由于市场萎缩,所赚却并不如意,因此,以赚钱为目的而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调查显示,只有13.52%的流动艺人从事这一行业是为了赚钱谋生。但他们大都认为这一行业赚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流动艺人收入明显比同龄的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收入低。事实上单靠表演生活已经不太现实。访谈中一个流动艺人告诉研究者,他靠演出赚的钱根本不能养家,而是要靠妻子种田。2.职业预期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给传统的民间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间流动艺人对职业的预期关系着他们继承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期望。在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日益变化,民间流动艺人生存愈发困难的情况下,民间流动艺人对职业的预期大都持悲观失望态度。调查显示53.53%的流动艺人认为这一职业不能传承,有28.79的流动艺人表示不清楚该行业能否发展,17.68%的流动艺人认为该行业能发展下去。民间流动艺人的悲观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民间艺术正面临巨大传承压力。大部分表演传统艺术的艺人们坦承几乎没有人跟他们拜师学艺,一是由于学习这些技艺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要两三年才能学会;二是随着教育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少年都在读书,即使有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也会选择外出打工等。因此,民间传统艺术继承令人堪忧。

(三)演出状况与演出方式通过与观众和流动艺人的访谈交流,研究者了解到三种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的演出状况和演出形式都大不相同。以表演传统艺术为主的小型民间艺人组织的表演几乎都与迎神、打醮,赛还良願等传统民俗节日联系在一起。人们在传统民俗节日期间会请民间流动艺人演戏。因此这种小型的民间艺术团外出表演的机会相对多一些,演出时间也不集中,一年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邀请演出。表演的节目以传统艺术为主,如木偶戏等。他们外出演出时,为了节省费用,只雇一辆货车,采取人货混装,每人带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到达目的地后在指定地点搭建戏棚演出,演出的戏棚较为简陋,都是木头搭建。演出期间艺人们吃住都靠地方安排,吃饭一般由当地村民轮流负责。以表演木偶戏的流动艺人为例,木偶艺术团白天晚上都要表演,每场演出2-3个小时不等,且白天演出时间较短。晚上演出时间较长,观众也比较多。观看演出的观众多为中老年人和一些凑热闹的小孩。演出过程中研究者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了解到只有部分6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听懂整场剧情,35-60岁的观众可以勉强听懂一部分剧情,主要靠台前的小黑板上写的故事名字大概推测出故事情节,剩下的为数不多的35岁以下的观众只是凑个热闹而已。由民间流动艺人组成的大型民间艺术团,一般只有在过年时村里或乡里才请他们去表演,演出机会较少。他们外出表演时,由于表演道具和人员等东西比较多,一般有二三十个人一起外出表演,要请货车运东西,客车载演员。他们表演的舞台也是自己搭建,一般情况下是大型的露天舞台。由于他们到外地表演一般只需一天时间,只表演一场,不需要住宿和带生活用品,演出期间伙食费由艺术团自己负担。大型民间艺术团所表演的节目既有传统的打船灯表演,又有现代的歌舞表演,如拉丁、肚皮舞等,还有深受农民们欢迎的贴近农民生活的话剧、小品等。这种艺术团的表演深受各年龄段的观众喜爱。据湖洋之春艺术团的林团长介绍,他们艺术团演出,观看的观众多达三四百人,有时候甚至达到七八百人的壮观场面。另外一种民间流动艺人的临时组织则是在办丧事的村民家里演奏,外出表演时只需带一些较为简单的乐器和音响,所吹奏的音乐为悲伤乐曲,演出期间吃饭由事主负责提供,没有观众。他们在事主家里吹奏音乐以缅怀事主过世的亲人。他们外出表演的次数较多,整个县城甚至外地的人都有可能在办丧事时请他们,有时刚在某地吹了一整夜,又急着赶到另一个地方另一户人家家里去演出,常年奔波在外,较少回家。

二、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发展困境

(一)职业预期较低民族民间流动艺人职业预期普遍较低,大部分流动艺人都抱着悲观失望的态度。有许多流动艺人传承文化的代价是终身贫寒。随着社会发展,在现代各种娱乐方式冲击下,民间流动艺人演出市场不断萎缩。表演传统技艺的艺人们大都靠着对于艺术的兴趣和追求惨淡经营着他们已经走向衰落的艺术团。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传统艺术表演内容大多与神灵有着密切关系,而人们对于神灵宗教的兴趣日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艺术传承造成影响。

(二)传承机制不畅全球化快速发展,中西方现代文化对传统艺术冲击增大,使国内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日益变化,民间流动艺人生存日益艰难。民间艺人群体逐渐走向老年化,随着艺人老去,如果不加以保护,将会导致部分民间文化消失,或被封存于博物馆。民间流动艺人群体所面临的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是没有继承人。民间艺术后继无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变化,民间流动艺人地位正逐渐下降,访谈中有位老艺人告诉研究者,在过去表演木偶戏的艺人地位非常高,受到社会和群众极大尊重,他们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都受到当地人民热情接待,工资比一般工人要高。而现在的艺术团外出表演次数和时间很少,且越来越少,艺人们所得待遇也大不如前;二是民间流动艺人收入较低,单靠表演难以维持生计,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表演;三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传统艺术。访谈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怀着排斥、自卑、无所谓的态度和认知;四是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上学读书,一些即使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也会选择进入城市打工等收入较高的行业。

(三)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出现使社会对于传统民间艺术表演的需求逐渐减少。传统民间艺术团负责人表示,现在除了传统民俗节日如迎神、打醮等请戏外,民间私人请戏已越来越少,甚至有很多地方连传统民俗节日都不再请戏。民间流动艺人演出市场严重枯竭。迎神、打醮、扛菩萨等一些民俗活动作为公共信仰、娱乐,原由集体组织和参与,而现在随着社会转型,许多公共活动逐渐让位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活动,传统的与神灵相关联的公共行为遭到现代年轻人质疑。民间流动艺人表示,单纯靠演戏维持生计已不可行。大多数艺人都一边务农或外出打工一边表演。社会对于民间艺术需求已远不如前。民间艺术与社会需求相脱离,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若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传统艺术消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四)本身的发展受限民间艺术团由于缺乏资金,本身发展受限。民间艺术团的不固定收入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但为了更好的发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跟随时代潮流为群众所接受,须对道具和设备进行更新,这都需大量资金。对于艺人而言,政府或民间资金上支持非常必要,然而当地政府并没有资金上的支持。当政府要举办民俗文化大赛或有领导参观要表演时,民间艺术团才去表演但却不付工资,只是给点伙食费和路费补贴,甚至有时候连路费都不支持。民间艺术团要融入到现代文化,要跟随时代步伐进行创新就需要资金,但艺术团的微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调查发现,艺人们的表演器具已十分破旧,木偶也是很久以前置办,很多器具需要更新却苦于没有资金。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刘团长有很多关于艺术团和表演的创新、改革想法,但因为资金问题无法落实。同万兴木偶艺术团一样,其他艺术团也是因为资金问题无法置办新的先进表演道具。还有一些艺术团因无法给员工发固定工资而留不住艺人。

三、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发展策略

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热爱传统文化,长期坚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保护民间流动艺人是保护口传身授型传统艺术的重要方式。对于民间流动艺人保护,可从以下层面展开:

(一)制定相关保护扶持政策各地方文化部门应重视民间艺术团生存与发展,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继承人。改变以往对民间流动艺人有事则唤、无事不管的做法。将民间艺术团纳入文化事业发展和传承视野。制定相关保护扶持政策帮助民间艺术团即民间流动艺人更好发展与传承传统文化。地方文化部门应该对当地民间流动艺人和民间艺术团进行调查登记,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并可每年每月固定给他们发放津贴,直接对他们进行扶持。只有给民间艺人一定物质待遇,才能使他们理直气壮、充满自信的成为传统艺术传承和保护人。有了政策提供的生活保障,民间流动艺人才能更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才有可能以艺术方式传承。

(二)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培养新型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新型传统文化人才,贯彻“乡土文化”进校园精神。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合力,让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或开展传统文化兴趣班等,请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人、老艺人授课。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使传统艺术不会消失,不会成为只是留在博物馆里展览的毫无生气的苍白文字。

(三)保护流动艺人生活的艺术环境传统艺术表演逐渐失去观众,意味着艺人们将在一个没有听众和没有表演氛围的环境中孤独表演。一个没有观众的艺人必将失去文化自信,一个失去观众的表演必将走向消亡。因此,保护民间流动艺人的生活环境极为重要。地方文化部门可采取以下方法保护民间艺人生存的艺术环境:首先,文化部门可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为传统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为流动艺人提供更加宽广的活动空间;其次,可与当地民俗节日相结合,由乡政府或村委出钱请民间流动艺人演出,为他们搭建更大舞台和表演场地,增大影响力;另外,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校课堂,让中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最后,还可录制民间艺人表演的节目,在地方电视台定时定期播放,让人们通过现代媒体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

(四)给与民间艺术团资金上扶持民间艺术团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文化部门可对民间艺术团进行适当资金支持,使民间艺术团能够有资金投入到表演道具更新和艺术形式创新中,使传统艺术能够更加贴近、服务于新社会、新时代的观众。同时,政府应鼓励一些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开发,帮助各民间艺术团合作成立传统文化公司,进行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繁荣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流动艺人,将传统艺术纳入良性发展轨道,使民间艺术团和民间流动艺人能够更好生存。政府还可为民间流动艺人开展一些政策性宣传活动,间接给流动艺人以资金支持,帮助流动艺人拓宽市场。同时鼓励流动艺人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宣传产品,既可获得收入也可做到推广传统艺术。

四、小结与展望

第5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教育;文化索源现代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经济发展速度让世界侧目,对传统文化源头求索走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前面尤为必要。

1高职艺术教育的文化基因源于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承载着整个民族最初的记忆。在经典艺术作品中,总能体现热恋芳香泥土的永恒情结和无法摆脱地乡村烙印。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需“礼失求诸野”,乡土艺术为高职艺术教育提供营养的源乳。民间艺术作为农耕文明的结晶,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承传性等特点。在傩戏、木偶戏、皮影戏、说书、戏曲、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寓言、谚语等口头艺术表演中,当我们惊呼剪纸、年画、刺绣、风筝、泥塑、陶瓷、玉器等精湛的民间手工艺以其顽强地存活力承继下来,展示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辉煌绚烂。这些由广大劳动人民担任传承主体的文化艺术珍产,给中国艺术教育的更新发展提供了丰厚广袤的文化土壤;它像酵母一样激活高职的艺术教育事业。高职艺术教育现代进程倚赖其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民间艺术需要高职教育理论指导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在新历史时展下,高职艺术教育培育具有独特技艺技能的艺术工作者必然离不开对本土民间精髓文脉的发掘与承传。

2高职艺术教育文化素质与美育功能培养

现代化发展充满机会与挑战,高职艺术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经济利益,置身在布满后殖民主义的文化陷阱中发展,在教育的文化层次中能否坚持自己正确地对长远目标与短期行为利益的轻重权衡抉择立场,清醒而理智地保持艺术的民族性和文化创新力,致力于高职教育的人文责任与文化艺术发展。高职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内容理解上有了很深的偏见,在忽视或无视文化内容情况下,要对艺术传统文化和其历史的进行大量的阅读消解,往往只是用自己学科语言进行自以为是的翻译,在此种现代语境和学科差异下造成的双重误读和误解,难免造成文化意义差异性流失和专业术语的偏颇理解,对古今理性思维和物质文明的片面理解,直接导致高职艺术教育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欠缺的深重危机。对此,我们应将传统经典置于高职艺术双重语境下来进行建设性地考虑,对文化内容进行真诚严谨地塑造和学习发扬;使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高职艺术教育领域这块得到细致深入的科学阐释。中国的传统审美给当代的高职艺术教育带来发展新曙光,它在艺术教育功能上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远期效应,能使中国艺术精神越过现实时代审美传至久远。高职艺术教育审美要避免“高技术,低情感”的悲剧教育范式,高职艺术教育应用足够的精力研究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共通之处。对克服高职艺术教育在精神上的现代性危机,把中国文化传统进行现代重构和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的艺术翻新,使当代高职艺术教育内容自觉适应文化现实需求,使高职艺术教育在重构文化传统课题中的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如张道一先生认为“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不是单纯地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更重要的是抓住实质,探讨规律,发扬精神”。高职艺术教育创新即赋予传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批判的继承方式,对传统文化在借鉴吸收过程中勇于寻求突破和创新。高职艺术教育的美育任务是牢牢把握传统的自觉遵循及其文化传统常态的保持;只有这样,具有教育特色常态的高职教育才能赢得教育界的一席之位。作为传统古典艺术教育思想和方式上有着极其值得借鉴的部分,“仁”“礼”就是当今高职艺术教育所缺失的人文素养。在高职艺术教育中,以传统的人文精神为基,构建一种现代的新人文精神传统是一个实非容易的复杂工程,其目标是以当代人文精神的现代语境来推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审美化进程。高职教育的艺术寻根方式,主要以在乡间习俗,乡村自然及传统哲学文化中找寻艺术意义和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们在艺术的文化寻根教育活动中重视本民族的现实生活权利和保持清醒的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意识。高职艺术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技艺层面上,还应对审美传统、文化传统进行寻根索源,将文化理想与技艺技能具体统一,培养具有传统艺术之道的高素质人才。

3结语

高职艺术教育对传统的艺术文化寻根求索并不是简单地崇拜传统和对原始事物的盲目眷念,而是一种对民族文化历史在现实的反思,是对曾经传统习俗和民间工艺所遭到巨大破坏而进行自觉修复整合过程。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研究民族文化是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灵魂,结合现代创造理念和创造方法则是民艺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广西文脉之传统”,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中国民族艺术的理念设计专家。本文以文脉传承的发展源流为主要之根本,结合时代精神的审美理念,穷源竞流,试从民族文化的开发,运用,及其制作实践和总结归一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进而论述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这一历史所承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艺设计;传承发展

此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GA283此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自筹重点课题《传承民族文化视角的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B088此文为2015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教改激励立项项目《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GY24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是集民艺文化与设计基础于一体的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以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与发展为引导,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行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的再设计。该专业设置丰富多彩且较为综合,使学生得以学习多种绘画技能以及设计基础,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多挖掘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其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中去,为培养成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复合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学术技能。

一、民族文化开发与挖掘

“民艺”来自于日本著名专家柳宗悦先生“民艺学”中的“民艺”一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理论家潘鲁生先生在其专著《民艺学论纲》中对“民艺”的界定指出:“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体现‘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的特征。”“民艺设计”不专指“民众的艺术设计”,而是以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作为创作源泉,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精神和创造理念,打造具有东方文化品质、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现代产品。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五十六民族,其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给民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炼。所以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关艺术家深入基层采风调查,了解、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习俗、生活习惯,及创造其民族艺术品的信念和深刻的寓意。

二、民间图形艺术设计与应用

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侧重在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图形文化元素和符号结合现代产品和设计思维进行设计和转换应用,突出传统文化应用时在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强调设计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从广西个民族的主要器物、图案、服饰、建筑物、手工艺品等物品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从其材质、工艺、造型、色彩、构图、纹饰六方面对其图形、设计元素进行提炼,结合现代设计思维与理论,对这些设计元素应用于民艺设计当中,民族图形与民艺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汲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图形元素之精华,运用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与空间,挖掘民族元素文化之广度与深度,获取更大的空间展示与视觉效果。在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少数民族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现代设计,贯穿现代的思维、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之产品。通过本专业的引导开拓,使学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创造理念与创作方法,掌握民族传统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民族艺术设计和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能力。

三、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

“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柳宗悦。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认为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这些抚慰人类心灵的民族艺术最值得感激和弥足珍贵。如今生活节奏加速,各种机械化流水线的高效率高产量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而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往往是人工或手工制作,其设备单一简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艺术品。例如广西壮族服饰,设计完成后,通过简单的机器,进行人工加工,一根根线的织布织锦,制作一件衣服需要数月上载。在当今生活当中,车水马龙,各种高效快速的压力当中,人们很难有长时间去做一件低效率的最原始、最古拙的工艺品,所以诸多民族手艺的制作频临消亡。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在思考如何去保护或者挖掘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或者物品的制作工艺,如何去探索设计在民间工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建立起自己行动的方向和模式,侧重民族手艺设计与制作,弘扬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技艺,是对民族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手艺性。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立足于民族文化和传统造物技艺的挖掘和再创造,立足于现代产业和现代产品文化品质的建构和提升,立足于民族艺术和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延伸和发展。

四、民艺设计理论梳理与总结

民族民间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与方法,缺少理论书籍与相关文字记载,有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延续,因而有许多民族艺术相继失传。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需重视民间设计理论,通过调研采风等形式可将民族设计的有关历史传说、民俗风情及有关设计方法、步奏等知识整理成册,对相关艺术品进行拍照存档。梳理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总结民艺设计的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民艺设计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理论及价值观念。广西民艺设计应用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强调的是“立文化之本源”,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挖掘传统的民族“美术造物”精神,将造物审美思维贯穿于民艺的实际造型与设计应用中。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认识、传统绘画基础的设计艺术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设计师。不断的培养突出中国民族传统思想民族性与国际化、现代设计紧密相关的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的,新时代紧缺的创新设计人才,为国家设计注入设计的新生力量。

作者:韦倩 张晓翠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参考文献:

[1](日)柳宗悦著.徐艺乙主编.民艺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第7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 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90-01

一、通过各种渠道发掘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精品,加强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学术研究

搜集和整理民间艺术工作是艰巨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它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对民间剪纸艺术额外在形式以及内在价值上进行不断的挖掘和整理,建立健全民间剪纸艺术资料库,并不断完善。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系统地分类记录和妥善保存民间剪纸艺术作品,通过这种方法增强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民间剪纸艺术是一项专门的科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从事民间剪纸艺术工作的同志应该像其他科学艺术专门人才一样具备一定的素质和修养。首先必须热爱民间艺术,还要具有一定的民间文化艺术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民族、社会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较好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需要具有一定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组织能力。需要大力宣传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意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关注,利用民间传统节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工作中来,从而才能够不断增加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力,营造出一个全社会都能够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命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搜集、整理以及学术研究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应该建立专门的民间剪纸艺术机构,系统地收藏民间剪纸艺术作品,还应当加强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通过研究民间剪纸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存在环境,为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要加强群众保护意识,要使民间剪纸艺术持续发展,只有人为地进行保护。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印度、韩国等周边的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很有经验,有一定的成效的,我们可以多角度借鉴这些国家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祖国几千年的文明留传下来的遗产是丰富而有底蕴的,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间美术的一员,理应受到多方面的保护,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二、加强民间剪纸艺术的交流与合作,使民间剪纸艺术的商业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充分全面的体现

通过民间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这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定期组织民间剪纸艺术传人开展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播领域。从推动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角度上来说,民间剪纸艺术处于艺术、生产、生活的交汇处,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人民群众物质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民间剪纸艺术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民间剪纸的工艺产品市场开发纳入旅游产品开发的整体规划中来,在旅游景区开拓民间剪纸工艺品市场,不仅可以使旅游产业与民间美术工艺品产业“双赢”,而且对于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根据市场需求,把民间剪纸艺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加以润色,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是既保留传统的原生态艺术,又加入了时代风格的完美结合,从而真正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再生,真正起到了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达到了继承和发展的目的。

三、传承体系

地域传承、亲缘传承、师徒传承等传统影响下形成的民间剪纸传播体系,随着时代进步和多元文化的渗透,群众文化观念的悄然变化,使得民间剪纸艺术形态在发展和继承上限制了民间剪纸的传承与交流。因此,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将其融入现代生活,就必须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传承方式,培育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的环境。在日本,对民间文化保护者的培养自1962年开始,对保护民间团体和民间公共团体所进行的传承人的培养,有一定经费补助,目的是尽快培养出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者。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其思想、图腾样式和表现形式都经过了千百年的积淀才流传下来,对于艺术设计以及专业的创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民间剪纸艺术资源,开展传播剪纸艺术的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可以将现代的艺术融入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之中,注重现代教育手段的学习,进一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间剪纸艺术。在学校开设民间剪纸艺术课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还可以使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民间艺术教育为依托,不断拓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抓教育的同时,要保护好民间老艺人,发掘民间剪纸艺术,广开民间剪纸艺术传播途径。美术教育工作应担负起传承民间传统艺术、培养出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美术专业人才的责任。从现代美术教育的现状看,在美术教育的课程中增加民间剪纸艺术的内容,从而使民间剪纸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

传统的民间美术存亡与兴衰,事关民间文化全面复兴战略能否实现。以上这些办法和措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民间剪纸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文艺为人民服务,它是唤起人民群众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事业。作为艺术工作者,要为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民间艺术繁荣新局面做出贡献。

第8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概念

民间表演艺术通过表达形式来体现,有效保护民间表演艺术,准确理解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概念是当然之义。关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概念,理论与实务界均无统一结论。理论界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涵义给出多种表述。部分学者立足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空间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特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并演绎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5]。部分学者基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延续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一种通过世代流传、连续、缓慢创造的艺术作品[6](172)。还有的学者突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集体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艺术形式[7](203),或是指“由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或特定民族集体创造、体现该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或特定民族的特定品质或文化”的艺术成果[8]。此外,有学者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词源出发,主张按照其英文的涵义,称为“民间文学艺术”或“民间艺术”[9](307)。法律实践上也无统一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定义,国际间立法采用列举法且差异较大,但都要求表演者的群体性、内容的民族性。《班吉协定》的附件所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包括: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遗产基础的,代代相传的表演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而依据《示范条款》,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可见,《班吉协定》将其界定为由“群体”而非“作者”完成的东西,从而排除了可通过常规版权法保护的民间“作品”;示范条款则包括可认定由一国国民或者该国之部族群体完成的创作。在具体国家立法中,摩洛哥版权法仅指符合创作条件的未出版的作品;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两国的版权法对是否出版无要求;塞内加尔版权法则限定在艺术领域的创作……笔者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在一国领域内,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表演,或能够推定为来源于某国或某一社区内成员表演,经世代相传,构成独特的文化特征、民俗风格、表现形式及方法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展现艺术方式的种类,这些种类是被认为符合该民族、种族或社区集体期望的表演形式的总称。民间表演艺术发展史、国际间立法实践都表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具有明显区别于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法律特征。民间表演艺术特殊性决定了其表达形式的特征。在武汉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归纳民间艺术表达特征为多样性、不确定性、传承性、无形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基于前述概念,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是由某社会群体表演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它产生后会在区域间、民族间不断创新、丰富。因此,它并不是完全等同于传统版权法上的无形的“智力创造成果”。由于民间表演艺术源于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受“宫廷艺术”规矩束缚,与之伴生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自然竞相发展,形式与时俱变,从最初的杂耍到传统舞蹈,从活表演“百戏”到“人机合作”表演。因此,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至少包括原始民间艺术表演结果如原创音乐、戏剧、舞蹈;在原始民间艺术表演结果基础上形成的载体如同一舞蹈的不同表演方式;以及以流动形式存在的民间表演艺术,如口技、评书、宗教传统仪式、传统竞技、传统游戏、民间习俗;等等。第二,创作主体的群体性。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存续主要通过家族或群体传承,即使个别形式是某一特定个体原创,但由于社会发展原因,原创个体呈现“不知名”状态,但总体属于特定群体一员。正如学者所言:“它不是一个或若干个自然人或者团体的产物,相反,它是在不断地被民族内的众多成员传播、演绎过程中”受到无数的表演者不断加工,“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听众、观众的意见和情趣,从而使文化内涵不断丰富”[10]。第三,流传方式的实践传承性。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出现取决于生活生产实践的需要,一种表达形式的发展也基本决定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可以说,没有民间的生产生活需要,就不可能有民间表演艺术,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缺少“宫廷”及“科班”标准,“口传身授”成为其流传的主要方式。

法律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

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因其依存的文化环境而丰富多样并不断演变,但由于法律的局限性、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演出法调整对象的发展性,司法实践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保护不到位。“如果整体所获得的力量等于或者优于全体个人的力量的总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立法已经达到了它可能达到的最高的完美的程度了。”[11](154)因此,民间表演艺术要受到法律保护,必先使之成为演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得到合理界定,是民间表演艺术法律保护的起点。(一)界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基本理论在艺术上,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民间表演艺术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表达形式,必然体现审美观念。而人类的生存发展决定着民间表演艺术的丰富发展,民间表演艺术的表演形式的审美观念与审美形式,逐渐成为审美意识,并显性为审美观念的符号语言。这些符号语言通过民间艺术,再现人类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从而形成民族表演艺术文化模式。因此,界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首先必须坚持“原生态”标准。在民间表演艺术领域的“原生态”,是指在特定民族、地域生活环境内自然形成、表演、流传,域外文化影响少,没有经过人工依据外来标准改造的表演艺术形式。由于民族、地域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取向不同,民间表演艺术的“原生态”内涵不是简单、统一、固定的。因此,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的差异不是技艺水平,而是形式创造者的思想观念。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因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12](18)“原生态”要体现民间表演艺术语言系统、表演情感呈现方式、表演者审美观念、表演者心理结构、表演者思维方式、表演动作要求等舞台元素,也要体现民间表演艺术生存、流传的实践环境,以及确切传达民族(群体)文化心理。为此,确定“原生态”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应该使它的文化形态完全回到原生态的生成环境,至少“原生态”应该体现“传统”和“习惯”内涵。依据WIPO解释,“传统原生境”被认为是特定群体基于一直延续的用法在适当的艺术框架内使用民间表演艺术传统的方式;“习惯原生境”则指依照该群体每天的生活实践对民间表演艺术的利用[13](17)。在法理上,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应符合法定要件。首先,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民族文化财产,是在民间经过长期流传而形成的表演艺术载体。形成时间短,或非特定民族或群体自觉形成的,不是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有些国家立法要求表演艺术已存在100年以上并能反映本民族文化,如特利尼达和多巴哥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法》(草案)。其次,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创立者是民间特定人群,而非官方指定或许可人群及组织,其引起原始权益不能够完全归属于特定个人或者该人群以外的社会组织。“群体性”不仅指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中所表达的感情、反映的愿景、展示的内容,对特定群体具有普遍性,还指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从原始创作到流传、到再创新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与群体艺术创作分不开。至于认定“群体”,一般考量民间表演艺术的生长环境,而民间跨区域流传的同一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则可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①。再次,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内涵,即特定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然认同与自然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在自然状态中代替着法律、风俗和道德”[14](103),而“法的观念,尤其是自然法的观念,显然就是关于人的本性的观念”[14](64)。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表演艺术本身的载体,以民族民间文化为依托,是后者的表现形式,而不限于具体形式的有形或无形性。因此,与民间表演艺术无关的表演形式,如从国外引进的音乐、舞蹈、戏剧,非民间的官方艺术表演形式都不是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最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具备主观要件,即已经被公开的、被特定群体在心理上认可的“正式形式”。“公开”是向所在区域或人群公开,是表演的法律要件之一,非公开的表达形式自然不符合法律保护要件;而且,这种形式应该得到特定群体的承认,公认其区域的、人群的效力,如果该形式没有得到社区多数人的认可,则不是法律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此外,这种主观认可,还体现为民间艺术表演者都为表演结果的完成做出了直接的、实质性的贡献,而非为表演创作提供素材、理论指导或记录等辅的行为②。(二)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国际间立法实践关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保护范围,国际间立法实践不一致,但都规定了大致分类。从国际公约规定来看,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别,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曲折认识。狭义上,将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排斥在口头表达、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之外。如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宣言》列举了三大民间表演艺术领域: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而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民间表演艺术包括肢体语言、音乐、戏剧、木偶、歌舞等表现形式。在广义上,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外延更广泛,且符合民间表演艺术本质特征。如《班吉协定》附件7规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至少包括口头形式表达、艺术产品、宗教传统仪式[15](375);突尼斯版权示范法则包括音乐表达如民歌、器乐,动作表达如民族舞蹈、民间游戏及民俗活动①。国内法示范法条的规定更宽泛: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或民间宗教仪式;有形的表达形式;等等②。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将传统表演文化表现形式概括为:音乐表现形式,如歌曲和器乐;行动表现形式,如舞蹈、游戏、典礼、仪式和其他表演,而无论其是否已浓缩为某种物质形式③。从国际看,21世纪的联合国公布三批亚太地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表演类占总数的93.55%,所有项目均涉及民俗。纵观各国具体立法,由于对民间表演艺术范围的理解,发达国家与传统资源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常相去甚远,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的国家多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如突尼斯、智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马里、布隆迪、象牙海岸、几内亚等国。各国具体规定存在差别,但基本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口头艺术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声音艺术形式,如民乐、民歌等;动作艺术形式,如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体育活动、民间游戏、杂技等;综合艺术形式,如民间祭祀活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活动等。从国内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予以保护民间表演艺术,依据我国公布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类分别占总数的51.4%、56.7%、57.1%,它们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等形式④。(三)法律关系客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类型根据国际间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能够成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主要有三大类。1.民间表情艺术。它是指借助于艺术载体要素媒介,通过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表演者感情的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杂技、民间戏剧等;后者专指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本文专指狭义民间表情艺术,它最直接、最充分展示表演者情感;通过表演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受众情感共振;凭借时间流动性形成意境。民间音乐是相对于专业创作音乐的概念,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是指特定群体在生活和劳动中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它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群众集体改造、加工和提炼的表演艺术。民间舞蹈,也称“土风舞”,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由群众自创自演,具有固定舞蹈程式、动作术语,体现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的自娱性、群众性的舞蹈。民间舞蹈历史久、题材广、形式多、数量大,内容包括农业生活、娱乐活动、祭祀礼仪活动。民间舞蹈特点是:载歌载舞,多用道具,表演形式自由。从舞蹈功能角度看,民间舞蹈可以分五大类:节令习俗舞蹈、生活习俗舞蹈、礼仪习俗舞蹈、信仰习俗舞蹈、劳动习俗舞蹈等。2.民间综合表演艺术。民间综合表演艺术是戏剧、戏曲等艺术的总称,汲取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术优点,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在一起[16](195)。民间综合表演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戏曲、曲艺、皮影戏、民俗表演。民间戏曲是指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艺术。它是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以歌舞演故事,离形取意,运用虚拟手段塑造形象。它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源于原始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鼎盛于清代,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艺亦称说唱艺术,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曲艺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古代宫廷中俳优歌舞表演就含有曲艺因素,主要有相声、数来宝、快板、快书、评书、弹调、大鼓坠子、琴书等。曲艺是最具民族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集成,以“说”和“唱”为主要,以“一人多角”的方式表演,曲种各自独立。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皮影戏的演出是演员通过操纵皮影来展现形象。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

第9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一、我国艺术设计的现实情况

我国艺术设计起步比较晚,呈现年轻化状态。长时间以来,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影响着国内的艺术设计,给国内的艺术设计者们造成了深深的影响。因此,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很多设计师们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未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因此,盲目地模仿西方文化形式导致国内艺术设计比较肤浅,缺少浓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只能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创新。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思维形式国内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特点包括循环性、辩证性和统一性,传统文化比较关注物质内部的统一,比较重视对物质的归纳与总结。所以,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上进行掌握,不能只关注事物的片面性,在追逐层次美的同时还要保持内部的相互协调,只有这样的艺术设计思维,才能确保艺术设计作品的欣赏性和艺术性。

(二)使用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艺术设计里面的文化底蕴要通过传统文化符号来进行展示。传统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比喻性。传统文化经受过历史的考验,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换句话说,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艺术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可以使现代生活更加的雅致。

(三)融合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陈设艺术是东方文明的耀眼明星,它包含着庄重大气的气质、轻松自然的神韵以及超于世俗的境遇等品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质是人性化设计的主要内容,艺术设计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不能照搬照抄;既要继承又要发扬光大,传统陈设艺术对现代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艺术设计与书画艺术相融合中国绘画艺术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比较鲜明的笔墨韵味,绘画艺术是表达情感的根基。在我国一些传统地方产品的设计中,经常采用国画绘画形式作为画面,这样能够有效地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增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底蕴,使设计作品更富有表现力。民间绘画艺术的壁画、年画、剪纸、版画等形式,均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浓烈的东方艺术美感与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艺术的剪纸艺术,它代表着民俗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民间美术艺术的形式美;民间剪纸艺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造型、鲜亮的色彩、吉祥的寓意以及浓厚的文化内涵。民间剪纸艺术在地域上的不同主要是受民族文化差异和时代不同的影响,所有的艺术形态都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食品包装上大量使用了这样的艺术形式。比如,经常看到的马宋饼,它的包装就使用了廊坊地区流传已久的年画设计元素,这不仅提升了商品的文化底蕴,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

(五)体现与表达传统图案因素中国经常使用传统图案,因为它们是民俗、民族和民间文化的千年累积,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同时灵活多样、内涵比较深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图案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它们代表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背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

(六)体现人的现代情节艺术设计里经常会使用到的装饰方式就是传统图案,比如藻井纹、云纹、砖画纹以及铜器纹等;传统艺术设计里还会使用到民间的美术艺术,比如剪纸、皮影以及织染等。对传统图案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取其精髓进行再次重组,将其使用到图形设计面,让传统图案和现代设计真正地实现有机融合,象征性地对画面进行处理,构成与众不同的艺术设计特点。代表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人的现代情节,让观看者在情感上有所共鸣,使其展现最佳的艺术魅力,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使民族特点展现得更加突出,使艺术效果更加的明显。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