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

第1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字:初中数学;开放型;思维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

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 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 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 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 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 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

做题时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12.

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四、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 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 .

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

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正确列式应为:8×5×2.

解此类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隐藏条件,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缜密性。

五、运用缺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少型开放题,按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

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 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换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 那么正方形的 边长为2r, 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

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 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 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 ÷4)=9.42(平方厘米)。

第2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思维的体操;梦工厂;循序渐进;发散思维;

数学,是一门训练思维的课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习题是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习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成为技能的重要环节;习题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初步用于实践,是教师了解学情的一个窗口,更是学生自我实现的“梦工厂”。通过练习,学生自我进行总结,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习题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观念的形成、才能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发现、挖掘习题中有用的资源,明白习题安排的目的,通过发现、归纳、辨析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习题进一步认识新知、深化新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数学习题的类型

1、模仿型。模仿型习题一般知识单一,针对性强,就是把学生刚学到的新知进行巩固,让学生对刚学的新知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

2、提高型。这类的习题一般是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会运用新知和旧知一起解决问题,从而使新知在原有知识系统内得到同化,使新知的学习得到强化,旧知也能和新知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升华型。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表象联想,再由表象联想逐步形成对简单事物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学生尽快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运用发展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类题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知识得以深化,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数学习题的应用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者在运用数学习题时,要遵循这个认知特点。著名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提倡循序渐进地地实施习题教学,建议例题讲完后,提供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论的题目,题目的安排体现出思维上的阶梯性,按它们的内在联系点,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引向深入。所以,在习题的安排上,一般都是先基本的模仿巩固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高型的综合练习,最后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学生试着进行拓展型的发散练习。

如:学了圆的周长计算,练习层次可以这样设计:(1)已知直径和半径直接求圆周长。(2)综合其他知识求圆周长。在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发散题。有一个运动场,两端都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100米,宽是6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形式多样化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就需要学生全身心、高效率地去完成习题,习题形式的多样性,能让学生保持对习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题形式可分为:

(1)和例题同类的题型。这种题型的优点是能把刚学习的新知及时强化,学生通过模仿就能完成,正确率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形成基本技能。缺点是题型一样,思维含量低,学生容易思维疲劳,他们做题时模仿多于思考,以致不知所以然。在练习中,教者要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基本技能。

(2)变化的题型。同样是考察基础知识,可以变化例题题型,如:例题是计算,你可以改用选择题或判断题;例题是解决问题,你可以改用填空……这种题型的优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新奇感,学生兴趣高,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学生学得活泼,记得深刻。这类题型还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光靠模仿是行不通的,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有助于知识的深化理解。如:学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1、出示一组判断:①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②圆的周长总是半径的π倍。……这组判断比单纯计算周长更能深化圆周长的计算方法。2、出示选择:“r=5厘米,那么c=( )。A、3.14×5B、2×3.14×5 C、3.14×2。既节约了时间,也能帮学生纠错。

3、讲练结合原则

学生做习题,不能只埋头做,要让学生得到发展,教者就要会在学生做的过程中适时点拨。少了点拨,学生不容易形成知识的脉络,容易遗忘;但只讲不做,是纸上谈兵。“讲解”可以是做题前的点拨,可以是做题后的总结,也可以是适当的评价。要做到简洁、凝炼,让学生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如:让学生做“在一个面积32平方米的水池里,放入0.5平方米的浮萍,浮萍日长一倍,7天可以铺满整个水池。第4天水池里浮萍覆盖的面积是多少?第6天呢?”练习后,教师总结:“看来,有些问题用倒过来推想方法解决就非常的简洁。”这个总结强化了“倒退策略”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4、纠错原则

学习新知时,都有把新知和旧知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犯错误,或是旧知遗忘了,或是新知的知识点太多等原因造成。教者在练习时,就要会抓住学生易错的地方进行的练习,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教者一节课有个知识点没有注意强调,学生作业时就会出现许多的错误。所以教者要会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情况,有意识地选择学生容易犯错的题目给学生练习。

5、发散性原则

要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根据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实践证明,经过发散性思维训练,能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从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入手,这就需要发散性的习题来帮助培养。

一般来说,书上的习题都比较单一的,教者要会把这些单一的题型转变成发散性题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性题型一般有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方式。一题多解就是一道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解答的方法有多种,通过一题多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并找到最佳解题方案。如:学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出示:比较5/8、3/7和0.5的大小。让学生找不同的比较方法:①化成分数,再通分比较大小。②化成小数比较大小。③都和0.5比较大小。通过这类题的练习,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一题多问就是相同的条件,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题多变是把一些题目变换一下条件或是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总之,习题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培养学生的思维离不开习题的练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习题练习的尺度,充分利用习题,经常变换习题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切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卫芳:《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教学参考》2009-12

[2]胥传翠:《充分发挥习题功能,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小学教学参考》2010-12

[3]许万明:《加强应用题基本训练的教学策略》《中小学数学》2011-4

第3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创新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仍将继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努力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已是时势所趋。积极进行各种改革和创新活动,尽可能地为国家培养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2)创新是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来自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最新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提出“人才供应悖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但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却不多”。究其原因,长久以来,高校只是注重学生的成绩,其他方面的能力都不看重,致使培养的毕业生高分低能,学生只是知识的储藏器,基本的道德素质和能力很欠缺,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因此进行创新研究,使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去分析、整理并进行创造显得尤为重要。(3)创新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二、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1)创新型人才的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要实现这一战略必须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导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2)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丰富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中,既有抽象思维、也有形象思维;既有逻辑思维,也有非逻辑思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思维类型。主要包括发散思维、复合思维、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发挥需要雄厚的知识做铺垫,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不仅要学习一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学习交叉学科知识。并且要学习和积累大量的经验知识,达到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通融结合,提高创新的能力。卓越的创新实践能力。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是能力获得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创造性的实践能力是个体不畏艰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地将思维、意识和设计转化成行为,将精神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一般说,无论是科学上的发现,还是技术上的发明,都来源于人们的实践。创新人才不仅要勇于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问题,具有卓越的将创造性思维付诸行动的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三者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发挥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创新能力才能转化为现实。但是,三者又是互相渗透,即创新能力的实施又能形成新的创新知识。所以三者并非独立运转,而是互相交错、共同作用于创新人才。(3)创新型人才的影响因素。苏联的心理学家洛莫夫将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因素分为三个层次:生物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层次。生理层面即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综合状况和特征;心理层面即心理素质;社会层面即社会文化素质。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内部因素:文化因素制约创新思维的发挥。在文化传统方面影响创新思维的主要有唯圣、唯经、唯上和只注重直觉顿悟两方面。一方面,中国传统思维中,:唯圣、唯经、唯上的倾向十分严重,这是创新思维之大敌。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直觉顿悟思维比较发达的国家,而在逻辑思维和科学实验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直觉顿悟是一种创新思维,在创新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属于“粗放型”的创新思维,缺乏精确的分析,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验证明,很难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个体的知识结构是指人的头脑中不同种类的知识相互数量、质量的关系。知识、信息是思维的内容,没有一定的信息量,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因此,一个人头脑中掌握的信息(知识)总量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知识、信息越多,其思维中选择余地大,思维扩散的空间广,联想、想象、幻想可能性大,信息之间接通的机会多,这使创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些知识包括事实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以及人力知识。事实知识,即一种以揭示事物的存在状态或表达某种现象内容的知识;原理性知识,即阐述事物或现象的内在结构变化及其内外关系法则原理的知识;技能性知识,即主体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人力知识,即自我创新的知识,通过学习创新而产生的新知识。目前,学校重视前三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第四种知识(人力知识)的研究。因此,强调学生广泛摄取各种领域的知识,努力开发人力知识,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提供智力储备。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外部因素: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除了丰富的创新思维的和创新知识,适宜创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本主义理论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环境是打开个体内在创造潜能的关键因素,尽管环境本身不能提供个体创造能力发展的条件,但它能提供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自我成长的氛围。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民主、自由的支持性环境与气氛中,学生的创造性将得到健全的发展,相反在压抑或是过于散漫气氛中,学生缺乏自由思考反思与批判的思维空间。与此同时,师资力量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多方位立体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知识,为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在课堂之外,教师气质,治学态度更是潜移默化地间接地影响学生。所以要成功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

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同时也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造就者。培养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培养人才的特点。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比较稳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就是通过培养模式的有效运作来完成的。从而造就创作型人才为社会服务,实现人才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由前面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知识是雄厚的,创新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强调的重点,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创新人才也必须从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入手。创造性是创造性思维支配下的产品的创造能力,而创新型人才是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都非常突出的人才。(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人才培养观点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教育的基本逻辑。同时,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观念。21世纪的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要求,须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二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三是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2)重构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所谓创造性的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内容不完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内容和盘脱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的结论。再如社会探究法,由教师提出源于社会中的某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开展调查,提出假设搜索证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整理,从而得出解决某个问题的结论。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创新知识的积累。“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在科技进步、教育理念更新的今天,为拓展创新型人才的知识基础,使学生领略不同学科的知识魅力,学校更应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这种制度,打通文、理、工、医学科间壁垒,使学生能够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启迪学生心智,健全学生人格,从而培养博学多才、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博与专的问题,不能一味的追求知识的广博,更重要的是在博的基础上更好的把专业知识学习的更好。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业技能的训练,在知识结构、观念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做出必要的准备。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开辟创新之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有意识地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其中,必须造就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和带头作用。首先,教师应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应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知识构建和知识创新的探索者。致使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仁法.创新思维教育在高校的全方位渗透[J].高校探索.2006(5)

[2]赵锐,胡炳仙.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3(4)

第4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开放型习题是相对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式习题而言的,是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习题。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增加变式题、综合题外,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

二、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

算式是(1500-35×20)÷20

(2)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

算式是:(35×20+100)÷20

(3)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算式是: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算式是:100÷20+35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

做题时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12。

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四、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

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

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正确列式应为:8×5×2。

解此类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隐藏条件,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五、运用缺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少型开放题,按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

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换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

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

第5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

二、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了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

2.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35×20+100)÷20。

3.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 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算式是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 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

5.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两队每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

6.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甲队20天修的,再求甲队每 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20。

7.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也就是甲队(20×2)天修的,由此可以求出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100)÷(20×2)。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三、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了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 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做题时要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12。

四、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

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正确列式应为8×5×2。

五、运用缺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少型开放题,按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换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

第6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要求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由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创新型教学新体系来保证,当我们寻找、设计、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时,不能循规蹈矩,而须首先构思和确立一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创新型”教学教育新体系。

1.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原则,尤其要掌握好问题的坡度和提问的方法,还要注意自己所设计的题目的一题多解或分类讨论等题型,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地引起学生争论,激起学生达到思维高潮并引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重视思维的全过程

创新教育中要重视思维的全过程。思维的结果并非是最重要的,因为正确的结果往往是含有正确思维的过程,但是正确的结果并不一定等于思维的正确。

二、以问题引领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恰当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给学生讲结论,忽视产生结论的过程,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一种封闭的统一模式的以模仿为主的教学,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重新意识。在教学时,教师不仅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更应当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发生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知识发生过程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进而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着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创设思维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以自主探索激发思维

所谓自主探索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自己独立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在关键处引导学生一下,难点处拉学生一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素材、指明自主探索的方向。诱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数学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四、 讨论交流碰撞思维

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不一样,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同学发言,接受别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开阔思路,启迪思维。解决不同数法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探索新知的过程,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五、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是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心理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按常规的思维去发现处理问题,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思维定势会成为妨碍学生创造性认识、解决问题的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应大胆求异,力求突破思维定势。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接思维。提倡让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和新颖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常用的方法有一题多解,一题多议,一题多变。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边长是6,求周长。要求学生对此题一题多变。变式一: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底边长(考察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变式二: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另一边长是6,求周长。变式三: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六、 进行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七、发展直觉思维

第7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想象力

列宁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清晰严密的学科,就其本质而言,学习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有效方式. 另外,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人的思维发展也具有阶段性. 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既敢于创新、见解独到,又目标清晰准确;既思维开阔,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创新性思维是指一种有创见性和预见性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产生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所谓数学创新思维是指主动的、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是个人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将现有的知识予以重组产生新思路的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主席曾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一)通过统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特定阶段,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维训练,也就是统摄训练,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统摄训练对学生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单位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廓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牢固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 知识积累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良好的知识积累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拓展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 一方面,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训练,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潜在的因素,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创设类似的想象情境,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分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判、筛选、提炼、升华.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方式多样,例如,教师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对同一问题改变思维角度,特别是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大胆假设,联想多种结论;通过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可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的权威身份,鼓励学生提出正确的问题. 问题一经提出,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当一个简单的问题又被重新慎重地提出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了. 学生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正是问题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 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学生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四)通过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习以为常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方面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这种思维并不代表我们要否定惯性思维,从概率上看,惯性思维趋势外推的准确性很可能是各种预测方法中最高的,因为过去若干年教学中形成的趋势往往包含着某种规律. 但长期以来,学生受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的束缚,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某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数学问题,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从结论往回推,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练习,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用最有效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中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因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教师通过进行有目的性的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三、结 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注重对例题和习题的深度开发,挖掘问题的内涵及潜在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第8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办三本院校 创新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24-02

一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创新人才数量与质量的竞争上。因此,当今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中都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的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所谓创新型人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纵观各家之言,创新型人才至少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健全的人格;(2)健康的身体;(3)扎实的知识基础;(4)广阔的知识领域;(5)创新意识与思维;(6)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7)较强的动手能力。

民办三本院校的创立相对于一、二本院校来说,相对较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经验比不上主办院校,生源质量差的现象。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向社会输出更多有用的人才,民办三本院校更应该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机制。

二 民办三本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1.思想认识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民办三本院校首先着眼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注重于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因此,这些院校可能过于注重眼前发展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给学校带来的长远利益。其次,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民办三本院校办学较晚,在办学资源、学科建设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都与国家重点院校存在巨大差别,这很难吸引高级创新人才的到来,也在与国家重点院校的竞争中失去了优势。

2.教育模式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工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即使近几年喊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然而在高考大背景下,中小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应试”人才,而非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制度体系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起步较晚,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具体反映在以下两方面:(1)保障体系。表现在创新教育投资与条件建设、教育质量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要开展创新型教育,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去保障师资力量的壮大、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但就现在各地高校的情况而言,经费仍然是捉襟见肘,缺口很大。(2)人才评价体系。目前,各高校对学生是否掌握了专业知识的考察,只是通过考试、结课论文等方法。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部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作弊等手段应对考试,通过网上抄袭、复制粘贴别人论文来应对自己的结课论文。这样不仅不利于考察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师资力量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对于民办三本院校来说,创新型教育师资力量的引进较困难。在高级创新人才引进方面,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民办三本院校明显处于劣势。一方面是薪资待遇不如国家重点院校,使高级人才不愿降低身价留下;另一方面,民办三本院校很难提供一个完善、成熟的科研平台以及优质的创新学术氛围,这也很难吸引高级创新人才留下。最后,民办三本院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奋斗在一线的教师虽有精英骨干,但也缺少高级创新型教师。

三 民办三本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民办三本院校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在办学思想上,要把“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将此理念融入到教学思想中,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要加强与国家重点院校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虽然我国的创新教育开展较晚,但已有很多高校逐渐对此重视起来,不仅开设“创造学”课程,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成立很多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三本院校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以笔者所在的南方学院为例,至今还没有将“创造学”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也没有良好的氛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民办三本院校要积极向国家重点院校取经,汲取经验。甚至可在某些领域与这些院校开展良性竞争,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首先,开设专门的“创造学”课程,利用传统课堂向学生介绍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将创造性思维融合到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中,运用创新思维开发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对创新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兴趣与认知。再次,可以尝试创办培养

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实验班,制订具有创造性特色的课程,丰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

3.创建良好的学校氛围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要更新观念、改变教育模式外,学校的文化氛围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每所院校特定的文化氛围对其成员的熏陶和感染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强烈、持久的。尤其对于民办三本院校来说,由于其起步较晚,文化底蕴本就不如国家重点院校,因此在创建校园文化氛围上更要下大力气,使其具有独特的精神和品格,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4.突出实践能力的锻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谓实践环节,就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专业知识转变为专业技能的关键阶段,也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具体针对民办三本院校来说,要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就要加强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创新型个性的发展。

除上述方法外,还需要建立创新能力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人才实验基地等,以便继续推进民办三本院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云海、王宇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54~58

第9篇:成长型思维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物理模型。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还很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我主要想阐述一下在物理模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将得到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变和深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要明白“教”的真正意义。“教”不同于“训练”!如果我们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所教的内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使学生按照一一个别人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这就大方的扼杀了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权力。其次,我们也一定要理解,“创新能力只能培养,不能教”!创新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的只是一种友好的、和谐的生长环境,教育工作者只不过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而已。应该说,中学物理教学是营造这种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环境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门好的学科。中学物理的教学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物理模型”教学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物理模型”是什么?

物理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自然把握自然。但是,自然界中任何事物与其他许多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干丝万缕的联系,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人们在着手研究时,总是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即从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次深入。根据这条原则,人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总是试图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比较简单的问题逐个击破。或者把复杂的问题转成比较简单的问题。基于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人们就创建了“物理模型”。可见,物理模型是指:物理学所分析的、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很复杂,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过程)。这种理想物质(过程)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的一个典范。是先人的一种创举。“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对物理模型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一个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可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甚至建立“物理模型”,显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不可多得的途径。

那么,怎样把握好“物理模型”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想先谈谈几个问题:

一、中学常见的物理模型有几种?”

1、研究对象理想化的模型。例如,质点、刚体、薄透体、理想气体、恒压电源等。

2、运动变化过程理想化的模型。如,“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热平衡方程“等等,这些都是把复杂的运动过程理想化了的“物理模型”。

转贴于

二、物理模型有哪些特点?

l、物理模型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物理模型的建立是舍弃次要因素,把握主要因素,化复杂为简单,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模型的本身又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2、物理模型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物理模型不仅再现了过去已经感知过的直观形象,而且要以先前获得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经过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所以,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理想模型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只有经过实验证实了以后才被认可,才有可能发展为理论。

三、物理模型有哪些主要功能?

1、可以使问题大为简化,从中较为方便地得出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可以对模型讨论的结果稍加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的分析和研究:

3、有助于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认识,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以上是教师驾驭“物理模型”教学首先要明确的几个问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又如何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利用“物理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意识比能力更重要。以上我已经谈到,物理模型的建立很具创新性,教师应该把建立物理模型的这种创新的思路启发地诉之于学生,这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是有益的。

其次,利用“物理模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创新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保证,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谈得上有良好的创新。但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学生一般只注意知识的学习,并不关心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更不能自觉地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法,这就影响了思维发展。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要任务。“物理模型”的建立,也是一种严密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非常明显,分析好每一个“物理模型”的建立思维很重要,以“质点”这个物理模型为例,为什么要将物体简化为质点?在什么时候什么物体可以简化为质点?质点的概念很简单,如果只教会学生质点的概念,而没有使学生明确这种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过程以及运用物理模型建立概念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这将是教学上的一重大失误!

分析好每一个“物理模型”的建立思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思维过程,去品味这种思维过程,例如,在讲“自由落体”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要把物体的下落运动理想成“自由落体”,明确学习“自由落体”的真正的实际意义,经过引导、启发、分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领悟到其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每一个物理过程的处理,物理模型的建立,都离不开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教学中,通过对物理模型的设计思想及分析思路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对较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区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正确运用科学抽象思维的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再次,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接受,并会因此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借助“物理模型”教学,通过采用模型方法,突出物理问题的主干,疏通思路,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象,使物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筒,这样不单起到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作用,同时还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