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科研诚信管理全文(5篇)

科研诚信管理

第1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课堂管理;新课程改革;有效性

美国教育学家温斯坦指出:课堂不是“均匀的水滴”,课堂是由不同的“小环境”组成的,因此课堂管理的任务要随课堂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作为课堂管理者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于不同的班级、班级中不同的小环境要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如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实验班和平行班管理的目标和策略应该有所不同;课型不同,管理的主要任务应该不同;传统授课模式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授课模式下的课堂管理应该不同。在进行课堂管理之前,针对管理对象做详细的调查研究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政策。科学的管理理念是使被管理者乐于接受并实现最终的自我管理。课堂管理应该关注文化背景的差异,古今中外不乏先进教育管理理念,我们可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切忌照搬照抄、机械性的复制。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教育发展目标进行管理施策从而完善课堂管理制度。

一、明确课堂管理的几个问题

1.课堂管理是互动交流式的而不是对抗式的

课堂对教育者来说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但对学生来说更应该是轻松愉悦的或者说是享受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课堂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良好的教学环境一定是互动式的,应该有师生互动,应该有生生活动,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才能在交流中获得教与学的灵感。如在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课问题探讨中就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篮球比赛中运动员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运动员通过感官获得信息又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并做出准确的反应的?在赛场上有精彩的表现是靠身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调配合的呢?这些问题就来自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时候有的学生表现的就会很活跃,除了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有可能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是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或者是离题较远,如果教师只顾着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而采取禁止学生提问或漠视等大一统的做法,认真思考后提问的学生可能因教师的简单处理会对本节课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是产生对抗性的心理反应。对于部分同学来说课堂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严肃,这样的环境无疑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教学目标也不能有效地达成。可以明确地告诉该同学们课下再做进一步的交流探讨,这样处理既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把控课堂的整体进度。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的思维永远按教师需要的方向发散,这样也不符合人的思维的差异化理论。

2.课堂管理是质的管理而不是简单量化管理

在工厂及公司企业都曾提出过量化管理或是精细管理的理念。但对于课堂管理却不应该简单套用这种模式。课堂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工厂的生产任务是可以单纯的分工来完成的,评价标准也可以简单的看工人的工作量,课堂完成的教学任务很难被分工为一个个小的零部件生产,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这些都是需要从课堂管理的品质方面来做考虑,而不是量化管理。例如,思维活跃善于与教师进行互动的班级讨论的问题就相对深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讨论充分达到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相对简单的易理解的就没必要过多地占用教学时间,甚至有些内容可以适当取舍。比较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班级,强化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是主要的教学措施。因此,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评价要素去衡量两个班级的课堂管理效率问题,也就是强调质的管理而不是量的管理。

3.课堂管理效果评价应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

公司的生命线是它的业绩,公司的管理者会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去实施管理策略。对员工的评价指标也基本上是看个人为公司获得的实际利润如何,很少能关注到员工个人的发展。而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的,学校需要管理,课堂需要管理,管理是为教育教学服务,教育教学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管理的效果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班级成绩稍稍落后了一些,但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却表现突出;有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略显欠缺。课堂管理的效果对教师来说更应该倾向于过程管理的评价而不应该是结果性的评价。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课堂管理行为都应该被肯定。

二、课堂管理实施策略

1.创建有秩序的课堂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有力保障。课堂的秩序通常是通过制定教学常规来实现,制定教学常规就要有效落实。规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规则应该指向清晰;规则应该具有普遍性的要求;课堂规则应该服务于整体教学要求。规则制定只是有了初步行为约束依据,往往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些规定大大折扣,甚至寸步难行。没有良好的执行力等于前功尽弃。因此,制定教学常规后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制定奖惩办法,适度的惩戒能规范修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对整体教学任务的落实也是必要的。

2.提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应该明确交代学习任务,以便所有学生对他们要做什么有个全面地了解。例如,在高中生物学实验课上必须清楚地描述本次实验目的;实验材料选择及试剂配制与处理;具体操作方法步骤要求,相应操作所需的时间分配;达到的目标程度,思考的问题等。教师备课时应有充分的准备预设并能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应急处理措施。除了减少课堂上的时间浪费还要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地学知识到思考知识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主要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展开,真正的学习者应该是对知识有渴求、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学以致用。

3.创建有幸福感的课堂

课堂管理的一个显性问题就是课堂纪律的好坏。有的课堂,学生非常遵守教学常规,甚至在教师提问的时候不敢回答,怕回答错误后教师会批评或被同学取笑。长此以往,就产生了焦虑、恐惧甚至是独孤边缘化的情绪,最终演变成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宽松的非压制性的课堂气氛。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能在此过程中积极发表意见。教师此时既是课堂活动的主要管理者更是一个提供帮助的服务者。允许学生说错或者表述不当。学生在学习行为上有不当之处及时指出但不能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加以惩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科学的课堂管理制度加以保障。科学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创建充满关爱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对他们“要做什么”和“如何做”拥有发言权,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构建出一个理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阿兰兹.学会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科研档案;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相互赋能。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正在重塑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伦理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既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又是科技创新的价值体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地方。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由于档案具有凭证价值,当科技成果转化发生权属纠纷、知识产权纠纷时,科技成果转化档案能够及时发挥真实、可靠的法律凭证作用。成果转化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是否规范与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将直接影响成果转化的管理效率。经过对同类单位的调研发现,成果转化材料此前大多与成果研究项目材料、报奖材料等其他有关材料一并构成成果档案(或科研项目档案),进行统一管理。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聚焦效应日益凸显,成果转化工作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与使用频率增多,保存价值增大。从档案保存与利用方便的原则出发,成果转化原始记录有必要从成果档案(或科研项目档案)中分离,成为一级类目,作为成果转化档案进行管理,建设与管理研究刻不容缓。

1科研档案的特有价值

对于科研工作来说,档案与资料从价值上而言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科研资料的价值在于其灵活性与高效性,能够围绕工作快速形成参照,带有相当强的参考性质,起着传播知识和推广经验的作用。而科研档案在程序上背靠公权力,不仅具有可证明其唯一可信的凭证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价值和社会记忆价值。

1.1凭证价值

经过加工的档案形成资料。资料一般而言是直接复制的,利用时相对更注重其参考性质,起着传播知识和分享经验等作用,如各类文件、文集、汇编、报刊、图书等,其在法律上不具备查考功能。而科研档案完整记录了一个科研项目从产生至结束的全过程,其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乃至准确性远远超过科技资料。科研档案是产品定型、生产与停产,设备使用和维护的依据;作为第一手材料和原生信息,其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在追根溯源与纠责乃至知识产权纠纷中起到重要的凭证作用。

1.2知识储备价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唯一方法。任何科技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人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内源性的科技成果是一个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科研档案中蕴藏的思想、经验与教训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现行产品制造的依据,也可以成为新型产品开发的基石,更是提升科研人员知识结构与研发能力的教科书。

1.3社会记忆价值

科研档案的社会记忆价值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一是通过搭建记忆工程平台,宣传中国科研史,将科研名人与其科研精神传承于后世;二是通过建设智库,将科研技术与科研情报进行共享。科研档案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科技发达程度与工业发展状况,反映某一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脉络,是时代的缩影,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科技史学价值。同时,科研档案中蕴含着设计者思想演变的动态轨迹,隐含着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为国奉献的科研精神,对于后继者起着指引与激励的作用。

2大数据时代科研档案管理创新

2.1档案管理观念的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档案发展的需求,各种计算机以及云技术等的发展为档案储存提供了新的媒介,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档案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不仅注重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储存等,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档案的利用功能和服务功能。

2.2档案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研档案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档案数据的采集,需要对原有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针对科研各领域来进行网络数据建档、数据分类整理、数据清洗、结构化,建立数据库,以异构多维多源大数据融通管理为基础支撑,通过建立各科研领域大数据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形成科研档案指标本体。基于本体,实现各维度的数据挖掘分析利用及知识服务。

2.3搭建好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

面向科研档案创新管理协同研究解决科学研究知识密集型平台,集研究、学习、管理、创新于一体的科研档案管理平台,对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进行档案化管理,包括研究资料、过程文档、成果文档等。从科研档案资源数字化着手,到在线归档、档案管理系统,到档案数据资源知识化,最后再对科研档案进行综合与利用等全档案生命周期业务需求,围绕科研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坚持按照智慧档案的数字化——数据化——知识化的建设思路,建设全省统一的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

3档案成果转化的利用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增强成果转化效果、促进成果转化良性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成果研发机构、企业等多方优势,整合政策、资金、成果、团队等多种资源,合力打造具有公信力、适用性、影响力的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是集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资源管理—档案资源知识化—档案资源多元化服务一体化综合平台,在档案资源多元化服务模块层中含成果、转化交易、信息互动、效果跟踪、第三方评估等功能于一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服务。将有效缩小双方信息鸿沟,使科技人才、成果、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不同主体提供信息支持和市场服务,减少盲目性和重复性工作。一是通过科研档案管理应用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科技成果立项机制。第一时间将成果信息在平台,科研成果档案,及时面向创新主体、企业及相关受众公布,通过平台的各种传播手段进行传播,以扩大受众面及科技成果宣传力度。二是在科研成果档案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成果转化情况。通过平台促成成果研发机构与创新主体、企业的合作,达成成果转化交易,并对成果转化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成果转化后的应用效果。并建立成果转化互动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成果研发机构与企业应充分沟通,全面了解成果与企业需求的适用性。另外,成果转化交易达成后,双方还应不断对成果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互动反馈,及时反映成果转化效果,以促使成果研发机构不断对成果进行优化升级,以适用于企业生产需求,提高成果转化效果。三是通过平台或引入第三方对成果转化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平台或第三方对成果档案及跟踪情况的了解,结合成果在企业生产中应用的情况,遵循科学、合理、公平的原则,对成果转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成果议价基础理论和数据,为成果转化交易定价、议价提供依据。

4结语

大数据时代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不可选择、不可摆脱的新环境,更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大数据等引发的技术革命,将从应用层面和方法论层面不断影响档案工作,为档案数据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能。科研档案工作者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顺“大数据”之势而为,推动档案大数据工作发展。要立足新环境,高效率收集并整理海量科研档案,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在扎实推进科研档案资源信息共享化进程的同时,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资源保障和数据共享平台,跟踪成果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N].人民日报,2015-09-06(1).

[2]赵丹阳.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何南洋.基于科研档案生命周期的档案系统平台建设策略研究[J].档案工作,2020(3):78-79.

第3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分析

2020年我国科技创新目标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截至2018年底中国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数达到438家,位居世界第3位。2018年全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1995年增长55.4倍,占GDP比重为2.18%,新经济环境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型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质量。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分析,从加强以知识产权管理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加强科研项目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措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世界第1位。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成败,探索适应国有科技型企业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促使科技和管理同时进步,才能更好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效益有效增长。国有科技型企业同时具有科研机构研发实力和企业市场化运营优势,按照行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独立或联合其他单位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通过研发与产业化结合,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融合,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在成果转化系统中,研发体系是推广工作的重要依托,科技成果供给的质量决定了成果转化效果;市场经营业务体系是转化工作的重要实施方,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化的基础,市场需求期望和结构直接影响成果转化的速度和规模。国有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较多采用内部转化模式,科研与产业化、工程实施和产品应用有机结合。科技成果经过后续开发研制、推广应用、到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完成从科研领域向生产或工程领域再到市场领域的转移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是原理知识、工艺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等多元化知识的耦合,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现阶段科技管理尚未形成研究、开发、产业化一体化管理机制,往往使科研行为与市场需求存在距离。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是实现项目意义的关键环节,也是科研项目管理全过程管理重要一环。但现阶段科研项目选题往往偏重技术与理论,对市场需求因素和成果转化的价值考虑较少,造成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解决实际问题的响应能力和速度无法与企业需求同步。许多项目验收后缺乏对成果的知识产权运用管理、产业化或推广应用,造成一些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样机完成或理论阶段,造成大量科技成果企业难以消化吸收,游离于企业之外。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部分,不断增加与市场紧密结合的高附加值专利研发和产出,是从根本上增强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关键。

加强以知识产权管理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

企业创新实践中加强以知识产权管理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对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以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转化应用绩效为导向可以倒逼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优化提升;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可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能力。科技型企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机制势在必行。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强化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可以设置成果转化办公室或专职岗位,负责成果转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归口管理。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成果转化各项规章制度,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人才培养,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要成果转化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和成果转化能力。结合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符合所属行业领域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规章制度,是规范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全面落实激励创新机制的必要配套措施。其中考核评价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设置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对于引导企业整体追求创新价值具有积极作用,考核指标体系可由定量科技成果转化经营性指标和激励性指标等构成,具体包括相关技术指标、市场指标、转化指标和效益指标等方面,如成果转化率、新产品和新技术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收益率等。实践中应以提高科技成果质量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通过德尔菲法选取设置符合客观实际的考核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与知识产权分级管理紧密结合,综合技术、法律、市场等因素,根据对主营业务影响程度,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知识产权质量评价办法。设立成果评定机构负责对各类科技成果的水平、成熟程度以及市场应用前景等进行评估、认定和优化排序,对于高质量、成熟的科技成果定期组织专家分析,筛选出满足企业需求适合转化的成果,进行可行性评估,确保高效转化;通过对科技成果相关专利、技术秘密等进行分级管理并动态调整,定期梳理存量,及时处置低价值专利;通过对科技成果评估结果、产学研合作、四技合同签订情况以及成果转化收益等成果转化进行数据分析,建立分级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报告制度,形成定期反馈机制,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搭建基于“互联网+成果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支撑服务平台,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效开展、成果转化流程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收集工程项目、产品制造需解决的问题或技术升级需求、匹配内部合适科技成果和资源,有效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通过成果转化提高工程或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对新设备、新材料的需求,推动产品研发、试制、中试、批量生产等工作,有利于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通过内部转化平台建设,整合和集成现有资源为重点,通过必要的增量投入激活存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高效开放的成果转化保障体系。

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导向,加强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加强以成果应用为导向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是科研与市场融合的需要,体现在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在科研围绕凝练研究方向、搭建研究平台、产出科技成果过程中将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作为主线,考核专利数量的同时严把专利质量关,验收后将专利转化绩效作为动态监测和后评价重要指标。在项目立项前开展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应用类科技项目明确成果转化义务,制定目标、计划。在立项阶段充分搞好领域预研,使得预期科技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保证成果具备转化价值。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评估阶段成果并形成知识产权,及时发现有重大创新和突破的苗头,集成科技资源,力争在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上有新突破。取得科技成果时,应及时形成包含成果应用及产业化前景情况的成果报告;项目验收前,要以转化应用为导向,做好专利布局、技术秘密保护等工作,形成包含专利在内的科技成果清单;项目验收后加强专利运用,遵循科研和市场规律,分析成果转化成功的概率,通过企业内部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成果转化。资金保障是提高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保证,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可以合理调整成果转化经费预算、设立专项基金、开发多种融资模式。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设立专项基金涉及收益二次分配的问题,基金来源除了企业自筹,主要来自其他科技成果收益的沉淀,将科技成果收益用来引导更多成果的转化,形成良性循环。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合理策划将科技成果作为能够产生后期收益的产品投入到市场,可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中来。科技成果转化后,将成果的应用情况作为对研发团队绩效考评指标之一,对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和通过转化提高产值的团队进行奖励,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突出的团队研发支持力度,形成领域-成果-新领域-新成果的良性循环机制。

结语

第4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教学技术;管理学;创新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推动着管理学理论快速发展。当前,社会上很多从事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为社会对于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这样的社会现状使高校内从事《管理学》教学的老师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教育工作,需要进行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革新。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信息,为高校课程提供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教学技术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而在互联网技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教学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在网络时代影响下,教师可以在网上收集到更多的教学资源,但是传统的教学资源来源于课本,因此教学知识很受限制。比如,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很多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所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本专业的最新知识。有了互联网的支撑,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如微课、慕课等,这些网络平台将高校内传统的三尺讲台授课方式变成随时随地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时间。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网上的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缩短老师课前的备课时间和精力,通过互联网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学习氛围。网上教学平台让高校的学生不再局限于高校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上的知识,很多学习资源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发掘。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虽然存在着很多的信息,但是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严格的辨别,才能真正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的管理理念、沟通渠道和管理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要尽可能提高管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受到过去教学方式的影响,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课程缺乏实践

我国高校的很多专业课过分地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一些课程的设置没有创新,教学内容陈旧。由于中国有很多理论考试,使高校的老师过度地重视课程理论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有的高校设置实践课程,但是依然没有具体的实施过程,所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法正确有效地消化理论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阻碍。

2.教师素质偏低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教师一般是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任教的,所以对于教学的实践经验较少。由于老师的综合素质普遍低下,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会选择自己擅长的偏重理论的教材,这些知识有些过于落后。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理论及实践教学,老师需要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因为老师的综合素质对于学校的发展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3.选择错误的教学案例

一些高校仍然采用老师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所以很多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是非常单一,课堂的互动和实践环节较少,这在互联网时代是非常不适应的,特别是有的老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由于对当代管理的近况不熟悉,使他们选择的案例缺乏时效性,甚至与我国的国情和时展背道而驰。

三、关于《管理学》课程的创新

1.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所以高校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这样才可以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在新时代下,学生不愿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学灌输,而是通过与老师进行互动讨论而获得知识。在网络信息资源下,老师可以轻松地获得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学习自己的课程。老师还可以创建很多讨论式教学模式,以及探索式教学模式,通过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学习,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环节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技术大多数体现在多媒体技术上的运用。比如,老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后用微课和慕课等手段让学生温习《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在其他的网络平台上给学生安排一些讨论性的话题,或者准备一些课前的知识问答,这样学生就不会局限于课堂内的听讲。学生可以和老师通过邮件、微信和QQ等网上社交平台进行知识上的沟通,学生学习知识会更加的轻松。高校创新教学环节需要老师在备课环节和多媒体课件环节上多下功夫。比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各大高校的《管理学》课程,综合这些高校老师在慕课上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从网上收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资料素材来拓展教材上的管理学知识。

四、“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教学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

1.需注意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互联网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用处,对管理行业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无形之中深入管理行业中,而且受到广泛的应用。这个变化和发展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范围,同时管理手段也要有相对的提高,在提升老师的素质与教学能力时需要严格地遵守以下几点。第一,要具备完善的管理学理论知识体系。在这个体系下,老师的教学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学质量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因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管理学知识教学展现得更加完整和透彻。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建立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这对学科的教学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完备的管理学理论知识体系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管理学知识。第二,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我国的大学课堂由于手机的普及,使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低头族”,这是非常不好的。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让《管理学》的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有趣,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激情回归到课堂上。而且由于《管理学》课程的理论性强,知识点难免显得枯燥乏味,老师拥有高超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在课堂上的互动都会显得非常的轻松和有效。第三,要求老师与时俱进了解企业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最新要求。如今管理行业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学专业的老师需要随时关注社会上和企业的管理新手段,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把最新管理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和企业的时候,可以快速地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适合的人才,所以高校的管理学授课老师需要掌握自身专业的各种新概念。作为一名管理学专业的授课老师必须要做到以上几点,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满足社会对高校老师的要求,提升老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对于老师和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能有效提高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人才。

2.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较强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可以让管理专业的学生尽快达到进入社会的自身条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必须扎实。高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为社会服务的,与社会脱轨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对于社会来说是没有用的。任何专业都需要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有效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老师要根据市场对管理人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需求来培养学生。高校在《管理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此外,高校需要积极地拓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样的校企合作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管理学的实际掌握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管理学课程变得更加具有生动性和多样性。通过互联网,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联的网络课堂,使管理学课堂教学更加新颖,学生可以身临其中,通过自主学习接受大量的管理学知识,这对于提高高校的管理学课程的实效性有很大的帮助。这种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玉萍,狄军锋.“互联网+”背景下的管理学课程创新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7

[2]孟沙沙.基于“互联网+”视野的管理学课程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颠覆式创新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

[3]丁永波,王春秋,李圣状,乔良.“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及其实施途径——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

[4]姜伟红,蒋红,高继梅,刘华,赵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

[5]廖新琳.基于“互联网+”视野下的管理学课程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颠覆式创新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

[6]王及时,方颖莹,吴德梅.浅谈“互联网+教育”时代的移动学习[J].亚太教育,2016

第5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术期刊;科研诚信建设;学术不端;学术生态

科研诚信不仅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剽窃、伪造、篡改等科研诚信问题屡屡出现,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也影响了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从施普林格集团集中撤销107篇中国论文、南京大学梁莹涉嫌学术不端、韩春雨团队研究成果受到质疑、翟天临博士论文疑似造假,到浙大和北航等单位被一次性撤稿30余篇论文等等,更是将科研诚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的战略举措,各省市相关部门及各大高校也积极响应,纷纷制定出相应的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比如,科技部等15部门联合《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人社部印发了《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等等,都充分显示出政府对治理学术不端、营造科研诚信氛围的高度重视。《意见》[1]明确要求:“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审稿质量,加强对学术论文的审核把关”,强调学术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与责任担当。然而,学术期刊科研诚信管理不规范、审核把关不严,以及对学术不端行为辨识不足、惩戒力度不够等,是科研诚信问题屡禁不止的一大重要原因。目前,科研诚信建设已受到全球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科研诚信建设须持续加强[2-4]。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关于科研诚信的研究多集中在科研诚信现状、问题、治理、评价等方面[5-6],关于学术不端的研究多集中在表现类型、存在原因、编辑应对等层面[7-9],以初步性探讨为主。真正发挥学术期刊作用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中强调了科技期刊在学术不端预防与控制上应承担的责任、应发挥的作用和应付出的努力[9-11]。从第六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相关资料及文献可知,由科研不端行为查处转向预防成为科研诚信建设的工作重心[2]。鉴于此,本文剖析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及成因,结合当前科研诚信建设短板和最新发展趋势,分析学术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优先原则,将防范和惩戒有效结合,创新性地从顶层设计、内控管理、文化培育层面进行全局考虑,提出学术期刊在加强学术失信防范、学术不端惩戒、科研信用管理、科研诚信教育等方面的路径建议,助推学术研究回归初心,营造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科研创154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2)http:∥www.cjstp.cn新良好氛围,推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1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及成因

1.1学术诚信的内涵

学术诚信在内涵上通常与科研诚信等同,表现为科学研究、学术行为的诚实性和真实性,常用“科研不端”“学术不端”“学术失范”“学术不当”等概括学术活动中的诚信问题。在学术活动中,“诚”主要体现为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信”则体现为严谨、负责,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从学术期刊的视角看科研诚信问题,可将学术诚信概括为:尊重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作者不存在捏造、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或引用资料的情况,无剽窃、抄袭他人已发表或未发表学术成果,以及虚假引注、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伪造同行评议、违背研究伦理等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审稿专家和编辑工作者无干扰评审程序、盗用稿件内容、谋取不正当利益,以及违反利益冲突规定、保密规定等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1.2学术诚信缺失的表现

学术诚信问题层出不穷,表现形式多样。美国国家科技政策办公室颁布《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联邦政策》[2-3],将学术诚信问题表现之一的科研不端行为归结为伪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剽窃(Plagiarism)3种行为,它是许多机构定义学术不端行为的共同标准。但从现实表现来看,科研诚信问题远不止于此。《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12]中将学术诚信问题中最常见的表现即学术不端行为列为如下几种: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出版界首个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国家行业标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13],对论文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者三方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界定,精细地描述了不同类型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本研究在CY/T174—2019的基础上,将学术期刊和、将他人外文文章翻译成中文再发表也视为学术不端行为,对于二次发表(对同一论文采取不同文种发表),视具体情况慎重对待。

1.3学术诚信问题的成因

学术诚信问题的形成原因复杂,内因和外因并存。科研人员自身学术道德、学术责任缺失,科研自律意识不足是内因,也是主体因素;科研管理体制行政化、科研评价导向偏差等为外因,是诱发学术诚信问题的重要因素[14]。科研人员往往面临科研、晋升的巨大压力,学术道德的滑坡、急功近利的心态,加上不良科研风气的影响、已有学术评价制度的弊端,他们很容易将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抛之脑后,从而引发学术诚信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原因:(1)职称晋升、评优树模、毕业硬性规定等明确要求数量、档次,这种简单的量化考核和硬性要求促使部分学术信念不坚定、自我约束力不足的研究人员罔顾学术道德规范,通过非正当途径达成的目的;(2)行政权力过多干预学术事务普遍存在于高校、科研院所,破坏了学术生态,影响了学术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导致学术共同体发育不足,也为学术不端问题提供了温床;(3)同行评议机制在特定情况下的漏洞容易被学术品质不过硬的研究人员、评审人员或第三方机构利用[15],从而出现同行评议造假行为;(4)科研机构、高校,尤其是编辑出版机构没有科学的学术诚信管理规范,对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工作者的科研诚信要求不到位,对学术不端行为辨识不足、惩戒力度不够等,也是导致学术诚信问题蔓延的重要原因。

2学术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2.1学术期刊是推进学术创新的支撑平台

学术期刊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其主要功能在于学术引领、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通常涉及特定的学科,能对某一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加以选择,按学术规范进行出版并传播。其在内容上强调专业性、学术性,在研究上强调创新性,注重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价值提升。可以说,学术期刊是原创性科研成果的重要刊载阵地,能够引导、激励和促进研究者坚持科学研究,并不断审视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创造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推进学术创新。

2.2学术期刊是预防学术不端的重要关口

学术期刊必须严格遵守学术出版规范,执行相关质量标准,在预防学术不端中发挥守门员、监督员的作用。(1)三级审稿制和同行评议机制为抵御学术不端筑起防火墙。审稿人是学术成果的甄别者,是稿件选用的守门人。初审、复审、终审人员基于自身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能够识别稿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同时,科学的同行评议制度有助于发挥审稿专家的学科专业优势,对编辑部难以把握的学术性问题进行科学、公正评判,确保录用稿件的学术质量,是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制度保障。(2)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为预防学术不端保驾护航。编辑工作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中心环节,也是稿件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责任编辑对稿件的三次编校过程及通读环节是进一步发现、识别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步骤,通过多次逐句阅读和校改,仔细甄别稿件内容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研究过程中是否有伪造、篡改数据行为,研究结论是否歪曲事实、是否与支撑材料相悖,等等。这些提升稿件编校质量的强有力措施,为预防学术不端提供了良好保障。(3)检测系统和查处机制为防治学术不端提供有力支撑。学术期刊通常有自己的采编系统,在线投稿是主要途径甚至是某些期刊的唯一投稿方式,系统自动对比功能,加上学术不端检测工具等的使用,能够初步识别稿件中的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并且,一些期刊在出刊前对待发稿进行二次,可进一步避免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同时,完善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是科研失信治理的有效途径,也是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指南。

2.3学术期刊是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的主阵地

科研诚信教育是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一剂良药,学术期刊所具备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为科研诚信教育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期刊平台不仅具备专业的采编系统、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以及依托即时通讯软件建立的学术社群等,还聚集了学科领域较具影响力的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拥有大批特定的作者/读者群体,以及专业的编辑团队。依托期刊平台的整个投审稿、编辑校对及后续服务等与这些群体频繁互动交流,这也是宣传科研诚信的理念、制度、政策、要求等的良好契机。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有利于研究者正确认识科研诚信问题,加强自我反思和自身道德约束,营造诚实守信的学术创新环境。

3学术期刊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具体路径

3.1建章立制,加强学术诚信外部监督顶层设计整体全面、层面分明、衔接有序的顶层设计,是学术期刊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将各科研领域的主管部门或基金项目资助机构确定为最上层的科研诚信管理机构,实施投稿作者论文基金项目管理和监控;学术期刊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学术期刊以此为纲不断完善诚信管理内控制度;设立外部专业机构协助行政主管部门,按程序和规则调查和处理重大科研失信事件,学术期刊积极配合,提供支撑资料并提供专业性意见参考;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主动受理接到举报的,或被媒体披露的学术不端行为事件,建立明确的程序和机制,积极履行调查处理责任;科技部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学术期刊以预警名单为鉴,加强科研诚信管理,从严从实抓质量;相关部门与时俱进完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科研评价导向,将科研诚信纳入相关单位和个人考核范畴。与学术期刊密切相关的各部门统一思想,加强联动协作,合力推进科研诚信建设。

3.2防惩结合,完善学术期刊科研诚信建设内控管理

(1)建立健全期刊部门规章,将科研诚信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若要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必须建立规章、订立细则,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落实执行。以科研诚信建设开展得较好的学术期刊为典范和标杆,不断完善和创新集预防、惩治、教育为一体的科研诚信管理模式,将科研诚信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①将科研诚信纳入编辑部规章制度,明确学术不端防范和学术失信行为处理举措;②制定严格的编辑出版规范和工作流程,以及明确的奖罚细则,鞭策全流程人员各尽其责、无缝合作;③从规章上对投稿作者提出关于科研诚信的具体要求,比如学术诚信声明承诺书、研究伦理审批证明、导师审核签名、作者排名及贡献确认、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及支撑材料提供等;④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联合惩治机制,编辑部以“零容忍态度”处理学术不端文章,函告作者单位及相关部门,启动诚信黑名单机制;⑤制定科研诚信培训教育制度,在编辑部内部进行相关政策的解读和宣贯,通过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并对作者予以培训和引导。(2)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切实提升稿件评审和编校水平。若要预防稿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健全内容生产把关机制,严把政治导向关、学术质量关、编校质量关,从多环节狠抓质量建设。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从技术层面初步识别抄袭、剽窃、过度引用等学术不端行为;严格实行“三审制”,杜绝“人情稿”“关系稿”;科学引入同行评议制度,定期召开审稿会,加强意识形态把控,提高论文评审质量和学术价值,建好学术期刊杜绝不端行为的第一道屏障。以落实“三校一读”制度为基本要求,实行稿件电子一校、纸版稿件二校和三校、责任编辑通读核查、主编通校把关、刊前作者校样的编校流程,进一步识别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数据造假、图片抄袭行为等,确保稿件编校质量稳定、过硬。(3)建立健全撤稿机制,不断自我净化和纠错。撤稿机制的真正核心是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也是学术期刊自我净化和自我纠错的有效途径。主动发现,或被举报经核查属实的学术不端文章,随时发现、随时撤稿。撤销论文时一律刊登撤稿声明,撤稿声明和原稿联合发表,标记稿件被撤“Retracted”,此信息将在数据库或者期刊网站保留。同时,通过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学术社群等进行通报,及时阻断其传播,最大程度地降低其负面影响。函告作者所在单位的相关部门,由其从严处理。学术期刊编辑部通过不断完善撤稿机制,增强自我净化、自我纠错能力,积极维护学术环境的纯净。(4)实施联合惩戒,开展学术失信行为动态管理。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科技部等4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为依据,结合学术期刊自身功能和发展走向,对于严重学术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加强学术信用管理,建立失信作者数据库,将学术失信者列入观察,或直接将严重失信者纳入投稿黑名单。对存在学术失信行为的责任主体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各省科协、期刊协会、编辑学会及行业内信息共享平台定期更新失信信息。同时,联合行业内其他学术期刊建立相应的惩戒措施解除规程,但记录长期保存以供查询。(5)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诚信科研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频发,诚信教育缺失是重要原因。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教育迫在眉睫。“学术诚信的根本,在于教育入微”。《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前总编张月红如是强调。通过学术期刊平台,比如投审稿系统、微信公众号、学术社群等,采取科研诚信政策宣传、规章制度解读、常见错误总结、预防措施提醒、案例警示教育、学术诚信与写作规范培训等形式,将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渗透到与作者互动交流的每一个环节。鼓励与学术期刊紧密联系的研究者在接受科研诚信教育的同时,用正确的言行影响身边的科研人,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教育功效。

3.3多管齐下,助推学术期刊科研诚信文化培育

将诚信文化融入良好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中,让科研诚信文化为学术环境优化和良好学风的树立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围绕学术期刊平台,构建自顶向下、多位一体,以文化为引领、制度为保障、宣传为支撑、教育为手段的文化建设方略。①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将科研诚信文化作为学术期刊相关部门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积极倡导创新文化培育,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诚信文化氛围;②从行动上抓紧落实,对于论文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不仅在规章制度层面落实关于学术诚信的明确要求及处罚措施,而且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普及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基本常识,引导他们加强自律,不断约束、规范和调整自己的学术行为,切实加强学术不端行为防范,让良好的科研诚信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