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范文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医疗医药发展前景

第1篇:医疗医药发展前景范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破阻碍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分配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地区、人群在健康保障、服务提供、健康状况方面的差距,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必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1〕医疗机构集团化作为一种医疗资源重组模式,是当前医疗服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集团化背景下的医院管理模式,尚处在摸索阶段,由此产生的医疗机构的药械购销、使用的管理方式同样处于一个新的管理理念的初创阶段,出现了许多与现行法规相违背、需要加强规范的新情况,这也是我们药械监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而近期的阿伐斯汀事件更是敲响了必须严格查处非法购进和非法使用药品的警钟,该事件暴露了医疗机构内部药品购销的不规范现象,正是无证渠道、未在国内正式上市的品种被非法使用于临床导致了该事件的发生,而且它的影响波及全国。笔者在本局辖区内,就医疗机构集团化模式下出现的药械购销新问题,以某医院集团为典型进行了调研。该医院集团是以一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为核心,较早开展医院集团化管理模式,其药械和制剂的购销情况在医院集团化模式中具有典型性。针对调研获得的情况,笔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思考意见,与大家探讨。

一、调研情况

该医院集团由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核心医院,由两家分院、一家一级甲等医院、两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一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三家民营医院组成。从上述调研情况可以看到,医疗机构集团化的现行模式是一种属于中心依赖模式的集团化管理,是基于集团中有一家技术全面、资源占绝对优势的核心医院作为主导,形成以该核心医院为一个主体医院,其他各类医院托管给医院集团,由集团中的核心医院派出管理人才和技术力量。核心医院的药械管理部门、制剂生产部门齐备,长期以来已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管理模式,在药品、医疗器械的购进方面占有优势,由此出现了核心医院购进药械和生产制剂,集团内其他的各类医疗机构再向核心医院购进或者由核心医院调拨所需药械的新购销模式。这种药械购销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购进价格和售出价格无差价:核心医院购进的药械,以同样的价格销售给集团化管理模式下属的其他医疗机构,类似平调。

(二)购进价格和售出价格有差价:核心医院以高于购进药械价格的售价将药械销售给集团内的其他医疗机构,譬如药品的购进价格是批发价,而销售给其他医院的药品是加价销售,赚取一定利润。

(三)医院制剂:核心医院将自己医院配制的供本医疗机构内部使用的制剂调拨供应给集团内的其他医疗机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医院集团化背景下,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医疗机构之间已经通过药械购销的形式形成了一种经营关系:即一家医疗机构将药械销售给了另一家医疗机构。按规定,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经营者必须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而销售药械的医疗机构并不具有上述两证,属于无证经营。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应当是本单位临床需要,凭医师处方在本医疗机构使用,不得在市场销售。〔2〕现在在医院集团内,制剂在几个独立的医疗机构之间销售的现象是违法的。国家对于药械的流通秩序有严格控制,而集团化背景下不仅是医疗资源的重组,相应产生了一个集团内部的药械流通市场形态,那么究竟选择何种流通模式,关键是既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要有利医疗机构集团化的发展。

二、医疗机构集团化的发展模式

医疗机构集团化是一种医疗资源配置的方式,它通过有效、合理的组合形式使当前的卫生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一)医疗机构集团化的涵义

医疗机构集团化,也称医院集团化,主要是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医院为中心,由多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医院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具有规模效益的医疗机构集合体。

(二)医疗机构集团化的意义

组建医院集团,可以将卫生资源整合,集团内的医院之间从竞争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真正实现高效利用卫生资源,发挥品牌和规模效应,降低医疗成本,拓展医疗服务市场。

(三)医疗机构集团化的模式

目前,医院集团化的模式主要是以核心医院为主组建医院集团,但也有以托管形式组建医院集团、以合作形式组建医院集团、以经济实体加盟组建医院集团等多种形式的探索途径。而在集团化内部,各医院又都是独立的医疗机构、各自都申领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四)医疗机构集团化背景下的药械购销模式

医疗机构集团化可以避免医疗资源重复购置进而降低成本,促进医院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医院集团内部出现了一种医疗机构之间的药械购销新模式,即集团中的核心医院作为主体医院购进药械和生产医院制剂,再以销售的方式调配到集团内其他医院。按照规定,这种医疗机构之间的药械购销显然违法,这是目前监管部门面临的新问题。

三、存在的监管问题

医疗机构的药械直接销售使用于病患,是产品的终端。药品、医疗器械是特殊管理的产品,在购进、销售、使用的环节上,国家法律法规均有明文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以取得审批资质的单位作为药械的购进渠道。但在集团化趋势下,因为资源的共享和交流、集团内部的医疗机构之间的药械调拨、购销在所难免,但法规或文件都不允许这种模式,现行法规明确认定这种模式是违法的。

(一)集团化内部医疗机构药械销售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药品、医疗器械的经营实行行政许可制度,《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药品和医疗器械是必须经过行政审批或备案,取得有效证照后才能经营的产品。〔2〕〔3〕医疗机构无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经营许可证,是药械的使用单位。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既无工商营业执照,又无药械经营许可证。集团化中的核心医院多是非营利性的公立医疗机构,只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而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是民营医院,也没有药械经营许可证。无论是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购进药械的目的都只是使用于前来就诊的患者,作为一家医疗机构,是不能申请并经营需要特殊审批的药械产品的。在集团化背景下,由集团内的核心医院统一采购药械,因数量多、品种广,可以在多家供应商之间有所选择,从而满足品质保证、价格合理的要求,体现集团化管理下药械购进的一种优势。但是这些药械以平价或者差价的形式进入集团内其他医院,是属于调拨还是销售的范畴?对这种违反现行法规、又有一定合理性的情况,在实践中行政监管机构执法尺度不一,如何处理,给监管工作带来困惑和难点。

(二)集团化内部医疗机构药械购进存在的问题

《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从有合法证照的单位购进药品、医疗器械。〔2〕〔3〕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经营单位需要经过行政许可、拥有合法资质方可取得经营权,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从合法正规的渠道购进药械,是为了保证医疗机构药械使用的安全、合格、有效。而在集团化背景下,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在药械的采购上,无论是价格还是进货渠道的挑选、产品质量的比较上都不具有优势,但是它们依托核心医院,就可以在购进渠道、购进价格上有选择性。这些医疗机构和核心医院同属于一个医疗集团,医疗集团以核心医院为主,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符合要求的产品购进渠道,集团内其他医院直接向核心医院购进药械,这种集团化内部的购进流程不符合现行药械管理法律法规对于流通的规定,因为医院不具备经营的资质。但是对于这些小规模的医院来说,由集团内的主体医院统一采购,可以更好地保证药械产品的质优价廉,从而降低购进成本,并且这些医疗机构同属一家医疗集团,由此而形成的是集团内部医疗机构之间的一种新型的购进模式,这种模式显然又明显区别于一般概念上的无证进货渠道。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于这种集团内部行为是不允许的,这就形成监管上的难点,监管部门处罚则无视其积极意义,不处罚则有悖法律规定。

(三)医院制剂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医院制剂的生产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并对销售做出严格限制。《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不得在市场销售。〔2〕〔4〕医院制剂是为了供应本单位临床的少量需要而在本院内配制使用的产品。因场地、设施等硬件的限制,只能小批量生产,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医院制剂只能在配制生产制剂的医院使用,如果要在其他医疗机构使用,须经药监管理部门批准,才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2〕如上海市药监局《关于医疗机构制剂品种有关问题的通知》(沪药监注(2001)766号),对医院制剂调剂的区域有规定,而且对品种也有限制。〔5〕对于医院而言,临床需要的少量制剂,在市场上并无销售,而医院制剂的生产,国家实行行政审批制度。如果医院因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具备符合要求的生产场地、设施设备、人员资质,就不能取得制剂生产的许可证和制剂品种的文号。如果医院在硬件、软件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而临床需要的只是少量,对于那些小规模的医院来说,是一项很重的负担。但在医疗机构集团背景下,核心医院、或是集团内部的某家医院,具有合法的制剂室和制剂品种的审批文号,可以批量配制符合质量要求的制剂,供应集团内的其他医院所需,不仅使制剂室得以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而且满足了集团内其他医院的临床需求,配合集团内部医生的交流和诊疗,使病患得到有效的治疗。这种在集团化背景下,医院制剂在本集团内部的几家医疗机构之间使用是属于市场流通还是医院内部的使用?如何定性,行政监管部门如何依法行政和管理疏导,是监管部门所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四)民营医疗机构药械购销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虽然民营医疗机构的投资规模和硬件建设都有明显提高,但一般尚不具备和公立医院分庭抗礼的能力。从整体来看,目前民营医院在药械购销上的问题比较多。民营医疗机构一般投资和规模较小,尤其在人员配置上比较薄弱,缺乏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人员管理药械的购销,由于在具体运营和管理上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机制,常常表现出急功近利。实践中,因为一些民营医疗机构过度追求短期效益,药械购进渠道复杂,难免把关不严,近年来已有多起因民营医疗机构通过非法渠道购进药械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发生,“阿伐斯汀”事件就是例证。为防止非正规渠道和非法药械进入医疗机构,需要配备专门的审核部门和专业人员,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民营医疗机构都具备这种能力,由上述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笔者所调研的集团化背景下的民营医疗机构并不具备独立审核药械资质、管理药械的能力,其药械购销完全依赖于主体托管医院,它们之间直接形成了购销关系。这种医疗机构之间的购销关系为当前的法律法规所禁止,但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又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思考与建议

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变革必然给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出了新要求。医院在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医疗服务的同时,更要依法管理,规范药械购销。针对医院集团化趋势下所产生的医疗机构之间的药械购销、医院制剂的使用管理等新问题和监管难点,笔者作如下思考和建议,以抛砖引玉。

(一)修订法律法规

现行的《药品管理法》(1984年9月颁布,2001年修订)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002年8月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00年1月颁布)等法律法规对药品、医疗器械的经营权限、医疗机构对药械的购进等均有严格规定和限制。面对医疗机构集团化趋势下所产生的特殊的药械购销模式,主管部门应深入调研、厘清原因和利弊,根据有利医疗制度改革、保护患者利益的原则,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或出台新规定规范集团化模式下药械、医院制剂的购销和使用。法律法规是应社会的发展而制定的。医疗机构的集团化使得大众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医疗服务,而药械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是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如何使医院集团化趋势既良性发展又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立法应针对新情况及时修订。笔者建议可以分两步走,先由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专门文件,说明医疗机构集团化背景下医疗机构间的药械采购和销售可作为特殊情况,对允许的范围、调拨形式、行政监管等做出解释;待医疗机构集团化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比较成熟时,药监部门再综合卫生管理部门对医疗机构集团化模式的管理定性,制定出台相应的规章或指导性意见,以全面解决新模式下所面临的新的监管问题。考虑到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立法任务重和审议周期长的情况,药监部门还可以积极利用地方人大立法这一途径,在地区范围内先立法解决行政监管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如省、自治区、直辖市可视情先行制定规范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的地方性法规。2009年7月,湖南省人大在全国率先通过了《湖南省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监督管理条例》,填补了上位法在药械经营、使用环节的一些法制空白,虽然湖南省的立法没有直接涉及解决医疗机构集团化背景下出现的药械购销的监管新问题,但这一立法途径,可以为加强地方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可以在地区范围内弥补药监领域立法滞后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包括本文所述的药械购销和监管新问题,既为监管提供依据,也为医疗制度改革护航,对今后全国范围内的修订相应药监法律法规提供经验。这也符合把改革实践中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制度化、法制化,为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的要求精神。

(二)规范集团购销

卫生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药品监管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适应形势,帮助医疗机构在经营机制、竞争方式等方面实行战略性转变,而最大获益者应该是病患。对于集团化趋势下的各家医疗机构在药械的购销上是各自为政,还是统一渠道,属于集团内部的管理,但都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医疗集团可以作为一个集中招标主体,根据各医院的需求统一采购和储备药品,笔者建议在集团内允许内部药械的平价调拨。医疗市场是一个特别的市场,性命攸关。医院为病人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以医疗集团为载体,通过批量化的采购,可以选择好的供应商、统一进货渠道、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从源头上避免商业贿赂,降低药价,让利于民。通过平价调拨,使核心医院的药械采购优势惠及整个集团。针对当前民营医院在药械购入环节的疏漏和出现问题较多的状况,规范购销已势在必行。这样可以帮助集团内的民营医院弥补人才匮乏、技术与科研均较为薄弱的缺陷,完善流程运营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降低成本。

(三)完善制剂管理

《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只能在特殊情况下,在规定期限内,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才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2〕〔3〕医疗机构集团化的意义在于高效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成本。笔者建议在集团化的数个医院内部允许制剂的调剂使用,因为这种制剂本身是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经过批准、配置和保管使用的,但要具体明确在集团化医疗机构间调剂制剂使用的审批或备案手续,保证正常管理和使用,以便发挥其最大功效。上海药监局《关于医疗机构制剂品种有关问题的通知》(沪药监注(2001)766号)规定,医院制剂的调剂只限于6个品种,而这6个品种是指同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调剂。对于集团化管理下的医院制剂的临床使用,笔者建议在集团化内部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扩大品种的调剂,一个集团内的数家医院,可以使用同一集团内医院生产的取得批准文号的所有制剂品种,但是这是一种集团医院内部的制剂调剂行为,是内部流通,应规定医疗机构需向主管行政部门上报并获得批准,对制剂调剂过程中的价格、储运、管理、检验均要有相应要求,以保证制剂的安全、合格、有效。

(四)统一药械管理

第2篇:医疗医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民族医药文化资源;旅游;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70-2

四川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62.9%,是我国第二大藏区,著名的“南派藏医”发源地,也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1],以藏医药、羌医药、彝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资源独具特色。民族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在保护、挖掘和传承的基础上,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四川省也是国内旅游的黄金区域,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文化于一体,在中国目前已经获得批准的可接触类世界遗产中,四川省就占有4项,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四川民族医药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可以战略性地为开发四川特色旅游资源、提升四川旅游形象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促进四川的旅游经济发展。

1四川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优势

1.1民族药历史文化厚重,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藏医药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位于甘孜州的德格县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派藏医”的发源地。羌医药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理县和松潘县镇江关、黑水县西尔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地。彝医药在四川的分布主要在在彝族聚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和攀枝花的彝族自治县。各民族医药文化积淀厚重,资源富集,极具旅游开发优势。见表1

1.2川产道地药材与濒危珍稀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

四川有药用植物约5000余种(植物药4000多种、动物药300多种、矿物药30多种),中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道地药材种类居全国第一[5]。尤其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很多名贵动植物药材和濒危珍稀药材均集中产于此,藏、羌、彝族药材资源也比较丰富。据统计,四川名贵中药材有2/3产于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有藏药1000多种,彝族药物1000余种,羌药600余种。

1.3民族地区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点众多

四川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与绿色生态资源丰富,这些是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如:历史悠久的寺庙、印经院,绚丽的建筑民居,各具特色文化宗教仪式、庆典和民俗,同时,雪山草原相映成辉,冰川温泉遥相呼应,森林湖泊熠熠生辉,绿色生态,风景秀丽,环境逸人。不仅吸引着大量的观光、休闲、度假游客,也是开展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重要基地。

1.4民族医药机构

目前,我省民族医药机构共有39所,其中独立民族医疗结构21所、民族医药科研所7所、民族医药教育机构11个,从事民族医药工作人员达1387人。拥有大量的民族医药专家和传统民族药制备技术,是传承和发扬民族医药的中坚力量,在民族地区乃至全省、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

2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综合上述资源优势,结合当前日益高涨的文化旅游热潮,甘孜州应该大力开展南派藏医药的文化旅游开发,我们提出了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概念。根据四川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四川的民族医药文化旅游模式应该是将人文和自然资源按照一定的空间层序体系,以名山、名水、名医、名药、名城等为结点,采取点轴模式,形成由点带线,由线成圈的构建格局,通过点、线、轴、区域的有机结合,形成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通过构建“以民族的核心分布区和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及王牌景区景点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引导”的空间架构格局,形成区域医药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2.1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整合环全川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以大成都为核心的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集散地。

2.2三大区域:即以甘孜州为主的“南派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以阿坝州为主的“羌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以凉山州为主的“彝族医药文化与健康体验区”。形成可相互串联的三条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精品线路,即:“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旅游产品线路。

2.3四大板块:是四川民族医药文化与健康旅游从功能上所表现出来的四大板块。即:以“甘阿凉”三州民族医药为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结合生态环境旅游板块;以“藏羌彝”为核心的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板块;以道地珍稀民族药资源科考为主的民族药资源科考旅游板块;以民族医药医、教、研与产业文化旅游板块。

2.4五大内容:民族医药文化辐射圈的自然风光、民族医药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人文环境、民族医药传统特色展示、民族医药健康保健体验、民族医药资源的科学考察。

3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的构建

3.1成都―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博物馆

3.1.1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以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为核心,高规格建设中华民族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充分展示民族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3.1.2民族医药现代产业文化。以现代民族医药企业为重点,开发现代中医药产业文化,展现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完美结合。

3.1.3民族医药文化一条街。在西南民族大学或成都中医药大学周边建设民族医药保健品、旅游商品一条街,逐步形成民族医药文化、理疗、药膳及保健品展示中心。

3.2“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线路规划

3.2.1川产道地濒危珍稀濒危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GAP)基地。利用甘孜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及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丰富的特点,结合现有稀有中药材GAP基地,合理规划科考线路,展示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的神奇,开展特色药材认购游等项目。规划建设康定药材集散市场,重现当年汉藏药材贸易场景。

3.2.2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围绕“南派藏医的摇篮”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德格印经院等资源,规划建设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发掘南派藏医药的独特文化以及功效和诊疗特色。弘扬藏医药文化,提升旅游价值目标。

3.2.3藏医药养生中心。在海螺沟、康定温泉周边,规划建设藏医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让游客体验藏医药六季养生法。

3.2.4南派藏医特色诊疗与理疗。依托甘孜州藏医院、德格藏医院等藏医医疗机构,开发医疗保健康产品。主要包括名医诊疗体验、藏医特色诊疗体验,藏药保健药膳、药蒸、药浴体验,传统藏药制作体验,藏医康体养生研修等。合理建设藏医保健场所,进行规范管理。

3.3“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探寻”线路

3.3.1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GAP)种植基地。利用阿坝州独特的旅游资源及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特色动/植物药丰富的特点,结合现有珍稀中药材GAP基地,合理规划科考线路,展示川产道地濒危珍稀中药材、民族药物、特色动/植物药的神奇,开展特色药材认购游等项目。

3.3.2中国羌医药博物馆。利用汶川羌医药的特色,以及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世界观注度,高规格建设“中国羌医羌药博物馆”,在对羌医药进行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展示羌医药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为开展羌医药体验游活动提供条件。

3.3.3民族医药保健养生连锁品牌店。可以在汶川、桃坪羌寨、茂县规划建设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提供技术支撑与品牌的民族医药膳食疗中心、康复保健理疗中心等。

3.4“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探寻”线路规划

3.4.1攀西阳光康体冬令营。在攀枝花/西昌规划建设中医药健康疗养冬令营(基地),开展阳光康体活动,融入中医保健康、养生系列产品。

3.4.2中国彝族、摩梭民族医药博物馆。在整理彝族、摩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在西昌建立中国彝族、摩梭民族医药博物馆,展示彝族与摩梭族独特而神秘的民族医药文化。

3.4.3民族医药特色康疗中心。在攀枝花、西昌、泸沽湖等地规划建设彝族、摩梭特色康复保健理疗中心,彝族、摩梭特色药膳食疗中心,凸显民族医药的保健功能。

3.4.4阳光度假村群落。依托攀西地区地处中国西部阳光地带,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丰富、人文资源独特、温泉水域众多、四季瓜果飘香的特点,整合当地的彝医、摩梭医药、普格温泉等资源,体现的地域气候与养生有机结合的中医“天人相应”思想。在二滩水库、邛海附近高规格建设以阳光、生态为基础的阳光度假村落群。

人类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之后,愈益趋向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这是文化旅游兴起的重要原因[6]。民族医药本质上属于医学范畴,但具有较多的人文因素,它既有自然文化,又有人文文化;既有物质文化,有又非物质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寓于物质文化之中难以分割的双重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吸引力的源泉[7]。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促进民族医药文化的弘扬;而民族医药文化的普及,也必将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因此,合理开发四川民族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创民族医药文化与旅游、经济相融合的全新境界,不仅可以保护和支持民族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民族医药文化弘扬光大、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共赢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耀军.四川少数民族古籍研究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73-75.

[2] 胡尚钦,黄璐琳,杨晓,江怀仲.南派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2):1241-1242.

[3] 包希福.羌族医药的历史及现状简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S1):23-24.

[4] 赵熙,汤晓云.彝族医药的特点[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7):23-24.

[5] 辜萍,莫凡.四川中药事业发展刍议[J].软科学,1999,(4):30-32.

第3篇:医疗医药发展前景范文

中国的医疗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信息化改革的。2011年,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普及。2012年至2013年大型互联网厂商对移动互联的催化,引发移动技术继续发展,移动医疗应用开始大规模出现,资本热捧移动医疗项目,市场仍属小范围市场。由于政策、技术等种种壁垒及发展时间尚短等原因,我国的移动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规模化。但从市场前景来看,2014年、2015年由于前期资本的介入,部分企业开始有余力仔细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框架,这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发展范式。此阶段属于产业盘整阶段,主流厂商集团形成,如前期被投的5U、春雨、好大夫等移动医疗机构开始逐渐累积用户。预计2021年,市场将得到高速发展,整个产业趋向成熟。

移动医疗需求前景可观

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移动用户群,其消费模式多样化,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众多可选择的细分市场。中国正在进行医疗政策改革,政府作为移动医疗的付费方,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移动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可观。

另一方面,中国已于201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4%,预计2035年后,中国将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一起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0%。医疗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会激增。中国社会一直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和短缺的问题,医疗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冲突,也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创造了空间。

从美国移动医疗发展经验看,移动医疗的患者方需求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医生方需求则包括医院内部沟通、患者沟通。双方面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本身复杂的特性,缺乏成熟的商务模式及对传统就诊医疗模式的偏好等。

商业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需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成熟。适宜的技术研发推动了移动医疗发展,但并非主导因素。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很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严重,其中产业链条专业壁垒和传统医疗观念的强大粘性、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行政监管因素。

中国医药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材到终端的零售店医疗机构,相应政府部门都会进行相应管制。从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投标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到药品审批也存在相应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中国的医药行业永远充斥着政府与市场、市场与市场间的博弈。

移动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付费方政府,产品决策者医院、医生,产品供应方药品、器械生产商。产品决策者、产品供应方都要受政府管制,产品供应方的产品还要触及医生。以医生患者等用户为核心,提供数据及信息服务。

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存在看病难,费用高,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用户都表示可以接受移动医疗,特别是当移动医疗可以节约他们的看病时间,提高看病效率等实际问题时。截至2014年1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用户目前已经达到8.38亿人,占全球人口数的28%。这样的用户土壤,成为移动医疗发展的巨大潜能,为移动医疗的细分用户群分类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成长也会成为未来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中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

使用者付费:如好大夫和春雨医生采用了向用户收费的模式

转移支付:即付费者与使用者是两个群体。在产业链条上通常具有感情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如杏树林就由向医生收费转而探索向药企收费之路。很多患者社区的收费模式也转向医药研产业链上的机构和厂商转移。

第4篇:医疗医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医疗改革;大健康产业;投资机遇;现状;大健康产业问题

新医改是在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随着社会的变化,新医改不断地落实与改良,近两年内的医改新政策主要有:一、政府从直接管理公立医院变为行业管理;二、加强对医务人员长期激励,薪酬或实现适度增长,地方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三、取消药品加成,收取医事服务费,挂号费和诊疗费取消;四、使药品进行阳光采购,与医生的业绩不在挂钩,意味着药品的价格下降。在医改不断变化的大前提下,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如何寻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投资机遇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医疗改革下的大健康产业面临的形势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良好的条件。

(一)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健康产业体系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组成,形成四个大的医疗产业群体;健康产业的规模已经医疗逐步完善,新兴的健康a业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养老产业、健康体验、营养保健品的研发制造、健康医药以及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和专有性人群的人性化服务疗程,使得新兴产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健康产业随着国民需求的不断完善,相关企业在认识到健康产业的需求不断变化和布局的加大,进行企业行业产品的运营与投放,推动着健康行业的发展。药品、饮料食品、清洁卫生、化妆品、饮食、旅游、文化娱乐、甚至地产行业也在不断加入这个行业,争取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和形成总成为主导力量;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医学的研究有有了很好的基础,科技研究发面不断的深入和改良,在我国创下良好的科学医疗研发环境,和健康产业密切相关的两个研发方面: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防治,重大新药品的创制。

(二)健康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健康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在不断的发展中,有一些制约着行业发展和完善的因素。首先,因为健康产业是新起的新兴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规章紊乱,许多的地方企业在发现这个行业的蓝海区域都跃跃欲试,提出许多不可践行、错乱盲目的投资计划,其中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次,行政主体不明确,导致行政的推诿,企业无法落实实施计划,脱离实际情况而漫天发展,导致国民对医药行业形成信任危机,食品安全的不信任,从而出现一种购买洋货的热潮;然后,医疗研发创新技术低,个性化服务不够完善,缺少高新技术的支持从而出现大量仿造假冒的现象;最后,消费者对于健康产业的不了解,盲目的追求健康医药,对于产品以及自身了解不清晰。正因为健康产业是新型的行业,我们会有一个逐步认识完善的过程。

(三)在医疗改革下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就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行业的发展创新,如智慧医疗、医药电商等。在加快大健康产业就是医疗产业的趋势背景下摸索分析得出,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是产业融合、病前病后市场壮大、新技术不断发展。

二、医疗改革下的大健康产业迎接的挑战与机遇

国家层面的医疗体制的变革,会引起一个医疗产业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出现意味着投资机会的出现。

(一)我国老龄化时代来临,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

人口高龄化时代将会阻碍国家经济增长,导致庞大的医疗费用支出以及政府财政的不断赤字。但是,老龄化社会也带来医疗产业商机,医疗互联网结合就是一个很好把两个行业连接在一起发展的新的商业模式,医疗互联网结合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医疗做的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如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家庭护理、老年健康照顾等方面都可以应用医疗互联网技术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大健康产业将会随着老龄化的来领而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二)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医疗服务将会受到冲击

互联网医疗即移动医疗投资,是创业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以及传统医药企业都在竞相开发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投资主题。其中,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宣传以及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技术开发等都成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互联网医疗将优质医疗资源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服务延伸,充分发挥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和互联网的效率性。

(三)医疗大数据的不透明性引导的投资新机遇

在当前我国大数据发展时代,医疗行业的大数据不透明,将成为一个健康产业的发展的挑战,将医疗大数据变为国民可用的数据,将会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健康企业投资起点将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三、浅谈医疗改革对大健康产业的投资发展模式

(一)医疗大健康数据的云计算、云储存

医疗大数据在国内,无论是电子病例,还是影像资料都还不能完整和充分患者获得,医院在大数据方面的分析较为薄弱,将医院的大数据解析在云端计算里,然后医生和患者在获得许可都可以在云端里观看自己的病情和相关的病情的传递,医生也可以在云端上下载观看患者的病情,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医治。健康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使得健康管理实现有针对性的开放开放,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实现移动医疗、远程会诊、跨国界健康管理等,打破传统的医疗服务管理体系,随着老龄化的来临将会使管理服务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二)以创新型医疗服务为主的大健康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服务已经深入社会生活中,全方位的进入到医学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层面。一是医疗健康机构智能化安全服务体系建立,使得信息安全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的重要区域全天全方面的监控。二是健康服务模式由粗放型转为现代化精细型,从专业医院到社区医疗所,人性化服务一条龙服务,联合一个健康产业的商业链条。三是健康服务管理由以前的封闭式转为开放式的模式,移动式的互联网技术的管理方式更加方便国民进行就医以及相关的健康咨询。

(三)以创新高新技术成果为主的健康产业发展目标

主动积极地投入资金研发高新科技成果,组织培养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研发制造创新型的科技成果,形成产销链条。一是要围绕健康、养老、养生、医疗、抗体等大健康产业,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特定的数据,进行分析整合,重点投向新药的研发与制成,新疾病的研究与相关抵抗医药的研制,中药与现代养生结合,研发新的养生中药,满足现代人们对中药养生的需求。二是新型技术推动大健康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品质量,实现人文关怀的情操需求,最重要的是创新性的模式的发现与转化。

(四)医生的解放,实现不定点就医

国内的医生大多数都在医院中工作,局限了医生的执业范围。移动医疗资源的配置成为一个投资的热点,移动医疗技术解决的是患者和医生的距离,解Q的是医生资源的分配问题。例如大病在大医院看,小病在基层医院或者网络移动技术平台咨询治疗。因为在国内看病主要存在四个难处:挂号排队难、等待看病难、看病后缴费难、交费后取药难。移动医疗技术就是一个可供交流工作的一个平台或者载体,提供患者方便,关键还是医疗服务的提供。现今,大医院大部分的医务人员长期加班加点,因劳累病倒或猝死的悲剧时有发生,基层医院的工作少之甚少,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将成为企业投资的关注热点问题。

(五)投资领域

一是养老产业,养老地产,养老金融保险与医养结合,长期照护,实行针对式管理与服务;二是专科连锁医院,以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医院辅助发展的医疗体系结构,建立专科高端医院,施行与公立医院差异化竞争的路线,比如我国目前最为缺少的就是专业高端的儿童医院;三是智能医疗机械的研发制造,我国目前的高端大型医疗机械主要依靠进口,还未形成一个可靠的产业制造规模;四是医药电商,目前的相关政策任然没有开放,但是,纵观国外的发达国家的案例,这是一个必然开放的过程。五是医疗旅游,施行健康型的旅游路线以及健康的旅游服务体系,目前,旅游是国内外最为火爆的一个行业之一,特别是在中国,假期旅游景点的饱满,使得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在与健康医疗结合的旅游项目,在旅游的景点中增添相关的健康项目。

四、结束语

健康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货真价实的朝阳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在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健康产业的大规模、持续性产业的投资行为将成为常态。为了降低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造成的规模成本,医药医疗产业升级持续提升,行业并购日益显著,生物医药将成为新药研发的主流。

近一时期,医疗产业规模将会快速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企业将会大量增长,并且资本市场融资活动活跃。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巨头积极的介入, 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调整,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机会将会不断的增多,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行业。因此,大健康产业会逐渐成为企业投资的重要关注点,目前我国医疗行业中的健康产业处于起步状态,从行业的生命周期原理可以了解到,大健康产业不久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行业需求也在不断的持续增长。大健康产业势必会成为一个影响国家经济的重要行业。

参考文献:

[1] 胡凡,邓小磊.中国大健康产业面临态势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11):227

[2]魏国安.医疗变革下的大健康产业投资机遇[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第五版),2015(1)

第5篇:医疗医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医;医学;草药;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本草学说,他们以独特的智慧,反复揣摩而感悟出治疗疾病的规律,发现中医学“玄机”所在,并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祖国医学立足于不败之地。药物本能补偏救弊,促使机体阴阳之平衡,须知药物虽能治病,亦能产生毒副作用损害身体,尤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尤其是辨证不确,施药不当,对人不但无益,反而殆害无穷,故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人吃五谷杂粮生病,病由世间之物所生,必然就有世间之物可治。所以医者须知药物之寒、热、温、凉、四气五味之别,作为施药之根本。掌握药物升降浮沉之规律,如“代赭石不知其重,海浮石不知其轻,医之过也”。除此当知药物采集的时间,炮制的方法及制成药物剂型的不同,其疗效有别。药物配伍组方之巧妙,在于所选药物能针对疾病的本质,敌中要害为准绳。除知配伍“七情”外,当十分清楚“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治病不可孟浪从事。临床根据病情选用不同剂型的药物,也是十分重要的。药物用量对疗效有着很大关系,必须严格掌握,药量不及则药不中病,量过大反伤人正气,药量当随地区、年龄、体质、气候、具体病情而制宜。病有在上、中、下、四肢、骨髓之不同,服药因此而有空服、饱服及晨夕之别。因饥饱晨夕之殊,有气血阴阳盛衰之异,伺其机而服药,得其宜而效捷。

第6篇:医疗医药发展前景范文

解读新医改:医改新亮点

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的医改方案的亮点可用五个关键词体现,分别是:政府主导、倾向基层、全民覆盖、均等化、公益性。

方案表明,医改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制度将在10年内基本建成。为此,要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四大体系的建设。

除了宏观目标和架构外,方案也提出了近期的任务:

一、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明显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二、初建国家基本药物制: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三、健全基层医卫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享有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减轻,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

四、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采取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亮点一 政府主导:以维护百姓健康为己任

[方案摘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明确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背景链接]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一度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缓解“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

但随之出现的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趋利明显,医药费用迅速上涨,老百姓负担加重。据了解,我国卫生总费用由1980年的143.2亿元猛增到2006年的9843.3亿元,增长了68倍,同期政府和社会投入由78.8%下降到50.7%,个人支出由21.2%增加到49.3%。

[专家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强化政府责任是《征求意见稿》中一个明确的方向。政府很好地肩负起规划的责任,医疗资源的布局就会更合理;政府投入责任不断强化,群众的医疗负担就会逐步降低。

亮点二 倾向基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和社区是重点

[方案摘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征求意见稿》同时提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背景链接]一些基层医院几天等一个病人,而病人在城市大医院却是几天也排不上号。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则门可罗雀。

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看病难”突出。据了解,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不少群众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也加大了经济负担。

[专家解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认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不仅是平衡卫生资源的分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缓解老百姓“看病难”之苦。如果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都能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一些多发病常见病在基层就能解决,老百姓就不用进大医院了。

但她同时表示,农村和基层卫生机构不仅要以方便、廉价吸引老百姓,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更为关键。

亮点三 全民覆盖:多层次医保体系全民覆盖

[方案摘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农民工医保将实现异地接续,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0%以上。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公益性组织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

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相关经办机构正常经费。

要加强医保基金管理使用监管,促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协调和衔接,做好城镇职工医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积极做好农民工医保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服务等政策衔接。

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的统一,健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运行机制。

完善医疗保障监管。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

[背景链接]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2003年,中国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2622元,而平均一次住院要花去2236元。

因没有医疗保障,城乡低收入人群常

常会因为经济负担过重而放弃住院。调查发现,城乡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到41%。

2003年开始,国家组织在全国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已覆盖全国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口。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也已在200多个城市推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基本建立。

[专家解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认为,《征求意见稿》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并且也已经着手在做了。“这点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因为医疗费用高,往往是一个人生病全家都被拖垮,如果有比较好的医疗保障体系,‘看病贵’就能有所缓解。这项制度是在看病就医方面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他说,新农合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三者为实现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奠定了基础。实现“全覆盖”关键还要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更加有效地发挥功能。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孙洁表示,当前农民工医疗保障最迫切的问题是,中西部的农民工到东部打工,得了大病的医药费的报销问题。从目前的发展方向看,应该是由工作所在地负担,可以体现医疗保险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而农民工的问题实际涉及到地区之间利益的问题。农民工肯定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在加大地方政府的职责的同时,如果出现资金缺口,中央财政应提供必要的补贴,因为农民工毕竟是个过渡性群体,最终还是会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亮点四 均等化:城乡居民均享受公共卫生服务

[方案摘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要推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明确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增加服务内容,细化服务和考核标准。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大力促进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和农民工卫生工作。

[背景链接]一段时间来,我国卫生工作中的“重医轻防”“重城轻乡”等弊端明显,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功能弱化,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三分之一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有三分之一甚至瘫痪。2003年的“非典”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严重缺陷。

[专家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说,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卫生工作中的“重医轻防”,“重城轻乡”等弊端明显,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功能弱化,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三分之一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有三分之一甚至瘫痪。2003年的“非典”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严重缺陷。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这意味着我国居民将不受年龄、地域、职业等限制,均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实现“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前提,坚持预防为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卫生投入绩效的最重要手段。

亮点五 公益性:为公立医院改革标定航向

[方案摘要]《征求意见稿》提出,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同时明确,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

[背景链接]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但面临着经费不足、自谋生路的压力。据了解,目前政府每年投入约占公立医院经费的15%,其余部分都得靠挣钱自筹。

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出现一些“趋利”行为,“公益性”弱化。一些公立医院中,药品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大处方、大检查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医院的趋利动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专家解读]葛延风指出,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原则是《征求意见稿》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医院只想着赚钱、盈利,群众‘看病贵’问题就难以解决。”

他同时指出,由于公立医院的改革比较复杂,《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一个稳妥的做法,那就是近期先开展试点,然后通过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找到符合国情的方案。

林洪生说,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他支持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如果公立医院不用费心去自筹经费,医务人员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治疗病人、提高业务,也就会更多考虑患者的利益,医患关系也将得到缓解。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也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是当前医改中最迫切,也是最难解的问题。政府加大投入只是一个方面,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首先是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按照区域的人口、经济水平和医疗需求,理清合理的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以及服务范围,由政府和区域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比和流动。

同时,公立医院自身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是重中之重,这其中包括: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医疗服务收费改革,诊疗行为的规范,药品加价的改革等,这次医改方案中都有详细的提及。

亮点六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药费负担

[方案摘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一、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基层医疗机构全用基本药物。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体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等体系。

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二、加强政府监管抑制药价虚高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坚决治理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

制。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行在药品外包装上标示价格制度。

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规范企业自主定价行为。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有效抑制虚高定价。

[背景链接]成本只有几十元钱的药品,经过定价、销售等环节后,到患者手里可以高达几百元。近年来,药价虚高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尽管多次降价,但老百姓感觉并不明显。据了解,2007年,在医药纠风专项治理工作中全国分3批降低了726个品种药品价格,降价金额达100亿元。

[专家解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林洪生对此表示,生产环节的混乱无序和使用环节的不规范是导致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这将规范药品的生产,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同时还将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有利于挤掉药价中的水分。

同时,还要逐步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以降低老百姓的药费负担。

吴松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吴松认为,中国药品市场现在有很多奇怪的现象,就是不断有新药在上市,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多数并非临床需要,主要是因为利益驱动。每个新品种上市,因为不具有可比性,定价―般都会很高。即使是国家普遍降价,仍有利润空间。

因此,政府改革药品定价机制,对新药和专利要实行上市前的经济性评价,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非常迫切。

医改新方案:意外的落差

落差一:晦涩难懂

众人瞩目的医改新方案一经推出,各个媒体及网络上关于的医改新方案的晦涩难懂的争议,关于医改新方案是无关痛痒的修补,并无直击要害的争议,对这部凝聚着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及广大民众的智慧,是官智和民智的结晶的新医改方案带来了意外的落差。

新医改方案可谓很全很专业,针对“看不懂”的说法,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卫生处长任伟表示确实会出现看不懂的现象,但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医药专家。

征求意见稿是在国内外10家机构各自独立完成的不同“新医改方案”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方面概括性的内容多且相当完备,另一方面具有相当的专业性,确实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很多内容。

虽然认为老百姓“看不懂”征求意见稿是正常的现象,但为了提高医疗改革的公众参与度,医改协调小组还是想尽各种办法普及“新医改方案”。

与此同时,发改委网站以“答记者问”的方式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通俗化的解读。“如何理解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为什么确定五项改革作为近期改革重点?通过实施五项改革,老百姓可以得到什么实惠?”、“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是如何考虑的?”等。

为了让老百姓对医改方案有更切身的体会,医改协调小组已经准备了“医改问答”来回答老百姓的具体问题,目前已经收集到一百条内容。任伟举例说,比如一个北京人当年到山西当知青,老年后回到北京,他将在医疗改革中获得什么样的好处,“医改问答”中将有详细指导。

落差二:忧虑

由于之前几次医改的影响,医改新方案的出台,同样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许多人认为这又是一次画饼充饥的行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质疑也成为我们完善发展医改新方案的着手点。

忧虑一:医院抬高医疗收费来弥补药品损失

按照目前的情况,每种药进入医院,医院按照级别的不同可以加价10%~15%再卖给患者。因此,目前广州各大医院年收入的30%~45%来自药品销售。可以想像,如果把药品收入剔除,就等于割了医院的“一大块肉”。

对此,广州市人大代表、资深医院管理者陈安薇表示,医院药品收入这块“肉”被割了,到底由谁来补偿还是个问题。“如果取消了药品加价而政府又不加大对医院投入的话,医院很可能就会通过多做检查、过度医疗等手段来弥补损失,这样受害的最终还是老百姓。”

忧虑二:药房剥离会致管理滑坡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表示,对于医药分开有多种理解,他希望国务院对此能有一个准确定义。“如果医药分开意味着将剥离医院药房交给社会资本托管,现有的条件还不成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永明主任药师表示,三甲医院本科以上学历的药师所占比例六成至九成,而这是社会药房难以企及的,在管理方面也多有欠缺。

忧虑三:大处方变成多个小处方

对于是否收取处方费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次方案中首次提出收取“药事服务费”,与处方费颇有异曲同工之效。“收取药事服务费的设想不可取。”廖新波认为,药事服务并不是解决药费高、医院不合理用药的治本之举。他表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医院可以通过分解处方、大处方化整为零为若干个小处方的办法,最终仍有可能导致药费居高不下。

忧虑四:想用好药还得自己掏钱

受访市民担心,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太过陈旧,都是价格低、副作用大的药。“是不是想用好一点、新一点的药都得自己掏腰包。”张永明表示,基本药物目录应该根据医疗一线的实践,及时更新,收入一些药效好的新药,不能一味抱残守缺。

忧虑五:社区医院老百姓买账吗

老百姓会买基层卫生服务的账吗?按照记者的观察,广州推行社区医疗已经有几年时间,但时至今天大部分市民仍对社区医院不“感冒”,原因主要是社区医疗环境较差,医生水平参差,看病不放心。对此,陈安薇认为,要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首先要有“人”,也就是要有技术过关的医生。

忧虑六:民营医院医保难以报销

廖新波认为,新医保政策还面临现实的配套措施问题。比如到民营医院看病,医保会不会难报销?按照多大比例报销?贵药是否要自己负担?他说,多元化卫生投入是不是意味着,不仅医院性质多元化,即使同一类性质的医院,也会出现多元化运营?

第7篇:医疗医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师问题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是一门以病人为研究中心,以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物治疗为目的的药学科学。其对治疗药物的选择宗旨是:安全、有效、经济、适宜。这样一种在国外深受患者和医、护人员欢迎的零距离药学服务,在国内经过二十多年的反复争论和尝试,却始终没有走进患者,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走。药师与患者仍如两条难以相交的直线,很难找到交汇点。

1临床药学存在的问题

1.1先天不足的临床药学

1.1.120多年前卫生部颁布《医院药剂工作条例》要求药剂科要结合临床研究,积极地开展临床药学科研工作.。全国许多大、中型医院都积极响应,并切合实际地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但是在长达2O多年的时问里,卫生行政部门未给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定位、定岗、定编、定职称等,甚至最基本的临床药学工作场所都是各医院各不相同,有的是去临床查房,有的是在实验室,有的是在临床..等等五花八门都有。时至今日,在卫生系列职称评聘中仍找不到临床药师职称,导致从源头上开始就找不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主体寨临床药师。由此可见,从引入临床药学之初至今,对临床药学工作的定位,隶属关系,检查落实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上都还处于一片空白。截至目前,在医疗卫生体制政策内,还不存在临床药师,所以说国内临床药学在政策上就先天不足。

1.1.2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从开始即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各:临床药学工作一直由原医院药师担任,国内医院药师的教育培养模式是以化学为主,以培养制剂、调剂、药品检验,药品供应保障的大药学人才,严重缺乏病理诊断、治疗学方面的知识。因此,实际工作中,药师无法与医师、护士及患者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不能及时地针对具体的病例提出合理的用药建议,这样就使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时至今日,我国的药学教育仍严重滞后于医院药学的发展,专业知识教育的缺乏,直接影响到临床药学的发展,这与高速发展的临床医学极不协调,从而影响到临床医疗技术的提高。近期有学者提出了对临床药学工作者的定位问题:理想的临床药师应该定位为懂医的药师,还是懂药的医师?。从中可以看出,目前药师对医疗、诊断、治疗知识的欠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临床药学专业的发展。

1.1.3国内l临床药学的发展虽然已有2O多年的历史,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临床药学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①直接针对临床药学服务予以规范的法律条款缺位,使得司法实践中对药患纠纷的调节缺乏统一的判断标准,法律适用无法统一,影响到药患纠纷的快速、有效解决:②药患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权、利不清,药患纠纷中的法律责任难以确定。直接影响到药师有时因技术能力或心情因素,不愿承担责任时,为避风险,不愿进一步深入临床开展工作。而对于患者,一旦受到损害,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药患矛盾会进一步加深;③由于目前没有出台临床药学工作规范,也不存在监督检查执行的机构,临床药师的工作无据可依,临床药学服务质量无法评价或评价标准不能统一;④医、药虽为统一体,是一个治疗团队,都为一个共同目标寨治病。其双方关系应相互协作且相互制约,但至今药师责、权、利不清,工作时仅靠医、药双方的好、恶和热情协调关系,难以保证患者获得最佳治疗;⑤药师进入临床药学领域工作时,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职业风险防范措施【3l。

1.2后天失养的临床药学

1.2.1临床药学工作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它的宗旨是追求治疗药物安全、有效、经济、适宜。在我国现行特殊的医疗补偿机制和医疗保险制度下,临床药学工作为医院创造的效益不是最好,甚至是相悖。由于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时常成为其他创造利润部门的口矢,在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无利润收入的临床药学失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最后只有走人关门。实际上,临床药学的开展是能间接为医疗单位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比如:在治疗某种专科疾病时,通过临床药学干预,为患者节省了治疗费,为此,会赢得患者很好的口碑和信誉,大量患者被吸引到医院,也就为医院带来了很好的效益。

1.2.2目前,临床药学工作效果的优与劣,主要是通过医生和患者评判的,其市场需求也是通过两者实现的,其中医生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药物经医生处方,再由药师或护士传达给患者,治疗过程就算完成,千古不变。至于给患者用什么药,用几种药,用经济价值大的或小的,用多大的治疗量,用多长的疗程,完全由医生的喜好和经验而定,在治疗药物选择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为医生处方行为不是一个静态的标准化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高度个体化的行为过程。此时,医生对临床药学的需求完全变成了患者的需求。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医生和患者对药物治疗上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的临床药学追求原则目标完全一致,无论医生和患者,尤其患者本身,将会更愿意使用既安全、疗效好,少花钱,又省时的治疗方案。但是在特殊的医疗补偿机制下,市场经济杠杆的天下倾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医生有理由讲,不多用药,用贵药,哪来经济效益?哪来医院发展?哪能治好病?而对于患者,由于对医药知识认识的非对称性,医生的选择完全取代了患者的需要,其结果:医患对临床药学的需求被眼前的经济利益所取代。

2狭缝中生存的临床药学

2.1继1981年卫生部颁布《医院药剂工作条例》,要求药剂科积极开展临床药学科研工作之后,2002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颁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再次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服务,提高医疗质量n】这为医院临床药学的建立,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政策依据,同时也说明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对医疗质量提高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为临床药师施展才华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但是至今没有出台具体的配置和检查落实措施,给医院管理层决策留下很大空间和随意性。

2.2回顾20多年来临床药学走过的艰难旅程,人们不难发现,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好临床药学工作,仅有一、两个文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自上至下的管理机构和国家的宏观发展计划都没有定位临床药学的盈利性,以至于缺乏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寨经济基础。国内临床药学自始至今都是以无偿的、免费的、研究性的形式存在,在国内目前特殊的医疗补偿机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临床药学不仅不能创造效益,甚至会影响其他部门创造利润。因此,其生存环境无形中受到医、护,乃至医院管理层的挤压,甚至其存在的价值也受到质疑。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临床药学发展迅速与其文化背景、医疗管理体制、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医院运行机制密切相连;在以医疗保险为主要保障制度的欧、美国家,大多都采用按单病种收费,或按人头付费,以项目付费的医疗报销体系。如:一位享有医疗保险的患者若置换一个髋关节,会由保险公司提供一定额度的包干经费,此时,如果医师得到临床药师的帮助,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节省的费用则留在医院,成为医院效益,反之,超支额度越多,医院赔得越多。所以欧、美临床药师在临床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医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3临床药师的职责要求药师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参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提高医疗质量?。但是在目前,国内职工住院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等各种医事活动中,都没有规定必须要求临床药师参与患者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及评价,至于超过保险报销额度的治疗费用,基本都是由患者自己掏腰包。作为治疗闭队中的一员,药师参与医护人员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是很平常的事,但是由于没有相关规定和措施,常被误认为是来揭短、揪辫子的,有时难免会背上吃里扒外的骂名。

此外,从药师自身素质看,由于药学教育背景的不同和诊疗知识缺陷,导致与医师交流时难有深入的交流能力,其用药建议有时难令医师所信服。所以,药师在临床上遭到冷遇不足为奇,其生存空间越变越窄,甚至遭到封杀的现象并非少见。

3发展临床药学的几点建议

3.1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及督查机制:健全相关法规和监督机制是保证临床药学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和稳步进行的前提,2002年,卫生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4]。在此基础上应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和监督措施,如各种等级各类型医疗机构必须配备的临床药师数量、配备的原则、比例;临床药师在诊疗活动中介入的途径和职责范围;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各级主管部门跟踪监督检查落实的措施等等,才能保证临床药学工作顺利进行。值得可喜的是:卫生部已经决定,2006年i月开展临床药师培训工作。并拟订《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工作指导意见》[5l。

3.2加快药学教育模式转变:我国的药学教育严重滞后于医院药学的发展,已经制约了医院药学的发展进程,高等医药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调整好药学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适当增加病理学、诊断学、药物治疗学方面课程,同时增加临床实习课程,为药师进入临床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8篇:医疗医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药品零差价 医院财经管理 造成影响 解决措施

药品零差价政策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具体政策内容,安徽省作为全国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省之一,自今年4月1日起将全面施行药品零差价。药品零差价政策的施行对于医院的日常管理和经营过程有着非常直接和巨大的影响,它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对医院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舞弊营私行为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但同时也对医院的财经管理模式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其直接影响就是医院原先近40%(药品加价收益)左右的医疗收益在取消药品加价后消失殆尽,医院正常运营所需的财力支撑大幅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医院必须突破传统思维主动加强财经管理,在保证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做好收支管控,确保医院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体来讲,医院必须转变财经管理理念,以更加积极、稳妥的财经管理制度为医院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保障。

一、药品零差价背景下医院财经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更加有效的财经管理制度

具体来讲,医院必须做好药品零差价背景下自身财经管理工作制度的改革,主动适应新医改对医院财经管理工作形成的冲击,确保财经管理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医院顺利转型保驾护航。医院要结合新医改政策对预算管理工作制度、会计核算工作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制度等等相关财经规章制度进一步地优化和完善,使其能够适应药品零差价背景下医院不再具有大量的药品差价收益情况下的具体工作要求。同时要深化财经管理工作中的细节管理,对财经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管控、经费支出、医保核算等等工作实行更加有效地控制,要加强分析和考核工作,确定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细节上的管理以及整体制度的变化来使财经管理工作适应药品零差价背景下的新特点、新要求,开源节流,确保财经秩序能够平稳过渡,进而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运营规模的稳定发展。

(二)盘活经费资产挖掘最大经济效益

一般情况下,药品收益占到公立医院整体医疗收益的38%到45%,施行药品零差价后医院并非整体收益链完全断掉,仍然具有其他诸多收益来源,而盘活资产挖掘潜能就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中等规模的公立医院其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总值往往可以达到10个亿以上的,其流动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资金、应收和预付的经济款项以及库存药品、低值易耗品和医疗卫生材料等等,其固定资产包括诸多价值不菲的医疗设备,如磁核振、CT等等,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产的创收功能对医院的正常运营和整体实力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医院应当加强对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有效减少和控制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闲置和浪费现象。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可通过与银行签订协定存款、结构性存款等,增加银行存款的收益。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加强沟通协调做好通用设备科室间的调剂使用,发挥设备最大效能。同时做好医疗设备的维保工作,合理延长医疗设备使用寿命使其能够为医院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此外,在资产采购过程中,要抛弃以往大手大脚的习惯,在保证需求的同时兼顾性能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起到节约增效的效果。

(三)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控制合理规模

人力资源成本是仅次于药品、耗材成本的第三大医院管理成本,它对医院能否持续发展以及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药品零差价带来的医疗收益的减少,必然直接影响到医院员工的收入。新形势下,一方面医院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增强员工对职业的认同感,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确保员工在经济利益受损的前提下依然能够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医院应该创新措施办法把财经管理融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对员工薪资结构的调整、绩效工资的改革、工作过程中的奖惩激励等等,使员工薪资水平能够继续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同时把员工职责与经济利益合理挂钩。同时,通过合理优化岗位编制、整合岗位职能、明确工作责任,避免因岗位重复、职责不明而造成人浮于事、人力资源浪费等情况出现。

(四)全流程管控药品耗材压缩成本消耗

医院在施行药品零差价后,应当积极做好药品、耗材采购消耗全流程管控工作,这既是防止相关工作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公肥私,也是最大限度减少物资流转过程中由于管控不力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首先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涉及采购、存储、消耗全流程的管理制度,同时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从采购、验收入库、调拨、消耗、退换、盘点、调价以及报损等一系列过程中的财经监管和核算工作,明确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和职责分工,实行敏感岗位定期轮岗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物资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丢失、损毁等直接影响医院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此外通过对医院日常消耗的科学统计分析,合理制定药品耗材采购计划和库存水平,避免因物资大量积压而导致的医院资金流动性的缺失,并逐步向药品耗材零库存靠拢,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降低库存管理成本,节约空间和人力成本,减少因市场变化所带来的产品积压、降价和失效风险。

二、结语

本文对医院在药品零差价背景下应当重点关注的财经管理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医院应该在施行药品零差价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快对自身财经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做好财经管理工作的优化整合,加强医院财经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多措并举,确保新形势下医院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医院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安徽合肥105医院)

参考文献

第9篇:医疗医药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日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策取向;借鉴意义

一、日本医疗保险制度概况

日本是亚洲最早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并于1922年颁布第一部医疗保险法《健康保险法案》,主要为雇员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工人提供医疗保险;1938年,颁布《国民健康保险法》,主要针对自雇人员;1961年,开始实行覆盖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主要由雇员健康保险制度、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和特殊行业健康保险制度组成。日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且在医疗效果的评价上也位居世界前列。2000年的世界健康报告显示,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综合目标实现程度名列世界第一;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继续保持83岁,位居世界第一。

二、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背景

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政府就着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调整和改革。虽然日本是世界上医疗水平最好的国家之一,而且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比例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逐年加剧。

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根据日本政府在2010年公布的老龄社会白皮书,老龄人口比重达到22.7%。据推测,这一数值在2025年将增长到30.5%,2050年将高达39.6%。但与此同时,日本的婴儿出生率却一再跌破历史最低点,日本将完全变成一个“老人社会”。

(二)医疗费用增加。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导致医疗费用不断增加,造成日本国家财政医疗负担过重。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98年起每年以超过8%的速度增长。医疗费的逐年增加与经济持续低迷形成了强烈反差,更加凸显出日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财务危机。

(三)医疗保险制度不甚公平。

日本实行的是以不同的职业和地域为对象建立不同的医疗保险险种的制度,这就意味着医疗保险费的收取将随着行业发展情况和地域经济状况而变化,从而导致公民享受不同的医疗保险待遇。例如,国民医疗保险的保费,在收费标准最高城市的缴付额可以相当于收费标准最低城市的4.7倍。

(四)医疗服务质量存在问题。

日本鼓励民间开设各种医疗机构,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建立高医疗水平的公立医院。这导致医疗服务质量较低的民间医院严重过剩,而医疗服务质量高的公立医院却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使得有效的医疗资源需求相对不足,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三、日本医疗保险制度在21世纪的改革

日本医疗保险制度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从未间断过。2003年3月小泉内阁确定了《关于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以及诊疗报酬体系的基本方针》,这一改革以增加患者的医疗责任分担和优化医疗机构为主要内容,旨在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强化对药品价格的监督管理。

(一)提高个人医疗费用负担的比重。

日本政府提出新的医疗保险改革整体目标,一律实行70%支付,同时提高老年人的医疗负担水平。政府管理的雇员健康保险的缴费率从8.2%提高到8.5%。

(二)改革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和药品定价制度,提倡医药分离。

由于医疗保险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日本政府在医药管理上主张“医药分家’。医院没有药品收人,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来增强竞争能力;药品生产企业减少公关费用,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新药研发;患者享受到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药品。但医药分家也带来了诸如用量小的药品可获得性差,滋生新的腐败和垄断,部分医疗服务机构亏损等问题。

四、日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社会医疗保险与我国的医疗保险在制度背景、模式结构、老龄挑战、文化渊源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日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于我国具有极强的借鉴性。

(一)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不高,城乡分化严重。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并未完全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总体框架,实际参保人群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参考日本模式,在推进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公民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的方式,先覆盖工薪阶层,逐步打破行业的界限,实行统一制度。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逐年加剧,高龄者的医疗费用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为了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参考日本,我国应该适当提高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所占的比重,缓解老龄化压力。

(三)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坚决杜绝“以药养医”的行为,目前我国目前已逐步分离医药,并对医药分家的模式进行试点。药品的定价必须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坚决杜绝药品流通环节的暴利。参考日本模式,我国应当给予医院、药房实行医药分家以一定的过渡期,过渡期后药房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接受工商管理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管理和监督,实现彻底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