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对外汉语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对外汉语课程设计

第1篇: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当今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总量巨大,但每年实际来华留学,专门学习汉语的人数大约只有5万人左右。在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当前对外汉语教师数量严重短缺,满足不了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需求;世界经济不景气,尤其是欧债危机,昂贵的住校语言学习使众多国外汉语学习者望而却步;国外汉语学习者居住分散,不易集中教学,作为汉藏语系象形文字的汉语与拉丁语系拼音文字的欧洲语言差异巨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达到较好的效果。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力开展远程国际汉语教育,建设优质的远程汉语国际推广课程资源,创建新型的网上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换言之,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是远程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而有效的课程设计则是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成功的保证。英国开放大学的“学汉语”课程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参考,对其加以分析和解构,则有助于推进建设优质的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

一、英国开放大学(OU)“学汉语”课程简介

英国开放大学“学汉语”课程(课程代码L197)是其语言学系在2009年所开发的一门课程。语言学系成立于1991年,归属于教育与语言研究学院。目前已完成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的课程建设。“学汉语”主要是为欧洲人士学习汉语而设计的入门课程,处于英国开放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第一级(Level1),共30个学分,既可以作为现代语言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和开放学位课程,又可单独作为兴趣或培训课程来学习。其语言能力参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设计,学习完成该课程后可以达到语言能力的A2级别标准。课程学习材料中包括学习指导、2本主教材和2本练习用书、4张听力CD、在线的评价材料、学习日历、在线练习。在学习指导中,教师还建议学生配备一本语法书和一本双语字典。

该课程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基于活动;(2)注重交互;(3)循序渐进。具体来讲,就是把讲解语法或语言点与一项特殊的活动相结合;线上、线下、教材录音中,教师的声音贯穿始终;整个课程采用小步调的方式,从汉语特点介绍入手,通过大量练习和对比,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培训学习者语言的综合技能;并且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材中有“想一想”的文化注释,在网上也有专门讨论文化的论坛。该课程除了在英国开放大学的网站(VLE)上运行外,资源还上传到了iTunesU上,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或ipad上进行移动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在课程开发团队中,除了课程主持人是中国人外,大多数是外国人,所以课程主要从外国人学汉语的视角进行设计,并使用技术软件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障碍,很值得我们在设计语言类课程时加以借鉴。

二、“学汉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学生特征和需求分析

英国开放大学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课程,而专业的概念反而被弱化,正是众多的优质课程建构起了英国开放大学灵活的资历框架。在课程开始建设前,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学生特征和需求分析。学汉语课程对潜在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汉语基础、学习动机、在何处和何时学习都做了细致分析。同样,在课程开始后,对300多名学习者又再次做了调查分析,使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习初级汉语的外国人以事业正处于巅峰期的中年人居多。从图2中可以看出,男性学习者为45%,而女性学习者为55%。符合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中,女性要多于男性的规律。从图3中可以看出,学习者中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属于学习层次比较高的人群。从图4中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学习者选择为了兴趣而学,而选择为了作为“一项对自己知识和智力水平挑战”的学习者也不在少数,而把它作为“学分课程来对待”的动因反而是最少的,这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当问到学习者学习的地点和大致时间时,学生们反馈的差异较大,有的在家中,有的在工作地点,有的在图书馆,有的甚至在公共交通上。每周大约有6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该课程。当然,他们还经常利用等车、坐车的零散时间用手机和ipad来学习。学习者的这些特征在课程建设中被充分考虑进去,所以课程开发人员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强化学习效果。

2.课程开发团队

同英国开放大学的其他课程一样,“学汉语”课程采用课程团队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开发。其开发团队的组成共有三类人员,一类是课程团队主要负责课程材料的设计与开发;第二类是外部评审员,这类人员往往来自校外,而且是在本领域中具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其作用主要在于课程的质量保证;第三类人员是媒体团队,此类人员主要负责课程的媒体呈现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工作。课程团队有5人,课程主持人有2人,一位是在英国居住了20多年,有丰富对外汉语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中国人,另一位是在西班牙语和成人外语教学中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外国人;1名课程经理,负责课程的财务和营销;1名秘书负责日常非学术事务;1名学术人员负责跟学术相关的具体事务;1名负责地区学习中心辅导教师管理的人员,该人员负责各个地区学习中心15名辅导教师的招聘和管理。该课程的外部评审员是来自牛津大学汉语研究中心的一名专家。媒体团队由8人组成,分别是媒体项目经理2名,媒体助理2名,图形设计1名,印刷质量控制员1名,印刷采购助理1名,编辑1名。由此可见,英国开放大学之所以能够以优质课程著称于世,保证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质量完全是借助于团队的力量,而不是依靠个人单枪匹马地编教材。这一点,正是中国开放大学课程建设所要借鉴的方面,未来的开放大学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本位,而这一切则需要学科专家、媒体专家、行业专家共同协作,发挥团队的作用方可实现。

3.课程目标和教学模式

学习完该课程后,学习者不但在语言技能和水平上达到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L)二级水平,也就是能够听懂最基本的汉语对话,能够读和写最基本的汉字和拼音,增强在汉语环境中的自信表达和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汉语的能力;而且能够初步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个方面,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语言教学的角度上,书中还介绍了汉语基本语法和实用的词汇,同时也在汉语学习策略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当然,还是跟英国开放大学其他课程大同小异,在学习指南中,从“知识和理解”、“认知技能”、“关键技能”、“实用/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详细明确了学习成果。而这些预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正是设计活动或学习评价时主要参考的指标。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性,尤其是二语习得的规律,该课程采用的是“混合式学习”模式。所谓“混合式学习”,按照Heinze,A.&C.Procter的定义,是一种借助于不同的教育传送形式,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风格相结合的有效学习。在某一个课程中,各方可以透明沟通(2004)。[3]具体到该课程,学习者可以从自学教材、面授辅导、网络助学、学习社区等多个维度进行学习。

该课程学习由于是针对成人学习者,为了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充分发挥了现代技术手段,在网络平台(VLE)上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多元交互。”“学汉语”课程网上学习分成三个部分,中间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是按照学习计划进行的学习内容呈现,从每个章节的听说读写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学习和练习;网页左侧是课程信息、课程资源、交互方式;网页右侧是测评,包括作业要求和作业上交时间,课程记录包括辅导教师姓名和联系方式,辅导课(面授和网上)信息,学生支持服务等内容。重点内容让学习者可以一目了然,不会网络迷航,这样的页面布局也值得中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人员加以借鉴。

三、“学汉语”课程的测评

由于英国开放大学把测评看成是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关键步骤,所以在课程设计开发时,设计和开发人员就已慎重地考虑如何实施测评。而在课程实施阶段,课程主持人更是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测评的设计和对辅导教师作业批改质量的监控上。一般来说,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测评主要有两种,一种称为“教师批改的作业”,另一种称为“课程结束时的测评”。就该课程而言,共有6次教师批改的作业来检测学习者在汉语学习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上的进步,每个学区中负责管理兼职教师的人员要对辅导教师给学生的作业批改进行检查,保证评分的公正。课程结束时的测评则主要考察学习者读/写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师批改的作业也可以看成是形成性考核,它是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测评。在某种教育环境中,实施形成性考核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习者,他们为学生的作业提供反馈,但不以评分为目的,所以形成性考核是一种诊断性评价。课程结束时的测评可以看成是终结性考核,通常在课程结束时实施。在某种教育环境中,主要由教师来实施对学生的终结性考核,而且是以对学生学习某一课程成绩的好坏进行评分,是一种评估性考核。英国开放大学的评价,一般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所以学习者非常重视形成性考核,从而保证了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批改的作业提交的形式既可以是电子的,也可以是邮寄的。即使是手写的作业,也可以扫描成PDF格式,通过电子的形式上交。正如在上文所谈到的,在课程的网上学习环境(VLE)中,有专门的“测评”栏目,详细讲解了作业要求和如何提交作业。辅导教师评阅完学习者的作业后,要给出详细的反馈,反馈的评分质量有专人监控。从教师批改的作业中,辅导教师既要给出总体评价,又要指出具体语言上的错误。下面的例子就来自于该课程辅导教师对学习者作业的一次真实反馈。为便于读者理解,笔者将教师评语译成中文刊登于此:亲爱的xxx,对于你的阅读作业,你理解得很不错,很好!粗一看,你的作业中所有汉字都是对的。你识字的能力也很不错。然而,在几个句子中,很可惜你的词序用得不对。更糟的是,由于错误的词序影响了对你作文的理解,因此得扣你点分。我希望你能复习一下第16章、第17章“比”的结构和第19-20章中的方位词。希望你会认为我的批改对你有用,继续努力!Xxx按照二语习得的理论,语言的学习从输入到输出,初学者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在写作练习上尤为如此,双语能力均很强的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能够给出详细的反馈,指出写作中的错误并告知如何改正,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外语写作能力。上述学汉语课程教师批改作业的评语是个很好的范例,既有总的评价,又有具体的解析,其中还不乏鼓励之词,激励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获得成功。根据英国开放大学研究学习支持服务的专家OrmondSimpson的研究,来自辅导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是保证学生保持学习动力的关键要素之一。[4]

四、“学汉语”课程的网上交互

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MichaelG.Moore曾言,学习的本质是交互,那么为使学习真正地发生,就一定要加强交互。[5]对于远程教育而言,师生隔离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汉语课程除了每周一次的面授课外,还特别重视网上的多元交互。

1.学生与内容的交互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除了在level1还有一些纸介教材外,在level2和level3阶段把课程都放到了网上,而且在课程开发设计时,就采用了Struc-turedauthoringandXML的课程编写程序,使课程的单元目录、活动设计在网络上呈现方式适合学生在网上学习和与内容交互。

2.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主要在课程论坛中进行,英国开放大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区归属感”。在论坛中,学生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介绍好的学习方法。

3.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在网上,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主要靠Elluminate软件实现,在约定好的时间内,辅导教师用Ellumi-nate在线进行辅导,学生可以举手用语音提问,也可以在文字交流区用文字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互。辅导教师甚至可以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这种方式既省去了学生跑到学习中心参加面授的不便,又增加了师生之间交互的真实感,而且可以实现听说读写的练习。每次课还可以录下来,如果有学生没能赶上实时交互,也可以以后非实时自学。图5就是辅导教师在讲解汉语中量词的用法,并与学生交互的场景。

五、新技术在“学汉语”课程中的应用

当教育与技术融合时,或者当课程的设计者计划把某种技术引入汉语教学时,首先他们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技术适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吗?技术能够解决当前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吗?技术有助于帮助学生投入学习吗?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课程组对技术的选择。汉语的四声对于初学汉语者是个头痛的问题,课程组专门定制了Newpepper软件,加强对汉语四声的练习。Newpepper是一款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汉语口语练习的软件,最初是由几个中国留学生开发的。“学汉语”课程组在分析完学习者的困难后,专门定制了这套软件,辅助学生的声调练习,受到学习者的极大欢迎。外国汉语学习者对于汉字的书写笔顺也十分头痛,而且现在学习者的流动性很强,于是课程组把移动学习用于汉语教学,把训练笔顺的软件和课程中的听说读写放入了手机的APP中,供学习者随时下载学习(见图6)。并通过游戏过关的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课程中充分利用ICT技术来应对语言教学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各种有效的技术软件是远程汉语国际教育的有力武器。其优势在于:将印刷和音视频材料加以整合,使学习者在移动当中能够获取这些语言资源;采用实时的在线课堂和非实时的在线论坛强化语言训练;在线语音练习弥补语言环境欠缺的遗憾;定制软件进行汉语学习难点———声调的训练;在itunesU上载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能够在App中存储,进行汉字书写的移动学习。另外,在英国开放大学的Openlearn项目中,全球的汉语学习者可以免费下载该课程,在ipad和iphone上学习,扩大了该课程的影响。

六、“学汉语”课程的启示

随着“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重要语言。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其中包括:将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等。[6]实现这些转变的一个“抓手”便是设计和开发远程国际汉语教育精品课程。虽然近几年,国内外一些高校、公司或个人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教学网站,开展远程汉语教学。但这些对外汉语教学网很多是纸介教材搬家,或者根本没有互动,只是资源的堆砌,无法满足海外众多汉语学习者的需求。而且经过初步的调研发现,能够突显北京特色的对外汉语资源凤毛麟角。

第2篇: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硬件;软件;人件;潜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55―03

一 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的内涵

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资源建设就是指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的建设,其中硬件建设主要是设备、设施的建设,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软件建设包括与硬件配套的教学软件、网络课程与数字化教材、资源库的建设等;“人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G.Newman在一份关于“人类的风险与真正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危害”的报告中创造了“人件”这个词,而在“Peopleware in Systems”(即《系统中的人件》)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在软件应用开发过程中,凡是与人有关的任何事物,诸如管理、组织发展、个性、模型、工具、方法、过程、人机交流等都可以归于人件[1];潜件包括各种理论体系、方法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上述四件构成了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的完整、稳定的系统,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这四件紧密相连,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缺少任何一件,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都难以解决。

二 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软件、人件与潜件建设的现状综述

1 硬件建设飞速发展

硬件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能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广泛受益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并持续地运行、维护和更新。硬件建设主要包括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多媒体教室、多媒体开发设备等方面的建设,利用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各种硬件资源的整体效能,并注意设备的操作方法与使用安全,以便多通道高效率地进行信息的传输、加工、存储与显示。近年来海内外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硬件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大大拓展了办学空间。

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计算机光纤主干网、校园局域网、计算机及相关仪器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等。网络带宽不断提速,能够高速接入CERNET,通过网络点播视频已较为流畅;计算机配置也越来越高,笔记本电脑进入了寻常对外汉语教师之家;投影仪不断趋于体积小、流明高、操作简便。

汉语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占全校教室的比例越来越大。有的教室配备了数字背投、实物展台、多媒体数字终端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有的还建立了多媒体数字网络教学系统主控室及教学观摩系统。

条件更好一些的学校还引进了多媒体开发设备,如广播级的电视编辑系统、广播级的非线性视频编辑系统等,可创建独立制作音像节目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

2 软件建设百花齐放

软件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为学习者、教师及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资源、软件工具和相关服务,主要包括教学门户网站、网络课程、学科资源库及其它各种工具软件等。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网站可谓层出不穷,政府的、高校的、公司的、个人的,集教与学、考试、教务管理于一体,既有基于P2P技术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平台[2],又有基于动态网络数据库技术、可实现用户跟踪与智能教学的E-Chinese教学平台[3],刘丽[4]对因特网上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网站进行了概括和介绍,而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资源的交互性不强或缺少有效的社会互成为了影响留学生远程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的重要原因[5]。

对外汉语网络课程的种类繁多,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有完全基于视频的师生在线学习,离线学习主要以“文本+图像+Flas”的媒体表现形式为主。对外汉语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应遵循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与语言技能训练的均衡、知识网络体系、教学服务功能、交互教学模式等原则[6],但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缺乏教学活动设计;导航系统不强;缺少评价与反馈等[7]。

由于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同样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对可共享的、规范化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的需求也是日趋强烈,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研制的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推出的、在海外发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教授主持研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等,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制定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统一开发者的行为,达到教学资源基本属性结构的一致性,以实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的资源广泛共享与互操作,并为教师或学习者等对教育资源的查找、评估、获取和使用能获得最大效率而提供支持[8]。

各种工具软件除了常规的记录、索引、通讯等,还有对外汉语教学所特有的,包括:已广泛应用的如多语种自动转换、拼音自动标注、汉字手写识别、多媒体字典与词典等,正在从实验向实践转化的如语音识别、语音校正、计算机辅助写作、计算机辅助测试等。

3 人件建设亟待转型

人件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科教师、学生、技术统筹人员、管理者等都对数字化教学形成积极的态度,具备基本的数字化教学知识技能,掌握数字化在学习、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促进教学改革[9]。

正如Warschauer和Meskill所言,将技术成功有效地应用于语言教学的关键“既不在于硬件,也不在于软件,而在于人件”[10]。然而,“合格的”以汉语为外语的教学师资“奇缺”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汉语推广真正走向国际。究其本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师资培训环节的薄弱,是影响这一事业发展的真正内因[11]。因此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人件建设亟待通过师资培训得以转型,培养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语言学基本知识与技能、多元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策略、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即具备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整合的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的能力、创设语言交际环境的能力、培养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能力等[12]。

培训对外汉语教师历史最悠久的当属北京语言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多年来不间断地举办各类培训班,既有面向内地的常规教师培训、汉语与文化学习培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辅导,又有面向港澳台的汉语教师培训,也有面向海外的汉语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已对应《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培训模式采用“基础理论+教学实战”。另外,作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海外汉语师资培训点之一,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于2007年推出了面向海外的汉语言文学网络教育培养方案(省略),设置了40门课程,涵盖语音、语法、汉字、词汇、HSK辅导、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七大门类,有705讲21000多分钟的视频课程,还有对应的网络课件,学员只需宽带接入,即可自由进行学习。

4 潜件建设有待创新

潜件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构建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其研究成果可以引领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方向,决定汉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潜件既有它的理论基础,也有自己的专门理论。张丹等[13]提出了基于互联网C/S的三维环境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仇鑫奕[14]提出了一个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和自然习得相结合、班级授课和个别教学优势互补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张魁元等[15]提出了基于抛锚式教学的对外汉语教育游戏模式设计;“长城汉语”混合教学模式是在混合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多种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网络课件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法,采用即时跟踪学习进度和测试学习效果的管理模式,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16];刘晓海等[17]分析了建构主义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设计中的体现;孙宁宁[18]分析了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何济玲[19]分析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改革。目前还需要挖掘其学科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创新特色,在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建设。

三 四件建设中容易陷入的三大误区

1 重视硬件、轻视软件

硬件设备是以外在的物质形态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易使人在感觉上得到一种投入上的满足。软件是知识形态的技术,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软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高投入的过程,不能使人在感觉上立即得到投入上的满足,所以容易走入“重硬轻软”的误区,导致软件建设滞后于硬件建设,软件投资在整个数字化建设的投资比例不高。而软件资源是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源泉和载体,缺少了它,硬件设备只能是一种摆设。

2 对人件缺乏观念更新与政策保障

由于我国教育长期的文理分家,使得一些对外汉语教师欠缺必备的自然科学素质。他们习惯于在理念上将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视为理科的事,以至于对于信息技术的意识淡薄、态度消极、兴趣不浓,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低,更缺乏运用。再加上目前还没有广泛地将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和研究成果纳入到汉语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否采用数字化教学技术全凭自我,从政策与制度上缺乏引导与支持,进而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的进程较为缓慢,因此需要在理念、制度上进行变革。

3 忽视潜件建设

为什么一方面缺乏汉语教学资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另一方面投入巨资开发的许多大型多媒体汉语教材进不了课堂?为什么有些网络汉语教学并不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实践活动缺少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缺乏潜件建设成果的照明。潜件是我们进行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必不可少的行动指南,它决定了硬件的选择、软件的编制、媒体的优化组合与恰当运用、信息的反馈、协调学生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等,其重要性和科学性都不亚于硬件和软件。

四 科学进行四件建设的可行方案

“四件”建设必须坚持同步规划设计、同步配备、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合理配置各种常规教学仪器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软件建设应以需求为牵引,大力推动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素材库、声像资源库、课件资源库、电子图书馆等)的开发与维护,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之路,加强整合,鼓励共享;人件是资源的源泉,是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系统正常、高效运行的保障,观念革新是人件建设的首要工作,要认识到汉语教学数字化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创新的过程,是汉语教师的专业理论、教学技能、信息素养、敬业精神不断增强的过程。同时人件建设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汉语师资培训,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人件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内容的特点来构建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良好的整合模式,不断完善与发展本学科理论体系。

总而言之,硬件是基础,软件是重点,人件是灵魂,潜件是方向。只有加强“四件”建设的策略研究,才能形成“四件”有机组合的综合系统,最终实现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周中云.基于人件组织理论的课件开发团队策略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69.

[2]彭志峰.基于P2P技术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平台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5):75-78.

[3]周晓军.E-Chinese对外汉语网络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实现[A].张普,徐娟,甘瑞瑗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37-341.

[4]刘丽.Internet上免费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J].科技资讯,2008.(13):111.

[5]周平红,卢强,张屹.对外汉语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7.(3):66.

[6]张和生,洪芸.简论基于互联网的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107.

[7]罗立祥.对外汉语教学网络课程的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6.

[8]徐娟.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与资源管理系统[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7.(1):43.

[9]曹进,王灏.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外语课程资源整合策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6):54.

[10]曹宁.走进二语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性评述[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4):21.

[11]李凌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6.(6):77.

[12]徐娟,宋继华.对外汉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评价体系与培养[J]. 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6.(1):27-28.

[13]张丹,钟绍春,程晓春,严小卫.基于互联网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28.

[14]仇鑫奕.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6.2:32-36.

[15]张魁元,文笑雨,张妮.基于抛锚式教学的对外汉语教育游戏模式设计[J].科教文汇,2008.8:41.

[16]吕宇红,许建红,姚远.“长城汉语”混合教学模式及应用[A].张普,徐娟,甘瑞瑗编.数字化汉语教学进展与深化[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28-432.

[17]刘晓海,徐娟.建构主义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学设计中的体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2:38-41.

[18]孙宁宁.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4:37-40.

[19]何济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改革[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6:126.

Hardware, Software, People-ware and Hidden-ware in Digital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Foreigners

XU Juan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第3篇: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52-02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由此衍生的汉语热在全球蔓延开来,这给全国各大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独立学院中设立的对外汉语专业,面对一些王牌大学培养的同类人才的竞争,暴露出了疲软的态势,如人才知识覆盖面过窄、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及专业方向模糊等弊端。对独立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极大的冲击,学生们对原有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提出质疑,对外汉语教师也显得力不从心,传授理论知识较易、培养实际能力较难,成为阻碍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因此,有必要对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作深度思考,从而为独立学院教学建设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当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表现出并不“独立”的态势,教育部第26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独立学院应当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要制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的计划,但现在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照搬其附属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据资料统计,某省共有独立学院26所,其中有19所照本宣科,原封不动地挪用了母体的教学计划,只有3所做到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方法上的独立。加上独立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这就意味着国家在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招生等方面没有任何鼓励的优惠性政策,这也是制约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独立学院脱离了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为谋求发展缩短建设时间,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自身师资建设,学生实践教育的资源有限等问题制约着独立学院的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二 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确定和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若要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的奠基石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不仅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更是基本载体,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受到传统课程观念的束缚和对对外汉语专业定位的模糊化,造成了独立学院对对外汉语专业化的重视不够,导致课程偏离了对外汉语专业化发展的目标。首先,现有的课程设计太过着重学术性而忽略了师范性。目前,许多独立学院为对外汉语专业设置的课程仅有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词汇研究、语法研究寥寥几门课程,其余课程几乎与中文专业和外语专业所学内容相似,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其次,在课程设计上理论性和实践性不能达到很好的协调,课程设计过多地偏向理论教学,脱离了对外汉语

教育者将来在其职业中的实际需求,某些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师能力培育课程都没有开设,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这样既不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对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理论进行深化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今后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

2.师资力量和实习环境的缺乏

对外汉语专业作为近年来才兴起的专业,师资的配备与管理上没有编排出一个完整体系。在独立学院中,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双料人才(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听说读写),教师过于年轻,教研方面经验不足,这些问题令许多学校不具备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资质,如许多独立学院因自身条件有限,没有相应的专业师资来开设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大多都是从其他专业借调过来。一些院校更是缺乏实习的场所。据统计,国内近八成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独立学院内没有留学生,致使缺少一个基本的实习环境,当前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如此迅猛,独立学院中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所需的师资、实习场地等客观条件对人才培养有极大的限制,这也是造成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难以从事本行业的教育事业、对外汉语人才浪费的重要原因。

3.学生自身的条件限制

因传统式英语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在教授英语时,多以单词详解、语法分析、句子翻译为主,忽略了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听说能力的匮乏,进而影响学生教学实践的能力。独立学院学生作为本科三批,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一些基础课程上,特别是知识的积累和理解上相对吃力,再加上独立学院学生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总体发展不平衡,学生之间的差距拉大导致对各自前景和择业道路感到迷茫。虽然当前对外汉语专业就业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据调查统计,独立学院中的对外汉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直接流向对外汉语教育的仅仅只有十分之一,一半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而其他学生大多选择了与对外汉语教育无关的其他工作。这就意味着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对未来职业选择方向上定位不清,缺乏明确目标。

4.国家政策不到位

独立学院自1993年成立以来不断迅猛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5月印发了关于独立学院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的通知,提出“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原则,确保独立学院稳妥、健康地发展。但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教育部在2008年出台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但仅靠这两份文件来解决独立学院专业发展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三 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确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课程设计理念

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国际型、复合型人才为辅作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交叉培养的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明确独立学院的教学体系,该体系既是专业办学水平的表现,又是人才培养中的中流砥柱。这种培养体系旨在兼顾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抛弃传统教学观念,拓展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双突出的人才。课程设计方面,应该从四个方面更新理念:(1)从以知识作为基本出发点到以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2)从以教师主体为根到以学生客体为本;(3)从以教师单方面灌输到师生双方面沟通;(4)从以教学方法静态平衡到动态多样。

2.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实习环境

若要完善师资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院方不仅要大力支持教师留学深造,还应该给教师提供便利舒适的教学环境,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针对对外汉语专业需求,院方还应当聘请一些专业人才,如聘请外教,为学生学习营造多元化的国际环境。教师也应当提高教学理念,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科研和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实习不能是一种形式,独立学院应该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拓宽专业的就业出口,才能提高学生积极性,为学生指明道路,才能有效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转换。独立学院可以寻求其附属的大学和社会机构帮助,尽可能开设一些汉语培训机构或进修学院,使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再在这类机构中选拔出较为优秀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外派出国任教,如此循环反复,不仅可以缓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可以提高汉语教学人才的专业素质。

3.学生应当选择性地拥有教师资格证书

为了从各方面全方位地加强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出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学校对外汉语人才。根据学生水平硬性规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应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还有第二外语证书。另外学校还应当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在国际影响大有权威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格证的考试认证,如TESOL等。但要提醒学生不要盲目考证,要有选择性地参加认证考试,在考试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自身实践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4.国家加大对独立学院的扶持力度

当今,独立学院学生已占本科生中的三分之一,独立学院发展之迅猛,理应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国家应重视独立学院的发展,努力使独立学院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独立学院在教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一些能有效保护和持续推进独立学院人才发展模式的政策。

四 结束语

面对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国家、学校、老师和学生各方应当相互协调相互交流,国家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指导和监督,学校和老师多接受学生的意见多了解学生的困惑,学生多听听学校和老师的引导,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独立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大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4篇: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构建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而言,传授知识较易,培养能力较难……”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致力于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环节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如何构建尚并无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的主要认识有:

1 实践为重。通过语言结对、汉语课堂观摩、根据授课内容编写教案、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性活动、专业相关的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精神的活动。

2 “最好能具备绘画、书法、唱歌、表演和编导等艺术才能。不仅在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或文章。”

3 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包括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大一、大二进行课上教学实践,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四项较容易的实践项目。”“大三、大四以实践为主,进行课余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仿真性教育实践,方法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六项实践内容”。

国内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为课程实践(实验)、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缺少宏观策划与微观运作的体系化考虑。如何构建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现实的意义。

二、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体系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对外汉语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既是专业办学水平的体现,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链环。“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定的涉外项目组织工作能力,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二)八个层面的“体系”

“体系”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多功能的特点,“多角度”是要避免只有检验教学内容学习结果的单一角度;“多方位”是要从多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多功能”是每一个教学实践的内容既有自身的功能,更有综合合力的功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功能”最终体现到“多层面”上,即课程实践类的实践课程、课程实践、境外课程学习(SAP,Study Abroad Program);实践类的教学实践(实习)、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专业社会实践、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等八个层面。

(三)课程实践类

1 《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指学生参加涉外活动项目的设计、实作并获得学分的课程,它着重专业实践能力养育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为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夏令营等),长短期汉语文化教学,SAP+实践,语言、生活伙伴等,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实践活动。根据实践任务、次数和时长作考核,指导教师作阶段性指导评价和最终评价。

2 课程实践是指汉语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国文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1)《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法》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本体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①课程学习小组,通过多边互动与协作的信息交流、问题探讨、成果分享,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合作精神;②教学小组活动,观摩见习留学生课堂教学,作小组主题讨论、撰写教案、设计教法;③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程小组活动、教学小组活动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过程评价和总绪性评价。

(2)《中国文化技能与传播》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一门综合多学科内容、多学科教师任教、以专题形式修读的课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汉语教授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汉语文化教授者,需要有辅助教学的诸如简笔画、书法等能力;作为传播者,需要对书法、国画、武术、剪纸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样式有一定的掌握。本门课程需要和相关的书画、京剧等学习型社团结合起来。

(四)实践类

实践类含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教学实践、专业社会实践五个课程体系外的两个实践活动板块:扎实基础类――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自愿者组织、学习型社团活动、专业社会实践,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和国际意识。展现才干类――教学实践(IAP、SAP[课程学习+实践]、校内实习)。

1 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团体工作:学生参与夏令营、文化交流团体服务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展,担任教学活动、语言生活伙伴,在任务中获得中华文化传播技能、项目组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2 教学实践:传统实践中结果性检验项目,主要有境外汉语教学实践(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和校内实践两种,实践对象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

(1)IAP:是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外语水平与实际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水平、跨文化交际与国际意识、独立工作与敬业精神等都得到全面考验和提升。

(2)校内汉语教学见习、实习:在学校相关单位担任汉语言、文化教学项目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教学单位以组织安排学生听课、观摩课堂教学、撰写教案、独立授课、课外辅导及参与短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习实践,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第5篇: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综合课 理念 策略

引言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明确规定:综合课是承担系统的语言能力教学任务的主要课型,是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课型,是必修课,从初等到高等,应贯穿始终。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由于综合课地位突出,内容庞杂,比如语法知识的掌握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语言交际能力;无法做到“精讲多练”等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因此针对综合课教学,探索实践一些改进观念认识及教学操作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引进了新的教学方法,中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令人眼前一亮。2008年国家汉办制订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规定“国际汉语教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习目的,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①另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与方法》一书又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是集大成之作。总而言之,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如果能在交际化的汉语教学基本框架中,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也许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会有新的发展前景。

新理念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原则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理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就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方的交际活动,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各层级互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在时间和空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活动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和“合作”的方法来理解、体验汉语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教学活动的目标。

1.“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新理念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包括语言)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作用,认知结构是后天构建的。这正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会话,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②在当代教育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论,是“自主、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的主要基础之一。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教师应该把新的学习内容要素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设置科学的“先行组织者”等情境,协调和整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新信息进行积极同化和顺化的活动,达到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目的,这种学习理论为“探究”式学习奠定了基础。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有意义的学习,追求一种在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作出个人选择的学习环境下的“自由学习”。学生中心的关键,在于使学习具有个人意义,包括个人参与、自我发起、渗透自我和自我评价等因素。教师的角色应改为“促进者”即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这一学习理论对“自主”性学习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新理念运用对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学界都认为对综合课的课堂教学研究不足。拿教学内容来说,对词汇、课文的课堂教学研究较少。针对具体的教学阶段来说,中高级综合课的研究成果还不算多,而其中的语法教学研究又相对比较薄弱。笔者将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以上研究现状,立足于教学实践,找到提高教学水平、实现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改革目标的突破口,结合教学的阶段性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

首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基础,明确要遵循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中验证的根本教学原则。在现阶段,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原则应该服从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总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二是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三是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要与以上教学指导原则水融,相辅相成。

其次,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基础,明确要解决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根本性的矛盾就是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一根本性矛盾可以分解为以下一些具体问题:结构、功能和文化教学的关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比重与效果;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质”、“量”问题;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训练之间的多向、多层关系等。

新理念在对外汉语综合课各教学环节中的适用性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不是泾渭分明、完全割裂开来的。在对对外汉语综合课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上述三种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要贯彻始终,渗透于教学交际化的实现过程中。下面,笔者将以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内容(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篇、课文、文化以及汉语交际技能训练等)的实践为依托,探寻相关教学对策(策略、方法、技巧),甚至是对一些教学活动的操作细节进行探讨,以体现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强调组织教学的环节,创设宽松、和谐、欢乐的课堂气氛,注重教师的亲和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

2.复习环节很重要。其中,词语复了可以进行传统的认读、听写、释义等方法之外,还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设计猜词、计时快读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课文复习,可以让学生分别回忆学过的课文中的话,再出示提示词语,引导说出课文。进入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预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之间问答的方式,达到理解新课文的目的。

3.在词语教学环节中,一边展示,一边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情景问答,有意识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去输出这些新词语,将它们与正在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加快学生的认知过程,加深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词语教学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

4.在语法教学环节,探究式的学习应该得到很好的体现。可以尝试设计小组活动,把语法点分解为具体的语言任务,如围绕课文相关话题组句、连句成段、完成对话等分组练习,然后归纳发言。活动过程要求既要能够发挥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又要使整个课堂充满互动性。

5.在课文处理环节,首先要理解课文,通过视听说相结合的手段展示新课文。比如,可以通过领读、个别读、齐读等朗读方式进行。然后,为进一步加深理解,用提问方式将课文的内容话题抽出来,引导学生关注内容,用汉语思考,表达话题。

6.在总结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来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调整。这样既能把学过的知识清晰化、系统化,又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新理念要妥善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鱼”与“渔”的关系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汉语的能力,须要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即“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质疑”的环节可以引出学习任务,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讲课前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把自己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在讲解的过程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就讲解的内容提问题,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培养其认真思考的习惯。讲解后,让学生提问题,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示范性地启发学生如何用汉语提问。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关系

作为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要注重其位于整个汉语语言系统中的位置并合理科学地安排“听说读写”四技能的比例及符合实际的教学侧重点,教学理念的渗透要讲究梯度。比如处理课文教学内容可如此展示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学生之间问答答疑朗读详细提示说课文减少提示词说课文再减少提示复述课文简单提示复述课文。这一系列教学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达到熟练地掌握课文的目标。对语言技能的训练,也可遵循“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交际练习”这一线索,最终才能水到渠成。

3.教学手段上的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通过课堂中的操作我们可以检验大部分的设计意图的可行性和效果。其中,多媒体的使用给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认读速度得到了提升。第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快乐的情绪,减少学习的焦虑感,进而促进其积极的行为。特别是在节奏紧张的语言课堂上,在语法、词汇等操练阶段每时每刻都加以控制,学生的接受程度几乎达到饱和。如果教师能适时地设计一些多媒体的展示与互动活动,引导他们动用多种感官,那么就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语

综合课讲究的是“综合”,即“全面”。既要有语言要素的教学又要有语言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学习策略的引导和培养。总的指导思想付诸实践就是在原来综合课教学模式中采取各种办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设计由学生有兴趣参与的各种合作活动,增强课堂的互动性;重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习得汉语等。将经验在理论基础上的可验证性与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可操控性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的相互依托,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并给教学实践注入活力。

注释:

①李泉.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62-63.

②李柏令.新思域下的汉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14.

参考文献:

[1]李泉.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2]李晓琪.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

[3]陈岩,赵宏.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的互动教学模式[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4]回海滨.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学研究[M].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

第6篇: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课堂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导入”说与海外对外汉语教学

近几年来,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推广与发展,文化与语言并重的对外汉语教学思路越来越为对外汉语教学界所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思考文化导入,主要体现在教材设计的文化导入上。随着国际汉语教育的推广,从海外汉语教学的立场上思考文化导入的研究逐渐增多。周士平、张林军认为“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海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地域特性不容取代。所以,本文采取“文化导入”的概念讨论“文化”与“导入”的关系。这包含“导入文化”与“文化导入”两个概念,前者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类教材的设计上反映比较集中;后者作为教学的方式媒介,其范围主要在课堂教学上。本文尝试从海外即对象国的独特性角度上,探讨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和策略。

二、海外汉语教学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差异

随着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推广与深入,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发展极为迅速。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向“国际汉语教育”的转变,如何适应“对象国”的汉语教学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外汉语教学的阵地转变究竟造成了海外汉语教学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哪些不同?这些不同对思考、对文化导入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从目的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与对象国(海外汉语教学)的不同之处做了以下思考:1.目的语国与对象国文化环境的差别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国进行的,文化环境既在课堂上得以体现,又在其课下生活中时刻以“跨文化交际”的形式发生着;海外汉语教学是在对象国进行教学,学习者所接触的汉语文化环境主要是汉语教学课堂。目的语文化环境的差别使得很多教师、学习者认为,目的语(国内)环境显然优于对象国(海外)环境。为了弥补对象国(海外)的文化环境的缺失,文化导入显得势在必行,但是,海外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平衡有限的时间与无限缺失的文化环境呢?这就与教师在导入中国文化教学上的原则与心态有关,同时受教师的心态与观念的影响,海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是在有限的时间下展开的,那么文化导入应该导入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又应该怎么处理?等等问题均值得去思考。2.目的语国与对象国外语教学系统不同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大学,目前相对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也是针对来华大学留学生课堂上,基本以分语言技能课型为主,文化课程为辅的课型模式。而在很多国家,海外汉语教学也是纳入对象国外语教学系统中,有自己基于外语教学框架下的具体要求。以美国为例,除了很多大学将中文纳入外语学分课以外,中学开设有汉语AP(Ad-vancedPlacement)课,美国开设汉语教学的小学也有三种外语教学系统:即小学外语教学模式(ForeignLanguageintheElementarySchool)、探究式外语教学模式(ExploratoryFor-eignLanguageProgram)和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ImmersionProgram)。这些不同的教学系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具体则引发了一系列与海外汉语教学相关的问题:教学目标、课程大纲不同,教学对象、教学法不同等等。这些不同在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上又互相牵涉、互相影响。3.海外汉语教学与对象国其他外语教学的竞争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意识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性,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但从学习者来看,与英语相比,汉语还没有像英语一样成为普遍的第二语言。从英语以外的语种来看,TerrenceG.Wiley(2016)提到,至2010年,除英语以外,美国说西班牙语人口在所有语种中排第一位,数量约在1亿左右,汉语的人口,约为400万人口,从某种程度上,母语裔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学习该语言的人口基数。当然,母语裔人口与该种语言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人数不一定是正比。该文章还列举出了美国5个地区,5~18岁儿童中,母语裔人数与在ACTFL登记学习该语言人数比,以纽约地区为例,德语的人数比为9.4∶10,法语为3.7∶10,西班牙语为10∶10,汉语为100∶10。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学龄青少年中,非汉语裔的学习者与汉语裔青少年的比例相对较低,这就说明汉语教学在美国青少年中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三、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与策略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研究兴起,从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上来看有:陈光磊(1992)提到的四种方法,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从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内容的原则上看有:李泉《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原则》;从文化导入教材设计及教师心理上看有:李泉《文化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等。讨论的角度主要基于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并非完全立足于海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基于前面所分析的海内外对外汉语教学不同特性,本文对海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文化导入做了以下思考:1.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语言适用”属性赵金铭先生认为(2014《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思考》)“文化就是语言习惯,文化就是生活习惯,文化就是风俗习惯”。对外汉语教学中,从“语言习惯”与“文化”的关系思考汉语教学及文化导入,是对外汉语的第一要义。所谓“语言习惯”即在解释及使用某一语言现象(词汇、语法点)时的“典型语境”。冯胜利、施春宏教授提出的二语教学语法体系———“三一语法”,构成该体系的第三点就是教学语法需要考虑“(语法)功能的典型语境”。这与文化导入应用于构建学习者理解、运用某一语法的典型语境的,尤其是区分相似的语法现象(近义词,语法功能有相似之处的句型)的做法是不谋而合的。汉语语法现象中很多与语体色彩有关,这就与文化息息相关,如打招呼用语“您身体好吗?”与尊老的传统有关;询问姓名时“您贵姓?”与中国文化的自谦、尊敬对方的传统有关;又如“哪儿”与“哪里”与南北方用词习惯有关;又如“意思”一词延伸出的“有意思”“没意思”“意思意思”的不同内涵,则与国内社交文化有关;用“正……呢”与“正在……呢”表示动作进行时,“正……呢”的情绪色彩比“正在……呢”强烈等,这些均是需要进行文化导入的语法现象。通过直接阐释、演绎的方式导入文化,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现象(词汇、语法、句型)的典型使用环境。2.文化导入适应学习者语言程度原则由“语言适用性”的原则延伸开,文化导入不仅要为构建某一语法现象的典型语境服务,在设计文化导入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语言程度,文化导入所使用的语言及方式应于学习者的“语言难度”相匹配。海外课堂文化导入受课堂时间及对象国文化环境所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所占时间不多,所以文化导入要适应学习者的语言程度,尽量减少中介语的介入。教师在设计文化导入环节时,应对用于表述该文化导入的语言进行全面检视,如是否可以用学习者已掌握的词汇语法对该文化导入内容进行表述?超出现有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文化导入是否适当?在必须用到超出现有学习者语言水平的表述时,有什么媒介手段(图片、图表、实物、演绎、视频)可代替或辅助?3.文化导入利于“文化产出”的原则从教学环节的完整设计的角度,文化导入的语言适用性也应考虑利于“文化产出”的原则。二语习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在海外汉语教学课堂中,这种最终目标可以分解为:学习者运用习得的语言,进行表述、交流完成课堂活动的阶段性目标,形式上则可以是单人或小组,书面或口语、传统形式或多媒体等。这一过程可视为学习者的“文化产出”的过程。从利于“文化产出”角度出发,文化导入作为课堂设计环节的一部分,应考虑到与“文化产出”的关联性,即导入内容应与该课的语言教学内容一起构成有层次的示范。这种有层次的语言示范既应考虑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考虑到相邻、相关的主题构建。如在初级汉语教学中旅游、参观的教学主题,与表述方位、地点的主题在教学大纲里的安排常常很相近。在进行单个主题的文化导入时,就可以互相关联。关联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利用相同的素材进行导入,同时也可以是利用学习者所完成的其中一个主题的“文化产出”成果进行导入。4.文化导入的“跨文化”双向兼容原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属性及培养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这一根本目的所决定的”。李泉、丁秋怀(2017)对外汉语教学是本身就具有跨文化的特点,以往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帮助来华留学生实现汉语的跨文化交际上,汉语文化是跨文化的唯一的、单向性的目标。随着海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汉语文化作为目的语国文化与对象国文化形成双向性互动的特点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海外汉语教学因发生在对象国,学习者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从文化导入的角度,反而可以利用成为优势。即用学习者所熟悉的对象国文化作为媒介和载体,带入陌生的文化,增强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实现文化比较的外语教学目标。如可以用学习者所熟悉的对象国歌曲串联系统性名词的教学,如流传甚广的哈佛大学教授用《两只老虎》串联了中国朝代简称,流行的舞曲串联的身体名词和方位词,利用学习者所熟悉的绘本及故事创作汉语版绘本及故事,等等。此外,用学习者所熟悉的歌曲、绘本、游戏等载入中国文化内容,还有利于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向非汉语学习者行展示,使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自然深入对象国普通民众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四、总结

海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速,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运用好文化导入,显得日益重要。文化导入可以配合多种教学法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加强与学习者的母语、中介语文化的联系。对于海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的研究还可以结合不同国家地区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积累丰富经验,提升理论规范,使海外汉语课堂教学更加规范化、效率化。

参考文献:

[1]周士平,张林军.国外外语课堂教学研究对开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启示[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2).

[2]TerrenceG.Wiley,OfeliaGarcia.LanguagePolicyandPlanninginLanguageEducation:Legacies,Consequences,andPossibilitie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100(Supplement2016).

[3]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4]李泉.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A].留学生在华汉语教育初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泉.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J].世界汉语教学,2011b,(3).

[6]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中跨文化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6).

[7]冯胜利,施春宏.论汉语教学中的“三一语法”[J].语言科学,2011,10(5):464-472.

第7篇: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专业 创新 课程体系建设 探讨 实践

一、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就是对目标的确定,在进行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确定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所谓的培养目标就是指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层次等相关内容的明确规定,持此之外还涉及到社会评价标准以及未来服务面向等。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确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时应该本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在不断完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

只有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才能正确地设计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正确把握了专业设置原则,才能更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正确定位,做到健康与和谐地发展。目前,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根本上讲,就业难的原因并不是社会人才过剩,而是因为高校招生的计划性、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化、培养目标的“专业化”与就业的市场性严重脱节。所以说,在国家“招生的计划性”暂时不能打破的情况下,认真寻找学生就业的“出口”,并按照学生就业“出口”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将成为任何一所区域高校生存的必然选择。谁先迈出了这一步,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优先权。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定培养目标的现实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毕业后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状况。不过,通过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的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率都比较高,达到了83%,其中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多,大概占45%,除此之外大概有17%的学生选择了考研,9%的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工作,3%作用从事对外汉语,还有3%的学生在毕业后当上了村官或者是参与到了“三支一扶”中,剩下的5%作用则从事保险、企划等其他行业。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情况不佳的今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的。

二、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架

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的基础上来制定基本构架。主要包括两门“工具课”,两门“素质课”以及“职业生涯设计课”,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来提高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内容为:

(一)外语和网络两门“工具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越来多的外国人涌入到了我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这就导致我国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果你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就不能与外国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英语文件也看不懂,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学习与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网络都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交流与办公工具,如果不能熟练的对其进行操作,就很难在工作中运用的得心应手。

(二)基础综合与专业方向两门“素质课程”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品质。所以,在进行汉语言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此之外,在专业方向的确定上应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详细的了解,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直接与就业接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程”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多数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出现这种状况不仅是因为当今的社会情况、专业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学校没有制定直接与就业接轨的“职业生涯设计课”。所以学校要积极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职业生涯有所规划,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感到迷茫。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对未来可从事岗位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就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胜任自己所选择的职业。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建设的创新性

(一)坚持“培养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相结合”的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研究型人才,另一种则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对这一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的研究型人才就是专门负责学术研究工作的人员,要想从事这一职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继续深造,这样彩门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考取相应的学位。而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那些在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才,这部分学生一定要注重自身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在毕业之后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专业培养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努力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汉语言专业人才。

(二)坚持“一个专业,多发出口”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一个专业,多种发展方向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不能过于注重培养某一单一素质。按照这个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开设了文秘和对外汉语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文秘方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扎实的公共关系与文秘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公关能力、写作能力、综合服务和辅助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性文职人才。对外汉语方向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的要求,建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核心、跨文化交流为辅翼的专业结构模式,培养具有汉语汉文化和国际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现代信息处理技能、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需要的广泛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借鉴和学习国外或境外大学先进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汉语言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死板,课程也比较枯燥、乏味,缺少创新性,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建设的实用性

(一)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根据最近几年的招聘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在局限于高学历以及高层次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在进行汉语言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实践课所占比例,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积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从一般的社会实践到课程设计,再到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体现了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实践性的课程主要有《写作技能训练》、《应用文范例研读与习作》、《秘书应用写作》、《诗选及习作》、《词选及习作》、《文学创作》、《阅读与评论》、《中小学教师技能》、《新闻写作》、《速记训练》、《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等。

(二)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中加大“应试课程”的比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按照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课程形式,构建起以学生“出口”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与国际融合接轨为标志、以资源强配置为保障、实用先进的新课程体系。该体系强调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最后学年结合学生就业这个核心问题,灵活开出“应试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如开设的《考研专业辅导》、《中学语文教师上岗考试》、《公务员应试》、《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等课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的人,保证学生凭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上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快速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

第8篇: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视频案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54―04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正在从既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现在中国人“走出去”教汉语转变,这种转变从实质上促使对外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推广。基于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宏大背景,政府、民间都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日益扩大。于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重要性就因汉语教师推广语言和传播文化的国家使命感而显得尤为突出。然而,我国现有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知识――诸如语言基本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传授上,而这些知识对教师在未来教学一线所起的作用一般要假以时日才能见效,对新教师而言最紧迫的需求是如何上好实际的一堂课,如何将富于汉语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学习者留住,如何将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新教师要提高教学技能,仅仅靠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有机会观摩到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必将有助于新教师迅速成长。不仅如此,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也是学习者,培训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不仅乏味,而且很难持续地学习,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培训的质量。显然,适时地给予教师观摩、操练技能的机会很有必要。

2008年7月,为了配合年底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启动了“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面向海内外一线汉语教师征集汉语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截至2008年10月底,共征集到118个视频短片,涵盖16个国家、10个语种、多种课型,以及多种教学模式。经过专家评审,17个视频短片作为示范课在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示范课观摩交流分会中展示。获奖教师在台上用PPT简介其教学设计、展示其精彩片断、与台下各国与会教师和专家互动,参加者众多,场面热烈,吸引力强,成为此次研讨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获奖教师十分感激国家汉办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同时也衷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这种机缘,交流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能否用课堂教学视频短片的方式帮助教师成长、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在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正在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进行教师教育。本文试图将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引入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围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内涵、制作过程、使用方式等问题,就该种培训模式的构建、内涵及其优势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究。

二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在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教师的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1]它整合了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把教学信息用非线性的方式链接起来,从而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

纵观国内外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方式,主要有现场观摩、文本案例、微格教学、视频案例等。现场观摩,可以真实体验课堂的气氛,但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回播”,不便于反复观看,局限性很大。文本案例,“文字版”的课堂实录,用文字记录课堂,将复杂的课堂过程简化,但容易丢失关键信息,而且无法感受真实的课堂气氛。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一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的方法。一般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技能或技能的某一细节来训练,因而是微观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教学过程,再据此进行系统的评价、反馈,以促进教学技能的改进与提高。微格教学也用摄像机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在这一方面与视频案例类似。为了区分二者以加深对视频案例概念的认知,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对比:

综上所述,视频案例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① 高度整合:不仅有课堂实录,还包括教师评价、专家点评等,内容丰富;

② 多媒体(多感官):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展示形式;

③ 高观摩性:展现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便于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现场感超强;

④ 可重复利用:数字化的形式,便于多次播放;

⑤ 问题驱动:案例中包含的问题可引起教师的反思和交流。

视频案例的理念很好,如何找到合适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或优秀的案例素材是这一理念推广的关键。“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所征集的118个视频短片,弥补了这一不足。结合此次活动已评选的17个“创新示范课奖”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本文初步构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步骤1:“前期准备”。选定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主题可以涉及语言学习、文化欣赏;语音、汉字;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因素。

步骤2:“案例素材”的收集。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背景信息、课后教师反思、学生反馈、同行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等素材的收集。

步骤3:“案例问题”的提炼。这是视频案例制作的关键。一个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首先应该是一个案例,案例无一不蕴涵问题,具有困惑性,由此才能引发教学的反思。提炼案例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

① 问题必须能够说明案例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这一点正是新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

② 问题尽量关联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③ 问题具有启发性,激发教师进行讨论和反思;

④ 问题清晰,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⑤ 问题可聚焦某个课堂实录片断,或其中的某个案例素材。

步骤4:“视频案例整体框架”的确定。将案例素材、案例问题等内容整合到视频短片中,合理组合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融入设计者一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确定视频短片的整体框架和文字脚本。

步骤5:“视频案例”的合成。完成此步骤时要善于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音视频编辑技术等,注意画面美工设计、镜头分切、特技处理、节奏控制等问题。

视频案例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试用、修订,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案例。

三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从形式上看,基本上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或者讲授语言教学理论知识,或者介绍教学经验,学员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这种讲座式培训模式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特别是培养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为一名称职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除了要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原则外,更重要的是上好真真正正的一堂课,熟练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制作完成后,我们尝试将其应用到教师培训活动中,使每一位学员不仅有机会上讲台讲课,同时又有机会通过视频案例学习别人的讲课技巧,通过课堂教学的自评与他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拟构建的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中,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一般教师培训模式中的理论知识传授过程,并作为该模式开始的基础条件。通过理论学习,学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各种教学方法、技巧等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员在随后的教学观摩中提高学习效率。

步骤1为“选择教学的主题”,视频案例是在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数量有限,学员只能从已有视频案例的主题中进行选择。然后学员针对选择的教学主题,自己编写教案(步骤2),并到讲台真正上一堂课(步骤3),这一个过程由摄像机真实、完整记录下来。

步骤4为“观看视频案例”,之后通过步骤3和4的对比分析,学员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步骤5),不断提高自己。步骤4可在课堂中进行,亦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充分考虑到学员的需求和各种培训环境。

那么学员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呢?经过访谈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总体原则概述如下:

① 依据学生汉语水平、文化背景、兴趣等设计教学内容;

②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反应,灵活调整内容和速度,进行充分的师生互动;

③ 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精讲多练;

④ 适当使用学生母语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养成听说读写汉语的习惯;

⑤ 课堂步骤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⑥ 恰当适用各种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

⑦ 语速适中,语言规范,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通过步骤2、3、4、5的循环往复,学员在总结、模仿、创新的过程中掌握单一的或综合的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指导,特别突出实践。培训前的理论学习由学员自己完成,阅读指导教师提供的相关论著,事先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

② 为教师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师身临其境,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认知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大大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③ 不同教师可根据需要控制视频案例的播放,并与自己的教学相比较,提供反思教学的平台,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角色。

④ 适合教师的个人成长,可反复观看视频案例,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⑤ 适合教师学习技巧性比较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教学的观摩课。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技能难传授的困难,使教学技能的获得变得容易起来,其多感官性也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员从教学观摩、自我评价、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在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逐渐成长,越走越远。

四 结语

为了适应汉语教学“走出去”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储备扎实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和汉语语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海内外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及时正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技能,使外国人爱学汉语、易学汉语、学会汉语。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汇集了一线优秀汉语教师的精彩讲演,为新手教师提供了一个融多媒体、趣味、实用为一体的观摩学习平台,确确实实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为迅速有效地建立一支汉语国际推广的生力军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17个“创新示范课”课堂教学视频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制作视频案例的素材,基于此,进行一系列有关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及其应用模式的探究才是可行的。

尽管关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制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设计构建阶段,但从“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示范课观摩交流现场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此种模式的魅力。基于与会教师的强烈需求,我们拟设计并开发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库,不仅便于继续收集和整理优秀的视频案例,而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从大量的案例中进行模式特征的挖掘,从而以定量的方式支持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除此之外,也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实施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收集一线教师的真实反馈,进行实证研究,反复优化、改进,不断深入和完善此种培训模式,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 李娟,张景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优势与个案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42-43.

[2]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1-32.

第9篇: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留学生 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98-03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 年设立的,旨在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课程设置。许多学者都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是针对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而言的,关于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称“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则较少有专文论及。因此,本文拟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剖析我校留学生汉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今后我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兄弟院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概况

江西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获批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并于2010年春季开始招收留学生汉硕,目前已有两届学生顺利毕业,并有一届留学生汉硕在读。我校留学生汉硕的生源以马达加斯加籍留学生为主。虽然我们在招生时要求申请者需具备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备相当于新HSK五级的汉语水平,但班级汉语水平层次区分仍较明显,由于印尼和韩国等亚洲籍留学生一般都有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四年汉语的经历,他们的汉语水平明显高于马达加斯加和加纳等非洲籍留学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非洲籍留学生中,有7人在大学孔子学院学习过两年汉语,还有7人在孔子学院学习过三年汉语。相对来说,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不长,基础也不太扎实,特别是书面表达的时候,暴露的问题更多。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是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留学生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其课程体系也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与《留学生方案》完全一致,只在课程与学分结构方面稍有微调。

(一)核心课程的设置

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包括《当代中国专题》、《高级汉语》、《汉语语言学》。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中华文化及技能》、《跨文化交际》。其中,《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与《留学生方案》稍有出入,《留学生方案》是《中华文化专题》。

(二)拓展课程的设置

我校的拓展课程整体结构与《留学生方案》一致,但每一类里可供选择的课程与《留学生方案》又稍有不同。关于汉语教学类,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汉语语言要素教学》这门课程根据语言各要素分解成3门课程:《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同时,删去了《汉语技能教学》,并增设了《汉语教学研究方法》和《古代汉语》。关于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留学生方案》是2门:《中华文化经典》、《中外文化比较》,我校还增设了2门:《中国思想史》、《国别与地域文化》。关于教育与教学管理类,《留学生方案》是3门:《外语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管理》、《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而我校则增设了《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三)训练课程的设置

《留学生方案》共有4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教学测试与评估设计》、《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第4门课程换成了《课型与教学技能训练》,因为核心课程里已有一门《中华文化及技能》。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我校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对《留学生方案》所做的修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个别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如《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我校更偏重于文化技能的教学。二是个别课程的类别归属不同,如在《留学生方案》里,《汉语技能教学》属于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而我校实质上把这门课程移到训练课程中了。三是增加了一些课程,并细化了个别课程。那么,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修改是否合理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呢?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重汉语教学类课程,轻汉语知识类课程

在我校留学生汉硕的26门课程中,纯粹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只有3门(占12%),汉语教学类课程却有14门(占54%)。留学生们普遍反映,一个学期的《高级汉语》课根本不够,他们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汉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这不难理解:一个母语就是汉语的教师若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仅仅依赖自身作为母语使用者的语言直觉,尚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何况我们的留学生呢?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毕业时连自己的发音、用词造句、书面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又谈何去教别人汉语?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设置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应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从上文提供的数据来看,我校留学生汉硕的汉语教学类课程与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约为4.7∶1。教学类课程设置过多势必造成某些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核心课程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讲语言要素教学,而拓展课程里又分别开设了《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这是比较突出的交叉重复。

(三)部分课程的设置必要性不足

在对我校留学生汉硕与国内汉硕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在留学生汉硕的课程中,约有70%的课程与国内汉硕的课程相同或相近。我们认为,有的课程对于将要去海外执教的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留学生汉硕却未必如此。孟瑞森(2011)指出,留学生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中国教师相比,存在着天然的优势:留学生毕业后在其本国从事汉语教学不存在难以适应海外生活环境的问题,不存在因语言、文化、习俗的不通而产生的沟通问题;留学生更了解当地教育的政策、体系、规章制度等,而且他们自身有学习汉语的经历,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学生。因此,像《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这样的课程似乎更符合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需要,对留学生汉硕来说,开设的必要性不大。此外,《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也是如此。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

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田艳,2012)。因此,我们建议根据留学生汉硕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汉语知识类课程。比如把作为学位公共课程的《高级汉语》从目前的一个学期扩展到两个学期甚至三个学期,而且在教材内容及训练重点方面要逐渐向书面正式语体倾斜,要涵盖议论文、杂文、学术论文、散文随笔、文言文和书信尺牍等各种文体,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这两年毕业生在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汉语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行文方式,措辞口语化严重等,还可以考虑在第一学期增设一门《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另外,由于我校每年都有部分留学生因为第二学期末的新HSK六级没有通过而拿不到汉办的奖学金,甚至不得不中途退学回国,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预备课程中开设针对新HSK六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以利于生源的稳定。

(二)调整部分课程的内容

首先,为避免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与学位核心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交叉重复,同时给学生打下更坚实的汉语基础,这三门拓展课程可以只讲授关于汉语语言要素的系统知识,把“教学”部分留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另外,由于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词汇”部分内容较多,而且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和留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语音部分的课时可适当压缩,并把“文字”并入“语音”部分,形成《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汉语词汇概说》、《汉语语法修辞概说》三门课程。

其次,学位核心课里的《中华文化及技能》宜按照《留学生方案》设成《中华文化专题》,本课程的目标是较系统全面地向留学生介绍中华文化,而文化技能的训练则可放到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拓展课程里,开设诸如《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礼仪》、《中国舞蹈》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文化技能教学时,我们是让国内汉硕和留学生汉硕合班上课,留学生们非常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能增进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我们认为,像《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比较》等文化交流类课程也可以尝试这种做法,使教师、留学生、中国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让中外学生都能更深刻地理解异国文化及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最后,《汉语语言学》这门课程,根据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说明”,会涉及“语用理论与语用分析、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汉语水平都还迫切需要提高的我校大部分留学生汉硕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可以考虑放入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里,供学有余力的留学生选修。

(三)删减部分课程

《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国别汉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这三门课程如前文所述,可以考虑删除。另外,既然要开设以汉语语言各要素为主题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如《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等,为避重复,原来的预备课程《现代汉语》可取消。至于《古代汉语》和《中国思想史》,《留学生方案》上并没有做要求,目前来看并无增设的必要,一是因为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对我校留学生汉硕来说,艰深难懂不好理解,二也考虑到留学生汉硕的学习期限只有两年,上课的时间最多一年半,课程安排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

总之,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深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罗尧成,2006)。除此之外,担任留学生汉硕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应该有全局观念,不仅要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深刻地理解,也要明确所任教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任务,同时任课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遇到某些内容可能有交叉重复的课程时,更应协商分配好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孟瑞森.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外国留学生培养[J].语文学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