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科研人员管理制度

第1篇: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要集中在提升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往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虽然建立一套良好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拥有着巨大的好处,但是截至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没有设立出一套完善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目前,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各个农业科研单位和相关的专家学者都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努力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也诞生了很多适合某一个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是适合某一种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方案,促进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发挥了很有效的作用。但是,这些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方案并不能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准则,这就需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寻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对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研究,切实有效地提升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竞争能力。

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要遵循

的主要原则为了保证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秩序,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则,并在整个过程之中,受到这些基本原则的约束。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第一个要考虑的原则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基本职位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基本工资数目也是相差无几的,那么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所能够提供给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额外金钱就成为了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追逐的方向,是可以极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因此,要进行考虑的首要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获得职位的晋升之后,不仅仅可以获得更加多的物质性收益,还可以收获来自各方的尊敬,这也是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源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职位毕竟有限,没有物质性的人事管理的使用广泛。因此,其次考虑的是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原则。第三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因为种种原因,总是难以得到自己应有的人事管理。除此之外,在竞争之中,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也难以避免拉客等恶意竞争行为的出现。例如在家族性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就很少有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地晋升到管理层之中去,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运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机制也难以激发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原则。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进入新世纪,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传统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切实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人事管理机制的时候,一定不能够仅仅考虑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经济方面的人事管理,还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全方位人事管理。例如,可以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做出了对农业科研单位巨大的经济贡献的时候,可以考虑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设立相应的职位,满足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未来发展。也可以为工作人员去报一些专业技能知识培训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以后的发展提供保证。在进行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评判过程之中,可以随时进行变化,并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手段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变化改变变量(例如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性别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年龄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婚姻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位状况等变量),就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模型。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变量的研究,可以得出各个变量改变之后,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所接收到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回报,以及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具体的满意程度,制定出符合农业科研单位长远利益、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基本制度,等等,这样就可以拉近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2篇: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 人事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 改革

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为一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只有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迸发出工作积极性,保证生产效率,提升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价值,才能够保证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了有效地保证农业科研单位可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和市场氛围,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截至目前为止,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可以代替许多人进行相关的工作,但是一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最基本组成单位还是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要想把握住当前农业科研单位在新的信息时代里面的发展时机,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制定一系列的人事管理制度机制,满足工作人员的具体需要,组织一系列的人事管理方法,提升整个单位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

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要集中在提升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往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虽然建立一套良好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拥有着巨大的好处,但是截至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没有设立出一套完善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

目前,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各个农业科研单位和相关的专家学者都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努力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也诞生了很多适合某一个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是适合某一种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方案,促进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发挥了很有效的作用。但是,这些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方案并不能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准则,这就需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寻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对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研究,切实有效地提升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竞争能力。

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为了保证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秩序,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则,并在整个过程之中,受到这些基本原则的约束。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第一个要考虑的原则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基本职位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基本工资数目也是相差无几的,那么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所能够提供给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额外金钱就成为了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追逐的方向,是可以极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因此,要进行考虑的首要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原则。

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获得职位的晋升之后,不仅仅可以获得更加多的物质性收益,还可以收获来自各方的尊敬,这也是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源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职位毕竟有限,没有物质性的人事管理的使用广泛。因此,其次考虑的是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原则。

第三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因为种种原因,总是难以得到自己应有的人事管理。除此之外,在竞争之中,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也难以避免拉客等恶意竞争行为的出现。例如在家族性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就很少有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地晋升到管理层之中去,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运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机制也难以激发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原则。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进入新世纪,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传统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切实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人事管理机制的时候,一定不能够仅仅考虑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经济方面的人事管理,还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全方位人事管理。例如,可以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做出了对农业科研单位巨大的经济贡献的时候,可以考虑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设立相应的职位,满足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未来发展。也可以为工作人员去报一些专业技能知识培训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以后的发展提供保证。

在进行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评判过程之中,可以随时进行变化,并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手段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变化改变变量(例如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性别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年龄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婚姻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位状况等变量),就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模型。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变量的研究,可以得出各个变量改变之后,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所接收到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回报,以及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具体的满意程度,制定出符合农业科研单位长远利益、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基本制度,等等,这样就可以拉近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具体地分析了一个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制度的制作过程,以及这种人事管理制度的检测过程。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独立存在的个体,农业科研单位为了保证自身的运用和发展,必须拥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立足。为了有效地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齐心合力,共同做好工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的进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第3篇: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工作在科研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规范的财务管理工作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要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工作管理水平,就必须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各项财经制度并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内控制度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预防问题出现的重要环节。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有利于规范和提高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业务程序,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科研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各单位都非常重视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随着社会和科研单位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使财务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对部分基层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基本情况的了解,总结出目前一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单位制定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具体或不够完善,有些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有些没有明确的奖罚机制,不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难以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不能充分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不能真正达到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所应该达到的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内部管理和优化内部管理的目的。二是学风不浓。有些财务人员进取心不强,容易满足于现状,平时不注重自觉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和国家颁发的财经法律、法规以及各项相关的财经制度,使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都难以得到显著提高,导致有些单位的一些财务人员业务不精,专业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财务部门与科研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有些单位财务部门与其他一些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充分必要的沟通,导致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对彼此相关的工作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工作中缺乏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从而影响工作的协调开展。因此,财务部门与科研等各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理顺各职能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促进各部门彼此之间对相关的工作相互了解,使各部门之间在工作中能够相互理解、支持和配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

二、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意义

为了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强化制度建设,走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当中,一是应明确规定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建立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二是应明确规定日常报账等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工作要求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办法,包括收入管理办法、支出管理办法、应收暂付款管理办法、货币资金管理办法、库存材料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等,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内控管理制度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制定详细、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对规范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维护财经纪律,避免或杜绝各种不良问题的发生,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整和灵活的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明确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建立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财务人员的收支审批权限,有利于加强对财务收支等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监督,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其基本任务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和有用的会计信息,而通过制定并执行明确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财会工作者的工作责任感,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促进科研、经济和廉政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对调动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有积极意义。其次,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完善财务工作秩序,规范财务行为,维护财经纪律,推进财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进程,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和有序。财务管理制度越健全,管理工作就越到位,不但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各种各样不良行为的发生,而且其服务功能也就越能得到体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提高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关系,就要求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财经制度的要求,同时结合各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以适应新时期科研事业单位发展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一)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科研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财务监督与控制,以保证科学研究,科技管理工作和科技经营的顺利完成。因此,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必须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各项财经制度体现到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中去。只有依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有关财经制度来制定内控管理制度,并组织和动员财务人员认真学习有关的财经法律知识,才能提高广大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使财会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增强财会人员严格依法工作和依法理财的行为,增强工作责任感。只有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法制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财务管理混乱的状况。

(二)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应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就是适用财务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体系,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正确处理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经济关系,以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保证科研事业单位担负的社会经济任务的完成。一个单位从财务管理办法到具体项目的财务收支细则订得越细,越切合实际,就越便于操作,有利于管理。由于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有所区别,对工作的要求和工作目标也有所不同,因此,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需要针对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完整的、详细的、行之有效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避免往年存在的问题再次发生,使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工作收到实效,从而推动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三)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与技术、自然资源、资本等物的因素相比,人这个因素最活跃、最重要、最根本,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认为,人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因素,各行各业在生产实践中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诸多激励和管理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科研单位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什么工作,最终都是要依靠人来完成。由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各部门的工作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既要依靠广大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同样道理,要做好科研工作,在依靠广大科研人员刻苦钻研的同时,也需要财务人员的积极协助与热情服务。因此,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在不违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制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财务人员、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措施,稳定人才队伍。制定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管理制度,明确奖罚机制,对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财会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广大干部职工要给予合理的奖励,对违反财经制度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员要给予批评或处罚,以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科研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广大财务人员努力为科研等各项事业服务,为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提高单位的科研水平、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单位的综合实力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晓英.对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4(5).

2、吴波.关于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分析[J].上海会计,2002(2).

3、李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1(11).

4、尹冬青,白会香.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第4篇: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中逐年递增的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为高校办学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由于制度及管理意识的欠缺,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因此在新常态下,如何对高校科研经费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如何选择与时俱进、创新高效的管理模式?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对这些重要课题加以重视与研究,合力打造科研人员科研创新的平台,为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一、科研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一)管理思想意识存在偏差

两种错误认识经常出现在科研经费日常管理中,课题负责人通常会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辛苦争取来的,自己有权适当自由支配;各级经费管理者也认为,财务部门理应适当放宽政策,不要多加干涉。因此,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应当认识到科研经费不是科研人员的私有财产,只要入了学校的大帐,那就是学校经费收入的一部分,都应该纳入学校财务大帐,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同时还要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二)经费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

该问题由来已久,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工作效率。并且大量沉淀的科研经费一直挂在学校大账上,项目结余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也影响了高校会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2. 科研经费会计核算不规范

由于高校科研经费会计核算方式不统一,各高校之间归集的数据缺乏可比性,无法明晰的反映科研经费支出情况,科研结题报告使用数据不真实。如有的通过设立专门账套,专人负责核算科研经费收支;有的则与教育事业经费共用一个账套核算,通过“科研经费拨款”和“科研事业支出”两个会计科目进行科研经费核算管理。其余不管任何来源渠道的科研经费,都通过代管款项等科目进行会计明细核算。

3. 巧立名目套取科研经费

由于科研经费千差万别,因此无法为各项支出费用设置统一标准。有些科研人员到处索要各种各样的发票,巧立名目用以报销,逃避学校财务监管。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票据审核时,政策掌握的比较宽松,只要原始票据合法、签字审批等手续完备就予以报销。对科研业务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合法合规不能有效监管,造成了科研经费列支内容五花八T,报销票据不真实的现象发生。

4. 科研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国家层面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只限于核拨经费,结题报告审核,对经费的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高校科研处一般进行科研项目的合同订立、项目立项、提成分配等,而财务处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为依据,管理科研经费的分配提成,日常经费报销。出现问题时,存在两个部门缺乏沟通和合作的现象。

5. 课题承担单位违反规定转拨项目经费

高校存在违反规定转拨经费的几种情况:一是自行增加或减少合作单位,不按照项目预算书的要求转拨经费;二是经费申请拨款到位后,将项目经费层层分拨,甚至将经费转至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公司企业,造成科研经费的流失;三是以委托加工测试等名义,开具向合同以外的单位转拨经费,以达到转移、挪用、套取科研经费的目的。

(三)评估机制及绩效考核有待改进

科研项目大小层次,以及论著或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多少,科研成果是否获奖、申请专利数量等,逐渐成为高校对教师考核和评价的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及重要评价依据。如此考核标准致使高校教师千方百计争取科研项目,不安心正常的本科教学工作,更严重的甚至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

(四)制度不够完善,预算报批手续繁杂

1. 费用列支,缺乏诚信,缺乏完善的制度

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源费、仪器设备及房屋使用费等,其难以与教学耗用部分进行区分;另外,对于课题组成员中有工资性收入的正式在编科研人员不得发放劳务费用,这种管理制度下,在编科研人员的超时工作量无法得到合理补偿,智力付出得不到有效体现。部分科研人员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手段,比如虚开票据、虚列科研经费成本支出,套取科研经费,甚至于发生严重的违纪违法的事件,导致部分科研人员丧失诚实守信的原则。

2. 预算管理及调整报批手续复杂

预算科目的笼统简化,不能完全覆盖科研活动的所有过程,这种过度的刚性预算制约了经费的合理使用。虽然有关规定中简化了预算调整的程序、下放了部分预算调整权限,但是大部分的预算调整,仍然按照原审批流程。导致预算执行过程部分科研人员感觉手续繁杂,等待周期长,影响项目进度。就不得不另辟蹊径,降低研究目标,缩减研究内容,简化甚至虚化研究成果。

二、国内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差异

(一)管理体制方面

我国科研拨款机构规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变更、终止或撤销,以及经费管理等问题,都有相关具体规定。但这些规定在科研经费日常管理中,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制度形同虚设。高校的行政化主导的审批模式,严苛及复杂的报销管理制度,繁琐的层层审批流程,科研人员有苦难言,不堪重负。

国外科研管理机构除对项目立项、实施、评审、验收有详细的规定外,要求项目申请报告,必须有科研经费使用的详细分析,投入多少经费,产生多少成果或者效益,科研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日常经费管理采用经费包干制,只要在规定额度内,节约归己,超支不补。

(二)预算管理方面

我国对科研项目管理注重的是立项、申请过程,而对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不太关注。有些国家拨款项目,明文规定不能编制人员费用;有的规定不能提取科研管理费,有的按照各拨款机构规定提取,最多不能超过经费总预算的10%。

国外科研经费预算的间接成本所占比例由一般为直接成本的50~70%,科研活动开支情况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反映。

(三)课题实施过程的管理方式

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时,由项目负责人对自己的项目经费进行签字报销,这就容易产生项目经费的违规使用现象,财务部门无法实施监督职能。学校务部门对本校每年申报的科研项目信息资料无从掌握,很难参与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经费预算执行监督管理工作。

国外很多高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项目经费的中期检查和结题报告的财务数据,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比较制度化、专业化。比如科研用品的购置,科研人员可以按照预算要求,直接由专人负责,专业化的一条龙服务,使科研人员将精力主要放在科学研究上,不必过分考虑购物及发票报销问题。如此既节约了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也杜绝了发票报销的财务风险。

(四)科研平台的利用效率

目前国内科研管理者重购置、轻维护、轻使用,导致很多大型科研仪器重复购置,或者束之高阁浪费闲置。国家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旨在为科研人员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事实情况却是一些技术先进,甚至国际领先的科研平台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种情况在国外相对较少,大型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在同一个平台上,科研人员都可以共享,真正发挥了科研平台的有效作用,有限的投入产生较大的使用效果。

三、完善激励措施,理顺管理职能,加强制度建设

(一)改变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

1. 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都要改变认识误区,应意识到高校科研经费是学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某些人的私有财产,均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经费使用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严格控制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科研经费管理。

2. 高校科研处主要审核经费支出、合作单位拨款等和预算书的一致性,预算调整等;财务处主要负责报销票据的真实性、审批的完整性,两个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管理好科研经费。

(二)推进经费资助方式改革,建立科研绩效考核机制

1. 对于科研经费拨款,实行分批核拨制度。初始经费核拨后,对剩余部分经费,按照项目研究质量及项目进度分别拨款。实行这种奖优罚劣的方式,可以督促科研人员保质保量完成科研任务,也有利于管理人员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及控制。

2. 对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的考评,可以建立预算执行考评机制,按其优劣给予奖惩。还可以组建专家组,引入第三方的独立评价机制,施行独立完善的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要客观评价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

(三)加强间接费用监管,重视科研人力资本支出

1. 借鉴企业会计的权责发生制,运用作业成本法,将间接成本纳入高校预算管理并统筹使用。科研经费拨款到账之后,其承担的间接成本,也应当在科研项目研发期间,根据使用的实际情况,依照作业动因选择间接成本补偿比例,将有关成本准确分摊到每项科研项目中。

2. 改进高校科研人员劳务报酬政策。在科研经费中,计提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专门用于补偿劳务付出,可以有效避免用虚假发票报销,抵偿劳务支出现象的发生。也可以提高科研经费间接费中用于劳务支出比例,合理补偿高校教师科研劳动付出,使得高校教师能安心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

(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管理工作提升水平

逐步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科学、规范化。目前的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更多的功能在于项目管理和科研业绩的统计,经费管理模块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科研管理人员应与科研系统开发人员共同协商,联系实际工作,开发有助于科研管理的各种功能,从而实时监控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实现经费管理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转型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国家及各级管理人员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为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进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更好地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涂玲,谷峻岩,刘锐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1(02).

[2]李琳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36).

[3]黄永林,李茂峰.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2013(03).

第5篇: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横向科研经费问题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科技改革步伐的深入,科研机构获取科研经费的比重在逐年加大,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十三五”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推进,科研机构获取横向科研经费的数量更是显著增长。与来自财政资金的纵向科研经费不同,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非直接来自政府部门,而是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协作、科技成果转让取得的科研经费[1]。与纵向科研经费相比,横向科研经费具有合作单位多、合作情况复杂等特点,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科研机构亦提出了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一、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完善,致使过严或过松两种极端管理

内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始于细节,关乎长远,应注重抓放结合、松紧有度。受制于内控不完善、管控不敢创新的因素,有些科研机构未考虑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不同特点,也未制定专门的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而是一律参照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从严管理横向科研经费。

然而,众所周知像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纵向科研项目均根据其自身项目的研发特点,分别制定了比较完善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经费管理办法,在经费开支标准和范围方面也比较明确细化。但是横向科研项目却与此不同,它是科研机构得到的一种社会投资,需要科研机构以劳务或成果来交付,其更关注于科研成果的市场运作,在经费支出结构方面也比较偏向于双方合作、创新成果等方面。正是因为缺乏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横向经费管理与使用中权责不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也不够规范,很容易出现两种误区:一是从严管理,管理过于严苛。简单套用纵向经费管理办法来管理横向科研项目,缺失了横向经费使用的灵活性,不仅会严苛限制横向科研项目的合理支出,人为制造很多限制,而且会很大程度上打击科研人员争取横向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能适应科研机构参与产学研创新的需求。二是,疏于管理,管理流于形式。有些科研机构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过松,在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后,则交由课题负责人管理和使用经费。这让很多科研人员误认为横向科研经费属于课题组,可随意支出,缺乏监督与控制,更有甚者出现大量不合理的开支,严重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

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关键之一是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争取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影响,科研机构始终遵循“项目一成果一专利论文论著”的方式,在科研人员的考核、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以高水平的论文、专利以及承担或负责的纵向科研课题为主要考核评定标准,考评工作也甚少考虑科研人员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体量。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从事横向科研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待遇,不仅严重挫伤其争取横向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是甚少关注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对科研人员本身来说缺乏了成就感;对科研机构来说缺少了创新活力,导致科研人员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财政经费支持的纵向科研项目申请与研究中,而不会过多关注社会、市场的真正实际需求。这势必影响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创新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三)观念意识淡薄,缺乏科学研发与服务意识

观念意识是人们对某一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大发展的前提下,大多数直接从事科学研发工作的科研人员和从事科研支撑工作的管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勤恳工作,积极进取,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某些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身上还存在着对科研工作的消极怠慢、推过揽功、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宗旨意识淡薄、作风不扎实、精神状态不佳等不良现象。一是从事横向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在横向科学研发工作中,缺少锲而不舍、探索创新的科研精神,对科学实验不能用心观察和思考,更有甚者一知半解、以偏概全,只看实验表象,缺乏深入分析,继而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影响横向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二是从事横向科研项目支撑的管理人员不够积极主动,某些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仍停留在日常管理和财政预算的执行和监管上,忽视了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经费使用效益管理,致使项目管理、采购管理、财务会计等职能管理人员在管理横向科研经费时,只是进行转发通知、收缴文件、支出记账等简单的工作,普遍缺乏对科研工作应有的主动支撑服务意识。

这两种不尽职不尽责的做法在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上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应变能力,很难满足横向科研项目社会投资的高要求,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效益的提升。

(四)职责不清,管理失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发展,作为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职能管理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职能部门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独立系统。一般而言,科研机构从横向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预算执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全过程均会涉及到科研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正是因为各职能部门管理方的多样性、信息的不对称、利益的不一致性、沟通的障碍以及机会主义的存在等因素使得横向科研经费在管理中很容易产生各种冲突和摩擦。若是不能有效理清職责并协调管理,就很容易出现漏洞。

具体来讲,科研管理部门往往关注于横向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科研成果上,财务部门更多关注于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合规性的监管,资产管理部门比较关注于采购过程的合规性、流程性,技术研发部门重点关注于横向科研项目研发工作。这种多方共管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横向科研经费的严格管理,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各部门职责界定不清、理解不到位、缺乏有效协调等原因,常常出现多方共管又谁都不管的管理漏洞,甚至会出现两个部门因规定不一致而影响横向科研经费的正常使用,很不利于科研人员正常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建立“宏观可控、微观可调、审计监督”于一体的横向经费内控管理制度

制定和完善符合科研机构实际管理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做好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前提。科研机构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正确理解和把握横向科研经费的性质和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强化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改革不适应科研机构参与市场竞争的传统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宏观可控、微观可调、审计监督”于一体的横向经费内控管理制度,相辅相成,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创新,用制度来科学规范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完善制度,既可强化监督,又可为科研人员创造灵活适度的经费使用环境,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加快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一是科研机构应从宏观上统筹调控横向科研经费综合管理。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紧密协同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明确科研、财务、人事、资产、档案、技术等各部门职责,并加强宣贯使单位全体人员均了解有关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强化部门间协同管理,加强相互分工与有效合作,有效统筹、管好用好横向科研经费,提高横向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科研机构应从微观上细化把控横向科研经费的具体管理。科研机构不能盲目遵从纵项经费管理,而应结合横向科研项目特点,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运用现有国家政策法规,采取灵活适用的管理方式,规范横向科研经费收支管理。具体工作中,科研机构应掌握好适合横向科研项目环境的“松”“紧”度,明确开支范围,细化支出内容,以真实合法合规为依据,适当放宽开支科目及各科目间的调剂使用,对横向科研项目研发所发生的房租、水电费、材料费等相关费用进行正确归集,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程度上方便科研人员,提高其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科研机构应加强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与审计监督。允许灵活使用横向经费并不等同于随便使用、无限制使用,实际执行中科研机构应加强预算管理,严肃规范横向科研项目的各项支出:与预算一致的支出,按照预算执行;因课题研究需要产生的与预算不一致的支出,应按单位规定履行相应的调整审批程序,从源头上确保横向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合规性。同时逐步健全横向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加强预算执行检查工作,成立由管理专家、科研专家、财务专家组成的检查小组,定期抽查横向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对横向科研经费使用进行监管,及时发现经费开支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确保横向资金的使用安全。

只有建立并逐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多管齐下,将宏观把控与微观可调相结合,将灵活适度与节制有度相约束,才能有效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横向科研项目,从源头上管好用好横向科研经费,满足财务审计与监督检查的高要求。

(二)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横向项目激励机制

与每一个社会个体一样,科研机构参与横向科研项目研究也有其自身的目标,其主旨是服务于社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最终取决于参与的每一个体,因此,如何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是激励的核心,也是科研机构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马斯洛和奥德福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个体存在不同的需求,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使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充满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以及得到承认与尊重的荣誉感。新时期的使命赋予了科研工作者新的生命意义,科研机构应逐步探索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横向项目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从事横向科研项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适时调整科研管理评价机制。对科研人员贡献评价标准不应只局限于某一数量、体量的专利、论文、专著、承担纵向项目等量化指标上,还应建立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家评审”“用户评审”与“同行专家评议”新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综合考虑科研人员从事的横向科研工作是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给科研机构带来知识积累、是否增强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度等。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横向科研项目鼓励政策的实施,推行横向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包括对经费的使用情况、完成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总结等。对在横向科研项目研究、经费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科研人员,在职级晋升、职称评审、年度考核、评选先进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使其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横向科研工作中。

只有与时俱进,创新横向项目激励机制,应用于科研实践,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科研创新的良好环境,才能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参与横向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有力推进科研机构横向科研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树立“立志科研、服务科研”求真务实的主观能动意识

树立主观能动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开拓性和创造性,是科研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新的发展阶段,科研机构更要以人为本,正确引导,鼓励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树立“立志科研,服务科研”求真务实的主观意识和观念。既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科研人员全力以赴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工作,鼓励科研人员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又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增强管理人员积极支撑科研的服务意识。

一是科研机构应大力改变管理人员只重视制度条款、科研人员只注重科研成果产生的陋习,提倡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更应深入横向科研工作,多方调研,了解科研人员实际需求,并积极研究对策,做到管理工作與研发工作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推进横向工作进展。

二是科研机构在遵守财经纪律的基础上,应逐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制度允许范围内给予科研人员较大的自主权,如在真实合理合规的前提下,允许横向科研项目列支与研发相关的材料费、人员费、仪器设备费及房屋费等费用。

只有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严于律己,相互信任,既可方便科研人员开展工作,又能防止横向资金外流,才会更有利于科研资金的良性循环。

(四)完善“齐抓共管、分工合作”有效协调的管理机制

随着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及专业化分工的深入,横向科研项目越来越趋向总体化、复杂化,致使经费管理工作亦变得非常繁杂,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已逐渐不能满足要求。科研机构应在认真研究横向科研项目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逐步完善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技术研发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合作”有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对横向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验收审计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

一是明确各自职责分工。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横向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和执行,并对横向科研项目真实性、合同合法性进行审查;财务管理部门应设置专人负责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做到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真实反映横向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同时财务人员还应注意学习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做好筹划,用好用足優惠政策,减轻税收负担;资产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查横向科研项目设备、材料等采购的合规性、合法性,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加强过程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技术研发部门负责具体横向科研项目的技术研发工作,以及研发所需的各项经费支出的申请工作。

二是建立沟通渠道。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技术研发等多部门应主动加强沟通,做到积极协调、及时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在事前做好预算,执行中严格以横向科研项目任务书(合同书)为依据,加强横向外拨经费管理,切实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三是创建管理信息平台。针对横向科研项目立项、预算执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全过程,建设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信息数据库,并根据经费管理进展实时动态更新,及时信息反馈,将经费预算和使用进展结合管理,真正实现横向科研经费的动态有效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只有快速适应新形势高要求,形成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确保对横向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管理,推进横向科研管理创新,维护科研机构科技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第6篇: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 科研经费 对策

一、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作为考核教师和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

为了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科研的积极性,高校纷纷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如岗位津贴、绩效津贴和科技奖励等,这些津贴和奖励的发放和职称评审都是以科研业绩考核为标准。由于高校科研考核评价存在科研成果与利益挂钩,教师如能多,多申请科研项目,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职称的晋升。导致科研人员过分追求科研数量,勿略了科研质量。科研人员想尽办法多拉项目,甚至出现暗箱操作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严重损坏了学术风气,造成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的趋向日益严重。

(二)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认识模糊

有些人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自已争取来的,用的不是学校的钱,经费的如何开支和学校无关,财务部门也不应监管。在经费使用上基本是由项目负责人决定,财务部门应按项目负责人的要求进行核算。造成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权力过大,经常会出现科研经费支出的随意性。有些课研经费大部分被用作管理费用、人员经费、招待费,个人的家庭电话费、交通费、学费、私家车保险费和维修费,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开支只占小部分。

(三)科研经费核算和审计不到位

科研经费使用上无计划,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制度不健全,往往造成经费使用中的种种违规问题出现。近年来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财务人员不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财务人员只进行科研经费的核算对是否已结题不清楚,造成已结题的项目经费在学校的财务账面上却没有结清。其次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督力度不够,审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职能,只是在科研项目结题后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签的事后审计,不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过程中存在的漏洞。

(四)科研经费沦为新的高发腐败现象

科研经费在支配上出现违规现象主要有通过拉关系走后门送礼争取科研经费,通过不正当手法将课题经费变成了个人收入,虚开发票套取科研经费,与科研采购人员和财务人员相互勾结腐败等现象。浙江省近几年高校出现了科研经费违法犯罪的案件,3年来各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共查处案件95件,党政纪处分108人,通过办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万元。

二、高校科研经费问题产生原因

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中,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津贴的发放,都是以教师论文的数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这样往往容易造成教师急功近利的心态,论文数量在上升,可是质量整体处于下降,教师没有静下心来搞创作搞科研,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时有发生,目的就是只为了职称评审和。

科研主管部门主管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如何分配科研主管部门具有决定权,科研单位为了取得更多资金,到处跑关系送礼,更有甚者虚设课题骗取资金,有些科研管主管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由科研单位申报课题取得科研经费,而后将发票在申报科研单位报销票据,这就是权权交易的典型。

科研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科研经费的管理主要是学校科研处与财务处两个部门,科研处往往注重于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否合乎财务管理制度认为应由财务部门掌握,而财务部门也会认为科研经费是他们争取来的在执行财务制度时相对于学校经费的管理要相对宽松一些,再加上课题负责人缺少财务管理意识使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科研管理制度健全性不够,经费预算真实性有限。由于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普遍认为科研经费是教师自已争取来的不是学校资金,学校不应按学校的财务制度管理,而造成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监管。科研人员对经费预算申报的随意性很大,随意编报经费预算,报销时往往实际和预算不符,核算时无法根据科研编制的预算对科研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审核,使得科研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不相符。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并不断予以完善。对科研经费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来规范。在制定科研经费制度的过程中细化实施细则,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口径,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定,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二)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约束监督机制

依照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制度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监督机制。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中的责任和权限,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的事前、事中监督力度,做好科研经费的使用,使科研经费不得开支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费用,严禁利用各种形式套取科研资金,对结题的科研经费加强审计监督,从而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

第7篇: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项目承担单位往往更加重视项目的申报立项,忽视了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认为对预算编制结果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科研人员,往往把科研经费预算交给科研人员编制。但是科研人员自身更加注重科研项目研究,对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往往是“脑袋一拍,数字出来”,导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执行过程中,预算编制的盲目性问题突出,预算科目和会计核算科目无法配比,拆东墙补西墙时有发生。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前,科研人员更是焦头烂额,不仅要忙着科研项目成果的验收,还要忙着调整预算、列支经费等工作。 

2.预算执行管理不到位 

科研項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科研预算编制的影响。科研项目组为了申请到更多的项目经费,往往多报预算,加大自筹经费配套编造预算。财务人员缺少和科研人员沟通,对于科研项目内容更是不太了解,仅对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相关制度审核,按照财务科目进行归集费用,当科研人员发现预算无法完成时,就突击用钱,列支不必要的费用,导致科研经费严重浪费。有时一些科研项目样品采集需要到无法开具发票的单位,导致经费无法报销,给科研人员带来了麻烦,影响到科研项目开展进度。 

3.科研管理流程不科学 

科研项目管理涉及多部门合作,项目管理需要科技处、经费使用需要财务处、设备资源需要资产处等。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系统,且管理系统各自独立,管理信息资源不共享。科研人员就需要熟悉各部门管理体系,从每个部门的管理系统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还存在着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入账时间的滞后等各式各样的差异性,造成科研人员在多部门间奔走,却还是无法及时取得项目经费已使用、未使用等信息,更无法进行项目经费使用和项目完成进度相匹配的管理。 

4.科研项目资产管理缺失 

项目承担的科学事业单位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衡量科研事业单位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产管理的流程包括资产的形成、资产的支配使用、资产的处置等。在各个环节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管理缺失问题,比如在科研项目经费购买设备申请时,项目承担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缺乏统一规划,而科研人员各自为政,仅仅考虑自己科研项目需要使用的配套设备申请购置,导致大量设备重复购买,固定资产使用率大幅降低,甚至有些固定资产在项目结束后就处于闲置状态。而科研项目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财政性资金,资产管理的缺失大大降低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措施 

1.建立完善有效的制度管理 

经费管理要从制度制定开始,项目承担单位要认真学习国家科研项目管理的各项规定,根据本单位科研项目的特点,实事求是、精简高效地制定出本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从科研项目立项开始,一是要规定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经费审批权限,二是要规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厘清各部门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权责关系。让项目承担单位领导、各部门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进行时,有章可循,避免部门之间推诿,避免科研人员在各部门间奔走。 

项目承担单位要关注国家各项科研管理新规定,及时更新本单位管理制度。定期培训各部门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让他们及时了解制度的变化,更加清楚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管理的落实。 

2.加强科研项目预算控制管理 

预算控制管理要从预算编制开始,引入财务助理模式。让科研人员从经费预算编制等活动中脱离出来,专心搞好科研项目研究。财务助理与科研人员沟通,通过他们提供的科研项目任务书,了解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项目研发时间、预算批复等科研项目内容,为科研人员预算编制、经费使用以及财务决算验收等提供专业化服务。 

财务助理在预算编制时,分析本单位科研项目特点,摸索总结出适合横向、纵向经费管理要求的预算编制流程,使本单位的科研项目预算标准化,提高预算编制效率,也有利于预算与财务账务处理有效衔接。 

预算控制管理实现预算管理的全面化,把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分年度嵌入项目承担单位的年度预算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预算控制管理不再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参与,业务范围全覆盖,管理流程全程跟踪。 

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助理根据科研项目进度,分析实际经费使用情况与科研项目预算差异,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给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提交预算调整方案,杜绝验收前突击花钱的现象。

   3.构建科研项目信息管理平台 

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科研人员共享的信息平台。比如:财务助理在科研项目立项后,分解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使其与会计核算科目相匹配。利用财务软件的自动取数功能,在财务软件报表模块中,生成科研项目一览表。表中包括所有科研项目预算批复、预算调整、设备购置、经费当年使用、经费累计使用,经费结余等实时数据。赋予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查询权限,让科研人员能够及时直观地查看到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这个功能基本解决了预算、决算无法及时匹配的问题,财务部门各个流程都能查阅到科研项目的预算支出范围和项目支出情况,在科研项目经费报销时,不仅能够审核原始凭证的合理合法性,还能够及时提醒科研人员不要超范围列支费用。科研人员也能从人工记录预算科目的预算数、支出数以及自己做备查账与财务核对等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科研活动。 

4.提升项目承担单位资产效能 

项目承担单位要提升资产管理的意识,建立资产共享机制。科技管理部门在科研项目预算审核时,对于资产购置要统一规划,优先考虑本单位现有设备,再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需要,审核批准设备购置预算,从而提升本单位设备使用率。此外,还需完善资产申请、购买、调拨、使用、维护、报废等制度,并负责监督各部门的实施情况,对于科研项目购置固定资产除了正常的设备购置合同及验收入库手续外,还要加强设备配套的备品备件的管理。科研人员离职时,办理好设备交接手续,所属部门领导监督检查后,才能办理离职手续,保证单位资产不闲置、不流失。 

5.完善科研项目考评奖惩机制 

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并不簡单等同于对科研项目投入经费的审查以及项目成果的验收,也不是简单地对某一指标进行评价,而是要对整体规划、项目组织实施等开展评价。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可结合科研项目验收取得的成果、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的规范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科研固定资产管理的情况等定性指标以及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比、自筹经费的配套比等定量指标建立本单位的考评体系,并把考评结果公布在OA等公共信息平台。同时,也要引入相应的奖惩机制,对执行率高的项目、有重大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在绩效评价结果上应有所体现,可在间接经费中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对达不到预算执行率的项目、长期占用大量研发经费而没有科研成果的科研人员,予以扣减绩效奖励。要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促进科研项目的良性开展,为科研人员专心研发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6〕50号. 

2.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 

第8篇: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關键词:集成型理念;大学科研管理;制度架构;思想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36-04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对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四项要求,即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就为当代大学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发挥高等教育的“四项功能”,各级各类院校都应当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以便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在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大学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重要责任,其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观念模式,即理念型态已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并逐步过渡为行政型、服务型和学术型相融合的集成型理念模式。集成型理念模式的提出为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集成型理念:当代大学科研管理的核心观念模式

中国大学科研管理理念经历了行政型、服务型和学术型等不同发展阶段。行政型理念指的是由传统大学中官僚体制机制所导致科层或官僚特色的理念型态;服务型理念是由于“管理就是服务”观念逐步明晰而出现的理念型态:学术型理念则是由当代大学传统回归和职能拓展所出现的理念型态。从一定意义上说,经过多年努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已大见成效。因此,国家反复强调奉行稳定规模,坚持内涵发展,以及提高办学效益的治教方略。各大学也把内涵发展列入了重要日程,大学科研工作的任务便显得繁重艰巨。为适应这一发展变化趋势,大学科研管理机构及科研管理工作者,应确立起集成型理念这一核心观念模式,从而使科学研究这一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获取良性健康发展。

所谓集成型理念,是指随着大学的内涵发展和职能变化,上述科研管理中的行政型、服务型和学术型理念形态日益融合。形成的具有“二三型合一”特征的核心理念模式。从本质上来说,行政型、服务型与学术型三种理念型态既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各有其核心内涵,同时又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及其内在联系。集成型理念的提出促使“三型合一”特征更加科学化,内涵也显得更加丰富,利于建立和完善当代大学科研管理的科学体系,促进其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对提高管理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以及发挥科研管理对大学科研工作的组织和保障作用十分重要。因此,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中应当建构“三型合一”特征的核心观念模式,有效推进集成型理念的应用,跳出过去仅从单一理念型态认知理解的片面和局限。其实,上述方面就是从结构、整体和协同等认知视角,对当代大学科研管理理念发展进行重新释读,以寻求解决科研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三种类型理念间的關联性特征,要妥善处理和选择其中的结合点,以适应科研管理中理念型态的发展变迁,努力做到以科研人员为本,建构健康、科学和持续发展的科研管理生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并实现各级各类大学的健康、科学和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大学科研项目主要来源于中央部委、科学院和基金委等政府相關工作或管理机构,还有相当部分来源于各学校自身所提供的资助项目。为科学开展、有效推进项目研究并合理分配使用科研经费,科研管理部门首先必须结合本校实际,从宏观着眼和微观人手,制定行之有效的科研规划,完善管理规则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中的制度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参照国家所的课题指南,以及申请和审批程序,力求准确向科研人员提供信息,立项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尽量减少其他外在因素干扰,减少科研活动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二是要为资源合理流动提供便利,包括人力资源、设备和资金:三是对科研人员间合作及可能发生矛盾冲突进行有效协调,制定奖励激励政策,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②由此可见,在科研管理系统内,机构设置及其隶属關系等无不体现制度特色。制度决定了

研活动中所涉及各类活动结构。客观来说,近年来大学科研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端,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要管起来”思维定势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服务意识和条件保障意识较差,项目审批和下达不公,科研人员团队意识欠缺,管理部门协调不够等,已严重阻碍科研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以集成型理念为根本思想基础,在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上狠下工夫。

二、当代大学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现状与集成型理念的基础价值

由于国家不断加大对大学教学科研投入,中国各级各类大学的基础设施,包括科研条件,都有了重大改进和发展,但部分领域软件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在科研体制改革中,制度不健全和不科学的矛盾不断显现,新问题也不断产生。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应从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人手,在简化项目申请和审批程序,营造宽松活跃的科研环境,以及解决如何继续加大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特别是要在理顺教学与科研间相互關系,引导科研人员和教师明确工作目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强化制度创新,促进科研工作良性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大学科研所拥有有限资源与申请项目繁杂间矛盾十分突出。管理部门很难抓住重心,因此也就存在诸多不协调。为此,必须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亟需完善科研项目评价制度。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關键。毕竟科研项目评价体系不同,科研绩效便会产生差异。从特定层面来说,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对科研绩效评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科学、可操作性强的项目评价制度,也有利于简化申请和审批程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以及繁冗申请和审批过程所带给科研人员的压力和抱怨。其实,中国早就引入了定量定性评价方法,并设计出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推进科研项目评价的科学性。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行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系统,主要指针涉及报告论著、学术创新、政策建议、效益水平、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获取评价结果。但在工作实践中,这种制度和做法并不尽如人意。比如,注重形式、产出和数量,轻视内容、质量和转化;课题获取立项后,硬性规定完成期限,并与科研绩效也就是和经费及奖励挂钩,这不仅造成了科研成果原创性普遍不足,而且科研管理和学术研究中也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二是亟待保障科研项目管理效率。大学科研项目管理虽然参照了某些国 际惯例,采用同行评议和专家评审相结合方式,但科研人员还是为获取项目立项和经费而承受巨大压力,并由此产生了诸多科研管理运行中的非正常现象,比如,急功近利、追求功名利禄,大搞人情关系,寻门子、找关系、托熟人、投机取巧,致使项目审批和下达不公,出现学术腐败。更为严重的是出现各种权力“寻租”、“创租”和“抽租”等不公平竞争和特权垄断等倾向,不仅扼杀创新精神,造成科研资源浪费,甚至还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使歪风邪气膨胀,正气难以弘扬,真正精英的积极性受到伤害,产生长期性恶果;三是对科研项目及经费进行有效管理,把有限资金用于最能发挥效益的项目。科研经费直接涉及科研人员和所在单位利益,比如,科研经费数额和级别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考评工作业绩、定岗定职和确定绩效津贴,以及确定研究机构参与各种项目竞争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虽然反复强调禁止挤占、挪用课题经费,编制虚假预算等行为,明确主管部门、课题依托单位和课题负责人在经费管理方面职责,但科研经费不能合理使用现象仍屡屡发生。

与此同时,大学管理体制和制度诸多弊端直接导致人财物智等方面巨大浪费。比如,把承担科研项目和数量与职称评定、晋级提拔和获取声望直接挂钩,致使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思维心态异化,严重背离科研管理和学术研究的本质精神,其直接代价就是造成研究者追求学术真善精神的失落及学术研究操守的丢失,导致科研成果创新性和创造性在极大程度上丧失,进而产生大量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等不良学术行为和现象。集成型理念融合了诸如行政型理念组织分工明确和理性程度较高,服务型理念以教学科研人员为本,以及学术型理念的学术型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特征。因此,把集成性理念作为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就为有效解决科研工作所面临诸多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中主

动运用集成性理念,对更为科学合理的大学科研管理体系创新,提升科研管理质量水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以集成型理念为根本思想指导,不断推进当代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对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必须深化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以及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大会从战略层面为全国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具体规划目标,也为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确立了宏观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大学现有科研体制、机制和政策必须面对挑战和迎接机遇,形成一套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科研管理理念和方法。

从系统观点来看,大学科研管理系统是学校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和交互反馈的结果,其主要行为者是教学研究人员及参与教学科研系统运行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系统是由学校内部各部院系所室等机构中的科研及管理人员所组成。从科研系统角度来看,就是大学科研管理部门通过设置各种管理环节和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从而达成最优科研管理效率,并实现科研工作绩效目标。大学科研管理制度也是处理大学教学科研人员与国家、社会及大学内部等因素间各种关系的相关制度。集成型理念作为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利于调节其中所存在诸种关系,发挥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对大学科研管理和学术发展所具有的规制价值与作用。运用集成型理念耦合当代大学科研管理中的制度架构,可使科研管理制度逐步走向科学完善,从而为大学科研发展和质量水平提升提供制度性的保障条件。

与此同时,作为大学行政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部门既要制定大学科研管理和发展规划,又要协助科研人员确定课题、论证报批、组织团队和筹措经费及其他相关服务,发挥对科研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更应以集成型理念为根本思想指导,促使制度架构形成有机整体,建立起卓有成效的运行机制,从而支撑大学科研保持健康运行和蓬勃发展,科学组织各种科研活动,实施各种有效管理措施,并将科层体制变为扁平体制,形成日益高效的大学科研管理系统,当然特别是要确立以教学科研人员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和全面协调的价值取向。另外,就是要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学者自主和科研管理者监督间的交互关系,努力达成党委有决策权、校长有行政权、教授有治学权、学者有自主权、科研管理者有监督权的管理目标,促使科研管理制度内涵日益丰富、健全和完善。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创造良好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讨论、更加专心研究、更加自主探索,呼吁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这为大学科研制度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因此大学科研管理部门更应遵循集成型理念,在制度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关心和团结学者,通过有效开展各种服务,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并且还要努力提高管理开放性和透明度,做到制度约束与激励政策的统一,进而达到增强凝聚力和提升科研人员创造力的目标。大学提高了整体科学研究能力,其核心竞争力便会相应提升,就可实现科学、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大学科研活动是特殊复杂系统,集成性理念的提出和应用能使大学科研管理及其制度建设更加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内在规律和科研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利于深化大学管理及其制度改革,以及建立科学良性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大学良好学术环境,从而为高水平科研发展与高素质人才成长创造更为优良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同时,这样还可以明确相关各方在大学科研管理和学术研究进程中的社会职责,最大限度减轻科研人员在实现科研目标、任务、经费和考核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压力,从而形成内在激励和自觉驱动机制,最终顺利实现大学科研管理和学术研究事业的创新发展。

当然还应指出,科研管理及其制度因素对提升大学科研质量水平只是产生引导和影响等有限作用,而且理念

还必须通过实践不断创新,并在良性互动中逐渐完备,因此集成型理念也必须在实践创新中进一步发展。大学科研水平高低毕竟更多的是取决于科研人员素质和课题项目设计等内部因素,当然也包括资金投入和条件配备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其实,上述方面也正是需要以集成型理念为根本思想指导,不断推进大学科研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①冯文宇,大学科研管理理念型态发展论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②李宁,关于国家科研系统制度与文化的思考[j],民主与科学,2011,(2)

③马健,科研项目评价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0)

④⑧姚玉鹏,对我国科研资助体系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思考[n],科学时报,2010-11-29,2010-12-06,

⑤曲铭峰等,中文总序,参见:罗伯特·w·布什威,高等院校科研管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⑥从70篇sci论文被撤销说起——谈严谨治学及科研评价制度改革,教育部新闻办公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话教育热点:2010[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97-210

第9篇:科研人员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反馈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日益得到认可与重视,科研人员在各类研究所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研究所长期以来的事业编制特点,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完全转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而科研人员通常是科研院所的中坚力量,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直接影响到科研院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因此,如何对科研院所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并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已成为促进科研院所良性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又一动力。

一、某研究所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该研究所是一家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专业研究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研究合作中心,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项目中,承担着中草药种质资源保存、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制定与实施、中药材标准对照品的研究、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新药研制等重大科研任务。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科研人员是指那些处于事业平衡期,工作任务量饱满,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的人员。

(一)该研究所针对科研人员的人事制度

2004年该研究所进行了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全员聘任制,将人事关系上的行政隶属关系改变为合同关系。根据学科发展、科研任务和队伍建设需要设定关键岗、重点岗、普通岗三类岗位,每类下设三级。岗位聘任采用固定期限、聘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相结合的形式。首次岗位聘任期限为二年,以后逐步向四年为一个聘期过渡或与承担的任务同步,聘任期满,合同自行终止。经过2~3个聘期,根据具体情况,可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签订无固定期限聘用合同。

(二)该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程序

该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包括年度考核和定岗考核,按照绩效优先、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绩效考核实现岗位目标管理。

1.年度考核。年度考核每年一次,研究所每年底对所有的科研人员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指标主要从“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开展。考核的程序包括个人年度总结和上级评价:被考核的科研人员先将包括“德、能、勤、绩、廉”几个方面的个人年度总结填写在《年度考核登记表》中,然后分别由其所在的科研中心或实验室的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考核,再由考核领导小组以及研究所负责人审定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其中,确定为优秀的不得超过参加考核人员总数的15%。年度考核为优秀者,由单位给予一定数额的一次性奖励;年度考核不称职者可以调整其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者,予以待聘。对于特别优秀的人员,可延长考核期;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人员予以解聘。

2.定岗考核。定岗考核也是每年一次,在每年的年底进行。考核内容包括课题的类别,年度获得成果奖、专利、新药证书及临床批文等情况,课题的经费情况,年度发表的论著情况,年度培养研究生及授课情况。该研究所制定了针对科研人员的《科研岗位绩效评价标准》,科研处为人事处提供每一位科研人员本年度科研及教学方面的具体业绩,人事处根据不同岗位的性质、职责及任务完成情况,按赋分标准对每一位科研人员进行计分并按分值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根据排序决定某位科研人员所能应聘的岗、级,不同的岗、级在下一年度会享受不同的岗位津贴及其他待遇。

二、某研究所科研人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该研究所绩效管理程序的介绍以及对相关科研人员的调查访谈,可以看出每年对科研人员的两项考核即是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这也构成了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依据《科研岗位绩效评价标准》进行的定岗考核,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都比较细,易于操作也方便每位科研人员明确自己的绩效结果;定岗考核由科研处和人事处联手进行,基本能保证公开、透明,相对比较公正。但该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的绩效管理还不成体系,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绩效计划的制定缺乏规范性

绩效计划的制定是保证绩效管理科学实施的重要一环,科研人员个人的绩效目标是否与研究所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直接影响到研究所最终目标的实现。同时制定绩效目标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该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的年度考核主要依据岗位说明书和工作计划,而岗位说明书只是说明该岗位的最低要求,没有对具体职责的说明,而且实际情况是一个岗位说明可以针对所有应聘这个岗位的人。研究所的年度战略目标并没有细分到具体可操作的层面,因此科研人员在制订工作计划时只是比照岗位说明书写下本年度能够达到所聘岗位最低要求的工作目标,“没有注意将科研人员的绩效计划与科研团队的绩效目标、研究所的发展方向相匹配,科研人员绩效目标与研究所整体绩效目标的一致性较差。未能意识到绩效计划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促进作用。”[3] (二)考核结果缺乏反馈

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一环,绩效反馈有助于可以反映员工的绩效优势与劣势、改进员工的绩效、合理安排培训计划以及帮助员工改善修订下一年度的绩效目标,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既是本轮绩效管理的结束,也是下一轮绩效管理的开始。而该研究所的年度考核基本上就止于考核,《年度考核登记表》写完、签完字这项工作就算结束了,人事部就该忙于下一年度的岗位聘任了,没有就绩效考核中出现的问题与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反馈。

该研究所现行的定岗考核也是属于事后评估,年初科研人员指定的个人研究计划并没有与研究所的科研总体目标相结合,只是自身的发展和岗位的要求来考虑。这样的考核只是把所有科研人员的分数排名公布,不进行任何的沟通、面谈,也没有反馈和意见,只会给科研人员带来心理压力。

(三)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实施比较单一

该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定位过于狭窄,年度考核就是为了在年底分级、评优,把年初留下的岗位津贴的20%发给大家,而定岗考核就是为了下一年度的岗位聘任。考核目的缺乏对研究所整体考核目标的考量,因此导致考核实施方式过于单一、考核结果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绩效考核的重要目的是对管理过程的整体控制,通过考核科研人员的绩效并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进行晋升、奖惩和各种利益的分配,以激励科研人员未来的绩效表现。然而该研究所的绩效考核实质上只进行打分排名,只是作为利益分配的依据,虽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结果“使得考核在科研人员心目中的形象是一种负面的消极影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是对考核的扭曲”[4]。

(四)绩效管理过程考核对象过于注重科研人员个体

从该研究所的考核程序来看,绩效考核只面向科研人员个体,团体绩效作为一个较重要的考核对象却被忽略了。如今很多科研项目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需要一些相关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才可以完成。团队绩效是由每一个个体创造的,但又不是个体绩效简单的总和,对团队的绩效考核可以促进团队建设,有助于整合优势资源进行科技攻关,同时也促进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有利于研究所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

从另一方面来看,该研究所定岗考核采用打分排名这种方法无形中会导致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疏远,排名很容易会让大家不自觉地在心里把彼此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不利于合作科研的开展。

三、对某研究所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离不开绩效计划的科学制定、绩效过程的具体实施、绩效考核步骤的合理设计、绩效结果的有效反馈及应用等环节。因此,要实现该研究所科研人员绩效管理的科学、有效也必须使绩效管理包含这些必要环节。单一的绩效考核环节远远构不成绩效管理,也会是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处在整个绩效管理系统中才能使绩效考核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

(一)制订绩效计划要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确定绩效计划是应把个人绩效目标和研究所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因此,年初研究所作为整体要先确定一个科研方面的长期发展战略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目标,向所有科研人员公布;其次,由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根据研究所的整体绩效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绩效目标;之后每位科研人员根据自己部门的绩效目标确定个人绩效目标。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要求从财务、内部流程、客户、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来制定企业的考核指标,而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性单位的研究所可根据该研究所的特点及科研人员具体情况,从个人绩效角度、岗位职责角度、团队协作和个人专业发展角度四个维度来考虑科研人员的绩效指标。

(二)优化绩效实施和绩效管理

为实现对研究所科研人员的绩效管理从而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必须让绩效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科研人员明白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是他们切身感受到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以便让科研人员自愿参与绩效目标的确定,使他们乐意接受并配合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科研人员的绩效管理是考核人员和科研人员双方的责任,因此必须让科研人员主动的参与。从绩效指标的设定到绩效提高,主管人员对科研人员的期望和科研人员自身的愿望应得到充分的沟通,防止绩效考核评价时科研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考核结果的不信任,减少他们之间的猜疑,以激发科研人员参加绩效考核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