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疗体育教学范文

医疗体育教学全文(5篇)

医疗体育教学

第1篇:医疗体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学生成长

《公共体育》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医学院校具有丰厚的医疗资源,实现医体结合,使得体育课程更好的服务学生专业成长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将来可能发展的方向。目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体育课程依旧遵循传统教学方法,重基本技能教学,轻医疗保健知识介绍,没有根据护理专业将来从事职业特点安排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普通学校体育课程开设无显著差异。本文对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教学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期待与广大医学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1护理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护理专业《公共体育》的教学是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本位,重点激发学生参与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优化心理结构,逐步适应社会这五个基本教学目标。与临床护理专业职业特点的关体育的内容,如护理职业需要长时间从事铺床、跑补液等所需耐力素质,对急重症病人的临场应变速度素质,对承受繁重搬运病人的力量素质,以及护理专业职业礼仪、形象塑造等与护理专业相关的专门性内容缺乏重点锻炼。其结果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足,公共体育教学效果与护理专业职业所需的基本素质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针对护理专业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增加护理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使得《公共体育》课程服务护理专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2护理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公共体育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以胜任将来护理职业繁重的工作任务,我校体育教研室对护理专业《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2.1改革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重点提高护理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

鉴于护理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我校体育教研室课程教学研究团队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我们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基础体育课程内容、专项体育课程内容和医疗体育课程内容三大模块。基础体育课程内容按照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反应五项内容进行课堂授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护理工作具有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经常值夜班的特点,对自身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很难应对长时间、大强度的繁琐的护理工作,调查显示由于工作中体能消耗较大,84.7%的护理工作以来出现体能明显下降的现象[2],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基础体育课程内容以田径、三大球、太极拳等教学为主,重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专项练习。由于基础体育课程开展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参与动机不足、兴趣不高,教学中可适当结合护理工作的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护理职业中经常从事搬运病人、抬担架、搬运药瓶等负重工作,我们在基础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模拟护理工作职业情境,将职业特色训练引入公共体育教学中进行专门性训练,既可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结合本专业将来从事工作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基础体育课程教学中。专项体育课程内容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贯彻“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引导,让学生掌握一两种运动技能,帮助将来选择锻炼方式、树立健身意识,引导自觉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提高身体健康、优化心理结构的目的。护理专业存在女生多,男生少的特点,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青春发育期,是塑造护理专业形象的关键时期,针对护理专业将来从事的职业特点,建议专项体育课程开设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选项课,同时课程中加入形体训练、舞蹈动作、护士礼仪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在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能够提高护理专业职业素质。体育防病、医学治病,如何将体育与医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未来医务工作者应该掌握医疗体育方面的应用知识[4]。护理专业亦是如此。医疗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体育保健、体育康复、运动损伤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既能掌握先进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体育健身,又能运动体育健康知识辅助医生和指导病人进行身体恢复,提高未来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能力。通过以上以服务学生专业成长为核心的护理专业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解决了公共体育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医院输送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过硬的有用人才。

2.2改革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适应护理专业岗位的需要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具有丰厚的医学知识,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比如讲解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对心肺功能的提高医学理论依据,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形成被动参与-主动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这一良性循环;基础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掌握的解剖学知识,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的-制定处方-参与课程教学-锻炼后的身体生理、心理变化这种形式,让学生参与体育教学中,感同身受,同时课堂结束部分可以让学生参与探讨执行运动处方遇见问题,探讨商议依据医学知识优化运动处方,教学在运动过程中仅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导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通讯工具在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是一个新的尝试[5]。医疗体育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微课程的形式,上课提前3-5天把教师录制好的体育康复的经典案例、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等视频通过QQ、微信等软件系统发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了解本次课要教授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医学院校具有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学业重,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加强体育考核制度,考核中加入护理职业素质内容,实现体育教学与医学教学一体化。同时通过举办体育联赛、体育文化节等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3总结

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工作从单纯的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向身体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护理工作要求只有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在承担高强度、大运动量的工作任务中游刃有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体育课程安排贯穿护理专业技能培养,更能够实现护理专业体能和职业技能的共同提高,为医院提供实用性的护理人才。以上对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教学的思考,立足于医学院校培养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体育锻炼习惯、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有针对性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学生未来成为临床护理专业实用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2]王俭,刘欣,胡佩英等.从护士职业工种特点看高职护生体育课课程合理安排的重要性[J].体育科研,2008,28(1):38-41.

[3]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90-92.

[4]傅兰英,杨晓林等.“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96-99.

第2篇:医疗体育教学范文

一、体育与医学中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体育运动中的很多理论知识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快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课教学中将康复体育作为重点,使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不仅能为病人药物治疗,而且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治疗。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对某些医学上难以治愈的疾病都有一定疗效。由此可见,掌握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对将来的医务工作是很重要的。

二、终身体育的培养理念

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将有效引领我们驶入积极向上的生命轨迹,而树立良好的体育运动观,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我们勇往充前、顽强奋斗的精神,这将点燃我们对生话、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向以学生可以终身锻炼的教学方向发展,对于铅球、标枪、艺术体操、骑马、跑步等平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运动或者大家都会的本能运动在理论课中做以简单的讲解,有着基本的了解即可。而对与有着广泛的群众热爱基础,又有可实现运动场地的运动或者实用性运动,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游泳、太极拳等在技能课中培养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毕业后既懂得规则又有一定运动技巧且有运动场地的技能可以锻炼身体。

三、现代体育的健康观培养

重视体育保健学教育,使学生能对健康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和健康问题,为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健康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展至涵盖人的所有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至少可以分为7大类:(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健康的发育状态;(4)个人的生活方式;(5)个人的能力和支持;(6)人类生物学和遗传;(7)卫生服务。而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现代体育必须与社会大系统同步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以人类健康作为其发展的终极目的。

四、结合医学与体育知识进行医疗体育教学以适应未来需要

医疗体育,又称康复体育,它在21世纪越来越受到重视,是运动医学的一部分,是指病患者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进行的身体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运动方法治疗创伤和疾病的学科。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战争创伤、生产事故、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生活中意外事故等引起的运动器官伤残都需要进行运动器官的体疗康复,以及骨关节病、身体发育畸形、偏瘫、截瘫、外周神经损伤等运动器官功能障碍的康复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有关体育医疗保健知识的学习。如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导引养生功、健身气功等,一般采用动作轻缓、运动负荷较小的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为提高康复效果、缩短疗程而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医生指导下,按运动处方进行定量锻炼。医疗体育不仅治疗疾病,同时还能促进各种脏器机能的恢复,既对全身有积极影响,又对局部器官产生强有力的作用。医学界把用体育运动治病的方法称为体育疗法。这些内容是学生在医学专业课上学不到的,为适应未来医学工作的需要,必须利用体育教学进行学习。

五、因学施教,采用不同授课形式

对一年级新生仍以教学班的形式授课,这主要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各中学开展体育教学的情况不同,造成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采用这种授课形式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为以后选修课打基础。高年级上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水平选择上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选择一至二种体育项目,为将来锻炼打下基础。

第3篇:医疗体育教学范文

培养医科院校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性

(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学校体育开展体育精神教育与培养,是促进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尤其是在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较低的医科类院校,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尤为重要。由于医学学习的复杂性、艰苦性和长期性,作为医科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具备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方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先进觉悟和先进技能的人。

(二)是增强民族体质、造就民族性格的需要

上世纪初,我国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就提出了通过教育与体育培养人的精神品质进而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华民族性格的改造,主张健全的肉体寓于健全的精神。体育是发达体魄的重要手段,体育精神的培养势必成为民族体质的增强和民族性格发展的有效途径。医科院校研究医药与健康较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较弱。因此,更要重视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体魄得以发达、意志得到锻炼,学习、就业等压力得到宣泄,潜能也得到发挥。这样的学生输送到社会,对我国民族体质的增强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都有积极意义。

(三)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倾向于对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很少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育。当前体质教育思想需要作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体质与精神须是不可分割的。体育要培养的人已不能再停留在体质的增强上,更应满足其精神需求。医科院校的学生做的是为全社会人的健康服务的行业,不仅要懂得医学健康知识还要具备具备健康的体质和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精神面貌的改观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何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医科院校学生的体育精神

(一)体育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或运动竞赛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活动中团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高尚道德修养。医科院校学生毕业到社会医疗服务工作当中,要与服务团队的合作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服务,集体主义精神必不可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严肃教学组织性和纪律性,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例如,球类课要突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思想;在体育比赛中,如拔河、接力跑等集体性项目,使学生在体育竞赛的凝聚力中感受到体育协作精神的巨大力量。从而促使其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二)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态度等特征暴露得特别明显。医科院校课程内容繁重而复杂,很多的医学概念都需要学生以记忆为主,学习单调、乏味,加之缺少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免产生厌倦情绪和思想压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育者,应抓住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所暴露的显现问题,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田径中的中长跑教学课,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创新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医学类院校要以医学体育理论课程等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应结合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来设置。例如,公共卫生、中医药等专业学生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如太极拳、五禽戏等,适应社会对保健、养生人才的需要;护理等专业康复体育教学,可开设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内容,实现培养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仪态,为从事未来职业奠定基础。在专业设置上积极探索医学与体育的结合点,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竞争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公平竞争是体育运动精神的核心,在规则面前没有个人、等级、国家、种族的差异。学校体育教学中,虽没有激烈的竞技场面,但竞争精神随处可见。医学类院校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医学类院校的就业领域较为狭窄,在激烈的竞争中医科院校学生要想成功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和各类教学比赛,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力争一流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增强竞争意识,但是不能弄虚作假,凭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荣誉、赢得尊重。

(五)遵纪守法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参加体育活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否则要受到规则的惩罚,竞技场上没有特权和偏袒。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认识和遵循体育运动特定的裁判规则,违反则受罚,取得成绩受奖,恰是对社会契约精神及其文明行为方式的了解和模仿的过程。医科院校学生毕业从事的是大众医疗服务行业,在工作中更应该注意个人行为的文明和纪律性。在学校体育中,通过在体育竞赛中要求他们必须遵守规则,对违反规则,不服从裁判和不文明举止,不仅要批评教育,而且要按规则给予判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规范认识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力,克服不良行为。

第4篇:医疗体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方法

1.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方面,从现阶段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表现出营养过剩、运动量少的问题,加之专业课程的压力过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这些问题到目前来说都尚未得以有效解决,从而导致高校学生身体素质逐渐降低,甚至大部分高校学生长期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下,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进入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高校学生必须要尽快加强体育锻炼,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其关键在于怎样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确保其全面健康发展[1]。另一方面,当前健康这个词语已经成为社会中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人的健康问题也成为了制约社会建设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现阶段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还处于推进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终身体育理念,有助于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能够确保高校为各个行业和领域输送更多身体健康、素质优良的专业型人才,推动我国的建设发展。

2.在高等学校开展“终身体育”教学的作用

在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沿用过去那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即是按照课程设置来开展常规教学,学生时常都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不是很多,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也降低了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基于此,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尽快予以改革和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合理调控体育课程的占比,重视高校内部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体育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引导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让其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这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健康优秀的人才,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同时能够主动约束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简言之,终身体育理念的培育和提升必须要让高校学生具备正确科学的运动方法,促进其体育水平的提升。当大学生逐渐养成了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够让其不再依赖于体育课堂教学,自己主动形成体育意识,在未来进入社会之后对体育运动依旧维持饱满的热情。

3.终身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路径

3.1加强理论知识传授

在过去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往往选择监督的方式来强迫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造成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把正确科学的锻炼方法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来说,理论基础即是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教师要让高校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萌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这些基础理论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规律,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例如说人体结构特征、生理功能、心理特征、安全教育以及意外事故预防等,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实际的身体状况正确的选择体育项目,进行科学的训练。做好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不但能够丰富高校学生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其积极参与其中,因此体育教师应当真正认识到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合理的参与体育运动,确保学生在体育运动时不会受伤,逐渐形成体育运动意识,有效提升他们的运动价值观。

3.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很长时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都是以竞技项目为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将这些项目朝着更加趣味性的方向改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日益成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体育运动基础,体育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力求建立一个高效的体育课程,比如说在教学篮球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或者了解了篮球运动相关的知识和规则,因此教师应当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体验,逐渐领会和掌握一些技术动作。当前很多高校都已经提出了学生健康第一、快乐成长的体育教学目标,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主动把知识技能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来,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第一时间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促进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2]。

3.3营销体育文化氛围

当代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育与发展,必须要坚持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做好,唯有如此才可以让他们真正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充分激发出高校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让学生正确掌握体育技能,促进其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为有效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教师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设置奖励的方式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提升其运动能力,比如说可以组织开展健美操比赛、形体舞蹈、篮球联赛、班级足球比赛、乒乓球大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吸引学生积极报名参与,不断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水平,同时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其次应当为学生留下更加充裕的课余时间来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定期组织进行体育知识宣传教育讲座、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专题宣传活动、体育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培训活动等,让高校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另外还能够组织高校学生参与一些当地体育赛事的观看,第一时间公布国际著名体育赛事的情况等;最后学校方面应当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建设体育训练场地,完善体育锻炼设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创建。

3.4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为推动高校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单单要做好体育教学活动,同时还应当积极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引导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其核心依旧是校内课堂教学,而户外活动属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要提前做好规划,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班内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比如说体育竞赛、体育运动会等,为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能够定期组织有集体、团队比赛的体育活动项目。在比赛开始之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可以在校园内张贴标语横幅,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体育氛围。另外还能够建立高校体育社团,让爱好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学生能够集中在一起交流探讨,这样一来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得以明显提升,其体育运动水平也有所提高。通过高校体育兴趣社团的建设,让更多拥有相同体育爱好的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学生在选择体育社团时也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加入,在参与社团活动时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师也应当将社团建设当成是教学重点来做好,争做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教师,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评价与督促的表现形式,也是对高校学生在校参与体育活动情况的直接反映。对高校学生实施体育测评与考核,不仅仅要关注他们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技能的熟练度,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实际身体素质展开考核,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准确[3]。过去的评价体系通常更加强调对学生的体育测评,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成果的评价,所以可以选择在每学期期末时,组织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匿名打分,选择出教学质量较高且最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对其予以表彰奖励。另外还能够实施体育教师互评机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创新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实现校内体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和高效利用,进一步优化改革高效体育教学模式。

4.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活动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要主动转变过去的陈旧教学理念,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从而确保体育教学能够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爱好,为其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敏.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2):103-105.

[2]李犀.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新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2):72-75.

第5篇:医疗体育教学范文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1.教学观念改革

教学观念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也是推动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认识到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2.教学内容改革

枯燥的教学内容同样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将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差异性教学。如对于男生来说,可以实施自由活动式教学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对于女生来说,可以进行简单的防身技术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期待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设置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色,以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安排健身操、体育保健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形体训练,提升其在特定场所的自救能力;对于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可以安排中长跑、越野、武术等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逆境生存的能力等,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胜任专业工作。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首先,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于专业体育教师的引进力度,不断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其次,应该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其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再次,要强化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形成稳定而均衡的师资力量,确保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最后,要加强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教师利用新的体育信息来武装自身,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进而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二结束语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是开展高职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做好体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确保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

作者:袁凡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时间比较少,而需要学习的知识却比较多,所以如何以学生的情况为基础、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是一项需要重点探究的工作,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1.1深入了解体育知识

体育基础知识包括体育常识、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保健知识、体育欣赏知识等,另外还需要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运动损伤的救护知识以及心理知识等。

1.2体育项目的改革

1.2.1武术武术是我国一项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还能提高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是一项不能缺少的内容,必须要重视起来。

1.2.2田径项目田径是一项基本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用人单位在学生的考察中加入了田径项目的测试,因为试想当高职院校的学生日后从事繁重的工作后,没有基本的体能储备,没有较强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势必会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改革中,在田径项目上要加强与未来职业的融合,如利用长跑项目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养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工作作风,利用接力赛跑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工作团队。总之田径项目是体育教学的基本项目,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为培养学生的田径能力还可以开展定向越野等有时代特征的项目。

1.2.3球类项目常见的球类项目例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团体精神,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些厂矿企业为了增强员工的集体凝聚力,提高员工的素质经常会开展各类球类比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就要设置球类练习,传授一些技术、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另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知识,例如网球等,扩大学生的视野。

1.2.4体操和健美操体操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协调感和柔韧性,尤其是队列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纪律感,所以学生在入学之后就要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徒手操和轻器械操也能提高学生的协调性。健美操能够增强身体和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优美的体型,再加上节奏感很强的节奏,提高了活力和朝气,因此深受学生的喜爱。

2体育教学同学生的专业相融合

2.1加强体能训练

人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体能素质,是保证人们生存和劳动的核心。高职院校的学生日后要担任的工作都是位于生产第一线的,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要具备很强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工作。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对学生体能训练的力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体能素质的重要性,然后要不断鼓励学生提高体能素质,丰富练习的方法和内容。

2.2结合专业的特点

2.2.1会计、计算机专业高职院校中这类专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由于这些学生在参与工作时经常性的保持坐立状态,精神比较紧张,思维活动比较复杂,处于一种上肢运动、下肢不动的状态下。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坐立、站立姿势、良好的气质、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2.2教育专业对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来说,在体育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必备的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例如组织运动项目等,另外还需要训练他们的体育基础知识、站立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2.3医疗、建筑、烹调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处于站立、低头含胸的状态,长时间下来就会导致血液流通不顺畅以及一些心血管类的疾病。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下肢力量和灵活性,还要注意开展耐力素质的培训,以及学习保健按摩的相关技能。

2.2.4营销、交通建设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是在条件比较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导致运动系统的负担过重,容易出现一些心血管疾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展必要的体能训练,还要重视耐力的训练。

3完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

体育学习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推动学生更好的锻炼、养成锻炼的意识,还能充分而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如果一个人是真心喜爱体育的,那么身体素质一定很高。因此必须要在充实体育锻炼内容的同时完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和肯定,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身体素质。

3.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首先是对学习态度的评价。在评价学生学习态度时,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下述几种:学生自主参加活动的情况,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学生运用知识的情况等,主要依据在于平时上课的记录。其次是对体能的评价。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能的发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体能的评价是依照当前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健康第一的思想制定的。在体能评价中,不仅要包含了学生的兴趣、特长,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是对合作精神和情谊表现评价,所谓合作精神的评价就是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情况,是否能够尊重他人;所谓情谊表现评价就是考察学生是否能自主、自信的参与体育活动,能否克服重重困难提升自我,能否调控好自身的情绪等。

3.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首先是学生的评价。在学生进行评价之前教师要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思想以及评价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明白评价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体育教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行为。当学生能够公正的对自己的体育进行评价时,也就证明了学生已经具备分析的能力,另外学生主人翁的意识也极大的增强。其次是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对于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这也是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最后是学生相互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友情,另一方面还能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另外同学之间的评价也能提高学生主人翁的意识。

3.3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首先是过程和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是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相关的问题,做好记录;而终结性评价是对期末成绩进行评价。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要把过程评价和总结性评级综合到一起。其次是差异性和绝对性评价。差异性就是指学生个体差异的评价,绝对性评价也就是统一标准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重视统一标准,还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是定量和定性评价,所谓定性评价就是不能进行定量评价的内容,所以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二者合二为一。例如体能的测试要使用定量评价的方法,而技术评定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