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范文

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精选(九篇)

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

第1篇: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研究;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

现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践尚短,但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威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空间在减小,客户在流失,从而加大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难度。在此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是应对这些威胁的最佳途径。

一、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现状

1.跨区域经营的区域选择情况

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采取逐级跨越,由县跨越市、由市跨越省,实现跨区域经营。响应国家“三农”政策,重新审视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实力有限,市场竞争也比城市商业银行弱。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将自身定位在乡镇地区或偏远的山区。实现跨区域发展经营模式可以采取在当地建立村镇银行、开设多个支行,实行股份制,吸引投资者或者兼并等措施。

2.跨区域经营的模式表现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初期多半是建立村镇银行,积累行业经验,等待时机成熟后转战其他城市。例如,苏州市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山东等地开设了一家控股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建立村镇银行旨在吸引当地优秀的企业进行投资入股,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开设异地支行,由于村镇银行品牌相对单一,难以与村镇银行创始人联想在一起。因此,开设异地支行能够强化品牌效应,塑造积极形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已有16家农村商业银行开设异地支行。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另外两大途径为实行股份制以及对外兼并。例如,江苏省常熟市在天津、武汉等地区银行合作入股。

3.跨区域经营遇到的问题

(1)存在行政过度干预的现象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由于行政过度干预,致使经营策略难以落实。在异地支行的日常经营方面尤为明显,农村商业银行对下级村镇银行行政干预更为严重。于地方政府而言,保障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建设市政工程,难以离开银行资金的支撑,而农村商业银行异地支行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文件支持,故而行政干预在所难免。

(2)人才缺乏

人才是保证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银行开设异地支行需要专业人才进行支援。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异地支行的工作人员大多由总行委派或者公开招聘而来。由于资金有限,总行不会将资金投入到闲置的人员上,因此,总行委派的都是少数的精英骨干,而公开招聘的人员培训到上岗耗时较长,难以适应本行环境。

(3)控险制度较差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时间尚短,银行的内控制度、控险措施以及管理制度上均不完善,信息系统加密技术不够先进,难以保障银行信息的安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泄漏商业机密事件以及风险案件频发。

二、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几点建议

1.改进战略规划

跨区域经营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不仅是一个机遇,同时,还伴随一定的风险。只有结合市场环境、银行内部实际经济能力考虑,制定出可行性战略规划。第一,农村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当地市场,与固有的客户保持密切沟通,这也是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有利途径。第二,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储备充足的转型资金,从而夯实转型的基础。第三,应响应国家“三农”政策以及调整好自身的定位,做好跨区域的区域选择工作,立足于自身的经营模式和传统的客户,保障战略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2.探索新的模式

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不具备上市资格,转型资金不充足,难以吸引投资者,由于资本实力不强,市场流通渠道狭窄。扩大经营规模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因此,农村商业银行需要探索新的跨区域经营模式。第一,在当地建立村镇银行,与当地优秀的企业与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寻求合作机会,第二,扩大金融便利站的网点,提升覆盖率,使更多的人使用这一自助设备,从而节约经营资金。第三,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实行股份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再者,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预算管理以及经济管理工作,进一步控制好跨区域经营的成本。

3.做好人才储备

农村商业银行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人力资源,人才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前提条件,银行专业人才培养耗时较长。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应考虑积极吸纳人才,为日后的经营做好准备工作。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做到不仅培养人才,还能留住人才。

4.完善控险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应事先制定好风险管理措施、内控措施、规范化操作管理。第一,控制各项风险指标符合指定要求,储备充足的资金。第二,强化信息安全管理技术,通过先进严密的管理技术,防止商业机密泄漏。第三,农村商业银行应不定期培养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职业素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惩处措施,防止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应结合实际情况,千万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制定出可行性经营方案,才能实现具有农村商业银行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方针,从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コ,陈莹.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实践与发展思路[J].河北金融,2011(09):37-39.

第2篇: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活动 跨文化管理 文化冲突 文化差异

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经营活动迅速崛起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处在一个异质的、多元的文化环境之中,基于这种情况,跨文化管理已经成为了能够影响国际商务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以跨文化管理为基础来分析其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并依据分析的结果来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能够很好的缓解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冲退,提高国际商务活动的成功几率。

一、跨文化管理

文化能够对国际商务活动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因为文化具有很强的差异性,所以不同国家、地区中的商务活动其文化的特性也不相同。企业的跨国经营就是将经营活动从一种文化环境转入另一种文化环境,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下,必须要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基于这样的情况,跨文化管理就应运而生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指导,跨文化管理包含两个方面: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供应者、顾客以及竞争者的管理;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管理。当前的国际商务活动已经慢慢的发展成为了一种文化活动。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寻找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可以有效超越文化冲突的发展目标,继而以此为基础,改革或重新设计管理机制,以此来增强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同时企业也只有通过跨文化管理才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进行约束和管理,确保其行为方式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同时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跨文化管理能够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再实施跨文化管理时,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文化冲突问题,下面就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

二、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冲突

(一)企业内部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企业的主文化就是指以母国文化为基础、在跨国经营中逐渐形成的居于管理首位的文化。亚文化则是指带有东道国特征的文化形态,具有十分特定的文化内涵以及表现形式的次级文化。通过研究发现,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健康的主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两种文化都是健康的但是其存在形式以及表现意识有所不同两者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其次,主文化可能会凭借母公司的措施来扼杀亚文化,亚文化亦可侵蚀、瓦解主文化,这样的情况都是使企业的整体文化走向衰败,造成正常的国际活动无法进行。

(二)跨国企业和本地员工之间的冲突

在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往往侧重于道德层面,讲究“人情关系”,而西方人则是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执行。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讲,其在实施管理是往往是追求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仅仅是对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的补充以及约束;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则是注重规章制度,而不讲究“人情”,企业和员工必须要注重维护规章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以及义务。这样的情况势必会造成诱发沟通上的障碍,引发文化冲突。

除了上述的两种文化冲突之外,还有东道国文化与母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员工个体观念与群体本为观念之间的冲突。这些都是跨文化管理中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

三、国际商务活动背景下的跨文化管理

首先,要识别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要了解自身的文化,全面掌握母国文化是如何对外排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的,革新观察事物、评价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行为准则;要掌握东道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例如宗教习俗、法律制度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些要素可能对经营造成影响;要克服民族中心论,正式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要加强对员工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让不同领域的文化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并且能够为企业的全体成员所用。由此可见,跨文化管理就是对员工的价值观念的重新整合,并改变其行为。在这方面,企业必须要开展面向全体职工的讲座,通过讲座让职工明确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要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认识;要让员工全面的了解东道国的文化习俗、宗教背景等方面,只有全面了解和尊重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跨文化管理的实施,保证国际商务活动正常进行。

最后,要树立思维全球化,行动当地化的思维模式,即,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必须要全面的考虑管理的理想是否能够和本土文化相结合,是否能够符合所处的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环境。企业在进行跨国经济活动时,必须要适当的雇用当地的给员工,增加当地员工在整体员工中所占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背景,深入消费者之中,有利于拓展市场。

四、结束语

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跨文化管理就是以经济全球化发展为基础,以实施跨国商务活动的企业作为载体,实施的文化介入和融合。因此,企业要想更好的实施跨文化管理,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时候跨文化管理,以及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冲突表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这些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实施行之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推动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登永.论跨文化管理在企业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关于我国加入WTO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文化因素[J].经济与管理,2007;3

第3篇: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2

目前阶段,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专业应用能力,但是,专业英语是否满足经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专业的商务交际能力,值得我们予以探讨。因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刻不容缓。

1.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

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不同,又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基于培养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胜任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我们可以确定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商务交际技能。

1.1 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商务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或表述事实,同时也在表达感受和陈述意见。在经济活动中,商务沟通可以是公开演讲,可以是贸易谈判,可以是主持会议,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尽早培养商务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商务写作能力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商务写作有以下两大基本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商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代表本机构有效的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用来履行这两种功能的各类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这些商务文件的写作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在学习中予以掌握。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

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开拓、贸易往来、市场调研、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为频繁的机会与来自全球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因此,在市场、劳动力和资金都全球化的今天,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现有大学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的差距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各种专业英语课程,显然不能完成上述培养目标。它们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商务交际能力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客观差距。大学英语注重的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的是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同事部分高校还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具体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展开的,在教学任务上偏重的是对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这对上文提出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直接起到发展培养的作用。

3.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自身局限性,那么商务英语如何能够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技能和商务背景知识的密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英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与同事、合作伙伴和境外客户进行流畅有效的商务沟通。但是这些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的商务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商务实践活动就面临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商务英语课程可以以商务交际活动为主线,设置虚拟的商务活动场景,模拟相关的商务活动,通过求职面试、部门分工、商务谈判、内部协商、市场调查和处理投诉等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各类常用的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如备忘录可以用来向公司员工通知公司内部政策的变化,也可以寄给客户作为进一步协商的依据。分析报告可以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市场准入的依据。商务简报可以通报某个项目的进展,也可以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件,讨论各种文件的特点和功能,并且提供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商务文件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各类商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3.3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更需要强调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胜任今后的商务工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将语言传授和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各种真实语料来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达的今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进行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真正实用性的人才。这已经成为各界同仁的共识。因此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曾纪伟.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及要求[J].高教论坛,2005(2)

第4篇: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跨境电商;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7.09.192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

广西东兴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东南濒临北部湾,西面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乃至中国通往越南以及东南亚最便捷的通道,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从事跨境电商的地理位置优越。东兴市在阿里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报告》和“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榜单,位列2015年中国电商百佳县第26位、2015年中国大众电商创业最活跃的50个县第38位、2015年中国大众网购消费最活跃的50个县第30位。本文以广西东兴市为背景,走访当地从事跨境电商贸易的企业,分析其人才需求的现状及需求特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勾勒绘制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能力结构图,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1 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跨境电商日渐风靡,我国跨境电商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13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3.1万亿元,增长率为31.3%,其中B2C占比6.10%。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4万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14.8%。2015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元,同比增长42.8%,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7.3%。根据财政部网站最新挂出的通知,从2016年4月8日开始,中国将执行新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并调整行邮税政策,预计2017年跨境电商交易额将增长至8万亿元。同时,阿里巴巴等跨境电商企业已经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向海外迅速扩张势力。2015年我国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已超过20万家。

随着政策推动及消费需求,未来进口电商也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慢慢进入成长期。同时,跨境电商以跨境金融、跨境物流(海陆空),以及跨境保险三个较大的方面来开展,因此,对于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也应以上述三点为辐射中心,打造专业性的跨境电商合格人才。

2 跨境电商企业人才技能要求

当前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中,对电子商务人才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电子商务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电子商务人才相对减少。根据企业访谈,目前大多数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高要求的,主要分为专业型人才、我恍图际跞瞬藕透春闲凸芾砣瞬牛而在复合型人才中又分为技术电商、管理电商和营销电商。

单一型技术人才是指具有某一项特定技能的人,主要负责企业中与其对应的技术方面,如计算机编程、翻译、美工、网站推广等。复合型管理人才是指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主要从事公司管理方面的工作,如营销总监、网络运营、网络营销。

接下来将详细地概述跨境电商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需求。

(1)计算机编程人员。电子商务专业(B2B)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在各个院校注重的方向也不一致,一些院校注重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有一些院校会把课程重点放在商务模式上面,这些主要体现在这个专业所在的院系,有的在管理学院,有的会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有的会在软件学院。因此,对于跨境电商公司而言,计算机编程人员也是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一大需求。

(2)美工。美工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另一个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学生对于自身有个清楚的定位。从事美工方面则需要学生熟练地运用PS、CDR等图片处理工具,并能够依据产品设计出一整套完善的相关图片。

(3)网站推广、产品推广。从某方面来讲,电子商务是商务活动的一部分,将线下交易转移到线上,这就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熟悉相关的线上推广操作,其中网站推广和产品推广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翻译。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学习多国语言俨然成为大众潮流,尤其是在跨境电商行业中,要求从事该行业的电子商务人才懂得其他语言,英语是基础要求。因此,就要求电子商务人才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方便贸易工作的进行。

3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能力单一,缺乏整体性思维

电子商务专业的综合性较高,涉及计算机、商务交易、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会学习学校规定的基础课程,忽略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能力较为单一,缺乏良好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的思维。

3.2 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近距离接触企业的机会,使得学习的知识只停留在表层和理论知识层面没有深化,实操经验严重不足。

3.3 综合能力较低,缺乏良好的综合素养

跨境电商业务面临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他们的语言、思维方式、文化习惯等不尽相同,面对的商务环境更为复杂,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更高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交流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

4 新的培养模式的研究

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需求,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革。

4.1 整合其他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系统化教学

跨境电商是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于一身的新兴行业,对从事者综合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整合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商务沟通等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素养,增设国际贸易、商务沟通、英文教学等内容。

4.2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行实践化教学

在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需要从事该行业的人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成立校内实践班、校外学生实习基地等,增加学生的实践合作和操作练习,减少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电子商务各项技能的掌握和熟悉程度。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教学项目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具有实操经验的人才,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4.3 加强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非常注重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学校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多参与集体活动、学生工作等,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比赛,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辩答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乔华.“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5(10).

第5篇: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跨国公司,转移定价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由于跨国公司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具有巨大优势,经营活动遍步全球,因而也就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为了使全球范围内经济利润达到最大化,跨国公司常常在企业内部交易中运用转移定价来实现其战略目的。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及其转移定价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转移定价最初是作为跨国公司管理层管理下属各公司、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工具而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就十分注重内部转移价格在管理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下属各公司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自主经营权。为了促进下属各企业的有效经营,转移定价成为调节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尤其是各国开始对跨国集团征税,使得转移定价肩负起规避税负、规避东道国的各种管制以及规避国际金融风险的责任,成为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重要策略和工具。

一、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定义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是指跨国公司为了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母公司与各国的子公司之间或各国的子公司之间相互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劳务与技术时所采用的内部交易价格。这种价格不同于市场公平竞争的价格,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市场供求关系法则的影响,也不是独立买卖双方在公开市场上按“独立竞争”原则确定的价格,而是一种人为的内部转账价格。转移定价作为跨国公司的一种经营策略,它的有效制定可以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公司全球利润最大化,为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跨国公司通过调整商品或劳务的成本与价格,转移各子公司的利润收入,以使整个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纳税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并能减少各种政治、经济风险以及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

二、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形式

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1 )资金融通转移定价。指跨国公司内部交易中,大大提高从母公司或其它子公司进口货物的价格,使利润以支付贷款的形式汇出。并通过借贷资金利率的高低,影响关联企业的成本及利润水平。(2 )有形资产转移价格。指跨国公司内部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出租和转让的调拨价格。(3)无形资产转移定价。指跨国公司内部进行提供管理、 技术与咨询服务、商标等无形商品时的价格。

三、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作用

内部贸易和转移定价为跨国公司克服贸易障碍,减轻税收负担,降低交易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合法的有效手段,使跨国公司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转移定价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优化资金配置

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目标,在全球资本市场以最低的成本筹集资金,合理配置给其它各国的子公司,转移定价成为其配置内部资金的有效工具。例如,母公司为了回收资金,通过转移定价方式,高价供货给子公司,提高子公司的生产成本,降低子公司的利润,达到回收资金的目的。

(2)规避税负

跨国公司制定国际转让价格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整个公司全球税负的最低化,使税后利润达到最高的水平。税负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所得税和关税。由于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及各子公司所处的国家不同,而不同的国家的税收政策各不相同,所得税税率和关税税率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因而跨国公司要在不同国家的不同税率政策下谋求其总体税负的最低化。

(3)加速成本回收,规避风险。

跨国公司从整体利益出发,出于对东道国投资环境、政策、外汇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考虑,跨国公司往往利用转移定价以及中方合作者信息上的闭塞,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加子公司的经营成本,从而轻而易举的将投资利润从东道国转移出去,保证其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4)战略性开拓新市场。

跨国公司根据其经营战略,通过向目标市场的子公司提供低价的原料、中间产品、服务以及优惠贷款、集团政策性补贴从而使子公司的成本降低,获得占领市场的价格优势这种方式由于最后工序通常由目标市场的子公司完成,因此可视为在国内生产而不被认定为国际倾销,避开了反倾销法的规制。同时,通过降低子公司的经营成本,还可以方便其获得投资和交易的机会,使其实力得到全面提高,强化了子公司的竞争力。无论是价格优势的获得还是竞争力的提高,都为新市场的开拓和培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四、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在我国的现状

随着中国向世界资本敞开大门,作为外资主力的跨国公司纷纷踏上中国这片热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国公司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获取了极其丰厚的利润。同时,跨国公司使用转移定价的手段,将在中国获取的利润转移到外国,以达到逃避税收,实现公司集团全球利益的最大化。这使我国的财政收入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令本以在技术、资金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更面临不公平竞争环境的挤压,致使民族产业难以振兴,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我国的外资企业普遍采取转移定价人为地导致帐面亏损,严重地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转移利润,造成外资企业亏损,侵吞中方利益。(2)减少我国的税收收入。(3 )降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4)使我国的国际收支恶化。

五、我国的转移定价对策

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经验,完善我国转移定价管理机制。首先,要健全税收制度,有效进行避税的防范;还要加强税收征管,建立健全征管手段,通过征管现代化来获取所需要的有关纳税人的真实资料和准确情况。其次,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培养懂得法律、财务、税务、贸易知识和外语基础的稳定人才队伍。通过专业培训提高自身人员素质,提高对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审查能力。最后,同时应加强国际间相互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协调对国际转移价格的监管。国际合作的范围可以十分广泛,除转让定价调整的合作之外,还应包括与税收有关的情报互换,如跨国公司背景资料、各种商品的价格资料等。

参考文献:

[1]冷克平,刘雪飞. 外商实施转移价格的动因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

[2]何玉润,王俊杰.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税制演变中外比较及我国策略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01) .

[3]张菊.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探寻[J]. 商业经济, 2004,(10)

[4]庞学兰. 转移价格研究及其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学, 2006 .

第6篇: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内外贸一体化 跨国商贸集团 中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内外贸易飞速发展。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万多亿元,是1978年的100.7倍;货物进出口总额2万多亿美元,是1978年的144倍。我国虽然是一个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在国外流通企业大举进入我国市场抢摊设点的同时,我国的流通企业还未真正跨出国门。提高我国流通企业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打破内、外贸分割的现状,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跨国商贸集团。

一、内外贸体制分割的弊端

(一)形成市场障碍,降低市场效率

改革开放经过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但流通领域部门分割、条块分、地区封锁,内、外贸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内外贸分割现象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内在要求背道而驰,必然导致市场萎缩,资源配置难以优化,市场运行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大大降低。只有打破封锁,把国内外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结合市场行情的变化选择投资于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这是企业自身的权利。对企业的这种选择政府部门不应人为地加以限制;企业选择自己做进出口还是寻求也是企业的自,其行为也毋需任何部门审批。内外贸分割及其对企业自主经营权的限制与管制,严重抑制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二)资源利用有限,抑制企业成长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几个或十几个跨国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如日本的九大综合商社、法国的家乐福、美国的沃尔玛等,其中沃尔玛以4082.14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位居世界零售企业榜首。这些流通企业所以能做大做强,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搞内贸也搞外贸,有的流通企业既搞贸易又从事产品生产。

我国最大的生产资料经销商浙江物产集团2010年销售额仅1500亿人民币;被誉为连锁零售企业海外第一股的联华超市2009年实现销售仅约240.81亿元人民币。我国流通企业规模如此之小,与我国有13.4亿人口的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与世界贸易第2位的进出口大国的地位也不相称。长期以来存在的内、外贸分割体制,是抑制我国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的主因。

二、内外贸体制分割的成因

(一)市场监管权力过于分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打破了内外贸管理体制分割的局面,大部分商品都已实现了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原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固化了地方利益、行业利益、部门利益等各种经济利益格局,致使一些大宗商品内外贸管理权仍严重分割。如目前粮、棉、油、烟、药、盐等重要商品的流通管理仍然分散在工商、质监、农业、卫生等多个管理部门,人为地割断了市场的统一。

(二)内外贸一体化的法律滞后

相对外贸而言,我国国内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国内市场变化需要。虽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政策的步伐,如修改了《拍卖法》、《生猪定点屠宰条例》,出台了《反垄断法》、《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和《商业连锁经营管理条例》等,但现有的法律规章仍然难以满足内贸发展的需要。

(三)重生产、轻流通现象严重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中,重生产、轻流通的烙印根深蒂固,这种落后的理念目前仍然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在流通领域,重零售轻批发的现象同样阻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大流通格局的形成。另外,未设立统一的管理各项商务服务业的专门机构也是造成我国内外贸分割的重要因素

三、构建中国式跨国商贸集团的对策

(一)国际上可借鉴的两种模式

1、日本式综合商社内外贸一体化流通模式

综合商社是一种以贸易为龙头的跨国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实行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经营,并且通过自身强大的国际营销体系开拓国际市场,带动本国商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输出。日本综合商社国内销售额一般要占其总销售额的40―50%,三菱商社这一比例接近48%,形成了内外贸统一经营的特色。

日本综合商社进入国内商品流通的做法,是在发挥进出口优势的基础上采取四种主要方式:一是广泛从事进出口商品的国内批发业务。二是参与日本国内连锁商店和超级市场的投资以及少量从事其他国内零售业务。三是广泛参与国内的物流和配送业。四是建立生产和物流的联合体。

2、美国式国际化经营的商业连锁集团

随着跨国连锁商店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种类日益多样化,以经营内贸为主的商业企业建立全球化的采购和配货网络已经势在必行,从而也就使得连锁商业集团在更大程度上介入了进出口贸易活动,内贸和外贸在跨国连锁中得到有机结合。例如,沃尔玛在全球开设的连锁店超过7000家,分布在全球16个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实现了全球采购全球销售。从沃尔玛的经营模式看,它的市场早已没有了国界限制,内外贸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连锁零售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使零售跨国企业成为跨国企业中的重要成员。

(二)发展中国式跨国商贸集团的对策

1、以专业外贸企业为基础组建综合商社

综合商社是一种经济组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日本综合商社的经验,宜采用跨国企业集团作为综合商社这种经济组织的载体进行运作。在具体操作上应以贸易性企业为基础,联合生产性企业和金融性企业,完善其产业功能与金融功能,逐渐发展成具有基本功能的跨国商贸集团较为合适。这种形式又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以专业外贸企业为基础来形成;另一种是以内贸企业为基础来形成。考虑到综合商社的跨国经营特点,目前我国的跨国商贸集团应以专业外贸企业为基础组成。

2、发展和完善国内市场的贸易网络

中国式跨国商贸集团的发展离不开国内贸易这一赖以发展的基础,需要调整优化其贸易结构,在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建立起国内市场的贸易网络,发展国内贸易业务。从跨国商贸集团长远发展目标来看,还要求对其彻底放开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上的经营业务不受准入权的限制。

3、 组建贸工联合体,发展实业企业

中国式跨国商贸集团是以贸易为主体的跨国企业组织,但在组建时必须使跨国商贸集团和产业集团密切结合起来,这是当代跨国商贸集团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没有实业为基础的跨国商贸集团是没有生命力的。我国以专业外贸企业为基础组建起来的跨国商贸集团,更应走贸、工联合的道路,尤其要注意发展自己的实业基础。

4、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

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刚起步,对于跨国经营缺乏经验,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是在商务部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确定国际化经营企业身份认证制度,确定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规模和渠道,并实行综合管理。

二是进入方式以合资经营为主。这种投资方式的好处在于,它适合进入不准许外商独资经营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可以使企业减少投入资金,尽量扩大投资规模;有利于弥补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的不足,消除进入的法律障碍;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合资方的其他资源。

三是区位选择起步阶段应集中在亚太经济发展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经济关系稳定的国家和地区。

四是加快相关经济立法,为国际化经营的零售企业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应加快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

参考文献:

①于培伟. 关于内外贸一体化的再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

②高耀松,张娟.内外贸融合:后危机时代的重大战略举措――“上海内外贸一体化研究”企业调研情况分析[J].科学发展,2009(12)

③谭祖谊. 内外贸一体化中的对外贸易政策调整[J].北方经贸,2009(6)

④吴希. 河南省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J].商情,2010(21)

⑤孙元欣.内外贸一体化,完善上海贸易功能体系[J].上海商业,2010(1)

第7篇: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后发优势;比较优势

一、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基础解读

(一)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价值研判

第一,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增强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市场竞争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与面向世界的国际贸易之间具有天然契合点,其典型代表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网络平台所展开的跨境商贸物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和透明化。跨境电商具有面向世界、覆盖全球、信息高速传播和运作成本较低等多重优势,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幅扩展了我国实体产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新渠道,实现了传统出口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升级。第二,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改变全球贸易价值链格局。随着互联网国际贸易交易模式的崛起,电商型国际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者。传统的金字塔型国际贸易分销结构逐步演变为扁平化分销结构乃至直销结构,中间商在传统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被逐步削弱甚至被取缔。这导致原本被中间商盘剥的产业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流到实体经济领域,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另一部分利润则以厂商让利的方式转移给普通消费者,用以增进消费者的剩余价值,提升消费者对我国出口商及其产品的认同度。

(二)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环境研判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战略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国际贸易是在国家间展开的商贸经济活动,其经营成果直接影响参与各方的获利水平,各国出于维系本国利益最优化目标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势必影响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战略的落实。贸易保护政策所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维系本国经济独立自主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为幼稚工业或关切民生型产业,其保护手段则为关税壁垒或非关税的绿色壁垒等形式。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直销业务提供了绕开各国关税壁垒的新销售渠道,为此,大力推进“互联网+国际贸易”战略有助于我国实体企业通过网络直销渠道依法绕开各国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政策的规制,有助于为我国拓展庞大的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二、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路径探索

(一)创新国际贸易领域的电子政务战略

落实建立国际贸易电商化战略的电子政务战略。从新经济角度来审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公司实质上是异于传统公司的电子公司,电子公司的功用在于将传统产业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相融合,运用熟知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传统企业借助新技术与网络空间上的其它传统企业沟通交流。而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则习惯于管理传统领域的产业企业。因此,建立适应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有助于推动电商型国际贸易业务。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来超越时空局限性,优化既有政府组织运作结构和政务操作流程,为跨国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公平的政务服务,所以可以有效节约跨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制度成本,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通关环节电子政务运作效能。货物通关是国际贸易诸环节中业务复杂度较高和运作风险较大的环节,强化该关键环节的电子政务运作效能有助于打破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比如口岸管理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口岸电子政务系统的先进经验,在既有全国性金关工程基础上继续推进口岸通信技术升级改造,打造更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一站式”通过服务系统和“单服务窗口”式通关平台,全方位落实无纸化通关战略,尽快将线下通关业务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切实节约国际贸易从业者的通关成本。考虑到电子政务上交易主体更为庞大和交易者历史信用信息更模糊的现实问题,通关环节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建立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风险管控数据库,深度分析口岸后台数据并建立信用评级模型,落实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分级分类信用管理。通关电子政务系统还应当提高与商务、外管、银行、工商、税务、国检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度和频度,建立跨部门的国际贸易相关政务云数据平台,将跨境电商业务相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整合处理,强化对不良企业走私、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跨境电商市场环境,为优良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深挖国际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战略

着眼技术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的历史强国虽然依靠其先发优势地位占据了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较大份额,但在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依托物理性营销渠道的传统国际贸易市场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依托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新型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分配规则正在确立。部分学者批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将比较优势视为比较优势的“陷阱”,并指出这类比较优势事实上并无助于促进所有战略实施国的国家利益最优化目标的实现,而仅有助于那些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较高位置的强势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实际上是在既定的技术环境下,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在既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所产生的“势差”,在技术环境变量不改变的情形下,后发国家难以有效超越先发国家。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环境变革使得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处于同等竞争地位,从根本上消除了先发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技术“代差”劣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应当紧抓互联网技术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国际贸易资源禀赋优势,及时切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模式。着眼制度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制度实质上是一套从事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行动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互联网技术革命所支持的国际贸易交易新制度的创新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会影响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成本轴与收益轴构成的二维结构分析中可知,先发国家在旧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投入巨大的资源,这份资源随着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变为沉淀成本,故此先发国家缺乏了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国际贸易秩序的能动性,而后发国家因其在旧的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所投入的资源远少于先发国家,使后发国家因率先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国际贸易制度体系而额外产生的制度成本远低于先发国家。这就决定了后发国家较先发国家更有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既有国际贸易制度体系的意愿。为此,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应当积极通过放开对互联网行业管制的策略,来培育互联网技术内生的制度创新力量,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来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的、适合本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体系。

(三)探索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策略

大力培育新型国际贸易商业模式。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和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形势下,作为驱动我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国际贸易增长出现下降,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迫在眉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之上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为我国多数发达地区经济健康成长的过剩产能开辟新的路子。考虑到跨境电商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态势迥异于传统产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可运用传统的监管手段来规范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而是应当结合互联网产业特征来制定适合跨境电商产业特征的行政监管与服务职能,为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工商部门应当摒弃对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在宽放其业务边界的同时从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方面来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国际贸易领域的产融联合体战略。传统的国际贸易产业与金融产业彼此独立运营,二者虽然围绕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相互支持的行动,但从系统层面而言缺乏有机整合。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逐步升级,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正逐步消失,以企业联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打造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格局的产融联合体正当其时。产融联合体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以股权关系为纽带,以控股为形式,以人事参与和核心资产相互支持为手段来推进二者融合。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因为这二者的融合是以产融联合体参与各方的各自利益最优化为目标,以提升产融联合体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放开对网络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牌照发放范围、提升跨境电商单笔货款支付限额和交易笔数限制,增强跨境电商系统内部的产供销系统和金融系统的融合度,以提升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考虑到国际电商业务中交易各方的信用问题是影响跨境交易的重要障碍,跨境电商在融合实体产业与金融业务的同时,可以建构跨境交易参与各方的历史交易行为信用数据库,凭此来客观评估交易者的信用水平并给其合理的跨境交易授信额度,切实维护跨境交易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促进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业务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福梦,张义.“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2.郑建辉.我国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第8篇: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范文

自2007年7月,以美国Indymac银行的倒闭,房地美,房利美被美国政府接管,华尔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联储对美国国际集团(AIG)进行救助为标志金融危机正在噬掠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第一大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盟和美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除金融机构之外欧盟和美国企业是这场危机受到最大挫伤的部门,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难和经营困境。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周密部署,精心策划,大胆走出国门,无疑是很好的举措。

目前,有不少学者都研究了有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影响中国公司跨国并购的因素和风险制约,中外企业跨国并购的差异比较,有的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有的学者从立法的角度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行了研究,有的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跨国并购人力资源整合进行了研究,跨国并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跨国并购和国家安全,我国企业受跨国并购的影响。而本文试图在中国企业为什么要主动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的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如何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最终顺利实现跨国并购战略的成功进行了尝试。

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的原因分析

并购(Mergers and Acquitions,M&A)是收购与兼并的简称,有时也称为购并,是指一个企业将另一个正在运营中的企业纳入自己企业之中或实现对其控制的行为。在并购活动中,出资并购的企业称为并购企业(公司),被并购的企业称为目标企业(公司)。跨国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取得东道国某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的投资行为。

(一)金融危机期间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黄金时期

现在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欧美有很多企业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急切需要从外界获得资金以刺激生产。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欧盟和美国企业的市价已经是经济正常运转情况下的3-5折。在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并存和国外资产缩水情况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美国和欧盟各国企业成长于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相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资本运作,产品技术开发和自有知识产权保护,营销网络和渠道建立和维护,品牌宣传等市场经营和管理方面确实比中国更胜一筹。而从目前来看,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具有丰富的人类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产业聚集能力,而在此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在上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占优势方面又比较欠缺,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进行跨国并购,那简直就是珠联璧合。既改变了我国在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甚至掌握全球价值链,实行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协调,又能拉动欧美经济的发展。

(二)跨国并购是中国人均资源匮乏的需要

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20%,经济飞速增长,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中国创投的投资经理、来自南非的拉吉思•塞巴斯蒂安说,“这股趋势在近期内不会消失。因为现在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市场中国与全球最大的尚未开发的商品资源市场相结合的时候。”目前,中国的人均GDP约为2500美元。如果中国经济要保持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就必须极大地增加铁矿、铜和铝的进口量。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长,消费层次将进一步提升,还需要更多的资源。南非英美总裁基金负责人、著名未来学家克莱姆•桑特说:“这场并购游戏很简单,但却是史无前例的。19世纪中期至末期,英国有3000万至4000万人参加工业革命,并且它可以从殖民地获得原材料;20世纪之交美国有1.5亿人参加工业革命,它可以实行原材料的自给自足;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口参加工业革命,但这个国家既没有殖民地,本土的自然资源中也只有煤储量比较丰富。”这就是说中国的自然资源匮乏,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到海外获得资源,而跨国并购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经济一样在过去的十几年经历了跳跃式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的背后隐藏着恶性的竞争和粗放型的发展。所以中国企业现在所需要的正是“走出去”,到国际大环境中磨练自己。而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一条简洁而有效的途径。

(四)市场准入和品牌认知的需要

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往往以其优秀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随着中国商品大量进入西方国家,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大量的利润转移到了掌握品牌的海外跨国公司手里;另一方面,因未能取得主要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而受到无理的反倾销制裁。痛定思痛,想到了跨国并购这条道路――既可以拥有目标公司的优秀品牌来获取海外消费者的青睐,又可以进入目标公司母国国内市场摆脱一系列反倾销的制裁,做到“一举两得”、“一石二鸟”。

(五)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也到了迅速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市场,增加了就业。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企业产能过剩。为了消化国内企业的产能过剩,部分优秀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海外企业进入对方市场,无疑是一条好的途径。

(六)释放巨额国家外汇储备的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到中国来投资,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接受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我国的资本项目长期存在巨额顺差。另一方面,我国又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对外出口产品,这又造成我国贸易对外产生巨额顺差。资本和贸易的双重巨额顺差导致了国家的巨额外汇储备。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的长期巨额顺差还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过多的巨额外汇储备闲置造成了资本的巨大浪费,而且还有可能存在汇率风险造成巨额外汇储备的贬值,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经济交往中与他国的矛盾越来越多。因此国家提出了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鼓励国内企业到国外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国家也从立法和政策等多个层面给予有力的支持。

三、如何成功实现跨国并购

虽然目前是进行跨国并购的黄金时期,但要真正成功实现跨国并购还要涉及到很多因素,不但要精于计算,考虑周全,还要善于博弈。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

(一)要确保并购后企业有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立足的关键。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外相比有的来自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而很少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对于没有自己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在并购国外企业之前就要有战略性眼光,并购的目的就不能定位为争夺资源和消灭竞争对手,而应该获取核心技术。对于确实不能获取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准备跨国并购前就要有自己的研发(R&D)团队。至于其他没有自己研发队伍的企业,应该和有关高等院校相挂钩,形成科研和生产一条龙,将高校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核心的核心。对于有了核心技术的企业就要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创建自己的品牌,保护自己的品牌。这些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二)做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并购后工作主要是整合工作,我国企业并购的整合风险,包括文化整合风险、管理整合风险、经营整合风险。文化整合风险指由于国家、民族间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风险。管理整合风险指由于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差异带来的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风险。经营整合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定位、市场策略、销售策略、品牌的差异带来的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风险。在这三种整合工作中最为难做的就属文化整合和管理整合了。例如,TCL对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并购,由于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上巨大的分歧,其合资公司成立以来无论在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仍旧延续原来阿尔卡特以及TCL移动公司两套人马、两套运行体系的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文化冲突,销售、研发人员纷纷选择离开,技术资源也就随之流失了。所以做好并购后的整合工作至关重要。

(三)其他方面

以上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方面,这两个方面做好了并购后的企业就基本上能够生存和发展,获取正常的盈利。但并不是说其他方面就可有可无,其他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在并购前要获取目标企业的相关信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警惕目标企业的反并购策略;洞悉目标企业母国的法律;政府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政府商业外交;等等。

目前正处于跨国并购的黄金时期,中国企业应该高瞻远瞩,精心策划,大胆地往外走。

参考文献:

[1]王潇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面临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 管理.

[2]田园.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原因分析[J].决策参考.

[3]沃顿商学院.金融海啸带来跨国并购良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投资是福是祸[J].商业.

[4]刘焱,李林卓.我国企业迎来跨国并购的黄金时期[J].管理.

[5]范舟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原因及促进之立法与政策思考[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6]刘娅楠,王大海.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融资的影响[J].金融与证券.山东商业会计2008,(2).

[7]卢进勇,杜奇华.国际经济合作[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第9篇:工商管理跨考经济学范文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商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不断交融与冲突,对国际商务和跨国公司的管理造成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一直以来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在很多情况下,跨国文化的差异性正是跨国公司在内部整体管理上的巨大问题和管理的重点。本文在跨国公司的国际商务层面运用对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里文化差异性作为研究重点,对其公司的管理和国际商务的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 国际商务 跨国公司 跨文化管理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意义

首先,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为各国企业在更广领域中利用国际市场空间进行更深度的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间竞争的国际化趋势也日益形成,能够参与到国际竞争行列的企业,在面临更大挑战,更多风险的同时,意味着更多市场份额,更大成长机会和更多利润。

第二,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交叉利用,国内外资源更大更多更好的共享和应用机会。增加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国际合作与分工关系,开展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部贸易,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的一条有利捷径,同时有利于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经济的作用。

第三,企业走出国门大大有利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阶段。技术和管理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和在市场上所能占有的地位。企业在自身努力的同时通过国际商务手段借鉴、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为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有重要作用。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是融资的困难,而国际市场上金融机构很多,融资渠道多且畅通便利,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经营,可以中外合资方式吸引国外资金,也可以产品和劳务出口方式获得利润赚取外汇。

除了对企业自身和我国经济发展有帮助以外,企业的跨国经营对缓解我国国内市场供求矛盾,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和就业问题也具有很大意义。

(二)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我国有90%的企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因此在从事国际化经营活动中,往往企业规模小,且呈分散经营的方式。与我国企业不同的是,国外的大公司由于相互间存在激烈的市场份额争夺战,为了竞争,这些大公司纷纷进行行业内或者跨行业的兼并与重组,从而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以提高竞争力。而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资产规模太小,经营又分散,产业集中度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我国沿海一带走出国门的企业较内地多,而在走出国门的这些企业中,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企业都少之又少。同时这些小企业相互之间和大企业之间又缺乏一定经济联系,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互融和组合。由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资产规模小,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往往难以与国外大企业抗争。

第二,我国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中普遍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限,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难以获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途径通常是采取国际分包形式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制造网络,事实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国门。并且,在国际分工过程中,国外大企业往往只会将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拿到中国生产,即使得到分工,也总是处于产业供应链的最低端,无法接触到真正的技术研发,从而无法在高端市场上立足。加入WTO以后,国外企业对我国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更高,在技术转移和引进方面困难比以前大,一方面大大提高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成本,另一方面使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国外产品专利压力和知识产权侵犯,竞争更加被动。

第三,低价营销策略是我国企业营销战略的特点,但在国际市场上,这种策略则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和恶性竞争。我国企业低成本销售的优势本来就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过度依赖价格战获取国际市场份额则引起国际贸易之间的摩擦,加大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策略的严重性,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制造”在全球的越发盛行,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增加进口关税,或者以技术标准和其他理由,比如环保指数限制中国产品进入他国。这一问题同样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带来极大困扰,使企业国际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从而导致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第四,我国企业缺乏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的问题为国际商务带来的限制从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对外公共关系的管理不足还是跨国交流之间的障碍,或者是针对国外经营过程中经营程序和技术的不相适合等等,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已经做出了直接对外投资的决策,无形中为企业带来极大财务风险。

第五,我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比国外大企业还相当落后,无论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与网络化,还是企业对外跨国经营中的信息搜集与传递,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都还非常低,对于国际间的企业宣传,企业管理,企业营销这几个重要方面都很不利,同时也会严重阻碍企业国际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

第六,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也正在恶化。主要表现在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企业对外国际贸易的影响;亚太地区周边小国家同样廉价劳动力低成本的出口贸易发展对我国形式单一、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出口贸易的冲击;我国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主要出口对象经济增长的放缓等等,这些因素都在降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竞争力。

(三) 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因素

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困难重重,除了基于国际市场容量、市场竞争、市场资源状况、市场基础设施和宏观的投资环境因素等,还包括不同国家背景的社会文化差异性、政府对于国际化经营的政策等外部问题。内部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管理层面,无论是管理人的国际社会网络还是管理团队的国际化经营经验都会影响企业在国际经营中的效果。

我国外贸企业国际商务管理重点

国际商务战略管理的建立和实施。在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企业为国际化而制定和执行战略,建立和实施战略是复杂而重要的。企业必须同时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是国际商务活动的多样性,第二是对国际环境中行业竞争者的客观而详尽的分析,第三是企业在国际化运作中无法避免的非市场问题,第四是在进入国外市场是应该采取的经营策略选择,第五是企业与国际供应商之间的供求关系,第六是企业的国际职能战略和国际甚至全球经营中企业内部组织的变革。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采取必要的策略。企业一旦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行列中,必须明确意识到,企业自身不仅仅是国内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也是国家之间相对优势发展和贸易竞争的重要力量,从这个层面出发,企业应首先将研究国内经济环境与国际经济环境作为建立国际竞争策略的必修课,从而考虑跨国企业在制定和完善相应策略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对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收购、合并、兼并、重组。

企业在国际商务管理中应重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营销管理中产品和商标的管理,产品定价,产品促销和产品广告。此外还有市场调查,对国际市场中市场组织的研究,对全球范围内竞争对手的分析等。根据调查研究的信息,制定市场切入点和企业定位战略,拟定市场竞争对手和战略同盟对象。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管理

(一)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1.全球市场贸易进入模式:这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中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根据经营方式不同,出口模式可分为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两种。

2.契约进入模式:指以合同安排或契约签订为基础的一种跨国经营进入模式,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企业通过契约转让一项或几项无形资产进入贸易主国的方式。具有进入浅,灵活性大和风险较低的特点。

3.投资进入模式:即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进入模式,公司通过在贸易主国占有部分或全部所有权,将技术、人力、管理经营和其他产权转移到贸易主国。公司可采用合资经营的形式,与贸易主国国内本土企业分享所有权和控制权,另外也可采用独资经营形式,享有完整所有权和控制权。

(二)我国企业的国际跨文化管理

国际商务管理从广义上讲包括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管理、跨文化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和公司与政府关系管理,本文主要以企业国际商务在跨国经营中进行的跨文化管理为重点来做探讨。

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两个主要问题是成本和适应性。通过实践研究表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四个跨文化基本策略是:多国本土化策略,国际策略,全球性策略和跨国性策略。

1.多国企业在追求本土化策略时,将重点放在本土反应能力上,采取全球性区域组织结构,决策分散和海外子公司独立自主的方式。

2.全球企业所追求的是全球策略重点的实现标准化,对于资产,资源和责任的中央集权化,海外分公司是最为达到全球规模而指派到海外市场的辅助工具。

3.国际企业在追求国际策略的同时,通过由母公司转移核心能力到海外子公司来创造企业价值,采用全球性产品部门结构。总部集中控制核心能力的来源,母公司只在宏观层面进行监控,利用知识,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来整合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运作。与多国企业比较,国际企业的子公司更加依赖于母公司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因此母公司往往通过大量运用正式制度对子公司加以控制,加强总部与分支的连续。

4.跨国企业有着同时兼顾降低成本和提高环境适应力的特点和难处,所以管理需要更大力度和技巧。

不同类型的国际化企业根据不同的经验策略,在本国和贸易主国之间文化出现差异性时采取不同跨文化管理模式,通常解决文化冲突有三种主要方案:第一种是本国和贸易主国的其中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扮演统治者的角色。第二种是不同文化间采取相互妥协于退让的折中方式,求同存异以实现组织内部和谐与稳定,然而这种方式往往潜伏管理危机。第三种是不同文化在相互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全新组织文化,这样的管理具有较强稳定性,还具有多元化优势。

通常来说,多国企业适合本土化的跨文化管理方式。全球化企业同时能够实行文化移植模式、文化渗透模式、文化规避模式以及借用第三方文化模式的方式进行管理。国际企业则适用于文化嫁接模式、文化相容模式、文化渗透模式和第三方文化模式管理。跨国企业适用于文化的多向交叉模式,文化相容模式,文化渗透模式和第三方文化模式。可以看出,文化相容,文化渗透和第三方文化借用是适用于大多数国际化企业的市场进入方式的。

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接受更多挑战和机遇,更加快速,更加曲折的成长不仅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之一,也是我国企业在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局面下必须面临的考验。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很多,在极其不稳定的国际市场中成长并完善的任务也非常艰巨,这要求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前拥有充实的资金准备和战略准备,同时在进入市场后能够扎实地搞好各方面管理,沉着冷静地面对必然遇到的文化冲撞,步步为营,在稳健中取得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耀中,胡小娟.国际商务管理研究[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戴维•B•约菲,本杰明•戈梅斯-卡斯,国际贸易与竞争―战略与管理案例及要点[M],2009

4.王洛林.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