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第1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质疑 培养 创新 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启发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然而,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何况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学生就不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唯师,不唯书,对教师的组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围绕创设情境、精心设疑、知识迁移、组织疏导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1 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时,当学生读完课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题目中唯一的听众指谁?这位听众对我今后的拉琴生涯有什么影响?这一悬念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会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想"拨开疑团见分晓"的决心会让学生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达到了教师巧设悬念的目的。

1.2 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人教版第十一册《山雨》这篇课文中,作者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教学伊始,教师通过播放"山雨"的动画视频,向学生展示由远而近如歌谣般动听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色,使学生在欣赏美丽雨景的同时,激起学习的欲望。

1.3 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我的小宠物》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平时与小宠物相处的趣事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优化思维,知识迁移

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机会,思维积极如"喷泉",课堂情绪高涨。可是,在平时的教学或听课中,我发现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十分有限,质疑的问题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等较低层面的问题,缺少创新思维。针对这一问题,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

2.1 训练发散性思维

在创新教学时,教师如果总是照本宣科,串讲串问,围绕着 "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打转,学生的主体思维就会产生依赖性、服从性,丧失了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无法达到创新教学的效果。为避免重蹈传统教育模式的覆辙,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以此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例如:在《草船借箭》这一课针对学生提出的"周瑜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之箭本来就是无法完成的事,为什么诸葛亮却说要三天就完成,还立下军令状"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早就算出第三天有大雾;有的同学说,诸葛亮知道鲁肃是个重情重义、老实厚道的人,他会答应自己的要求,为他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还有同学说诸葛亮早就知道曹操性情多疑,大雾天不敢出兵,一定会派军士放箭,到时候就可以向周瑜交差了……通过这个问题的讨沦,学生的思维闸门下子就打开了,收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 掌握创新质疑规律

学会知识迁移,知道从何处质疑,从而牵一而发动全身,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捕捉典型性的问题,通过典型题让学生把握住阅读质疑问难的规律。引导学生大胆地在课文题目、"文眼"、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等地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两只鸟蛋》一课教学中,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以前老师教我们用 '个'来说鸟蛋的数量,为什么这里却用'只'呢?"在此,他能从课文标题,甚至其中的某个字眼大胆质疑,而我通过举"一个老师"也能说"一位老师"的例子解释,并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课文中说两只鸟蛋就是什么?学生通过学课文理解两只鸟蛋里藏着两只小鸟的生命,这个"只"在这也就有了特定的含义。而《金色的脚印》这-课的文眼就在"金色"上,一位学生问"课文中的脚印是狐狸走在地上或雪地上的脚印,那脚印要么是灰色,要么是白色,课文中为什么说脚印是金色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是点明主题的问题。我引导反复读课文,理解"我"(作者)与狐狸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学生在反复读课文后,学生明白了"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细想一下,它却有更深一层的含义。"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自己的家中去,这是最美好、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而用"金色的脚印"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一家虽是动物,但它们也像人一样,它们的生命同样珍贵,那回归山林的脚印正是珍惜生命的象征,这脚印中,饱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它是金色的;在这"金色的脚印"中,体现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因此,"金色的脚印"是对全文的概括,也是对美好、崇高情感的赞美。

可见,引导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质疑问难,理解课文中关键性笔墨,掌握质疑问难的规律,是进一步挖掘和巩固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更是落实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措施。

3.组织疏导,形成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被激发出来以后,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显得杂乱、锁碎、甚至离奇,难以抓住重点。在课堂40分钟内教师不可能也不必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一一解答,我有选择地疏导问题,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3.1 指导质疑发言

质疑问难中,说话的训练也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如谈谈读懂了哪一词、哪一句,哪一段情节,或哪一部分写得好,为什么好,还有哪些问题。然而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很有限,适当地引导他们掌握发言方式很必要。质疑问难发言-般可以有正向发问、逆向反思和创新见解三种发问方式。正向发问,如《雨点儿》一课可以指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文脉提出问题:小雨点为什么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呢? 而大雨点为什么要去没花没草的地方?没花没草的地方为什么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逆向反思,即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的思维形式。常以"假如……"、"如果……"等句型为提问形式,如《坐井观天》一课,可以指导学生这样发问: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水井,青蛙会看到什么?会说什么? 学生阅读后有了创新见解的话,我就指导他们用"我以为……"的句式,提出不同见解。又如在教《看电视》一课时,有几位学生提出了创新见解:"我认为互相让步还不是最好的办法,我认为把奶奶爱看的京剧、我和爸爸爱看的足球和妈妈爱看的舞蹈节目安排一下先后顺序,这样做更好。"我随即肯定了这个孩子爱动脑筋,想出的办法独特又科学合理。

3.2 精当讲解,区别疏导

我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答案时,对于浅显的问题,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联系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联系全篇自己去解答。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在让学生自读自疑课文时,有一个学生发问:"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这时,我鼓励她把课文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解答这个问题。果然,过不多久,她欣喜地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了,因为黄莺告诉鹿弟弟,它见过鹿弟弟家那些红玫瑰,可好看了!看着那些花,它就想唱歌;风儿也告诉鹿弟弟,它闻过鹿弟弟家的玫瑰花,可香了!大伙儿都夸它是'玫瑰香风'!玫瑰花给黄莺和风儿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所以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精彩很巧妙,但有争议,这一问题又是文章的重点或难点,我就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启发、分析,活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夏夜多美》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星星看见了,为什么高兴地眨着眼?"我机智地判断: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从各方面找答案。有的说:"因为池塘里的睡莲姑姑,很美。"有的反驳说:"不对,因为萤火虫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照亮夏夜。"还有的说:"因为小蜻蜒、萤火虫和睡莲姑姑都帮助了小蚂蚁……"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我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多种可能性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有什么精神?"学生齐答:"乐于助人的精神!"这个问题统一了认识,理解了文章中心思想。

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当然,发展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和谐课堂、创设质疑问难情境、科学估计问题难度、引导掌握质疑规律,教给阅读后的发言方式,精当讲解区别疏导,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

第2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把握好教学机会,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帮助幼儿学习语言。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中班语言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中班语言活动1【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词汇:“聚精会神”、“头破血流”,并初步懂得寓意,做事情前要想一想,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2、通过提问和有序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情节的发展变化。

3、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盲目跟别人学的道理。

【活动准备】

1、自制《小猫刮胡子》图片一套或根据寓言内容制作电脑动画。

2、小猫(有胡须)手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引出活动内容。

1、教师出示小猫手偶:我是一只小花猫,我的胡须长又长。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小花猫的胡须有什么用吗?

3、幼儿自由讨论后,教师巧妙地引出寓言故事。

师:可是有一只小花猫把自己的胡子刮掉了,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二)教师出示教学图片,有表情地讲述寓言。

1、教师出示图片,生动地讲述寓言《小猫刮胡子》。

2、师:小猫刮胡子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三)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1、理解第一幅图片的内容:主人正在做什么?(理解词汇:“聚精会神”)小花猫在看什么?

2、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理解寓言情节。

3、师:小花猫刮胡子后,追捕老鼠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碰得头破血流?(理解词汇:“头破血流”)

(四)教师和幼儿再次看图片,完整欣赏寓言,启发幼儿理解寓言。

1、教师指图与幼儿共同讲述寓言。

2、师:小花猫能刮胡子吗?

3、教师小结:原来,胡子是猫用来探路的工具,它就像一把尺子,在钻洞时得用它来测量洞的大小。

如果没有了这把尺子,猫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钻过去。

(五)引导幼儿进行拓展谈话,启发幼儿懂得做事前要想一想,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师:小花猫的主人刮胡子对不对?

师:为什么主人应该刮,小花猫却不能刮呢?(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师:如果以后你也遇到了一只刮胡子的小花猫,你会和它说什么?

中班语言活动2活动目标:

1、感受好朋友之间相互交往带来的快乐。

2、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各种让小鸟与小老鼠交流的办法,并对打电话的内容展开想象。

3、安静地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背景图、喇叭花、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小鸟、小老鼠的胸饰、积木若干。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打电话带来的快乐。

活动难点:乐于用打电话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出示背景图,提问: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树?(幼儿用一些好听的词语来讲述)

二、分段讲述故事:

(一)讲述故事第一部分:想出多种让小鸟与小老鼠交流的办法。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小鸟和小老鼠一起玩?(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他们可以请哪些小动物、哪些东西来帮忙,学习一些好的用词。)

(二)欣赏故事第二部分:理解故事内容。

1、提问:小老鼠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2、学习小老鼠和小鸟的对话。

三、创设情景:对打电话的内容进行大胆想象。

(一)小鸟受伤:

1、启发:小老鼠和小鸟打电话时的语气是怎么样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它们会说些什么?

2、幼儿两两结伴打电话:模仿小鸟和小老鼠打电话的语气、表情。

(二)小老鼠过生日:

1、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打电话通知谁?说些什么?

2、幼儿大胆表现不同的角色。

四、完整欣赏故事,教师将幼儿的一些想法编入到故事的后半部分。

附:喇叭花电话

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住着一只小鸟,树下住着一只小老鼠。

小鸟想找小老鼠玩,可是,他羽毛还没长好,不会飞。小老鼠也想找小鸟玩,可是,他不会爬树上不去。

小老鼠在树下种了一棵喇叭花。

喇叭花爬呀爬,爬到小鸟家。喇叭花长呀长,开出了一朵朵又圆又大的喇叭花。

小老鼠看着这一朵朵又圆又大的喇叭花,心里想:这又圆又大的喇叭花多象电话机呀!这弯弯曲曲的茎不就是电话线吗!有了电话机,我就可以给小鸟打电话了。

于是小老鼠对着喇叭花喊:“喂,你好,我是小老鼠。”小鸟在树上回答说:“你好,小老鼠,我是小鸟。”小老鼠说:“妈妈不在家,我好孤单,你能为我唱歌吗?”于是小鸟就为小老鼠唱起了歌。

一棵喇叭花,连着两个家,小鸟和小老鼠,天天说着悄悄话。

根据幼儿回答续编故事。

中班语言活动3活动目标

1.知道和朋友在一起不会感到孤独,和朋友在一起就会开心。

2.尝试主动交流,感受积极主动交往的意义。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看图讲述故事。

难点:在故事中感受积极主动交往意义。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PPT。

经验准备:知道什么是孤独。

活动过程:

(一)什么是孤独

1.幼儿有序欣赏PPT《我不愿意孤独》,教师完整讲述。

2.引导幼儿再次阅读PPT1-4页,理解孤独的含义。

3.戴眼镜的男孩说,什么时候会觉得孤独?(没有小朋友拉住自己的手;没有朋友一起玩,一起说话)

4.小男孩喜欢孤独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不高兴?

5.根据幼儿的讨论,教师总结:孤独时没有和朋友在一起,只是自己一个人。

孤独就像一只风筝,只有自己空荡荡地飘在天上。

(二)怎样才能不孤独

1.引导幼儿再次欣赏PPT第5-7页,小男孩不喜欢孤独,他想出哪些办法?他是怎么做的?

2.幼儿观察画面中的细节。

戴眼镜的男孩去找朋友玩了吗?他和朋友玩什么?(找朋友一起说话;拿出玩具和朋友一起玩;看到朋友滑滑梯、荡秋千、坐跷跷板,戴眼镜的男孩也过去一起玩)

3.根据幼儿讨论和画面呈现的情景,教师总结:如果你不喜欢孤独,那就主动找朋友握握手,友好地和朋友说说话,找到朋友一起玩就不会孤独。

(三)我们不孤独

1.如果你看到孤独的朋友,会主动去和他拉手吗?

2.教师扮演“孤独的孩子”,幼儿主动来拉老师的手,说说话,或是拿玩具一起玩。

“孤独的孩子”从伤心到高兴,最后大家拥抱在一起说:“和朋友在一起真好!”

3.教师总结:孤独会让人难过,我们要让每一个人小朋友都不孤独,不难过。

4.再次完整阅读《我不愿意孤独》。

5.大家拉着手一起出去玩玩吧。

活动反思:

《我不愿意孤独》,是讲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来到新的班级,面对新的环境,没有小朋友一起玩,没有朋友和自己说话,觉的自己很孤独,孤独就像是天上的风筝,只有自己一个人玩。他不喜欢孤独,于是就决定去找小朋友一起玩,他获得了快乐,赢得了朋友。

老师的情绪很重要,不要急,还是要控制好自己平和的态度,不要急于求成。我想,以后如果孩子在一个课堂中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不要强压,还是要在事后再设计一个能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从中弥补。

中班语言活动4【设计意图】

为了培养我班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初步理解、想象故事的情节。让幼儿通过文学作品了解鸟的作用和特殊本领。因此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安静倾听文学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了解啄木鸟、猫头鹰、喜鹊等几种鸟的作用和特殊本领。

3、懂得别人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

2、幼儿收集各种鸟的图片、图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边唱树上许多红苹果,边进教室安静坐好。

问幼儿红红的苹果长在哪里呢?出示两棵苹果树,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两棵树的不同。

2、猜测一下发生了什么事?

谁能为老苹果树治病呢?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安静地欣赏故事《小苹果树请医生》。

2、提出问题,帮助幼儿回忆并理解故事内容。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苹果树都请了谁给树婆婆看病,它们能给树婆婆看病吗?

(3)谁会给树婆婆看病呢?啄木鸟是怎样为树婆婆看病的呢?请幼儿学一学啄木鸟捉虫的动作。

(4)这个故事里有谁帮助了别人?

(5)启发幼儿说一说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

4、了解鸟类的特殊本领。

(1)幼儿看挂图,说出啄木鸟会捉树干里的虫子,喜鹊会捉树叶上的虫子,猫头鹰会捉田鼠。

(2)引导幼儿说出认识的各种鸟及鸟的图片,说一说鸟的本领。

5、启发幼儿思考并互相交流保护鸟类的办法。

三、结束部分

鸟儿们知道小朋友这么喜欢它、爱护它,它们非常高兴,要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我们学小鸟飞出去一起做游戏吧!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中,播放《小苹果树请医生》故事磁带,让幼儿尝试根据故事内容自选角色进行表演。

中班语言活动5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2、丰富幼儿知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创编。

3、理解儿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主题树《脚印》,小鸡(小鸭,小狗,小孩)脚印图片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儿歌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动物的脚长什么样吗?谁愿意来和我们说一说?

小结:动物们的脚长长短短,和我们的脚不一样,也不一定是五个脚趾。

重点提问:那你们知道动物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吗?

小结:动物的脚印各式各样,有大有小,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

2、学习儿歌,播放课件。

重点提问:儿歌里提到了哪些动物的脚印?它们的脚印一样吗?

小结:儿歌里提到了小鸡,小鸭,小狗和小孩的脚印。

3、完整学习儿歌

重点提问:小鸡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狗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鸭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孩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结:小鸡的脚像竹叶;

小狗的脚像梅花;

小鸭的脚像小扇;

小孩的脚像小树。

4、仿编儿歌

师: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脚印?跑来跑去像什么?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创编)

例如:青蛙,毛毛虫等等。

5、表演:脚印

规根据自己的创编内容进行表演。

附;儿歌《脚印》

小鸡的脚,尖尖的,跑来又跑去,竹叶撒满地。

小狗的脚,圆圆的,跑来又跑去,梅花落满地。

小鸭的脚,扁扁的,跑来又跑去,小扇铺满地。

教学反思:

第3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纠正错误 养成习惯 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纠正学生错误及时,方法得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否则,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这里我介绍几种纠错的妙招。

妙招一:讲故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是千奇百怪的,尤其是在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特别多,你说不会计算、不懂运算顺序吧,学生都知道“先乘除后加减,先算括号里的”等。教师每次强调要仔细、认真算,还经常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回头”,教育学生“千金难买回头看”,但是错误照样多,有时一道题错了再错,真是没办法。我想转移一下,突然想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吃水要到很远很远的山脚下去挑,有一天,一位年迈的老爷爷去挑水,挑一担水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终于,挑上了山坡,眼看就要到家了,老爷爷高兴地叫了起来:“到家了到家了,终于到家了。”正高兴间,一不小心脚一滑,一担水全倒了,爷爷当时就哭了,回家后就病倒了,爷爷伤心的是大老远挑来的一担水,已经到家了,不小心给弄倒了,后悔啊。讲完故事,我对学生说:“我们做计算题也要注意,不要大意,不要辛辛苦苦做到最后还是错了,不要高兴你已经做好了,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把水弄倒的。”还真奇怪,这一天的作业比以往书写工整了,正确率高了,自信心也强了。此后凡是做计算,我就会说:“小心,别把水弄倒了。”

妙招二:打比方。

在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学生都知道: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用乘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用除法。学生记住单位间的进率和准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础,我在教学中,把单位间的换算归纳成三步曲:一看、二想、三定。一看就是看是“高”到“低”还是“低”到“高”;二想就是想单位间的进率;三定就是定方法:乘法还是除法。看似简单,学生不易记住方法,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打了个比方:如果是“高”到“低”,就好比从上往下走,可以直接滑下去,你看“×”,两根斜线很光滑,多像小朋友玩的“滑滑板”,坐上去一滑就下来了,所以用乘法计算;如果是“低”到“高”,就好比从楼下走到楼上,需要一步一步往上走,你看“÷”,横线上下各一点,就像楼梯的台阶,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一打比方,学生兴趣高了,印象深刻了,每次做此类题时,我就会让学生认真选择是坐滑板车还是爬楼梯,真灵,效果挺不错的。

妙招三:设陷阱。

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同类型的题老师不止讲一次,同样的错误学生不止违犯一次。想方设法让学生不出错,可是学生好可恶,居然把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不放在眼中,这些学生怎么听课的,我要好好管教他们,好时生气,后来我发现:有些上课很认真的学生,也会犯这种错误。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盲点是比较多的,比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忽略多余条件、统一单位等;求长方体表面积,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常常不考虑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原来很多学生只知道其所然,不知道其所以然。老师可设置“陷阱”,让学生去闯,跌倒了重新站起来,其效果肯定比老师强加给学生好很多,老师的防不如学生的闯。

妙招四:认真反思。

第4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激发兴趣 突破重难点 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传统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加三角板,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特点,的确没有其它学科形象,学起来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形、动画、声音集为一体,让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不但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便于信息的存储,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使用方便,生动直观,便于交流互动,对于课程内容比较单一枯燥的数学学科来说,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带来一片生机,其主要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每讲授一节新课的开始,若作一番精心设计,就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他们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后面的教学进程就容易驾驭,这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声图并茂画面,抓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导入新课,能激发众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授比例线段时,用课件展示:公安人员量脚印取证破案的画面。教师先向学生介绍:这是公安人员一次在侦破案件时,发现在现场有作案人留下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取下脚印,并根据脚印推算出作案人的身高,作为侦破案件的科学依据。讲解的同时教师播放计算机中事先录好的配乐声音:"哈哈终于找到破案的依据了!"那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原来有这样一个比例关系:脚印长:身高=1:7,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颇有兴致地量脚印算身高,也有学生从自己的身高推算自己鞋子的尺码来印证。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比例线段产生浓厚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有利于呈现知识发生的过程,突破重点和难点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得生动形象,让学生学得简单、容易,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时常思索的问题。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多媒体课件可以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特别是对一些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处理的重点、难点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有利于呈现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达到事半功陪的效果。

如画图象(1)y=x?;(2)y=2(x+1)?;(3)y=2x?+6x-1.按传统的教法一点一点地画,费事且费时,也看不出变化过程,借助于flash课件,图象美观,且可将图象的伸缩、左右移动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每个步骤可以反复再现,学生看了,兴趣大增,图象变化的情况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效果好。

例如,在讲二次函数图形的图象性质时,学生往往难以分清字母的值与其相应的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的增减性等,用多媒体课件,可直观反映字母a的取值对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对称轴的位置、与坐标轴的交点及增减性的影响,通过图形的变化过程,可直观、准确地描述二次函数数形之间的对应性,破重点和难点。比单纯的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加上动画形象、文字闪烁、图形的缩放和移动、颜色的变换,更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3.运用多媒体板书、巧设练习,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往往需要大量板书,特别是在介绍一些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时,要板书大量文字的概念、性质、定理、推论、例题、习题、知识脉络以及规律方法等,如果采用传统的板书,将消耗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如果口头说明,则很难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这时,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快速显示功能,将需要板书的内容存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中,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高效地利用课堂40分钟,学生会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讲解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安排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目,,巩固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抄题的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在讲评学生的作业时,利用实物投影,可以直接展示学生的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优秀解法等,也可以减轻教师在不同班级重复板书的负担。

4.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运用课件动态演示,不仅能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声形并茂、图文结合、情景交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能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了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与合作的能力。如学生难以实现的函数图象的变换、动点轨迹的探求、涉及复杂计算的问题等许多探究活动,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Flash和Authorware等软件下,多媒体课件都能较方便地进行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数学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只要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利用图形、图象、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刺激学生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第5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一、生动有趣、富有变化的阅读墙面创设

走进活动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活动室的墙面。墙面的布置可以直接反映当前开展的主题活动的内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巧,教育的功效在墙面上能得到有效的体现。围绕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要求以及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有目的的将墙面布置融入画面、符号、文字等阅读元素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真正地让墙面布置说话,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及活动的生成,变“静态不变”的环境为“动态发展”的环境。

正如《纲要》所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如大班开展的“我们在春天里”这个主题活动,教师在进行墙面布置中就有意识有目的在教室的四周设计出几大版快,创设出春天的氛围,同时教师改变了以往较多的重教师的布置,轻幼儿参与的观念,将许多空白留给幼儿自己来描绘。

然后我们结合到大自然中找春天的契机开始进行主题活动,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我们组织幼儿去春游,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观察春天里植物的变化;到农田里观看农民伯伯春耕、播种;在园中的小池中饲养一些春天的小动物(小蝌蚪、田螺、小鱼等),种植一些春天的里的花、菜、树、草;让幼儿与父母收集有关春天的画、春天的故事、春天的儿歌等不断的充实我们的墙面布置。同时,我们还将幼儿绘制的有关春天的景、物、人的美术作品一一展示在活动室的墙面上、走廊上,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春天的温暖,春天的万物复苏,体验享受春天带来的美丽和快乐。环境中图画、符号及文字的创设为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二、与主题相溶的阅读活动的展开

阅读活动是依据主题层层展开从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到底从哪个角度,按什么线索展开,才能较恰当和合理的表现主题呢?《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活动的教育过程。”我们根据本园建构的“环境与课程整合,游戏与教学融合”教学特色,以阅读为切入口,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为载体,开展主题课程的建构与生成。

具体做法是:1.哪个主题对幼儿更具学习价值;2.哪个主题更能引发和满足绝大多数幼儿的兴趣;3.哪个主题的资源是可获得的;4.哪个主题更符合课程目标。大家从分析读本的特征着手,以幼儿为主体出发,建构适合主题的阅读材料。有时,组内成员对主题确定会持有不同的意见。

如有位老师提出小班读本“跟着脚印走”很有趣,就提议搞个关于“脚印”的主题。有位老师反对,理由是小班幼儿不具备对脚印的观察能力,而且资源不易获取,如果要搞这一主题,必将是灌输式的学习成分占多,从而影响活动效果。也有不少老师支持这一主题,理由是小班幼儿对动物较感兴趣,读本中出现的大象脚印能激发幼儿对动物脚印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是小鸡的脚印?或是小鸭、小猫的脚印?”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脚印”的确可以作为主题来构建一系列活动,可小班幼儿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无力去感知脚印的千百万化,这个主题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可是放在中班却可以尝试,只是教学资源的收集可能比较麻烦,待收集资源后再作决定。结果,家长送来了有关脚印的网络图片,还有相关的录象资料;幼儿也带来了有关印有脚印图案的各种服饰、发夹与图书。最后“有趣的小脚印”这一主题终于确定了,并成功的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预设或选择主题,但是考虑主题的可行性时,最重要的还是应从了解孩子已有水平,关注幼儿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出发。而这正是我们以前的教学中常犯的毛病。过去,我们的老师在选择主题时,过多的关注活动好不好组织、材料好不好获取,主题有没有教育意义,而对幼儿的兴趣、水平关注得比较少,导致主题活动成了老师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台戏。

主题进展过程中,需要有多方活动支持,从而不断地延续和深化主题内容,如:在主题活动:“我爱妈妈”中,我们选择了活泼轻快的歌曲《妈妈,妈妈》让他们理解妈妈平时工作的操劳和辛苦,结合“三·八”妇女节,我们邀请了妈妈们与他们一起来参与这个活动,着实增进了孩子与妈妈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感。《老乌鸦和小乌鸦》也是一首表现妈妈与孩子之间一种相亲相爱情感的散文诗,在活动中孩子们根据图文并茂的诗歌创编了一系列有趣夸张的动作,让妈妈们笑弯了腰。可见,适宜的阅读内容不仅能帮助孩子延续主题内容,挖掘主题内涵,而且还激发了孩子们各种情感因素,大胆地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质疑,从而思考并想方设法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满足自己的需求。从孩子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正在一步步地理解诗的内容;从孩子的表演中可以挖掘散文诗更深的情感和内涵。

三、依靠家园配合,有效整合资源

第6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语文;综合学习;彰显语文性;凸显综合性;体现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28-02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我读到这样一些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新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说实话,读了之后,我仍然感觉云里雾里,不知如何操作。当时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先做起来,再回头看看这些理论,或许能发现一片新天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跌跌撞撞中,我感觉真的有了一些收获。我觉得在语文课中实施综合性学习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

一、语文课堂中渗透综合性学习,彰显语文性

案例1:语文四年级教材上习惯篇中有一课《爱护图书》,在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完爱护图书的知识和道理之后,我话锋一转:“你在假期里看了哪些书呢?你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什么?”我这样做是缘于放假前我和孩子们有约:每天看书20分钟,最好能轻轻地读出声来,还要把你读的书名写在寒假作业的扉页上,开学以后我们来交流。今天正好讲的是“爱护图书”,与读书有很大关系,所以我拓展了这样一道口语交际题。在一阵短暂的准备之后,孩子们开始发言了:

生一:“我印象最深的是《海迪》这个故事,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讲的是……”

生二:“我看了《三国演义》。我最喜欢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师:“他真不简单,已经捧起了大部头的经典名著。”

生三:“我还看了《史记》。这是我第二次看《史记》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出使西域’。”

老师:“老师很佩服你,已经开始关注历史,喜欢看历史故事了。”

生四:“我也看了《三国演义》,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云长刮骨疗毒。”

生五:“我看了几本科技类的书,……”

老师:“男同学往往对科技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这一点女生要向男生学习。”

生六:“我共看了四本书,印象最深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描写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写了一本书,可是稿子被退回来时弄丢了,保尔很伤心,但是他没有放弃,又重新写。最后这本书终于出版,他成功了。”

老师:“我们的同学不仅关注到中国的名著,而且开始阅读外国的名著了,真不简单!”

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我看到现在有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完全脱离了语文的范畴,让学生外出活动活动,在室内唱唱跳跳,我觉得那只能说是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上面的案例中,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但体现了语文课程与课外知识的融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听说读的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凸显综合性

案例2:在教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之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跟你的好朋友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同学先共同协商任务角色,如导演、演员、动作设计;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角色,选择伙伴练习;然后我专门组织了一节课进行组际交流汇报;最后大家评出了最佳演员奖,最佳合作奖。同学们也因上了这样一堂课而兴奋不已。

反思: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上述案例中,孩子们通过表演课本剧,既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角色表演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品评鉴赏能力,可谓是锻炼了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人的潜能的唤醒和激发。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体现实践性

案例3:去年“三八”节那天,我们班开展了一次“特殊的作业特别的爱”活动,内容很简单――回家为妈妈洗脚。据调查:全班48人,26人完成了洗脚作业,22人没有完成。三月九日,我又布置了一项作业:把你昨天为妈妈洗脚的过程或者没有帮妈妈洗脚的原因写下来。三月十日,我又请孩子们把日记进行了交流。现摘录其中几位同学的小片段:

妈妈把脚伸进了水里,我小心翼翼地帮妈妈洗着脚。妈妈连连说:“舒服,舒服。”我又帮妈妈擦干了脚。妈妈说:“这次洗脚洗得真好受啊。”我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妈妈的快乐,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汪帆

妈妈把脚泡在水里,我笨拙地给妈妈搓洗着。想不到,看看很简单的一件事,妈妈每天给我做的,原来也是很辛苦的。我用布帮妈妈把脚擦干,妈妈高兴得嘴也合不上了。虽然洗脚是小事,但我体会到了大人们的辛劳,我长大一定要孝敬长辈。

――朱律言

看着妈妈的脚,这双脚比我的大多了,但没有我白嫩,看上去有点粗糙。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难道这双脚就是小时侯陪我玩耍的那双轻巧的脚吗?顿时,我的脸更红了,感觉到火辣辣的烫。通过这次为妈妈洗脚,我才知道妈妈是多么辛苦。如果我不好好学习,怎能报答妈妈呢?

――汪润

反思: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书上的内容没有什么联系,也不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但它确确实实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孩子在活动中自主实践,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文笔去表达。这一学习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提法上来看,它肯定是姓“语”的,也肯定是“综合性”的。

第7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但对我而言成长中的故事里就像五味瓶,有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现在,因为我长大了,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生活是多么轻松,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身边根本就没什么烦恼。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前方的海浪也更大了,海面也更波折了……辛弃疾曾经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或许是他老人家的少年时代无忧无虑,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把越来越多的烦恼,统统留给了我们。

母为我当“向导”。可现在的我,长大了,懂事了,要适应独立了,凡是做事都要小心翼翼,三思而后行,听从父母的教诲,更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现在的紧张的学习生活也与小时候那悠闲自在的日子相比也渐渐地拉开了距离。现在与小时候不同了。就好比现在的我一样,正在渐渐地成长着,随着经历越来越多的一些成长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我对一些成长生活的事情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

现在我长大了,我回照顾父母了……我长大了,我会照顾自己了……我长大了,我会替别人分忧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哪个脚印,都是我们扎扎实实,稳稳当当走过来的,无论多少收获,都付出了我们的心血。无论怎样,都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去。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成功我的成长之舟,行驶得虽然不稳,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澎湃,但也正是各种各样的惊涛骇浪,才让我学习到了不少,锻炼到了不少。成长记录着痛苦,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击向成熟.走向未来。通过我这成长的旅途,我才真正了解到成长有一定的烦恼,但是有更多的快乐。

秀屿石码中学初二:虚伪磨灭

第8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朗读课文。

(2 )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

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爬山虎实物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六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个动态画面的演示,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了解向上爬的过程,启发学生明白“弯”“拉”“紧”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 “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这部分教学要引导学生品词解句,体会作者用词之妙,重点体会三个动词的作用,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如果把“触”换成“贴”不行,“触”表示速度快。把“触”换成“贴”不行,那把“巴”和“贴”换一换行吗?不行,“巴”说明牢固、有力以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用词相当的准确。正因为如此爬山虎才会“紧贴”墙壁。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每个字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这个重难点要突破,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从网上找了几段视频,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我们仔细思考,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来源于视觉,我们语文教学的本真应是文字,因此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教学步骤:

首先,以生活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描写的距离。本课描写的植物,却用了动物性质的词语,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用爬山虎的脚和动物的脚或者我们人类的脚进行联系比较,看看我们是否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们人类的脚通过抬腿、迈步带动身体前行,那么爬山虎的脚是否也像我们人类的脚一样带动身体前行呢?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提出“触”、“巴”、“拉”等词语,使学生知道爬山虎是这样向上爬的,那么我们人类的脚,向前迈进后面留下的是一串脚印,爬山虎留下的又是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爬山虎每前进一步都有“一脚”牢牢的带动身体,并紧贴在墙上,此刻可以顺势理解了“一脚一脚”的含义,巩固一下,可以做个比较:“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或“一脚脚”的异同。进而体会出,“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是指脚交替着往上爬,而且跨度很大,而爬山虎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地长出脚来,所以,作者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叶圣陶老先生用词多么准确呀,令我们好像看到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过程,也正是因为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向上爬,扎扎实实、稳稳当当,才使得它的叶子铺的那么均匀,把全部的美展示给我们看。经过这样的点拨,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进一步体会爬山虎“叶子”与“脚”的关系。

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其次,前后联系,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教师让学生把描写爬山虎的叶子与“爬”的两部分内容相比较,联系前面的质疑,看看你从中都读出了什么,这应是学生熟练运用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使学生明确叶子和脚之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是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它生命力极强,哪里有空的地方,就会努力往那里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整个墙,显得均匀;爬山虎的脚用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因而反面的叶尖肯定都全部朝下,从而体会上面的句子。此处,学生可能对叶子一顺儿向下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可以用实物演示一下,学生自然可以理解,没必要深究。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播放背景音乐。)出示这些图片和播放音乐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2至4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较强的学科,诵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所以结束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说的: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五:说板书:

脚的位置:茎上

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6 爬山虎的脚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没触墙:枯萎

第9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

1、把每个孩子装进心里。

2、对爱的认识、理解是师德的灵魂,师德并非完全爱。

3、凭着良心做事、凭着良心教学。

4、热爱一个孩子等于塑造一个孩子。

5、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

6、坚持终身学习的原则。

7、让反思更新自己的观念、注重家长和同行的评价。

8、感化要真正震撼孩子的心灵。

9、不要让自己安于现状。

10、仰望星空,脚踏实际,不让自己趋于浮躁。

一、凭着良心做事、凭着良心教学。

记得园长经常说教师是个良心活,这句话一直记在我心里。对于我们幼儿园老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照顾好每一位孩子,而这个好到底是多好呢?我想是没有答案的,就是凭着自己的良心,为孩子多做少说,哪怕是多打一杯水这么简单的事。同样在教学中也是,一节活动没有多长时间,但如果每次学一点,积累成多就是一笔财富。凭着良心做人、凭着良心做事,不管结果如何,我们对得起教师这神圣的职业。

二、仰望星空,脚踏实际,不让自己趋于浮躁。

每个人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向往,但如果向往不切实际,不如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想一想自己也是总向往美好的事物,不去看看脚下的路,还不停的抱怨。就如在工作中不脚踏实地怎会成长,趋于浮躁又怎会成功。不如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的眼前,脚踏实地地办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

“师德”是作为教师最主要的标志,我们要以一颗爱孩子的心,用良心为孩子做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