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疗保障案例范文

医疗保障案例全文(5篇)

医疗保障案例

第1篇:医疗保障案例范文

关键词:全民医疗保障;档案管理

1医疗保障档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1工作人员意识较为落后

在档案管理部门工作的人员,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档案进行整理、归纳、摆放、标记等,相对与其他工作来说,较为的单一、枯燥,因此,工作人员对待档案的态度也会有所懈怠,认为档案管理并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常会由于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使得档案出现资料混乱、丢失、缺失等现象,最终使得档案的管理工作进行的“一塌糊涂”。

1.2管理制度存在缺失

由于工作人员意识落后,那么对于档案管理的制度的制定就存在了一定的忽视,因此,导致管理制度存在缺失,使得很多人员的资料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收集,而对于收集好的档案来说,也并没有较为明确的整理细则,使得医疗保障的档案不具备综合性,无法给人们提供有效地数据依据,不符合科学化的管理,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不便。

1.3存放环境较差

通过对档案存放的环境的调查,会发现很多医疗保障部门并没有独立专门的存放档案的地方,且很多档案都较为的分散,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集中的整理和装订,且在摆放档案时也出现了乱丢、乱放的现象,这会给后续查找档案的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困难,且存放的地方也很少进行杀虫措施,导致有一些档案出现虫咬的现象,这样发展下去并不利于医疗保障体系的综合发展。

2导致档案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2.1部门领导忽视了档案的重要性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较为落后,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领导人员对档案重要性的忽视,那么就使得领导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所投放的经费较少,且各项设备也比较落后,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积极性,同时经费的短缺也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

2.2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对医疗保障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现状的调查,发现从事于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有很多并不具备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仅有极少部分的人员具备了较专业化的素质,因此这样的情况就会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出现知识层面窄、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等现象,使得同事在工作间的沟通存在障碍,无法高效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3完善全民医疗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3.1增强工作人员对档案的重视度

从上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的重视度不够,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需要增强领导人员对档案的重视度,然后间接的影响其他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具体的实施措施为,首先,医疗保障体系的领导层人员要针对医疗保障档案进行详细的分析,要明确档案在医疗保障体系运行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就比如当参保人员丢失自己的参保收据时,可以在档案中找到自己的参保记录。那么通过以上的分析,领导人员可以将分析结果进行整理,然后将分析后的档案的重要性对所有的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宣传,让他们深刻的明白档案对于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其次,领导人员还需要针对档案管理的工作规范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员工规范、工作内容等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增强对档案的重视度的同时,也能够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具体是什么。通过以上方式,增强工作人员对档案的重视度。

3.2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

具体的实施措施为,首先,就需要由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层人员,根据自己所在部门的特点,以及自己工作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然后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部门发展的奖惩制度,就比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因此,我们需要给每个人建立一个不同的绩效考核表,然后在每个月的月中和月底进行评分,给予分数最高的人员一定的奖励,对分数最低的人进行惩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工作人员施加一定的压力,让他们能够明白,工作中需要保有的态度,同时,重视自己的工作效率。

3.3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在工作内容上较为的单一、枯燥,因此,为了能够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更便捷的工作方式,就需要给档案管理部门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使工作人员能够有一个新的工作方式,从而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工作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对档案的重视度,且还需要指定一个健全的奖惩制度,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使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努力的进行工作,使医疗保障体系能够运行的更好。

参考文献:

第2篇:医疗保障案例范文

关键词:补充医疗保险;社会保障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国家不断推出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新政,倡导全面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促进社会保险、补充保险与商业保险相衔接。受参保人群规模、资金筹集和单位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企事业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在当前阶段尚不普及,大部分单位都在积极进行有益探索,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还不充足。本文选取的案例单位自2007年启动补充医疗保险,实施时间较长,执行情况稳定,统计数据详实,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补充医疗保险在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本文研究主要使用了文献法、访谈观察法,同时开展较为深入的案例分析,工作调研和专业人士访谈为主要数据来源。补充医疗保险实施情况

补充医疗保险合作模式

基于数据分析测算,案例单位每年预缴资金建立医疗基金,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可按规定比例通过补充医疗保险报销个人“自付一”部分医疗费用。案例单位与专业保险公司签订补充医疗保险协议,按照约定比例向合作保险公司支付管理费,由保险公司按照补充医疗保险规定为职工审核报销。

补充医疗参保人员情况

以2019年为例,案例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人员共计2249人(其中含在职职工参保1119人,退休职工参保1130人),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率100%。2019年实际享受补充医疗保险待遇人员共计1992人,占参保人数的88.57%。

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情况

以2019年为例,基本医疗保险缴费2101万元。2019年在职和退休职工就医共计81616人次,医保基金支付2101万元,为职工医保账户(北京银行)打款539万元,医保基金为职工共计支付2640万元。职工就医发生的“自付一”部分511万元,补充医疗保险报销460万元。这在减轻职工医疗负担、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职工医疗保障的感知度和获得感等方面,成效较为显著,总体达到了开展补充医疗保险工作的目标。

补充医疗保险数据分析

以2018、2019年度医保数据为基础,经统计分析,案例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实施中呈现以下特点:1.覆盖人员情况。单位职工补充医疗保险覆盖范围100%,参保人员数量及实际享受补充医疗保险待遇人员数量较为稳定,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比例基本为1:1。2.费用支出情况。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的支出总额与人均支出额较为稳定。2018、2019年度案例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支出总额均在450万元左右;2018、2019年度补充医疗保险人均支出额均在2300元左右。支出结构较为稳定。对2018、2019年度各年龄段及支出档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显示(见图1),案例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各年龄段支出额占比相对稳定,各支出档位支出金额占比相对稳定。3.支出额分布情况。支出费用和享受待遇人员数量按照支出金额分档统计显示,实际享受补充医疗保险待遇人员补充医疗报销在3000元以下档位较为集中。其中,2018年度该档位人员为1505人,占比为76.7%,2019年度该档位人员为1558人,占比为78.2%。4.年龄分布情况。50岁以上人群受益较明显,2018年补充医疗保险支出额占比78.9%,2019年补充医疗保险支出额占比79.3%。且随年龄段的递增,人均支出额呈现增高趋势。存在问题在对案例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数据的统计分析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虽然补充医疗保险在提高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力度方面成效显著,但作为单位普惠性质的福利政策,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享受补充医疗待遇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补充医疗保险的效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未享受待遇情况分析

以2019年度数据为例,在职人员未产生补充医疗保险支出额的人数为154人,占在职人员比例为14.01%;退休人员未产生补充医疗保险支出额的人数为25人,占退休人员比例为2.33%。基于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身体状况和医疗需求差异等实际情况,未享受到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的在职人员比例远高于退休人员。

实际支出情况分析

以2019年度数据为例,在职人员的补充医疗保险支出总额为165万余元,退休人员的补充医疗保险支出总额为294万余元,接近在职人员支出总额的1.8倍,支出差异较为明显。人均支出额统计数据显示,在职人员补充医疗保险人均支出额远低于退休人员,且低于2019年度补充医疗保险人均支出额2300元。

访谈调研情况分析

调研走访该单位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群体,职工普遍认为只有发生就医行为才能享受到单位补充医疗保险福利,由此,导致了一些非必要的就医行为,或产生了不必要的药品开支和过剩浪费现象。调研走访该单位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他们认为从单位角度而言,上述现象不利于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节约,对职工保持健康总体目标的激励作用也没有得以体现。优化建议

基本原则

以“总量控制,小幅增长,公平均衡”为原则,在政策允许、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现有补充医疗保险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确保各年龄层职工都尽可能地享受到更符合实际需求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更充分发挥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福利辐射效应。从社会角度考虑:尝试解决中青年职工在身体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为了享受福利待遇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药品开支,配合实现全国医保基金近两年提出的控费目标,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及其衍生问题。从单位角度考虑:尝试解决目前在职职工补充医疗支出远低于退休职工、福利效应辐射不够均衡的问题,通过方案调整,适度提高在职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力度,充分体现设立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初衷,让全体职工充分享受相应的医疗健康保障。从职工角度考虑:尝试贴近各年龄阶段职工不同的健康保障和医疗保障实际需求,倡导职工通过良好的工作生活方式保持健康,同时也提供足够的医疗保障支撑。

优化调整思路

基于对案例单位近两年补充医疗保险数据的统计分析,着眼于解决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调整思路如下:退休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待遇和报销方式保持不变,依然按照原有规定予以报销。综合考虑支出额分布和人均支出额情况,建议按照3000元/人的额度设立在职职工个人额度,报销所需的费用优先从个人额度扣除。如超过3000元,由公共账户承担;如有结余,可在个人额度里长期积累。积累的个人额度,可根据后续政策,通过扩大保障范围(如覆盖职工子女、配偶、父母)或提供补充医疗保障组合产品(如药店购药、抵扣重疾险)等,定期将此部分积累回馈给职工。

方案可行性

1.政策层面。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2]第18号)精神,明确按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可自主决定是否建立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列支。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27号)精神,规定对补充医疗保险费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给予税收优惠。优化后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符合政策相关要求,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如果用于支付职工的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这有利于职工待遇水平提升,也有助于节约成本。2.资金层面。当前支出比例情况。案例单位2019年度补充医疗实际支付总金额459万余元,以2019年度工资总额的5%为标准,与规定标准还有一定空间。增加投入部分测算:以在职人员按照调整后的个人账户金额进行测算,总投入约为329.7万元,以2019年度整体水平为参照,增加投入164万元;2019年度在职人员实际支出额超过调整后的个人账户金额的共计148人,测算资金缺口约为30万元。综上,方案调整后预估投入增加额约为200万元,年度投入总规模占工资总额比例仍处于5%以内的规定范围。3.执行层面。优化调整后的资金管理继续委托规范、专业化的保险公司对补充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精细管理,同时,加强对补充医疗保险资金管理的使用监督和财务监管。

参考资料:

[1]李泺凡.用人单位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构建[J].法治与社会,2018(2):3;24.

第3篇:医疗保障案例范文

【关键词】医院保险现状;完善对策;展开

引言

2007年以来新医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相对应的,我国新型城镇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也在各大城市陆续开展。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医疗保险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如城镇医疗保障覆盖范围过小,保障对象不明确,医疗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部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严峻。这些现存问题会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产生严重影响,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当前问题,寻求解决对策,保障医疗保险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城镇医疗保险当前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医疗保障对象不明晰

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应着重突出普惠性和公平性。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的就业状态和生活状态也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当前我国下岗职工、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等都被归类于灵活就业人群。这类人群的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都处于极不稳的的状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建筑行业为例,为保障利益最大化施工单位往往仅以口头方式同农民工约定双方的权益、义务,通常不会为雇佣的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由于工作地点的流动性,公民工也很少有主动缴纳社会保险的意识。城镇医疗保障对象不明晰的状况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同样表现同样明显。同样是出于降低人事负担的考虑,用人企业往往会以给与健康保障承诺和增加月薪为诱惑引导新员工自费购买商业保险,而大学毕业生出于健康状况较好、收入水平较低的考虑往往处于医疗保障体系的空白区。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将给大学生本人和其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

2.不同类型医疗保险间的衔接度不足

医疗保险的形式根据人群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商业保险。虽然都同属于医疗保险,但是使用人群还是存在着较大区别的,通过研究调查发现,三者之间在衔接上也是存在较大问题的,这会对城乡居民在不同区域的正常流动产生制约,也不利于医疗保险机构服务和监管。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看,人口流动性大,工作岗位变动也相关的频繁,一部分人的身份在极短的时间内都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而然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医疗保险制度未能根据当前状况作出改变。以在上海从事家政服务的王姓女士为例,王女士在上海已经从事了三年的家政服务工作,期间家政服务公司也为王女士购买了社会医疗保险,但是随着国家对家政服务行业的严格监管,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王女士被家政服务公司辞退,而其在上海市的医疗保险也被迫中断。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围绕着户籍制度设计的,户籍身份造成医疗保险购买的连续性难以实现当前,具有国家属性的三项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监管,三类医疗保险制度几乎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参保人员购买和享受医疗保险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参保人员工作的变动会对医保缴纳方式产生严重影响,还会打击参保居民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

1.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差异化医疗保障服务

各级政府应积极适应当前居民的工作状态,在为城镇居民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的同时也要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生活及工作特点提供差异化的医疗保障服务。当前我国的农民工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相较于其他城镇工人来说,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工作流动性也相对较大,而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与农民工具有类似性。在为农民工和大学生提供医疗保障的工作中,北京市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学习。对于农民工来说,能够参加门槛较低,且有又能够获得政府相应补贴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也是非常期待的一件事情。根据北京市医疗保险工作开展相关经验,需要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开发有别于传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产品,综合采取适当提升赔付标准、鼓励公立医院为在校及刚毕业大学生提供可医保报销的门诊服务、适当降低就医垫付起点等措施为我国居民提供更低廉、更高效、覆盖面更广的医疗保障体系。

2.推进各类型医疗保险联网运营

建立各类型医疗保险联网运营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灵活就业人员的医获得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有效解决因异地就医所带来的难题。目前我国的医保跨区域联网机制建设以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山东省在2015年就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医保联网就医,并确定了首批可以实施异地就医医院和异地购药药房,这极大的方便了城乡居民的合理流动,为加快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完善医保联网运行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尽快针对地区现状制定科学规范的联网运营机制,保证医疗保险联网运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结束语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仍然不够完善,还面临这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科学评判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现状,及时采取包括增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等措施不断完善。总之,进一步深化医保制度改革,保障居民权益,才能有效推动国家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医疗保障案例范文

关键词:服刑人员;医疗保险改革;可行性;实施困境

一、监狱成为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飞地”

在我国推行全民医保的时背景下,国家医疗保险体系已经涵盖城乡居民,但是监狱服刑人员还没有纳入医疗保险。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和人权保障水平的提高,这一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高度重视。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全民医保计划开始启动。《意见》提出,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1]。浙江省从2001年建立职工医保制度以来,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努力,到2014年10月底,全省基本医保参保人数5069万人,参保率维持在97%左右,已经迈入全民医保时代[2]。社会医疗保险的目的是由国家保障公民健康的底限,并具有公民互助的性质。服刑人员的健康保障与普通公民并无本质差异,国家实际上已经在承担高于普通公民的底限责任。经过近八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全民医保制度不断完善,运作经验日益丰富,建立服刑人员医保体系,不但在理论上具有正当性,而且在实践上也具备现实可能性。

二、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制度面临三重困境

1949年以来,我国逐步摸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服刑人员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这一体系还不够完善,随着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服刑人员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弊端显得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三重困境。

(一)服刑人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与后续动力不足的困境1949年以来,我国服刑人员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人均医疗经费支出增加、服刑人员病亡率降低、有效抑制传染性疾病等方面。实践中,各地对监狱服刑人员医疗费用实行供给制,所需费用一部分来自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不足部分由监狱补充。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服刑人员的医疗经费支出逐年增加,患病服刑人员得到了更好的治疗,病亡率逐年降低。例如:浙江Q监狱每年会进行一次面向全体服刑人员的全方面身体检查,在每个服刑人员入狱之时也会先体检再收监,实时关注服刑人员的身体状况。在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发生疑似传染性疾病个例时,监狱便会及时进行隔离,近年来,浙江省各监狱均未发生传染性疾病蔓延的情况。不过,服刑人员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遭遇瓶颈,主要表现为经费来源不足。随着医疗成本的加大,监狱每年医疗支出都在不断上涨。以浙江省为例,近三年省级财政对服刑人员医疗经费拨款保持在每人每年300元左右,但各监狱服刑人员实际医疗开支不断增加,例如:浙江省Q监狱近两年已经超过人均每年600元。监狱医疗费用的缺口逐年加大,影响到医疗设备的更新。笔者对浙江省Q监狱进行了调研,向服刑人员发放了600多份问卷,回收了570份,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调研数据看,超过40%的服刑人员认为目前监狱的医疗设备、医生技术水平不适应或不太适应日常看病的需要。Q监狱目前的一线医务人员为42人,分为两个病区,六个卫生所,共计80余张床位,只能基本满足日常的医疗需求,由于医疗经费紧张等原因,最近几年医疗技术力量的提升有限。

(二)服刑人员之间医疗保障水平不一致的困境医疗经费的总量常年保持不变,部分重病犯医疗开支巨大,影响其他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关于服刑人员医疗保障的法律体系缺乏上位法依据。《监狱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罪犯的医疗保健列入监狱所在地区的卫生、防疫计划”,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方法,没有规定服刑人员的医疗保障经费逐年提高,以及每年提高的幅度,也没有规定医疗保障经费与服刑人员实际医疗支出增长幅度保持一致[3],对于服刑人员分级诊疗机制、医疗经费来源与比例、服刑人员的医疗标准等问题都没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在调查问卷中,问及“有的重病服刑人员,一个人一年要花掉100~200万元,如果全部由监狱承担,你认为是否合理”,37%的服刑人员认为不合理,因此,该问题在现实中已对其他服刑人员造成了一定影响,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三)服刑人员与普通公民之间医疗保障水平不协调的困境服刑人员是犯罪之人,得到的社会福利理应受到限制。到了监狱以后,失去了缴纳社会保险的机会,却得到了全额的医疗经费报销权利。这一权利虽然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实践操作中已经形成了惯例。特别是对于数额巨大的医疗费,他们自己无力支付,家属不愿意支付,或者无能力支付。对此,监狱无法提起民事诉讼,至少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根据提起这一诉讼。还有一些服刑人员家属为了享受免费医疗,明明具备支付能力而拒绝保外就医,占用过多的国家经费,这就造成服刑人员与普通公民之间的不公平。笔者调查了几个支出大额医疗经费典型案例,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一个患有重病的服刑人员,其一年的医疗开支达到几十万元,甚至一百多万元。由于《监狱法》没有规定发生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监狱承担的医疗费用是否有最高额度,也没有规定监狱先行支付了高额医疗费用以后,是否可以向服刑人员的家属追偿。在此情况下,监狱不能眼看着服刑人员病死在监狱里,在社会舆论的潜在压力下,只能不计代价地进行抢救,并垫付医疗费,然后这笔费用无法追偿[4]。

三、服刑人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障碍

(一)法律法规缺乏关于服刑人员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监狱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监狱应当设立医疗机构和生活、卫生设施,建立罪犯生活、卫生制度。罪犯的医疗保健列入监狱所在地区的卫生、防疫计划。”这条规定的是对于医疗工作的管理计划,并没有涉及经费承担问题。关于经费问题,规定在《监狱法》第八条:“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所需经费。监狱的人民警察经费、罪犯改造经费、罪犯生活费、狱政设施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列入国家预算。国家提供罪犯劳动必需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经费。”这里提到了罪犯改造经费、罪犯生活费,但没有提到医疗经费。实际上,医疗经费确实列入国家预算的,但并不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预算,而是确定了一个基本固定的、很低的预算标准。从这一条规定来看,并没有授权政府部门对服刑人员实施医疗保险制度。

(二)监管部门对服刑人员医疗保险改革的意义尚未形成共识根据调查访谈情况,对于此项改革积极性最高的是监狱,因为如果出现重大病例,需要巨额开支的情况下,直接承担压力的是监狱。对于监狱管理部门来说,不论是否实施医疗保险改革,其承担的经费支出是一样的,甚至有可能比改革前增加开支,用于补贴医疗保险的缴费。所以,积极性不高也在常理之中。对于社会保障部门来说,服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需要单独建立一套系统独立运作,必然涉及投入建设经费,以及增加管理经费的支出,对该部门本身并无实际利益。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则涉及财政拨款问题,当然,这是最后一个需要涉及的部门。推行此项改革的主要难题在前两个部门能否形成共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形成共识比较困难,除非由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推行,或者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推行。

(三)服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主观意愿不够强烈任何制度的实施都需要具备较好的民意基础,尤其是对于制度所涉及的具体人群。对于服刑人员实施医疗保险改革,普通民众是旁观者,没有明显的影响。对于服刑人员来说,需要一个了解、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从调查问卷反映的数据来看,服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愿还不够强烈,支持改革的比例还没有达到占有明显优势的程度。笔者就“是否支持由财政、监狱和个人三方筹资为服刑人员购买大病医疗保险”展开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如表4所示,愿意购买大病医疗保险的比例是59.82%。这个比例稍高于愿意购买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说明服刑人员更加重视大病医疗保险。但总体来说,这两种医疗保险,服刑人员都持有比较消极的态度。随后,笔者对“你是否支持推行医疗保险制度以后,超出医保范围的医疗费用由服刑人员承担?”展开调查,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如表5所示,愿意承担的比例只有40.88%。这个比例更能够反映服刑人员对于医疗保险的真实态度,因为对于是否愿意购买基本保险和大病保险的问题,服刑人员未必想到超出报销范围费用如何承担的问题。这个问题才是对服刑人员更重要的问题,也最能体现他们是否支持参加医疗保险的真实立场。

四、代结论:突破障碍的可能性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服刑人员医疗保险改革还处在地方试点阶段,改革的动力主要在于监狱的经费压力。此外,也不排除个别地方政府在法治理念的推动下,为提高本地监狱管理的法治化水平而推行改革。但是,整体来看,推行改革相对积极的主要是西部省份,其中的推动因素,更大的因素应该还是经费的压力。比较而言,东部发达地区推行的积极性不太高,江苏省是个例外。从长远来看,服刑人员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三重困境必然会越来越突出,最终将突破社会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引起医疗保险改革的舆论诉求,并最终促进此项改革迈出更大步伐。对于准备探索此项改革的省级部门、市级部门或者某个监狱,走出实施中的障碍和困境也有其可能性。笔者认为,基于服刑人员参加意愿并强烈的困境,需要分批次逐步进行推进。首先,可以先对刑期较长的服刑人员纳入试点改革,如一年以上的服刑人员。其次,可以先选择接受度较高的大病医疗保险进行试点,逐步把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其中。最后,应及时总结试点地区的改革经验,把改革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通过专家研讨会等形式,评估改革的成效,宣传其中积极的方面,逐渐形成一种氛围和舆论,逐渐改变相关政府部门犹豫徘徊的心态。还可以对服刑人员进行宣传和普及,让他们了解这项改革对自身的益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全民医保.[EB/OL].

[2]浙江在线.我省大病医保年底实现全覆盖30万大病医疗费起码可报销22万[EB/OL].

[3]柯淑珍.监狱医疗困境与社会化医疗模式的构建[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4(4):40-46

第5篇:医疗保障案例范文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健康服务业

1相关政策文件的梳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式的健康促进,“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开发健康管理服务类保险产品,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开展治未病健康工程、健全多层级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健康管理新型组织,鼓励社会家庭参与健康保险[1]。《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动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的合作发展[2]。《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保险机构提供综合保障服务、投资社会健康服务领域[3]。《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商业健康保险专业优势”,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体制改革、发展健康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4]。可见,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创新发展,对推动体医融合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2商业健康保险助推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作用

2.1依据商业健康保险的社会属性与功能

商业健康保险具有突出的服务健康的社会属性。因此,健康保险对体医融合健康产业的助力及彼此之间的合作,也更容易实现跨行业、多部门的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同时,在参与“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工作上,健康保险具有与医疗服务、运动健体、健康管理都不相同的功能与价值。健康保险能以第三方的主体身份来提供健康服务,既可以分别与医疗、健体、康养等健康服务机构开展双向合作,也可以作为促进体医融合相关健康产业的补充剂、粘合剂、强化剂,发挥服务社会健康和促进社会健康的重要作用。

2.2依据商业健康保险的专业能力与优势

健康保险的本质是对健康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健康保障机制、一种风险管控手段。商业健康保险在数据精算、风险评估、保值防损、强化健康保障方面具有专业性,依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分析设计出来的健康保险产品及服务,能为参保人提供健康检测、健康保障、风险干预、慢性病管理等相关产品和服课题成果KETICHENGGUO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健康保险产品可以作为医疗服务、运动健身、健康管理、康养保健等健康服务产业的合作平台和联动纽带,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难题。

2.3依据商业健康保险的契约关系与互助性

商业健康保险的产生和行为,实质是一种契约经济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这种关系的成立是基于参与保险行为的主体之间的约定和认可,并且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健康保险与医疗保障服务、运动健身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合作,是以合作双方或多方的共同选择、共同利益、共同发展为前提的,在法律与合约的效力之下,有利于使医疗、体育、保险及其他健康服务产业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互助关系。健康保险对体医融合健康产业的助益,主要体现在能健全大健康保障体系、创新治未病健康管理组织形式、丰富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在健康服务产业相互结合的关系网络影响之下,也将有利于社会群众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健康生活行为的规范及对自身健康发展的科学规划。

3商业健康保险助推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商业健康保险通过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市场机制作用,能为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带来新活力和新动力,具有促进居民健康生活、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推进政策实施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3.1商业健康保险促进社会居民健康

包含了健康管理服务、体医结合特点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能为社会居民提供健体指导、健康规划、疾病预防、风险管理、医疗保障、康复保健等一系列更为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这样的商业健康保险能大幅提高社会居民的健康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居民降低医疗保障的投入、减轻医疗费用支出的压力,获得更为科学的健康保障管理、增强运动健身的意识、加强健康教育和身体素质、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强化对疾病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满足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的科学化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度。

3.2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首先,从保险行业的发展上看,商业健康保险进驻体医融合健康产业,是极大地开拓了自身的业务内容和发展空间,丰富和深化了健康保险产品及服务的内涵和意义,有利于展现商业保险机构关注民生、助力健康、服务社会的企业文化及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其次,从健康服务各产业的发展上看,构建健康保险与体医融合健康产业相联手的健康服务平台,不仅能够有助于多方主体对社会健康数据更为全面的掌握,还有利于实现医疗、体育、保险等产业之间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解决目前保险市场功能与价值发挥不充分、医疗健康保障体系不完善、运动健体产业升级缓慢与融资困难、对社会群众投资健康的意识引导不足等问题。再者,从健康产业的整体发展上看,健康保险与体医融合健康产业相结合是推动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路径,有利于破解体医融合健康促进道路上的壁垒和困境,促进健康服务各产业间形成优势互补、合作互益、融合创新的协同发展。

3.3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国家政策实施

商业保险机构加入与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合作的发展轨道,是对健康中国战略、全民健身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有关政策的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承担起推动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发展的担子之后,能通过市场机制的力量推动健康事业的发展,有助于相关政府部门的脱钩改革,进而让政府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转型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4商业健康保险开展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

4.1商业健康保险开展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服务的案例

平安人寿保险于2016年推出的“平安run健康管理计划”(即HelloRunClub,以下简称“平安run”),是一项能让用户通过“运动涨保障”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购买相关保险的用户如果能在累计18个月或24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步数目标,即可获得5%或10%的增长保障额度的机会。通过查阅平安健康保险APP发现,2021年的平安保险中覆盖了“平安run”活动的险种增多,对用户的健康管理内容也有所增多,主要包括:健走8000步、跑步2公里或5公里、健康知识的问答学习、同步运动心率、早睡早起挑战赛的每日任务;记录体重、血压、血糖的每周任务;健康年龄测评的每月任务等。如果用户能在规定的时期内完成上述相应的健康行为,即可获得对应的“健康信用”和“健康金”。“健康信用”可用于享受保险费率的优惠,不同“健康信用”区间对应的优惠率分别有5%、15%、30%三种。“健康金”可用于兑换商品。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已有1100万用户参与了“平安run”活动,其中超过459万用户达成了健康管理目标并获得了免费赠送保险保障的奖励。根据南非Discovery保险公司的研究数据显示,参加了“平安run”的人的“健康年龄”比其他人平均年轻5.9岁,即预期寿命长5.9岁。相关的案例还有,众安保险于2015年推出了运动赠送保险的“步步保”健康管理计划;2018年,中国人寿保险推出了走路兑换保障的“健康万里行”活动,目前该活动的参与人数达到了70万以上。

4.2商业健康保险开展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服务的案例分析

国内商业健康保险融入健康管理项目的时间主要在2016年之后,与健康中国战略、全民健身计划及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意见等有关政策息息相关。以平安保险产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可见商业健康保险结合运动健身、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具有可行性。商业健康保险对用户的健康管理正在向打造体医融合的、注重防治未病的方向上进行引导和治理。在健康管理的内容上,主要是收集用户的基本健康数据和运动数据,因为信息上传的操作简单且活动门槛低,因此,获得并积累了大量用户的参与和关注。在健康管理的时间上,以12个月、18个月、24个月为期限,符合健康生活习惯形成的周期性规律,也符合实现身体机能强化的时间要求。在健康管理的回馈上,运用了“健康信用”和“健康金”的概念,强化了“健康信用”与“健康保障”成正比、与“健康风险”成反比的关系;直观地展现了“健康”是“金钱”、更是无价“财富”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用户投资健康保障的意识。在健康保险的设计上,从传统的注重风险评估、医疗保障、理赔补偿等中、后期的保险保障,补充了运动干预、健康维护等前期的健康管理,升级为了具有全周期管理特征的健康保障模式。在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中融入“运动干预”、“健康维护”、“健康管理”的元素,对用户而言,能增强体质健康、加强健康管理、提高健康保障、强化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对保险机构而言,能降低理赔费用、拓宽保险业务、提高行业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而言,符合社会形成健康生活生态圈的需求,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需要。

4.3目前商业健康保险开展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商业健康保险助推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上看,健康保险与运动健体、防治未病、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的相互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目前保险行业中鼓励用户参与运动健身、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商业保险机构较少,没有形成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管理共识和参与规模。第二,现有的涉及以运动健身活动来干预健康风险的险种数量有限,对融入运动健体、体医融合、防治未病等健康管理元素的险种开发不足。第三,现有保险产品中健康管理服务的手段较为单一,健康管理内容不够全面,健康管理目标不具有防护疾病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选择,保险产品及服务存在着健康关怀、运动引导、健康管理的融入和相互衔接不够顺畅的问题。

5商业健康保险助推体医融合健康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5.1以政策为指导,强化研发团队,创新产品升级

商业健康保险应积极以国务院的相关文件为指导,发展能与基本医疗保险相互衔接、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及服务,开发治未病保险、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等,扩大健康保险受众人群覆盖面。健康保险产品的创新升级需要经过数据精算、综合分析、功能设计等专业工作,来满足商业健康保险既要能实现本身的商业价值和保险价值,还要能实现对用户的健康管理价值。这就进一步要求商业健康保险能与医疗保险平台对接、能与体育健康产业结合,充分发挥预防疾病风险和保障身心健康的功能,同时,保险的产品和服务还应符合人体生命周期发展、体育运动健身、中医养生保健的有关科学规律。因此,保险公司需不断强化研发团队,将数据统计、人工智能、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运动医学、中医保健、体育健身指导等多方面的专家纳入产品研发团队之中,构建拥有多学科人才支撑的综合型研发团队,围绕健康保险产品的研发进行多学科的业务交流和技术连接,设计出融合“体育+医疗+保险”优势的,具有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功能的保险产品。

5.2积极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