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

医疗风险管理全文(5篇)

医疗风险管理

第1篇:医疗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医疗器械;管理效果

近年来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医疗器械更新速度也加快,临床应用频率更高,与此同时,其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也多数暴露。相关研究显示,高频率长时间应用医疗器械过程中,较为容易出现损毁、功能不全、消毒不彻底等医疗器械风险事件,一方面其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所以医院应重视医疗器械管理,保证其质量良好、安全性优异[1,2]。基于此,本院进行了风险管理在医院设备科医疗器械管理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医疗器械中随机选出4000件设备,设备科于2020年1月开始应用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医疗器械管理,设2019年6月~12月常规管理办法为对照组,设2020年1月~2020年6月风险管理为观察组。本院伦理委员会知晓并批准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4000件常规管理,内容:了解不同科室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将其分类,做好回收、清洗、发放、包装以及定期功能检测等工作,及时调节、更换设备,保证临床应用良好。观察组4000件风险管理,内容如下:(1)建立并完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医院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以及医疗成本管理质量的重要性,了解各科室需求、医疗器械性能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设备科医务人员应定期参与培训、讲座与沟通交流,使自己更为了解医疗器械的应用、管理以及注意事项等,进一步保证风险管理质量。(2)强化风险评估工作。要求医院应针对各医疗器械的特性以及临床应用需求评估其出现风险的等级,首先需要整理医院整体的医疗器械目录,包括有诊断、治疗、生命支持、防护等全部设备器械,近年来多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整理、管理,其储存量大,查找、修改等较为方便;接着应根据其器械设备的配套条件、指标参数、警示内容、电离辐射以及应用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评估其寿命以及出现风险事故的类型以及几率,进而进行针对性管理。(3)强化维修工作。设备科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各科室医疗设备应用状态,及时回收、发送;设备科医务人员应了解各医疗器械的机构以及性能,拆洗时应注意操作的规范、标准,避免对设备性能以及精准度等产生不良影响;注意细节部位清洗与消毒,如咬合部位、齿关节等,保证其消毒良好,以降低感染、交叉感染的风险;要求保证各科室医疗器械的配套设施完善,清洗、更换等前后均应记录设备情况。(4)监督机制。要求医院做好监督医疗器械设备管理的监督工作,定期检查设备科工作情况,观察其是否落实风险管理相关措施。抽查医疗器械设备的临床应用情况,以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保证风险管理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了两组医疗器械包装合理情况,主要包括了器件小部件完好、器械排列与摆放合理等两项;观察并记录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分类错误+器械损坏+功能不全)/总例数×100%;观察了质量管理质量,分别有收回及时度、供给及时度以及包装质量等三项指标,各有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进行计量资料(x±s)检验,用χ2进行计数资料[n(%)]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疗器械包装合理情况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中器件小部件完好有3963件,占比为99.08%,器械排列与摆放合理有3981件,占比为99.53%;而对照组则分别有3866件(96.65%)、3884件(97.1%)。对比并用t进行计量资料(x±s)检验有:t=6.014,P=0.001,即观察组器件小部件完好率、手术器械排列与摆放合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情况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0.1%(分类错误与功能不全各1件,器械损坏2件);而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0.35%(分类错误4件,器械损坏与功能不全各5件)。对比并用χ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χ2=6.479,P=0.001,即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管理质量对比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收回及时度、供给及时度以及包装质量各项评分分别为(9.38±0.51)分、(9.69±0.22)分、(9.29±0.61)分;而对照组依次为(8.43±0.88)分、(8.30±0.94)分、(7.95±0.67)分。对比并用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t=59.073、91.062、93.533,P=0.001、0.001、0.001,即观察组管理质量评分各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医院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对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其存在较多异常时,容易诱发医疗事故,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影响医院声誉[3]。既往医疗器械管理不够严格,医院多较为忽视此方面内容,所以效果并不理想[4]。风险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以医院各科室需求、临床器械应用状态、医疗器械性质等为依据,预先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性处理办法,并将其融入管理中,进而提高医疗器械管理效率与质量,保证临床诊断、治疗等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为高质量、舒适的医疗服务[5-7]。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器件小部件完好率、手术器械排列与摆放合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管理质量评分各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内容相符。综上所述,医院设备科以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医疗器械设备管理的管理质量更高,可更为有效提高器械应用合理性,降低缺陷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继峰,张娟娟,王帅力,等.风险管理对医院医疗器械管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6):143-146.

[2]万继鹏.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0):151,154.

[3]赵丽娜.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检验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4):188-190.

[4]刘洪艳.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9):164-165.

[5]戴世斌,崔蕾,孙忠根.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管理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1):125-128.

[6]陈葆莉.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风险控制管理措施[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2018,7(3):1512-1513.

第2篇:医疗风险管理范文

1.1风险管理人员较少,技术人员培训欠缺

由于风险管理人员和整体专业素质的问题,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投入从而对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逐渐增加,专业性也不断在提升,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较慢,对一些大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医疗设备故障找不到解决方案。

1.2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医疗设备使用期间存在操作风险和设备老化、故障等问题,这是由于相应设计缺陷造成的,责任人未做到严格监督医疗设备采购、验收、使用、使用后跟踪及日常监督等环节。

2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相应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5]。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现保障公众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目标。根据该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措施。

2.1规范风险管理监督和法规制度建设

该院应依照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具体规定的相关政策制度,拟定出适合本院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执行流程,对每个级别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合理分配,加强医疗服务水平及质量,提高风险管理工作价值。

2.2增加资金投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水平

国内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应的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风险管理法规标准、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疗机构相关管理层应在宣传和培训方面加强教育,将风险管理意识做到全面化,灌输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认知度及管理技能。另外应增加资金投入在风险管理工作上,提高医疗服务人员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意识及水平。

2.3建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有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措施是将在用的医疗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定期监测及建档[8]。在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评估分析不同设备、环境下出现的安全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使全程监控做到实处。为使医护人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严密精细,要加强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的培训,提升其风险评估的积极性。医疗设备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其监管作用,对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的使用进行正确的指导和督促,与临床科室交流学习,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保障广大患者能够放心使用医疗设备。

2.4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

在医疗机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等环节中,风险信息的准确收集和及时反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理论[8],建立管理制度,包含医疗设备的采购、验收、检测、评价、考核及维护等,并分析、评估及防控医疗设备安全风险,定期安全监测医疗设备进行并进行电子建档,拟定相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建议,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医疗机构内部建立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把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系统作为辅助手段。

②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对医疗设备风险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使用前,加强风险分析防范医疗设备、进行评估管理不同环境下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分析、电气安全性和电磁兼容性及放射防护。

③在使用医疗设备期间,拟定并严格执行操作制度,以防控为主进行维修,加强巡检及程序维护,将质量、计量检测及维修质量等管理放在首位。譬如: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整改处理呼吸机、监护仪、给类光学窥镜等。

④依据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全面重点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如高风险植入性材料使用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制度、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等。

⑤制定《完善的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安排责任心强的医疗设备风险信息监测人员,完善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使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信息得到及时上报,有效收集,科学分析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作风险评价分析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整体上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水平。并加强不良事件教育,增强安全风险意识。

3结论

第3篇:医疗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对策

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一些医院设备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不受重视,使得设备管理部门长期边缘化,常被视为与总务后勤为伍,待遇水平较低,造成人才匮乏、技术手段落后、学术水平低下,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发展滞后于临床。医院对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无完善的管理体系及具体的管理规范,医院领导层、设备管理部门、使用科室缺乏必要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使得设备管理工作仅停滞于操作规程制定、故障维修、固定资产管理等相对固化的层面,缺乏完整的设备技术说明、维修保养记录、计量检定等重要信息记录,从而忽视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一些医院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配置不足,对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培训力度不够、未开展必要的预防性维修及质量检测,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数据分析缺乏,技术水平滞后,使得医疗设备风险面临挑战。特别是新的医疗环境下,随医改的不断推进,医疗范围、业务量急剧增加、管理项目复杂性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设备风险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已成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的必然要求。

2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2.1管理体系规章制度不完善

虽然等级医院评审标准明确要求开展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但据调查,除部分三级医院外,多数医疗机构对于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及具体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处于探索阶段,尚不完善,与医院实际运行情况不符,且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落实过程中时有脱节、断链现象,其管理成效甚微。此外风险分析及事后有效信息反馈不被重视,不能引以为戒,使得风险管理工作虎头蛇尾,其延续性更无从谈起。

2.2人员培训问题异常突出

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大环境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对医疗设备的学习、培训、维护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知识面越来越广,一方面对从事本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因相对边缘、被动,使得本专业人员学习、培训机会甚少,仅靠原有的知识储备量及有限的工作经验积累与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技术、新设备相形见绌。因此,受风险管理人员及整体专业素质的制约,设备风险管理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

2.3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诱因较多,可能出于仪器本身的设计缺陷、操作人员误操作或病人本身特异性,使得医疗设备不合理应用时有发生,但由于人们对此关注力度不够,因此,目前对设备购置、使用、计量、维护。保养、报废等环节质量安全缺乏明确的指导性的法规,使得设备引进使用后,相应的安全和风险评估标准不明确,对于谁来做、如何做、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无章可循,且繁琐的管理流程无明显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意识薄弱,相应的资金投入较少,管理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2.4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薄弱

上规模的医院设备种类及数目较为庞杂,科技含量较高,高风险设备较多,部分大型设备维修操作难度系数较大,受专业水平、维修技能的限制,能够及时应付维修设备故障已面临很大压力,对于所谓的预防性维修要求,更无从谈起。因此,实际工作中对设备多属于结果处理,难以达到过程预防的要求,加之人员配置不足、设备技术指标尚未健全,基本质控设备不足,使得设备管理存在诸多隐患。

3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相应对策

3.1建立健全设备风险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而医院管理工作若缺少必要的管理体系维系及制度支持,就难以对员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对设备风险管理效果会造成影响。因此,医院应加强设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力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流程,根据发展及落实情况,适时更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使其逐渐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以保障管理效率。从源头把关,建立完善的设备采购机制,由分管院领导、采购办、设备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组建专业的专家队伍参与设备招标采购工作,依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良性机制,完善并落实设备从采购直至报废等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工作。此外,为保障风险管理工作的延续性,医院需对风险管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督导,建立奖惩机制,以调动相关人员参与并落实的积极性。

3.2加强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整体专业素质

为满足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以更好的应用和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转,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并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根据工作需要及专业层次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更新和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更好的为临床服务。相应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及有关学会应积极组织开展专业相关的学习培训或技术交流会,各级组织做好必要的传帮带工作,使得本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行业发展不断壮大。

3.3增强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在我国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医疗机构各级管理人员对设备风险管理的认识相对滞后于医疗设备的应用趋势及发展,对于医疗设备临床使用风险控制及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认识存在偏差,忽视了设备在技术上或设计上存在的固有缺陷,认为凡是通过正规合法途径引进的医疗设备不可能也不该存在风险,客观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使得目前风险管理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医疗机构管理层应当在宣传和培训方面加强教育警示,传授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意识做到全面化,不断加强风险管理认知度及管理技能水平。

3.4重视预防性维修,加强应用质量管理

转变固有的事后维修服务理念,重视预防性维修维护,同时积极与设备使用人员沟通配合,互通有无,监督并指导其安全、合规操作,将工作重点由被动维修转向程序性预防维护,根据设备种类、性能制定相应的预防性周期维护保养计划,有效落实巡检保养工作,对医疗设备进行技术及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并排除影响设备及人员的不安全因素,对设备故障早发现早维修,最大限度的降低设备故障率,保障设备安全有效运转。

4结语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不仅是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贯穿于医疗设备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信誉。因此,医疗机构应强化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落实和改进风险管理措施,极大程度上减少设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镇江,浅谈医疗设备管理[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9):83-84.

[2]亢德洪,方洪兴,浅谈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4,26(1):95-96,76.

[3]董兆华,对医院设备管理的思考[J].2010,7(11):42-43.

[4]绍建国,周子建,钱许峰,等,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6):107-108,112.

[5]叶海荣,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1):891.

[6]崔泽实,高小燕,王菲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期刊医疗区器械风险管理的热点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4):31-31,123.

第4篇:医疗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医疗行业的发展也快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医疗器械,是医疗行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不断更新换代的医疗器械不仅为实现高超医疗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广大患者减轻了患病带来的痛苦。然而另一方面,医疗器械的安全性问题也频频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病患的自身安全和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用医疗器械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在用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在用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风险管理,指的是降低风险造成消极影响的一种决策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预测和评估,然后再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从而以最低成本收获最大安全保障的过程。对于在用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十分必要,是医疗行业发展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医疗器械在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医疗器械的技术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但是,医疗器械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会伴随一定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主要需要对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展开分析,然后对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其中使用风险较高的器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当将其中的一些风险进行妥善控制后,再对其重复评价,直到最终风险可以被接受的时候为止,这就是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通过风险管理过程,可以有效的降低甚至避免医疗器械带来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使得广大患者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更加具有保障。

2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方面尚处于初级水平,虽然随着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些政策法规,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在逐步走向正规化、体系化,但相较于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近些年,随着一些医疗机构的发展壮大和新的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医疗器械的保有和购入数量可谓相当庞大。数量如此可观,但一些医疗机构却缺乏对于采购医疗器械的验收制度。没有完善的采购验收环节,导致这些医疗器械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另外,一些医疗机构没有完善的医疗器械建档机制,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使用说明资料的保存均不完善,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也没有跟踪使用情况资料的留存。

2.2管理投入少

由于我国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制度不完善、经验不足,所以管理流程仍然存在流程复杂繁琐的问题。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属于预防性的工作,大多投入多但不见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很多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上存在态度上不重视、资金上不投入的问题。

2.3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够

很多医疗机构因为忽略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意识淡薄,从而忽视了对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所以,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人员,存在专业技能普遍较低的现象。另外,由于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够,使得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和处理,这就埋下了诸多的隐患。同时,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低下,给医疗器械监管部门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对在用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

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1996年),2002年SFDA开展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调研和起草工作,然后出台了相应法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与此同时,各个医疗机构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机构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在医疗器械采购、验收、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都具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

3.2加大对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投入

医疗机构应提高对于医疗器械的风险意识,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除了资金投入以外,加大专业人员的投入至关重要。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并需要进行定期测评和培训。对新入职人员也要进行严格全面的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可上岗。

4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是医疗行业发展道路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广大患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尚处于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各个医疗机构也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这就需要国家和各医疗机构共同努力,重视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新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J],2016,16(57):223~224.

[2]马跃.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医疗装备[J],2018(31):102.

[3]韦树长.分析在用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中国医疗器械信息[J],2016:117

第5篇:医疗风险管理范文

1.1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分析

对于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管理来说,其最为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明确当前医疗器械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有哪些,即当前的医疗器械中存在的可能性较大的问题有哪些,一般来说,按照当前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问题现状来看,其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两个方面。

1.1.1内部风险问题所谓的内部风险问题主要就是指直接和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生产后相挂钩的一些核心要点,比如:

(1)首先,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

(2)其次,医疗器械产品的设计是否出现了人为地变更,这些变更是否会对于医疗器械产生不良影响;

(3)再次,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零件质量是否达标;

(4)另外,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是否处理到位,尤其是高温消毒问题是否处理到位;

(5)最后,医疗器械生产之后的储存以及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良影响。

1.1.2外部风险问题所谓的外部风险问题主要就是指外在的一些因素对于医疗器械生产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首先,医疗器械的使用人员的操作是否恰当;

(2)其次,对于患者而言,是否存在一些不良影响;

(3)再次,具体监督检查部门的抽查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不合格的问题;

(4)最后,性能评价是否准确有效,医疗器械的性能评价过程是其真实有效性的最为有利的一个手段,反过来看,一旦其性能评价出现不准确问题必然会导致医疗器械出现风险问题。

1.2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评价

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评价主要就是在参考上述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详情之后,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是否存在进行的全方位的评价,其评价的重点在于医疗器械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哪些,并且这些风险的存在会对于医疗器械的使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且针对这种影响进行简单的风险估计,根据其风险发生的概率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1.3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风险的控制

对于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工作,而针对其风险问题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来说,这种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具体来说,在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生产后可以采取的主要风险控制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1)首先,医疗器械生产和生产后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必须依据于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定,因此,就应该首先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能够切实保障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并且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医疗企业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深化法律法规的落实;

(2)其次,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还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机制和机构基础之上,即要求相应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立起自身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机构,确保其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的贯彻落实力度,此外,还应该积极的引入国家政府部门、社会以及医院等相关单位积极的参与到风险的监控当中,确保其风险控制的全面性;

(3)最后,还应该针对存在风险的一些医疗器械加强召回和惩罚力度,避免其继续使用危及患者的安全。

2.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