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1篇: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考真题 生活理财 黄金 课题 历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087

无论做一个应试的学生,还是每天睁开眼就面对无数信息的每一个老百姓,都需要具有信息搜集、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培养放在高中阶段是合适的。那么培养的渠道问题就值得挖掘了,课堂是一个渠道,但受制于课时和教材,只能是小范围就某一问题进行有限的探讨;课题是另一个渠道,更值得我们去挖掘。本文通过列举怎样解答高考历史真题的案例和生活实践中运用历史思维能力来理财的案例以及课题研究的案例,来说明中学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轻松解答高考题

高考真题是研究高考最具权威性的资料。教育部考试中心原高级研究员王大赫教授认为,一套试题应当具备五要素:立意、情景、设问、答案、评分标准。而得分的方法就看考生探究到什么程度。

【案例】司马迁创作《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A项、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最具迷惑性,因为人们阅读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惯性思维强加给所阅读的对象,但从刚才对题干的分析可知,题干不反映这层意思。“口头传说不一定真实”不等于它不真实,它有可能真实,只是需要存疑,等待证据证明它。答案:B。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命题者大部分是高校教师,他们的意图很明显,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已是不争的现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后知后觉就等着被甩掉。

二、运用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规划生活理财

有人会说,不是所有的中学生都要到大学研究历史学,掌握这些历史研究方法没有用。下面用一个案例说明历史思维能力怎么运用到生活理财中去。

曾经有个话题是中国大妈到华尔街抢购黄金,生活中其实很多这种现象,比如日本大地震时有人抢购食盐,因为有人抢,大家也跟风抢,不抢会吃亏成为惯性思维。如果我也想配置黄金资产,理性的做法必须认真思考两件事:第一,黄金值得作为资产配置吗?第二,什么价位可以入手?结论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数据分析上。

1.材料分析证明,黄金值得投资

人们习惯把牛顿归入科学家的行列,但他的本业却是皇家造币局局长,他在任上创立了“金本位制”。英国当时的金属货币非常混乱,劣币盛行,欧洲一些央行拒收英国的货币,这影响了英国经济的交往。1717年,英国皇家造币局将每盎司黄金兑换价格定为三磅十七先令十又二分之一便士。牛顿改革后,英国在1861年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金本位制”,此时的英国已经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牛耳,使“金本位制”成为国际货币体系。

在这种国际货币体系下,金币可以自由兑换,从而保证了人民选择货币的权利;黄金是国际通用货币,从而保证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最重要的是“金本位制”下,每个单位的货币价值相当于一批黄金,对于政府来说,就不怎么需要印钞票了。

1933年,罗斯福新政为了缓解经济危机,采取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的措施,要美元贬值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开动印钞机,此时“金本位制”成了障碍,所以罗斯福首先通过国会立法授权取消“金本位制”。然后是每盎司黄金等于三十五美元的固定汇率,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出台。从此黄金被边缘化,美元成了各国储备的最主要货币。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一体系下,美元还保持与黄金稳定的比率,这就意味着美元不能随便印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际货币市场。

20世纪70年代,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下,国际石油价格大涨,各国结束了二战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历史,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和国债猛增,储备的黄金急剧减少。美国为了刺激出口,放弃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又一次开动印钞机,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从此,只要经济危机,各国无一例外肆无忌惮地开动印钞机。

世界人民对纸货币的信心无处可存,只能找回黄金,黄金升值。这是一个周期性的规律。可见,在黄金低点时购入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是合理的。

2.数据分析能力决定黄金理财的理性

至于什么价位可以入手?中国人熟悉的畅销书作者、学者宋鸿兵认为黄金的成本价在1300美元/盎司,也就是260元人民币/克左右。华尔街著名投资人罗杰斯也说“我曾多次表示(黄金)将在1200美元至1300美元”之间。理性的做法是不能只听别人怎么说,得密切关注美国经济数据、美联储的政策。下面就收集到的一些数据演示怎么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做出判断。

当时担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在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消息,美联储可能会从2013年后开始逐步减少量化宽松规模。支撑美联储这一政策的经济数据是下面两组:由美国权威智库(The Conference Board)的2013年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6月份由上月的74.3升至81.4,达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点。美国商务部2013年6月宣布,在售的房屋销售增加了2.1%,在7月达到最高水平。受这两个关键数据影响,金价跌到1271.31美元,2015年末更是跌到了1050美元/盎司。

可见,新一轮黄金价格的底部已经成立,可以入手黄金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了。

三、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我校申请了一个省级课题“让坭兴陶走进中学课堂研究”。坭兴陶是本地著名特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且具有经济、文化等价值。

著名哲学家J・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学模式”,提倡在活动中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实践他的“教学做”。我们通过课题这个平台,整合社会和学校的资源,通过师生亲自参与坭兴陶的设计制作,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由行动积累经验,化零为整总结完成理论的升华,形成校本教材。通过课题研究平台,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实践了自己的历史研究综合能力;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学生若干年毕业了,可能会忘记在中学课堂所学东西,但他们亲手捏造的坭兴陶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战国时著名教育家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我要多交流,但说的话很多,记得住的很少;我要多观察,这样亲眼所见到的能记住大部分;只有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长期以来,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历史,教师不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能力培养与生活实践脱节,导致很多学生误解、轻视历史学,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历史是一门科学,它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为了达到尽可能真实的程度,要广泛收集历史资料,大胆存疑,小心求证,正所谓“去伪存真”,辩证推理,能得出结论就得出结论,尚未得出结论的就让它存疑。总之,历史思维能力不论是在学习考试中还是在经济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

[ 参 考 文 献 ]

[1]管清友.牛顿和英国金本位的形成[J].经济学家茶座,2005(3).

[2]莫西干.罗杰斯:投资者仍未绝望金价可能跌至900美元[N].华尔街见闻,2013-7-8.

[3]Yichen.实时新闻[N].华尔街见闻,2013625.

第2篇: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提出“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点种子”。科研能力是从表象发现问题,运用理论知识和试验解决问题,科研能力的培养即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2国内外医学生教育现状

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驱,其后美国各大学相继设立本科生科研计划。日本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选择性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虽然我国部分院校采取医学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方式,但是学生只是观摩学习。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重点是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科研兴趣较高,但是科研素质较低,如何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如何找到发现科研思维?如何围绕科研思维选择试验方法?如何用已知理论知识和验证的试验结果支持科研思维解决临床问题?学生需要导师引导才能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

3留学生教育现状

随着国际留学生面向中国医学专业学习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出现国际化发展。2010年来华留学生达265090人,医学留学生占13.6%。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开始招生留学生。高等学校的留学生教育是衡量教育质量和高校国际影响力的标志之一,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同时,社会与公众对医学服务和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上升,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我国与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差异和差距,如何在我国培养出能够适应国外行医的合格留学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日本医科大学教育以“医、教、研”为主体,2001年日本医学、口腔教育调查研究会提出《面向21世纪的医学、口腔教育改革策略的教育再构建》指导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教育。随着生命科学相关领域飞速发展,医学知识和技术容量日益庞大,以前的教育手段不能满足知识和技术需求,旧体制的医学教育的基础医学、社会医学、临床医学三部分的各个学科领域不连贯,学科之间不能紧密相连,学生课堂探索、问题解决能力欠缺。因此,2007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学内容指南提出《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医学教育指南,该指南针对医学的社会信息变化、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快速增长,以医学模式、核心、课程为中心。同时,将从前的参观型临床见习改为学生参加医疗小组型临床见习,从学习本质上改革学生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在日本多数学校采取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改革作为补充和完善医学生教育培养的一种方法。

4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亟待解决

留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留学生教育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留学生实验诊断学试卷分析,学生记忆性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综合应用能力较差,提出学生思维方式亟待转变。日本教学中更多强调学生参加科研小组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思维。借鉴日本教育方法,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医疗环境的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模式。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2007级留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调查问卷(表1)提示,留学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极为渴望,92.3%的留学生认为作为一名好医师需要科研能力并且持续终生职业教育,84.6%的留学生认为本科阶段开始“入门级”科研培养,科研培养模式以跟随医师学习(57.5%)和参加科研小组(65.4%)为主。

5科研小组模式培养留学生科研能力

2007级留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留学生科研小组分成3组,科研教学模式如图1。在留学生科研培养过程中留学生兴趣很高,但是不清楚科研具体实施或者对自己掌握知识信心不足而产生“恐惧”心理。在这种条件下,留学生依赖于医师和同级优秀留学生的帮助。我们选择根据留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形式,以优秀留学生带动缺乏自信的留学生,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参与科研,同时培养留学生团队合作/协作意识、留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6主体科研意识培养提高留学生素质

第3篇: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科研能力

1 我国心血管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临床高级专科医师缺乏,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能力强并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的临床专业应用人才,我国于1998年开始设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1],而且招生数量逐年增长,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心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还需要努力改进。

1.1临床综合能力欠缺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培养其临床工作综合能力[2],临床工作能力是一个综合范畴,主要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及全面的专业知识。目前心内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欠缺,直接影响其临床工作的开展。

1.1.1临床思维能力欠缺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就是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思考型"的专业人才,以提高他们临床实践能力[3]。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借鉴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大多数课程沿袭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课程,没有临床思维相关的系统的教程,导师和带教团队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

1.1.2临床技能不熟练 有很多心内科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毕业后没有掌握心内科最基本的技能,比如o法独立完成简单的冠状动脉造影及简单的临时起搏器植入技术,也无法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心包穿刺技术等心内科最基本的技术,毕业后进入临床无法独立完成上述临床操作。而以上技术是现代心内科专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1.1.3专业知识不全面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活动。近年来,心内科专业技术迅速发展,高新技术普遍应用,专业技术分工更为精细,导师的研究方向、范围和专长趋于窄而精,这无疑给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带来困难[4]。在一些比较大中心,心内科分冠心病、心率失常、高血压等科室,往往学生在本专业临床轮转局限在导师所在科室,也会忽略研究生临床基本功的培养,将其培养局限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内,侧重于单一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全面知识的和技能的培养,就有冠心病专科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不知道什么是CRT、CRT-D。

1.2科研不能和临床有机结合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科研问题,进行相关临床研究,从而提高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而目前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很多时间并不是在临床做临床课题,很多时间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并不能很好地结合临床,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结合现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探索。

2 临床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互相促进

2.1临床能力培养

2.1.1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的过程是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思考,对所遇到的各种临床现象给与合理的解释,对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出正确合理的解决。所以,理论知识掌握就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就无法完成诊断到治疗的临床思维过程,所以要掌握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

加强临床资料分析能力的训练,扩展临床思维的基础。临床思维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患者,医生要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信息进行深入全面分析,提取重要阳性信息和重要的具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信息,通过鉴别诊断,最后得出正确的诊断意见,从而得出正确的治疗意见,并且查阅对该疾病诊断治疗最新最前沿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应当首先培养研究生搜集临床资料的能力。临床资料的搜集包括病史、症状体征、流行病学资料、临床检查(包括病理、检验、影像学资料等)、对于某些疑难疾病还要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在大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有诊断价值的信息。比如对于一个胸痛怀疑"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首先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入手,详细询问病史,发病情况,胸痛的特点。胸痛的特点包括八个方面:胸痛的部位、范围、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缓解方式、有无放射痛、伴随症状,通过以上特点排除其他引起胸痛的其他疾病,比如主动脉夹层、肺部疾病、心包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纵膈及胸膜疾病。再结合患者的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脏B超、血清标志物等临床检查,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基本可以做出诊断,但对于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对患者心绞痛进一步分型,明确稳定性心绞痛还是不稳定型心绞痛非常重要,如果不稳定心绞痛,药物治疗不能很好控制临床症状,并且有血清标志物异常,比如高敏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需要尽早行PCI治疗。要通过临床教学查房方式、疑难病例讨论、术前术后讨论等方式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培养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得研究生能够从复杂的临床资料里提取出有诊断价值的信息。并使得研究生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

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培养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导师或带教老师结合临床提出临床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临床创思维能力培训的过程。最终在提高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临床问题,对学生探索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引及有价值的信息支持,让研究生有明确的方向。鼓励研究生就临床所遇到的疑惑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探索。

2.1.2临床技能的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随着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心内科医师要从事心内科介入诊断治疗,比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冠脉内支架植入技术,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术、心内电生理检查技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植入术,心衰患者心室再同步化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技术,经皮主动脉瓣成形术等等。所以心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临床介入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至少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熟练掌握动静脉穿刺技术及简单的冠状动脉造影术、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心包穿刺术,而且作为临床考核的指标,如果无法掌握上述技术,就不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心内科专科医师。

2.1.3全面掌握专业知识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只专注于导师的研究方向而忽视了本专业其他临床知识,比如导师专业方向是冠心病,而将自己局限在冠心病领域,必须在心内科各个科室进行轮转、定期全面考核,力求全面掌握心内科知识。

2.2科研思维的培养 临床型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是培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然而科研培训也必不可少。要做到科学研究为临床实际工作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法,并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在临床实践中,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心血管内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大任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只重视临床培训,而忽略科研思维的培养,这样毕业的临床型研究生必然质量不高。只有临床和科研并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心内科专科医师。

2.2.1科研选题以临床研究为中心 科学研究工作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选题是科研工作的真正起点[6]。临床实践中也蕴藏着很多的科学问题,而且临床型研究生平时在工作中就掌握着很多临床资源,以临床研究为中心的科研选题不仅可以更贴近临床需求,而且也可以使研究生在临床诊治工作的同时完成课题中患者资料收集和随访等工作。临床研究更贴近临床,对临床指导意义更大,比如哥德堡试验、TNT试验等心内科一些比较有名的临床研究,给临床指南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定相关临床研究,既可以是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也可以指а生设计Meta分析,回顾性分析。范围可以涉及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以及起搏器植人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评价和康复治疗研究;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高血压药物等的临床药理研究:复杂心律失常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评估和预后评价系统研究等。事实证明,以临床研究为中心的科研选题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的工作效率、协调科研工作和临床培训之间的矛盾。而且只要选题得当,符合临床需求并具有一定创新性,这样的临床研究就具有较大的科学意义。

2.2.2导师管理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7]。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配置模式基本上仍是单导师制,或辅以第二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课题设计和实施质量主要取决于导师的个人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然而心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临床专科人才,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相关临床专业的知识,所以研究生的培养往往需要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运用各自的理论、思维、观念、技术和方法协同合作,以克服或减少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狭隘性。因此,以科室为中心,建立了导师团队,集体管理心内科所有临床型研究生。导师团队由心内科不同专业组的专家教授组成。从课题的选题设计、文献查阅、查新报告、开题报告开始,即由科室统一安排。所有研究生导师都参加讨论,并请流行病学、统计学专业教授参与,结合临床问题和学科前沿、流行病学知识,从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和是否符合伦理要求等方面全面评估,制定出合理的科研方案。导师团队管理有益于研究生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养成严谨的科研思维和求实的科研态度,有益于研究生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2.3学科交叉培养 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科交叉、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生长点的发育与获得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基础[8]。在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学科交叉显得更为重要。比如冠心病的发病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比如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血尿酸异常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又比如对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我们可以和血液科联合,进行干细胞移植研究。

总之,可以跟我们所研究的课题相关的专业进行合作,互相融合,进行交叉研究,从而拓展我们的科研视野。学科交叉培养既有利于临床问题的深入探讨,又有利于基础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研究生在学科交叉培养中既可以加强科研思维训练、掌握科研方法,又能够加深对临床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拓宽科学视野。

综上,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一直面临着很多挑战,他们不仅需要成长为优秀的临床医师,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在临床能力提高和科研工作投入之间存在不少困难和矛盾。尽管如此,只要在满足大纲要求情况下根据各学科特点,采用合适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兼备出色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同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3):45.

[2]廖启静,胡瑞敏.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的核心[J].医学与社会,2000,(1).

[3]杨孙青,陈丽萍.关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5(29):59-60.

[4]蔡行健,刘振全,贺祥.浅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J].医院管理杂志,2006 Jun;13(3):239-240.

[5]何蓉,孙丽杰,张富春.临床与科研并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16-18.

[6]李玉英,陈枫,钱桂生,等.全军呼吸内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索及经验[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1334-1336.

第4篇: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医学博士研究生,作为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创新思维,开发创造性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就是要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批判性思想方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然而,创造性、创新能力并非少数天才任务的品质,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1]。因此,作为医学博士研究生,如何通过改善学习,完善自身素质,将自己塑造为锐意开拓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1 塑造创新人格

毫无疑问,做好任何一种事业都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参与,这与其说是一种气质品格,不如说是人格的力量。只有在独立人格的力量基础之上产生的科研成果,才有可能是创造性的。塑造研究生的创新人格,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医学博士生,经过了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在医学临床和科研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基础,毋庸置疑具有较好智力素质,也将肩负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重任。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医学博士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不令人满意。而所有具有开拓意识、事业取得成功的人士,之所以有骄人的业绩,是与他们过人的个人素质分不开的。因此要提高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其科研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博士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教育应成为博士生的必修课,教育博士生要正确处理科学和名利之间的关系,课题的参与者和论文的署名者,首先应为责任的象征,其次才是荣誉。个人名利的获得,必须严守职业道德规范,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获得。创新成果的产生,必须在求实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逻辑分析、严谨的试验设计和严格的试验操作。

2 激发创新思维

当今世界,科技实力的竞争,实际就是科技创新性与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科研活动的灵魂,创新思维是产生创新的原动力,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得到生动内容,即直觉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运用包括联想、想象、逆向思维、逻辑推理等抽象的思维形式,对事物及其发展做出不同于寻常的分析判断。创新思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天才的人物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注意学习、长期培养才能形成[2]。

对于医学博士来说,培养创新思维,应注重独立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品质和想像性思维品质的训练,要从学习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摆脱传统的束缚和习惯的影响,对已知或未知的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提高自己的见解开始。同时培养思维的敏感性,对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学术前沿和动态保持敏锐的观察,细心学习积累这些新鲜事物产生物质和思想背景,以及使这些事物得以产生的思维上和实践上的方法,为日后的创造性科研活动做准备。另外,在教学上也应灌输创新的思想,培养创新学习、创新思考、创新实践氛围。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科研的实验设计、实施、结果的总结以及合理的解释和论文组织及发表的过程。而且,在之前,一切创新都无法体现。无论是低水平重复,还是高水平重复,都是重复别人的工作,其论文均无任何“创新”可言,其学术价值也不会很高。因此,要求医学博士生要有勇气去突破,要敢于想,敢于闯,敢于实践,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将创新的意识落实到科研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学校方面也应积极培养孵育创新的机制。

3 开展创新行动

3.1 培养博士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科技情报资料反映了国内外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是科学工作者了解同行工作的窗口,也是确定课题方向的重要依据。博士研究生通过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可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的进展动态,摸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萌发新见解。随着目前信息情报获取手段的增多,使得研究生很容易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因此,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专家指出[3],研究生不能像蚂蚁一样只是简单的收集,也不应像蜘蛛只会构筑资料网,而是应像蜜蜂那样,对所收集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把握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提供基础。

3.2 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在课程学习阶段,应侧重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拓宽知识面,充实创新所必须的知识基础。有必要举办科研与创新方法讲座,使博士生掌握科研和创新的特点,还可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介绍其创新经历和科研体会等方式,再现中外著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或发明的背景、思维起点、灵感的诱发点等,使博士生直接感受其创新过程,领悟其成功经验和创新体会[4]。在科研论文阶段,应侧重于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请有关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创新性论证,由专家组对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保证学位论文有一个创新性的高起点。此外,从研究生管理的角度看,还应结合校院的实际,建立有效的激励创新的机制,通过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调动博士生的创新主动性。

3.3 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博士研究生虽然已经接受了硕士阶段的科研训练,但硕士阶段的科研实践相对简单、单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缺乏科研实践经验和使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手段及大型设备仪器的能力。还有的博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暴露出基础理论薄弱、专业知识狭窄、学术观点陈旧、语言表达不清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应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应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实践包括实验研究和学术实践。在实验研究中研究生应掌握对新的实验技术或方法的实施和检验,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对比试验或预实验,掌握对实验现象(特别是“异常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对实验数据以及现象进行比较、综合、抽象等思维加工。研究生的学术实践包括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查阅文献资料、举办专题讨论、撰写论文等。这些环节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强化训练。

[1] 唐魁玉,白淑英.网络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35.

[2] 梁志坚.浅谈医学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S1:29.

[3] 丁英宏,胡玉峰.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21.

第5篇: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师;创新精神;培养

[作者简介]王利超,洛阳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党总支书记,讲师,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在职研究生,河南 洛阳 471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05-03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和时展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而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任重道远。就现实而言,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与素质培养、重理论研究而轻实践训练、重共性教育而轻个性发展、重传统继承而轻现状突破和创新等现象[1]。这种教育理念和体制极易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一、高师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母机”,担负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任,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培养师范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带动他们本身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是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决定于其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以及审美情趣,这决定于其文化知识素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韧性,是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这决定于其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因此,高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创新的本质和师范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和关键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的反面是“守旧”。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借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范畴来说就是:“生”。《周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日生”,而人类是靠自己的创新能力自立于天地之间的,最有意义的人生莫过于不断创新的人生。所谓“生”,乃是说“世界”并非本来如此,亦非一直如此,而是生生不息、日新而月异。所谓“创新”,更具体地说,就是“无中生有”――从被抛弃、被忽略、被认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处”生出“有”来,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无中生有”的前提是“有中生无”――超越已有的成果,不为权威的结论所束缚,不被流行的观点所湮没,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

创新素质是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着重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的关键是思维。创新思维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而忽略了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要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人手,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加强对创造理论、规律、创造性思维及训练、创造力的开发、创造教育实施等方面的知识的积累,给学生提供独立、批判、想象、怀疑等创造品质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外,能够更好对其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3]。创新思维也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因此,在教育中既要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还要注重利用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借助想象力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等方面良好的训练和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判断、推理、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师范生的角度出发,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兴趣、对教材教法研究的兴趣、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研究的兴趣、对现代教育思想研究的兴趣等。学生一旦对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有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刻苦学习中,就会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有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问题要高低适度,并且是学生渴望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合理满足学生好胜心,也是培养创新兴趣的方法。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锻炼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要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要加强对知识的创新、方法的创新,训练学生超越常规的思考力、朝气蓬勃的进取力、明晰简洁的概括力、去粗取精的选择力、明辨是非的批判力、创造发明的动手能力。改变过去的教育主要以解决现成问题、被动的“应答式”的模式,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教师素质,挖掘创新源泉

在实施师范生创新精神教育中,教师创造素养的高低对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善于吸收、应用最新教育科学成果,敢于在教育改革中创新,具有独创和批判的特性、强烈的进取心和好奇心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同时,要求教育者善于运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有利于师范生创造力发挥的教育环境;鼓励师范生大胆进行创新实践,并教会他们怎样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品质;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

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创新活动,开拓创新教育的视野,在活动中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创新兴趣,夯实创新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困难的过程,在困难面前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就需要磨炼学生的意志。意志行动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能起到稳定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具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由于学生最初的创新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终止或转移。这时就需要强化学生的兴趣。因为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主体的浓厚兴趣。因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觉的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状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单调的创新活动变得充满情趣,把对学生的期望化作他们投身科研的动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机会,从而使他们通过努力之后,感受到创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科研引导。培育创新成果

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提高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科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较高层次的知识性活动,仅仅靠个别学生“单兵作战”是难以奏效的,应有一定的组织来引导更多的学生来参与。从高师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严密的组织管理和科学的规章制度是推动学生科研有序开展的关键因素。要成立有院系领导及专家学者组成的学生科研活动指导小组,保证学生科研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同时,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制订出相应的活动方案[5]。在大二阶段,加强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引导,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在全系范围内选拔具有良好科研潜力的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按照专业特点,制定出科研目标和规划,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在大三阶段,实施导师制,将学生分组,然后由导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学会进行科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参与、协助导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开展。大四阶段,围绕毕业论文的撰写,在选题、开题报告、资料的查寻、论文的写作、、论文的指导、答辩等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锻炼。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激发其积极性。对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给予奖励。其作品由导师或学院推荐给予发表,也可以让学校学报辟出一定的版面予以发表,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给予详细记录。在学生毕业时学院可以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等,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动力。

(四)创设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思维

1.加强科研能力塑造,注重创新环境的创设。营造适宜的创新环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环境,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力,激发创造热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使学生抛弃“科研高深莫测,非我们学生所能想象和尝试”、“科研与师范生无关”等错误认识,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5]。让广大的高师学生都敢于尝试去搞科研[6]。可以聘请在科研上颇有成就的知名教师授课,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在能力上给予培养。这将使学生对科研活动更为重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学到有关科研的真正的本领,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2.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活动。学生的时间分为在校学习期与假期两个时间段。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也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系资料室、互联网、各种实验器材等教育信息资源。另外学生们可以利用暑假、寒假两个假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带着课题进行社会实践,使理论观点更具有可操作性。根据两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的科研活动,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收到满意的效果。此外,要注意协调好科研活动与学习、课外活动的关系,不能因为科研活动而影响学习或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

3.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文、理各个学科的优势。各系学生科协在开展工作等方面可以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展示各自学科的优势,相互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的完善,还可以使以前对科研望而生畏的学生从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生那里受到激励、鼓舞,形成互动作用,从而使学生的科研活动向着更加科学、良性方向发展。

4.掌握创新的方法。仅有创新的思维和兴趣还难以真正提高创新能力,还必须掌握具体的创新方法。如对熟知的问题,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创新处理的同质异化思维;对不同问题,用熟知的知识、方法创新处理的异质同化思维;对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立足点与进入角度,进行创新的横向思维;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思维软件或硬件重新组合,创造新事物的组合思维等。

[参考文献]

[1]杜明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现代化,2005,(6).

[2]金素梅.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3).

[3]刘正铭.高师素质教育的反思与前瞻[J].广西高教研究,2002,(3).

[4]肖焰.西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第6篇: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加强思维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思维科学是研究人的思维规律、方法和应用的综合性科学,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起,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思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思维的生理机制、思维的历史发展等。随着当今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思维科学领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当前,在生物教学中能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本身思维能力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思维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探索思维规律和方法,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思维训练与培养体系,以便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催化剂,是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当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加以适当的点拨、激发,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踊跃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成为学生乐于刻苦,勇于攻克难关的强大原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1.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把学好生物与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好生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栋梁之材。

2.介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了解生物工业的飞速发展和广阔前景。如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的解决、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生物分子水平研究成果等等都与学好生物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钻研生物知识,献身于生物学事业的崇高思想境界。

3.以丰富多彩的生物活动来吸引学生,如开展“生物月活动”的活动、课外实验、讲座、竞赛、参观工厂、展览会、科普宣传等,造成浓厚的生物学习环境。

4.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有趣、现象明显的实验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利用多余的色素进行荧光现象的实验并适时加以引导,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5.经常讲述科学家致力于生物研究的生平事迹,逐步成为他们学习、工作的偶像。同时热情辅导学生积极撰写小论文、指导科技小制作,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求索创新的乐趣。

6.优化教学结构,促使学生思考。精心挑选习题,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辨别。只要条件发生变化,情况就不同了。二倍体生物的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就可能变成了多倍体生物体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了,相反二倍体生物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也有可能变成单倍体生物体的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作用。

三、训练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思维方法的优劣是智能高低的重要标志。思维方法的训练程度与教学效果成正相关。这样,教师在授课结构和类型方面。从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小结巩固、布置作业,习题讲解、单元总结、专题指导、综合复习、考试讲评等教学环节,紧紧抓住一切机遇,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思维方法。首选要暴露的是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思维过程,如孟德尔得出遗传定律和格林菲斯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思维发展;其次要暴露教师知识教学的思维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发展,让学生熟悉教师钻研教材、分析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如证明某种矿质元素是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的实验,笔者在授课时介绍了自己是怎样来设计这一实验的思维过程。授给学生清晰的思维思路,同时掌握学生的思维状态。通过双向交流、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和优化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组成一个高效的教学系统。

优化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是形象思维,即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形象,不能抛弃事物的现象形态。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展示实验、标本、挂图、幻灯片、课件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如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笔者通过互联网下载课件,上课时进行播放,并进行适时的点评,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达到了对知识的认识和把握、理解和应用。

立体思维是指在事物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向延伸,思考研究问题的思维。DNA规则的空间双螺旋结构等一些知识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在生物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超脱客观事物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是思想的核心。教授生物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时,借助于抽象思维,经过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多次地反复,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如证明植物对矿质元素和水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这一实验设计。则需要借助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效果。正确的抽象思维必须应用分类和比较、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辩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动作思维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思维。生物实验是中学生物教材和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相当的比例。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动作思维的主阵地它能让学生的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

现代思维方式的迅速发展,给生物教学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思维领域。例如:有丝分裂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由静态思维到动态思维;从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由宏观性思维到微观性思维;在改进或设计实验时,培养学生由习惯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

第7篇: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要树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科学发展观

(一)要认清当今教育的目标

当今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二)动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中要树立最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国内最新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外最新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错中学”教学模式。

二、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

1、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让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更加形象化,更加具体化,使知识点化难为易。 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采用CAI教学,应用动画和视频多的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课件逼真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觉,激发学生多动脑,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

2、通过给学生展示舞蹈机器人,模拟真人机器人,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通过展示给学生最新配置的计算机让学生了解最新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基础。

三、尝试国外最新教学模式

通过国外中职生和国内中职生计算机科研能力和发明创造数量的测试和统计中发现,国外中职生的计算机科研能力和发明创造数量都明显高于国内中职生。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的呢?经调研发现,国外采用的教学模式和国内的截然不同,比国内教学模式要先进。因此 要培养中职生的计算机科研能力,必须摆脱国内“应试教育”的束缚,尝试国外最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国外最新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错中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中职生的计算机科研能力。

新课讲授前,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这样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也能点燃学生科研能力的火花。

在新课进行中,要保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保证学生“学中做”,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动手实践,这样既能巩固知识点又能锻炼其动手能力,在动手中极有可能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发明,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2、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做中学”,学生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学习知识点,通过动手实践可以领悟知识点,强化知识点,不知不觉中学生打好了科研的知识基础。

3、更不能打击学生的错误而要让学生“错中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很难避免发生错误,其实错误有可能是好事,就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一样弄巧成拙而有了发明创造。

四、注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

我们需要弄清的是以下几点:

1、发散思维的基本定义是: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求多种解决方案或答案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包括:(1)、具有创造性(2)、能培养人的多重想象力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勇于质疑权威

(2) 、走出定势思维的误区

(3)、分析问题的多个解决方法

(4)、更广阔地开动脑筋发挥广阔的想象力

2、收敛思维的基本定义是:是指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所有知道的知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分类汇总,集中整合到一点,,得出较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收敛思维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不间断性

(2)、求真性

(3)、封闭性

培养收敛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

(1)、寻同考虑法

(2)、存异考虑法

(3)、固定目标法

3、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区别是:

(1)、两者的特征不同

(2)、思考问题方向相反

4、发散、收敛思维只是创造性即科研性思维的两种思维方法,应与其它思维方式恰当整合应用。

在理清上面所述发散、收敛思维的定义、特征、培养方法、区别和与应与其它思维方式恰当整合几点后,我们可以发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的确可以培养中职生的计算机科研能力。

五、专门设立计算机科研办公室

如今,大多中职校没有计算机科研办公室。要重视科研就必须在中职校设立专门负责计算机科研的计算机科研办公室,安排计算机科研办公室主任和工作人员。

六、成立计算机社团部

按学生兴趣成立计算机社团部如,软件部、硬件部、网络部、电商部、多媒体部,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专项特长、积极性和科研积极性。

七、专门设置计算机科研课程

专门设置计算机科研课程,制定计算机科研课的课时。要在课前给学生特定的科研任务,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明创造。

八、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更新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最新的电脑,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践创造良好的实践实习硬件条件。

九、校企合作新思路

加强校企合作工作,让学生到计算机企业顶岗实习,在计算机企业中学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能为计算机科研创造条件。

总之,培养中职生的计算机科研能力的方案,除了本文所述要树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科学发展观,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尝试国外最新教学模式,注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设立计算机科研办公室,成立社团部,专门设置计算机科研课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新思路,做好师资科研培训,改变传统“论文”科研,对学生做好科研激励和启发,定期举办计算机理论知识竞赛和技能大赛,定期举办计算机理论知 识竞赛和技能大赛,定期举办计算机科研发明大赛外,是多元化的,还有其它方案。

第8篇: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科研思维;教学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in teaching of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and instrument

Zhou Quancheng, Chen Shanfeng, Wang Xiangyou, Li Hongjun, Ma Chengye, Zhao Ya, Song Yuedo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person with scientific teaching thinking meets the needs of not only food industry in China, but also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how to apply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in teaching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and instrumentscientific; teaching thinking; teaching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之际,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主科技创新技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精力旺盛、风华正茂、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主体力量。因此注重独立思考、科研思维、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的锻炼,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能够独立思考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步骤[1]。对于21世纪的食品专业大学生来说,科研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本科阶段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研究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手段,将影响学生的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2]。具有科研思维的大学生,会时时用科学的思维对待事物,处处以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从而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获取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磨炼意志,开阔思维,认知自己,培养协作精神,而且具有时局意识和远见规划的思想,将来会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提出新见解,制定新举措,做出大贡献[1-3]。

目前,高校教学大多还是以理论记忆、应试教育为主,而忽略了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填鸭式”接受理论知识,缺少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学习兴趣容易逐渐降低;实验课则常是走马观花,隔靴搔痒,程序性完成步骤和操作,很少有自我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交流等创造性思维和活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事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若没有提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开展科研工作就会一头雾水,步履艰难;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有了大学阶段的科研思维初步培养和锻炼,则可以尽早适应自己研究生的角色,自己研究课题,为研究生学习开个好头。

科研思维依托于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整体性思维、具体性思维、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其中食品专业用到的主要是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所谓联系性思维,就是找出有明显间断性的两事物之间的同一性的思维。实际上就是类比思维[1]。所谓连续性思维,就是连续性的推理,最简单的连续性推理就是形式逻辑的三段式:A=B,C=B,于是A=C。连续性思维有一个中介连续者,A与C的中介连续者就是B[1-3]。

如何在食品专业课程讲授中应用科研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笔者结合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课程讲授实践,认为可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

1 理论授课多采用问题导向性方法,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理论课是34学时,实验课是14学时,理论学时占了总学时的71%。即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时间大部分都在教室授课中进行。因此,充分利用好理论授课时间方可开展科研创新思维教育。营造宽松的、探索性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可以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增加影像等教学素材的使用比例,特别是讲授多功能机械、整体机械时,不仅可以更形象地让学生观察机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更具体、更自然地提出贴近实际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组织讨论。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提问―讨论教学、质疑―发现教学、自学―汇报教学等[4,5]。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逐步提高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掌握资料的获取、筛选、甄别、利用等技能,使得教育活动由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如授课前,可以用科研思维的方法引导,围绕讲授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例如在讲授完物料输送机械,教授物料分级分选设备前,就可以从食品加工常规工艺,让学生思考食品加工进料后,下步工序是什么?如何实现?这样学生就会结合不同原料、特性和产品,去积极地自主考虑下步工序,包括下步工序是什么且如何实现。这样促进了与所学其他课程的交流,如食品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学、果蔬加工学等,并结合原料特点,去分析如何实现此操作,逐步提高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次之后,学生巩固了既有的学科知识,而且还会结合本课程的教授内容,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如如何自动、高效完成某个单元操作;不同原料加工的方法能否用同一个设备完成。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甚至创新意识。同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大大增加,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

2 充分把握实践教学环节,因材施教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和课后参加教师的科研,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但不能孤立看待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与理论课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性学习重要知识点不同,实践课上学生要带着问题自己去用设备,去做实验,从而培养了科研思维。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也不同,收获也不同[7]。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实验中设备昂贵、机械庞大,所以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实验较少。因此,学生应充分利用设计性实验的机会,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锻炼科研思维,融会贯通知识等。这种实践教学大学生都可参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问题导向性分析、科研思维引导和知识串联讲解。与此相似的是实习,不同的是实习中学生不分专业方向,既有食品工艺方向也有食品分析方向。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专业知识底蕴,因人施教。例如面条生产工艺参观实习时,食品分析方向的大学生,可以针对其具有检测方法、产品品质和法规等知识背景,通过提出面条产品检测内容是什么?制作加工过程中哪些环节会影响面条的品质?怎么影响的?有什么改善方法?启发其对参观实习的兴趣、思考主动性、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而对于食品工艺方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过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课程,因此可多采用联系性思维引导,问题也更具体和开拓性,如面条的压辊有多少级?各辊的作用有无不同,如何实现?此工艺可以生产什么类型产品?工艺和单元操作上有什么区别,如何实现?引导学生用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去理解工艺设置和改进。课后参加教师的科研,包括第二课堂或教师的研究项目的学生较少,主要是一些学有余力且确实有兴趣的学生。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使教学与科研在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即如何发现问题、采取何种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研究思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全局掌控、重点引导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要求教师具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广博的专业素养,给教师更大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压力和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科学的施教,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思考,培养科研思维,塑造创新意识。只有这样素质的大学生才能承担科研项目,满足现代社会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科,黄寅,杨拯,等.谈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131-132.

[2] 潘久武.谈科研思维及其类型特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9,2:78-79.

[3] 张佰清.食品机械设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06-508.

[4] 陈洪菊,屈艺,母得志.在医学本科生中引入科研思维的重要性及方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3):11-12.

第9篇: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环境

尽管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累计培养了200多万名硕、博士毕业生,但研究生群体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在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还是在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毕业生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其中,批判性思维培养不足而导致的批判精神弱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 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现状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批判性思维的运动。现代批判性思维理论最早出现在1910年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杜威把批判性思维称为反省思维,并加以系统地论述。之后,格拉泽在《批判性思维发展实验研究》中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由态度、知识和技能组成的,应包括知识成分的思想。恩尼斯提出批判性思维是“集中于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理性的反省思维”。霍尔普恩的批判性思维是指“为了提高获得期许结果的可能性而对认知技能的运用”,认为批判性思维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倾向和态度、技能、指导与评价思维的元认知。

国内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大、中学生群体,研究内容也主要在逻辑学、哲学、医学护理等领域。研究方法上多以思辨性为主。近年,我国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程度增加,但多数集中于批判性思维概念以及对国外所做研究的综述方面。

总之,国外较为重视对批判性思维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国内却较为偏向理论方面,且大多在批判性思维和学科之间,尤其集中在医学护理和高中教学方面,而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虽然在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系统性的研究更少。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关系

在我国创新人才的成长中,普遍存在缺乏良好环境的现象。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除了有创新思维、知识结构、创新意识、人格特征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尤其是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在人才培养与环境关系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心理学家库尔特・温勒的心理场理论、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和艾曼贝尔的创造性社会心理学理论。温勒将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强调把人的思想行为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他的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所处环境的关注,这种关注在个体经历了基础教育之后,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素质方面更为重要。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强调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社会行动的规律,他给我们的借鉴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被动适应环境过程,应该主动构建教育环境,实现从不利于创新的教育环境向有利于创新教育环境的转化。艾曼贝尔的创造性社会心理学理论则研究了影响创造性的社会因素,他认为任何人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如示范作用、教育环境、工作环境等。以上这些理论,为深入理解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培养与环境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环境均会产生影响。但一项对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轨迹的研究表明,他们大多接受的是全日制高等教育,而且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以大学的课程学习作为基础,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气氛、一种气候、一种精神状态。高校是人类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集聚地,具有创新特质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激活批判性思维、启迪独立思考、发展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人格,让个体、团队或组织拥有渴望已久的快速创新能力,并且能够为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提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

三、影响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校园文化因素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之后,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并无明显提高。深入研究发现,在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的状况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原因在于批判性思维的衡量标准中包含着对事物的判断,而成熟的决断依据则来自知识的积累与环境的熏陶。但在现实中,校园中仍存在诸多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

1.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文化基础缺乏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生应具有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的精神,而我国传统应试、注重等级和权威的思想,造就了学生们谨慎、保守的性格特征,使研究生教育中不鼓励创新、不欣赏个性、屈从权威的现象大量存在。部分学生唯书唯上,人云亦云,迷信权威,不敢怀疑,不敢批判;不少学生把从教科书、 报刊、 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中看到的东西当作确切无疑的事实:这些思想与习惯导致了众多学子批判精神的淡化。

2.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育氛围不够浓郁

虽然研究生已有多年的知识积累和社会认知度,并且心理已趋近成熟,并形成了相对客观的判断准则,但在微博、微信、网页等信息随时随地都可及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在减弱。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教师本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不够高的现状,使得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的培养。部分教师惯于应试教育,疏于能力培养,轻于思维启发,重于知识传授,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还很普遍。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学生毫无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了一种思维惰性,不积极主动思考,遇到问题只知道问教师或从网络上寻找答案,而不愿自己去独立、主动地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些都影响着研究生群体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评价体系

在国外,对批判性思维的测评工具有近20种,但国内对批判性思维的测量工具还较少。目前我国研究生能力评价中存在着评价对象模糊、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原则僵化等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效果。在评价主体方面,一直是以高校为主,评价研究生学习成绩、的水平、学位论文的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随着研究生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凸显,培养单位制定的评价体系不能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评价方式上,目前主要是以过程式评价和成就式评价为主,但更注重成就式评价。不少高校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评审等环节上把关不严,研究生学位论文形成过程中,时常出现选题前缺少引导、开题报告环节走过场、中期检查流于形式等敷衍塞责现象。论文抄袭、做学问浮躁、学术平庸而缺乏创新的现象日益严重。

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

1.破除传统思想束缚,树立科学的批判意识

马克思指出:“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批判性思维,是认识主体面对认识对象做出的辩证否定即扬弃,是理性与激情相统一的创造过程。离开了批判性思维,所谓的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不敢对传统的观点和前人权威结论勇敢地反思、大胆地质疑甚至颠覆它们的人,绝不可能产生崭新的观点,更不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冲破等级和权威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平等观念,增强批判创新教育意识,营造一种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氛围。同时,批判意识的树立,不仅仅是研究生单方面的事情,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等各个层面的参与者都需要树立创新意识。

2.创新文化教育氛围,培育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思维倾向和能力、一种精神品质。但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学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营造学术自由、学术平等宽松的批判环境,强化以创新为荣的价值导向,建立健全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大力表彰和奖励研究生中的创新典范,形成包容失败的舆论和机制。学校还应创造条件设立跨学科的教学,因为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学生超越既有知识范式去思考。教师应在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树立批判性思维态度,构建批判性思维课堂。批判性思维理论家西格尔指出,批判性思维与教育之间的最重要的联系在于教师应示范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倡导辩论争鸣,引导学习者质疑、思考、讨论、探究,鼓励发表不同观点,提出不同见解,并肯定其所做出的各种思维努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习者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之外,研究生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术讲座、研讨会等课外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信息量,增进自身思维的批判性发展。

3.完善培养评价标准,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研究生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育目标的评价标准,强化对批判精神培养进行考核的内容,建立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首先,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评价主体应该由传统的培养单位向更多利益相关者扩展,包括高校、用人单位、业内同行、政府以及民间机构,形成多元化评价主体,以保证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其次,坚持导师遴选标准,实现教师与研究生的联动创新。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的情形下,导师队伍水平的高低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劣息息相关。要严格导师遴选标准,让那些思想素质好、道德品质优、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授课过程中,应当思考教师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是否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是否使他们具有了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注重训练并培养研究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进而发展知识的能力。研究表明,课堂氛围自由,参与讨论式教育方式的学生,其批判性思维水平略高;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显著高于非自由课堂氛围下的学生。在研究生考试中,应该有一些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鼓励学生发现和阐释一些对于教师而言新的观点,并找到材料支持自己的论点。

再次,严格学术标准,提升学位论文创新质量。众所周知,严格而合理的学位论文管理是增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开题环节,鼓励他们在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意义的领域潜心研究;加强对学位论文进展的中期检查,对论文撰写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位论文答辩验收时,对创新内容在学位论文中所占比例有明确的要求,以提高学位论文的创新程度。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傅进军,赵祖地,吴小英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刘儒德.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J].师范教育研究,1996,(4).

[4]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5]荣艳红,张丽芳.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北学刊,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