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

第1篇: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本学年我支部工作将继续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县教科体局党委的工作部署,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巩固扩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实现我校新发展积极努力,特制定我支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提升教育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全面加强学校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和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全校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党支部的工作活力和党员的工作激情,让我支部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工作措施

1.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升党员的理论素养。本年将组织全体党员通过集中学习、写心得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新《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提升党员的理论素养,带动全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坚持正面引导和刹风整纪相结合,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作风建设相关要求,采取“抓思想、抓管理、抓机制、抓考核”等措施,全力整治部分教职工存在的“责任意识不强、廉洁意识不强、进取精神不强、正气观念不强”等工作诟病,彻底整治“四风”存在的问题。

3.注重党员的稳妥发展,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发展党员。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对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进行培训,进一步规范入党程序。

4.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两学一做”和“3+X”活动,继续推动“党建+”建设工作,关爱困难党员,丰富党员生活。

5.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统一部署,坚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不折不扣完成各项“规定动作”,确保全体党员干部受教育,学校党风政风有提升。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让全体党员更加自觉地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努力奋斗,引导全体党员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牢记新使命,投身新时代,推动全南二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6.开展“关爱工程”互动。结合教育系统的“塑师德、转作风、提质量”系列活动,开展好我校“关爱工程”活动体系:学校关爱教师,教师关爱学生的关爱体系;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行政干部服务意识,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7.开展帮扶志愿活动。结合“党员政治生日”,继续开展“党员关爱工程”、“送温暖献爱心”、“一对一结对帮扶”志愿者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针对困难党员、困难学生、留守儿童等群体,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开展帮扶服务,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增强组织归属感。

8.完善基层党建学习宣传信息化平台。运用学校党建宣传栏、“学习强国”APP、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等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意识,完善党建园地,党建工作群等平台建设,形成系统的信息化党建管理网络,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

9.开展党员教师“双提升”活动。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将质量提升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大力实施党员名师工程,把党员教师培养成名师和管理者,引导党员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党员教师要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成长进步,从而促进结对帮扶教师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10.开展全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探索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党员民主评议机制,加大群众监督力度,遵守师德红线,坚持理想信念,增强信心;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坚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坚持真理原则,弘扬正气;坚持无私奉献,为人师表。 

三、组织领导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党建工作小组:曾春华负责组织协调,陈永添负责工作计划推进,黄巧玲负责党建工作信息宣传,谭剑花负责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监督执纪。

四、工作保障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结合我校实际,成立我支部党建工作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督促指导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系实际,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把学校党建工作与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加明确的责任,更加认真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我支部各项工作。

3.认真部署,有序推进。为了见。党建工作计划的目标,结合工作重点,认真部署谋划、确保各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分解细化任务,明确时间,责任到人,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加强检察监督,提升我支部党建工作水平。

第2篇: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玉溪市共有8县1区,截至目前,共有小学537所,初中90所;小学在校生162 104人,初中在校生91 102人;小学专任教师10 771人,学历合格率达99.27%;初中专任教师6 545人,学历合格率达99.6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3%,巩固率为99.3%,辍学率为0.23%;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为112.44%,巩固率为97.47%,辍学率为1.5%;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54%。

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县区、城乡之间的梯度发展还有差距,反映到教育投入上,虽然各级教育投入总量都在逐年增加,但县域之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依然不均衡,教育投入的增幅与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和学校区位的差距,引发教育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区域结构失衡,城区与农村、中心小学与完小之间在办学条件、社会资源、教师队伍、生源素质、管理水平、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差距逐步拉大,县域、校际之间办学效益的不平衡,形成了一些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玉溪市从2004年起,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送研下乡”“送教下乡”“1+1”教学结对帮扶、学校对口支援等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名优学校与薄弱学校、城乡之间互助对口支援网络,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受体制、机制的限制,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工作模式的局限性不断凸显,以单向输出为特征的“资源共享”不能充分利用不同学校的个性化资源,限制了资源共享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帮扶工作成效不断减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再次陷入新的困境。

为此,玉溪市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从2011年起,在红塔区率先推行学区建设试点,努力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从2014年起,深入总结红塔区学区建设试点经验,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联片教研制度,对18所公办普通高中实行学区捆绑考核。成立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玉溪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和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形成了市级宏观指导,以县(区)为主,乡(镇、街道)、村(社区)各负其责,各部门协调配合的义务教育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本着“体制不变、机制创新”的原则和“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策略,出台了《玉溪市教育局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学区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学区建设。

学区建设根据县域、区位、资源、规模和教育教学质量不同,分别以城区优质中小学为牵头学校,山区、坝区中小学为参与学校,把每个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组建为一定数量的学区。在各个学区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协调安排工作经费,统筹推进学区建设工作。同时,不断建立完善以考核评价促学区建设的管理机制,将学区内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捆绑考核,对各个学区的学区管理、学区资源、学区交流、成效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县(区)成立学区建设工作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各学区、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市教育局定期派出调研指导组,及时帮助、解决学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一年多的尝试,玉溪市多数县(区)学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红塔区学区建设得到进一步深化,各学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初步探索出“一盘棋”“二兼顾”“三补齐”“四交流”“五统一”“六共享”“七提升”的学区建设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盘棋”让学区工作更加通畅高效

“一盘棋”即学区建设的统一规划。各学区以牵头学校为主,用“一盘棋”的理念,规划、设计、反思、改进学校管理、教学、队伍建设、德育等工作,促进学区内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尝试成立学区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学区内各校联合办公”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学区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德育主任例会制度,及时研究、发现、解决工作问题。以学区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考前、考后专题研究分析会和教育科学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养成教育等专题研究会,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二兼顾”让学校文化建设更具特色

倡导学校文化建设“优势互补”,探索出“二兼顾”的学区和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模式。学校文化建设中,强调学区统一规划和学校自主建设,通过学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研讨,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建设富有各自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做到了兼顾“共性”的过程中不失“个性”,在“共享”学区文化的基础上“独创”学校文化。打造出了玉溪六中“悟”文化、李棋中学“孝”文化、高仓中学“和谐、儒雅”文化、小石桥中心小学“礼”文化、春和中心小学“和”文化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富有代表性的学区和学校文化主题,育人环境大幅改善。

“三补齐”让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短板”变“跳板”

针对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深入调研,找准症结,综合“用药”,使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短板”变“跳板”,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通过多维度、多学科的教研活动,补齐薄弱学校教研短板。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三生教育”、书法等薄弱学科。玉溪市充分利用城区学校的优质师资及教学资源,全面带动和促进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发展建设。如:玉溪一小利用现有学科资源和网络系统开展学区心理健康教育、“三生教育”、书法、英语、品德等学科教学研究及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了学区作业管理系统。二是通过多层级、多形式的研训活动,补齐教师成长及学校发展中的短板。名校和名师有许多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反之,薄弱学校和教师没有优势,就会越来越缺少发展和成功的机会,这就是学校和教师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马太效应”。玉溪市在学区建设实行统一研训,为薄弱学校和教师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和名校、名师同步成长。三是通过多样化、同平台的学生活动,补齐乡村“活动育人”短板。在学区建设的过程中,各个学区把社团活动的开展及研究作为学区建设的一项重点,积极开展优质主题队会比赛、文艺汇演、书画展出等活动。如:部分学区统一开展学区文艺汇演,让城乡孩子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表演,同时让学区内山区孩子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住到结对学生家中,同吃同住、同学习、同玩耍。学区建设让城乡孩子有机会在同一画布上作画,同一块球场上竞技,同一个舞台上演出,让在“同一蓝天下孩子享受、感受到一样的教育”成为现实。

“四交流”促使“学校人”变“学区人”“教育人”

本着“关系不动,人员流动”的原则,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学区内进行交流,交流期限为2~3年。学区内实现“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四个层面的交流,打破了学校间行政、教师固定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区管校用”的教师人事管理机制,实现了学区内行政、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共享。

“五统一”促进教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全市各学区教科研工作正逐步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研训”“统一检测”“统一考评”“统一反思”。一是统一制定学区研训工作计划。各学区统一制定工作计划,统一规划和安排研训活动。各学校在学区整体计划下制定学校计划,对学区计划进行细化,在学区同一方向、统一主题下开展学校多元活动。统一对整个学区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按照各年级各学科进度学,积极开展学区校际间听、评课制度,及时跟进和调整进度,做到教学教研进度统一。二是统一开展研训活动。对学区内各个学校的教学、教研和师训过程统一管理,以学区为单位联合开展区域课题研究,深入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在学区活动中,对教学问题、教师需求等进行统一问诊,找出原因,统一研训,实现共赢,促进均衡。三是统一质量检测。学区内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进行质量检测,对学区、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测评估,及时掌握学区内教育教学质量动态,并及时进行指导调整。四是统一工作评估。由县(区)教育局派出检查组,对学区教科研工作进行统一评估,对各项指标量化打分后实施学区捆绑考核,促使学区内学校在教科研中达到“发展自我,照顾彼此”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学区内学校的均衡发展。五是统一分析反思。质量检测和捆绑考评后,由县(区)教育局统一召开各学区质量分析会,各学区统一召开学区内质量分析反思会,对各学区、各学校教科研工作、教育教学质量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梳理、研讨,及时查找存在问题,研究对策,调整学区计划,初步形成了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计划”等多个循环反复的行动研究推动工作的新模式。

“六共享”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平台

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资源的不均衡,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因素之一。玉溪市从六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学区内各种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平台。一是硬件资源共享。每个学区在制定工作计划的同时,就把学区内资源进行统一摸底和管理,哪个学校有什么资源,哪个学校能开展什么活动,提前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实现学区内操场、实验室、电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及其他功能教室和专用教室的共建共享,使学区内硬件资源“物尽其用”。如:玉溪四小有较好的足球场,红塔区第四学区的足球训练和比赛就安排在四小。二是教育资源共享。学区内学校将本校的学科课程资源、校本教研成果等上传到教学资源库中,在学区内通过“校校通”“班班通”教学平台实现共享。学区内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各学科推举一位名师(骨干教师)牵头,集聚学区内教研组资源,实施学区内学科联片教研和专题活动。三是教育理念和信息共享。办学的差异首先是理念的差异,玉溪市通过学区建设,经常性开展办学理念研讨交流会,实现了学区内教育理念和信息的共享。四是人才共享。统一整合教师资源,学区内实现教师的灵活调派使用,打破了“学校人”固有机制的禁锢,让各种人才资源得到了共享。五是教科研成果共享。统一开展教科研活动,学校教科研成果归学区共同分享。六是考评成果共享。县(区)教育局对学区进行捆绑考核,教师的成绩、学校的成绩都是学区共同的成绩,学区内所有学校和教师共同分享学区建设的成果,让大家的心更近了、更齐了,让学区建设形成更强合力。

“七提升”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第3篇: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认真贯彻《关于推进2012年中考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通政办发〔2012〕47号),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认真执行招生政策,切实规范招生行为,着力构建和谐的招考氛围,努力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和谐发展。

二、招生计划

1.今年全市初中毕业生11073人,高中阶段招生计划总数11050人,其中本市普通高中招生5850人、职教招生5200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99.8%以上。

2.全市小学毕业生10003人,必须100%升入初中。

3.全市小学一年级招生总数预计为10078人。要确保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轻度弱智儿童原则上要随班就读。

4.市特殊教育学校计划招收小学一年级培智班、聋哑班各一个,共计20人,年龄一般不超过12周岁,且无其它疾病。

三、招生办法

1.普通高中阶段招生必须严格执行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和录取审批程序。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要严格执行“三限”政策,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生计划数(不包括择校生)的20%。外市县普通高中不得在我市招生。往届生不得录取为我市四星级普通高中的统招生。

2.热点普通高中实行推荐生制度。中学推荐生人数按本校招生计划的70%确定,推荐生名额根据初中毕业生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实行实名推荐;白蒲中学推荐人数按本校招生计划的60%确定,推荐生名额根据初中毕业生数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实行计划推荐。各学校必须按照规定的推荐办法进行规范操作。

3.特色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市二中、薛窑中学可招收本市艺术、体育、科技具有特长和较大发展潜力的学生并实行自主招生。省级课程基地中学可在本市招收与基地课程实施直接相关的特长生,并实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学校应制定招生章程,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自行组织加试。

4.五年制师范定向生的招生,今年仍采用“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的原则进行。凡被录取的师范定向生不得再被其他任何学校重复录取。认真执行《关于下发2013年五年制师范定向生招生计划的通知》(通教高〔2013〕4号)和《市2013年五年制师范定向生初中校长实名推荐入学实施方案》。

5.五年制高职招生,继续执行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下发的有关文件,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规范招生行为,严格录取规程。省中等专业学校有四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分别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6.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依照志愿优先的原则,按公布的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投档择优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通过中招管理系统平台,在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中,自行选择学校进行申报,由学校实行自主注册招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办理录取审批手续。报考我市职业学校且取得学籍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政策。没有省、市在我市招生计划的外县市职中、技校不得在我市招生。

7.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由市教育局和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各镇(区、街道)要建立招生工作领导组,统筹安排本辖区招生工作。小学招生要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要及时向适龄儿童父母或监护人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监护人持《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带适龄子女到规定学校报到。各镇各小学一律不得招收6周岁以下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入学年龄为2007年8月31日前出生)。初中招生要严格执行小学毕业班在籍学生必须100%升入初中的规定。各镇招生领导组负责组织好入学的交接工作。所有初中招生实行就近入学,本市内不得跨镇(区、街道)招生、不得跨校借读(常青初中、高明初中因镇区调整可视具体情况作过渡性安排),确有特殊情况的必须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各镇(区、街道)要积极动员适龄智障、听障儿童到我市特殊教育学校入学,动员适龄盲童到市盲校报名入学。

8.幼儿园的招生,在时间上与小学招生要基本同步,确保适龄幼儿入园率不低于99%,严格控制班额,小班严禁招收“小龄生”(小班入学年龄为2010年8月31日前出生)。积极创造条件开展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

9.各初中、小学要执行《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严格控制班额,要达到《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规定的班额要求:“原则上小学班额不超过40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5人”。创造条件开展小班化教学,小班化班额30人左右。严禁以任何名义举办所谓重点班、实验班等,严禁以办班名义收取捐助费、择校费。

10.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要求到我市中小学就读的,各镇(区、街道)、各中小学要提供学位给予落实。外来人员子女如在本市继续升学,必须在本市相关学校报名、填报志愿、考试并录取。升入普通高中的外省市户口学生在报考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时,按国家和省的高考有关政策执行。

四、招生要求

1.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的领导。由市招生工作领导组统一管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所有招生学校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招生。2013年继续加大对各初中升学率,尤其是对升入本市职校情况的考核力度,确保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8%以上。

2.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建立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各学校严禁进行虚假宣传和擅自印发任何招生宣传资料或擅自在媒体上策划宣传活动,严禁毕业学校为市外学校提供机会进行宣传和向除市教育局招生部门以外的任何单位、个人提供生源信息,严禁强迫或变相强迫考生及其家长报考或选择学校,严禁各种形式的贿招,否则将追究有关单位“一把手”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3.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收费严格按照省苏教财〔2005〕27号、苏价费〔2005〕110号、苏财综〔2005〕27号文件执行。招生学校要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必须严格按照省物价局苏价费〔2007〕98号文件和教监〔2011〕8号文件执行。要切实加强各类学校收费的监管,确保规范收费。

4.各招生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收费政策,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乱收费,违者将依据《省教育乱收费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规定》严肃查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费,按省、市规定的减免政策执行。

第4篇: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座谈会上表示,要加快校园足球的普及,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小学、中学、大学定点学校,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 000余所扩展到2万所。同时,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此外,校园足球工作的相关做法,今后将拓展到篮球和排球等集体体育项目中。

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有些指标出现好转。但总体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

袁贵仁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保证运动负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同时,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推行每天早操、晨跑等锻炼活动,上午统一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

体育考试评价也将得到改进。体育课将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要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在落实学校体育工作职责方面,教育部提出:一是加强专项督导,建立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和重点地区挂牌督导制度。二是开展质量监测,把“体育与健康”作为今年首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两个学科领域之一。三是实施等级评估和年度报告制度,启动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级。教育部每年编制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将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为考核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对教育部门、学校负责人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 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进行问责。

“国培计划(2014)”云南省项目工作会在昆举行

本刊讯(记者 张金灿) “国培计划(2014)”云南省项目工作会近日在昆明举行。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建颖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总结了近年来云南省“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取得的成绩,对今年项目实施工作作出部署。

第5篇: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以小平同志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七次全委会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县委提出的“两年大跨越,再创新辉煌”的战略目标,不断向国内教育现代化一流水平迈进,以“推进全面优质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发展主题,扎实开展“全面提升素质年”,继续推进“六大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团结奋进,进一步提高均衡水平,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实现优质教育,进一步彰显和谐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着力打响“学在长兴”品牌,全面提升教育事业优质化、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1.达到的水平性指标。

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小学、初中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98%,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98%、99%,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达到97%以上,普职比继续保持1:1;农村劳动力受训率和城镇职工全员培训率分别达到35%和10%以上。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平安校园创建达标率100%,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率控制万分之0.6以下,学生违法犯罪率控制在0.03%以下。

2.完成的重点任务。

二是提升队伍素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教育管理者队伍素质;合理补充教师数量,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师德水平;规范幼儿在编教师招聘工作,吸收优秀人才服务幼儿教育;建立教师有序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三是深化教育改革。深化基础教育、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完善中考制度,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向初中分配的比重提高到50%;有计划地开展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国有民办”学校体制调整;多形式推进教育开放。

四是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考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全面实施“轻负担、高质量”教学,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教育发展内涵。

六是提高服务能力。职业教育主动对接乡镇、企业,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展合作办学领域,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对职业类学生的创业思想、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档次,鼓励创业积极性。职业、成人教育主动服务“三农”,继续实施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工作的力度。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促进教育发展均衡,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加强调研,认真规划,加强教育均衡化建设,缩小各类教育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认真总结规划,科学协调发展。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长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以高水平实现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为总体目标,科学制定 “十二五”时期长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全面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做优做精职业教育,拓展成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实现长兴教育齐头并进的态势。

2.落实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不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薄弱学校倾斜;全面落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健全爱心助学机制,规范职业学校奖学助学制度;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3.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制定学校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教育经费更加注重向农村学校和教育装备的投入;扎实完成县教育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改善办学条件;以实施省“新一轮教育四项工程”和市“三进工程”为抓手,开展标准化学校创建,完成16所中小学塑胶跑道改造工程;落实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配套经费;扎实推进“校安工程”;完善学校资产管理机制;实施标准化图书馆、标准化计算机室、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加快条件装备和信息化建设。

第6篇: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1.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速。①完成新改扩建幼儿园181所。2个县市获评“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县”。在全省率先按生均100元标准安排市直公办幼儿园公用经费。②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对临空经济区、双峰山旅游度假区所属学校人、财、物、事纳入市直管理。③电大(师范)并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师学院获批组建。④全市省级示范高中达到7所。⑤全面接管市特殊教育学校。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生均纳入城镇低保,并纳入“两免一补”范围。⑥初步形成了以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电大成人教育为一体的高等教育体系。

2.办学条件改善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投入资金24.38亿元,实施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校舍维修与改造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改薄”全面实施,已累计支出4.98亿元,完成教育项目298个,完成情况及校舍开工率、竣工率、设备采购完成率等名列全省前列。汉川市全面改薄建设录像片在教育部门户网站展播。实施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301所。省教育厅在我市召开全省推进中小学装备标准化建设暨实验教学现场会,并授予我市装备工作先进单位。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新建丹阳初级中学、玉泉小学北京路校区。先后完成市体育路学校、市实验小学、市文昌中学、市楚环中学、电大(师范)校园改造。

3.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①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②实施教师能力提升五大工程。其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市级培训人数达8704人,是全省第一个大规模组织培训的地市州。③招聘农村新机制教师3033名。④全市已建名师工作室23个,名校长工作室4个。⑤应城特校校长聂品华先后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并受到亲切接见。评选表彰“最美乡村教师”30名,其中5名“最美乡村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专题片作为全市“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学习内容。

4.教育体制改革顺利推进。①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得到省委书记李鸿忠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唯一地级市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联系点。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作了宣传报道。②我市被授予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第一次使我市的教育工作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此项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市前列。③出台中考改革方案。中考总分由720分降低为620分;实行分段考试,地理、生物在八年级考试,每科30分,共60分,计入中考总分;实行单科单卷,以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思想品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④黄陂路综合高中转民改制顺利完成,一次性解决98名人事教师的遗留问题。对市玉泉小学北京路校区招录19名教师和高中162名编外在岗人员实施聘用管理。⑤市直与“三区”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初显成效,“三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⑥实施“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改革试点,共招生1224人。⑦“宽带网络校校通”681所,多媒体设备“班班通”5631个,开通网上学习空间教师32486名。《行动推动,混合培训,构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有效机制》入选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我市被省确定为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

5.各项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①资助各类贫困生37.4万人次,累计发放6.14亿元。②自2012年对贫困县大悟、孝昌实行营养改善计划28.34万人次,拨付资金1.79亿元。③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两免一补”,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免杂费。

6.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①编写《中华孝文化通俗读本》。市实验小学两名学生分别获省中小学生经典诵读大赛冠亚军。市玉泉小学、安陆市实验小学被教育部评为“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示范学校。②全市已推广太极拳学校198所,练习太极拳师生达15万余人,中国教育报进行专题报道。③建立全省首个市州学生近视防控健康教育馆,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④13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7.校园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①学校“三防”达标建设累计投资4280万元,基本达到《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标准》要求。②全市注册校车1134台,校车公司42家。③教育招生考试安全、平稳、顺利,实现了考试安全的目标,全市考风考纪得到根本性转变。

二、2016年教育工作初步安排

1.做好教育规划编制与项目建设工作。①编制完成“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②指导县(市、区)实施学校布局规划调整。③指导市直及“三区”学校规划与建设。④续建玉泉小学北京路校区、永新中学,新建东城401小学、401初中,实施体育路学校、航天小学改造。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①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②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全国联系点建设。③推进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改革。④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⑤继续推进市直与“三区”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⑥继续实施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工程。⑦整合市域职教资源。⑧启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抓住学生、教师、学校、考试等教育要素的改革。⑨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3.全面提高教育质量。①推动市、孝南区、高新区三方联动,促进城区教育发展一体化。②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做好教育扶贫工作。①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做好“精准资助”工作。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完善助学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5.加强学校文化和体卫艺工作。①大力开展“朝读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②大力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太极拳工作。③推进“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好青少年体育竞赛。④抓好传染病预防,推进学生近视防控,开展好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等工作。

第7篇: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讲计划”;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落实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核心。通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有效适合新课改的要求,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文中主要以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课为例,对“学讲计划”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进行浅析。

一、“学讲计划”

“学讲计划”,主要指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到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学讲计划”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策略

1.科学制订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讲计划”教学理念尤为看重的是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文中主要以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初识Flas》一课为例,通过分析Flas源文件,初步理解Flas制作思想和动画制作中的相关概念;通过制作“移动的小球”的体验,了解Flas制作的过程,并从中总结出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教师需要事先为班级中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从中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如,Flash 8界面的认识及相关操作;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等概念的理解等。通过有效启动Flash 8,对其界面及基本操作进行简单介绍。其中Flash的特点:Flash是一个功能强大、简单易学的网页动画制作工具。用Flash制作出来的动画不但占用的空间小,而且动画品质高,不管怎样放大、缩小,都不会影响画面质量。从而使初中生了解并掌握如何依据操作要求,选取正确的实践形式,进而深刻体验不同类型Flas的迷人之处。通过点击按钮、选择菜单来控制动画播放,甚至可以制作成小游戏。有效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学生也将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有效树立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此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精心设置学习问题,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当前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及时有效地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有效掌握学情、深化学习问题、教学点拨、针对性指导等。在实际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设置学习问题,通过有效的引导展开自主学习活动。

文中主要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以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为例,通过为学生展示作品样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主题和素材进行作品的制作。学生观看教师播放的作品时,会激发起好奇心,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观看老师的样例作品,感受多媒体作品的表现魅力,萌发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愿望,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此时教师提供作品参考页面,提出适量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部分页面的制作。如,你想要如何进行多媒体素材的插入与编辑?本次作品的主题你想要设定在哪一个方面等。教师则需要适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辅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提示或讲解。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放在课程教学网站上,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增强学生协作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师精心设计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学习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学讲计划”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即为小组讨论,其主要是指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通过在班级中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深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由于初中生家庭情况及自身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因素,导致班级中学生出现严重的学习失衡问题。教师需要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分组。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可以展示自我学习优势,使学生真正实现将已有的学习基础内化成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中学生互爱互助,取长补短,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学习反思

学讲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学习反思。通过有效建立知识联系,领悟学习成果的环节。引导学生概括、小结学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增强学习习惯养成的自觉性。有效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真正实现“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发展目标,从根本上发挥“学讲计划”教学作用。

综上所述,“学讲计划”作为新课标教学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求。教师需要及时转换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学讲计划”教学理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六认真”工作,着力强化教学研讨,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圆满地完成了各

项教学任务。

一、教务工作管理规范

1.计划总结按时完成。期初根据学校工作意见,经过认真调研与商讨,制订好教导处工作计划

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同时,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考核和督促,确保教学计划落到实处,保证各种

活动顺利进行。期末能及时做好教学工作总结。

2.课程计划有效落实。根据课程计划,期初会同德育处部署好学校整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编排各项活动的安排表,如安排好总课程表、教师课务表、作息时间表、兴趣小组活动表等,并通过

检查,保证各项课程计划和活动安排落实到位。同时能及时安排好每周的教学工作,确保教育教学活

动顺利有序开展。

3.兴趣组活动有序开展。安排每周一到周四下午第二节课后的兴趣组活动,安排好活动的辅导

老师,落实好活动的内容、场地和器材,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成果、有展示、有总结。

4.教师档案资料齐全。认真做好教师业务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如做好教师“六认真”工作考

核表、课程计划、“青蓝工程”工作手册、补差记载、复习计划、说课稿、优秀教案和课后反思稿的

收集、整理工作。

5.学籍管理严格执行。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规定,认真做好学籍管理的各项工作,期末要求老师

认真填写好《小学生素质报告书》,整理好学生的各种资料,存入档案袋中。组织各班主任做好毕业

生的毕业登记,及时发放毕业证书。

6.征订工作细致落实。及时征订好各科教科书、教辅用书,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校本教研有效展开

教导处按期初制订的教研活动计划,认真组织各个教研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做到“三个

落实”:一是教研活动时间落实。教研组每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半小时以上。二是教研活动内容落

实。各组根据学科特点确定不同的内容进行专题探讨,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语、数、培智教研

组分别围绕发展学生语言和计算教学进行了专题研讨,由糜增芳、狄惠萍、王金凤、汤琴、王敏华、

金缨、施烨、陈朱琴、汪雷9位老师分别上了研讨课,其中两节是班队课,聋部语文组老师,继续采用

普小语文教材进行探索研讨,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贯彻新课程精神,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较

好的成效;聋部数学组老师,围绕计算教学进行研讨,切实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教研活动成效落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家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出谋划策,讨论教案,听课

后进行热烈的评议,教研气氛比较浓厚。除了研讨课外,其他15位老师也分别上了一节展示课,大家

能认真对待,展示个人的教学风采。

三、教学管理得到强化。

1.精心抓好“六认真”工作。本学期,教导处继续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取得一

定实效。期初,制定好计划,组织教师分组学习,让每一位老师明确本学期的任务与要求;3月份,根

据教研室要求,着力抓好全体老师的“六认真”工作。教导处组织开展了“六认真工作”观摩现场会

,三个教研组长通过随堂听课、查备课和作业三个项目对本组老师进行检查,评选出四位表现优秀的

老师在本组进行展示,供其他老师学习借鉴。教导处及时总结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整改要求;5月份

,根据教育科的要求,将在6月初对我校进行苏州市教育现代化特殊学校预检,教导处又组织三位教研

组长在预检前两周,检查了每位老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加以改进,为预检工作

做好充分的准备。期末,教导处征订好聋部语数期末抽测试卷,准备好三、六年级的过关试卷和其他

班级的期末抽考卷,及时做好期末试卷统计与分析交流,学期结束前做好每位老师的“六认真”检查

和考核,填写好每一位老师的考核表。

2.认真组织期末测试工作。本学期聋部的期末语数试卷基本采用徐州特殊学校版本进行抽测(

聋三、六两个年级的语数作为过关考试),教导处认真组织老师监考和阅卷,期末测试成绩总体情况

;双科合格率为80.7%;本学期的考试情况:语文及格率为89.8%,优秀率为38.3%;数学及格率为

91.8%,优秀率为36.4%;双科合格率为83.7%;从这两个学期的质量指标中,不难看出有令人满意的地

方,更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反思,争取下学期有所改进。

3.努力备战升学考试。本学期九年级学生中有8位学生报考南京特院,学校高度重视毕业年级

的升学考试,在朱建勋副校长的周密安排下,全体任课老

师全力做好复习迎考工作。为提高学生考试

的实战经验,半个月组织一次模拟考试,一共进行了四次模拟考试。每次考完,正副班主任老师及时

给每个学生分析考情,确定奋斗目标。还多次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督促孩子认真

复习。终于在有关老师们的齐心协力下,升学考试再创佳绩,三名学生包揽了全省前三名。考完后,

语数老师继续为报考苏州聋校高中部的四名学生复习,同样认真对待,组织了二次模拟考试,将在7月

1日前往苏州进行升学考试,希望也能取得较满意的成绩。

四、教师培养成效显著

1.抓好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为进一步提高青

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学校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各种机会,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李众悦、施烨两位青年老师面向玉山二片的8所普通小学分别

上了语文课《木兰从军》、数学课《认识角》两节教学研讨课,这两位老师在普小指导老师们的精心

指导下,认真准备,大胆尝试,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成效,课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四月底,王素琴老师

代表学校全体老师,参加玉山二片的四优评比,上了一节语文课《沙漠中的绿洲》。为使我校青年教

师迅速成长,本学期教导处协同教技室组织三名语文中青年老师参加市级教技团体赛,荣获团体二等

奖。朱建勋副校长申报昆山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2.抓好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本学期教导处继续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11位青年教师继续进行钢笔字和毛笔字培训,每月集中培训指导一次。六月初会同团

支部、工会,针对所有青年教师举行了钢笔字比赛,得奖的青年老师继续参加市工会组织的钢笔字比

赛。

3.抓好教师业务学习培训工作。在本校正常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基础上,为了增加教师的学习机

会,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老师们不断“充电”。本学期共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

培训、观摩活动23次,参加培训、观摩达47人次,人均2次。通过学习培训,不仅丰富了老师们的专业

知识,而且及时了解当今的教育形势、课改精神,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通

过学习培训,老师们能把所领悟到的教改精神,结合我校学生特点,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提高

课堂教学的水平。经统计,本学期全体老师共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28节,其中研讨课9节,展示课15节

,片级公开课3节。

五、兴趣活动蓬勃开展

本学期学校共开设了18个兴趣小组,每周一到周四下午第二节课后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各兴趣

组辅导老师能按要求制订活动计划,落实活动内容,认真组织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本学期,舞蹈队

重编2个节目,在助残日和六一儿童节前后多次被邀参加各单位组织的文艺表演,其中《奔向奥运》参

加“六一中小学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培智部的学生在苏州市的智障亲友文艺汇演中也荣获一等奖

。聋部书法组的同学参加各级书法比赛,四名学生参加昆山市“法在心中”书法比赛,获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13名学生参加第八届phe国际中小学幼儿美术书法大赛,获二等奖1名,三等

奖6名,优秀奖6名;国画组也在这个比赛中获三等奖2名,优秀奖4名;儿童画组获三等奖2名,优秀奖

1名;乒乓组的学生在参加苏州市残疾人乒乓球比赛中丁青获培智女子组第一名,李笑获聋部女子组第

三名;继续聘请校外老师对九年级学生进行美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王师傅继续精心辅导学

生进行太极拳训练,着力培养新手,提高训练水平,将于暑假准备参加太极拳比赛。

另外,为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校举办聋部培智部的钢笔字比赛和聋部的毛笔字比赛

,举办了春季运动会,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校本课程特色明显

本学期继续加强校本课程的实施,强化学生书法培训,从而初步形成了学校的特色,主要措施

有:一是提高教师水平,要求所有参加活动老师继续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并加强练习,提高自身的

书写水平,重点提高全体青年老师的毛笔字书写水平;二是提高辅导质量,要求每一位青年老师加强

对学生的指导,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三是组织开展活动,结合平时的练习,进行为期四个月的钢笔

字和毛笔字比赛,激励学生好写字,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并结合兴趣组积极组织学生准备作品参

加各类比赛,如四月份书法、国画、儿童画等几位辅导老师组织全体聋部学生准备了47份书画作品,

第9篇:小升初教师工作计划范文

西城区:

1.坚持优质均衡发展的理念

按照“一个理念、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三步走”的均衡发展思路,集全区之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

一个理念,即“校校精彩,人人成功”:使每一所学校有思想、有品位、有活力,不断追求卓越,成为“精品”校、“特色”校;让每名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感受幸福、体验成功,筑牢美好人生的基础。

一个目标,即“优质均衡,人民满意”:在全面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办符合教育规律、人民满意的西城教育。

一条主线,即“深化改革,质量发展”:始终把握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提质量、促均衡、求发展。

三步走,即“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和实现路径”:从硬件到软件,从外延到内涵,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均衡、优质均衡三步发展目标。

2.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1)推进教育集团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2012年,在全市率先组建了4个教育集团。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教师研训的统一管理,教师待遇、专业发展的统筹安排。2014年,西城区在推进义务教育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教育集团规模扩大到17个,共涉及74所中小学幼儿园,占全区中小学总数的67%,提升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

(2)推进学区制和招生制度改革,破解“择校”难题

以全区15个街道行政区划为基础,参考街道辖区面积和原就近入学片区,将全区小学划分为11个学区,小升初按照7个学区,大幅增加优质初中校接收计算机派位比例。2014年,全区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内初中校比例为30%。

(3)科学配置资源,提升优质均衡水平

实施西城区“校‘圆’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逐步补齐校园面积缺口,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力实施“‘城宫’计划”,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切实改进学校的科技、艺术教学设备、设施。全区小学已全部纳入“‘城宫’计划”。通过高校办学、优质校办分校、优化整合一般校等方式,对各学区的教育资源进行精细化配置。对19所小学进行了撤并重组,试点设立了1所大学附属小学、7所优质中学附属小学和5所直升优质初中学校。

(4)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010年,区政府设立西城区特色荣誉称号――“霍懋征奖”,表彰在一线教学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校长、教师和研究人员。2014年,制定实施《西城区教育改革项目激励机制实施方案》,对在教育改革进程中表现优异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激励。畅通教师职称晋升渠道。2012-2014年,认定并成立了8个名师工作室。建立了专家顾问资源库,成立了首批31人的导师团,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制定并出台了学前、小学和初中学校校长定期互相挂职学习制度,鼓励市区级学科带头人跨校、跨学段任课,实际优质师资的资源共享。

东城区:

1.“三步走”战略,整体统筹优质均衡发展机制

第一步,“十五”初期,通过布局调整,实行强弱联合,撤并一批基础薄弱校和规模较小校,对区域内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一次整合”,开始实施学区化管理,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

第二步,“十一五”时期,通过深化“学区化”管理、推行学校深度联盟、打造“学习e网通”信息化品牌等方式,实施精品特色发展战略,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的“二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结构布局相对合理。

第三步,“十二五”以来,全面升级学区化管理模式,启动学区制,成立8个学区工作委员会并建立学区评价机制及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创建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优质教育品牌资源的供给能力再度提升。

2.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教育全面优质品牌化建设

(1)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编制空间发展规划

编制了《教育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0年―2030年)》,首创性地将未来20年教育发展立体空间进行规划。在学校布局规划方面,全区所有中小学服务范围覆盖率达到100%,保证了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

(2)实施资源共享工程,探索学区制工作

2012年,学区化管理实现了8个学区的全覆盖。2014年,全面启动学区制,成立了8个学区工作委员会,9个九年一贯制学校、4个优质教育资源带、25对深度联盟学校、2对研修合作办学学校正式挂牌。2015年,探索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涉及4个教育集团23校次;推进和完善“学习e网通”建设,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全时空共享。

(3)实施干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优化人才结构

开展干部、骨干教师交流轮岗。2014年,共有1618人参与交流轮岗,扩大优秀管理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全覆盖。深化“621”骨干教师引领工程,通过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分别跨校带6名、2名和1名徒弟的方式,带动了区域干部教师的共同成长。

(4)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学院制育人模式

2005年,东城区首创“蓝天工程”,目前,全区所有中小学、职高及校外单位与370家优质社会资源单位形成了754个合作体,共同研发社会实践课程及活动1000余项。2012年,提出了“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科学技术学院、体质健康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四个素质教育基地,构建了东城区新型素质教育平台。

海淀区:

1.科学规划学校建设和教育布局,推动教育资源均衡

按照“名校多校址办学,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思路,进一步统筹区属和非区属教育资源,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支持现有的优质学校,通过多址办学、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途径,提升区域学校办学水平。在北部地区以新建校为主,按照“筑巢引凤”的思路,通过名校承办、集团化办学等方式,将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北部地区。在城乡结合地区和南部城区,新建校建设由名校全程介入,通过名校承办、集团化办学、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方式,实现高起点办学。

2.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基本均衡

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海淀区干部教师研修中心。形成了学院式、基地式、拓展式和专题式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模式。制定了《海淀区优秀校长培养基地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6个“优秀校长培训基地”和23个校园长工作室,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培养工程,启动了海淀名师《当代教育家丛书》出版工作。实施“项目管理制”和“导师制”,培养名师梯队。成立了海淀区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开展教育科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研究,为在职特级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制定了《关于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延期退休问题的暂行规定》,对优秀人才实行延期聘用。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健全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与教学指导体系和学校课程实施情况监控制度。探索构建一套全面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系列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小学生学业信息、综合素质评价和体质健康状况全样本数据库。探索建立学科总督学制度,发挥学科督导职能,提升学科教育质量。18所小学与中国音乐学院等9所高校联合开展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建设项目,启动了以“学校文化创建、学校特色创建”为主题的内涵发展战略,实施“绽放计划”“‘四个十’工程”。设立学校特色建设专项经费,引导学校特色发展。

朝阳区:

朝阳区采取“五个优质带动”的工作策略,即学区化管理带动区域资源与管理一体化、以名校办分校带动新建学校快速高质量发展、以合作引进带动优质资源的快速聚集、以学校发展共同体带动城乡教育共同发展、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全区学校新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拓宽渠道,确保优质资源扩大供给

市区级示范校在朝阳区共开办分校87校(址),与21家全国基础教育名校、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办学44校(址)。同时,积极争取驻区高校向27所中小学、2.8万名学生提供体育、艺术、科技方面的课程和师资。实现了优质资源在43个街乡的全覆盖。

2.提升素质,均衡师资队伍配置

朝阳区提出基础性人才、骨干人才、专家团队、专家领袖人物4个层级的人才培养目标,着重提高了教师科学执教、干部依法治教的能力。2012年,启动了第三轮“双名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确定了“成就未来、打造精英、塑造名家”三大培养计划和人才梯队发展战略。成立教育发展指导团、名校长工作室,设立名校长办学思想论坛、青年书记校长论坛,建立国内外培训基地,搭建干部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实施农村学校教师专项培训,农村中小学各类区级骨干教师由2010年的154人增加到目前的261人,农村校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从无到有,达到24人。

3.创新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组建14对市区级示范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发展的“城乡发展共同体”,通过实行“管理一体、研训一体、资源一体”的工作模式,融通教研、科研、培训3条辐射线,建立质量监测、师生交流等制度,探索城乡学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实行小学学区实体化管理,强化学区管委会的行政监督、统筹管理和业务指导职能,促进学区内办学资源共享和干部教师跨校流动。

丰台区:

丰台区立足优质、均衡两大主题,实施“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内升外引,优质发展”“集群集团,机制推进”“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四大发展策略,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上好学需求。

1.坚持内升外引策略,扩大优质教育规模

深入实施“六引工程”,引进外区优质名校办分校,引进高校和教科研机构办附属学校,引进知名校长办学,引进知名教师任教,引进先进教育理念,以高校和教科研机构为“智囊团”,指导学校教育改革,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规模,共创办优质资源校21所。以示范高中校为龙头,在入学人口密集、学位相对紧张的区域,建立跨越区域、名校带动、整体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均衡发展

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整体水平提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蒲公英工程”、采取骨干教师支教带教、实施老教师带徒弟的“银龄计划”、校际之间的“牵手工程”、组建“名师会诊团”、构建教育集团集群内部和学校之间发展共同体、联片教研、协作组等平台,全面开展区域及校际间的教师交流,实现教师交流常态化。

3.确立和谐教育生态理念,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开展教育集群化改革试验,建立“政府主导、学校协同、资源共享、特色衔接、共同发展”的协调机制,围绕基地校建设、资源共享、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及集群特色发展等若干课题,开展实践研究。在教育科研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方庄、东高地等8个教育集群的建设。方庄教育集群涵盖各级各类学校27所,以教育资源共享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初级形态,以课程建设衔接为核心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的中级形态,以融通各学段学生出入口为标志的区域教育共同体的高级形态,成为教育集群动态发展的“三部曲”。

石景山区:

1.强化政府责任,建立科学工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规划引领、制度保障,以“内培”为重点,以“外引”为突破,统筹推进全区教育发展;成立区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区教师、家长、社区教育联合会,进一步提升科学决策水平、拓展教育服务机制;建立义务教育质量年度和年度人民满意学校评价工作制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

2.坚持集群化战略,促进均衡发展

2014年,全区启动学区化改革,以集团为支撑,划分东南部、中部、北部、西部四个学区,在教育集团、学区内统筹骨干教师交流与共享机制,探索通过单校划片与学区内计算机派位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区内就近入学。“纵向集团、横向学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格局基本形成。

3.创新“大学-区域-学校”合作模式,推动协同发展

2009年以来,依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专家资源,石景山区先后创建“部级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创新构建“大学-区域-学校”优质资源共享机制。2011年,聘请15名知名教育专家组成石景山区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成为支持石景山教育发展的重要智库。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方面,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5所小学参与“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原有教育资源实现品牌升级。

4.深化“绿色教育”实践,坚持内涵发展

以“绿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引领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7项部级市区级、教育体制改革实验项目。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入职、初任、进阶、调整、成熟、资深六阶段,构建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六个层级培养体系,对学科教师进行分层次、分领域、分专题培训,深化教师阶梯培养。建立《石景山区现代学校科学管理评价标准》,从全面目标规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考核管理三个方面,优化学校的内部管理。“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的绿色教育理念已成为全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绿色教育实践体系建构日益清晰,教育内在品质不断提升。

大兴区:

1.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形成均衡的强大推力

与市政府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出台了《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镇街和区直有关部门教育工作职责的通知》,在北京市各区县中属于首创。将教育工作提升到区级研究、决策、协调层面,专题讨论义务教育入学等重点、难点工作;招生考试、校园安全等综合性工作,均组建区级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联席会议。坚持区领导和区直单位联系学校制度,各镇也参照区级模式建立健全联系学校制度。实现了“督政、督学”的常态化。认真落实督学责任区和挂牌督导制度,从中小学校级干部中聘任专职责任督学,开展挂牌督导工作。

2.优化布局扩大资源,奠定均衡的资源基础

在落实“三个增长、一个提高”的基础上,每年从区级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拿出10%用于教育,开创了北京市各区县之先河。不断调整和优化全区教育资源,整合了31所中小学,新建、改扩建了50所中小学。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紧紧抓住“驻京高校对口支援郊区”“名校办分校”“城乡学校手拉手”“名校城乡一体化办学”四项政策机遇,引进高等院校、市级名校到新区开办附属学校、分校或一体化校区。与6所高校合作开办了7所附属中小学,争取14所市级名校在大兴开办了16所分校或实验学校,引进3所市级名校在大兴建设了5个“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校区,通过行政手段使区内7所优质校和薄弱校、新建校进行资源重组,设立分校,进一步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范围。通过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承前启后,镇内学校对口融通、直属学校有序衔接,形成连接小、初、高学段融通的优质教育资源“线”;拓展区域内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圈”。

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均衡的大兴模式

我区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实施部级区域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试验项目――“大兴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均衡实践。强化培养培训,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组建21个“名师工作室”,坚持13年每年一届举办“校长论坛”和“教师论坛”,坚持9年举办36场“兴师教育论坛”。2014年初,根据地域划分,建立了教育协作区,健全优质校引领、学段间联盟、校际间合作的“共建、共研、共享、共学、共评”机制,绘制“大兴教育新地图”。

通州区:

1.坚持统筹协调,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坚持区政府统筹教育资源、强化属地管理的良好机制,合理安排好市区级财政资金,切实保障教育专项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引导和鼓励各乡镇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大力投入辖区内的中小学建设和发展。形成学校建设和城市建设、人口变化相协调的联动机制,确保教育用地预留。积极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制定实施《通州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布局规划》和《通州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3-2020年)》,扎实推进通州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至2014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8所,新增学位1.6万余个,基本满足需求,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基本合理,学校规模适宜。

2.坚持城乡一体,促进协同发展

优先安排教育财政投入,着力向薄弱学校和薄弱环节倾斜,特别是农村学校倾斜,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评乡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督导评估考核和年度绩效工作考核监督机制,促进办学条件达标,城乡、校际间差距缩小。按照“内升外引”的思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学校发展协作组”和“发展共同体”的工作,完善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推进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轮岗学习制度。积极吸引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到通州办校区,实施“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区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组建教育专家咨询团队,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发展。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到各区域。

3.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内涵发展

加强与师范类大专院校合作培训的力度,建立北京师范大学通州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培养优秀青年校长团队。制定了《通州区关于教育系统引进优秀人才工作的意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启动通州区“名师培养工程”,以23个“名师工作室”和11个“学科特级教师工作室”为平台,全面提高全区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渐探索出“课堂、课题、课程”与“教研、科研、考研”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知行研修”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学校教育发展,通州区现有市级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24家、区级挂牌资源单位8家,初步建立了艺术资源联盟、农业科技资源群和博物馆资源群,支持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顺义区:

顺义区秉承“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企以助教为责、民以尊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优良传统,围绕“打造教育强区,实现全区教育发展一体化、均衡化和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总体目标,积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强化责任,依法治教,保障义务教育优先发展

区政府制定《实施义务教育法职责分解》和《镇政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方案》,明确各委办局、镇政府与街道、中小学校的职责。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责办法》,把教育发展纳入区镇两级政府及委办局主要领导政绩考核。聘请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和中小学校长作为特约督导员,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督导,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等进行专项督导。建立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引进高端教育人才。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的同时,对偏远学校依距离远近给予教师专项补贴。

2.完善机制,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干部教师培训投入,形成了全员、分层、分岗的干部培训机制。重视后备干部培养,建立后备干部资源库,组织后备干部培训。与首师大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校。借助网络,开展真人在线一对一英语教师培训。充分利用国际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培训交流活动。在农村学校以校组班开展培训,名师工作室吸纳教师向农村学校倾斜。制定《顺义区教育系统干部交流管理办法》《顺义区教育系统教师交流管理办法(试行)》,实行干部交流和教师支教交流制度。

3.深化改革,科学管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

建立“以高中校带动义务教育学校、以城区学校带动农村地区学校”的城乡联动策略,构建起“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学校协同联盟体系,构建了城乡学校设备、师资、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的共建机制。大力推行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等举措,全方位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消除了择校现象。打造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教育教学应用平台、教学改革实验平台等“五大平台”,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吸纳高校资源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与首师大联合实施“UDS合作初中优质学校建设计划”和“小学优质学校计划”。同北师大全面合作开展教育改革试验,围绕深化特色校建设、德育体系建设、教师有效教学能力提升组建3个研修班,全区22所学校成为实验校。两所初中校成为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和首师大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的教研基地。

平谷区:

1.统筹布局,实现入学机会均等

依据“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合理设置中小学校”的原则,合理布局,确保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区域教育整体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确保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落实特殊关爱政策,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全部接受教育。

2.加大投入,实现资源配置均衡

累计投入9.6亿元,加固学校41所,新建、翻扩建中小学校25所,总建筑面积379980平方米;从2010年起,投资4.17亿元用于配备学科教学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等,使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市颁办学条件标准。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资1.39亿元,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3.人才强教,实现师资配置均衡

按照“区管校用”办法,统筹配置学校师资,新聘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需求。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重点向农村倾斜。建立干部教师流动机制及干部退出机制。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制定实施《平谷区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培训三年行动计划》,从2014年起开展“教师脱产培训”,为教育发展储备人才。成立3个名校(园)长工作室、11个名师工作室、1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培养扩充优质师资总量。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区级以上骨干教师481人,覆盖义务教育学段各个学科。

4.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工程,按照“区域构建,重点突破,强力推进,全面实施”的工作思路,全力开展“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努力缩小校际间教学质量差距。规范办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关注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内育外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紧抓城乡一体化建设机遇,先后与北京市东交民巷小学、北师大附中、北京一师附小合作开办平谷分校。建立小香玉艺术学校,品牌特色学校。2014年,小香玉艺术学校舞蹈团被认定为北京市金帆艺术团,实现了我区零突破。探索“两校一长”办学模式,共享发展。实行优质校带动发展战略,先后在平谷二中和黄松峪中学等十所学校实行“两校一长”管理模式,促进城区与山区、优质校与一般校的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昌平区:

1.建立教育布局优化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坚持贯彻“推动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合理确定学校规模、根据学龄人口分布状况合理规划”的五项原则,制定了《昌平区2012-2020年教育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将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完善与城市功能定位、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按照“一个镇建设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中学,人口密集区予以特殊考虑”的原则,优化学校布局,实现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十二五”以来,一共新建、迁建、改扩建、回购和接收配套学校25所。 2012年以来,采用“名校办分校”的方式引进了10所名校并建成办学,集中覆盖了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人口密集地区,满足了昌平区城市化进程中新的发展组团的教育需求。发挥驻昌高校资源优势,4所大学与6所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成立附中、附小的形式,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深度合作。依托市教委“高校支持小学特色发展”项目,2所高校与6所小学建立扶持关系,正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2.建立长效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

实施干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建立起了“分学段”“分学科”“分岗位”的培训体系,从校级培训到区级培训,从市级培训到部级培训,以及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国际化高端培训。与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东北师大、北师大和首师大建立了五个干部教师专训合作关系。在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创建了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基地,采取网上远程学习和面授等方式开展培训。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昌平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干部教师向普通学校流动的实施办法》,按照“政策引导、区域统筹、形式多样、合理流动”的原则,开展骨干教师校际交流活动,城镇学校派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支持农村教育,骨干教师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给支教学校。落实《昌平区暑期教职工流动调配的意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3.深化综合改革,增强缩小差距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